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环保与环境的区别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0引言
随着环境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来自法律以及自身行为导致的环境责任,相应的投资决策必须考虑环境的影响。同时,公司的环境影响常常具有长期性,资本预算和有关的投资评估都明确地将投资的长期财务影响纳入到考虑的范围,因此在长期项目的评估中考虑长期的环境产出也非常重要。传统的投资评价方法在进行财务分析时没有考虑到环境成本及收益,导致企业错误判断项目的盈利能力,引起决策失误,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决策。
1.环保项目范畴及特点
1.1环保项目的范畴
随着环境压力的增加,企业需要兼顾环境法规的强制性要求以及自身长远的战略发展,追加成本对原有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进行升级改造,特别是随着IS014000系列标准的推行,企业实施环境管理系统的增多,每年企业都需要进行一些以控制、减少或预防为目的的投资,即环保项目投资。这里环保项目泛指一切能引起环境改善的项目,即符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保产业市场的需求,能促进环保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满足环保治理的要求,生产出经济和环境效益比较明显的产品的项目投资,主要包括环境保护设备的投资以及研究与开发清洁生产技术的投资。
1.2环保项目投资的特点
企业的环保项目投资决策区别于一般项目投资的差异特点表现为:
(1)决策目标多元化。决策分析不仅以财务指标为基准,还应考虑社会、环境等多种目标。
(2)决策分析的多元化计量。考虑到环境效益的评估,货币不应再是唯一的计量模式,应考虑非货币性的环保绩效。
(3)投资具有风险和不稳定性。未来市场和环境法规演变的不稳定性会给企业的环保项目投资带来很大风险。
2环保项目投资评价方法
2.1环保项目投资经济性评价方法
2.1.1内涵概率法(Internal rate of return,IRR)
内涵报酬率即使投资方案的净现值等于零的报酬率是否高于资本成本来确定该方案是否可行的决策方法,大于资本成本则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采用内涵报酬率法时可能会出现计算环保设备投资报酬率偏低的情形,这是由于环保项目在现实盈利方面可能不及普遍的经营型项目。然而,这样计算有可能会产生误导。环保项目投资的很大一部分效益是通过治理污染,规避企业环境风险,节约了损害、赔偿费用及资本成本体现的,而这部分成本并未现实地记入会计帐户体系中,对企业是一种机会成本的收益性质。如前面所讨论到的,应用内涵报酬对环保设备投资进行评价时也应进行成本范围的拓展。
其次,按照美国EPA的要求,对环保项目进行评价时,最初阶段采用普通成本计算的结果满足要求后,即可不再进入下阶段计算,而是自接决策;如果最初阶段的结果不满足后,则应按下一阶段继续进行计算,只要后面某一阶段满足要求后即可敲定方案。由此可见,即使采用,“通成本”阶段不合格的投资方案,在考虑了与环境的联系后,后面阶段的计算也可能会满足要求。这种因环境原因将成本、效益范围扩大的方法正反映出了美国EPA对环护投资资本预算的鼓励。因此,对环保项目投资的评价可采用EPA的思想,进而采用多极端求解内涵报酬率的方法,即在初始阶段,按普通设备模式计算的内涵报酬率如果不满足要求,进而逐步考虑环境间接成本、潜在负债以及无形成本的降低。这种分阶段评价的方法可以适时地减少评价工作量,也有利于充分考虑各种环境影响的外部收益。
2.1.2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是以环保项目的净收益抵偿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以年为单位,是考虑环保项目投资回收能力的重要指标。按照是否考虑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投资回收期可分为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回收期。静态回收期的计算公式为
例如,某污染处理设备,初始投资为50万元,年运行费用为3万元,运行后每年可免交排污费数万元,假设没有其他收益,则净收益为12万元,设投资收益率为20%,分别计算的静态和动态回收期为:4.7年和9.8年。基于对环保项目投资的鼓励,笔者建议应用静态投资回收期对其进行经济性评价。
2.2环保项目投资效果性评价方法
环境负荷消减是环保项目投资的一个主要目的,其消减程度的高低:直接反映环保项目的投资效果。对于环境负荷的计量,人们一般采用的是ISO1400C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中的产品生命周期评价(LCA)模式,即从企业产品相关的资源开采到制造、使用、废弃、输送等所有阶段中,全过程地评价资源的投入与污染排放对地球环境影响的一种客观、定量的评价模式。
对于环境负荷的计量模式,目前有存量模式和流量模式。前者是指对受环境负荷影响的客体,于不同时点上的状态比较来间接计量的,一般较多运用在客观上对环境损害结果于不同时点上状态的改变,来间接推导环境负荷的大不。如遭受污染的土地、河流水质等可根据一定期间的期末、期初时点状态(存量)的把握来间接推导环境负荷的影响。后者是指根据环境责任主体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环境负荷物质总量来计量的,常用于微观企业环境负荷的计量中。如企业排放的SO2总量、废弃物总量等,是一种自接计量的模式。
对于环境负荷的计量单位,主要是采用物理量的计量如:耗电165kw/h,向大气排放CO2173kg。虽然采用物理量计量环境负荷,可反映某一类环境负荷物质的数量,但它有一个缺点,就是难以对不同物理量单位计算的各种环境负荷物质或项目进行统一的汇总,不能使信息使用者从总体上把握企业环境负荷的全部总量,继而无法进行环保项目投资的整体投资效果的评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瑞士和德国的有关学者提出了采用同一环境评价指数方式对不同环境负荷物质或项目进行统一换算的思路。
环境负荷总值(UBP)=Σ环境负荷各项目的物理量(kg,m3,...)×境负荷单位指数(UBP/kg,UBP/m3,…)。
注UBP-环境负荷单位,即Umbelt Belastungs Punkto。以德国Muller-Wenk教授提出的方法为例:某企业排放500千克的CO2和消耗了2万度的电力,其CO2电的评价因子分别为36EP/kg,1.0EP/度,则该企业的环境负荷值为38000EP。由此可见,通过环境评价因子可以求得统一计量的环境负荷总量。在此基础上,可对环境负荷消减的效果作统一分析。
4结束语
环境问题的突现,企业环保项目的投资不可或缺。应用传统的分配规则和传统的投资评估方法,而不考虑环境相关成本与收益,会忽略许多有利于环境的投资。为了提高公司的经济生态效益,环境保护的机会成本应子以考虑,用以判断与识别环境保护的最优水平以及降低环保机会成本的环保项目。
中图分类号 P427.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251-02
自2008年以来,由于大城市宿住人口的逐年大量增加,再加上轿车进入家庭市场使用等多方面原因,人们的活动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中原有的生态环境条件、交通等多方面的承载力。具体地讲,全国一线大城市的北京、上海,二线各省会大城市的石家庄、太原、天津、济南、南京、杭州等其他一些大城市,自当年的10月中旬至翌年3月常出现雾霾天气。
雾霾天气是指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 μm的微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废气、建筑扬尘、垃圾焚烧及农作物收获后秸秆焚烧产生烟灰等,雾霾天气通常是由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从目前医学临床上的诊断来看,雾霾对人类健康最直接的危害主要是增加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如重金属等有害颗粒物一旦进入呼吸道并附着在肺泡上,轻则会造成鼻炎等鼻腔疾病,重则会造成肺部硬化等。
从国家和民族整体长远利益的大局出发,本文在了解和提高对雾霾天气的认识的基础上,着重探索研究治理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性及紧迫性,旨在帮助人们认识到雾霾天气的发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雾霾天气概述
1.1 雾和霾的概念与区别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雾霾天气是指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 μm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雾霾的源头是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废气、建筑扬尘、垃圾焚烧、农田中的农作物收获后秸秆焚烧等,雾霾天气通常是由多种污染混合作用形成的。但在全国各地区的雾霾天气中,不同污染的作用程度各有差异。
雾和霾的区别很大。霾狭义上是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H2SO4)、硝酸(HNO3)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觉障碍叫霾[1]。霾就是灰霾(烟霾)。当水汽凝结加剧、空气湿度增大时,霾就会转化为雾。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而雾中的相对湿度达到饱和(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霾广义上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它也能使大气浑蚀,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觉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
1.2 雾霾天气形成的气象条件
雾霾形成的“源头”包括汽车尾气、建筑扬尘等,而空气中的PM2.5颗粒物等则是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一旦污染物在长期处于静态(主要是指无风状态)的气象条件积聚,就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硫(SO2)、氮氧化合物(NO、NO2、N2O4、N2O5等,下同)和可吸入颗粒物等3项组成,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阴沉灰暗。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上海监测的是细颗粉物(PM2.5),也就是空气动力学当量≤2.5 μm的污染物颗粒。这种颗粒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城市有毒颗粒物的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机动车是排放细颗粒的“重犯”;其次是使用汽油的小型车(包括轿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合物等,但碰上雾天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的发生。
1.3 雾霾天气的成因
雾与霾从某种角度来分析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出现雾时空气潮湿,并且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气中,使有效水平能见度10 km的空气混蚀的现象。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当气团无大的变化且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有时甚至可持续10 d以上。由于雾霾、轻雾、沙尘暴、浮尘等天气现象都是因浮游在空中大量极微细的尘粒或烟粒等影响致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有时气象专业人员都难以区分,所以必须结合天气背景、天空状况、空气湿度、颜色、气味及卫星监测等因素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此外,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可以相互转换。
2 雾与霾的主要区别
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蚀,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蚀、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时的大气混蚀,视野模糊导致能见度恶化是雾和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 km。霾与雾、云不相同,与晴空区之间无明显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直径比较小,为0.001~10.000 μm,平均直径在1~2 μm,因此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3 雾霾天气实况
自2008年以来,由于大城市宿住人口的逐年大量增加,再加上轿车进入家庭市场使用等方面的原因,人们的活动范围超出了大城市中原有的生态环境条件、交通等多方面的承载力。因而从2010年以来的数年中,自当年的10月中旬至翌年3月,从北方地区的河北石家庄、山西太原、北京、天津、山东济南直至长江以南的南京、上海 、杭州等城市频频出现雾霾天气。具体地讲,全国一线大城市的北京、上海,二线的各省省会大城市的石家庄、太原、天津、济南、南京、杭州等其他大城市及省会大城市以下中小城市雾霾天气的发生日趋频繁。
4 雾霾天气治理建议
4.1 种植较强吸收SO2的植物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较大的叶面积系数,所以对SO2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型园林公园内或草坪禾草绿地内空气中的SO2含量要比非绿化区少10%~50%。悬铃木、垂柳、银杏、柳杉、红豆树等树木都有较强的吸收SO2的能力。如柳杉种植3~5年以后,每年能从大气层吸收SO2 720 kg/hm2。种植紫花苜蓿1年内也可使空气中的SO2减少10.3 kg/hm2。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如工业技术开发区、园林公园及公路两侧大量种植能够有效吸收大气中SO2的植物,以逐年改善生态环境。另外,建议市民逢年过节,尤其在每年的春节期间减少燃放烟花爆竹,并长期在全国各地的省会城市、省会以下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地区坚持落实,可有效避免重大灾(火)害事故的发生,同时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4.2 严禁焚烧秸秆
全国各地粮食作物主产区小麦等作物的收获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即5月11日至6月10日),水稻等作物的收获季节一般在当年的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止(即10月1日至11月20日)。建议在全国各地粮食作物主产区的地区严禁秸秆焚烧,甚少有3个方面的益处:一是秸秆直接还田,相当于给后茬水稻作物增施1次基肥,既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和改进土壤的理化性质,又可以培育田间有益的天敌昆虫,抑制害虫在水稻生育期为害,如卵期寄生性天敌有稻螟赤眼蜂的幼虫可抑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为害[2]。二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支持旅游航空事业的发展。民用飞机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可以免受地面秸秆焚烧后烟雾的干扰而顺利到达目的地。如上海某国际旅行社(公司)在2014年5月下旬组建好一支约有30名市民的旅行团到海南省三亚市进行7 d左右的观光旅游,于5月24日11:40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登机起飞,在飞行过程中因未受地面烟雾的干扰影响,3 h后于当日15:00顺利到达三亚市凤凰国际机场。三是粮食主产区在此方圆数十千米范围内可以不受烟雾的干扰影响,绿色植物可以照常进行光合作用,且可以起到保护现有生态环境的作用[3]。
2000年以来,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一系列惠农政策(如粮食补贴制度直接付给种粮户本人等政策)连续贯彻的前提下,笔者建议粮食作物主产区的各省市政府在地方财政允许的情况下,筹集一定资金向种粮农民倾斜,对其给予补助,促进秸秆焚烧。这样对国家、社会及种粮农民三者均有好处。
4.3 推广环保型机动车的使用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投放(推广)环保型大型公交客车及小轿车进入家庭市场使用。
国家从2010年以来重新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新的治理环保方面的政策法令,并纳入全国各地省会城市的考核指标。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即5月1日至10月31日长达184 d的世博会园区的参展时期,上海市政府花大力气在园区全部采用环保型大型客车(充电式的公交车,即新能源车,下同)作为交通车辆。此举措有利于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有害气体,在全国范围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一个表率作用。2011年起,一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两地车辆公交公司率先投放(推广)环保型大型公交客车,以方便市民的出行。2012年下半年起,北京、上海两地环保型小轿车进入家庭市场使用。2013年3月,杭州市环保型小轿车也进入了家庭市场使用行列。这对向大气中停止排放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于2007年下半年开始研究气象学专业中有关雾霾天气的发生。从国家和民族整体长远利益的大局出发,建议针对雾霾天气的发生,探索研究治理当前生态环境的措施,最重要的是推广环保型机动车的使用,应放在国家主要的战略位置来看待和考虑[4]。
5 结语
针对雾霾天气的发生,治理生态环境的工作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应由国家层面出台环保方面政策法令或具体措施,如对单位或个人积极种植能有效吸收SO2的植物(树木)实行物质奖励制度;对购买环保型小轿车进入家庭市场使用的市民(包括农民),以当地政府对小轿车市场价优惠25%~35%比例来计算。力争用10~20年时间,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的努力,减少或杜绝雾霾天气的发生[5-6]。
6 参考文献
[1] 王润清.雾霾天气气象学定义及预防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7):44.
[2] 毛艺林.雾霾环境对设施农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河南农业科学,2014(7):76-79.
[3] 赵秀娟,蒲维维,孟伟,等.北京地区秋季雾霾天PM2.5污染与气溶胶光学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2013(2):416-423.
区别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环境监理与工程监理在相似的外表下是完全不同的内核。
第一,监理范围不同。工程监理的范围局限于施工区域。环境监理的范围取决于环评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的要求,如该油品质量升级改造项目的环境监理范围包括:施工区;周围环境敏感点;弃土弃渣点;批复中提到的周边拟建水厂取水口的规划变更等等。总的来说,环境监理的范围要比工程监理的范围要大。
第二,监理阶段不同[5]。目前,工程监理主要是指施工阶段的监理,设计阶段的监理还没有广泛开展。环境监理包括了设计、施工和试生产三个阶段,时间跨度比工程监理长。试生产阶段监理是环境监理的特色,本阶段主要关注环保设施运行是否正常、污染物是否能达标排放、主体工艺流程(含原辅料、产品等)是否与环评及批复一致等。
第三,监理侧重点不同。工程监理可以简单概括为“四控两管一协调”,“四控”指工程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和安全生产控制,“两管”指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一协调”指协调业主和承包商之间、业主与设计单位之间及工程建设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环境监理主要关注环评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中提出的各项环保要求的落实情况,可以简单概括为“六监一管一协调”,“六监”指工程的环保设计监理、施工污染监理、工艺流程监理、环保设施监理、环境风险监理、达标排放监理,“一管”指环境信息管理,“一协调”指协调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之间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
以本案为例,主要关注的是:新建常减压蒸馏等6套主体生产装置及配套工程的设计是否落实了环保要求,如低氮燃烧器、烟囱高度、防渗区域划分等设计情况;施工期提出的扬尘、噪声等污染防治措施是否落实;新建的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渣油加氢、气体分馏、硫磺回收等主体装置的生产工艺流程有无变化,炼油北区含油污水管网的改造、火炬气回收系统改造等多项“以新带老”生产前置条件是否具备;火炬、烟囱(135m)、污油(水)管网防渗措施、隔油池、事故池等环保设施是否到位;企业的风险防范体系是否建立;施工期扬尘、噪声、试生产阶段的废气、废水排放是否达标等等;收集整理各施工方的环保管理制度、环境监理的会议纪要、月报、各类专题报告以及监测报告等信息资料;协调加热炉烟囱设计高度变更(由135m变更为100m)事宜,请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有关各方提供变更设计的依据。环保工程是环境监理和工程监理交叉管理的地方,也是最容易混淆职责的地方。在实践中,环境监理重点是关注环保工程的“有无”,不管环保工程的“好坏”,工程质量由工程监理负责。以该项目防渗工程为例,环境监理关注的是施工方是否按照设计图纸施工,防渗工程有无遗漏,施工方法有无变化等。工程监理关注的是防渗膜厚度是否符合要求、钢纤维混凝土中是否加了钢纤维、电火花试验是否合格等。两者在管理上虽有交叉,职责却非常明确,侧重点很明显。
第四,服务对象不同。工程监理主要为业主服务。环境监理不但要为业主服务,还要为环保主管部门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监理是由建设单位支付费用、代环保部门履行部分监督管理职能的工作。以本案为例,环境监理月报需按时报送国家、省、市、区各级环保部门,同时报送业主、各设计单位、各工程监理单位和各施工单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违反环境法律、法规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活动:公民应如何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2.能力目标:能够初步用对比的方法理解环境违法与环境犯罪的区别,以及他们的不同处罚提高辨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依法治理环境的学习,初步培养在环境问题上的权利和义务观念②能自觉参与环保工作
三.重点,难点:
重点:见知识目标中“活动”部分
难点:见知识目标中“理解”部分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学生收集塘沽区环境污和环境破坏的案例,在课上交流。
导入新课:这些事例说明了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针对严峻的环境问题国家应怎样依法管理环境?保护环境?公民个人应怎样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三框.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
问: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制订了哪些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生:略
我国不仅制订了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还要依法追究那些破坏境的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1.追究违反环境法者的法律责任〔板书〕
学生读书
例1:某化工厂为降低成本,自2002年4月起擅自闲置环保设施,专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排污,日排放污水30多吨,市环保局经调查核实后,于2002年4月责令该工厂停产整顿,并处以罚款。该化工厂的行为是什么行为?应承担什么责任?处罚方式有哪些?
生:略
例2:该化工厂置处罚于不顾,仍在夜间生产,排放大量污水,影响了下游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有人因饮用了被污染的井水而生病住院。居民上告法院,要求化工厂承担法律责任,法院依法判决并罚款50万元,该化工厂违反了什么法律?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生:略
例3:如果该化工厂在排污过程中使下游两名居民因饮用被污染的井水而死亡,这时化工厂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板书:⑴依法受到行政处罚
⑵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⑶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以上是国家在保护环境中的做法,那么公民个人应如何保护环境呢?
2.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问:同学们想一想,在学校学习生活中,有没有破坏环境的现象?你是如何看待这些现象的?
生:略
⑴提高环保意识
提高环保意识就是要求心中有环境,时时处处想到保护环境,要充分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⑵增强法制观念
学生读P69小字资料,看漫画:这个中学生哪些行为值得我们学习?
生:略
3.落实环保行动
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打算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探究与实践:结合身边的事例说明,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国家和个人应如何依法保护环境?
世界银行此前的研究报告指出,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对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我国是全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而且出口的产品以传统工业产品为主,即高耗能、高排碳产品。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很大程度上已经把这种高耗能、高徘碳产业转移至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自己却以出口技术、服务、高科技产品等为主,规避了碳关税。这样一来,即使我国对相关国家征收同样的碳关税,也是无济于事的,大量的国家财富会以碳关税的形式源源不断的流向国外。因此,2009年7月4日,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反对碳关税。
一、在有关国际贸易国际谈判和国内立法过程中应继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是1992年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并确立的,截至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92个国家批准了这份公约,它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而该公约的核心正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内涵由“共同责任”原则和“区别责任”原则两部分构成。“共同责任”的意思是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责任承担应对全球变暖的义务。共同责任就是要求全世界所有国家和人民在应对气候问题上齐心协力、不容许有丝毫的逃避和推诿,共同拯救我们的地球家园。相对于共同责任原则来说,“区别责任”原则对于公约的意义更加重大,因为共同责任原则是所有国家都普遍认可的,关键是如何具体承担这些共同责任。前文已经提到,发达国家在过去的几百年间,已经以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方法和损害地球环境的代价发展了本国工业,发展至今对排碳的依赖程度已经不高,且拥有了相对完善的减排技术,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大部分工业才刚刚起步,他们之前并没有发展工业,也没有大量的排放温室气体,他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依靠快速发展工业以增加社会财富、消除国内贫困,让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承担同样的减排义务是不公平的。综上所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于全球变暖应当承担“共同但有区别”责任。
二、根据国际贸易法原则,针对对我国产品征收碳关税的国家进行对等措施
由于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已经以立法的方式确立了碳关税征收政策,由此看来碳关税的实施已成定局,既然如此,在明确表示强烈反对和同相关国家紧密磋商的同时,我国也应当制定相应的对策予以积极应对。前文提到,碳关税实质上是具有浓烈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披着“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绿色外衣的关税壁垒。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关税壁垒的对策主要是通过立法设置相应的关税壁垒,即所谓的“以牙还牙”,具体而言就是也立法开始征收相关国家的碳关税。
然而,我国不能学习美国和欧盟那样对进口产品无一例外的征收碳关税,我国的碳关税仅仅是针对对我国产品征收碳关税的相关国家,对其他国家不予适用。而且,基于公平原则,我国征收的碳关税税率应当比相关发达国家所征税率要高。这样一来,一方面坚持了我国反对碳关税的立场(我国并没有承认碳关税的合理性,因此并没有将其普遍适用于国际贸易领域,我国对相关国家征收碳关税仅仅是一种基于公平的关税对等措施),另一方面还维护了我国的经济利益,削弱了对方产品的竞争力,还增加了财政税收,而这部分增加的税收应当用于对被征收碳关税的国内企业的专项补贴,以使其保持国际竞争力。
三、利用国际贸易组织等多边谈判机制解决贸易与气候的综合问题、促进环保与贸易协调处理机制的确定
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前提下抓紧和相关国家的磋商的同时,我国应当积极倡导利用多边谈判机制解决气候问题、促进环保与贸易协调处理机制的确定。气候与环境问题不同于其他政治、经济等问题,地球气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有国家在气候问题面前完全是拴在一起,“一荣俱荣、一辱俱辱”。全世界各国应当不论国家大小、经济强弱,都平等的坐到一起进行多边谈判,并且加紧建立环保与贸易协调处理机制,以更有效率的处理全球范围内与贸易相关的环保问题。
我国应坚决反对个别国家违背国际自由贸易大原则,并且私自跳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议,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径行制定单边的法律规章,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全世界的国际贸易秩序和全世界人们齐心协力应对气候问题的良好氛围,打乱了改善全球气候的进程,这就更需要多边谈判机制和环保与贸易协调处理机制的早日确定。中国经济50人论坛研究小组提出建立《国际减排公约》的倡议,以“人均历史累计消费排放量”为标准,计算各国应担负的减排责任,在目前仅存的多国基金和碳交易之外,开辟“第三国国际减排机制”,在政府层面,促进发达国家按其应负的责任,进行必要的资金与技术的转移,协助发展中国家实现更多的减排。我国应当在国际贸易谈判和国内立法的制定中有所侧重。■
参考文献:
[1]赵爱玲.“碳关税”:贸易保护的“新马甲”[J].中国对外贸易,2009,(8)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环保建筑和以往一般性建筑的主要区别
环保建筑和一般性建筑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一般性的传统建筑在结构上更往封闭式发展,设计方面和自然完全背离,主要体现就是建筑工程设计师的理念和城市生活需要,室内设计则是非健康的;但是环保建筑的内部设计和外部结构均采取一体化原则,这会对气候的自动化进程给予了适当的调节。
(二)一般性的建筑的设计,生产生活以及材料采购均是标准化,大批量进行的,全城的建筑基本相同,没有创造性,毫无生机的建筑群体;但是环保建筑工程更趋向于本地购买原材料本地实施建筑技术,注重当地文化的传播,使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相融合,使建筑群伴随着当地气候变化,自然资源以及文化的不同而展现独特的风俗建筑。在具有良好舒适度的同时,节约国家能源,呈现环保节能型城市。
(三)一般性的建筑对于开发商和城市来说是一种收益项目,建筑的形式主要表现随市场的需求而进行变化,没有考虑到环境承受力;然而环保建筑工程的设计理念要求建筑迎合资源节能型,使能源,水土,材料的消耗降到最低点。
二.环保建筑工程的现状分析
(一)建筑工程的落实是我国经济发展体现的重要指标,随之的建筑环保问题也相继出现,由于过去的施工单位的错误观念使环保压力愈演愈大,破坏了生态平衡。在我国的建筑群体系中,目前有三分之二的建筑工程项目有资源浪费现象,五分之四的建筑对工程垃圾处理不当,以致于影响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然而更严重的问题是部分施工单位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而没采取任何补救措施。
(二)在建筑工程当中,存在着很多的环保问题,例如:施工现场的噪声很大,严重干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建筑垃圾带来的城市安全隐患,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建筑垃圾的来源是工程的拆迁以及建筑的施工的原材料的使用,最重要的是建筑施工的管理不正确,从而使建筑垃圾没有得到合理的有效利用,建筑垃圾是建筑工程由于没有及时清除对城市交通和日常生活带来了安全隐患;环保意识的差异性加重了施工的成本支出;节能减排技术没有科学的应用等。
(三)在传统建筑工程当中,开发商和城市环境间的冲突问题,开发商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进行土地开发,减少了城市的防护带,这不但是加剧了城市的环境恶化,并且使城市的空间利用率降低,居民生活空间范围缩小。
三.环保建筑工程的前景预测
建筑环保的推动作用是城市化绿色发展的前提,也是能源开发利用的根基问题。但是在我国的建筑环保的相关政策和执行标准没有提到计划日程当中,这会使我国的建筑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都会持续上升,再加上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导致城市拥挤程度加大,住房问题亟须解决,这就会引起建筑的使用量变大,能源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所以,根据这种发展情况,必须要考虑建筑的环保潜力,满足我国城市居民生活的高消耗现状。
(一)对废旧材料的处理以及再利用。对于建筑工程而产生的垃圾,工程管理应该注重对材料的分类的放置,将其转化成可利用的成本,对其进行再利用,将余下的原材料进行回收加工重组,降低成本的支出。
(二)重视经济型的环保建筑工程。建筑工程的长远效益是现在技术的城市的发展趋势,从短期角度看,在材料选择以及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环保型的成本相对较大,但是从长远角度分析,环保型建筑工程的能源的节省,环境的保护,人们对建筑的舒适度方面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并且环保建筑的使用年限也相对较长,城市需求体现也明显增大。
(三)环保建筑工程满足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要求。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单单是满足舒适度,而是使建筑趋向环保节能型发展。所以,在现代的环保建筑中使用环保型的玻璃建材,例如:热反射的玻璃,防辐射玻璃,中控形状的玻璃灯,不但达到了能源的有效利用,人与自然的融合,又可以体现出建筑的美观。
(四)国家对环保建筑工程的鼓励政策。如果从国家方面实施环保型建筑工程的税收减免或者是补贴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建筑商的环保理念的积极性,刺激了居民对环保建筑的关注以及消费,扩大了市场的需求空间。
(五)环保建筑的节能检测。建筑节能的设计是我国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也是城市居民楼的发展动向。但是环保型的建筑工程的主要依赖于节能材料的质量高低,节能的检测质量是工程的效率提高的前提和保障,是实现环保建筑工程的目标的重要环节,检测方式有以下两种:第一,热源或者是冷源的位置采取采暖耗煤量的指标,耗电量的指标,然后再转换成建筑的耗热量和耗冷量指标,这就是通常使用的热源法或冷源法。第二,在典型的换把建筑工程直接对建筑物的自身耗热量或者耗冷量指标进行检测,再折算成取暖耗热量或者是耗电量,这种方式称为“建筑热工法”。
(六)太阳能的充分利用。在环保型建筑工程当中充分利用太阳能,不但能减少能源的过度消耗,并且还能使城市居民减少供暖的支出。太阳能建筑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在未来的工程设计理念,融入有效利用的太阳能技术是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结束语:
现阶段,环保建筑工程的实施时我国的重大战略目标,也是需要技术人员,研究人员的智慧,经验和创造力。要遵循城市发展的实际概况,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为了推动社会的文明建设,绿色城市理念的落实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对于绿色节能建筑的含义与特点的探讨
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必然产物,它主要指的是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而且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使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太阳能等洁净可再生能源等等高笑的利用,使环境和建筑物达到天然的统一。绿色建筑是节能建筑之一,节能建筑是按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在建造过程中应用节能施工技术,使其在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的建筑,是实现绿色建筑的必然途径和关键因素。绿色节能建筑的特点的第一方面是全寿命周期的概念,它调建筑对环境影响在时间上的意义。建筑的寿命主要包括项目选址、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方面。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不止在建筑物存在的时间里,所以绿色节能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概念还应在以上的基础上前后延伸,从建筑材料的开采到运输、生产过程,往后到建筑拆除后垃圾的自然降解或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所以,我们要尽量就近取材减少运输能耗,建造时候要选择可循环再利用的建材。第二方面强调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第三个方面就是建筑根本的功能需求。要在人的健康的基础上节约。要做到适用,适度的消费,做到节省资源。建筑要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第四个方面。节能环保是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的最终目的,要做到建筑与自然的统一。
2 对于绿色节能建筑和一般建筑的区别德探讨
绿色节能建筑和一般建筑有着诸多的区别,第一个区别是一般建筑的生产使用会大量的消耗能源,而绿色节能建筑则以低能耗满足使用的功能、做到舒适度提高。第二节区别是一般建筑和绿色节能建筑的核心都是追求经济性,但绿色节能建筑强调经济与环境的结构平衡,做到二者的统一。第三个区别是不同城市建筑的一般建筑会发生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而绿色节能建筑强调建筑与地域资源、气候差异,因而能够体现建筑文化。第四个区别是一般建筑忽视与环境的沟通;而绿色节能建筑却关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目的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五个区别是一般建筑运行结束固体废料较少的可回收利用;而绿色节能建筑恰恰相反,在设计时就考虑尽可能采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第六个方面是一般建筑考虑的是浅生命周期,而绿色节能建筑考虑泛生命周期。
3 对于建筑施工技术中节能的应用探讨
在现代建筑行业中,建筑节能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利用。第一个是太阳能建筑技术的应用。太阳能是最洁净、最丰富的能源,在我国建筑行业施工技术中,经被普遍应用。太阳能的环保节能功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建筑楼顶安装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将太阳辐射的热能转换成电能,由配备的蓄电池组将电能储存起来,并将相关线路连接到相应的供电设施上,满足建筑物楼内的动力和照明系统的用电量需求;太阳能技术的采暖和供热功能,能满足建筑物日常供热需要;太阳能技术还可控制建筑物的采光,有利于建筑物的日常节能利用。太阳能主要具有具有使用安全可靠、不受环境限制、无污染、维修维护简单、不消耗燃料、方便安装等等一系列的优点。第二个方面是高效保温墙体。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可以采用蒸压粉煤灰添加气混凝土来砌块作为建筑物的护墙,这种新型墙体材料是经过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工而成的,可以很好的达到建筑物的保温节能,它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减少了建筑资源的浪费,而且有利于环保。因此,我们积极的革新理念,快速而积极的推行建筑节能材料的应用。第三个方面是地源热泵技术。它有效降低能耗建筑物内的热量的散失。这一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降低能耗,具有一定的环保功能,对于环境的影响较小,是一种高效的节能技术。第四个方面是优化建筑施工方案,节约建筑能源。深入到建筑工程中的各个方面的科学的节能理念才能真正的发挥真正的节约作用。通过优化建筑施工方案,可以合理的安排施工过程中的人力和物力,最大限度的避免物资的浪费现象的发生,可以积极的调整人力安排的不合理现象。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施工进度计划,允许立体交叉作业的使用,有效地安排机械设备的使用,提高建筑材料的再生利用率,还有要积极的使用各项建筑资源的循环工作,最大限度的节约建筑能源。第五个方面是改进施工工艺,减少建材浪费。在建筑行业发展的情况下,各种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都在改进。它可以大大的提高了建筑施工的技术水平,也有效地节约了建筑能源。在施工中,管理人员应重视施工工艺的改进,将其与工作效率和建材节能连接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的大大提高。
4 结束语
作为我国此行业的一员,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虽然我国的资源丰富,但是人均的资源总量却是世界的倒数,所以,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建筑大量建设的时期,我们要全面了解我国资源的短缺,充分认识到建筑工程的节能理念,要通过积极的利用现在已经存在的建筑物的外墙隔热、屋顶的隔热、建筑照明系统的技能、建筑通风系统的节能等等诸多节能技术,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在改进建筑施工中的各项应用技术不足的同时,利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发更多领域内的绿色节能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建筑节能效果,为做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践
“直接管制”类环境政策的管理实践困境催生环境经济政策由社会经济活动的纯经济性和行为的无约束性所导致的外部不经济性,是环境问题形成的理论根源。同时,由于自然环境具有典型公共物品的性质,因此“直接控制制度”从一开始就成为环境管理的主要方法。我国目前已形成的以“三同时”等8项制度为框架的环境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就大部分属于行政管理手段(表1)。
我国长期主要依赖行政手段控制环境污染,实践证明,采取行政命令手段在短期内可能能够获得较大的环境效益,但也逐步意识到,直接控制制度的社会成本过高,在有些领域的作用十分有限,甚至可能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政策制定者开始重点研究和运用成本更低、更有效、不阻碍甚至能够刺激经济发展的经济激励制度——环境经济政策。对环境问题成因更深入的理论认识,使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实践越发受到重视除去极少的纯粹由自然效应和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环境污染事件外,绝大部分环境污染都是由于人类的各种行为所造成的,而人类行为归根结底可以分为两类,即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为此,七次环保大会明确指出“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具体来讲,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我国单位产出的资源能效消耗远高于先进国家,重投资贸易轻消费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使我国污染形势复杂、污染事故多发、污染留在国内、产品出口国外现象严重,无节制、不公平的消费模式极大地加速了资源和环境的耗竭速度,因而,新时期环境政策的制定应围绕“优化生产方式、引导消费模式”这一核心要求展开,而能够基于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全流程制定相关措施,统筹兼顾投资、出口、消费三方面的发展与保护的环境经济政策就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应用。
新时期、新阶段的新问题及外部新挑战对环境经济政策提出新任务、新要求
一是我国现有的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由于资源匮乏、环境脆弱、人口众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环境监管滞后等历史和现实原因,导致我国当前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比任何国家都要突出;
二是发展的新阶段可能带来新的资源环境问题,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50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前一时期快速发展中积聚的各种矛盾可能集中爆发,加之该阶段我国发展将面临后工业化等一系列新特征,使得我国可能面临新的资源环境问题;
三是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我国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提出了新挑战,当下发达国家可能集体遭遇“失去的十年”,房地产泡沫破灭、资产价格下跌、失业率高企、消费低迷等现象同时出现,在金融领域去杠杆化并重启国内制造业,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以我国限制9种原材料出口案败诉为标志的资源环境领域的贸易争端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极大地压缩了我国一直以来倚重的通过贸易限制保护资源、倒逼环保升级的政策空间,国际贸易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应用仍存诸多问题
一是对环保的促进作用还有限,“十一五”时期,以污水处理收费政策、脱硫电价补贴等为代表的环境经济政策对促进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除对大规模污染源(如火电厂和污水处理厂)外,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工作整体进展缓慢,市场机制在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企业节能减排的内生性动力仍然不足;
二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环境经济政策种类少、作用小,绿色贸易、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等能够有效促进先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环境经济政策受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实践不广,目前上述政策的应用基本仅停留在通过限制落后来倒逼污染治理和环保升级上,而对能够通过环保优化发展的鼓励先导类的贸易、信贷和金融的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和应用的还非常少;
三是对环境经济政策政策效益的评估尚待深入,区别于传统的直接管制类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的作用对象界限不清晰、作用机理复杂、政策协同运用多,导致其政策效益较难评估,具体体现在,首先,缺乏对部分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效益的评估,比如绿色信贷政策,对其效果的评述仅局限于“4万余条环境违法信息、7000余条项目环评审批验收信息进入银行征信管理系统”。其次,缺乏对大部分环境经济政策经济效益的评估,各项环境经济政策减少了多少污染、减少了多少资源消耗等资源环境效益,相对来说较好估算,但是,其具体减轻了多少环境代价、取得了多少的经济效益、相对备选的直接管制类政策的成本效益究竟如何,研究较少。
再次,对环境经济政策效益的定量化评估,整体上进展缓慢。新时期环境经济政策的体系在认清国情、妥处世情的基础上,七次环保大会制定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总基调,提出了“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的总要求,指导“十二五”时期环保工作的开展。七次环保大会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连接环境政策与经济政策、全面协调发展与保护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制定,赋予了新任务、提供了新机遇,具体来讲,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
一是要从宏观层面研究制定覆盖再生产全过程的环境经济政策。针对经济活动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均存在环境污染的现象,应有针对性地设计研究相关政策手段从而建立覆盖整个经济活动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影响企业生产环节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有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环境财政、环境税/费政策,其中,来自金融机构的资金是企业生产活动得以维持的根本,因而绿色金融政策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环境税/费政策一方面通过惩罚性手段使得外部性内部化,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优惠政策来激励企业改善自身环境行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而环境财政政策通常为激励性政策,通过补贴或转移支付的形式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影响商品消费环节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包括绿色采购政策、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政策、环境税/费政策和信息公开政策,上述政策主要是需求侧管理,其中,绿色采购、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和信息公开政策可直接引导各消费主体选择环境绩效较好的厂家生产的商品或本身环境污染较轻的商品,而环境税/费政策通过增加或降低消费者的消费成本,引导绿色消费。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可有效降低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风险。绿色贸易政策旨在抑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可以鼓励生产过程中污染轻、生态影响小的产品出口,从有针对性地抑制和鼓励国外消费的角度,引导和倒逼国内环保升级。上述多环节、多层面、多角度且各有侧重的环境经济政策,为达到刺激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的政策目标,从“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民生改善”这个聚集点和连接点,直接提供了灵活、有效的备选政策工具组合。#p#分页标题#e#
二是从中观层面研究制定针对特定区域和行业的环境经济政策。针对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环境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开展工作,就是牵住了环保工作的“牛鼻子”。电力行业和钢铁行业是典型的高硫、高氮行业,二者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工业排放量的60%左右,造纸行业和印染行业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占工业排放量的40%左右,控制住了四个行业的排放总量,就为总量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我国的大气、地表水、地下水、重金属等污染,均呈现典型的区域化特征,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粒子导致的灰霾天气,湘江流域、“锰三角”等区域的重金属污染等,如果能够针对区域性的问题出台一些地区性的环境经济政策,或是将一些主要环境经济政策的试点选择在重点区域,将对区域性的环境质量改善起到巨大支撑作用。具体来讲,主要有针对重点行业和区域开展排污交易试点,针对重点行业深入开展差异对待、兼顾奖惩的绿色贸易和绿色信贷研究,在区别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对电、水、气等涉及民生的资源产品实行有区别的价格政策,以及完善旨在维护区域间发展与环保机会公平均等的生态补偿和绿色财政政策等。而且,上述中观层面的环境经济政策,一方面是促进总量减排、质量改善和风险防范等环保重点工作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促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和改善环境基本人权、更好地发挥环保在服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的政策保证。
根据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函环办函[2011]821号《关于同意将江苏省列为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试点省份的函》的精神,江苏省环保厅适时推出了《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环境监理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工作要求、具体范围、工作程序和监管要求,其中化工项目是要求开展环境监理工作的第二类建设项目。
一、开展化工行业环境监理的意义
近年来,由环保部门审批的化项目越来越多,但在项目审批后,如何保证建设项目在执行环评和环保“三同时”制度过程中“不走样”,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环保部门监管力量相对薄弱,很难对每一个建设项目的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做到全过程监管,等到项目建成后,往往会留下诸多“遗憾”。而对社会影响较大的化工项目的监管,更是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引入由第三方操作的环境监理新机制,可以有效的解决化工项目施工期环境管理工作。除此以外,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还可以满足投资者对专业服务的社会需求。
二、化工行业环境监理的特点
1.相对于生态型项目,化工类项目施工范围较小,施工周期较短,主要为基础处理、厂房建设、设备安装、管道安装等,对外界环境造成的直接生态影响较小。
2.生态型项目的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行为产生的污染,而工业类项目环境影响更多体现在建成投产后生产过程的污染物排放,因此化工项目主体工程建设的符合性和配套环保设施的环保“三同时”是环境监理的重点。
3.化工类项目建设后实际情况常较环评出现调整,如主体工程生产规模、产品方案、生产工艺等,建成污染物排放情况变化,三废治理措施也需相应调整,环保监管难度加大。
4.化工行业涉及的产品种类较多,涉及的生产工艺、设备、污染物排放源强等有着较大区别,甚至是相关的产品涉及的生产工艺、设备、污染物排放源强也有着不同。
三、建设工程监理和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区别
1.建设工程监理――建设部和国家计委《工程建设监理规定》(建监【1995】第737号文)明确提出:“建设工程监理是指具有相关资质的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项目法人)的委托,依据国家批准的工程项目建设文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及其他工程建设合同,代替建设单位对承建单位的工程建设实施监控的一种专业化服务活动。”“监理单位是建筑市场的主体之一,建设监理是一种高智能的有偿技术服务。”“监理单位与项目法人之间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合同关系;与被监理单位是监理与被监理关系。”“从事工程建设监理活动,应当遵循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准则。”可见,监理是一种有偿的工程咨询服务;是受项目法人委托进行的;监理的主要依据是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相关合同及文件;监理的准则是守法、诚信、公正和科学。
2.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根据环境保护部门解释,环境监理是指环境监理机构受项目建设单位委托,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境监理合同,对项目建设实行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技术服务的活动。
四、环境监理的工作程序
1.项目洽谈,与投资者签订环境监理合同;
2.根据委托监理合同,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广泛收集化工项目的相关的资料,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设计资料、环评报告、环保批复、应急预案等。同时进行现场踏勘,关注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关注项目的潜在影响和周围的敏感目标;
3.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制环境保护监理规划和实施细则;
环境保护监理规划应明确环境监理工作范围、内容、方式和目标,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3.1工程项目概况
3.2实行环境监理的依据
3.3环境监理的范围
3.4环境监理的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式
3.5监理单位机构组织、人员安排、岗位职责
3.6人员、设施或设备进出场计划
3.7环境保护监理程序和工作要点
环境保护监理实施细则是在监理计划的基础上,由各专业监理工程师针对化工项目各分项工程编制可操作性文件。监理实施细则应明确:人员职责、监理重点、具体控制措施、工作方法、阶段控制目标等内容。
4.开展现场环境监理;
5.根据现场环境监理等相关资料,编制环境监理总结报告;
6.如果项目未通过环保验收,则环境监理依据整改通知继续工作直至结束。
五、化工项目环境监理工作方法
按施工进度、分项工程;明确环境监理的具体方法,具体如下:
1.巡视监理
巡视监理是环境监理的主要工作方式。根据化工项目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情况,环保监理工程师不定期的对厂区进行巡视,在巡视中如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承包商、业主及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按要求限期处理的环境问题,应按期进行复查,并将复查结果形成文字通知承包商或业主在指定期内处理。
2.旁站监理
对于化工项目重要的污染防治措施、应急措施、风险防范实施,在施工现场对工程项目的重要部位和关键工序的施工,实施连续性的全过程监督、检查和管理。
3.现场记录
监理人员认真、完整记录施工现场的环境及施工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包括施工现场人员、设备和材料、天气等。
4.文件指令
监理过程中发现问题,环境监理部门采用通知、指示、批复、签认等文件形式进行施工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5.环境监理专题会议
对监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通过专题会议的形式,增加与施工单位、业主、环保主管部门进行沟通。
6.实施环境监测计划
环境监测是检查企业是否能满足达标排放要求而进行的必要的监测。监测结果将来作为施工期达标排放的主要技术支撑材料。
六、化工项目环境监理工作重点
1.设计阶段环境监理
1.1核查设计中主体工程总平布置、规模、工艺、设备与环评及批复的符合性;
1.2核查设计中环保治理设施规模、工艺、设备与环评及批复的符合性;
1.3对于遗漏的环保治理措施,向设计单位建议增加;对环评、设计没有考虑的环保治理措施,提出增加改进;
1.4在建设单位要求下,协助组织环保治理设施设计招评标。
2.施工阶段环境监理
2.1施工行为环境监理
2.2环保“三同时”监理
2.3项目批建符合性调查
3.试生产阶段环境监理
3.1主体工程试生产情况
3.2环保设施运行情况
3.3完善建设单位环保管理制度
3.4事故应急预案、设施
3.5查漏补缺
4.批建符合性环境监理
4.1项目选址符合性检查
4.2主体工程规模符合性检查
4.3产品方案符合性检查
4.4生产设备及工艺符合性检查
4.5工程总平面布置符合性检查
4.6配套污染防治措施符合性检查
4.7其他
七、化工类项目环境监理的工作核心、内容、重点
1.环境监理作为第三方中介机构,对工业项目建设期涉及的环保内容实施全过程的监理,工作核心是为环保主管部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和向企业提供环保咨询服务。
2.环境监理的开展贯穿化工类项目建设期,一般分为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试生产阶段,
3.在设计阶段,环境监理工作重点是监督环保“三同时”中的“同时设计”,核查设计文件与项目环评及批复的符合性,找出不符合项及遗漏内容,要求设计单位补充修改。
4.在施工阶段,环境监理工作重点是监督施工行为污染达标、环保“三同时”中的“同时施工”、协助建立环境管理和事故应急体系。
5.在试生产阶段,环境监理工作重点是监督项目主体工程试运行情况、环保“三同时”中的“同时运行”、协助完善环境管理和事故应急体系。
6.此外,作为贯穿于整个环境监理各工作阶段的重点工作内容,还包括批建符合性调查和环保咨询服务。
6.1批建符合性调查立足的是环保监管角度,必须强调全过程,目的是及时发现项目存在的调整和变化,初步分析其造成的环境影响,协助监管;同时为后续提供环保咨询服务建立基础。
6.2环保咨询服务立足的是企业角度,也贯穿于环境监理开展全过程,目的是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帮助企业,包括在项目设计阶段,提醒企业遗漏的环保治理设施设计;在项目出现调整和变化后,协助企业办理相关环保手续;在施工期和试运行期帮助企业改进环保治理设施工艺,协助建立环境管理和事故应急体系等。
八、建议
1.加强环境监理宣传,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推行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制度;
2.加强法制建设,尽快出台有关工程环境监理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建立环境监理技术规范、标准、指标考核与验收、收费标准,做到有法可依。
3.适应市场需要,向工程建设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理发展,积极拓展监理业务;
4.培养较高业务素质与水平的化工项目环境监理专业人才,组建精干的工程环境监理队伍。
图1 中国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
1.2 环保产业基地与环保科技示范区的区别与联系
环保产业基地属于环保科技示范园的范畴,是环保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环保科技示范园区,不光包括专门从事环保设备和环保产品生产和研发的环保制造企业,而且还包括进行施工、设计和服务等为主营业务的工程类企业和技术服务类企业。因此,在环保科技示范园区,不仅要求入驻园区的企业要以环保产业为发展目标,并要求其在从事环保设备和环保产品的生产和研发的过程中要符合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注重环境保护,实行清洁生产以防止污染。在这点上,环境产业基地应属于环保科技示范园区中的一类企业,其可以在环保科技示范园区,也可不在环保科技示范园区。我们不能把环保科技示范区与环保产业基地混为一谈。
附图
图2 环保产业基地与环保科技标范区的区别与联系
1.3 环保产业基地与环保产业及环境保护事业的联系
环保产业基地的功能主要是环保设备制造和环保产品生产,是环保产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环保产业是指能够提供相关技术支持、设备制造与集成、工程承包与施工的产业,是一个国家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基础。
环境保护主要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方面的东西,是一个国家社会事业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快和提升了环保产业基地的发展水平,实践证明,我国环保产业发达的地区,其环保产业基地的建设情况也较其他地区要快。另一方面,环保产业基地的发展又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则为环保产业和环保产业基地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包含、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关系。
附图
图3 环境保护事业、环保产业、环保产业基地三者之间的关系
2 中国环保产业基地的发展状况分析
2.1 中国环保产业基地的概念
环保产业基地是环保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和开发生产为主要任务,以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提供适宜可靠的环保设备和环保产品为发展目标。具体包括城市污水处理设备、城市垃圾处理设备、烟气脱硫除尘设备、有毒有害气体处理设备、危险废物处理设备、消除白色污染技术和产品、环境监测技术设备、环保型能源生产和新能源开发等几大类。
中国环保产业基地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环保产业基地无论在规模还是在质量上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2 中国环保产业基地的分类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环保产业基地大致可分为二种类型:一种是政府主导型的环保产业基地。这类环保产业基地根据政府的级别,又可分为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和省市级环保产业基地两种类型。所谓国家级的环保产业基地,是指国家有关部委为了促进环保产业基地的发展而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目前全国共有10个国家级的环保产业基地;所谓省市级环保产业基地,是指各省市为了发展区域内的环保产业而设立的环保产业基地,主要在上海、河北、山东等省市。另一种是企业主导型的环保产业基地。这种类型的环保产业基地是指环保企业为了整合环保产业链而通过购并等多种方式设立的环保产业基地,如清华紫光、中兴环保等。政府主导型的环保产业基地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的途径发展环保产业基地,并力求使环保产业成为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主导型的环保产业基地主要是一些实力较强的环保企业为了整合环保产业链,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而通过购并和新建等多种渠道设立的以生产环保设备和技术转化为目的的环保产业基地,这种环保产业基地,可以设在国家级或省市级的环保产业基地中,如桑德环保就在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的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中,也可以按照企业自身的战略定位和发展需要,在全国各地有选择地设立,如清华紫光已在辽宁鞍山、北京密云、北京通州、北京怀柔建立了四个环保产业基地。
表1 拥有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地区2000年的环境保护相关产业概况
附图
本文就只对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和环保企业的环保产业基地的发展做一调查研究分析。其结果见表2,表3。
随着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这两种类型的环保产业基地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相比较而言,政府主导型的环保产业基地的发展不仅起步较早,而且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和政府的促进作用,其发展呈方兴未艾之势。如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是于1992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第一个以发展环保产业为主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家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共同管理和支持”的单位。同年,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的建设与管理被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工业园的规划用地范围70多km[2],分设一期、二期和配套区三个建设区域。电、水、通讯、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宜兴环保产业基地的产值,其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并在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表2 我国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统计
附图
表3 我国部分环保企业环保产业基地统计情况表
附图
3 中国环保产业基地发展的特点分析
3.1 缺乏宏观政策的引导
进入60年代,一些支持和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开始出台,尤其是一些投融资政策相继的出台。特别是近几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产业管理、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的力度,制定和颁布一系列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第一批)等政策措施。可以相信,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将会吸引众多的社会投资机构和民间投资者大量投资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一直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资金紧缺问题,促进了环境污染的治理。另一方面,国家利用大量的国债资金集中安排解决了一批关乎国计民生的生态环境建设、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项目,大大地推进了环保产业的发展。这些举措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环保市场的需求,促进了我国环保产业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环保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可截止目前,我国还没能出台有关促进环保产业基地发展的宏观政策,以至于环保产业基地的发展极为缓慢,与同一时期快速发展的环保产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由于环保产业的发展与环保产业基地的发展具有互补性,这种两相发展的不协调性,就会使我国环保产业基地不平衡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
3.2 进入门槛较高
与其他产业相比,环保产业更具有多学科性和复杂性,这就使环保产业基地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实践证明,发展和建设环保产业基地,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1)具有雄厚的机械制造基础和工业基础,能为环保产业基地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技术资源和人材资源,如辽宁省;(2)环保产业基地要获得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得具备较强的整合能力,以加快社会资源的整合,如北京市;(3)具有创新能力,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4)具有良好的交通环境,使购销渠道通畅成为可能,如天津市;(5)具有运输能力,为客户提供及时方便的服务;(6)其他工业发达,为环保产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附图
图4 宜兴环保产业地基地1998-2001年产值状况图
这些条件与要求,是环保产业基地自身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建设环保产业基地的进入门槛,同时又有利于促进环保产业基地健康快速地发展。这就是为什么10个国家级的环保产业基地都会建立在工业经济发达的地区的原因,这也就是为什么几乎每个地区都要把环保产业当成地方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却只有不多的几个省市的环保产业才发展得较好的原因。
3.3 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我国在对环保产业基地发展的指导方面,可谓政出多门,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来对其进行引导、规划和管理。这种分散管理的情况,不仅不利于环保产业基地的顺利发展,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3.4 缺乏竞争机制
环保产业基地发展,不仅要符合自身要求和发展规律,而且还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要求和运行规律。由于目前我国的环保产业基地缺乏统一的指导,尤其是政府主导型的环保产业基地占有相当的比例,政府意愿和人为因素较多,与市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规律不相符合,以致于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缺乏相应的竞争机制和发展后劲,阻碍了环保产业基地的发展。
4 中国环保产业基地发展的对策
4.1 加强统一规划指导
由于国家缺乏对环保产业基地进行宏观调控,这就使得环保产业及环保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目前,国家级的环保产业基地已有10个,各省市也纷纷提出要建设自己省域内的环保产业基地,并把环保产业的发展作为当地经济的新的增长点。环保产业基地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要求和特点,并不是每一个省都适合发展环保产业,也并不一定每个省都要建设环保产业基地。为避免各地一哄而上,重蹈大而全小而全建设的历史覆辙,就必须要对中国环保产业基地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和规范指导。
4.2 积极鼓励环保产业基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环保设备的制造主要集中在环保产业基地,而我国的机械制造业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只有出台鼓励环保产业基地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政策,才会对环保产业基地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另外,制度安排曾一度成为制约环保产业基地的重要因素,因此,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环保企业自身,都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吸引各种人才和各种企业入驻。只有这样,环保产业基地才会有活力,整个经济也会充满活力和保持可持续发展。
4.3 增强环保产业基地的整合能力
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环保产业涉及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工程施工、设备制造等各个环节。为了加速环保产业基地的发展,就需要进行跨行业的购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使之成为环保产业的一支生力军。而购并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的整合能力,包括品牌的整合,管理的整合和人力资源的整合,而只有在科研、组织、金融、社会资源等某些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才有可能拥有这种整合能力。因此,作为环境科学技术转化中心和环保产业依托的环保产业基地,就必须通过强化自身的优势,以增强整合环保产业的能力,从而促进环保产业基地的发展。另外,由于企业整合能力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如社会法律对某一企业行为的允许和保护,这就要求企业在增强整合环保产业能力的同时,政府一定要加快社会的改革和完善各种法律制度,使之适应企业的整合行为,并为之服务。
4.4 政府引导与企业自主相结合
一、国外“绿化”税制的启示
开征环保税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最先提出的,他主张应根据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害对污染者征税,以税收弥补因污染造成的资源损失和治理环境污染。这种观点为西欧国家普遍接受,曾先后掀起了推进环保税收发展的“两次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70-80年代,主要是针对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等突出的“显性污染”进行强制征税,其具体操作是采用押金制度和许可证制度来进行预防控制,然后根据排污量和污染程度进行征税;第二次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欧美各国越来越多地采用生态税、绿色环保税等多种特指税种来维护生态环境。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环保税收政策又有了新的发展,从对废气、废水、垃圾、噪音、农业污染征税发展到全面“绿化”税制,从零散的、个别的环保税种开征,发展到逐步形成环保税收体系。除征收各种环保税外,还对原有的税种进行调整,使之具有环保功能,从而实现全面“绿化税制”的目标。绿化税制的核心是“绿化”税制体系,即将环境考核整合于税制体系的设计中。税制绿化包括三个方面互补的内容:
1.取消原有税制中不符合环保要求,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规定。以OECD(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补贴政策为例,其许多与环境相关的经济部门都接受政府的巨额补贴,这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十分明显,能源、运输。农业及制造业等领域尤为严重。OECD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每年达3500亿美元(约占OECD国家GDP的2%)。补贴鼓励农业过量生产,从而导致农药、杀虫剂的过量使用及土地板结、沙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果。在7个OECD国家中,每年对煤的补贴为103亿美元,能源部门的补贴造成使用者偏好使用黑色能源而非绿色能源。美国政府提供灌溉水的成本中,只有25%是由使用者负担的,由此造成的水资源浪费更是显而易见。纠正这类补贴,会促使人们的行为转向有利于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方面。
2.修正原有赋税,采取新的有利于环保的税收措施。过去许多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都产生了不良的环境效果。例如,对湿地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免税优惠政策导致湿地的破坏、森林的滥砍滥伐;在交通运输部门,税赋的环境扭曲效应更为明显,公司车辆的优惠税率及通勤费用被允许税前扣除,鼓励了私家车辆的使用,造成了交通污染和拥挤;而柴油燃烧的低税率(许多国家的柴油税率仅为汽油税率的一半),更加剧了交通污染和拥挤。修正这些赋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根据产品或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确定税率,对污染较严重的产品或活动课以重税,改变其相对价格,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危害。如许多OECD国家已采用燃料差别税率、汽车销售差别税率以及年度汽车牌照差别税率,以鼓励生产和使用低污染的车辆和燃料。
3.调整原有税种,开征新的环境税,使环保功能更加突出。OECD国家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对在制造、消费或处理过程中产生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以及涉及稀缺资源使用的产品和活动开征环境税(又称生态税)。这样,可以提高这类产品和活动的成本和相对价格,减少不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资源。不少国家还对油、肥料、杀虫剂、不可回收容器、含汞及镉的电池、化学原料及包装材料等容易造成污染的产品课税。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税用来逐一处理特定的环境问题。例如,法国自1985年起开征硫税,并于1990年对工业生产中产生的H2S、NOx及HC的排放课税;芬兰和英国1996年开始征收垃圾场税;比利时于1993年制定“生态税法”后,开始实行生态税制,将生态税应用于各种产品;荷兰已经开征了一系列环境税,包括污染相关产品、地下水的抽取、废弃物的排放等。
国外“绿化”税制的作法为我国构建环保税收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我国环保税收制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着“准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政府实行了排污收费制度,为环保工作提供了专项资金。但排污收费制度立法层次低、不规范、没有足额征收,效果不够理想。从政策选择上看,开征环保税,取消排污收费应是必要的、可行的。在我国现行税制中,具有环保功能的税种主要有资源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耕地占用税等。它们在环保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防止发达国家的“污染转嫁”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发达国家出于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和提高产业层次的双重需要,把资源消耗等污染重的产业作为夕阳产业转移给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但结构不甚合理,其中50%集中在一般加工业,并以重污染密集型企业为主。为正确处理好环境和引资的关系,我国在税收手段上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现有环保税税种中显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足:(1)资源税存在的问题。首先,性质定位不当。它仅被视为一种级差调节手段,严重限制了资源税应有的保护环境的作用。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而与该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影响无关。其次,征收范围过窄。仅限于矿产品和盐,极不利于保护所有的资源,也造成资源后续产品比价的不合理。(2)消费税暴露的缺陷。在消费税所包括的11个税目中,有8种产品的消费均直接影响环境状况,在统一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对这些产品另征一道消费税即可起到限制污染的作用。征收消费税的目的主要是调节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方向、增加财政收入。另外,消费税没有把一些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消费品列入税收范围,如电池、塑料等。(3)城市维护建设税作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税收,其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尽管每年征收的该项税额仅占年税收收入的4%左右,但由于该税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已经成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对改善城市大气和水的环境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一项绿色税收,但它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3.现行税制中有关环保政策与环保需要不相适应。当前我国环保措施已基本形成了体系,将环保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在现行的消费税、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若干税种中都体现了保护环境的政策精神,这些税收政策与政府采取的其他有关措施相配合,在减轻或消除污染,加强环保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国现行税制中也有不利于环保的税收政策,主要表现在:(1)在税率设计或调整时考虑污染程度不够。如,对大气污染较重的汽油、柴油消费税只设一档税率,未按油质的高低对大气的污染程度规定税率;汽车汽缸容量越大排污量越多,而我国对小轿车、越野车、小客车的消费税率不是按汽缸容量大小来设计的;护肤护发品的消费税率由17%降为8%,显然不利于环境保护。这些税收政策都不同程度降低了税收对控制污染行为的作用。(2)现行税制考虑环境保护因素而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还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现行环保优惠政策之间还存在摩擦和不协调,需要相互衔接和进一步配套。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过于单一,仅限于减税和免税,影响了税收优惠的实施效果。(3)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针对污染环境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税种,税收对环保的作用主要依赖于分散在某些税种中的税收优惠措施。这样既限制了税收对环境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保的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三、完善我国环保税收制度的基本思路
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环境税收的作用日益突出。设计和完善环保税收制度,必须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方面体现出良好的调控效果。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