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无形资产的类别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各项功能逐步完善,资产评估的需求越来越大。各个行业都开始涉及到资产评估领域,并且规模和技术复杂程度都越来越大。知识产权在其资本形态而言属于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相比,知识产权算是企业较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产权是知识型企业运营的基础。因而,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无形资产评估就是知识产权在企业应用的奠基石,也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运用管理学知识,研究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的界定,无形资产与知识产权的关系,通过了解无形资产评估的原则,找到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无形资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能够进一步完善无形资产评估的对策。
二、无形资产与知识产权
1.无形资产的界定。无形资产评估最主要的应该是确定其评估对象。基于会计概念而言,无形资产主要是不具有资产形态,但是能够为资产所有者创造经济效益和获得某些权益。但是根据资产评估准则来看,无形资产是指某些主体所占有的,不具有资产形态,并且能够在生产经营中为其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对比发现,会计角度和资产评估角度的无形资产并不一致,资产评估角度的无形资产的范围更广泛。严格来讲,无形资产并不是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往往将其称为知识资本等。知识资本主要指各种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的未来经济效益的获取权。
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三种非物质形态的资源:(1)以知识为基础的资产。这种资产主要是由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所组成,主要包括商标权等知识产权;(2)以商誉、信用等为主的无形财产,主要包括商誉权。形象权等;(3)特许经营权。这是指相关部门所特别颁布的某些优惠政策和措施。
2.知识产权的界定。知识产权具有无形资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知识产权主要是以知识为主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并且知识产权也是被某些主体所占有;(2)知识产权是能够为拥有者带来经济效益的长期非货币性资产;(3)知识产权是一种具有独占性质的无形资产。
3.知识产权与无形资产的关系。无形资产包括知识产权,但是知识产权却不一定全部属于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只有进行成果转化后才可能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但是,可以说知识产权是无形资产的基础,没有知识产权,就肯定不会有无形资产;但是有了知识产权,却也不一定会有无形资产。知识产权是否能够转化为无形资产主要是以其成果是否能够取得经济利益为标准。
知识产权转化为无形资产一般需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1)应用阶段,在该阶段中,知识产权应用于生产经营过程,体现出该知识产权的使用价值;(2)商品阶段,在此阶段中,知识产权已经转化为商品,并通过交换价值实现自身的价值;(3)资产阶段,在该阶段中,知识产权经过评估后确定自身的价值,完全转化为无形资产。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知识产权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无形资产。
三、无形资产评估的原则
无形资产评估具有一定的弹性,但是这个弹性是以客观事实作为依据的,并不能够随意决定弹性的程度。无形资产评估除了具有弹性的特征之外,还具有一些其他特征。只有正确理解无形资产评估的弹性,才能避免无形资产评估的随意性。
1.无形资产评估中应正确区分各类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多种多样,包括许多的类型,因而正确区分各种类型是十分必要的。商标权和商誉是不同类别的无形资产,因而两种无形资产是具有区别的。商誉可以为企业创造额外的收益,而商标权则是代表企业中产品的额外收益相关。商誉与商标权的区别具有差别,商誉低的企业,商标权不一定低。但是商誉高的企业,商标权则不一定高。
2.注意不同评估方法的使用。无形资产的评估有很多方法,包括市场法、成本法等评估方法。无形资产评估者应该根据当前无形资产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当然,使用不同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对同一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有时,使用多种评估方法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时,评估者应当对得到的多种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得到的结果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关的调节,最终确定该无形资产的价值。
3.不得预先询问无形资产设定价值。企业邀请资产评估师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时,一般都会自己对无形资产设定一个价值范围,因而在资产评估师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时,不得预先询问该无形资产的设定的价值,因为会造成对无形资产的反复评估。从对无形资产的评估结果来看,无形资产评估要求评估过程与结果的一致性。在得到无形资产评估结果的过程中,根据无形资产的的特点,应当选择恰当的比例,并且依据无形资产投入和产出的比例,重点从产出能力的角度来分析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248-02
相对于无形资产而言,在旧体制中,医院更加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而无形资产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事实上,社会的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顶多只能获得一个平均投资回报率,而无形资产与其他资产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可以获得超额的利润和竞争优势。当今社会财富与经济增长受无形资产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好医院的无形资产,从而实现优化医疗资源,整合业务流程,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医院的整体价值,使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及医院无形资产的特点
无形资产是一种对未来收益没有实物形态或非财务性的要求权。比如:商标专利或者一种特殊可以节约成本的组织结构。一般来讲,医院的无形资产是指医疗服务中长期形成或者使用,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为管理者带来高于一般有形资产所获得的效益,却不具备实物形态的财产及其相关的权利。医院的无形资产的种类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却有别与其他资产的特点:一是非实物性:无形资产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如医院的品牌和商誉等。二是排他性:无形资产往往被特定为医疗单位垄断占有的,有些受到法律保护或者通过医疗单位自身保护而实现的。如专有技术、技术诀窍等。三是效益性:某些专利或者非专利技术的开展,既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开拓市场,增强竞争,又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四是附着性:无形资产往往附着有形资产而发挥其功能。如医院引进的新医疗技术在其新的医疗设备下使用就是其中之一。五是共益性:医院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可以为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合用,它可以在其所有者继续使用的前提下多次转让其使用权。六是积累性:医院无形资产基于其他无形资产的发展,而且无形资产自身发展也是不断积累和溶化的过程。如医院组织文化的、医院的核心价值观等。
二、无形资产的类别及医院无形资产的表达形式
并非任何无形事物都是无形资产,成为无形资产的前提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为其控制的主体创造效益,并且在较长时间持续产生效益。根据产生无形资产的主要来源,无形资产可分为三个主要类别:创造发明,组织实践和人力资本。医院不同类别的无形资产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1)发明创造。医院是科技和知识密集性产业,医疗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是医院重要无形资产之一,同时,新医疗技术引进是医院无形资产投资活动。现代医院管理中,专业论著和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成为衡量一个医院学术水平、医疗水平高低的条件之一。(2)组织实施。在市场经济中,无形资产更地多是以组织资产体现的,并可以产生丰厚的利润。医院组织实践中,商誉、公共关系、特许项目和医院文化是医院传统的无形资产。现代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而使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后的医疗资源,合理的业务流程,独特的组织结构,信息化的组织网络,科学的管理模式等是现代医院管理的目标,同时也是形成医院无形资产的源泉。(3)人力资本。“以人为本”是人才管理的宗旨,医院的人力资本是有独特的人事和薪酬制度创造的。它包括合理的人才结构,员工培训的投资,激励性薪酬制度以及独特的组织结构。医院的无形资产和其他类资产之间区别经常是很模糊的。无形资产经常以有形资产或劳动力(如员工的知识)为载体,这使得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在创造医院价值过程当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三、无形资产的经济学涵义及医院无形资产的增值
和其他类型的资本一样,无形资产也同样适用于经济学成本效益均衡原理,这是无形资产相关的管理和评估问题的关键。无形资产能够产生收益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经济特性、非竞争性、可升级性和收益报酬递增性的特点,导致无形资产的非竞争性主要原因是无形资产所产生巨额固定成本及其具有的小额边际成本特性。也就是说,无形资产的非竞争性,在一定地方使用无形资产并不妨碍在其他方面的使用,是无形资产的主要价值驱动因素。无形资产价值的创造力,表现在无形资产可以通过知识和经验积累而实现。无形资产的收益报酬递增的特点是增加它们的可升级性,并通过规模效应,创造更多的价值。医院的价值是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管理资源有机的组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无形资产在医院总价值中占有相当大的的份额。在市场经济机制条件下,医院的结构和战略调整的基本变革会导致无形资产的大幅度增长。同时,作为医院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特点和经济学属性,无形资产不会凭空保值和增值,而是在不断投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通过科学的经营实现其保值和增值的。
四、无形资产的评估及医院无形资产的管理
医院无形资产评估具有以下意义:(1)明确医院价值。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无形资产评估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2)医院无形资产评估为无形资产的保护提供了经济依据。(3)医院无形资产的评估为无形资产的投资和转化提供了价格依据。(4)医院无形资产的评估可以与其核算相互促进,完善医院的财务体系。医院可以根据无形资产的类型、特点、评估目的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等具体情况,通过适合的评估方法(如:市场法、成本法、效益法等)进行,确定其相应的价值,为医院的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医院无形资产的管理应结合无形资产的特点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进行。首先,建立会计评估机制,在财务管理中比较明确地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分析无形资产的投资以及回报率等等。其次,完善法律制度体制,明确无形资产的保护范围,应用法律和自身制度的手段,保护已有的无形资产。最后,市场经济体制下可以合理利用经济杠杆,充分应用无形资产,同时加大无形资产的投资,使其市场价值最大化。
五、无形资产的利用及医院的创新机制
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资源结构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医院作为社会医疗资源的基本单元和医疗保障体系中必要的环节,具有市场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双重身份,创新是市场经济下医院发展的必然,医院创新机制是体制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综合体,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医院的无形资产是医院创新机制的驱动力。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智力投入,通过对医务人员知识和智慧的发掘,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医疗技术、服务项目和管理技巧。医院要增强对无形资产的资金投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管理者应在理论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无形资产的经济效益的生命力,并且能够不断地发展增值。
总之,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医院在医疗硬件相同的条件下,要想在医疗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对无形资产的重视和管理就应当加大力度、提上日程,使无形资产真正成为医院持续发展的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廖景波等.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经营模式探索.经济师,2013(4)
[2] 肖侠,骆阳.对企业无形资产管理问题的思考.会计之友,2008(33)
[3] 财政部.新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4] 吴少平等.会计法全书.新华出版社,1994
[5] 王维平著.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Factor Analysis of Decrease in Value of Intangible Assets
TIAN Zhengjia
Abstract: Decrease in the value of intangible assets means that the recoverable amount is lower than the amount of the book value. The recoverable amount of intangible assets is confirmed by predicting the present value of future cash flow. As a result, factors such as future cash flow, discount rate, and operating life all exert significant influence to the value of intangible assets. The subjective factor affecting the provision for intangible asset impairment is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erms of reasonable tax avoidance, financing from the stock marke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debt contract and so on. Intangible assets are more affected b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political factors, rule of law factors and economic growth factors. Based on factors for the impairment of intangible assets, enterprises can formulat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adapt to different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environments, intangible asset categories and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to achieve the preserv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intangible assets.
Key words: intangible assets, decrease in value, factor analysis
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广泛普及,信息化已成为当今全球社会发展的一个主旋律,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企业的持续发展更多依靠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技术进步。企业价值的增长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无形资产的贡献,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备受关注。其价值波动性也是相关各方关注的焦点。笔者首先界定无形资产定义,然后剖析了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价值新内涵,最后分析了无形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以期有助于企业强化无形资产价值管理,从而更好实现企业价值管理目标。
一、无形资产定义
关于无形资产的概念,学者们基于不同学科视角而存在差异。基于会计学视角,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汤湘希(1997,2004)认为,无形资产应是不具有实物形态,却能为企业长期带来收益的法律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超收益能力的资本化价值以及有关特殊经济资源的集合。综合这些定义的内涵发现,这些描述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无形资产的非实体性、可辩认性、非货币性资产特征。
二、无形资产价值
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表明主客体之间一个特定关系。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在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中所产生的效应,既包括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也包括主体对客体的效应。无形资产价值理论是确定其价格的理论基础。从经济学视角,出现了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等不同理论观点;而基于财务学视角,现代现财务理论认为,无形资产的价值是其内在价值,其价值可以定义为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基于会计学视角而言,从确认与计量角度来说,价值的本质是成本,具体表现为取得资产的资源耗费。具体可分为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企业的账面价值是一个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概念,它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一个企业的价值是企业所有投资者(包括债权人和股东)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的价值总和。历史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它等价物。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财务学中的价值与会计学中的公允价值存在一定的交集。财务学中的价值大多数情况下是采用会计学中的公允价值确定方法来进行计量。本文中的无形资产价值采用的是会计学中的公允价值内涵。会计学中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一般有三种,即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收益法确定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内涵与财务学的价值内涵一致。
三、无形资产价值实现
无形资产的价值实现是指经济主体通过无形资产的开发、培育和利用,将企业无形资产的获取超额利润的潜力转化为超额利润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无形资产价值实现方式因无形资产类别而异。无形资产主要分为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用益物权类无形资产、不可确认无形资产(人力资产、市场资产和组织资产)。
(一)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价值实现方式
知识产权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独占性经济资源。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战略资源,通过维护企业技术的领先性,保证品牌的独特性,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该类资产主要由知识、技术、信息等无形资产所构成,其权利形态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是法定无形资产的基础。知识产权转化为无形资产,一般应经过应用化、商品化、资产化。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许多跨国公司已经跨越了以往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发展阶段,通过技术与品牌所依附的知识产权去维护和扩展自己的竞争优势。通过知识产权构筑合法“贸易壁垒”、“反假冒壁垒”。通过技术转让延长知识产权实际收益期限。一般而言,跨国公司往往通过输出产品、出售专利、与政府合作和在外国投资对外输出技术,技术转移是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的需要;同时,知识产权只有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最大效益。因此,跨国公司往往利用地区经济的差异性,通过跨国、跨地区技术转移来赚取其知识产权最大可能的利润。
(二)不可确认无形资产价值实现方式
不可确认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人力资产、市场资产和组织资产。在生产阶段,通过人力资产、良好的制度安排,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得以应用,这一定程度是组织资产的价值实现,组织资产表现为企业的流程、结构、信息系统交互作用形成的组织体系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生产效率代表了组织的转化能力,创新学习能力代表了组织建立新的机制和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的潜力。科学的制造工艺和制造流程、快速的信息网络、高效的组织结构、专业化的技术员工形成了现代化的生产制造,生产效率的增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工艺设计的改良、产品成本的降低、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在销售环节,主要体现的是市场资产的价值实现,商品是企业各项资产综合效应的产物,具有企业品牌的商品体现了质量的优劣、价值的高低、产品的功效,承载了企业的文化、信誉、形象,顾客对商品的认同和购买是企业价值的最终实现。世界知名的品牌是一种质量和信誉的保证。除此之外,与客户的长期稳定关系以及企业与外部的协同力等无形资产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实现作用。这体现在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以及社会对产品的满意度等方面。在服务阶段,技术、价格和服务是企业发展的“三驾马车”,几乎所有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除了考虑质量和价格因素以外,都会考虑企业提供的售后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企业也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反馈,了解新产品的性能,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培养潜在的客户,制定企业的生产营销计划,同时可以通过已有客户进行品牌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售后服务是企业关系资产的巩固,是人力、制度、综合协同力等无形资产价值实现的保障。
四、无形资产减值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了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即计提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是指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计提无形资产减值,能够反映无形资产真实的价值,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我国无形资产主要基于企业自用,相对而言,无形资产交易市场不是很活跃,无形资产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交易规模尚小。故其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一定困难。基于此,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大部分采用的是预计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确定。因此未来现金流、折现率、使用期限相关因素都对无形资产的价值产生重要影响。而不同类别无形资产的三因素的影响因素也不相同,其敏感程度也不同。
五、无形资产减值因素分析
基于无形资产减值定义,其本质是其真实价值偏离了其账面价值。而其账面价值因会计准则计量的规定性,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确定的数值。因而其减值的实质就是无形资产价值的波动。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原则出发,为了客观反映无形资产价值波动,企业为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但是这一准则后,客观上也为部分企业实施不良动机提供了可能。从现有实际情况分析,企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动因多种多样,其中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影响因素主要是盈余管理,而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又有多种因素,如合理避税、上市融资、业绩评价、债务契约、扭亏、平滑利润、高层变更、避免亏损、股价要求、监管要求、洗大澡等。从资产减值的迹象看,更重要的是基于经济因素的动机,主要表现在行业发展、技术进步、国际竞争、政治因素、法制环境、公司治理机制、失业率、经济增长率等诸多因素。而无形资产更多表现为受技术进步、国际竞争、政治因素、法制因素及经济增长因素影响程度更大。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企业的影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而因无形资产的类别不同其影响也存在差异。权利类无形资产受法制因素影响较大。国际竞争、技术进步或技术缺陷对品牌类无形资产影响程度更深。政治因素与经济增长往往是增加无形资产价值波动的风险。
六、基于减值视角的无形资产管理
为了使无形资产更好的实现其价值,企业在培育、开发、营运、保护无形资产方面加大力度,创造条件使其实现价值。基于无形资产减值因素,企业要基于不同类别的无形资产,面对不同的经济环境,结合企业自身所处的行业发展周期,制定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战略,更好的实现无形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从无形资产的培育或开发来说,充分论证无形资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一旦形成无形资产后,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无形资产,另一方面,要保护好无形资产,从风险管控方面要做充分的准备。从危机管理来说,也要有相应的各种预案。
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全球范围内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拥有无形资产的质与量,决定了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品牌、商标、专利、人才、顾客群……都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这都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将来企业的竞争首先表现在人才的竞争。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增长乏力,其中有一重要原因是新兴经济体发展动力不足,缺乏支撑发展的人才和关键技术。在当前国际背景下,G20杭州峰会上提出了新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创新的基石依然是人才和制度。
[参 考 文 献]
二、成本类别
(一)固定资产的折旧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在现在的制度下不计提折旧,尽管可通过计提修购基金进而满足报废的时候可方便重构,但是会造成基金与资产同时面临着虚增,因此,此时的成本核算也不完全。新版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应该在预计的使用年限里按照固定资产的性质利用工作量法或者平均年限法的方法计提折旧。新版财务制度里还明确了开展医疗全成本核算的医院或地方应该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把进行科教项目所花费的无形资产的摊销与固定资产折旧均算进成本核算的范围内。这种改变真实地表现出了医院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还提高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同时在目前也需要注意到,在实际的进行医院成本核算的地方或是医院,需要注意到明确医院计算固定资产的范围,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将科教项目的支出以及无形资产的摊销纳入到成本核算的实际范围中。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较好的提升医院在实际成本核算过程中的准确性。
(二)药品支出的核算当前的会计制度把医院的支出进行了具体的划分:财政专项支出、药品支出、医疗支出与其他支出,这种方式有利于医院进行更好的成本管理。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要将药品支出和医疗区分开来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它们核算的对象基本相似,因此很难区分开来,只能通过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通过分摊来处理。
(三)无形资产的摊销新版财务会计制度将无形资产进行了新的诠释,还将无形资产分成了累计摊销与无形资产,促进无形资产计提的摊销处理。在实际的进行摊销的过程中,往往会被分为“无形资产”以及“累计摊销”两个部分。在这两个部分中会加强对于无形资产的累积账务的处理情况。而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需要按照固定资产的折旧形式进行相关的成本核算,同时需要对于无形资产急性摊销。
三、收入类别
(一)药事服务费收入新版财务会计制度新增了药事服务收入。尽管这种收入和药品收入很相近,难以区分,但是将药事服务收入单独列出是有必要的,应与治疗收入和检查收入列为同一个等级。
(二)材料收入与药品收入新版财务会计制度将材料收入增设在了医疗收入下的二级科目。因为现如今医院中材料收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了,所以有必要将其单独列出,以便对其进行管理。
2006年财政部新颁布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处理较以前有了很多变动,比旧准则更科学合理,考虑的更全面,并且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有关规定更一致。这说明我国在会计处理上对无形资产越来越重视,也反映了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明显,对无形资产的处理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我国长期工业经济时代的特点决定了企业中有形资产占很大比重,而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占的比重不大,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所以在会计处理上比较简化。但是现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在企业竞争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如红塔山这一品牌就价值300多个亿,尤其是现在出现了一些高新企业如联想集团,其无形资产超过了总资产的60%,所以,各利益相关主体对无形资产也越来越关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势在必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处理规定得更科学合理,对过去的处理方式作出了很多变动。主要的几点是:
一、无形资产的定义越来越科学合理,并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1993年陆续颁布的行业会计制度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不具备实物形态,能够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长期发挥作用的权利、技术等特殊资产”。这时期的行业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只是停留在对无形资产外部特征的描述上,没有触及定义应该揭示的本质属性。
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则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可见,《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更具有合理性。
2006年新准则关于无形资产的定义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强调了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性,而把不可辨认的商誉等排除在外,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更科学,也与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及我国日益市场化的趋势相吻合。
二、规定了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
行业会计制度没有明确地规定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
而2001年《企业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则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无形资产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一是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因为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确认时应持谨慎态度,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存在的各种因素作出最稳健的估计。所以到2001年以后对无形资产的确认更符合谨慎性原则,在2006年新出台的会计准则中仍然执行这一确认条件,并且在这一基础上又增加了可辨认性的确认标准。
新准则不再明确无形资产的具体内容,虽然这意味着凡是符合无形资产概念和确认条件的都应是无形资产,改变了以前范围过窄的弊端,但由于我国市场还不够完善,企业意识不到位,以及原准则的影响等因素,许多企业对拥有的无形资产“视而不见”,即使有些企业意识到这些资源的价值,实际确认时却又无法衡量其价值。所以,最好在明确规定无形资产确认标准的同时,列举无形资产的具体类别和内容,以便于实务操作。
三、逐步完善了对自行开发并依法取得的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核算
对自行开发并依法取得的无形资产,行业会计制度规定:应按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数作为入账价值。但是自创无形资产是否会成功,事前很难确定。因此,2001年《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只能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作为入账价值。比较来说,这一规定更符合谨慎性原则。但是这样的处理,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如果要资本化的话,研发费用才应该是无形资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注册费、律师费仅仅是一小部分。所以新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把企业内部用于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两部分,并规定把研究阶段的支出费用化,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可以资本化,在同时满足准则所列出的一系列条件时,确认为无形资产。这样的规定有利于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激励企业增加更多的研发投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在会计政策层面对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增加自主知识产权给予鼓励,减少因取得方式不同而使无形资产入账价值产生差异,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
但在实际应用时,要把企业的研发活动截然区分为研究与开发两个不同的阶段恐怕是很难的,尤其是对于本身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要正确地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建议新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根据我国企业研究开发的能力及所处的程度以列举的形式明确一部分研究和开发活动以方便会计工作者操作。
四、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行业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只是作了一般性的规定,即企业应将各种无形资产在受益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
而旧准则对无形资产摊销规定得较为具体、详细,即“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并对摊销年限也作了详细的规定,这在当时更具有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更加符合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阅读习惯,便于掌握和应用,能够起到指导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的作用。
新准则在摊销问题上又作了很大调整,对取得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先要进行判断,使用年限有限的,应就其摊销金额在使用寿命内系统摊销,摊销方法应反映与该项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采用直线法摊销。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新准则允许企业选用不同的摊销方法,并将方法选择的依据建立在与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上。而对于无法可靠确定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的,则仍采用直线法摊销。多种摊销方法的可选性,一方面反映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和更全面性;另一方面也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新准则没有具体规定有哪些摊销方法,所以准则中应具体规定企业可选用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并说明各种方法的适用情形。同时,应加强无形资产摊销的控制以增强不同经营时期的可比性。
五、对无形资产后续支出的处理作了明确的规定
行业会计制度对此未予明确,而旧准则则明确指出,无形资产在确认后发生的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因为在无形资产入账以后,可能要发生一些为确保该无形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预定的经济利益的支出,如相关的宣传活动支出。这些支出要在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新准则相比之下要复杂些,要求企业取得的已作为无形资产确认的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在取得后发生的支出应当再次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按照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方法进行确认。这样规定充分体现了客观真实性和统一性。但是再次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就过于复杂,增加了报告成本,可操作性差。可以按照该支出是否很可能使资产产生超过原来预定的绩效水平的未来经济利益和该支出是否能够可靠计量和分摊至该资产来确认资本化的范围,这样既符合确认资产的一般条件,也便于操作。
六、无形资产在有关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披露
行业会计制度规定,在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项目反映企业各项无形资产的净值,根据“无形资产”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即实际成本―摊销价值)填列。
2001年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披露以下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信息:各类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各类无形资产期初、期末的账面余值、变动情况及其原因;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对于土地使用权,还应另外披露该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和取得成本。”在这一准则中,对无形资产规定的披露内容不够全面。
2006年的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的类别在附注中披露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信息:无形资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余值、累计摊销额及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的估计情况;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用于担保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摊销额等情况;记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相比之下,新准则在无形资产的披露方面更明确地规定应按照无形资产的类别在附注中披露有关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累计摊销额、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使用寿命、摊销方法等各项信息,以便更能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真实情况,更好地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对无形资产信息的需求。
但是在新准则中只有可辨认的无形资产才能加以确认,许多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信息,也是对决策者极为有用的信息却被排除在了财务报告之外,因此,建议披露无形资产的信息时,应尽量实现它的完整性和相关性。
通过对上述无形资产在不同时期的比较,会发现新准则有了相当大的变化,更能体现无形资产的特点,满足决策者的决策要求,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并且新准则不断地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这也预示了我国和国际接轨的趋势,有利于企业境外融资和减少对外贸易损失。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变动了的现实情况还会对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广大的会计工作者努力完善会计处理方法,以满足时代的要求,推动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组织翻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4[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编.《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5] 吴雅玲.新旧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比较与分析[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7(09).
碳排放权在市场进行有偿的交易后会为企业带来利益,国内外学者已广泛认同将其确认为资产。碳排放权无论是无偿获得或是购买所得,企业对其都有控制权与排他权,碳排放权带来的经济利益也会流入企业,因此将其确认为资产是合理的。但是将其确认为何种类别的资产,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朱玫林与耿泽涵(2011)认为碳排放权不具有实物形态,也不属于货币性资产,同时能够在市场上单独出售,应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王艳和李亚培(2011)提出,碳排放权作为一种能在资本市场上流通的稀缺的有价经济资源,具有自由交易市场,除了现货交易外,可以进行远期、期货、期权等交易,这些都具有与金融工具类似的特征,所以应该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会计确认。Wambsganss and Sanford(1996)认为,政府无偿配给或企业购买的用于生产经营的碳排放权应该归属于存货这类资产。可以看出,目前对碳排放权的资产类别确认主要有无形资产、金融资产、存货三种看法,但笔者认为将碳排放权无区别地划分为某一资产类别是不合理的,因将其根据持有目的与交易类型划分为不同的资产类别。
一、政府无偿为企业划分排放配额用于生产
即使碳排放权的发展趋势是企业将来需要全部购买自己用于生产的碳排放权,但起步阶段还是以免费发放配额为主。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都是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将碳排放权配额划拨给企业。此时,将其确认为存货是不合理的,不满足存货持有出售的目的;也不可以确认为金融资产,无偿分配所得的碳排放权的主要用于生产,并不能在市场交易中为企业带来即期或远期的货币收入,不符合金融资产的主要特征。政府无偿划分的排放配额不具有实物形态,并且具备在市场上单独出售的可能性,具有可辨认性,是非货币性资产,符合朱玫林与耿泽涵(2011)确认为无形资产的观点。但这个观点存在很大的缺陷,一是由于碳排放权是政府无偿分配的,企业在将其归类为无形资产时不能确定其价值;二是碳排放权的无偿获得不涉及资产减少和负债的增加,不满足会计恒等式,确认为无形资产会打破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间的平衡关系。所以,笔者认为对政府无偿分配的碳排放权份额应不确认为某种资产,而是直接在报表附注中对分配所得份额以及使用情况进行披露。
若企业政府免费分配的碳排放权配额尚未用完且剩余,可以在市场上将其出售给排放权配额不足需要购买的企业以盈利。企业的持有目的由用于生产变为用于出售,理论上应改变其确认的资产类别。但由于初次确认时,并没有划分资产类别,而是直接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当改变持有目的时,不应该重新确认为某类资产,而是依旧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但同时要披露政府无偿分配的碳排放权配额的使用计划。
二、企业外购碳排放权用于生产
企业从二级市场购买碳排放权用于生产,企业拥有其所有权,可以自由地使用,而且碳排放权是指企业能够排放一定限额温室气体的无形权利,不具有实物形态并且目的不是用于出售,无法转换为货币资产,因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
若企业外购的排放权尚有剩余,准备在短期内出售,其持有目的发生改变。由于此时碳排放权的持有目的是用于出售,对企业而言是以价值形态存在的,并且可以形成即期或者远期的货币流入,应重新将其确认为金融资产。我国会计准则认为金融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划分交易性金融资产时首要要满足企业近期内出售的要求。这时碳排放权首先满足金融资产的要求,又满易性金融资产的要求,应将其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三、企业购买排放权在短期内自用或出售目的不明
企业在预估自身碳排放权配额不足且猜测排放权的价格在日后是上升趋势时,或单纯看好碳排放权的价格前景,会提前购买持有目的不明确的碳排放交易权。目的不明的碳排放权满足金融资产以价值形态存在,可能形成货币流入的定义,又区别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可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四、碳排放权贸易公司取得排放权用于出售
目前国内交易市场不够成熟,交易类型单一,但我们可以大胆揣测一下未来可能出现的交易类型:存在贸易公司,专门从事碳排放权买卖,但持有目的又跟金融资产不同,不以资产增值为目的,而只是出售以赚取差价,此类贸易公司的会计确认问题值得思考。笔者认为此时碳排放权的资产性质其实与存货更加一致,存货是持有准备出售或日常耗用的产品,虽然定义上的存货都具有实物形态,与碳排放权的形态有所差异,但对理论来说不应过于拘泥形式,而要注重性质。碳排放权对于贸易公司来说是有待出售的商品存货,出售给那些排放权配额不够的企业。
五、以投资为目的的期货交易
期货与现货完全不同,现货交易的是交换现实存在的商品,期货主要不是现货而是合约,主要以某种大众产品、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等为标的物,规定某一时间或地点交割符合合约要求的标的物。因此,这个标的物形式多样,可以是金融工具也可以是某种商品。碳排放权期货属于商品期货中的能源期货,算是衍生工具。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衍生工具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一般应按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核算。碳排放权期货属于能源期货,在买入时,应确认为金融衍生工具。
六、期权交易
期权又称选择权,其不同于期货,实际上期权交易的是一种权利但不存在义务,买方拥有选择买入或卖出的权利,但并没有对应的义务,但只要买方做出选择,卖方必须无条件履行。最简单的对期权的理解是看跌期权和看涨期权。买入看涨期权时,由于企业在期权合同日期是买入商品还是直接出售期权目的不明;或买入看跌期权时,可以选择在到期日按约定价格卖出商品或不卖目的不明,应将其计入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本文在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刚起步阶段就对已存在的交易类型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交易类型充分展望,充分体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当然,本文的研究是纯理论的,有不足之处还要结合实践情况进行改进。目前,关于碳排放权的会计准则还没有完整落实,只有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才能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袁芬.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5(09).
[2]周姣.从碳交易机制初衷探讨谈会计[J].实务探讨,2015(10).
[3]吴一东.中国碳排放权期货市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经济,2015(09).
[4]张娟.碳会计国内外研究综述[J].专家视点,2014(01).
[5]黄洪伟,肖婕,樊鑫淼,孙铭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研究[A].COMMERCIAL ACCPUMTING,2015(17).
前言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度越来越高,其中,无形资产旱已变成影响一个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性要素,目前,评判一个企业竞争力及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就是对企业拥有无形资产实际数量的多少,无形资产作为体现企业综合力量的集中表现,是企业科技水平、研发水平、管理水平及营销水平的凝聚体现,为此,不断强化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及经管对于促使企业竞争力及企业价值的进一步提升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及现实性作用。
一、无形资产及无形资产评估
(一)无形资产评估概念
无形资产评估是具备一定评估资格的主体,是将最终的评估目的作为出发点,挑选适合的评估标准,按照规定的评估程序,以正确、科学、公认的评估方法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属于一种社会性经济活动。我们从无形资产评估的概念中可以了解到,无形资产评估是由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目的、评估标准、评估程序及评估方法共同构成。
众所周知,无形资产是一种具有不确定性及不可分性的主体,这样就会致使很多的自创型无形资产无法得到精准的计算,即便存在已经确认入账的情况,可是计量成本方面也是较为缺少的,其中,商标、专利进行研发及制作的过程当中所投入的大量研发费用并未完全计入无形资产成本当中,从而造成账目上反应的无形资产价值与实际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性。所登记入账中的无形资产价值并不能够作为今后进行交易的真实的价值基础,所以,企业在针对资产拍卖、转让、出售、合作的时候一定要对企业的无形资产实施严格科学的评估,这样才能够体现出一个企业中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
(二)无形资产评估的必要性
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迅猛进步,无形资产评估逐渐受到了大众的注重,目前,简单的现代化企业机制进行产权交易创建企业公司进行技术贸易及对侵权赔偿的相关活动,都会对无形资产评估造成较大程度的影响,可以看出,无形资产评估逐渐以一个新领域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从我国新制定的《公司法》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对企业来讲,无形资产占据企业注册资本中的比例不可高出总资本的70%。
鉴于国家有关部门对无形资产评估方面的约束力的松弛,在快速进步的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一个企业中先进的科技成果及科学技术价值在企业价值中占据的比重正在不断的上升,为此,查看企业中先进科学成果及先进技术价值所占据的比重,则需要对企业中的无形资产实施无形资产价值评估。
再者,实施无形资产评估对风险投资的吸引将起到重要的现实作用,为此,风险投资单位在对企业项目进行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加以重视,特别针对含有技术性、成长性、成熟性及风险性加以关注,可是真正所注重的是企业无形资产在市场中的实际获利性能的高低。一个处于试验过程中且不具备一定保障功能的、不能够证明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是不会有任何吸引能力的。可是针对这种类型的无形资产如果有权威机构对其进行资产评估则必然会促使投资者的兴趣大增。
最后,企业无形资产评估能够促使企业注册资本金增加,通常,企业注册资本金越小,其在具体经营当中便不能很好的展现出企业的真实的经济实力,丧失掉很多良好的发展及与其他企业共同合作的契机。
二、无形资产评估过程中的问题
(一)未选择正确的评估对象及评估范围
因在无形资产的认识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为此出现大量国有资产不断流失。第一,中外合资当中对中方企业的无形资产评估偏低,造成无偿合资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得出:目前,我国90%的合资企业当中在无形资产合作早期,专利权、商誉、商标权都未计入无形资产当中。第二,国有企业股份制实施改造的过程当中,并未对无形资产进行专业性的评估,这样将会造成企业无形资产被排出在企业股本以外。有的企业即便已经对无形资产进行了评估可是仅限于对专利、商标进行的评估,针对存在一定难度性的无形资产,像特许经营、商誉等都是完全不计入无形资产的。第三,一部分企业进入一种极端的状态。也就是说,对无形资产评估值呈现出不断升高的状态,并且评估范围逐渐增大。当前,我国并未有完全统一的《资产评估法》,同时也缺乏一定的无形资产评估实施细则。
(二)未选择科学的评估方法
目前,我国处在经济转型的特殊阶段,在市场经济发育有待成熟的情况下,市场上成功的无形资产成交案例是非常少的,无形资产评估需要的参数是不能获得的。通常,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包含了: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其中,成本法当中,会受到无形资产账面成本欠缺、投资成本薄弱、虚拟的入账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将会造成在使用重置成本法进行无形资产评估的过程当中出现所需数据信息不完整、原始成本无法查找等一系列的不稳定性因素的存在,为此,成本法在使用的过程当中通常会有所需数据信息不准确、不充分的问题存在,这样将不能够保证无形资产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市场法当中,受到无形资产不可比特点的影响,致使无形资产不具备特有的市场价值。每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同行业当中所处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这样便会造成不一样的超额盈利水平,为此针对不同类别的无形资产价值也将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除此之外,受到我们现实国情因素的影响,可以利用的无形资产交易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为此,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中市场法的运用也将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三)无形资产评估报告信息有待进一步完整
1.评估结果表述不正确价值概念不清楚
在当前的无形资产评估过程当中,评估实际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譬如,以产权转让为基础条件的评估,像以出售对外投资为最终目的的评估;以非产权转让为基础条件的评估,像品牌价值评估。评估价值类别有可能是市场价值,也有可能为非市场价值。可是从全部能够看到的无形资产评估内容当中,无形资产评估价值都被“盖上”了公允市场价值的“帽子”,以此致使使用者对最终无形资产评估报告中的评估结果产生造错误的理解。
2.评估结论成立条件表述模糊不清
在未对相关性假设进行全面披露的情况下,造成评估报告中的评估结果存在错误使用的情况;无形资产评估师随意使用评估假设及前提,最终造成评估报告使用人员不知如何正确的使用评估结果;未对评估结果的使用范围进行严格科学的界定。通常情况下,无形资产评估结果是以特定的价值定义在特定的时间当中,旋转适合的评估方法进行的价格数值估算,要知道,相同的评估对象若评估目的、价值类别上不同,最终的评估结果也会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性。可是在现实的评估工作当中,评估师对于评估结果的使用范围所作出的最终界定是存在很大差异性的,这样便会对整个社会及整个评估业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为此,深入进行无形资产评估内容的探究,促使无形资产评估水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将是非常重要的。
三、无形资产评估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正确选择评估对象
从各个企业的具体状况入手,挑选适合的评估对象。针对保持平均经营水准的企业,其无形资产获利性能体现在企业的超额收益能力当中,超额收益体现在高出社会平均年水准的利润当中。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当中,会受到评估对象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使得超额收益并不一定是高出社会平均水准利润的真实体现,通常体现在追加的利润上面。从一些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无形资产的获取及采用将会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因素,此种状况下则需要以企业无形资产利润的实际增加情况对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估。购买方在购买及采用无形资产所形成的市场垄断的过程当中通过垄断价格进而促使垄断利润的进一步实现,此种状况下则可以市场垄断的具体状况出发,利用利润测算评估方法针对无形资产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估。
(二)选择正确的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通常是从无形资产评估类别、特征、评估目的等因素出发进行评估方法的一种选择。在选择使用收益法的过程当中需要特别针对预期收益及超额获利性能加以特别的关注,同时需要针对有关的预期变动、收益期限及收益有关的配套现金、现金流量、风险性要素、货币时间价值进行综合性的浅析。其中,在计算收益额口径及无形资产评估折现率方面要确保一致性,为此,则不能够把其他方面创造的收益计入无形资产收益估算内容当中,与此同时,需要兼顾到与之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市场经济情况、技术水平、企业经营发展等现实性因素对无形资产折现率、收益额及收益期带来的影响。若在现实的评估过程当中遇到与现实状况存在差异的情况,那么,一定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对无形资产评估报告中的披露加以规范化
1.针对无形资产评估报告需披露无形资产评估假设
一般情况下,评估结果是要创建在假设的前提之上的,针对无形资产评估的过程当中,评估师一定要做出相关的假设,在假设评估报告当中开展无形资产评估报告的披露,评估报告使用人员可以评估师做出的假设来选择适合的评估方法及针对评估参数进行科学正确的浅析。
2.针对选择的评估方法依据进行披露
一般情况下,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包括: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收益法是被经常使用的一种评估方法,评估师在具体的评估报告当中需要针对所选择使用的评估方法缘由进行全方位的披露,以便于为评估使用者提供充分的材料。
3.针对参数取值依据进行披露
第二条 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
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本准则提及“现金”时,除非同时提及现金等价物,均包括现金和现金等价物。
第三条 合并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列报,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第二章基本要求
第四条 现金流量表应当分别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列报现金流量。
第五条 现金流量应当分别按照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总额列报,但是,下列各项可以按照净额列报:
(一)代客户收取或支付的现金。
(二)周转快、金额大、期限短项目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
(三)金融企业的有关项目,包括短期贷款发放与收回的贷款本金、活期存款的吸收与支付、同业存款和存放同业款项的存取、向其他金融企业拆借资金、以及证券的买入与卖出等。
第六条 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索赔等特殊项目,应当根据其性质,分别归并到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类别中单独列报。
第七条 外币现金流量以及境外子公司的现金流量,应当采用现金流量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或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现金流量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额应当作为调节项目,在现金流量表中单独列报。
第三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第八条企业应当采用直接法列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
直接法,是指通过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的主要类别列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第九条 有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可以通过下列途径之一取得:
(一)企业的会计记录。
(二)根据下列项目对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以及其他项目进行调整:
1.当期存货及经营性应收和应付项目的变动。
2.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其他非现金项目。
3.属于投资活动或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其他非现金项目。
第十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至少应当单独列示下列项目:
(一)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二)收到的税费返还。
(三)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四)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五)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六)支付的各项税费。
(七)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第十一条金融企业可以根据行业特点和现金流量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现金流量项目的类别。
第四章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第十二条 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
第十三条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至少应当单独列示下列项目:
(一)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
(二)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
(三)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
(四)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产生的现金净额。
(五)收到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六)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七)投资支付的现金。
(八)取得子上市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
(九)支付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第五章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第十四条 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
第十五条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至少应当单独列示下列项目:
(一)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
(二)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
(三)收到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四)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
(五)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六)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第六章披 露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至少应当单独披露对净利润进行调节的下列项目:
(一)资产减值准备;
(二)固定资产折旧;
(三)无形资产摊销;
(四)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五)待摊费用;
(六)预提费用;
(七)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益;
(八)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九)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十)财务费用;
(十一)投资损益;
(十二)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十三)存货;
(十四)经营性应收项目:
(十五)经营性应付项目。
第十七条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以总额披露当期购买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的下列信息:
(一)取得或处置价格;
(二)取得或处置价格中以现金支付的部分;
(三)处置或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取得的现金:
(四)取得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按照主要类别分类的非现金资产和负债。
第十八条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不涉及当期现金收支、但影响企业财务状况或在未来可能影响企业现金流量的重大投资和筹资活动。
第十九条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构成及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相应金额。
企业投资决策是按照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原则,对企业诸方案的筛选。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外投资将呈现出越来越普遍、产权关系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因此,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经营风险越来越重要。
一、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实施将对上市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业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带来许多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进一步规范了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新准则将长期股权投资分为合并形成的和非合并形成两个方面,而原准则并没有对此作非常明确的区分与说明,对于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的计量与原有的准则又很大的区别。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又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所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在合并当日按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初始投资成本,按其差额调整投资企业的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所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购买方在购买日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的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将对子公司由权益法改为按成本法核算,即意味着在进行初始确认后,即使子公司盈利较多,但只有在分得红利时才能确认投资收益,这对母公司单独报表来说,利润将大为降低,当然,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可按权益法予以调整。
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由于投资所产生的差额只能调整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不能调整企业的投资收益,这对于那些通过合并形成长期股权投资的上市公司来说,将会减少其调节投资收益,进而调节企业利润的手段,压缩其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对于非合并所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原准则规定,初始投资成本与被投资单位账面价值出现差额时,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列示,并予以逐年摊销;新准则规定,当初始投资成本大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不调整初始投资成本,小于该公允价值时,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投资成本。这样,当出现长期股权投资小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相应份额时,原规定是计入资本公积,新规定下可将其一次计入当期损益,这将会使公司当期利润提升。
新企业会计准则有关长期股权投资的新规定,有利于企业对外投资管理制度的建立,维护对外投资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对外投资资产、收益在会计报表中合理反映与揭示。
二、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原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及存货的计量属性一般均为历史成本,并计提折旧或摊销;《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应以成本模式为基准计量模式,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也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需计提折旧或摊销,而是以期末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条规定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呈繁荣景象时对公司业绩较为有利。
引入公允价值计价将对有条件适用此方法的上市公司业绩产生较大影响。由于过去投资性房地产以历史成本计价,多数账面价值大大低于其公允价值,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因中国目前房地产持续活跃,房地产价格普遍上升,公允价值将普遍高于账面价值。且在此方法下,公司不需计提折旧或摊销,因此,如果采用此方法,公司账面利润将大幅上升,资产、所有者权益也将有较大幅度增加,这将促使部分有条件企业的目光转向房地产投资。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大好前景下,进行房地产投资,提升企业业绩。
这意味着房地产公司在调节利润上可以对这两种模式进行选择。本轮房地产已经持续景气了六年多,所以一般情况下,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都高于成本价。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当期净利润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在没有相关该项利润减税豁免的前提下,一般企业不会选择该种方式计价,以宝贵的现金流出获取纸上的富贵。当然,不排除新的会计准则成为某些公司粉饰业绩或者达到某种目的(如,达到再融资条件、实行股权激励)的工具。
但是,也应意识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把双刃剑,由于房地产市场的风险较大,在地产价格下跌时,有关上市公司的业绩也会大幅下降。
三、无形资产准则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企业对于自行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并对其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前者在当期确认为损益,而对于后者则要求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因此,对企业研究开发支出阶段的划分将直接影响不同会计期间的损益,相对于旧准则中研究开发支出不加区分,全部费用化的规定而言,提升了自行研究开发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而提高了企业对自行研究开发企业无形资产投资的积极性。
根据新准则,无形资产后续计量主要包括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和对无形资产减值计提。新准则规定,对于确认后的无形资产的成本,首先,要判断其使用寿命是否有限,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其次,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将成本在有限的使用寿命内系统摊销,其摊销方法由企业根据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进行确定,可采用直线法摊销也可以采用加速法摊销;最后,企业应对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对于减值的无形资产应计提减值准备。上述方法的选择中,存在着合理的预计和职业判断,提升了企业对无形资产后续计量不同方法选择的自主性。
四、债务重组准则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的公布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新会计准则规定,发生债务重组时,作为债务人是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差额部分计入收益或负债减少,净资产等额增加;作为债权人是一项资产的增加而另一项资产的减少,差额部分属于重组损失。因此采用新准则以后,发生债务重组将会影响当期损益,也就是说,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以后,上市公司可以因此而获得利润。此前,2001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公司资本公积,不能产生利润。
2.新会计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由于使用了公允价值,除债转股形式以外,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的结果就会产生损益并计入当期。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进行债务重组可以带来利润,从而提升公司业绩,对投资者而言这是非常有好处的。
五、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改变了金融工具的分类原则,不再按期限划分资产、负债类别,而是采用按金融工具的属性来把金融工具划分为四大类金融资产和两大类的金融负债。这更好地反映了金融工具的实质,比如把金融资产和企业的持有意图相联系来进行分类,这使得投资者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各类金融资产所隐含的风险,也可以对企业的金融资产投资和管理政策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和更恰当的评价。准则除了对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划分为某一类别做出详细而明确的规定外,还严格限制了不同类别之间的重分类原则。例如,准则第19条规定,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将某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后,不能重分类为其他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其他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也不能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负债。这种限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利用不同类别投资的计量方法的差异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
同时,准则规定把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也必将对上市公司产生巨大影响。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衍生工具不纳入表内核算,但是衍生工具又具有很大的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甚至是致命的打击。导致巴林银行、安然公司破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都是衍生工具交易的巨额亏损,中航油遭受的重创也是对衍生工具的不恰当运用,但是在中国对衍生工具长期以来并不纳入表内核算,只要求在报表附注中进行相关的披露。而很多公司经常会采取选择性披露的方式来提供信息,对于衍生工具这样高风险的项目通常都采用避而不谈的方式。这就导致了投资者在投资之前很难恰当的评价一个企业的投资风险。准则把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要求嵌入衍生工具与主合同分析,作为独立的金融工具进行核算,这使得上市公司进行的一些高风险金融投资可以及时地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反映,使管理层可以更直接的获取相关信息,为管理层更好地履行其职责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使投资者可以更直接的了解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的情况,及时察觉公司潜在的风险。
参考文献: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现状分析
高校具备密集人才优势,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这些成果中真正能走向市场进行转化的并不多。目前部分高校已逐步认识到无形资产对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如中南大学已经出台了《中南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规范和加强了学校知识产权管理,激励了智力劳动成果的创造和运用。由于我国无形资产管理起步较晚,管理水平较低,在国家层面也缺乏相应的政策制度,导致高校大部分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缺失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地位的不断巩固,对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的高校无形资产,其管理与保护同样需要一套与之匹配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国家层面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法律、法规和教技发(2005)2号《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这些法律法规只对知识产权进行了管理,对其他类别的无形资产没有进行规范。高校内部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主要是由资产处、后勤处、教务处、科研处等机构联合管理,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职责不明确,没有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来规范,导致高校在产权归属、转移和运用、监管等方面的工作落后,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的进展。
(二)保护制度缺失,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无形资产是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其保护需要特殊的方式和手段。一方面高校面对人才流动快速发展的今天,未建立相应的保护制度,导致无形资产流失严重。比如有些教师进行流动时,为了能在新的单位得到丰厚的奖励,将自己掌握的原学校的无形资产带到新的工作单位,使得原学校无形资产流失。另一方面高校遭受权利侵犯后并没有采取法律救济手段,不善于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据了解高校中大部分都是以协商解决为主,只有极少数借助于法律手段,甚至还有一小部分认为可以自认吃亏,最终导致无形资产流失。
(三)评估制度和核算制度的不健全
高校无形资产是有重要价值的资产,但其核算过程比有形资产难度大得多,一般情况下其价值需要通过专业机构评估才能确定。我国资产评估业的起步始于1989年,以《国有资产管理评估管理办法》作为资产评估的基本依据。与发达国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相比,我国的资产评估制度是不完善的,受到从业人员执业能力的影响,往往导致评估不当,结果不公允,损害了交易一方的利益。高校无形资产的评估制度与会计核算制度是密不可分的,由财政部、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其中有很多规定都不具备可操作性,缺乏指导意义。如对于高校以实物、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合理确定资产价值。这样的规定太笼统,导致财务人员核算困难,财务报表数据难以真实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
(四)缺乏有效的转化机制
无形资产在市场经济下经过转化利用存在着显性和隐性的经济利益,比如在知识产权的转化中在为不少高校带来经济上的收益同时,还带来了很多我们没有关注到的潜在社会效益。从现状看,我国的高校普遍都存在着科研成果多,转化利用少的现象。据了解,我国高校科研成果平均转化率仅为五分之一,其余的专利技术都被束之高阁,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没有产生经济效益,造成了人力资源及物力资源的浪费。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高校内部缺乏激励机制,教师仅满足于完成科研工作量和职称晋升;二是对市场调研不够充分,导致技术被市场接受率低;三是专利技术本身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如果没有尽快运用到生产领域,超过了法律保护的时限,专利技术就会成为公共品。
三、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促进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政府建立健全无形资产法律法规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年有大量的无形资产还在高校校园内“沉睡”,如何促进高校无资产的转化率、不断提高我国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水平和尽快出善无形资产转化方面的法律法规,是目前无形资产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使无形资产为高校创造更多价值,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是高校进行无形资产管理的基础。高校应重视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与保护,推出系列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着力构建一套无形资产管理与保护长效机制,促进学校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一方面应健全管理机构,可以实行学校、二级单位(包括学校的各类研究机构、二级学院等)和课题组三级管理。学校成立无形资产工作领导小组,依托科研处设置专门的学校无形资产管理办公室,负责全校的无形资产管理工作。各二级单位由其主管领导负责管理,重大项目课题组应指定专人负责。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应尽快出台《XX学校无形资产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保护XX学校校名校誉类无形资产的实施细则》等相关制度。
(二)强化保护意识,建立高校无形资产保护制度
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的特点,导致高校内部忽略对其的管理。高校应加强无形资产的知识宣传和普及,建立健全保护制度。对于高校领导干部,应加强对无形资产重要性的认识,并将无形资产管理纳入高校工作日程;对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来说,通过对高校无形资产的内容和特点的学习研究,应制定保护制度,明确各无形资产的产权归属,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例如学校向外单位派出的进修人员、合作研究人员应事先与学校签订书面协议,约定其在外单位完成的智力劳动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对于教师和学生,要加强学习,树立无形资产保护意识,注重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防止无形资产流失。另外对涉及侵害学校名誉权的行为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加大决策过程中防范和化解决策的法律风险,对可能存在的法律“盲区”用制度加以约束和保障。从国外高校的经验来看,保护无形资产已经基本制度化。例如,哈佛大学在无形资产利用上走在世界前列。OTTL(OfficeforTechnologyandTrademarkLicensing即技术与商标许可办公室)是哈佛大学成立的一个关于无形资产管理的专门机构。自1980成立以来,全面的保护其校名和各学院的院名,详细地规定了其商标的许可使用条件、范围、费用和国际许可等问题。在具体的保护手段上,哈佛OTTL办公室也有相应制度来应对侵权。一般在遭受侵权后,哈佛会第一时间与对方沟通,要求其立即停止使用哈佛名字,严重的话会发一封警告信给对方。通过这两个步骤,能够制止大部分侵权行为。只有上述步骤无效时,哈佛大学才会选择采取法律手段。因此,国内高校也应制定高校无形资产保护制度。
(三)建立科学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完善无形资产核算制度
要准确评估高校无形资产价值,应建立适应高校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包括评估规范、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评估程序、评估方法等。高校无形资产在涉及产权交易时,应选择信誉良好的第三方资产评估机构进行社会评估,保证结果的公允,同时为了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监控,可以通过校内自我评估的办法进行日常管理。校内评估人员在进行日常评估时,应根据学校无形资产的类别和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增强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外对高校无形资产进行核算时要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制度。高校应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加强无形资产的购买、研发、转让、摊销、处置、对外投资等的会计核算。
知识经济是以智能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的占有及配置,是以科技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创新和使用的一种经济。其特点是:知识和经济的一体化,即知识的经济化、产业化和经济的知识化;知识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投资方向由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标志的产业化经济。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经济形态。其本质体现了知识和技术的无形资产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1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概念的影响及改进建议
1.1影响
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和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务形态、对生产经营和服务长期发生作用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一切经济资源;系无实物形态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长期资产;是指能为企业带来高于有形资产一般收益率的利润而没有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是指无实物形态的、独占的、可转让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是指不具有实务形态,但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法律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及超收益能力的资本化价值和相关经济资源的集合等等。上述定义对无形资产的描述都不够准确完整,很难从本质判断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区别。因为:
1.1.1“无实物形态”并不是无形资产所特有的
事实上,许多有形资产也是无实务形态的,例如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收票据、长期股权投资、债券投资、递延资产等都不具有被人类感观所识别的实物形态,但他们都不是无形资产。因此“无形实物形态”并不能作为区别其他资产的条件。
1.1.2以“知识形态存在”不足以涵盖全部无形资产
因为无形资产不都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如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只是政府授予企业的一种特殊权力,无需付出智力劳动。
1.1.3“无形资产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的提法不科学
因为固定资产除具有长期持有特征外,还具有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其实物形态不变,其价值相对稳定,且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报废时要发生清理费并可回收残余价值。无形资产显然不具备固定资产的所有特征。
1.1.4能否为企业带来超额的收益
这是判断其是否是无形资产的关键,但资产只有被有效使用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否则即使长期持有也不会给持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更不用说产生超额收益。
1.1.5能否以货币计量
这是现行会计假设之一,但是在无形资产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有很多的无形资产不仅难以辩认,而且无法度量,且其价值极不稳定,如果还以“能以货币度量”来定义无形资产,将会有许多符合无形资产条件的主要经济资源被排斥在无形资产之外。
1.2改进建议
虽然无形资产目前世界上尚无统一定义,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无形资产的概念也将沿着无形的固定资产———无形的长期资产———非货币性固定资产———非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经济资源等这样的一个轨迹向前发展,不断拓展。无形资产概念包含“权”、“密”、“名”、“誉”四部分,具有无形性、长期性、非货币性、独占性、超额收益性、不确定性和可转让性。所以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应概括为:无形资产是为特定主体所独家拥有或控制、无实物形态、使用价值确定的、且在有效使用下能为企业带来不稳定的超额获利能力的非货币性经济资源。它说明了无形资产具有以下特征:
1.2.1垄断性
即任何无形资产都属于特定的主体,为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这个特定主体可以是个人、企业、地区、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等。
1.2.2无形性
即从外观上看,无形资产没有独立的实物形态,在生产经营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无形的,人类无法通过感观识别它,只能从观念上感觉它。
1.2.3使用价值确定性
即任何无形资产都有特定的使用方向和使用价值,只要对其有效使用就能为企业带来收益。
1.2.4价值不稳定性
即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极易发生变化,因而为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获利能力也是极其不稳定的。
1.2.5非货币性
即无形资产只包括除了货币资金、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收票据、长期股权投资、债券投资、递延资产等以外的无实物形态的资产。
2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成本特征
2.1特征
无形资产计量在理论上应该包括其开发研究、取得和持有期间的全部物况劳动和活劳动的费用支出,但在实际计量操作过程中形成了与有形资产不同的几个特征:无形资产成本的弱配比性;无形资产成本的缺项性;无形资产成本的象征性。
2.2改进建议
更新无形资产的计量基础。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计量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这即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又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无形资产在开发过程中所耗资金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因此无形资产计量基础有待改进。
3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影响及改进建议
3.1影响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一是该资产产生的经济效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企业自创商誉不能确认并计量其无形资产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无形资产原则公告”(草案)认为,只有满足与该资产项目相联系的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且已被证实有充足的资源,并能够可靠地计量该资产项目的成本。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与之相近。笔者认为据此确定只有外购或接受投资取得商誉等无形资产才可以被确认为无形资产,而自创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成本不予确认不妥当,在知识经济下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成本也应确认。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无形资产层出不穷,如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等,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市场型资产;智力成果型资产;应用型资产;方法型资产;基础型资产;商誉;其他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价值十分巨大,现有会计准则和制度对它们的确认却缺乏规定,因而不能纳入会计核算范围。
3.2改进建议
完善会计准则真实反映无形资产实质,拓展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我国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誉等。《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包括计算机软件、专利版权、电影、客户名单、抵押服务权、捕捞许可证、进口配额、特许权、客户和供应商关系、客户的信赖、市场份额、和销售权等,其范围明显比我国大。我国传统会计中无形资产只有7至8项,而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却有近30项。美国评估公司所涉及的无形资产有20多项。无形资产确认范围过于狭小,使大量的无形资产被排斥在会计核算之外。根据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如不确认新涌现出来的无形资产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权责发生制要求,像商誉等作为反映企业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信息,如不及时提供则不能满足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决策的需要。只有更广泛更客观更准确地确认并计量无形资产,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才有利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及政府管理部门等的科学决策。所以我国会计制度应该扩大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4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要求、影响及改进建议
在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信息应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各种有关的附表及附注等形式披露。
4.1无形资产信息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在资产方设置“无形资产”项目,以价值形式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总存量。但这只是反映其净值,从中看不出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和在成本费用中所占的份额,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及外界有关部门、人士对无形资产信息的要求,所以可以通过增设“无形资产摊销”科目并改革现行资产负债表有关无形资产的编制方法来实现。比如以上三种价值分别在报表中列示且其关系如下:无形资产净值=无形资产原始价值-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4.2无形资产信息在损益表中披露
目前通过损益表来反映无形资产新创造的效益只是间接的,不能从我国目前流行的多步式损益表中直接取得无形资产损益情况。比如对无形资产转让损益只能通过将其转让收入、支出分别汇集到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科目,通过损益表的其他业务利润项目来反映;对于某些无形资产如专有技术等,因知识经济的高新尖技术急剧变化革新而提前报废冲销其净值时,同时增加营业外支出,通过损益表中营业外支出项目反映;对应分摊的无形资产摊销额,通过损益表中的管理费用项目反映等等。这种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情况的做法,显然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无形资产经营管理的要求。所以应改革现有损益表,使之能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的情况,或通过设计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来进行直接披露。
4.3无形资产信息在有关附表中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