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德育的特殊途径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在实践中所应遵循的职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素养是指个人在职业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境界。本文中,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是指特殊教育教师在职业道德上经过自我锻炼达到较高的道德水平和境界,其核心为良好的师德,并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形成比较稳定的师德观念、道德品质以及行为示范等。一般来说,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主要包括职业信念、职业理想和职业行为等。
二、新时期特殊教育教师亟需加强的职业道德素养
通过对特殊教育教师所发放问卷的分析总结以及个别访谈,我们发现新时期特殊教育教师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亟需加强职业道德素养。一是要有爱心。特殊孩子由于生理或心理等方面的缺陷,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和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付出更多无私的关爱,用心、用情去了解特殊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公平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特殊孩子感受到关爱、尊重和理解。二是要有责任心。特殊教育教师不仅仅要授业解惑,更要维护残疾儿童的平等权利,为其成长、发展和融入社会提供帮助。特殊教育教师应时刻铭记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身上所承担的那份责任与期待,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坚实的职业信仰,爱护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三是要有耐心。特殊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差一些,同样的学习内容需要重复教授多次才能掌握,生活自理能力也需要反复示范才会有所增强,这就需要特殊教师付出极大的耐心。有人比喻教育特殊孩子犹如牵着蜗牛散步,不要轻言放弃,残缺的花儿也会散发出同样的芬芳。四是要细心。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细心观察特殊孩子的一言一行,当看到他们的进步时,应及时帮助他们更新知识,当孩子习得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时,也应及时发现苗头并进行强有力的干预。教师们要随时留意特殊孩子的情绪状态,及时沟通,特别注意对特殊儿童的相关资料做好保密措施,尊重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隐私,不随意对外泄露。五是要有恒心。部分教师无法忍受特教行业的职业倦怠而选择离职,部分坚守在教学管理一线的教师在调查中也表示自己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无法持之以恒地对待特殊学生,在长时间看不到学生进步的情况下,容易灰心丧气甚至对学生有打骂等行为。教师应该具有雷锋的钉子精神,坚定地在特殊教育这个领域扎根下去,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
三、培养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
(一)把握社会价值导向和教育发展势态
我们培养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教育领域的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特殊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除了做到的“四有教师”要求外,特殊教育教师还应遵循《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关于师德的要求,坚持教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正确的残疾人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一个残疾学生,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了解和满足特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引导特殊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残疾,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二)建立师资培养学校层面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模式有五个层次:中等师范、专科特殊教育师范、本科特殊教育师范、本科以上特殊教育以及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学校建立一个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训练中心,组建训练中心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搭建由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训练网校、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理论与实践教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展示组成的三个平台。执行人员包括德育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训练中心工作人员等。在信念、爱心、耐心、恒心等培养主题的基础上,德育教师和辅导员主要以开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素养训练,任课教师在课上渗透素养训练内容,训练中心的工作人员则采用专题训练、素质拓展等方式训练。
(三)探索“互联网+教育”新常态下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师资培训模式
信息技术全面地进入教育领域,它已经不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技术手段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还影响着教育领域的改革。而教师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在“互联网+教育”新常态下,面对信息化能力越来越强的学生,我们必须改革传统上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分离的状况,把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养作为一个连续的终身化过程,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我们要以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为主线,充分使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虚拟仿真实训系统、AR增强现实技术等手段,利用慕课、微课、在线课程等教学方式,为在校学习者和社会学习者搭建一座桥梁。学习者完成在学校的学习后,可以继续以“学分银行”为枢纽,完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间的学分互认与转换,把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真正变成终身制。
(四)推进特殊教育学校“以考核促培养”的理念
随着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在学生和学校发展中重要性的日益凸显,特殊教育学校应该根据政策法规,改变以往浮于表面的考核和监督反馈机制,明确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细化相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一套公正、完整、可行性强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考核制度,从道德和纪律这两个层面对教师的行为制定限制性的要求,让教师根据考核制度调整自己的行为。并且,学校要就考核中出现的不当言行,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式进行思考和改正,查处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个人或行为,特别对于个别屡次违反规范造成恶劣影响的教师要给予严重的道德谴责及法律制裁,形成一定的激励和舆论压力,使广大教师从中受到深刻的职业道德教育,将教师中的典型行为和模范人物树立为榜样进行奖励及宣扬,以带动其他教师。学校要选派特殊教育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培训、专业研讨会等,以保持对特殊教育领域的前沿学术动态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的了解,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特殊教育中面对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敏感、他们自卑、他们需要的更多是鼓励和关爱。希望智力障碍的孩子长大后能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能独立或半独立地生活,这是国家,社会以及家庭对孩子教育训练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是为他们确立训练目标的人,所以在确定教育训练的基本目标时就应从总的目标出发,选择那些使孩子达到这个总目标所必需学习的内容,然后帮助他们达成。因此,在特殊教育中启蒙教育更为重要,有才能不一定能成功,但是有了健康乐观的心态就一定会有追求成功的信心,就一定能有所作为。
1 启蒙教育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学生。”而所谓师德的高下,也尽在于此。教师要想热爱学生,首先就要真正尊重学生,要接受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要民主地对待学生,放弃过去那种高高在上“师道尊严”的观点,弯下腰来,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个层面上,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的信心,要心存赏识,抓住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
有才能不一定能成功,但有良好的心态就有能创造成功的条件,并将最终获得成功。教师和蔼可亲、激励向上的语言,能使学生的忧虑变得坚定、恐慌变得平静、犹豫变成主见、自私变得互助、怯懦变得勇敢、自卑变得自信等,综合起来就是“我能行”的力量与信心。
我所在班级有一个这样的男生:他在刚入学时就毛病多多,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是走神就是做小动作。课下喜欢捉弄人,甚至会和同学打架,破坏工具,老师们屡次教育,却都收效甚微,他依然是我素我行,成了班级的一个重要问题人物。我后来经过多方面了解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去世了,母亲改嫁了,剩下有身体缺陷的他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缺少家庭温暖使他越来越孤僻,也越来越自卑,便用各种奇怪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班里的老师们了解了这个情况以后都会时不时的关心他,找他谈话。有时上课提问,也会向他投去鼓励的目光。当他的成绩有了进步时,我就会在班级中抓住机会表扬他,让同学们都看到他的进步。他犯错误了,我会把他领到办公室,摸着头跟他慢慢谈。孩子渐渐变了,有事没事总往我们办公室里跑,帮助老师们干这干那,上课也不走神了。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依赖于学校教育,也依赖于社会和家庭影响。因此,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使各种渠道都发挥作用,才能给这群特殊的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学校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但家庭是儿童无形的学校,家长是儿童的启蒙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家庭的密切配合,单靠学校老师的力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很难的。
为此,可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长联系会”等,既使家长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又使家长懂得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的疏导。“问题家长”的情况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孩子的残缺而对其不闻不问,使孩子严重缺少关爱,养成了自卑偏激的个性。另一种是对孩子过分溺爱,由于孩子身体的残缺所以家长想在生活上使他们得到补偿。他们要什么给什么,要怎样就怎样,加上自身的特殊性又缺乏同龄伙伴,逐渐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惯,一切以“我”为中心,滋长了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不合群心态。这两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都存在比较严重的性格问题,所以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家长的力量也非常重要。
2 启蒙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儿童的特殊性,要求特殊儿童的家长比普通小孩的家长对孩子要花更多的心血,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因为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是低水平的,他们的进步是缓慢的,是需要外界和自己的一丝不苟的努力的。这外界,不仅包括学校和老师的力量,还有家长的力量。
拿我从教的生活语文课程和生活适应课程来说,语文课要培养孩子对文字的认读、书写和语言各方面能力,生活课要培养孩子的观察、劳动、动手操作等生活适应中的各种能力。无论是对生字的认读,还是让学生学习一个单一的穿鞋的过程,对这些特殊的孩子都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和目标,如果仅靠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孩子会很快地遗忘。而且课堂上由于老师资源和精力的限制,很容易忽略某些学生,或者无法做到多遍的巩固。例如学习穿鞋子,老师在示范后一个一个教,一节课下来,平均每个学生最多1-2遍。但如果有家长陪读的学生就不一样了,在老师关注其他学生的时候,家长可以指导自己的孩子多练习穿鞋的步骤、动作,来巩固学习的内容,这比他们待在位置上发呆要好得多,因为他们大部分注意力是极容易走散甚至是没有注意力的,特别是自闭症的学生。
为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特殊教育的很多课程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从课堂延伸到了生活和家庭中。家长如果关注孩子的学习,就能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课堂教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实物和事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学习《厕所》这一课,学生在课堂上认识了男厕所、女厕所的各种标志,老师也带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辨了学校里的男女厕所。但这是否就代表他们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呢?他们可以在离开学校以后,在外面的超市、饭店等公共场所辨认这些男女厕所,从而正确地运用吗?这时候家长就可以很容易地发挥作用,在放学回家或者周末的时间,带着孩子去这些公共场所,指导孩子在生活中运用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漫长的寒暑假生活中,更是家长帮助孩子复习和巩固所学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大好时机。
3 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启蒙教育
一、概论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应该是一种涵盖面较广,以获取、评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特征。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为了适应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广大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而特殊教育学校面对的是有各种生理缺陷的残疾儿童,数学课又是一门严谨而略显枯燥的学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够提高数学教学的丰富性、直观性和趣味性,使残疾儿童的生理缺陷得到补偿。所以提高特校数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十分重要。
二、特校数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基本内容
1,基本的理论和信息素养
教师必须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包括应用计算机处理学生考试成绩、备课、写电子教案、编写测验试题等。
2,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运用
为了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不同残疾类别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授课内容,选择和使用不同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例如,聋童以视觉参与为主,盲童以听觉参与为主。就应该根据这些特点选择设备。教师应熟练掌握幻灯、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等的使用。教师还应学会使用专业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例如:PowerPoint、Authorware、几何画板等都是很好的制作课件的软件。通过课件的运用,使课堂教学直观、丰富、互动性强。除此之外,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还要具备助听器的使用保养,测听设备、语训设备的使用及相关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盲文打字机的使用和其他一些盲人辅助设备的使用知识等。
3,利用网络素养
在现实生活中,关于特殊教育方面的资料很少,互联网则为特殊教育的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应当掌握电脑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利用网络搜索教学中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各种教学资源,学会传输文件和进行网络交互式教学,能利用电子邮件跟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还可以创建个人网页和校园网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其他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4,课程整合素养
也就是加强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具备把现代教育技术和不同媒体优化组合,并且有机融人数学教学过程的能力和素养,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1,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树立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的教育新理念。
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因为教师的教育行为主要受其教育思想、理念所支配,只有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新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残而不废的合格人才。新的教育理念包括:构建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要充分考虑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改变学习方式,鼓励积极探究,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具体到课堂教学中这种转变主要表现为: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教学模式由课堂讲授式向协同式学习转变。将现代教育技术观念与原有教育观念相融合,内化成自己新型的教育理念。
2,积极参加各种师资培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能力。
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比较少,可借鉴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对特校教师而肓,参加各式的专业培训是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途径,其类型有:(1)学位进修。这种方式主要是教师参加在职函授或脱产学习,如师范类本科函授、教育硕士等。(2)短期培训。这种方式主要是指短期集中进行学科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修活动。主要由教研部门等组织的短期培训,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等。(3)校本培训。这种方式主要是指学校组织教师参加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主要包括学校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或教学研究等。
3,提倡自学,通过自学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
通过培训方式可以很快获得一些教学新技能,然而要将它内化成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关键还是自学。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1)态度要积极。(2)是善于借鉴。目前网上有很多免费课件,教师要学会内化和加工,根据自己学科和学生的特点适当借鉴,只有懂得借鉴,才能有所创造。(3)加强合作。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4)注重积累。教师平时要注意积累收集各种教学素材,收集各种类型的优秀课件等。
一、云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服务的特点
近年来,云计算作为一种技术与应用结合的理念为图书馆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服务模式。云时代图书馆服务相较于传统图书馆服务来说,具有极为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储存性
传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都在不同终端服务器上,一旦计算出现故障或崩溃就很容易导致数据丢失,同时,其存储量也受到了限制,需要不断改良。而在云环境中,超大规模的计算机群可以容纳海量数据,云平台服务器可以同时承载储存用户资料,运行应用程序,计算各庞大数据,用户端不用自己备份,云平台就可以提供各种可靠性、保障性较强的使用服务。所有的资源集中管理、统一分配、均衡负载、按类储存、实时监测,不仅能满足图书馆海量数据的存储需求,而且一台计算机的故障也不会影响到其所存储的数据,只需换一台计算机就可以实现图书馆数据24小时无间断的可靠、安全服务。
2.便捷开放性
云环境是一个开放性的网络体系,能够做到随时、快捷、开放地调用所需资源为“云端”的用户提供服务。云计算的应用将带来改变,用户不需要安装各种应用软件,只需要利用简单的终端接入设备(计算机、手机、PDA 等),在网络浏览器上可以进行云资源订购、阅览、下载等行为,读者既可以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设备上快捷地获取图书馆内的相关信息。
3.互动共享性
云环境不仅是一个输出端口,而且还可以作为一个输入端口。读者可以在云环境下的图书馆内获取云资源,也可以提供云资源。图书馆可以构筑“云”信息共享空间,并在短时间内实现对数据的快速处理,对网络资料进行动态分析,对硬件资源的虚拟化管理,对软件资源的无限扩展,使知识的获取不再是图书馆的单一功能。知识的、信息的交流、数据与应用的共享通过云环境提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消除了图书馆资源的孤岛状态。
4.资源经济性
传统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庞大,管理成本较高,共享性能较差,资料利用率较低。云技术通过把传统互联网运算模式进行优化,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在一起,提供可与超级计算机相抗衡的海量数据计算能力、庞大信息处理能力、协调有度调度能力,而图书馆只需按需付费,就可以为读者提供省时、省力的储存、计算等完美系统,大大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价值和运行质量。
二、当前图书馆的困境及其对云计算的现实需求
当前图书馆的困境及其对云计算的现实需求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资源管理问题。图书馆自身拥有的数字信息资源海量增加,购买的商业数据库种类繁多,各种数据备份形式多样,其在管理、备份、扩容、存储、购置、维护等方面都对图书馆提出了巨大挑战。其次,资源共享问题。图书馆在资源共享方面存在服务器承载能力不足,各种资源重复建设,多样化的数据库检索标准不统一等弊端,导致各种数字资源的汇聚、关联、兼容性较差,限制了资源整合度与共享度。再次,技术管理问题。图书馆现有的自动化系统仍是以文献检索、联机目录查询和传递信息为主要的服务内容,已经无法满足读者多元化、智能化的需求,因此必须建立新型的技术基础,全面引进云技术,使数据的储存与挖掘、知识的探索与发现、用户信息的互动与交流、读者需要的个性化智能化服务成为现实。最后,服务管理的问题。传统图书馆服务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把馆藏资源作为核心和主体,往往忽略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服务人员也大多担当着守门人的角色,服务内容、服务手段简单被动。
三、云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服务的发展策略
云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云计算的广泛应用无疑成为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创新发展的主要引擎和推动力,为给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打下了技术基础。
1.转变图书馆服务理念
思想观念是具体实践的先导,要想提升图书馆服务就必须转变对云时代及图书馆服务的认识。首先,图书馆服务必须树立新的云服务理念,在兼顾传统图书馆实体经营的前提下,坚持“集中、共享、合作”理念,使图书馆与云计算融合,打破狭隘的服务思想,打破各自为政的服务壁垒,建立广泛的合作,开展人力、物质、信息及服务整合与共亨,形成一种不为我所有,但能为我所用的开放互动信息资源和服务环境。其次,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个性化”的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是图书馆服务永恒的理念,以读者需要为出发点,提供无所不在的“云服务”,才能确保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同时,坚持个性化服务理念,图书馆应摒弃粗放型的服务观念,借助云计算的定制功能,将图书馆个性化适用信息集成到用户终端,以吸引用户获取和利用图书馆的特色信息资源。
2.改善图书馆用户体验
(1)提供储存与检索的便利性。通过云计算的技术储存与检索利用的便利性可以实现最大意义上的资源共享、互联互通。运用云技术改变图书馆各自为政的服务方式,实现云时代图书馆服务的融合,可将各图书馆的各种资源结合起来,将分布式存储数据库和一站式检索界面结合起来,将更为精准的查找和用户的需求结合起来,打破了建馆的目的和地域的限制,也打破资源的分割和垄断。
(2)提供用户交互服务。当用户有搜索信息、储存资料、调用资料等需求时,可以借助云计算Web浏览器平台,无须安装软件就可以用手机网络接入、互动电视网络接入、移动设备WIFI接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途径自由地进行各种远程操作。同时,独立账号的个性化数据同步、“人脑联网”的交互与人工智能帮助相结合,可以拉近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达到图书馆服务与读者空间有机融合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
(3)满足用户定制需求。“以人为本”是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内容,从读者需求出发,给予其便利、快捷的服务是图书馆的宗旨所在。图书馆可以借助云技术进行个性化服务定制,通过网络应用的扩展性,开展跨时空的推介服务,将传统等待读者的被动服务模式彻底改变。如图书馆和搜索引擎的跨界服务合作,契合读者对信息的搜索和使用习惯,及时地将用户所需专业最新动态反馈到用户终端设备;可以进行可插件化扩充,让用户自己开发建立符合自己需要的数字图书馆;还可以营造一种特色资源的局部优势,配建特色信息数据库,通过应用云计算技术把高质量的个性化适用信息提供给有特定需求的读者,实现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无缝接入。
3.培养云时代图书馆服务人才
云时代的图书馆服务虽然依靠云计算的优势,减少了对图书馆员的依赖,但只有做好图书馆员的人才培养,做好对图书馆员知识素养、信息素养及服务意识的培训,才能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一方面,图书馆员应以“走出去”的服务意识服务读者。云时代图书馆服务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书借阅服务,其要求图书馆员能以丰富、可靠的云技术思想和方法来保证图书馆的正常运行,随时随地为读者提供安全、高效的图书服务内容,在保证读者快捷方便阅读同时,也要保障读者私人数据及信息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图书馆员应以现代图书沟通能力、营销意识吸引读者对图书馆的兴趣。云时代的图书馆员必须熟悉图书馆藏的数据资源、知识产权、服务特色及优势,对读者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宣传,以“服务主导型”的服务方式改变读者对图书馆的认识。
一、任职教育的特点
1.信息需求的指向性和针对性
学历教育转为任职教育,教学对象发生了变化,学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术性人才,教学内容宽泛,注重专业课和文化知识齐头并进。而任职教育旨在培养应用性人才,目标重在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更贴近时展、军事任务和部队实际,有一定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指向和针对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2.信息需求的多元化
虽然任职教育的信息需求有一定的指向性和针对性,但任职教育的学员多为不同职别、不同类型的部队各级领导及专业技术骨干,他们文化背景不同,认知结构不同,而且比学历教育的学员经历丰富。他们实际经验足,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因而对信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3.信息需求的分阶段性
任职教育的培训层次不同,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有士官任职教育和军官任职教育;根据培训级别的不同,又可分为初级任职教育,中级任职教育和高级任职教育。
二、根据任职教育的特点相应地进行服务转型
1.组织馆员培训,满足用户信息指向性和针对性需求
虽然军队院校之前积累了大量学历教育的经验,但并不适合目前的任职教育。或许图书馆大多数馆员很多也是学历教育出身,加之之前关于学历教育的定向思维,还达不到军队院校转型对图书馆馆员素质的要求。这除了要求馆员努力学习、积极赶超之外,院校可以实行“科技兴馆”战略,采取相应措施,组织馆员外出培训,建设一支高效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学习、交流、研讨等方式让馆员学习和掌握与岗位任职相关的最新理论和知识,使馆员综合素质提高,军事知识更加明朗,从而更好地为任职教育服务。
2.扩展资源,满足信息的多元化需求
(1)做好网络资源服务
为了适应转型,军事院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在有针对性地增加。但每一批新书上架,要经过物理加工、采访、编目等一系列繁复的过程,新书上架需要一定的时间,图书馆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完善共享化的图书馆网络平台,除了适时增加网络资源外,还要办好纸面上的新书通报、网上资料推荐及简单说明,不断丰富网上资源,为用户需要的信息多元化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
(2)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虽然馆藏资源在不断增加,但还不能满足任职教育对信息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可以不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比如开办讲座、座谈会、读书节等比较活跃的活动,让每位读者都参与进来,互动交流,产生知识思想的碰撞,进而扩大用户信息量,满足信息多元化需求。
(3)开展馆际互借
薅草锣鼓歌在土家族聚居区普遍存在,是在薅草、插秧、挖土等生产劳动时,进行表演和演唱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它也叫“薅草锣鼓”、“栽秧锣鼓”、“挖土锣鼓”。它既是土家族人的一种生产习俗,也成为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一种表现。2005年,被四川省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薅草锣鼓歌的生存环境
关于土家族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着两种认定。一种以已故的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潘光旦为代表。他在《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中指出:古代巴人活动区域内的有些地名、人民和族民,是土家族自称“毕兹”的对章或转音;巴人崇拜白虎的习俗与土家族相同,巴人的主要姓氏与后土家族的某些大姓有沿袭关系;个别巴语词汇仍保存在今土家族语中。另一种说法认为土家族是古代今湘、鄂、川、黔、贵交界接壤区域土著居民和以后进入此区域的巴人、汉人融合而成。今湘西龙山里耶、泸溪浦市一带是最早的土著先民居住地。土家语地名“墨盆”是开天的意思,“里耶”是辟地的意思,就是说这些地方是土著居民最早开辟的。土家“梯玛”(巫师的称谓)神歌唱词中提到民族迁徙地名,基本上符合今土家族人散落居住的区域,楚灭巴后流入五溪的巴人和五代时入住湘西的彭氏族,同当地最早的土著居民融合为土家族。两种观点和认定,各有理由和佐证。经笔者根据历史文献、文物考古资料及其发展历史的观察和分析,认为土家族起源于楚、秦灭巴后定居在今湘、鄂、川、黔、贵接壤交界地区的巴人。
土家族文化历史悠久,灿烂夺目,内容十分丰富。它涵盖生产、生活、政治、经济、艺术、文学等领域的各个方面。尤其以其独具民族风情和地域特征的各种音乐、舞蹈文化引人注目。土家族的“梯玛神歌”、“毛古斯舞”、“摆手舞”、“山歌”、“薅草锣鼓歌”等众多内容和形式的音乐文化艺术,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土家族文化耀眼夺目的光彩。土家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音乐、舞蹈、民间传说、美术、宗教、习俗都有极深的文化底蕴,无穷的魅力。
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传统,土家族也不例外。土家族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共处,相互间的各方面交流比较频繁,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相近,其受汉族影响较深,逐渐融入有儒、佛、道教等色彩。但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其先祖创造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原始宗教。土家族崇拜自然、信鬼尚巫和敬奉祖先。隋唐时期史书曾用“蛮俗好巫,每词歌舞,必歌俚辞”和“风俗陋甚,家喜巫鬼”等语,描述土家等土著人的宗教习俗。
薅草锣鼓歌的产生和形成,笔者认为主要与土家族聚居地域的自然生存环境和观有着直接的联系和影响。据史料记载,人文与自然地理环境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起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它能派生出一部分文化要素,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选择。因此,许多音乐人类学家在描述某一族群的音乐文化时,会涉及该族群所生活地区的历史、自然环境、、语言、政治体制、经济形势以及服饰风格等。依据音乐人类学家的研究观点和方法,我们在探究土家族薅草锣鼓歌的艺术形态、音乐特征时,首先应当了解土家族的历史文化、人文与自然地理环境、宗教与信仰。土家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园中一个古老而有智慧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悠久的灿烂历史、民族文化,其音乐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乃至世界人类音乐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自古以来,土家族人就居住在艰苦、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这种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着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据史料记载,土家族人除个体生产方式外,主要还是以集体和群团生产为主,这就为薅草锣鼓歌形成和产生,无形中提供了一个生成环境,也直接影响着土家族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和风格。土家族先民的生产力水平极低下,面对崇山峻岭和森林密布的恶劣、艰险的生存环境,土家族人唯有采取集体或群团式的生产劳作方式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这就为孕育薅草锣鼓歌创造了直接的经济基础联系。劳动创造艺术,艺术反映和体现民族的生产生活面貌特征,在薅草锣鼓歌这种音乐艺术形式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土家族对自然界的万物都视作神灵的产物,这样的观念,使他们普遍信仰各种神,也反映出他们在无力与自然抗争的情形下的一种美好心理愿望和期盼。通过薅草锣鼓歌的演唱和击奏表现,于是,有了薅草锣鼓歌中的“请神”、“送神”、祭祀等内容,是其观的具体表现。
二.薅草锣鼓歌的艺术特征
初期形成的薅草锣鼓歌在史学家和民俗学家的眼里是土家族人民在劳动过程中进行宗教祭祀的一种生产、生活习俗,而在音乐学家眼里却是一种将音乐和诗歌相结合的音乐表现艺术形式。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以音乐说唱的方式反映出土家族人民独特的艺术创造性和过人的智慧。它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典型的山歌风格。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土家族人民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简单的击鼓鸣锣,而是对原有的薅草锣鼓歌进行改良和创新,在有规律的锣鼓点中配上生动、有趣、反映思想、情感内容的唱词,使音乐性逐渐增强,节奏、音律、演唱、和声等一系列音乐元素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改进。众人帮腔、锣鼓伴奏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汉族山歌演唱时的基本特征已十分吻合,这样,也显得比较丰富和生动,因此,薅草锣鼓歌彰显浓郁的山歌风格。作为一种在山野田间劳动生产时表演的歌唱形式,在传承中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内容。演唱者进行的再度创作,极富表现性和感染力,唱词口语化,内容生活化,演唱个性化,使得薅草锣鼓歌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渐淡化了祈神驱灾,保佑平安的宗教祭祀功能,成为土家族一种粗放的、山歌色彩浓郁的歌唱形式。
2.浓厚的祭祀色彩。薅草锣鼓歌带有浓厚的宗教祭祀色彩。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初民是在一切之上,并要去控制自然以切实用的,然其控制方法,乃是直接去办,是用符咒以强迫风雨气候以及动物禾嫁等遵从自己的旨意。”土家族先民就是在艰苦、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中,借助他们对神灵对万物的控制以及自然的信仰和崇拜,运用实施画符,念咒的法术,采取所谓“压码子”、“枷土地”、“安山”等仪式,对神灵进行愉悦、抚慰,以求神灵对他们的保护,而实现心中美好的生产,生活愿望。在发展和历史的延续过程中,歌师已经不能同“邪巫”同日而语,他没有成套的法具,咒词以及法术的体系化,只是简单地挽几根草作结,用竹蔑夹张纸钱,简单地念几句咒词,而且当众念诵,既有公开性,所唱的请神歌、送神歌,也是当众而歌,大家既能听懂,也会唱歌,没有了神秘感。因此,歌师不能被看作是“邪巫”的替身,他只是薅草锣鼓的一个主持人,领头人。这些变化,使得薅草锣鼓歌在生态生成与功能逐渐变成“娱兴”或“催动”,但在当时土家族人生产力低下,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威胁着原始先民的生活情况下,土家族先民依旧信奉万物有灵,除了对他们认为能够领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超能力的“神灵”采取“迎合”或“抚慰”、“崇拜”等办法外,似乎别无它路可寻,薅草锣鼓歌自然就成为“娱神”、“悦神”这种宗教祭祀性活动的最佳方式。
中图分类号:TG40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arse-grained soil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ain size
Zhou Xian-zhi
(China Southwest Architectural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Chengdu, Sichuan 610081)
Abstract: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coarse type of soil engineering properties, articles commonly used formula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to calculate the coarse-grained soil penetration coefficient, many of our scholars in various regions of different coarse-grained type of soil penetration testthe research, the empirical formula between the coarse-grained type of soil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and gradation characteristics particle size, which reveals the coarse soil level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 size on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investigated.
Keywords: coarse-grained soil;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characteristic particle size; formula
粗粒类土是按工程分类标准定名的一类土。国家标准《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 50145-2007》、行业标准《土工试验规程SL 237-1999》、《水电水利工程土工试验规程DL/T 5355-2006》等将巨粒组土粒(d>60mm)质量小于或等于总质量15%,且巨粒组土粒与粗粒组土粒(60mm≥d>0.075mm)质量之和多余总质量50%的土定名为粗粒类土。在粗粒类土中砾粒组(d>2mm)质量大于总质量50%的土称砾类土,砾粒组质量小于或等于总质量50%的土称砂类土。交通部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将前述粗粒类土称为粗粒土。
粗粒类土在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但可作为建筑材料直接应用于工程建设,而且还是一些工程建设不可回避的外部环境或工程地质问题。因对粗粒类土的渗透特性认识不足而发生工程事故的事件不少,比如美国提堂(Teton)坝的溃决;方坦奈耳(Fontenelle)坝的渗透破坏;1975年8月中国淮河上游,由于渗透破坏发生板桥、石漫滩水库群垮坝事件,水库垮坝计58座。由此可见,对粗粒类土的工程特性,尤其是对工程不利方面的渗透特性认识有待进一步加深,以便在最节约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使工程建设更加安全。
粗粒类土的渗透系数是表征土体被水透过的能力的渗透特性参数,它的大小与土体中孔隙的大小、多少以及连通情况等有关。而孔隙的构成情况主要受土的颗粒级配、结构、组成情况及土的密实度所决定。
目前国内外对渗透系数的选用主要是通过试验获取。试验方法所取得的参数相对准确可靠,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并非所有的工程项目都具备试验条件,有时需要依据经验选取。这种情况下在试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验计算公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1.研究现状
对粗粒类土渗透系数的研究,西方国家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学者研究得相对较晚。
法国工程师达西(H.Darcy)于1856年通过对饱和粗砂的渗透试验研究得出:水流在土体中的渗流速度与水力坡降成正比,即著名的达西定律。
(1)
式中: 为渗透系数, 为水力梯度。
达西定律问世以后,渗透系数 成为众多学者的重要研究对象,期望建立渗透系数模型公式,供工程设计和建设时直接计算使用,以减少试验测定工作这项重复劳动。研究工作者从粗粒类土的渗透系数与土的孔隙比和特征粒径可能存在一定函数关系方面着手,得出一些经验、半理论半经验公式。
国内外的主要经验、半理论半经验公式有:
哈增(A.Hazen 1911)公式:
(2)
柯森(Kozeny 1927)公式
(3)
扎乌叶列布(И.И.Зауербрей 1932)公式:
(4)
卡萨格兰德(Casagrande 1932)公式:
(5)
泰勒(Taylor D W 1948)公式
(6)
太沙基(Terzaghi 1955)公式:
(7)
伊斯托明娜(B.C.Истомина 1957)公式:
(8)
康德拉捷夫(Б.Н. Кондратбев 1958)公式:
(9)
刘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92)公式:
(10)
程春龙(河海大学 2011)公式:
作者简介:廖建红(1975-),男,湖南岳阳人,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岳阳供电分公司,工程师。(湖南 岳阳 414000)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7-0236-02
一 、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环境影响和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1.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的环境影响
输电线路工程的环境影响,一般包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土流失的影响,线路走廊的土地占用、选线选址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和相容性,运行中电磁环境影响甚至景观影响等。目前,输电线路工程投产运行后,无空气污染物产生,无工业废水产生,无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电磁现象成为主要环境影响问题。输电线路主要施工活动包括修筑少量简易道路、运输材料、铁塔基础施工、铁塔组立、导线和避雷线展放及跨越架搭设。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铁塔基础开挖或爆破,破坏原地基结构;修筑简易道路、运输材料、导地线展放时需砍伐破坏树木、农作物等;跨越房屋需拆迁;施工过程中施工噪声和交通运输噪声等。[1]噪声仅是暂时性的影响,可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施工时间,可将影响降到最小。
2.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的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输电线路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主要是工程建设过程中铁塔基础、施工地锚坑开挖、铁塔基面平整、施工道路修建及牵张场地的平整扰动地表,一定程度破坏原状植被所造成。输电线路除各塔基永久占用土地外,施工过程仍需临时占用部分土地(如施工便道、材料堆场),使部分农作物、果树林木遭到短期破坏。人员及车辆进出、爆破等对当地居民和野生动物产生不良影响。铁塔基础浇筑时基面开挖,破坏了原有地貌及植被,使其产生水土流失。
二、制定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目标
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境保护水土保持目标一般应从设计、材料、施工、建设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落实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方案及批复意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和谐工程为目标。落实“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方针,在施工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不发生生态环境污染事故,力争减少对施工场地和周边环境植被的破坏,减少水土流失。
三、成立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相应管理机构,明确各方职责
业主、监理、施工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以适应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专项管理。
业主项目经理为工程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第一责任人,负责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的组织实施及目标实现,并指定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
业主项目部安全专责负责本工程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的归口管理,负责审查监理及施工项目部编制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监理策划》、《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实施细则》,检查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实施情况,并有权对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不合格施工现场进行处罚。
监理项目部负责编制《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监理策划》,并审查施工项目部编制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实施细则》。
施工项目部负责编制《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实施细则》,并负责按细则进行实施。[2]
四、制定工程各阶段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重点控制措施
1.设计阶段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重点控制措施
(1)优化施工图,对于工程沿线所经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风景区、集镇、工业区等环保敏感点采取避让原则。
(2)对邻近通信设施的影响采取较为彻底的防护处理。对重要、大型通信线和无线电设施,以满足防护间距要求、避免产生干扰影响为主。对其他通信线、无线电设施,尽量满足防护间距要求,避免产生危险、干扰影响。当电磁危险影响超过架空市话电缆线路的容许值,将采用安装电缆保安器的措施来处理。
(3)跨越通航江河时,不在水中立塔,避免线路对航运和河道泄洪能力产生影响,并按相应的最高通航水位及最大空载船舶高度设计足够的安全净空,以利于航运安全。
(4)线路与公路、通讯线、电力线交叉跨越时,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要求留有足够净空距离。
(5)尽量避让民房,减少民宅拆迁。对拆迁的民房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安置;尽量避开林木密集覆盖区、果园、经济作物田地,以减少树木砍伐,保护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占用基本农田,工程占地补偿费应专款专用于开垦新的耕地,补偿占用的基本农田数量,尽可能保证当地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
(6)线路采取高低腿铁塔、改良型基础、紧凑型设计,尽量少占土地、减少土石方开挖量及水土流失等。
(7)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尽量避开高山大岭,避开林木覆盖区;在路径选择时,尽可能避开果园、经济作物田地;避开陡坡和不良地质段。对不能避开的林区,在铁塔设计中尽可能减少线路走廊的宽度,所有铁塔在跨林区时采用高塔跨越林区的方式,在一定程度减少林木的砍伐。
(8)避免塔基大开挖,保持山地的原有地形,全方位采取高低腿塔和主柱加高基础,尽量减少降基,最大限度地适应山地地形变化的需要,同时尽量采用原状土开挖基础和塔腿小基面,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9)在降基后,对边坡保护不够的回填土作挡土墙,对自然坡面易风化的做护面,对土坡和排水不畅的做排水沟,避免塔位的冲刷。
(10)各个塔位或单个塔腿做成龟背型或斜面,恢复自然排水。对可能出现汇水面、积水面的塔位要求开挖排水沟,并接入原地形自然排水系统。
(11)边坡保护,对部分塔位开挖后出现易风化、剥落、掉块的上、下过坡均采用浆砌块石保护;对较好的岩石边坡视现场情况做放坡处理。
(12)用砂浆抹面做岩体表面保护。对个别塔位表面岩体破碎、水土极易流失的情况,采用M7.5—M10砂浆抹面,保护范围为塔位表面破坏面积。
(13)对基面处理后引起易冲刷和流失的塔位,当按上述方法处理仍不能满足要求时,采用在基面上重新植被,大规模护面以及喷浆的方法,处理基面。
2.施工阶段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重点控制措施
(1)开工前,业主项目部组织施工图会检,通过施工图会检,落实高跨设计原则,减少树木砍伐;采用全方位高低腿设计,减少土石方开挖量;明确余土处理和外运要求,确保环保、水保相关要求落实到设计图纸中。施工过程中发现与设计图纸不符,如需要砌筑护坡和挡土墙,坚持由施工提出书面工程联系单通过监理复核后反馈给设计,设计工代现场调查核实后再按单基出图,交施工单位严格按图施工。
(2)施工项目部应组织编制《环保水保实施细则》并报审。[3]开展环保水保的风险源辩识。
(3)强化全员培训,认真执行技术措施,针对施工过程中或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气体、污水、废渣、粉尘以及噪声、振动等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单独编制了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措施,组织开展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培训,做到教育培训全覆盖,技术措施交底到现场,提高现场施工人员环保、水保自觉意识和防范意识。[4]
(4)现场废旧物品和物料定点存放,定期清理;现场施工用垃圾、生活垃圾按指定地点堆放,及时清除。施工现场配备临时厕所。
(5)尽量选择临时占地面积少的施工方法,减少对地表的破坏。现场临锚坑及时回填,恢复植被。
(6)施工过程中线路复测全部采用GPS定位,减少了通道树木施工砍伐;严格控制爆破作业,减少对原状土破坏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7)山区施工尽量选用原有的小道作为小运道路或架设运输索道,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8)挂线时用张力机和牵引机紧、放送电线路,以减少树木砍伐。
(9)现场按要求设置护坡、挡土墙、排水沟、截水沟等水保措施。
(10)施工过程中保护场地四周原有地下水形态,减少抽取地下水。
(11)对于房屋的拆迁,建设方应按国家有关赔偿政策给予补偿,拆迁户就近安置,原有房屋处则拆除平整,与周围植被环境保持一致。
(12)施工撤场前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不发生环境二次污染。施工完毕后应及时对施工区域、材料场、进场道路等区域进行植被恢复、土地复垦、土地平整等。
(13)土方开挖设置临时堆土场,生土和熟土分开集中堆放,并按设计要求做好余土外运及清理工作。严禁随意弃土,并采取了有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在可能导致水土流失的地方施工时,按照“先防护后施工”的原则进行。[5]
五、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特高压输电线路设计、施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施工难度也越来越大。一是设计时线路走廊的选择,受房屋拆迁、交叉跨越、青苗补偿、环保敏感点的制约,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投资造价和工程建设进度。二是施工期间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如处理不当,可能产生环境破坏,水土流失。这不但影响工程建设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还有可能造成山体塌方、泥石流,影响输电线路本体安全甚至周围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不但可有效保障工程本体的安全稳定运行,还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进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的通知[Z].
[2]国家安全土地管理局,水利部.关于加强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搞好水土保持的通知[Z].
所谓信息行为是指在动机支配下,用户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的行动过程,是信息用户有了确定的信息需求时,以各种方式对所需信息进行寻求、传递和使用的行为,是在信息需求和思想动机的支配下,进行信息查询、选择 、吸收、利用、交流和的活动过程。信息行为与信息使用主体和信息环境密切相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行为是指大学生在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思维支配下对教学、科研环境所做出的反映。大学生与网络环境下的其它信息用户相比,其信息需求有一般年轻人的共同特点,但也有其特殊性,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科研和学习的需要,是基于此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查询、选择 、搜集和利用文献信息。高校图书馆作为为大学生学习科研服务的机构,只有了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行为特点,才能更好地做好服务。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行为方式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信息行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网络信息浏览行为
网络信息浏览行为是指为满足已知或未知的信息需求,循超链接在不同节点间自由游移的目标导向或非目标导向的网上信息查寻行为。大学生在进行信息查寻时,可以从系统中任一感兴趣结点出发进行浏览,在此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逐渐发现新的兴趣点或者逐渐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从而调整浏览的内容或者改变查寻途径。例如,一些学生在浏览某个网站时,可能事先的目标不是十分明确,但在浏览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些感兴趣的东西,进而深入浏览或通过其它渠道查寻相关信息,信息需求也由此逐渐明确。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浏览行为存在着一些原因:一是大学生潜在的信息需求。大学生在没有明确信息需求的时候,往往会选择通过浏览获取相关信息。二是大学生的检索技能欠缺,受其知识结构和信息搜索能力的限制,大学生往往会选择通过浏览来获取所需信息。三是大学生查寻信息的定势习惯。一些大学生通常会将自己经常浏览的一些网站进行收藏,并且习惯于浏览这些网页的信息。除此之外,大学生的信息浏览行为还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可支配的时间、上网的速度与费用、网页的质量与界面的友好性等。
(二)网络信息搜索行为
同信息浏览一样,网络信息搜索也是信息查寻行为的一个子集,通常也称作为信息检索。网上信息检索行为是指通过某种特定的网上信息检索工具来满足特定信息需求的过程,它是一种有明确目标、有计划、能清楚表达信息需求的信息查寻行为。与信息浏览行为相比,信息搜索对大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大学生必须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并且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提交给特定的检索系统。搜索结果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是对信息搜索效果的主要度量标准,与大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经验等直接相关。搜索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是基于他们对网络的知识结构的了解而对其搜索行为进行提前计划,同时搜索效果也依赖于搜索系统的性能;搜索能力差的大学生一般则很少进行计划,并且会受外在表现的驱使。
(三)网络信息吸收行为。
信息吸收是信息行为的延伸和升华。高校大学生自身因素是制约其信息行为与信息吸收的内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包括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检索经验、价值观及态度等。同时大学生信息行为也倾向于搜集与自身专业、兴趣、社会发展相关的信息,而对其它受时间和精力影响的信息,关注较少,甚至漠然无视,毫无反应。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行为特征
网络信息突破了传统纸质文献的局限性,逐渐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但大学生在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问题。
(一)信息浏览行为多,随意性过强。
相关调查表明,60%以上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行为没有计划性。只是根据自己的时间、心情和意愿等点击浏览各种网页、电子书、电子期刊。对于浏览的目的没有明确的计划性,网络浏览不是为了学习和查找资料,而是休闲、娱乐、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大学生面对众多的网络信息缺乏选择最佳信息资源的能力,网络浏览成为“盲目阅读”。同时,在浏览中由于对复杂的浏览对象价值的判断力不够,不能迅速、敏锐、准确地把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从海量的数据库中挑选出来。这在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行为中是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浏览对象没有选择,浏览失去了意义,变成一种单纯的意识行为。
(二)网络信息吸收行为少,深度不够。
大学生在数网络信息行为中普遍存在着“浅阅读”现象,对一些有一定深度,需要思考的信息不愿意吸收,只愿意选择那些轻松愉快的短小的信息浏览阅读。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观念错误,认为网络信息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快餐文化”。只要吃饱不需吃好,对于任何信息内容只要大概了解即可,无需深入研究。二是不能合理分配课余时间。在课堂外时间除了运动、娱乐、聊天、购物外所剩时间不多。但又对网上每天各种信息的更替充满好奇,只能匆匆浏览。三是认识有误区,多数人认为读 “深”的读物乏味无趣,读“浅 ”的读物轻松有趣;四是达到目的即可,只要了解到自己所需的一部分信息已满足,其他内容则视而不见。
(三)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差,能力下降。
网络信息内容丰富,跳跃性强,加上一些低级趣味的网络资源不时挑战着大学生的神经,使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心态越来越浮躁,无法选择和鉴别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从而使阅读处于表面浅尝辄止的状态,也影响了对信息的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网络信息以声光电影像直接充斥大学生的思维空间,随着阅读时间增长,大学生慢慢会养成不良的阅读习惯,只看到事物的表象。无法将信息形成系统的逻辑体系,必然造成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据调查仅有约 25%的大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与专业相关的电子书或电子期刊进行阅读,并且能够深入思考或进行资源的整合与深加工处理。约75%的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不强,主观上存在阅读的惰性以及从众心理,这严重影响了其阅读的计划性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四)网络信息行为成为信息行为主体。
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丰富性、快捷性、移动性等特点,只要拥有数字化阅读载体和服务器终端,在任何时间、地点,大学生都可以查找所需信息资源。这就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终日与网络为伴,上网成了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大学课堂上的计往往出现一种怪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不经思考,纷纷拿出手机 “百度 ”,然后把答案直接念给老师听,这种依赖已根植于大学生思想深处。
总的来说,大学生在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时,整体上是希望快速、便捷的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因此在查寻信息时匆匆忙忙,较少注重信息的质量,也没有对信息作细致 、深入的分析,当然这也与学生的心理特征有一定关系。
三、基于大学生信息行为特征的高校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是面向全校广大教职工生的信息服务机构,应该秉承 “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一切”的理念,认真分析读者信息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争取使其服务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针对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特征,图书馆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能力。
利用网络查询相关信息需要一定技巧,大学生在查寻引擎查寻的技巧不够是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能力不高的一个突出表现。在互联网上,很多网站也提供有关资料查寻的功能,但这些查寻引擎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技巧,很多学生还不能够正确有效地使用这些查寻引擎来为自己获取有关的知识提供帮助。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知识管理中心、信息素质教育中心,应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以提高大学生在利用网络信息服务时的效率,满足其特定的信息需求,如:分别针对新生、研究生、教工及科研人员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讲座和培训,提高网络知识利用率,加强其信息服务。还应开展用户信息素养及信息道德教育,信息素养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在面对信息超载时,判断其中的权威与可用性的能力。信息传播科技使得信息抄袭及信息产权问题更为严重,如何教育学生,在道德面上养成对信息产权的尊重,信息素养课程中纳入信息伦理议题的讨论亦有其必要性。
(二)整合网络资源,提供专业化信息咨询服务。
要在网络环境下更好地开展信息服务,满足大学生越来越精细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必须做好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使大学生能快捷、便利地查到分布于所需的各类型资源。针对不同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不同专业的差异化信息需求,图书馆应开展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及时将相关信息资源或检索结果直接推送到用户桌面,同时,应针对不同用户的特定需求,积极开拓信息增值服务。开展信息分析与预测,根据已有数据、信息进行知识挖掘,实现知识发现。要利用网络做好数字化参考服务。数字化参考咨询是采用电子方式如 e-mail、电子公告板等来进行的网上用户提问和咨询专家解答。在网络环境下,读者的信息需求量增加,深层次的信息需求增多,信息服务质量和模式的要求提高。这种情况下,需要图书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并延长服务时间,保证知识的广泛利用。
(三)优化网络环境,提高大学生网络阅读能力。
高校图书馆首先要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文化气息浓郁 、界面简洁、功能清晰、体验良好 、图文并茂、操作简单、方便下载、适宜阅读的网络阅读空间来促进和提升大学生网络阅读效果。其次,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创建健康有序的网络阅读环境。通过多种手段对大学生开展在线信息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以及告知他们如何快速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等,在这样的阅读氛围下,必然会提高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访问量。同时,图书馆应采取各种形式的阅读激励机制,让大学生都自觉自愿参与到网络阅读的学习中而且通过学习收获知识,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从而实现阅读的根本目的。
[1]陈梅,黄丽霞.校图书馆用户信息行为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6):79-81.
2.从教学方法上看,“Intel未来教育”培训采用范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是以典型范例为中心的教与学,它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范例)掌握一般,即让学生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典型范例中,主动获得一般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借助于一般原理和方法进行独立的学习。而问题教学法是贯穿在整个“Intel未来教育”培训的全过程中的,培训教师的所有创作都是围绕着单元计划中的单元主题和问题来进行的。同时在培训中我们反复地强调受训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以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也就是问题应当比知识更多,而不是相反。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的最有价值的成果恰恰不是用现成的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和深刻的新问题。”
3.从教学原则上看,“Intel未来教育”培训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每个学生都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而教师仅仅充当的是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这真正实现了:多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学生一点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多给学生一点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多给学生一点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完成;多给学生一点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土是由颗粒(固相)、水溶液(液相)和气(气相)所组成的三相体系
(2)结构和构造
1)单粒结构
也称散粒结构,是碎石(卵石)、砾石类土和砂土等无黏性土的基本结构形式,其对土的工程性质影响主要在于其松密程度。
2)集合体结构
也称团聚结构或絮凝结构,这类结构为黏性土特有。
黏性土组成颗粒细小,表面能大,颗粒带电,容易形成结合水膜连接。
整个土体构成上的不均匀性包括:层理、夹层、透镜体、结核、组成颗粒大小悬殊及裂隙特征与发育程度等。
(3)分类
1)根据有机含量分类
无机土、有机质土、泥炭质土和泥炭。
2)根据颗粒级配和塑性指数分类
根据颗粒级配和塑性指数分为碎石土、砂土、粉土和黏性土。黏性土是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分为粉质黏土和黏土。
3)根据地质成因分类
可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击土、淤积土、冰积
土和风积土等。
4)根据颗粒大小及含量分类
【2016真题】1.粘性土的塑性指数(
)。
A.>2
B.<2
C.≥10
D.≤10
【答案】C
【解析】黏性土是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这个考点类似的还可以考:粘性土是絮状结构,非粘性土是单粒结构,粘性土颗粒小于粉土;土的液限指数,塑性指数;膨胀土特性等土的内容。
3.结构面
结构面表现
层面、沉积间断面、节理、裂隙、裂缝、断层、厚度较薄的软弱夹层等
特征指标
方位、间距、延续性、粗糙度、结构面侧壁强度、张开度、充填物、渗流、节理组数、块体大小
结构面的产状由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表示。
(1)结构面走向
即结构面在空间延伸的方向,用结构面与水平面交线即走向线的方位角或方向角表示。
(2)结构面的倾向
即结构面在空间的倾斜方向,用垂直走向顺倾斜面向下引出的一条射线对水平面投影的指向。
(3)结构面的倾角
结构面在空间倾斜角度的大小,用结构面与水平面所夹的锐角表示。
节理组数的多少决定了岩石的块体大小及岩体的结构类型,一般根据节理组数划分结构面发育程度来予以分级。
表1.1.3
结构面发育程度等级分类表
等级
特
征
不发育
1~2组规则节理,一般延伸长度
较发育
2~3组规则节理,延伸长度
发育
一般规则节理多于3组,或有较多不规则裂隙,延伸长度不均匀,多数超过10m,风化者多张开、夹泥
很发育
规则节理多于3组,并有很多不规则裂隙,杂乱无章,裂隙多张开、夹泥,并有延伸较长的大裂隙
【例题】一般从方位、间距、延续性、渗流等多方面来描述结构面的特征。其中(
)决定了岩石的块体大小及岩体的结构类型。
A.粗糙度
B.张开度
C.节理组数
D.块体大小
【答案】C
【解析】一般从方位、间距、延续性、粗糙度、结构面侧壁强度、张开度、充填物、渗流、节理组数、块体大小等方面来描述结构面的特征。其中节理组数的多少决定了岩石的块体大小及岩体的结构类型。
【例题】节理组数决定了岩石的块体大小及岩体的结构类型,其中结构面发育程度等级分类“发育”等级的节理数一般大于(
)。
A.3
B.4
C.5
D.6
【答案】A
【解析】节理组数的多少决定了岩石的块体大小及岩体的结构类型,根据节理组数划分的结构面发育程度等级表可得出:结构面发育程度等级分类“发育”等级的节理数一般大于3。
4.地质构造
(1)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
(2)褶皱构造
1)形成机制
受构造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它是岩层产生的塑性变形。绝大多数褶皱是在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形成的,但也有少数是在垂直力或力偶作用下形成的。
2)基本形态
褶曲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每一个褶曲都有核部、翼、轴面、轴及枢纽等几个褶曲要素。背斜褶曲是岩层向上拱起的弯曲,较老的岩层出现在褶曲的轴部。
【2013真题】1.
褶皱构造是(
)。
A.岩层受构造力作用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且未丧失连续性的构造
B.岩层受构造力作用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丧失连续性的构造
C.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丧失连续性的构造
D.岩层受垂直力作用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丧失连续性的构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褶皱形成的条件及变形后的特征。褶皱构造是岩层受构造力的强烈作用,绝大多数褶皱是在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形成的,但也有少数是在垂直力或力偶作用下形成的。变形后的特征必须具备两点:一是一系列的波状弯曲,二是未丧失连续性。
3)褶皱构造影响
对地基
不论是背斜褶曲还是向斜褶曲,在褶曲的翼部遇到的,基本上是单斜构造,一般对建筑物地基没有不良的影响。
对路基和隧道
1)对深路堑和高边坡
有利
路线垂直岩层走向,或路线与岩层走向平行但岩层倾向与边坡倾向相反时,对路基边坡的稳定性是有利的。
不利
不利的情况是路线走向与岩层的走向平行,边坡与岩层的倾向一致。如在云母片岩、绿泥石片岩、滑石片岩、千枚岩等松散岩石分布地区,坡面易发生风化剥蚀,产生严重碎落坍塌,对路基边坡及路基排水系统会造成经常性的危害。
最不利
最不利的情况是路线与岩层走向平行,岩层倾向与路基边坡一致,而边坡的倾角大于(陡于)岩层的倾角。如在石灰岩、砂岩与黏土质页岩互层,且有地下水作用时,在路堑开挖过深、边坡过陡或者由于软弱构造面暴露,易引起斜坡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顺层滑动,破坏路基稳定。
2)对于隧道工程
有利
隧道一般从褶曲的翼部通过是比较有利的。
不利
褶曲构造的轴部是岩层倾向发生显著变化的地方,是岩层应力最集中的地方,容易遇到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是由于岩层破碎而产生的岩体稳定问题和向斜轴部地下水的问题。
【2011真题】3.在有褶皱构造的地区进行隧道工程设计,选线的基本原则是(
)。
A.尽可能沿褶曲构造的轴部
B.尽可能沿褶曲构造的翼部
C.尽可能沿褶曲构造的向斜轴部
D.尽可能沿褶皱构造的背斜核部
【答案】B
【解析】隧道一般从褶曲的翼部通过是比较有利的。
【2014真题】4.隧道选线应尽可能避开(
)。
A.褶皱核部
B.褶皱两侧
C.与岩层走向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