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网络文化特征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8 16:58: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网络文化特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网络文化特征

篇(1)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153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的发展,我国的网民也在不断地增多,网络文化也在我国网民中迅速地传播。网络文化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新文化表达形态,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文化信息传播传输。网络文化不仅具有普遍化、多样化、娱乐化等特征,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国网民的个性情感和价值取向等,因此,网络文化消费也越来越受到了社会的关注。我国网络文化消费逐渐向普遍化、娱乐化、多样化方向发展,所以在此发展前提下,应该了解网络文化消费背景下网民文化消费的特征,并建立合理有效引导机制,以此促进我国网络消费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

1我国网络文化消费特征和发展趋势

11网络文化消费不受条件限制

网络文化消费不受时间、地点等限制,这是网络文化消费最突出的一点特征。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我国网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随时随地进行网络文化消费,并且网络文化消费的生产人员可以不受条件限制对产品进行开发。网络文化消费的这一特征实现了无边界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网民提供了选择便利和消费便利[1]。不受条件限制也是我国网络文化消费的一个发展趋势。

12网络文化消费个性化

网络文化消费与传统的消费方式相比,网络文化消费更具有个性化。在网络时代的发展下,网络文化消费的个性化已经成为了生产和消费的主流方向。在网络文化消费中网民可以对文化产品进行定制,这样使得网民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并且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产品对消费者而言更有意义和价值。在网络文化消费中,生产者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并且消费者也更青睐个性化的消费,因此网络文化消费个性化的这一特征,不仅能够使得消费者的自我个性得到彰显,也可以为网络文化消费赢得更多的消费群体,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也使得网络文化消费得到了快速的进步。

13网络文化消费的边际收益增高

在我国传统的生产服务行业中,普遍都会出现边际收益逐渐下降的现象,就是产品超过了特定值就开始呈现递减,而网络文化消费却和传统服务行业不同,网络文化消费的边际收益则会有所递增。比如网站的服务器不变,网站的内容要素不断投入增加,甚至复制同样的产品,都不会引起边际成本增高,其原因就是因为信息在网络上是共享的,所以产品可以无限复制,并且其复制成本几乎是零。

14网络文化消费的群体规模大

据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6月30日,我国的网民总数达到了世界第一,由此可见我国的网络消费群体规模也十分庞大[2]。就我国网络消费平台淘宝、京东等而言,其销售额都是十分巨大的,因此网络文化消费的能量和潜力也是十分巨大的。就目前来看,我国居民更青睐与网络消费,无论是购物还是文化消费,相比传统服务行业来看,其消费群体在逐渐扩大。网络文化消费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其消费群体规模会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15网络文化消费领域宽

网络文化消费通过网络平台和互联网技术,不仅实现了随时随地消费,其文化产品种类也更为繁多。就传统服务行业图书馆来说,可能我们在图书馆中无法找到自己想要的书本,但是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快速地实现查找购买。网络文化消费的领域相比传统服务行业而言,不仅要更加宽广,也要更加便利。比如就目前而言,我国网络中文网页就有45亿页之多,可想而知网络文化消费的领域有多宽广。

2促进我国网络文化消费朝健康稳定趋势发展的对策

21优化网络文化消费环境

虽然我国网络文化消费可以不受条件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选择消费,但是不代表网络文化消费可以不受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因此,促进网络文化消费稳定健康发展,应当明确网络文化消费的监督管理机构。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完善网络文化消费的监督管理体系,即使是网络平台消费,也要接受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只有@样才能构建一个文明良好的网络文化消费环境。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当明确工商、文化、网络等部门在网络文化消费中的作用,做好合理的分工。其次应当明确主要监管部门的工作职责,做好网络文化消费的相关事宜。最后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搭建消费者服务平台,从政府层面为消费者提供消费保证。相关部门做好了网络文化消费监督管理工作,不仅使得网络文化消费环境得到优化,也可以为网络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提供保障。

22规范网络文化消费的竞争秩序

消费者和经营者是网络文化消费的主体,在众多文化网络消费经营者中,经营者为了获得更多的消费群体会和其他经营者发生竞争,虽然在服务行业中竞争是在所难免的,但如果采用不良的手段进行竞争,则会扰乱网络文化消费的秩序。所以管理部门应当规范经营者之间的竞争秩序,为网络文化消费营造一个文明的消费环境。首先,针对经营者方面,应当规范其竞争手段,对于用虚假信息和虚假产品欺骗消费者的经营者,管理部门应当给予惩罚,并且建立经营者诚信管理机制,坚决杜绝以虚假手段进行竞争[3]。其次,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行业协会,制定经营规则,以免出现无序竞争。最后,网络文化消费平台应该加入经营者信誉评价,消费者可以在消费后对经营者进行评价打分,以此来监督经营者能够和谐竞争,并且也能够促进经营者做好服务。

23倡导理性安全网络文化消费

由于网络文化消费具有领域广、多样化、不受限等特征,所以很多消费者在面对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时会出现不理性消费现象,并且很多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意识也不够高。所以消费者在选购时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消费需求,不要盲目选择。其次应该转变消费观念,在考虑文化产品价格的同时还应该谨慎选择交易对象,提高交易警惕。最后交易完成后,应该保留交易记录和交易票据,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促进网络文化消费环境净化,不仅需要消费者提高消费警惕和保持理性消费,还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做好经营者监督工作,比如12315的受理范围可以拓展到网络文化消费范围,为网络消费者提供服务和帮助,切实地保护好消费者的权益。由于网络文化消费交易中会涉及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所以管理部门应当规范经营者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保密制度,如果经营者泄露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管理部门应当给予惩罚,以此来保证消费者的安全消费。

3结论

总体来说,我国网络文化消费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却越来越快,并且形成了庞大的网络规模。随着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越来越喜欢这样的消费方式,网络文化消费也越来越普及化,在未来网络文化消费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不管是消费者,还是网络平台都应该共同努力促进我国文化消费朝健康稳定的趋势发展,使得网络文化消费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为我国居民带来便利。

参考文献:

[1]陈方雨我国网络消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篇(2)

二、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特征

网络的出现是近代史上人类重大的技术跨越,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而且自身也呈现出一些特点。网络文化的全方位使得网络成为一把双刃剑,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化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就技术方面来讲,网络具有很强的虚拟性、交互性和共享性,是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催生出的文化。而从精神特征方面来看,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多元化和自由性,体现的是文化的价值取向与目标。

而大学生思想课程的开设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是一个国家或者政党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因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较强的阶级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属于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包括教师、学生、教育媒介以及教育环境等多个系统。不仅如此,因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得网络环境逐渐变得多样化、复杂化,再加上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思想课程更应该保证多元化、长期性和系统性,以保障思想教育发挥效果。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网络文化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冲击

就我国高等院校的所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而言,主要目的就是正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并带领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正确的处理与自己意识不同形态的东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网络的这种自由性、交互性以及虚拟性使得信息不受限制。而正是这样的改变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学生从网络环境中获取的信息远远比传统的书本知识要多得多,也正是因这种超乎想象的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多样化的素材。最终使得传统教育模式的大大降低。

2、多样化的思想教育形式开展

目前,传统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主要还是通过听思想教育课、读报、出画报等方式来进行,有的则通过开展一些课堂演讲、座谈活动、讨论等方式来进行。这些传统的思想教育活动主要通过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想要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学生,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然而,因缺乏一定的情感互动、针对性较强,思想教育空间会受到限制,且教育对象有限,很多学生对其兴趣度低。随着网络化的引入,网络环境丰富多彩,这些都足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网络文化思想教育课程,充分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形式,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发挥作用。

3、对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人的因素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关键,在实际的思想教育工作中,不仅要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网络平台,更要求相关教育管理者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信息操作技能。就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情况来看,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人员多是老一辈的职工,他们虽然有着较高的从业经验与道德素质,但对于校园信息网络平台不是很了解,对于一些全新的技术和平台掌握不足,且创造力与想象力都不如年轻人。而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领导性,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网络化以及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

四、加强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具体对策

1、转变观念,创新思想教育模式

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和依据,在教育目标中,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知、对道德修养的培养以及道德行为的强化等方面能力提高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际能力,不仅仅是思想教育的功能,还是教育内容的体现。因此,教育内容应该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创新教育方法,让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进而才能更容易被学生内化,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另外一方面则要注重创新实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等技术,充分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与让学生走向社会,在实践活动中自我认识到良好道德行为的重要作用。

2、加强网络应用的引导,创设良好环境

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体系上还没有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教育内容在不同程度上与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相脱离,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过于理想化,其时代感和稳定性还有待提高,缺乏层次性等,这些都让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内容的程度有所降低。因此需要加强各方面教育力量的引导、组织和协调,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与此同时,网络技术的引入,使得大学生思想教育更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更能吸引学生,逐渐改善学生对思想教育的认识,进而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接受和学习教育内容。

3、建设和高素质的思想教育队伍

篇(3)

互联网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迄今已快有20年了,作为网民上网交际的重要媒介,网络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语言在我国发展速度之快是令世人瞩目的。任何语言的发展都与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网络语言是时展过程中一种特定的语言现象。在网络时代,巨大的信息量要求网络人际交流迅速快捷,传统语言的表达已不足以将信息转变成最简洁的形式输入输出,于是,有别于传统语言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并以惊人的速度在社会中传播。语言是记录和表达思维的工具,在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中,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密切,最能反映人的社会文化心理。词汇的被创造和创新都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并能折射出当代的社会文化状况。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和激变时,语言也会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因此,网络词汇的发展更能显现社会文化对其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及特征

1.网络语言的定义

网络语言是游走于网络之间的广大群众为了一种表达需要,在网络交流中逐渐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网络时代出现的所有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语言,如登录、在线、硬件、软件、局域网、浏览器、防火墙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在网上交流时所用的语言,也就是所谓“网民”们所说的话,如在聊天时或BBS上的常用语言和符号,如水军、微博、蚁族等。本文讨论的网络语言指狭义的网络语言。

2.网络语言的特征

(1)象形

在网络中,网民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创造了许多生动形象且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来形象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模拟现实交际。网民们在电脑上输出文字时,习惯上会使用带有相关符号的语言。网络语言除了用数字象形,还可以用汉字象形。如网络使用最多的一个新词“”。

网络象形词还可以是由字母来表示,“orz”是一个象形的网络新词,起源自网上流行的一个表情符号,这是一个人跪倒在地上,低着头,一副“天啊,你为何这样对我”的样子,是一个虽然简单却很传神的符号。此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释义,可能表示佩服到五体投地的意思,也可能用来表示失意。

象形字以其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能够满足年轻人追求简单、快捷、求新、求异的心理而在网络上大行其道。除以上几例之外,还有:-)(微笑的象形);:-D(大笑的象形);:-C(撇嘴的象形);等等。这些网络符号在电脑屏幕上形象传神,表达了一定意义内容,给虚拟的网络生活增添了许多趣味性。

(2)缩略

在网络时代,巨大的信息量要求网络人际交流迅速快捷,此时,传统语言的表达已不足以将信息转变成最简洁的形式输入输出,于是,网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借用数字、字母来表达以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例如:ASSP(as soon as possible),NB(牛逼,即奉承您在网上很酷),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

(3)谐音

谐音,包括网民输入文字时敲的同音字或别字、英文谐音、数字谐音以及方言谐音。例如:坏(坏人)、可耐(可爱之意)、果酱(过奖)、口年(可怜)、伦家(人家)、木有(同样用法的还有“米有”)、885(帮帮我)、拷贝(copy复制)、黑客(hacker不速之客,暗地而来,来者不善)、猫(modem调制解调器)、555(呜呜呜)、88(拜拜)、“3Q”(Thank you谢谢)等。

(4)对影视广告作品的仿造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再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将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 一万年!”这段最脍炙人口的爱情宣言正是来自《大话西游》。随着《大话西游》的深入人心,这些“无厘头”的对白成为新一代青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后“大话”语境,演化成一股独特的文化,广泛运用于网络语言。

(5)“ABB式”词语的流行

在众多的网络语言中,“ABB式”三音节词语尤为流行。如:郭美美、躲猫猫、范跑跑、床塌塌、墙脆脆等等。这些词语之所以广为流行是因为在这些新词背后的重大社会事件。

二、网络语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语言可以折射出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化是语言的背景,同时制约着语言。任何语言的发展都有其社会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语言中也会有很明显的体现,所以,通过对网络语言的解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其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

1.网络语言所反映的虚拟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的虚拟空间,各种信息以数字符号、文字、图像和声音的形式出现。网络文化不像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而是在一种虚拟空间里展开,基于网络的人和人的交流是一种虚拟、自由而平等的交流。网络的传播方式是以计算机为中介来传递信息,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它会在某种程度上打破空间上的限制,造成空间上的割裂,塑造各种国界内与跨国界的网络或虚拟社群。人们需要借助网络语言来构筑虚拟的语境,而这种虚拟社群的相互活动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譬如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性等。

2.网络语言所反映的流行文化

“我爸是李刚”“被××”“杯具”“微博文化”“人肉搜索”等都是网络上非常流行的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主要指的是由网民创造,一定时期内在网络中广泛流行的语言符号。在交流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出现频率较高的字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本人以“被××”为例,分析其中的网络流行文化。“被××”本身是在语言和社会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作为流行格式,它的使用深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在语言变异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深刻的社会变异。我们发现“被××”涉及的范围之广,有的涉及司法领域(“被自杀”事件),有的涉及教育领域(重庆铜梁县小学生“被自愿”缴纳慰问金事件),有的涉及民生问题(大学・133・生“被就业”事件)。

三、对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进行的思考

1.网络语言的规范

“网络语言的规范”应该有两层含义:第一,网络语言作为独特的语言类型所形成的比较稳固的、相对统一的标准,即其很确定的中心或规范。第二,指将网络语言作为一个个体纳入更大更广泛的语言体系中,用更通用的标准进行约束和规范的行动的现实。本文仅从第一个层面对网络语言的规范进行探讨。

目前对于网络语言的规范存在争议。有的人认为网上词语的规范有待时日,有的人认为新的网络环境肯定会产生新的语言,还有的人认为语言是发展性很强的东西,不宜太强调规范。强调规范,更要允许创新。笔者认为,网络语言规范具有现实必要性。

固然要承认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自主性、创新性和包容性;不但要对新观点、新主张适当宽容,也要考虑对人的包容。网络的使用也应该像现实生活一样体现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原则,每个网民都应该享受平等的网络服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网络新词层出不穷,而且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浓厚的个人色彩,往往使网络新手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尤其是当网络新手进入聊天室,会发觉自己像个与世隔绝的老古董。随着上网年龄结构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成为新的网民。当前的网络语言对于新上网的中老年网民来说更是具有排斥性、不公平性。随着网民的不断增长,网民成分日趋多样化,这就对网络语言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语言需要规范化。

2.网络语言规范的态度和策略

(1)多种方法,引导为主

有些人认为,“网络语言破坏语言的纯洁”。由于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网民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随意性很大。使用网络语言,不仅可以让网民习惯、接受,而且可以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自如、提高相互交流的速度和质量。的确,在网络这个特定的环境里,它能够简捷、方便、快速、准确地向对方能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一般僵化的传统语言所达不到的。

现在我们网络语言最大的问题是有些网民在聊天室等场合使用语言不够文明。为此,国家提出了“网络文明工程”的概念,倡议“网络工作者文明建网,引导广大网民文明上网”。不仅如此,国家还积极出台各项法律、法规。对网民的上网环境进行检测,对于网民粗俗、低劣的语言,网络警察立马和谐或删除。

(2)承认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多样性,尊重网民的创造冲动和个性自由

随着网络的普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新生代。与现实生活中的年轻人相比,网络新生代更多地表现出开放性、自主性、包容性、多样性和创新性。如果我们承认网络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以及活动在这个虚拟空间的人群具有的特点,我们就应该接受网络语言所固有的特性和使用方式。语言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永远处于不断更新和发展过程中,正因为这样,语言才有鲜活的生命力和现实适用性。在网络走入千家万户的今天,网络语言在网络新生代中流行就像街上流行的各种服装和发型一样带着浓厚的时尚色彩。对于网络语言,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制定网络语言规范的基本原则,国家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规范、引导网络语言的发展,对于一些粗俗、低劣的网络语言现象一定要制止。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长期使用中,会形成一定的使用规则,违背这种规则就会造成交际障碍乃至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强调语言的规范性是必要的。网络语言萌生和壮大于互联网,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全面应用是大趋势,因此网络语言是堵不住的。事物都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一般规律。而那些不能在生活中扎根的网络语言,自然会消失。我们不能忽视网络语言存在的现实,而应该分析其生存机制和发展趋势,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规范网络语言。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促进语言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全有.裴景瑞.“光棍”族新词与社会文化心理通观[J].文化学刊,2007(2).

[2]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3]孙曼均.城市流行词语及其社会文化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1996(2).

[4]宿爱云.论网络语言中套用形容词ABB格式产生的名词性词语[J].通化师范学报,2010(6).

[5]戴明忠.网络英语构词方式浅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0(2).

[6]杨钦翔.英汉网络语言构词法对比[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4).

[7]金文静.由“躲猫猫”“墙脆脆”谈起[J].文学教育,2010(1).

[8]高钰婕,张光源.浅析大学生群体网络“恶搞”文化现象[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3).

[9]于兰祖.网络语言所折射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J].滁州学院学报,2009(6).

[10]贾娟娟.文化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词汇研究:以网络话语交际中的词汇为例[D].南昌大学,2009.

[11]刘晴.网络语言的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篇(4)

网络环境下的网络语言,一方面已经成为互联网上的通行证,为广大网民所熟悉和使用;另一方面,自打出现以来,便引起了广泛的批评,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四川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赵振铎教授认为,网络语言并不是全民语言,它只能存在于特殊的网络环境中,不可能使用很广,走向全民化。但是,任何现象的背后都有它的文化原因,网络语言中的文化特征又有哪些呢?

一、后现代性

后现代性暗指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源自西方技术应用、消费主义和文化产业的短暂的、无中心化的世界的转变,“它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怀疑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或者解释的最终根据”。很多“后现代”理论家强调后现代性是作为现代性的反面物而存在的,是对现代性的中心性、整体性、本源性的全面颠覆。甚至认为现代性已经完结,现代主义寿终正寝,多元性的、不确定性的后现代主义占据了历史舞台。桑塔格认为后现代主义“逃避解释”,后现代艺术展现自己的外观,需要一种体验,需要“新感觉”,而现代艺术则要把握处于外观之下的深层含义,依赖于一种理解和解释。如今,后现代思潮在西方已横扫整个文化领域,并且声势波及全球。网络语言的后现代性,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符号化。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它源于图画。它的本质是一种符号,网络语言的符号化表面上似乎顺应了语言的发展规律,但实质上,这种符号化是在传统语言符号的基础上的再符号化,变成一种代码。语言符号不等于代码,性质和交通信号、电报号都是不一样的,它势必导致沟通的阻隔与理解的混乱。比如:“MM”,在网络中是“妹妹”的意思,但也可能是“妈妈”的谐音。同时,必须指出的是,符号化也是网络语言西化(英文化)的一种表征。所有这些,则都是在一种大背境下产生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科技的进步,电脑已经成为普通人的一种普通工具,再加上中国目前对英语的稍显不正常的推广,虽然普通大众都懂得了一些英语,但是又只是学得了一些皮毛,并不能完全熟练运用,于是就出现了一些符号化“网络洋泾浜”式的新词新语。这些运用只局限在一些年轻人身上,他们讲求时尚、时髦,追赶潮流,受社会环境和网络的影响,以说几个英语单词为荣,以懂得网络用语为骄傲,于是就发明一些中英符号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2.数字化。罗素・纽曼在解释电视为何会变成如此盛行的传播模式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假说,电视盛行乃是懒惰观众的本能所造成的结果。可以说,网络语言的数字化正是这个不费力气症候群在网络时代的新体现。同时,这体现了中国网络方面的一些背景,刚开始的时候,网络在中国还没有普及,上网一般在网吧进行,上网的人主要是一些无产阶级,没有固定的收入,知识水平也不能说是很高,而当时在网吧上网的费用是相当高的,如果把时间花在正确的打字正音,对他们来说那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用数字就来得更简单些。同时,数字化还具有行业用语的特性,又相当于一些隐语,想一想,当你说的话别人不理解,而只有你的朋友才和你相视一笑的时候,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3.随意化。网络语言还显得随意泼洒,数字、英文、符号的杂糅的现象也大量存在,如:U2(你也是),ME2(我也是),3KU(谢谢你)等。有学者指出:网络空间事实上是一个符码空间,人在其中的生存和一切活动都是以符号形式进行在这一空间里,不同语言符号的意义由差异来决定。这就使得人在网上的生存本身就具有一种失学的性质。符号是有限的,也是相互重复的,这种扮演性体现出来的随意化是后现代主义为我性的一种表现,网络语言的使用者根本不考虑另一方的实际情况,任意简写缩略情同网络黑话,情绪化的骂詈语随处可见,首要的要求就是节省我的时间。随意地使用网络语言虽会节约使用者的时间,但却导致接受信息的另一方增加了理解信息的时间。4.口语化。电脑中沟通媒介的非正式性、自发性与匿名性,刺激了一种由电子文本表达的所谓口语性的新形式。网络中的对话兼具书写和口语的特质,也同时存在对话和独白的形式,由于网络沟通是缺乏声音与图像的实时交流,为了表达直观的意象,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网络语言的各种形象的符号应运而生,促成谐音数字的发展,这些符号和数字必须通过语音的协助,念出来并通过谐音联想才能明白其所要传达的内容。5.简洁化。简洁是网络语言最突出的审美风格,在实时沟通中我们最常见的是长话短说,能省略的尽量省略。即时性、简洁化,伴随着网络的主体消解(非中心化),体现出后现代式审美。

语言的使用是一定文化、风俗、习惯的行为,网络语言的上述倾向体现了后现代社会的文化心理。

二、符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

网络的最大诱惑在于它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把文化交流的自由下放给了每一个普通百姓,毫无疑问,这种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的文化交流更真诚、质朴。面对巨大生存压力的现代人,更向往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把自己隐匿起来,他们宁愿遁入“虚拟空间”而不愿直面现实生活,加入一个BBS或聊天室,再取一个标新立异的网名猫起来和对方神聊,让心情放松,将本性放纵,少了伪装,多了轻松。你不得不承认,这是现代人缓解压力,进行能量释放的绝好方式。它的存在,是因为符合了现代人自由至上的审美标准――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都是受众,都可以在这个自由王国里享受言论自由的舒畅。

三、体现年轻人对传统教化方式的反叛

篇(5)

中图分类号:I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211-02

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给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知识经济的网络数字化正改变着传统文学,代表了大众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和主流发展趋势。网络文学悄然出现并迅速发展,网络文学的发展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注意。计算机网络具有的自由、开放的特征决定了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文学具有自由和大众化的艺术特性。认识并了解网络文学对确定网络文学在文化艺术空间中的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网络文学的概念

网络文学是在网络上的,供读者在线阅读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不单纯以文字,还以声音和其他视觉效果为表达方式。网络文学是一种网络资源,是大众文学,它不应该被独享或垄断。网络文学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网络文学作品只有原始版本,没有最终版本,它与其后的回应和更改构成一个整体。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不仅是载体不同,还有创作方式、作者身份上的差别。因此,网络文学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新的媒介和载体,来创作、传播、存储和欣赏,以文字为主要媒介的新文学形式。它不仅包括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同时也包括传统文学作品的网络化形态。

二、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操作的大众化特征

网络以新兴的媒体为网民们提供了自我表达、自由的发表自己作品的机会。在传统的文学理论中,文学的意义总是在“审美性”与“功利性”之间。传统文学把艺术性、审美性放在第一位,要求作者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有新的视角,新的观点,善于捕获和利用情感,重视话语蕴藉,能够很好地实现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这是传统文学作品的特点。网络文学却相反,绝大部分网人的直接目的就是宣泄和自娱,任何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文学的审美和功利排在其后。因此,我们说网络文学具有大众化的特征。

网络文学题材的平民化更能彰显人人都可以当艺术家,作者在文章中体现的表现的欲望、琐碎的抒情、偏激的言论、浅薄的思考、粗制滥造的修辞、没有深意的调侃得以平行共生。率真、感性、碎片式的声音消解着审美领域中既有的话语权威,作者的创造性想象力、表现欲、真实观点、自我意识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抒写。

网络文学它之所以被争论不休,除了网络文学自身的繁茂缤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总喜欢以传统文学的概念去套网络文学。其实,网络文学并不就是网络加文学,也并不因为在这个词中文学处于主词部分,就认定它是文学之一种。网络文学其实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它固然也具有一定的审美性,但它更主要的是诉诸。它消弭了文学的一些基本特性,诸如超越性、恒久性、个体性、表演性,却具有着大众文化的高科技性、复制性、平面化、瞬间性、游戏性,而它在文本生成过程中的互动性使它的生成也成为一种集体创造。传统手工写作的文本复制方式与网络文本的复制有着不同的特征,表现为:网络文学它是数字化复制。如果说传统手工复制还带有生产性质,需要成本和组织,那么,网络复制可以说是一种简单而且非常便捷的操作,因为它并不需要任何成本和组织,随时都可以方便的进行,可以进行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和加工。大量的复制带来的网络文学原创性雷同与匮乏、平面化现象充斥了网络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当代大众文化创作模式的翻版。与一般大众文化相比,网络文学固然拒绝了商业性,但它基本上是大众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琳琅满目、各执一词的说法,体现了网络文学无权威,任何人的思想只要能够争得大多数人同意,都可以在这里留下一笔的特点。

三、网络文学具有自由化境界的特征

自由不仅是计算机网络的特点,而且也是网络文学的特点。追求自由被誉为“网络文学之魂”。自由是网络文学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因。网络文学与其他文学媒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未经编辑的,你只要有一台电脑并开通计算机网络,就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文字了。每个人都能做到,不管你写出的任何作品是好还是坏,都能够自由地在网上发表。有多少人看,有没有人看,那是网民的事,至少发表的空间打开了。这样一来,写作上获得了自由。由于网络上创作主体的匿名性,理论上人都具有了发表言说的权力。便利、低成本的阅读和观赏在网络时代使读者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机会随心所欲。网络文学与正式文学不同,它是自由的,无须任何指导,即使是指引也没有必要,这是由其参与者所决定的,他们本身是无拘无束的一代,网络文学不需要“网络文学评论家”。自由写作,自由发表,没有权威,没有裁判者,这就是网络文学。

由于网络上创作主体的匿名性,理论上人都具有了发表言说的权力。网络的低成本性、传播性和复制性,使得受众可以广泛地进入,因而网络文学的创显得随机性、随意性很强。没有稿酬与公众名望的诱惑时没有体制上及意识形态的压力。另外,网络上没有传统纸质刊物的层层稿机制,评论也打破了由专业人士、学院派垄断的格局,创作者的文学素养的要求也就随之降低以至清除。

传统文学讲究用含蓄、陌生、优美、多义的词语来绘人传情、叙事物。然而网络文学是不用讲规则的,它可以将各种语言随意杂烩、甚至可以将语无伦次的童言稚语的直白语言,生活中的语言不经过任何提炼的语句变成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有人曾把网络语言理解为快速运动的语言,随着鼠标移动,键盘的敲打,文字、画面、声音便不断的显现。网络语言的直白化、快速性使网络文学与生活的距离被拉近,消除了文学与生活的隔阂,文学不再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而变成了网络社区中的现实内容。

四、结语

诚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体会改变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消灭一种,引进另一种文化。”网络的出现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是必然而自然的。在以网络媒介技术为基础、特征的后现代社会,网络文学让文学表面性地完成了“文学的回归”,文学终于回到了民间,网络文学让文学在非典型性中实现了自身的使命,每一步的发展最终都是为了让文学体面地成为每一个人心灵中的绿洲。

参考文献:

[1]周宪.世纪之交的文化景观[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2]廖健春.网络文学:在大众文化中“狂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6).

篇(6)

在多媒体技术下,音乐能够被海量存储,特别是云时代的到来,音乐存储技术已经十分发达,海量存储音乐已经不成问题;与此同时,手机存储量随之增大,其内容与形式呈现海量化趋势。

1.2传播的多样化

在新媒体中,音乐传播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首先,播源不再单一。在新媒体下,音乐传播的覆盖面更加丰富,除了专业人员,业余爱好者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渠道获得相应的音乐;其次,在多媒体下,音乐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已经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多方面的限制。

1.3渠道的交互化

在新媒體下,音乐的传播渠道呈现出较大的变化,音乐虚拟社区化已经成为趋势;在音乐传播过程中,其用户之间的交互、用户与创作者之间的交互已经成为趋势;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音乐传播渠道交互更加方便,在App端可以更加方便地形成交互链接,即时交流更加方便。这种传播渠道使得音乐传播互动性大大增加,音乐更加亲民。

1.4受众的个性化

在现有的多媒体下,受众的个性化逐步突出,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内容更加个性、细分,个性化趋势明显。多媒体下的移动音乐可细分为:社交类,音乐服务中加入诸多社交因素,提高用户满意度,这是未来移动音乐的重要趋势,唱吧等服务供应商就是符合趋势的产品;曲库类,这一形式是十分传统的音乐服务,这类服务的供应商是目前最多的,但曲库类产品的用户黏性不足,容易流失;电台类,豆瓣FM等产品就是此类别的代表,其主要通过被动收听方式实现音乐传播;音乐商店类,在这种模式下,收听音乐需要付费,需要依靠较好的音乐环境才能较好支撑其产品;运营商类,主要通过彩铃等形式进行产品运营,沃音乐便是其典型产品。二是交互、共享等特点已经成为音乐传播的标签。在多媒体形式多样的传播方式下,音乐传播的广播式传播形式已经成为过去,交互式传播成为趋势;在音乐社交文化方面,多米等产品已经实现由用户自行新建歌单,并实现上述音乐的分享,互动交流大大提高;在唱吧产品方面,通过社区化的形式提高互动程度。

2、新媒体时代网络音乐文化传播内容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网络平台的信息存储能力有了质的变化。随着大数据和云技术等信息存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信息资源的储备管理以及共享能力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新媒体音乐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信息存储能力还是资源共享能力都得到了提升。网络平台中,海量音乐传播内容以及不断优化的传播管理技术,加快了音乐传播的速度、拓展了音乐传播的范围。

另外,新媒体时代,音乐传播内容的永久性是传统电视等媒介传播形式不能比拟的,网络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地查找音乐信息。音乐传播内容的永久性离不开信息存储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技术的创新能够确保海量音乐内容的快速传播,提高了传播的效率。综上所述,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音乐传播内容海量化发展的趋势。

3、新媒体时代网络音乐文化传播渠道

首先,这种变革体现在音乐传播渠道的综合性上。开放式的网络平台赋予了网络媒体兼容并包的特点,使传统媒介传播和网络媒介传播相辅相成,呈现出媒介融合的发展态势。传统媒介依靠网络媒介的特点和优势发展和补充自己,丰富了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使新媒体时代音乐传播的渠道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其次,网络媒介技术的变革使人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传播者和受众。这种没有区别的角色转变,使新媒体时代的音乐传播形成了一个大的虚拟音乐社区。在这里,人们可以在音乐创作、表演和传播过程中实现即时交流和互动。

4、新媒体时代网络音乐文化传播注意要点

4.1内容增强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当前我国数字音乐的获取形式多是免费下载,通过网络下载地址就可以得到所需的音乐内容,这与音乐文化产权的保护是完全相悖的。观察国际网络媒体对音乐传播的管理控制可以发现,在日本的网络媒体环境下,对互联网、现场演唱以及KTV歌曲都有相应的产权保护规范,而且还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监管和执行。西方欧美国家同样也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因此,可以看出国际网络媒体对文化产权的保护和监管执行都已达到比较全面的程度,能够有效保护音乐行业的权益。

虽说近期实现国内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监管和执行比较困难,但这对音乐行业的版权规范来讲是势在必行的,而且也需要国家版权管理机构推出相应的管理规范。只有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版权管理,才能保障音乐行业的基本利益;只有在根本上重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文化产业的管理和监督,才能让流行音乐的发展得到保护。

篇(7)

作者简介:刘小青(1963-),女,江苏镇江人,南昌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心理学;蒋常香(1979-),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变化趋势研究”成果之一(编号:XL1216),主持人:刘小青。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0-0062-03

随着21世纪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高度聚集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 新一轮的网络技术革命已经悄然完成。网络文化也潜移默化的在日常生活中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网络文化的特点是其独特的开放型、自由性和平等性。当然,网络文化通过其自身的特点也在向世界上的各个领域快速的渗透,高校也逐渐成为一个网络文化接受、传播等较为密集的地区。网络文化的这种高度自由化、传播迅速等特点已经开始全面地改变着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如何在面对网络文化这一新媒介的进入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迫在眉睫的成为了当今教育工作着的一大课题。

一、当前网络发展现状

2011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如右图表1是2011年6月网民年龄结构,可以看出用户年龄在20岁-29岁网民占到30.8%[1]。由调查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知道大学生还是当前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军。网络以其丰富的内容和虚拟性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特别是心理状态都有较大的影响和冲击。

表1 2011年6月网民年龄结构图

(一)网络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所谓网络文化的定义:是指以数字化和信息化为载体,通过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共同作用为基础而产生的,此种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网上生活,并且是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网络文化可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其中物质文化指的是以虚拟世界、计算机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文化范围相比之下则比较广泛,主要是指网络文化内容影响下的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理念、道德判断等;制度文化主要是指与网络文化有关的各种组织方式、规章制度等。

(二)网络文化特征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了,网络文化具有时间与空间的自由度、在内容上也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并且正以其突显的特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网络文化作为信息时代的新生文化形态而不同于其他所有的传统文化,具有虚拟性特征、互动性特征、技术基础性特征、开放性特征等。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成因

(一)大学生猎奇心理的需要

大学生刚从紧张的高中学业阶段进入了大学学习阶段,有充裕的精力和时间去探索热门的话题和去了解未知的事物和知识,而网络文化在其众多的特性中具有内容新、覆盖面广、信息快等优点。这也是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方式难以超越的。所以,各大门户网站、论坛等成为了当前大学生第一个选择获取知识的工具,网络文化的内容及传输信息的速度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使得大学生对网络文化萌发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也使得他们开始更进一步的开拓网络文化资源,也进一步的加深开拓了他们的猎奇心理。

(二)大学生急需得到肯定认同的心理需要

大学四年是一个人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在这个特殊时期大学生最希望得到肯定和认同。但是90后大学生与自己的父母在沟通方面还是很少,往往在其内心精神的需求方面无法满足于现实生活。网络的出现恰好赋予了他们这样一个契机。例如说,在一些网站,论坛,聊天室中,匿名带来的多种身份感可以使得他们毫无保留的在与陌生人聊天中展现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以外的另一面。使得其自身张扬的个性得到释放。即使在现实中与他人沟通时受到阻碍,也能够通过网络获得心理上的补偿。

(三)大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空间的需要

网络是一个没有地域、疆界和束缚的空间,更没有统治和中心的地带。也正是因为如此才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充分展现自我个性的舞台。他们希望追求一些能够体现自我个性的文化,而内容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正好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个随心所欲,高谈阔论的场所,例如一些网络聊天室、BBS、新浪微博等,可以让大学生们自由设计个人主页,更新状态来吸引别人来访,也可以与来访人员进行自由交谈和沟通,他们可以以通过传播网络文化等方式来扩大自我认同。

(四)大学生拓展人际交往范围的需要

篇(8)

【中图分类号】G640

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能够感受到不同类别、不同地域的文化,尤其是思想方面的文化。网络文化的入侵有利有弊,要想充分了解并合理利用,首先应掌握网络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一)虚拟性特征

网络平台实际上是一个更倾向于虚拟模式的生活空间,属于一种新型空间形态,其介质为虚拟状态下的电子信息,让网络使用者在这种虚拟环境中交流、互动与实践。通常而言,用户不会轻易将自己真实信息告知网络另一端的陌生人,在可以隐藏某种信息情况下,网络文化同样处于虚拟状态。

(二)互动性特征

网络文化在传播方式方面与电视、报纸等媒体信息并不相同。传统传播媒体通常掌握在特定人群手中,由上至下的对民众灌输文化(例如金字塔模型,从顶端向下接受范围逐渐扩大)。在网络环境中,用户的交流、信息获取渠道基本上处于平等地位,每个人都可以是网络文化、信息的者或接受者。在无论身份地位、贫富贵贱环境中,每个人都有交流信息的权利。

(三)包容性特征

网络是没有民族、语言、国界等因素隔阂的世界性文化传播环境,由于每个人都可以信息并将自己的观点、看法表达出来,网络文化逐渐出现了低俗、反面的一面,影响了文化的健康性。但由于其开放性特征,网络文化对于这些反面因素存在一定程度的包容,实现了言论自由。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正面影响

(一)提升思想道德主体性

由于网络世界中文化交流存在正面与负面两种,大学生在接触这些信息过程中会逐渐掌握信息筛选方式。调查发现,约有86%的大学生认为对于网络文化的利与弊可以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的看待,自主将不良信息屏蔽。在这一点上,证明了思想道德主体性能力的有效提升,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区分文化的优劣并选择性接受。

(二)社会道德关系的扩充

现如今大学生接受知识讯息多数通过网络实现,对于一些在没有网络条件下无法有效参与的事件也能够逐渐了解并参与。例如参政议政方面,网络文化不乏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民意调研,在网络文化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程度以及知识涵盖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在参政议政方面有效率更高。

另外,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交相关因素也悄然发生着改变。网络学校、电子图书馆、网络旅游、网络银行等等文化载体的实现满足着大学生交友、旅游与学习的愿望,促进了社会道德关系范围的扩大化。

(三)促进了大学生实践性的发展

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带来了新的认知世界的途径,在这个新环境中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在多方面能力上均有所提升,例如其超越性、创造性、自主性、主动性等。可以说,优秀的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带来的正面能量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对道德的认识程度与实践比重。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正面影响

(一)意识失范的缺失

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意识与品德的重要阶段,在网络文化渗透下,部分大学生可能由于自我控制力度的不足比较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对于这部分大学生而言,传统道德规范对其的导向能力与约束能力呈明显成下滑趋势。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他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朋友,隐藏真实信息的说出想要表达的思想,自由度更为灵活。在现实束缚力下降情况下,大学生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同样可能下滑,继而出现网络犯罪现象。网络犯罪隐蔽性强,一旦其尝到甜头可能一发不可收拾,自我管理意识也持续下降,造成意识失范的缺失。

(二)文化复杂性的意识腐蚀影响

之前提到,网络文化同样存在好坏之分,多数大学生都能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但现如今仍存在部分学生对于网络文化阴暗面的判断不足,容易受到意识上的冲击等。例如某段时间网络上组织大学生“抗日游行”,这种文化的冲击可能造成某些大学生在看完组织标语、内容后产生较强烈情绪,在没有冷静思考下参与到游行队伍中,可能在游行中发生危险或触犯法律。实质上,这种文化的恶劣影响属于大学生意识根基不稳的表现,在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下,一些西方不良思想也同时传入,刺激、奢侈、享乐等不健康信息也同时影响着大学生意识。对于一些缺乏控制力但却存在好奇心的大学生而言,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能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积极向上与不断奋斗的意识逐渐被腐蚀。

四、网络文化在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上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网络监管

目前大学生在校上网多数使用的是校园网,校方在此方面可从源头抓起,将防火墙软件安装至校网络服务器上,实现对迷信、黄色、诽谤、暴力等不良文化的过滤。同时注重对校园网站、BBS的监管,避免出现夸大言论、煽动情绪之类的言语,需及时清除。

(二)丰富学校生活

鉴于网络文化对学生实际生活圈子的禁锢,学校可多举办一些校园活动,增强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沟通交流能力,通过各项积极、正能量的活动优化“三观”状态。

(三)校园网侧面影响

校方可将学生上网页面设置得更具学术氛围,春风化雨般的将学生思想道德引导至正确轨迹。可通过潜移默化让学生学会正确鉴别、利用网络文化,让思想道德教育更具渗透性。

结束语

网络改变了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媒介,告别了文化局限性,无论用户处于何处都能够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这便是网络的开放性。大学生在这种开放性环境下,思想道德难免受到正负两面影响。校方应重视这一问题,通过各项措施优化网络文化的传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程度。

参考文献:

[1]兰岚.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02).

篇(9)

②毋庸讳言,这是人与技术纠缠下的文化与技术的融合。当前,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文化作为现代人的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文化形态以及价值观念也将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中与其进一步融合。而此种融合下的模糊界线势必造成网络文化与其相应的技术革新一定范围内重叠,从而为异质性解释提供了潜在的范围或者说可能。最后,网络文化异质性本身所具有的技术基础性也为其解释提供了直接的现实依据。就网络技术而言,如果我们仅仅把其理解为一项技术,那么我们现有的技术文化研究将毫无价值。然而,互联网技术它不仅仅是纯粹的技术,它的特质决定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于人类的各项活动,而且可以用来联系人类的各种需要。在网络技术构造下的虚拟世界内,“由于你全身心地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所以虚拟实在便在本质上成为一种新形式的人类经验———这种经验的重要性之于未来,正如同电影、戏剧和文学作品之于过去一样,它的潜在影响非常之大,有可能界定因此利用而产生的文化。”③可见,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界定现代文化的可能。事实上,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信息的发送和接收为核心的网络文化就是被技术所限制或者说界定。在确定了网络文化的技术基础性这一前提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从网络技术特质性入手来解释网络文化的异质性是完全可能的,具备其现实的依据。

二、技术范围内,网络文化异质性内涵的判断

1.数字文化信息数字化技术是网络文化构建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这种“数字化”前提下,任何一种声音或光线,均可以变成“基本的数码系统,不仅可以储藏,而且可以输送,还可以随时复制,最后还可以发明和改造。如此一来,声音和视像、思想和行动,全部都数字化了。”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文化的创建过程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来处理信息的过程。同时,数字化技术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它往往倾向于将世界的一切要素都数字化、符号化。文化信息也从传统的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转化为数字形式,被高度统一为“1”和“0”的形式而存在。这样一来,网络文化的主体———人,由数字符号构成,成为数字符号化的人,网络文化交往行为成为数字符号间的互动,网上文化社区成为各种数字符号的定期聚会。网络文化正是通过这种数字符号在将外界数字符号化的基础上实现了自身的数字符号化。

2.虚拟文化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提供了网络文化虚拟性的可能。虚拟是与现实性对立的,是在“现实性范畴框架之外”⑤的,在虚拟空间中形成的对于现实性来说那种不可能的可能性,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规定。网络技术正是扬弃了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规定,“通过虚拟的方式生成主体人独特的文化体验。”⑥追问下去就是,在技术范围内虚拟实在是计算机仿真和感觉共同创建出来的人工实在,它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化使真实的世界转换成为数据流,形成虚拟下的感觉真实。“也就是说在数字化的过程中,现实的客观世界被转换成为数字化的信息,从而赋予了网络文化虚拟性的特征,使文化以虚拟的方式呈现出来。”⑦可见,网络技术正是通过虚拟方式把人的意识延伸为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里,文化以虚拟的方式呈现出来。

3.交互文化数字经济学家唐•泰普斯科特说:“新的青年文化正在兴起,……它是由网络时代使用互动式数字媒体而产生的文化。”⑧在这种文化下,“网络将提供积极的参与而不是消极的旁观”⑨。可见,网络技术下,数字媒体双向快速的信息传递性质决定了网络文化应该是一种交互文化。此种文化“取消”了受众与传众间的界限,并在信息反馈的即时性与直接性中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互关系,信息从此双向流动。交互的网络文化表征着平等的网络文化性质。在交互的网络文化下,无中心散布的网络技术使平等自由的文化交流成为可能,普通大众获得了空前的平等话语权。在这里,“每个人都是文化的制作者和参与者,……回馈不断在使用者之间循环进行。”⑩而且,随着网际复制和传输数据成本的日益降低,信息传送的力量在分配上将更加均匀,造就文化的权利力也正有传统诸如杂志,电台等大众媒体转移到了每一格网络使用者手里,文化地位的传统分野正在消失。同时,网络文化的交互平等特性决定了网络文化在结构上必然是一种无中心的新型文化方式。作为一种平等文化,网络文化实行的是一种分散而无中心的管理方式。加之网络文化的数字化、虚拟化以及信息的零碎化,使得网络文化在监控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可以说,在未来的社会里,“没有一个机构和部门能够支配或控制信息流向。”瑏瑡网络文化具有较低发可控性。

4.超时空文化网络文化还是一种超时空文化。这是由网络技术对时空上的极大压缩性决定的。先进的网络电子技术通过对时空的“虚拟”可以突破现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压缩文化传播的物理时空。通过互联网,文化信息几乎可以瞬间达到分布于全球各个地区的用户,实现了文化传播的零距离。网络技术所实现的文化传播速度和效率之快、范围之广,是以往任何文化及其文化传播媒体都无法媲美的,可以说,网络文化的这种高效性、零距离传播的特征,是直接决定于网络技术本身的。就文化的零距离而言,文化的全球化是其重要表征。当然,经济全球化是决定文化全球化的根本原因,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原因。互联网技术使文化的传播能在瞬间超越天然的时空障碍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融合。正如美国学者萨姆在《跨文化传播》一书中所言:“人们再也不能互相回避或坚持闭关自守的孤立主义政策,不断增强的流动性,现代化的通电信技术的发展,似乎在迅速打破不同文化间的时空关系,由于偶然的和人为的原因,某些曾经显得遥远的、与世隔绝的文化,一下子与我们的关系密切起来。”瑏瑢可见,网络的超时空性使网络文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文化。综合所述,在网络技术特质下,网络文化表现为数字性、虚拟性、交互性以及超时空性异质。当然,网络文化还具有其它众多特征,但笔者认为上述四点是技术特质下,网络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最主要的异质。

三、技术领域内,网络文化异质性研究的限度

篇(10)

1引言

互联网重置了人类现有知识的布局,更新了人类掌握知识的方式,网络及其所伴生的网络文化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19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球有6.94亿网民,其中美国有1.52亿网民,占其总人口的70%,中国网民总数达1.37亿,居世界第二位,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18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占17.2%,也就是大约2356.4万青少年成为网络文化现象的主要参与者、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是网络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主力军,可见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影响之甚。

2网络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2.1网络文化的定义

网络文化是基于网络技术发展所产生的,以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在结构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作为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即各种网络产品,是物质基础和载体;作为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的理性分析,精神层面包括网络信息、知识、心理、理念和精神,属于网络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对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起着主导和控制作用;介于物质和精神层面之间的是制度层面,包括技术规范、运行和使用的规则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等。网络把人、信息和文化三者融为一体而产生的网络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和人的智慧的结晶。

2.2网络文化结构形式的虚拟性

网络的虚拟是以数字化方式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务及其过程的模拟,其中也包括在客观基础上通过发挥人的想象力而产生的对于某些非现实事物的数字化建构。虚拟具有超现实的特征,是凭借数字化手段对于现实的超越。网络文化的虚拟结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网络文化认知层,这是网络文化的最深层结构,主要指基于网络的时空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思想倾向,它形成独具特色的网络精神文化;第二,网络行为规约层,包括对各种协议的认可、对使用规则的遵守,它形成网民共同遵守的网络制度文化;第三,网络文化表达层,指外化于网民行为的网络语言以及网络朋友关系、网络行为方式等,它形成网络表象文化。

3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

3.1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使青少年能够很好的利用它快速的了解大千世界,增加了丰富的科学知识。网络的创造性催生了青少年的时代观念;网络的丰富性拓展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网络的互培养出众多的“网上雷锋”网络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价值。

3.2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3.2.1弱化青少年的民族意识。据统计当前网上的信息来自美国的占50%,来自中国大陆的仅占0.01%。这表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占据互联网这一文化传播的制高点,一方面控制国家舆论,另一方面源源不断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扒阆”其价值观和精神文化产品。这必将对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弱化民族身份逐渐消解。

3.2.2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察觉。据统计,日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而这1%中,只有4%会被指控。网络的隐蔽性特征以及网上黄色流毒、黑色信息、暴力文化的泛滥使网络犯罪层出不穷,侵犯知识产权、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等案件逐年增多。

3.2.3影响青少年学业和身体健康。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占用了青少年大量读书、学习的时间,对青少年的学业有很大的影响。长时间上网,致使青少年由于睡眠不足而导致生物钟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同时,由于玩游戏时全神贯注,身体始终处于一种姿态,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器,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睛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脖子酸痛、头晕眼花等等。

4结束语

总之,现在的生活,不能没有网络,未来的网络就是生活。网络和网络文化是现代人类必须面对的事实。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它的发展对我们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有的专家称它为“电子海洛因”。

网络文化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影响使复杂和多方面的,问题在于教育者如何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互联网对于现代社会的全方位的影响,而不是以传统的观点和视角来看新生一代的成长问题。因为网络时代为当代青少年赋予了与众不同的成长环境,相应也带来了独具特色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研究者需要对这种新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有比较情形的认识,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认真研究它,利用它来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11)

一、网络文化的低碳性

网络文化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开辟了人类文化的新纪元,并对传统文化的形成、内容与传播方式提出全方位的挑战。所谓网络文化,既包括完全在数字化、信息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完全依靠网络技术而得以产生、交流和传播的全新文化现象,也包括传统社会文化数字化上网后形成的新文化现象。

网络文化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而逐步形成起来的。到20世纪末,互联网日益国际化,入网用户迅速增加。网络不再只是传送信息的平台,而是演变成为呈现信息的窗口、文化创造和交流的广阔舞台。

网络技术的关键优势在于信息数字化,各种文字、声音、图像都能以数字信号来存储和传输。数字化信息传播速度快、保真度高、复制再生能力强。因此,数字化信息可以反复利用,多次传递。这些特点使网络文化的产生、交流、传播、存储具有低能耗环保的特点。与诸多传统文化形式相比,它确实可称得上是一种合乎时代潮流的“低碳文化”。

二、网络文化的技术性

在短短10年间,实现了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Web1.0到社会化网络盛行的Web2.0的飞跃。互联网自身的进化速度是惊人的,当今的社会化网络正是由不断创新和成熟的网络技术催生而成。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快速进阶的时代,都会伴有相应的社会文化产生,而文化的传承,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特别是在人类科技飞跃的年代中,科技进步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解决了人类的很多社会问题,文化的产生和变化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愈发紧密。网络文化产生于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也只有信息时代才能为网络文化的衍生提供物理基础和时空环境。

三、网络文化的虚拟现实性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如果说,在网络诞生之初,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主动渗入网络,逐渐形成一种网络逻辑和网络运行规则,那么,随着网络的日渐成熟,网民要服从网络的逻辑、规则和网络生活方式,也就是要实现人的网络化。尽可能再现现实中发生的事情,营造一个网络虚拟社会,是所有网络设计者有意无意、或多或少追求的目标。这种再现不仅仅是像以往大众传媒一样对客观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进行报道,更近一步是对现实生活情境的一种仿真。例如:网恋的原型是现实生活中的恋爱,电子商务的原型是生活中的商业行为等等。各种生活中的情感、行为、犯罪在网络中也有对应物。网络重新构造了一种虚拟现实,从而使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实空间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构成的,网络空间只是由信息构成的。虚拟现实中一切体验归结到最后都是一种信息体验。由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撑的“网络空间”虚拟性,使得网络文化生活比传统文化生活更容易实现,更易完成现代网络文化生活所需要的一些基本要求。

四、网络文化的创造性

随着Web2.0技术的日益成熟,互联网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被前所未有地发掘出来。MSN、QQ、BBS、贴吧、博客、网络社区都成为民众交流、互动的渠道,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发挥创意,使网络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创造性。网民在网上不仅可以享受个性化服务,而且网络文化尊重富于个性的创造。“博客”一词来源于英语,是航海日记的意思。借用到互联网上旨在要充分地表达个人撰写、公众阅读的网络特性,表达人的自主性与共享性。这种非常自我的设定对于普通人来说具有自己做主、自我欣赏、自由释放的意味。一方面,大量的普通人注册博客,大有一种大众文化被压抑之后的爆发性补偿式狂欢;另一方面,还有一大批并不普通的“普通人”,这些人以“偶像效应”使点击率频频提高,使诸多普通人内心里产生“一夜成名”的期盼。“博客”作为草根文化而崛起,是网络平民文化对传统精英文化的一次颠覆,它隐含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新的文化模式悄然而至。

五、网络文化的大众性

网络上的活动者为数众多、身份迥异,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将自己融入或脱离于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化的参与中,任何人都具有通过合法的方式从网络获取信息的权利,同时也具有通过合法方式传播信息的权利。网络文化的衍生依赖于无数的参与者,没有“人”的因素,“文化”自然无从谈起。由于信息的无限性和网络的开放性,少数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难以为继,网络的参与者可以不再接受单一渠道的信息,而是获得更多更广的信息,并将从他人那里所获的信息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在网络文化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是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的网络行为,当某种公众思想和集体行为可以通过网络左右社会文化思潮时,网络文化就很可能衍生出新变化。

互联网的产生,让人类的生存空间大为拓展。人类可以通过信息非线性、跳越性和联想性等方式,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挣脱一些约束条件,向更高德文化生活自由迸发。网络文化更加关注全民参与,随着技术进步与网络普及,上网费用越来越低,人人参与网络文化交流成为可能,网络文化已成为“大众文化”。目前,我国上网人数突破5亿,越来越多的文化消费正从“网外”转入“网内”。大众性的网络文化正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挑战。

六、网络文化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