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校园文化优秀案例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7 15:53:1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校园文化优秀案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校园文化优秀案例

篇(1)

⑧邵东.论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在虚拟现实设计中的应用.中国包装工业,2015,Z2.

参考文献:

[1]盖晓明,谭朝炎.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李响,任竹凌,韩沛杰.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8).

[3]卜彦芳.传媒经济学理论与案例[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4]石云涛.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学苑出版社,2004.

[5]梅仕士.民间文化元素在电脑游戏创作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6.

[6]崔玉霞.古代侠客文化与现代网络游戏[J].江西社会科学,2005,(01).

[7]涂锐.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表现与运用[J].东南传播,2009,(2).

[8]贾永腾.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缘由和路径[J].山东工会论坛,2015,(6).

篇(2)

高职教育是一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类型,有着不同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规模和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校园文化建设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特征和规律。近年来,虽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见诸报刊杂志,但系统研究的少,尤其是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具一定实践价值的高职校园文化研究的专著则鲜见。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贺继明、蒋家胜主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拓宽和深化了这个领域的理论研究。该书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体系完整,剖析深刻,系统总结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高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极富灵动个性的亚文化类型,根植于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土壤之中。该书作者采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面对当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历史使命,继承和发展中国关于校园文化精华,批判地吸收西方校园文化中积极的部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探索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规律。该著作共10章40节,第一章总论,从共性的角度剖析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考察国内外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研究的现状,归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得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建设方略。第二章至第五章,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分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建构、动力机制、总体要求、基本原则。第六至九章,从要素与整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要求出发,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及活动文化四个维度剖析高职校园文化的四个结构元素的文化功能。最后一章,剖析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院品牌竞争力打造的关系,运用CIS理论提升高职院校的品牌形象的战略目标和路径选择。全书脉络分明,层次清晰,体系完整,总结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

第二,立足现实,紧跟时代,摆脱了空谈理论的抽象做法,凸显实践价值。校园文化并非书斋中的学问,其价值重在实践和建设。作者是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的管理者、教育者和研究者,有着较深厚的学术底蕴、对校园文化有真知灼见和实践经验,在剖析我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成绩与不足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主张以为指导,立足国情、校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国外优秀校园文化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相碰撞及融合中,建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该著作对于新时期如何进一步适应转型、提升品质、突出特色和创建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色和建设规律的高职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价值。

第三,研究视角独特,开展继承性创新,突出校园文化在高职品牌竞争中的功能。作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的“软实力”之一,将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品牌竞争力联系起来,而且采用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梳理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定位、构成要素、五大原则、四大建设等创新性观点,都是比较深刻和有见地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推进高职院校改革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该著作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框架设计合理,逻辑结构严谨,重点突出,行文流畅,文风朴实,实现了理论性、学术性、可读性和操作性融于一体,增强了理论著作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是一部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学术价值和写作质量的佳作。

篇(3)

摘 要:我国的高职院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各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对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探索,校企合作的比例不断加大。一方面,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实习锻炼的平台,同学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去,另一方面,高等院校也为企业提供了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本身就是一种双赢。学生从校园走进企业的过程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175-02

收稿日期:2014-11-20

基金项目:此论文是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回归课程化研究》

作者简介:余燕(1969-),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学。李克卫(1988-),男,汉,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人,助教,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1、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campus culture)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其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追求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但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都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着眼点,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必要性

2.1 能更好的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企业很难找到满意的毕业生,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和社会需求相脱节,彼此文化的互动性较差。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可以使学校以企业导向为目标,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2.2 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组织所特有的,难以被其他组织模仿的一种资源能力。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否满足企业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过程中企业的参与程度,也即两者文化的对接与融合程度如何。高职院校的校园企业文化是否和企业文化对接,以及对接的程度如何都影响着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而学生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着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3 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

学生从大学校园步入企业,实现了从学生向企业员工转变的过程。在转变的过程中,面对全新的环境,学生不论是在知识、技能、社交以及心理上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注重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那么无疑会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能使学生迅速地融入到企业的工作中去。

3、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对接的途径

由于企业相对于校园来说,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所以校园文化相对于企业文化来说显得有些滞后与迟钝。所以,校园文化在明确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应该多借鉴学习企业文化,多吸取优秀企业文化的理念,达到以企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目的。

3.1 课程的互动

课程的设置对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顺利对接至关重要,首先课程的设置要以企业为导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通过改变课程的设置来满足企业的需求。以往,每个学校的教学计划都是通过学校自身的教师团队来制定的,新形势下,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提倡让企业也参与进来,可以请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双向互动,制定更好的培养方案。此外,也将与企业相关的内容(如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案例等)安排进学生的相关课程里。

3.2 人员的互动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互动,是以人员为载体的对接互动,因此应该多加强校园与企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例如派一些教师去企业参观学习,尽量使教师所讲的内容切合企业实际,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也鼓励一些企业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走进高校、走进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丰富的案例讲解,提升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一些国外的发达国家就十分注重大学与企业人员的互动,例如日本的大学就鼓励大学教师兼职企业的顾问,而企业中的一些工作人员则兼任大学的讲师等。

3.3 合作形式的不断创新

校企合作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一条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按照以企业为导向来培养学生,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大学和企业可以通过一些创新的合作形式来促进彼此文化的对接,例如学校可以在企业的指导下建设实训基地,直接在学校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来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学校也可以通过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事务的管理决策,拉近彼此的距离。学校还可以创新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主体只有学校的教师,学校也可考虑把企业加入到学生的评价主体中去。

3.4 制度的保障

学校为了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有一套约束学生和教师的管理制度。企业也是一样,为了保障企业的顺利运营,也要有一套规范组织成员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本身又构成了各自文化的一部分。制度的保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时,高校应该积极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创新自己的管理理念,创造出既符合高校教育规律,又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制度。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制度的形式,来保障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例如通过制度的形式规定学生参加企业实践的时间,教师每年去企业参观学习的次数等。

4、结语

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牢牢把握以企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学校与企业必须深化合作,学校要充分借鉴和引进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从而建设具有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特色高职校园文化,为社会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先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7(1):70—73.

篇(4)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的成果

成果1:校园文化,异彩纷呈

通过本课题倡导的“书香溢校园,阅读助成长”的方案助推,经过课堂改革的推进,以和谐文化建设为主线的弥勒校园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弥阳一小:以“创建书香校园、共享读书乐趣”为目标,营造了人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氛围,有力践行了“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的学习理念。

弥阳二小:借助“国学经典教育”这一平台,以“华夏诗篇伴我行”、“国学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书香雅韵传文明、国学经典润心灵”等系列国学教育活动,营造充满浓郁文化氛围气息的“书香校园”。

弥勒一中:确立课程文化的主体――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学习共同体。经几年实践现已形成自己的课程文化体系。高考成绩在州内一级完全中学中独树一帜,深厚的高考备考文化景观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学习交流者。

弥阳中学:通过不断地挖掘和开发,逐步形成了学校自身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通过各种活动推进,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了系列化和规范化,增强对校园文化活动规律性的把握,从而提升了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内涵。

弥勒四中: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开展“延安精神在校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构建四中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师生精神灵魂,促进校园先进文化的养成,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分别荣获“弥勒县延安精神研究先进集体”,“红河州延安精神研究先进集体”和“云南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先进学校”称号。“延安精神在校园,春风雨露润心田”这就是延安精神在四中的真实写照!

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模式不胜枚举。

成果2:读书活动,多姿多彩

通过本课题推进,营造了全县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了学生“喜读、爱读、想读”课外书的良好氛围。在课题推进下,各学校成立创建课外读书活动领导小组,并将“书香校园”建设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有胜者,有的学校把读书活动的效果延伸到家庭和社区,使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更充分,内容更丰富,使书香校园建设,成效更显著,特色更鲜明。

成果3:校本教研,硕果盈枝

在课题研究的推进下,学校校本教材开发成果显现。

高中:在课题组的引领下,编辑《高考研究专辑》,收集高考信息。课题组成员白凤鸣老师组织弥勒一中数学备课组编写了高三数学辅导资料《2009年全国数学高考(二卷)考点归纳与预测》;2010年6月又参与湖北青于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高考数学‘核按钮’”的编审并参与《2010高考数学‘核按钮’》和《2011高考数学‘核按钮’》两书的编审;2010年7月白凤鸣老师与数学备课组又编写了《高三数学总复习-直击高考》一书,目前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初中:课题组成员陈艳芬、韩丽仙老师组织教师开发了校本教材:《廉洁文化进校园》、《熠熠的团徽 青春的光芒》。弥勒五中在课题组成员赵伟老师的组织下,在《高中政治趣味哲学案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初中政治趣味哲学案例》教学研讨,并通过学校校刊《阳光》进行交流推广。

小学:课题组成员李吉华、彭桂菁、王彦及武英老师组织备课组编写了五年级下、六年级上《小学生前置作业》,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实验学校古城小学在雷英老师的带领下,以书香校园活动为载体,编写了校本教材《每周一诗》及《书香溢校园、阅读助成长――古城小学课外阅读记录》。其他学校在教科所的倡导下,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成果丰硕。弥阳二小张玉菊老师带领数学教研组,编写了小学一至六年级《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论文集、《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教案集及《优质课》教学录像、《片段教学》录像等;庆来学校英语教学课题研究中心根据教学需要,组织编写了《少儿英语学习与训练系列――TEXT BOOK》一、二年级校本教材。温泉小学结合教学实践,编写了二、三、四年级小学语文《单元主题作业设计》校本教材。

教科所:通过倡导学校读书活动,倡导师生写作,课题组在2010年编辑出版了《弥勒县中小学生优秀作文选》。教科所还同时编辑出版了教科研系列丛书:《弥勒县教育科研成果汇编》、《弥勒县教研员优秀论文集》、《教师优秀论文集》,指导学校开展教学科研。课题组编辑了《弥勒县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集》,课题组成员张琼老师还独立编写了《小学生趣味串联识字读本》。

二、研究的反思

1.领导参与课题,通过行政方式推进课题是本课题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

篇(5)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96-01

校企之间文化的互融、互动、互惠逐渐成为校企合作的新取向。原有的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已经不能适应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改革趋势,也不能满足职校学生随时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训的要求。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原动力是一种使命感,注重过程;而企业文化是责任文化,强调责任感,更侧重于结果。校园文化是一种研究性文化,追求的是理性、品味;而企业文化则是实践性文化,必须与生产、管理、经营相结合。校园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激发师生员工的责任感与创造力,培育全体师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校整体效率;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灵魂,其本质是一种气氛、一种环境,使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并行不败之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着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是围绕"管理"与"气氛",从而形成奋斗、爱岗敬业,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相同点,就是它们的主体都是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在二者的建设中要关心人、理解人、凝聚人,重视人的发展,尤其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

正是因为两种文化有着差异性和共同点,才可以取长补短,相互衔接和融合。我根据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在校企文化融合中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职业教育要求学校办学面向企业面向就业岗位,:"今天做职校的优秀学生,明天是企业的出色员工。"

在教学上,"让企业的能人走上讲台,让工厂的车间成为课堂",与此同时,企业文化融会贯通到校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校感受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的熏陶,接受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我的具体做法是:

1以校企精神文化对接为重点

大力宣传企业文化元素,以众多成功的经营案例、企业文化选粹为素材,大量充实和应用于教学活动和学生第二课堂中。如企业文化中的人才六大意识――成长意识、成就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勤俭意识,不断出现在教师的教案、学生的演讲和讨论中。在每个教室企业文化和优秀企业家上墙;

在校园内醒目的校训"重德厚才"与"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企业用人理念相一致。"请进来"――请集团企业老总到校解读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历程;"走出去"――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我们学校定点实习的企业集团内部刊物,会经常出现学生写的文章,都是发自内心点点滴滴的感悟。在偶像教育方面,将企业家、优秀员工的事迹广泛宣传,通过成功的企业人艰苦创业史来教育学生,在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生活中,看到严峻的实际问题,使其认识到坚韧不拔的品质的重要性,理解吃苦耐劳的精神实质。这些身边的成功创业者更具教育的说服力。比如邀请一位企业劳动模范来校向学生讲述自己在短短的七年时间里,从一名刚毕业的中专生到车间副主任的成长过程――当一线操作工,曾经累的哭,不仅坚持下来,而且工作成绩还得到认可。

劳动模范用个人的经历诠释了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是备受世人推崇的优秀品质,也是应该弘扬的优秀校园文化,也诠释了企业文化的三大核心理念之一,――为员工创造前途。学生听了劳模的讲座后很受启发,他们认为:爱岗的精神、敬业的品格,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从这个劳模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信心倍增。

2以校企制度文化对接为亮点

在学生管理模式上不只是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书斋式的"硬管理",而是注意汲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诸如诚信、实力、稳健、敏锐、和谐共生等企业文化的内容。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比如设置"表扬台"、"曝光台",时刻关注每个人的行为。同时制定与企业接轨的评优标准。比如说"在企业里,只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认同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作出贡献的都是人才。"据此我制定了"优秀学生"的评选条件,使得我校的优秀学生就业后参加企业的评优同样具有竞争力。因为他们从学校开始,一直是以和企业同样的人才理念来要求自己。以和企业一致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学生从学校到就业岗位,从学生到一线工人,能很快适应这个转变过程。

篇(6)

一、校园文化概念研究

国内学术界对美国校园文化研究的引介很少,而关于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本文只检索到李好(2010)的引介。他在文中提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从实用性角度给校园文化下了一个规范性的定义:校园文化,即学校的历史使命、物质环境、标准、传统、价值观、办学实践、信仰、假说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指导高校学生个体或团体行为,以及为他们认识理解校园内外一些实践、行为提供参考框架的一种模式。李好指出,这个定义逐渐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已成为目前美国国内对于校园文化的主流诠释。

二、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及特点探讨

有研究者针对美国校园文化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靳珠(2005)、黄静潇(2010)、赵曾臻和支希哲(2013)、孟可心(2013)对美国校园文化特点的总结不谋而合,都认为“突出以人为本、突出多元文化交叉融合、崇尚以自我为中心、崇尚英雄至上、重视法律与契约、突出美与力”是美国校园文化的突出特点。许金如(2014)的观点与上述相近,认为多元文化汇聚、张扬学生个性、创设优美环境是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和特点。李(2014)也认为当代美国大学校园文化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崇尚“英雄至上”,同时指出美国校园文化也强调创新意识。王继华(2012)则认为,美国校园文化,一是尊重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注重国际多元文化教育的交叉与融合,三是强调和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赵云梅(2012)认同美国学者提出的校园文化的四种要素,并认为这四种要素也形成了校园文化的四个层次,即有形文化、行为方式、价值观、哲学意念。

还有研究者从比较的视角对中美校园文化给予了分析。如宫兰一(2015)认为,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中美态度有所不同。我国大学普遍重视物质文化,单有大楼缺大师,有校园缺精神,有活动缺内涵;美国大学则重视将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融入校园物质景观,美国大学比中国大学更推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以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张、张晓丹(2013)比较了中美校园文化在体育运动和教育体制上的差异,一是体育素质在美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而在中国则被忽视了;二是美国是开放式管理,而中国是封闭式管理,美国学生的自由度更大。何慧萍(2015)对中美大学校园文化进行了比较,她认为,在物质层面,美国的校园环境设计和文化标识注重通过物质文化彰显学校追求的价值;中国大学校园注重寓情于景、寓教于景,大多遵照学校历史、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来建造名人雕塑。在制度层面,主要表现在权力下放和规章制度方面。美国各州有较高的教育自,联邦政府主要起协调、监督作用;在中国,教育部门执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学校的自力相对有限。美国大学的规章制度相对较少,若不违法,学生有较高的自由度;中国大学的规章制度相对较多,管理严格,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有限。

三、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研究

一些研究者不仅分析了美国校园文化的特点,而且总结了美国经验对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如王德广(2003)认为,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在价值结构和价值取向上呈现出主流突出、价值多元化的色彩。靳珠(2005)提出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导向性作用营造健康德育环境,塑造校园文化精英代表促使校园文化人格化,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潜在影响。李好(2010)则提出要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国际交流,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共青团工作紧密结合,借鉴海外经验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重。许金如(2014)认为美国校园文化的人文气息、环境气象、个性气质和进取气度值得我国借鉴。

综上可见,关于国内对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的研究,其关注点比较集中于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与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差异方面,对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的特点挖掘较为深入,对中美两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差异也把握准确。但是,关于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的研究,其不足也显而易见:其一是研究成果数量远不够丰富,涉及的议题过窄,缺少对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形成的背景的讨论,对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经验缺少微观视角的关注,专题性的案例研究更是难得一见;其二,关于“启示”的研究缺少对美国经验之于中国大学的适应性的探讨,本土化研究不足;其三,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大多较为宏观,操作性不强;其四,对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缺少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现有研究成果总体上呈碎片化状态。

【参考文献】

篇(7)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无形品牌,它关系着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就目前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小学校园的长远发展。

一、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即是指:在小学校园中形成的以“和谐”为中心的文化价值理念,同时,它也是在校园中形成的一种和睦、协调、公平的校园氛围。由此可见,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旨在创造一个活泼融洽、友爱和睦的人际环境和团结互助、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促进师生、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的不同小学其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了小学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1.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德育价值不足

小学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外在的标志,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实体,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凭借校园物质文化展现出来的,因此,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但当前很多人认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或是校园花草树木的种植与修理或是校园标语的创造与宣传或是校园建筑的翻新与扩建,等等。可见,不少人对小学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认识不够,完全没有意识到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德育价值,这对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案例1:

教室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学生接受新知的舞台。教室设置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更为重要的是,教室设置的好坏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高效与否也密切相关。但是,我们一部分教师忽略了通过教室这一物质文化载体来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室里的扫帚、拖把也有未清洗就乱丢在教室后门的角落里,天气炎热的时候散发出股股难闻的味道。教室的墙壁上也有被学生随意涂鸦的痕迹,校园不和谐现象随处可见。小学生生活在这样的教室环境中,任凭德育管理者口头上对小学生如何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也难以让孩子受到良好的熏陶,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2.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德育思想不够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个学校无形的财富和品牌,它是经过学校几代人积累并不断被师生认同的结果。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是以学校的传统文化内质和精神积淀为基础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氛围并逐步进化为群体的自觉行动,因此,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对师生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相比,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则主要包括校训、校歌的提炼,校风、学风、教风的培养,它是推动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物质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的肉体,而精神文化建设则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是祖国的明天,是初升的太阳,其可塑性非常大,所以,精神文化建设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目前很多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来看,或多或少地存在“弱精神”现象。

案例2:

校训是一所学价值理念的表现,它表达了学校对师生的殷切期望,也传达出了学校的精神追求。但是一部分学校的校训无内涵,形式化趋势较严重,学校在创设校训时并没有尊重学校的历史传统、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因此,校训特色不明显,学生对校训也知之甚少。在对小学生调查“是否知道学校校训”时,有90%的小学生都表示不知道或记不清楚。从调查可知,学生对校训这一精神文化没什么感觉,更不要说校训会对他们产生什么道德教育了。在调查中,小学生对校歌的反应也差不多。而对于“校徽”,很多小学生也表示并不理解校徽的深刻内涵。由此可见,学校在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的同时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度不够,归根结底便是我们学校管理者的德育思想有所欠缺,未能很好地发挥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功效。

二、德育视角下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针对当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德育价值不足和思想认识不够等问题,我们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便要坚持以德育为基点,通过建构小学和谐校园文化来实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最终目的,为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1.建构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环境的改变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学生的活动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环境,两者相互影响,相得益彰。鉴于此,校园管理者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便要注重校园环境文化的建构,并以此为契机来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推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环境文化的建构不仅包括校园环境的建设还包括校园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利用。因此,我们在建构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过程中既要优化校园环境又要促进校园资源的充分利用,以此来实现德育教学,打造和谐校园文化。

案例3:

校园环境的创造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风貌的外在表现首先便是体现在校园环境的净化上,因此,要推动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首先便要创造“五无”的校园环境,即地面无杂物、墙面无污渍、门窗无积尘、桌椅无刻印、卫生无死角。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实际行动来指引小学生,感染小学生,让小学生深刻意识到校园环境的重要性,从而为今后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还要注重教室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在教室中开辟“图书角”“学习角”“才艺展示台”“心愿墙”等来鼓励小学生积极向优秀的同学学习,让学生无时无刻都接受潜移默化地感染。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室后角摆放节能箱、废品回收箱以此来提醒小学生进行垃圾分离、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这既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又可以推动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何乐而不为?

2.打造“立德树人”的校园精神文化,实现校园和谐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它指引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所以,为了实现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管理者就必须加强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学校的精神实质,以便适应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要求。基于此,校园管理者必须注重对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以优良的校风来提高办学质量,以良好的教风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以良好的学风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精心打造出“立德树人”的校园精神文化,实现校园的和谐发展。

案例4:

校风是教育优质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建构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它充分展示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良好的校风有利于每一位校园人日益巩固其集体感受,形成集体成员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从而防御不良心理倾向或行为的产生。为此,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首抓校风的建设。如在新生入学时,学校便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对小学新生进行德育教育,让新生穿着校服、唱着校歌听取学校对校徽、校旗含义的解读,以此来开展德育教育,让小学生感受到身上的重任。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要不断创新校风的建设理念,以贴近师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为宗旨不断革新校风建设理念,以便积极应对新形势下多样的变化,展现校风建设的强大生命力,进而推动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中胜.隐性德育课程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2]李建明.浅论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隐性影响[J].改革开放,2009(6).

篇(8)

校园文化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即在学院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由全体师生在教学、培训、科研、管理生活等方面共同创造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学校的根基和灵魂。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氛围,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的作用。而学生又是未来企业的员工和管理者,所以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借鉴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使培养的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适合企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拥有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企业精神、职业道德操守。从这个层面来看,高职校园文化内涵中就要求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对接与融合。

一、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与的内涵

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也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观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

2.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人员素质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的作用

1.高职院校自身内涵的本色体现

高职院校的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水平,这也是走上强校之路的途径,任何行业、任何学校没有特色将会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很难历久弥新的生存下去。尤其是,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后企业对之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院的发展和将来后续学生的就业情况,现在学生就业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民生问题,高职院校只有走和企业合作对接之路才能为学生开辟更好的就业前景。

2.改变高职生毕业等于失业的现状

社会上流行一句话——“毕业等于失业”,高职学生本身在学历上是没有社会竞争力的,他们所具备的生存筹码就是职业二字,而怎样发挥职业的有效性,怎样做到真的职业化,那么在校期间就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积极学习实践技能,这就要靠学院营造这种养成环境。

3.合理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是通过高职生的两课教育就能科学的树立起来的,怎样把外因通过学院的努力变成内因,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改造自己的三观,这个不仅是一个学校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学历、技能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好的人品一切都失去了依托,这就要求学院和企业形成合力,尤其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对接帮助学生自觉自愿的进行社会化改造。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途径

——以我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1.使两者的专业知识和内涵建设对接

专业建设中专业知识和内涵扩展就是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接的内容之一,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充分利用学院与油田的天然联系,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2.企业和院校尽力合作完成教师队伍的有效对接

(1)要把教师到企业实践当成一项制度去不断的完善和坚持。对于专业教师来说,到企业去实习是必修的备课训练之一。尤其是高职院校,进行的是针对性很强的职业教育,把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送到企业去可以使传授的知识更加连贯,授课更接近实用化。但是还有很多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种企业锻炼实践的在重要性,认为去于不去一个样,知识传授就可以,没必要和实践接轨,我讲我的,他干他的,这就造成了专业知识和实践的脱离,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去建立和完善教师实践培训制度,例如规定专业教师每2年至少有2个月时间到相关行业企业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践、挂职锻炼,对于我们建筑装饰专业,专业教师就可以利用实习实践去参与项目开发,进一步熟悉建筑装饰的全过程,搜集编写现场实践教学案例。

(2)由高职院校出面去计划实施,积极主动联系各个系部社团形成合力,外联企业领导,征得同意之后可以实现校企双方的领导相互沟通,学习,以此为平台实现更紧密的对接,而在此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台适合的合作道路,形成规范化管理,去监督考核教师去企业的实习状况,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教师去企业实践真实实践指标,用此指标也当做教师的职称聘任、评定、参评优秀的标准之一。

(3)因为教师的理论水平一般比较高,所以可以积极联系帮助教师参加所从事的各个行业的职业资格考核,并且尽量获得考评员、高级工或技师职业等有效地资格证书,外聘教师时还应该考虑是否有实践经验,是否具备行业先进理念。

(4)建立一个由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各个学院还要重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并让专业教师参与进来。将来在指导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能发挥更好的教导作用。

3.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对接

(1)依托大港油田资源优势,选择有一定地区影响力、各种技术和理念比较先进、在将来的学生就业中有紧密联系的大型建筑类企业如(如大港油田普丰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建设一批规模多样、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的校外实习基地。

(2)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与企业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探索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互兼,与企业共同研发更具实效性的培训教材、学习包软件等,为进一步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探索经验。

四、结语

综上,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都强烈的呼唤尽快实现企业中文化和校园里文化的无痕衔接,而且社会进步的程度越高,高职院校社会化的程度就会越明显,这种对接的效应就能越发的显现出来。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成才,而是否成才不是尽考学校中的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播就可以达到的,只有借助企业的养成体系,把企业中与校园里需求紧密的实践能力有效地借助多种手段使学生掌握的更加全面,更好更快的成才。这也是将来各个高职院校和用人企业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邓虹.关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11):21-22.

[2]江燕於红梅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异同[J].文教资料,2010(1)月号上旬刊):76-77.

[3]张璇.高职校园文化引进的企业文化[J].企业导报,2011(3):195-196.

篇(9)

白山市第二十中学 苏绿军

    案例摘要: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是引领青少年学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传播中国价值,增强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的重要途径;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学校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探索学科融合协调发展,整合优化美育资源,全面提升学校美育质量的创新之举;是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有益探索。围绕这个主题思想,我们在探索中前进,进一步完善了各种制度,常抓不懈,不断的拼搏、进取,走出了一条艺术办学特色的教改新路。成立了由学校领导和相关老师组成的艺术教育领导小组,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健全了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制定、修改、完善了各项教育教学规章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常规等,确保艺术教育工作扎实贯彻落实。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1、开展日常朗诵,课前三分钟活动2、开展诵读经典比赛。3、开展“四大名著知识竞赛”4、开展书法比赛活动。5、开展书法比赛活动。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自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以来,我校不断总结经验与成果,聚积成了现在独特的学校文化个性品牌,实现了学生的多元和谐发展和学校办学的可持续发展。以确立“做德才兼备之师育合格特长之生创规范特色之校”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景行学子“勤奋好学,自主创新”的浓郁学风。

我校艺术教育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进一步完善了各种制度,不断的拼搏、进取,走出了一条艺术办学特色的教改新路。成立了由学校领导和相关老师组成的艺术教育领导小组,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健全了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制定、修改、完善了各项教育教学规章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常规等,确保艺术教育工作扎实贯彻落实。为此我们组织了以下活动

一、  开展日常朗诵,课前三分钟活动

为了传承中华文脉,汲取民族精神营养,创建经典诵读特色学校,我校开展了“课前三分钟,人人诵经典”活动。根据学生自己特点,我们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诵读名人名言、古诗,各班利用晨读、班会进行集体诵读古诗文。以及个人美文交流、时事会、我的中国心等内容;演讲结束后,学生根据该同学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进一步激发师生的阅读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课前三分钟演讲取得了始料不及的效果。演讲形式越来越新颖、内容越来越丰富,语言越来越精彩,当然台下学生观看的兴致也越来越高。参加点评的同学也越来越踊跃,现在课前三分钟,已经成了放飞学生理想的时刻,三尺讲台已经成了展示学生风采的舞台。同学们反映说以往不知道语文还有这么多东西可学,以为看看课本就行了。现在可忙了,要搜集信息,要查找资料,要落实到文字,要认真背诵,为课前三分钟演讲作准备,生活丰富多了,也充实多了。

二、开展诵读经典比赛

为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活跃校园的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积淀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展现同学们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的朗诵活动。我校每年9-10月份都举办经典诵读比赛,先后举办了十一届在师生积极参与下,一首首千古流传的诗文,一句句含义深刻的名句,引来阵阵热烈的掌声,整个比赛洋溢着浓郁的诗意氛围。各班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同学们精神饱满,尽情诵读,感情真挚,具有较好的艺术表现力,通过以赛促读,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深深融入了每个孩子的心灵

三、  开展“四大名著知识竞赛”

篇(10)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追求

现在校园招聘会上常出现的一个奇怪现象就是:毕业生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企业则感慨没有合适的毕业生。而实际上招聘会上有些热门专业的招聘岗位数是远远多于毕业生人数的,有的岗位数与毕业生人数的比例甚至达到7∶1。这几年每年毕业生人数大约都在500万甚至更多,而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维持在70%左右,但是跳槽率却一直比较高。企业每年花费在员工招聘上的费用不菲,结果仍然招不到理想的员工,这就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企业更加注重的是成本,于是,就出现了很多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毕业生的“冠名班”、“试点班”等。企业主动走进校园,参与学生培养,学生有一定时间在企业边学习边实践,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因此,校企合作也是企业自身发展与寻求突破的途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帮助企业解决招聘的难题,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留得住、用得上”的理想毕业生。

二、企业文化进校园的新途径

(一)企业文化进学生课堂

在为数不多的有关校企文化融合专题调研的文章中,几乎所有参与调研的企业都认为:非常有必要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进行企业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甚至有近一半的人认为这项工作比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更加重要。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具有很多优点。首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感受和了解与他们今后工作密切相关的职业道德、技能与文化特征,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也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次,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在课堂进行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教学,教师介绍与职业和就业有关的内容,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入职前的良好心态,有利于他们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最后,有助于学生工作后实现“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企业文化进课堂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双师型”教师的讲解与展示,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概念、内涵、类型、特征与作用等;可以通过在实训实习场所构建企业文化色彩,将企业特色文化、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上墙”展示,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文化;还可以结合教室文化布置与展览,宣传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与企业核心价值;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统一着工装、上下课打卡,模拟企业实际管理来营造贴近实际的生产环境、让学生足不出户感受企业文化,体验职业认知。

(二)企业文化进学生教材高职院校

学生所学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专业技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应该把企业文化引入教材,用企业文化的理念来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职业道德,要编写特色教材,将优秀企业文化写入高职学生教材当中,丰富教材结构,优化教学内容,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规范等的系统训练与培养。由笔者主编的国家示范项目教材《动物防疫技术》中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行业企业文化认同”。该项目下设有三个任务,分别是职业道德遵守、企业文化认同及防疫制度建立。笔者在教材中用一定的篇幅介绍了动物疫病防治员国家职业标准及相关的职业守则,并且专门进行职业道德的讲解,附以职业道德实践案例及违反职业道德案例。通过系统学习和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兽医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熟悉社会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动物防疫制度学习以及企业文化体系认知,使作为养殖企业未来员工的高职畜牧兽医类毕业生,承担起促进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责任。为了使企业文化进入学生教材,校企双方要合作编写适合高职教育的项目化教材。学校要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行业一线走访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后,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及岗位相关专业技能和职业要求。

(三)企业文化进学生宿舍

高校学生宿舍作为校园中最基本的元素,已经成为每个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企业文化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高职院校学生宿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难题。在宿舍文化建设中,我们引入先进的企业文化———6S管理模式,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安全(Safety)和素养(Shitsuke)。以文明宿舍评比为抓手,狠抓学生宿舍管理。我院制定了详细的《文明宿舍评比办法》,二级系部还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细化宿舍管理各个方面。学院每周都会在校园内网公布随机抽查的结果,以及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以褒扬先进鞭策后进。通过长期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通过班主任长期的管理与监督,已将学生宿舍内化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舞台。实施6S管理模式,最关键的在于最后一步即素养,它强调的是在日复一日的检查评比中形成规范、养成习惯,需要班主任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指导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企业文化进校园的效果。通过实践,最明显的改观是宿舍干净了,校园美观了,我院也顺利通过“2010—2012年度江苏省文明单位”检查验收。对于学生而言,遵照规则办事,养成认真、持之以恒的习惯,“把每件小事做到完美”、“安全无小事”等理念逐步在学生心中扎根。

(四)企业文化进学生社团

各个高校的学生社团基本上都是在校团委的直接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高职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对上课没什么兴趣,但是对于社团活动却乐此不疲,兴趣高昂,而且学生社团能组织各种活动,带给学生荣誉感和满足感。当前,学生社团遍布全国高校校园的各个角落,扮演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引领校园文化时尚的重要角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社团组织中引入企业文化,首先要从组织机构文化入手,社团的组织机构,不再是主席、部长之类的学生社团称呼,而是以企业组织中的董事会、CEO、总经理、部门经理等称呼。其次,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学生活动不再是学校拿钱来办,而是由企业赞助或者校企共同组织举办,既引入了企业的元素,又节约了成本。再次,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所有的活动均以体现职业认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为目的,既增强了活动的主题性,又在活动中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了企业。比如,中西药协会举办的中药园实践基地专业体验活动,就是组织协会中的成员到江苏神奇中药科技有限公司的中药材GAP基地,亲自参与中药材的种植、采摘、包装等工作,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使学生贴近企业、贴近专业,这种专业性特色浓厚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

(五)企业文化进课程资源库

我院建设了多门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库、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网络课件,在这些课件中,我们引入了丰富的企业文化资源,例如,荣获江苏省优秀多媒体课件一等奖的《动物防疫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了“企业文化鉴赏”栏目,课程组从我国众多的养殖或兽药生产企业中遴选了近40家龙头企业,将他们的企业文化汇总集中展示。从教学使用的情况来看,学生对电子课件中的有关企业文化的关注度和浏览点击量很高。说明高职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情况关注度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企业行业的了解还不够,也证明了优秀的课程资源库一定要有足够的企业文化元素。90后的高职学生更加习惯于网络学习,而网络知识浩如烟海,如果缺乏必要的指导,他们就会像大海捞针那样,付出了精力与时间,消耗了激情,学习效果却不佳。建设优秀的课程资源库就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做好顶层设计,照顾到学生的切身需求,要方便学生检索,同时要引入企业文化,尤其是优秀企业文化的案例,并对之进行剖析,以生动鲜活的案例,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

(六)企业文化进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在实训基地模拟成立企业,模仿现实中的企业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制定企业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章程、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等相关细则,同时将企业精神文化中的创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做成标语、口号上墙,将制度文化中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员工行为规范等制成标牌上墙。在实习期间,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能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价值理念、文化特点、行业和职业特性以及怎样通过具体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的管理,执行统一着装、上班打卡等制度,学生能真实、客观地感悟到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与实际价值,并通过与企业员工的交流,加深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这种企业文化的教育方式是一种逼真的教育方式,因为企业文化的教育者是真正的企业人,被教育者也是企业员工,教育者对企业文化的解读也是企业文化的本意,被教育者也容易接受,具有真实性。同时,实习实训条件接近或等同于实际工作环境,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实训中,能最大限度地感知企业生产氛围,体验企业文化。由于是学生主动地体验企业文化,无形中也促进了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领悟。

篇(11)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管理理论,是文化、经济和管理相结合的产物。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企业文化是当代企业管理全新文化模式的体现。根据一些企业反馈,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对企业文化不熟悉,适应力差,缺乏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和企业两者在文化上存在很多差异。如何让高职院校毕业生迅速融入企业并“零距离”就业,是高职学校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随着时代经济的变迁和全国各高等院校扩招,高职学校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虽然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正在逐年上升,但远不如同期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率。此外,高职毕业生就业严峻形势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区域分布不平衡

据统计,在大中城市工作的毕业生占70%,在县城的占15%,在乡镇的占10%,在农村的占5%。受观念、环境和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高职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和农村就业,而是在大中城市、沿海省份扎堆就业。

2.专业对口率相对较低

通过对多所高职院校的调查,笔者发现,所设专业基本就业对口率在70%左右,而专业完全对口率则很低,一般不超过30%。

3.学生和企业满意度不高

调查显示,只有5%的毕业生对找到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有8%的毕业生感到满意,绝大多数感觉一般和不满意。而七成以上企业认为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平平,30%的企业宁可职位空缺也不招不合格的毕业生。

4.自主创业能力不高

与国外职校毕业生创业率达25%左右相比,我国高职毕业生创业率只有2%,相差甚远。

二、企业文化与高等职业教育

1.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又称公司文化,它是指现阶段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通常表现为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沿袭的传统与习惯以及企业的历史文化、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等。

2.企业文化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高职教育最直接的受惠者就是企业,渗透企业文化,加强校企合作,能有效弥补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和服务质量,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双向互利的良好局面。

三、企业文化渗透的途径

现代企业和市场在选择人才时,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技能证书,他们更看重其职业素养,即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等。这种职业素养仅凭学校课堂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需要通过一定的职业文化氛围来陶冶学生,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接受这种职业要求。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

(1)学校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与企业兼职;

(2)学校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参与教育教学过程;

(3)利用学校资源,结合企业的技术设备,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4)实施订单式培养,制订专门教学计划,为企业人才需求“量体裁衣”。

2.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以企业精神为核心,通过企业所确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对企业员工的思想行为施加影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应与企业文化密切结合,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有激励的作用,教育工作者结合企业文化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并领悟企业文化的精髓,这对学校和企业的发展是双赢的。

3.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高职校园文化是一个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系统,高职校园文化在选择和吸收企业优秀文化中又对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辐射和促进作用,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对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企业文化渗透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由于高职学校培养人才的特点,要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就必须在高职校园文化教育中渗透企业文化,使学生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企业文化渗透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企业认为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外,更看重学生是否具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严谨负责的职业纪律、团结协作的企业精神。因此,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文化,领悟企业文化的真正意义,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有重要意义。

2.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早确定就业意向,做好就业准备

企业文化包含企业的发展史、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的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文化,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并为更好的就业做好知识技能及心理上的准备。

3.缩短学生从校园进入社会的过渡期

学生从校园进入社会由于环境、制度、人员等的变化,不同程度地产生不适应。学校的制度、实训场地的安排等向企业倾斜,学生从校园进入社会的焦虑感会大大减轻。

4.使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增强学生就业的信心

企业除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要求外,同样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在日常教育中,可以以宣传企业的成功案例,请企业专家到校讲座,聘请企业优秀校友到校与学生座谈等方式,让学生耳濡目染,亲身体验,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增强就业的信心。

5.有利于学生优秀人格的养成

目前,学生的生活环境较为优越,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或多或少受到不良影响,企业文化渗透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合作、创新务实的企业精神,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小结

高职学校精神是企业精神的前奏,企业精神是高职学校精神的延伸。高职院校在传承历史文化、弘扬学校精神的同时,更要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衔接,借鉴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的企业文化,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及优秀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让学生从心理和行为上接受企业文化,不但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就业心理的健康发展,更有助于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的解决,使高职教育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