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数学教学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8 16:58:0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数学教学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数学教学分析

篇(1)

对于每一个中学生来说,能够熟练的运用课本上面的知识,又不局限于书本,能够思维渐进,举一反三的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那么怎么才能够有效的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呢?重点在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教学教法的改革。培养创新思维,有效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就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

行动的先行者是观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若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深刻认识数学的学科,其一,数学学科是创新思维的产物,是人们对世界的客观把握、认知所形成的方法和理论。并在世界上广泛的应用,充分的体现了人类的特征和本质。其二,数学也是初中学生最基础的学科,要想学好其他学科就必须先学好数学。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把抽象的变成直观、具体。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价值。教师必须把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充分的意识到学习数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兴趣,为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创新性思维打下了基础。例如,教师可以用数学课本上面的图形,定律来讲所涉及的典故,数学家等等。去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学习的共识。提高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和学生做朋友,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征为出发点。对数学知识记忆的加强。精选例题、多层次系统式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技能。用新的教学设备和先进的理念,开展多变灵活的教学。尤其做好基本概念定理教学。把握学生认知水平,分析思维活动。提问的问题多具有启发性。创设情境问题,活跃气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多引导学生思考,提问。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自主求解。注意知识的延伸,使学生思维由浅不断入深。培养中学生思维深刻性。通过给出的问题,学生会对知识所产生疑问,然后教师再根据问题去引导中学生探索新知识,解决学生的难题,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三、发散思维训练

教师在设计课堂和课后习题要有针对性,从习题中诱导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常对学生进行同一个题目多种计算方式的训练,让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尽量找到题目的多种计算方法,与学生亲密交流,得到更加多的计算方法,进而完善题目,并在这个基础上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法。第二,进行变换习题训练,将问题和条件换成其他的条件和问法。以此来诱导学生的新思路。第三,注重归纳总结,一些不同的题有着相同的解题技巧和思路。相同的题型也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思考能力。创新就是别人没有想到的可能性,或者说,是别人的思想没有扩散的区域。被你的思维所扩散到了。比如像做一道练习题,有的人冥思苦想但是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他的思维没有扩散到能够解题的思路上面,最活跃的思维方式就是发散方式。具有非常大的创造性。发散思维是每一位数学家必须的素质。

四、克服原有的思维定势,训练学生灵活的思维

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过于重视技巧方法的总结,认为习题都是有法可依、有路可行的,却忽视了对数学的灵活运用。容易陷入某一道题的死胡同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帮助自己的学生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全方位的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够灵活,更加有助于增强创新性的思维。

五、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在创新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根据亲身经历得出科学的结论,他非常相信直觉和灵感。他一直强调,在创造过程中,从经验到新思想之间。不存在“逻辑的桥梁”。必须诉诸直觉和灵感。这也是在观察的基础之上发展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培养中,培养其观察能力非常重要,要使他们敢于猜测、敢于突破。这样才能在观察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创造的基础是观察。只有用心去观察,才能出现问题,进而思考问题。同时,要分析观察的现象。对一般猜测的结果也容易触发思维。这是一直非常可贵的创新性的素质。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要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发展能力,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提高思维创造水平。

结束语: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和科学的学科。在数学的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总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贯彻每一个环节。深刻挖掘教材上的内容,着眼于对内容的艺术化,教学的基本功,还有待于我们不断的提高总结。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中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施建伟.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24)

[2]高灵芝.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0,(04)

篇(2)

新课标指出现阶段的数学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够真正学习到有价值及必要的数学知识,同时还应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为此,将分层教学法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分层教学及开展分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目前课堂教学中较为实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是指在学生个体特点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为了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采取分层次教学的一种方法。在同一个班级中进行教学时,应按照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开展分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同时还要对其学习目标进行分层,通过这样的分层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具针对性、更有目的性,进而使每一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学有所得。由于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已经基本形成,为此在实施分层教学时,教师应遵循这一规律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开展分层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并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这一原则的根本就在于强调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均有所不同,故此教师在应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必须从学生的个体特点出发,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分层教学法的最大作用,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循序渐进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指教师在运用分层教学法时,应根据科学的逻辑性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来进行教学,重点应突出学生知识层次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可以更为系统的掌握数学这一学科中的基础知识以及应用方法。

二、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学生分层效果分析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层是分层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分层不仅要切合实际,不能偏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还要合情合理,避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分层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针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分层,可根据学生在小学时的毕业成绩为主要分层依据,需指出的是这种分层应当是暂时性的,当学生学习成绩有所进步或退步时,则应进行重新分层,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是班级内的学生分层。一般可将班内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偏差生这三个层次,教师在分层时必须掌握好尺度,并且要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各个层次中的学生数可按照班级实际情况而定,尽量不要按固定的数目来安排学生,同时应在每次考试以后进行重新分层,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而且也更容易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目标分层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以后,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应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具体方法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出分层教学的作用。例如,对于优等生,可以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并积极鼓励其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进行自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对于中等生,首先要求他们能够对课堂所学的基础熟练掌握,在此之上为其设计一些一般难度的问题,这样可以拓宽其理解和思维能力;对于偏差生,教师应通过多提问、多鼓励、多辅导的方式,增强这部分学生的基础,并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在为其设计问题时,应以简单的问题为主,并适当参入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这样可以调动起他们的求知欲望。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分层

教学内容的分层应以上述两种分层为前提,这样有利于教学内容细化。教师可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设疑、分层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分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考虑到全体同学的要求,又要顾及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全方位地进行考虑才能真正使教学内容分层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4.评价分层

以往对学生的评价,几乎都是凭借一张考试卷来完成的,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分层评价不但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而且更注重的是发展和发掘学生各方面的潜在能力,帮助其建立自信心,这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肯定。评价分层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评价的多元化,如果只重视结果评价,不重视过程评价则会使学生努力的过程被忽视,这有可能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起到反效果。通过多元化评价,可以更好地鼓励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不断前进,这样每个学生都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必然会使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就是对教学效果最大的肯定。

总而言之,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分层教学在对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予以充分利用的基础上,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地调动,其在为学生创造愉悦学习环境的同时,减轻了学生繁重的学习压力,进而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苏英.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3).

篇(3)

一、初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发展,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需要加强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而采用分层教学法是适应新变化的重要方法,可以更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按照学生基础程度和文化接受程度的不同来对全体学生合理划分层次,然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并合理优化数学教学内容。具体而言,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分层教学需要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特点将不同学生分为若干层次,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提高。运用分层教学法可以有效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到更加重要的层次,充分明确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教学目标,以便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可以更好的认清自身的能力和特点,进而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运用分层教学法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提高,实现后面层次的学生跟进前一层次的学生,进而助力整体水平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和措施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

(二)符合数学教学的客观规律

分层教学主要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扎实程度和学习进程,合理对学生进行层次分类,然后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教学,以便能够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同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分层教学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是对全体学生实施同一层次的教学,这样可以更好的符合教学规律。而且也能很好的遵循初中数学教学规律,有利于发挥初中数学教学的效能。

(三)促进学生找准自身位置,端正学习态度

运用分层教学方法需要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确定。针对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对于一些问题具有比较独到的想法,以及初中生具有相对丰富的想象力,在具体运用分层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现状,在充分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智力水平的基础上,将所有学生合理划分为不同层次,比如可以分为一层学生,这层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其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强;二层学生,这层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处于中等,并且对于知识运用相对一般;三层学生,这层学生的数学基础不足,甚至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相对困难,并表现为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学习的态度不端正。通过对全体学生进行分层后,相当于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水平的定位,对于二、三层学生可以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促使他们不断加强学习以便能赶超一层学生,而对于一层学生而言,也需要他们保持良好学习习惯才能保持现有的成绩。

二、初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方法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

在运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效激发学生对于初中数学学习的兴趣,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按照分层教学方法的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学生合理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提高,进而合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轻松合理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针对初中数学教学特点,合理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的推进分层教学方法的实施,同时在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要对每一层次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尤其对学生的疑问要进行及时全面讲解,让学生们可以充分掌握数学题目的解题方法与思路。

(三)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结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结合初中数学的学习技巧与方法,按照不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完成课堂题目,进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数学课堂中,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有效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激情,有效避免让差生处于边缘化的问题。

三、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初中数学教学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重视,促进初中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所以要结合具体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进行分层教学,进而全面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朱俊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2(08)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我国,初中数学教学通常是以学科教学大纲为教学基准的。学生在升入初中时,因个人及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从而在学习基础上也表现的各有不同。数学是一门系统性、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它的严密的体系和知识结构决定了数学教学学习必须按照可接受原则。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如果某个知识点掌握不到位很容易对后面所学知识造成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法做到因材施教。

1、分层次教学的意义

分层次教学是一种适合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又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它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教学。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都有不同,这些不同中智力水平差别是最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针对不同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是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划分层次,主要是按照成绩差别来分层,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组织,是符合因材施教的要求的。教师是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宜自己的教学目标,同时在学习中表现为达成目标所作出的积极行为。

2、分层教学实施的原则

在分层次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遵守以下原则①在分层时把学习成绩相近的学生分为同一层;②在确定各层次教学方法、目标、作业、练习时,应让学生跳一跳,才能达到为宜,在分层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③因为各层次教学要求不同,所以在课堂上以学、议为主,教师要善于激趣、指导、引思、精讲,调控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做好分类指导;④分层是可变的动态的,有提高的可以升级,有退步的可以转级,保证分层结果保密;⑤对各层次学生的评价,按照纵向性原则。

3、初中采取分组数学教学的实践

⑴教学目标的分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数学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而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上层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较强,应尽量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增加课外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对于下层的学生,应尽量降低一些要求,尽量让其能够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能够掌握即可。

⑵授课内容和方式的分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直接要求,也是实现分层教学的重要保证,教师应根据教学层次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选用不同的教材,对于基础知识较好的上层学生,应加强其听说外延思考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对一个问题采取多种解决方式,对于基础知识较弱的下层学生应注重在夯实基础的上,提高自身的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简单应用上。

⑶课堂练习的分层。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检查学习效果,把所掌握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变成技能,实现逐层落实学习目标的效果。教师要在备课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的不同层次,在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要遵守基本要求相同,激励个体发展的规则。

⑷课后训练的分层。课后训练分层是指教师在授课之后,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布置不同的作业,简单来说,其可以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必做题中是一些基础知识和简单综合题目,这给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了练习的机会。选做题是一些相对难度比较大的综合题目,可以有效满足上层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做一些较难的题目,查找自己的不足,防止优秀学生滋生骄傲自满情绪。

⑸课外辅导的分层。分层次教学的目标是减小层次差别。教师要培优补差,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要重点对低等层次学生的辅导,监督他们认真完成作业,对有所进步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教师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做好辅导工作。积极改变传统教学弊病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需要,发挥分层次教学的优势,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4、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体会

⑴课堂教学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优化教学方法,做好常规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工作,认真钻研教材,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创新欲望,使学生从情感、思维和行为上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教学主体的地位,充分营造各种环境,让学生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去。

⑵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提高教师素质。同许多初中教师一样,笔者也感到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出现了一定的滑坡,而且这种下滑趋势在短期内似乎还难以逆转。作为刚升入初中的新生,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时常不能按时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甚至出现厌学情绪;针对这种现状,课外辅导和心理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初中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很多时候,课堂教学中只要能够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课堂教学任务就成功了一大半,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发言机会,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对他们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都给于表扬和鼓励,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勇气。

5、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学校的数学分层教学是一种因材施教的表现,它不仅可以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层次教学是以学生的不同个性为参考依据的,可以使各个水平上面的学生都能学到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注意到层次目标分明,内容难易适中,加强学生双基训练以此来确保学生的个性发展,达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篇(5)

【中图分类号】6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110-01

1 学生分层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学生得到进步。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认知基础等实际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实现好分层。一般说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数学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学习态度端正,成绩优秀的学生;第二个层次是数学基础知识一般,但学习态度良好,具有一定上进心,成绩中等的学生;第三个层次是数学基础知识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其次,将学生进行分层后,教师应该对哪一个学生属于哪一种层次做到心里有数,但不要对分层结果公布于班级,以免让有些学生沾沾自喜,不思进取,又伤害有些学生的自尊心,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在隐性的分层下面,所有的学生才会消除心理负担,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 目标分层

在传统的教学中的统一化教学目标,难免让有些学生容易达到,而有些学生很难达到,当学生越来越达不到或者很容易就达到目标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者自信心就被消磨了,因此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目标分层意义在于,通过制定符合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在实际情况中不断朝着目标奋进,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也获得不断进步的动力。

在制定分层目标的时候,教师要制定能引起、激发和带动每一种层次的学生学习动力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去思考、探究、学习等,完成相应的知识水平提高和教学目标实现的任务。为了满足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三个层次的学生需求,教师可以制定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三种层次。针对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为其制定基础性目标,通过多鼓励和补基础,让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打好数学基础知识;针对基础性一般,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为其制定提高性目标,让其在多练习和常反馈中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学习成绩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知识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可以为其制定发展性目标,通过主动探究和综合探究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进而爱上数学学科,做好数学知识探究活动。总之,通过目标分层,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既能满足学生需求,又能在学生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让层次较低的学生不致于失去信心,层次较高的学生不致于提不起学习兴趣了。

3 教学分层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中做好时间分层。对于新课教学,既要保证中等层次和低等层次的授课时间,又要保证高等层次的点到时间。一般说来,要对教学中的基础性知识和延展性知识进行25至30分钟的讲解,确保中等和低等层次的学生能够吃透新课,听懂新课,还要对较高层次的学生采取5分钟的综合性知识点拨,让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够自主地去学习和探究。此外,可以通过高层学生的答问、总结、归纳、辅导,中层学生的练习、分析和低层学生的互动、提问等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内容分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事先对数学课本内容进行调整,把握好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例如,在学习代数知识的时候,对于分解多项式题目,教师可以对多项式例题进行分解,通过逐步加深难度的分解式让不同的学生进行掌握,并鼓励学生由简单到复杂地逐渐领会和掌握,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从实际出发,将一个班的学生按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风格、个性特长等分为几个层次,老师给予具体的有效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自由、优化的发展。分层次教学具备重视差异,区别对待,真正直面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向全体学生提出的共性要求。随着免费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造成在同一班级里学生的思维品质、知识、能力差异十分突出。面对基础各异的学生,如何使他们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上学有所得,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分层次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初中数学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是存在的,特别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学生的先天遗传因素及环境、教育条件都有所不同,还有社会因素(即环境、教育条件、科学训练),这些原因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学生所表现出的数学能力有明显差异也是正常的。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特别是当前我国正推行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许多省市实施小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取消重点初中等措施,这样各校、各班内的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就更显著了。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如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让所有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了。

(二)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的数学教学采用的是材、统一课时、参,在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产全“顾中间、丢两头”。如不因材施教,就使部分学生就成了陪读、陪考。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能力稍差的学生就可能变成了后进生。有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家庭、社会、学生、学校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是形成后进生的原因,其中有50%的原因是来自教师在教学中的失误。我们的基础教育既要注意确保学生的共性需求,又要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进行分层教育确有必要。

(三)分层次教学能够有效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

按照教育家达尼洛夫关于教学过程的动力理论之说,认为只有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与对他们的要求是一致的,才可能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从而加快学习成绩的提高,而这两者的统一关系若被破坏,就会造成学业的不良后果。学生的学习可能是由他们生理和心理的一般发展水平与对某项学习的具体准备状态所决定的,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构成因素中既有相对稳定的因素,又有易变的因素。相对稳定的因素,决定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的范围,决定了学业不良学生要取得学业进步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易变的因素,使学生能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提高或降低自己的实际可能性水平,从而促进或阻碍学习可能性与教学要求之间矛盾的转化,加快学习成绩提高或降低的速度。由此可见,分层次教学是着眼于协调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关系的一种极好的手段,使它们之间能相适应,从而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

三、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应用的策略分析

根据初中数学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采取分层次施教是对传统的集体教学形式的一种发展,它是以学生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为前提而实施的教学模式。在具体应用上,根据初中数学教学的流程,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一) 组织分层策略

组织分层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按学生的数学能力及参考数学成绩,临时的、可变的分为不同层次的类别组织。分层在于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和接受老师及同学的帮助,做到好保优、差升优。科学分层、让学生明确分层目的,对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与能力差异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高、中、低即A,B,C三个层次,比例分别占20%,60%,20%,学生分层可根据采取显性分层或隐性分层。为了减少显然分层的负面心理效应,老师可与每个学生个别联系,不予公布。学生分层由学生自择、师生协商、动态分层。隐性分层则只由教师掌握,作为编排座位、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课堂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的依据。分层教学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心里明白:分层是相对的,也是短暂的,优会落伍、差可创优。只要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能力和水平可以提高,成绩可以优保持、差上升。

(二) 教学分层策略

首先要根据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基础以及特点,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定位。根据教材、教学大纲的一般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制定出分层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目标,及教学大纲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适用于低层学生;二是中层目标,包括教学大纲中所有的教学要求,适用于中层学生;三是高层目标,及超过大纲原教学要求,适用于高层次学生。目标分层要注意对于各层次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考虑其最近发展区。

其次,教学过程和方法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分层原则。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开始,但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自卑甚至恐惧时,它将直接阻碍、削弱思维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注重激励因素的作用,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越来越爱学,越来越想学,提问时思维有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让C层学生回答,适中问题让B层学生回答,这样使每个层次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各类学生都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领略到获得学习的愉悦和欢乐,从而在愉快中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完成向高一层次的转化。例如在介绍较复杂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时,让后进生做y2+2y-24。让中等生做(x2+3x)+2(x2+3x)-24,让优等生做(x2+3x-2)(x2+3x+4)-16,不仅使问题层层加深,便于理解还使每类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信心。

(三)评价考核分层策略

评价分层,就是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不同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评价要着眼于过程、着眼于鼓励,更要着眼于发展,让各类学生在发展中感受成功的乐趣。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这里仅从常见的提问、练习、考核评价谈谈如何做到评价考核分层,让学生体验成功。

1、提问评价。这是即对评价各类学生认知活动展现思维的直接形式,能对分层问题正确解疑的学生,都应给予及时鼓励,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激励学生对成功的追求。

2、练习评价。这是当堂评价各类学生认知水平和表现数学能力的具体方式。能对分层练习上一个档次正确解答的学生,都应给予充分肯定,促进他们提高数学学习的水平,焕发学生对成功的进取。

3、考试评价。这是阶段评价各类学生认知结果检验数学水平的主要方式。如考试应试行基础卷和能力卷,或试卷分为A,B卷,让学生有多次成功的机会,能对分层考核上一个类型的学生,都应给予调动积极性的祝贺,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篇(7)

1.引言

因材施教的思想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国古代先人们即有了这一教育思想。“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即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杰里米# 本瑟姆( Jeremy Bentham)提出了效用概念,推崇分级教学做法, 已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初中数学等基础课的教学中。

在21 世纪的今天,数学文化素养越来越成为每个公民乃至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如何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自由的、个性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数学教学中采用所谓分级教学, 就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按照能力水平的高低将学生群体划分成不同的级别或层次, 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班教学。分级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分层优化、整体推进的教学原则。有效的分级教学, 能使教师节约精力、突出重点、积累经验, 能让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笔者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对分层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几点思考和探索。

2数学课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和原则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初中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2.1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社会发展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对数学的教育也应该因人才需要而不同。初中数学教学在初中学生完成数学学习的基本任务后,要按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就业发展来进行区别培养。所以分成教学是社会对教学的要求。

传统教学中,教师向班集体的每一个学生以统一的信息传递形式和传递速度去传授知识,而不同个性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被动学习,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合理发展,甚至让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理论上分析其原因是未能真正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此,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势必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

2.2分层教学的原则

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包括:要求一致原则、个性化优化原则、递进原则、隐蔽性原则和反馈性原则。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达到课堂的学习目标要求。根据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的不同实际出示相应合理的教学材料,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很多教师在分层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别,忽视了分层教学的宗旨是突出学生个性的发挥,忽视个性的分层必将扼杀学生的个性,也必将是失败的教学。

3分层教学的实施

3.1 分层

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个性差异兼考虑数学测试成绩等情况进行适当分类,再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大致分成三个层次,如表1所示:

这三个组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可根据学生后期学习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整,对于这三组学生所学内容相同,但要求不同。

3.2 教学设计分层

(1)课堂设计:以课本为主体,不提高要求设置疑问,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B组学生能学会;A组学生基本能学会为前提。如在“勾股定理”一节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A 层学生能说出勾股定理,并能应用定理进行简单计算;B 层学生能理解、掌握勾股定理,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C 层学生能理解掌握定理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性质。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2)课堂教学分层: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既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由猜想开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剪、裁、叠合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一部分让A 组生来完成,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他们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性质的分析和证明由B 组生来完成,可以巩固他们以前的知识和培养他们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能力。对于辅助线的添加和用其他方法进行证明由C 组生独立发现完成,让他们在发现中领略到数学的方法美,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使各类学生都参与了教学,在参与定理的发现、推导、证明活动中敢于面对困难,通过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去克服困难,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品质。

这样,注意调动A、B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尤其A组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C组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组学生在听课时不等待,A组学生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组“吃得了”,B组“吃得好”,A组“吃得饱”。

3.3练习和作业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

4.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面向全体,让人人掌握数学,并且在数学学习中不断体验成功,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学困生得到切实有效的转化,使全体学生稳步提高。虽然教师投入的精力很多,但很值。因为整个教学中所使用的是教师自己精心组织的材料,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这样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达到了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023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学科,学习难度一般较大.分组学习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分组学习教学模式,可显著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提升他们的主体地位,进而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一、分组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

1.激发学习兴趣

分组学习教学模式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团体,促使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有利于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应用分组学习教学模式,可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提升主体地位

在分组学习教学模式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思考,学生占据着主体地位,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这一课时,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进行详细的讲解,教学内容较多;而分组学习教学模式则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展示和探讨教学内容,学生经过课前预习、分析讨论以及练习,初步认识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然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具体探究,教师予以适当的引导和补充.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拓展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空间,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教师改善教学效果.

二、分组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

1.重视学法指导

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在分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正确认识分组学习教学模式,明确分组学习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全面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单纯通过口头强调是不够的,还应积极引导.教师可借助足球比赛,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交流与合作,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分组学习方法上,教师应教会学生换位思考,尊重并学习他人的优秀想法,扬长避短,共同进步.

2.合理分组

分组直接影响着小组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数学教师应确保分组科学合理.通常,每组3~5人最理想,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交流探讨,而且便于教师监管.分组时,在考虑学习小组人数的基础上,还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知识结构、自主学习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分组科学合理.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小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参照教学内容适当调整.

3.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在分组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还应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呈现梯度分布,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理论基础.另外,教学内容还应具有开放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应尽量选择一题多解类型题作为分组学习内容,进而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平台,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4.仔细研读教材

教师应准确把握合作时间,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仔细研读教材,积极总结,不断反思,进而为后续的分组学习奠定基础.

5.扮演多重角色

在分组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既是设计者,也是参与者,更是指导者.为保证最终的教学质量,教师应扮演多重角色.从设计者层面而言,教师应科学创设教学情境,尽可能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开展分组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教师应合理分工,不允许出现成绩优异的学生忽视学习活动,而成绩平平的学生畏惧合作学习的现象.从参与者和指导者层面而言,在分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点拨,尊重学生的个人观点,促使学生主动交流,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篇(9)

现阶段我国初中数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代数、几何和统计基础,其中代数和几何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代数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等内容。初中几何则主要分析讲解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多边形的各种方法。最后一部分统计基础相对来说内容较少,只是对初中统计学进行了一些铺垫。数学是理科学习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组成学科。初中学生解题能力的水平直接反映了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和理解能力。教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我们的重点工做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分析和解题能力,这是提高初中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根本途径,下面我们来了解几点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与解题能力的方法:

一、提高对初中学生分析以及解题能力的重视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想要提高初中学生的分析问题以及解题的能力,就要加强对分析及解题能力的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的加强对于分析以及解题能力的灌输。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和创造一些适合学生的分析以及解题能力的方法。只有教师提高对学生分析以及解题能力的重视和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训练才可以让学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解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学生的思维逻辑训练

数学在一定程度是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的,我们要不断地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对学生们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目的的逻辑思维训练。首先教师在进行解题教学的前期要提前选择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题型,让学生们进行独立的自主的思考,然在在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们的解题思路和思考方式进行了解,可以在提问的过程了解不同的解题观点和想法,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小组探讨,不断地分析最有效率、最简单的解题方式。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们讨论出的结果请小组代表进行发表,有教师寻找出最可行的解题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及同学之间的协作研究等方式在无形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逻辑严谨性。

三、正确的引导学生们掌握最基本的解题思路

在数学教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何种习题都是可以按类划分的,基本上都是相应的解题方法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数学习题进行归类划分,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同类习题的解决方法。在平常的数学习题和考试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引导性的让学生们运用自己学习的知识、经验和面临的问题找到最适合的解题方法。在面临自己没有遇到过的题型时,要进行严密的思维分析利用学过的知识寻找解题思路。这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们对知识点的巩固和灵活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恶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要有针对让学生们进行此类的训练。

四、拓展数学教学的思路,开展全面训练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根据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开放性习题和新题型的拓展训练,这样可以不断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现阶段的数学教学要求我们培养具有较强的数学素质和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但是在开放题的整体条件不充足也没有确定的结论,在一定的程度上意味着学生对于题意和解题方法上理解错误,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开放性习题和新题型的拓展训练。

五、巩固知识点,进行总结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的引导学生们巩固自己学习的知识点,对于自己做过的习题要进行回顾和探讨,要不断的进行分析和研究,自己要做要举一反三。这一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让学生养成一个反思解题过程、整理知识点以及对方法归类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可以逐渐让学生对数学习题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归纳,建立一个系统的、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

六、结束语

数学学科是对思维性要求较强的学科。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和解题能力,不仅可以全面的提高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整体的成绩,同时也是对学生自身的思维逻辑能力、思想创新能力的一种拓展。我国初中数学教材的知识点内具有分布广和散的基本特点,这就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题能力有了很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田梅.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语数外学习初中数学教学),2014(6):3.5.

篇(10)

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我国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教育目标,并紧紧追随着时代特征,从而为我国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优质人才。在现代实施的新课标体制下,纷纷对不同学科的教育宗旨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其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现代教育为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与小学教育有所不同,初中教育是在学生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扩展能力进行着重培养。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扩展能力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一、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初中教学时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从而满足社会活动的基本需求。初中数学主要通过基础数学知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进行培养,并对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进行初步构建,为后续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的一种具体体现,它是通过人类有意识的训练建立起来的,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观察事物,进而发现其潜在的性质或者属性。所以,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基础性公共学科,对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然而,我国初中数学教学实际状况却与其功能相差甚远,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教育模式的影响

从过去的科举考试到现在的应试教育,一直在强调对知识的容纳,并没有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以及主体性。面对升学压力、择校压力以及就业压力等,即使现在实行的是素质教育,但是老师与学生不得不以分数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因而,现在的教学模式仍旧存在着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子。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以老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满堂灌模式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外界环境的影响

不管是现在社会上还是学生家长,在他们的思维中衡量一个孩子的唯一工具就是考试分数,并且在现代生活压力下老师家长都过于重视成绩,忽视了孩子潜在能力的培养。因而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驱使下,许多家长占用孩子的休息时间为其选报了培训班。而对于初中生而言,这样的一个逼迫性的学习十分容易让他们产生抵触心理,从而降低了他们对学生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自然而然在数学课堂上不能够专心听讲,也不能够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去。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分析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原生动力,也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然而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想要扭转如今社会、家长以及老师对学生成绩的看法是十分困难的,因而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从课堂上着手,力求改变现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创建先决条件

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基础,只有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学生才能够将注意力放在数学教学中。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其知识本身较为抽象,不利于理解,然而它也强调精确性以及应用性,与身边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因而,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的认识的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学生对数学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可以通过设定一定的问题带领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只是,可以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变长分别为3cm、4cm、5cm,然后让学生测量最大的角度为多少;或者是让学生画一个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测量每一个边长为多少。通过这样的一个情景设置,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去,并未数学知识的传授创建一定的实际基础。

(二)突出学习方法的教学,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数学学科之所以能够对人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进行训练是因为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模糊的概念,而认识这些概念是通过一些特定的方法的,这些方法在今后多个领域中都会有所应用。所以学习数学、培养创新思维最为关键的是掌握数学分析中所运用的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其他的领域中。对学生数学基础要求就应该从原来的“学会”逐步转变为现在的“会学”,即强调的是学生的扩展能力,这也是初中教育的一个基础功能。

三、小结

初中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建立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也培养着学生的创新思维。因而,应该重视现代的初中数学教学,从教学模式着手,逐步改变现在的“满堂灌”模式,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本文针对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以及意见,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从学生自身发展特性出发,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改革如今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11)

实践后的反思: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注重成绩水平,轻视能力培养;学生层次分明,教师教法单一;缺乏思想引导,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认识

1.《义务教育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一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实践体系。其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2.通过调查发现,在我校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差生面广,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对学数学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实施义务教育后,学生没有筛选,所有不同学习水平的小学毕业生都进了中学,而且由于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流动人口的子女入学比例逐年增长。在一个班内,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有很大差别,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更新观念,探索出既能面向全体又能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和学习潜能的数学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而分层次教学正是适应了这种新的需要,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

保持原班级组织和学生原区域分布(即各层次的座位不变),调整课堂教学与课内、课外指导方法,实现面向全体、分层达标的目的。为了落实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做细、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采用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愿报名,教师稍加调整的办法,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组。A组为学习有困难、较差层次的学生,B组为中等层次的学生,C组为学有余力、优秀层次的学生。由于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学生的智力、能力发展会出现一些变化,所以我鼓励学生向高一层次跃进,也同意个别学生进入低一层次,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活动,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课堂结构的基本形式可分为集中讲授、分层指导、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等四个环节。

(1) 在集中讲授时,三组同学共同参与,讲授内容适当放低起点,减缓坡度,其内容多为基础概念的讲解、课本例题的分析等基础要求。

(2)分层指导是数学教学分层次达成目标的核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对A、B、C三组学生提出不同但明确的目标和操作程序。对A、B、C各组目标的确定包括:①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要求;②掌握程度上的不同要求;③获得新知识方法上的不同要求;④思维深度上的不同要求。操作程序上通常有两种形式:1)C组练(仿照集中讲授时的内容做基础练习),A、B组听(加深集中讲授时的内容);2)A组、B组参与自学(弄懂概念的来龙去脉,解题的算理依据),C组听(听老师讲解,模仿例题,逐步熟练)。

(3)练习、测试的分层次。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即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有针对性的精选题目、确定题量。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成不同层次,分别与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设计基本练习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基本层次教学目标的落实。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设计发展性练习,通过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综合性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设计了教学层次性的习题,分为A、B、C三组,A组题以模仿为主,与教材中的示例接近;B组题以熟练掌握为主,题目条件稍复杂;C组题以灵活运用为主,题目综合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较宽,解题方法具有一定技巧。

三、实践后的反思

为了更好地实施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本人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