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中语文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8 16:58: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语文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语文方法

篇(1)

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从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单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阅读的类型

我们把阅读分成三种类型:发展性阅读、功用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在发展性阅读中,主要目标是促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这是一种以学会阅读为主要目的活动。功用性阅读包括以获取信息为基本目的各种阅读活动,换言之,它是通过阅读去学习。消遣性阅读指的是以享受,娱乐和欣赏为首要目的的各种阅读活动。

(一)发展性阅读

阅读技巧。①掌握大量熟悉的词汇;②发展识别生词的能力;③形成良好的动眼习惯;④养成正确的阅读姿势和捧书习惯;⑤培养有一定速度的、流畅的默读能力;⑥发展朗读技能,如分短句读、表情、音调、音量、清晰度等。

理解能力。①拥有丰富,广泛和准确的词汇量;②领会逐步扩大的短语、句子、段落和文章的能力;③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的能力;④选择和理解文章主要思想的能力;⑤理清事情发展顺序的能力;⑥记录和回忆细节的能力;⑦把握作者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⑧正确地遵循指导语的能力;⑨对阅读内容作评价的能力;⑩记忆已读的文字材料的能力。

(二)功用性阅读

检索材料的能力。①应用索引;②应用目录;③应用词典;④应用百科全书;⑤应用图书卡片档案;⑥使用文献目录等其他工具;⑦以略读方式寻找信息。

资料的理解能力。①应用上述“发展性阅读”中的一般阅读理解能力;②发展适应具体专业材料的阅读能力,如阅读算术题目,看地图和图表等。选材和组材能力。①概括能力;②列提纲能力。

(三)消遣性阅读

激发阅读的兴趣。①把欣赏书籍作为自由闲暇时间的一项活 动;②熟练选择娱乐性的读物;③阅读的兴致和阅读鉴赏的满足感。

增进和提高读书兴趣。①形成更广泛阅读的兴趣;②形成更成熟的阅读兴趣;③通过阅读促进个性发展。

评价和鉴赏作品的精益求精。①建立一个分辨小说和非小说作品,散文和诗歌,以及剧本的标准;②发展对语言风格和优美性的欣赏水准;③学会发掘更深的符号信息。

以上三类阅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合理的阅读过程务必使三种阅读保持平衡。如果过分强调训练和练习而扼杀人们需要的阅读情趣,那么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就会遭致挫折。至于三种阅读之间如何平衡要视不同的年级而异。

二、阅读中的思考

(1)通读全文,疏通文字,了解全貌,掌握中心。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即是了解作品的主题。(2)瞻前顾后,上下联系,明确本文在全书中所处的地位。想一想:编者选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3)精读,从章法上掌握。细细精读,逐段分析,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想一想:作者的思路怎样?(4)进行把握,从标题到课文,从课文到插图,从插图到作业,联系怎样?想一想:各部分的作用如何?课文是如何按上述思路展开,如何呼应,如何过渡的?(5)文章的主干和枝叶。想一想:课文的重点是什么?通过什么(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来体现?(6)与表达中心密切相关的字、词、句、段等想一想:本课在表达中心、用词造句、标点使用、布局谋篇、修辞手法等方面有何精到之处?(7)大纲要求,根据教材特点,想一想:通过本课教学,我要学到什么?(8)处地想一想:我学懂了吗?难点是否已经掌握?重点内容有哪些?(9)正确理解内容,结合必要的读写训练,想一想:哪些训练我会做?哪些不会,问题出在哪里?

三、阅读的方法

(一)超慢速阅读法

超慢速阅读法早在16世纪末,英国散文大家培根在《谈读书》中就谈及了此法。他说,少数书“须嘴嚼消化……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我国古代学者朱熹也说:“大凡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然后可以有得。”老作家孙犁有一次在谈到读书时说:“我读书很慢,只要决定读,就一定认真读完它。有时一个字,一个标点都要琢磨良久,力求寻明作者的意图。遇到一些哲理深、文辞美的句子,不厌其烦地抄下来。”这种方法即在阅读时,要求把速度放得很慢,一段一段,甚至逐词逐句地读。其间,要仔细品味,反复揣测;必要时,停下来掩卷沉思默想一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就这样慢条斯理地读下去,以求得从作品的字里行间窥视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看透作者所潜下的苦心,进而把握作品的“精髓”。

(二)四步阅读法

(1)初读讲大意。首先要从头到尾完整地朗读一遍,默读一遍。然后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了一个什么人?目的是要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全貌的了解,获得一个粗略的总体印象,对情节内容能用几句话讲出来。

(2)细读懂词句。在了解全文梗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可以轻声地一句一句地边读边想,对生字新词要作出记号,能联系上下文,运用词典等工具书,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意义,并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

篇(2)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法,更是延续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的绵延需要借助语文这门学科,中国的文化振兴也需要语文学科的知识力量。语文教学事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高低。因此,语文学习不容轻视。

语文学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重点。高中的语文学习更是有其特殊性,这不仅是由高中生的特殊性决定的,还与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特殊性有关。因此,学习高中语文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等而化之,将其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混为一谈,而是需要我们区别对待,特殊学科特殊学习。那么,现在的高中语文学习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来区别对待呢?

一、学习主次不分,不能把握学习重点

学习语文时应该把握学习重点,这样高中生在预习、听讲、复习等过程中才会有学习的侧重点,能够对重点、难点等进行重点攻破,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却没有把握好这一点,他们往往不分学习的主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学习的时间,也影响了学习的效率。比如说高中生最常见的问题是在复习语文时习惯性地将课本翻到第一课,从第一页一字一句地复习学习。显而易见,在这反复的复习过程中,高中生语文知识学习最扎实的往往都是前面几篇课文,而后边的几篇课文往往都很陌生。

高中生不能把握语文学习的主次、重点,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与陌生的知识不懂得区别对待学习、复习,而反复的习惯性的语文学习方法是无益于他们语文学习进步的。

二、忽略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

高中语文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语文基础,这样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才不会由于基础知识的疏漏而妨碍学习的进行。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1.字词的准确区分。高中语文考试中经常考查学生对成语、同义词、多音字等的掌握,而这往往也是高中生最容易失分的地方。2.句子的充分把握。语文常常涉及对句子的理解、对病句的分析、对句子成分的判断等等,这都要求高中生有着扎实的语文基础能力。3.诗词的全面记忆。高中语文经常考查古诗词、重点句子的背诵,将诗句或掐头或去尾的,让学生填入空缺的诗句。这不仅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记忆把握程度,也是对学生字词掌握能力的考查。

由此可见,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绝对不容小觑,但是高中生却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学习不扎实,考试时容易失分。

三、课外知识了解不多,学习不全面

高中生的课业压力大,但这不代表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就可以敷衍了事。高中语文的学习不仅指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求学生对课外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课外知识的学习是有利于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因为课外知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开拓高中生的学习视野,增加写作的素材。比如写作文时就可以将一些名人逸事等添加进去,丰富作文的内容,增添作文的风采。另一方面,高中语文考试或多或少都会考查高中生对课外知识的把握程度,比如经常会考查学生对四大名著的把握,对《红楼梦》《西游记》中故事情节、人物角色、经典台词的把握。

课外知识的学习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中生适当地进行课外阅读,增加课外知识的储备,才可以促进高中生语文的全面学习。

由此可知,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多是因高中生学习方法不恰当而引起的。那么,高中语文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明确学习重点,把握学习主次

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一定要明确学习的重点,这样才有利于设计学习计划。那么,怎样明确学习重点呢?1.对语文教师重点强调的知识点、篇章等,进行重点把握。语文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重点了然于胸。2.将课本与辅导书进行比较学习,把握重点知识。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在辅导书上多有所侧重,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学习可以清晰学习重点。3.将课本习题、课后作业等重点考查内容列为学习重点。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试卷上、习题上等都罗列了学习的重点知识,对这样的习题进行整理归纳,必然有助于高中生把握学习的重点、主次。

(二)重视基础巩固,保证扎实学习

高中生学习语文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巩固基础知识的学习:1.注重归纳。高中语文涉及大量字词的考查,尤其是同音词、多音字等,很容易在学习时产生记忆上的混淆。高中生可以对这类的词语进行归纳整理,方便系统记忆。2.反复复习。高中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对整理过的这些基础知识点进行巩固记忆,在反复的记忆过程中加深印象,从而完全吸取知识。3.定期考查。高中生应该定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查,从而查漏补缺,巩固学习。

(三)加强课外学习,保证充分学习

篇(3)

一、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问题众多,包括在语文教学中过多地强调了技巧,忽略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注重课堂授课的收效,忽略了对学生的预习、复习的监督和检测;过多地突出了自己的预设意旨,忽略了学生本身感受语文的特点和差异。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改进方法

1.选取课文中的要素,创设情境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便是为了激励,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有了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试着把每一位学生的情感都调动起来。刚接触语文时,学生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知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融而欣然接受。

2.深化认识,净化心灵,将知识更新转化为智慧

年轻,这点使我更有利于和学生沟通,多年的学习经验及切身体会告诉我,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从而构建起一个现代人所应有的价值观,而这一切的获得是不能强迫的,是不能靠教师灌输的,只能让他们在平等的、有被人欣赏和关爱的温暖和幸福中去获取。

3.营造与学生自主创造精神相一致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皿,而是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允许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如何营造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气氛呢?首先是创设平等的氛围,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将师生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之中。其次是倡导平等参与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课堂上的教授过程由明到隐,特别是在感受新知识后的问题探究阶段,更应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主动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地体现出来。最后是教法设计尽量做到灵活多样。教师通过新鲜的刺激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获得学习的乐趣,唤起求知的欲望。

4.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

5.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我觉得高中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

6.加强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我们必须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能自主地进行阅读,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进行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提高理解能力是一个从肤浅到深刻,从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理解,从被动记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

总之,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习惯,使其具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开启一扇窗户。

参考文献:

篇(4)

一、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它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之所以把兴趣放在首位,也是因为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兴趣能够调度人的更多的精力在某一方面。如果你把兴趣调整到学习上,那你就比别人多了许多精力,胜算也就大一些。经常向一个学习很好的人学习,3年来,最大的发现也莫过于:她对任何一个科目都充满了兴趣。这种兴趣,使它比别人多了一份求知欲。这种求知欲,使他不会放过每一个从她身边划过的知识。这也使她有了别人都难以做到的对于学习的一种艮劲,所以她能过做出许多别人做不出的难题,也使她可以把自己的基本功培养得十分强大。这足以体现兴趣的力量之大了。培养兴趣也并非一件难事。在这里我只介绍两种方法。可以利用人的条件反射,如果一个人总是疲劳时候读书学习,他一学习就想睡觉,长此以往,学习和睡觉建立了条件反射,学习的时候就总是无精打采的。这就是有些人上课总爱睡觉的缘故了。你可以在学习前做一些使自己身心愉悦的事情,学习的时候保持这种愉悦的心情。以后,愉快与学习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一学习就高兴,一高兴就学习。这样就做到了培养学习的兴趣。不过学习,其他方面也可以这样做。兴趣需要别人的赞扬和鼓励。当你需要针对某一方面的兴趣时,你先硬着头皮做这种并不愿意做的事情,并投以很大的热情,争取做得好一点。得到别人的夸奖和鼓励,自然就更愿意做了,这样也可以培养兴趣。

二、高中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是不能充分体现语文实践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语文实践课的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着教师缺乏“过程就是目标”的意识,以致于“学习伙伴”的角色扮演不到位;过于追求最终成果交流,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以致于课堂呈现方式单一等问题。课堂呈现方式上,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大多为“教师开场白――学生主持活动――教师评价小结”这样一种固有模式,除了在主题内容、活动形式上有所差异外,既观察不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不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课堂模式陷入一种单调乏味的怪圈,形成了新“八股”课型。

二是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偏离重心的现象。首先我们要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语文学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本身就带有综合性质,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从语文学科目标、特点和性质出发来进行。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综合性”的体现上出现了偏轨现象,一味地大量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异化为“史地学习、政治学习、生物学习、音美学习”,甚至是“班会活动”等,从而改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性”的性质。

三是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去语文”的现象。语文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这是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过程中应首先澄清的问题。我们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属于语文学科的一种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有机构成,它旨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其“语文”的学科性质是不容改变的。以往的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任何“去语文化”或“泛语文化”的倾向,都是背离这一根本点的。

三、有了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同时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的是,不可依旧穿新鞋走老路。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或者说我们该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呢?笔者以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其本特点。”可以说,语文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语文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中庸之道。

篇(5)

1.制定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为了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增强有序性。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主动预习

强调课前的预习,是学会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习的初始阶段。—般的预习要达到以下四个目的:

一是要对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

二是要巩围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粗层次的有机联系:

三是要找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引起注意:

四是要了解课文后面的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预习实际上是听课前在思想上、心理上及知识上的准备。

3.做好充分的上课准备

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个方面:

(1)确立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课堂学习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一要有旺盛的求知欲:二要有乐观的学习情绪;三要有积极的思维定向。

(3)做好身体上的准备,为了保证有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

(4)准备好学习用具,同时注意把课桌整理得井井有条,以免课桌上东西零乱而影响你的学习情绪。

4.在课堂上,专心上课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上好课、听好课是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途径。课堂学习是一顼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讲究策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策略主要有:(1)抓住老师的思路,(2)抓住关键内容,(3)积极思维,学思结合。(4)珍惜课上学习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5)注意课堂小结。总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只有在课堂上达到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最基本的消化吸收,才有可能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打好基石出。

5.课后及时复习

复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语文复习必须要主动,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1)系统整理,(2)独立作业,(3)分析错误,(4)系统小结。

6.增加课外学习的时间

(1)要尽可能与课堂学习内容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发展正当的兴趣爱好。

(2)课外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要适当,不要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和身体锻炼。

(3)在课外学习活动中,要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练结合,脑手并用。

(4)要争取老师的指导,提高课外学习活动的效果。

以上这些方法仅仅是语文学习、阅读的常用方法,远没有包括全部的学习方法。特别是朗读、背诵、摘要、笔记等重要方法都未列入。然而这些却又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应当在语文学习中全面、正确地运用,以求得自身的主动发展。

二、高中语文必须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1.勤读课外书籍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勤奋读书,必须做到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读书,即“马上、枕上、厕上”,郑板桥读书则利用“舟中、马上、被底”的零星时间读书背诵。古人勤奋读书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2.做好读书笔记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1、摘抄、摘录,2、做卡片,3、提要钩玄,4、写读后感。

3.勤于朗读背诵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要做到吐字清晰,音准气足,节奏停顿合理,要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准确地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4.善于独立思考

思考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引起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其次要善于分析综合。分析就是深入到文章的内部分解剖析,将各部分的个别特征区分开来;并加以比较和鉴别,从而对学习的内容有深透的了解和认识。对所读的书要分解成若干部分,然后逐一剖析。综合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各部分联系起来加以认识从而把握整体。第三,培养独立思考习惯要克服不良的思维定势,防止思想的僵化。所谓思维定势就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好的思维定势可以使学习和解决问题变得容易、迅速;不良的思维定势则会束缚人的思想,难以有所发现和创造。要善于从固有的思路中跳出来,变换角度去思考,往往会有新的思想。

篇(6)

④冯克诚.布鲁纳发现学习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5:89-90.

⑤钱态.论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的“全方位解放”,南京:艺术百家,2005(4):48.

⑥邵瑞珍等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6.

⑦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496.

参考文献:

[1]连树声.中学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俞为民.中国古代戏曲简史.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外国戏剧名作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5]向启胜.戏剧单元教学随想.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7.

[6]孙国平.试论戏剧教学中的情景设置.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3).

篇(7)

诗歌是一种高度概括和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载体。我国现代诗人何其芳曾经说过,诗歌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诗歌鉴赏能力方面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在高考中也经常会涉及到诗歌鉴赏的题目,很多学生平时因为积累不够,鉴赏能力不足,往往出现丢分的现象。本文主要针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实现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突破。

一、提倡反复诵读,增强情景想象

反复的诵读诗歌是学习诗歌的基础,诵读诗歌是培养诗歌语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老师可以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中的韵味以及意境,诗歌写作的情景才能被学生所模拟出来。在进行诵读的时候,学生也会不经意间展开对诗歌的想象,还原出诗歌中所描绘的场面和情景,不断体会作者写作的心境。大量的诵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加学生对于诗歌本身意境美的理解。如在杜甫《登高》一文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泛读,语调中可以带着一些苍凉与沉闷,让学生感受到杜甫当时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然后在乐曲的伴奏中让学生集体诵读诗歌全文,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写作心情。

二、注重日常积累,培养审美情趣

高中阶段诗歌鉴赏知识的学习要注重日常积累。首先,要注重要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派有相当清晰的认识,其次要注重对格律知识的学习,如词牌、曲牌等。同时,还要高度地概括和学习诗歌的特点,对诗歌高度的概括性、抒情性与形象性要有所认知。同时要掌握不同类型诗歌的基本特点。比如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咏物诗的特点是以物言志。边塞诗的特点主要是与当时时代的背景关系较大,展现着时代的风貌,所在边塞诗歌的理解上要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比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戍边将士的思念之情。咏怀诗的特点就是记事抒怀。咏史诗的特点就是作者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感叹,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同时,阅读诗歌也是精神上的一种愉悦。对于诗歌美的欣赏在于对美的感受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审美,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欣赏诗歌上得到提高。如在李清照的 《一剪梅》中,诗词通过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典型意象来传达了词人比较细腻的心理情感。老师可以先把一些相关的文化常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 “回文织锦”“雁足传书”,一直就是寄托思念、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词中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与锦书无有,怎能不引发词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情感难以排解的表现。

三、强化书面表达,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答题的时候,老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诗歌的题目、作者的风格以及注释等,这些往往暗示了诗歌的主要基调和大致内容,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这些潜在或者已知的知识进行答题。所以抓住以上三点,诗歌鉴赏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于一首诗歌也大致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是很多学生却很难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从以往阅卷的情况来看,老师也比较喜欢那些逻辑清楚、条理明显的答卷,所以书面表达的训练非常重要。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翻译等,让学生更加清楚文章的内涵和结构。在进行具体答题的时候,则需要训练学生抓住关键,注意其表达的语境,根据题干进行综合思考以防止片面化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总结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技巧。

高中语文应该将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纳入重点教学内容,诗歌鉴赏能力不仅是学生学好高中阶段语文的必备素质,而且是学生日后走向更高阶段学习的重要能力。诗歌作为文学的经典形式,学习好诗歌,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个人情操。作为老师,应该在学生诵读诗歌、诗歌审美方面以及书面表达和日常积累方面给予指导,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诗歌朗诵会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主办班级文学期刊,让学生进行诗歌投稿,对于优秀作品向一些专业诗歌期刊进行推荐,鼓励学生热爱诗歌,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超越高中诗歌教学的层次,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诗歌素养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惠民.创造自己的优质教学经验――研辩式教学:一项教学经验[J].新课程(综合版).2009(05).

[2]田云春.教师同“教学经验之树”共成长[J].四川教育.2010(12).

[3]刘明昭. 浅谈如何积累教学经验[J].成才之路.2010(28).

篇(8)

教师为了更好的实施过程性评价,需先了解过程性评价原则,只有夯实其理论基础才能将其完美的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第一,进行过程性评价之前,教师需要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了解,教学需要因材施教,评价也需针对性进行,不可照搬他人的评价体系。接着教师依据高中语文学科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针对性强且有效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第二,教师需要明确过程性评价不是目的,主要在于过程,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它具有陶冶人情操,影响人性格的力量,故教师应全面观察学生,提高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第三,过程性评价以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故教师在过程性评价时重在激励、表扬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为学生营造了轻松、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更能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指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具有无限发展的潜力,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同样还有一点,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教师要理性的看待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过程性评价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评价过程中,对于有不同看法,不同感悟的学生,教师切勿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尊重学生差异性,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师生相互评价,让高中语文过程性评价充满人性化。

二、掌握过程性评价方法

良好的评价原则作为过程性评价的理论指导,有效的评价方法是过程性评价实施的关键。在过程性评价中,因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差异,学生的个性化突出,教师采用的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第一,过程性评价一般由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共同组成。定量评价,从字面上看它与数字有关,它是利用可以计算的数字评价学生,数字直观化,定量评价简单易行。定性评价,则是针对学生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进行评价描述,两者相辅相成。对于不能量化又不宜定性时,教师可以采用描述性u价,用激励的言语全面性的评价学生。第二,高中语文过程性评价还应与考试评价相结合。考试成绩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方法的运用是否合理,考试评价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也是对学生学习知识的检测与巩固。

三、应用过程性评价教学

篇(9)

一、语文教学方法变革的必要性

二十一世纪,我国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和推进,新课程标准不断变更,使得人们将对学生的教育集中到灵活、趣味及高效之上。如何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学习知识,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当前各个年级各个学科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语文作为高中学习的“三大掌门”之一,当然也不例外。

高中生已经有了自主辨别能力,对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方式及授课内容能否满足自己的需求都有准确的判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他们就会采用诸如看小说、睡觉等消极方式应对。纵观当前的语文课堂,不少老师依然沿循原有的“填鸭式”及“满堂灌”等一些效率较低的教学方式,常常忽略课堂互动和学生的发散思维,以致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停滞不前。

现今形势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成绩,改变传统的“老学究”式教学方式,认真聆听学生的意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积极性,通过情景感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教学,发散思维,集中注意力,无疑是非常迫切而极其必要的。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变更,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铸就全面发展型人才的不二选择。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所“为”

(一)以学生为中心,耐心交流找准学生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对象,而且是教学活动的根本,要提高教学成效,教师就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课堂内外所需,了解学生想要在课堂上学到什么、掌握什么,这样才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高三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前面的一些故事性文章、小说比较感兴趣,可以采用接替教学法,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边城》和《滕王阁序》、《逍遥游》等文章交替学习,并在课堂上增加对学生的引导,让对小说的学习进一步延伸至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对古文的学习上升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高度,从而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课外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学生自主对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探索研究的过程。由于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心理,自主探究教学则主要借助他们的自主心理,让其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五中《陈情表》一文时就可以采用该种教学方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课《陈情表》。上堂课我已经提醒大家课下预习新课文了,所以在进行讲述之前,我想先提问几个相关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

生:好。

师:首先,在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什么内容?作者李密为什么要陈情?其在文中讲述的原因是什么?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李密在最后提出的解决中小矛盾的办法是什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大家快速把课文浏览一遍,把问题的答案先列出来,等下请同学说说看法。

……

在具体课文的讲解中,让学生对文中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表述,让他们理清自己的思路,然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文中内容的学习巩固及学习能力的增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之人物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就是这个道理。自主探究式教学能侧面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逐渐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并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小组讨论,让学生协作提高。

英国现代戏剧作家萧伯纳先生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有效利用小组讨论教学方式,让学生与学生或者学生和老师进行统一协作,不知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可以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散思维、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例如,在《陈情表》的教学过程中,就能够让学生以小组研讨的方式思考,什么是孝、什么是忠,古代的忠孝和现在是否一样,对于一个人来说,如何判定“愚忠”和“择明主而栖”等相关问题的延伸。在小组讨论中,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观点,拓宽思路,在讨论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使自己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得到进一步拓展。

(四)情景感悟,让语文课堂远离枯燥。

有趣活泼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激情澎湃地投入课堂内容中,枯燥乏味的课堂讲解方式则会极大挫伤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成功对新课导语进行设定并让学生充分置于和新课相适应的氛围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更能够让其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对人教版必修五《边城》一文的学习过程中:

师:同学们,在进行今天的新课学习前老师先卖个关子,不说学什么,先问大家几个问题。大家去过湘西没有?

生:没去过。

师:那大家想不想看一下湘西的风土人情?

生:这个当然想。

师(笑):老师准备了一些关于湘西风土人情的照片,大家可以看一下。

(多媒体展示)……

师:看过了图片,大家觉得湘西美不美?

生:指定美,那么漂亮的地方……

师:那么大家想不想感受一下文字中秀美的湘西风情?

生:想。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新课——沈从文的《边城》,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呈现给我们的美丽湘西,魅力湘西……

……

新课进行前,有效的导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上来,更能使学生快速掌握课文中的感情基调,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适当穿插一些作文小训练,例如写读后感或者对文中故事进行续编,发散学生思维,并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兴趣,一举多得。

(五)问题限时答,打造趣味语文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达致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让学生对课堂充满好奇是先决条件。在课堂提问限时作答、问题接龙等教学方式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能够有效抓住学生的心理,在短时间内让其迅速集中注意力。例如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就可以连续限时提问,在高三以前曾经学过契科夫的哪些文章?文中主要阐述了别里科夫哪些相关事宜?他的有形套子有哪些?无形套子是什么?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在教学过程中用几个小问题贯穿全文,对回答错了的学生进行善意的小惩罚(如才艺表演),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氛围中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除此之外,合理利用多媒体,对播放影音,让学生取得最直观的感受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在课堂上或者课下利用多媒体放映电视片段,让学生感受林冲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从而有所提高。

三、结语

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迅速实现的。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浓厚的学习意愿,这样教师才能合理安排课堂内容,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要使课堂教学内容具有实效,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在课堂内外和学生多进行平等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从而按需教学。本文从新课改要求出发,对高中语文传统教学方法变革的必要性进行简单阐述,进一步论述如何变革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吸引力,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以期对之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参考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振芳.关于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J].现代阅读,2012.02.

篇(10)

语文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新课标的实施给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挑战,更给了我们前进的依托和方向,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以更积极的态度和不甘平庸的创造精神,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规律,在教学方法上开疆辟土,真正将新课标的精神溶入到每一节课中,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有艺术性,使我们的学生真正能从中领悟到语言的魅力、思想的内蕴、人性的光泽,使他们得到真正意义上进步。以下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现在阅读教学中,内容的解读替代了思维的训练。阅读内容的教学始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内容的理解固然重要,但思维的训练更是不能忽视的。观摩课堂上学生们可以侃侃而谈,甚至妙语连珠,但总少不了教师循循善诱的“点拨”,学生永远无法逃脱“教参”或教师“圣言”的牵引。更多呈现的是对内容和结论的传递,为了答案而教学。如此阅读教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变成了对老师、对教参的理解,难免跟在“教参”、教师的思想后面亦步亦趋。高度控制的导读又从另一方面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一元思维的死胡同。学生的阐释和“自由”的思想很难超越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就无从谈起。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与《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相背离,影响着语文教育的效果,甚至扼杀学生对语文原本的兴趣。

二、高中语文阅读方法的探索。

1.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方法。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并且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著名学者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中指出:“探究性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

2.教师应打破传统阅读模式,充分尊重个别差异。

高中语文新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首先要有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共同性”和“基础性”的原则。同时,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必须正视高中学生个性的差异性。面对具有不同兴趣、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高中语文课程不能将课程内容和目标只作为简单划一的规定。为了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创造条件,高中语文新课程必须增强“多样性”和“选择性”。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将学生的多元思想从鸟笼里放飞,只有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充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尊重文本不要肢解文本,误解文本。更要尊重学生,互动导读,鼓励探讨,非暴力排斥,也非无原则认同,而是真正将学生引入阅读,引向思考,让作者与读者、生活与文本互动起来。既要个性化理解,又要切合作者和生活。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才能促使学生主体精神的成长。

篇(11)

(瑞金市第三中学,江西  瑞金 342500)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但是不少学生认为它们只是需要背诵的内容,因而缺乏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甚至对其望而却步。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探开展究古典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古典诗歌的学习中,进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方法

古典诗歌具有语言含蓄精练、形式优美、韵律和谐,以及感情深沉炽热等特点,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的极好材料。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当前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主旨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当摒弃陈旧的教学古诗词教学方法,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背诵,而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理性渗透,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性。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

一、加强古典诗歌的诵读

面对课业紧张的高中学习,高中生除了在语文课上接触古典诗歌外,其余时间是很少去读古诗词的,因此对古典诗歌的“语感”比较欠缺,所以“诵读”是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学习的“钥匙”。古典诗歌教学的首要方法就是通读。通过诵读,学生可以理解诗意,感悟诗歌的情感,体味诗歌的语言美,进而领略到诗歌的意境美。好的诵读,可以帮助学生解诗意、悟诗情,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是在实际的古典诗歌教学中,很多教师把诵读作为了诗歌教学的必然环节,把诵读当成了一种形式,而忽略了诵读的实质和作用。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通过诵读学生能品出古典诗歌的韵味,能解出其中的意思,所以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诵读古诗词,要引导学生注意诵读的重音、节奏、停顿,掌握诗词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要把教师范读、听读、学生自读相结合,还要读出语感、读出情感。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诵读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做大致的判断和了解,这样才能使诵读更符合诗意和诗情。

二、通过诗眼把握古典诗歌的主旨

我国古代的文人十分注重锤词炼句,讲究一字传神,因此有古典诗歌中有“诗眼”之说,所谓“诗眼”是指诗词中最传神精炼的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 “诗眼”可以为揭示诗词的主旨,使我们洞察全诗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这些重点词句,深入剖析,即可找到切入全篇的关键点。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落花时节”便写尽落寞之情,与前两句追忆往昔风光形成对比,写出诗人叹人生多蹇、哀世事沧桑之感。

当然不是所有的诗词都有明显的诗眼,我们可以把握其中的名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西北望,射天狼”句,就体现了词人虽为“老夫”、不忘报国的凌云之志。再如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句,诗人思考身处乱世,前途堪忧,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三、运用多媒体营造古典诗歌的意境

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通可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古典诗歌是作者抒发自身情感,并借助语言文字构成一定的形象,营造出一种意境表达出来的形式。因此,古典诗歌非常注重形象描绘,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教师能通过多媒体的辅助,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动画或一段段生动直观的视频,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那么古诗词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前,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组清新的秋景山水画,并用一首抒情乐曲做伴奏,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山中秋景的空灵和幽静,并在心中形成了具体的画面。多媒体调动了学生视听两方面的感知,调动了他们的情绪,并且营造出了相应的课堂氛围,为顺利开展教学奠定了基础。此外,教师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可以按诗歌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不同的动画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需求,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文化的魅力。

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改写诗歌古典诗歌的意境深远、形象鲜明、感情丰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我国古典文化艺术中的精华。古典诗歌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语言高度凝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蕴,需要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经过丰富的想象,对诗文不加限制地改写、描摹。改写诗歌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再次走进诗歌,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略诗歌的深邃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体的做法是教师指导学生疏通诗歌的语言后,大致体会诗歌的情感主旨后,就让学生开始改写,一般四五百字就可以了。学生当堂写完后,可以公开交流,特别是把写得好的文章在班上朗读,既起到示范的作用,又启发和促进了其他同学的想象能力的产生。如在教柳永的《雨霖铃》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改写诗歌的环节。学生在改写诗歌时注意到了诗词的各种细节描写,将环境描写、场景描写、心理描写,以及作者和恋人分别时的神情、语言描写得非常细腻,如把诗人别离后见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那种凄凉孤独的情感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总之,古典诗歌的学习既需要从大处着眼,整体把握感知,又要从细微之处去细细品味感悟。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与新课标的要求,不断革新创造,力争将古典诗歌深厚的意蕴和博大的造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