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的修辞手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领会是进行修辞教学的最大目的,而作为一种文学工具,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将作者的情感更好地表F出来。初中这个阶段是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修辞手法,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更好地领会,从而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以下文章就对初中语文修辞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1.修辞教学的重点存在偏移
当前,很多教师对于修辞教学的目的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认
识,只是单纯地将其等同于一些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并当作基础知识进行传授,教学面很窄且量很小。还有一些教师虽然对语言联系比较重视,将其当作关键教学内容,但还是没有很好地和修辞进行联系,由此就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修辞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一些教师只是在简要地理解修辞方法上进行了修辞方法的教学,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了辞格和句式修辞,却忽视了一般修辞的内容,未结合课文的情境对修辞特有的作用进行探究,通常对讲解比较重视,却忽略了练习的作用。实际上,在修辞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语言的实际训练,也就是说,要结合生动鲜活的生活实际来进行修辞的训练。
2.教师的教学理念淡薄
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对于修辞知识的认识都存在误区,因为不重视也就没有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更多专业的知识,所以教学效果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对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很多语文教师也没有进行充分的认识,在具体的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以辞格辨别为中心,这就会使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二、正确的教学引导
1.练习生活实际
语言交际在很多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思想的交流、信息的传播以及联络沟通等,它是一种社会活动。在口语交际中最早开始应用修辞,后来则慢慢向书面修辞偏移,因此就造成了修辞的运用渐渐脱离了实际。
在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地开展,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生活语境。比如,在初中语文的课本当中就设置了一些专题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初中阶段进行语文修辞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将修辞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建立无处不修辞的意识。教师适当地为学生总结修辞的知识,提高学生应用修辞手法的能
力,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语文素养,使学生的语文成绩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2.融合课文和修辞的教学
在进行初中语文修辞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地融合修辞教学和课文教学。因为在名家名著中包含着丰富的修辞手法,而初中的语文教材中就包括了大量的名著。教师在传统的课文教学中只是把修辞当成基础知识,这样对于学生深入把握作者的情感很不利。鉴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在讲解修辞内容的同时讲述修辞的方法。
比如,对《木兰诗》这篇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修辞教学融入课文教学当中,将课文中蕴含的一些修辞手法指出来,并为学生讲解。比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一句中就蕴含着夸张的手法,而夸张就是指夸大和缩小事物的某些方面,运用夸张的手法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效果,这一句中就将战争的紧急和路途的遥远作出夸张的描写。在这篇文章中还包含了对偶、设问、顶针等修辞手法,对偶是一些结构相同、字数也相等的句子,“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就属于对偶句,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对偶为下面的文章设置了悬念;设问就是在句子中进行自问自答,“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这句话就属于设问句,这句话将人物的思想活动更好地描写出来;顶针就是后一句话和前一句话首尾相同的句子,在文章中运用顶针的话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更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此外,一些句子还包含了多个修辞手法,教师应该对其进行详细讲解。《木兰诗》这篇文章虽然很短,但是用到的修辞手法非常多。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时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学会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各种修辞手法所表达的含义进行了解和掌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近年来,语法、修辞的概念在中学语文教师的心目中日益淡化。且不说教材已把它们列入“附录”,就连试卷中的痕迹也逐渐“消失”,因此部分教师便“紧追时代潮流”――你不考,我就不要。笔者却认为,这种做法是极不明智的。如果他们重新审视一下语法、修辞的功能,读解一下《语文课程标准》,便会明白,初中学生学一点语法修辞非但十分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明确语法、修辞的意义,促进语文素质的提高
语法是指组词成句的规律和习惯。学习语法就是要了解这些组词成句的规律,在说话或写文章时自觉地遵循这些规律,避免和减少语病。修辞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广义地说,它是对文章的用词、造句以至谋篇布局的斟酌和推敲。狭义地说,是使语言形象生动的一些具体方法(即:修辞手法)。学习修辞可以提高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使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听说读写”“语修逻文”都是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整体。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语法知识有词类、短语、单句、复句等,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和句式的选用。这些均是构成和修饰汉语的基本材料。从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看,“课程目标”强调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理解、体验”,要求在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要求在口语交际中能“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这些都离不开修辞。
由此可见,掌握了语法规律和修辞原则,有助于把语言表达得准确、畅达、清楚、合乎规律,富有表现力。当然,初中学生因为受年龄特点与知识层面的局限,不宜学得过多过深,但把语法修辞的知识完全置于一旁,是无益于语文学习的。新教材将语法修辞知识安排在附录里介绍,而在课文的“探索、练习”和“口语交际”“作文修改”中配备了一定量的语法修辞功能性的练习,可谓是“用心良苦”。
二、重视语法、修辞的功能,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
尽管新课程标准也规定,语法、修辞不作考试要求,但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明确规定,要“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表达中的作用”。这种提法比较科学,符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
首先应搞清何为“了解”的问题。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了解”就是“知道得清楚”。按这样的理解,那么学生应对编入教材的语法、修辞知识不但要“知道”,还要“清楚”。如果学习句子的成分,至少应该弄清楚一个句子哪里是主语、哪里是谓语、哪里是宾语,句子的主干什么;学习复句,就要弄清楚是并列复句,还是递进复句或别的复句;学习修辞,就应该知道这个句子采用了比喻还是拟人或别的修辞手法。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大致看一遍教材上的“知识短文”,不管懂不懂,只要“知道”有这么回事,就是所谓的“了解”。那绝对是一种误解。
最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明确语法、修辞的功能,学会用语法知识化解课文中的难点,以便准确、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如:通过对“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们的智慧和力量”(《中国石拱桥》)一句的分析,让学生明确:这个句子的主要意思是说明赵州桥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主语)“显示了”(谓语)“知识和力量”(宾语),而不能误解成“赵州桥是力量”。如果再抓住“高度”“不朽”(定语)作进一步揣摩,那么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将更为深刻。再如:在阅读“我们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大科学家、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不能不明理”(《发问的精神》)一句时,学生如果知道这是一个转折复句,并懂得转折复句的作用,就很容易领悟,这个句子并不是希望我们“人人都成为大科学家、思想家”,而是强调“求知”“明道理”的重要性,勉励我们不断地求知、进取。
同样地,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学会细致地体会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以此加深对课文的领悟与体验。如:通过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窜……”(《社戏》)一句的品味,让学生理解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行船速度之快,从而表现了孩子们看戏时的欢快心情和摇船的本领之高及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不作这样的探究,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理解将会十分肤浅。
三、借助语法、修辞的作用,使语言表达文从字顺,生动形象
中学生要提高读写能力,学一点语法修辞十分必要。语法可帮助他们把话说得更符合语言规范,把文章写得文从字顺,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修辞能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语汇丰富、词真意切;写作文笔优美、文情并茂。学生遵循语法规律、自觉地运用修辞手法,不光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其思想的展示、情感的抒发才会在自如的笔下,行云流水般欢快地流淌。
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作文修改”中,就有用符号修改文章中句子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等现象的练习。七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中要求学生把话说得通顺、自然、简洁,并配备了病句的修改练习;“作文修改”中要求学生改正作文中不合乎语言习惯的地方,并进而要求努力把已经通顺的句子写得生动些。这些练习,均包蕴了运用语法和修辞知识提高表达能力的要求,体现了中学语法修辞教学在作文、口语交际中的不可忽视的功能。
总之,语法修辞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教师应从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出发,准确把握中学语法修辞教学的“度”,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同时,作一定的辅导、解疑,使学生基本“了解”这些知识,恰当地将语法修辞教学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让语文教学更有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一民.新课标语法修辞知识解读[J].语文建设,2003(9).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修辞作为英语的艺术魅力的表现手法之一,在初中教学中虽不是重点,但若能恰当运用,将修辞穿插于教学中,必能引人入胜,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现将几个较为常见的修辞现象介绍如下:
一、Simile明喻
是常用like或as等词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是两种基本不同的事物作比喻的修辞手段,表达方式为A像B。如:
1.My heart is like a singing bird.我的心就像一只歌唱的小鸟。
2.This dictionary is as broad as the sea.这本词典像海洋一样博大宽广。
二、Metaphor隐喻
和明喻是不同的,是一种进行隐藏比较的修辞手段。隐喻又称为暗喻,是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表达方式为A是B。如:
1.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2.She is a woman with a stony heart.她是一个铁石心肠的女人。
三、Synecdoche提喻
也称举隅法,是借事物的本身所呈现的各种对应的现象来表现该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段。如:
1.He is the Newton of this century.他是本世纪的牛顿。(以个体代整个类,即以Newton表示scientist科学家)
2.Outside, there is a sea of faces. 外面街上,是人的海洋。(以人体的局部代全体,即以faces表示people)
四、Pun双关
是指用同音异义或多义的词,一语双关,使语言产生诙谐幽默的效果。如:
1.He is not a grave man until he is a brave man.其中的grave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严肃的”(形容词),一个是“坟墓”(名词),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不是一个严肃的人,除非他躺到坟墓里,才能严肃起来。
2.The pray for you today and prey on you tomorrow.其中的pray(祈祷)和prey(捕食),发音相同,外形相似。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今天为你祈祷,明天就会加害于你。
五、Personification拟人
这种修辞手法是把人类的特点、特性加于外界事物之上,使之人格化,加强了生动趣味性。如:
1.The wind singing to wake up the sleeping earth.风儿轻轻唱着歌,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2.Autumn a steady pace slowly came to us.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款款地向我们走来。
六、Hyperbole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象、过激的言词,把事物的特征有意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达到强调的效果。如:
1.My blood froze. 我的血液都凝固了。
2.Thank you a thousand. 千恩万谢。
七、Onomatopoeia拟声
是模仿自然界中非语言的声音,其发音和所描写的事物声音相似,使语音显得生动,富有表现力。如:
1.Her heart went pit?鄄a?鄄pat. 她的心扑通扑通地跳。
2.His stomach rumbled emptily.他的肚子空空如也,咕噜咕噜地叫。
八、Rhetorical repetition叠言
这种修辞手法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将相同的结构,相同意义的词组成的句子重叠使用,以增强语气和气量。如:
1.It must be created by the blood and the work of all of us who believe in the future, who believe in man and his glorious man?鄄made destiny. 它必须用我们这些对于未来、对于人类以及人类自己创造的伟大命运具有信心的人的鲜血和汗水去创造。
2.Because good technique in medicine and surgery means more quickly?鄄cured patients, less pain, less discomfort, less death, less disease and less deformity. 因为优良的医疗技术和外科手术意味着更快地治疗病人,更少痛苦,更少死亡,更少疾病和更少残废。
九、Irony讽刺
是指是含蓄的褒义词来表示其反面的意义,从而达到使本义更加幽默,更加讽刺的效果。如:
Well, of course, I knew that gentlemen like you carry only large notes. 啊,当然,我知道像你这样的先生只带大票子。(店员这句话意在讽刺这位穿着破烂的顾客:像你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大票子呢?名为“gentlemen”,实则“large notes”而已)
其实英语的修辞方法还有很多,以上所介绍的九种在初中英语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学中虽不要求讲得很深,但给学生作较为浅显的介绍,将修辞所带来的幽默诙谐用于活跃课堂氛围,对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还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考点一:修辞手法的判断与辨析
(2013山东青岛卷)根据理解,回答问题。
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这段文字出自《傅雷家书》,其中“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这两句话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解析】此题属于修辞手法的辨识题,相对而言较为容易,《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常见修辞格有八种,一般来说,只要仔细辨别,是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相近修辞手法的区别,如“反问”与“设问”,这两者都属于无疑而问,不同的是设问是自问自答,目的是引起别人注意,提醒人们思考,或为了突出某些内容,但有时也有问而不答,但答案是明白的;而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隐藏在问句中,字面上肯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字面上否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加强语气。
【答案】反问
考点二:修辞格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
(2013重庆卷)请从修辞和描法的角度,对文章第段划线语句进行赏析。
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热浪让人感到窒息。要不是有那棵可爱的树的遮阴,我真的无法忍受。风把树叶吹得沙沙作响,我从这种响声中感觉到了凉爽,好像置身于山间一大片森林,森林里的树木凤舞婆娑,碧绿的草地上长满了鲜花,清香四溢,叮咚作响的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生长在城市里的一棵树》(美)劳拉・伊丽莎白・理查兹,陈荣生・译)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果。完成此题,首先要判断句子的基本修辞手法,有比喻词“好像”,但这里是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不是比喻;但“树木凤舞婆娑”“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次要联系句子内容,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拟人是指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其作用一般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此句中把“树木”“泉流”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摆动的美妙姿态和泉水流淌的畅快。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树木凤舞婆娑”“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摆动的美妙姿态和泉水流淌的畅快。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等角度描写出了一个美好的森林世界。
考点三: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扩句、仿句
(2013山东临沂卷)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例句,在横线上补写三个句子。要求内容相近,句式相同。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可以使软弱的性格变得坚强, ,
, 。
【解析】本题属于句子仿写题,同时涉及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完成此类试题首先要保持仿句与原句句式一致,“可以使……变得……”,其次要围绕主题“读书”对你的改变过程,保持句意的逻辑性。
【答案】可以使卑微的生命变得高尚,可以使单调的生活变得多彩,可以使浮躁的心态变得平和。
考点四:运用某种修辞手法完成宣传标语或修改对联
(2013浙江丽水卷)请用对偶的形式补写食品安全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争做和谐社会文明人。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宣传标语。完成此类题目,要先了解“对偶”修辞的一般特点:1.字数相等;2.词性相对,上下联相应位置上的词的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3.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主谓结构等;4.节奏相合,即上下联的停顿要相吻合;5.平仄相协,古人把上、去、入三声归为仄声,与平声相对;6.意义相关,即上下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还要注意上下联最好不要重复出现相同的字眼,当然现在对偶可以宽对,但基本的要素不可少。如本题中的下联,9字,动宾结构,上联要求与食品安全有关,即可。
【答案】培养食品安全公德心
考点五:根据规定话题用恰当修辞手法造句
(2013内蒙古呼和浩特卷)四季更替,风物长新。一朵云,一阵风,一棵树,一枝花……是否唤起你心中的诗意?盼望下面的诗句能让你跃跃欲试,动笔将自己徜徉自然的观察感受用四个诗句表达出来,请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我不愿显得古板/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解析】此题在中考试卷中较为常见,根据要求或话题,用恰当的修辞手法造句。完成此类题目,先要抓住题干要求,如本题中要求“用四个诗句”表达“自己徜徉自然的观察感受”,再思考可以运用的修辞手法一般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如例句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答案】回眸莽莽青山的四季轮回,聆听潺潺溪水的生命律动,呼吸香香氤氲的清新润脾,感受亲亲自然的慷慨赠予。
【知识梳理】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就是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进行解说,帮助深入理解。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要注意不要把含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它们也可以表示比较,表示推测、揣度,表示列举,表示想象等。
2.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三种。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表达的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其种类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作用:抒发强烈的感情,表达深刻的思想,加强语言的节奏感。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引起别人注意,提醒人们思考,或是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也称反诘,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意思,字面上肯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字面上否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作用:加强语气。
二、答题注意事项
1.熟悉常见修辞格的特点、应用及修辞效果。答题时,要能透彻了解各种修辞手法各自的特点,尤其注意区分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与非比喻,设问与反问,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2.修辞格的理解和运用要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同时要和仿句、扩句等各类语言应用的考题结合,注意修辞格应用的广泛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绝不能孤立地学习修辞。
3.正确运用修辞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比如,议论文是为了说理,说明文是为了介绍知识,散文是为了写景抒情等。答题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达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意图,更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去把握。
4.修辞格应用的难点,往往不在形式方面,而在内容方面,因此,学习时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内容的揣摩上,平时多积累一些语言素材会大有用处。
【真题精选】
1.(2013山东烟台卷)选取你熟悉的一个人,通过其动作描写,表现其“惊喜”的心理。(要求:用上一种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3四川宜宾卷)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子云书如荆轲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他们书法艺术的特征。
B.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词人急于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C. “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清朝留学生可笑的打扮和丑态。
D.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出了作者对土地无比深沉的热爱之情。
3.(2013山东泰安卷)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B.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到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姹紫嫣红的花朵,微微露出点粉色。
C.何大学问家每天招待老秀才三顿净米净面,外加一壶酒;这个局面,穷门小户怎能支撑得住?
D.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4.(2013北京卷)对下面这首小诗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给友人
不站起来 才不会倒下 我们就这样携着手
更何况 我们要去浪迹天涯 走呵 走呵
跌倒是一次纪念 你说 看到大海的时候
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 你会纵情欢笑
寻找 管什么日月星辰 是呵 是呵
跋涉 分什么春秋冬夏 我们的笑 直上云霞
A.诗中说“跌倒是一次纪念”,又把这种“纪念”比喻成“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挫折也是人生中的美好经历的感悟。
B.诗中的“寻找/管什么日月星辰/跋涉/分什么春秋冬夏”,运用对偶,句式工整,抒发了对同甘共苦的友谊的赞美之情。
C.诗中反复使用“走呵”,强调了无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多么漫长,“我们”都要携手前行、永不言弃的态度。
D.诗的结尾用笑声“直上云霞”的夸张表述,形象地表达了实现人生愿望时“我们”的喜悦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2013山东潍坊卷)某同学在微博上写下了心目中“美丽中国”的样子。他写了上句,请你根据语意,续写下句。(要求: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呼吸,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解读为“远望层出迭起,不禁心胸坦荡。目送归鸟入巢,眼睛几乎都要睁裂了”(见长春出版社2002年8月版《初中文言文释注及赏析》第86页,吴铜运主编。以下简称“吴文”)。
可见,无论是“萧文”还是“吴文”,都疏忽了这一联的互文修辞格,丧失了“望云而眼眶决裂,望归鸟而心胸荡漾”的部分意境。
我国古代对互文的修辞早有研究,汉代训诂学家郑玄在注释经学典籍的过程中就注意到它,并最早命名为互文。唐代的贾公彦则给互文下了定义:“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见《修辞通鉴》第663页,成伟均等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通观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起源,杜甫应该会用这一方法。在杜甫的作品中,我们不难见到使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的诗句,如《登楼》中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有关论述见《语文教学通讯》2000春季特刊204页,拙作《学习互文,准确地理解古代诗句》)。在唐代诗作中,使用互文修辞格的诗句也不胜枚举,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又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因此,杜甫在《望岳》中使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又有什么稀罕?
其实,这一联也符合互文的特征。据《修辞通鉴》给互文下的定义,即“上文省却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省却上文出现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这种修辞手法使诗句简洁、凝炼,避免诗句冗杂。杜甫这一联正好体现了互文修辞格的这一特征。
《望岳》全诗由“望”摄取景物而心生情感,这一联也没例外。诗人所望景物是“云”和“鸟”,由望二者而觉得眼眶决裂。并非只是望“云”而心胸荡漾,望“鸟”而不觉得心胸荡漾;也并非望“鸟”而觉得眼眶决裂,望“云”而不觉得眼眶决裂。为使诗句简洁,作者上联启后省写了“望云而眼眶决裂”,下联承前省写了“望归鸟而心胸荡漾”。我们在解读这一联时,应洞悉其修辞格,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原创意境。只有识别了这一联的互文修辞格,才能准确而全面地解读诗句的意境。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散文以其灵活多变、参差错落等语言风格被人所称道,表现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散文作品都是优秀散文家的经典之作,不同的作者所写出的散文能够体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具特色,有的韵味悠然、有的清淡自然、有的含蓄委婉、有的铿锵有力。所以,从初中散文教材的语言特征来看,初中散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于引导学生品味散文作品中的语言,进而丰富学生的词汇、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
二、明确表达效果,强化修辞运用
散文素有“美文”之誉,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作品都是精选的经典之作,作者为了更好地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运用了大量排比、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所以,从散文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修辞手法,从而强化学生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也是初中散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郭沫若先生在《白鹭》一文中是这样描写白鹭的:“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这样贴切自然、生动形象的描写效果,与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密切相关。教师可以从描写效果的角度人手展开对学生比喻手法的强化运用学习。
三、分析意境,感悟内涵,强化鉴赏
作为一种灵活自由的文体,散文融合哲理美、自然美和诗情画意。优美的散文,具有可比拟诗歌的意境,情景交融、深邃无穷的意境往往使散文提供了同诗歌相同的鉴赏空间。通过对散文别具魅力的意境分析,进一步感悟散文表达内涵,去洞察生活、领略历史,这对于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强化学生思想水平,意义极其重大。对于初中散文教学而言,面对众多意境优美的经典散文作品,从分析意境人手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这同时是初中散文的教学目标所在。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以父亲的“背影”出现为递进,四次出现“背影”,每次都给人不一样的感受,但是一脉相承的思想情感贯彻全文。从前面作者暗笑父亲的迂、不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关怀之情,到后来经过车站月台送别,作者深切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从心里感激父亲。在极其朴实的文字描写和极其简洁的白描手法运用中,父亲的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父子情结让人感同身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作者的语言表达入手,对文章内在的意境进行分析,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并最终使其理解课文的主题。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线索、借鉴文章立意,提升读写能力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所以,在初中散文教学中,针对教材所选经典散文作品,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以这些经典范文为例,把握其中有用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吸取文章思想内容的精华部分,从文章立意、谋篇的角度加以借鉴,并就精炼的遣词造句和精心策划的选材组材等写作技巧展开强化训练,力求使学生的读写能力有效提升。
《济南的冬天》一文借助与济南冬天特征有关的事物来进行表现。“温情、清亮、美丽”是老舍眼中济南冬天的特征,是作者通过长期观察得来的。教师可以此作为切入点,启发性地告知学生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指导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具备写作所必需的敏锐观察力,让学生尽可能掌握写作所必需的感性材料,为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总之,初中散文教学应当是具有多元功能的教学,应当“学”在明处,“用”在实处。只有散文教学的目的清晰,才能让教学更具针对性。散文教学“教什么”,是直接关系“怎么教”问题的关键所在,应当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收到学生认为阅读理解部分分值较高、难度较大且不容易得分的反馈。作为除了作文以外占分值最高的部分,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理解,不仅有助于分数的提高和做题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语言的体悟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一、阅读理解的分类
阅读理解最明显的规律,就是该题型有不同的分类,可以大致分为古诗文阅读以及现代文阅读两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别的阅读理解有针对性地对其考点及阅读方法进行积累和掌握。
(一)古诗文阅读理解
该类阅读理解的主要特点是以一首古诗词或一段文言文作为阅读理解的材料。该类型阅读理解的题目一般为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作者的朝代,并写出作者的经典著作;让学生对文中的通假字或者有多种词性的字词进行理解、分析和解释;分析文中某一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或情怀,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文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该手法有什么妙处;给文言文的难点句子进行断句,并将该句子翻译;理解文言文或古诗词的内容,并且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中心主题回答一系列问题等。
这些题目虽然看上去十分复杂,实际上是有规律可循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本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内容的时候,充分了解其写作背景,对作者的大致人生经历及写作风格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且根据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当然对文中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及用法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二)现代文阅读理解
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就是以文本为阅读载体,文章的体裁可以是散文、记叙文或较为简单的说理文等。题目类型因不同的题材而不同,散文一般为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阅读题目一般需要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后,抓住情感这条线索;记叙文需要找出文章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准确把握这六要素就能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从而整体把握全文内容来做阅读理解的题目;简单的议论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找出文章的论据以及论据的类型和作用,并了解文章作者是如何利用这些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二、如何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理解
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理解时,应引导学生以积累为主,技巧为辅。即以字词、句子、修辞手法的积累为主,以使用一些“套话”,参考作者的人生经历等做题技巧为辅。
(一)积累为主,迁移为辅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必不可少的就是日常学习中的积累。这些积累包括一些字词的积累,修辞方面的积累。
1.字词的积累
字词的积累包括两类:一是文言文古诗词中字词的积累。这包括对课本中文言文、古诗词中的字词要逐字逐句地了解其含义,同时,要对文章中同一个字的不同词性,不同使用方法进行着重对比和记忆。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有三个“老”,第一个“老”为动词,当“赡养、尊敬、把……当做老人来赡养”的意思讲;第二个和第三个“老”是名词,当“老人、长辈”的意思。这些多词性的字词和通假字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重点记忆。二是现代文中字词的积累,对课文中以及课外读物中的生僻字词等要重点积累和记忆。如:对“相悖”“首当其冲”等这些容易混淆其含义的字词进行积累。
2.对修辞手法的积累
修辞手法的积累不只是知道文中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帮助作者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在阅读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整理和总结各种修辞手法的用法和作用,并帮助学生进行分类和记忆。例如,比喻的作用就是让事物、人物等的描述更加准确、生动,能够给读者身临其境或如在眼前之感,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作者对该本体的喜爱或者厌恶之情。
(二)总结方法,以技巧为辅
阅读理解题目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总结一部分做题方法,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使用做题技巧,从而提高分数。一方面,在阅读理解中,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来揣测文章的中心大意,把题目的答案向作者的人生经历方面靠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阅读理解题目答案中一部分“套话”进行记忆,即“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了作者……”,使用该种修辞能够使得作者对……的描述具体生动,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等。
大部分内初班民族学生在小学没有进行系统的汉语文的学习,一升入初中就要面对汉语写作,这对内初班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学习过程。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内初班民族学生习惯于“先入为主”的本民族语言的规律,因此写起文章来语法不通,逻辑混乱,颠三倒四。内初班学生作文的写作技巧、审题立意、构思谋篇的技法,选择结构文章的技法,语言表达的技法几乎是空白。学生没有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目前,绝大多数版本的教材,习作内容都是一个单元只设一次习作练习。因此,现在的教材内容无法满足内初班汉语文的写作教学;
(二)主观因素
因初班学生小学时使用维语课本,进入初班后,开始人教版汉语文初中语文课本的学习,课文有许多文意读不懂,所以,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阅读教学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没有用足够的时间进行习作练习。长期以来,学生畏写不会写,教师厌教不善教,所以以读,教师没有很好地及时地把读与写教学结合起来。
二、对策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校让升人初中的内初班学生先进行三个月的预科学习,然后在学习初中的汉语文的学习,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度,从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出一些利于内初班学生仿写的课文,创设情境,学生通过仿写掌握基础的写作技巧,让学生觉得汉语写作不再是一件难事、苦事,而是一件易事、乐事。
三、案例描述
(一)风景的修辞: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能让我们的语言更富于形象性,所以应教给学生各种常用的修辞手法运用,如拟人、比喻、排比、对比、反复……
案例一《九寨沟的瀑布》
一、片段赏析: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这是《桂林山水》的精彩片段,作者应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描绘出桂林山水的特点。写漓江的水,用大海、西湖映衬漓江的水,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运用反复,“漓江的水真……”和“桂林的山真……”反复咏唱,赞美桂林山水。
可以说,《桂林山水》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读着上口,听着悦耳,生动有趣。
二、模仿创作:
赏析了《桂林山水》描写后,学生明确了文章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应用,再引导学生说说石河子景物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文章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写一写石河子的美景
例如:有的学生写到:“石河子的水果真香啊,简直香飘十里;石河子的水果真甜啊,甜的象蜜一般;石河子的水果真是丰富多彩啊,就像一幅西洋画;石河子的水果真解馋啊,咬一口下去真让人觉得神清气爽。”
还有的写到:“石河子的喷泉真美呀!美得像一群跳舞的少女;石河子的花儿真多呀!多得像一片五彩的云霞;石河子树真齐呀!齐得像一排排列队的士兵。”学生从作者的句式自然而然吟出了一句句美丽的语句来。
这个案例,让学生练习修辞手法的运用,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不可否认,修辞成为写作中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细节的魅力: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是文章的血液,没有了细节就如同干枯的骨架,索然无味。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等最重要的方法。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细节来源于生活,只有真切的生活情境才能描绘出动人的细节,而典型的语言为我们提供有效的方法。于是,带领孩子读文章走进语言了解方法,然后体验生活应用方法,就能产生富有魅力的细节。
案例一《背影》
一、片段赏析: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二、交流创作:
《感受母爱》片段
我的母亲是一位牧民,在辽阔的草原中,用心血养着5口人。在她的世界里,总不忘她有一个家,家里有4口人等着她养家。母亲甚至不顾生命危险。
有一次,母亲在山上放羊。突然一只小羊失足掉进河里,母亲看到了,连忙冲上去,把小羊抱起来,正准备上岸,“咚”一声,母亲脚一滑摔在河中,小羊则踏着她的身躯跳上了岸。那只小羊本是我的“宠儿”,但后来,我再也没有喜欢过它。我问过母亲,为甚么要急着救那只羊。她回答我:“那可是你最喜欢的羊,它没有了,你怎么办?”
我的心颤了一下,泪从我的眼角滑了下来,滑到我的嘴里,苦苦的,涩涩的。
在听说我考上内初班后,母亲可开心了,在邻居面前夸耀自己女儿本事大又懂事,恨不得在全世界面前把我赞一番。
1.体味词语。考题通常以这样的形式出现:某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某词好在哪里;某词能否调换,为什么;赏析某词。解答这类考题应从词语的语意、词性、感彩、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2.赏析句子。考题的一般形式:赏析某句;某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好在哪里。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这类考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分析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分析诗句的表达方式。分析诗句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二、把握主题思想
读懂诗词内容,从诗句中提取内容要点,对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感情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全诗的主旨进行概括等。
考题的一般形式: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塑造了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句的主要内容;概括主旨。解答这类题要先分析意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意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三、品析表现手法
品味诗词各种修辞的妙用,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景与情的关系等。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常见的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诗词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即本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表现了……内容,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想象联想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准确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也考查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考题的一般形式: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抓住意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五、掌握解题方法
一“看”。看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的纲;纲举目张,我们可以通过题目这个窗口来透视诗歌的内容。有的题目能直接传达诗歌的主要信息:点明了写作缘由、背景、内容、环境、时间(季节)、诗词类型等。仔细阅读题目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诗词。看作者。要结合平时所了解的作者的派别和写作风格来理解全诗。正所谓“知人论世”,从诗人自身经历、生活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变迁中去透析诗歌中的隐含信息,才能更好地鉴赏古诗词。
二“抓”。抓关键词。诗句中的关键词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这类词或精辟准确,或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还有就是抓主旨句。中考中用于鉴赏的古诗词都是一些千古传诵的佳作,大多符合“起、承、转、合”的规律。一般作者在诗作的末尾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态度、感情。因此,要关注末尾两句。
三“析”。整体感知诗词的主要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重点分析诗词中最富表现力的句子,或者主旨句。分析诗词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式。分析诗词的语言特色(简洁、含蓄、凝练等)。
四“悟”。结合前面“看”“抓”所得到的信息,感悟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态度和感情。一般情况,诗词描写的是田园风格、农村的风俗人情,则表达了作者对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喜爱。诗词描写的是山水风光,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颂。作者通过所描绘的景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则表达了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或者对现实的不满,或者壮志难酬的愤懑,或者对人生的感慨等。诗词描写的是边塞(军旅)生活,或者表现了边塞风光的奇特、对戍边生活的怀念;或者表达了戍边生活的艰苦、报效祖国的决心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等。
现行的语文教材体系,淡化了语法知识,只强调了病句的修改,与旧教材体系比较起来真让语文教师无所适从。在这里我们不去探讨教材体系的设置问题,我只是在思索,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人,他怎么能在语文学习中去进步、去提高?我们的大语文教学观又怎么能够实现呢?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说:“语法是为了让我们会说话,修辞是为了让我们把话说好”,以此来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我个人认为,现在学生作文词不达意、错字连篇、漏洞百出的直接根源就是缺失起码的语法知识。然而,在理解文章和写作过程中,又潜移默化的运用到了语法知识。初中语文要不要进行语法教学?作为一线教师我感到非常困惑,在此,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语法教学地位的缺失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 同时,从人教版的课本教学内容的设置看,只是在课本后面有一个“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的附录。语法知识只是在书后的“附录部分”被提及,并没有相关的知识要点和例题巩固。这样的课程要求和课本设置,明确地把语法“踢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也导致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法基本上不讲、不上。
再从初中语文试卷题型的设计来看,语法已经不被列入考试的主要内容,顶多就是仿写句子和病句的修改,而这些并不需要系统的语法知识,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即可。既然不考,那教师和学生就更不会去上繁琐的语法课。再加上,现在各种理论和研讨会对人文性的提倡,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倡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主体的感悟。从而使初中语法教学彻底陷入了低谷。
二、语法教学缺失的尴尬
但一个非常尴尬的现状就是,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并不能回避语法知识。
考试尽管不靠语法,但要考病句的修改,修辞手法的仿写等。这些并不难的知识点在九年级语文总复习课的教学中却成了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词、短语、句子等语法知识点。面对病句修改上的一些术语往往是不知老师讲的是什么。从基础开始重新讲语法,那是不现实的,但是不讲,让学生凭语感。凭语感,学生是会改但不知错误的原因,误人子弟。
不教语法带来的弊病不仅仅是病句修改,还有很多方面。如:考试中句子的仿写,就涉及到修辞的知识;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涉及到修辞的作用;综合性学习中的对联,也离不开语法知识;文言文学习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一个词类活用就会让学生分不清东南西北。
三、语法教学不能淡出
那么,到底要不要教语法?我觉得淡化语法是有道理和应该的,那些过于繁琐的语法知识,过于机械化的语法训练是应该淡化,但淡化并不等于淡出,常用语法知识的学习是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
首先可以减少学生的错别字,了解了中国汉字集声音、形象、词义于一体的特性,学生就不会因为形近、音近而写错字了。其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修改病句,学生了解了词性,句子成分以及句子的构成后,就能分析出句子错在哪。三是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掌握了修辞的用法后,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能针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加以分析。四能提高学生学习古文、对联等内容的兴趣。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并不能完全不要语法,需要的是去建构合理的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体系。
四、构建合理的语法教学体系
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知识梯度和具体的教学需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要点。在专题讲座之前,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法知识短文的文本材料,先自己探究、分析。接着教师采用讲解、启发、点拨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可以包括这些知识点:形声字、实词、虚词、短语的基本类型、常见的四种句式、常见的单句、复杂的单句、常见的复句。
同时,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倡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活生生的语言中随文强化。
例如:可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习词性和词类活用。如《童趣》中的“捉虾蟆,鞭数十”中的“鞭”,学了词性知识后,学生就很容易知道它是名词用做动词,做“鞭打”解释。在教学中,我就根据不同的文言句子,适当的引入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学生对实词、虚词的理解。这样既完成了语法教学,也完成了文言文重点字词的落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10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62
文言文和古代诗词是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其灿若星辰,是传统文化宝库中一串串宝贵的珍珠。要想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学习古文是必不可少的。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很多的文言文和古诗词,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千古传诵。但是对于年仅十几岁的初中生而言,却太过高深和晦涩。很多初中生对于古文是谈之色变,这一问题亟待解决。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应积极改革和创新古文教学,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
一、强化古文的朗读训练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的确如此,语文是十分讲究语感的,古文更是注重语感。而朗读则是强化语感的重要途径,其不仅对于语感有重要的提升作用,还对文言文的文意有着一定的作用。教师应先指导学生读法,只跟句子语气有关的虚词都可以轻读,不仅跟语气有关而且跟句意有关的虚词才需要重读。文言文的朗读和疏通文意是密不可分的。有的文章在掌握内容大意、理解难字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积累文言词汇,而且还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二、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
古文的表达方式与词汇都与现代的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也会有很多生僻的字,令学生一头雾水。如果都是凭着教师的教学来掌握,会比较繁琐,也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来学习古文,理解古文的大致内容。对此,《语文课程标准》也有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当学生遇到无法理解的字词,教师不必急于解答,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养成习惯。应该让每位学生手中拥有一两本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这些工具书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解释都是比较详尽、准确的,学生在翻阅工具书的时候,可以掌握生字词,还能够拓展延伸相关内容,了解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同时也大大积累了古文的词汇,充实丰富了文言的词义仓库,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文言文的语言知识零碎而庞杂,如字音、词义等,多数要靠一个一个地去理解、体会,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是十分有必要的,初中学生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初识文章,试着翻译,做到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明白通顺,并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这样一来,古文的学习难度会有所降低,学生的学习信心会大大提高。
三、拓展古文的背景资料
古文的写作虽然年代久远,但是很多背景资料是有证可查的。古文的学习过程中,写作背景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很多时候通过写作背景我们可以获知古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动机,了解很多关于所学文章的相关知识。为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多补充一些背景资料,对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作者自身的处境等进行分析和挖掘。比如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补充《战国策》的相关知识。《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文献,善用比喻,长于说事,喜欢采用渲染夸张的方式突出各方辩论,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由此可以得知《邹忌齐王纳谏》也是侧重于观点的表达过程(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对邹忌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四、进行细致的写作手法分析
古文中经常会选用一些写作手法来增添文章的色彩与韵味,但是学生可能对这些写作手法并不了解,也不会解读。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古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细致的分析,一方面强化对古文修辞的赏析,一方面强化学生对古文修辞的体会。通过这样细致的写作手法分析,学生对于古文能够增进认识。
(一)强化对古文修辞的赏析
在古文的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拟人、比喻和夸张等,教师强化学生对古文修辞的赏析,能够使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李白的《秋浦歌》中曾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了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又如:李白《行路难》中有句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将“冰塞川”及“雪满山”来喻自己面前路途艰险,荆棘丛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
(二)强化学生对古文修辞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