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化学的基本反应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8 16:58: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化学的基本反应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化学的基本反应

篇(1)

中图分类号:Q5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310-02

0 引言

POD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动植物代谢中一种重要的生物酶[1],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为辣根过氧化物酶(HRP)。POD可以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物质的分析检测等领域,同时POD有很强的氧化特性,在很多领域中可以替代目前的化学氧化剂[2-4]。人们研究了很多植物中的POD,结果发现其对植物的种子萌发及抗氧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过氧化物酶与很多植物果实深加工中的褐变反应直接相关[5-7],因此POD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酶反应的动力学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两个参数,即最大反应速率Vmax和米氏常数Km。活性中间络合物学说(intermediate complex hypothesis)认为酶反应都要通过酶(E)与底物(S)结合形成酶-底物络合物(ES),然后酶再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P),同时释放出酶参加下一轮的反应,基于该理论,在稳态系统中,可以推导出米式方程:

Km反映了酶与底物之间的结合能力,Km越小,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大,反之酶与底物亲和力越小。同时Km是衡量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间关系的尺度,因此常可通过Km来确定在酶催化反应中应该使用的底物浓度。因此在酶的研究中,Km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

分光光度法[8-9]因为反应体系简单,反应物易于检测,设备简单易于普及,是目前国内外测定过氧化物酶酶活性应用最普遍的方法。本文基于分光光度法,利用图1所示反应式:测定了商品HRP及土豆中POD的活性,分别计算了两者的酶反应动力学数据。

由公式2可知,ΔA/Δt与酶活性浓度成正比,因此可通过测定催化反应体系的ΔA/Δt用于研究和测定HRP 活性。其中,ΔA为酶催化反应线性区域内的吸光度变化;Δt为线性区域的时间间隔,min;ε为测定对象的摩尔吸收系数,μmol-1·cm-1;L为比色池的光程,cm;V为反应体系总体积,mL;v为加入样品的体积,mL。

1 仪器与试药

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pH计;HRP(≥250Umg-1,R.Z=3,中科院上海生化所东风生物技术公司);H2O2(KMnO4法标定其浓度为9.88mol L-1) ;邻苯二胺(OPDA,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其他试剂有:柠檬酸钠;柠檬酸;玻璃微珠。试剂均为分析试剂。实验用水均为超纯水。

2 分析方法

2.1 HRP活性测定 配制pH5.5、浓度为0.1mol L-1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使用缓冲液配制一定浓度的OPDA,HRP和H2O2溶液,首先将0.9mL OPDA溶液与0.2mL的HRP溶液加入到比色皿中,充分混匀,以此为标准,调节吸光度A为0值,设计测定波长为423nm。随后加入0.9mL H2O2溶液并混合均匀,总体积为2mL。开始计时,每间隔0.5min记录一次吸光度数值,连续记录至数值不再变化为止。随后以反应时间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得到吸光度随时间变化数值如图2所示,以图中所示ΔA/Δt为基础计算酶活性。

2.2 土豆中POD活性测定 一定量的土豆样品首先使用超纯水冲洗干净,放置与研钵中,加入质量为样品质量分数10%的玻璃微珠及柠檬酸盐缓冲液5ml研磨,直至将样品研磨至糊状,转入离心管中,并用柠檬酸盐缓冲液冲洗研钵数次。使用柠檬酸盐缓冲液将总体积定容为20ml,置于离心机中,1500rpm,离心15min。取上清液为样品中POD粗提液用于测定,下层残渣丢弃。

使用土豆提取液替代HRP溶液,利用HRP活性测定的方法测定其中POD活性。

2.3 实验条件优选 反应过程中,对酶活性测定有影响的因素包括:OPDA浓度;H2O2浓度;缓冲液pH;缓冲液浓度。因此首先对这四个条件进行优选,优选得到最佳的反应条件:OPDA与H2O2浓度分别为1.2mmol L-1和0.35mmol L-1,缓冲液浓度为0.1mol L-1,缓冲液pH为5.5。

后续关于酶反应动力学的实验均在最优条件下完成。

2.4 商品HRP酶动力学计算 分别对HRP的氧化底物H2O2和还原底物OPDA 作Lineweaver-Bvurk双倒数曲线,图3所示为以H2O2为底物的L-B双倒数图。

3 结果与讨论

商品HRP与土豆中粗提纯的POD相比,商品HRP的Km更高,表明商品HRP底物间结合欠紧密。同时,可以依据测定得到的HRP的Km,计算在不同实验中所使用的底物浓度,利于后续的实验操作。确定底物浓度与最大反应速度的条件下,可以尽量的减少HRP的使用量,节省宝贵的酶试剂,节约实验成本。

POD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它的研究在生物抗氧化与衰老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10-13]。酶动力学研究可以用于表示酶与底物间结合的紧密度等,是一项非常有用的数据,同时酶的动力学研究可以用于酶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因此POD的动力学研究在POD的使用及酶催化反应机理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马艳芬,吕生华,刘岗,董凌霄,李芳,王飞,郑新建.生物酶催化聚合的研究进展.生物技术通报,2010,(4):50-54.

[2]陈培策,张朝晖,谢雪凤.共固定化辣根过氧化物酶的最新研究进展.材料导报,2010,24(5):75-78.

[3]Y. C. Lai, S. C. Lin. Application of immobilized horseradish peroxidase for the removal of p-chlorophenol from aqueous soluyion[J]. Process Biochemistry. 2005, 40(3): 1167-1174.

[4]C.Y. Chen, C.M. Kao, S.C. Chen. Application of Klebsiella oxytoca immobilized cells on the treatment of cyanide wastewater[J]. Ch emosphere. 2008, 71(1): 133-139.

[5]陶月良,邱君正,林华.板栗果实过氧化物酶与多酚氧化酶特性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1,22(5):64-67.

[6]严群,张建国,徐芝勇.大豆过氧化物酶研究进展[J].中国粮油学报,2005,20(3):51-53.

[7]夏炳乐,刘清亮,李敏莉.高纯度烟草过氧化酶的酶学特性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2,32(5):601-606.

[8]张学义,谢晨阳,么宏伟,冯磊,张晶,安文和.蕨菜采集加工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3

(17):9-10.

[9]潘安中,谢树莲,秦雪梅.不同年份柴胡种子SOD、POD活性与发芽率的测定[J].天津中医药,2008,25(3):243-245.

[10]傅明辉,孔敏,韩雅莉.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茶薪菇生长发育中几种与基质利用相关的酶活性[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6,26(3):532-534.

篇(2)

高中的化学课程是一门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进行学习。在实验的学习中,最为重要的是加深对理论概念的理解,培养自身分析、解决、统筹策划的综合能力。科学的化学学习观念在此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科学观念在高中化学中的重要性

高中的化学课程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性学科,最重要的是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让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化学的实验室一个验证、探索、发现新成果一个过程。让两个全新的事物重新组合排列,形成一个或多种物质,产生意想不到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同学们需要自己动手操作,在实验前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中操作并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进行结果的分析和报告的编写,这一系列的过程都需要科学性。让实验在一各很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中进行,让实验的每个环节有迹可循,保证实验能够达到设计的状态,提升实验的效率[1]。

二、高中化学的学习当中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方法和途径

(一)切实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实验中知识的运用科学能力

在进行实践学习期间,需要对某个化学反应进行求证和探索,但进行实验的前提是需要有坚实的理论性基础。同学在进行学习前,需要对实验的对象做基本的了解。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过程中,为检验有机物和碱、酸等腐蚀性物质之间的反应,需要多方收集有机物质,有机物的特性是:多数有机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此外也常含有氧、氮、硫、卤素、磷等。部分有机物来自于植物界,但绝大多数是以天然气、石油、煤等作为原料,通过人工合成的方式制成的,比如碳酸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在进行化学反应的实验当中,同学们要对需要实验的对象的概念进行基本的了解,了解其物质的形态、分子的活跃程度、保存性等做基本的了解,在实验时才能更快地收集所需要的实验材料,高效设计并执行实验过程[2]。

(二)实验初期阶段让同学了解化学学习的科学本质

在实验的过程当中,还能够通过多种化学物质之间的变化让同学们掌握其实验的科学本质。因为在化学的实验学习当中,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将物质之间的基本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化学变化的本质等问题的认识。高中的化学课程的学习当中,除了对基本的知识结构进行了解掌握之外,还要对认识到化学的科学性质,让实验更具逻辑性。

(三)掌握化学元素的特性

高中化W的学习,其实就是各个物质元素的学习,同学们要熟练掌握其相应的概念,比如物质是由元素组合而成的。如果将元素按照原子核内的质子的个数的递增,并将其有规律地排列在元素的周期表中,那么表中的元素性质则会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在物质的学习当中,同学们了解了化学的元素观,在心中形成一套有效的物质化学变化规律图,也从中获得化学的变化规律。

(四)在实验的反应过程中观察物质微粒观

比质子更为细小的应该是物质的粒子部分。在化学的学习当中,同学们了解物质的变化是各个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无法用肉眼看到的粒子的变化可以改变物质的基本形态,从这各中间同学们可以理解和解释宏观的事实和现象,掌握化学反应及其能量的变化的实质,同时还了解了化学符号的意义,培养观察问题的宏观性和微观性,形成缜密的科学观念。

(五)对化学物质的运动观、结构形式和科学的实验探究深入的了解

在进行化学的实验阶段,同学们会了解到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而物质需要不断运动,比如电解质中的电离子、化学平衡等。同时物质的结构还能决定其性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作用,了解其性质后可以帮助学生预测物质的变化。比如长时间搁置在室外的食盐,会变成水或者直接消失。要研究盐为何会消失或者变成水,就需要找到其为U值得变化规律及其化学的形态,寻找到其消失的条件。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从最简单的质量守恒定律到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到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等条件中找到其消失的原因,让实验的过程有迹可循、有证可依。

同时,化学还是一门培养同学们综合能力的学科,在学习高中化学当中,需要认识科学的一般过程和特点,比如实验、假说、比较、分类、归纳、建模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对科学及化学思想方法的培养[3]。

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当中,不管是针对理论的课程学习,还是实验学习,都能够体现出化学独有的科学观念,培养同学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化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它研究的是物质的本质和变化规律。要学好化学,其先决条件就是要掌握化学的思想。化学的思想是化学工作者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它包括了化学工作者们对化学研究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也包括了研究化学的根本思路和方法。化学思想既是观点也是方法,掌握了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的观点,掌握化学的规律,更能帮助学生提升对化学的认识高度,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化学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的观点与化学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而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学到分子的运动,即布朗运动。我们在显微镜的帮助下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藤黄粉、花粉颗粒,可以看到颗粒在永不停止地做无规则运动,而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这种运动不仅反映了周围物质内部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而且体现了马克思哲学中物质运动的永恒性。同样,我们也会学到原子的结构,原子非常小,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一些微小的电子组成的,这些电子绕着原子核做高速运转,就像太阳系的行星绕着太阳运行一样。这一现象同样也说明了物质运动的规律,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辩证的统一。

2.哲学对立统一的规律与化学之间的联系

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也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它揭示出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矛盾性,矛盾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化学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物质(内部、外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矛盾斗争也就趋于统一,这便是化学对立统一规律。例如:测定CuSO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在0.5 mol/L H2SO4 溶液中电解CuSO4,在阳极发生的反应为,2H2O = O2+ 4H+ + 4e-,O2 在阳极上逸出;阴极反应为,Cu2+ + 2e = Cu,Cu在阴极上沉积,电解完成以后,取出电极称重,电极增加的重量即为溶液中Cu的量。同样在化学中,除一般情况之外,特殊现象也很多。例如,绝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矛盾的普遍性),只有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却随着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矛盾的特殊性),如熟石灰Ca(OH)2的溶解度。在可逆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不仅是矛盾相互转化的典型例子,也是矛盾同一性的最好证明。同时,两者之间又有斗争性,即反应若有利于向生成物方向进行的话,就必然不利于向反应物方向进行,反之亦然,如弱酸H2A的电离:H2A??H++HA-?HA- ??H++A2-

二、守恒的思想

人们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深入研究和认识,让守恒的思想在化学领域生根发芽。化学中有多种“守恒”,它包括:质量守恒,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原子守恒,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元素守恒,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与质量不变;溶质守恒,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等。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这样的实例,如:

例1:24.5 g氯酸钾与2 g的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到不再有氧气生成,冷却后称量剩余物质的质量为16.9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多少g?剩余物质中氯化钾的质量为多少g?二氧化锰的质量为多少g?

这道题可以根据质量守恒进行解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生成的氧气 24.5+2-16.9=9.6 g;剩余物质中氯化钾:9.6÷96×149 =14.9 g;剩余物质中氯酸钾:16.9-2-14.9=0 g;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所以还是2 g。

例2:20 mL0.2mol/L HxRO4与40mL

0.15mol/L Z(OH)2液恰好中和,则R的化合价为多少?

这个题则可以根据电荷守恒进行解答,设HxRO4中R为+n价,则x=8-n。因H+和OH-守恒,有:20×0.2×(8-n)=

篇(4)

【Abstract】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is the chemistry elementary education , is in conceptual formation and having applied more protruding obvious conceptual significance. Way chemistry teaching that can direct on a hereafter cramming up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ing what be hindered more being from having affected a student studying a chemistry.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the method being that the basic concept teaches to the chemistry has talked about some simple cognitions.

【Key words】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he basic concept teaches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1-0075-01

在这几年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关于化学的基本概念的落实问题上一直在困扰着我。学生如果是靠死记硬背的记忆概念就显得很牵强,而且会使学生有抵触情绪,冲淡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轻松牢记化学的基本概念,并且还可以让学生保持着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自己简单认识。

一、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忽略概念形成的过程,那是对概念的定义进行生搬硬套的传授,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学生只是学习了一些词语,会背诵概念的词句,在做题时虽然也可以解答习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用概念的规律对习题做出判断,那不是真正有意义的构建了概念,那应该叫做一种条件反射。当遇到一些概念的灵活与运用的问题和概念的外延的一些问题上就会显得很被动的。因此,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应是注重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析归纳,形成基本概念适的条件使学生自主建构意义形成概念。

教师应该注重对情景的设置和提出有效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一定的方向对情景进行分析,发现情景中的问题,学生若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任务,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也就为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教师列出几个在四大反应范围内的和不在四大基本反应范围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当学生首先按以前的经验给这些反应分类,但当他们用原有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这项反应遇到困难时,必然会产生用新的方式去理解这些反应的动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去观察,如果发现这些反应其实只有两类,这时学生基本上就形成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内容的认识。此时学生应能对所选择的信息形成概括,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述或接受前人的描述语言,从而完成对概念的建构。

二、通过实验渗透概念

初三的化学是启蒙教育,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就这个原因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同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

三、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对于抽象的概念,在没有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应该应适当的比喻或指导学生自学去获取知识。合适的比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分子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先去想象分子的样子,可以在纸上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分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微观意识。再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现象: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为什么卫生球放久了会慢慢变小?烟雾的扩散等。让学生从宏观的感觉中去体会微观粒子的性质,理解分子论概念。元素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在建立元素概念时,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先让学生回忆原子及原子核的组成,然后在举例出各种元素的原子和同种元素的几种原子,让学生先感受到元素的概念,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抽象出元素的概念。也可采用指导学生先阅读教材再通过讨论的方法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概念。这样,一方面能排除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厌烦情绪,又能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得较准确和深入。避免教师把概念硬灌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记不住、难应用,进而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四、及时总结注意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微妙联系

初学化学的学生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形成的概念模糊,似懂非懂。因此做题时经常出现差错。在教学中可列举几组实例进行比较教学,在对比中明确它们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抽象能力。如在“元素”和“原子”概念形成之后,比较分析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即元素是宏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论种类,不论个数。而原子是微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在元素概念的运用中会更得心应手。

五、深挖概念的内涵

一些化学概念层次较多,这给学生记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把组成定义的关键词句向学生突出讲解,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加强记忆效果。例如、在“催化剂”概念中,强调“变”和“不变”;在酸、碱定义中强调“全部”二字等。学生只有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才能深刻理解基本概念。

如在溶液中“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第一,定义的句子比较长,第二,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溶解度概念中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加上关键字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篇(5)

“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在实验教学中,首先以生动、鲜明、真实的实验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分析、讨论、比较,促使学生思维、想象、记忆,最后得出完整、正确、深刻的化学概念。例如,在讲“化合反应”这一概念时,我们借助木炭、硫粉、红磷、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把这些反应通过分析、推理、归纳,指导和培养学生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紧接着又做一个蜡烛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证明蜡烛燃烧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反应,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内涵提供了典型、必要的认识。此外,其他化学反应类型概念的得出,也是在做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得出的。

二、采用对比的方法

许多化学基本概念都是对立统一的,存在一定的关系,形成一个概念组。例如,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合反应、分解反应;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纯净物等等。对于这些本质特征对立的并列知识,在教学时,可通过列表比较,并举出几个实例帮助学生加以区别,做到异中求同,让学生在相互对比的基础上成对记忆。这样,只要理解和记住对立概念的一面,就可以推出和记忆另一面。经常这样训练,能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悟性,较敏锐地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较好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这样就会让学生更有效地记住这些概念而不会混淆。

三、使用多媒体解决抽象概念的教学

篇(6)

一、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忽略概念形成的过程,那是对概念的定义进行生搬硬套的传授,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学生只是学习了一些词语,会背诵概念的词句,在做题时虽然也可以解答习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用概念的规律对习题做出判断,那不是真正有意义的构建了概念,那应该叫做一种条件反射。当遇到一些概念的灵活与运用的问题和概念的外延的一些问题上就会显得很被动的。因此,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应是注重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析归纳,形成基本概念适的条件使学生自主建构意义形成概念。

教师应该注重对情景的设置和提出有效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一定的方向对情景进行分析,发现情景中的问题,学生若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任务,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也就为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教师列出几个在四大反应范围内的和不在四大基本反应范围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当学生首先按以前的经验给这些反应分类,但当他们用原有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这项反应遇到困难时,必然会产生用新的方式去理解这些反应的动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去观察,如果发现这些反应其实只有两类,这时学生基本上就形成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内容的认识。此时学生应能对所选择的信息形成概括,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述或接受前人的描述语言,从而完成对概念的建构。

二、通过实验渗透概念

初三的化学是启蒙教育,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就这个原因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同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

三、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对于抽象的概念,在没有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应该应适当的比喻或指导学生自学去获取知识。合适的比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分子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先去想象分子的样子,可以在纸上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分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微观意识。再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现象: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为什么卫生球放久了会慢慢变小?烟雾的扩散等。让学生从宏观的感觉中去体会微观粒子的性质,理解分子论概念。元素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在建立元素概念时,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先让学生回忆原子及原子核的组成,然后在举例出各种元素的原子和同种元素的几种原子,让学生先感受到元素的概念,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抽象出元素的概念。也可采用指导学生先阅读教材再通过讨论的方法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概念。这样,一方面能排除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厌烦情绪,又能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得较准确和深入。避免教师把概念硬灌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记不住、难应用,进而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四、及时总结注意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微妙联系

在教学中可列举几组实例进行比较教学,在对比中明确它们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抽象能力。如在“元素”和“原子”概念形成之后,比较分析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即元素是宏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论种类,不论个数。而原子是微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在元素概念的运用中会更得心应手。

五、深挖概念的内涵

一些化学概念层次较多,这给学生记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把组成定义的关键词句向学生突出讲解,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加强记忆效果。例如、在“催化剂”概念中,强调“变”和“不变”;在酸、碱定义中强调“全部”二字等。学生只有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才能深刻理解基本概念。

如在溶液中“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第一,定义的句子比较长,第二,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溶解度概念中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加上关键字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篇(7)

由于初中课标的限制,初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过程只是一个简单的入门过程,学生并未建立起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只限于一种基础的肤浅的认识过程,教材不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注重的是学生联系生活应用化学知识为生活服务的能力,提倡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这样的体系,能够培养学生综合探究的能力,但也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存在较大的缺陷,这一缺陷对高中化学的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高中的许多知识在教学时直接以初中知识为基础的。但新教材的许多知识在初中并未提供足够的能适应高中教学要求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必要的补充。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初中只是指出: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失去氧的反应叫还原反应。教材将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整体概念拆成两个部分进行描述,而没有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更进一步的阐述,所以学生在把握这一概念时不便于从整体上理解,没有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整体观念,直接影响到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再如氧气的学习只侧重于助燃性和制法;碳和氢气侧重于燃烧过程;二氧化碳只描述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以及其水溶液显酸性;物质的分类中,氧化物只划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层次,不再介绍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等的基本概念。再如化学反应,初中学生学习的化学反应知识是非常粗浅的,要求的水平也是比较低的,不要求拓展深化。高中化学则在必修课程中就要求学生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本质与现象、积极应用与负面影响、内因与外因、化学反应的外部条件和发生环境、化学反应与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等方面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与理解。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学生开设的课程。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必修课程的设置,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体验绿色化学思想,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要作用。

初三化学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了化学殿堂之门,高中必修化学则是让学生看到了这扇门后面精美的画面,选修化学为学生揭开了精美画面的奥妙。不同的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同,教学的尺度亦不同。必修化学的教学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它既是对初中化学的延续又为后续选修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的启蒙阶段,也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基础。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的深浅,直接影响着高中化学的教学。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衔接的知识点

由于初高中两套教材中知识点编排的难易程度、排列顺序略有不同,使得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出现了某些漏洞,也使得高中教学(特别是高一教学)的难度增大。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先了解初中教材的知识特点,补充由于教材版本不同而在知识编排上产生的知识漏洞,以弥补学生知识的欠缺。这一过程,使得原本紧张的课时更加紧张,留给学生的时间更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的漏洞,使得原本直接应用的基础知识不知道或不会使用,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高一化学的学习任务,教学中需要加强初高中化学的衔接。衔接的内容既不是初中的知识,也不是高中将要学习的知识,而应该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那种学习高中化学所必须的东西,这种东西初中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又没有(知识、技能、方法、策略等)。

高中化学教学中可能要衔接的内容

知识点 建议增加的内容

实验基本方法 结晶;仪器基本操作

物质的分类 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正盐、酸式盐、碱式盐的定义氧化钠、氧化铁碱性氧化物概念碱性氧化物通性预测氧化铜、氧化镁等

性质 (酸性氧化物酸盐;碱性氧化物碱盐)

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初中定义

金属化学性质 铁、镁的性质

几种重要金属化合物 Cu2+、Mg2+的性质

硅及其化合物 碳及其化合物

元素周期律 元素性质、半径比较、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初步规律

化学键 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有机物 有机物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金属与海水资源 蒸馏原理

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本质与现象、积极应用与负面影响、化学反应的外部条件和发生环境、化学反应与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等方面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与理解。

三、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的注意点

1.学会让学生自我构建衔接的内容和策略

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的罗列式、填鸭式的补充和记忆,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依据自身的需要,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和充分讨论,归纳出相应的知识、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构建需要衔接的知识、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初中简单介绍了金属氧化物中CuO和Fe2O3与酸的反应,非金属氧化物中CO2与NaOH的反应,但并未将这些知识进行拓展。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书写像Na2O、CaO、ZnO等与酸反应的方程式,归纳该类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进而得出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总结碱性氧化物的通性,预测其他金属氧化物如BaO、K2O等可能具有的性质。类似的,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酸性氧化物的规律。通过这些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

2.化学教学中注意衔接的时机和方法

篇(8)

化学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九年级学生素质发展有重要意义。化学素质主要由化学知识素质、化学能力素质、化学品德素质组成。化学知识素质是解决化学问题和进行化学创造活动的基础,化学能力素质是化学素质的核心,化学品德素质则是青年一代成才的动力和关键。

1.化学知识素质

化学知识素质是解决化学问题和进行化学活动创造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其他的素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是“授业”,即促进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对化学基本计算、实验原理过程的掌握等。在新课程改革下,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其他一切素质都以其为前提。

2.化学能力素质

化学能力素质是在化学知识素质基础上进行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化学实验对学生的观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已学到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概括,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二、创设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激发兴趣,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创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模式需要建立在学生对学科浓厚兴趣的基础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绪言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课,是通向化学知识领域的桥梁。教师一定要充分准备,以极大的热情上好这一课。面对奇妙的化学趣味实验,学生一定会惊叹不已,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甚至会萌发终身研究化学、报效祖国的宏图远志。

2.注重学习方法

(1)精通化学用语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科中最基本的化学语言。因为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都是字母和数字的组合。有人形象地称化学为“第二外语”,再加上知识点零散、抽象,很多初学者难以适应,我认为做好以下几点很重要:

首先,化学用语要注意读写规范。不论是元素符号、化学式还是化学方程式都有其读写规则,我们都要细心领会。如化合物的化学式的读写要注意三点:①判断化合物元素组成和排列顺序;②在元素右下角注明原子个数;③读时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有些还要读出原子个数,如Fe3O4(四氧化三铁),CO2(二氧化碳),P2O5(五氧化二磷)等。但在读写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出现混乱和不规范,如把四氧化三铁写成4O3Fe。所以,我们把这样的读写规则总结为“金属在前,非金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建议大家先掌握好规则,然后在练习中克服不良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其次,学习化学用语应循序渐进。教材对这部分的安排比较集中,但我们在学习时应适当放慢进度。只要我们坚持有计划地记忆,就一定能够积少成多。

(2)归纳总结物质的变化规律

化学的主要任务是探究物质的变化规律,以便人类更有效地利用和创造物质。因此,我们应学会归纳总结各种现象背后的化学规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09-01

1.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在高考中的重要性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既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也是认识其他未知物质的重要工具。纵观多年的高考命题,氧化还原反应属于分值高、考察方式灵活多样的考点。为了分散难点,在教材中分4次学习氧化还原反应。(1)懂得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2)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判断,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比较。(3)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4)在原电池,电解池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综合考察对前面知识点的掌握。这些知识点分别在《必修1》、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出现,贯穿于中学化学中。

电化学是研究电能与化学能相互关系的科学,考高的热点,选择题中基本每年都会出一题。多以生活实际先联系,题目新颖,要求考生要有基本的知识素养和一定的解题技巧和能力。高中电化学的教学,大概分两个阶段:(1)掌握基本的原电池原理,了解电解池及吸氧腐蚀,电解精炼铜。(2)掌握带有盐桥的原电池,化学电源,电解池基本原理,电镀,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这些知识点分别在《必修2》、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呈现。

2.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在电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1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根据:升失氧化还原剂,降得还原氧化剂的十四字规律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某元素价态的变化,从而判断反应的类型,为电化学电极反应的书写打好基础。从宏观的化合价变化,分析电极反应式,判断正负极和阴阳极。

2.2明确电化学的考察内容。

电化学原理:(1)原电池、电解池的判定。(2)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类型。(3)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4)电子、离子的移动方向。(5)电子转移的数目相关计算等。

电化学应用:(1)金属的腐蚀与防护。(2)精炼、电镀、电冶金等。

2.3二者的联系。原电池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电解池是非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学好电化学的基础与工具,电化学是氧化还原的巩固与深入。在化学学习中要解决好电化学问题,首先要理清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再将此原理应用到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分析中。

3.实例分析

以下实例主要是结合某次测试中,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分析。

3.1某电池示意图如下,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铜作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B.外电路中电子的移动方向为FeCu

C.Fe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Fe-3e-=Fe3+

D.盐桥中Cl-向正极移动

【分析】正确选项:B。本题同样属于难度较低的题目,属于带盐桥的原电池的入门题。少数学生会误选A选项。一方面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掌握的不好,另一个方面还是要以氧化还原反应基本规律为工具才能加以辨别。正极得电子,是发生还原反应,而不是氧化反应。

3.2研究人员最近发明了一种"水"电池,这种电池能利用淡水与海水之间含盐量差别进行发电,在海水中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5MnO2+2Ag+2NaCl=Na2Mn5O10+2AgCl。下列"水"电池在海水中放电时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极反应式:Ag+Cl--e-=AgCl

B.每生成1 mol Na2Mn5O10转移2 mol电子

C.Na+不断向"水"电池的负极移动

D.AgCl是还原产物

【分析】正确选项:B。令笔者比较意外的是,有不少学生误选D。综合看本题,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选项B,主要考察学生正确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而选项D,主要考察学生对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判断。本题的考察,可以很好的考察出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体现了氧化还原反应在电化学解题中的重要性。

3.3在理论上不能用于设计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 )

A.H2SO4(aq)+BaCl2(aq)=2HCl(aq)+BaSO4(s) ΔH

B.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

C.4Fe(OH)2(s)+2H2O(l)+O2(g)=4Fe(OH)3(s) ΔH

D.3Cu(s)+8HNO3(aq)=3Cu(NO3)2(aq)+2NO(g)+4H2O(l) ΔH

【分析】正确选项:A。要设计成原电池,首先要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其次大多数放热反应是能自发进行。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设计原电池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3.4用下图所示装置除去含CN-、Cl-废水中的CN-时,控制溶液PH为9~10,阳极产生的ClO-将CN-氧化为两种无污染的气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石墨作阳极,铁作阴极

B.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l-+ 2OH--2e-= ClO- + H2O

C.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 + 2e- = H2 + 2OH-

D.除去CN-的反应:2CN-+ 5ClO- + 2H+ = N2 + 2CO2 + 5Cl-+ H2O

【分析】正确选项:D。本题属于比较新颖的题目,注重了试题题材的生活化、实用化、情景化,同时也加强了不同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与探究、创新、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为相符。本题要求学生要有比较好的综合能力,既能正确判断阳极反应物,又能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判断D选项。有部分学生仍然会因为审题不清或是原理不通,误选A选项。

4.总结

原电池原理和电解池原理等电化学知识点的考察都是建立在氧化还原和电解质溶液基础上,借助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是高考命题重点,题目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主要围绕工作原理、电极反应的书写与判断、新型电池的开发与应用等进行命题。越是综合性强的题目,对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知识点的考察越细,要求越要。电化学题目的分析离不开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篇(10)

化学反应的问题都是最外电子层是否“饱和”的问题,物态的化合价基本符合元素周期表的分布规律,只有少数多化合价的,才需要抄下牢记。建议大家准备一个专门学化学的笔记本,对一些“非常规”的现象进行认真记录,包括所有反应的特殊颜色、气体、沉淀、变价等值得注意的特殊反应和元素。

通过复习反应方程式(按课本章节逐步复习出现的方程式),并对照周期表进行思考,你就会发现,参照最外电子层分布规律和同主族元素排列顺序,一切氧化还原、水解电离等原本搞不清的概念,在你的面前。都变得清晰明了。你会发现,一张小小的元素周期表,对你学习化学有多么大的帮助。

2.分清、牢记特殊元素。

什么是特殊元素?就是反应能产生特殊气体、沉淀、颜色的元素,还有变价元素、组合元素(酸根)等,这些都高考化学的考点与解题的切入口。

3.判断与推导。

无机化学重在判断,判断反应机理、反应原理,如化合价是否对等,能否参与反应,如何配平,等等,这些都是基于元素周期表规律进行判断和推导的。而有机化学的判断,首先是官能团的判断,接着是碳链的推导。抓住官能团的反应特性,然后根据碳链分布规律(4个键位),就能把知识点吃透,把题目解答出来。

4.圆规复习法。

圆规复习法就是立足于一个中心,然后不断地对外扩圈。无机化学的中心就是化合价,有机化学的中心就是官能团。

无机化学中,无论是氧化还原,还是水解电离,其实都是化合价迁移的过程,所以整个中心点是化合价,而化合价的规律又来自元素周期表。因此学无机化学部分,必须以化合价为中心,认真推敲元素周期表,熟悉特殊现象。

篇(11)

1.1化学的形象正在被与其交叉的学科的巨大成功所埋没

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化学与生命、材料等朝阳科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交叉学科,但化学作为中心学科的形象反而被其交叉学科的巨大成就所埋没。化学这门重要的中心科学(centralscience)反而被社会看作是伴娘科学(bridesmaidscience)而不受重视。

1.2化学正被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问题所困扰

化学的发展在不断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在客观上使环境污染成为可能,但是起决定性的是人的因素,最终要靠人们的认识不断提升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些著名的环境事件多数与化学有关,诸如臭氧层空洞、白色污染、酸雨和水体富营养化等;另一方面把所有的环境问题都归结为化学的原因,显然是不公平的,比如森林锐减、沙尘暴和煤的燃烧等。这当然与化学没有树立好自己的品牌有关系,在最早的化学工艺流程里面,根本没有把废气和废渣的处理纳入考虑范围,因此很多化学工艺都是会带来环境污染的。现在,有些人把化学和化工当成了污染源。人们开始厌恶化学,进而对化学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恐惧心理,结果造成凡是有“人工添加剂”的食品都不受欢迎,有些化妆品厂家也反复强调本产品不含有任何“化学物质”。事实上,这些是对化学的偏见,监测、分析和治理环境的却恰恰是化学家。

2绿色化学是应对挑战的必然

科学不但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还要保护世界。化学也如此,为了应对化学所面临的挑战,提倡绿色化学是刻不容缓。

2.1绿色化学的概念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或清洁化学,是指化学反应和过程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个原料原子,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和零污染,是一门从源头阻止污染的化学。绿色化学不同于环境保护,绿色化学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是主动的防止化学污染,从而在根本上切断污染源,所以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环境友好化学。

2.2绿色化学的产生及其背景

当今,可持续发展观是世人普遍认同的发展观。它强调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永续发展。绿色化学正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在1984年,美国环保局(EPA)提出“废物最小化”,这是绿色化学的最初思想。1989年,美国环保局又提出了“污染预防”的概念。1990年,美联邦政府通过了“防止污染行动”的法令,将污染的防止确立为国策,该法案条文中第一次出现了“绿色化学”一词。1992年,美国环保局又了“污染预防战略”。1995年,美国政府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1999年英国皇家化学会创办了第一份国际性《绿色化学》杂志,标志着绿色化学的正式产生。我国也紧跟世界化学发展的前沿,在199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确定了《绿色化学与技术》的院士咨询课题。

2.3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

原子经济性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这一概念最早是1991年美国Stanford大学的著名有机化学家Trost(为此他曾获得了1998年度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的学术奖)提出的,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他用原子利用率衡量反应的原子经济性,认为高效的有机合成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的反应有两个显著优点:一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料,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废物的排放。原子利用率的表达式是:

原子利用率=(预期产物的式量/反应物质的式量之和)×100%

如无公害氧化剂过氧化氢的制备可采用乙基蒽醌法,即由氢和氧在2-乙基蒽醌和Pd为催化剂作用下直接合成,2-乙基蒽醌复出并可循环使用。此反应原子利用率为100%,体现了原子经济性,减少废物的生成和排放,是典型的零排放例子。

2.4绿色化学的12项原则和5R原则

为了简述了绿色化学的主要观点,P.T.Anastas和J.C.Waner曾提出绿色化学的12项原则,这12项原则对我们今后从事绿色化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Ⅰ.防止——防止产生废弃物要比产生后再去处理和净化好得多。

Ⅱ.讲原子经济——应该设计这样的合成程序,使反应过程中所用的物料能最大限度地进到终极产物中。

Ⅲ.较少有危害性的合成反应出现——无论如何要使用可以行得通的方法,使得设计合成程序只选用或产出对人体或环境毒性很小最好无毒的物质。

Ⅳ.设计要使所生成的化学产品是安全的——设计化学反应的生成物不仅具有所需的性能,还应具有最小的毒性。

Ⅴ.溶剂和辅料是较安全的——尽量不同辅料(如溶剂或析出剂)当不得已使用时,尽可能应是无害的。

Ⅵ.设计中能量的使用要讲效率——尽可能降低化学过程所需能量,还应考虑对环境和经济的效益。合成程序尽可能在大气环境的温度和压强下进行。

Ⅶ.用可以回收的原料——只要技术上、经济上是可行的,原料应能回收而不是使之变坏。

Ⅷ.尽量减少派生物——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多余的衍生反应(用于保护基团或取消保护和短暂改变物理、化学过程),因为进行这些步骤需添加一些反应物同时也会产生废弃物。

Ⅸ.催化作用——催化剂(尽可能是具选择性的)比符合化学计量数的反应物更占优势。

Ⅹ.要设计降解——按设计生产的生成物,当其有效作用完成后,可以分解为无害的降解产物,在环境中不继续存在。

Ⅺ.防止污染进程能进行实时分析——需要不断发展分析方法,在实时分析、进程中监测,特别是对形成危害物质的控制上。

Ⅻ.特别是从化学反应的安全上防止事故发生——在化学过程中,反应物(包括其特定形态)的选择应着眼于使包括释放、爆炸、着火等化学事故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为了更明确的表述绿色化学在资源使用上的要求,人们又提出了5R理论:

Ⅰ.减量——Reduction减量是从省资源少污染角度提出的。减少用量、在保护产量的情况下如何减少用量,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高转化率、减少损失率。②减少“三废”排放量。主要是减少废气、废水及废弃物(副产物)排放量,必须排放标准以下。

Ⅱ.重复使用——Reuse重复使用这是降低成本和减废的需要。诸如化学工业过程中的催化剂、载体等,从一开始就应考虑有重复使用的设计。

Ⅲ.回收——Recycling回收主要包括:回收未反应的原料、副产物、助溶剂、催化剂、稳定剂等非反应试剂。

Ⅵ.再生——Regeneration再生是变废为宝,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它要求化工产品生产在工艺设计中应考虑到有关原材料的再生利用。

Ⅴ.拒用——Rejection拒绝使用是杜绝污染的最根本办法,它是指对一些无法替代,又无法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的毒副作用、污染作用明显的原料,拒绝在化学过程中使用。

3绿色化学的发展前景

3.1反应原料的绿色化即反应原料符合5R原则。

3.2原子经济性反应在基本有机原料的生产中,已有一些原子经济性反应的典范,如丙烯氢甲酰化制丁醛、甲醇羰化制醋酸和从丁二烯和氢氰酸合成己二腈等。

3.3高效合成法不涉及分离高效的的多步合成无疑是洁净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4.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定向合成如不对称合成。

3.5.环境友好催化剂例如在正己烷的裂解反应中,固体酸SiO2-AlCl3比普通AlCl3具有更好的选择性,更小的腐蚀性。

3.6.物理方法促进化学反应如微波引发和促进DielsAlder反应、Claisen重排、缩合等许多重要的有机反应。

3.7.酶促有机化学反应酶促有机化学反应有高效性、选择性、反应条件温和和自身对环境友好等特点。

3.8溶剂化学污染不仅来源于原料和产品,而且与反应介质、分离和配方中使用的溶剂有关,有毒挥发性溶剂替代品的研究是绿色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如超临界流体、水相有机合成和室温熔盐溶剂等。

3.9.计算机辅助绿色化学设计和模拟在化学化工领域,计算机已广泛用于构效分析、结构解析、反应性预测、故障诊断及控制等许多方面。无疑,计算机在寻找符合绿色化学原则的最佳反应路线、化工过程最优化、产品设计等方面推动了绿色化学的更快发展。

3.10环境友好产品如可降解塑料、环境友好农药、绿色燃料、绿色涂料和CFCs替代物等。

绿色化学为化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21世纪化学必将大有可为。</P><P>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