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阶段课程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当今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的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但是时至今日,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孩子不能很好适应小学生活的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到了小学后,部分孩子出现经常生病、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握笔姿势错误、生活不能自理、学习成绩跟不上等现象,造成他们的心理压力过大,甚至厌学的现象。幼小衔接问题处理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孩子入小学后的学习,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可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努力寻求好的解决办法。
一、幼小衔接的含义
幼小衔接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衔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小学等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小衔接的过渡应该是自然的,这要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正确 发展基础上。孩子能够较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不是仅靠幼儿园大班的培养,而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良好教育基础之上,以及小学阶段对学生的适应性培养。幼小衔接不应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过度环节;幼小衔接不是谁靠谁,而是幼儿园和小学都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幼小衔接的关键是要遵循教育的规律;核心是要找到“奠基阶段”的内容。如果幼小衔接工作的结果是使幼儿园越来越小学化或者是使小学教育幼儿园化,这都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儿童的终身发展的。
二、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主要根源
德国的哈克教授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他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着下列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①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人――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②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中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③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④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⑤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孩子游戏、看电视的时间等。⑥学习环境的断层。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分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或学习障碍。以上断层使德国30%的小学生有不适应现象,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以及攻击性强等行为发生。因此,解决好这六个断层的连接问题,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哈克教授的研究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三、各国幼小衔接的相关策略
1.学制上的衔接
美国的幼儿教育主要是指对0~8岁儿童进行的教育。年满5周岁的幼儿可以免费进入学区内小学附设的幼儿园就读,幼儿园与小学一、二年级形成“K-2”学制,是美国幼教的一大特色。
法国摒弃以年级为单位组织教学的形式,把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启蒙教育阶段”,包括母育学校的小班和中班;第二阶段为“基础学习阶段”,包括母育学校的大班和小学前两年级的儿童;第三阶段为“深入教育阶段”,包括小学最后三个年级的儿童。母育学校的大班既是启蒙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进入基础学习阶段的第一年,大班中已经达到第一阶段学习要求的学生便可以开始第二阶段即基础学习阶段的课程,和小学前两年级的学生一样主要学习法语和数学,并初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英国初等教育分为2~5岁儿童的保育学校、5~7岁儿童的幼儿学校和7~11岁儿童的初级学校,儿童从5岁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部入幼儿学校,经过两年预备教育后再入初级学校。
2.课程上的衔接
美国采用国家本位的课程设计或学校(幼儿园)本位的课程设计模式,以确立幼儿园与小学课程的连续性与一致性。部分州实施幼小衔接课程(Transition Program),为了让某些尚未具备小学一年级基本能力的幼儿得以顺利衔接小学课程,特别安排有关认知学习方面的课程训练。
日本新《幼儿园指导要领》将幼儿园原来课程中的六领域(体育、语言、自然、社会、美工、音乐)改为五领域(体育、语言、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同时在小学一至二年级的课程中增设一门新课――生活课。该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探究性, 让孩子对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多种多样的探究。这门课程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都类似于日本幼儿园教育中的“环境”领域(与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领域类似), 是一种以儿童的探究为核心的儿童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课程。它注重让儿童学习与生活相关的各种初步的科学知识, 让儿童形成初步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 注重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 由于综合探究的学习观的影响和综合探究课程的出现,日本的小学教育正在向幼儿园教育靠拢, 既学习幼儿园教育综合探究课程的教学方式, 又学习幼儿园教育中儿童综合探究学习的方式。
3.师资上的衔接
美国的幼儿教师与小学低年级师资是合流培训的,在大学教育院系毕业后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其证照是涵盖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K-2)阶段的。因此,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对比两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与学习特质、教学内容与方法,都能彼此了解,甚至在衔接策略的协调沟通上,也能考虑儿童的差异需求,使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得以在课程设计、教学形式与环境创设上,更能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共同特质,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
英国的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在职前所受的师范教育是相同的,包括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这种教育使得他们对各年龄儿童的特点都有一定的了解。英国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师来自大学,保育员来自推广教育学院。教师必须通过四年学习并取得教育学士学位,她们的工作对象是3~9岁的儿童。保育员的工作对象是 0~8 岁的儿童,在校所学课程也是相应的。教师在学习期间已经对学前和小学的儿童状况有所了解,这对于他们从事衔接工作大有帮助。
四、对于我国幼小衔接的展望
1.突出理念上的衔接
全面地看待幼小衔接工作,既要考虑到微观的幼小衔接,也要考虑到宏观的幼小衔接;既要考虑到认知内容的衔接,更要考虑到身体的、情感的、态度的、社会的等内容的衔接。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一个儿童决不是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在衔接时间,幼儿园和小学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要是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同时要强调让小学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
着力改变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的现状,幼儿园方面要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汁划、足够长时间的社会与学习适应性教育,真正意义上减缓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坡度,而不是在大班临毕业前做一些突击性的训练,或做一些诸如改变课桌摆放形式,延长课时等浅表性的工作;要将精力集中放在对幼儿进行入学前的心理准备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坚持性,注重思维与能力的训练,做好入学准备。小学方面则可弹性调整小学一年级入学初的课程内容与节次时数安排,考虑幼儿个别特质与幼小经验的差异,让幼儿有更弹性的衔接转换与适应期,得以逐渐融入小学阶段的课程与教学之中。
2.搭建三方沟通平台
综观幼小衔接的现状,还普遍存在着幼儿园、小学及家长三方联系较少或不够深入的状况。我认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必须让家长积极参与,搭建好三方沟通平台,共同就作息时间、学习方式、习惯培养等问题进行研讨,形成一定的共识:根据两个阶段的差异性互相靠拢,将共性之处如“兴趣点、习惯培养”等加以发扬光大,这是做好衔接工作的核心环节。这些转变为互动式的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家长做好配合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幼儿园教师应该与小学低年级教师一起拟订课程目标、商讨课程设计、组织课程开发、互评课程实施,统筹安排幼小衔接教育的内容,增强幼小衔接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编拟“小一新生入学手册”、亲子教育简讯或刊物,除了可以让幼儿园教师熟悉小一新生入学的相关课程、教学与辅导策略外,更可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在此阶段的衔接信息,对幼小衔接给予协助与支持,强化与教师间的理念沟通和参与学校课程发展与课程设计,给教师提供适当的教学支援,这样就能为较好地搞好衔接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1]陈帼眉.《关于幼小衔接的几点思考》.《早期教育》,1998年第1期
[2]杨敏,印义炯.《从哈克教授的幼小断层理论看法国的幼小衔接措施》.《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年第4期
教学特征
针对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应从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和教法的特点着手,加强学习和研究,方能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取得小学英语教学的优秀成果。
一、小学英语课程的特点
(一)小学英语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必学的主要课程
《课标》明确指出:“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
“国家英语课程要求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而我国已实行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即是说,小学英语课程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
(二)小学英语课程是素质养成课程
许多国家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作为语言课,我国也不例外。《课标》在“基本理念”中还谈到“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注重素质教育”以及“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任务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三)小学英语课程是外语启蒙课程
小学英语是学生学了母语以外的第一种外语,作为初学英语应属启蒙期。虽然英语同我们的母语,即汉语,同属于语言,但是两种语言不属于同一语系。英语属于表音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两类不同结构的语言文字在读音和意义上迥然不同,在书写和思维上也有很大差别。因此,英语启蒙课程也是训练思维转换的课程。同时在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方面也不同,母语是在一段语言沉默期后儿童开口发音。而中国的学生都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所以作为启蒙课程的小学英语显然与其他启蒙课程有着质的区别。
二、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
(一)借助媒体学习英语
由于我国学生是在母语环境下学习外语,首先是缺乏真实的外语学习环境。小学阶段开设的英语课程,学生主要是靠模仿去完成学习的。靠模仿学习英语就要借助于媒体。从教育学的角度讲,学习的媒体除了教学设备外,还包括教师这一鲜活、主要的媒体,因为只有教师这种起主宰作用的学习媒体是主动的,其他学习媒体如实物、图片、动画、录音、幻灯片、多媒体等都是由教师支配的,是被动的;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也是由教师设计、操作和指挥的。因此,小学英语知识的认知及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的主要渠道是教师传授、视听获得、观察悟得、阅读心得。
(二)借助语言关键期的优势
小学阶段正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期。关键期假说认为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受到人的生理机能的严格制约。人出生后的10至12年问,人的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此时人的大脑整个都参与语言学习。人的语言能力就发展得很快。处于此阶段的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表现欲强、口腔肌肉可塑性强等优势。因此,此阶段的英语学习应以语音教学为主,以日常英语会话为辅,目的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外语学习心态和兴趣,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同时,处于关键期的小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只要环境适宜,语言输入最容易,发展也迅速。
(三)小学英语教学重在语音教学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们学习任何语言都始于语音,都是先有语音后有文字。人们在说话中形成了约定的语言,也形成既定的语音。至于如何说得更好,那是之后的事情。小学生初学英语和学汉语一样,先学语音之后才学成句、成段的话。小学开设的英语课只能在开始重语音教学,之后在说话中积累词汇。
由于小学生是首次学习作为外语的英语,因此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精心安排的活动,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知道在英语学习中如何识词、读词、记词和用词。在教师的刻意培养中,学生可形成英语学习的良好习惯。此外,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又有语言磨损的干扰,因此,小学英语教学还应“少吃多餐”,即内容不要太多,呈现要反复。
三、小学英语教法的特点
(一)重习惯培养,少语言学习;重教学方式,少内容讲解;重语言活动,少讲“理”说“法”。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学习内容,更应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从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特点、语言水平出发。小学英语课从学生一接触英语起就只能是以活动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游乐中学习,以他们喜好的唱歌、做游戏、猜谜、讲故事、做动作、表演、等方式,利用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及好动、敢开口的优势,紧张而有序地开展课堂教学,活而入胜,动而不乱。
(二)两种种活动方式:浸润式和感悟式
浸润式,也称浸入式,即让学生在教师刻意安排的教学活动中不经意地从唱歌、听故事等活动,从教师或录音,像中学到语音、语调,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听和说的语言技能。这种浸润式的学习方法利用声、形反复对大脑皮层刺激的作用,久而久之,自然会对同样类型的词、语、句熟悉并能使用,形成自然习得和潜移默化的学得效果。虽然这是一种囫囵吞枣式的学习,但由于是多次反复学得,学生就能逐渐记住全部所听的内容并能使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221-01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正式教学的初始阶段,而这一阶段教学体系中数学课程扮演的主要角色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为高年级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就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题教学而言,可以说是整个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它不仅能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推理能力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同时对于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培养。课程教学改革条件下,小学数学课程应用题教学的开展,建议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提高相应教学的有效性。
一、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解答兴趣
就小学数学课程应用题教学的有效开展来说,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对于学生良好的数学综合素质的养成而言,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小学阶段学生性格的发展特点来讲,还是一个注意力不太集中的年龄阶段,因此,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相应教学活动中来,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们热议的话题。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教师在开展应用题教学之前,可以先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激发学生对应用计算的乐趣。
比如就“现有四盒铅笔,每盒装有20支,请问一共有多少支铅笔?”这一应用题型来说,虽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只是一道简单的数学乘法题,但是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吸引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堂课程的教学任务是无法完成的。如果在引入这道题之前,教师可以先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一个例题的铺垫,不仅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激发小学生们的计算乐趣。引入这道题目之前,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都住在几楼啊?这时学生一定会踊跃的进行回答,一楼、二楼,七楼、八楼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其中一个较为简单的楼层继续进行提问:如果小朋友住在四楼,每一楼的楼梯有20个,回到家需要爬多少阶楼梯啊?课程教学进行到这一步的时候,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基本上都被调动起来了,此时再引入相应的课程教学也就显得容易多了。
二、游戏教学法的合理运用
要想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展开有效的应用题教学,不得不考虑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只有在对这一点进行良好把控的基础上,相应的教学活动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充满好奇天性、渴望玩耍与自由的阶段,在对其进行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建议对这一性格要素进行充分的考虑,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展开相应的应用题教学,在满足学生天性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不仅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力,同时对于教学有效性的实现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就“甲乙两筐苹果一共有30个,加入从乙筐中拿出10个给甲筐,两只筐里的苹果就一样多,请问甲乙两筐之前分别有多少个苹果”这一题目来说,教师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从班上挑选出三十个学生来扮演苹果的角色,分成两拨,一拨代表甲筐,另外一拨代表乙筐,然后要求学生按照题目要求的进行移动,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计算。这样一来,不仅能创造出良好的课程教学氛围,同时对于学生的空间转移能力和模型构建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在利用游戏教学方式展开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一点:就是课堂纪律的良好控制,既不能太严,也不能太松,总是要控制好一个“度”的问题;其次,在开展游戏教学之前,教师应对相应的器材或者是流程进行一个良好的设计,从而提高游戏教学的效果以及质量,对有效的课堂时间进行最大化的利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小学阶段数学课程应用题教学的有效开展,不仅是课程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有效的利用,通过游戏式教学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走进应用题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魏金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数学课程是小学阶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重点课程。小学高年级数学复习课程的有效开展,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小升初的成绩,同时对于学生小学阶段能力及知识结构的整合优化来说,也发挥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下文论述中主要从小学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现状,就小学高年级数学复习教学策略创新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展开了详尽的论述。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复习策略创新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阶段,它不仅是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同时也是学生知识结构框架形成的基本阶段,换句话说,这一阶段学习的效率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一系列的学习阶段。小学高段数学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之前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帮助学生在小升初环节获取更好的成绩,因此,就小学高年级数学复习课程开展有效性的体现,至关重要。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程复习教学固然重要,但是从现阶段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知识的基本构成来看,要对数学课程的体系进行掌握,实际上存在较大的难度。鉴于此,就小学高年级数学复习教学的开展来说,除了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特点及基本知识水平之外,还应对复习教学的策略及模式进行有效创新,争取将复杂的知识内容进行简单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应用教学,这样一来,不仅能高效完成复习教学的目的,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复习教学质量的有效创新措施
通过上文论述,对于小学高年级数学复习教学质量创新的必要性及迫切性,我们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基于这一现状,在实际复习过程中,教师究竟应该从何处下手保证数学课程的复习质量?首先是课程教学方式框架式复习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复习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同时还要兼顾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效果,要想让这两个处于最好的状态,框架式复习方式必不可少。从近年来小学数学考试题目来看,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在传统小学数学课程复习中,仅需要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理解掌握,遇到相似题型能够及时反应作答就行,但是从近几年小升初数学题目的整体情况来看,对学生应用能力考察的力度大大加强了。框架式复习模式,主要是将每一章节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化,再在章节之间内容基础上进行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全局掌握、灵活运用的能力。比如就《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来说,主要包括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面积”等内容,这一系列内容表面上看关联不大,但是认真观察可以知道,所有前面知识内容的教学都是为了后来教学进行铺垫,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最终教学目的为导向,转变新课程教学时的方法,采用“倒叙”――由目的推出解决方式的方法来进行小学高年级数学课程的复习教学。其次,还应充分合作教学模式,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程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提升作用。除了合作教学的模式之外,教师还应对多媒体教学的有效应用。现在很多小学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在这样一种条件和背景下,基于互联网技术之下的多媒体教学已经不再简单的是知识的有效呈现,而是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革新,在小学数学课程复习教学中,对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应用的话,在遇到相关知识点时,教师除了从学生的理解角度入手进行的教学讲解,还应结合其他院校一些优秀讲解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理解途径。
三、总结
小学高段复习教学是学生小升初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对学生构成及完善发挥重要作用的阶段。数学课程一直是课程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对学生逻辑推理、分析等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课程。提升小学高段数学复习质量,创新课程复习模式,不仅是小学义务阶段数学课程教学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尹文钦.小学数学高年级复习课创新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09:75.
一、强调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与实验稿课标相比,修订版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更加全面、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目的,即在“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也就是说英语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课程,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语言学习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等综合人文素养。
二、对基本理念顺序和表述的调整,更加体现英语的学科特点及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
实验稿课标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是,经过10年课改的实践发现,这些排比句式的理念内容适用于包括英语在内的所有学科,而对于英语学科本身来说,针对性不够强,学科特点不是很明确。而修订版课标则在保留实验稿课标理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每一条都分别从教与学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和诠释,突出了英语的学科特点,强调了语言学习的特有规律,反映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对一线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三、修改文字表述,使之更加科学、精准
修订版课标对实验稿课标中的一些不够准确、科学的表述经过反复推敲、研讨,进行了修改,从而使语言表述更加客观、科学、准确、精练。如,对学习策略概念的表述,实验稿课标表述为“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修订版课标修改为“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同时对英语学习策略包括的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概念的表述也做了修改。又如,将实验稿课标中二级策略目标“能初步借助简单的学生英汉词典学习英语”中的“学生英汉词典”改为“工具书”;将实验稿课标中二级目标“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改为“对继续学习英语有兴趣”;将“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改为“能根据图片、词语或斜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描述”等等。
四、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修订版课标较实验稿课标,降低了语言教学的难度,这个难度的降低主要体现在词汇量的减少。比如,实验稿课标要求:二级(小学阶段)要学习700个单词;修订版课标要求:二级(小学阶段)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并能初步运用400个左右的单词表达二级规定的相应话题。同时还要求:可根据不同地方的教育条件水平自行调整,并在附录的词汇表中只列出了600~700个单词中的423个小学阶段必学的单词。
降低难度在具体的分级目标中也有体现。如,实验稿课标要求:小学阶段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修订版课标则降低难度要求: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小短剧,演唱简单的英语歌曲和歌谣。又如,实验稿课标一级说唱标准要求:能唱英语儿童歌曲15~20首,说歌谣15~20首。修订版课标则降低难度要求:能学唱英语儿童歌曲和歌谣15首左右。
此外,修订版课标附录中的话题以及功能意念项目较实验稿课标也进行了调整或缩减,从而适当降低了教学难度。如,功能意念项目表中的态度(Attitudes)一栏中,去掉了原有的两项:责备和抱怨(blame and complaint),冷淡(Indifference)。
五、目标更系统、清晰,对教师教学更具指导性
修订版课标在对原有五维目标微调的基础上,特别对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技能要求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提出具体的分级要求,使每一项分级目标之间相辅相成、循序渐进,形成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符合学生外语学习阶段发展规律的梯度能力递增指标。
同时,修订版课标对词汇量、语法项目目标进行了明确设定,在附录的词汇表中明确给出了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423个二级核心单词。在语法的问题上,明确规定了小学英语语法知识的范围,避免了一线教师由于实验稿课标未明确说明语法教学而造成的完全忽视语法教学或者盲目地把语法讲得过细、过深等极端的做法,使他们能够更好、更清晰地把握教学目标。
六、方法更具体、实用,体现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这一特点突出体现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上。修订版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结合参加征求意见、反馈意见的老师、修订专家的意见和经验,对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课程标准以及如何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加具体、明确的要求。
在评价建议部分,较实验稿课标,修订版课标特别强调指出“要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评价要有利于学生不断体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成功,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和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评价要有利于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评价要有利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及时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评价的过程和评价结果还应有利于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的目标和教育的发展方向,共同推进课程实施”。这为广大一线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明确了评价方向、意义及策略。
同时,修订版课标对小学阶段的评价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除了八条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和小学的评价建议外,还专门用一条来说明小学的评价:“小学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为主要目的,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评价形式。小学阶段的评价应以形成性为主,重点评价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终结性评价的成绩评定可采用等级制或选标的方法,不宜采用百分制。”从而规范了小学阶段的英语评价行为,使得小学阶段的形成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系统更为科学、合理,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使评价更加有效。
另外,在附录中增加了课堂教学实例和评价方法与案例,评析也更加具体详尽。修订版课标对评价案例进行了重新整合和调整,从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借鉴性、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更符合我国多数地区的教学实际,其指导性也明显增强。
此外,实验稿课标附录的技能教学参考表没有小学、初中之分,内容则更偏重于初中。而修订版课标则增加了一至二级(小学阶段)听力、口语、阅读、写作技能教学目的、基本技能、主要教学活动举例等方面的教学参考建议,教师看起来一目了然,易于把握,从而对小学技能教学的指导更加具体、明确。
七、倡导任务型教学法,鼓励其他教学法
实验稿课标明确提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并要求教师“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修订稿课标则对有关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表述做了一些调整:“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即建议广大教师要积极尝试和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等“注重语言学习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除了任务型教学法外,也鼓励教师们开动脑筋、学习钻研其他一些好的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法。
八、照顾不同层次的需求,增强按需处理的灵活性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68-02
英语对于大多数中小学生而言,是区别于母语、需要一定适应期的语种,其本身并不需要太多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而需要更多的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这对于很多中小学生是非常困难的[1]。目前,初中英语教学存在很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而初中的起始阶段,是小学与初中英语学习的重要过渡时期,一旦在这一阶段的英语学习存在困难,之后的学习将会面临更加严重的理解困难和听说读写问题。因此,在这一阶段急需进行英语教学策略改进。
一、初中起始阶段的学情特点
初中起始阶段是小学和初中学习的过渡时期,学生的身心状态、学习基础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
首先,就身心特点而言,在这一阶段,学生已经进入了青少年时期,随着生理状态的发展,心理状态也在快速发生转变,自我意识和独立自主观念逐渐增强,对家长和老师的管理开始产生排斥和反抗。但这一阶段的学生,又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随着初中英语课业任务的加重,很有可能在这个阶段对英语学习产生厌恶和反感,很多学生也是从这一阶段开始落后,两极分化即从这一阶段开始酝酿。
其次,就学业基础而言,初中教学往往意味着班级规模的增加,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小学、学业基础有明显差异[3],甚至有部分的小学并没有开设英语课程,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差别较大,导致了中小学在英语教学上的衔接不顺利。学生英语水平的层次不齐,使得很多中学英语教师难以制定统一的英语教学方案,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二、初中起始阶段英语课程分层教学策略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对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本研究认为,在初中起始阶段,需要制定教学对象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课堂互动分层、课程作业分层的分层教学策略。
1.教学对象分层
主要是针对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实施分层,这也是英语课程分层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分层基础是基于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但是成绩只能代表学生的读写能力,听说能力反映不够。因此,需要采用更加全面的教学对象分层方法[4]。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方式,通过课堂发言观察、家长问卷调查、学生访谈、考试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英语学习基础、学习和成长环境等,以此作为分层的基础。
2.教学目标分层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英语教学总目标的框架下,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层次、不同知识板块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业基础差别较大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英语学习的预期效果,而不应该一刀切地制定出统一的目标,这样只会扼杀掉后进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抵触情绪和失落感。
3.课堂互动分层
课堂互动内容具体包括了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练习。这些都需要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制定分层教学方式。
为了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课堂发言和课堂讨论,在问题设置时,教师应该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循序渐进,有难度问题让高层学生回答;简单问题让低层学生回答;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可以让中层学生回答、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进行挑战和尝试。
课堂练习,是让教师了解当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更多地需要学生去活学活用,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大部分的时间给学生自己去练习。英语课堂练习分成了听说读写四种方式,针对高层次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自由交流和写作;针对低层次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开口说话和尽可能写出自己的想法;针对中层次的学生,应该安排他们多与高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互动获得更多的联系机会和语言输入,获得层次提升。
4.课程作业分层
课程作业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补充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同时给教师反馈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如果制定统一的课程作业,高能力学习者会轻松完成而无法进一步提升能力,低能力学习者则无法自主完成。因此,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针对不同层次的W生布置不同层次的课后作业,在作业数量、作业难度、听说读写侧重点上都应该有不同的设置。
三、结语
初中起始阶段英语课程分层教学,是针对不同学业基础、不同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的中学生而制定出了针对性教学方式,它通过教学对象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来制定不同的课堂互动方式和课程作业,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确保后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又保持高层次学生的学习趣味性,保证不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实现学生从小学向初中英语学习的顺利过渡,为初高中有一定难度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保证学生后期顺利进行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任. 初中起始阶段英语课程分层教学模式探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9:153-154.
就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来说,在认知水平以及认知能力方面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果采用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式开展数学课程教学的话,根本无法达到相关课程
教学的要求。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还最大限度地
激发了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程度。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已经了解到在现阶段多媒体
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那么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究竟有哪些优势呢?
一、动态的画面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画面的丰富与层次感。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通过口授或者是黑板报的形式展开相应的教学。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心理以及性格发展的特殊性,本身对枯燥的数学课程就没有什么好感,加之单调的教学方式,更是提不起学习兴趣;而对多媒体的有效应用,通过丰富的画面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呈现,不仅提高了数学课程的
课堂张力,更为学生的视觉带去了极大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丰富的内容
就多媒体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来看,除了具有动态的画面感之外,同时还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信息量。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对相应课程内容进行延伸和扩展。丰富的内容通过多彩的画面展示出来,不仅能最大限度激发学
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提高相应的课程教育质量。
总而言之,多媒体课程教学是课改推动的必然结果,是教育领域对教学现状进行有效改革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充分利
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为小学阶段数学教学质量的
提高做出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学校教育是多层次的,从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一直到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每一阶段的教育都是针对特定年龄的教育对象而实施的,这些教育对象的发展和学习都有相应的特点和规律,面临相应的发展任务。特定教育阶段的教育都有特定的规律和任务,且都有相应的课程,这些课程有共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定义及相应的研究能说明各类课程共性的方面,但不能说明相异的方面。因此,课程研究还必须关注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及其特质,关注其设计、实施和评价方面的问题。本文仅对幼儿课程设计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幼儿园课程的界定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体系,是构成学校教育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教育是多层次的,从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一直到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每一阶段的教育都是针对特定年龄的教育对象而实施的,这些教育对象的发展和学习都有相应的特点和规律,面临相应的发展任务,因此,特定教育阶段的教育都有特定的规律和任务,且都有相应的课程,这些课程有共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定义及相应的研究能说明各类课程共性的方面,但不能说明相异的方面。因此,课程研究还必须关注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及其特质,关注其设计、实施和评价方面的特定问题。幼儿园、学前班及混合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之相应的课程也是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课程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小学教育课程紧密相关。本文主要讨论幼儿园课程。我们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的初始形式可以是主题、单元、学科、领域等,但它们最终都将转化为经验的形式,即以感性的、具体的、活动的形式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作用。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质
1.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
学前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目标的中介。因此,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实现学前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与其他年龄段的学习者相比有特殊之处。在学前儿童发展的诸方面中,身体的发展是首要的目标,因此,幼儿园课程应充分遵循学前教育和保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教育目标和保育目标的融合。
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
幼儿园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学前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对学前儿童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儿童周围的现实生活。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也就越有效。
3.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
既然幼儿园课程是以生活的逻辑加以组织的,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引导的,那么,幼儿园课程就不应以至少不应只以成人确定的系统的学科加以组织。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应是综合的,应尽可能使不同的课程内容产生联系,以促进学习迁移。最后,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特点是由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学习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为幼儿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还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经常需要利用游戏的手段,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由于幼儿园课程是与学前儿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必然地是情境性的、参与性的,与现实的一日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幼儿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获得知识、体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真诚对话、有效沟通是幼儿园课程实施所不可缺少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7/08-0024-04
幼小衔接对儿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一直为世界各国的教育界人士所重视,也是目前国际学前教育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所谓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在教育上的衔接。这是儿童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期。从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到小学以学习为主,两者存在很大差异。从表面看,儿童的入学适应问题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的衔接问题,实际上这两个阶段不仅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而且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幼小衔接的目标和任务,而是应该更加关注能促进儿童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在终身教育视野下思考幼小衔接问题。
为了有效促进幼小衔接,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我国学者提出了“入学准备期”的概念。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上海市2007年颁布的《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将入学准备期提前到幼儿园大班,以实现幼儿园向小学的无缝衔接和顺利过渡。然而,幼小衔接的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小学教师和儿童家长普遍反映儿童入学后在学习上最大的不适应是语文。小学语文课程要求儿童大量识字、写字,要求一年级儿童识字400个左右,会写字100个左右,还要学习汉语拼音,导致许多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很大。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和解决。
一、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差异
语言是人类进化和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工具,语言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相关研究显示,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中,阅读能力既是个体学业成就的主要表现,也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个体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在3~8岁形成的,刚好跨越了学前语言教育和小学低年级语言教育两个阶段,因此幼小语言教育的衔接问题急需解决。而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差异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语言教育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意义不同。幼儿园语言活动是指以儿童为主体,以语言为客体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儿童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与周围环境不断交互作用,从而实现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课程则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其次,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不同。《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是“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小学语文课程则是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听话、写字、阅读、作文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说,幼儿园比较注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小学更加注重儿童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
再次,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形式和教学方法不同。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园教师会组织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注意各领域整合,依托儿童的生活经验开展全语言教育活动,并且重视相关环境的创设。教师注意激发儿童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和听、说、表演、游戏、练习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发展儿童的倾听、表达、早期阅读和文学欣赏等语言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师则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授语文课程,方法不多,重在练习。小学语文课程强调听、说、读、写面面俱到,采取分科教学形式,大多是集体教学,每节语文课时间为40分钟左右,要求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这些是对刚入小学儿童的极大挑战。
最后,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材料准备不同。幼儿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丰富多彩的材料来充实语言活动,常运用教学挂图、图书、头饰、故事录音、动画片、剪刀、美术纸等材料,帮助儿童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为儿童的积极参与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而小学语文教师通常只准备简单的材料,每节课最多只用投影和字卡几样教具,儿童几乎没有操作材料的机会。
在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阶段,师生关系也有很大差异。在幼儿园,教师更多的是表扬和鼓励儿童,而小学教师则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儿童提出强制性要求,儿童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教师的认可。总之,对新人小学的儿童来说,与幼儿园迥然不同的语文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师生关系等,都是巨大的挑战。所以说,妥善解决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问题,对儿童的终身教育以及语言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此外,深入研究这一问题还有助于解决幼儿园教师和小学语文教师对幼小衔接的困惑,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我国的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言教育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每年有2100万~2500万幼儿进入小学学习,80%的家长反映孩子存在入学适应困难,主要是语文学习困难。笔者认为,目前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衔接任务不明确。据调查,目前承担语言教育幼小衔接主要任务的是幼儿园,小学往往置身事外。缺少小学阶段的配合,幼儿园发挥的作用有限,很难真正实现幼小顺利过渡,导致儿童进入小学后在语文课程学习上的困难重重。
第二,衔接流于形式。大多数幼儿园教师没有深入分析幼儿园语言活动与小学一年级语文课程学习的差异,也没有基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研究如何做好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往往以为开展几次与上小学有关的主题谈话活动,或者组织儿童去小学感受一下一年级语文课的氛围,或者是按一年级课堂的样子创设活动室环境,减少幼儿的游戏时间等,就想当然地认为已经做好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工作了。实际上,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学习有很大差异,流于形式的幼小衔接很难真正帮助儿童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在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方面,小学置身事外还容易导致幼儿园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因为只能被动迎合小学教育的要求,许多大班幼儿的
家长会要求幼儿园教师组织大班幼儿提前学习拼音等知识。迫于家长的压力,有些幼儿园过于强调书写的重要性,将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育内容提前到大班来传授,不但采用一年级的语文课本,而且采用一年级的授课方式,每天长时间要求大班幼儿读拼音、识字、写字等。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导致大班幼儿形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因为提前接触了一年级语文课的内容,有许多儿童进入小学后还出现了学习兴趣下降的问题。
三、语言教育幼小衔接的建议
许多国家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尤其关注语言教育的衔接。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规定,儿童进入小学前应知道词音是由开始、中间和结尾的音构成。幼儿应认识、书写字母表中的大部分字母,知道字母表示读音,能了解一些书写方面的习惯(从左向右书写、字和字之间有空隙、词由字母拼写而成)等。英国的《基础教育(3~5岁)课程指南》要求儿童入小学前能正确使用钢笔书写字母,会书写自己的名字,能完成简单的造句,有时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从这些国家的经验看,因为小学阶段语文课程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认读和书写文字,所以幼儿园阶段应该加强早期阅读教育,以提高儿童前阅读和前书写的兴趣和能力,帮助儿童顺利过渡。
在幼小衔接方面,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保持认读汉字的热情,而不是认了多少字,写了多少字。以认读汉字为例。儿童生活的环境是其认读汉字最好的环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引导儿童多看、多认、多说,使儿童自然接触汉字,认识汉字。教师要始终注意避免小学化倾向,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持学习性和游戏性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游戏化的教学手段。既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又帮助儿童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学前课程是专为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开发和设计的。学前课程的学习者是0~6、7岁的儿童。其中,0岁课程也称胎教课程;由于l~3岁的儿童主要在托儿所生活和学习,与之相应的课程经常被称为托儿所课程或婴儿课程;3~6、7岁的儿童主要在幼儿园中生活,与之相应的课程被称为幼儿园课程。此外,在经济较落后或人口较稀少的地区为学前阶段儿童开设的学前班课程或混合班课程也是学前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学前班及混合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之相应的课程也是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课程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小学教育课程紧密相关。本文主要讨论幼儿园课程。我们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的初始形式可以是主题、单元、学科、领域等,但它们最终都将转化为经验的形式,即以感性的、具体的、活动的形式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作用。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质
首先,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
学前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目标的中介。因此,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实现学前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与其他年龄段的学习者相比有特殊之处。在学前儿童发展的诸方面中,身体的发展是首要的目标,因此,幼儿园课程应充分遵循学前教育和保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教育目标和保育目标的融合。
学前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启蒙的阶段,学前教育的目标应使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初步的身心锻炼和启迪,使幼儿在享有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应是启蒙性的,不宜追求过高的目标,尤其不应追求过高的认知目标。
其次,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
幼儿园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学前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对学前儿童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儿童周围的现实生活。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也就越有效。当然,现实生活是多层次的,复杂的,生活中有有益的经验,也有无益的或有害的经验。因此,必须对生活进行过滤,才能使之成为课程内容,且这些内容不应是以知识的逻辑组织起来的严格的学科,而应是以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多样化的、感性化的、趣味化的活动。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性还意味着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并不是严格的学科知识的再现,课程内容是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幼儿的兴趣是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
再次,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
既然幼儿园课程是以生活的逻辑加以组织的,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引导的,那么,幼儿园课程就不应以至少不应只以成人确定的系统的学科加以组织。生活是整体的,不可能只反映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某一部分。生活中往往蕴藏了多方面的发展机遇和可能。所以,幼儿园课程不应追求将现实生活割裂的或与现实生活不一致的知识系统;从幼儿的方面看,多个发展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所谓发展领域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在现实的课程实施中,儿童是以“完整人”的形象出现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应是综合的,应尽可能使不同的课程内容产生联系,以促进学习迁移。我们主张,让幼儿以完整的人的面貌面对完整的生活、有机的经验,不要把学科、领域这种人类划分知识的方式用以划分幼儿的经验,并以单一的经验作为学前儿童活动的起点。
最后,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特点是由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学习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尤其是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应是直观的、形象的,因此,学前儿童的学习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物,在参与、探索和交往的过程中学习。教师的语言传递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书本化的系统知识也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端坐静听是有悖学前儿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为幼儿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还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经常需要利用游戏的手段,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由于幼儿园课程是与学前儿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必然地是情境性的、参与性的,与现实的一日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幼儿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获得知识、体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真诚对话、有效沟通是幼儿园课程实施所不可缺少的。
三、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差别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35-02
一、问题的提出
每学年对大学新生进行教学时,笔者都会产生同样的想法,十几年来体育课上学生究竟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以我校大学一年级篮球课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连最基本的技术如运球、行进间上篮都没有掌握,好像在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一样。但是这些学生在中学都“学过”,甚至还不止一次的“学过”。如果说篮球不是某些同学的强项,当问及自己在体育方便,哪些项目是自己比较擅长的,哪些项目是自己比较喜欢的,不少同学非常茫然,好像一个没有。同一个教材,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要学习,小学在学,初中在学,高中在学,大学也在学,那么最后,学生还是没有学会,是学生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这也许是我们体育工作者要思索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设置和衔接问题。
二、体育教材的编制应充分考虑各个学段的衔接
学校体育课程教材内容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根本保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很少考虑各个学段内容的衔接问题,相同的教学内容分别出现在大、中、小学的体育课上,例如:一个蹲踞式起跑从小学教到大学,最后学生还是糊里糊涂,先不说这个蹲踞式起跑的学习对大学生健身有多么大的意义,光这种低水平的内容重复,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经过十几年的体育课程学习以后,不但没有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再也不想上体育课了,甚至不想参加体育活动了。
任何学科,教学内容的“重复”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阶段。因为只有不断的复习和重复,才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和熟练掌握技能。特别是体育教学,根据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的技能时,就需要不断的反复的强化练习,最后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但是,现在体育教学内容中的重复现象确实困扰了广大的教师和学生,这就是常见的“从小学学到大学的前滚翻”、“从小学学到大学的蹲踞式起跑”的奇怪的重复的现象。这些重复非但没有起到提高运动技能和增加健康知识的作用,反而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是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其它学科相比,会感觉体育课程的层次严谨性和内容逻辑性较差,同学们有可能认为体育学科没有内容、枯燥乏味;二是那些为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必需的,对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巩固体育技能特别有帮助的内容,“重复”安排,使得高年级的教学内容和选课形式与低年级雷同,使各学段体育教学内容整体发生混乱,这也使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趋向于相同,最终使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落空。
三、新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的统筹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教学大纲改变了以往按运动项目来设置课程内容的方法,根据三维的健康观、体育项目和体育教育自身的特点,拓展了体育课程学习的内容,将体育课程目标划分成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各个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同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不同年龄的学生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这样就拓宽了体育课程学习的领域,并要求各级课程之间要相互联系和衔接。与原来的课程相比,新大纲增加了地方、学校在课程编制方而的灵活性,各地、各校教师在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样一来,集中反映体育教材排列问题的《体育教学大纲》逐渐被不规定具体教学内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代替,体育教材正朝着不断开放的方向改革。但与课程标准配套的体育教材编写依然会遇到教材排列的问题,而且体育教材越开放,教材的统筹安排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各地、各校在编制课程内容时要从整体出发,有系统的观点。不断加强各级体育课程之间的科学性和连贯性,统筹规划不同学段的体育课程教材内容,从而实现学校体育课程的总体目标。
四、如何才能更好的实现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衔接
(一)根据体育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包括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学习领域目标是根据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和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而确立的,其主要是从课程的整体来考虑,指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在哪些方面有所收获。新的课程标准以全新的“健康观”为依据,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结合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确立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而的学习领域目标体系,每一个学习领域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在确立了学习领域的目标之后,就应根据各个学段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构建不同学习的领域和各学段的水平目标。
教学内容的设置,首先要根据课程目标体系来确定,哪些目标是可以通过知识教育的形式直接实现学习领域目标,如体育知识、健康知识、运动技术的掌握;哪些目标是通过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间接实现学习领域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从知识和技能两方来挑选课程内容。由于实现同一目标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很多,特别是有关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等方面的目标,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选择那些能显示体育学科的特点、显示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内容,还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器材和师资情况,更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所用、所好,便于学生形成终生体育习惯。
(二)各阶段衔接时应考虑内容的非阶梯性和内在逻辑性
体育课程的教材内容总的说来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其一是以运动项目为主要特征的内容体系,这个也是所谓的运动技术层面的教材,其二是以体育运动知识和原理主要特征的课程教材内容体系,这个是认知层面的教材。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课程教材内容的阶梯性是指在安排内容的学习时应遵循渐进,由易到难的顺序,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和特点,设置与年龄相应的课程教材内容。在其它学科的课程内容设置中,阶梯性非常明显,教材内容由浅而深,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以后的学习就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而对于体育课程来讲,并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并没有那么环环相扣的那种紧密感。对于运动项目的安排设置,阶梯性表现也是非常不明显的,即那种“由易到难”顺序性不明显,如体操,大学生学体操就比小学生困难,而体操本身的难度却是很大的。
再者,体育项目之间的关系也不存在明显的阶梯性,例如,足球、篮球和排球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先学哪个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以运动项目为主是课程教材内容体系的主要特征,在考虑各阶段衔接时,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项目的多少应呈金字塔式逐级递减,小学时是基础的学习,接触的项目比较多,但多数是了解和体验式的学习,但随着时间的递进,学习的项目逐渐减少,学习内容越来越深入。对运动项目的内容则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就是由基本活动能力到运动技能形成,到运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再到身体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本文刚开始提到了体育教学的“重复”问题,虽然我们在每个教学阶段都安排了同一个体育项目,但是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更严格的说是水平目标是不同的。以篮球教学为例,小学中低年级主要选择一些有助于篮球学习的游戏,有的学校使用了较小的篮球,和较低的球篮圈,还有的小学缩小了篮球的场地,这些篮球游戏作为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基本活动能力;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甚至是初中阶段,主要学习基本的篮球技术(运球、传球、投篮、行进间上篮等);到了高中阶段,就要加强基本技能的全面发展阶段,主要学习一下组合技术和组合战术(持球突破、掩护配合、传切配合、突分配合等);到了大学阶段,侧重点应该在技战术的全面应用,学习裁判方法以及篮球比赛的组织等等。这样就避免了体育项目的低级的“重复”,让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有新的东西要学习。
五、结论与建议
(一)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设置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并精选体育教材,不但要考虑健身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还要以人为本,切实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需求,便于学生形成终生体育习惯。
(二)不同学习阶段衔接时,应考虑课程教材内容的非阶梯性和内在逻辑性。内容的学习循序渐进,既要有合理的复习内容还要有适度的加深。学习阶段越高越要避免那些“什么都要学,什么都学不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学习。
(三)大、中、小学校的体育教材内容应统筹安排,注重各个学段的内容的衔接,避免内容上面的低级“重复”,以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厌倦体育学习,使教学目标落空。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毛振明.体有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