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伦理学研究方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育在当代中国大学教育中起着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作用。目前,高校的理论教育出现被冷落的局面,深入研究,存在着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立足于现实,力求做到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上启迪和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并提高整个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使理论教育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在各高校中,大部份学生尤其是非哲学专业的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专业知识上,对于思想政治课,虽然不想学习,但为了学分、为了毕业证,无可奈何地走进课堂。于是逃课的大有人在,心猿意马者亦有之。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看英语、做其他学科作业;教师上课振振有词,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而在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作为一种必修课程,并未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校园中学习理论的氛围不浓,学生学习的意识淡薄。因此,高校中的理论教育呈现出一片衰落的景象。这就是现时期中国高校理论课教育的现状。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也有责任从教师的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上等各个方面入手深入研究如何提高可当教学质量。
一、提高认识
我们认为高校理论教育应充分体现时代性,要学生们明确为什么学习?学生学习课程就像是到商店买东西一样,掌握着是否购买和课堂上是否用心听课的自由。对于学习的目的,每本教材对这个问题都有回答,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等,但学生学了之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方法论,多半是在糊里糊涂情况下学完,那到底我们为什么要学呢?理论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涉及到我们培养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具有辩证思维的头脑。
二、合理运用
运用理论开展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批判,发挥哲学的批判功能。理论正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武器。所以按本性来说,就是一条道路,一条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促使人们不断创造、反思和前进的道路。在创造和反思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所以,才把称之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即培养人对自然、社会、人自身的正确看法和观点,有了这种正确看法和观点,就有了改造世界、不断创造的思想武器。把宇宙囊括进了自己的视野,有了它的帮助,表面渺小的人类就有了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因此,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力武器。所以,在理论教育中要很好的运用哲学中所蕴含的思维路线和方法去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和考察事物,发挥哲学所提供的思维路线和方法功能。
三、方法正确
(一)从教师入手,提高教师的备课艺术
1.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
要从辩证思维角度出发,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即对于理论课教材中某一章、某一节或者FCENTURY某一个专题,必须做重点处理:以点带面,重点问题讲好了,会带动整个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有限,使得必须把那些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巨大的章节做细致处理,比如:原理中的辩证法思想,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部分,所以,在有限学时情况下,要做重点和专题讲解和讨论。
2.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原则:
紧扣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方面内容,以及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部分,需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又突出重点。
3.适应大学生需要的原则:
教学的要点是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学成效是通过学生反映出来的,离开了学生,就谈不上教学。大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受众,因此,对大学生的了解、熟悉程度,决定了授课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获得良好地教学效果。因此,理论课的教学就要有针对性:比如对于文科学生,由于他们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就要求教师的授课内容深一点,专业性更强一点儿;还要根据他们的兴趣展开理论前沿问题解析,以便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对于一些理科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所以就要从基础教学开始,给学生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才能取得教学成效。
4.灵活处理的原则:
如基本原理课中的辩证思维方法,较为抽象、深奥,理论性强,难度大,学生不易把握,那么教学时间就要充分,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要增加。也可以以哲理故事入手,引发学生兴趣,然后循循善诱,引发理论讲解,效果更好些。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
1.教学方法的运用
理论课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讲授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教师的讲授之外,还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法、互讲法、学生辩论、学生演讲等。有的老师还借助于多媒体配合课堂教学。为了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我们正在探索运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1)讲授法
讲授法是基本的讲课方法,主要用于讲解新课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教师在此过程中承担主要角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技能,学到系统的理论、法律知识、思想道德知识、形势政策知识,受到鲜明、正确、深刻的思想教育,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起到不可取代的讲授作用。
(2)互讲法
互讲是师生互讲,它是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一种。首先,要有计划和准备:教师之前要做出设计和规划与安排,要求学生准备,时间上要有提前量,提前两周或者三周布置。学生需要有环节:查阅资料、收集资料、对于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要深入分析,围绕教师布置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在讨论实施之前,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加以整理,就某一问题深入探讨;讨论时,要允许学生自主发言和相互争论,讨论结束,教师要有总结。比如基本原理第三章:辩证发展观,我们就进行课堂讨论,然后学生进行全面总结,实践证明,这种互讲法是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
(3)多媒体教学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教师找寻一些课外资料,以感性形式给学生授课:例如,哲学部分,我们把一些哲学电影的片段放给学生,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哲学理论依据;我们还把媒体上的某个公开课内容,给学生们看,使学生们开阔眼界,知道别的教师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吸引学生们兴趣。
(4)专题教学法
专题教学法主要适用热点、难点以及当前与国家政策相关的的理论的内容,我们设置专题的方法:结合学生特点,少而精的教授给学生经典理论,然后针对与时俱进的理论联系现实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实际进行专题教学。近年来,我们的许多理论课采用专题教学法,如: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应设两个专题,其一是大学生怎样正确行使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民利;二是怎样正确认识西方国家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通过这两个专题,旨在提高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让学生们清楚意识到:让学生们了解西方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等民主制虽然形式成熟,有些值得我们借鉴,但是,还要了解这种制度的本质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不适合中国国情。专题教学法能起到就某一问题深入探讨的作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实践教学
这是由我们的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的。当今的大学生生活的范围主要就是家庭、学校。他们在家被父母宠着,在校接受着书本知识的教育,缺乏对生活的全面了解,缺乏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因而往往容易用理想主义眼光来看待社会和人生;为了让学生们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那么就要注重实践,针对各个不同的学生群体有的放矢地开展实践教学。最后,把环境育人、管理育人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在校园里,处处都可以是思想教育的的课堂,时时都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思想问题探讨,要充分发挥课堂之外的教育阵地,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比如学校的党活、团活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等,实行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对课堂教育形成互动。
参考文献:
[1]黄焕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界定[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2].案例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法制与社会,2011,(4).
[3]罗爱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教师的工作任务[J].传承,2010,(24).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1)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需要。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着偏理论、重说教,少实践、缺探究的现实问题,学生辨析力、适应力、创造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得到培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应用正是为了满足高职学生的这种学习需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达到由"灌输式"向"主动探究式"教学模式转变,由"教材为中心"向"课堂为中心"转变,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这种转变遵循了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能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撰写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以及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2)是培养高职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具有创新性的特点。而研究与创新密切相关,没有研究就不可能有创新,研究是创新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必须先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应用过程中,通过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让学生大胆地想象,激发创造灵感,创造性地学习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研究性教学还具有另外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实践性。研究性教学过程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活动探求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发展能力和个性的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3)是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观念及提高素质的需要。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或导师。"这就要求广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学生观,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理论和道德修养,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深化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主动承担教科研工作,在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完善自我。最终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深厚的知识素养和人格魅力积极影响和引导学生不断探索。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主要方式
(一)任务研究教学方式。
任务研究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任务研究教学方式可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单一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设计教学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大胆围绕所创设的任务情境在做中学,在学中实践,在相互配合完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动脑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通过实践、讨论、分析、合作、探究等方式达到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最终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二)问题研究教学方式。
问题研究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思想道德发展水平,依据课程标准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资料分析、理论验证,形成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最终让学生在问题提出与解决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问题研究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考,使他们产生问题,并激发其探索的兴趣。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搜集资料,并提供相关的文献,供学生检索研究。然后,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索和归纳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引导学生正确总结认识整个研究过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形成更加完善的认知结构。最后,运用获得的新知识解决新情境下的新问题,不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教学方式。
课题研究教学方式是指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课题研究中,进行科学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践的一种活动。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研究成果、学术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从学习理论观点、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到总结交流提高,更加注重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研究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题,也可以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研究或者个人独立完成;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在参与协助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增强求知欲和探索欲,在实践的大课堂里,收获成果,获得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永远都无法获取的宝贵经验和成长体验。
(四)案例研究教学方式。
方向一:感知觉研究
这类研究多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研究。这类研究可以反映当时前沿学科水平,社会的进步情况等。但近几年在这类研究的人数减少很多。
方向二:思维研究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研究一直是该方向研究的热点,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心理学者用汉字假设测验模型,并对概念形成设计实验研究,问题解决作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众多心理学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128-02
一、引言
“磁法勘探”是地球物理相关专业(勘探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工程等)本科生学习的一门主干课程,旨在培养地球物理专业学生掌握磁法勘探实践与科学研究所需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数理公式复杂,理论性、应用性强,需要讲授的内容十分丰富。随着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增多,如何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一直是学院领导和教师们思考的主要问题和努力的方向。以课堂教学、教材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磁法勘探日新月异的理论与技术发展的需求,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本文针对“磁法勘探”课程,着重讨论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寓教于学,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主思考,将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有效地吸收、消化,促进学生对“磁法勘探”的深入理解,提高实践应用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根据磁法勘探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知识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以“理解知识”为中心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里,老师和学生不仅处于传统的传承关系,更加注重导学关系,围绕理论学习――实践消化――理解应用三部曲进行互动。具体而言,在“磁法勘探”课程中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充分利用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不仅依托我校北戴河野外实习基地,更加注重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与实践有机结合,构建全方位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换而言之,本文强调的实践教学,不仅仅指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更加指所有教学过程中的以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能有效突破传统以课堂灌输讲授的填鸭式教学瓶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热忱,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实践能力。
二、“磁法勘探”教学研究现状
近年来,地球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探索和实践,其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磁法勘探”理论与方法技术不断发展,在国内外得到迅速的发展应用,愈加受到重视。地球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及磁法勘探的不断发展,进而引起“磁法勘探”这门课程的授课时间、授课内容等发生变化。
虽然我们在教学方法改革与授课形式上做了很多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无法避免的教学课时减少与课程内容增加的矛盾。最近几年,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进行,不断有新的课程设置,抑或是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诉求不断上升,导致传统课程教学时数不断压缩;与此同时,信息大爆炸以及飞速发展的磁法勘探方法技术必将使得授课内容大幅增加,这两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直视的挑战。
另外,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也有待进一步协调。在大学本科磁法勘探的教学环节中,受“人多粥少”等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实践性很强的知识点只能基于课堂讲授,或者一些概念要点不能展开详述,留给大学生自己思考、实践锻炼的机会就更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有待进一步挖掘。与此同时,离开不够充分的前期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无法有效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也难以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另外一方面,磁法勘探中的一部分关键内容是对采集的磁异常进行分析,然而这类专业性很强的分析方法是学生一时难以掌握的。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研究一些模拟软件,让学生有学习的平台;另外一方面,更应该“授人以渔”,锻炼他们自己动手编写计算机程序分析数据的能力。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学生中电脑的普及率非常高,这为磁法勘探数据分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笔者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全班学生便携式计算机的拥有率达到100%,上机实习在教室中即可进行,不需要去学校提供的微机房,不仅节约了时间,更加方便学生的学习。
三、理论联系实践的“磁法勘探”教学模式
随着国家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学理念、理论不断发展,以往采用的灌输式的讲授早已不被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不断受到重视[1,2,3,4]。然而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受教学任务、教学条件以及教学时间等影响,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仍值得深入研究。就“磁法勘探”课程而言,存在有两方面关键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当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内容很多而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教学趋于单一的教学方法;灌输式的讲授方法因信息量大,多被采用。这种灌输式的讲授常常忽略学生的实际理解接受能力,阻碍教学效果的提升。
2.实践环节值得深入:“磁法勘探”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我校为地球物理专业设计了一定量的野外磁法勘探实践教学环节,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将知识变活直至灵活应用。然而,由于学生人数多,实践机会不充分、实践中与理论知识的相互关联不够紧密,不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强化知识结构。
实践性强是磁法勘探教学的特色,尤其对于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本科毕业生,这一部分的培养和熏陶尤为重要。除了野外生产实习以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一些磁法勘探实例分析、提出问题具体分析等,可以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孔子言:“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如此很难真正体会到所学知识的真谛,更难以深入理解。科学知识具有系统性,不同问题之间常常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加强实践,让学生参与进来,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知识,不断地巩固、加深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全面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这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为了提高“磁法勘探”教学效果,笔者基于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思路,提出以下几点方法思路。
首先,课堂教学在讲授过程中多融合一些与理论知识相互关联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学习知识,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学习迁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磁法勘探”教学活动中,笔者曾遭遇一个有趣现象:位场异常的解析延拓是本课程的重要部分,在实践中有很强的应用性,是需要反复讲授的内容。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明白了延拓在空间域、频率域的计算理论,也明白了上、下延拓后场的空间域、频率域的显著特征。从这个角度上说,学生对这个概念是掌握的。然而,在实践中,面对一幅原平面异常和一幅向上延拓的结果,学生竟不能对号入座。只有当教师提醒从频率等特征差异来分析时,学生才恍然大悟。这充分说明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它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迁移,更好地吸收消化理论知识并能够灵活应用。其次,在野外实践教学中要充分结合理论分析。对于实践中出现的每一个科学问题,教师应当及时利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加以分析,强化学生原先的理论知识建构体系。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磁异常的方向导数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经过讲解,学生可以较容易地掌握空间域、频率域的方向导数计算公式。然而在野外实践教学中,面对一幅南北走向由断裂构造引起的磁异常,要求学生选择导数方向时,则会产生很多的不确定性、疑惑性。
实际上,理论与实践不是截然分离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呼应的。在方向导数知识点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实践提出相应问题。首先,三个方向导数的物理意义的差别是什么?显然,水平方向导数反映该方向的梯度变化特征,它主要突出垂直求导方向的构造信息;其次,对一个具有南北走向的磁异常,需要选择x方向导数还是y方向导数?在上一个问题环节中,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带着实践问题来学习方向导数,学习效果自然提高。再比如,在磁异常处理解释中,常常需要应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对异常进行处理,突出目标异常,有利于解释。这不仅需要一定理论知识积累,同时更需要在实践中对知识的理解消化,才能做到运用自如。对于一幅磁异常数据,通常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的处理解释原则。
四、结束语
“磁法勘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生产、科研工作。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围绕各个教学知识点,献身说法,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将我校地球物理专业学生培养为能熟练从事地球物理勘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总而言之,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是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途径。它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融会贯通,灵活把握,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关系,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产生学习迁移,促进“磁法勘探”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卢菲菲.教学学术: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点[J].高等理科教育,2011,(4)):19-26.
目前,在全国高职院校当中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正在成为引领和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主流模式[1]。项目化教学具有以项目为载体、用任务来驱动等特点,受到国内外职业院校教师的普遍认可[2]。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09级、10级中开设了《TRIZ理论与创新方法》课程,大力倡导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课程中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教学设计
TRIZ理论是前苏联阿奇舒勒提出的,是从200万份专利中总结出来,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方法。在高校当中推广TRIZ理论,培养具有创新性的高职人才是具有广泛的意义[3]。
TRIZ理论体系包括的内容也非常多,作为本院开设的《TRIZ理论与创新方法》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内容包括了TRIZ中的技术进化法则、问题描述、技术矛盾、物理矛盾等内容。在这么多的内容中,技术进化法则[4]由于是从宏观或者微观的角度来预测技术系统、提升整个系统的性能,产生并加强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工具。这一部分内容很难体现在32课时的项目中,但又非常重要。对于这一部分内容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实践效果并不好,所以采用了案例教学法。
针对精细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的项目是精细日用化学品的概念设计。技术进化法则可以找出项目的发展方向,对于设计的项目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在应用时,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文献才能做到这一点。实践证明,这部分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效果较好。
对于其余部分的内容则设计了一个具体的项目贯穿,在设计项目时,选择一种精细日用化学品,对其进行概念设计。为了使项目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过程的训练,需要针对精细化工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身边常用的化学品,如自清洁沐浴液的设计。在设计项目时,对设计的一系列任务,按照递进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将TRIZ创新理论引入到专业学习中来。这一系列的任务,分别包括技术问题描述、寻求最终理解、寻找技术矛盾解决方案、查找发明原理、探索物理矛盾解决方案等内容,其所包括的能力要求及知识要点如表1所示:
二、教学过程
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TRIZ理论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创新理论,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需要课余时间来完成创新理论的实践训练。因此,完成教学项目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
项目化的教学过程,学生作为学习成果的最终接受方,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习的传授方,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更好的掌握创新理论,只有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才能体现学习的价值。教师的角色是辅助角色,作用是引导学生到正确的学习途径上来。因此在设计的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精细日用化学品的概念设计,以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教师辅助学生完成创新过程,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项目。
学生在完成教学项目的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如选择什么样的创新原理,怎样应用创新原理等,这时就需要教师针对性的讲解与引导。但教师在讲解时,不能像传统的教学那样长篇大论,而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在讲解时,不能直接教给学生答案,而应该突出对知识点应用的讲解。对知识点的应用讲解,现有的TRIZ课程已经有许多经典的案例可以介绍,将知识点与这些案例结合在一起,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点,从而加深对创新原理的应用,使学生能够自发的将这些知识点应用到自己的创新项目中去。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教学过程:
1.学生分组,形成创新小团队。课程开始前,先对学生每4~6人分为一个创新小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创新想法的提出过程中,可以互相启发,开启打破惯性思维的大门。
2.课外准备,形成创新方案。在上次任务结束时,教师布置下次任务。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进行相关内容的调研,进行组内分工合作,对收集的资料、想法展开小组讨论,作小组讨论记录,最终形成创新方案。在形成创新方案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随时接受学生的咨询,为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向。遇到共同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集中传授。
3.小组汇报,展示创新方案。每次课程开始时,首先由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创新方案的展示及汇报,阐述方案形成的过程、思路,并接收教师及其余小组的提问,作出回答。
4.教师点评,完善创新设计。在小组汇报完成后,教师对小组完成的情况作点评,并针对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的疑点及难点进行讲解,充分运用案例教学的特点,突出知识点的运用,并对小组完成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5.课后总结,形成创新报告。各小组在认真听取教师的点评及其它小组的意见后,对方案做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进一步加强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创新能力。课后进行总结,形成相应任务的一份创新报告。
最终,将问题描述、最终理解、技术矛盾、物理矛盾等任务的创新报告汇总在一起,形成最终的创新报告。
三、考核设计
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需要进行检验,现有的教学过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能通过一张试卷就能够决定学生能力的高低。这门课程考核的重点应放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素质方面。在考核过程中进行过程性评价、创新报告的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以学生参与团队讨论的参与程度、完成项目的过程等方面进行考核,分为不迟到早退、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积极参与讨论、积极表明自己的观点、上课或讨论时不做与课程无关内容、积极参与上台汇报、任务完成情况良好并及时上交材料、完成课外项目效果良好、与他人合作良好、有无抄袭情况10个方面进行评价。
创新报告的评价是以学生在报告中运用创新理论的过程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的。通过论文结构是否合理、组件有无缺失,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清晰,书面表达是否明白、流畅,论文的结论是否具有启发性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终结性考核以学生运用创新方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主要考察一些知识点的运用。在形成创新方案的题目上,可以不设立标准答案,但要能够体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应用。
四、总 结
将精细日用化学品的概念设计作为课程实践的主要内容,设置一系列递进的工作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考核方式上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根据学生项目实施的情况来综合评定。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文艺,陆敏,刘承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化工过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时空,2011,7(3):87-89.
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新课改与高考改革相继出台,对高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变革要求。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以高考为核心,一切围绕着高考转,这是特定条件下的特定的产物,由于有高考存在,高中历史不论怎么教,都难以收到有效的成果,所以,多年来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多流于形式,即使很多学校通过公开课推行改革,也只是形式主义,事后也都不了了之。高中历史新课改和高考历史改革以后,高中历史不再成为高考科目,这就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机会,推动了高中高中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探讨今后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1 从高考思维解放出来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以高考以核心,那是因为历史要参加高考,现在高考取消了历史科目,所以,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历史教学的定势思维中走出来。因此,我们的历史教育就变成培养人的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课堂设计和教学。
由于高中历史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如果还是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那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今,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了。
因此,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必须立足于夯实“民间性”、“多元性”和“社会性”。历史教育必须摆脱宏大叙事――代表官方的划齐整一的政治性阐述,在不违反宪法精神的前提下,代之以在个性化基础之上的多元化社会性阐述。高史历史教育的核心是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活生生的平凡的个体生命。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感悟和评价来说,不同的教育者会有不同的感悟和评价,不同的受教育者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和评价。因此,高中历史教育的灵魂不仅在于凸显个体生命的差异性,更在于形成体现个体生命差异性的不同的解释流派。
其次,高中历史教学必须着眼于张扬“人文性”、“精彩性”。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要不断追求精彩性。高中历史教学给予个体生命的除了“真实”内容,还应有凭依丰富的历史思想建构起来的“精彩”形式。它应该能引领人们立足现实,穿越时空,沟通过去与未来,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华彩乐章展现在学生面前。
2 活跃学生的思维,推进素质教育
高考制度改革后,学生的学习任务不那么繁重,因此,教学重点应该转移到对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上来。
2.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能力,那么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时刻要记住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地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2.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高中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知识的传统,要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具有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且要重视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 对高中历史试题也要进行改革
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选择什么样的习题也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有方向性改变。选择习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对有些历史知识进行单纯的传授不够,如针对中英《》可以编成一首记忆歌诀,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可以编成口诀等等,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而且从记忆的角度来看,学生自己动了脑筋,印象自然深刻。对于一些能力型习题,我们不仅要注意选择的针对性,而且要注重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基本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并收到一定的实效。我们还要注意搜集运用资料、知识的应用迁移理解与发挥等技能技巧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58-02
中国史学界对心态史学(history of mentality)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目前仍停留在对其若干片面的定义上,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此进行专题研究,但时代的发展和学术体系自身张力使心态史学的意义不应局限于一种研究方法,而且如果不确定一个明确的定位,必将无法解决对其进一步的开发和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心态史学长期以来在一种介于方法和学科之间的境地中存在,实际上在初始阶段被看做单纯的方法,操作中其做为方法的一面较早地体现出实用功能,但当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如同心理史学(psychohistory)一样,其本身的成熟度和时代的契合度达到临界值,它就将立即拥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资格。独立学科成熟的标志与合理性通常包括本土化、二级学科的划分、具体的学术评价指标、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成果等,目前我国史学界对心态史学的研究并未达到这种标准,但已具备了向其转变的多种重要基础。本文将从研究对象、认知角度、发展基础三个方面试证明当前心态史学学科化的合理性。
一、广泛的研究对象符合时展
史学的研究对象必须要和时代需求统一,以研究一个范围内群体的生活状态入手,并以分析其较长期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应是在建立了基本的经济、政治、社会建构之后的必然一环。世界各国的史学研究对象都是历经一个由英雄到群众的发展阶段的,自欧美近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性质市民社会兴起后,稍有转变,在我国则直至封建制度消亡后才略有起步,但至史学之前,仍无根本转变。例如新史学派代表梁启超认为“治史者常以少数大人物为全史骨干,亦属不得已之事……无论何种政治何种思想皆建设在当时此地之社会心理的基础之上,而所谓大人物之言动必于此社会心理发生因果关系者,始能成为史迹。大人物之言动,非以其个人的资料而有价值,乃以其为一阶级或一党派一民族之一员的资格而有价值耳。”①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虽然目前普遍认为梁为中国第一关注心理史学和心态史学的学者,但他虽注意到社会心态的重要性,却仍归于方法论,认为最终要通过“大人物”才能体现其存在、发挥其价值,只不过这个价值同时显现了社会心态的影响。而按照的观点,我们便立刻得到了一个不同的观点,认为“人类的真实历史,不是少数人的历史”,“历史的纯正的主位,是这些群众,决不是几个伟人”。②在这种新观点要求下,我们必须要把研究对象放在历史各时期、各阶层的人群中去寻找历史本源。相对于目前较成熟的心理史学集中关注个别独立现象或某些极端研究对象,笔者可以断言,在近期内,更加注重社会广泛群体长期稳定的心态史的发展空间更大,且更符合史学观。
二、科学的认知角度符合思维发展规律
从史学的认知角度来看,心态史学是思维深化的必然结果。从个别到整体,由表象到内在的一般研究规律,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研究而言,显然就是要求我们把目光从考据中转移到深层心理演化过程中,并更多地考虑传统上认为属于不同阶层的人在一个群体中除了物质层面的冲突和共生背后的若干种因素。虽然在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因素仍属于社会的物质决定范畴之内,但这是通过一种较为直接的方式来观察深层内容的方向。当今史学领域把整体和深层内涵作为研究方向的最佳范例即是社会史学和心理史学,但二者的成果当中则多有明显的心态史学的参与,假如社会史只谈各代器具、典仪而不考其给当时人何种心理满足,或心理史只给一人做精神分析而不谈其民众为何偏服此人之鼓舞,显然缺乏说服力,既然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使心态史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何不能有一专门学科从开始即为整体而研究,从局部到整体的方法固然可行,但在当今大量材料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再建立一门更有整体影响的学科,既能加强对现有史料的研究,也是史学长期整合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现有的多种研究方法可为其提供良好的科学基础
史料全面化和学科交叉发展的特点使心态史的发展得以得到前人未有的条件。“科学是人运用实证、理性和臻美诸方法,就自然以及社会乃至人本身进行研究所获取的知识的体系化之结果。这样的结果形成自然科学的所有学科,以及社会科学的部分学科和人文科学的个别领域。”③目前在地质学、心理学、计量学、语言学、人口学、社会学、符号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中都有可应用于心态史学的方法,而社会史学和心理史学也从实践的角度提供给其丰富的经验,例如对于一些已经广为使用的并在历史学者中已经得到共识的方式,心态史学都可以直接应用于相关研究之中。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的唯物史观将确保我国的心态史学研究不致因为一般史学工作者在心理学方面并非专家而导致对心理学过分的使用。当然,尽管有以上条件,也须承认心态史学的发展必然面临一些现在难以预料的问题,但其本身曾作为拥有极强功能的纯粹方法的阶段也足以使其不断解决即将面临的问题,包括新定义、定位等目前使其作为独立学科尚不完善,但却是几乎所有已较为成熟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都曾遇到过的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心态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尚有不完善之处,但促使其转变的条件已经具备。限制心态史学发展的历史原因有很多,年鉴学派时期的主要问题是方法单一以及研究方向偏重社会史内容,而中国新史学派时期的主要问题是阶级局限导致视野狭窄,这些难题在现在都已经被解决。心态史学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集聚更多学者之目光,最终将由研究方法发展为独立学科,而且与其他史学分支相比,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独具时代优势。在当前的史学领域当中,如果我国学者忽视这种直接深入到民众心理层面的研究在当前的合理性,将错失当前国际心态史学领域近期相对空白的良机。
注: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转引自荣挺进:《中国现代文化泰斗大讲堂2》,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102页。
②:《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0页。
③李醒民:《科学是什么?》,《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朱定秀.心态史学方法论述评[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3).
[2]周兵.心理与心态——论西方心理历史学两大主要流派[J].复旦学报(社科版),2001,(6).
一、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高职教育是面向职业岗位的教育,实践实训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会计岗位对会计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实训建设都加大了投入,实训的方式也灵活多样了,但仍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尽管大多高职院校都认识到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老师先讲解,讲完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训。对于实践性很强的会计课程来说,理论与实践应该是一体的,而不是完全割裂的两个过程。先进行理论教学,再进行会计实训,表面上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这种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时候很难理解,在进行实训的时候又忘了理论依据,没有真正将理论贯彻于实践,也没有体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2.会计模拟实训室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虽然高职院校大都设置了会计模拟实训室,里面有打印机、电脑、工作台、点钞机等配套设施,但是会计模拟实训室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所有设备都成为“摆设”,很多设施用来应付检查和参观。学生在实训室中进行的实训还是原始的手工做账,老师根据实训教材上给出的几笔业务,让学生在凭证、账簿上进行记录,很少出现原始凭证,即使出现原始凭证也是实训教材上印的原始凭证,学生还是在单纯依据教材业务做会计分录,然后抄到账簿上,会计实训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这样的实训其实在普通教室便可完成,跟会计理论课程没有什么区别。
3.会计岗位综合实训能力构建体系不健全
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基于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目前,各高校重视了会计专业各门课程实训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基础上,开设了相应的实训教学。课程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孤立地进行实训。尽管有些院校设置了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但是实训课程中的业务主要体现的是财务会计实训和成本会计实训,处理一些财务会计业务的同时进行成本计算,对于税法、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的实训并没有有效地融合到综合实训课程中。
4.缺乏“双师型”教师,实训教学缺乏有力的指导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应届毕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缺乏实践经验。会计专业的实训教学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会计教师从本科院校毕业或者研究生毕业,在他们上学期间接受的是偏重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对于实践接触的很少,也没有会计从业的经验。尽管有些教师企业进行调研、实践,但是这样的实践远远不能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很多高职院校所谓的“双师型”教师,要么是从企业请来的兼职教师,要么就是带着学生参加过技能比赛,拿过奖的教师,大多数教师并不具备“双师型”教师所要求的素质和职业能力。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不能有力实施的原因
1.重视不够,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
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较高,许多院校都意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会计电算化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很难看到直观的社会效益,导致高职院校从上至下不够重视。在其他专业投入力度比较大,可以看到直观的车间或者生产线,而在会计专业的投入主要集中于软件和实训室,如果对该专业的性质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力度较小。
2.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工学结合流于形式
大多高职院校都是独立办学,缺乏校企合作,即使设立了实训基地,学生多数参加的是见习,很少能够真正实现企业顶岗实习。这也与会计专业的性质有关,即使企业规模很大,一个企业的会计部门所需会计人员数量相对于其他专业相对较少。
3.会计专业师生比例失调,教师校外实践机会较少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大都来自高校毕业生,大部分是研究生以上学历。而会计专业硕士以上学历的就业选择范围很广,许多院校存在招不到合适的会计教师的情况。大多院校师生比例达不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教师数量相对较少。这样,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无法抽出时间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利用暑假时间参加企业锻炼,往往在短时间内又很难熟悉一个企业的业务环境,真正具备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很难具备。
三、构建高职会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体系的措施
1.加大对会计专业实训条件建设的投入
对会计专业实训方面的建设,不仅是建设实训室等硬件基础设施,而且要加强软件的投入,会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不可能像某些专业的学生在车间制造实物产品,更多的是脑力工作,与会计实训相关的软件支持不可或缺。
2.加强校企合作,大力发展校办企业
会计工作关系到企业的商业机密,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接收高职院校的学生到企业参加会计岗位顶岗工作。高职院校除了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真正实现学生到会计岗位上进行会计实践外,更好的途径就是通过兴办校办企业,比如记账公司、会计服务中介机构等,不仅能够让更多学生获得会计实践机会,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可以让会计教师参与到会计实践工作中,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3.构建培养会计岗位综合实训能力的实训体系
基于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构建会计实训体系。在各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基础上,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设置各门课程相结合的会计综合实训,将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审计实务、税务处理、财务管理等相关会计岗位能力融会贯通,通过设置财务经理、会计主管、出纳、审计、报税会计等会计岗位,处理一些财务会计业务的同时进行成本计算、报税、财务分析、审计、银行业务有效地融合。
4.充分发挥会计实训室的功能
完善会计模拟实训室的配套设施,并且发挥这些实训设备的作用,让学生在平时的实训学习中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实训设备。实训业务以一个企业的具体业务为实训环境,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完成从凭证、账簿到报表的整个业务处理。尤其是原始凭证的练习,教师不再给出学生业务,而是用真实或者仿真的原始凭证作为业务主体,让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的业务环境,独立进行会计处理,并能够加强同学之间的协作。对于实训室的设备,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包括点钞机、打印机,将企业的会计业务从凭证到报表在会计电算化操作的基础上,打印出来,跟企业的业务环境一样。在实训室中设置供应商、银行、客户、投资者、税务机关等相关部门,让学生能够熟悉企业与这些部门或人员的之间业务活动,进行恰当的业务处理,达到与企业真实的会计环境的对接。
5.大力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
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定期派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引进有经验的会计工作者走上讲台,将企业的会计环境带上课堂。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派教师走进企业,企业财务人员走进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培训,增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可以利用课题研究平台,去企业调研,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需要高职院校在资金投入和对教师的培养方面加大力度,为教师提供会计实践的广阔空间。
6.加强学生从业资格能力的培养
高职会计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面向企业的需求,企业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职称和中级会计职称的认可度是有目共睹的。高职教育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不仅有相关的实训实践经验,而且要具备相关的职业资格。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会计人员。
参考文献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近年来,已逐渐被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重视,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尝试,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经验没能形成具有可转化的、操作性强的研究性教学程序。因此,如何将研究性教学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研究性教学与系统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则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研究教学方式的应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通过社会现实事件创设问题情境。社会现实问题往往是学生极感兴趣的问题,引入社会现实事件并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又可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通过联系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地加强学生与外界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理性地认识世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体验以及思想困惑等都有可能影响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这些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手段。
通过教材依托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情境创设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教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批判、怀疑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善于在无疑中设疑。教师要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及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
通过课外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用文字材料的方式创设冲突情境是常用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研究教学方式的应用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使学生切实进入“角色”,才能体验到问题的实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多边互动,共同探究
这一阶段是学生通过求证获取科学结论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讨论交流的自由空间,在教师不做任何参与的情况下,让学生尝试自己解答问题。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始终把指导重点放在促进学生自觉认知上。教师在评价问题时要适当延缓,不要急于评价学生对问题求证的结果,尤其不要急于做出否定性的评价,应该发动学生间的多边互动和广泛参与,使知识的火花相互碰撞,在不断探讨中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和发现更多更新的问题,才有可能深入思考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规律,逐步接近事物的本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研究教学方式的应用过程中,学生通过“自问”、“自答”或“互问”、“互答”,使获取知识的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互动—构建”,由“接受答案”转变为“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由此,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在不断探究和创造的过程中逐渐升华。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研究教学方式的应用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了解知识背景。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课题研究的性质、目标、步骤、意义,使学生对课题研究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然后向学生介绍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介绍国内外学生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成功案例。此外,还可通过开设一门短期的综合选修课,来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当前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这不仅能使学生开阔研究视野,而且还能使学生了解当前亟需研究的问题,为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做准备。
选择研究课题。选择研究课题是其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成败。从一定意义上说,选定一个好的课题就意味着研究成功了一半,因为如果课题过大或过小往往研究起来就没有价值和意义,或者研究没有可行性,影响研究的进程,甚至使研究无法进行下去。
组织课题小组。由于研究课题大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仅靠某个学生的力量来完成难度较大,最好组织课题小组,共同研究某一课题。课题小组其实就是合作学习小组,它是研究活动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课题小组一般以三至八人为宜,采取自愿组合、适当调整的建组原则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活动原则。
制定研究方案。在对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条件等进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研究方案,以确保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性。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收集事实资料。事实资料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文献检索等方式得到的文献资料,另一类是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观察、实地调查等得到的数据资料。资料收集要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事先设计采集计划,并注重数据资料的客观性。
整理事实资料。整理事实资料是指把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采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使获得的资料整齐有序,便于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整理事实资料一般经过核对、分类、挑选等步骤。
分析研究资料。分析研究资料要根据资料性质的不同进行分析和处理。文献资料主要用逻辑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分析研究,它直接决定了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得出研究结论。学生要本着客观、科学、严谨的原则,把文献资料的客观分析和数据资料处理的结果用概括性的语言简洁地表述出来。表述出的内容可以作为判断的基本标准,可以作为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也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集体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形成阶段
确定研究成果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研究成果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研究层次和类型,确定研究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
拟定研究成果结构。一般而言,研究成果由题目、引论、总论、结论、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六部分组成。
撰写研究成果内容。研究成果的撰写从构思到最终定稿通常有四个步骤。一是确定题目,二是拟定提纲,三是撰写初稿,四是修改完善。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研究教学方式的应用过程
(一)教学方式的设计
教师分析法。它是指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讲述说明基本理论,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方法。个体分析法。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个体进行案例分析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这是案例研究教学广为采用的一种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根据教学案例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准备后,先由各小组讨论,然后再由全班同学共同分析案例,再由师生进行总结评析。模拟法。它是由学生参与“现象”,再现案例情境,然后引导全体同学一同研讨交流的一种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经常开展的“模拟市场”、“模拟法庭”活动就属于这种方式。专家分析法。即聘请有经验的专家为学生们进行案例分析。
(二)教学方式的运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研究教学方式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要善于欣赏学生的新奇念头和别出心裁的观点,竭力避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启发鼓励学生探索和选择新途径处理问题,不满足于停留在已经被证实的基础上;要把质疑的权利交给学生,尤其要鼓励那些敢于向老师和书本质疑的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学习目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做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从案例中获得某种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境下复杂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教师既不能无所事事、放任自流,也不能过于严格,强制学生发表个人观点。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互研性讲授教学方式的应用过程
抓住时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只有在学生内心有所需求时才具有明显的教育作用,例如新生入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迷茫的时候;面临毕业处于专升本和就业难以抉择的时候等。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良机,不失时机地实施互研性讲授,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精心准备。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使讲授内容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具有针对性。同时精心准备最佳的切入点,使讲授有的放矢。如果教师所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不大,“放空炮”、“唱高调”是不会引起学生思想注意的。只有了解学生情况,联系学生实际,才能产生良好的讲授效果。
穿插展开。一方面,讲授不能搞单向传播,更应该是一种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应该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让不同的见解有机会“碰撞”,使学生用自己的理性去选择正确的思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着眼,把讲授与其他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穿插使用。
知行互动。讲授既要启人心智、解人心疑,又要励人以志、异人以行。教师的互研性讲授应与提出行动要求相结合。讲授的目的为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掌握行动的指南。同时,学生的行为实践可以巩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提高教学实效。因此,教师在阐明道理的同时,使学生懂其理,付其行,让行动指导理论,让理论引导行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058-04
一、引言
虽然实践教学具有不容置疑的理论渊源,并在理工类学科和职业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中广泛的使用,但直到2005年,“实践教学”这一概念才正式出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方案中。此后,学界便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内容涉及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目的和原则、地位与现状、实施与保障,掀起了实践教学发展研究的一个。
可以这样说, “05方案”的实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以“05方案”为界,笔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探索时期,后一阶段为发展时期。后一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较,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从“社会实践”到“实践教学”的范畴转化。以前,“社会实践”一直是实践教学的代名词,“05方案”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1]。二是实现了由方法论到课程论的教学转化。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指社会实践,常常作为教学方法、环节而存在的,它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育法[2],而“05方案”在保留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它的课程化意义:“实践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3];三是实现了从经验到理论的认识转化,以前我们谈“社会实践”主要是基于教学经验,而现在我们则尝试着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上,进行实践教学理论模式构建。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第一,教学论和课程论的分野。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研究视角,有两种观点:一是教学论上的界定,认为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环节、路径、方式和模式。有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的,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式的总和[4];有人认为实践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教学活动[5]。
第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还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这一问题,学界也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6],二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7]。当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实践教学的是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言的[8],对此,我们认为,课堂理论教学也是理论教学,它们是同一层面的概念,没有本质的不同。
第三,狭义的实践教学和广义的实践教学。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目前学界有两种观点:一是狭义的实践教学,是利用社会实践这一空间组织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采取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现场参与等形式;二是广义的实践教学,指的是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活动方式,它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如课堂讨论等,也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之外,如研讨专题报告等。
狭义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指社会实践,作为对传统范畴的延续,这是符合“05方案”本意的。然而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学界大部分倾向于把实践教学作广义的理解,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广义的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包容性和操作性更强,而且在理论上也没有障碍,特别是能够解决一些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如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实践教学的参与问题等,如让每个学生都直接参与社会实践,在目前的情况下,依据现有的条件是力不从心的,广义的实践教学则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外延
相对于实践教学内涵理解存在较大的差异,关于实践教学外延的理解,总的来说比较一致。
有人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现的目的上来划分,实践教学可分为以思想教育为主的实践教学;以服务社会为主的实践教学;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时空来划分,可分为课堂上的实践教学和课后的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9]。
有人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行为过程划分,可分为体验型实践教学、践履型实践教学、研究型实践教学。有人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内容的范围上划分,可分为单项性实践教学、综合性实践教学。有人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划分,分为显性的实践教学和潜性的实践教学。当然还有诸如根据实践的方式不同划分的自我实践和社会实践及根据实践的环境而划分的现实实践和虚拟实践等。
三、实践教学的地位、目标、原则和理论支撑
关于实践教学的地位,目前学界大致也有三个观点:一是补充论;二是辅助论;三是互补论。“补充论”主要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理解的,如有人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辅助论则是从教学环节上来理解,如有人认为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环节;互补论则突破了主从论的观点,认为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成部分,是有机的结合体,双方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中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0]。前两种观点虽然也强调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重理论和课堂教学而轻实践教学的认识,总的论调还是主从论,现在学界一般是倾向第三种观点。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原则,学界的研究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基于一定的视角,略有不同。从目标上讲,总的来说包括: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教育目标和成才目标[11]。关于实践教学的原则,也是大同小异,主要有两种:一是四原则论,有人把实践教学的原则概括为,选择方式的针对性,教学目标上的实效性,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资源整合上的立体性[12]。也有人认为是参与的广泛性,时间的连续性,组织的可行性,实施的有效性[13];一是三原则论,即实践求发展原则,制度化和规划化原则,主体性原则[14]。
关于实践教学的理论支撑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对传统经典理论的继承和发扬,这主要包括理论联系实际认识论原则和“知行合一”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二是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借鉴和移植,代表性的有两种理论:第一种是主体间性的理论,提出了由主客体二分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15];第二种是建构主义的理论,提出依据大多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教学体系、营造教学环境,借助有效中介实施实践教学[16]。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学界研究细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认识上的局限。表现在:一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认识不清,使其要么在特殊中虚化,要么在一般中迷失;其次是将实践教学仅仅定位在社会实践上,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使实践教学的方式停留在“走出去,请进来”,局限了学生广泛参与的空间,三是对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问题认识不足,没有找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适应的、学生可广泛参与的实践教学方式[17]。
课程上的难题。“05方案”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标准”规定了实践教学的学时与学分,实现了实践教学规范化,但要将这些政策文件物化为校本的教学计划而不流于形式,道路还很漫长。
教学上的难题。如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实践主体覆盖和在实践过程持续性不强等难题。
体制上的难题。第一,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依然不能完全适应实践教学提出的实际需要;第二,实践教学面临人力、财力资源有限和实践基地不足的“窘境”;第三,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也有待形成[18]。
综上所述,如果说随着认识的提高,课程性的难题可以迎刃而解的话,后两个难题则尤为困难。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
如何开展实践教学,使之真正成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和有力的支撑,这是实践教学研究的另一个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纵观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两种倾向,具体表现如下:
1.围绕模式的创新来研究实施实践教学
第一,对一种或几种实践教学形式进行专题研究,寻找创新的载体和范式。有人以“问题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例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问题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实现流程:一是理论假设,二是目标指向,三是程序设定,四是策略创设[19];有人从研究性教学理念出发,专门研究了课题研究、案例研究和自主研究的实践教学模式[20]。有人专门研究“自主考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21],有人提出递进交叉式的实践教学模式[22]。
第二,从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进行实践教学创新。有人认为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要搞好顶层设计,制定计划和大纲。其次,抓好“三个结合”,在“总分结合”、“点面结合”、“条块结合”的基础上构建实践的教学模式。最后,落实“三关”,建立科学评估指标体系,即制度关、过程关、检查关[23]。
有人通过学分制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推进建设。所谓学分制是指建立在选课制基础上以学分为计算单位的社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它以自由选课制为基础,以导师制为保障,以项目招标制为有效途径,以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多种社会实践方式为载体,以保障机制、交流评价机制为重要补充。其基本理念是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整齐划一向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方向发展[24]。
2.围绕课程建设来研究实施实践教学
有人根据课程特点,实行分合结合、多种形式互补的原则来安排实习、实践,以缓解落实实践、实习基地难的问题,采取“就近”原则,充分运用本地、本校的实践教学资源,以缓解经费紧张问题合理设计“两课”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统一组织安排,“两课”实践教学必须以一定的时间作保障[25]。
有人在借鉴、吸取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以课程专题调研为主线,以问题式、参与式和研究式教学为特点,以学生团队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以自主学习、过程教育为重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26]。
还有人根据从不同的课程研究实践教学模式,如“形势与政策”课的“123”模式,即需要“明确一个宗旨、选择两种渠道、搭建三个平台”[27];“概论课”的第一课堂、二课堂、三课堂的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28]等,有人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整体性思路出发,重点探讨了研究性实践教学的模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态势,由过去单纯的经验介绍、理念探讨和方法研究到现在的课程设计、体系构建和模式创新,实现了由教学论到课程论的双转移,这标志着实践教学课程化渐渐走向规范和成熟。
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与保障机制
教学评价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难点问题,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表现为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潜性与显性的特点,再加上实践教学本身的时间空间的变化多样,致使教学管理的难度加大,对学生的评价也会变得复杂,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研究不多,但其中也不乏闪光点:
有人借用美国学者米斯提出的评价的九项指标来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并特别强调确定的内容和课堂化是评价的基础,认为课堂化的评价标准是知识的连续化和高级化;课堂组织的论坛化的程度;班级化的程度[29]。
有人在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模式进行批评的同时,提出发展性评价,并认为发展性评价的有效性取决于能否构建起教师发展的动力机制、发挥标杆作用的引导机制以及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保障机制等三项核心机制[30]。
有人在总结和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业评价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多方合力和动态计分法。所谓“多方合力”指的是学生、教师和辅导员三方共同参与学生学业评价活动;所谓“动态计分”就是根据学生的理论成绩与三年的实践成绩滚动记录,并最终形成该课程学生的学业成绩[31]。
有人提出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应由看“成绩”向看实际表现转变,由定性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转变,由单向评价向“双向交流”转变[32]。
总之,由于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的趋势,教学评价也体现出结果性和过程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关于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学界的研究基本上是一致的,没有什么争议,总的说来分为两类:即硬件保障和软件保障,硬件保障就是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软件保障就是指机制、体制的保障。如有人总结了五大机制,即组织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工作机制,基金机制等[33]。
七、结语
当前的研究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什么是实践教学,如何开展实践教学等重点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开拓性的探索,但从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这一角度来看,这些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实践教学内涵研究的精度、深度、广度有待提高,判断实践教学的标准模糊,往往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实践教学在内涵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泛化现象。二是对实践教学的难点问题研究的不足,实践教学的瓶颈尚难突破,抱怨诉苦的多,提供措施办法的少;经验介绍多,创新实践少,教学模式多,质量分析少,短期临时的措施多,长效机制的少等,有些内容泛泛而谈,大同小异,甚至是重复研究。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下一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思路应在借鉴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建设的基础上[34],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体性的构建。所谓整体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在课程论的基础上,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看作一个整体,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全面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性质归属、目标结构、内容安排、路径选择、方法更新、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等要素,并对实践教学的结构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我们认为这是必要的,第一,的整体化研究的成果,为实践教学的整体研究提供了内容保证。第二,实践教学的整体性构建能有效地配置资源,解决实践教学的难题,突破瓶颈;第三,实践教学的课程化、学分制,为整体性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构建平台。第四,实践教学整体性建设是实践教学进一步完善的需要。
参考文献
[1][3]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6.
[2]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36-337.
[4] 吴绍禹,刘世华.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环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166-168.
[5] 宇文利.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35-38.
[6] 李瑞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操作程序及其管理机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7):130.
[7][12] 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41,56-57.
[8] 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演化及其基本特点[J].教学与研究,2007(2):5-11.
[9][11] 李松林,李会先.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7):53-57.
[10] 李 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若干问题解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31-32.
[13] 孟宪东,高 东.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104.
[14] 叶山土.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哲学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4):15-19.
[15]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3-361.
[16] 周 芳.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2):35-36.
[17] 刘世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局限及对策论析[J].教学与研究,2008(4):87-90.
[18] 符惠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机制探讨[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96-99.
[19] 何勇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N].光明日报,2006-8-7(6).
[20] 任者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理念与创新[M].济南:齐鲁书社,2006:77-82.
[21] 陈再生.论自主考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理论导刊,2008(12):86-88.
[22] 杨国辉,李文斌,彭朝阳.思想政治理论课“递进交叉式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中),2009(10):62-63.
[23] 冯 玺,李 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教育论丛):152-154.
[24] 王学俭,李永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机制创新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2):37-40.
[25] 熊晓燕.加强“两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133-134.
[26] 郑 洁,代金平.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45-47.
[27] 余精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思想政治理论导刊,2009(3):97-99.
[28] 黄 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123”立体模式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09(10):72-74.
[29] 王祝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及其评价[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67-69.
[30] 高鹏怀,马素林.发展性评价: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绩效工具[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75-79.
[31] 刘建涛,韦筱青.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0):114-117.
中图分类号TM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9-0074-02
0 引言
风电塔结构所处的环境非常复杂(一般为风力较大的山地或海中),经常会面临一些重大灾害,随着MW级风力发电机的出现,研究在外部风荷载作用下风电塔抵御灾变能力的大小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保证结构不发生整体破坏是学者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Luong Van Binha等对风电塔塔架的非高斯响应峰值因数进行分析。考虑基于峰值因数的动态效果,提出等效静风荷载评价公式,评估在复杂环境下被加载于风力发电机组上的设计风荷载的影响。Negm、Hani、Shigeo Yoshida对风电塔塔架进行优化设计。模型中对塔体进行分段设计有限变量,即塔架横断面积、回转半径及分布重量。该研究设计的五种优化策略在水平轴风电塔模拟中成功实现。林勇刚等人综合考虑风、海浪、海流对近海风力机的作用和影响,建立了机组塔架的负载模型,得到了海上风力机的荷载计算方法。刘海卿等考虑叶片与塔架耦合作用对风力发电塔架风振响应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力学模型和运动方程,在ANSYS中对风电塔架脉动风荷载进行时程分析,得到两种不同风电塔架模型的风振响应时程曲线,为进一步研究实际风电塔架结构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由于而塔架结构随着高度的增加,结构变得越来越柔,当塔架高度超过某一值时,风荷载将成为结构设计的控制性荷载,因此深入研究塔架结构的在风荷载作用下其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显得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建立了风电塔结构的三维实体模型,研究了不同开口方位对风电塔力学特性的影响。
1计算模型
本文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风电塔结构进行模拟,塔体高度、塔筒壁厚及门洞几何尺寸均根据施工图纸设定如图1(b)所示。模型单元选用shell63和solid45单元,密度为7850Kg/m3。塔体的风轮叶片和轮壑均用三维实体进行模拟。塔体底部与基础固结,风荷载折算成面压力加载于塔筒侧面上,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如图1(a)所示。
2 不同开口方位对风电塔结构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2.1基于不同开口方位的工况选取
风电塔结构的风机通过控制系统自动改变方向,使风轮叶片偏离风向,达到使整个结构受力最小的目的。当风轮与开口的相对位置变化时,研究风电塔结构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从而明确风轮与开口的最不利相对位置,为结构的加固维护提供指导具有重要意义。风电塔结构开口的形状和几何尺寸如图2所示。
为了研究风轮与开口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风电塔结构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本文将开口位置与风轮迎风面的相对位置关系分为0°、90°和180°进行研究。风电塔正交是指风电塔的风轮叶片与风向垂直,此时叶片受风荷载面积最大,风电塔结构也最不安全。基于此,本文根据结构相关规范对正交时的风电塔结构进行常规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分析不考虑偏航情况,如图3所示。为了便于和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本文模拟风速大小为5m/s。
2.2不同开口方位对结构应变的影响
本文分别对结构最大应变位置处、开口处在三个方位下的应变值进行了比较,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在风轮与开口方位为0°、90°和180°时,风电塔开口处均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且由于底部塔壁厚度较大,其应变最大值并未发生于塔体底部。在180°方位时,结构的最大应变出现在开口处,而在方位为0°和90°时应变最大值均出现在塔身的中上部位置,高度分别为48.76m和42.73m。且方位为180°时结构的最大应变值大于其它方位下的应变值,属于较为不利情况,尤其是在更大风荷载下,要加强防护。
2.3不同开口方位对结构的底部弯矩和剪力的影响
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底部弯矩和剪力是控制结构破坏的主要参考依据。对风荷载作用下墩底弯矩和剪力进行分析可以直接性的评估风塔结构的破坏状态。基于此本文分别提取了风轮与开口为0°、90°和180°方位时的结构底部剪力和弯矩如图5和图6所示。
由图5和图6可知,在风轮与开口方位为180°时塔底剪力和弯矩出现最大值,会对风电塔上部结构产生更大的影响,而在方位为0°时出现最小值,相对影响率分别为14%和433.5%。因此方位为180°时为风电塔结构最不利服役情况。
2.4不同开口方位对结构位移的影响
在风轮转动角度为0°、90°和180°时,结构的最大位移均出现在风轮叶片的顶部,分别为0.0187m、0.0195m和0.0243m,图7给出了塔体结构不同方位下的最大位移对比曲线。
如图7所示,通过进行比较分析,可知在风轮与开口相对方位为180°时出现最大位移,而在方位为0°时出现最小值,相对影响率为29.95%。
3 结论
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常规风荷载作用下,风轮与开口的相对方位为0°和180°时,风电塔开口处现应力集中现象比方位为90°时明显,且在方位为180°时,结构的最大应变出现在开口处,且要大于0°和90°的最大应变值,0°和90°的最大应变值出现在风塔中上部位置,且最大应力和最危险部位发生的位置相同,都是在塔壁厚度最小、刚度发生变化的地方,因此在进行结构的设计时,风轮与开口的方位180°时其对结构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2)常规风荷载作用下,风轮与开口的相对方位为180°时,结构底部产生更大的弯矩和剪力,将对风电塔上部结构的动力反应产生更大的影响,且在塔顶部产生了较大位移。因此,在进行风电塔结构设计时,风轮与开口的方位为180°时的结构承受载荷验算不可忽略。尤其在特大风荷载作用时要加强防护。
参考文献
[1]Luong Van Binha,Takeshi Ishiharab,Pham Van Phuca,Yozo Fujinoa.A peak factor for non-Gaussian response analysis of wind turbine tower.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2008.
[2]Hani M. Negm,Karam Y.Maalawi.Structural design optimization of wind turbine towers. Computers and tructures,2000:649-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