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传统文化市场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7 15:53:2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传统文化市场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传统文化市场

篇(1)

儒家释义“玉之五德”:

五德之一:仁――“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明玉给人带来恩泽,有仁爱之心,生性温和。是玉,经常佩带会给人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玉不离身,人不离玉!

五德之二:义――“理之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从外表看就能看到玉的里面是否有杂质,表里如一,是玉的忠义!

五德之三:志――“其声舒畅,专以远闻,志者方也”。敲击玉石,会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并且声能传远,说明玉是有智慧的,并且善于传达给周围的人,志在四方!

五德之四:勇――“不挠而折,勇之方也”。不屈不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代表着玉有超人的勇气!

五德之末:洁――“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玉断裂了会有锋利的断口,但用手来触摸并不会伤害到我们,表明了玉德洁身自好,克己益人!

据考证,中国玉器的诞生可追溯到石器时期,至今已有一万年之久。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玉的国家,有着八千年的漫长历史与文化,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玉质致密、坚硬、光莹,古人将玉的特征加以人性化的体现,玉,集中华民族优秀品质于一身。儒家有“君子比德如玉”之说,认为玉具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是美丽、高贵、智慧、坚贞、勇敢、拼搏、廉洁等精神的象征。

近年一种稀有玉石在新疆昆仑山北麓出产,以其色泽墨绿被称为墨绿玉,又称蛇纹玉、碧玉,属岩浆类玉矿,质密坚硬,薄片透明,眼见为黑,光照为绿,磨粉为白,其中富含6.73%的活性磁铁素和人类健康所需的26种微量元素。亿万年的地火淬炼使其独具强磁性,而且,对人类有保健功效,被当地百姓称之为“药王石”。

近日,笔者采访了墨绿玉的厂家――湖南御添玺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彭锦葆先生,就墨绿玉的保健养生功效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记者:听说墨绿玉不仅是玉,而且有许多独特的功能,我想了解一下墨绿玉作为一种稀有的、特殊玉种,有什么独特之处?

彭锦葆:墨绿玉也称黑绿玉,原生色只有白和绿。洁白如暇,可与羊脂玉相媲美。后因地壳变迁,受周围矿物质的干扰、侵蚀,这些矿物质的金属离子和色素离子沿着玉的解理缝隙渗透迁移。天长地久,金属元素经氧化和水解作用,使它们在玉中沉淀了下来,以分散状氧化物形式存在,同玉的成分融为一体,由于磁铁、石墨、黑云母比重较大,加之金属离子活跃,因此使玉以墨绿色为主要色。黑绿玉还有更大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这就是“人与玉配,玉才无价”的道理。

墨绿玉中的黑色是次生色,次生色的色素离子非常活跃,并对人体有很大的亲和作用。这些带色元素进入人体后,可以有效地清除血中杂质,排除各种毒素,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延缓人体机理的衰老过程。所以墨绿玉也被称为“药王石”。

黑绿玉原生矿属全世界稀有矿产,目前发现只有中国昆仑山和美洲巴西有很少储量。我国早在1700年前因盛行用黑绿玉石治病,其矿产被开采一空。二十世纪末期, 发现了黑绿玉原生矿,其储量约为3.6万吨,因此极其珍贵。

记者:珠宝行业产品很多,其中有很多知名玉器,是什么促使您关注墨绿玉这种产品呢?

彭锦葆:玉器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悠久的文明史中沉淀了深厚的玉文化,形成了尊玉、爱玉、赏玉的传统。传统观念认为:玉能辟邪、消灾、带来吉祥、福运,比之于君子之喻,在古代更是皇权的象征(玉玺)。古代就有很多种玉和使用方法,从用途划分,玉器可分为佩玉、礼玉、葬玉,玉器在中国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健康是人类最重要的追求之一,健康产业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御添玺看重健康产业的发展,以“弘扬玉石文化,传播健康理念;强健国民体魄、促进社会和谐”为企业使命,致力于以玉改进人们的生活,提升人生品质。

墨绿玉既是珍贵的玉石也具有神奇的养生作用,所以御添玺选择了墨绿玉。

我和我的伙伴们很庆幸能够得到墨绿玉――这种得天独厚的产品,我们只能努力做好产品开发和服务,将这种集天地之灵秀的产品更好、更快地推荐给消费者。

记者:普遍概念上来说玉石有养气、镇静、安神的作用,为此,我还想了解墨绿玉在养生保健方面有哪些应用?

篇(2)

许多经济学家都预言21世纪的市场竞争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认为商业企业缺乏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就将会失去发展所需的营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市场营销文化,特别是传统思想中以伦理为本位,强调社会需求和集体利益,祟尚道德诚信,在当代市场营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汲取儒家伦理精华,倡导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道德

现代营销道德必然继承和发展传统道德,我国传统道德的根基是儒家伦理。实践证明,儒家伦理核心“仁义礼智信”是当代市场营销之道。(1)树立以“仁”为内核的市场营销理念。子曰:“仁者,爱人。”“敬人者,人恒敬之。”不以仁心对待顾客,顾客何以仁回报?(2)建构以“义”为特征的市场营销准则。儒家伦理强调先利后义、见利思义、以义求利,主张“取之有道”,不发不义之财,不做不义之事。 “义利合一”追求的是企业、顾客、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在当代市场营销中,既要赚钱又要讲友谊,既重经济交流,又重社会效益。(3)建立以“礼”为基础的市场营销规范。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懂得协调人际关系,就不能立身处世。当代商战也应遵守礼,遵守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实现互利双赢。(4)确立以“智”为动力的市场营销策略。儒家伦理认为“智者,才智” 、“待物为智”。强调对万物的认识依赖于智。在当代,在制定营销策略、预测市场需求、开拓国际市场、开展人才竞争等市场营销活动中 ,无处不需“智”。(5)遵循以“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原则。诚实守信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儒家伦理认为“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信则人任焉。”“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以诚为本”是塑造企业形象和信誉的基石,是企业获得效益、赢得市场的法宝。市场只青睐货真价实、真诚对顾客服务、对社会负责的企业和运营者。鄙视那些不诚信行为:产品假冒伪劣、价格欺诈,广告虚假、售后服务质量差。

二、柔性营销超越刚性营销,在营销中要增加品牌的文化含量

商业企业创品牌的途径,一半是增加科技投入,另一半则是增加文化含量。在市场营销史上,以物质为基础的刚性营销曾经起过决定作用,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刚性营销必须要与以文化为基础的柔性营销结合起来,而且柔性营销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与接受方式,在品牌的设计上可以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心理。如白酒包装可以巧用古人名诗,体现地方特色,集书法、品名、诗词、印章于一体,包装得古老、朴实、浑厚,给人以返朴归真之感,让消费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浓郁的意境和韵味。各地可以利用本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开展经贸活动。如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哈尔滨冰灯节、洛阳牡丹花会、张家界森林节等,通过举办文化经贸节,招商引资,实现经济文化双丰收。“红豆”是江苏红豆集团的服装品牌和企业名称,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特有的情感魅力而吸引着广大消费者。提起它,人们就想起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千古绝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孔府家酒是孔圣人的家乡酒,一句广告词“孔府家酒,让人想家”勾起无数人对家的眷恋,对传统文化的回溯追源。

三、弘扬传统优秀文化,随时调整和丰富当代市场营销谋略

在当代市场营销活动中,我们应汲取中庸哲学的精华,随时调整和丰富营销谋略,获得最佳经营效益。第一,实现互利双赢,和谐营销。中国人自古就追求“天人合一”,看重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现阶段有些商业企业仍存在“重市场轻生态”的观念,经销一些不符合国家环境标准的产品,因此,牺牲暂时的经济利益,引导绿色消费是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体现。儒家文化价值观是“中庸之道”,反对“过犹不及”,不按规律行事。从市场竞争战略的调整到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的实施,都要求适应、适时、协调与和谐,获得最佳经营效益。在竞争策略方面,贯彻“和为贵”的思想,避开竞争的锋芒,与竞争者互利双赢。“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礼记》记载“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孔子兵法》也主张“上下同欲者胜”。第二、尊重顾客需求,以“人”为本。《荀子》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在当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表现为:“顾客需要什么,就卖什么。”“能卖什么,就制造什么。”而不是陈旧的营销方式所表现的那种“能制造什么,就卖什么。”顾客是上帝,以顾客为中心是市场营销的主题。第三、做到“知己知彼”, 求“变”创新。在市场营销活动中要先发制人,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把握时机要“疾如风”、“动如雷震。”同时,要勇于求“变”创新,《孙子兵法》曰:“兵无常势,水无常行,能因故变化致胜者,谓之神。”经营者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随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其次,成功的企业家要做到“知己知彼”,正确把握企业内外部信息,才能“百战不殆”。正如《孙子兵法》所说:“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不可取无鬼者,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故之情者也。”

四、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中国的关系营销

从关系而不是其他途径参与社会(包括市场营销活动),是中国人的自然取向,具有必然性,因此中国的市场营销一开始就是关系营销。传统的交易营销,交易双方必须同时从一项交易中得到利益,而关系营销中,并不要求双方在某一项交易中都要得到利益,它要求的是在长期交往中,二者都能得到利益,相互满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缘有缘分与机缘两类。缘分包括亲缘(血姻亲情之缘)、地缘(邻里乡党之缘)、神缘(共同的之缘)、业缘(同行、同学之缘)和物缘(共有的喜好和兴趣之缘)。机缘则涉及同舟、同店、同(考)场、同难等短暂性的社会联系。在5种缘分之中,亲缘是最核心的,外显为家人关系。其他四缘围绕着亲缘,外显为熟人关系。熟人关系之外,便是由机缘决定的生人关系。因此,中国的人际关系呈现出一种“以己为中心”由近及远的“差序格局”,是“以人伦为经,以亲疏为纬“的人际网络。关系营销讲究责任和情义,信任与承诺是关键因素。中国人的承诺是一种文化上的默契,信任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人治,轻法制”观念。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中,我们看到的是买方“走后门”现象;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中,我们看到的是卖方“走后门”现象。我们也经常听到,跑了一个推销人员,失掉一批客户的事情。一些企业在招募员工时,非常注意侯选者的背景,也是想利用员工已有的关系进行营销。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中国的市场营销活动,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对中国商业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才会有更大的帮助。

中国市场的根本所在是中国的老百姓,根源是生命力极强的传统文化,把握这个“文化”就是把握了重点和契机,丢弃这个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则是舍本逐末的举动。加入WTO后,中国的商业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继承传统文化、吸纳现代文化,促进中西文化在交融中升华。我们要以自己特色的文化与精神风貌,走自己营销的路子,才能有效地开拓市场,并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健安主编:《市场营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甘碧群著:《企业营销道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陈炳富编著:《企业伦理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篇(3)

当今国内的流行音乐一方面存在艺术文化价值薄弱、昙花一现的“速食快餐”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深受西方欧美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在表达方式上民族性被模糊化,甚至边缘化。借鉴与学习外来先进理念与技艺技术,是为站在一个更加国际与开放的文化视野,一味地照搬与模仿欧美国家,会流失掉更多优秀、宝贵的民族个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多元文化格局的今天,流行音乐所呈现的风格种类已然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在这参差不齐的流行音乐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流行音乐各种“西化”的表达方式。而作为一个中国人,属于“中式”的表达方式才是民族灵魂的根基,我们应该研究和发现属于本民族性格特点和文化表达的方法。华语流行乐坛不仅有着极具国际范的“西式”歌星,如李玟、王力宏等,也更需要具有民族性格表达方式的“中式”歌唱家,如邓丽君、刘欢等。笔者把中华传统文化背景滋养下具有民族性格特点的流行演唱方式,归纳为“中式流行唱法”,首先谈谈“中式流行唱法”里“中式”的含义。

一、从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去理解“中式”的含义

“中式流行唱法”里“中式”的含义,主要是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影响最深远的两种思想文化体系中去理解。儒家、道家两种思想文化体系,是民族思想价值体系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对东方文明具有重大影响的意识形态,是中华历史文化的核心根基。儒家的思想体系由孔子创立,并逐渐发展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政”和“仁政”,重视伦理关系。道家的思想体系代表主要是老子和庄子,其核心理念主要以道、无、自然、天性为主,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以柔克刚”“以雌守雄”等思想策略。具“中式”演唱特点的歌唱家,在流行演唱上以邓丽君、刘欢、费玉清、蔡琴等为代表,他们的歌声在表达方式上含蓄而柔美,温婉而抒情,圆润的声线中不失力度。“乐而不”的中庸表达方式是中华文化的最佳体现,他们的歌声是对中华传统美的完美阐释。现今华语乐坛有许多优秀的歌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歌手已丢失掉民族的个性灵魂,加之种种快餐式粗糙媚俗的加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流行歌手只能红极一时,不能长久延续的原因。像邓丽君这类优秀的“中式”歌唱家能够“延续”至今,她的唱法与歌曲,突显了华人的审美方式与性格特点,她是在用“中式”的唱法传达中国人的性格灵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通俗演绎,让人一听便知道是中国人诠释的歌曲。中国人自古以来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保守、稳重、隐忍、退避、克制、中庸,不走极端,不过度出格,不违逆众人的意见,喜欢从众和随大流。中国人的性格,一方面宽厚待人,追求和谐;另一方面严于律己、求自制和自省。对于君子来说,他的言行举止要合乎道、顺应道,中规中矩、小心谨慎。中国人喜欢一团和气,以大局为重,中国人说话说话客气、举止文雅,行为尽量保持礼节,礼让不争。中国人在感情表达上比较含蓄,不会像西方人那样直接和热烈。孟子是儒家思想的另一代表人物,他从“性善”的角度出发,提出中国人应该具有“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最后形成了“仁、义、礼、智”四大基本道德规范,所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向是谦和有礼,慈善宽厚。例如邓丽君的荧幕形象具有中华传统美的特点,其舞台上的装扮大多以中式服装为主,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流露出中华传统女性的娴淑、高雅之美,儒道的文化点滴蕴含在其一颦一笑之中。道家思想对中国人心性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庄子、老子为其学派思想的代表,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且天地万物都应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规律,道以自然为本,事物都按着自己原本的状态发展,使其符合自然的状态。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他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而庄子的“逍遥”“齐物”思想也正是顺应自然的“无为”,古人文学和艺术的至高境界,往往喜欢强调一种虚静脱俗的淡然状态,能够轻松地运用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和谐的目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带给人心灵上的滋养。中国人的性格是内敛柔和的,为人处世能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性格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柔中带刚、以柔克刚的“怀柔”性格特点,正是老庄思想的最好映照。所以不难理解即使时过境迁,像费玉清、刘欢、邓丽君等一批有着“中式”情怀的流行歌唱家们还是深受国民的喜爱,他们的作品大多喜欢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用暗喻、隐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抱负,歌颂人间真善美,让人如沐春风的同时又能被这“强大”的品格力量所震撼。

二、“中式流行唱法”的内涵综析

怀揣着民族思想性格的表达方式和审美品味去演唱歌曲,这种演唱是极为“中式”的。在“中式流行唱法”里研究和阐释“流行唱法”的内涵与技法、演唱语言的“吐字发音”、舞台表现的“声、说、行、表”等。

(一)何谓“流行唱法”

流行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是根据英语PopularMusic翻译过来的,它之所以流行,主要是因为其音乐结构形式简短、内容通俗、情感真挚,根植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从音乐体系与风格的本源看,流行音乐主要是在布鲁斯、叮砰巷、爵士乐、摇滚乐、索尔乐等美国大众及黑人音乐架构上发展起来的,以盈利为目的,也称商品音乐,是一种音乐的“工业化”现象,艺术性是次要的、市场性是主要的。然而,歌曲的种类和唱法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艺术歌曲并不一定非得以美声唱法来演绎,流行歌曲也不一定就要以流行唱法来演绎,一种唱法处理得当可以游刃有余地演绎任何风格与种类的歌曲,所以“中式流行唱法”也不是只可演绎“华语流行歌曲”,也可以演绎外国歌曲,不一定是“流行歌曲”,也可能是“艺术歌曲”“革命歌曲”“民族歌曲”等。不难发现,像邓丽君这类具有“中式”风格的歌手在演唱英文歌时,观众很难把她与欧美人联系起来,因为她的吐字和情感表达是“中式”的,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的说法。她用一套属于自己的“中式”表达方式来演绎全世界不同语言与风格的歌曲,这一点,恰恰和现在一些“西化的”歌手相反,她是在用“中式”的表达方式演绎世界的文化。随着流行音乐的到来,流行唱法也应运而生。流行唱法的风格多样,主要体现在演唱表达上的自然、随意,如同说话一样真实、自然,注重用自己最真实的声音歌唱,从而体现声音的个性化特点,真实自然地表达感情;表演有很强的煽动性和感染性,主要利用话筒等音响设备来扩大和制造声音的效果,也借用乐队伴奏和舞美灯光来烘托整个演唱气氛。“流行唱法”在我国曾被称为“通俗唱法”,也是因为其唱法具有“大众化”“生活化”等特点,旋律和节奏非常鲜明,内容和题材多以爱情、亲情、励志类为主。而后与国际接轨,就一直惯用为“流行唱法”。

(二)呼吸与共鸣

呼吸是歌唱中的首要条件,流行唱法中的呼吸一般分为慢吸慢呼、快吸快呼、快吸慢呼。唱歌是在呼吸的状态下进行的,在歌唱的过程中,保持稳定、饱满的气息支撑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比较常用的歌唱呼吸为胸腹式呼吸,即吸气时横膈膜下降,肚子膨胀;吐气时横膈膜上升,腹部慢慢收缩。胸腹式呼吸的完整过程为:吸气口鼻并用,将气吸到肺的底部,不可抬肩,吸入气息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横膈膜也逐渐扩张,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小腹则要用力收缩,背部挺立,这时的气推向两侧与背后并保持住,再缓缓将气吐出。所以,唱歌要保持吸气的状态,既要保持住气息,也要节省住气息,均匀地吐气,整个身体和表情是积极而放松的。快吸快呼则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和鼻迅速把气息吸入到肺叶下部,并将气息保持住,在歌唱过程中常用“偷气”来连接乐句,让人难以发现吸气的痕迹,使上下句的衔接更加连贯、流畅。流行唱法接近于说话的自然音色,以口腔共鸣为主,头腔和胸腔、鼻腔的共鸣也会在不同的音区合理增减。一般来说,低音的部分胸腔共鸣使用更多,在低音也明显感觉到胸腔的震动。在中高音区,则会运用到口腔共鸣、鼻腔共鸣,还有部分的头腔共鸣,这一音区也是最重要的真假音连接部分,需要娴熟运用气息、共鸣、发声使其统一连贯,用音阶和真假音交替连接的方式把换声区的那几个“爆破”音练习到圆润、统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混声”。高音区相对来说是头腔共鸣运用最多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摇滚歌手为了追求音响效果而用嗓音声嘶力竭地呐喊,为的是塑造自我的一种歌唱风格和情感表达,相对于“中式”圆润饱满、外柔内刚的声线形状来说是另一种风格的体现。

(三)“中式”的吐字咬字

流行演唱中的吐字咬字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出来的语言习惯、文化表达都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每一位演唱者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与审美标准唱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所以流行唱法的风格是不拘一格的。尽管如此,“中式”的流行唱法却还是有“规律”和“共性”可寻,比如邓丽君、费玉清、刘欢、蔡琴等“中式”风格歌唱家的吐字咬字都有其共性,即为国语普通话的发音标准。普通话的吐字归音讲究每一个字都清楚、准确、完整、饱满,正音练习是根据普通话的读音标准,校正自己的口音,包括平舌音和翘舌音的练习、鼻音和边音的练习、送气和不送气的练习、前鼻音和后鼻音的练习等;字头要求声母的发音部位准确、弹发有力,立字要求开口音稍闭,闭口音稍开;吐字要清晰,对于声母、韵母、声调要读准,辅音的练习要严格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发音要有力,韵母练习时控制好口腔的开合、唇形的平展圆敛及舌头的升降伸缩;声调练习也很重要,普通话中有不少字或词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声调不一样,意义也就不一样;归音是指吐字归音过程中对字尾的处理,要求做到弱收尾,趋势鲜明。针对普通话发音的规则要求,在歌唱当中一样可以根据旋律的起伏和走向运用自如,所谓虚实结合、外柔内刚的处理方法,跟普通话的发音吐字如出一辙,字头声母清晰实在,辅音尾音的处理连绵虚微,不同地区的普通话发音也有差别,在歌唱中只要遵循了普通话的字正腔圆,以及吐字咬字的要领,就算一些“台湾腔”“北京腔”运用在歌唱中,也并不会脱离“中式”的审美,甚至会更有韵味。

三、“中式流行唱法”的价值研究

系列重要讲话中谈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如果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不仅不能形成我国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甚至还会有失去国家和民族独立精神的危险,在精神上成为别国附庸。“中式流行唱法”是建立在深厚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流行唱法,因其流行唱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传播效应,大众接受度高、参与度高,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精神文化方式,所以用这种“中式”的方式去演唱流行歌曲,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广泛传播和升华。流行音乐的风格多种多样,受众面极为广泛,也是青少年最喜欢的音乐种类之一,流行唱法不仅可以演唱各类风格的流行歌曲,也可以演唱流行歌曲以外的其他种类歌曲,比如华语流行乐坛的代表邓丽君就用属于她的一套流行唱法唱过民歌小调、摇滚爵士、日本演歌、革命歌曲等,无论哪一种风格,她都用了一种属于她自己的“中式”演唱方式,这也是最能引起华夏儿女共鸣的地方。流行唱法受各种文化的影响,从历史发源来看它来自西方,无论是受外在的文化环境还是内在的人物性格影响,演唱者们的演唱方式早已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演唱风格,通过唱或听来感受世界流行音乐的文化,了解世界各个地区和民族的流行音乐特点和社会文化环境,如果不把民族性的音乐文化表达方式加以保护和传承,青少年过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所听所唱均被“西化”,不懂得欣赏“中式”表达的演唱风格,这将导致民族流行音乐的缺失、国民性的缺失。我们应该在丰富多样的流行演唱风格中,去挖掘和总结出一种属于“中式”文化性格的流行演唱风格,并把它传承和发展下去,让“中式流行唱法”唱进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中。流行音乐在社会流传的过程中,会给整个社会和民众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这是基于流行音乐本身的质量和流行音乐的导向来说的,它的社会价值受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同时也跟流行音乐演绎者和欣赏者的文化素质、审美能力相关,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价值的发展是相互推动的过程和结果,流行音乐可以引导和影响社会文化价值,使大众文化生活有一个健康、丰润、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不论是什么类型和风格的流行音乐,都反映着当下社会文化生活的需求,是大众精神情感的依托与反映,所以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价值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的流行音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不过30年左右,其发展的历史和基础是短暂而薄弱的,然而流行音乐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刻的,如果民族特色的流行音乐不加以引导和传承,“中式”的演唱方式被渐渐西化,一个国家和民族将失去宝贵的民族灵魂;用欧美流行唱法演唱流行歌曲是一种流行演唱风格的存在,反映的是西方社会的文化个性,然而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有属于自己民族个性的表达方式,作为中国人的“中式流行唱法”,是民族文化和国人性格的最佳写照。

参考文献:

[1]付林.流行声乐M教学法-中国流行声乐教学体系的建构[J].社会音乐生活,2010(11).

篇(4)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59-03

当今国内的流行音乐一方面存在艺术文化价值薄弱、昙花一现的“速食快餐”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深受西方欧美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在表达方式上民族性被模糊化,甚至边缘化。借鉴与学习外来先进理念与技艺技术,是为站在一个更加国际与开放的文化视野,一味地照搬与模仿欧美国家,会流失掉更多优秀、宝贵的民族个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多元文化格局的今天,流行音乐所呈现的风格种类已然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在这参差不齐的流行音乐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流行音乐各种“西化”的表达方式。而作为一个中国人,属于“中式”的表达方式才是民族灵魂的根基,我们应该研究和发现属于本民族性格特点和文化表达的方法。华语流行乐坛不仅有着极具国际范的“西式”歌星,如李玟、王力宏等,也更需要具有民族性格表达方式的“中式”歌唱家,如邓丽君、刘欢等。

笔者把中华传统文化背景滋养下具有民族性格特点的流行演唱方式,归纳为“中式流行唱法”,首先谈谈“中式流行唱法”里“中式”的含义。

一、从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去理解“中式”的含义

“中式流行唱法”里“中式”的含义,主要是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影响最深远的两种思想文化体系中去理解。儒家、道家两种思想文化体系,是民族思想价值体系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对东方文明具有重大影响的意识形态,是中华历史文化的核心根基。

儒家的思想体系由孔子创立,并逐渐发展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政”和“仁政”,重视伦理关系。道家的思想体系代表主要是老子和庄子,其核心理念主要以道、无、自然、天性为主,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以柔克刚”“以雌守雄”等思想策略。

具“中式”演唱特点的歌唱家,在流行演唱上以邓丽君、刘欢、费玉清、蔡琴等为代表,他们的歌声在表达方式上含蓄而柔美,温婉而抒情,圆润的声线中不失力度。“乐而不”的中庸表达方式是中华文化的最佳体现,他们的歌声是对中华传统美的完美阐释。现今华语乐坛有许多优秀的歌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歌手已丢失掉民族的个性灵魂,加之种种快餐式粗糙媚俗的加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流行歌手只能红极一时,不能长久延续的原因。像邓丽君这类优秀的“中式”歌唱家能够“延续”至今,她的唱法与歌曲,突显了华人的审美方式与性格特点,她是在用“中式”的唱法传达中国人的性格灵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通俗演绎,让人一听便知道是中国人诠释的歌曲。

中国人自古以来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保守、稳重、隐忍、退避、克制、中庸,不走极端,不过度出格,不违逆众人的意见,喜欢从众和随大流。中国人的性格,一方面宽厚待人,追求和谐;另一方面严于律己、求自制和自省。对于君子来说,他的言行举止要合乎道、顺应道,中规中矩、小心谨慎。中国人喜欢一团和气,以大局为重,中国人说话说话客气、举止文雅,行为尽量保持礼节,礼让不争。中国人在感情表达上比较含蓄,不会像西方人那样直接和热烈。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另一代表人物,他从“性善”的角度出发,提出中国人应该具有“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最后形成了“仁、义、礼、智”四大基本道德规范,所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向是谦和有礼,慈善宽厚。例如邓丽君的荧幕形象具有中华传统美的特点,其舞台上的装扮大多以中式服装为主,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流露出中华传统女性的娴淑、高雅之美,儒道的文化点滴蕴含在其一颦一笑之中。

道家思想对中国人心性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庄子、老子为其学派思想的代表,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老子认为天地f物都是由道化生的,且天地万物都应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规律,道以自然为本,事物都按着自己原本的状态发展,使其符合自然的状态。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他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而庄子的“逍遥”“齐物”思想也正是顺应自然的“无为”,古人文学和艺术的至高境界,往往喜欢强调一种虚静脱俗的淡然状态,能够轻松地运用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和谐的目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带给人心灵上的滋养。

中国人的性格是内敛柔和的,为人处世能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性格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柔中带刚、以柔克刚的“怀柔”性格特点,正是老庄思想的最好映照。所以不难理解即使时过境迁,像费玉清、刘欢、邓丽君等一批有着“中式”情怀的流行歌唱家们还是深受国民的喜爱,他们的作品大多喜欢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用暗喻、隐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抱负,歌颂人间真善美,让人如沐春风的同时又能被这“强大”的品格力量所震撼。

二、“中式流行唱法”的内涵综析

怀揣着民族思想性格的表达方式和审美品味去演唱歌曲,这种演唱是极为“中式”的。在“中式流行唱法”里研究和阐释“流行唱法”的内涵与技法、演唱语言的“吐字发音”、舞台表现的“声、说、行、表”等。

(一)何谓“流行唱法”

流行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翻译过来的,它之所以流行,主要是因为其音乐结构形式简短、内容通俗、情感真挚,根植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从音乐体系与风格的本源看,流行音乐主要是在布鲁斯、叮砰巷、爵士乐、摇滚乐、索尔乐等美国大众及黑人音乐架构上发展起来的,以盈利为目的,也称商品音乐,是一种音乐的“工业化”现象,艺术性是次要的、市场性是主要的。然而,歌曲的种类和唱法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艺术歌曲并不一定非得以美声唱法来演绎,流行歌曲也不一定就要以流行唱法来演绎,一种唱法处理得当可以游刃有余地演绎任何风格与种类的歌曲,所以“中式流行唱法”也不是只可演绎“华语流行歌曲”,也可以演绎外国歌曲,不一定是“流行歌曲”,也可能是“艺术歌曲”“革命歌曲”“民族歌曲”等。不难发现,像邓丽君这类具有“中式”风格的歌手在演唱英文歌时,观众很难把她与欧美人联系起来,因为她的吐字和情感表达是“中式”的,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的说法。她用一套属于自己的“中式”表达方式来演绎全世界不同Z言与风格的歌曲,这一点,恰恰和现在一些“西化的”歌手相反,她是在用“中式”的表达方式演绎世界的文化。

随着流行音乐的到来,流行唱法也应运而生。流行唱法的风格多样,主要体现在演唱表达上的自然、随意,如同说话一样真实、自然,注重用自己最真实的声音歌唱,从而体现声音的个性化特点,真实自然地表达感情;表演有很强的煽动性和感染性,主要利用话筒等音响设备来扩大和制造声音的效果,也借用乐队伴奏和舞美灯光来烘托整个演唱气氛。“流行唱法”在我国曾被称为“通俗唱法”,也是因为其唱法具有“大众化”“生活化”等特点,旋律和节奏非常鲜明,内容和题材多以爱情、亲情、励志类为主。而后与国际接轨,就一直惯用为“流行唱法”。

(二)呼吸与共鸣

呼吸是歌唱中的首要条件,流行唱法中的呼吸一般分为慢吸慢呼、快吸快呼、快吸慢呼。唱歌是在呼吸的状态下进行的,在歌唱的过程中,保持稳定、饱满的气息支撑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比较常用的歌唱呼吸为胸腹式呼吸,即吸气时横膈膜下降,肚子膨胀;吐气时横膈膜上升,腹部慢慢收缩。胸腹式呼吸的完整过程为:吸气口鼻并用,将气吸到肺的底部,不可抬肩,吸入气息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横膈膜也逐渐扩张,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小腹则要用力收缩,背部挺立,这时的气推向两侧与背后并保持住,再缓缓将气吐出。所以,唱歌要保持吸气的状态,既要保持住气息,也要节省住气息,均匀地吐气,整个身体和表情是积极而放松的。

快吸快呼则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和鼻迅速把气息吸入到肺叶下部,并将气息保持住,在歌唱过程中常用“偷气”来连接乐句,让人难以发现吸气的痕迹,使上下句的衔接更加连贯、流畅。

流行唱法接近于说话的自然音色,以口腔共鸣为主,头腔和胸腔、鼻腔的共鸣也会在不同的音区合理增减。一般来说,低音的部分胸腔共鸣使用更多,在低音也明显感觉到胸腔的震动。在中高音区,则会运用到口腔共鸣、鼻腔共鸣,还有部分的头腔共鸣,这一音区也是最重要的真假音连接部分,需要娴熟运用气息、共鸣、发声使其统一连贯,用音阶和真假音交替连接的方式把换声区的那几个“爆破”音练习到圆润、统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混声”。高音区相对来说是头腔共鸣运用最多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摇滚歌手为了追求音响效果而用嗓音声嘶力竭地呐喊,为的是塑造自我的一种歌唱风格和情感表达,相对于“中式”圆润饱满、外柔内刚的声线形状来说是另一种风格的体现。

(三)“中式”的吐字咬字

流行演唱中的吐字咬字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出来的语言习惯、文化表达都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每一位演唱者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与审美标准唱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所以流行唱法的风格是不拘一格的。尽管如此,“中式”的流行唱法却还是有“规律”和“共性”可寻,比如邓丽君、费玉清、刘欢、蔡琴等“中式”风格歌唱家的吐字咬字都有其共性,即为国语普通话的发音标准。普通话的吐字归音讲究每一个字都清楚、准确、完整、饱满,正音练习是根据普通话的读音标准,校正自己的口音,包括平舌音和翘舌音的练习、鼻音和边音的练习、送气和不送气的练习、前鼻音和后鼻音的练习等;字头要求声母的发音部位准确、弹发有力,立字要求开口音稍闭,闭口音稍开;吐字要清晰,对于声母、韵母、声调要读准,辅音的练习要严格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发音要有力,韵母练习时控制好口腔的开合、唇形的平展圆敛及舌头的升降伸缩;声调练习也很重要,普通话中有不少字或词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声调不一样,意义也就不一样;归音是指吐字归音过程中对字尾的处理,要求做到弱收尾,趋势鲜明。

针对普通话发音的规则要求,在歌唱当中一样可以根据旋律的起伏和走向运用自如,所谓虚实结合、外柔内刚的处理方法,跟普通话的发音吐字如出一辙,字头声母清晰实在,辅音尾音的处理连绵虚微,不同地区的普通话发音也有差别,在歌唱中只要遵循了普通话的字正腔圆,以及吐字咬字的要领,就算一些“台湾腔”“北京腔”运用在歌唱中,也并不会脱离“中式”的审美,甚至会更有韵味。

三、“中式流行唱法”的价值研究

系列重要讲话中谈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如果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不仅不能形成我国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甚至还会有失去国家和民族独立精神的危险,在精神上成为别国附庸。

“中式流行唱法”是建立在深厚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流行唱法,因其流行唱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传播效应,大众接受度高、参与度高,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精神文化方式,所以用这种“中式”的方式去演唱流行歌曲,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广泛传播和升华。

流行音乐的风格多种多样,受众面极为广泛,也是青少年最喜欢的音乐种类之一,流行唱法不仅可以演唱各类风格的流行歌曲,也可以演唱流行歌曲以外的其他种类歌曲,比如华语流行乐坛的代表邓丽君就用属于她的一套流行唱法唱过民歌小调、摇滚爵士、日本演歌、革命歌曲等,无论哪一种风格,她都用了一种属于她自己的“中式”演唱方式,这也是最能引起华夏儿女共鸣的地方。流行唱法受各种文化的影响,从历史发源来看它来自西方,无论是受外在的文化环境还是内在的人物性格影响,演唱者们的演唱方式早已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演唱L格,通过唱或听来感受世界流行音乐的文化,了解世界各个地区和民族的流行音乐特点和社会文化环境,如果不把民族性的音乐文化表达方式加以保护和传承,青少年过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所听所唱均被“西化”,不懂得欣赏“中式”表达的演唱风格,这将导致民族流行音乐的缺失、国民性的缺失。我们应该在丰富多样的流行演唱风格中,去挖掘和总结出一种属于“中式”文化性格的流行演唱风格,并把它传承和发展下去,让“中式流行唱法”唱进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中。

流行音乐在社会流传的过程中,会给整个社会和民众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这是基于流行音乐本身的质量和流行音乐的导向来说的,它的社会价值受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同时也跟流行音乐演绎者和欣赏者的文化素质、审美能力相关,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价值的发展是相互推动的过程和结果,流行音乐可以引导和影响社会文化价值,使大众文化生活有一个健康、丰润、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不论是什么类型和风格的流行音乐,都反映着当下社会文化生活的需求,是大众精神情感的依托与反映,所以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价值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的流行音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不过30年左右,其发展的历史和基础是短暂而薄弱的,然而流行音乐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刻的,如果民族特色的流行音乐不加以引导和传承,“中式”的演唱方式被渐渐西化,一个国家和民族将失去宝贵的民族灵魂;用欧美流行唱法演唱流行歌曲是一种流行演唱风格的存在,反映的是西方社会的文化个性,然而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有属于自己民族个性的表达方式,作为中国人的“中式流行唱法”,是民族文化和国人性格的最佳写照。

参考文献:

[1]付林.流行声乐M教学法-中国流行声乐教学体系的建构[J].社会音乐生活,2010(11).

[2]刘晓飞.流行音乐的社会文化价值探寻[J].艺术研究,2011(4).

[3]胡杰.传统文化元素与流行歌曲创作的融合与创新[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1).

篇(5)

“改变一个孩子,才能改变一个家庭,才能改变一个村落,才能辐射一个城市,才能让千千万万的城市繁荣起来。”李尧坤如是说。最后他发现,中国传统的“蒙学教育”与这种教育观点非常契合。在中国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是在四岁至五岁。“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同时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

李尧坤开始了尝试,市教育局设立了中小学传统文化德育校本课程用书编写组。2012年,一年级至八年级的《蒙以养正》读本正式投放至云浮市中小学。该书以培养学生纯正善良的人格为主旨,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传统美德和民俗为专题来展开讲解。读本一经发放,全市中小学掀起一股“蒙学”热潮。

2013年11月,《立德树人》正式出版,相比于《蒙以养正》,这套读本更适合学生与家长一起来阅读。古代、现代故事,趣味链接,文化常识,礼仪知识……丰富而有趣的内容让学生们爱不释手,很多学生表示都是拿到手的第一个月就把全书都看了一遍。

《蒙以养正》的主编彭国强在云浮市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上说:“我们不应只把眼光放在学生身上,教师,才是真正的‘榜样’。校长做到,老师做到,引导学生做到才会更容易。”

作为最早一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之一,罗定市喜耀粤西学校一直在推行“性情教育”。这所学校由香港法住文化书院院长、香港喜耀教育文化基金会主席、前香港中文大学哲学教授霍韬晦创办并担任校监。

篇(6)

一、 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播现状

(一) 中国设计艺术市场、教育现状:回顾设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历史,我们的设计艺术,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而兴起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产生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在商品化经济的大潮中,急匆匆地紧随商品化经济爆炸式的发展,追逐潮流、赶超世界,却无法冷静下来,审视自己的文化,研究自己的教育。诚然,新的设计形式的不断涌现,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作品和造就了一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但总体来看缺乏原创性和个性语言,形式与语言一直是在跟着外国走,具体的陈述与表现上也失去了该有的民族人文精神,丢掉了民族的风格和传统的神韵,是令人深思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空间被改变之后,设计师的责任是重新营造一个适合现代人的人文语境和存在空间,而不是打破重来或盲目模仿、移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物质虽然丰富了,但地方文化溃散、传统文化失根、民间技艺失传已成为现实。面对如此的文化缺失,作为传承文化与创新未来,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应从全民教育入手,从设计艺术教育做起,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融本土民族文化资源于设计艺术教育中,探索和建立中国特色的现、当代设计艺术理论和教育,是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 传统文化在当今教育中的传播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根植于中华大地,世世代代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当今的传统文化教育对我国现实的教育体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点中:

1.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开拓进取、积极上进。

2.厚德载物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与品质。

3.和谐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妥善的与人交往。

4.“以义导利”观点,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5.爱国主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与民族精神。

二、 传统文化教育在设计艺术教育中传播的重要性

(一) 传统文化观念在现代设计教育中传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即能体现文化的独特性又能彰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符合东方传播语境下的内在要求,因而在设计所涉及的领域中广泛运用,掌握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优秀的经验,我们才能够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二) 传统文化的元素、形式在现代设计教育传播中的重要性:优秀的设计师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的技巧,更重要的还包括设计师的修养和对设计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市场的把握,若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与元素的设计则更要求设计师及其设计团队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扎实的修养积累,能够在运用的过程当中抓住精髓,而不是肤浅的搬用模式化得样式与元素。

三、 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一) 国际化背景下现代设计观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的传播思考对于现代设计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来说,只有从认识上站在比较高的起点上,才有可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西方现代设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确实具有可供借鉴的实际意义,高起点上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设计后,再进行设计上的创新。民族性是指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设计者应有意识地挖掘民族文化的精神,应将民族文化放在全球的背景上,以全球的视角来俯视民族文化,这样才能设计出全球所认同的精品来,在国际市场中建立有效的传播需要有世界语言的民族文化。

(二)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增强文化的归属感: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无数的璀璨文化宝藏,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应该珍视、继承、发扬,设计师作为不同时代新观念、新思想、新事物的创造者,就更应该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充满认同与归属,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文明之根,我们应该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当做一种责任,一种自豪。这种观念和思想应该渗透到我们艺术设计教学的整体活动中。

2. 设计呈现形式与元素的提炼要具有时代性:人类的审美是存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的审美与需求呈现的趋向是不同的,设计师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与元素的生搬硬套,应该传承文化中的精神内核,以具有时代特征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的审美特征。

(三) 在设计艺术专业基础教学环境中如何有效建立传统设计艺术的传播。

篇(7)

对于国人而言,音乐与产业,在传统观念中不可相连,作为音乐的连接词是音乐“事业”,音乐的服务性、非商业性是传统共识,然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文化的市场功能和产业性质日渐显露,文化可以也应当成为产业逐渐形成新的共识。

关于音乐文化产业的内容,吴存东、吴琼的《文化创意产业概论》一书中说到:包括了物质形态的可以成批量生产的产品,如音像、拷贝、乐谱、歌词……等,以及精神技术交流形态的音乐信息、设计、策划、评奖、演出及经纪等行业的整体商业服务活动。这将音乐文化产业所涵盖的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进行了较全面的概述。而商业演出作为音乐文化产业的分支,在胡月明的《演出营销》中有着清晰的行业界定――“营业性演出是服务性行业”。

音乐形成产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形态条件,包括整体具有一定规模和生产标准,应当具有独立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音乐产业内部生产行业形成完整而相互联系产业链。本文将运用调查法与事实例证等方法来阐述音乐文化产业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联系,并试图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新观点,开拓新视野,探寻如何通过产业的形式来传播我国传统音乐。但苦于调查条件有限,未能深入分析,望各位专家读者指教。

一、音乐文化产业市场的现状

1.音像制品市场

音像产业,是指将声音信号或声像信号复制到特定的物质载体上,以商品形式进入消费领域获取利益的事业。音像的产业链包括音像制品的制作、出版、复制、进口、批发、零售和出租等经营环节。其中,制作、出版和发行是产业链中的三大环节。出版环节包括出版与复制;发行环节包括进口、批发、零售和出租。

然而近几年来,国内音像市场持续不景气,大型电子音像出版社和公司也感到困难。困难在于产品制作上的多层环节,使得产业链出现制造成本高、运作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等诸多弊端。另外盗版猖獗、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也是音像市场的发展障碍。

2.商业演出市场

音乐演出业是指将音乐运作于市场,通过观众消费实现赢利的事业。其产业链包括演出策划方、文艺表演团体、投资方以及演出受众。演出业是为大众提供文化娱乐消费品的行业,产品性质的特殊性决定其根本核心是艺术创作与生产;而演出市场的核心主体是表演艺术个人或团体,现代演出市场无法脱离整体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素养,这些都客观决定了演出市场的成败。

2.1 国内演出市场

随着演出市场的逐步法制化、规范化,我国演出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资本及外资资本逐步进入演出市场,民营及海外文艺表演团体及个体演员、演出经纪机构及个体演出经纪人、演出场所纷纷出现,活跃了演出市场,演出市场的改革和转型已经逐步得到磨合,市场开始稳步发展。从地区发展看,呈现出以首都北京和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为龙头,中部和内陆各省市跟随的演出市场发展态势。

2.2 国际演出市场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际市场的形成,现代国际演出市场随之出现。这不是一国鼓励的文化经济行为,而是国际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的重要方式。突破传统民族国家及地域界限,在不同国家为某一个剧目安排演出场次与内容的事实,标志着现代跨国演出市场的最终形成。其音乐产品融合传统民族文化及现代文化于一身,具有形象真实的艺术感染力、现场互动交流等特点。

3.数字音乐市场

数字音乐市场不同于传统音乐产业行业。它是指在音乐的制作、储存、传播与使用过程中利用了数字化技术的音乐生产和消费形式。如手机铃声、彩铃、MP3、无线音乐等。音乐是一种艺术,而手机则是一种无线通讯工具,二者之间本无人和联系,然而数字的发展却使它们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根据音乐传播与使用方式的不同,可以把数字音乐分为在线音乐与移动音乐两类:前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音乐,可以直接在线欣赏,也可以下载到音频播放器中;后者是通过供应商的增值服务,如下载手机彩铃。据悉,2006 年我国音乐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38.2 亿,无线音乐118.9 亿,互联网音乐1.17 亿。可见它的出现对于其他传统音乐产业行业而言,是个颠覆性的挑战。

二、与传统音乐的联系

1.音像制品市场

在我国,音像市场是音乐文化产业的重要市场。目前,全球音像市场潜力巨大,其消费总量在380亿美元左右,但是,世界各地区所占的市场份额却极不平衡。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到1%。随着数字音乐的入侵,城市消费者对音像制品的热情大不如从前,而在网络没有完全普及的乡镇村,音像制品依然是人们欣赏音乐的主要渠道,然而在当下,音像制品的内容多偏向于城市消费人群,殊不知劳动人民更需要符合他们音乐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娱乐的音像制品。因此音像公司应当积极挖掘土生土长在民族民间的传统音乐(戏曲、歌曲等),拓宽乡、镇、村市场,制造农村消费群体喜爱的音乐产品。

2.商业演出市场

2.1 国内演出市场

在演出中,传统音乐同样可以找到发展之路。通过对传统音乐进行一系列的二度创作与加工,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发展,同时也为迎合受众人群的喜好做些创新,虽然这对于传统音乐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契机。如张艺谋、王潮歌、樊跃执导的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就是一个产业运作与传统音乐音乐成功结合的案例,其创造的商业价值非同一般,每天两场,每场70分钟,场场爆满。据说每场毛利上百万,净利20万。《印象・刘三姐》采用了“四结合”的模式――政府扶持与广维集团投资管理结合;本土文艺工作者与著名艺术家的品牌效应结合;高素质专业艺术队伍与助学扶贫工作结合;开发山水景观大舞台与拉动旅游及相关产业结合。

2.2 国际演出市场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联系

国际演出市场是推动传统音乐发展的机遇,是国际市场中的个性名片。正如2008 年“北京音乐与艺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态势高层论坛”中,某一国际演出公司老总谈到其公司成功经验时指出,在国际演出市场,他们公司主推原生态民族民间剧目和中国古典文化剧目。把民族文化与国际接轨,吸纳我国各传统音乐文化,注重商业化运作,找到国外观众的文化认同点,使得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在世界内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另外,演出市场的音乐消费群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可以引导音乐商品价值的延续和派生产品再消费。吴存东、吴琼的《文化创意产业概论》一书中提到“引信”理论,即“在一定环境下经‘引爆’后释放巨大的能量,从而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如炎黄风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推出《炎黄风情》交响组曲时,逐步开发《炎黄风情》系列的动漫、新媒体绘画、雕塑、工艺品、服饰等产品;流行音乐的粉丝们也会因为钟爱某歌手或明星而购买其代言的非音乐类商品。这种营销的手段也称为“矩阵式营销”,即一个产品为轴心,以其他产业衍生出一个矩面,即衍生产品。再如2005年香港导演徐克的《七剑下天山》,制定了严谨的产业链,如七剑游戏,销售规模达7000亿、七剑动漫,中韩动漫、七剑音乐,出口七剑原声大碟等。2006年湖南卫视的热播剧《大长今》,通过观众对《大长今》的着迷,开发者随即以此为契机,衍生相关产业,如韩国料理餐馆、药膳坊、韩式美容机构等。这一举措不但拉动了消费,同时在国外掀起了一股强有力的“哈韩”热潮,对传播韩国本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相比从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韩语,去韩国求学,这一切都是潜在的利益。

3.数字音乐市场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联系

消费者会根据个人喜好来选择数字市场中的音乐产品,而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了吸引更多类型的消费者,尽力充实自己的音乐产品库。数字音乐市场可以效仿音乐制品市场,积极挖掘传统音乐素材。近几年,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风”正在流行音乐创作中盛行,证明这样“接地气”的创作手法不仅具有我国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而且消费者也很买账。如此既传播了传统文化,又收获了经济效益,何乐而不为?即营利与公益、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结合。(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篇(8)

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也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今天,在全球经济化和加入WTO的挑战面前,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化。

第一,要提高自己的认识。实践证明,文化不但能成产业,而且可以做强做大。但有两点必须注意:(1)文化产业必须以促进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出发点。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市场需求,但并不是所有市场需求都合理,文化产业不能完全市场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二者最佳结合;(2)文化产业的建设关键在人的观念和智慧。好莱坞电影业称霸世界,每年出口达数百亿美元,主要是因为那里聚集了一大批世界知名导演、演员和制作人员,还有大批市场营销人员。文化产业是消耗自然资源较少,但对知识、技术和人才要求却很高的产业。不要一讲发展文化产业就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投入大量资金。

第二,当务之急是建立文化企业,发展中国的文化跨国企业。实现文化产业化,市场化是前提,企业化是基础。有市场就必须有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文化产业化是为市场而生产的文化企业和为文化产品而流通的市场有机统一。同物质产业一样,文化产业必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企业。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动力是资本的全球化,而它的直接发动者和组织者是跨国公司和跨国的经济组织。中国的文化产业要走向世界,不可没有自己的跨国公司。因此,认真研究跨国公司的发展规律,加快壮大自己的文化跨国公司,是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三,要完善产业运作机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更多地要依靠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减少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要改革文化产业投资体制,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运用投资控股、金融信贷、资本融资等手段,建立多渠道投资文化产业的体制和有效的筹资机制,形成一个综合性投资融资格局。要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 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实施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要通过完善以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以及相应的文化投资体制改革,构筑应对WTO的国办、民办一体化的“文化产业方阵”。

第四,要打造响亮的中国品牌。鼓励文化经营单位之间优势互补,促进资产、人才、技术的合理组合,形成优秀人才、高新技术、名牌产品、高效益经营单位为龙头,资产为纽带, 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乃至跨国经营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发挥它们的骨干作用。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相比,我国文化支柱产业还没形成气候,国家应制定扶持政策,扶持文化支柱产业的启动,支持重点项目的开发。比如,我国国土辽阔,风光秀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积极鼓励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就是个好举措。应该让旅游拉动内外需求,带动经济增长。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 加速文化产业实现两个转变的步伐,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

第五,要扩大文化资源的配置范围。中国家喻户晓的《花木兰》,被迪斯尼公司拍摄成动画片,将它打向世界,仅在上海就创造票房价值230多万元;好莱坞巨片《侏罗纪公园》和续集《失落的世界》,采用了中国的恐龙蛋化石资料,让全世界的大人和小孩惊叹不已。事实说明,全球化的文化资源配置,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中国文化产业要从过去主要依赖国内资源,逐渐发展为依赖国内和国际两种文化资源,做到天下财富为我所用,天下人才为我从善。当今世界,谁能够做到这一点,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

第六,放宽市场准入,制定投资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文化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加盟,但当前我国只有很少的企业和个人投资于此,并且规模都不是很大,比如说中国的文化产业企业没有一家名列中国企业500强,这和国外的文化产业极不对称,以卵击石,何以竞争?国家应对那些投资文化产业的个人或实体(无论是国有还是私有)采取免税、减税、贴息贷款、税利返还、差别税率等经济手段,鼓励向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使得有逐利性的资本转向文化产业,从而从总体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七,注重文化市场的全面培育。对我国文化市场的培育首先是行业性市场的培育。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市场,如图书市场相对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更多的文化市场,如竞技市场、艺术类市场等还需要更大的开发。其次是对东西部地区市场的开发,文化市场的东强西弱客观上要求随着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也来个文化西部大开发,从根本上改变西部文化市场的落后状况,从地理层面上清除壁垒,完善全国市场;最后是要注重城乡文化市场并重,努力改变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市场产品单调的状况,避免文化层面上的城乡差别,使两头并举,全面发展。

第八,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化。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厚的文化积累,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独有文化类型,这是一种难以估量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资源为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中国文明长盛不衰从远古洪荒一直延续到现代。这一历史事实表明,传统文化主导的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世界其它文化所不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其生存智慧和文化魅力本身就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谜,具有吸引文化市场目光和思维的奇异性。(2)传统文化在其演化的历史过程中留下了文化瑰宝,这些珍奇的文化遗存从上古时代一直排列到现代的整个中国文明史序列,而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从漠河到海南的山山水水之间,谱写着中华大地上勤劳的人们从石器时代走到网络时代的壮丽诗篇。辉煌的故宫,巍巍的长城,谜一样的秦皇陵,神秘的三星堆,神圣而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不胜枚举的古迹如星斗一样闪烁在中华大地。这些古迹都是富有世界竞争力的中国独有的品牌资源。(3)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融合外来文化,并在六朝以后以儒释道为主流的文化形态,遗留下许多灿烂的文化圣地,儒教的文庙,佛教的寺院,道教的宫观,成为文化旅游的热点。(4)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既吸取着传统文化的营养,又在各民族的地理环境中保有和发展着自己的传统,其民情风俗、工艺技术和构成一道道多姿多彩的文化风景线。总之,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资源既是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化的宝贵财富。

市场就是现实中活生生的需求,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将使传统文化更多地获得被社会接纳和发展的可能性,使中华文明获得新生,以自己的独特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此首先要科学评估和保护好传统文化资源。科学评估就是要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社会文化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伦理和宗教价值、艺术价值和满足文化市场的经济价值等等进行评估。保护好传统文化价值就是要建立切实的制度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造成对文化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尤其应对具有品牌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其次,把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框架中,给予法律和政策上的合理地位,发挥文化产业化在整个产业化中的作用。最后,把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同国际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结合起来,使文化产业化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又成为中外经济技术交往的契机。

第九,加大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投资。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是人力资本主导的新经济,它的发展主要依赖“有腿资产”,需要用“资本”来追逐“知本”,因而,对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有巨额回报的。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无论在大学,还是在企业, 很少有专门培养这类人才的科目,更多的焦点是放在第一、第二产业人才的教育。这就需要国家通过在高校设置相应的文化产业院系、设立与此相关的基金会或采取奖励的方法鼓励社会对文化人才的培养。通过培养懂专业、会管理、能运作的文化生产者、文化经纪人、文化企业家,不但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理论的探索,而且可以使真正懂得文化、市场和经济的综合型人才投入到文化开发的浪潮中去,加快文化产业的快 速发展。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壮大自己的文化产业,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发展现代化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9)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竞赛由省教育厅主办,人民教育出版社、云南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等承办。竞赛依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设置,内容涵盖孔子与儒家文化、汉字艺术、书法篆刻、茶文化、京剧、传统建筑、中医中药等多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型。同时,为凸显本土文化特色,云南传统文化将占此次竞赛内容的10%

竞赛方式分为网上竞赛和现场竞赛。网上竞赛面向全省中小学生,学生可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活动官方网站()答题页面进行答题;现场竞赛决赛分为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由各州市选拔学生组成代表队参加。

当天上午在竞赛启动仪式后,来自全省的300余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师集训班学习活动。在为期两天的集训学习中,来自省内外的知名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围绕“孔子的修齐治平之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实践”等主题,与参训教师进行深入交流互动,以期通过集训学习提升参训教师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

全国290余家网吧因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被停业整顿

《人民日报》消息 为规范上网服务场所经营秩序,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改善上网服务场所环境,进一步推进上网服务场所转型升级,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织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加强暑期文化市场管理,依法严格查处上网服务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行为。

据统计,仅7月份,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针对上网服务场所经营活动共出动检查人员35万余人次,检查上网服务场所15万余家,责令整改2 520家,受理举报1 132件,立案调查2 411件,警告1 879家。自暑期开始以来,全国共查办上网服务场所接纳未成年人案件2 540起,其中河南省周口市乐乐电脑网吧、湖北省武汉市鑫体验网吧等290余家上网服务场所被依法责令停业整顿;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开心点击网吧等9家上网服务场所被依法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文化部将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管,要求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加强日常巡查,坚决打击接纳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在全面深入开展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的同时,重点推动县城、乡镇和城乡接合部上网服务场所守法经营、转型升级,鼓励上网服务场所改善环境、优化服务,使之成为敞亮、开放、整洁的公众文化场所。

河南:从今年9月起将戏曲列入大中小学课程计划

篇(10)

一、新兴文化业态概念及背景

新兴文化业态是与传统文化产业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伴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发展而催生的新的文化业态。新兴文化业态继承了传统文化产业,并在基础上增设新的属性;新d文化业态的“新”关键就在于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接相关,高新技术创新了全新的文化业态;新兴文化业态推动不同文化行业之间的融合。

新兴文化业态核心是创意。目前,我们所说的新兴文化业态主要包括――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新兴电视媒体、在线娱乐、文化装备制造、影视传媒、综合性版权贸易、文化类信息增值服务、按需印刷、现代文化产品物流服务。具体包括: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移动电视、网络信息内容服务、网络游戏服务、动漫、流动多媒体、影音、网络出版及手机媒体等。

二、吉林省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评判

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为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积蓄能量。2006年以来,吉林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达到17.3%,分别比同期全省GDP和第三产业增速高1.6个和0.5个百分点。2008年,吉林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18.76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96%,比上年增加129.44亿元,增长68.3%,从业人员保持了4%的增长速度,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近50万个,初步培育了以长影集团、吉林省广电网络集团、吉林出版集团、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吉林歌舞集团、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吉林动漫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吉林文化品牌层出不穷,“吉林歌舞”、“吉林动漫”、“吉林二人转”等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吉林省较为活跃且颇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具备改造提升基础。

吉林省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及新兴文化业态发展。2003年,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开启,吉林省制定了《吉林省文化发展纲要》、《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吉林省重点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吉林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出台了《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吉林省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本着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原则,根据市场发育条件,逐步将文化单位推向市场。经过近10年文化体制改革,吉林省文化产业迸发出全新的发展活力,为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三、吉林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的建议

(一)继续深化改革,以新兴文化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绩,改制后的一批文化企业迸发出活力。但是文化体制改革关键在构建健康文化市场及培育新兴文化企业,打造文化产业链,激发文化创业热情,促成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局面,为实现这个目标,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对未改革的重点文化领域,要拿出改革的勇气和信心,盘活文化资源,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已经改革的文化领域,要延长文化产业链,鼓励文化企业由传统文化产业向新兴文化业态延伸,对积极发展新兴文化的企业给予适当的帮助。

(二)利用税收杠杆,扶持新兴文化企业发展

税收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对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促进新兴文化产品供给,引导和鼓励新兴文化业态发展作用不可替代。我省新兴文化业态处于起步阶段,税收政策要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尤其是在短期内培育一批能够引导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发面发挥作用,重点扶持新兴文化龙头企业,建立特殊税收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内容创新;创造较为宽松的新兴文化业态税收环境,推动我省创意产业园、创意孵化基地建设,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增强新兴文化业态整体市场竞争力。

(三)遵循市场规律,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新兴文化业态在市场经济中应运而生,一批股份制或民营文化企业成为新兴文化市场的主体。吉林省文化市场是以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为主导的市场格局,在市场竞争中,国字头的文化企业占据优势。新兴文化业态的产业特殊性要求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处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在政策扶持和招投标过程中,要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关注,大力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新兴文化市场,形成多主体投资、多层次开发的新兴文化市场。

(四)政府资金引导,形成新兴文化业态创业、壮大局面

篇(11)

党的十六大以来,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各种新兴的文化服务、文化活动以不同的表现形态,走进了城市社区和乡里村间,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但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部分农村,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文化生活十分贫乏;一些地方愚昧迷信活动抬头,腐朽思想蔓延,社会丑恶现象沉滓泛起等。这些问题仅仅是基层文化建设的薄弱程度在社会上的表面反映,更为值得重视的是,一些地区基层文化建设的缺失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基层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失调现象仍在继续,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文化差距仍在继续扩大,文化之间的冲撞也时有发生而且有继续升级的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结构迅速发展和变化,人们的市场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的不断确立,人民群众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文化需求的多层次和多样化要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结构性变化调整。但是,由于我们传统文化建设的思想注重的是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和国家意识形态属性,注重的是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抵制和消除异质文化的影响。这种单向的灌输,只看到防止消极文化的负面影响,忽视对其传播手段和表现形式的快捷性和有效性的研究。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缺乏战略考虑,表现在共公文化设施残缺不全的现实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结构性矛盾;表现在基层文化服务水平低下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着市场性矛盾。各级政府做了一些工作,但这些“文化秀”在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中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社会效益如何,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等问题研究不够,用心不够。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性缺失实际上等于将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的责任推向市场,导致基层文化阵地在市场文化的冲击下丧失。

二、文化管理机制的紊乱制约了文化资源合理配置

文化设施是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文艺繁荣的载体。提供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管理文化的职能要求政府切实履行的文化管理的职能,而传统的基层文化建设与管理是按地方和行业的条块分割方式设立的,文化经营管理单位众多,投资规模狭小而分散,重复建设严重,服务功能低下,社会效益极差。由于各个政府的职能部门工作任务和具体利益的不同,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了多头管理,多头投资,使有限的文化资源因管理部门的不同,所有权的分离,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有限文化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目前,经过几轮的文化体制改革,政府的文化职能部门本该属于自己的搞好文化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功能推向市场,把本应该属于政府法定的保护公民文化权利和实现文化利益职能性工作,变为实现其内在效应的文化市场交易。由于政府将投资公共文化的主体地位分割为不同部门,部门之间利益竞争和均衡成为政府的日常工作,文化服务于文化管理限于缺位和错位之中。政府要么把公益文化推向市场,使有限的公共文化资源因缺乏市场敏感性变成了空壳子和“摆设品”;要么垄断经营性文化市场,使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活力因垄断的市场而失去活力和效力,造成了文化资源的闲置和大量流失,加大了市场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与单调匮乏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矛盾。政府从垄断文化资源到把公共文化推向市场,从管理文化市场到获取文化垄断的利益,从自己发展文化产业到鼓励民间资本有限的参与,反映出政府管理文化的迷茫和无奈。

三、文化的市场能力难以支撑起基层文化安全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