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乡村的发展变化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8 16:58:1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乡村的发展变化

篇(1)

有首歌这样唱道:谁不说俺家乡好。故土、家乡根植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留恋故土、热爱家乡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文官告老还乡,武将解甲归田”的说法。新乡贤们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尤其一些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老党员老干部,一些有成就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或企业家等等,他们思想觉悟高、政策水平高,并有广泛的信息渠道和创新发展的思路,当他们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不尽人意时,会带头组织村民创办企业、发展经济,或投资兴业,或给予科学技术等其他方面的支持,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在一些农村,解决邻里纠纷、家庭内部矛盾及一些涉及干群事件,往往乡村干部不好办理,而只要乡贤们出面,事情就会迎刃而解。这是因为乡贤们除了有较强的群众工作能力,还与当事各方无利益纠葛,能够保证公道公正,当事各方对他们怀敬意、有好感、能信任。有的乡贤编修族谱村志弘扬美德、教化民风、凝聚族人;有的乡贤自愿加入村级廉勤委、文明劝导岗、法治宣传队、文化演义团,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这样的乡贤,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宝贵资源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篇(2)

中图分类号:G804.4(266)“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1―1523―03

近年来,我国也十分重视对各主要民族,特别是汉族的体质健康状况研究,从1979年开始已进行了多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体质健康调查,研究对象涉及到汉族、蒙古族、藏族、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锡伯族、黎族等等,特别是最近的全国体质调查,所涉及的民族,人数、调查的项目等都达到了最大规模。

通过对海南黎族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的测量,了解他们身体形态发育和健康状况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海南黎族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结论与建议,为改进海南黎族学校的卫生保健工作和体育教学、训练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走访调查法和专家座谈法,对海南省的779名海南汉族乡村小学男生,574名海南黎族乡村小学男生,659名海南汉族乡村小学女生,553名海南黎族乡村小学女生,共2 565名汉族和黎族小学生进行了身高、体重、胸围等3项身体形态指标的t检验统计分析,进行了鉴别和综合研究,提出了对海南黎族小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身高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规律 从表l海南黎族汉族小学男生身高的t检验,可以看出,6~11岁的黎族和汉族小学男生的身高发育数据指标基本相同,没有显著差异,这主要与海南黎族和汉族乡村男生风俗习惯比较相同,饮食习惯和环境非常相似有关。

海南黎族男生11岁时,身高只有138.92 cm,比海南同年龄汉族男生的身高低,到12岁时,达到146.07 cm,增加了7.15 cm,比同年龄汉族男生的身高140.84 cm,高5.23 cm。这一点说明海南黎族12岁男生青春发育的高峰期已经到来,而且到来的时间比汉族同年龄学生早一年左右。海南汉族男生13岁时的身高达到157.68 cm,标准差为6.87 cm;而海南黎族13岁男生的身高只有152.46 cm,标准差为8.14 cm。海南汉族男生的身高又超过同龄黎族男生。这主要是由于黎族的民族风俗习惯、居住地区、生活环境差和生活水平低等原因造成的。也可能与海南黎族学校体育水平低的原因有关。

从表2海南黎族汉族小学女生身高的t检验,也可以看出,6~11岁的黎族和汉族小学女生的身高发育数据指标基本相同,两两比较(t检验)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这主要与海南黎族和汉族乡村男生风俗习惯比较相同,饮食习惯和环境非常相似有关。

从表2海南黎族汉族小学女生身高的t检验,也可以看出,6岁黎族女生的身高低于汉族女生,7~10岁的黎族和汉族小学女生的身高发育数据指标基本相同,黎族小学女生的身高略高于汉族同年龄女生的身高,没有显著差异,这主要与海南黎族和汉族乡村男生风俗习惯比较相同,饮食习惯和环境非常相似有关。

2.3胸围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规律 海南省黎族和汉族小学生男生的胸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汉族略高于黎族,在8岁前差异不显著,9~12岁时,汉族男生的胸围明显高于黎族,两两之间比较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

海南省黎汉族小学女生的胸围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汉族小学女生略高于黎族女生,在8岁前差异不显著,9~12岁时,汉族女生的胸围明显高于黎族,两两之间比较存在着非常显著(P

3 结论与建议

1)从结果与分析中可以看出,海南省黎族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低于汉族。因此,应该借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东风,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促进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黎族学校的领导,充分重视黎族的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提高黎族地区的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学工作质量,进而达到增强黎族小学生体质和健康的目的。

2)海南省黎族地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也落后于海南汉族地区,黎族地区学校更应该十分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研究,不断改进体育与健康教学手段,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充分开发和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提高黎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3)由于黎族学生的体质比汉族学生差,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黎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对黎族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黎族学生了解和掌握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选择相应的体育锻炼内容和手段,制定适宜的运动处方,全面增强黎族学生的体质。

篇(3)

9月6日下午,赴遵义市采访团来到茅台镇,深入了解茅台酒生产神秘环境、独特工艺和厚重文化,领略国酒茅特魅力。

茅台镇是国酒茅台故乡、四渡赤水第三渡转折地、古川盐入黔四大渡口之一,是黔北与川南经济区的连接点,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世界酱香型白酒生产区”、“中国酒都核心区”,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集镇、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财政体制改革试点镇和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并获全国“百佳和谐”小城镇、全国“生态文明先进镇”、贵州省“十大影响力乡镇”等荣誉称号。

在国酒茅台规划展示馆,采访团了解了茅台酒从枸酱到“国酒”的历史变迁;通过观看茅台酒生产的模拟影像,明白了其生产的繁琐工艺,知道了独特的水质、气候、土壤等条件成就了茅台酒的独特品质;通过参观茅台小城镇规划大厅,了解了茅台酒厂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行走在茅台镇的街道上,采访团无不被弥散在空气中的酒分子所陶醉。《当代广西》杂志记者黄丹说:“今天终于一睹了茅台酒的‘芳容’,茅台成为国酒真是名不虚传。这是一个大山深处崛起全球知名民族品牌,需要我们共同呵护。”

品魅力民族文化

赴黔东南州采访组在两天的采访参观时间里,聆听了有“天籁之音”美称的侗族大歌;在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当地苗族同胞原生态歌舞令人陶醉。要不是行程时间紧凑,有几位采访团成员恐怕就会“醉在苗乡”了。

西江千户苗寨是贵州苗族人文景观集中展现地之一,由十多个自然村组成,共住有1300余户,人口近6000人,其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完整,是贵州著名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胜地。

“山青水秀俊美贵州,地灵人杰苗寨西江。” 四川《党的建设》杂志记者杨阳如此感叹:“西江的美是天然无污染的美,似苗乡人质朴清亮的歌喉、甜美滋润的米酒;西江的美也是进取勉力的美,折射贵州在泛珠区域合作中‘生态后花园’的区位优势。”

与西江千户苗寨类似的贵州民族传统村寨众多,如何兼顾其保护与开发,成为采访团成员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贵阳市白云区“蓬莱仙界”休闲农业景区召开的座谈会上,贵州师范大学教授但文红根据她自己长期跟踪研究与观察,就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问题,回答了《博鳌观察》编委、驻欧洲首席代表曹芊,《今日海南》杂志副社长柏中建等采访团成员的提问。

但文红认为,乡村文化遗产有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最大特征是“活态性”,是当地村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创造的、不断变迁的、社会性的文化形式,具有成长变化的“生命体”特征。据此,贵州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分为活态性保护、生产性保护,以及适应性保护即为适应乡村文化旅游进行的保护;乡村文化旅游不宜过度商业化,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不能急于求成。

观乡村“富学乐美”

“四在农家”早已成为遵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是农村文化再造的一个典型样本。

遵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继松介绍说:“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观意愿,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创建原则,充分依靠群众,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民真正把自信写到了脸上。

在遵义县龙坑镇,采访团深入梳池社区沙湾组采访。到“党群之家”参观了农民文化家园、老年活动室、便民超市、便民网吧、农家书屋、土司文化展示厅等活动场所,体验了这个村庄近20年的发展变化。

“党群之家”这栋三层平房向四周望去,黔北民居鳞次栉比,乡村公路整洁交错,休闲文化广场宽阔舒适,稻田和果蔬基地渐露收获的色彩,几只白鹭轻盈掠过。

见此情景,湖南新湘评论杂志社编委蒋芳才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足以证明遵义“四在农家”建设与生态建设的统一,是真真正正的“富学乐美”。

在贵阳市白云区蓬莱仙界休闲农业旅游景区,采访团被其“农文旅一体化、村寨市一体化、山水人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深深吸引,景区中“蓬莱三馆”、“神农园”、“薰衣草特色香草园”令人流连忘返。很多采访团成员对其“黔中仙界、美丽蓬莱”的建设目标一致看好。

广东《南方》杂志副总编辑赵肖峰不由感叹:多彩贵州,美丽乡村。

赞基层社会管理

在贵阳市观山湖区碧海社区,采访团对社区创新社会管理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社区服务中心,采访团参观了社区服务大厅、群众工作站、警务工作站、网格化管理中心、自愿者服务站、法律救助站、图书室、书画室、健身房、“职工之家”。“职工之家”传出慢三旋律,不少中老年人跳得正酣,吸引了记者驻足观看。

在“温馨园”,采访团深入了解了碧海社区的创新养老服务。为给予老年人更多关爱,社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与金阳医院联手打造碧海社区“温馨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置“小饭桌”、健康小屋、休息室、针灸推拿室等,为辖区老人提供早中晚餐、免费体检、保健咨询、名医推荐、预约就医等服务,定期组织开展免费义诊和免费健康讲座等活动。

香港《经济导报》杂志执行主编杨柏认为碧海社区的创新养老模式适应了新型社区发展需要,满足了部分家庭需求,是家庭养老的一种补充形式,值得探索研究。

此外,记者团还对社区基层民主创新进行了深入了解。社区成立居民议事会,创建“三会一评”制度,把社区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家、居民、热心社区工作的同志选聘为议事会成员。通过广泛收集意见和倾听民声,召开议事会汇集民意,党委专题决策兑现民愿,年终述职接受群众评议,实现城市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澳门《新华澳报》记者陈观生说,贵州虽然是一个西部欠发达省份,但贵阳等地的社区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加强基层社会管理,让人耳目一新。

叹当今“丹寨速度”

赴黔东南州采访团在参观丹寨县金钟经济开发区时,其谋求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直奔高端”的招商引资理念引人关注:已经引进了清华启迪科技园,建起了企业孵化器;聘请了16名商界精英担任开发区重要职务;园区装备制造业大大扩展了招商产业链;世界500强企业德国海拉集团入驻园区。

丹寨县只有17万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但是在2012年时,其农民人均收入及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额都进入全省前10位,在全省88个县市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丹寨县由2010年的第68位上升到第14位。

篇(4)

中图分类号:U412.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这是著名诗人孟浩然在一千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诗中描写了盛唐时期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就像是一幅中国田园风光的山水画。诗中不仅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景,也体现出田园生活的简朴亲切,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朴实自然的生活的向往。无论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还是现代,还是经过多少朝代的更替和战争的洗礼,中国一直有着美丽的乡村景观以及源远流长的乡村本土文化(图1-1)。

图1-1中国美丽的乡村景观

Fig1-1Chinese beautiful rural area

一、乡村景观的概念

想要了解乡村景观必须要知道什么是景观,景观最初的意思是指乡村地区的风景或者景色。在19世纪初时,国外有一个学者洪堡德(A.yon Humboldt) [1]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到地理学科中,他认为景观是由文化要素和土壤、植被、地貌、气候等自然要素所构成的一个宏观的综合体,这种理解大部分是从生态角度去考虑的。而乡村景观是景观这个综合体中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人为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乡村景观是人类聚落的一种形态,它的名称的来源是相对于城市景观来说的,并且乡村景观有着与城市景观所不同的内涵和特征。乡村景观所指的地区都是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也可以将乡村景观理解为人类干涉自然环境的结果和记录。

二、乡村景观本土文化的属性

乡村本土文化属性的研究有利于更好的了解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所以笔者将乡村景观中本土文化的属性概括为以下几点:

1、生态性

乡村景观中的本土文化则是通过乡村景观这个载体表现出来。自然环境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中的自然受人类干预与城市相比要少的多,而这点也说明了乡村景观具有生态性,并且这种生态性也属于乡村景观中本土文化所表现出的特性。在我国传统乡村地区,潺潺的流水、清澈干净的小溪、鸟的叫声等等都反映了乡村景观中自然生态的特点。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的落后,乡村周边的自然环境都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的样貌,形成了旅游特色。但是由于政府的对乡村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大量的森林遭到砍伐,因而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导致了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也是规划者们在设计时没有遵循乡村景观的生态性所造成的后果[2]。

2、地域性

乡村景观文化的产生是以景观作为物质基础的,而乡村景观的差异性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民族主体的差别而产生的,所以地域性是乡村景观中本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性。中国南北地区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也非常的显著,而南北乡村中的本土文化也是不太相同,这就是本土文化的地域性。中国内陆以及沿海地区的乡村景观也是不太相同,这是由于两个地域农民的生产方式以及地理环境所造成的。由于气候的原因,不同地区的建筑也不一样,南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景观也不一样,而这种差异也说明了乡村景观中本土文化的地域性。

3、民族性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本土文化也在不断的变化。造成乡村景观的差异主体就是民族之间审美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这些差异说明的乡村景观本土文化的民族性,由于民族之间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不同而导致了各个民族乡村景观的独特性。民族的审美意识以及人文思想则是对自然实践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这种结果引起了每个民族的乡村景观独特的构成因素以及组成形式。乡村景观中本土文化民族性的独特性是我们在乡村景观规划中要加以注意的[3]。

4、时代性

马克斯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乡村景观的本土文化也是如此。随着时间的不同以及物质环境的发展变化,乡村景观中的本土文化也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的属性是乡村景观本土文化的时代性。而本土文化的改变影响到乡村景观中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生活模式的改变以及建筑环境的改变等等[4]。乡村本土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表现模式,既表现在物质上同时也表现在非物质层面上。在过去乡村里有很多迷信思想的存在,这些思想对居民们的生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科普知识的普及,迷信思想在乡村中很少出现了,从而更有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乡村景观本土文化也由于时间的限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5、继承性

在哲学中我们了解到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因而乡村景观本土文化也是在不断发展前进的,而每一次本土文化的变革前进都是建立在前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在历史中可以发现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域内的本土文化都是建立在前期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持续发展下去的,每一段时期的本土文化都是相互关联着的,并且本土文化的发展也不会终止,并且本土文化为了适应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笔者把这种特殊属性称之为继承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所以乡村景观的本土文化在发展中也不断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那些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本土文化必然被淘汰,然后吸收一些新的元素组成新的乡村景观的本土文化。乡村景观的本土文化产生其实就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就表示出本土文化的继承性。

参考文献:

[1]陈威.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同济人学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6

篇(5)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特别是乡村的卫生事业,为了保障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直接为广大农民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建设医疗队伍可以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乡村医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为了发展壮大乡村医疗队伍,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巩固和发展乡村医疗卫生是事业。

1.乡村医生的发展情况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我国乡村医生的总体评价呈现上升的趋势,近几年,乡村医生的发展状况也是比较良好。随着我国一些医疗相关政策的实施,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乡村医生的的队伍也在日益壮大,包括他们的政治思想意识、乡村医生的服务态度和质量、乡村医生的技术水平等,这些都在随着医德的不断提高而提升,总体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例如我国上海郊区,据数据统计,市郊达到身体健康水平的农民一查过了500 万,这与发达国家的行列相比,与其不相上下。随着一些组织机构部门的共同配合协作,很多县城的医疗卫生状况已达到了城乡的要求,并且在我国相关部门的监督下,一些县城已经拥有了完善的医疗队伍,其中包括的人乡村医师、乡村医士、乡村医生、卫生保健员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是由政府将组织农民到一起,引导并支持他们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与传统的制度相比,新农合通过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形式来满足农村医疗事业发展所需要资金。新农合属于一种合作医疗保险,它已成为我国农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

2.乡村医生现状

(1)部分乡村医生的年龄处于老年化,且知识技能比较落后,跟不上新时期的发展步伐。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大部分的乡村医生年龄结构都偏大,加之其精力、体力有限,导致服务质量普遍偏低;另一方面乡村医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偏低,并受到工作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以致专业技术欠佳。

(2)乡村医生的收入普遍偏低,导致乡村医生队伍的心态不稳定。据统计,与村干部的平均收人水平相比,约有50 %以上的乡村医生报酬都低于此标准。而且我国的一些乡镇经济发展较落后,乡村医生的劳动保险问题很难落实,这些原因都会使乡村医生缺乏安全感,以致不能安心做好本职工作。

(3)乡村医生的工作重心尚未明确,部分医生重视利益,职责划分不明。乡村医生的职能应以预防保健为主,并对一些常见病提供医疗服务。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一些合作医疗制度未落实,很多乡村医生都是变相的只身单干。这主要是受到了利益的驱使,导致工作职责不明。

(4)由于乡村卫生室人员的配备没有定编,加之乡村医生思想不稳固,使得工作岗位调动频繁。这种频繁的调动,造成乡村队伍的技术水平普遍偏低。

3.乡村医生卫生政治思想教育的措施

政治思想工作能够推动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政治思想工作为广大的乡村医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他们以积极、热情的态度主动投身于乡村的医疗工作,以便更好的为乡村居民服务。

(1)加大公共卫生服务的宣传力度。农村的公共卫生要实现均等化的服务,就要加强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宣传人员要到各个乡村大力宣传工作,让每一位乡村医生对此工作都有所了解,例如可以组织乡村医生进行思想教育、组织开会研讨工作、将学习资料发放到他们手中等方式,这样乡村医生对这项工作有了充分的认识,了解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意义,也了解了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感。

(2)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国很多乡村也开通了网络。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宣传农村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以便乡村医生和广大农民都能及时的了解国家的政策变化,帮助他们了解并适应新形势。

(3)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我国一些地区的卫生学校有义务为国家、人民培养高素质的医生。因此,卫生学校应该组织乡村医生开展培训、进修的工作,同时对是乡村医生的政治思想进行教育,提高乡村医生思想素质。

(4)采取多种激励方式,让广大的乡村医生提高积极性,提升业务水平。我国的医疗事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乡村医生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就要进行自我学习,同时也要广泛开展继续教育,增强乡村医生的基本技能。

4.乡村医生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

(1)乡村医生能够为乡村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乡村医生要不断的更新业务知识,补充医学新技术、新方法,才能更好的做好医疗服务工作。乡村医生要认真学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关政策法规,乡村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对于参合农民,要为他们办理合作医疗的各项手续,在开处药方时,要严格按照新农合的基本药物目录进行开方,从而保证参合的农民都有权利并享受合作医疗的医药费报销。

(2)乡村医生最贴近农民的生活,也了解了广大农群众的心思,只有了解了广大农民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动态,我国相关政府部门才会针对农民实质关心的问题而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更有利于有针对性的进行具体的新农合的宣传工作。当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和好处,才会积极参与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宣传工作。

(3)乡村医生对对乡村居民进行监督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报告问题;同时也对自我进行监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乡村医生要严格监督参合农民在诊治的过程中,合作医疗证的使用情况,加强合作医疗基金使用效率。同时,当乡村医生发现新农合作在使用的过程中的问题,应该及时向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报告,以便及时处理并解决问题。这也是乡村医生对自我工作的监督,并协助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可靠的资料,以便更好的完善各项制度。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乡村医生在政治思想上的认识性会越来越高,但乡村医生的岗位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性,因此,在提升乡村医生政治思想的同时也要强化他们的技术水平。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出现,乡村医生政治思想工作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配合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要明确乡村医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不并且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调动乡村医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特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乔亮.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J].农家之友(理论版).2011.(04)

篇(6)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希望,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是关系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事。研究中小学生体质的动态发展变化趋势是研究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的一种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实施“转型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和体质健康状况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根据可比性原则,对山西省2000~2010年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及体质健康水平进行动态分析,以便揭示我国转型时期对学生生长发育和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以及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各类指标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同时,找出山西省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和体质健康水平所存在的问题,制订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研究对象及指标

1.研究对象

山西省太原、大同、运城84所城乡中小学的7~18岁男女汉族学生,共14 400人,其中2000年7 200人(三个地区不同年龄段城乡男女生各50人),2010年7 200人(三个地区不同年龄段城乡男女生各50人)。研究对象均为身体健康、没有疾病的正常学生。

2.研究指标

根据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检测要求,选取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50m跑、立定跳远、斜身引体(小学男生)、引体向上(中学男生)、仰卧起坐(女生)、50m×8折返跑(小学生)、800m跑(中学女生)、1000m跑(中学男生)指标。

二、研究方法

1.测试法

为保证本研究内容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在2次调研测试中,均对测试人员和受试者进行了培训,以保证测试方法的一致性和测试数据的准确性,测试数据的检查验收也做了严格规定,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03和SPSS13.0软件对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常规的统计分析处理。

三、结果分析

1.身体形态变化特征

生长水平是指青少年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程度,可用相应的测量值以表示其量的变化;而且这种生长量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器官、系统的成熟状况。因此,它可以作为评价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通常来讲,身体形态生长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一般用身高、体重、胸围作为反映青少年儿童生长水平的典型指标。

(1)身高

2000~2010年山西省小学生(7~12岁)城乡男生的身高平均增长值为2.67cm。其中城市男生身高平均增长值为4.72cm,增长幅度比较大,呈非常显著性差异,乡村男生的身高平均增长值为1.61cm,没有显著性差异。山西省小学生(7~12岁)城乡女生的身高平均增长值为2.20cm。其中城市女生身高平均增长值为1.82cm,没有显著性差异,乡村女生身高平均增长值为2.58cm,呈显著性差异。说明2000~2010年山西省小学生男女生身高均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其中,城市男生与乡村女生身高增长的幅度较大。

2000~2010年山西省中学生(13~18岁)城乡男生的身高平均下降了0.15cm。其中城市男生身高平均下降值为0.65cm,乡村男生的身高平均增长了0.34cm,二者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山西省中学生(13~18岁)城乡女生身高平均值下降了0.73cm。其中城市女生身高平均下降了0.15cm,乡村女生身高平均下降了1.32cm,二者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2000~2010年山西省中学生城市男生、女生和乡村女生的身高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乡村男生略有增长。

(2)体重

2000~2010年山西省小学生(7~12岁)城乡男生的体重平均增长值为3.89kg,呈显著性差异。其中城市男生平均增长值为3.87kg,乡村男生体重平均增长值为3.91kg,二者均呈显著性差异。山西省小学生(7~12岁)城乡女生的体重平均增长值为1.99kg。其中城市女生体重平均增长值为0.58kg,无显著性差异,乡村女生体重平均增长值为3.39kg,呈显著性差异。说明山西省小学生城乡男生、乡村女生的体重增长比较明显,城市女生的体重没有明显变化。

2000~2010年山西省中学生(13~18岁)城乡男生的体重平均增长值为4.61kg,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其中城市男生平均增长值为7.01kg,呈非常显著性差异,乡村男生体重平均增长值为3.20kg,呈显著性差异。山西省中学生(13~18岁)城乡女生的体重平均增长值为1.57kg。其中城市女生体重平均增长值为2.45kg,呈显著性差异,乡村女生体重平均增长值为0.69kg,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山西省中学生城乡男生、城市女生的体重增长比较明显,乡村女生的体重变化不明显。

(3)胸围

2000~2010年山西省小学生(7~12岁)城乡男生的胸围平均增长值为1.96cm,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城市男生的胸围平均增长值为0.73cm,无显著性差异,乡村男生胸围平均增长值为3.18cm,呈显著性差异。山西省小学生(7~12岁)城乡女生的胸围平均增长值为1.61cm,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城市女生胸围平均增长值分别为1.39cm,乡村女生胸围平均增长值为1.82cm,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山西省小学生乡村男生的胸围增长比较明显,城市男生、城乡女生胸围的变化不明显。

综上所述,2000~2010年山西省中小学生的形态生长特点是,小学生身高增长比较明显,中学生身高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男生体重增长较为明显,女生体重增长不明显;男女生胸围变化不明显。这可能会导致山西省学生的体型趋于“肥胖型”。同时,反映出学校单纯追求智育第一,缺乏体育锻炼,尤其缺乏上肢及肩带肌力量的锻炼,致使其体重增加而胸围增长不明显。

2.生理机能变化特征

生理机能是指人体在新陈代谢作用下,各器官系统工作的能力。它是衡量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来说,将“肺活量”作为反映生理机能的典型指标。

2000~2010年山西省7~12岁城乡男生肺活量平均增长了274.8ml,呈显著性差异。其中城市男生增长了186.1ml,无显著性差异,乡村男生增长了261.5ml,呈显著性差异。山西省7~12岁城乡女生肺活量的平均增长值为223.4ml,增长显著。其中城市女生肺活量平均增长值为134.7ml,增长不显著,乡村女生肺活量平均增长值为252.1ml,增长显著。说明山西省小学生肺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000~2010年山西省13~18岁城乡男生肺活量平均增长了440.7ml,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其中城市男生增长了518.7ml,乡村男生增长了345.7ml。山西省13~18岁城乡女生肺活量的平均增长值为239.6ml,增长显著。其中城市女生肺活量平均增长值为242.9ml,增长显著,乡村女生肺活量平均增长值为232.2ml,增长显著。说明山西省中学生肺活量增长比较明显,肺活量的增长可能与中学生有氧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关系。

3.身体素质变化特征

身体素质与人体形态、机能的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身体形态、机能发育水平的提高,会促使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但身体素质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体育锻炼的影响,因此人们常常以体育锻炼来提高其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含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素质。

(1)速度素质变化特征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通常把“50m”成绩作为评价速度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2000~2012年山西省小学生(7~12岁)男生50m成绩平均下降了0.44s,下降显著。其中城市男生下降了0.48s,乡村男生下降了0.40s,二者均下降显著。山西省小学生(7~12岁)女生50m成绩平均下降了0.29s,下降显著。其中城市女生下降了0.25s,乡村女生下降了0.32s,二者均下降显著。说明山西省小学生的速度素质下降比较明显。

2000~2012年山西省中学生(13~18岁)男生50m成绩平均下降了0.42s,下降显著。其中城市男生下降了0.42s,乡村男生下降了0.42s,二者均下降显著。山西省中学生(13~18岁)女生50m成绩平均下降了0.49s,下降显著。其中城市女生下降了0.40s,乡村女生下降了0.57s,二者均下降显著。说明山西省中学生的速度素质下降比较明显。

(2)力量素质变化特征

力量素质是指人的机体或机体的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收缩和舒张)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通常把“立定跳远”成绩作为评价爆发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把“引体向上”“握力”成绩作为评价最大力量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把“1分钟仰卧起坐”作为评价力量耐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①立定跳远。立定跳远成绩反映着人体下肢的爆发力。2000~2010年山西省小学生(7~12岁)城乡男生立定跳远成绩平均值有所下降,下降了1.2cm,差异性并不显著。其中城市男生的立定跳远成绩下降了2.9cm,乡村男生提高了0.4cm,二者差异均不显著。山西省小学生(7~12岁)城乡女生立定跳远成绩的平均值有所下降,下降了0.2cm,下降不显著。其中城市女生下降了0.6cm,乡村女生提高了0.3cm,二者差异性均不显著。说明山西省小学生(7~12岁)城乡男女的下肢爆发力素质没有显著性变化,基本与10年前一致。

2000~2010年山西省中学生(13~18岁)城乡男生立定跳远成绩平均值下降比较明显,平均下降了15.3cm,呈显著性差异。其中城市男生的立定跳远成绩下降了10.5cm,乡村男生下降了9.2cm,均呈显著性差异。山西省中学生(13~18岁)城乡女生立定跳远成绩的平均值下降了2.2cm,下降不显著。其中城市女生下降了2.5cm,乡村女生下降了1.2cm,差异性均不显著。说明山西省中学生城乡男生的下肢爆发力素质与10年前相比下降幅度比较明显,城乡女生的爆发力素质虽有下降,但下降不明显,基本与10年前持平。

②斜身引体、引体向上。斜身引体成绩反映着人体上肢的力量大小,小学生由于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而一般以斜身引体的测试成绩反映其上肢力量的大小。2000~2010年山西省小学生(7~12岁)城乡男生斜身引体成绩平均值下降了14.9个,差异性非常显著。其中城市男生的斜身引体成绩下降了13.6个,乡村男生下降了16.2个,二者差异性均非常显著。说明山西省小学生的上肢力量素质下降比较明显。

引体向上是反映人体最大力量的重要指标之一。2000~2010年山西省中学生(13~18岁)城乡男生引体向上成绩平均值有所下降,下降了3.2个,差异性显著。其中城市男生的引体向上成绩下降了2.4个,差异性不显著,乡村男生下降了4.0个,差异性显著。说明山西省中学生城乡男生的上肢力量素质下降比较明显。

③1分钟仰卧起坐是反映人体力量耐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山西省小学生(7~12岁)城乡女生1min仰卧起坐成绩的平均值有所下降,下降了3.1个,下降不显著。其中城市女生下降了0.9个,差异性不显著,乡村女生下降了5.4个,差异性显著。说明山西省小学生城市女生的力量耐力没有显著性变化,而乡村女生的力量耐力素质下降比较明显。

山西省中学生(13~18岁)城乡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的平均值下降了7.7个,差异性显著。其中城市女生下降了3.1个,差异性不显著,乡村女生下降了12.4个,差异性非常显著。说明山西省中学生城市女生的力量耐力素质没有显著性变化,乡村女生的力量耐力素质下降幅度比较大。

(3)耐力素质变化特征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它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将“50m×8折返跑”作为小学生耐力素质的重要指标,将“1000m跑”作为反映中学男生耐力素质的重要指标,将“800m跑”作为反映中学女生耐力素质的重要指标。

①50m×8(s)。山西省小学生(7~12岁)城乡男生50m×8折返跑成绩的平均值下降了3.8s,差异性不显著。其中城市男生下降了3.4s,乡村男生下降了4.1s,二者差异性不显著。山西省小学生城乡女生50m×8折返跑成绩的平均值下降了3.6s,差异性不显著。其中城市女生下降了2.5s,乡村女生下降了4.7s,二者差异性均不显著。说明山西省小学生城乡男女生的耐力素质虽有所下降,但下降不明显,没有显著性差异。

②1000m跑、800m跑(s)。山西省中学生(13~18岁)城乡男生1000m跑成绩的平均值下降了10.3s,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城市男生下降了13.1s,乡村男生下降了7.5s。山西省中学生城乡女生800m跑成绩的平均值下降了7.9s,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城市女生下降了7.3s,乡村女生下降了8.5s。说明山西省中学生(13~18岁)城乡男女生的耐力素质均小幅度的下降,但是下降幅度并不明显。通过对山西省中学生生理机能肺活量的分析得知,肺活量指标均有明显的提高,而耐力素质却有小幅度的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学生体重增加而造成的,或许还有其他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柔韧素质变化特征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一般将“坐位体前屈”作为评价学生柔韧素质的重要指标。

2000~2010年山西省小学生(7~12岁)城乡男生坐位体前屈成绩平均值提高了0.4cm,差异性不显著。其中城市男生的坐位体前屈成绩下降了0.1cm,乡村男生提高了0.7cm,二者差异均不显著。山西省小学生(7~12岁)城乡女生坐位体前屈成绩的平均值提高了1.8cm,差异性不显著。其中城市女生提高了1.8cm,差异性不显著;乡村女生提高了4.0cm,差异性显著。说明山西省小学生城乡男生、城市女生的柔韧素质与10年前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基本一致,山西省小学生乡村女生的柔韧素质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2000~2010年山西省中学生(13~18岁)城乡男生坐位体前屈成绩平均值下降了1.3cm,差异性不显著。其中城市男生的坐位体前屈成绩下降了1.2cm,乡村男生提高了1.4cm,二者差异均不显著。山西省中学生(13~18岁)城乡女生坐位体前屈成绩的平均值提高2.9cm,差异性显著。其中城市女生提高了2.3cm,乡村女生提高了3.5cm,二者差异性均显著。说明山西省中学生城乡男生的柔韧素质与10年前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基本一致,城乡女生的柔韧素质与10年前相比有一定的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并不明显。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山西省小学生身高、体重和胸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中学生的身高略有下降,体重增加比较显著,胸围变化不大。这有可能会使学生的体型成为“肥胖型”。

第二,山西省中小学生的肺活量均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中学生的肺活量增长显著。

第三,山西省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均有所提高,而中学生除柔韧素质外,其他素质有所下降。

第四,2000~2010年10年间,城乡男女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发展极不平衡。随之出现的是身体形态的生长发育呈非等比性,形态发育速度横向大于纵向,加之营养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体型呈“肥胖型”。随着形态的加速增长而出现的反常现象是机能(肺活量)有所提高,而身体素质有所下降。充分暴露了学校体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因此,应该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以保证学校体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和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身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后天的体育锻炼,造成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和不重视体育锻炼是主要原因。因此,加强体育教学改革,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和实施两个条例,保证学生每天能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与体格。

第六,建议各有关部门,大力宣传体质健康监测的战略意义,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生的体质健康,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育与健康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李瑞年.山西省2000年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简报[J].大学体育研究,2001(2).

[4] 教育部[2006]3号文件.教育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公布[R].2006.

[5] 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篇(7)

1研究对象与指标

1.1研究对象

以19-22岁,吉林省籍在校大学生。每岁一组,每组样本含量不少于150人。

1.2研究指标

指标包括速度(50米跑)、爆发力量(立定跳远)、力量(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耐力(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柔韧(体前屈)、握力等。

2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for Windows 13.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并参照国家调研中心反馈数据处理结果对照。

3结果与分析

3.1 各年份年吉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变化的趋势

速度素质,男生前三年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提高,大四则出现下降;女生前三年随年级增高出现下降,大四呈提高趋势。下肢爆发力量,男、女生基本无明显变化,基本维持在大一时的水平。力量素质,男生的上肢力量发展呈上升趋势,大二、大三提高显著;女生腰腹力量四年间则没有明显变化。耐力素质,男生大学前三年出现下降,大四时则有明显提高;女生大学四年间则随着年级的增高出现提高的趋势,平均水平维持在大三时的平均水平。柔韧素质,男、女学生发展不一致。

3.2 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速度素质:城市男生、乡村女生出现下降低于国家水平,乡村男生及城市女生则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城市女生提高水平高于全国提高水平。下肢爆发力量:乡村男生出现提高,城市男生、城市女生及乡村女生则出现下降,但下降幅度低于全国下降幅度。力量素质:男生上肢力量、女生的腰腹力量均出现提高,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则出现下降。耐力素质:男、女大学生的平均耐力发展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低于全国提高水平。柔韧素质:男女学生平均发展水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反映在大学期间高年级下降明显。

3.3十年间的变化趋势

十年间,男生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呈先升后降,前五年呈上升趋势,提高明显,后五年呈下降趋势,并再次出现负增长。爆发力素质、耐力素质呈线性下降,后五年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其前五年下降幅度,下降幅度逐年加大。柔韧性素质呈“V”字型变化,前五年出现负增长,后五年间出现正增长趋势,且增长幅度高于女生。女生,速度素质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后五年下降幅度高于前五年。爆发力素质,呈“倒V”型变化。前五年间呈上升趋势,后五成明显下降趋势。总体上呈现出男女学生间素质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大学期间各项素质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十年间,吉林省19-22岁在校大学生多项素质提高在大二、大三阶段,城市女生速度素质提高水平高于全国提高水平。男生上肢力量、女生的腰腹力量均出现提高,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男生、城市女生及乡村女生的下肢爆发力量则出现下降,但下降幅度低于全国下降幅度。男女学生柔韧素质平均发展水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2建议

4.2.1提高认识,加强全面素质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体能素质教师应从本质上重新认识学校体育教育对现代高等人才培养的意义,并在实践中的给予真正落实。同时,要加强全面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从多层次、角度去提高大学的体能素质。

4.2.2端正态度,引导学生学习角色转变

提高学体的体能素质,关键是对其参与态度的端正,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角色的转变也非常重要。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角色转变成主动学习,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角色转变。

4.2.3合理安排课时,创建体育俱乐部

安排合理的教学课时,是有效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实践证明体育俱乐部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因为,俱乐部的建立,能延伸教师在课外的教育功能,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科学的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使得参加课外锻炼的学生在技术指导上有了保证。

参考文献

[1]欧阳浩,李刚.[J]吉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成果专辑.东北师大学报.1992.(4)

篇(8)

聚集远教设备资源,形成乡村共管局面。新晃县为了整合远教资源,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在培训乡村党员干部中的作用,注重加强远教设施配置。在硬件设施上,各乡镇确保有专门教学场所,并配备一定数量电脑,有条件的自行添置投影机、空调等设备。县远教中心负责为各乡镇远教课堂架设“天锅”,建设局域网络,开通互联网,实现天网、内网和地网三位一体的资源共享。在软件设施上,实行“三上墙”、“二兼管”制度。“三上墙”:即管理制度上墙、远教电教设备维修制度上墙、村级党员轮训时间安排表上墙。“二兼管”就是:乡镇明确专人负责对远教电教教室进行管理;村级明确一名联络员进行兼管,负责监测本村设备运行和组织联系党员集中学习。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发挥设备集群优势。一是建立党员轮训制度。每月分批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到本乡镇远教电教教室进行一次轮训。主要内容为观看历史影片、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查找网络致富信息和了解国内外的发展变化信息。集中培训由于有专门教师授课和讲解,调动了广大农村党员的参与积极性。二是建立乡村帮带机制。该县规定每名乡镇干部必须负责对口帮带所联系村的一名党员,主要负责辅导使用电脑设备,学习基本的上网方法,包括打字、上网查阅资料和发送电子邮件等基本网络技能,提高村级远教资源的使用效率,调动农村党员接受远程教育的积极性。

用活乡村远教课堂,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该县拓宽教育渠道,通过教学辅导、网络连线、信息等方式,提升农村党员素质,帮助寻找致富出路。一是利用“地网”与“天网”的结合,辅导农村党员学习致富技能。县远教中心利用网络资源向各个远教课堂发送各类农村种植、养殖专题科教片,农村党员通过点击网页,收看到自己想学的技术知识。二是利用网络信息促销农副产品。通过网络信息收集,有针对性开展农业生产和销售。目前,该县共有10个乡镇建立了乡村远教电教室,培训农村党员3000余人次,其中2**名农村党员在远教课堂内学到了致富技能,带动了3个村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的盘活了农村远教站点设备资源。

篇(9)

自行车在慢速前进。

这是多年前的一幅照片了。黑白照片虽然局部有些发黄了,但还是可以看出,6名退休职工骑着6辆自行车或前或后沿着道路行驶―这是镇上为迎接县电视台拍摄水乡风光片而组织的一次老年人自行车慢车比赛。

记得那次“应景”活动,引来了周边群众的热情捧场,围观的人真是里外有三层。虽说是“应景”活动,老年人还真想抢出“镜头”。当时,他们没有能熟练掌握慢骑技术,一上车就开始冲刺,一下子就骑到了终点,把“慢骑”比赛变成了“快骑”比赛,使得场外观众捧腹大笑;也有一二位老队员技术不到位,车轮不听使唤,一不小心就越出了界线,被淘汰出局,引来了一些惋惜与叹息声。尽管是场“应景”活动,但还是决出了一、二、三等奖,以示鼓励。老人们投身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

镜头二:走出家门去―

组团游览拓视野。

这是今年春游的一幅老体队员看风景的照片。外边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十二五”开局规划拨动着水乡老体队员的心弦。为扩充水乡老体骨干力量,镇上组织获得镇以上老体先进个人的骨干队员去华西村看看现代化农村的美景。

一江之隔的华西,大名早已是如雷贯耳。进了村,大概是按时间顺序吧,60年代的,70年代的,80年代的,各个时代村里代表性建筑留了一两件做标本,然后就是90年代及新千年的别墅豪宅。

篇(10)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旅游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领域、产业形态,也是区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张掖市委、市政府也提出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区域首位产业,以做大做靓宜居宜游为突破口,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因此,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旅游发展的客观要求,既符合旅游消费发展变化的客观需求,也符合旅游业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趋势。

一、张掖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可行性分析

(一)从经济结构来看,旅游业在优化产业结构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13年张掖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3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8.7:35.5:35.8调整为27.6:35.7:36.7,与上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个百分点,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正在改变全市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二)从旅游消费市场来看,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旅游业和其他产业一样,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按照国际一般规律,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作为中端市场的休闲度假旅游则全面扩张;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作为旅游高端市场的商务会展和特种旅游开始兴起。所以,从大众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发展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张掖市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即将迈过5000美元的门槛,提前做好转型升级准备有利于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把旅游产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产业,通过政府重力推动与引导,更有利于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这既符合旅游消费发展变化的客观需求,也符合旅游业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趋势。

(三)从旅游资源优势来看,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一是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可支撑性不断加强。张掖旅游资源富集、综合品位高,目前,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23个,其中4A级旅游景区11个。自然风光雄浑壮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众多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迹、独特的裕固族民俗风情等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品牌基础和资源基础。二是旅游交通便捷,可进入性不断加强。充分发挥“居中四向”的区位优势,加大立体交通枢纽建设,改善通往各景区景点之间的道路交通设施,逐渐形成方便、快捷、安全、舒适的旅游交通体系。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可配套性不断加强。这几年,不断加大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力度,选择有眼光、有实力的知名企业投资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已初见成效。四是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可服务性不断加强。以提升服务质量为核心,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活动,加强旅游优质服务理念,规范旅游市场。

(四)从旅游项目开发来看,需要进一步挖掘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随着人们旅游阅历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追求在旅游目的地深度体验。因此,深度体验的出游诉求就要求旅游目的地能够从“可看、好看”上升到“耐看、再看”,能够挖掘出目的地的丰富文化底蕴。紧紧抓住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平台,深入挖掘、整理、传承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探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来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这就需要把转型升级作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五)从旅游业规模来看,旅游业正处于做大做强的新阶段。近年来,张掖市委、市政府抢抓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先后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和旅游产业现场观摩会,并把2011和2012年确定为“旅游发展年”,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2013年,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662.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8亿元;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0.93%,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为做大做强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张掖旅游转型升级的模式选择

(一)以旅游要素衍生分化出的新业态模式

随着国际露营运动和自驾车游的兴起,张掖围绕“山--水--城”生态人文特色,发展集休闲观光、运动娱乐、科普教育、生态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以市区为主、各县为补充建设区域性游客集散中心。通过中国西部国际特色休闲度假名城和区域性游客集散中心这两张旅游品牌,把张掖建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特色鲜明的宜居宜游城市。

(二)与现代服务业相交叉融合的新业态模式

张掖按照“一心两轴四区六组团”的功能布局,配套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物流园区、中央商务区、体育文化场馆、会展中心、玉水苑、甘州府城等重点项目,使新区、湿地与老城区融为一体,形成集行政办公、休闲居住、生态旅游、科研教育、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新城功能和景观,为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奠定了基础。利用张掖海拔适度、气候宜人、生态良好、农产品丰富等优越条件,积极开发水疗养生、日光浴、沙浴、有机食品保健等逐渐发展医疗旅游产品。还有面向高、中端游客,发展草原高尔夫、户外垂钓、登山滑雪、运动狩猎、马术表演等高端休闲旅游项目,为游客定制个性化旅游产品。

(三)与其他产业相融合渗透的新业态模式

利用张掖农业资源优势,把握现阶段崇尚自然、生态和绿色消费的趋势,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农林牧资源、农村生活资源及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引导农民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农家生活体验等旅游项目。利用张掖独特的自然景观,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沙漠戈壁、七彩丹霞、绿洲湿地等极端地貌集于一域的优势,发展高端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利用张掖丰富的人文资源,用创意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挖掘整理历史文化、丝路文化、裕固族文化、西游记文化等的基础上,筛选出核心文化价值,以此开发出系列化和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品,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三、张掖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一)以高起点规划建设谋划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研究挖掘张掖历史文化资源,激活古城文化元素,加快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相适应的商业、文化、休闲、旅游服务等产业;充分利用不同自然生态系统共生的优势,通过搭建生态文化景观走廊,将张掖打造成多姿多彩的“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把景区景点规划、乡镇规划和城市规划统筹考虑,打造集山水风光、绿色生态、民族文化为一体的风光展示带和文化展示带。加快张掖这一大景区的基础配套建设,构建高效、便捷、一体化的现代综合旅游交通保障网络。

(二)以民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引领旅游转型升级

民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可以提升张掖旅游比较优势。立足张掖独特的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和历史宗教文化等资源,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利用优秀的演艺人才队伍、民族文化资源和一流的山水实景等优势,可通过搭建大型山水实景演绎、室内剧场等平台,以自然山水生态为背景,结合静态和动态的文化价值用的展示,来彰显张掖独有的原生态和裕固族文化。利用张掖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开发城郊休闲度假型、景区景点依托型、特色产业带动型、乡村民俗文化体验型等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使旅游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充实扩展。

(三)以品牌旅游整体营销推动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

发挥张掖承载东西、连通南北的区位优势,纵向融合内蒙阿拉善和青海祁连县,横向以丝路精品线融合酒嘉、金武等周边旅游资源,强化与周边城市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旅游协作,整合特色旅游资源和精品旅游线路,实现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推动旅游业区域联合,拉长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纵深,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通过整合生态、自然、人文等资源,使产业要素链接和产业相互渗透,吸引金融、现代农业、新能源产业、仓储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影视娱乐、会展等新兴产业向旅游功能区聚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四)以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引领转型升级

坚持政府主导,树立张掖旅游一盘棋的理念,理顺县市之间旅游区域关系。抓住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构建丝路经济带的战略机遇,打破条块分割、区划分割,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共同培育开放型旅游市场。加强旅游行政管理和旅游服务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顺应旅游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打造高效便捷的旅游信息中心、导游服务中心、旅游车辆服务中心、旅游投诉中心、旅游票务中心等信息化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信息服务。

(五)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支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篇(11)

1.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在学习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这一问题时,学生对聚落的概念和类型了解甚少,直接学习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倍显突兀,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和接受。对此问题应作适当的过渡和铺垫,补充了解聚落的概念和类型。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有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聚落是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活动的中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聚落一般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城市)是聚落发展及演化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前者处于低级阶段,后者处于高级阶段。乡村聚落在人口规模和占地面积上均比城市小,其人口的职业构成也没有城市复杂。而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场所,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经济以非农产业活动,即第二、三产业为主体。城市中人口、建筑、产业活动高度密集,因而较乡村聚落更加复杂。在乡村聚落演变为城市聚落的进程中,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形态及延伸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2.交通运输的发展对聚落的影响

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通运输布局及变化对城市聚落分布和延伸方向产生的影响,可总结如表1。

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及变化对城市聚落分布和伸展方向的影响时应选择典型案例,如在公路、铁路时代,交通运输布局对城市分布形态和伸展方向的影响,可以我国株洲市的发展和日本筑波城的发展为例进行分析。

图1中株洲市城市略图,生动说明了株洲市沿京广线、湘黔线扩展的特点,是在铁路枢纽上发展起来的,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日本筑波市南北狭长的带状形态,受限于南北向公路的布局,说明城市分布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深刻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在不同时代、不同运输方式影响下城市的空间形态有所不同,这种差异由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决定。总结如表2。总体来说,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变化对聚落分布及形态的影响,可总结如图2所示。交通发展只是影响聚落形态变化的一个因素,聚落形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商业网点与商业中心的区别与联系

商业网点――每个商业企业在空间形式上都表现为大小各异的点即为商业网点。商品流动所凭借的各种交通运输工具、交通运输线路和一定数量的仓库在空间形式上除表现为一定数量的点以外,更多的表现为联络各商业网点的线。众多的点和线的衔接,在购、销、存、调各环节的运动循环中相互联系与制约,也相互交错和联结,即形成商业网点。

商业中心――指行使商业职能的城市或城市内的区域;广义的商业中心包括全国性商业中心和地方性商业中心城市;狭义的商业中心是指商业城市中商业街和商业小区等多种组织形式,一个商业城市内往往会形成多个商业中心。

商业中心城市与商业城市中的商业街和商业小区等组织形式都是商业网点密集的地区,是商业网点比较高级的形式。商业街是较多的零售商店集中在一个区域内,以一定的规模和构成组合而成的带状商业网点群;商业小区是在居民住宅区设立的由商业、服务业和营业点组成的商业网点群。

2.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变化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

度和位置

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交通运输的影响至关重要。山区和平原的商业网点密度不同,原因如表3所示。

图3中山区商业网点示意图展示了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闭塞、商业网点多沿山谷或河谷分布、居民点与商店稀少的特点,也揭示了由于受交通限制,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很难扩展,商业网点的密度小。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图则形象地反映了平原地区农业用地广阔,公路交通发达(宽阔而平直),居民点、商店众多,尤其是公路交通的交叉路口和居民较集中的地区,商店密度更大。

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总结如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