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校教学质量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7 15:53: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教学质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校教学质量

篇(1)

教学质量评价即对教学行为和结果的判断与评定,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校教育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管理更具灵活性,因而教学质量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同时还能让教师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教学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改进,让学生能够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同时,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也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更加顺利。

一、倡导多元化评价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中,教师的教学成果评价一般是由教育工作管理者进行的。在这种评价主体较为单一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评价过程或结果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式进行创新,需要倡导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这样才能汇集各方面的意见,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例如,在学校教学工作告一段落后,首先,管理者可以对每位教师的出勤率、授课内容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然后再对教师做出综合性评价;其次,学校也不能忽视学生对于教学质量的意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教师一样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因而会对教学工作有着更加直观、全面的感受。因此,学校也应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质量评价中来,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随机采访或邀请访谈的方式,既要重视学生的观点,也考虑学生的个体感受,促使教学评价向更加客观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学校也可邀请教育专家、其他学校的教师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教师吸收更多专业性的意见,同时也给予了教师与同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促进教育工作的整体进步。

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很多学校的教学评价中,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是两种较为常见的评价方法,但是,大多数学校通常只会采用其中一种方式。定性评价即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简单的描述,以此来反应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这样的方法简单易行,但评价结果可能会不够准确;定量评价即通过数据来精确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但其过程较为复杂,而教学活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中有的指标可量化而有的指标不可量化,因此,单单采用其中一种方法就容易造成评价结果出现偏差。此时,学校在评价时需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教学评价工作既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又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作出尽量全面的评价。例如,有的教师在某一学期的授课量较少,其主要工作是学术方面的研究,此时就适合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对其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倘若有的教师某一学期的授课量较大,那么就可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将其授课的数量以及其他相关情况整理成具体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从多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客观、有效的评价。

三、积极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评价

高校青年教师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而教学质量评价能够让教师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在专业能力、教学工作等多个方面对自身进行优化改进,促使自己不断进步。教学评价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要想得到教师的广泛支持与参与,就应当让教师相信教学评价能够促进他们的发展,满足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因此,教学评价工作也应当让教师自己参与其中,鼓励、引导高校教师进行自我评价,一方面有助于促使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另一面也能帮助教师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学校可以在评价前先让教师进行自我评估,再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评价主体的评价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估。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使评价工作更加科学,同时也能让教师有机会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有助于教师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除此之外,学校在完成教学评价工作之后,应该给予教师更多学习与发展的平台,让其才华和潜能有机会展现、释放,这样才能使教学评价工作发挥最大的效用,教学评价工作才能更有意义。综上所述,教学工作评价涉及到校园管理的多个方面,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在这项工作的改革创新中,需要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热情,积极听取多方意见,以科学的方式、

合理的决策推动教学评价工作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让教师也能够更加科学的教学、工作,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学生的不断发展,为高校未来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诚信机制

一、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失信表现

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的质量是衡量高校教育工作的指标,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高校的主要教学活动,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注重从课堂教学入手,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和参与者学生都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师生能动性,创建“双效课堂”(顾豪爽,2007),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水平。然而,根据鲍威等(2011)的调研发现,在实际的高校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不足达34%,教师的实践性、应用性知识能力薄弱达30%,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达20%。而学生迟到、旷课现象屡禁不止,出勤率在90%以上的学生比率仅为72.8%,即使没有缺勤,很多同学也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47%的学生从不或很少参与课堂讨论,65%的从不或很少在课堂上提问。总体来说,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不少失信行为,影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分为:

(一)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

教学是大学的本体性原初功能(张旸,2015),大学所培养出的人才的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最为关键的,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教师的投入为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然而由于受评价指标体系、职称晋升等影响,高校教师往往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科研,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存在备课不充分、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多媒体课件粗糙、不注重和学生交流。这就导致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质量比较差,失信于学生和本职工作。

(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加强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改进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拥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的教师应当具有本课程领域内广博而深厚的专业知识,能熟练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恰当地与学生沟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无止境的过程,只有经过不断的学习、思考与钻研,才能得以提升。然而有些教师进取意识薄弱,学习上马马虎虎,工作上得过且过,专业知识老化后也不及时充电更新,导致知识跟不上时展,教学方法又陈旧,课堂上也懒得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学水平较差,对学生和教学工作不诚信。

(三)学生缺课现象普遍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学生存在学习诚信缺失现象,缺课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是为了兼职、上考研辅导班、考证辅导班、社团工作、找到实习单位要实习、求职应聘等,还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利用上课时间在宿舍睡觉、玩游戏,缺课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课堂教学质量。

(四)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有些学生虽然没有缺课,但是在课堂上根本没有认真学习,有的睡觉、讲话、看课外书籍,更多地则是使用手机。谷大海(2013)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频率非常高,84.39%的同学有上课玩手机的习惯,很多学生将时间消耗在玩手机上。上课无聊了就会利用手机上网,譬如上人人网、QQ聊天、浏览新闻,玩游戏、微信,进行网络购物等严重干扰周围同学的听课,同时也影响授课教师的情绪,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形成较大的影响。另外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借助于手机拍照功能,把需要记的地方就用手机拍下来,或者面对任课老师的提问用手机上网搜索答案。这些行为都不利于正常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

二、诚信教学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诚信,即诚实守信,包含诚实和守信两层意思,诚实强调言行一致,而守信则指的是坚守承诺。诚信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准则。诚信教学,指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和参与者学生都要做到言行一致并坚守承诺,除此之外还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差本质上就是一种不诚信。

(一)教师诚信教是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离开了教师的教,课堂教学活动就无法开展,而教师诚信教学则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要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高校教师必须是诚信的教师,诚信对待教学,拥有严谨的教学态度以及高超的业务水平。高校教师的教学态度以及业务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会接收什么样的教育,诚信对待教学的教师会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楼军江,2014);拥有高超的业务水平的教师,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延伸学生原有知识的广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

(二)学生诚信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课堂教学除了要靠教师诚信地教以外,还有赖于学生诚信地学,二者相辅相成,学生诚信地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要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必须是诚信的学生,诚信地学习,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以及认真求实的学习精神。拥有端正的学习态度的学生首先不会无故旷课,在课堂上也会避免使用手机,否则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且无论是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还是不感兴趣的课程内容,都会认真学习。拥有认真求实的学习精神的学生会认真对待学习中碰到的每个问题,尤其是不理解、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更要认真努力学习,可以积极地查阅资料或者向同学及老师求助,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三、诚信视角下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要提高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高校课堂必须是诚信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诚信地教、学生诚信地学,为此我们必须要构建高校诚信教学体系:

(一)从制度层面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

高校要从制度层面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让大学回归人才培养的育人本源。一要调动教师授课积极性,促进教学发展。对教学质量优质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及优先评职称,对于教学质量不达标的教师给予物质惩罚,在评职称等可以实行一票否决(谢念湘,2013),把教师的精力聚集到教学上来,以教学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并带动学生的创新发展,共同推动教学发展。二要强化学风建设,对于长期无故缺课的学生进行诫勉和预警,强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许使用手机,净化课堂教学风气,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建立教学诚信规范,创建诚信课堂,规范教学活动,引导师生坚守教学诚信,并加大宣传和奖惩力度。

(二)加强教师队伍诚信建设

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诚信建设,引导教师认真教书育人,进一步端正教风。一要加大师德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师德修养,规范教师师德行为,提高教师的诚信水平。二要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诚信评价机制,为教师建立教学诚信档案,详细记录教师的施教行为。三要加大对教师教学中的不诚信行为的惩治力度,严肃查处施教行为不端,确保教师时刻保持诚信教学。

(三)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业务水平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一要要求教师不间断地进行学习和知识更新,掌握学科前沿和动态,并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丰富教学内容。二要鼓励教师潜心研究教学,及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与理念,不断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技术,提高教学能力(李梅,2012)。三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增强教学的实用性(魏晨明,2012),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四)建立健全大学生学习诚信档案

师生是课堂教学的一对矛盾体,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专业水平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以及参与程度,同样学生的状况也会干扰教师的教学状况,并影响到教学质量。一是要加强学生诚信道德教育,使学生都真正认识到诚信是高尚的人格魅力,从而形成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思想意识和良好氛围。二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学习诚信档案。为学生建立学习诚信档案,客观动态地记录学生上课和考试等方面的诚信状况,将诚信档案与大学生奖学金、评优、申请助学货款、保送研究生等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廖俊清,2014),有效约束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时刻注意自己的信用状况,有助于减少学生旷课的现象,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同样有促进作用。三要加大对学生学习上的不诚信行为的惩治力度,对经常缺课、逃课、迟到、睡觉或精神萎靡不振的同学,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同时跟班主任、辅导员沟通。

(五)加强学生学风建设

加强学生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勤奋学习,严守课堂纪律。一要抓好出勤率,对缺课较多的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保障良好学风建设。二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课认真听讲,不使用手机,与老师进行积极的教学互动,端正学风。

四、结论

诚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不仅经济活动需要诚信,大学校园也需要诚信,加强师生的诚信教学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诚信教学可以使得高校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履行其职能,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高校要从制度上倡导诚信教学,增强师生的诚信意识,解决部分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只有提高教师诚信教课和学生诚信学习的意识,才能切实提高高校教学质量。随着我国征信系统的逐步完善,高校开展诚信档案建设也是一个大趋势,目前已不少高校开展了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教学诚信档案应该是高校诚信档案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立贯穿于教学始终的诚信教学档案,可以对教学行为起到监督与约束作用,有效避免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不诚信行为,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建立教学诚信档案,在校园内打造诚信课堂,可以协助师生自律,提高教师教课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做到教师诚信教,学生诚信学,共同推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余敏丽 单位: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厅[N].中国教育报,2010-09-13.

〔2〕顾豪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个关键[J].中国大学教学,2007,(7).

〔3〕鲍威,杨针,朱红,管蕾.强化教学切适性提升学生满意度—首都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2011,(1).

〔4〕张旸.高等学校教学学术的价值意蕴及其制度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5,(2).

〔5〕楼军江.反思自觉: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立场的探索与建立[J].中国高等教育,2014,(2).

〔6〕李梅.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素养之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7〕谷大海,赵海洲,项勋,付朝书,刘华戎.手机对大学生课堂学习影响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3,(7).

〔8〕廖俊清.刍议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价值-功能及其建设原则[J].兰台世界,2014,(10).

篇(3)

在世纪之交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尤其为社会各界所密切关注。质量间题实际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质量是办学的灵魂”,“质量关系高等教育的生命”,“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这些思想观念已被高校广泛认同,并进而内化为办学理念和方针。为此,这些年来,各个高校普遍开展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活动,并尝试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与保证的机制和体系,把它作为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本文拟就高校开展质量监控与保证活动的相关间题作分析与探讨。

一、高校开展质量保证,建立质量监控体系的必然性分析

经过一段时期以来的努力,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逐步得到加强,部分高校已开始自觉追求教学高质量,致力实现教学工作优秀目标。但就我国高校教学工作的总体而言,学校各级领导承担着教学、科研、科技开发、创收、师资队伍和专业学科建设、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等一系列组织管理工作。其工作任务的多重性与工作内容的多样化,客观上使学校各级领导投人教学管理工作的精力仍然相对不足。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仍然对教学工作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师生对教与学投人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对教学质量仍有较大影响。因此,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和强化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是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性举措。

随着《高等教育法》的实施、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体制的逐步建立,高校成为依法自主办学、相对独立的实体,学校不仅要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必须有自我约束的机制,以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优良的教育教学质量。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持续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学校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可,增强竞争力,以及能够持续吸引良好生源,就必须向社会庄严承诺其质量信誉。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是当务之急。

21世纪初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由少数化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阶段,巨大的社会需求,政府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必然使高等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张,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将受到严峻考验。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的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的探索有助于丰富建设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和框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高等教育质量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世界许多国家政府、企业界、教育界普遍和持续关注的主题。1992年第八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上,世界比较和国际教育学会主席、世界银行高级官员海纳曼博士在震动了大会的报告中认为:教育质量的危机目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的三个具体目标之一是从针对性和质量方面改进高等教育体系的管理。“高等教育质量”是大会讨论的四个主题之一。对于教育质量的关切同时遍及高等教育机构之外的社会机构、团体。1999年召开的第四十三届欧洲质量组织会议,“教育质量”被列人会议的主题议题中。在追求质量的90年代,高等教育的质量理论、质量评估、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等始终是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

与此相呼应,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在努力维持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发展了多种教学质量保障模式,主要有旨在系统提高教学水平机制的教学专业发展模式,BS5750/IS09000质量保证模式,TQM质量管理模式、项目评价模式、学生发展评估模式等,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探索是世界高等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

我国高等教育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等学校缺乏对教学质量积极主动的自我约束机制,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多为随机性的教学检查和对教学突发性事件进行管理,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人为性,缺乏积极的、制度化的全程适时控制的保证体系。因此,建立全程适时控制和制度化的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是21世纪初持续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必然要求。

二、质量监控与质量保证及其与教育质量观的关系

(一)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质量保证

1、教学质量保证。质量保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为实现和保证既定的教学质量规格要求而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必须具备的办学条件和实施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广义教学质量保证涉及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首先是办学条件的保证。办学需要具备一定的硬件标准,否则,人才培养的质量就难以保证,诸如,生均教学经费、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量、教室和实验室面积、后勤物质保障等,优良的教学质量要有良好的教学基础条件作保障。其次,师资保证。师资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教师的学术与教学水平以及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直接关系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素质水平。所谓“大学非大楼之谓,谓大师之谓也”。第三,教学基本建设保证。教学工作要建立在良好的基础上,质量才有保证,并不断获得提高。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学风建设的水平直接构筑着教学服务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平台。第四,教学改革保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力的举措,是促进教学质量根本性提高的深层动力。例如,不改革专业设置过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就难以保证,如不实现向创新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转换,大面积上人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没有着落。第五,教学管理保证。教学管理是依据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的规律,有意识地调节教学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高效益、高质量地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和所有活动。教学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教学系统有限的资源投入与高效益高质量实现教学目标任务的矛盾,它涉及教学思想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课程教材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师资、设备管理等等教学系统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可见管理是提高和保证质量的前提。换言之,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任务,而建立旨在保证和改进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狭义的教学质量保证即是教学管理的层面上属于教学质量管理的下位概念,其含义相当于教学质量监控。本文探讨与分析的“质量保证”即在狭义上使用之。

2、教学质量监控。为完满实现教学质量的目标要求而专门设计和实施的教学质量管理的结构、程序、过程和活动。它与狭义的教学质量保证没有明确的区分,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属于教学管理的范畴。质量监控提供了内部教学质量保证。

从教学质量监控的视角看,在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和所有环节原则上都必须作为质量监控的对象。而在真实的管理实践中,则应该把监控重点放在影响教学质量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上。笔者以为,必须作为监控重点的有:教学计划编制过程的质量监控。由于课程编制过程和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在范围上大体相当,因此,也就是课程编制过程(生成系统)的质量监控。对人才培养质量起至关重要的课程和教学计划的生成这一关键环节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理论上教学计划作为人才培养的蓝图和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没有间题,在实际制订过程中往往过于草率。如,对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评价等缺乏充分的论证和精心的设计,对课程和教学计划整个编制过程,包括编制者的资格确认和编制本身的活动缺乏有效管理和监控,因而成为质量管理的盲区。(2)教学计划和课程实施系统的质量监控。这是目前各个高校实施质量监控主要关注的领域。其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有:院系教学管理质量监控、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学习质量监控。

3、内部质量监控与保证和外部质量监控与保证。使一个学校的组织管理者相信正在实现既定的质量要求而自身内部开展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称为内部质量监控与保证。为确保学校所提供的教学服务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够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政府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对学校开展的评估、审核、认定、监控等教学质量评价和管理活动,称为外部质量监控与保证。就高校自身而言,通过建立内外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机制,更新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质量观,树立全员质量意识,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高,是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内在要求。

(二)不同教育质量观与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

教育质量观所指的是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它所根据的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具体的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规格要求。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不同、对教育教学的质量要求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就自然有别。层次和类型不同、办学形式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学校应该拥有自身特定的质量目标、质量标准和质量要求,且赖以实施的质量管理活动和内外部质量监控与保证、质量评价必须分别有不同的针对性。

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所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所谓“多层面”和“多样化”即包括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纵向层次,也包括研究型、理论型、应用型、技能型等横向层面;同时还指文、理、工、农、医等不同科类和成人高等教育、职业高等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不同类型以及全日制、半日制、夜大函授等不同办学形式。不同层次类型和办学形式的高等学校,其质量要求和质量标准不同。依此而开展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活动以及所构建的质量监控机制和体系就应该有根本区别。例如,传统的研究型大学,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理论学习与研究为教学重点。因此,这类大学开展的质量管理与监控活动,一切以学术质量的保证与提高为其出发点和依据。师资学术水平的提高、课程学术价值的取向、校园学术文化氛围的营造、学生学术潜能的激发与评价,自然成为质量管理与保证的核心内容。而职业型高等教育,以职业或行业分类为基础,以职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适应各行各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教学着重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用技术技能的培训。职业型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与监控一切保证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到位为目标,其质量监控体系带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特征:注重“双师”型教师的选拨与培养,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现场实习质量的监控,注重学生实用性的职业技术水平的考核与评价。

上述的分析可见,如果以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的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来套用于职业型高等学校或以职业型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来套用于学术型、研究型大学,其质量管理与学校质量目标的严重背离是可想而知的。同样,纵向层次上,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的差别、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与远程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机制的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彼此间切不可轻易照搬。

教育质量观随时代的不同而发展变化,因此,一所学校所建立起来的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其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的变化而不断调适。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观经历了知识质量观、能力质量观到当前的全面素质质量观的演变历程。与此相应的质量管理与保证活动必然要从以知识掌握的多寡和深浅为目的转变为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直至近年来强调人文教学、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为目标。如何构建适应创新教育的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如何构建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是当前高校内部质量监控与保证亟待解决的两大课题。

三、高校引进企业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的理论与模式比较分析

研究和构建高校内部质量监控与保证的机制和体系时,人们很自然想到能否借鉴企业的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的成熟理论与模式。真实的情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中颇为引人关注的一项改革举措就是根据教育实际将经过调整的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美国是研究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并将其付诸实践最为突出的国家。仅在1991年至1992年,全部或部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高等院校就从92所增至220所。其中不乏有诸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此类研究型大学,但更多的是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技术学院或社区学院。如美国狐狸谷技术学院被认为是运用企业的动作模式进行学校教育改革的成功榜样,是“最彻底的顾客驱使的公共机构”。

美国许多高校从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和当时美国教育质量正受到全面检讨的背景密切相关的。当时发表的《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一书代表了美国各界的人们对教育质量危机的担忧,并呼吁要寻找提高教育质量的对策。以狐狸谷技术学院院长斯坦利·斯潘鲍尔为代表的一批院校长认为,美国教育“失败”部分原因在于学校的结构和管理方式。而“学校可以通过仔细控制的管理改革来得到改进和提高”,而且相信“质量和生产的技术与过程可成功地根植于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教育改革大背景和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英国多科性技术学院的质量和标准原来一直由全国学术授予委员会予以保证,并靠它给予颁发文凭或学位证书,但这种与大学分属双轨的高等教育体制从80年代后期开始动摇,全国学术授予委员会行将消失,多科性技术学院开始获得授予文凭和学位证书的授予资格。从而结束了英国高等教育历时长久的双轨制。正是在英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这一背景下,沃弗汉普敦大学等一批学校为向外界提供可靠的质量信誉保证,决定对内开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并选择ISO9000质量论证体系,作为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途径。

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提升研究――基于发展性学生评价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1日

一、学生评教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根本制度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既是学校的办学行为,是学校内部教学工作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国家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赖以依靠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在很多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多种相关制度。比如,教学督导制度,领导听课制度。与教学督导和领导听课等制度相比,学生评教是一种覆盖面更广,且由教学主体――学生进行的教学评估。随着学生评教越来越常规化,它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二、学生评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学生评教理应在高校教师教学改进和学校有关工作改善方面发挥重要的影响,但实际上,学生评教肯定其鉴定功能,注重学生评教结果的排名,忽略学生评教过程中的诊断、反馈、导向功能,不能及时在学生评教过程中发现教师的不足并给予改进。

(一)学生评教重结果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学生评教工作在我国已经开展了近30多年,其实施办法及其效果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丰富。教育评价具有鉴定、诊断、导向、调节、反馈、激励等功能,但多数高校运用学生评教结果的过程中,高校大多过于重视评教结果的鉴定功能,对于鉴别的结果往往以奖惩这种外部动机的方式来激励教师,进而作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鞭策手段,其不符合人情味的鞭策手段势必会造成教师的不满情绪。高校管理者只是把学生评教结果作为考核奖惩、人事决策的重要依据,未曾在评教过程中发现教师教学的不足,未曾给予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建议与对策。

(二)教师扭曲学生评教的目的性。实践中,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是通过学生直接评价教师的努力和能力进行的,然而直接依靠这些评价来反映教师教学质量会导致激励扭曲现象。因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与其成绩呈正相关,这使得教师有动机改变学生得高分的难易程度,造成分数虚高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最终会导致教师给学生高分――学生给教师高评价――教师“考试放水”恶性循环,这种现象必然会使我们对学生评价大学教学质量产生质疑。同时,在具体评教活动中,学生会因教师对自己要求过严、师生关系相处不融洽产生的报复心理导致学生评分偏低,致使部分教师对学生不敢严格要求,甚至对个别学生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有近38%的教师认为“学生评教不够理性”,学生在评教中的不够理性,使评教结果偏离了客观实际,其难以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

通过以上研究的分析我们认识到现阶段学生评教主要停留在“总结性评价”的阶段,虽有不少高校开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性的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但实际操作依然较注重评价的形式和结果,而忽略了评价信息的反馈。针对国内目前的重结果评价轻形成性评教的现状,高校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这种现象的利害关系,必须尽快调整评教的指导思想、明确评教目的,改评教的“鉴定性”为“发展性”,从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三、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提升对策

我国高校确立教学质量保障意识并建立相关制度的时间不长,存在问题突出,强化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确保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教学管理者要重视学生评教结果的反馈。教学管理者应当及时对评教结果进行反馈,并提供分析和建议。评教结果要及时向教师、学生、管理者反馈,通过文献阅读,教师不是第一时间得到学生评价的结果,评教结果第一时间被教学管理者所得到,并被作为职称晋升、录用教师的参考依据,这样会降低教师对学生评教结果的重视程度,认为学生评教的数据结果只是学校管理者维持自己工作繁忙的假象而已,这样很难让教师重视学生评教的结果,更难使自己提升教学质量。学校管理者要将学生评教的结果第一时间通知教师,这个通知并不是简单地告诉评价分值及排名,教学管理者在对教师公布评教结果时,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设计的指标维度具体方面给教师予以反馈,除了定量评教的结果外,教学管理者还应当尽可能将定性评教的结果如实地反馈给教师,定性评教的结果往往更能直接反映出学生的诉求。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代会上的管理作用,增进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沟通。“以教师为本”强调教师的参与管理。构建管理者、教师互动平台,酿造和谐发展的氛围。为了更广泛、有效的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可以构建名师委员会――教研组长――工会委员的三级干流网络,同时可以定期召开教代会,一方面可以充分地把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学生评教的必要性传递给教师;另一方面通过教代会这一平台,可以让广大教师参与到学生评教指标的制定过程中。同时,学校要重视同行评教,多次召开座谈会、茶话会,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总之,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沟通渠道作用,不仅是对教师权利的尊重,也是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学生评教的诊断功能――教师档案袋评定方法。传统的学生评教的评教结果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筛选功能,其评价结果被扭曲为打分、排队、甄别与选拔。这种评教结果的利用必然会引起教师的不满情绪,当讲师级别的教师因为“一分之差”、“一名之差”被拒之副教授级别的大门之外时,其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因此意志消沉,对教学失去兴趣,对未来丧失信心,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结果,使得评价的教育效应大打折扣,这种只重视结果的评价通常把教育过程的评价当成“黑箱”来处理。同时,评教结果只能反映评价目标的主要观测点,仅靠这些观测“点”来反映“面”和“体”的特征,难以全面,必须综合起来,加以理解。因此,在运用学生评教结果中应注意弱化其鉴定功能,强化诊断功能,这里我们可以利用教师档案袋评定方法,从而可以全方位地反映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水平,在心理上排除了教师的不公平感,可以更有效地诊断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注重真实性评价――基于课堂观察的评价。真实性评价不再把学生评教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评教结果上,而是更加关注教师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及其过程,更加关注教师各方面潜能的发挥和发展。作为真实性评价的一种评价方式,基于观察的评价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如观察表、录音和录像设备等,直接从观察情境中记录和收集资料,并在整理、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对被观察者做出综合评价。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可以在教师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观察的评价,从而可以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观察到教师教学的不足与缺陷,以便教师可以及时改进,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学生评教[EB/OL].Hhttp:///2007/sfx/kyyd/

ShowArticle.asp White,L.J.Efforts by departments of economics to assess teaching effectiveness:Results of an informal survey[J].Journal of Education,1995.1.

篇(5)

1高校教材使用现状分析

1.1现状透视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所教授的知识是学习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不仅内容相对较少,而且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的理论和知识。因此,国家教委可以组织全国的专家和学者统一编写,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也就相对少些。但是对于高等教育,一方面其涉及的学科和专业种类繁多、另一方面许多学科还在发展和研究当中,同时还有许多新学科和知识在不断产生,所以像中小学教育那样统一编写、使用教材是不太现实的。

目前,高校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由权威机构或权威学者编写的教材,另一种则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

权威教材数量相对较少,其中也有差别。通常由国外引进的教材在教师和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一方面在许多领域国外的研究水平是领先于国内的,比如管理学、经济学等;另一方面,在引进的时候也是选择了国际上相对权威和知名度较大的教材。而国内的权威教材则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除了研究水平的缘故之外,国内的学术环境还经常要受到与学术研究无关的因素影响,这也使得权威教材的认定事实上常常不是将学术水平作为最重要的依据。

高校中大量使用的是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则是良莠不齐。有许多教师本身就是该专业的研究者,他们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研究成果写入教材,这样的教材不仅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觉得与实践联系紧密。但是也有不少教师为了评定职称或其他一些非学术的原因编写教材,编写的过程通常是东拼西凑、四处节录完成。使用这样的教材,教师要不时指出其中的问题甚至是错误,有些教材更让学生根本无法学习。

总体而言,当前让教师和学生满意的教材并不多。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反映在大学里不过是学到了学习的方法、毕业后就把教材卖掉等现象也充分体现了当前高校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1.2根源探索

笔者以为造成当前大量高校教材不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二是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三是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许多高校都已经开始考虑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但大多数高校都是一个定性的定位,即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满足这样需求的人才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应该掌握哪些技能等等一些具体且需要定量回答的问题却少有人提起,而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确定一个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即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

由于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晰,那么将直接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也就没有有效、规范和明确的监督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教材就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自然那些量多质次的教材就有了生存空间。

(2)学术界的务实精神问题。我国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的问题应该是老生常谈了,关于学者们的文章著作相互抄袭的报道是屡见不鲜。

并非中国的学术界不提倡不鼓励务实精神,而是无需务实精神同样可以在学术界生存,甚至可以得到认可和推崇。学者们相互抄袭的报道常常只能把学术界外搅得沸沸扬扬,但学术界内多半还是波澜不惊,权威还是权威、教授还是教授。

如此,专心致力于研究的学者就少了许多,而投机取巧沽名钓誉者则是源源不断。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和专著自然也就不多,高校教材量多质次也就在情理之中。

(3)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态度问题。近几年来,高校发展很快,特别是在高校扩招后,而随之带来得问题也大大增加。因此教育界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资金投入、人才争夺、毕业生就业、教师待遇等较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一个牵涉面广、且需要长期努力的问题则关注相对较少。教材只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也就几乎没人在意,这就导致了高校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基本上是混乱无序的状态。

2对高校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建议

笔者以为高校教材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当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重视。提高高校教材的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编写和选用教材的根本依据。高校若能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则能够比较好的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

首先,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一般还都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他们最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当前需求甚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毕业生工作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指出所学教材中内容与实践脱节和错误的地方。因此,向毕业生了解的市场需求是一般而言最客观和正确的,甚至比许多专家的研究更有价值。

其次,毕业生往往都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是愿意为母校服务的,向他们进行回访和咨询成本是比较低的。所以,向毕业生了解市场需求也是非常经济有效的途径。

2.2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相对于教材,许多学者更热衷于编写专著和论文。因为,教材多是讲述专业内相对成熟和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专著和论文多是阐述专业内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研究成果,它们更有利于肯定学者研究的价值。因此需要多多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其实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入教材,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高校教师一般都要承担本专业的科研任务,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可以尽可能的减小教学与专(行)业发展的脱节。教师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也要参考前人的成果,可以筛选精华、剔除糟粕。再者,教师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也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有可能产生更多质次的教材,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教材越多、教师的选择越多、学生的参考书越多,教材市场的竞争就越激烈,编写出优秀教材的可能性就越大。只要在选用教材的时候相关部门没有过多的限制,比如要求使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教师和学生最终可以使用在竞争中取胜的优秀教材。

2.3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

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优秀教材能够脱颖而出。

现在有许多教材评比,但那些获奖的教材也常常是错误百出、水平不高,总让人怀疑评比的标准和评比的过程是否客观公平。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

篇(6)

教学质量是教育之本,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这一主题永恒不变。为此,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管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学习管理等。集思广益,形成合力,多途径、多手段、全方位构建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对教育教学质量优劣起决定性作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指导者和影响源,可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等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当然教育教学离不开优越的教学条件支持,离不开科学的教学管理,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努力,离不开学校的科学领导和调控。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校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成才,直接受制于上述制约因素的影响。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人才,需多方努力得以实现。现就目前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予以解析。

1目前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校层面

目前存在部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与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与导向存在差距,个别学校发展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急需的人才。这是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与导向问题,取决于学校领导集体和部分教师代表。因此学校领导的能力、目标与胸怀等对学校整体发展带来一定影响。领导层面定位的学校发展目标直接影响一所学校发展的走向,领导集体决策正确如否等,将对学校发展带来致命的影响。存在管理机制、政策导向、质量标准、对教师教学支持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如重科研、轻教学,一切考核依据科研成果分量过重所带来的影响,导致部分教师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之中。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问题,部分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管理过于松散,直接影响一校的学风。对学生的引导与关怀,创造的社会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学术氛围、管理制度等问题急需解决。

1.2教师层面

第一,职业目标盲目化:教师在职业定位上存在个别教师对职业的定位不明确,个别教师以生存为职业支点,把薪水作为自己工作的导向。尚未做到以发展和兴趣为支点,不能够以自身进步和快乐作为发展导向。对现实目标的专注度、耐心度不够,现实目标不切合实际。教师的职业精神、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不够。第二,教学目标模糊化:存在教学的目标落后,缺乏应有的创新性。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应有的价值性。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应有的灵活性。教学的规范不足,缺乏应有的常识性。教学的规划不明确,缺乏适度的耐心等问题。第三,教学管理缺失化: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在教学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得不到位,在课堂中讽刺学生、训斥学生等。个别学生被边缘化,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四,教学过程形式化:教师教学存在磨洋工的招数,如课堂上通过课前点名、讲段子、放与教学关系不大的所谓教学片、讨论问题、愤青、念PPT、早下课、谈人生、划重点等。这样严重占据了学生课堂有效学习时间,浇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随意性大、目的不明确,不了解学生的需求,缺乏有效的教学激励与约束机制。第五,教学科研倒置化,部分学校的考核规范导致部分教师为了考核而工作,重科研轻教学。教师的精力投入科研胜于教学,导致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缓慢。

1.3学生层面

学生的成人特点,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特点,对因材施教带来巨大影响。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性投入不够。学生的自律行不强,盲目随从性大。独立性缺乏,吃苦能力欠缺,功利性强等特点并存。

2成功教学策略分析

2.1学校层面

学校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学校领导的决策即做正确的事,直接决定学校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作为学校的舵手,应具有大视野、大思维和大格局。从学校的长远发展,从人才培养质量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制定保证教学质量提升的各项考核监控制度。科学决策、科学实施,决策的执行即正确做事,需全校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全面推进,真正做到上下同欲者胜。人才培养应做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学和教师教营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学校应明确定位教学的发展导向,教研分明,以研促教,以教代研,杜绝万事看科研的局面。

2.2教师层面

第一,职业目标确定化:正确定位,不能把薪水作为工作的导向,应以自身发展和兴趣作为自身发展的导向。做到学习为了工作,工作为了生活,生活为了幸福,用专业和职业的发展去支撑未来事业有成。热爱自己的职业,通过几年的时间锁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之奋斗。热爱学生,真心热爱,才会付出。善待自己的单位,因为他是你与社会,你与他人之间进行交换的桥梁。正确对待职业,在发展事业之中发展自己。第二,教学目标明确化:强化本领,教师的工作主要包括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行政工作和服务社会。以研促教,以教带研,加大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于社会。作为教师应热爱职业、热爱学生、热爱学校,在教学中通过用心思考、精心准备、大胆行动、认真完成打开局面。应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深刻的专业思维,浓厚的教学兴趣,良好的表达艺术,灵活的管理技巧,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提升教学策略:理解学生,促进独立,观摩反思。第三,教学管理常态化:在教学中,应加强度对学生的管理。始终把责任心放在第一位,关爱学生,真心付出。教师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取向,应德为先,先育己,再育人。真正起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作用。第四,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师应增加教学性投入,把好教学关。通过精心备课,用心讲课,细心批改,耐心辅导等建立教学自信。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之中,认真研读国内外教学改革与创新成果,结合本专业特点与课程实际加以应用。在教学中通过修饰仪表形象吸引人,气氛渲染。多途径激发学生动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入心。设计具有挑战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动脑思考。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记过,记过不如做过。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增加动手机会。目前普通高等学校教师应顺应时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科研业务能力,具备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工作驾驭能力,夯实基本工作能力。为要成为人品好、形象好、教学好、科研好、实践好的“五好教师”而努力奋斗。

2.3学生层面

根据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做到人人明确目标,人人动力十足,人人全心投入。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建立健全各项奖惩制度并严格实施。教育管理应更新观念,以人为本。变“管理”为“服务”,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教育学生深入理解分子与分母的区别,努力做分子。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不仅要具有回答问题的能力,而且要能够提出好问题的能力。

作者:马志君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钱伟,薛二勇.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2(9):66-69.

篇(7)

教学是每一所学校的核心工作,因此教学质量则无疑成为了每一所学校最为关注的焦点。对于高等学府而言,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但目前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多以事后评价为主,侧重于对结果的考核,这种评价模式集中体现了对教学质量的鉴定功能,忽视了对教学质量的过程改进功能。因此,教学质量评价不但是高校的生命线,更是高校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一、当前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误区

在我国高校各项评价活动中,教学质量评价已成为评价活动中的重点,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评价结果也成为教育决策和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但是,当前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评价指标僵硬,缺乏针对性

目前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所采用的指标多为全校统一制定,制定统一的指标具有规范、简便、易比较等优点,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统一的指标并不能公平地反映每一个被评价对象,究其原因在于指标很难准确地反映各专业特点。同时,制定一个统一的指标的结果只能是使大家机械地以评价条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对非本专业的教学进行评价时,由于评委来自不同专业可能会出现生搬硬套评价指标的现象,其结果只能使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大打折扣。但同时也应看到,如果不同的专业都制定不同的标准,其实现难度较大,评价结果也较难以进行横向比较。因此,在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时,应使得指标的建立由面向结果的评价转变为面向过程的评价。

(二)评价方法机械,缺乏系统性

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在具体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却忽视了评价的系统性。现阶段所采用的评价方法首先对各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然后依据指标对评价对象进行打分,然后两者相乘后各项汇总相加得到评价对象的综合得分。采用上述原理进行评价,忽视了一个重要假设,即评价指标之间必须可以相互代替,目前我们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所制定的指标很大一部分是不能加以替代的,因此采用上述综合评价方法非但不能有效衡量教学质量的好坏,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对教学质量的片面认识。

(三)评价反馈缺失,缺乏引导性

在实际教学质量评价操作中,侧重检查与考核,强调评价工作的监督作用,却忽略了评价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在教学质量评价结束之后,对待评价的结果缺乏必要的反馈机制,使得学校各院系为了评估而评估,没有认真对待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尤其是在评价过程中,对得分较高的院系和教师应及时找出其优点所在,并总结经验,以利于教师相互探讨、学习和提高;对得分较低的院系和教师更需要及时总结和改进,应组织专家、教授帮助其查找原因,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注意建立评价档案,及时对评价的结果要进行分析、存档,进行规范系统的管理。

(四)评价制度滞后,缺乏创新性

多数高校都建立了一套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如教学巡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随着高等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替,上述制度在当前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中也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使得原有的评价制度在某些程度上制约了对教学的创新。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不断深入,教师已经逐渐变成了信息的传播者和能力的培养者的角色,因此,在未来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应不断对评价制度进行创新,使得高校教学评价制度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二、教学质量EFQM评价模式的建立

EFQM(European Found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是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的简称,即欧洲质量奖杰出经营模式。EFQM致力于提高欧洲企业和各类组织的竞争力,EFQM吸取美、日等的优秀之处,为欧洲组织建立了企业杰出经营模式。EFQM设立欧洲质量大奖并颁发给质量管理优秀的组织,而且质量管理是这些组织持续改进的基本手段。即为EFQM模式。对照EFQM模式中的9项要素或者标准可以对组织质量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将EFQM模式用于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但可以保证对教学质量结果的评价,而且更能注重对教学过程质量的评价。同时运用EFQM模式还可不断自我评定,找到下一步改进的方向。

由于EFQM模式主要针对企业等赢利性组织的质量管理状况进行评价,因此将EFQM模式引入高校等非赢利性组织,尤其是针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中,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正。本文所应用的高校教学质量EFQM评价模式如图1所示,主要有九个方面:教学目标、策略方针、学生管理、资源、过程、学校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其他相关方满意、工作成效与目标实现。这九个方面又分为两个部分,即教学管理部分和教学成果部分。

教学目标部分评价准则包括以下三项内容,根据学生需求,如何提出、指定、审核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实施前如何消除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教学目标是否清晰、可测量、可实现、具有相关性以及有时间限制。

策略方针部分评价准则包括五项内容:如何积极参与到教学质量活动中;为提高教学质量如何积极与学生、相关部门或者其他相关方进行沟通协调;如何认可学生等对教学质量方面提出的合理建议;通过反馈信息如何建立改进策略;如何定期更新和改进教学策略方针。

学生管理部分评价准则包括,如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发挥其各自潜力;如何关心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资源部分评价准则包括,如何有效、充分利用现有上课资源的,包括课堂设备、资料数据库的使用等方面;如何有计划的收集和使用有关教学质量方面的信息;如何有效整合学校及社会资源,以提升教学质量。

过程部分评价准则包括,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提升过程是如何被系统的建立、管理、修正和优化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采用和实施学校要求的教学质量方面的制度和方法;根据上期评价周期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如何制定改进指标及改进方法;对于本期评价周期内的教学质量总结,如何有效地保留并提供给评价小组。

学校满意度部分评价准则包括:教学质量是否达到学校评价周期前的期望值;本院系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学校相关部门或者院系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满意度。

学生满意度部分准则包括:课堂内容是否满足学生需求;学生出勤情况;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满意度。

其他相关方满意部分准则包括:学生家长对教学情况满意度;教师本人获奖情况;社会团队、政府部门对教师能力给予的认可情况。

工作成效及目标实现部分评价准则包括:是否实现前期制定的教学目标;工作业绩是否符合学校制定的相关评测标准。

从图1可以看到,教学管理部分保证了教学成果的取得,同时在对教学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又可以不断地对教学管理进行创新和改进,所得结果不仅仅是对九个部分独立评价结果的简单汇总,通过建立教学管理与教学成果之间的促进和反馈关系,使得九个评价部分系统的组合在一起。因此,运用高校教学质量EFQM评价模式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是一个系统评价的过程。

三、教学质量EFQM评价模式的实施

在教学质量EFQM评价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为保证其应用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必须注意以下方面:

(一)组织保障

当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下的组织方式,由于职能或者岗位角色的限制,在使用EFQM评价模式时,则无法清晰地对评价目标或者评价准则进行一致的判断,势必影响最终的评价结果。

因此,应建立高校教学质量委员会。可由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专家组成,打破原有职位或者岗位的局限,在高校教学质量委员会领导下,通过培训等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评估专家队伍。这些评估专家组成多个评估小组,对不同院系、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把评估意见提交给教学质量委员会,最后由高校教学质量委员会对评估结果进行评定,并最终确定评估对象的教学质量等级。

(二)转变思想

在EFQM评价模式的应用环节,尤其是在评估专家小组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必须转变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的“挑毛病”思想。在评估时,评估专家在不断发现问题的同时,也要积极帮助评估对象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评估专家小组中有来自教学岗位的教授,他们在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解决教学问题上,具有明显优势。因此,要使得高校教学质量不断创新和改进,就必须在评价模式应用过程中树立起“以评促教”的新型教学质量评价思想。

(三)反馈改进

对于评价结果,应建立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制度。随着校园内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网上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因此,可引入网上评测反馈,及时将上级、学生、同行、专家的反馈意见及时反馈到评价对象手中,同时在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引入“现场访谈”方式,通过评估专家与教师面对面的沟通,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积极开发多种反馈渠道,健全评价结果反馈机制,是应用高校教学质量EFQM评价模式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四、结束语

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是高校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科学、系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是驱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动力来源,因此,通过引入EFQM质量评价模式,提出了高校教学质量EFQM评价模式,转变了单纯面向结果的评价模式为目标、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全过程的质量评价模式,结合评价模式有效实施的保障策略,高校教学质量EFQM评价模式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剑华.EFQM模型中的领导作用和管理创新[J].中国质量,2003(8).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2.003

Abstract Teaching is the current market'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mperative in the context of a work,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s the focus of education reform effort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universities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Archives" management is a management model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but i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in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issues, this paper makes the appropriate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university teaching quality "Archives" management mode, for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Key words teaching quality; archives; management strategies

0 前言

所谓教学质量档案,是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关材料,主要包括文字、图表、声像等内容,属于教学档案的一个分支。传统意义的教学档案往往更注重教学素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具有着较强的客观性,而教学质量档案则更侧重于“人的评价”,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合理利用教学质量档案,不仅可促进教学质量的总体提升,同时也可实现教学效率的稳步增长。

1 “档案化”管理的相关概述

1.1“档案化”管理的概念

所谓“档案化”管理,是指在对个人或单位从事社会活动的一切行为进行记录的详细过程。基于档案化管理的真实性、实效性、可靠性、长期性、完整性等特性,在对个人或单位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可有效实现管理及约束的目的。除此之外,高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可对过往的档案记录进行查询,并从中总结出教学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革。

1.2 “档案化”管理的重要性

(1)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建立起有效的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可为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首先,在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档案化”管理可对其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其次,在实施“档案化”管理的过程中,高校的教学活动、教学质量及学术水平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进而有利于实现高校管理的进一步深化。

(2)完善教学体系。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对教学体系的完善也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由于“档案化”管理能够以更全面、客观的角度对高校的历史做出不同形式的记录,同时对高校教学工作及教学质量做出真实的评价,并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做出反馈,由此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3)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教学管理工作而言,“档案化”管理模式可有效起到重要的监督及指导作用。在实施“档案化”管理的过程当中,可将教学档案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真实记录,对教学质量及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更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1.3“档案化”管理的要点

(1)规范“档案化”管理。在规范“档案化”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注重观念的革新,做到与时俱进;其次,应当开展合理化的教学评估工作,以维护其规范性;最后,应当确定教学档案的主导地位,以实现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优化“档案化”管理。在优化“档案化”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实现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度化及归档自动化;其次,应当通过教学档案的标准化建设来促进教学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教学档案管理各环节的全面提升;最后,应当进一步落实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工作,实现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

(3)坚持“以评促建”。在坚持“以评促建”的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深入理解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应当对各项教学指标的定量化分析引起足够的重视,以有效掌握教学质量、教学效益等内容,不仅能够为教学质量的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还可实现高校工作特色的进一步体现。

2 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的相关原则

2.1 全过程管理原则

篇(9)

我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Blackwell Synerrgy”、“JSTOR”、“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in ProQest)”、“EBSCO”等的检索,收集了国内外有关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论文近70篇,通过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收集了国内外相关的报道和信息资料,通过超星图书馆等途径搜索到相关专著18本。

通过对收集来的论文、论著和资料进行认真的学习、研究和分析,本文认为国内外关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观是建立在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基础上的,是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价值选择。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精英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主要表现为单一的学术标准,是一种学术性质量观。它具有内适性,强调的是满足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自我完善程度的要求,反映的是以学术和教师为导向。①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毕业生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完备性。

到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呈现出多样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分别具有不同的质量标准。西方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有三种典型的质量观,即“目的适切性”质量观、“符合消费者愿望和需要”质量观、“价值增值”质量观。②我国自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高等教育质量观经历了从国家本位到社会本位的变革,再到关注个体价值的转变。③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在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统合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的个体取向。④在国内高等教育学的诸多术语中,质量被赋予较多不同解释。在学校教育的实践层面至少有两种颇具代表性的理解:“知识质量观”和“督导质量观”,在教育研究的理论层面大致有八种代表性观点:不可知论观、产品质量观、达成度观、替代观、外适性质量观、内适性质量观、绩效观和准备观。⑤在大众化阶段,我们应树立发展的、多样化的、整体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⑥

尽管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在大众化阶段呈现出多样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分别具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但多种质量标准却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强调高等教育的适应性。高等教育质量体现为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程度、满足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的程度上,因此,社会需要及其得到满足的程度是高等教育质量检验的标准,适应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属性。⑦相对于“孤芳自赏”的精英意识而言,大众化质量评价取向更注重的是社会世俗评价。在它看来,只有尽可能适应社会并满足其需要,才能显示高等教育的价值。⑧因此,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体现为高校毕业生在社会实践中的适应性,只有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才能称得上是高质量的教育。否则,高等学校培养的人即使学富五车,相当“合格”,但不合用,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则这样的教育也谈不上是高质量。⑨

二、关于教学质量监控的模式

高等教育质量观不同,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模式自然也随之改变。从监控主体来看,高等教育质量调控方式可以归结为政府主导型、市场协调型和自我约束型三种基本形式,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综合运用这三种形式以确保本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但具体到不同的国家和高等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观调控形式又是有区别的。⑩回顾高等教育的历史,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建立在院校自我约束的基础之上,那时的高等教育“本身就是质量的体现”,“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主要是由高校自己制定的”,其质量“更多靠高等学校自身来保证”。{11}当然,不同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导方式并不一样,如法国早期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就主要是教会和政府控制,{12}但总体上以高校自我控制为主。到了大众化阶段,高校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高校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学术“象牙塔”角色,逐渐从昔日的社会边缘走入社会中心,政府和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支持和控制,市场竞争机制日益成为大众化时代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监控方式。总的来说,精英高等教育的秩序建立在政府主导或自我约束的基础之上,大众高等教育的秩序则建立在市场协调的基础之上。{13}

由于各国的国情、发展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路径不同,西方各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模式显示出不同的特色。但是,从宏观上讲西方各国的质量保障模式仍可分为三大类:大陆模式、英国模式与美国模式。{14}大陆模式是指西欧大陆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这些国家包括荷兰、法国、芬兰、瑞典、德国等,大陆模式基本上是一个严格的政府控制的模式。英国模式主要由质量控制、质量审核、质量评估、社会评价四个部分组成。美国模式具体可分为高等教育鉴定、大学学术排行、博士点评价以及一些学校自行组织的教学评价活动等。不管各国高等教育采取何种教学质量监控模式,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内部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

目前,高校构建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模式基本上处于一个“边研究、边监控”的状态。从研究者调研情况来看,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质量监控模式。如:山东农业大学的“一二三四”监控体系,即一套教学质量标准、两个层面的教学工作考核制度、三个方面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四条教学信息反馈渠道;齐齐哈尔大学的“一体两翼”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体是以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为主体,两翼是指教学质量监控和单项教学评估两个方面;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责权合一”的动态教育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吉林师范大学的“三维互动”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三维具体指教学条件与利用维、教学改革与建设维和教学管理维;上海海事大学基于ISO9000质量标准而建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宁波大学以评估、管理、督导三个系统相互作用构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广西师范大学以制度、组织、评估、反馈四大系统为核心的“互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南大学由“定期教学质量过程监控”、“经常性随机教学质量检查”和“优秀教学组织单元评估”构成的三位一体网络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等。

总结这些监控模式大致可划分为质量保证模式、质量控制模式、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三种。{15}质量保证(QA)模式主要包括建立质量管理文件体系、绘制质量体系图、建立“试运行”与“持续改进”制度、开展质量认证活动。质量控制(QC)模式主要包括建立质量目标系统、执行系统、信息系统、审核与行为改进系统。全面质量管理(TQM)模式包括五个要点:使命认同、关注“顾客”与过程、团队建设、挑战性目标、有效的反馈。

三、关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设计的理论基础

李虎成认为现代质量管理理论、教学基本规律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16}童康认为目前高校内部流行的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模式大多是以“传统教育质量管理、现代企业界全面质量管理及ISO9000系列质量保证”等质量管理思想方法为理论依据。{17}广西师范大学以高等教育学理论、高等教育评价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设计本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依据。{18}

四、关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设计的原则

张定国提出了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遵循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19}

刘婧姝等认为,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遵循观念优先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组织保证原则、监控与建设双重点原则、约束与激励相结合原则。{20}

1.观念优先原则。在管理过程中,管理理论与管理观念是第一位的,而政策与措施总是第二位的。高校在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过程中,应将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人才观念,树立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多元化的质量观等理念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2.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学校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人在管理系统的各个要素中为首要元素。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强调以人为本,注意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在管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3.组织保证原则。高校创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领导的重视是关键,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保证。

4.监控与建设双重点原则。只有将质量监控和教学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教学质量才能持续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5.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约束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教学与管理行为。激励主要是通过各种荣誉奖励、职称晋升、年度考核评优等措施,激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工作,鼓励学生奋发向上,努力学习。通过约束和激励,形成一种管理者科学管理、教师认真教学、学生发奋学习的良好氛围。

五、综合评价

1.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与精英教育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不同,前者的质量标准呈多元化特点,而后者则主张用统一的尺度去测评所有的学校。质量观的相异要求不同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是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外部监控只有通过高校内部质量监控才能发挥作用。

3.高校质量保证的基础在于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只有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和各级负责人都自觉地维护和强化教育教学质量,高校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4.所有的高校都应当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和谐的人格,这是今后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难题和方向。

5.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既是自上而下的监控,更是自下而上的监控。教学质量监控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尽量减少其工具价值,使“他监控”变为“自监控”,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之成为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

6.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多数只是停留在操作层面,理论研究不够,针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理论模式研究还比较少,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本身的元研究也不多。由于管理者、教师、学生理解的偏差,教学质量监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发生异化,甚至违背教学质量监控的初衷。

7.从国际上看,创造性地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的高校并不少见,但真正引进具体的ISO9000质量论证体系的高校为数极少,而且这些学校也大多是面向就业市场的职业技术学院或社区学院。

8.由于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较多,特别是人才培养涉及很多主体性因素,而且“体系”对外部环境也有较高要求,加上一些高校缺少现代质量管理经验或过于依赖外力推动、缺乏主动性,如果宣传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则不仅会影响“体系”效率,而且会产生负面影响,而起负面影响的“体系”比没有“体系”的作用更糟糕。

注释:

①黄建章.高等教育质量观及其大众化的评价原则.现代教育科学,2002,(7)。

②邱梅生.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综述.高等教育,2002,(3)。

③章建石.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表达与教学评估变革.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2).

④陈玉琨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1.

⑤安心.高等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

⑥张应强.高等教育质量观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江苏高教,2001,(5).

⑦房剑森.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与中国的选择.现代大学教育,2002,(2).

⑧黄建章.高等教育质量观及其大众化的评价原则.现代教育科学,2002,(7).

⑨邱梅生.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综述.江苏高教,2002,(1).

⑩陈廷柱.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基本策略:市场化.江苏高教,2002,(1).

{11}赵婷婷.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江苏高教,2002,(1).

{12}安心.高等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

{13}陈廷柱.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基本策略:市场化.江苏高教,2002,(1).

{14}陈玉琨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39.

{15}童康.高校内部的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探究.高教探索,2007,(1).

{16}李虎成.教学型院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定位.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5,(10).

{17}童康.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探究.高教探索,2007,(1).

{18}赵铁.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总体设计.高教论坛,2006,(2).

{19}张定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20}刘婧姝,陈国良,卢亚东.关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几点思考.教育探索,2003,(5).

参考文献:

[1]冒荣,刘义恒.高等学校管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篇(10)

民办高校的学生基本由本科生、专科生和成人教育学生等组成,教育背景各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较强,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新事物比较快,比较关注个体,有一定的想法。但因招生录取分数较低,生源参差不齐,学生总体素质偏低,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学生在课堂中难以听懂教学内容,很容易产生厌学现象。许多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态度不端正,不太喜欢学习,特别是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加之缺乏持久的自我约束力,学习毅力和刻苦精神等,一定程度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1.2缺乏完善的课堂教学监管体系

民办高校课堂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教学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主要取决于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缺陷和不足。体现在评价数据不全面、评价主体不广泛、评价内容不客观及反馈渠道不顺畅等多种问题。有些学校在平常对课堂教学重视不够,对于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的内容或教学方法等监管不到位,而注重平常课堂纪律监控,严抓学生的出勤率和到课率,至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关心不够,学生虽然人在课堂中学习,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课堂中无心向学,学习的效果极差,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1.3教师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

有些教师的教学内容多年不变,知识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拓展和更新,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书本上的内容完全一样,上课的过程就是照本宣科,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自然提不起出兴趣。一些新入职的教师,一经录用,马上上岗,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相应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方法单一,不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甚至出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只顾传授知识而忽略对学生课堂学习的管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得不到保障,课堂教学质量自然受到影响。

2提高民办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2.1更新管理思路,建立严厉课堂教学质量监管机制

民办高校课堂管理必须注重教育与疏导,做到教中有管,管中有教,管教结合。不能只是简单纯粹为了教学,还要管理好学生学习的情况。课堂教学质量监管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建立完善、有效的课堂教学质量监管机制是势在必行的。课堂教学质量应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指标,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监管机制更加合理、有效、科学。既要对教师教学进度评价,也不能忽略学生的学习进度评价,应该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了多少,而不仅仅是教师教了多少。可以通过建立学校与院系二级教学督导制度,构建以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督导为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教学督导、教学巡视、教学检查、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等制度,不定时深入课堂听课,经常巡视课堂,反馈课堂教学情况。注重实践课程、专题讲座、公开课和技能比赛等,促进教师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带动课堂教学质量发展。

2.2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前提和保障。教师队伍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教育事业的兴衰,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教师必须熟悉所教课程的专业知识,合理组织和提炼教学内容,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学校应该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兼顾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创建优越的工作环境吸引并稳定人才,在稳定原有教师的基础上,要积极输入“新鲜血液”,尤其是高职称高学历,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加强教师在职进修,多方式多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科研水平,为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保障。

2.3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和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教师要树立良好的专业态度,即树立良好的教育信念、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做到爱岗敬业,端正教学态度,严于律己,充分利用上课时间,认真讲课,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的个人素养,工作态度,授课方式等会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重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和赏识学生。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方法上,要树立“教学相长”的科学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用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及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就可以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必须因地制宜,贴近学生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规范教学管理为重心,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确保课堂教与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4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行层次教学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符合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突出重难点、难易适度,要不断更新丰富教学内容,以教师渊博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注重课堂中师生双向的交流和互动,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进行学习,提起学习的兴趣,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民办高校学生分为多个层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区别对待,注意差异,也就是要进行层次教学。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注重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潜在的闪光点。对于专科生,可以寓教于乐,开展竞赛性的活动,通过比赛的形式,发挥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赛结合”的目的,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对于本科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扬学习劲头较足、思维比较活跃等优点,在本科层次举行一些与专科层次或成人教育层次有所区别的教学或活动,真正体现本科生的不同,让他们更具有优越感,从而在学习方面起榜样带头作用,引导专科生或成人教育学生更好学习,而不能受专科生或成人教育不良学风的同化,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2.5加强学生教育,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及表现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加强学生入学动机教育、纪律教育等,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增强学习的动机。一般来说,学习动机越明确,越强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的效果越好;反之,学习动机不纯或不强烈,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学习的效果就差。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课堂学习的意义,才能够自觉努力学习,把学习当成自身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民办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他们的兴趣可以培养,性格可以完善,能力可以提高,潜能可以挖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明确大学期间应该学习的东西,端正学习的态度,逐步培养学习的兴趣。发挥动手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在课堂中多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在课堂中进行自我约束,锻炼学习毅力和刻苦精神,把精力集中到课堂的学习中去。

篇(11)

随着跆拳道在国内的不断推广,跆拳道也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我国高校体育课堂上。但是,高校跆拳道教学目前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理论教学缺乏、教学方法单一、训练场地及器材落后等问题,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对高校跆拳道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并提出提高跆拳道教学质量的应对策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跆拳道教学内容构建

跆拳道教学内容的构建应该结合跆拳道这一运动项目的特点,充分考虑教学现状和学生需要。基于现有研究对有关课程教学内容重要性的调研,将跆拳道教学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两大模块来安排。其中,理论知识分为跆拳道基础知识、技术分析、比赛知识、运动损伤和预防以及对跆拳道表演和比赛的欣赏等五个方面,实践技术分为跆拳道礼仪、相关动作和技术以及进行实际比赛演练三个方面。对于跆拳道的理论学习,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1)初级阶段主要了解跆拳道的起源、价值和发展;通过视频欣赏跆拳道技术、品式、特技等表演。(2)中级阶段则开始学习简单的跆拳道比赛知识,并观看跆拳道比赛实况;增加对跆拳道运动损伤和预防的原理学习,并掌握简单的预防措施和受伤后治疗方法。(3)跆拳道理论学习的高级阶段则应该在对基础知识和技术进行巩固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运动解剖学与运动力学的方法分析动作技术特点,熟练掌握跆拳道比赛知识,并能够对跆拳道表演和比赛进行解说和评析。对于跆拳道的实践技术学习:(1)初级阶段学习跆拳道的基本礼仪(主要是跆拳道授课和学习中的礼仪)、基本手法和步法(弹跳步、跳换步、滑步等)、1-6式套路练习,主要掌握跆拳道初级技术(前踢、横踢、侧踢和正踢),适当学习中级技术(下劈、后踢、摆踢)。(2)中级阶段加强对跆拳道礼仪的学习和基本手法及步法的巩固练习,进行7-12式套路练习,将中级技术和高级技术(双飞踢、后旋踢、旋风踢等)与简单特技作为主要内容。(3)高级阶段继续巩固基本技术,进行13-16式套路练习,将高级技术、组合技术、特技动作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二、提高高校跆拳道教学质量的应对策略

1.加强高校跆拳道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校跆拳道教学质量,首先应该拥有一批专业的跆拳道教学人员。高校应该招聘专业的跆拳道教练作为教师,并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和考察,既要注重对专项技能和教学水平的培养和评价,还要加强对“道”文化的培养。具体措施包括在校内教师间以及与外校之间开展跆拳道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不定期地对有关教师进行跆拳道专业技能和跆拳道文化礼仪等相关培训。2.倡导跆拳道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必须从教和学两方面入手来提高高校跆拳道教学质量。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外,还应该从学生入手,让学生全面了解跆拳道,增强对跆拳道学习意义和价值的体会。具体来说,首先应该向学生传播跆拳道文化,使他们了解跆拳道作为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东方民族文化的瑰宝,还应该告诉他们学习跆拳道对于身心素质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定期组织学生观看跆拳道比赛和跆拳道讲座等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3.进一步完善跆拳道相关教学设施。适当加大对跆拳道教学器材以及场地建设等方面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多个渠道筹措资金,以不断完善跆拳道的教学设施(例如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入教学中、或者组织学生实地观看跆拳道比赛、邀请有关专家和运动员开展讲座等)。4.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综合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身体素质、性格特点等因素将学生分类,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例如对没有接触过跆拳道运动的同学,从基础知识开始教授,让他们练习简单的动作,消除他们对这项运动的陌生感),以使不同类别的学生在跆拳道学习中得到最大的收益。

三、小结

综上所述,为真正落实跆拳道运动的身体教育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应在明确高校跆拳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教学内容体系。同时,还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提高教学质量,让跆拳道运动的教学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