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美术理论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所谓区域活动也常被叫做“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兴趣区活动、活动区教育等”。通俗地讲区域活动就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相关需要及兴趣取向,结合幼儿教育的相关教育目标等因素,进行一些区域的划分,如积木区、科学区和表演区等,并在这些区域中完成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美术活动区域
本研究中美术活动区域是指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以美术教学活动为主的区域。
(三)材料生活性
材料生活性指材料是来源于幼儿生活的,能为幼儿理解、接受。
(四)材料操作性
材料操作性是指材料要便于幼儿使用和操作,有一定的梯度,适合拥有不同能力的幼儿去尝试。
(五)材料层次性
材料之所以具有层次性,从客观上讲是由于客观现实本身的复杂性造成的,从主观上看是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种由浅到深、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过程。本文中材料层次性主要是指在活动区角的投放设计上要做到“由易至难,由简至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二、理论综述
(一)生态理论
教育生态理论强调教育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生态系统。无论是学生个体、学校组织,还是区域教育,都存在生态环境并需要优化。只有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处于其中的个体或组织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次生自然)力量作用的总和。教育的生态环境就是相对于教育这一主体而言的内外部世界,即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条件、力量等各种外部刺激的多维空间系统,可分为系统外生态环境和系统内生态环境。教育既受生态环境的多因子的综合影响,又反作用于生态环境,并在与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寻求协调,以获得共生发展的目的。美国行政生态学家雷格斯认为,生态环境中的因素可以分为无感因子和敏感因子两种。所谓无感因子是指那些与研究内容没有多少关系,在选择生态因素时可以忽略不计的因子;敏感因子则是指那些与研究内容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关系的因子,这些因子是构建教育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而教育生态环境是由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规范(文化)生态环境组成的。其中,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人口分布、自然资源和人工资源、建筑物的布局和结构、校园基础设施、学校内外各种绿化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中的家庭氛围、邻里关系、社会价值取向、社会生活方式,规范生态环境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道德等都是能影响教育生态系统的敏感因子。在诸多敏感因子中,因其作用不同而又有独立因子、附属因子和交互因子之分。对教育生态系统来讲,独立因子往往是单独对教育产生重大作用的因子,不受研究内容的影响;附属因子常指伴随其他生态因子对教育产生影响的因子;交互因子则是指生态环境与教育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子。
(二)活动区投放的层次性
活动区的环境创设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的空间,使每个角都充满教育的潜在功能:操作材料柜与桌椅的摆放要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区角,以便于幼儿随机取放、随时操作,对有交流价值且需要较长时间保存的作品,可利用幼儿站立高度以上的墙面,或以空间垂吊的形式进行展示,最终使环境变成幼儿自主学习的助动剂,即看到环境就想学,接触环境就能学,使环境成为幼儿交流的催化剂,即看到环境就想说,接触环境就能说。一般而言,每个幼儿都会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来选择活动,按自己的习惯、方法、能力来尝试活动。因此,教师要注意活动区域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以个体发展目标创设环境,这有利于不同水平幼儿的按需选择,也有利于幼儿由浅入深地学习、循序渐进地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对个别幼儿的特殊需要,可“度身定制”,自然界的物质或生活中的废弃物均能利用,或提供需局部制作的半成品,以帮助幼儿实现经验的升华。
三、实施策略
(一)依据幼儿的不同兴趣“点”有梯度地投放材料
实践中,幼儿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不同兴趣“点”的需要进行材料的投放。这里所指的“兴趣点”既可以是一些集体所关注的,也可以是幼儿个体所关注的兴趣需要。而不论何种兴趣点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都必须要依据其兴趣开展活动,这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那么,教师要如何获取幼儿的兴趣“点”呢?实践证明,幼儿的兴趣“点”是不断变化的,在寻找幼儿的兴趣“点”时,教师必须从多角度进行观察,从集体关注转移成小组关注,进而更好地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并据此进行材料的投放,进一步地激发幼儿探索知识。案例1:某中班,主题活动:“冬天”。这是幼儿在一次聊天过程中所生成的话题。当时,某教师发现在聊天的过程中,幼儿对于冬天的保暖用具非常感兴趣。之后,便组织小朋友们从家中带一些自己曾使用过的保暖用具,如围巾、手套、帽子等。最后,在教学活动中,他组织幼儿一起对这些物品进行了图案、颜色搭配以及线条组合等相关美术方面的观察活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参与幼儿日常生活的聊天,获取了他们对图画、颜色、线条的关注点。这种善于捕捉幼儿对保暖用具的兴趣,并以此开展的主题活动,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也完成了相关美术知识的传递,可谓一箭双雕。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幼儿集体兴趣的收集,将使用过的保暖用具作为教学材料投放在了教学活动区中完成了环境创设,并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帮助幼儿获取了相关经验。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依据部分幼儿兴趣,进行了绘画材料的投放,并让幼儿进行了自我想法的表达,这样做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总之,通过此案例可以令我们认识到,依据幼儿不同兴趣点的需要进行材料投放将有利于我们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效率。
(二)通过适时性增添难度递增材料以维持兴趣持久性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对一种材料产生兴趣后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会随着能力的转换而发生改变,也会随着材料变化而产生关注程度上的变化。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针对不同幼儿的兴趣需要及操作水平的不同,适时更换材料,并增加一定的难度,以使幼儿保持持久的兴趣。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不是每次活动的材料失去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后就毫无使用价值了,这时只要通过增添相应的一些材料或者改变材料性质及作用,就可以使其再获生命,这也说明了材料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案例2:“剪窗花”幼儿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而对圣诞节等外国节日非常熟悉。一次偶然,教师发现一些小朋友对窗花非常感兴趣,于是教师与幼儿一同开始收集资料。课上,教师向幼儿介绍了窗花及剪纸的相关知识,并介绍了剪窗花的一些方法。课后,教师还有意识地将材料:“蜡光纸、剪刀”投放在了区角中,希望能够让幼儿进行操作。可事隔几天,区角中活动的小朋友就变得很少了,幼儿对剪窗花失去了兴趣。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导致幼儿失去了之前高涨的兴趣呢?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调查与分析,原因找到了。原来幼儿通过活动已经可以从不成形变成了能剪出图形,同时对边剪、对角剪等一些方法已经能运用得很好,所以就造成了兴趣的丢失。这时,教师想是否可以尝试用不一样的材料进行窗花剪纸呢?于是,教师找来了各式各样、大小不同的塑料纸、糖果纸、布、卡纸等投放到了区角中。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试图通过这些材料的增添与丰富,再次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继续关注剪纸。而结果也正如设计之初教师所想,幼儿的兴趣再次被激起来了。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教师教学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原因有这样几点:首先,教师抓住了节日和我国传统艺术的教学契机,实现了既进行传统文化的弘扬、将传统文化与美术相结合,又让幼儿在欣赏、动手操作中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可谓一举多得。其次,教师能在发现幼儿兴趣“点”因材料的单一而改变时,及时剖析问题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再次,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观察、比较,将幼儿作品在操作的程度上加以变化,帮助幼儿找到一些兴趣“点”,所采取的增添材料方法达到了激发兴趣的功效。上述三个方面最终促成了教学的成功。这也告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投放的材料上,可通过多种变化,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事实证明,材料变化能使幼儿保持持久的兴趣,使幼儿的探索角度变得更加广阔。
(三)选择性替换材料或增减辅助材料以产生新的问题
活动区材料需要有选择地进行替换或者增减以促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从而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如在小班的泥工活动区域中,教师可将模型、各色彩的泥、刀以及滚条等泥工材料有序地加以投放。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幼儿对已经成型的工具不再感兴趣,对此,如果教师将豆子、牙签、铲子等一些辅材料投放到工作区,幼儿就又会产生新鲜感,注意到这些材料,产生“这些东西有什么作用呢,橡皮泥和它们一起能做什么”等一系列疑问。这时,教师再及时出现并加以讲解,就能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故而,我们说在幼儿活动区域中选择性地替换或者增减活动材料,有利于我们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在美术区域活动中,“依据幼儿不同兴趣“点”有梯度地投放材料”;“通过适时性增添难度递增材料以维持兴趣持久性”和选择性替换材料或增减辅助材料以产生新的问题的策略是可行的、有效的。同时,本文还认为材料的投放必须以《规程》《纲要》为依据;材料投放的恰当性和适时性直接关系到活动效果;正确而丰富的材料投放为美术区域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幼儿的自主探索活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应组织多样的美术区域活动,让幼儿能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建议
本文所述的研究结果仅仅是基于本园的实践,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存在着局限性。为此,这里也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同行们从事相关研究或教学有所帮助。
1.教育需要一份责任
责任感是我们从事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教师只有有了责任感,才会更重视幼儿教育,促使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人既应该对人有责任,也应该对自然有责任。传统伦理学主要关心的是个人行为的正确性。黄宗羲在《续师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嗟呼!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而非师矣。”而今,道之广闻,业之专精,学生有惑不愿解,亦非师也。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教师,我们应先教育自己,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高度职业责任感的人,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义务。试想一下,要是人们放心大胆地、不加思考地把受教育者的道德、心智及其灵魂信托给教师,而教师却并未意识到这一伟大重托,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不幸呀。
2.发展需要一种坚持
邹韬奋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做事,在动手之前,当然要详慎考虑。但是计划或方针已定之后,就要认定目标前进,不可再有迟疑不决的态度,这就是坚毅的态度。”古人孟轲也曾作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联系到早教,同样也需教师有种坚持。这是因为在教育教学的研究上,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研究是否能成功,而失败是再所难免的。只有坚持不懈、科学规划和合理实施,才能得到我们所希望的结果。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
1媒体形式的发散
数字化时代的今天,视觉传达设计逐渐超越了它的原有范畴,走向更宽厂一的领域。数码艺术、数字影像、网页交互、多媒体广告等相继出现,数字视觉在不断挑战已有视觉形式的同时,也在充实着视觉传达的外延。多元化的视觉观念暗示着新的视觉传达方式将打破传统设计门类的界限,产生一种新的媒体,以传统视觉传达设计为基础,在新媒体和新技术手段支持下开拓新的传达领域,继承发展传统视觉传达设计。这种“新媒体”综合多种媒体形式,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动画等于一身,结合互联网与交互技术,使作品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交换性,成为新媒介、新技术条件下一种特定的传达方式,真正实现全方位、多感官地信息传播。WWw.133229.Com
2视觉传达的变异
作为视觉传达的最新发展,新媒体视觉传达的设计原则、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与传统视觉传达、设计形式具有原则上的相似性,但在传播、显示、操作等方面,“新”“旧”媒体有着很大差异。例如:相对于印刷品而言,显示屏幕更适合“浏览”而不易于“阅读”;“新媒体”中各种信息以相互链接的方式存在,彼此没有顺序上的固定位置,信息随浏览者的选择以非线性的方式输出,而传统媒介,无论是书籍或是影像,信息呈现都受到预先安排的顺序制约:传统传达领域对于技术更新的反应相对迟缓,而以高速发展的科技为其信息传播基础的“新媒体”则要求设计时刻与科技紧密结合,并随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出更新的传达形式。发展迅速的“新媒体”为设计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现手段,帮助实现更多的创意可能,为大众带来更新鲜的视觉体验与更富于趣味性的信息获取过程。“新媒体”不仅使得设计过程发生变化,对设计风格、设计思维方式也产生深刻影响。活动的版面布局及全方位的交互要求设计者时刻以运动的眼光看待版式编排和视觉效果,不但考虑静态的视觉效果,还要设想视觉元素与观众互动之后可能呈现出的种种样貌,通过针对性的设计避免对信息传达的干扰或画面的不美观。视频、动画将作为常用元素,与文字、图形共同构成版面。“新媒体”的易编辑性也使设计师可以设计多种版面方案和视觉效果,随时更换以应对观众的日益细分及不同喜好,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更有效完成信息传达。
3互动式编排灵活自由
艺术作品的魅力之一就是通过艺术形象引起观赏者的审美联想。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他们不仅要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还应能看出它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从中受到启发与艺术的熏陶。因此,正确引导学生开展美术作品的评论与欣赏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欣赏作品《破纪录》这一画时,画面上表现的是一个跳高运动员即将跃过三米标杆的一瞬间,画面中远处无数的大小观众正睁大眼睛、屏住呼吸、紧张地观看着运动员这精彩的表现。在欣赏与评述这幅画时,同学们集中反映出对画中人物的动态与情景表现十分欣赏。当谈到画中的不足之处时,有的同学提出运动员跳高高度表现得不突出,应该在身后加上云彩来展现他跳得特别高,同时反映出运动员身手的娇健。还有的女同学说远处的观众表情都一样,“要是我在遇到惊险的场面时就用双手捂着脸从手指缝里看”。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丰富想象、经历、感受带进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有了这样的欣赏引导,许多学生对名家名画也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改进意见,无形中增强了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艺术鉴赏能力。这种参与性欣赏调动了学生美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用自已的亲身感受和经历来体会、理解作品。在完善作品的同时,完善自己的情感表现,达到在鉴赏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从而丰富自已的艺术情感,克服美术欣赏中的盲目性,而实现既看门道,又有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不但会说,还能真正的会画。
在参与性欣赏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能很好的认识作品、了解作品,从而准确表达自己的看法。美术这门艺术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与不足、形象与逼真之分。在整个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接受了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自信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敢于对不同层次的作品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认识到艺术作品是没有统一的标准,是学无止境的。对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教师要大加赞扬,对不足的想法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对一时提不出什么意见的学生也不要轻意否定,要鼓励他们课外去思考、去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接纳他人意见和敢于提出问题的良好品德和学习态度,从而养成追求真理,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求知精神。
二、画诗引导
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常常是“画中有诗”。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欣赏中,主要是理解其独特的艺术传统,特别是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风格和意境都各不相同,不同风格不同的意境给人的视觉感受不一样,尤其是对于那些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较强的高中生来说,对于古代的山水、风景以及较为抽象的美术作品,它们较之现代作品简直就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笔者认为从体会古诗的意境入手,更容易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在语文课本中已学过大量的古诗词,所以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就比山水画的意境感受容易得多。而且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与古诗之间的确有着密切联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作者都是以自然的手法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通过写诗与作画不谋而合,不是直接表露,而是诗中喻景,画中藏诗。尤其是南宋山水画极力追求诗的意境,画家们为了使画面景色更加耐人寻味、更能激发观者的想象力,把与追求意境无关的、可有可无的景色一律删去,常常运用“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使画面简洁、构图缩小、意境深远。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的意境就与唐代诗人柳宗元诗《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对元代山水画的理解,可以用倪瓒的《六君子图》为例来分析:初看上去这幅画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画面景色显得气象萧疏,近乎荒凉。但读了黄公望的题诗,其中的意境便可见一斑,诗曰:“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前两句诗是写画中的景象,后两句显然是借景抒情,表达了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对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不满之情。加上元代山水画的用笔,普遍带有个性特征。所以,把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人们常理解为“有我之境”,即画家的情感和艺术个性在画中鲜明地体现出来了。通过以上诗与画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并且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想象引导
中学生由于受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局限,在美术欣赏中当他们看到欣赏主体的形象后容易产生一种思维定势,对欣赏主体形成了固定的,先入为主的理解,使赏析思维活动受到阻滞。笔者认为使用先谈感受后看作品的美术欣赏模式,即一开始先不让学生看原作品而仅把作品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讨论后各自提出自已的见解,如何表现题目的内容和形式。以作品“大街上真热闹”为例,通过以过街天桥为主体,画面表现出天桥拥挤的人群以及形形的人物形象,桥下川流不息的汽车、摩托车⋯⋯课中先让学生依照题目自己去感受体验,从不同视角描述自己对这一主题的构思。有的同学描述三层立交桥互相交错,不同的车辆风驰电挚的热闹情景;有的学生描述了从汽车驾驶室里看后面的汽车排队,行人通过机动车间隙过马路的拥挤场面。学生的想法基本形成后,再让学生翻开书看被欣赏的作品。比较什么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哪些地方与自已的想法一致,自己的想法有哪些方面比原作品要好。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原来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能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加入到欣赏活动中来。
四、网络引导
现代美术学习,已经从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提高到了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而文化内涵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又使得美术教师需要更加关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但教师个人的学识有限,教材和教学参考中的资源也不足,在美术课程资源的扩展建设中,现代信息技术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庞大的人文性素材资源库。计算机作为美术学习的载体,学生采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纸张、铅笔、颜料、调色盒等繁琐的工具限制。学生一有灵感,立即构思,就可以在电脑里进行尝试,随意挥洒,修改也极为方便。能自由驾驭设计、制作有创意的电脑绘画,进行图像处理,设计贺卡、装帧、招贴、标志,制作电脑动画和网页作品等。使美术课程在“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变得快捷而更有创意。网络的即时性、便利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和教师知识局限性的束缚,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活动过程。通过对网络美术资源的检索、查找、发现、探索,还有利于学生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起较全面的人文性知识体系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互联网上有很多大型论坛,里面有对大师的佳作分析和网友们的作品评论,是一个高手汇聚的地方,也是学生增长美术知识、提高鉴赏能力的场所,如果合理把握,适时学习对美术作品的创作与欣赏能力会大有好处。当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负面影响。因此,学生课外的网络自主、探究性学习,更加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和指导,让学生有目的地上网,吸收网上的知识营养。让那些优秀的教育网站、个人主页、网上博物馆、美术展览等美术资源,供学生学习、控究、鉴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美术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之目的。
[参考文献]:
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才学方法的改革。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设置“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述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新课程特别强调了美术教学的不可重复性和创造性。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关键词:新课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述评综合探索
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专家认为,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力与想像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设置“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的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欣赏•述评”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克服以往以教师进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可以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创作、想象、表现、展示,唤起对未知领域的欲望,并体验愉悦和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自己设计教学活动。为了帮助教师领会此次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课程标准对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案例,“教无定法”现代教学中提倡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根据课程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环境、地区等变化,合理安排课堂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即完成一节课所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也要在内容之间巧妙转换,体现教学的连贯性,在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音乐走进课堂”、“情境教学法”、“软化学科边缘”、“信息化”等多种教学方式为我们的美术教学开创了新天地。如我制作的<<卡通画>>、<<千变万化的线>>等课件,另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也提出具体案例。
新课程特别强调了美术教学的不可重复性和创造性。教学活动也不再完全是教案的执行者,每一次教学都是教师灵活机智地再创造活动,应当充分体现教师自己的个性风格。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还刚刚起步,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教学观念是对教师教学价值理解的反应,教师必须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才能够在课堂上作出积极、正确的教学行为,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只有当教师从心理上认可自己的工作,对美术教学予以肯定,才能够让美术教学活动更有意义,才能够将美术的魅力、美术对于社会的贡献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于这一专业、这一学科产生热爱,从而积极地去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教育观念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获得美术知识和审美、创作能力。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教育观念,将培养综合性的人才作为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才符合现代化教育的要求,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用正确的观念支配课堂管理,创作良好的美术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潜能,才是最好的课堂管理模式。
二、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一)优化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
在美术教学中,很多学生反映,美术相关理论知识枯燥无味,知识量大而复杂,学习难度大,缺乏学习兴趣。这是导致美术课堂管理问题的原因之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在保证整体教学进度的基础上,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将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让学生在学习时更有条理性,既增强了趣味性又降低了难度,学生的学习兴致必然会随之提高。
(二)优化美术课堂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使用单一的方式将知识讲述出来,学生通过记笔记等方式来获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难以在一堂课中从头到尾集中注意力听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导致了教学效率较为低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理论结合实践等方式来丰富美术教学,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然也就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三、抓住美术课堂的管理技巧
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是其职业基本技能之一,在教师正式任教之前,应当接受课堂管理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教师任职后,应当根据自己所遇到的教学情况,对课堂管理进行适当的调整,接受新型课堂管理培训,总结课堂管理的经验,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管理效果。
(一)制定合理的美术课堂规则
课堂管理的一项重要依据就是课堂规则。以课堂规则为中心,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管理,能够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课堂规则的制定,需要结合美术教学自身的特点,并征求全体教师、学生等人的意见,体现课堂规则的民主性、公平性,让教师方便于课堂管理,让学生能够赞同、接纳,从而鼓励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课堂管理工作,实现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
(二)美术课堂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大多数教师对于课堂问题的处理仅仅是在问题发生之后才会采取手段,这种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其效果并不佳。教师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应当从预防入手。及时发现学生可能会作出的问题行为,并进行提醒和制止。例如,教师给予良好的课堂行为表扬,让学生意识到只有规范自己的行为,才会获得教师的认可与赞美,从而做到自我摒除不良行为。亦或是通过转换课堂活动的方式,让学生相互讨论问题、上台演示等以此来预防学生上课走神等情况。
(三)满足学生学习的正面心理需求
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是重要的任务。一些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教师的关注,课堂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逐渐下降,更难获得教师的关注,逐渐地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学生得到尊重、得到鼓励,使其自尊心、信心得到满足,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也就更有利于美术课堂的管理。
(四)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中,教师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只是外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要能够积极地进行自我管理。在美术课堂中,有些学生在教师面前表现很乖巧,而老师一旦离开,就控制不住开小差,这就是自我管理能力差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强化学生的管理观念,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让学生能够在离开教师监管的情况下,依旧保持良好的课堂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获得更为稳定的课堂管理效果。
美术教师肩负着对学生实施培养和提高具有良好美术素质教育的重任,要以现代美术知识技能武装学生头脑,把他们塑造成具有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操的人,时代对美术教育和美术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有教师和艺术家共有的心理素质,以及相应的师德和艺德。美术教师良好的教学心理品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在美术学习和美术教学实践中自觉培养和逐步形成的。
一、美术教师的教学兴趣
对美术教学的兴趣,是美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本职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美术教师对美术学科和美术教学法的研究兴趣,对所教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教学兴趣的中心。这种兴趣不仅促使美术教师积极、刻苦地钻研美术专业知识技能,认真、负责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且促使美术教师接近学生,研究学生美术心理和美术学习的发展规律,从而探寻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兴趣,往往也会萌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对国画有兴趣的教师,会引起学生对国画发生兴趣,对设计有兴趣的教师同样也会引起学生对设计发生兴趣。
美术教师的兴趣不应局限于美术学科,更不应局限于某一画种,而应具有广阔的求知兴趣。如美术教师应有一定的文学兴趣,缺乏文学修养的教师,语言不生动、不丰富,难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再如,音乐、摄影、书法、集邮等都与美术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美术教师若对此有广泛的兴趣,必然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艺术爱好,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因此,美术教师的兴趣广,不仅有助于教师本身对美术教育工作产生稳定、持久的兴趣,而且对学生学习美术的活动具有一种积极有效的推动力量。
二、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
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是教师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
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首先体现在对美术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它与美术教师的职业兴趣,对于教育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有关。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一种高尚的敬业精神,才会具有良好的情感品质。
事实证明,做一名“美术教育家”要比做一名“画家”难得多。一个美术教师能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能把所学的美术知识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的时候,一种强烈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美术教师有了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豪感,就会产生踏实的工作作风、坚定的工作志向,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三、美术教师的工作意志
美术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必定会遇到各种主客观困难,特别是在当前教师待遇偏低、美术学科在学校教育中还十分薄弱、教学环境和条件尚未得到彻底改善的情况下,美术教师没有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意志,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
美术教师的工作意志主要应具备以下四点:1.具有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明确目的性和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的坚定意向,这是动员自己全部力量以克服教学工作困难的内部条件。2.具有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的果断性和坚定性,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内在力量。3.具有沉着、自制、耐心和一贯的坚持性,这是美术教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效地影响学生的重要品质。4.美术教师具有的工作精力和毅力,这是影响教育和教学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当前,学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很多,有来自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等方面的许多现实问题,针对这些暂时无法立即解决的困难和障碍,教师的工作意志的培养就更为重要。
四、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美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自身应掌握美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为全面而扎实的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方法,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了解国内外美术教育的发展动向,胜任学校美术教育和教学工作,并能组织学生的课外和校外美术活动。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是他们业务规格的基本内容,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指标,具体包括:1.掌握美术历史和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心理学、美术技法理论。2.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素描、色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画种。3.是掌握设计与工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设计与工艺基础、现代艺术设计、现代工艺制作。4.掌握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美术教育学、美术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
五、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从事学校美术教育活动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是美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工作能力。它主要包括:
1.具有多方面的组织能力,以保证美术教育和教学工作有条理、有系统地进行。其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和使用教材,以及组织课堂教学方面。
2.全面掌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如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编写教材教案的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教育能力、启迪学生进行视觉思维的能力等。
3.具有善于了解个性和美术学习心理的观察能力。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个性和学习心理的发展是一种学习的历程,由于美术学习的活动性强,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过程明显,学生在纪律、意志、耐力等方面都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应善于及时观察到学生某些不良反应的预兆,尽可能事先防止学生纪律和学习上某些差错的发生。
4.具有敏感、迅速而准确的分析、比较和判断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比较、判断视觉造型艺术形象的基本要素和特征,而且需要美术教师灵活机智地应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
5.具有教学的创造与想象能力。美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手持金钥匙的人”,这意味着美术教师是打开学生心扉的智者,应该富有教学方面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6.具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和非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对所有学科的教师来说,都是有必要的。
六、美术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现代社会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个进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美术教师若要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准和教学素质,必须从凭经验办事转向以科学为依据的轨道上来,这就要开展科学研究,这是美术教师创造优异工作成绩的重要条件。
美术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首先应该是从事美术教育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科研与探索的能力主要包括:1.自修与自学提高的能力;2.收集教学资料与获取信息的能力;3.开展教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4.综合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5.编写教材和撰写论文的能力;6.确定教育科研选题,组织或承担课题研究工作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对于美术教师加强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我们在吸取古今中外美术教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和发现新的美术教育方式和方法,有利于发展和创造适应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教育。
总之,美术教师的心理因素并不止这些,例如教学观、治世态度、性格、身体等因素也都是教师成功地进行美术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从美术教师的心理因素来看,它是一个范围相当广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各种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都要求每一个美术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学习提高,力求自我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
参考文献:
“吉”,与凶相对。《易系辞上》:“吉,无不利”。《逸周书武顺》:“礼义顺祥曰吉”。后来,吉祥专指吉兆、歌颂之意。中国传统装饰吉祥图案其实是古代先民希冀生活美满幸福,专门为营造吉祥而创造的装饰艺术造型设计。历代遗存至今的大量造型艺术,决大多数都是中国祈吉纳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象。蕴藏在中华各民族的博大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得以传承的源泉。传统装饰吉祥图案的形成不是一个偶然艺术现象,是中华民间、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千百年来沉淀的结果,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与创造。
几千年来,中国工艺美术中传统吉祥图案具有如此鲜活的生命力,与它和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化渊源,情感表达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自然崇拜使得最早的吉祥观念得以产生。据史书记载,早在尧舜之世的上古先民就已经崇拜天文,视山河为神灵并重视吉凶之兆。商周之时巫术盛行,预卜凶吉,趋利避害,是人们普遍的理想信念。以此信念为基础,汉代出现的道教教义与儒学经学譏讳思想相互影响,并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取得大融合,形成了封建社会上层的希求富贵,皇权永固,企慕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等祥瑞意念。在汉代的装饰图案中,就有吉祥汉字的出现。隋唐之际,在与外来纹样的融合中,创造出了诸如宝相花,唐草纹和陵阳公祥等富有吉祥意义的民族新纹样。宋元时期,吉祥纹样不断受到来自道教,佛教以及民间的影响,题材也日益丰富多彩,表现手法多样。到了明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封建上层意识与市民意识相互渗透、融合,传统的祥瑞思想转变为吉祥如意福寿富贵等世俗化的吉祥观念。清代装饰吉祥图案集历代之大成,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把装饰吉祥图案发展到了极致,并被广泛应用于印染、织绣、服饰、工艺品、建筑彩画及民间艺术等各方面。其形式多样,名目繁多,是中华民族在持续不断达数千年的造物活动中,融合中国历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创作设计才华,不断融合中国的道教、玄儒、政治伦理和民情风俗,成为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装饰艺术造型设计体系。
[next]
一、信仰的意蕴
意蕴,是艺术形态所表现的深刻的生活意义与社会意义,是思维内化的延伸。传统装饰吉祥图案的产生与古代先民对自然崇拜的原始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远古时期,人们对大自然认识非常有限,在困难、挫折中逐渐认为控制人类的力量是外在的世界,只有顺从它,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为了获得平安、丰收,便产生了一种祈求的思维观念。于是,趋吉避凶成了原始人类寻求生存环境的本能。人们在创造了器皿时就装饰以具有象征祥瑞寓意的纹样,以表达敬意,寄托祈福的愿望。如果说,早在六千多年前,半坡彩陶上出现的鱼纹、鹿纹、蛙纹,还是人们最初勾画出的对大自然理解的情绪符号及对大自然膜拜意识的话,那么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时期,瓷器出现的碟形纹样,和普遍盛行的用鱼纹装饰的器物,就是人们对大自然有意识的歌颂之辞了。
图腾信仰,即图腾崇拜,是古代大自然信仰中发展出的信仰形式。图腾(TOTEM),是印第安语的译音,意即原始时代的每个氏族部落,都以某种动物或植物以至无生物作为保护他们的象征或标志,因而这个氏族或部落视之为忌物,信仰并崇拜它,以促使氏族或部落的发展或繁荣。如最具民族特色的龙凤图案,就凝聚了中华民族对祖先的崇拜和对大自然理解的心态。
众所周知,龙是想象性动物,是蛇类爬虫图腾的综合体,集九种动物之特征,有“九似”之说,《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可见龙不仅具有变幻莫测的神异色彩,还具有兴云雨、利万物的吉祥内涵。自古以来,龙就聚多种象征意义于一身:勇猛,威武,神秘,吉祥,喜庆等等。同时,龙属动物也有很多,如虬、夔、蛟、饕餮、窃曲、并逢、积首等,古代奴隶社会统治者常在皇室使用器皿上运用龙及其变体纹样,以显示统治者的威严与神秘。这个时候,龙的图案从图腾渐渐带有了政治色彩。到了封建社会中后期,龙凤吉祥图案多用于宫廷与皇室,它们大多气势恢弘,灵秀飞扬,成了区分统治集团尊卑等级的伦理标志。在民间,龙也是吉祥的象征,它播云降雨,驱邪降妖。民间的许多活动如“赛龙舟”、“闹龙灯”都是人们祈祷平安丰收。龙及其组合图案都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中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原始龙文化的文化意识,渗透着中国自古特有的民族生命意识与崇祖意识。龙作为兼有神话、图腾的意象,是中华民族伟大生命力美的象征。
凤纹和龙纹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史前氏族图腾的一种。凤也是一种想象的深鸟,《山海经》:“丹穴之山有鸟状如鹤,五色而文,名曰凤。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先则天下安宁。”传说中只要凤凰一出现在世间,天下就会太平无事。自古以来,凤和龙都是吉祥图案中常见纹样。商周时期的凤纹质朴、肃穆;春秋战国时期的凤纹趋于写实;秦汉时期的凤纹气质刚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南北朝时期的凤纹,体态修长飘逸,常和云气纹组合;唐代时期,凤纹华美丰满,姿态多变,气韵生动;宋明时期凤纹则有了定势,云纹冠,眼细长,尾羽作四列飘起。明清以来,凤的图案更是丰富多彩,“凤凰牡丹”、“凤栖梧桐”、“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等吉祥组合图案,表达了一种向往美好幸福、太平的愿望。原始图腾文化是中国美学的文化根性,由图腾发展而来的吉祥纹样折射出了最真实、最纯朴的中华民族生命意识。
[next]
二:思想的意蕴
中华民族的思想素质,文化心理结构是由以儒、佛、道三家为主而构建,社会的运转与维护以此“三合而一”的哲学思想为轴心,我国传统吉祥图案对此也有充分的体现。儒家学派中,孔子创立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宗法世袭制度,它从人际关系而约定人的上下尊卑,以伦理道德维护人际关系。传统装饰吉祥图案中,“五翎”(指“五伦”)的凤凰、白鹤、白头、鸳鸯、燕子组合的图案,就象征儒家严格而有等级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五种伦理关系;儒家强调“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之根本的入世思想,以孔子“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之语为人格原型的松、竹、梅岁寒三友吉祥图案,以及梅、兰、竹、菊四君子组合吉祥图案,都被文人学士用来作为坚贞、高洁情操的礼赞和自我表达。马因一生追随主人、任劳任怨而被赋予“忠”、“义”的含义,符合儒家道德规范而被广泛运用。伦理的意蕴,具有一种控制力,一种规范力,力求保持社会和人际的次序。符合儒家“天人合一”观点的花、鸟、虫、兽的吉祥纹样,体现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认为广大艺术,不论是文学,还是绘画,都要以“厚人伦,美教化”为职责,提倡人们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又要善于从生活中提高道德修养,发掘审美情趣。同时,在儒学影响下,我国许多封建思想在吉祥图案也有反映,如“学而优则仕”的“一路连科”、“路路连科”、“青云直上”等,表现科举高中,仕途顺畅;如“俸禄富贵”思想,表现禄文化,“鹿”便成了占第一位的吉祥物,有“玉堂富贵”、“雀禄封侯”、“受天百禄”等。
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既是现世的,又是出世的,故有“儒道互补”之说,儒、佛、道三家也常常合流。以渔、樵、耕,读为题材的吉祥图案,就表现了古代士大夫在儒、佛、道三家中徘徊。道家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使追求长生成为了普遍的人生目标,于是就有“寿山福海”“福寿康宁”等吉祥字样以及“五福捧寿”、“群仙祝寿”、“寿比南山”、“松鹤长春”等吉祥纹样。传说吃蝙蝠肉可以成仙,蝙蝠图案成了吉祥的象征,元代“八仙过海”“八仙捧寿”和清代的暗八仙都以忠、孝、顺、仁、信面目出现的道教神化,都成为传统中国工艺美术吉祥图案特具特色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我国盛行,这对吉祥图案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佛教艺术题材之一的莲花成了此时期盛行的吉祥纹样。在莲花纹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成的“宝相花”,其名称与佛坐象名称——宝相相同。“宝相花”的珠点也与佛珠相仿。“八宝”亦“八吉祥”,原是佛教庙宇中供在佛、菩萨“神桌”上的吉祥器物,到后来,“八吉祥”成为建筑、染织、陶瓷、地毯上吉祥图案极普通的题材,并不仅仅限于佛教供器所用。它们分别表示:法螺——宣传佛教妙言;——轮回永生;宝伞——曲度众生;白盖——-曲度众生;莲花——清净;宝瓶——功德圆满;金鱼——活泼;盘肠——万劫不灭。从这些佛教派生出的吉祥寓意,符合我们民族向善的心理乃至追求永生的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都要人相信有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要求人修身养性,追求至善至美,达到幸福的永恒。历朝历代统治者以此笼络人心,它们或独尊儒术,或三教并立,上以其风化下,渗透着文化思想的吉祥图案经久不衰,成为了人们乐于接受的艺术语言及和我们对语的精神同构。
[next]
三:民俗的意蕴
工艺美术是生活的美术,我国传统工艺,体现了大量的民俗意蕴,而其用以装饰的吉祥图案就把这种民俗的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民俗,即民风世俗,亦即民间的生活习俗,它具有特定的意义。因此,传统装饰吉祥图案也可以说是民俗的“人文景观”的一个形象世界。
远古时期人对生殖的崇拜及儒家以父亲血统为继嗣的人伦要求,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宗接代的使命感和创造生命的自豪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中国重视家庭的延续,以及子嗣承传的多子多福思想绵延了几千年,为了表达此类朴素的愿望,吉祥图案中有象征“榴开百子”的石榴图案,有又石榴,佛手、桃子组成的多子、做福、多寿“三多”图案,有金红色的鲤鱼上坐一白胖娃娃的“望子成龙”图案,还有“麒麟送子”“子孙满堂”等丰富多彩祈福的祥瑞图案。我国古代的宇宙观与西方不同,我国劳动人民重视在世,热爱生活,而不去追求天国,寄于幻想,因此,我国人民祈望有美好的现实生活,并延续这种现实,这种观念表现在吉祥图案上可谓形式多样,千姿百态。有表示幸福的“纳福迎祥”、“翘盼福音”等,有表示情爱的,如“连理枝”“同心结”等;有表长寿的,如“松鹤长春”、“蟠桃献寿”等;有表喜庆的“喜上眉梢”“马上封侯”等;有表富裕的;如“年年有余”、“五谷丰登”等;有表示平安的,如“四季平安”“竹报平安”等,总之,这些内容是一种人间的、现实的、生活的祝愿,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朴素的表达,直接反映我国民族性格和品德,具有一种内在的精神文化价值。
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中体现出来的民俗意蕴,从时代性、民族性等方面都有其一定的局限,但它是特定时期,特定范围不自觉的群众意识和群体意识行为,具有巨大的内在力,形成了民族精神世界的内心凝聚力。
[next]
四:结束语
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装饰吉祥图案”从发生到发展,都受到民族崇拜、民族文化心理和民俗习惯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创造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也创造着不一样的民族,这也是我国悠久的多民族文化之所以多姿多彩的原因。中国传统“装饰吉祥图案”以自身的独特风貌和饱含人类生生不息的活力,为自己在世界艺坛中开辟出一个崭新的空间,它将引起当代人们弘扬与开发民族文化的新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学》彭吉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
(2)《中国艺术设计史》赵农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
(3)《中国吉祥装饰设计》段建华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
1、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创作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实践和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
2、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思考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思考分析与实践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比如在素描课中,大部分学生刚开始作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实在不怎样,但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然后对不同的作品分别给予分析与有选择性的建议,而避免具体教他们怎么做,教师用意见或建议的方式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这样使学生总能保持着自信的学习态度。
3、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相互之间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对相互之间的作品的看法;可以讨论如何改进等等具体想法。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美术教学反思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在进行色彩教学时,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水粉颜料,可以说对每一种物品和色彩都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都有哪些颜色?你喜欢哪些颜色?教室里挂了很多漂亮的装饰物,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国旗,黄色、紫色、粉色等各色的花瓣,还有各种颜色的衣物和文具。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教室里竟然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我又让学生观察外面自然界中还有哪些颜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也激发了学习色彩的兴趣。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美丽的颜色能不能用颜料调出来呢?学生齐声回答:能。我没有急于出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调配颜色,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不断地向同伴和老师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体验着学习的乐趣,并久久回味。看到学生这样快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以美为主线,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发掘教材本身美的因素,根据教育内容进行美育。在绘画教学中要选择造型优色彩协调、明快而富有意义的实物作为教材,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追求。还要帮助学生创造一个"审美世界"根据画面内容进行教育,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学,极有利于开阔学生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我力求改变把自己审美感受直接灌输给学生的简单做法。而是让学生经过完整的审美过程,积极地进行艺术思维的锻炼与发展。现代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才能的发展。
美术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特定的作用,对学生未来的成就有深远的影响。在人们改造世界的所有创造性活动中,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让学生联系实际引起联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出想象中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而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形象的内容。美术教育要求通过对具体形象的观察,进行分析、比较、用提炼、概括的艺术手段加以表达,运用形象思维进行美术创伤。
美术教学对于发展形象思维促进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美术课教学反思
经常有不同学科的教师羡慕地跟我说,“你们的美术课最好上啦,学生上课积极性很高,上课轻松。”哎!我想想,如果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就好了。那真可以说明这位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强。
上好美术课,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课堂既活泼又生动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一节课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学生兴趣能提高,就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的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如;预备年级的《豆贴画》,刚开始两节课,他们贴贴很有意思,兴趣也很高,但是这个作业花费的时间很多,要想很好的完成这幅画,需要三至四课时的时间完成,到后面他们就开始有情绪了。中学生对美术还处在简单的认知性审美上。美术学科也有技巧学习,要在审美与兴趣上提高还需有一些方式方法,对此我曾作过以下尝试:
一、美术的相关课外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
如在上初二《雕塑》一课,这课的重点是教雕塑的用途,材料,以及如何制作圆雕。为了使学生在学之前能对该课产生兴趣,第一节课我用多媒体展示并介绍了“中国雕塑与外国雕塑”让学生参与,通过欣赏,分析说明不同时代的雕塑的不同之处,再比较得出结论。课堂上同学们观察很仔细,他们对老师出示的一些从来没有看到过的雕塑很感兴趣,学生的问题很多,有关心作者的,有关心年代的,甚至还有同学对它现在的处境很关心,整节课气氛比预期的还要好。因此我觉得像这样的课前准备是很有必要的,它在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实物写生将提高学生兴趣。
也是初二《写生素描》一课,写生是这节课美术学习的关键,让学生知道写生是怎么回事,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去校园写生观察花草植物,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植物的结构,和写生的取景构图。最后从学生中找出几位结构特征较明显的同学出来当模特,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起来了,给模特摆好坐姿,坐好后,以真人为例讲解绘画要点,这时学生的兴趣明显上升,作业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三、欣赏与技法相结合。
初中美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审美能力的提高仅仅靠学生技巧的提高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只有将欣赏放在技能的前面,让学生在美术教学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思维,分辩美与丑。按照顺序每节课在黑板上展示范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其技法的运用。通过以上的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完成一张创作画,学以致用。
四、教师给学生的课堂作业给予鼓励和肯定。
美术作业是在课堂中完成的,教师在教学时一方面要下讲台对学生个别指导、指点。对学生的作业,给予一些赞扬,对绘画中有创造性的学生给予肯定,这对提高学生的兴趣起到一定的帮助。
以上是我这段时间的教学反思,谈及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讨研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上好每一堂美术课。
研究的回顾于反思
一、意外收获
笔者在长期的专业培养研究中同时获得了学生的管理方法,在这里一并阐述一下:
1、学生的管理
美术专业有其独特性,除和其他术科的专业差异外还存在思维方式的差异,管理不当就会导致学生的自由散漫或阻碍正常的教学活动,因此管理学生一方面要照顾到专业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到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根据实践和调查研究我认为用“粘贴”方法比较合适。
所谓“粘贴”就是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这一管理办法是根据美术专业的特点进行实施的。专业辅导不是先上课后练习再讲评这么简单,而是注重在练习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虽然老师不需要每一分钟都在教室里但需要经常在教室里。教师需要化去大量的时间在特长生的身上作个别指导,有时修改一幅画要化去相当长的时间,需要老师作出一定的牺牲,这样一来就解决了上面的三个问题了。教师在安排学生自由消化时也要经常在教室走动以免使学生在老师不在时养成自由散漫的坏习惯,这样一来就象把老师“粘贴”在学生的身上一样。不过要说明一点“粘贴”本身不是完全由老师一手控制学生的所有自由而是要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以外的活动和思想动向,课外要经常和学生一起聊聊天有利于建立新的师生关系。
当学生在班级学习文化课时就要进行“粘贴”转移至班级管理,减轻专业教师的负担。但是要解决第三个问题还得要专业教师和班主任时常联系,专业教师要做好上课情况记录及时和班主任取得联系。这样一来就又解决了第一类问题。
2、指导学生处理好专业和文化课的学习关系。
美术特长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和其他学生相比,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学习负担要重一点、经济开支要大许多。他们要多学习一门专业课,而这门专业课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又相当广泛。这一切在无形之中就会给学生增加很大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学生文化、专业两耽误,进而会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严重的会造成一无所获。要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是除了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有意义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激励方法
1.完善教师形象,转变教学观念。
在美术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焦急地向老师询问自己的美术作品好不好。学生焦灼的眼神,充分反映出教师的权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围着教师转,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消极地学习。但从现代教育观念看,学习过程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教师的“教”应该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进行,“教好”是为了“学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清楚地记得我的第一次美术欣赏课,虽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堂教学也有激情,但由于以“我”为中心,我成了知识的代言人,我讲什么就是什么,学生被动地听我欣赏,教学效果不理想。后来,我改变了思路,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从他们对知识的兴趣点人手,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我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迸衍引导或评点。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学习气氛很好,学生学得高兴,找也教得轻松,教学效果也好。这使我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要参与者,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参与,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参与中找到真实的自我,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培养学生当学习的主人意识,形成学习参与责任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要形成行动,必须具有动机。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改变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美术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多种方法,以大量的信息促进学生在大脑里形成当学习的主人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他们内部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高质量人生的需要,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满足他们这种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当学生从潜意识里为自身负责时,就会为自己树立人生目标,形成学习动机,产生学习欲望,进而促成其参与学习的行动。在美术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曾对同一个内容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是我站在讲台上按“正常”进行教学,课堂上学生认真听,但很少提问,学生作业一般。
二、变“教材中心”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为中心”
1.走出“应试教育”,改变“教材中心”。
应试教育使得人们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置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于不顾,单纯抓智育。左智育上,重知识教学,轻智力培养;在知识教学上,考什么,教什么,背什么。美术虽然不属于应试内容,但学生的固定思维、学习习惯,使得他们把教材当成圣物看待,不能有半点超越。在上初中美术课时,我对同一作业以两种形式出题。一个是按要求临摹课本上的美术作品,一个是我根据这幅临摹作品的内容提出几个关键词,让学生根据关键词创作一幅画。结果是90%的同学选择了临摹,选译创作的同学的作品也几乎是课本临摹作品的“克隆”。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在被动地模仿,以画得“像不像”作为惟一标准。学生机械地描摹作品,课堂死气沉沉,学生被动地应付老师的作业要求,既无兴趣.更谈不上激情。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艺术活动中。这种枯燥的方法,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严重影响了美术参与教学的进行。教育家杜威强调教材的源泉应该是儿童自己的活动所形成的直接经验。儿童的活动经验,是教材,也是教法的依据。要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美术教学必须走出应试教育,改变“教材中心”的负面影响,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作美术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美的氛围和自由的空气中,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使美术参与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2.知识观的变革,决定了学生对知识体验过程作为美术参与教学的中心。
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对开放的复杂多变的现实的解释,而不是封闭的稳定的意义系统的客观反映,多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人类知识观的重大变革,向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学方法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经验,要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尊重个人体验就必须重视学生参与,没有参与就无从体验。强调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必须有发现的“空间”和创新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的美术教学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知识,在参与的过程中创新知识,这样的学习才具有生命。
3.艺术教育的参与原则,直接要求学生对知识全方位、多形式的体验。
艺术教育是艺术化的审美的教育,它通过让学生参与艺术审美活动,获得审美体验,进而达到审关育人的目的。对于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说,艺术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艺术审美愉悦的体验。没有亲身参与到艺术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佯的一种体验的,也可以说是学不到真正的艺术的。艺术教育的参与性原则,决定了美术教学过程是住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艺术的过程。没有学生的参与,就难有真正的美术教学。美术不是挂在教师嘴巴上的,而是学生自己用手用心所创造出来的。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意志力、独立性、自信心、善恶感、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对环境的良好的适应能力等。意志:包括行为的目的性、坚持力和自制力等方面。独立性较差的人往往不愿意主动而积极地去干某项事情,而是指望别人的帮助。而独立性强的人,有明确的目标,并以这个目标来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不指望别人的帮助,不受别人的暗示,不为各种偏离目的的主观诱因所干扰,能较自觉地克服外部障碍和内心矛盾,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非智力因素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比如一个人的责任感就是经常起作用的非智力因素。著名画家达.芬奇小时候开始学画画,老师先让他画鸡蛋,画了一个又让再画一个。他画得不耐烦了,就问老师:“您天天要我画鸡蛋,这不是太简单了吗?!”老师严肃地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这就错了。在一千个鸡蛋当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耐性、毅力和绘画技巧,使你能观察得更准确,画得更熟练。更重要的是培养你的意志力、独立性和绘画成功的自信心。”达.芬奇听从老师的话,用心画鸡蛋,画了一张又一张,每一张都画了许多形状不同的鸡蛋。后来,达.芬奇无论画什么,都画得又快又像,把技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完善地步,《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作品成为他举世不朽的名作。又如爱迪生从小为生活奔波,培养了对生活的责任感;居里夫人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女性的强烈自信、自尊和自爱,激发了她对事业的责任感。非智力因素都成为他们在成功路上战胜无穷困难与挫折,不断进取起着重要的作用。
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经常注意学生的心境是否愉快,敏锐的智力和具有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培养学习的兴趣,从而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努力把他们塑造成为有意志,有智力,而且心理健康的好学生。心理学家曾对百名学生跟踪调查,得出结论: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所造诣,取得一定成就者,不一定是各个学校学习成绩佼佼者,相反却是那些成绩一般,而且有顽强毅力和吃苦精神,性格执着和有广泛兴趣的人。我在美术教学实际中遇到有意志不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中使我最深刻的是在课堂里发生的一件事,一个初三学生刘某在升中考试到来之际,在上美术课时对其数学老师宣泄,大意为“现阶段最使我担心的是,我会不会变成书呆子,在一堆一堆作业和频繁的模拟考试中度过每一天,实在太难过!老师每节课给我们的是填鸭式教学,我不学不做也肯定考上省的重点中学。”据我了解,这个学生平时是有点小聪明,但成绩中下水平,我再加分析该学生行为说话,发现存在心理障碍,从表面看是一种自负,自吹的潜意识行为,从实质分析是一种逆反抵触学习的心理。课后我与他谈心,剖析其思想问题,由于考试压力,频繁的测验,模拟考等关系,加上来自父母的望子成龙的催促等原因,迫得他喘不过气来,导致意志消沉,自暴自弃,形成逆反心理。什么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对外部教育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感体现和行为表现。我根据逆反心理的预防和消除方法,寻找该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发现该学生爱好绘画与我的美术教学是一致性方面为教育的突破口,在课余时间与他一起绘画活动,和他一起谈心,谈及绘画也有成功与失败,每一个作者都必须具备有品尝胜利喜悦的心理素质,也要有竞争中承受矛盾困难的耐心意志,失败时承受挫折与打击的心理素质。再说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还要有顽强的意志,诚实而高尚的品质,广泛而集中的兴趣,坦诚而乐观的性格,才能考得好成绩的,才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并指出他现在的学习成绩如此不好,要改变学习方法,加倍努力拼搏,才能取得好成绩。通过心理辅导,该学生逆反心理逐渐消除了,可以说他的意志力,自信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了。学习的情绪稳定,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以此说明了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
我在教学过程中有重点地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艺术素养,提高自我成功的能力。例如我在讲授黑白木刻版画时,强调黑白木刻的特点,一是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单纯、质朴;二是具有刚劲的刀味和木味。因为黑白木刻的画面只由黑白两色构成,画面黑白的处理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成败。通过教学示范木刻的步骤:(1)过稿;(2)刻制;(3)拓印等方法,特别在第二步骤的刻制,强调“意在笔先”,放刀直干,一鼓作气,一气呵成,坚定沉着的运刀方法,以及细部刻画整体处理的表现力。作业要求:制作一幅版画。学生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握刀手发抖,胆怯,难以下刀,缺乏勇气和动手能力。后来,我讲述毅力和意志培养的有关绘画故事,现代艺术之父----塞尚是印象主义之后画家,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活着为了作画”他晚年得了糖尿病,仍不肯改变在户外写生的习惯。去世前一个星期,在公园里写生风景,因头晕目眩,支持不住回去躺在床上,还忍着痛苦,翻过身来加添几笔。直至临逝的一刻还以顽强的意志去作画。这个事例大大鼓舞了同学们的木刻制作的勇气,坚定情绪,大胆运刀,不必拘泥于原稿的细节,以自己的主见成竹在胸,让刻刀在版上根据自己的意象,创作的激情,充分发挥臂腕之力,真心做到“放刀直干”,一鼓作气,一气呵成。在木刻的操作过程中、培养勇敢和意志,不怕失败的自信心,最后许多学生都能刻出富有黑白木刻版画之特质。在美术课里通过非智力因素的渗透,一能培养学生勇敢坚定顽强的意志和成功的自信心;二能增加学习黑白木刻版画的兴趣,并掌握一定的技能技法,提高了艺术创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也说明了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
以上陈述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主要集中反映了我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处理问题的方法:主要以培养学生兴趣,探究学生的内心倾向、个性、意志力、自信心等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A.L拉扎若斯做了兴趣与智能对比的研究,认为兴趣(非智力因素)具有促进努力学习的功能,他还认为,兴趣(非智力因素)与智能相比,兴趣更重要,也就是说兴趣较浓的学生比智能较好的学生在学业上更占优势。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以下的途径:(1)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习兴趣;(2)教材难度要适合学生水平;(3)要注意知识更新来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此外还遵遁一定的原则:一是挖掘其潜力而不是强加于他;二是让其自然吸收而不是硬性灌输;三是培养能力而不单纯积累知识;四是启发式教育,而不是强求知识系统化;五是因人施教,而不是一成不变;六是进行综合训练,而不是单一发展。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学习兴趣,独立性,自信心等方面得到提高,就必须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的渗透,使学生确立远大理想,诚实的高尚品质,坚定顽强的意志,广泛而集中兴趣,成为智力超卓,心理健全的新一代接班人。
[参考资料]:
1.《现代家长学校系列讲座》中学卷,广州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
2.《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