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居家医疗护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02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22-02
如果对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护理不到位,则很容易会导致患者的足部出现疼痛和溃疡以及坏疽等并发症,严重的还会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1]。同时还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此次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采用局部胰岛素湿敷加凯时治疗,并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取得显著效果,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的75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均为我院在2011年12月――2013年9月期间收治。其中男性为46例,女性为29例;年龄在53.0-77.5岁,平均为(62.0±1.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口服降糖药物,将其的血糖水平控制在空腹血糖水平为6-7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8-10mmol/L。然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患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改善其微循环等,给患者食用低糖水果,有效地控制好体重,适当进行运动[2]。此外,对患者溃疡处采用胰岛素进行湿敷治疗,根据患者创口的大小来选择10%盐水30-50ml+庆大霉素8-16万U+胰岛素20-30U放置在药碗中进行充分混合,并对创口进行擦洗,一直到局部变红或者出血,之后使用湿棉纱布进行湿敷。更换频率:2-4次/d。并对患者采用凯时溶入0.9%盐水30ml中进行静脉注射,1次/d。并对患者实施一般常规护理。
1.2.2 试验组 在对照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如下:
每天餐前和餐后2h以及午夜对患者进行血糖水平监测,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要注意胰岛素的使用情况,看患者是否出现低血糖症状。定时对患者进行体温测试,做好相关的记录。并对患者进行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检测和计数,掌握患者的感染情况。每周需要进行一次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进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使用双氧水和无菌生理盐水对患者的创面进行清洗和冲洗。在换药时,动作要轻柔,同时对坏死的创面要进行及时的清除,并彻底引流。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WHO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标准[3]。显效:经过治疗和护理之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同时溃疡缩小>80.0%。有效:经过治疗和护理之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好转,同时溃疡缩小40-80%。无效: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好转,或者病情更加严重,溃疡面缩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AS19.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X2或t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 果
试验组(40):显效28例,占70.0%;有效10例,占25.0%;无效2例,占5.0%;治疗有效率为95.0%。对照组(35):显效22例,占62.9%;有效7例,占20.0%;无效6例,占17.1%;治疗有效率为82.9%。经过治疗和护理之后,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5.0%(38/40)明显优于对照组82.9%(29/3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在临床上,由于糖尿病患者受到高血糖等因素的长期影响,使得患者处于糖代谢紊乱状态,同时有利于一些细菌的滋生和繁殖[4]。此外,由于白细胞移动和吞噬细胞功能等都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当人体的免疫功能较为低下时,其就会发生细菌感染,进而难以进行有效地控制和愈合,并且患者发生局部感染会使得患者的糖尿病病情得到进一步的加重,同时患者的血糖水平也难以得到有效地控制。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下,其会导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对患者采用局部胰岛素湿敷加凯时静脉注射治疗,其能够有效地促进局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有效地改善其局部创面的高渗状态,加速抗菌药物的直接渗透,并且还能够作用在溃疡靶组织,进而杀死细菌靶细胞。此外,胰岛素还能够有效地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加速其创面的愈合[5]。
在对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同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预防和避免患者发生感染等并发症。根据患者的临床实际情况,对患者制定相应的糖尿病饮食计划,保证在满足患者机体营养需求的情况下,要限制患者热量的摄入,对患者进行足部护理,同时要指导患者和家属对患者的足部进行预防性的护理,要防止对患者的足部或者下肢造成碰伤和擦伤等情况。要禁止对患者使用热水袋和热水洗脚,防止出现烫伤等情况。要注意对患者进行足部保暖,给患者穿棉袜和宽松的布鞋,使用一些中性洗浴产品,要定时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经过此次的治疗和护理之后,经过治疗和护理之后,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5.0%(38/40)明显优于对照组82.9%(29/3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对糖尿病足患者在发生溃疡之前实施必要的预防性护理,在患者发生溃疡之后采用胰岛素湿敷加凯时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阻止溃疡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沙仕贤.糖尿病治疗仪和凯时联合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护理研究,2010,(09):798-799.
[2] 李学庆.胰岛素和红糖木耳外敷治疗糖尿病足溃疡[J].当代医学,2010,(13):159.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2-0030-03
Policy suggestion and thinking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service care
JIN Qi-lin1”,HU Dong-gen2,CHUI Ming3,WANG Ying-li4,CHEN Fen-hua1,LU Gui-ping2,CHEN Yuan-hong3
(1. Health Bureau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2.Hudong Elderly Nursing House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200082; 3. Daqiao Community Health Centre,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4.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Centre of the Health Bureau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ABSTRACT For the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this article gave the ideas and recommendations on adjusting home care charges,encouraging home care,allocation of human resource and introduction of the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team management and so on. It proposed establishing the home care evaluation,the nursing assistants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quality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others.
KEY WORDS Home nursing care;Policies and systems; Ideas and suggestions
我国老年护理服务主要分为老年护理院、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四个方面,据统计在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后选择的护理方式意向中,希望在家中护理者占47.16% ,选择老年护理医院者占19.12% ,选择建立家庭病床的占13.19% ,选择养老院的占19.13%。享有医保的老年人中22.18%的生活不能自理者选择老年护理医院[1]。课题组通过随机向平凉和大桥街道6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发放《杨浦区介护式家庭病床居民需求咨询表》,在3 226份的有效问卷中,对介护式家庭病床护理服务有需求的有2034份,需求率为63.05%。在需求人群中,生活完全自理的占68.53%、基本自理的占15.93%,需要他人部分帮助的占5.48%,完全需要他人帮助的占3.81%。有80.63%的老年人均为家庭养老,74.00%的老年人患有2种或2种以上疾病。可见大多数的老年护理服务需要通过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的途径来展开,显示出以家庭为单位的老年护理服务具有确切的现实需要。
1 日本介护员制度[2]
日本作为世界上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于1963年制定出老年人福利法,提出了介护一词。日本的介护实行保险制度,建立了介护员(介护管理者和介护士)培训制度,并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介护员相当于国内的为老服务者。区别在于国内的为老服务没有形成统一正规的培训机制、职业准入和保障机制。
2 居家护理的实践
居家护理应包括专业基础护理、心理与人文关怀和生活照顾。借鉴日本介护理念,课题组实施了“沪东模式”即家庭病床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和“大桥模式”即项目化介护式护理服务模式。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分别为125名、195名患者提供了服务,取得了“节约资源、减少费用、亲情回归、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效果。
其核心为“以医学专业护理人员定期为居家、患有慢性疾病和疾病后遗症、独立生活有困难的老人提供专业的护理、心理和人文关怀服务,并通过示范带教,使家人或社会人(保姆、志愿者等)学会专业的、非创伤性的、个体化的基础护理技能,成为既掌握一定专业基础护理技能,又能照顾老人日常生活起居的‘介护员’,形成专业护理服务与生活照料(professional nursing and life care)为一体的、适合国情的居家护理团队和模式”。也为建立我国社区护士队伍,使护士进社区和家庭服务提供了思路。
3 政策建议
3.1 调整护理收费
居家护理收费价格要区别于机构护理价格,要考虑护理人员与介护员及其他医务人员上门的时间和出行成本,合理的收费标准,是开展居家护理的基础,并列入医疗保险;目前本市家庭病床收费和单项护理收费远低于成本,且目前家床的基础护理费不列入医疗保险项目中(表1),不利于推广居家护理工作。
3.2 鼓励居家护理
制定鼓励居家护理和养老的政策,进行居家护理和养老的患者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居家护理费纳入医疗保险目录,拉开居家护理与医疗机构护理的自费承担比例,节约医疗卫生资源,减轻政府和社会的投入负担。
3.3 人力资源配置
居家护理必须由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担任,目前公立护理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受政府编制的限制,已经很难承受居家护理的工作。解决上门护理的人力资源难题,可通过聘用刚退休的护士作为护理人员来解决,她们护理技术功底深,有丰富的沟通经验,搭配通过培训的医院护工、家人和社会人(保姆、志愿者等)作为“介护员”,组成居家护理团队,开展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成本由医疗保险、财政预算和个人或家庭共同承担。
3.4 介护团队管理
在当前政策和诚信环境下,居家护理工作由公立医疗机构承担,更能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居家护理团队由各区护理医院统一管理,有利于统一服务标准和质量控制,并且有利于双向转诊(医院―护理院―家庭、养老院)。将家庭与养老机构和护理机构结合成为联合体,使社会资源得到了更有效地利用。
4 加强制度建设
4.1 建立居家护理等级评价制度
建立适合国情和上海市实际情况的“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的需求等级评价、收费标准和筹资补偿机制。建立“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的等级评价标准是介护服务计划制订和实施的首要步骤,根据服务对象的生活自理情况和实际服务需要,按照介护需求等级评价标准确定介护服务内容,并进一步核算收费标准,是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得以持续实施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要解决多数居民尤其是处于经济弱势群体的老人,要承担家庭护理的费用确实存在困难,及其导致的居家护理服务出现的“高需要、低利用”的现象[3]。目前有关研究均认为,发展和完善居家护理服务,必须将其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合理的经济补偿机制,加大政府的基本投入、将其纳入医疗保险的范围并提高其限额,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途径[3][4][5][6]。
4.2 建立介护员培训制度
培训出一支规范的介护服务队伍。一方面要结合院校护理教育,积极开展社区介护工作人员的师资培养;另一方面要扩宽培训渠道,开展社区护士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社区护士师资上岗资格制度,进入社区和家庭,广泛开展家庭人员和志愿者护理老人的技能培训,使有老人护理需求的家庭人员和志愿者都能掌握基本的护理技能,都能成为基本合格的“介护员”。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配合专业的社区医疗护理队伍开展居家护理工作,从而保证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更适应国情、上海的实际情况,同时保证工作开展的质量。
4.3 建立质量评价标准
建立适应于需求等级评价的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的质量评价标准。应结合社区家庭护理服务的特点,充分考虑影响家庭护理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的各种因素,如服务方式、服务对象、环境条件、工作时间等,研制适用于社区家庭护理服务的质量评价体系,使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的业务管理和绩效评估有科学正规的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的需求评估标准,明确责任范围和服务内容,确立服务规范,研究制定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 施永兴,王光荣,杨芬红,等.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服务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551-554.
[2] 刘雪琴.日本老年介护介绍[J].中国护理管理,2005,5:54-55.
[3] 孙敏,刘丹萍,李宁秀.高龄老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16(1):492-511.
[4] 陆燕飞,邵宝蓉. 家庭病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价值和改革思考[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5(9):478-479.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进步,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生育率大幅下降,导致中国从1999年末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社会的护理需求日益紧迫。
1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家庭养老难以为继,而设施养老不仅不符合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且严重不足。至2006年末,上海共有养老机构560家,床位6.98万张。设施养老供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只能以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方式应对未来更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以居家养老为主,90%以上的老人仍然生活在家庭之中,美国95%的老人过着家庭生活,英国只有占2%的老人住在养老院里,因此,我国探寻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就成为一种必然。发达国家在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同时,也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提供老年人所需各种服务,进行社区照顾,这种家庭与社区结合的模式可以作为我国养老模式的借鉴。
目前我国社会化的居家养老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老年护理服务提供不足;二是护理费用负担沉重。据老龄办13前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显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满足率却只有15.9%,其中家政服务满足率为22.61%,护理服务则仅为8.3%。居家护理不足,导致老年人及家人常以医院护理代替居家护理,符合出院指征但是拒绝出院的情况经常发生,理由就是出院后无人照料。仅以上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为例,其所负担的上海城镇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用比为1:3.5,医改实施前为1:2。对2001年_2o07年医保支付范围内医疗费用分析可知,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门诊次均费用无显著差别,而住院次均费用有显著差别。老年人医疗费用高,既是生命周期规律的必然,也有可能是由于缺少其他护理途径而过度住院,造成医保基金的浪费。由于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往往并无明确的边界,导致监管困难,而过度监管又会造成社会矛盾,因此,为控制过度住院的费用必须另辟蹊径。
在老年护理保险推出以前,各国无论社会保险还是商业保险均不负担护理费用,参保人为转移护理费用而过度住院,出现制度缺陷下的投机行为。投保疾病保险或养老保险之类保险的老年人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大量老年人长期的住院费用加剧了各国医疗保险支出。为规避道德风险,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经营者也希望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保险。对此,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建立老年护理保险,通过护理保险将解决老年人的生活护理问题,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节约医疗保险基金。
相同的背景和需求,启示我国建立老年护理保险既有必要也很可行。护理保险是指借助国家或社会力量,对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护理服务。与养老退休金从经济上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不同,护理保险是集治疗、护理、生活于一体的一种保障方式,通过对老年人的身心护理,使其度过愉快的晚年。通过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把护理问题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有护理需求的人员,特别是老年人的护理问题。由于国情和传统不同,各国实施的方法也各具特点,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1)单独作为法定的护理保险制度,这以德国、以色列等国为代表;(2)作为医疗保险制度的一部分,这以荷兰等国为代表;(3)实施基本以实物给付的护理服务制度,这以丹麦等国为代表;(4)实行以公费负担的护理津贴制度,这以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以上(1)、(2)都具法定地位;(3)是以法律作后盾(生活支援法等),税收作财源(居民税);(4)是以严格的给付条件为基础,属于老人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德国和日本。
美国以商业性的老年护理保险为主,一般采用现金直接给付护理费用。目前美国老年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一样,有向“管理式看护”方向发展的趋势,许多保险公司介入护理服务市场,将保险服务与护理服务结合起来使得实物护理服务的给付增加。德国建立了单独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所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员都必须参加护理保险。护理保险提供在宅和住院两类护理,并承担一些相关的其它费用。日本实施强制性的护理保险,65岁以上人员保险费从养老金中直接扣除,4O~64岁人员在缴纳医疗保险费时缴纳护理保险费。护理保险采取实物给付为主,现金给付为辅,按照专门机构认定的等级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
2上海建立老年护理保险试点的设想
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平均水平更为提前,且呈现出高龄化、发展迅速等特点。根据市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58万人,占总人口的8.9%;15~64岁的人口为1408万人,占79.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12万人,占11.9%。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检测统计信息的数据,至2006年末,全市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为28.1%。虽然尚处于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但对未来的挑战不容忽视。
为解决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上海打造“9073”服务格局,即90%家庭养老、7%居家养老、3%机构养老。2008年起居家养老的对象从主要面对6O岁以上、生活自理困难并有低保的老人,放宽到8O周岁以上、独居或纯老家庭的本市城镇户籍、月养老金低于全市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老人,经过评估给与养老服务补贴和养老服务专项护理补贴。但相比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员,符合目前居家养老申请的老人只占相当小比例,且有相当大部分人群并不重叠。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退休职工普遍存在的居家养老问题,有必要进行老年护理保险试点,探索符合上海情况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2.1制度设计原则
上海从2001年起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了对户籍人口的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户籍人口,可以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制度,使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后的第六大险种。护理保险可以先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始试行,首先覆盖6O岁以上人员,同时服务有特殊需要的60岁以下。护理保险试点成熟后,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扩展,逐步将全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
2.2主管部门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在试行时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主管,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原始参保数据。条件成熟后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参保人员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构成。
2.3资金筹集模式
参加护理保险暂不增加目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而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构不合理.个人帐户沉淀,严重削弱了基金统筹能力。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按工资水平2%缴纳部分和单位缴费部分。为了改变个人账户资金沉淀的结构,可以从个人账户资金中划拨一部分,如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则有17.5亿。以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为基数,按照12%的退休人员需要护理、月平均护理费用800元、护理保险平均支付比例50%计算,护理保险基金年支出需17.6亿。从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拨的资金基本与护理保险的支出资金相等,而工伤保险中划拨的资金可以作为风险保障资金。
2.4服务范围
初步考虑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为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应把家庭护理,设施养老中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全部纳入护理保险中。倡导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险服务。
2.5保险支付
护理保险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确立由医院、养老院、护理机构、社区等组成的定点机构,由护理保险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点机构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其中生活护理可以借鉴目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社区为依托,由助老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保险通过社区向助老人员支付费用。同时为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护理服务。为防止道德风险,鼓励义工服务,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的服务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以“时间储蓄”的形式,为将来个人及直系亲属接受护理时抵冲护理时间。
2.1制度设计原则
上海从2001年起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了对户籍人口的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户籍人口,可以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制度,使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后的第六大险种。护理保险可以先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始试行,首先覆盖6O岁以上人员,同时服务有特殊需要的60岁以下。护理保险试点成熟后,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扩展,逐步将全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 2.2主管部门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在试行时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主管,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原始参保数据。条件成熟后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参保人员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构成。
2.3资金筹集模式
参加护理保险暂不增加目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而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构不合理.个人帐户沉淀,严重削弱了基金统筹能力。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按工资水平2%缴纳部分和单位缴费部分。为了改变个人账户资金沉淀的结构,可以从个人账户资金中划拨一部分,如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则有17.5亿。以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为基数,按照12%的退休人员需要护理、月平均护理费用800元、护理保险平均支付比例50%计算,护理保险基金年支出需17.6亿。从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拨的资金基本与护理保险的支出资金相等,而工伤保险中划拨的资金可以作为风险保障资金。
2.4服务范围
初步考虑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为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应把家庭护理,设施养老中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全部纳入护理保险中。倡导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险服务。
2.5保险支付
护理保险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确立由医院、养老院、护理机构、社区等组成的定点机构,由护理保险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点机构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其中生活护理可以借鉴目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社区为依托,由助老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保险通过社区向助老人员支付费用。同时为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护理服务。为防止道德风险,鼓励义工服务,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的服务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以“时间储蓄”的形式,为将来个人及直系亲属接受护理时抵冲护理时间。
2.6给付条件
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需要按照对参保对象的评估情况设立不同等级的给付比例和时限。评估必须坚持公平、公开,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牵头在医院设立专门评估部门,并有一定的社区工作者参加。每~年或两年重新进行一次评估,以使护理等级适应实际情况。可以参照日本模式,65岁申请护理的参保人必须在限定的情况种类中。65岁以上参保人申请护理时,经过专业机构评估护理等级。可以探讨将ADL作为确定护理级别主要依据的可行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等级评估标准。护理保险按评估等级支付相应护理费用,并确定一定的自负比例。
2.7相关措施
护理保险不仅涉及到保险费用给付,更重要的是护理水平的提高和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增加护理人员包括专业和非专业、增加护理培训,以满足护理需求。护理保险所筹措的资金使用分为三部分:一是支付专业护理机构护理费用;二是支付以社区服务为代表的非专业护理机构服务费用;三是购买其他护理服务。通过资金使用的导向作用,增加社会对护理服务的投入。
本文就以高校医院为依托开展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的优势、服务形式、内容、人员等方而作了些探讨。高校医院对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开展医疗服务的优势
首先,随着新医改的深入,高校医院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成必然选择,为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提供医疗服务,是拓展医院业务,促进医院发展,更是高校医院的职责所在。其次,因为高校医院就近、方便及专业性,长期为高校老年教职工及社区老年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方便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别近些年国家重点针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医院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和综合服务能力。此外,高校医院隶属于高校管理,能同时得到卫生部门和高校政策、资金、人员等的各种支持,如高校强大的教学科研力量及设施,有的高校还设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健伞的基层组织机构,如工会、离退休工作处、学生会等,将为校医院管理、开展志愿者和社工作、全科医护人才培养等提供支持。因此,高校医院开展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优势可谓得天独厚。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模式思考
压疮(pressuresores),系身体局部长期受压使血液循环受阻,引起皮肤及皮下组织缺血而发生水疱、溃疡或坏疽。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医保报销比例及覆盖范围低,疾病康复期的农村慢性病患者仍以居家照顾为主,患者及照顾者对压疮预防及护理的知识及技能往往缺乏,以致患者出院后无法延续院内护理的质量,导致了压疮发生风险的增高[2~3]。我院自2010年起正式开始实施新医改,与区级三甲医院建立了医联体,对护理工作实施技术帮扶及远程指导。本研究通过医联体合作护理,对辖区内出院后农村居家压疮高危患者实施压疮防预护理措施,探讨实施医联体合作护理对农村居家压疮高危人群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间在我院办理出院手续时,NORTON评分<14分,符合压疮高危标准的农村居家护理的慢性病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其中压疮高危患者男56例(年龄(74±4.5)岁),女24例(年龄(71±3.5)岁)。入选标准为:(1)具有可能形成压疮的基础病;(2)遵循压疮风险评估NORTON评分<14。入选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并积极配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1.2.1对照组护理按传统的出院后患者追访管理,进行常规电话追访,发放压疮预防手册、压疮风险评估表和翻身登记卡,每周进行电话追访指导,由卫生站护理人员每月进行上门访视及宣教。
1.2.2实验组护理
(1)家庭访视宣教:患者出院后进行第一次的家庭访视,有卫生院网格护理组员与村卫生站护理组员共同参与,进行居家环境风险评估、照顾者专业知识宣教、患者心理护理,建立患者文字资料及影像资料相结合的居家护理档案。以后根据患者居家康复及整体身体综合情况确定上门访视间隔时间。
(2)建立护理微信群:由网格护理团队长组建微信群,定期在群内发放压疮护理相关专业知识,对患者家属及照顾者进行宣教。
(3)利用医联体综合资源:卫生院网格护理人员做好与区级医院及卫生站护理人员的上下联动沟通。通过微信群等实施区级医院远程诊疗护理,通过图片传送、疑难应答等对高危患者、疑难患者进行远程指导,充分利用区级医院专业营养科、老年科、慢病专科及压疮治疗专科药物等良好资源,避免患者因压疮原因到区级医院排队诊疗,减轻患者诊疗费用,缓解区级医院的工作压力。
1.3评价方法及评价工具
1.3.1评价方法
实施医疗体网格团队护理措施前后,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照顾者的压疮预防护理知识知晓率、规范照顾的行为改变,患者发生压疮的风险系数和压疮发生率。
1.3.2评价工具
(1)自行设计《压疮预防照顾者基础知识知晓和规范行为调查表》;
(2)NORTON压疮风险评估表;
(3)压疮分期按照2014EPUAP/NPUAP国际分类系统标准。
1.4统计学方法应用
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家属及照顾者对压疮预防护理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3讨论
在政府层面,英国居家养老主要由卫生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地方社会服务局管理。在社区层面,英国的社区照顾体系主要由经理人、专业工作人员和照顾员构成。
英国居家养老主要包括生活照料、物质支援、心理支持和整体关怀等四大部分。生活照料主要包括为生活自理、半自理老人提供日间照料、送饭洗衣、打扫卫生等上门服务以及依托社区托老所提供短期托老服务。物质支援主要包括地方政府为老年人生活场所进行改造升级、安装无障碍设施以及对65岁以上纳税人给予纳税补贴或纳税优惠。心理支持主要包括保健医生上门为老年人检查疾病、传授养生之道和提供心理慰藉等服务;健康访问员定期到老年人家中探访,提供换药、洗澡等护理服务,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提出治疗康复建议。整体关怀主要包括政府出资兴办社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由社区举办各种联谊会,增添老年人生活乐趣;为老年人提供低强度工作,以增加生活收入等。
美国
美国的居家养老主要依托其医疗保险制度,利用医疗保险支撑居家养老发展。美国社区面向中、低收入老年人提供部分免费服务,收费服务项目根据规定由保险或个人负担。
美国在1997年《平衡预算法案》中提出了PACE项目。PACE项目建立在医疗保险制度基础上,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提供全面的医疗相关服务,主要包括急病诊治、住院治疗、医疗护理等服务。此外,美国的社区普遍建有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保健中心等,并且能够提供包括病历管理、家政服务等相关居家养老服务。
日本
日本政府没有像西方国家一样把老年人赡养问题从家庭中剥离,而是强调国民自立,重视家庭在养老中的重要作用。日本社会保障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多以发挥家庭养老功能为目标,以家庭和家庭赡养为前提条件。
日本居家养老包括访问护理服务、日间护理服务、短期托付服务和社区贴紧型服务等类型。访问护理服务包括为老年人上门提供做饭喂食、打扫卫生等服务;日间护理服务是指接送老年人到社区护理中心,为老年人提供身体检查等服务;短期托付服务是指在老年人家属临时外出时,将老年人托付给社区养老院,接受短期护理服务;社区贴紧型服务提供夜间上门服务、失能失智老人日托护理等服务。需要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要向所在的市、镇或村提出申请,经过专门机构的审核和评估确定符合介护保险制度的相关标准,即可享受等级不同的生活照料和居家介护服务。
2老年护理现状
2.1现有老年护理模式
目前我国城市老年护理大致有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及机构护理3种模式。
2.1.1居家护理
居家护理主要是在老年人的家里由专业的护理人员、亲人或者志愿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和日常生活照料。居家护理的优点是符合我国老年人传统的生活习惯;缺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慢,覆盖的人群少,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不符合专业护理人员的护理习惯,居家护理缺少专业能力,医疗服务也无法得到保障。随着中国“4+2+1”家庭的逐渐增加,社会竞争激烈化程度的提高,子女的负担越来越重,独居老人增多,单一的家庭护理无法满足老年护理的需要。
2.1.2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是在居家护理的基础上,以老人所居住的社区为服务实施主体,向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和精神文化需要。社区护理是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为目标。社区护理的优点是既尊重老年人的传统习惯,又能合理利用各方资源,符合老年人、政府、子女等方面的需要。缺点是社区老年护理医疗及护理专业人员缺少、服务素养不高;大部分针对孤寡老人养护,服务辐射面积小;老年护理资金缺乏,缺少老年人需要的场所、环境、设施等硬件条件。
2.1.3机构护理
机构护理是指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出资建设的养老院、护理院、敬老院等集中养老机构提供的老年护理服务。机构护理的优点是在硬件设置、人员配套、服务项目等方面有较高的优势。缺点向两极化发展,由政府投资的福利性养老机构往往存在低端化状态,尽管人员和设施较为全面,但多数仅仅处于保障性层面。由各类资本投资的私营机构,大多数处于高端消费层面,人员、环境、设施齐全,但收费较高。而且多数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愿意居住在护理机构中,机构护理无法满足普遍的老年护理需求。
2.2现有老年护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2.1没有形成整体老年护理体系
居家、社区、机构这3种老年护理模式在现阶段基本处于相对独立状态,尽管目前居家和社区护理有相互补充的发展趋势,但实际上社区的护理补充还是存在服务面狭窄、医疗和护理服务无法与老年人实际状态完全对接的缺点。目前老年护理模式的关键缺陷在于,3种护理模式没有在根本上形成顶层设计、相互补充、资源共享、信息共有的养老体系。最合理的老年护理体系应该是呈金字塔状:底部为接受上门关心照料的大部分老年人,中部为享受日托服务的中等数量老年人,顶部为进入养老机构的少数老年人。
2.2.2养-护-医缺少有效衔接
养-护-医“三位一体”的老年护理机制没有有效建立,目前的护理模式的重点基本还在“养”的层面。居家护理的老年人缺少专业护理,医疗基本靠自己去医院;社区的护理医疗水平和设施有限,不能满足老人的需要;机构护理中老年医疗护理专业人员不能够满足需求。社区和机构在老年人护理时,不能很好地掌握老年人的患病史,护理没有有效针对性。老年人在家、在社区、在护理机构的医疗和护理没有一个有效的桥梁进行衔接。
2.2.3受限于行政体制及制度
目前养老和医疗服务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对老年人护理服务的形式、模式、制度等都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整体的护理体制和制度。在整体老年护理事业上牵扯到诸多相关行政部门,由于各自的职权和利益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老年护理中存在的协调问题,医疗和护理不能有效地衔接到老年护理中去。缺少卫生和医保系统的参与,老年护理事业不能得到深入发展。
3医疗集团老年护理体系建设
组建医疗集团是新医改中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模式之一,医疗集团是将医疗机构进行整合,实施集团化运作。主旨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化医疗服务体系的重构,是新医改的有效载体。目前主要的医疗集团模式是“3+2+1”模式,即三级医院为龙头,纵向联合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集团化运作中,医疗集团推进管理一体化、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资源共享、学科合作、信息联网等。在医疗集团模式下,主要从包括护理服务的提供者、护理服务的层次、护理服务的提供方式、护理服务的接受者和护理服务内容5个方面来构建老年护理体系,从而建立起一个无缝衔接、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老年护理体系。
3.1护理服务提供者的多元化
医疗集团的老年护理服务由集团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来完成,包括了公益性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还有家庭、个人和各类组织。多元化的老年护理服务提供,体现了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在保证公平的时候能够体现提供服务的效率。
3.2护理服务的分层
医疗集团根据老年护理不同阶段的特点可分为社区、急性、中期、长期和临终5个层级。医疗集团结合老年护理的不同阶段特点,充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实现老年护理的分级护理,分工协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慢性病、康复期的老年人护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上门为家里患慢性病和康复期的老人,提供康复护理指导,包括营养指导、健康咨询等和基础护理技术支持,如换药、导尿、测血压、输液等可在家庭实施的护理技术服务。二级医疗机构利用自身特色开展特色老年护理。三级医疗机构负责老年人的急诊急救、老年综合征、多脏器功能损害,急性期护理,以及心血管、神经系统、内分泌等慢性病的治疗效果的评价与指导。民营医疗机构开展个性化老年护理,根据不同需求层次的老年人的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服务。
3.3护理服务内容的多样化
医疗集团的老年护理不仅是针对有生理问题的老年人护理,还开展健康教育与咨询、心理疏导等预防和指导性护理。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条件,选择不同的护理服务内容和护理方式。
3.4护理服务提供方式的可选择性
老年护理不一定在医疗机构内,也可以在家和在社区进行,还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话进行咨询。医疗集团的居家护理主要是通过“3+X”健康团队来完成,实现网格化管理。机构护理主要是老年人在护理机构、养老院和医院的老年科来完成。
3.5护理服务接收者全覆盖
医疗机构的老年护理基本上实现了集团内的全覆盖,在集团内只要是有护理需要的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自己所需要的老年护理服务。对行动不便又不愿意离开家的由志愿者团队来护理,对想要个性化老年护理的,有老年护理院来满足需要。
4完善医疗集团老年护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4.1健全老年护理机制
各级政府部门要将构建老年护理服务体系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建立长效的老年护理服务机制。首先,要完善老年护理法律法规,老年护理服务的健康运行需要相关的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支持,要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与老年护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确保老年护理有序开展。其次,要增加老年护理的财政预算,建立起老年护理的整体预算制度,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构运行经费补贴、困难老人服务补贴等。第三,要坚持老年护理公益性的发展方向,由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大力开展老年护理服务项目。
4.2建立老年护理资源整合体系
以科学配置、合理共享、有效流动的原则对现有的老年护理体系进行资源整合。针对不同区域的卫生服务中心现状,在集团内进行资源合理配置。第一,统筹医疗设施资源的配置及共享,在医疗集团化运作下,在集团区域内实现医疗设施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过剩设备资源实现平行或下行释放。第二,人力资源共享,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护理人员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三级医院及二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人力资源共享。将医疗专家及护理人员进社区制度化。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家坐诊;推进健康服务进家庭,让医生护士参与到社区服务团队中;推进集团内会诊制度,建立会诊中心。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使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向优质化发展。第三,实行分级服务、双向流动,根据老年人护理及医疗需求的不同程度,在医疗集团内实行分级服务。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及社区提供阶梯化服务,同时针对老年人不同阶段的身体状况,实现向下及向上的服务转移,保证老年人能得到最适合的医疗护理服务。
4.3扩充专业人力资源队伍
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弥补我国老年护理人才的缺口,必须重视当前养老机构从业人才队伍的挖掘和培养。培养一批专业的老年护理服务队伍。由医疗集团选派老年病医护专业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进行相关培训。除了专业培训外,强化继续教育,促使从业人员更具专业化。同时,加大向社会进行老年护理人员招聘力度,按集团内人事聘任办法给予相应编制及待遇,充实到老年护理工作中去。
[中图分类号] F840.6 [文献标识码] B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截止2015年末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提升至10.5%,同比增长0.4%,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并呈现加剧趋势。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经济发达城市已经突出,同时在年轻劳动力输出较多的贫穷农村也相当严重,“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护”已成为今后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把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作为发展养老服务的主要任务之一,近年来又连续多个文件指导发展医养结合模式,以此来破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但医养结合模式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政府层面上缺乏立法保障与制度安排,在研究层面上专家学者只针对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论证[1]-[4],亟待需要一套配套的政策制度支持。从国内外发展医养结合模式的实践经验来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较好的解决老年人护理、医疗照顾等一系列问题。
一、医养结合模式下社会长期护理保险构建的必要性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 Care Insurance,LTCI)是一种对被保险人因年老、疾病、意外伤残等原因导致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家庭成员或者护理机构提供康复与支持所产生的费用进行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5]。
(一)适应老年人日常医疗护理需求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升高,老年人日常护理需求也持续上升。伴随年龄老化,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老年人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提高,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及残障老人对专业的日常医疗护理需求更为突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不论居家或机构养老都需要把医护老年人常见病的功能凸显出来,才能提升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因此,对老年人常见病的医护环节进行保障,构建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当老年人需要预防调理或康复治疗时,可及时享受到专业的针对。
(二)减轻家庭养老照护的压力
家庭成员间的照料,在养老护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家庭结构不断小型化,传统三四世同堂变为“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家庭结构呈现“四二一”的倒金字塔型,人口抚养比持续上升,独生子女需要承担更大的赡养责任。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城市群体中居民工作压力增大,很难抽出更多照顾老人的时间、精力;农村中伴随务工、求学群体的外出,造成“留守老人”问题不断严重。家庭护理功能的弱化背景下,人民群众对护理保险的需求不断升高,需要社会来承担更多的养老责任,以应对老龄化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巨大风险。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旨在提升居民的养老质量,减轻家庭养老照护的负担,这就需要社会更多的参与到养老照护中,构建完善的护理保障体系。
(三)提供专门的护理保障资金
老年人日常医护费用不断升高,但当前老年人护理费用并没有完全列入医保报销目录,给老年人享受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造成了较大经济压力。许多老人在治疗完疾病后没能及时进行正规的康复护理治疗,从而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影响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护理保障资金的帮助支持。然而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护照料费用超过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调研天津市医养结合模式机构发现,收费多在每月4000元以上,入住老人多为退休的高级干部或企业经理家属,普通工薪阶层退休老人及广大农村老人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在居家式医养结合模式,上门提供医护服务发生的费用,同样也需要统筹解决。因此,建立发展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专门的医养结合保障资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二、我国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的构建
(一)我国社会长期护理保险构建的基本思路
1.立法先行。德日两国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都是建立在相应的法律保障基础之上,在实施之前用法律形式明确了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规范与监管市场运作行为,推动了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青岛在推行长期医疗护理保险之前,出台相关试行规定发挥了指导规范作用,但是缺乏法律保障使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推行护理保险制度,一定要立法先行,给制度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基础。
2.广覆盖、保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老龄化程度与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补充。伴随农村生育率快速下降及年轻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中“留守老人”问题不断严重,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老人农村占比为14.98%,城市为11.69%;65岁以上农村为10.06%,城市为7.8%[6],可知农村老年人长期护理的问题比城市更为突出,因此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定要覆盖更广大的城乡居民,使制度在建立之初就考虑到起点公平。德国模式与青岛经验中,护理保险先“依附”于医保,覆盖全民,再逐步提升保障层次;制定我国护理保险制度时,可以借鉴“依附”医保强制参保,覆盖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护理保险保障,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保障层次。
(二)参保对象与护理对象
考虑到覆盖人群的广泛性,受益群体的公平性,借鉴德国模式,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对象均强制参加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建立与基本医疗保险平行的基本护理保险,在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行管理经验基础上,对基本护理保险进行运行管理。
青岛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的护理对象明确定义为: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导致人身某些功能全部或者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医疗护理机构或居家接受长期医疗护理照料的参保人[7]。借鉴青岛经验,将护理对象主要定位在因正常衰老及病理性衰老导致的生活无法自理,需要接受入院及居家医疗护理照料服务的老年人,同时兼顾身患重症、瘫痪在床、需要特殊医疗护理服务的群体。
(三)保费筹集
从长期护理保险长远发展角度出发,保费筹集应该建立专项的筹资体系,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缴费为主,基本医疗保险结余资金、社会福利基金、非盈利组织及个人捐助为补充。同时考虑到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赋税能力有限,普通居民保险缴费的意识及能力不足,政府应该先承担主要的保费筹资比重(有学者测算,国家有机划地筹集护理保险基金,国家财政有能力保障护理保险的顺利运营,政府用于护理服务的公共花费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0.8%[8])。通过大力宣传与政策引导,提升个人的缴费意愿与缴费水平(专家测算,15年的护理保险缴费基本能够满足老年对护理服务的统筹需要并有部分积累,个人缴纳费率以不超过个人收入或者养老金的0.6%为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转型,企业建立发展企业年金制度,从企业年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筹集医疗护理保险基金。
(四)服务内容
不论是德日模式,还是青岛探索经验,都先依据老年人具体的健康程度与自理能力划分不同等级,然后再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同时,根据医护服务资源配置情况,划分为居家护理与机构护理两种不同的服务方式。我国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之初,提供服务内容与水平应当与保费筹资能力相适应,与老年人实际需要相适应,在考虑老年人特殊生活习惯基础之上提供上门医疗护理服务。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提升医疗护理服务的服务水平与服务内容。
(五)运营管理
从政策制定、保险费筹集、基金运行到机构监管、服务评估等管理,都可以先依托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营管理经验,同时借鉴德日等国运营管理的可取之处,初步建立与我国实际相符合的长期护理保险运行管理制度。在运营管理的具体实际中,不断丰富完善运营管理模式,使其更好地推进我国老年护理保险事业的发展。
三、构建我国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议
(一)注重居家与社区护理保障
近年来,全国各地探索适合当前国情下的养老服务方式,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葛丽英等组织的老年服务情况调查显示,成都市金牛区1000个被调查家庭,99%的老人住在家里,有92%的老人希望社区能够提供各种养老服务[9]。提供上门的居家护理服务也是德日及青岛模式中最主要的护理服务方式,老人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比较熟悉与适应,从情感上更能接受与认同。同时,对有一定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又可以减轻机构资源配置的负担,减轻子女心理方面的愧疚感。社区作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要充分认识社区护理的平台作用,构建社区护理的配套制度与设施,形成居家与社区为基础,专业人员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的模式,增强服务的多样性与可及性,切实满足老年人实际养老护理需求。
(二)鼓励志愿者队伍的参与
充分调动起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事业中去,补充政府与家庭在养老事业发展中人、财、物投入的不足,同时促进形成“爱老、敬老、助老”的社会氛围,为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完善的社会养老志愿服务制度:探索志愿服务“时间储蓄”的模式(服务累计的时长可以抵换自己父母或自己年老后的服务时间),鼓励让更多有时间、精力的年轻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成为养老服务的奉献者与受益者;探索医护专业人员对所在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志愿服务时长可以与绩效考评及职称评定相关联;探索医护及养老机构与附近社区对接,进行志愿指导服务的制度,服务的规模、内容与机构等级评定等相关联;通过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切实降低养老护理费用负担,提升养老护理水平,注重对老年人的心理慰藉,构建一个更为优质高效廉价的老年养老护理体系。
(三)传统中医药的融入
传统中医药在老年人医护及养老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可以很好地提升老年人的保健康复水平,且具有安全廉价的优势。2014年卫计委《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优势作用。探索将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中医药特色纳入到上门居家护理及机构护理项目中,建立相关的中医医师招聘、考评、激励等管理制度,为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康复发挥特色作用。
[参 考 文 献]
[1]黄佳豪,孟P.“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
[2]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5)
[3]郭冬等.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的可行性探索[J].改革探索,2005(21)
[4]杨景亮.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探究[D].沈阳: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荆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J].保险研究,2010,6(4)
[6]蔡茜,向华丽.我国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6)
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医院护士直接到患者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患者、长期家庭养护的慢性病患者、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在我国多数以家庭病床的形式进行居家护理。80年代,卫生部制定了家庭病床暂行工作条例,并在天津市召开了家庭病床会议。目前家庭病床在全国各地展开,但我国没有统一要求[1]。天津市家庭病床开展的并不理想,在被随机调查的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正在开展家庭病床的仅6家,曾经开展的有9家,从未开展的有3家[2]。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现将2年来,我社区接收的家庭病床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1日我社区接收家庭病床共358例,年龄25~102岁,平均年龄72岁,男186例,女172例,其中产褥期感染患者20例,有精神问题在家康复期者8例,骨科外伤患者65例,瘫痪患者82例,老年人慢性病腿脚不便者183例。2年中,我社区护士为家庭病床患者采血化验335人次,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86人次,静脉输液368人次,留置尿管和胃管106人次。
2护理
2.1静脉采血的居家护理 核对医嘱,预约时告知患者采血前饮食宜忌。准备物品按时到患者家中,评估患者和操作环境,卧床患者即刻可采血,坐立患者需找好桌面支撑采血部位。采血遵守无菌原则,操作完成后嘱其按压穿刺点至少5min以止血。采血针回收至利器盒,及时摇匀血样,注好患者信息,妥善放置后带回医院。
2.2静脉输液及注射的居家护理 接诊时认真筛查患者居家输液用药,血制品大分子或易过敏消炎药极易出现输液反应,不可居家输注。外院开具的药物,务必要有外院的输液转诊证明和处方收据,认真核对患者资料及药名药量,各单据信息与患者本人信息应一致。入户注射的各项核对同上。核对无误后,告知其家属居家输液期间可能出现的意外事故及注意事项,并请其签订知情同意书。待医生看过患者,开具医嘱后准备物品,入户前通知患者排二便,房间开窗通风以使空气清新。入户后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和操作环境,准备简易输液架,可用衣架替代。配液输液注射务必注意无菌操作。操作完成后告知家属输液期间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对措施,进行健康宣教,最后确认教会家属拔除液体及医疗垃圾正确处理后方可离开。
2.3留置胃管的居家护理 待医生查看患者并开具入户留置胃管医嘱后,护士准备物品,入户评估患者身体状况,测量患者所需胃管长度,食用油。第一次留置胃管需严密观察患者反应,嘱其配合吞咽动作,出现呛咳则马上撤出。胃管插入后需确认在胃内后方可固定。告知家属胃管日常护理注意事项,应定期更换。
2.4留置尿管的居家护理 待医生查看患者并开具医嘱后,告知家属留置尿管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事项,并请其签订知情同意书。入户前通知家属开窗通风,护士准备导尿包。入户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安排适宜的操作空间。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首次不可超过1000ml。操作后,告知患者家属留置尿管的日常护理,包括定时夹闭开放,勿牵扯压折尿管。嘱患者多饮水,尿管应定期更换以防感染。
2.5老年人慢性病的居家护理 此项居家护理属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内容是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的老年卧床患者入户定期免费测量血压、血糖的护理。入户前应电话预约入户时间,测量后告知患者其血压、血糖数值,以及其目标数值。并告知其社区主管医生,以调整降压或降糖药物。做好健康宣教,嘱患者健康饮食运动,戒烟限酒,防止并发症。
3讨论
3.1居家护理对护士和患者家属要求都较高,入户的护士需要是全科护士,并从事临床工作5年以上,经验足专业技术强沟通能力强,否则不能独自完成入户任务。另外对家属要求也高,特别是居家输液,护士完成穿刺后,剩下如输液期间的巡视、液体的更换、意外情况第一时间处理及最后拔除液体等工作,都只能依靠家属。留置胃管尿管的患者日常管道护理也需要家属用心护理,所以此家属必须领悟和学会护士教其的护理知识技能。
3.2居家护理对于社区医院来说,弊大于利。首先居家护理风险很大,因为操作环境不能每日消毒杀菌,护士不能全程看护,操作后一旦患者出现危险,造成不良后果社区医院难逃其责。另外,从经济效益来看,一般社区站只有4名医护人员,护士通常身兼数职。在社区站一个护士平均30min能服务5~8个患者,而入户护理30min只能服务一个患者,准备和路上时间消耗较多,而护理费较低。所以天津市大部分社区医院选择了不予患者居家护理[3]。
3.3居家护理对患者来说,利大于弊。首先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医疗服务,避免了舟车劳顿,在熟悉的环境中治疗也减少了不良情绪。另外,从经济方面来说,社区医院的出诊费远远低于医院的床位费,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4结论
居家护理帮助瘫痪和不能出门的患者解决了疾病的痛苦,避免住院,减轻了大医院床位的负担,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增进了家属照顾患者的意识,维持了家庭的完整性。开展家庭病床非常必要,但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紧缺,政策制度不完善,医疗技术缺乏,医疗风险高等种种因素使家庭病床发展起来举步维艰,我们需要从政府政策、医院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以及居民的认知度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参考文献:
一、国外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
(一)英国
英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以社区照顾为表现形式,其起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它是英国在福利国家政策变化下推行社会福利的一种重要方式。[1]
1、英国社区照顾的服务内容
一是生活照料。主要分为居家服务、家庭照顾、老年人公寓、托老所等四种服务方式。居家服务,是针对居住在自己家中,尚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服务。具体包括上门送餐、清扫居室、陪同就医或购物等项目;家庭照顾,是对完全失去自理能力、久病在床的老年人,在家接受家庭成员全面的照顾;老年人公寓。是面向那些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群体,但一般无家庭成员的照顾。老年人公寓生活配套设施齐全且收费低廉,老年人可在公寓内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它的供应量是比较有限的;托老所,包括暂托所和老年人院。暂托所是对家庭成员因临时外出无法照料老年人,而将老年人送到暂托人,由专人代为照顾。对那些无生活自理能力又无人照顾的老年人则送到老年人院。
二是物质支援。包括减免税收、安装改造生活设施等。英国政府对65周岁以上的老年纳税人进行适当的纳税补贴,同时为了使老年人能够在家中独立的生活,政府部门会负责改建厨房以及房门,安装取暖设备,在老年人家中的浴室、楼梯口等处安装扶手以方便老年人自由、安全进出。
第三,医疗保健。医生上门提供医疗服务并且免处方费;家庭护士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换药服务等;保健专业人员上门为老年人传授养生之道,如保暖、防止瘫痪、营养及帮助老年人预防疾病等方面的保健知识。
2、社区照顾的服务体系
英国社区照顾的服务体系主要由经理人、主要工作人员和照顾人员组成。[2]经理人是某一社区照顾的总负责人,负责工作人员的聘用、培训与监督,资金的管理与分配。主要工作人员负责照顾社区内一定数量的老年人,了解他们的养老需求并为其发放养老金。照顾人员是社区照顾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一般是老年人的亲属或者邻居,政府将给予他们一定的服务补贴。
从上述社会照顾的服务内容以及服务体系我们可以分析出,英国的社区照顾模式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政府主导。英国政府在社会照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制定社区照顾的法规政策以及相关福利措施,并组织实施,使社区能切实地承担起这一职能。同时,政府出资是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依靠社区或者家庭方面的支出比较少。其次,以社区为依托。社区照顾模式是将社区作为服务提供最为关键的平台,老年人在自己所在的社区中使用服务设施以及享受各种服务。第三,参与主体多元。包括政府出资、社会各种非营利组织,以及商业化的老年人服务机构,同时还有志愿者服务队伍,形成了多元主体、不同层次的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老年人的多元需求。
(二)日本
日本的居家养老是遵从其所坚持的"属地养老"的原则,即在生理或心理有障碍的老年人,在自己家中接受照料,或者尽可能地在靠近他们自己社区的、类似老年之家的机构中接受照顾。[3]同我国一样,日本的老龄化程度非常严重,并且在文化背景和养老观念方面,同我国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因此,日本居家养老所经历的变革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居家养老的立法保障
1963 年日本政府颁布了《老人福利法》,开始实行社会化养老方式。随后出台的《老人保健法》将老年福利政策的重心向居家养老、看护照料方面转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机构和医疗保险所造成的压力,日本政府开始实施"老年保健福利计划",重点建立和实施社区综合护理系统,推进家庭护理,提供利于老人的保健福利和医疗服务[4]。此外,日本于1999年通过了《护理保险法》,此法的实施预示着护理服务已经归为日本社会保障的制度体系中。其所实施的护理保险制度主要提供居家服务和设施服务,居家服务是被保险人主要时间是在自己家中接受各种服务,而设施服务是被保险人入住到各种福利设施接受服务。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出台从立法保障层面上推动了日本居家养老事业不断发展。
2、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
在日本,居家养老对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一是家政服务。由福利机构、养老机构等派遣专业服务人员到老年人家中照顾其饮食起居,包括清扫居室、清洁身体、送餐、陪同就医等,同时老人还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日间或者夜间服务;二是送医服务。老年医院、访问护理中心、老人保健机构派护士到老年人家中进行病情观察、诊疗护理。如果发现身体出现恶化,会及时送老年人到医院就诊。三是健康指导服务。社区内的医疗服务人员会全面掌握痴呆孤寡老人以及家人的情况,对痴呆孤寡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作详细的评估记录,并对家中的照顾者给予饮食、用药、康复训练等方面的指导。
3、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
与英国的社区照顾极为相似的是,日本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是由管理员、专业工作人员和照顾员所组成,其中工作人员和照顾员一般是由志愿者队伍组成。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分为四种:一是由政府和民政人员组成,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二是福利性的民间组织,政府会对他们提供适当的资助;三是志愿者队伍,基本是来自大学生、家庭主妇以及一些健康老年人。四是企业式的养老服务。企业以保险方式获取资金,然后以低收费服务于老年人。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分析出日本居家养老服务具备两大特色。其一,目前日本居家养老服务的制度建设已经趋于完善,其以国家立法为保障,相关的配套法律也在不断完备和充实,其制度的保障措施也逐渐被法律化,这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实施形成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其二,受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日本的居家养老服务极为注重家庭功能,形成了基于儒家道德的家庭内代际间的、以社区服务为支持的养老模式。
(三)瑞典
瑞典是欧洲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国家,政府主张"最大限度的让老年人住在自己家里养老",大力推行居家养老模式。瑞典的居家养老模式的显要特征是服务内容广泛且覆盖全体公民。只要老年人有需要,都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待评估同意后,即可获得服务。瑞典居家养老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社区资源共享
饮食服务方面,利用学校资源为本地区的老人提供饮食服务,即在读学生用餐后,学校的厨房和食堂再为老年人提供饮食服务。老年人可以通过公布在报纸上的学校名称和具体菜单,来选择就餐学校,其用餐的价格仅为市场价格的一半。文化娱乐方面,在老年人居住的社区内设置活动中心,老年人可在中心享受到就餐、美容理发、聊天、娱乐等活动,这些服务和活动的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和接受服务或参与活动的老年人,双方各承担一半的费用;医疗保健方面,在居住相对集中的由五千至五万名居民组成的社区内,会设一个医疗保健服务点,几个社区构成一个医疗保健中心。
2、市场化运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瑞典议会通过了老年人护理服务机构引入市场化运作的议项。随后,瑞典新建了两百多家私人的老年护理服务机构,占到瑞典老年护理服务机构总数的三分之一。同时,瑞典政府积极鼓励社会各种慈善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及志愿者团体加入到护理服务提供当中。
3、巡回服务
在大城市和人口过疏地区,提供巡回服务活动,即服务队用轻型汽车装着工具为老年人家庭提供巡回服务。对人口过疏地区老年人的服务,瑞典社会部和邮电部给予了资助,形成了由邮递员对独居老年人进行访问援助的制度。
二、国外居家养老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一)准确的政府职能定位
西方政府在整个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行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制定一系列有关保障居家养老服务顺利推行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资金和硬件设施的投入,通过资金补助、政策倾斜培育及引导民间组织发展,号召志愿者队伍加入到居家养老服务当中,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而在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常常政府直接提供养老服务、"政府包办"的现象,缺乏与民间社会的合作与分工。因此,在优化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运作方式,重新对政府职能进行定位,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搭建一个科学的发展框架。
(二)完善的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基础。英国、日本、瑞典都以法律先行为基础,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修订、完善相应的法律,使居家养老的各项具体操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相对于国外,我国在居家养老方面的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停留在空白阶段,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仍是以民政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为指导,如此便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统一、成熟的法律体系的缺乏,给我国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我们应该吸收各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使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与推广更加规范化、法制化。
(三)多元化的服务内容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严重的背景下,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这一特征决定了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必须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为老人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项目。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硬件设施条件,普惠型的福利供给制度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特色。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显然还无法做到无偿向公民提供各类服务。但在具体的居家养老实施上,我们可以针对不同条件的老年人群体,将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四)庞大的社会资源
在西方发达国家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脉络中,其养老责任由原来政府单独直接负责提供,转为政府、民间社会、社区等各种社会力量共同负责承担。西方发达国家通常将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依托,十分重视社区建设,将各种福利设施和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在社区内,专业人员和志愿者队伍定期到社区入户提供服务,老年人也可以到社区内的养老服务机构享受各种专业化的服务。非营利组织的参与,在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使政府的养老责任得到有效地分担,使居家养老服务不断向社会化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苏珊・特斯特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9
[2]易松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68-72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024-02
为了让全省的老年人都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近年来,河北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强化政策支持,大力推进“虚拟养老院”和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但如何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持续性、经济性仍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一、河北省居家养老发展中的主要难题
河北省近年来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极大地改善了部分居家老年人晚年生活,但要长期并惠及全省所有居家老年人口,“居家养老”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一)社区内养老服务设施不健全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配餐中心等是老年人居家就近就便养老的重要服务设施。河北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就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已提出明确的要求。目前来看,政策的全面落实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最初设计施工时,没有预留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如今高起的房价和房租困扰着地方政府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完成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愿望。一些老旧小区的类似为老服务站功能单一,基本的娱乐场地都没有,很难满足社区居民居家养老的基本需求。而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开发商没有动力在新建小区中拿出一定面积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即使新建居住(小)区也有很多没有执行配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相关政策。社区居家养老还存在大量“欠账”,作为建设主体的地方政府仍需加大投入,大力推进本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进程。这给本就薄弱的各地财政又增添了一份压力。
(二)未富先老,居家养老服务有效需求不足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服务收入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居民自费购买,一是政府购买。河北省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居家养老服务潜在需求大确是不争的事实。但真正支撑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有足够经济收入作后盾的有效服务需求却明显不高。2013年,河北省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1916元,而城镇居民月人均消费性支出约1137元;2014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虽上调至2100元/月左右,但上半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又上涨1.9%。对于大多数主要依赖退休金养老的城镇居民来说,去除日常基本开支,结余不多,自费购买日托尤其是长期护理等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缺乏充足的经济支撑。而作为当前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重要收入来源的政府购买,因受地方政府财力所限,规模并不大,各地大都还是在为为数不多的特定人群埋单,且压低了养老服务项目价格。仅依靠政府购买还不足以维持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持续运转。除经济因素外,依靠子女养老的传统观念以及对现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购买规模的增长。有限的市场加之高涨的社会用工成本,使得河北居家养老“看上去很美”,实际运营情况却并非都那么理想。一些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坦言:“现在并不挣钱。”都急盼着工单多起来,服务量升上来,达到满负荷运转。事实上,居家养老服务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需要一个过程,那些业务单一的中小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能够坚持多久呢?
(三)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缺乏,志愿服务不足
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差,情绪波动较大,精神也相对脆弱,因而,居家养老护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资质。目前,河北省的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多为下岗或农村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大都缺乏专业而规范的训练,只能从事些简单的日常生活护理工作,医疗康复、心理咨询工作仍欠缺大量专业人才,阻碍了养老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扩展以及养老服务业业态的多元化,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此外,志愿服务力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还有很多人从未参与过养老服务志愿者工作。当然,有些人是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不愿参加志愿者活动,但也不乏有志愿服务愿望、仅仅因为没有相应的组织机制而至今未有相关志愿服务经历者。目前,省会石家庄全市常住人口已超过1000万,市区常住人口近300万,而市养老服务中心平台注册志愿者仅40万,志愿服务的潜力仍待挖掘。
二、河北居家养老持续发展的路径
未富先老增加了我们养老的难度。只有充分动员政府、市场和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完善养老服务市场运作机制,建立起较为“经济”“持续”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幸福的“居家养老”生活才能走近更多中低收入人群。
(一)深度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
政府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旨在利用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体娱乐等全方位的服务,提高养老质量和水平,让全社会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目前,河北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群的需要,政府在加紧建设的同时,还应深度整合现有社区各种资源,以便减少服务的生产成本。
首先,做好城镇养老服务设施摸底清查工作。各地应由民政部门牵头,联合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财政等相关部门,对已建成居住(小)区配建社区养老服务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清理检查,摸清服务设施供给状况。
其次,围绕“步行10分钟”服务圈,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各市(县)政府要统一规划、协调,将机关、学校等文化娱乐、就餐资源,社区卫生院的医疗保健资源,纳入居家养老服务范畴,并明确服务规范,以弥补老旧社区为老服务配建设施的不足。
第三,继续加强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老年人、困难群众、志愿者、社会组织、加盟服务企业等数据库,加强数据库管理。利用中心服务平台广泛吸纳志愿服务队伍、各类服务企业、社会组织,与医院、医疗救助机构等建立网络联系,形成助医、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困、助学、助乐、助游、助聊等功能齐全的上门服务体系,在市民需求和社会服务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优质、便捷的服务吸引辖区更多老年人成为中心呼叫服务网络的用户。
(二)壮大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
志愿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不可或缺的力量,特别是在未富先老的中国,志愿服务的大力参与能够保障低收入者、困难群体得到更多的居家养老服务,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居家养老需求。河北省是人口大省,但还不是志愿服务的大省。应该千方百计利用好人口优势,以大规模的志愿服务来弥补政府财力薄弱、居民平均收入较低的劣势,提高本省居民居家养老生活整体水平。
1.加强为老服务志愿者组织建设。各地宣传部门要切实做好宣传、组织工作,依靠地方工会组织、行业协会、社团做好志愿服务者的动员、登记、注册工作,建立起覆盖机关、企事业单位、辖区大中专院校、居民社区,包括党员干部、工人、青年学生、社区健康居民等所有人群在内的为老服务志愿大军,并根据志愿服务者的专长组成医疗保健、法律维权、文体健身、亲情陪伴、护理照料等各种志愿服务队伍,按照社区老年人需求开展各类专项服务。
2.建立健全为老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志愿服务精神是可以被激励、强化的。恰当的激励机制不仅不违背奉献精神,而且是对志愿者志愿服务行为的认可、鼓励,能够对志愿服务产生引导作用,确保志愿服务长效发展。在加拿大,是否参与志愿服务是青少年入学、成年人工作录用的重要参考标准;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也推出了“时间银行”的做法激励为老志愿服务行为。上述做法都值得借鉴,河北省应该尽快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具体措施,大力推广,让志愿服务成为我省居家养老服务服务体系长期而稳定的重要力量。
(三)大力培育居家养老服务市场
1.提高养老消费支付能力,改善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规模。提高老年人经济能力是改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促进养老服务市场发展的根本。从近期来看,我省应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规模,根据社区三无、残疾等特殊老年人养老实际需求,适度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补贴水平,扩大政府补贴范围;从长远来看,还要积极建立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已成为世界各国老年人长期护理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它有效解决了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障问题。尽管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的发展还有很多困难,但着眼未来,立足长远,必须迎难而上。为了满足不同收入人群多种层次老年长期护理的需要,我们应借鉴德国做法,尽快建立起强制型长期护理保险(社会保险)与补充护理保险(商业保险)相结合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既可缓解医疗机构被当做长期护理场所而带来的医疗资源紧张,又能减轻政府和家庭长期护理负担,还能带动老年人长期护理市场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2.着力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养老服务行业可以微利,但做成纯慈善不现实。鉴于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刚刚起步,政府应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针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现实困难和问题,在现有政策基础上继续研究、完善,以恰当的扶持政策鼓励处于市场开拓阶段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盈利模式探索,获得合理的盈利,维持其生存发展需要。同时,还要给予专职养老社工更多关注,给他们一定的社会地位;保障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和社会保障等权益的落实,增强职业吸引力,从而为养老服务机构吸引并留住服务从业人员,促进该行业良性循环发展。
3.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秩序。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规范化不仅可以保障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而且还会提高居民的信认度,促进服务购买行为,扩大市场规模。对老年人和养老服务机构而言可谓“双赢”。河北省应加紧制定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明确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尽快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纠纷处理机制、养老服务机构信用评级制度;完善养老服务定价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让养老服务机构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制定价格。总之,要发挥好政府对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宏观引导和规范作用,让老年人享受到居家养老的乐趣。
4.加大“居家养老”宣传力度。“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对河北多地来说还属新生事物,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还处初创期。各级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运营商等各方面要共同努力,利用电视、报纸等手段,积极做好入户宣传,让更多老年人以及他们的家人了解居家养老惠民政策,了解12349养老便民服务平台,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接受“居家养老”的新理念,并加入到这种新型养老方式中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