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育规划重要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就业形式的日趋严峻,职业高中学生就业即失业的现象频频发生,特别是高职院校,这类现象更加严重。为避免上述现象发生,在大学期间帮助职业高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关系到职业高中学生进入社会后职业发展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职业高中学生在校期间有针对性地对日后走向社会做学习准备,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做全面长远的发展。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职业高中学生由每天只知道学习的高中毕业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完善的人格的人才。
一、职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 帮助职业高中学生正确自我认知,准确定位
职业高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会引导职业高中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物质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唤醒生涯意识,激发职业高中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帮助职业高中学生完善自我,明确奋斗目标,引导职业高中学生积极地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和规划,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择业、就业竞争力,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及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职业高中学生正确认知自己,帮助其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通过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劣势、优势分析,引导职业高中学生找出现实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的差距,确立与个人目标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并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可行的步骤,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2、 提高职业高中学生核心竞争力
大众化中等教育模式在让大多数人有上职业高中的机会的优点下也有着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竞争相当激烈。职业高中学生在就业中是否具有竞争力就显得犹为重要。加强职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现有教育体系下注重专业能力和成功素质的有机结合。增加职业高中学生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3、提升职业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周密的计划和确实可行的步骤才能实现职业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教授职业高中学生制定一份符合自身特点、兴趣爱好的的职业规划书,引导学生围绕职业目标确定阶段性学习目标,提高工作核心胜任力,以便更好的实现职业目标。
4、有利于实现学生顺利就业和稳定就业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对自身客观认识和准确定位,会摆脱求职困难。顺利就业,而且职业高中毕业生就业的一大突出特点是稳定性差,跳槽率高。主要是由于就业经验不足,在工作岗位上受到挫折不能正确的认识而产生焦虑和矛盾,直接影响其职业生涯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明确职场目标,保持就业的稳定性。
职业高中学生涯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其是否成功,取决于是否有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高中学生想要未来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应按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施,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多储备能量、创造机会。
二、职业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职业高中学生不能正确认知自己,难以作出精准的职业生涯规划
作为九零后的职业高中学生,在家里受到家长的百般溺爱,本身抗挫折、抗压力能力欠缺。家长的心理是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一切都不用管,导致学生对于未来从事什么职业、未来做什么、自己适合不知道,只知道家长让毕业后自己做什么就做什么。严重缺少对自己正确认知、对未来职业的价值取向。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要么过高的评价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业期望值过高,非大城市不去,非公务员事业单位不进。不能以端正的态度进行择业,往往导致求职失败。
2、企业"畸形"用人制度,导致学生不愿意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我国有不少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是平均主义,企业员工的收入与其劳动付出并不成正比,兢兢业业工作的员工和马马虎虎工作甚至在在编不在岗的员工收入相差不大,付出的比别人多的努力,报酬却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别,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在一些家庭企业,家族以外的员工没有归属感。进企业的能人不能及时公平地提拔重用,不能形成庸者下、能者上的用人机制。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这种企业用人制度对职业高中学生的影响就是形成"人际关系是用人的根本"的心理,导致学生认为制定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什么作用,只要毕业生有人际关系就能找到好的工作,也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影响到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
3、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体系不健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34-01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意义
(一)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在于引导高职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和时展的需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将学生的主客观条件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融入社会、发挥潜能、创新发展为目标,综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项教育课程的开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好的贴近生活,有效地提高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从而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二)有利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以积极的态度来投身于学习和生活中。为了自身的发展目标,他们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职业技能水平,以创新发展的理念不断的开拓进取,以期能够达到自己规划的发展目标。
(三)有助于高职生乐观从业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给高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设定,能够帮助学生提前面对就业压力,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就业,让他们对未来的职业感到满意,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有清晰的判断能力,能够乐观积极的解决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理论研究
当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理论发展还不够完善,大部分的理论来源于西方,缺乏本土化理论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是以培育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人才,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发展却以重视基础课程教育为目标,忽视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造成了大部分毕业生不能很快地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另外还有部分高职院校以追求就业率和升学率为目标,忽视了教育教学课程的科学化设置,造成了大量的教学课程与社会实际相脱离,学生只知理论而无实践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说明了当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发展还不完备,研究还不完善,缺乏对于实践教学能力的理论研究。
(二)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健全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仅仅局限于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分析以及简单的就业心理辅导和求职技巧的培训,而在与用人单位、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联系,利用网络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工作开展的还不够。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上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通过人才交流会,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这些努力虽然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后的现状。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
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工作仍然侧重理论教育,对于社会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仍然很少。另外在时间上,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大三时才开设职业生涯的实践课程,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职业方向的确定,导致了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对自身和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不清,从而影响到了毕业后的职业发展。
(四)职业规划教师队伍力量单薄
当前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大多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兼职老师的现象,另外我国职业规划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往往把简单的就业指导教育看作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教育。这些都说明了我国职业规划教师队伍力量的薄弱。
三、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一)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学习不仅要重视理论教育,还要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的开展。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将课程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重阶段性教育,将学生的职业发展贯穿于整个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做好学生每个阶段的职业发展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不单单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也不单纯的是以书本式的灌输为主,而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化和多样化,分阶段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在新生入学期间,要重点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学习,这个阶段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交流会等形式来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从而使学生在一开始树立正确的目标。当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论学习结束后,社会实践课程就要提到日程上,这时候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参加学习组织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接触社会岗位,增加自己的社会职业技能学习。最后在求职阶段采取多种形式,广泛的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求职技巧等课程。
(三)设置完善的教学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科学设置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目标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课程的设置要符合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使学生加深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通过课程的合理设置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专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托,确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制定完备的教育课程学习体系。课程的设置应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以及相关的文化素质课程。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指导水平
当前我们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的发展,提升他们的指导水平。首先我们的教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次,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能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体系有清晰的把握,熟记相关的政策法规,尤其还要具备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最后要具有善于运筹帷幢,及时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
参考文献:
随着就业形式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即失业的现象频频发生,特别是高职院校,这类现象更加严重。为避免上述现象发生,在大学期间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关系到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职业发展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在校期间有针对性地对日后走向社会做学习准备,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做全面长远的发展。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大学生由每天只知道学习的高中毕业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完善的人格的人才。
一、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正确自我认知,准确定位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会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物质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唤醒生涯意识,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明确奋斗目标,引导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和规划,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择业、就业竞争力,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及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己,帮助其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通过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劣势、优势分析,引导大学生找出现实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的差距,确立与个人目标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并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可行的步骤,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2.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
高校扩张后,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是众人挤独木桥,大部分高中毕业生都能有上大学的机会。大众化高等教育模式在让大多数人有上大学的机会的优点下也有着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竞争相当激烈。大学生在就业中是否具有竞争力就显得犹为重要。加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现有教育体系下注重专业能力和成功素质的有机结合。增加大学生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3.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周密的计划和确实可行的步骤才能实现职业目标。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教授学生大学生制定一份符合自身特点、兴趣爱好的的职业规划书,引导学生围绕职业目标确定阶段性学习目标,提高工作核心胜任力,以便更好的实现职业目标。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也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国家战略,创造、创业、创新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发展创业型经济已经是大势所趋。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骄子具有超强的创新冲动、创新观念,大学生自主创业已形成就业发展趋势。大学生创新创业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方式。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使大学生在自我规划的基础上,由“被动学生”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创业”变为“主动创业”。
4.有利于实现学生顺利就业和稳定就业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对自身客观认识和准确定位,会摆脱求职困难。顺利就业,而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一大突出特点是稳定性差,跳槽率高。主要是由于就业经验不足,在工作岗位上受到挫折不能正确的认识而产生焦虑和矛盾,直接影响其职业生涯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明确职场目标,保持就业的稳定性。
大学生涯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其是否成功,取决于是否有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想要未来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应按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施,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多储备能量、创造机会。
二、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 高职院校大学生不能正确认知自己,难以作出精准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的学习任务没有高中阶段重,学校的管理相对于高中阶段较宽松。会使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迷失自己、迷失方向。作为九零后的大学生,在家里受到家长的百般溺爱,本身抗挫折、抗压力能力欠缺。家长的心理是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一切都不用管,导致学生对于未来从事什么职业、未来做什么、自己适合不知道,只知道家长让毕业后自己做什么就做什么。严重缺少对自己正确认知、对未来职业的价值取向。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要么过高的评价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业期望值过高,非大城市不去,非公务员事业单位不进。不能以端正的态度进行择业,往往导致求职失败。
2.企业“畸形”用人制度,导致学生不愿意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我国有不少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是平均主义,企业员工的收入与其劳动付出并不成正比,兢兢业业工作的员工和马马虎虎工作甚至在在编不在岗的员工收入相差不大,付出的比别人多的努力,报酬却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别,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在一些家庭企业,家族以外的员工没有归属感。进企业的能人不能及时公平地提拔重用,不能形成庸者下、能者上的用人机制。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这种企业用人制度对大学生的影响就是形成“人际关系是用人的根本”的心理,导致学生认为制定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什么作用,只要毕业生有人际关系就能找到好的工作,也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影响到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
3.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增加学生求职成功率,是伴承受学生在职场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对高职学生进行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视不足,高职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只是注重就业形势教育、就业技巧、职业意识的培养等就业指导工作。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学期两学期能够完成的。往往忽略对大一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紧迫性。到毕业前夕才想起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于缺少规划导致学生就业时艰难险阻。
4.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不够专业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化工作,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相关就业知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是辅导员和其他岗位教师兼任,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就业相关知识,但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其他岗位教师拥有本专业夯实的理论基础,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新兵”,面对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力不从心,只是介绍身边的故事、甚至是照本宣科,达不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是突出“职业”二字,教育核心是“能力培养”,对学生的技能要求要比理论要求高。主要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毕业后的就业职业主要是蓝领,如何成为蓝领,成为什么样的蓝领学生比较茫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有认知,才能取已所长,避已所短,才能进一步的制度全速的职业生涯路线,并对职业进行系统的整体规划。
1.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是职业探索和准备阶段,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大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所以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主要的时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的人生规划问题,正确地合理地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有助于大学生自我认知,明确职业目标,并有目标的制定学习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大学生毕业后只有在职场中找到自己最适合的位置,才能充分的获得相对竞争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我价值,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以职业发展为切入点,通过追求职业与事业成功实现高层次的人生需要,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全校内进行职业生涯普及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西方国家,从小学阶段就开始生涯教育,我国由于扩招以来出现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下才开始关注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发展问题,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职院校一项长期的系统任务。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自我认知、社会职业认知、职业决策与规划、职业素质准备等。并配合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在内的课程体系。在大一新生入校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一进校即有“就业难”的压力。为了避免毕业即失业,必须及早对自己进行规划,准确定位。配合职业生涯规划还要进行学业规划,有针对性的为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而设立阶段性目标。例如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是会计,那么在大学阶段就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会计相关知识,并考取会计证;想要毕业生创业的学生,应该在大学阶段了解创业相关知识,提高创新能力。以保证毕业后有针对性的就业。
3.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
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隶属就业指导部门,教学任务直接受教务处指导监督。就业指导教研室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将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做得有目的性、有组织性。实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程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教研室每周设置固定老师接受学生咨询。帮助学生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政策,将自己准确定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就业观。并将逐步将职业指导的重点由求职心理、求职技巧等转向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职业素质、走入社会后的生存能力等。让高职大学生在校期间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社会、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以便制定更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教研室应下设两个组,一个是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是讲授就业指导。保证授课教师的专业性。
不少高职院校原来就业指导课程是由师政老师讲授,这些老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就业指导实践经验缺失。就业指导教研室全体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有经验的教师听课的方式对青年教师培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除课堂讲授外,邀请校内外的专家、企业家、有成就的校友等知名人士举办专题讲座为大学生剖析就业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将教师在就业工作遇到的案例引入教学,实景演练,注重实效。
4.以赛促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授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充分认识自我,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高职院校应每年举办一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大赛促进教学的方式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和实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促进大学生了解职业,了解所学专业,帮助我院大学生完善自我,明确奋斗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和规划,并对未来就业方向进行缜密的计划。提高综合素质和择业、就业竞争力,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及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5.加大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是是否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业指导专业教师一方面通过讲授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准确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职业咨询和职业测评为学生服务,了解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题,并及时解决。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要求就业教师随时进行与时俱进的知识储备。高职院校应根据老师的不同特点进行系统培训,全面提升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全面提升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和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教师队伍,提高全省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9年第4期
ZHOU Shao-ling HE Li-bin
Personnel Section,Fusha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 inGuangdong Province,Zhongshan 528434,China
[Abstract]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ty of means,concealment of process and richness of the content and so on,which can play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medical work standardized management,and in practice,it promotes this effect from the clear responsibilities,integration of forces, increase investment,science and planning etc.
[Key words]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edical work standardized management;Role
长期以来,显性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隐性思想政治工作被人们所忽视,但随着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自身素质的提升,显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正面临挑战,而隐性思想政治工作更容易被目标对象所接受,因此,探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务工作规范化管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契合了医务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需要
当前,医务工作规范化管理亟需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这主要是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方式的多样性、过程的隐蔽性、内容的丰富性等特征,契合了医务工作的现实需要。
1.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多样性符合医务工作规范化的需求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如下3个方面:①通过医务工作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医务工作规范化过程中,医院一般都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结合时代特征提炼出医务工作文化,如服务第一、安全高效等,这种文化会从不同的渠道宣传,如在医院办公楼、宣传栏、各种医务工作会议等,并进而对医务工作者产生影响。②通过领导的示范带动发挥作用,领导无论是在专业技能上还是在与患者的沟通协调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技能,是医务工作者学习和模仿的榜样,这种学习和模仿实际上就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③在信息化时代,还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如在网络上讨论如何规范医务工作的话题,讨论医务工作者发生的不规范的事情等,这一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吸引医务工作者参与,则实际上成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种隐性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多渠道地推动医务工作规范化。
1.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隐蔽性符合医务人员管理的需求
当前,医务工作人员都具有较高的学历,有些单位其中不乏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国内各高校培养的博士硕士,这些人才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对待各种问题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采取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容易引发其思想上的抵触,如果方式方法不恰当可能起到负面效应。相反,如果采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直接以会议、面对面的教育等形式对其进行训诫,而是通过各种间接的活动,如组织讨论等吸引其注意力,并鼓励其发表自己的看法,则能够起到梳理和引导的作用,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达到促进医务工作规范化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1]。
1.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符合医务工作规范化的需求
医务工作规范化涉及的内容多,主要包括医务人员着装、行为的规范化,医疗服务的规范化等,其中医疗服务的规范化更是内涵丰富,包括服务流程、病历书写与病案存档等规范化,如此多的内容如果单纯依靠组织集中学习、要求医务工作者死记硬背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能够通过各种活动,如将规范化内容进行细分后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并让职工实地参观考察,则能够引发职工的思考,起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实际上,由于医务工作者素质高,自主意识强,这种参观考察等活动更容易激发其思考,如比较自身实际工作与这种规范化操作之间的差异,对于推动医务工作规范化的实施更具有价值[2]。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务工作规范化管理中发挥作用面临的挑战
当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务工作规范化管理中的作用还不明显,部分医院虽然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隐性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但未真正组织起这种工作,而是使其处于一种放任自由的状态,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既包括隐性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也包括隐性思想教育投入不足,活动操作难度比显性更高等因素。
2.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滞后
从医院的实际来看,开展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具体的责任主体,如医院党群部门、工会、团委、妇委会以及其他的机构,这些机构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定位明确、职责清楚,但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组织建设就存在滞后性。首先,部分医院没有明确隐性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主体,虽然实际操作中党群等部门会采取一些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行动,但没有明确其具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和工作任务,导致出现主体缺位,不利于隐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其次,从实际组织隐性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来看,这些机构难于直接与医院领导者对话,在医院的战略地位得不到体现,导致组织建设推进难度大。此外,从组织力量整合来看,由于履行隐性思想政治工作职能的部门与医务部并不具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如果缺乏高层领导的参与,则可能出现在医务工作规范化管理教育活动中的沟通协调难等问题[3]。
2.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投入不足
相比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部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投入更大,如组织医务工作者外出参观其他医院工作规范化行为等就需要较大的支出,再如组织医务工作者在网络上讨论医务工作规范化话题也需要聘请专门的人员负责监督和引导,避免讨论的随意性导致舆论失控而出现负面效应,因此,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大量的支出,但部分医院对此投入不足。首先,资金投入不足,医院没有专门的资金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支出,如果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则需要临时申请资金,但在预算管理越来越严密、越来越规范的背景下,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主持这一工作,则申请资金的难度会越来越大,资金将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其次,人员投入不足,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针对医务工作规范化的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并策划出具体的方案,这就需要有多学科人员的参与,但部分医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短缺,出现组织内部缺乏人才而无法开展工作的现象。实际上,医院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为兼职的工作人员,如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等,这些主体不仅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还有大量的其他工作,甚至还要到临床一线值班,这就导致其缺乏对隐性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参与、组织隐性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就更大[4]。
2.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操作难度大
开展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医院可以事先设计好主题,并利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等掌握主动权,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这种掌控难度大,一定意义上而言甚至无法实现完全掌控,因而加大了操作难度。实际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医务工作者参与数量多,且组织部门与医务工作者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医务工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在利用互联网组织各种讨论活动时就可以随意发表观点,这就加大了控制的难度,如果组织者本身对医务工作规范化了解不深入、不透彻,沟通表达能力不强,容易出现各种不可控的事件[5-6]。
3 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促进医务工作规范化的思考
积极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医务工作规范化这种长期性的活动中,更是需要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应的长久性,因此,对当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改进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具体而言,可以从明确职责、整合力量、加大投入、科学规划等方面着手。
3.1 明确职责、整合力量,促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明确的主体,这样才能达到有组织有责任的目标。首先,要明确部门职责,即医院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明确由哪一部门为主,哪些部门配合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通过部门职责、部门岗位分工的方式明确隐性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形成职责明确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分工体系,针对党群部、团委、工会等力量分散的基本现状,建议明确各部门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点任务,避免职能重复。其次,要根据医务工作规范化需要整合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与医务部的力量,建议由医务部门牵头,组建部门联席会议机构,明确负责人和组成人员,明确其议事的方式和流程,推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7]。
3.2 加大投入,提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作者简介]万四平,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罗旭,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生处处长,政教部副教授;贺志明,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政教部主任,教授,湖南长沙41013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5-0195-03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和灵魂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针对职业生涯所作的设计。包括对个人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培训和教育计划以及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正确选择职业,并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困难和阻力,避免人生陷阱,就有可能在事业上获得更大的成功。
人生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人的职业发展来体现和实现的,社会的发展也主要是通过社会的分工和职业的发展来体现和实现的,而职业的发展终究离不开社会发展需要和趋势的要求,个人的职业发展必须具有与社会发展需要和趋势相适应的素质,否则一切规划都只能是空想和臆测。同时,个人的职业发展也不能简单地纯粹地通过适应社会来实现,不能只将社会作为实现自我利益的手段,而且还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奉献精神,具有高远的社会目标和价值追求。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出符合我国社会性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概括和总结。第一,必须对国外主要从个人角度、从外延角度界定职业生涯规划转到从个人与社会相结合的角度、从内涵的角度即从内在素质要求的角度来界定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必须从单纯的就业指导转向深度的职业发展、人生发展的角度来定义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总之,思想政治素质应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涵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素质应当而且必须纳入到职业生涯规划中,并且应当确立其关键性的核心和灵魂作用,从而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方向、途径等的有效阐述和准确定位。为此,在借鉴、总结各种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应该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来定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高校为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剖析,让学生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职业心理等职业素质的教育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大学生、用人单位、学校之间的一座桥梁,既维护三者的利益,又促进三者的改革和协调发展。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认知功能
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的首要工作就是要进行个人分析,认识和估计自己的性格特点、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评价和判断自己的智慧和情绪,找出优势和不足,获取社会发展和各种岗位的信息,通过深入、理性、科学的分析,制定符合大学生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路线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的行动计划。这种对自身全面认知的过程,实质就是对自身了解和反思的过程,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全面系统认知、分析和判断,认清自身值得发挥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不足,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要、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进行认真、系统考量,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行动的自觉性。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握机遇,抓住切入点,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努力达到启发、鼓励和鞭策的作用,使大学生经常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二)导向功能
职业生涯规划由于有全面的认知功能,因此,对于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动机、需要、目标和行为具有十分明显的导向作用。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个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来说,就像一条有了罗盘的船在茫茫的大海之中找到登上成功之岸的方向。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个人发展的蓝图和前进的目标,能帮助大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于自己有优势和需要提高的方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给他们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推动力,促使大学生把自己的行为都集中到促进既定目标的实现上来,从而起到一种目标导向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利用这种导向功能,通过价值取向的引导、未来指向和及时纠偏来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把大学生引向关注社会发展、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来,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激励功能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每个阶段都有一些需要成为个人的主导需要,只有当主导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给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作出规划,给他们一个看得着的射击靶,这种规划既有近期目标,又有长远蓝图。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它是个人努力的依据和方向;二是,它同时对人有着巨大的鞭策力量。对青年大学生来说,制定和实现规划就像一场比赛,当他们做好规划,接着为一个个目标付诸努力并取得成功时,他们就会获得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和引导他们不断朝自己设定的更长远目标前进。因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有利于把大学生的精力集中到发展自身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上来,也有利于消除他们的懒惰思想,纠正他们的思想认识偏差,形成一种积极上进、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四)凝聚功能
教育主客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和信任是建立团结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团结和谐环境的形成,反过来又会强化师生之间理解和信任。继而形成团结进取的强大凝聚力。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师生互相沟通和协商,教育者可以倾听大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发现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思想的纠偏工作,学生也可以在民主的气氛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一过程增进了教育主客体间关系融洽和相互信任;另一方面,学校和教育者通过向学生提供各类信息,给他们创造成才的机会,给予他们耐心、细致的帮助和具有前瞻性的指导,从而使师生在思想、感情上易于达成一致,创造出一个坦诚相待的氛围和透明畅通的信息“春天”,使每一位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心、关爱,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激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职业生涯规
划教育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把学生的思想凝聚到发展上来,从而发挥强大的凝聚功能。
三、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是长期的、动态的、多层面的。拥有一份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职业,是生活幸福、个人充分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生涯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包括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了解社会竞争态势、社会需求导向等。职业生涯设计以职业为桥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具体清晰,措施更具有可操作性。它以共性教育为前提,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主观目标与社会客观目标的有机结合、理想目标与现实目标的高度融合,从而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从职业生涯探索期向确立期的过渡。把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性与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系统化
一、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准职业定位。通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校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个人的职业兴趣,根据自己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设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找准职业定位。大学生最终必将走向社会,他们只有在社会中寻求和争取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充分获得相对竞争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体现自我价值。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就业竞争力。我国高等教育还是以专业学科为体系,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尚未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在现有教育体系的前提下,可以以职业生涯规划作为突破口,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了解目前社会上的岗位需求,使学生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用人单位需求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有效地控制人才在市场上高流动性。使学生理性地评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给自己一个理性并相对准确的定位,使得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出现的“抢业”、“盲目择业”、“高违约率”、“高就业成本”等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而克服用人单位缺少“想聘之才”,学生“无业可就”的现象,让大学生能充分就业,在就业过程中尽可能做到“人职匹配”,减少人才在市场上的流动性。
二、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滞后。当前引进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仅限于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职业锚理论、职业匹配理论等,缺乏深入、系统的消化和吸收,难以直接用来指导实践。缺乏相关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深入研究,是职业规划理论缺少基础理论的支持。我国长期以来缺乏面向大学生的大规模、高质量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职业指导缺少实证的支持。
2.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落后。首先各校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门机构。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多由高校的德育教学机构或者就业指导部门,前者负责学生德育教育或者心理健康教育,后者则是各校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部门。就业指导部门的大多数人员长期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对大学生的就业及择业过程、就业形势政策等比较熟悉,但是没有受到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从而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3.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指导方法存在缺陷。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逐渐探索出了一些适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观念与方法,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许多不足。
三、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可行性
1.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学校领导必须重视,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设置、课程开设、教学管理、师资配备、组织测评等工作;其次要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通过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专家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形式,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其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个人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2.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是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要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不仅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高校正常的教学计划,还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形成一个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在内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了解个人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及重要性,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和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技能。
3.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首先应充分挖掘校内现有的师资资源,挑选专业知识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加强培训,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师资队伍。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自己的专业化队伍建设,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学校作报告,形成一种长期的、系统的指导模式。
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关键时期。使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学会分析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和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技能,将使其受益终生。
随着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及中俄经济、文化的不断往来,近几年学习汉语的俄罗斯学生越来越多。但是俄罗斯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个强大的阻力——汉字的认读和记忆。通过对俄汉语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以及俄方孔子学院的反馈,笔者得知,俄罗斯学生主要通过对俄汉语教材来学习和认知汉字。目前,对俄汉语教学使用的汉语教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用型教材,即国内学者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的俄译本,例如使用率比较高的《新实用汉语课本》、《汉语教程》等,以《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一册)为例,内容分成七部分:一、课文;二、生词;三、注释;四、会话练习;五、语音;六、语法;七、汉字。然而,在这套教材的汉字部分,只介绍了汉字的笔画、结构以及部分汉字的笔顺,其他汉字内容完全没有涉及,内容较为单一。相应匹配的练习也是按笔顺书写练习,汉字与所示图画连线,按汉字结构书写汉字,并没有重视汉字的特点及系统性,并且汉字的讲练都显得非常单薄。另外,《汉语教程》(第一册)的体例为:一、课文;二、生词;三、语音;四、注释;五、练习。相对于上一套教材,这套教材中并没有单独的汉字教学部分,只在课后练习中有一道认读练习及一张汉字临摹的田字格。在这两套教材中,汉字部分的教学都附属于语音教学、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中,这使汉字教学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忽视了汉字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而另一类教材是有俄罗斯教师编写的针对本国学生的汉语教材。这类教材最有代表性质的是70年代由俄罗斯学者黄淑英和谭傲霜编写的两套教材,至今在俄罗斯境内仍最受老师和学生欢迎。笔者也针对这两套教材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发现在这两部教材中,汉字部分虽然加大了编写力度,但是编排并未体现汉字的系统性及汉字教学的认知规律。从而可以知道这一类教材也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俄罗斯学生学习汉字难的难题。例如:《基础汉语俄语书名》中,只用了一课介绍了全部笔画的书写。而另外一本教材甚至没有编排汉字教学的部分。
二、汉字及汉字教学的特点
徐通锵先生在他的《语言论》一书中指出“字”是汉语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各结构层面(语音、语义、语汇、语法)的结构特征都交汇于此。吕必松先生(1999)也指出,汉字是与音节相对应的形音义单位,跟音节是口头语中具有生成性的音义单位相一致,汉字是书面汉语中具有生成性的形音义单位。汉字的基本特点是从形出发,以形示义。汉字的另一特征是部件组合。汉字书写有规律,形体差异度高。汉字的数量也很多,从三千年前的甲骨文发展到现在,汉字的总数大概有60,000个以上,其中现代汉语常用字有3,500个,通用字有7,000个。虽然汉字的数量很大,然而这些汉字内部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在汉字教学中要按照遵循汉字的书写规律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界,受西方语言学理论影响很大。例如,有一种观点倾向于以“词”为单位进行汉字教学,把汉字作为词的书写符号,以词作为汉语教学的基本单位。这就忽视了汉字固有的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忽视汉字本身的意义,单纯把汉字作为书写符号,无形中为汉字学习增加了难度。徐通锵先生(2005)指出:“我们为什么要弃‘词’而选‘字’,倡导‘字本位’呢?就是由于‘词’是一种舶来品,在汉语中没有‘根’,而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字是汉语的载体,而且也是汉文化的‘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如果发挥汉字的本质特征,便找到了汉字教学之根本,提高汉字教学、从而提高汉语教学的趣味性。
针对现存的对俄汉语教材在汉字教学部分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不符合汉字教学的规律的现象,笔者认为应在教材编写中重视对汉字的教学,增大汉字部分编排的力度。
三、在对俄教材中增设汉字项目编写的重要性
赵金铭(2008)曾经指出“我们已经认识到,在世界汉语教学中,汉字是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大的挑战之一。到目前为止,西方人所学的主要外语,大多为亲属语言。……对西方人来说,汉语才是真正的外语。其中最复杂、最困难的是汉字”。俄语属于拼音文字,与汉字这种表意文字有天壤之别。笔者对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本科一年级的俄罗斯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汉字、语音、语法的学习中,75%的学生认为汉字是最难的。12%的学生认为语音最难,13%的学生认为语法最难。
俄罗斯学生觉得汉字难认难学,主要原因是俄罗斯属于非汉字文化圈国家,相对于33个俄语字母,数以万计的汉字让俄罗斯学生望而生畏,容易在还没学习汉字时,已经产生退缩心理。除了字符(母)数量对比悬殊外,俄语是一种表音文字,而汉语则属于表意文字。两者之间的相似度很低。这就使得俄罗斯学生的注意力总是在字形、字音、字义三者之间不停地转移,因此常常造成顾此失彼的状态,影响对汉字识别、认读以及记忆的速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他们学习汉字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习汉语的兴趣。另外,汉字的书写也不同于俄罗斯的拼音文字。例如,俄罗斯文字由字母组成,由于字母数量有限,因此记起来比较容易。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由笔画组成部件,再由部件组成整字。虽然汉字的基本笔画不多,但是排列起来却有很多的组合,对习惯写拉丁字母的俄罗斯人来说书写方块字(汉字),完全不同于他们在欧洲所熟悉的其他文字(例如,英语、法语等等),因此很难掌握汉字的书写技巧。同时,汉字的书写也要求笔顺正确、结构合体,书写出来的汉字符合规范,例如在俄语中所有的字母的书写大小是一致的,汉字则不然,例如“王”作为偏旁和正常的书写会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俄罗斯学生在书写时,完全按照俄罗斯字母的形式来书写汉字,导致所书写的汉字完全不像汉字。因此,如果不重视汉字的书写教学,初学者往往很难达到要求。
四、结论
无论对俄汉语教材还是针对其他国家学生学习汉语所编写的教材,汉字部分的编写都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陈贤纯(2002)对13本基础汉语教材的汉字部分进行了考察后发现,汉字教学的无计划性和改进成果没有很好的吸收。“汉字”是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而汉语教材如何解决这个难点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对外汉语教材中汉字部分编写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学生在使用教材后,汉字的认识数量是否有增加,书写汉字的效率是否有提高,学习汉字的兴趣是否有增加等。本教材经过多轮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本教材中汉字编写理念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我们在教材试用期间,对学生进行了综合测评,结果表明,使用本教材的学生无论在笔顺正确度上,还是在掌握汉字数量上超过使用其他教材的学生。今后,我们会在教材使用中继续关注俄罗斯学生、教师以及学者等多方面的意见,以便对教材进行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同时在改进中总结更多的编写经验,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编写理念,力求能够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上为汉字教学提供帮助和思考。
(基金项目:此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短期留学生汉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GBD1213011),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俄罗斯学生汉语习得中语音偏误分析”及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创建‘高效、灵活’的对外汉语课程”(2013B1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谭傲霜.俄罗斯汉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1994,(2).
[2]肖奚强.汉字教学及其教材编写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4,(4).
[3]徐通锵.语言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石定果.万业馨.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调查报告[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
[5]张德鑫.关于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1999,(1).
[6]吕必松.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A].汉字与汉字教学研究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万业馨.略论形声字声旁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0,(1).
[8]万业馨.从汉字研究到汉字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4,(2).
[9]徐通锵.“字本位”和语言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6).
[10]王汉卫.精读课框架内相对独立的汉字教学模式初探[J].语言文字应用,2007,(2).
[11]赵金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念与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8,(1).
[12]刘婷婷.“字本位”与对外汉字教学[J].鲁东大学学报,2009,(7).
[13]秦建文.“字本位”观与汉字教学[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1).
[14]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下编[Z].国家语言资源与研究中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5]王瑞烽.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基础汉语教材的汉字教学内容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
[16]项晨辰.初级阶段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及汉字教学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17]李大遂.对外汉字教学发展与研究概述[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6).
[18]万业馨.略论汉字教学的总体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9).
[19]张晓梅.对外汉字教学的趣味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
[20]李若楠.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文化引入[D].广西师范大学,2012.
1.1英语教育多层次展开,但各层次衔接不够
我国自1979年教育部提出小学外语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重点小学和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小学逐步开设[2]以来,英语基础教育逐步展开。2001年起,我国在小学三年级推进了英语课程,有条件的地方在一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程[3]。英语基础教育普及至小学,其它层次的英语教育,初中、高中、大学、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以及高职英语教育等都已展开。尽管有此发展,但问题仍比较突出———各层次的英语课程没有很好的衔接,小学到中学,中学到大学的英语教育有脱节。
1.2英语教育理念“重知识,轻能力”
我国现阶段的英语教育还是以书本教材为中心,把英语作为“知识”学习,强调阅读和书面表达能力,强调语法教学,教师以教材为主,按教材编写教学计划,学生也只有通过“教材考试”获取“知识”。这样的英语教育,完全忽视了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的技能训练,学生也只以通过考试为目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听不懂、不会说,难以与外国人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1.3教学方式单一,学习内容单一
现阶段的英语教育仍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单一课堂讲授,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灌输被动接受,课堂上鲜有互动,这样枯燥、沉闷的学习氛围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没有积极性、主动性的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1.4教育资源缺乏
学生通过教材、书籍、报纸、刊物等传统资源获取知识,没有充分利用科技、电脑网络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英语教学用到很少,校园网络化教学也未开展,英语学习软件等也没有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就使得我们的英语教育资源不够新颖和丰富。
2英语教育改革探讨
针对我国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改革可能性:
2.1认识英语教育规划的重要性,做好规划的连贯性、全盘性
目前我国英语教育各层次都有展开,但各有各的教学思想、测试系统,各自发展,互相很少切磋。虽然小学、中学、大学都开设英语课,但教材衔接性很差,很多在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在大学阶段还在不断重复,而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又不能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提升不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切都源于我们未对英语教育做过长远或短期的规划。鉴于此,胡壮麟提出,我们需要一个全国性、权威性的外语教学咨询机构,协调和统筹各层次的外语教育,为政府提供咨询,进行规划。[4]除此之外,我们在制定英语教育规划时还需要研究国际上的成功经验,通过对比海外各学校外语教育的各方面,借鉴他们的长处,使我国英语教育规划更具合理性,为我国的经济腾飞服务[5]。英语教育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保证英语教育规划的连贯性、系统性以及全盘性,这样我们在英语教育的发展之路上,才不会走弯路,也不会造成资源浪费,以至付出多,回报少。
2.2突破传统英语教育模式,以培养技能为主
传统的英语教学,“重知识、轻能力”。把重点放在字、词、句、语法上,侧重语言知识,其结果是“哑巴”英语。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作为人们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英语更重要的是一门语言实践活动课。所以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技能训练上,让英语学习通过语言积累和技能培养成为一个习惯成自然的过程。这种基于语言知识的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远不及那种“灌注式”教学来得容易。它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统筹安排,宏观调控,要以学生的参与为中心,既要上得充实、紧凑,又要积极有趣。这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一种挑战。以培养技能为主的英语教学势必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及实践英语的能力。
2.3改变英语教学模式,转变主体对象
传统的英语教学,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讲台上填鸭式的讲课,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听讲。这样,一堂课下来,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听课效果都不甚理想。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被动教学模式,取而代之为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参与性,使学生与自己融为一体。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而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听,而且还在积极的思考。这样,在与学生的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学生的听课效果都会得到良好的促进。
2.4教学方式灵活,创造语言环境
关于“四五”普法启动工作的思考
我国已经走过了十五年全民普及法律常识教育的历程。十五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经过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局的普法教育工作己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要说全民普法教育的成绩,目前还只是初步的,离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在认真回顾总结“三五”普法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对“四五”普法教育的启动工作提出如下思考:
一、深化一个认识。回顾总结“三五”普法教育的情况,全局的普法教育工作发展不够平衡,主要原因是有少数的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干部对普法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有充分的认识,是搞好“四五”普法启动工作的基础。在“四五”普法教育中,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必须统一到作出决策要依法、出了问题要找法、解决问题要合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要用法、各行各业要学法的要求上来。因此,在“四五”普法启动工作中,要采用专题动员会、下发宣传资料以及张贴挂永久性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宣传全民普法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营造“四五”普法良好氛围,由原来的被动学法向主动学法转变,由你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而增强干部职工学法的自觉性。
二、明确三个重点对象。一是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对象。建立健全局党支部中心组学法制度,以学法活动来带动干部职工的学法。二是以青少年为重点对象。青少年犯罪己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减少青少年犯罪,也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在/,!/“四五”普法启动之年,组织全局职工子女学习普法教材。与此同时,积极探索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新路子,努力控制或减少青少年犯罪。三、注重抓好四个环节。为了使“四五”普法开好头,起好步,在启动之年应注重以下四个环节:一是制订好五年普法教育规划和本年度实施计划。制订“四五”普法教育规划,既要根据上级规划的要求,又要结合本局的实际,既要突出普法的重点对象,又要与近年来开展的依法治局活动相结合,做到“普”、“治”结合,使规划具有科学性、务实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抓好思想发动,营造良好的“四五”普法氛围。开局之年,在制订规划的基础上,主要是抓好“四个一”,即表彰一批“三五”普法教育的先进个人;抓好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四五”普法科室;制作一批永久性的法制宣传标语;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思想发动工作,普法教育的思想发动工作要与正在开展的“三个代表”教育相结合。通过“四个一”活动,使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进局入户、入耳、入脑,家喻户晓;三是加强领导,健全队伍。
开好头、起好步,是深化全民“四五”普法教育的关键。通过深化一个认识,理顺二个关系,明确三个重点,注重四个环节的工作思路,使我局的“四五”普法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会上,赵东花介绍了《规划》编制情况及主要内容。据介绍,近年来,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等部门已共同颁布实施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通过家庭教育规划的实施,家庭教育工作已进入社会事业发展大局,协调领导体制逐步建立,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队伍阵地和指导服务蓬勃发展,全社会家庭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家长教育素质能力有效提升。实践表明,家庭教育规划的制定实施,有益于协调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推动形成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家庭教育的长效机制。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继续制定实施下一个全国家庭教育五年规划,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素质能力,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赵东花说,《规划》的编制受到全国妇联书记处及教育部等联合颁布单位的高度重视。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将其作为一项重要课题立项,经过调查研究、起草论证,广泛听取了地方妇联、基层群众、学会专家、家长代表以及相关部门的意见。在征求意见和会签过程中,教育部等部门认真研究、大力支持,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规划》的编制原则、总体目标和任务,赵东花说,新《规划》的编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了三个坚持,遵循了三个原则。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家长儿童的宗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家庭教育,着力推动解决家庭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坚持与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部署要求相一致,与教育规划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相衔接,与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家长儿童的需求相适应;三是坚持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充分考虑城乡地区差异,统筹兼顾不同儿童及家长群体,特别是关注困境儿童家庭及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问题。编制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两个基本”,即构建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进完善基本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她强调,编制《规划》遵循了三个原则,一是育人为本、家长主体、服务为先;二是科学引导、规范管理、依法推进;三是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均衡发展。
( 一) 以多重监管保障美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为基础的制度设计
从1968 年到2011 年,美国《多德-佛兰克华尔街改革及消费者保护法案》通过整合《诚实借贷法》、《社区再投资法》等金融法律法规中涉及金融消费权益的权责,巩固了当前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将分散于联邦银行及贸易委员会的联邦消费者保护职能及相关金融监管权集中到独立的消保工作机构,即联邦金融消费者保护局。通过法律形式,严格禁止联邦政府和美联储干扰该机构履职,更不允许政府部门以行政立法变向划分其职权,以财务审计为途径制约其行政权力的肆意。
(二)以行政手段强化保护加拿大金融消费者权益为基础的制度设计
加拿大金融监管以保守严苛闻名,2001 年《加拿大金融消费者管理局法案》就已经开始不断整合金融消费权益领域的权责,通过单一消保工作机构设置即加拿大金融消费者管理局(theFinancial Consumer Agency of Canada,简称 FCAC),从严格金融监管的角度出发,统一加拿大联邦政策取向,将监管方式与行政制裁措施有机结合起来,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具体落实,具有非常现实的操作性和有效性。
(三)以教育规划增强英国消费者维权能力为基础的制度设计
早在2007 年,英国财政部制定的金融教育预算就已经高达1150 万英磅。之后更是逐年递增,现其金融服务局(简称FSA)用于该专项教育支出已超每年2 亿元人民币。从英国消保工作的机构设置变迁来看,2001 年到2004 年,从金融服务局(简称FSA)到消费者金融教育局(简称 CFEB),在金融消费教育领域,英国各金融监管机构呈现越来越专业化、职能越来越明确化,金融消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亦越加凸显。
可见,立足以人为本、公众利益至上是开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共识。从工作机制来看,各国的消保工作都建有完备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制度,其制度建立在存贷款、银行理财、信用报告等基本法律制度之内,其内容涵盖金融消费的公信度和透明度、明确消费者权利义务、防止消费者受到不公平待遇和歧视、保护金融消费者存取款自由等方面。从工作机构来看,各国均统一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职能于专门机构,成立独立的单一消保工作机构,无论是强调多重监管、行政制裁,还是注重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都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行政组织机构来承担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职能。从工作规划来看,各国都在探索建立长期的全民金融消费教育规划,不断探索将金融消费教育纳入普通公民基本素质教育体系中,全面提升国民综合素质。
二、中外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制度比较
(一)监管框架比较
《消费者保护法》已然成为我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领域发展的基石,以人民银行法为核心的金融法律也成为了监管各金融分业的核心价值体现,而以征信业管理条例、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等金融法规为指引,基本建立了分行业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体系,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以及证监会作为主要的金融监管机构根据不同职权范围从各自监管角度和层次出发规范相应的金融消费行为。以银行业金融监管为例,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的监管对象具有非常显著的同一性,即各类银行机构,但是两个监管机构的具体监管重心不同,人民银行的监管重心建立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评估监测,而银监会则重点关注银行机构参与金融市场的具体经营行为,从而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监管,有效保障了具体金融消费者和普遍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了保护力度。与之不同的是,域外发达国家在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领域采取了打破分业治理的障碍,因域外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发展的基础较好,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研究更深入,采取了加强对金融机构混业经营产生的监管盲区的管理,通过清扫盲区、整合职权、统一机构的方式,形成了单独承担消保工作职责的监管部门,以满足金融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权利诉求。
(二)职权职责比较
从职能范围来看,在我国金融分业监管的基本框架下,一行三会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在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领域内发生重大变革。根据各金融分业设立保护局的情况,各监管机构的职责范围仍然基本受限于原来的履职范畴。具体来说,银、证、保三个监管部门仍然只负责行业内的消费者投诉和教育,人民银行负责协调促进消费者保护工作和交叉性金融工具监管。在这样的监管格局下,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开展不可避免存在部分盲区和冲突地带,特别是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的监管冲突最为突出。以信用卡协议的信息披露为例,人民银行依据《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从业务角度监管商业银行相关义务的履行情况,而银监会则依据《商业银行信用卡监督管理办法》同时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进行监管,那么在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产生信用卡纠纷后,金融消费者既可以向人民银行投诉,也可以向银监会投诉,导致监管重叠,推高发生冲突或推诿的风险,不利于金融消费者维权。而相比较,整合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监管职能于单一机构,金融消费者在遭遇纠纷后,不会出现投诉机构不明的情况,更有利于解纷息诉。
从职能属性来看,消保工作的性质决定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权力属性不同于一般性政府权力,多依赖于非强制手段的行政措施。各国采取了通过立法形式将金融知识普及等核心消保工作任务分解到各社会组织完成,而单独成立以强制力为后盾的执法部门的管理模式。相反,我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部门多表现为既要承担监管职能,也要承担教育宣传职能,因两种职能履行途径的性质不同必然导致工作行政手段难以调剂。
(三)教育规划比较
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事实证明原有的国民教育规划并不足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开展了21 世纪以来最为重大的金融监管改革。一方面,通过将金融知识教育纳入国民基本素质教育之中,以国民基本素质教育为途径传播金融知识,夯实国民的金融知识基础,改善金融消费保护领域的大环境;另一方面,建立了满足社会公众的金融教育咨询服务平台保证普通公民的金融生活的日常之需,为金融消费者提供具体的权利诉求渠道。较之,我国国民基本素质教育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固有的整体教育规划排斥金融知识普及,普通公民基本没有获取金融知识的常规渠道。目前,金融知识普及通常采取的是阶段式集中宣传方式,如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知识普及月宣传活动等,缺乏长远有效的规划。而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各种金融虚假信息,各种资讯平台也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各种金融诈骗案件频发,现已建立的金融教育咨询平台如12363等公共平台,各项功能仍不完备,正在逐渐演变为单一投诉热线,难以满足金融消费者的实际需要。
三、西藏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遭遇的困境
(一)缺乏有效行政手段
西藏辖区开展消保工作以来,通过《西藏自治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实施细则》、《西藏自治区12363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咨询投诉热线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考核细则》等规范性文件建立起了基本制度,规范了辖内的金融消费行为及涉及的各项消保权责。虽然规范性文件采用多层级如拉银发、拉银办放、拉银保护等行发文、办公室发文以及处发文的形式,但规范性文件固有的局限性难以突破,导致层级低、效力低以及难以规范具备强制力的行政措施等问题突出,显然已成为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的重要障碍。
(二)受限于职权法定
在金融消费权益领域的分业分工下,人民银行形式上管辖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消费纠纷,但法律法规对其相关规定仍处于真空状态,在解纷息诉的实践活动中,人民银行缺乏有效依据,容易与其他监管部门发生管辖冲突等问题,纠纷调解工作难以获得相关金融机构当事人的积极配合。从2014 年度西藏12363实践来看,共受理金融消费者投诉58 起、咨询32 起,办结率、满意率均为100%,但是所有投诉类纠纷均通过转办方式才得以解决,形成了受理少、难处理、需协调的尴尬局面。可见,在依法行政的要求下12363因受限于人民银行的法定职权范围,不可避免地陷入职责冲突、职权空白的困境。
(三)缺乏长远规划
围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宣传工作,当前采取了新旧结合的方式开展教育宣传活动,即结合现有平台和搭建宣传教育新平台,如3.15 消费者权益日、12.4 国家宪法日、金融知识普及月等。结合2014 年度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知识宣传情况,集中宣传2 次,时间累计40 天,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累计153850 份,宣传人群达58409 人次,通过短信平台发送消息达140 万余条。从受众人群来看,宣传教育对象主要为城市居民,但宣传教育回访工作难以开展;从宣传资料的投放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城市,广大农牧区的居民难以接收资讯的情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从宣传效果来看,短期效益突出,长期维系困难,缺乏与金融消费教育目标匹配的长远计划。
四、完善西藏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路径选择
(一)进一步提高消保工作的规范化程度
在总结西藏辖内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推动制度建设规范化程度,强化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领域的法治工作。一方面,从程序上规范,建议统一金融消费纠纷处理办法,对原则、程序、时效及法律后果等确认和规范。这样,规范的处理程序才能保障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将当事人的申请、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的受理、协商方式、达成和解协议、制作相应的行政调解书等重要环节规范起来。这样规范化的程序有助于划分权责,让整个调解活动始终处于有序的状态,合法保障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从实体上立法,整合各类金融消费权益内容,结合西藏民族区域实际,由辖内人民银行向西藏自治区地方政府建议,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纳入地方立法规划之中。
(二)探索建立消保工作的横向协作机制和纵向评估监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