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旅游经济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8 16:58:0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旅游经济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旅游经济研究

篇(1)

一、石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底,石林已经拥有7个阿诗玛民族文化旅游生态试点村、34家乡村旅游经营点、观光果园13个,主要分布在石林至乃古石林公路沿线。以果品为主,兼观花赏叶,树种有甜柿、红梨、油桃、杨梅、布朗李等。初步形成了生态休闲、参与体验、科技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休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类型,培育了以龙居园“农家乐”为代表的一大批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按照乡村旅游特点来分,旅游点中乡村民俗点9个,乡村休闲游点11个,乡村历史遗址和遗迹5个,乡村地文水文景观点3个,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点2个,乡村购物旅游点2个,乡村园林旅游点13个,现代新农村点2个,乡村康体疗养点2个,乡村传统农业点6个,乡村红色旅游点4个,乡村美食旅游6个。“十二五”期间,石林全县旅游综合收入143.01亿元,年平均28.6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年均收入超过了4000万元,成为石林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石林乡村旅游的特征及乡村旅游经济SWOT分析

(一)石林乡村旅游的特征

v观石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具备三个特征:第一,乡村旅游者以大众型为主。来石林旅游的游客大多数以家庭为单位,中青年旅游者居多,职业方面以企业员工、学生、公务员等为主,出游者收入以中高收入群体为主,出游时间以周末和假期居多。第二,乡村旅游者以近域性为主。从客源地看,游客大部分来自云南省内,例如曲靖、红河等周边地区,以及离云南省较近的浙江、广东等省外地区,,有少部分来自国外的民族文化考察专业人员。第三,消费者行为特征明显。以乡村观光旅游、乡村传统文化考察和乡村风味品尝为主,自驾游的出游方式较多,家人、亲朋一起出游的占较大比重,游玩逗留时间一般为短期(一日游),平均消费水平较低。

(二)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就是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四个方面,综合分析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条件。

优势方面,石林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的圈内优势,同时离省会昆明很近,具备良好的交通优势。此外,石林的乡村旅游产品契合消费潮流。劣势方面,石林基础建设相对薄弱,有待完善;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旅游开发资金严重缺乏,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以政府筹资为主,融资渠道狭窄;生态文明程度低,环境保护机制缺乏。机遇方面,国家正在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之昆明市正在倡导旅游二次创业,这为石林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带来了良好机遇。威胁方面,石林首先面临着省内外其他旅游地的激烈竞争,其次面临着旅游要素不全的威胁,对石林旅游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制约;最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同样是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威胁。

三、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石林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推动了石林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了石林旅游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石林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旅游开发资金匮乏,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石林县属于彝族自治县,很多乡村还处于贫穷状态,经济发展落后,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以政府筹集资金为主,尚未引入有效的市场机制,因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所能筹集的乡村旅游开发资金匮乏,制约了石林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来看,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缺乏科学的乡村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道路、停车、娱乐、购物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加之乡村旅游服务队伍中大多为农民,缺乏系统的服务和管理培训,导致乡村旅游服务水平较低。

石林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合理规划。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看,乡村道路路况较差、停车难以满足需求、厕所卫生较差、公共设施严重不足;从乡村旅游服务支撑看,农家乐、客房等设施简陋,卫生状况不好,加之服务员多为村民,因而礼仪、态度等参差不齐,服务质量较低。

(二)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效应不明显

目前,石林乡村旅游产品中,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居多,休闲、专项类乡村旅游产品明显不足,局限于果园采摘、农家乐、渔家乐方面。尤其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多为古镇古村及古建筑景观观光,而反映石林乡村生产、乡村生活、乡土民俗以及以彝族文化为底蕴的民族生活、刺绣文化、民间音乐、传统艺术、传统工具、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乡村旅游产品较少。

由于乡村旅游分布较散,乡村旅游的品牌效益不强。石林乡村旅游开发点多面广,不同乡村旅游点之间比较分散且缺乏紧密联系,景点之间线路缺乏合理规划,游客安排不能实现统筹和协调,和城市景区(点)更缺乏有机联系。加上宣传力度不大,石林乡村旅游市场知名度不高。

(三)旅游要素不全,生态文明程度低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六要素,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对旅游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目前石林乡村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部分农家乐客房、餐厅、茶楼等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较差,而且缺乏综合性的大型购物场所,娱乐场所匮乏,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

石林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程度低,环境保护机制不健全。农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随地堆放农业、生活废弃物,污水随意排放、厕所设施简陋,导致石林乡村旅游存在生活污水、固体废物问题十分严重,农村旅游景区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四、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对策

旅游转型期,石林要依托其区位、资源等优势,充分利用旅游业二次创业、国家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等外部机遇,努力克服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推动石林乡村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完善资金支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石林县应加大对乡村旅游的资金扶持,多渠道多方式筹集乡村旅游发展资金。除了加强政府的资金支持外,还要重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建立多元化的乡村旅游投资与经营机制。通过制定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优惠措施,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多种参与建设的方式,例如参股、独资等等;同时,鼓励乡村旅游点周边村民以土地、房屋等方式投资入股参与建设,实现石林乡村旅游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确保筹集更多的乡村旅游发展资金。

石林还应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资金补助力度,夯实旅游基础设施。结合各个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建设实际,采取不同的扶持措施,加快乡村道路、卫生、环境设施改善建设,推广农村安全饮水和能源改造工程,同时逐渐推进购物场所和娱乐场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体系,协调相关部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和教育,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二)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加强市场营销和宣传工作

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石林县首先要引导和发展农家乐、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园、现代新农村以及乡村自我发展等乡村旅游产品,增强乡村旅游的体验性,完善农田景色观赏、农活体验、垂钓、野味餐饮、住宿、游乐等旅游服务项目,大力发展都市农庄。其次,加快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快建设乃古石林现代农业休闲区、大叠水乡村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乡村俱乐部、乡村康体养身、乡村生态、乡村度假村、企业庄园、产业庄园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形成能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石林乡村休闲度假的产品体系。再次,注重民族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借助阿诗玛文化,发展古镇古村、主题文化村、乡村博物馆和乡村书画、民间戏曲、民间音乐、民间游戏、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乡村民俗旅游活动,使石林的乡村成为阿诗玛文化体验的大观园和活化石。最后,根据消费层次进行市场细分,根据市场细分结果开发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例如通过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的打造,推进多条线路的乡村观光游、生态游、度假游等,突出石林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品牌知名度。

此外,加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营销和宣传工作,通过乡村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立,广泛利用网站、媒体、会议、节庆、合作组织等宣传媒介,加对石林乡村旅游市场的宣传推广,提高石林乡村旅游市场和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三)培育旅游业发展要素,重视生态环保

石林乡村旅游要在稳步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传统要素,新建和完善餐饮店、宾馆旅社、购物超市、娱乐场所,同时优化旅行车服务,方便游客出行。重视对旅游服务业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旅游知名度。

石林县还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生态环保问题,努力改善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程度。为此,石林要积极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强化农民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健全环境保护机制,建立污水排放、垃圾堆放等办法以及奖惩制度。通过乡村旅游环境的优化,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生态文明。

篇(2)

一、体验经济与旅游

体验经济思想根源于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1970 年所著的《未来的冲击》,他提出体验经济将是农业经济、制造经济、服务经济等浪潮过后又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商家要想赢得新一轮的竞争,需要依靠提供体验服务。随后,B?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首次提出体验经济的概念,书中称体验经济是以服务为基础,借助于商品这一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并最终实现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形态。体验的本质就是要创造出某些条件促使一个人在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能够在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关于体验经济的类型,派恩和吉尔摩按照消费者参与程度和环境上的关联性,可将体验经济分为四种类型:娱乐的、教育的、逃避现实的和审美的。而伯恩德•H•施密特则从消费者认知心理过程这一角度,将体验分为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称为战略体验模块。

旅游产业与体验经济密切相关,一方面旅游是体验经济理论与实践应用和发展的大舞台,另一方面体验经济也为旅游产品设计的创新提供可靠的依据。旅游是旅游者离开居住地到异地寻求精神满足以及体验的过程。对旅游者而言其最关注的是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否得到最大的精神满足,旅游地或旅游产品能否让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以及能否获得值得回味的体验。因此,能否给旅游者更多的体验是衡量旅游地以及旅游产品质量高低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旅游产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二、体验旅游产品的构成要素

体验旅游产品要素一般包括主题、活动和形象,这三大要素是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外部表达的主要载体,能够最为直接地引导旅游者产生体验的要素组合。(一)主题。主题是体验旅游产品的灵魂,没有主题的旅游产品如同一盘散沙,不仅旅游活动项目随意拼凑,既无法给旅游消费者带来深刻的印象以及心灵启发或者震撼,也不能集中发挥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主题要是高度提炼每一个体验旅游产品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并能通过通俗的题材展现旅游产品的灵魂。与一般旅游产品主题不同,体验旅游产品主题不仅要建立在对旅游资源基础与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之上,也要充分考虑所要开展的活动与推出的形象能否提供给旅游消费者最广阔的体验空间。(二)活动。活动是体验型旅游产品的血肉,它直接提供旅游者体验的载体,是旅游消费者购买的主要产品要素。体验旅游产品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以及趣味性,游客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获得娱乐、教育、启迪等多种体验,从而满足精神需求。(三)形象。形象是体验旅游产品的外衣,是旅游者最早接触旅游产品的途径,因而它从一开始就影响着旅游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体验旅游产品的形象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体现在旅游产品的方方面面,如旅游目的地的标志、口号、图形、色彩、道具、设施、服务等。从深层次看,体验旅游产品形象是对旅游产品主题的具体阐释,塑造旅游主题和活动的整体氛围。因此,在设计和推广形象时,需要外观上色彩协调一致、道具精细逼真、造型夺人耳目等。

三、四川省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川省是旅游资源大省,近几年四川省加快了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转化的进程,加快了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的步伐,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但与此同时,制约四川旅游业发展的客观因素并没有根本改变,与旅游业发达省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市场主体不成熟,服务意识不强

四川省全省景点共有300多处,但是内部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发展跟不上,内部企业结构明显失衡使得行业内部合作性以及联动效应得不到良好体现。另外一方面,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有的导游人员途中甩团、因费用不到位而导致的扣团、甚至出现导游人员携款潜逃的现象。导游人员劳动报酬问题及其自身的低素质化是四川省降低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和擅自增减旅游项目问题突出的主要根源。另外也存在旅行社服务不到位、相互之间推诿的现象,浪费游客时间,甚至导致游客无法旅游。

(二)旅游营销力度不够,市场开发能力不强

从总体上看四川省旅游产业的营销,基本是产用单纯的营销模式,缺乏宣传平台,尽管四川拥有九寨沟、黄龙、乐山大佛、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等世界级的世界景区景点,但是旅游产品知名度不高,特别是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声誉与其他众多国家级景区景点相比仍然有差距。这主要是由于针对于四川主要景区景点所做的推广与促销没有很好地突出四川本身的特色,缺乏差异性、煽动性,市场开拓能力有待于提高。

(三)旅游地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整体规划

尽管经过多年的建设,四川省旅游配套设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部分设施简单,仍然处于低水平状态,使得游客期望与实际体验的感受差距悬殊,并且景区景点卫生条件跟不上,景点沿途缺乏卫生标准的厕所,另外,旅游景点的交通道路状况不良,公共信息标志落后。

四川省有众多景区景点,但是缺乏统一规划,各个景点景区没有形成各自核心旅游特色,没有形成互补关系,反而存在相互模仿,重复建设,形成恶性竞争关系,这难以发挥旅游资源最大效益。

(四)“5.12”大地震给四川旅游产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川省在2008年经历了一场浩劫,给四川旅游产业带来一次危机,不仅部分的旅游景点遭到破坏,更使得游客对四川旅游安全出现了信心危机,在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四川省旅游优化与转型迫在眉睫。

四、四川省发展体验式旅游的思路

(一)统一旅游目的地地对外的宣传形象

统一标识以及统一宣传口号可以提高宣传效果,有利于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认识,可以加深游客的印象。因此,四川省在旅游营销时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上下联动,部门协作,政府和企业联手共同营造发展旅游产业的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并且丰富促销手段,建立统一有效的宣传促销体制,塑造四川旅游整体形象,打造旅游品牌。另外可利用现代媒介推广与四川自然和人文精神相辉映的旅游标识以及简单又朗朗上口的宣传口号,以吸引游客。在宣传资金上可设立旅游宣传促销基金,为宣传工作提供资金保证。

深挖四川旅游的特色主题

(二)旅游特色主题是游客体验的基础

一个好的主题可以加深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使他们对旅游产品有一个连贯和清晰认识。旅游特色主题内容丰富,大可到景观布景、文化气氛,小可到服务细节和纪念品,这样就可以用一条主题线把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贯穿起来,使他们产生难忘的经历。因此,四川省需要深挖自身旅游特色主题,把原本静态的旅游路线通过各种主题赋予其生命,使得游客身临其境。如杭州市通过模仿《清明河上图》,把宋代时期的社会情境再现,使得游客回到一千多年前,体验当时人们的生活。

(三)推出四川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是对体验旅游的延伸,旅游者在经历了一段难忘的旅游经历之后,随着时间的推逝,这种难忘的记忆会慢慢变淡,但是旅游纪念品却能使得这种记忆加以强化,主要在于纪念品是旅游者经过一番努力(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而得来的,这样可以起到延伸记忆的效果。在设计旅游目的地的纪念品时要结合主题,同时加入自身的文化特色,使得旅游者看到纪念品直觉的反映就是该地区的旅游印象,因此,四川省应尽量设计与推广有四川文化特色的主题旅游纪念品,事实上,四川省有众多少数民族集居,如羌族、彝族、藏族等,文化特色明显,是其他地区无法模仿和复制的,关键是要通过什么创新形式让游客接受并留下深刻印象。凤凰古城对推出自身特色旅游纪念品的方式方法简单但却容易让游客印象深刻,如凤凰古城的蜡染工艺允许旅游者亲身参与纪念品制作,这样的纪念品对于旅游者来说当然是十分具有纪念意义的。

(四)突出四川旅游的差异化特性

主题和纪念品这两种方式能够留给旅游者一个难忘的经历,但是过度的模仿使主题公园、纪念品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这意味着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或买到相同的东西,造成了旅游者的审美疲劳。因此,四川省在设计体验旅游产品的时候,要加入与其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等与众不同的元素,如四川拥有楚文化,具有其他文化所不具备的精神内涵,把它加入体验旅游产品的设计中,会给旅游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感受,体验与其自身拥有文化的不同之处,这也有利于提升旅游产生的品牌价值,赋予旅游产品生命,即使其他地方要进模仿复制,也难以相比拟,难以夺走其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和地位。

(五)重视到川旅游者的感官刺激

体验旅游的本质是“让人难忘”甚至是“流连忘返”,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通过对旅游者进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上的刺激,从而使其拥有一个美好的感觉,进而“回味无穷”。因此,四川省在优化现有旅游产业以及设计体验旅游产品时,可以从景观设计、环境氛围、风味小吃等方面着手,充分挖掘独特元素,多方位调动旅游者的感官感受,尽量设计和推广一些可以让游客亲身参与的娱乐文化活动,满足游客感官上的需求。

(六)积极开展四川体验式旅游的营销

品牌是现代营销理念的核心和灵魂,是作为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引导形成自身稳定文化消费者的重要途径。而体验经济时展必然要求突出品牌营销的优势。因此,在营销体验旅游产品时,应结合体验旅游产品的特点,并从旅游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关联这五个方面体会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向消费者传递本身所代表的独特形象,塑造能征服旅游消费者内心品位的品牌形象,以增加吸引力。特别在旅游产品日趋丰富且同质化的趋势下,以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情形下,单纯利益驱动是不足以打动旅游消费者,只有通过设计出满足其高层次需求的旅游产品更能引起游客的共鸣,进而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如2000年南岳区提出“旅游品牌强区”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大胆的品牌创新,重新定位南岳衡山“中华寿岳,天下独寿”的品牌形象,从而形成以品牌树立形象,以形象扩大影响,以影响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得这一营销取得了显著成果。

此外,由于在体验经济时代下,现今旅游需求的个性化趋势愈演愈烈,为达到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差异化的效果,可采用与旅游消费者进行“点对点”互动对话,持续地了解游客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的消费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为消费者量身定制体验式旅游产品,从而与游客建立逐一持久、长远的“双赢”关系。

总之,在体验经济背景下,四川旅游的优化创新需要深挖自身特色,设计统一的宣传形象,借助于各种主题来体现自身旅游特设和形象,在这一过程中注重旅游消费者的感官体验。

参考文献:

[1]余美珠.基于体验经济理论的旅游产品要素设计.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2):41-45.

[2]刘静.体验导向的旅游开发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9(17):163-164.

[3]刘青.体验经济背景下的体育旅游优化创新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09(4):164.

篇(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迅速发展,经济作用日益凸显,8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其列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很多省市自治区将其定为本省、市、自治区的支柱或主导产业,云南、四川、海南、贵州等省纷纷提出了“旅游强省”战略,基于此,发展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毋庸置疑的积极影响,也就变成了一种思维定式。

    但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日益被提上日程时,有报道称:“居民厌恶省里着急,9成以上的海南人已买不起房”[1],2011年海南全省GDP为2515.29亿元,仅占全国GDP总值的5.3%左右,在全国人均GDP排名第20位,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先后获得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 级旅游景区的旅游大市张家界也面临同样情况,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比较落后,该市工业占GDP 的比重只有18. 4%,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仅9 家,没有一家大型企业[2]。

    旅游产业的经济影响指的是旅游开发过程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所产生的各类作用及其结果,包括促进作用、排斥作用、不确定作用,对应的结果也有促进发展、延缓发展和不确定三种。现实生活中强调更多的是旅游经济的积极影响,对旅游经济的消极影响提之甚少,但上诉现象表明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并没有依约带动旅游大省或大市的经济发展。

    二.国内旅游经济消极影响研究综述

    关于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国内不少学者进行实证分析说明了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明显,如张战仁(2008)研究表明桂林入境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正向作用较弱且时滞较长[3],庞丽(2006)等从全国和区域层面研究发现入境旅游只对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对全国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没有显着影响[4]。杨勇(2006)分析旅游发展以外部性和溢出效应等方式刺激了经济增长,但情况并不像大家讨论的那么明显[5]。

    另外左冰(2002) [6]、智瑞芝等(2003)[7]、赵书虹(2005)[8]、依绍华(2005)[9]等基于旅游业经济贡献度的测算或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准分析,说明旅游产业的经济作用不像普遍认为的如此巨大,还不具备将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

    2004年依绍华细致分析了旅游业的负面经济效应(漏出、物价上涨、影响当地居民的福利收益、单一旅游业导向的后果、工作的季节性特点)。指出若盲目地将旅游业列为当地支柱或是主导产业,往往事与愿违[10]。宋飞(2010)进一步分析了旅游业的排挤性,因为拥有丰裕的资源而放弃对其他部门的投入,产生了挤出效应,将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局面的改善。可以说,丰裕的旅游资源禀赋就从“福音”变成了欠发达地区人们心中的“诅咒”[11]。

    三.结论

    经济学上的选择意味着放弃,一个地区是否适合开发旅游首先应该进行宏观经济研究,测算发展旅游业的机会成本,如果开发其他资源获取更大价值,就不应该开发旅游资源。而国内研究者很少研究“不可行性”、“替代性”,往往基于先验的理论模型将旅游业描述为投资少效益大,带动作用大、无污染的“最佳开发方式”。基于此,我们应该抱着客观的态度去审视旅游经济影响,旅游资源丰富的典型地区应进行“不可行性”、“机会成本”的研究,不然,其结果往往是“福音”变“诅咒”。

    参考文献:

    [1]网易新闻,《房价暴涨,9成海南人买不起房》[EB/OL].

    news.163.com/10/0206/05/5UQK769D000120GR.html

    [2] 宋子千.旅游业应增强产业融合的主动性[J].旅游学刊,2011,26(4): 7-8.

    [3] 刘桂玉,张战仁. 国际旅游收入与地方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桂林市为例[J].旅游论坛,2008,1(1):106 - 109.

    [4] 庞丽.我国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3):51 – 55.

    [5] 杨勇.旅游业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旅游科学,2006,20(2):40—46.

    [6] 左冰.中国旅游产出乘数及就业乘数的初步测算[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18(6):30-34.

    [7] 智瑞芝,卢妍.黑龙江省旅游增加值的测算[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19(6):88-91.

    [8]赵书虹.云南省旅游业总收入对GDP贡献的线性回归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24(4):38-40.

篇(4)

目前,在众多旅游产品中,短途旅游因其交通便利,时间灵活度高成为人们在周末和假期极为流行的一种休闲度假方式,而其中较为突出的要数古镇旅游。古镇浓重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得其在历史长河中很好的保存下来,成为了当前人们追忆过去,放松身心的地方,能够体验到嘈杂快节奏城市生活中无法拥有的安静与舒适。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旅游行业也迎来了它的经济转型期,走马观花形式的传统旅游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产业,必须加强对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旅游产品的设计应当着重突出"体验式旅游"的发展理念,并结合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角度出发,从人文、生态,风俗,习惯多方面相结合,将更有利于古镇的旅游发展。

1 体验式旅游概要

体验式旅游与传统旅游方式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体验"二字。英国大英百科全书对体验所作的解释是:体验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自我借助个人环境里的一些物项以不同的方式发生改变。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体验式旅游并没有确切、统一的定义,Stamboulis及Skayannis(2003)对体验式旅游的定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认为"体验式旅游是种预先设计并组织的、有一定程序的,顾客需要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的,追求舒畅和独特感受的旅游方式,它能带给旅游者一种新的附加值"。体验性旅游强调参与性和整个活动的过程,通过全方面的体验设计,使景区景点做到"可进入、可停留、可欣赏、可回味",使旅游活动"可参与、可互动、可感受、可享受",多方面立体全面地使旅游者投入其中,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能得到充分的感知。

2 乌镇旅游发展现状

(一)地理位置

乌镇隶属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西邻湖州,北邻江苏,是两省三府的交界处,交通十分便利,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二)旅游资源

乌镇是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小镇,静谧的环境,独具江南特色的建筑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恬淡的水乡人民的生活方式都是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所在。许多的居民房屋仍然完好留着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了水阁、桥梁、石板巷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特色,以及还有众多的民间艺术和习俗。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相和谐的整体美,这些寓意深远的中国文化都包含在古镇中。

(三)发展现状

乌镇商业区以中市为中心,东南西北四栅各成系统,东栅景区是以较浓重的传统民俗、旅游观光为主题。西栅是一个新型开发的旅游景区,主要以休闲度假,商务旅游为主,同时乌镇正在实行"城镇景区化"的发展,目的是将乌镇的整个大环境发展成一个旅游城市,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入驻,使得乌镇这座江南小镇日益向国际化发展。

3 乌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点

乌镇虽然在国内众多古镇品牌中做得较突出,但是由于古镇的发展的历史较短,迅速的扩张和发展使得其在一定基础上产生了诸多问题:

(一)景区旅游产品单一化,同其他水乡古镇同化程度严重

古镇的旅游观光模式还是停留在简单的层面上,产品过于单一化,除了坐乌篷船感受水乡,逛老街,没有较为突出的传统文化吸引游客,对于普通的游客来说只是走马观花并不能深刻全面地进行体验,收获不多。而且许多游客对景区的讲解也只能了解个大概,游客对一些较为专业性的建筑术语,文化历史方面的知识缺乏理解力使得在游玩过程中感官的刺激不够,那么这样一来与其他周边的水乡古镇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性,很难留下记忆深刻足以回味留恋的地方。因此再次回游的几率很低,这次对古镇持续发展较为不利。

(二)社区群体参与度不高,过度商业化

随着乌镇景区的不断开发,东栅景区内还有居民居住,但是西栅景区完全是一个以商务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景区。作为一个古镇仍然应该以它的文化传承,古韵等方面为主,不能单单着眼于景区建筑、基础设施,环境等硬件设施。社区和景区的整个融合度不够,对整个景区的旅游发展规划、开发,运营和监管等决策和执行体系还没有广泛参与进来,在保证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应当实现社区全面发展的新模式。因为生活在这里的社区居民,他们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却是真正吸引游客的所在,他们才是古镇文化传承的软力量。

(三)景区环境状况堪忧,安全存在隐患

景区客流量的增大,景区内产生的垃圾随之增长,没有一套完善的处理解决方案,也使得景区环境受到影响,降低了旅游质量。河道的污染让这以水为灵魂的古镇魅力大减,也威胁了古镇居民的生活环境。此外,景区内的大多房屋建筑都是土木制结构的,年代久远,房屋建筑群较为集中,家具也多为是木质,街道多为弄堂,石子路,容易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险情施救起来困难。环境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游客的满意度。

(四)景区游客承载量超重

乌镇景区无论是黄金周还是节假日,乌镇的景区到处都是人满为患,景区的游客承载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计程度。景区过度的超载,既影响它整体特色的呈现,而且也大大地降低了游客的感知度,不能很好地进行深入旅游,仅仅是浮于表面,那么景区的规划设施一切做得再怎么完善,游客超载的出现,对其来说只是一种弊端。

4 乌镇旅游开发的策略

(一)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突显景区的差异性,开发更多元性的旅游产品

一座千年古镇有着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底蕴,合理有效的开发设计产品要深入到古镇深厚的内涵中去,可以利用一些名人名家的效应来吸引游客了解历史,因为乌镇历代就名人辈出,那么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个资源全面的展现乌镇浓厚的人文特点,不单只是从历史名镇这个概念点出发,塑造更为完善的旧址可以让游客更真实的了解历史,了解乌镇的兴盛。

(二)设立动静结合,互动性的场馆

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当中,为满足游客更为深层次的旅游体验,应当全方面的突出当地旅游产品的特色,采用动静结合的展现,调动旅游者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尽可能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让其在寓教于乐中获取知识和文化体验。要将静态的文化通过游客的积极主动参与,将乌镇的地方特色文化动态的呈现在游客面前。

现在景区内虽然已经恢复很多关于乌镇江南水乡传统工艺的作坊,但是体验性不是很强,在展现的同时应该更好的去激发游客的参与性,更为立体全方面的刺激游客的感官,以求获得最大的感官效应。场馆的建设应当集中性的将景区内的地方性文化特色直接的展现出来,突出主题内容和景区特色。同时将历史的闲置公共建筑注入新的功能,如恒益药店和乌镇邮局。

除了建设一些体验性的场馆之外,还可以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因为古镇属于文化遗产地,其居民及其生活场所、生活方式、民俗习惯构成了古镇的核心旅游吸引物,可以说,很多遗产地的旅游资源都是由当地居民创造和传承着的,居民既是开发对象,也是开发主体,还原生活,合理的利用和保护发展这些风俗,使得游客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乌镇的生活内容。

(三)举办大型综合活动,树立文化品牌

大型活动的开办不仅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景区的知名度而且可以延伸出更多的旅游资源。在以传统的历史古镇为背景下,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乌镇正式落下帷幕,闭幕式上乌镇被正式授予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驻址。乌镇的古典风情与传统文明将赋予互联网全球化发展独特价值。艺术节的开办也给这座小镇增添了文化的气息,不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艺表演,而且更汇集了全世界各地热爱表演的艺术家们以及表演爱好者的参与。大型节目驻扎乌镇,也为乌镇提升了不少核心竞争力,不仅从历史古镇的基础出发更多的吸取现代的一些创新型的活动使古镇在不断新旧交替的冲撞下更加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黎彦,孙春华.古镇旅游产品开发--基于体验经济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

[2] Cohen E Rethinking the sociology of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 6(7): 18-35

篇(5)

一、基本概念

1.旅游业。目前概括起来,旅游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概念认为:旅游业是为了国内外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联的行业。但这种太粗略的描述,让人很难把握究竟哪个行业属于旅游业的范畴。狭义的概念则认为:旅游业是在旅游者和交通、住宿及其他有关单位之间联络、代购代销,通过为旅游者导游、交涉、代办手续,并通过利用本企业的交通工具、住宿设备为旅游者提供服务,从而取得报酬的行业。

旅游业概念之所以难以确定,主要是因为旅游业涉及的行业广泛。但基本上可以分成吃、住、行、游、购、娱等几个部分。因此,旅游业应主要包括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旅游交通通讯业、旅行社业、旅游购物经营业、旅游观赏娱乐业等几大部分。其中,旅行社、旅游交通及旅游酒店被看作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另外,虽然各级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组织不直接盈利,但由于它们在旅游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应纳入旅游业的构成之中。

综上所述,旅游业的定义可以做如下的描述: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

2.经济效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它的经济效应逐渐显现出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旅游业经济效应是指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目的地)经济的影响。它涉及到旅游收入、旅游就业、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增长、关联企业收入、关联行业就业、目的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各个方面。换而言之,是旅游者的消费对旅游目的地经济各种影响的总和。

二、旅游业经济效应分类

1.按照产生时间。旅游业经济效应按照其产生的时间,可分为即时经济效应和滞后经济效应。

即时经济效应随旅游收入流入旅游业内相关行业,能够在第一时间监测到。比如景区的门票收入。

滞后经济效应是指目前看不到、摸不着的,潜而没发的经济效应,它在时间上有一个滞后性,经历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2.按照经济价值。旅游业经济效应按照其经济价值,可以分为积极经济效应和消极经济效应。

积极经济效应是指旅游业对旅游地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有利)影响。比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会给旅游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居民就业。

消极经济效应是指旅游业对旅游地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不利)影响。比如,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会带来旅游地物价水平的提高,而它的涨幅超过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涨幅,就会给当地居民带来生活上的负担。

另外,按照发展的观点看待积极经济效应和消极经济效应,它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所以必须用动态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

3.按照表现形式。旅游业经济效应按照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经济效应和隐性经济效应。

显性经济效应又称为直接经济效应,是指旅游业的的发展引起的经济收入增加,就业岗位增加等外在的、能直接表现出来的经济效应。这些从当年旅游年鉴统计数字就能知道。

隐性经济效应是指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应,但在形态上检测不到,主要包括诱导效应和间接经济效应。旅游者在旅游地的一系列消费活动,都会带来区域内经济收入的增加,把旅游地居民消费再次促进旅游地经济水平增长的经济效应称之为诱导效应。

三、影响旅游业经济效应的因素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影响经济效应的因素很多。根据布伦•阿彻尔(Archer)教授等人观点,影响旅游业经济效应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消费金额。旅游者在旅游地消费的金额决定着对经济效应影响的大小。旅游者在旅游地消费的金额越多,对当地的经济效应越明显;反之,则对当地的经济效应越小。所以,旅游消费是影响经济效应的根本因素,也是关键因素。它是旅游地经济效应的外生变量。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当旅游消费金额达不到一定数量时,其经济效应变现得不够明显。

2.消费结构。旅游者在旅游地的消费结构对经济效应中的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影响特别大。旅游者在旅游地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对当地的餐饮业、宾馆业、交通业、景区、商业和公共服务业带来可观的收入效应,同时还促进了就业。在消费结构中,如果用于吃、住、行在六要素中所占的比重过大,那么用于游、购、娱的花费较小,那么目的地的旅游直接经济收入就会减少,这对当地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也会减小,进而对就业带来不利影响。如果要促进旅游地GDP又好又快增长的话,必须调整好消费结构。

3.经济规模。旅游者吃、住、行的规模,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应。旅游目的地餐饮业、宾馆业、交通业的规模,吸引不同的旅行团队。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规模经济效应的古典解释,这种规模效应也体现在旅游业的方方面面。例如,随着乘客人数的增加,交通成本肯定会相应减少。餐饮业和宾馆业同样受经济规模的影响很大。

另外,经济规模大的地区比中等经济规模的地区更吸引旅游者,带来更广泛的经济效应。但不是所有经济规模大的地区都比其经济规模小的地区吸引旅游者,例如神秘的香格里拉、神农架特别吸引人。

4.关联程度。旅游业各部门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联程度,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经济效应。例如,推广有纪念意义的旅游产品时,少不了文化部门和宣传部门的鼎力支持。因此,旅游地对其各部门投入额越大,他们相互之间关联程度越紧密,支持力度也就越大,提供的服务和配套政策越完善,因此,带来的经济效应越明显。

参考文献:

[1]段强.旅游在转型经济中的作用.旅游学刊,1999,(6):65.

篇(6)

旅游景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改革开放以来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迅速发展的助推器,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和影响。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经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41处,5A级景区137家,其中江苏省拥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及9家5A景区。江苏省目前免费开放的3处5A级景区是南京中山陵、苏州金鸡湖和南通濠河。它们所处区位不一、资源特色各异、历史发展轨迹也有很大差异,但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免费开放的道路。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而其中景区门票价格的制定和调整更成为焦点问题。长期以来,门票收入是我国旅游景区的主要收入来源,处于相对较高、整体上升的趋势。经测算,我国景区的平均价格占到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月收入的9%,而这一数字在发达国家只有1%。而且,景区门票花费已经成为国内游客旅游开销中比例最大的分项,达20%,超过交通、餐饮、住宿等方面,而在世界范围内这一比例只有7%。在5A景区中,门票价格在100元以上的已达46.2%。

当前,对景区免费开放的相关研究以定性概括论述为多,而针对热点旅游区域进行深入、定量分析的研究还显缺乏。因此,本文为填补相关研究空白,以旅游景区门票制度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江苏省南京中山陵、苏州金鸡湖和南通濠河这三处5A级旅游景区门票免费所带来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研究,为景区门票免费的运作模式、影响机制和制度保障提供理论支撑,从而为旅游景区免费开放这一新颖做法的健康、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做出实践保障。本文在性质上属于投入-产出的效果检验,研究数据主要来自相关旅游景区发展重要指标及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发展重要指标等二手数据。

篇(7)

关键字:旅游经济;经济增长;贡献率;拉动率;旅游收入乘数

旅游业有“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誉,具有关联度广、带动性强等特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不但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上海的旅游产业发展一直领先于国内其他省市,2012年上海市的旅游收入达到3650.55亿元,位居中国国内第一,旅游业在上海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上海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本文通过上海1998—2012年的相关数据主要分析旅游业对上海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从而为上海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一、文献综述

Wall和Mathieson(1982)最早提出了旅游乘数的概念,认为最初旅游消费和旅游乘数相乘后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总收入效应。Fletcher和Snee(1985)把旅游乘数分为产出乘数、销售乘数、收入乘数、就业乘数、政府收入乘数、进口乘数,并对这六种主要乘数进行了鉴定分析。Seong?seopKim、KayeChon 和KyuYoopChung(2003)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从收入、就业、创汇等方面研究了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Kim et al.(2006)利用台湾地区1977-1992 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旅游和经济增长互为格兰杰原因的结论。

国内在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影响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张凌云(1998)在乘数公式的基础上,总结了旅游业乘数发生作用的三个前提,认为旅游业乘数作用是有条件和范围的。何佳梅、贾跃千和周昌军(2005)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旅游收入乘数模型,并测算、比较了区域间的旅游收入乘数值。陈斐、张清正(2009)以江西省为例,从收入、创汇、就业以及产业关联等方面定量分析了旅游经济的效应。孟祥伟、金浩(2010)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对河北省的旅游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了协整分析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法,进而研究旅游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旅游业在上海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改革开放后,上海旅游产业的规模有一个明显的剧增,从20世纪80年代仅能接待上万人次游客到如今的全年旅游数2亿多人次,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1997年,上海明确了都市旅游的产业发展定位,至此,上海的旅游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图1 可知,上海旅游业增加值从1998 年的171.84 亿元,提升到了2012 年的1497.68亿元,增长了近9倍,是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的2 倍多,年均增速达16.89%,说明上海旅游经济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不过,无论是通过旅游业增加值的绝对数大小,还是旅游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大小来衡量旅游业的发展状况都较为单薄。因此,本文借助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更好地说明上海旅游业的发展水平问题。

1998—2012年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快速,虽然年均增速高达12.59%,但旅游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仍在不断提高,从原本的4.52% 上升到了7.42%,平均值为6.10%,高出国内水平近3个百分点。2003年和2010年是两个特殊时期。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上海旅游产业遭受了较大打击,因此当年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5.05%,比上年减少0.6个百分点。根据《上海年鉴2004》资料显示,“非典”对上海市旅游业带来了巨大损失,据估算2003年上半年的直接损失约为50亿元,影响了约10万名旅游从业人员的收入。相比之下,2010年是上海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一年。“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上海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商机,全年旅游收入及国内外旅游人数均大幅增长,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7.93%,比上年增加1.3个百分点。

三、旅游经济对上海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拉动作用

虽然旅游业占GDP的比重能反映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但无法衡量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选取了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两个指标来分析旅游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程度。其中,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用旅游业增加值的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之比表示;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则用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之积表示。

如表1 所示,1998—2012 年间,上海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波动趋势,但整体有所提高,相对而言拉动率则起伏较大。1998年以后,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4.86%,经过4年的缓冲,2002年提高到了9.61%,翻了近一番,其增长速度相当可观。在此期间,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率除了2001年有所下降外,基本保持增长态势,2002年旅游经济拉动GDP增长近一个百分点,约为1998 年的两倍。2003 年由于遭遇“非典”,上海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跌到谷底,仅为1.51%,拉动率也降低至0.25%。2004年,上海通过加大旅游会展、旅游节庆等项目的宣传力度,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再创新高,为11.60%,比上年增长约十个百分点,带动了GDP近2.5个百分点的增长。之后的五年里,旅游业的贡献率始终在6%的水平上下浮动,而拉动率则经历了先增长后降低的过程,2007 年提高到1.54%后,2009年又跌至0.35%。2010年,上海召开“世博会”,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达到峰值,高达16.69%,旅游业的拉动率也相应增加至2.35%。之后,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下降,仅为2.49%,对GDP 的增长的拉动率也只有0.29%。2012年,旅游业的贡献率又有显著提高,为8.76%,而拉动GDP增长的效果并没有显著提升,仅有0.45%。

四、上海的旅游收入乘数效应分析

旅游业除了通过直接收入影响国民收入外,还通过由旅游直接收入产生的诱导收入和间接收入对国民收入产生隐性的影响,旅游收入与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长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被称为旅游收入乘数,该数值的大小反映了旅游收入对区域经济促进作用的强弱。

旅游业总收入与旅游业增加值(增加值法下的旅游收入),是学术界测算旅游收入乘数时采用的两种核算方法。虽然旅游业总收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但由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各产业扣除了中间投入后的增加值之和,因此,本文选取同样扣除了总收入中对旅游业的中间投入的旅游业增加值来测算旅游收入乘数。

首先,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Kαβ·L的基础上,构造旅游收入生产函数Y=A·Iα,其中Y为国内生产总值,I为旅游收入,A为常数项,代表其他投入因素对国内生产总值产出的影响。对函数进行微积分处理后,可知α为旅游收入产出弹性,又可表示为

然后,对旅游收入生产函数取对数,并引入时间趋势变量i 以消除时间趋势的影响,得到方程: 1nY =1nAα +I ?i1n 。利用Eviews7.2软件对1998-2012年的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和旅游收入进行回归,可求出旅游收入产出弹性α 的值为0.45。由于旅游收入乘数K = ΔY/ΔI,所以可以推出Kα =Y ?I ,通过计算求出,如表2所示。

从表2中的测算结果来看,2012年上海的旅游收入乘数为6.01,意味着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上海的国民经济总产值可提高6.01元,从相当高的数值中可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上海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深远影响。1998—2002年,上海的旅游收入乘数从9.87逐年下降至7.91;而2003年突然上升,为8.83;之后,上海旅游收入乘数的值又有两次波动,2004—2008年,先是持续下降再缓慢增长,但始终保持在6.5 以上的水平;2010 年该值仅为5.63,2011 年增加到6.07,而2012 年又略有下降,为6.01。总体来看,1998年至2012年间,上海的旅游收入乘数呈逐步减小的趋势。

由公式可知,在旅游收入产出弹性α的值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旅游收入乘数的大小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与旅游收入的比值。当旅游收入的增长率大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时,旅游收入乘数变小;反之,则变大。1998-2012 年,上海的旅游收入增长率整体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而导致旅游收入乘数整体呈减小趋势。2003年和2010年的旅游收入乘数有明显起伏也是这个原因。前者因为“非典”的影响,旅游收入仅比上年增加4.43%,而国内生产总值仍保持高速增长,旅游收入乘数因而突然变大;后者是由于“世博会”的缘故,旅游收入大幅上涨,增长率高达35.12%,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导致旅游收入乘数突然变小。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对上海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上海旅游业发展速度稳定增快,产业地位稳步攀升。1998—2012年间,上海旅游业增加值的增速除了个别年份以外均高于GDP 的增速,年均增长率更是比GDP高出了4.3个百分点,与其他产业相比上海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较高,发展潜力依然很大。2001年以来,上海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在5%以上,且该数值总体呈不断上升态势。从国际经验来看,旅游业俨然已经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

第二,旅游经济对上海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较为显著,但总体呈减小趋势。剔除2003年、2010年的数据后,在过去15年里,上海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率平均为7.52%,拉动率平均为0.97%,旅游收入乘数平均为7.47,反映出上海旅游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小觑的带动作用。但从三个指标的数值来看,旅游业对上海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拉动作用走向一致,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012年又有所回升;而旅游收入乘数则持续下降。这说明上海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正在减弱,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提高旅游业在上海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针对上述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加强旅游业与工业历史积淀的融合。上海作为一座拥有100多年悠久历史的工业城市,拥有丰富的工业资源,虽然目前上海已经开发了200多处工业旅游景点,但是工业旅游发展长期受到开放程度不够、游客认识不足、参与性不强等因素限制,对此更需进行更好的宣传包装。进而,应把宝山钢铁、嘉定汽车、闵行航天、长兴岛造船、洋山深水港等工业旅游景点打造成集文化传承、成果展示、科普教育、生产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基地。

二是加强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上海共有9个郊区县,占地约为全市总面积的93%,不仅农业旅游资源丰富,而且还拥有先进、成熟的现代农业技术,应充分发挥并结合上海自然资源和现代农业技术的优势。例如加大对崇明岛生态旅游的开发,丰富生态旅游的内涵与形式;抓住长兴岛建设一级渔港核心功能区的机遇,大力发展渔港风情旅游,与横沙岛旅游联动发展;利用现有现代农业园区的资源,开发观光旅游、科普推广、产品展示等体验活动。

三是加强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旅游业是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服务始终贯穿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因此,要将旅游业渗透入现代服务业中,与之形成互动双赢局面。要加大金融、通讯、住宿、交通、娱乐等服务性资源与景点、旅行社等旅游性资源整合力度,为游客提供高科技与高技术含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叶秀霜.旅游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2.

[2]谭佩琴.澳门旅游收入乘数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66-71.

[3]师守祥.旅游业乘数研究辩证[J].旅游学刊,2007(10):30-33.

[4]何佳梅,贾跃千,周昌军.旅游收入乘数的测定和区域间比较[J].经济师,2005(05):144-145.

[5]陈斐,张清正.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9(09):1564-1579.

篇(8)

二、“韩流”对韩国旅游产业的影响

韩国旅游观光公社的“韩流部”在促进“韩流”对旅游的影响方面,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韩流”文化的巨大魅力及其对韩国旅游业的贡献。下面是中国的“新京报”和新浪网合作的一项调查数据(“韩剧启示录”联合调查):

性别:男8.59%,女91.41%;是否看过韩剧:是98.99%,否1.01%;是否会因为喜欢韩剧明星,而购买他的周边:会82.32%,不会17.68%;是否会因为热爱韩剧,前往韩国旅游:会76.77%,不会17.68%。

数据显示,76.77%的中国人会因为对韩剧的喜欢而去韩国旅游,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份额,因为在中国,喜欢看韩剧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比例,有46.97%的中国观众观看过10到50部韩剧。中国人越来越多的选择了韩剧,也使“韩流”得到发展。这样,在“韩流”的影响下,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韩国旅游,“韩流”文化为韩国旅游业带来了机遇,也为韩中旅游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韩流”产业的广泛性对旅游业的影响

“韩流”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从最初韩国的歌曲、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剧、足球,进一步扩展到韩国的游戏、服装、化妆品、餐饮、电子产品和汽车等各个领域。这些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本身就具有广告作用,以其自身对韩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好了铺垫和宣传。同时,在这些行业中又涌现出一批大腕歌星、影星、球星、音乐人、舞蹈家、模特等吸引了大批中国观众的目光。这些明星的宣传作用和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韩流”所包含的方方面面,已极大地吸引了中国人的目光,决定着人们的旅游选择。电视剧《大长今》在中国的播放更使“韩流”的传播面越来越广,借助于现代媒体,“韩流”风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一直吹到一些内地城镇和乡村。“韩流”的影响是巨大的,人们从“韩流”中了解韩国的文化,发现了韩国的产品,产生了好感,很多人选择了韩国作为旅游目的地。

2、客流量

到韩国旅游的入境游客中,中国人所占的比例日益升高。几年来持续增长的旅游人数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在中国,年轻人一般比较喜欢韩剧,现今到韩国旅游的游客中以年轻人居多,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因为受到“韩流”文化的吸引而喜欢韩国,希望利用假期时间去韩国亲身体会自己在银幕上看到的感觉。因而在去韩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中,年轻人高达70%以上。在对韩国的总体印象中,大多数人的反应都较好,其中年轻人所占的比例最高。从韩国观光公社在2001年的外来游客调查中,对501个中国人分年龄段进行的调查分析,大部分中国人对韩国的印象很好,其中又以年轻人的比例居多。也就是说,受“韩流”文化影响的人数较多。“韩流”让中国人认识了韩国,也让中国人选择到韩国旅游。

韩国文化观光部公布的“2004年来韩旅游出入境动向”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在“韩流”的带动作用下,来韩国旅行的外国旅游者达到582万人,创历史新高。2004年外国游客人数比2003年增加22.4%,比预期目标(559万人)多4.1%。从国家和地区情况看,中国台湾地区的旅游者比上年增加56.7%,增长率最高。日本游客占来韩游客的40%以上,比上年增加35.5%。亚洲地区是受“韩流”影响最多的地方,不难看出,“韩流”所蕴藏的巨大的旅游商机。

“韩流”带动了旅游热。显然,这种持续增长的客流量,很大一部分是借助于“韩流”文化来实现的。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旅游业一直不景气,连续5年旅游服务收入下降,借助韩流文化,2004年才止跌回升。据韩国观光公社委托韩国学者做的一份“韩流旅游营销效果分析及发展方向调查”,2004年,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的游客中,有27.1%(约71万人次)是直接或间接受到韩国影视剧的影响来韩旅游的。这些“韩流游客”共为韩国带来了7.8亿美元的外汇收入。美国的《纽约时报》将裴勇俊称为“创汇23亿美元的男人”。韩国经济研究院的一份报告则认为,“勇样经济效果”本身就超过29亿美元,其中为韩国旅游业创造10亿美元收入,相关产品出口到日本则赚取约19亿美元。拍摄裴勇俊出演的电视剧《冬季恋歌》外景地,一个私人拥有的小岛每天接待的游客量要以千计,光门票收入都使小岛的产权所有者赚得盆满钵满。随着《大长今》的热播,韩国的“大长今主题公园”游客怕得日以数千计了。

三、两国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共同改进的方面

1、韩国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饮食。中国人喜欢吃炒菜、多油的食物,而韩餐以非常清淡的小咸菜、泡菜、汤为主。中国饮食讲究用油,而韩国料理讲究去油。现在中国团队在韩国用餐的餐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只接中国团的餐厅,一类是既接中国团又接待韩国本地人的餐厅。从实际情况看,同时接待中国人、外国人的餐厅客人意见不大,而专门接待中国团的餐厅由于旅行社的报价低导致餐费也很低,提供的饭菜质量较为低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游客的旅游心情。

(2)饮水。韩国人饮水以凉水为主,大部分的宾馆饭店都不供应热开水,所以中国游客在韩国很难喝上热开水。

(3)导游。现在90%以上的中文导游都是旅居韩国的华侨或是近几年由中国去韩国的留学生或打工者,他们的韩文中文都很流利,但是普遍缺乏对韩国历史及文化的深层次了解,致使对中国游客的导游介绍上只停留在浅层次上,同时缺乏导游的专业服务意识,服务质量不高。

(4)路线安排。由于价格原因,一些真正反映韩国自然文化精华的旅游景点往往不被安排到旅游行程中,使中国公民在韩国旅游后有时会觉得“不值得”。

2、中国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中国经营韩国旅游市场的旅行社大部分掌握在承包和挂靠的个体经营者手中,其经营成本低,价格灵活,不受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经营范围混乱,搅乱了正常旅游市场,给韩中双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虽然中国这些年接待了大量的韩国旅游者,但旅行社的经济收入普遍很少,拖欠款的问题十分普遍。同时,由于一些旅游团队接待质量低,引起了韩国旅游者强烈反感。

(2)一些韩国旅行社的代表或私人,以挂靠、就职或承包等不同形式,进入中国旅行社从事旅华市场的销售。这些人不仅向韩国旅行社通报经营成本,还存在中国旅行社与各景点、购物点之间的协议,以至韩国旅行社要求报价时把各种回扣、“人头税”计入利润,将原本已经很低的报价再向下压,形成市场削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3)推出的旅游线路过于大众化,热点集中,缺少有针对性的深层开发,现有的市场面狭窄。现在向韩国旅华市场推出的是近几年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率较高的大众线路。但实际上,由于文化、历史原因,韩国旅游者有着和其他传统客源市场不同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传统线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求和特殊偏好。

(4)缺少优秀的韩语导游。科班出身或经过正规培训的韩语导游不多,韩国旅游者来中国各城市,韩语导游大多数是来自延边的朝鲜族,其中相当部分未经培训、无证上岗,这些人也多是挂靠某家旅行社交纳“人头税”,过着半自由职业者的生涯,其导游业务素质、敬业精神令人担忧。

3、两国共同改进的方面

首先,韩中两国政府要共同加强对旅游的宏观调控。针对目前韩中旅游存在的弊端,两国政府要结合实际,出台相关管理政策,进一步规范韩中旅游市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韩中旅游市场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如旅行社及导游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旅游心情,给他们留下不好的印象,势必会给韩中旅游带来负面影响。所以,韩中政府都应根据各自的市场特征,对目前存在的不良现象加以控制和调整。同时,通过出台政策加强管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篇(9)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社会活动,对促进旅游地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根基。然而,在旅游规划、建设与消费过程中,因缺乏科学指导盲目开发、管理不当等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破坏了旅游资源的永续性,影响到旅游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长江上游的大九寨环线拥有重要的旅游资源,拥有闻名世界的九寨沟、黄龙等自然风景区,每年要接待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旅游者,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由于活动人员众多,也带来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本文试图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旅游业中,探讨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长江上游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个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一、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特点

1.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循环利用来实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由于四川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发展任务非常繁重,资源和环境压力巨大,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因此众多的专家提出了四川发展循环经济应根据自身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特点,按照循环经济所遵循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从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着手,抓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大力推行节能、节水、节料、节地,推行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并提出了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区域等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但把旅游业作为循环经济研究内容的还不多见。

2.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特点。旅游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是循环经济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从旅游产业这个角度来看,旅游业循环经济主要是指根据执行服务来创造价值的第三产业的特点从旅游服务产品与设施的设计与开发,到整个旅游过程,都要考虑消除或使之尽可能地减少旅游企业、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直接与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循环经济严格遵循着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3R 原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一切旅游经济活动,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活动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以达到“合理开采、高效利用 , 最低污染”的目的,把旅游业清洁生产、旅游资源综合利用、旅游产品的生态设计和旅游者的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 , 从而使旅游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旅游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来。

二、长江上游大九寨环线的旅游环境

四川作为一个资源大省,建设企业循环经济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四川也是一个旅游大省,特别是长江上游的大九寨环线,是以成都-都江堰-汶川-松潘-九寨沟为西线和成都-绵阳-江油-平武-九寨沟为东线的环形旅游线组成的地带,大九寨环线上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具有色彩多样、层次分明的森林景观;同时,大九寨环线上人文古迹众多,有唐朝诗仙李白的故里,三国时期蜀汉遗迹富乐堂、西蜀子云亭和大司马蒋琬墓地,深山宫殿报恩寺等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为发展观光旅游业,培育第三产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吸引了众多的国际与国内游客。但是,由于大九寨环线上人口密度大,经济活动频繁,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地区生态仍十分脆弱, 大气和水质等环境污染问题在整体得到改善的同时,部分地区生态问题也显得日益严重。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对九环线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加剧,而且也对三峡库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和影响。其次,大九寨环线上生态建设也面临着提升生态建设效益等深层次的问题,面临着解决生态建设与增加生物多样性、发展地方经济及生态系统的维护等结构性矛盾。为了保持该地区生态建设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行旅游业循环经济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长江上游大九寨环线旅游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旅游循环经济模式是整个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目标所在。要按照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 ,充分发挥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技术经济的作用,协调旅游生产与消费,协调区域内的农业生态化、工业生态化、城乡生态化等 ,严格按循环经济理念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循环利用 ,保护资源和环境 ,树立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理念 ,构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运行的系统模式 ,以保证旅游业科学、有效地发展。

由于九环线地处长江上游,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生态条件脆弱,面临着开发与保护、巩固与发展的双重任务。在几千年来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环境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人们认识到生态就是现实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只有实现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社会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对一个地区来说也是如此。要实现九环线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生态优先,以生态建设为主,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等生态工程,逐步恢复森林景观,培育森林特色资源,优化森林的各种效益。建成九寨环线“春天一山花,夏天一山绿,秋天一山果,四季有景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要在保护好现有生态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好生态,增加植被,提高植被质量,同时要治理好污染,通过构建景区特色,把文化、景观、娱乐融为一体,形成具有九寨环线特色的旅游文化。

九寨环线上地域辽阔,动、植物种类繁多,立地类型多样,具有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因此在构建其旅游业循环经济模式时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采用分区治理的方法。根据九寨环线上立地类型、森林植被、林业发展水平及社会经济情况,九环线生态建设的分类界定及循环经济建设模式为:

1.平原生态区。该区域范围海拔高度一般在500米以下,30公里范围内相对高差在50米左右的平坦地面。地貌以平原为主,台状浅丘和红岩低山镶嵌其间。包括成都市、德阳市以及都江堰市、江油市部分地区。该区人为活动频繁,经济发达。根据此特点为,其循环经济模式为:主要通过生态城镇建设、绿色通道建设,以人工促进森林群落的演替方式培育森林后续资源和景观资源,通过优选组成种群和高效的配置方式,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自然景观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

2.低山丘陵生态区。该区域范围海拔高度在500米~1000米之间,2公里范围内相对高差50米~500米之间。地表丘陵、低山错综起伏,沟谷纵分割。包括绵阳涪城区、江油市及平武县、都江堰市部分地区。该区人为活动比较频繁,经济比较发达。其循环经济模式为:适宜生态建设模式有城镇生态建设模式、绿色通道生态建设模式,经济林生态建设模式。以坡耕地治理为中心,绿化荒山和退耕还林;优选高效的经济林木,搞好庭院、埂坎生态经济林业,构建生态休闲区;改造低效林,改良草坡,续建水利水保工程;坡耕地梯地化,遏制水土流失,提高抗御干旱和洪涝灾害的能力。提高生态质量,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创收门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需要,提升城市形象与品味。

3.中高山生态区。该区域范围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2公里范围内相对高差500米以上。地貌类型以中高山、深切河谷为主。包括汶川县、茂县、松潘及平武、北川诸县。区内人为活动少,经济欠发达。其循环经济模式为:主要是以自然演替的方式促进森林群落生态功能的恢复,因此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为主,绿色通道生态建设模式辅之。采用近自然的管理理念,绿化干旱河谷、荒山荒地和陡坡耕地,治理“三化”草地,提高林草覆盖率和水源涵养功能,建设生态农业。通过封禁措施,形成乔、灌、草、藓的立体生态结构,恢复森林动植物资源和景观资源。

四、结论

长江上游大九寨环线具有重要的旅游资源,但同时其生态区域也十分脆弱,要使该区域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遵从生态经济学原理,积极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其必然的选择。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通过科学规划,根据不同的生态类型,不同区域采取不同方案,积极推动该区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实现该区域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环境的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1]李晖刘静江:关于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篇(10)

共生的概念最早产生于生物学界,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de Bary)在1879年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不同种属生物生活在一起,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传递”。共生是生物体之间出于生存需要按照某种方式互相依存、相互作用,形成共同生存、协同演化的共生关系。一般而言,共生是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由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三个要素构成。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称为共生界面,它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系统中,也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系统之中,共生思想开始广泛应用到社会经济研究的诸多领域。

京津冀旅游共生的判读

(一)京津冀旅游共生的产生

京津冀旅游共生是各旅游主体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在抽象意义上表现为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机制和模式形成的关系。当把京津冀旅游协作区域看成一个共生体时,参与旅游协作的京津冀省级单元就成了一个个共生单元。在旅游协作实际运行中,京津冀旅游共生体还包括许多子共生单元,它们可以是各市县地方政府,也可以是各类旅游企业、旅游非政府组织、社区等主体,这些子共生单元形成了众多子共生体。京津冀旅游共生就是各共生单元之间互利互惠、和谐共赢的发展方式,本质是发挥规模效益、获得成本优势、增强抗风险能力,目标是整体利益最大化和全局共赢。

参与京津冀旅游协作的各利益主体都是存在复杂关系的旅游系统,各主体对旅游生产力要素整合、配置的过程恰似生物群体共生机制的作用过程和共生模式的形成过程。京津冀旅游共生特指各旅游主体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在抽象意义上表现为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机制和模式形成的关系。通过共生产生新能量,就是所谓部分之和大于总体。

(二)京津冀旅游共生的判读

1.地域共生。参与旅游协作的京津冀地区地域相邻、相互依存、人缘相亲、文化相近,基础设施相连,社会经济交流密切,使得本区具备了旅游共生发展的天然基础。从地理位置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京津冀是彼此难分的区域,虽然各有疆界,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交叉,或怀抱,在从全国来说,这样的区域也是唯一的。此格局对发展区域旅游共生来说是有益的。京津冀地区早在1985年就成立了京东旅游区,致力于京东地区两市一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协作,虽然后来因为多种因素没能够坚持下去,但对区域旅游协作作出了前期的探索和尝试。目前,旅游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在推动旅游协作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2.经济共生。在我国的经济版图中,京津冀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地区。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京津冀协作发展,不仅是京、津、冀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推进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经济发展上,京津冀之间不仅在发展条件上具有差异性、产业结构具有错位性,而且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辐射范围具有不同层次性、居民消费和收入也有差异性。这些多层面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和强化了三地的互补性,是实现京津冀长短互补、共赢发展的最佳利益结合点和重要现实基础。

3.旅游共生。京津冀旅游资源丰富,尤其以文化旅游资源见长;其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各具特色,旅游开发水平、旅游产品种类特色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利于构成相互补充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丰富游客游玩内容。该区域整体上的差异性和多层次性,强化了各共生单元的相互关联程度。因此,协作发展旅游业、共同分享区域内部客源市场,不仅能降低游客的出游成本,提高出游效率,增加旅游企业的收入,而且还会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较高的公共管理成本,从而形成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

旅游业需要依托不同的区域空间和不同的产业发展,由于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和行政区划制度紧密结合,容易导致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在资源开发方面缺乏整体性、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在旅游宣传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品牌、在资源保护上责任不明等。

同时,京津冀区域内旅游市场规模和结构都很不平衡,三地还未形成互为市场的格局,津冀都希望在北京旅游市场占有更大的份额,但是北京对津冀却缺乏相应的依赖。但无论是从消费趋势还是旅游活动的空间扩散规律来看,区域内部市场都将成为主流,这种不平衡的关系使得三地旅游协作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不平等的位置,不利于区域旅游协作的长期和深入发展。京津冀共享区内部客源市场,不仅能降低游客的出游成本,增加旅游企业的收入,而且还会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较高的公共管理成本,从而形成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

京津冀旅游共生的优化措施

(一)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共生意识

观念支配行为,行为体现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观念的后果。任何管理上的突破,都是以观念的更新为先导的。京津冀旅游共生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它深化了竞争与协作的辨证关系,重新树立一种务实的“和谐共生、协作共赢”观念。京津冀在旅游方面的协作有了一定的基础,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当务之急就是要求实施和参与旅游协作的各共生单元更新和转变观念,树立整体全局观念,强化共生意识,提高共生的层次,在深度上有所突破,以构筑实施旅游共生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一方面,实现由自我为中心向多元共生转变。各共生单元要逐步改变向内看而不向外看、自成体系的习惯,不仅仅以自己为中心谈共生,更要从区域整体利益、京津冀共生体的角度,重视交流与协作,以互惠互利为宗旨,实现共同收益,从而形成“多元共生”、“共生共赢”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实现由无序竞争向协作共生转变。要求各级决策层共商旅游发展大计,协同行动,实现政策的协调,见到政策的实效。要实现京津冀旅游共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统一规划,共生发展。京津冀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互补性强,在各政府协作的框架之下,要树立“大旅游、大联合、大产业、大市场”的理念,旅游协作发展适合资源市场型的共生发展形式。首先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彻底的清查与整理,进行重新定位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对旅游资源、产品和客源等,进行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形成旅游发展的统一格局。

2.品牌共塑,联合促销。品牌是重要的旅游吸引要素。京津冀旅游要实现协作共生发展,必须注重突出区域旅游的整体风格,以整体形象宣传和联合促销的形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各共生单元通过制定实施整体旅游形象宣传计划,实行统一策划形象、统一对外宣传、统一包装线路,大力开展联合促销推介活动,不仅可以形成整体合力,提升旅游的品牌认知度,还可以减少对外促销的费用。在整体品牌打造上,形成地方景观、文化本色与现代旅游理念的完美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3.资源共享,放大优势。京津冀各共生单元将自身的资源放到更大的范围中,进行重新整合,有利于“大资源”的共同开发,减少由于盲目竞争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在交通、接待服务设施等建设上要打破区域和个体界限,联袂建设,使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通过资源和设施共享,每个共生单元贡献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优势整合共同创造,将会增强整体竞争优势。

4.网络互补,提升效率。京津冀旅游共生其实是一个扩大化的共生网络。通过构建旅游共生网络,耦合竞争与协作关系,使得竞争矛盾缓和,由单个间的竞争变成旅游网络间的竞争。通过共生网络互补,提升网络效率,竞争力就会增强,这样最终形成一个相互完善、相互补充、相互利用、联合竞争、利益共享和共生发展的旅游经济生态管理系统。

(二)组建协调管理机构、打造共生平台

1.宏观决策层面。以政府服务转型为契机,成立京津冀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京津冀旅游协作发展委员会,通过决策层的互动沟通,制订京津冀协作共生契约,为京津冀旅游协作共生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其主要职责是营造良好的协作环境,确定协作重点与发展战略、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制定有关配套政策、合理配套协作资源、决定重大协作项目等。

2.中观管理层面。由京津冀旅游部门的有关领导、旅游专家、主要旅游企业代表组成京津冀旅游协作发展办公室,定期举办年会或联席会议。以共生契约为依据,通过管理实施机构的互联协作,提高协作共生发展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其主要职责是开展重大问题决策的前期调研、制定年度协作计划、落实有关政策、组织实施重大项目、搭建产业、企业对接平台、沟通协作发展的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等。

3.微观操作层面。企业是京津冀旅游协作的直接实施者和推动者,设立常设的、企业化的京津冀旅游共生论坛,打造企业共生平台。企业围绕总体发展目标,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实际,以企业间彼此达成共生契约为依据,采取共同开发市场等多种形式,通过以利益为纽带、资源整合为基础的互补互利,从微观层面上促进京津冀旅游协作共生总体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完善交通通讯体系、弱化共生障碍

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区域协作观念相对较弱等原因,在旅游共生开发中,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政府行为色彩,强调更多的是竞争,忽视了协作,尤其是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致使区内交通不畅,因此,旅游协作共生首先就应打通或开辟旅游交通要道,以服务旅游者为目的,使旅游者无论从哪方进入,都能畅通无阻。

在京津冀旅游协作中,各种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是游客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或媒介,是旅游协作的重要基础。没有这些基础设施,资源将无法流动。相反,完善的基础设施会加速资源的流动,提高市场配置效率,使京津冀旅游协作的运行费用相对降低。因此,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是畅通弱化旅游协作共生障碍,促进京津冀旅游协作的必要条件。

总体而言,京津冀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形成了海陆空交通立体网络,可进入性强,各主要旅游城市间外部交通条件优越,均有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相连接,大致形成了3小时城市圈,有利于旅游共生的发展。但相当一部分景区“最后10公里”的交通线路的级别低,很多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可进入性差,交通条件不尽如人意,加上一些景区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和服务水平不到位,难以与京津冀旅游的主线实现很好对接。因此,围绕旅游加快建设以公路、铁路、航空和绿道为支撑的交通通达系统,打通断头路,下大力气建设进入景区的高等公路,形成旅游环线和多通道,构建“快旅慢游、便捷安全、无缝换乘”的旅游立体交通体系,已成为旅游协作发展的当务之急。另外,在旅游协作中,坚持科技支撑,要构建信息化网络系统,在主要旅游城市设立旅游协作信息中心,为游客提供整个区域的旅游信息,以信息化提升旅游产业现代化。总而言之,京津冀要从拆除制约区域内旅游协作发展的障碍入手,为旅游共生深入发展做铺垫。

参考文献:

1.Quispel A. Some Theoretical Aspects of Symbiosis[J].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951, 17(1)

2.Douglas A.E. Symbiotic Interaction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篇(1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已经成为社会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旅游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统计技术及软件的不断发展,计量模型也渐渐引入旅游经济的研究。

重庆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奇观、悠久的文化及和谐的生态环境等特色旅游资源。重庆以“美女、美食、火锅、温泉”闻名于世界,并也山城都市、长江三峡、大足石刻三大世界级旅游精品带动旅游业的强盛发展。重庆直辖以来,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重庆市的旅游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有何关系?是经济增长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还是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增长,抑或两者之间相互促进。文章运用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对重庆市旅游经济与地方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揭示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为重庆市旅游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和科学依据。

一、重庆市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

(一)变量与数据的选取及描述性分析

选择重庆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CQG)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基本指标,重庆国内旅游收入(CD)和入境旅游收入(CI)作为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指标。样本数据来源于历年的《重庆统计年鉴》。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历年名义汇率把计量单位全转为人民币。为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冠以字母L表示经对数变换后得到的新数据,并记一阶差分为DL。图1给出了重庆支出法生产总值、国内旅游收入及入境旅游收入的发展轨迹。

图1 重庆市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发展轨迹

(二)单位根检验

由于经济分析中所涉及的大多数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 因而在作进一步分析前, 必须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文章用 ADF 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

表2 ADF检验结果

注: C、T 、K 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是否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

ADF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LCQG和LCI都是稳定序列,而LCD为一阶单整序列,记为I(0)。LCD在1%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为非平稳序列。LCQG、LCI和LCD在一阶差分下通过了ADF单位根检验,这说明这三组变量在一阶差分下都是平稳的,记为I~ (1)。

(三)协整检验

协整是指多个非平稳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协整分析的目的是决定一组非稳定序列的线性组合是否具有协整关系,以避免伪回归。本文采用Engle- Granger 两步法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

1.LCQG和LCD的协整方程

以LCQG为被解释变量, LCD为解释变量,用OLS 回归方法估计回归模型,结果如下:

LCQG= 1.326+ 0.882* LCD+ ut

t ( 10.049) (17.334) R2= 0.971 DW= 0.590

查DW 统计表可知, 在0. 05 显著性水平上, dl=0.88,du=1.32,模型中DW 值

LCQG = 0.151+ 0. 125 *LCD+ [ AR( 1) = 0. 887] + ut

t ( 1.465) (1.520) ( 5.828) R2= 0.995 DW= 2.331

残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表3 残差的单位根检验

由残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残差单位根检验的ADF 统计量的值小于10% 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重庆地区生产总值与国内旅游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2.LCQG和LCI的协整方程

以LCQG为被解释变量, LCI为解释变量,用OLS 回归方法估计回归模型,结果如下:

LCQG= 2.225 + 0. 994* LCI+ ut

T (13.213) ( 8.282) R2= 0. 884 DW= 2.082

残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表4 残差的单位根检验

由残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残差单位根检验的ADF统计量的值小于1% 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重庆地区生产总值与入境旅游收入之间也存在协整关系。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重庆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检验。下面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判断重庆市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方向。

表5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从表5可以看出,在滞后1 期的情况下,在5 %显著水平上,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入境旅游收入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在滞后2 期的情况下,在1%显著水平上,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入境旅游收入之间存在很强的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在短期内重庆市的经济增长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但在1% 显著水平上,重庆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对地区生产总值不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说明短期内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尚不明显。

二、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综合以上计量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相关关系矩阵分析表明,重庆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重庆市国内旅游收入及入境旅游收入三个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2.协整分析表明,重庆市经济增长与旅游业发展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长期来看,重庆市经济增长对国内旅游的弹性系数为0.125,对入境旅游的弹性系数为0.994,即重庆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增长0.125个百分点,入境旅游收入增长0.994个百分点。

3.格兰杰因果分析表明,短期内重庆市经济增长推动了旅游业发展,但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尚不明显。

(二)政策建议

一般认为,旅游业发展会拉动当地经济的增长。但通过对2001-2011年重庆市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短期内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尚不明显。根据结论提出的建议:

1.积极倡导和大力发展绿色旅游,科学制定长远的战略决策与长效机制,以保证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2.在现有市场的基础上,扩大内需来激活和挖潜国内市场。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以及产品和市场创新,改善管理,并提高旅游行业整体的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环境并吸引国内外旅游者的条件以带动旅游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巧.浅谈重庆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D].2010.

[2]重庆统计局,旅游局.重庆统计年鉴和旅游业“十二五”规划.

[3]杨梅.我国中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

[4]杨建春.贵州省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