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学生自主探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7 15:53: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生自主探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生自主探究

篇(1)

2.让学生尽可能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 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3.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 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4.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

5.让学生尽可能去“做”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篇(2)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就是他们原有的认知平衡不断被打破,并在新的信息刺激下又重新构建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新知和旧知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的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问题既与旧知紧密相关,同时又有所不同,而要想让学生真正流畅地回答,他们却有“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自然产生了获取新知的强烈愿望。例如,在教学“简易方程”这一内容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情境,用以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玩一次猜数游戏,你在心中随便想一个数,不要说出来,然后将你心中想的这个数先加上7,减去4,再乘以3,最后除以3,只要你告诉老师的结果是多少,我就能告诉你最初心里想的那个数是多少,大家相信吗?”同学们纷纷回答“不相信”。“那好,我们一起来比比看,看谁能难倒老师。”大家听了老师的话,纷纷参与到活动中,他们想好了数后开始计算起来。一会儿,生甲就报出了结果“7”,我马上说:“你开始想的数是4,对吧?”“咦,我原来想的数刚好是4,老师你猜的是对的。”生乙急不可待地喊道:“我的结果是22。”我说道:“你想的数一定是19。”这时,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结果,我都一一给予了正确的回答,有个班级的“调皮大王”有意想难倒我,报出的结果是“999”,他的话音刚落,我立刻迅速地说出了他心中想的那个数是“996”。他敬佩地说:“老师,你神了!”此时,全班同学沸腾起来了。“老师,你怎么算的呀,是运用了什么方法啊!”我因势利导地说:“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解简易方程,学过之后,大家就也具有了和老师一样神奇的本领了。”这时,学生个个情绪亢奋,获取新知的欲望被极大地激发,他们睁大双眼,急切地想让老师教给他们猜数的技巧。这样的教学,学生自然被引入了自主探究的氛围中,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实践表明,启迪学生智慧的数学小故事,生动鲜活的生活实例,饶有兴味的动手操作等,都能成为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资源,促使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自主认知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一旦形成,他们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极大的热情,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他们去开展学习,从而真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二、搭建自主探究平台,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借助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而数学教材作为一种纸质材料,给学生呈现的内容必然是静态的、概括的、抽象的。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仔细挖掘教材,将隐含在教材内部的那些可供学生探究学习的资源凸显出来,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在一个自由、开放的氛围中自主发现。例如:对于“比的基本性质”,我采用了这样的设计:

1.我首先出示几个比:2∶6,4∶12,6∶18。

2.观察一下,这些比有何特点?(后项是前项的3倍或者前项是后项的三分之一。)

3.哪个比的比值最大?(这些比的比值都是■,因此它们一样大。)

4.你还能写出一些比值是■的比吗?看哪名同学写得又多又快。(很多学生都独立写出了很多比值是1∶3的比。)

5.怎样才能写得又多又快呢?(只要注意比的前项是后项的三分之一或比的后项是前项的3倍就可以了。)

6.比值相等的比,只有这样的一组吗?(不是,还有很多比值相同的组!)

7.好!哪名同学来说一个比,其他同学写出和他比值相等的比,看谁写得多。(教师指名让某一同学说一个比,其他同学写出和它比值相等的比,然后交流。)

8.大家写出了很多比值相同的比,从中我们能得出什么规律呢?(学生概括,教师补充,师生合作得出比的性质。)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自己实现“再创造”,真正将“学数学”转变为“做数学”,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提升学习的本领,从而有效实现知识的升华。

三、留给学生探究时空,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篇(3)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播,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建构起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新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正是以此为基础的,指的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那么呢?

一、寻求有趣的问题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深有体会地说:“打开一切科学钥匙,都是毫无异议的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此,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问个‘为什么’。”因此,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作为让学生主动探究起来的突破口。其中最关键的还是产生真实的问题。所谓真实的问题,就是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而不是教材规定的问题,不是教师所决定的问题,更不是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在教学中,假如学生围绕教材规定的或教师提供的问题展开研究,他们内心往往缺乏那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意愿,学习则变得比较被动。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让孩子自己决定要研究的问题,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

在教学第十二册《凡卡》第一课时时,我就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中。先询问学生:“在你童年时,都能干什么?到了节假日,还能做什么或得到什么?”然后播放悲哀的音乐(《流浪者进行曲》),师感情叙述:“童年,无忧无虑的岁月;童年,享受父母关爱的时光。然而,一个小男孩,一个可怜的、才九岁的小男孩却在人们忙着准备圣诞礼物的前夜提笔给他唯一的亲人——爷爷写信。他在信中写道:‘亲爱的爷爷……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在恍如身临其境中,学生的情感得到调动、激发,纷纷表达自己的感想,有的说这个小男孩好可怜,有的说他的命运太悲惨了,还有的说把自己的快乐分给他一些。为了让学生自己决定要研究的问题,我于是引导:此时此刻,你心里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思维活跃,问题自然产生,有的研究“为什么要叫爷爷带他离开这个地方,而且越快越好?”有的研究“他说带他回村子里去,村子里有什么好?”有的研究起“他是爷爷的亲孙子,为什么请爷爷带他离开要用‘跪下了’、‘永远为您祷告上帝’、‘看在基督面上’?”然后,依据学生想研究的问题,根据自愿原则,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实实在在地发挥了出来。

二、提供操作的空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并非手工劳动课、常识实验课的专利。在语文教学中,也应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材料、操作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己的设想,运用材料,放手让他们搞一搞,试一试,从而经历真正的“自主探究”过程。

《詹天佑》一文中,有关修筑居庸关、八达岭和“人”字形线路是教学的难点。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少,光借助图来理解还有一定困难。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探究起来呢?我借鉴一些老师的做法,搬来一些沙子,让学生当小工程师。在学生充分读熟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把沙山分别当作居庸关、八达岭和南口,来演示詹天佑的开凿过程,再现设计思路。学生积极性异常高涨,或独自斟酌,或同桌探讨,不懂的再来个四人合作。在老师的导演下,在自主探究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开凿方法,还进一步体会到了詹天佑的才能和技术。

三、开放学习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现代教育要求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即能够提出、发现和解答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唯教材,而应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放教材,努力使自己的课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学生自主探究拓展途径。

开放教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打破教材不能改动的神话,根据培养目的、需要,将教材内容适当增删、重组。如《凡卡》结尾没写寄信的结果,就让学生展开想像,续写《信寄出以后》。此文还可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小珊迪》等文章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出共性的东西。二是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教材多样化的策略,提倡并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而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完全可以打破学科间的隔阂,自组教材或自编教材,进行综合教学。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以和常识《认识方向》组合,《树叶画》可以和美术课《秋天的画》组合。由于探究内容、途径的多样化,学生的探究非常投入,一些问题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篇(4)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达到目的至关重要。在预习中,教师先要指导学生看,使学生初步了解要学的内容。二要指导学生想。让学生通过思考,初步掌握内容。三要指导学生记预习笔记。一种是记在书上,就是边细读,边在书的空白处或有关内容下进行批注;另一种是记在笔记本上,就是边读边把重点和不懂的内容纲要记在本上。通过课前预习研读,可以促进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解惑,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二、明确学习目标。启发学生参与

明确目标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知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自学活动中做到方向明确、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还要精心创设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活跃气氛。如多组织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举办故事会、演讲赛、歌曲比赛、参加社团活动、做小导游、参加小记者站等,丰富课外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增强主体参与意识。

三、鼓励大胆质疑,培养探索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引导学生求异、质疑,鼓励学生去想、去试,敢于坚持自己观点,敢于对权威的定论提出挑战。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课堂上要让学生思考,必先教有疑,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教学,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四、开展自主讨论。倡导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和支配学习过程的活动。讨论交流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方法。同时探究教学的实质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由于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认知能力的不足和相关经验的缺乏,对一些问题的个人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学生之间认识问题的角度也有所不同。因此这时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小组内成员充分发表意见,相互交流和补充,形成新的认识。这样既能进一步证实已有结论的正确性,又对新问题做出了完美的解释,完善了每个人的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做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重难点。学生就是在这种独立觉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了理解,进行了自主读书,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注重激励评价。优化师生关系

篇(5)

首先,变“老师强塞”为“自主探索”

在应试教育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追求高分,高量,大搞填鸭式教学。课堂上教师从头讲到尾,包办到底,学习手段单一,难以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学习兴奋点。只有我讲你听,教师是课堂上的权威,学生只坐着等待教师一口一口的喂,没有过多的思考空间,这无形中制约了学习的智力开发与学习兴趣,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乏,其教学效果也难以真正的提高。

针对这种教学与学习情况,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事理的水平,精心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不断给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形成,以及已学知识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和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中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他们引导和帮助。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教学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成功感,树立和强化自信心,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先让学生回忆并复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依据与过程,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推导依据与过程。然后向学生提问:“我们能不能也把圆面转化成原来学过的一种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呢?如果可以,应该怎么样做呢?用你们准备的小圆片自己动手试一下。”学生积极动手操作,进行画、剪、拼。这样就点燃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火花,激发了他们的求和欲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诱发思维,而且可以引发其求知的意念,产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

第二,变“教师讲解”为“学生讲述”

课堂上讲课是教师的职责,但应就讲在新处,讲在精处,而不是面面俱到的讲。要充分相信你的学生,让他们走上讲台,试着当一当“小老师”。这种方式不但检查了学生自学探究的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逐步培养学生能够将自己学会的知识比较明确的叙述出来,让其他学生听懂。一改过去只会做,却不会说的弊端。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例如,在计算圆面积时,常要算出半径的平方,当出现求152,252,352,452等的计算时,让学生计算成出152=225,252=625,352=1225,然后让学生归纳出个位上是5的两位数的平方计算的规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出了这种特殊算式的求得数规律,并且很快说出土文物52,952的得数是7225,9025。当我让学生很快说出4.52,7.52的结果时,学生利用刚学到的求积规律和小数乘法中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方法,很快报出得数是20.25,56.25,并一一六出口算求积的步骤过程。课堂上学生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感情丰富而独特,充分表现了个性化的主观感受,这正是自主探究性学习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教师适宜的引导,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类推、迁移、创新的灵感,引发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正确知识。

第三,变“教师提问”为“学生发问”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是最平常的教学手段。但教师一味地问,表面上是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实质上却给学生的思维格式化,限制了学生思考的自由空间,其思维能力并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将“老师提问”改为“学生发问”,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有依据地进行思考,有利于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当学生总结出性质,需要进一步理解时,我设计了一个引导性的问题:“掌握了这个性质,你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们解答吗?”这时学生们就积极思考,提出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互相质疑解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展了思维空间,进一步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第四,变“教师讲解”为“学生试说”

篇(6)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拨动“情趣”这条弦,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对学生要“信得过…放得开”,使学生受到激励、鞭策和鼓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为学生自主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教学中要及时反馈,评价鼓励,及时发现“闪光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自主探究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而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的个性差异。因此导致了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严重弱化,缺失了自主思考、学习的余地。现代数学教育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创造,强调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实质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内容,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的策略与发现的方法。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控制授课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过程。

教师重在“导”字上下功夫,在连接处导、在关键处导、在疑惑处导、在求异处导,及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参与,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把学生推到思维的前沿,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主动权,使学生得到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机会。

三、重视学习策略指导,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认识的对象,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全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的策略,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学会归纳总结,形成学习的能力,受益终身。

1.教学生学会读书。使学生养成读书和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学会学习,首先要诱发学生“读”的欲望,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话题,激发学生自学课本,探求下节课新知的强烈动机和兴趣。其次,在具体指导读书时应要求学生做到3点:①边读边记。划出重点和记录不理解的地方;②边读边说。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知识的形成过程或结论;③边说边想。知识的形成过程怎样?结论是怎样得到的?结语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

2.教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数学观察力强的人,善于发现图形的特点、数量关系的特征和数学知识问的内在联系,从而进行正确、恰当地判断,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准确迅速的运算,因此数学学习必须重视数学观察力的培养。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要求学生做到有明确的目标、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把观察与思维想像结合起来,提高观察的效果。

篇(7)

【Abstract】Independence study is new the lesson change of a basic contents, this text is from three aspects elaborated a student independence at the primary school stage study of of present condition, existence of reason, and how leading good student independence study.

【Key words】Present condition;Reason;Method

语文新课标要求三个维度的教学:(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把语文课标的三个维度统一起来,就得把学习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自主地探索来获取知识,掌握学法。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自主学习。

1.中高年级小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1、学生的自主意识方面。

学生的自我认识较弱,表现为:老师提问时,没有一个同学举手。问一问,多数同学说:没有人举手,担心自己的答案错了。还有的同学知道正确答案也不愿意举手。在课堂上,发现老师讲课中出现了一个错误,也不敢提出来,心想老师应该不会出错。上课时,部分学生总担心自己跟不上老师所讲的内容等等。

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很少,表现为: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不爱发言,认为自己的发言没有意义,还有很多同学是因为大多数人发言后才不得不发言。没有责任意识,具体表现为: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不认真完成。有的是老师布置时不认真听,有的是回家后只顾着玩,认为偶尔一次,没有什么关系。批判意识不高,表现为:.对于书本或辅导材料上的参考答案,同学们没有去怀疑它的正确性;本来有了自己的想法,看到参考答案后,不作任何判断,认为自己的做法是错的,又把答案改过来。甚至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出来的问题,有时已答对,但老师再问一遍或大声地重复一遍,学生又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答错了,又再考虑别的答案。

2、学生的自主能力方面。

学生不会自我激励,表现为:多数同学在学校好好学习,最主要是因为是老师的要求,或父母的要求,还有部分同学是为了考试,才看书学习。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认为自己已没有努力的必要。不管自己怎样努力,也不会把学习搞好。学生不会自我选择,表现为:放学后的作业,只完成老师布置的,而对于老师布置以外的,多数同学都不去管它,认为只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就行了,老师布置的以外没有必要去学。在做作业前不会自己先复习一下课文内容,只胡乱做一通。在家里的学习时间不会自己计划,特别是星期六星期天的作业,白天的时间只顾着玩,有的要帮父母做家务,只有到星期天晚上才赶着做作业,做出来的作业质量不高。对于问题的解答方法,只要有一个方法就可以了,不再去思考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3、人际关系方面。

学生很少会处理人际关系,一方面表现在师生关系,认为老师都是很有经验的,而且备课也很充分,我们应该认真记笔记、做练习,不敢于提出与同学们甚至与老师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另一方面,则表现在生与生的关系上,认为别人成绩好是因为:他们的父母给他们很大的帮助,在课上,有个同学要求上台用新的方法解题,他觉得这个同学这样做是为了:获取老师的表扬,显示他(她)的学习能力强。

2.存在这些现象的原因

这些现象说明,中、高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已经比较强,对自我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主动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批判意识均有一定的发展。不过,对于教师这一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学生尽管已经承认教师也会出错,但还不大敢直接指出教师的错误,表明以往教师占据课堂统治地位的影响根深蒂固。同样,一直以来成绩好的学生有意无意中领导着全体学生的言行,这一点已有所改善,但如果要彻底改变却还需要时日。从根本上说,当前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思想意识上自主性的表现已经比较明显,但另一方面却仍有一部分学生受外界影响,对自我的认识容易产生动摇。比较薄弱一些的是学生的批判意识。相对于自主意识而言,学生的自主能力要弱一些,而且存在性别、年级差异。性别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自我选择能力上。年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自我调控能力上。

人际关系是影响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自主学习不是独立学习,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时尤其要关注如何与他人合作、寻求帮助。学校中学生的人际关系最主要的一个是师生关系、一个是生生关系。在师生关系上,教师的绝对统治地位已经不存在了,学生愿意与教师近距离地接触,在尊重教师的同时也尊重自己的正确认识与选择,但是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仍然存在,即使在学习中体现出了自主学习的萌芽,却往往不够彻底。在生生关系上,大多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都能客观地认识、承认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于他人的言行也能比较客观、公正地作出积极评价。 3.要成为一个自主学者,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篇(8)

探究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设置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难易适度,学生通过操作、思考,能够对问题有一些发现,问题过于简单会失去探究意义,问题难度过大会挫伤学生自信心。以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为例,学生探究集中在“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和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找到转化之后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样的问题有一些难度,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能够完成任务,适合放手让学生探究。

二、给每个学生独立探究的机会

课程标准倡导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重视小组合作忽视学生的独立探究,小组内学生的水平不同,如果不给学生独立探究、独立思考的机会,提出问题后就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优生会把握话语权,控制小组的探究节奏,其他学生只能人云亦云,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三、小组交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

有些教师只重视交流的形式,忽视交流的本质。在小组交流时,学生只是将自己的想法跟组内学生说一说,学优生占主导地位,其他学生把自己的答案改成和学优生的一致就算统一了组内意见,把自学中的问题掩盖起来,展示时几乎都是正确答案,老师如果在学生自学、交流时没有发现问题,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小组交流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之上的,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又一种方式。每个学生都经过独立探究,有了各自的想法,在进行组内交流才会出现思维的碰撞。同时,为了使交流有效,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小组交流给予方法的指导。

四、抓住错误资源引领学生深入探究

为了避免掩盖错误现象发生,教师要在学生独立探究和小组交流时深入到学生当中,及时发现问题,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抓住学生的错误,把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以四年级上册“沏茶问题”为例。“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呢?”教师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图片摆一摆,算一算。学生独立探究之后出现了两种答案。老师选了两个代表把摆图片的过程展示在黑板上。两种方法相比,摆的过程一样,计算方法却不同,哪一种正确?为什么?怎样摆才能一下就看出用的是11分钟呢?老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展示正确的摆法,而是将学生的错误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对比、质疑、讨论、发现。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篇(9)

当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之中。但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脱节,缺乏情感体验和生活气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往往还是以传统的讲解、传授为主,教学的内容还是以文本为主,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最大限度的得到发挥,使许多学生只会机械地学习,成为学习的工具,教学活动缺乏生机与活力,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兴趣下降,教学效率不高。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时,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围绕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讲解,就语文教学而教学,没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许多学生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不强。有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兴趣不浓、感知能力不强,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不高,阅读量较少,知识面狭窄。

初中语文教学对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鉴赏能力、写作创作能力,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觉悟,语文教学既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把握学情,因势利导,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高语文教学成效等方面入手,创新策略、改进方法、优化过程,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学习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在讨论中分析问题的关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拓展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二、改进方法,优化过程,精心设计语文教学目标

教师要挖掘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勇于创新,培养和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成自身的能力,从而达成语文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笔者把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以问题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前对照目标、要求和问题,自主学习文本内容,结合自己的感知能力,深入思考,质疑问难,做好学习的准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习认识、学习感悟、学习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听讲,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催生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笔者在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本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体会感悟文章的语言特色,笔者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鲁迅先生为什么去日本留学?后来他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文章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有效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感知藤野先生的形象和品格,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领会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理解匿名信事件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激发作者立志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奋斗;看电影事件侧重写老百姓的不觉悟,是造成民族衰落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两件事的影响,促成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决心。使学生不但全程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文本内容的不断深化,使学生对藤野先生和作者的认识也逐渐加深,这一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感知实际和情感实践,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三、教给方法,注重指导,不断放大语文教学成效

篇(10)

首先是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现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必须从根本上保证其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她)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探究,去获取新知;还要设计一些弹性化的、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要创设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给他们充分的思维空间去拓展;最后要将学习方式的选择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

另外,在改变被动学习的基础之上,我们还要教育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要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及自我补救。

其次,要改变学生单一的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合作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成效的途径。在实际操作中,就要求我们在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时,必须改变学生单一的个体学习形式,变为同桌、小组或全体交流学习形式;也可将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分工,让学生合作解决。

2.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1 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2.2 让学生尽可能去“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 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2.3 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2.4 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387-02

《新课程标准》指出:"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知识的获得有一个亲身经历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领略探究后的体验,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探究能力。

1.以学生为主体

1.1重视学生情感。在传统数学教学中从为学生的知识很少教师要把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而在新课标的视域下从为学生已经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肩自己的常识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常识引导学生用自己熟悉的知识去面对未知赴学生自主学习。

1.2注重学生发展。新课标下的数学着先要注重学生的质疑精神学生不能一味地接受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要多提出"为什么"在解决疑问时,学生要培养实践精神,能自己动手解决自己的疑问在学习中要有创新精神用多种方法、多种角度、更深入地思考在研究过程中要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能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2.创设情境

数学课的情景创没,是数学问题挑起学生在教学内容、生活情景、求知心理之间的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观察、实践、运算欲望兴趣,启动学习、探究的数学教学环节。本阶段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示数学的魅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学习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深化所学知识,进而养成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探研创新的好习惯。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学生期望达到目标而积极进入探索,发现规律,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思想方法尝试解决。教师则充分利用问题线索,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倾听学生的猜测、看法。

3.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在初中阶段,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自信心,他们总想成为研究者、发明者、探索者。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时,尽量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就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应留给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内容就放手让他们自学;凡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得出的某一规律,就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凡是学习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解决……这样,就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在自主探索中学会求知,从而调动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学生猜想假设,激发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投人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去"学",而不是"听".具体而言,教师在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后,随后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要多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情境提出猜想与假设.通过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激发出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还有利于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5.针对探究问题,采取合作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探究性问题采取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情境提出猜想与假设后,便要引导学生针对探究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这一环节是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性环节.针对探究性问题采取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还能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考探究性问题的同时了解到小组内其他成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能够有效地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且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相对于教师讲解更有利于活跃数学课堂教学的氛围,更有利于对学生思维的激发,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是一种高效的探究学习途径。

6.分层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灵活多样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时也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提供可选择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都有收获,都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