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6 16:14:2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加强学生德育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篇(1)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二、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学生由于学校考试中四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和奶奶杀死,然后自杀。厌学队伍日渐扩大。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的现象。

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篇(2)

思想政治素质一直是我们教学中十分看重的素质。我们的教学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处事,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立场和态度。因此,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对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小公主或小王子,脾气暴躁,不能顾及他人的感受。同时,中小学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严重,客观上讲,中职学生的素质普遍比普通高中学生要低,他们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尊重老师、说脏话、逃课、打架、玩游戏……这给中职教学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更增强了紧迫感。对于学生家长来说,把孩子送到学校,既是觉得孩子不大适合走学历的道路,同时又不想放弃孩子,想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学校沉淀下再去接触社会,这是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殷切希望。对社会来讲,日益发达的信息传播途径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不良的东西,这对我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如何教好学生,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二、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原则

所谓“哲学的贫乏带来贫乏的教育”,要想将学生哲学教育质量提高,前提是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德育教育的具体实践,更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同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始终围绕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三观内容。

其次,要不断翻新教育理念,坚持知、行的统一。加强学生对与人生成长关系密切的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将知识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信仰,引导学生把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和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最后,要保持学生与时代的联系。教育要具备现实意义,不能与社会和人文现实脱节。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遵循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体现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最好符合当地企业的要求,加强针对性、时效性和责任感,做到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化哲学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哲学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通过哲学与人生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是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换给学生,学生从自己本身出发,积极探索哲学与人生的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生课堂之中。但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又或者切合学习内容的主题加以引导。例如,在讲授《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这节课时,可以先简要讲解一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以及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等基本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出:“同学们,你们认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该做到哪几点呢?选择你们认为重要的谈一下。”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之后就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掌握。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只听名字可能离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除了必要的大道理以外,其余的主要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处事的,讲的都是最贴近生活的事,大到生老病死,小到说话吃饭,无所不包、无所不讲。课外知识积累丰富的学生会发现,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希腊古罗马,都有“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统一的思想,这不仅是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在学习相关的哲学思想时,究其产生的文化和自然背景,学生不仅了解了当时的人文和自热风貌,在那种情境下,结合当时人们的生活现实,也能使学生哲学的学习和理解更深刻。然而,客观地讲,政治性质的课程最难以在教学上吸引学生,说得深了学生难以理解,说得浅了就像读课文,说得偏了又不符合教学目标。因此,实现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生活化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用身边发生的事和最近的新闻为材料延伸教学。例如,在教学《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里约残奥会上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挥洒汗水的时刻,让学生真实感受什么叫“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以此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潜在的能量,从而积极地去面对学习和生活。这个时候再趁热打铁,让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的生活实例,以此加深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学生学习的合作探究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互动”。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在互相帮助和密切配合中培养感情,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教师的授课内容,让教育更符合哲学全面发展的理念,构建人的发展新形态的美好愿景。例如,在对《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探究与合作,教师将教学重点“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顺境、逆境的联系与变化”等内容先作简要说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由交流和讨论,然后总结归纳小组讨论的结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再将课程内容的实践意义进行二次开发和拓展,促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发展,实现哲学与人生课程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的教学目的。

哲学、科学和艺术,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讲,具有某种相通性和普适性,在思想自由度受到保护的前提下,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有着十分强大的现实意义,而德育工作对中职教育来说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育人工作。做好这些工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以育人为目的,不断充实德育教育内容,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从而教好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更好地完成中职教育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孙海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典型教育的改革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2]孙爱军.论当前中职生德育现状及教育对策[D].鲁东大学,2013.

篇(3)

中职院校是我国培养现代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中职院校的教育工作直接决定了我国现代产业的发展,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重要保证。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一些中职学校的就业率高居不下,毕业生升学途径广、出路好,中职学校逐渐进入很多面临中考的学生及其家长的视线,开始和普通高中形成“平分天下”的新局面。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与社会形势的发展还不完全适应,尤其是当今的中职院校,招收的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不佳,而且或多或少地存在怕学习、怕吃苦,学生没有完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吸烟、酗酒、打架、骂人、偷盗时有发生,迟到、旷课、不知道体谅父母,贪图享乐的情况。‘有德有才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弃之不用。’这代表了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要想做好“事”,先要做好“人”,已经成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共识,但怎样“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搞好德育,却是多年来职教德育面临的难题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不断拓宽。所以,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状态,坚持德育工作创新是当前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中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模式呆板,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够灵活。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法律常识、就业指导等课,内容上还是讲一些条条框框,内容不新鲜,形式不灵活。现在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不甚成熟,看问题容易片面走极端。家长和老师更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忽略了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学生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精神方面比较空虚,渴望得到父母或老师的重视,甚至会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只为了要引起注意。

第二、学校德育教育重心放在潜能生,学校大多数时间是在“捂摊子”,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学生打架出事,夜不归宿惹事,身陷于繁杂的事务中,导致在德育工作在日常中进展不顺利,教育往往是在事情发生后,超前意识较差,教育效果不理想。学校常困扰于差生的瓶颈中,为了挽救失足少年费尽心思,忽略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德育教育要引导学生全体动员,正与我们的校训“修出世美德,习一技之长”,学会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学会如何做人,努力感化潜能生时更应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上进。

第三、德育教育注重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教育,难以与学生产生共鸣。虽然不少中职院校不断加强对学生注重德育方面的教育,但教育内容基本都以书上空泛的例子作基础,学生听起来乏味不堪,失去对德育教育的兴趣,无法起到帮助学生塑造正确道德观、价值观的作用。

中职院校加强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理念相互撞击,社会普遍存在功利心理。社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还要求其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敢为人先、回报社会的思想。中职院校的学生为了能够在将来的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除了具备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外,更需要注意在思想教育、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等方面具备优势。通过有效的培养机制所锻炼出来的学生,无论将来在任何岗位上工作,其专业技能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进一步改进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建议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的职业道德之一就是要爱学生,关心学生,在学生的心里滋长了爱,学生才会反哺爱。我们平时通过表彰激励的形式,养成讲奉献、比贡献的良好风气,促进广大教师严格自律,自觉加强师德修养。确定德育工作内容,构建适应时展的青少年思想道德体系。

二是确定德育工作内容,构建适应时展的青少年思想道德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湖南卫视播出的《变形记》里的主人公跟中职学生的年龄相仿,通过观看主人公的一个星期的蜕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说出内心的看法。从主人公的脱变经历中得到升华,学会感恩,懂得回报父母,珍惜拥有的生活。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一定的环境氛围可以强化或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可见环境氛围暗示教育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时必不可少的,老师与学生平等的对话有利于缓和师生间的矛盾。在班级中我们也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第二抓好仪式教育,创造一种庄严、神圣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集体的氛围中感染,激发同学的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的思想道德情感。第三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培养良好的班风。要求班级环境的布置要造成浓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气氛。

四是加强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所谓“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通过行为训练可以塑造人的品德。德育应该彻底从书本走向生活,应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进入德育,塑造完美人格,真正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待人礼貌,可以培养尊敬师长、与人为善、文明交往的品德;整洁内务,能够培养学生有条理、有规律、讲质量、讲认真的品质;励志晨练,能够培养学生刻苦勤奋、意志坚定的品质。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社会工程,加强德育教育是适应社会转型期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措施,适应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钢,简析中职学校德育的现状及对策,2011(07)

篇(4)

一、德育教育的作用

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整体的和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的主流意识的自我觉醒。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恰恰是突出了对“人”的教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其德育除了具有和其他各类教育所共有的目标、内容、途径之外,职业学校还承担起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增进心理能力的义务,注重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创业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青年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力量。

二、中职学校是促进德育教育的前提

1.要解决认识问题。这个认识不仅仅是学生的认识,还有教师和领导的认识,只有两方面都到位了,才能真正搞好德育教育,实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是学校主动增加德育教育方面的课程。例如有些学校在课余时间安排一些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知识不能生硬地加到专业课中去,老师要言传身教。把教做事与教做人结合起来,以形象化、生动化、感性化、审美化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建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职业学校开设像高等院校一样多的正式德育教育课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4.加强对人文社团的扶持。比如,文学社、诗社、书法协会、公关协会等。对这些人文社团的扶持,一是给经费。二是关心社团组织者的成长。三是帮助和鼓励他们搞一些大型活动。

三、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坚强保证

1.加强“班主任校本培训”课题结题报告的准备工作。对以往学期所开展的班主任培训与实务比赛等资料进行收集,并对班主任论坛、案例分析、优质主题班团课教案组织教师进行筛选与汇编。排定计划,定期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研讨,在学期期末形成课题的初步框架。

2.抓好教师参与学生个案研究的培训与实施工作。学生处对受到处分的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并逐步推广教师联系制度,开展一对一帮教结对活动,从而使尽可能多的教师投入学校的德育工作,参与班级管理的实务。

3.增强班主任助理的培训工作。适当调整各班班主任助理,明确与细化班主任助理参与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时间,及时协调与沟通班主任与班主任助理的工作,使之在班级管理中能形成最大合力。由专人落实班主任助理的培训与考核,注重培训与实践的结合、个体自学与集中交流的结合。

四、学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

篇(5)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 预防 高职学生犯罪

一、 高职学生犯罪的内涵和特点

1、高职学生违法犯罪的内涵

违法是指具有一定主体资格的公民或组织由于主观上的过错所实施的,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依照法律应该追究其责任的行为。其构成要素是:

(1)、必须是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此行为可以是法律规定必须履行而不履行的不作为,也可以是法律禁止的积极作为。我们常见的高职学生违法行为包括小偷小摸、打架等。

(2)、该行为必须是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是被认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3)、违法必须是主观上有过错即故意或过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带来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过失是指应该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以至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高职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差但思想活跃,故意违法行为也较多。根据我国刑法第6条的规定:一切危害国家、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家财产或劳动群众所有的财产、侵犯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一定义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犯罪,为划分罪与非罪提供了总原则。

2、高职学生犯罪的特点

(1)、违法犯罪行为的疯狂性

由于某些高职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易失去理智,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2)、违法犯罪种类相对集中

高职学生违法犯罪的种类相对比较集中,主要是侵犯财产、侵犯人身权利和性犯罪案件。侵财型案件在高职学生违法犯罪中居于首位,因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类共性的一种表现,况且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对物质利益需求比较旺盛。

(3)、违法犯罪偶发因素多

高职学生犯罪一般具有偶然性、突发性的特点。之所以说具有偶发、突发性,是由于他们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随意性强,较少预谋,往往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

(4)、违法犯罪的连续性

对某些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高职学生,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很容易产生连续性犯罪。

(5)、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

高职学生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他们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而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

二、 高职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分析

1、法制观念淡薄

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由于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普遍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缺乏,而道德观念又严重错位。由此引发一些不懂法、不知法的高职学生一步步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一些犯罪高职学生在谈论光荣和耻辱、崇拜的人物等问题时,他们大多认为谁在打架斗殴、偷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中有本事的,谁就光荣,认为有仇不报是耻辱,而认为那些爱憎分明、大义灭亲的人却是假积极,出风头,装蒜。部分高职学生在上述这些是非颠倒、愚昧无知的认知支配下,在强烈的逆反心理驱使下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也就毫不奇怪了。

2、长期重智育轻德育

当代学生接收的信息量之大、信息来源渠道之多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能比拟的。面对多种思潮的影响,学校的德育教育严重滞后。学生普遍反映我们现在的德育内容枯燥、陈旧、与网络的吸引力无法相比,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严重。一些学校为保“重点”而不惜削减毕业班的音乐课、体育课、劳动课等,有的允许学生少参加甚至不参加本来就少的可怜的各种活动。学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地方,一名合格者,除了要做到精通业务,还应具有高尚品质,可是当前,有部分学校在培养方向上,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和知识的培养,忽视思想改造,以致输送出的学生屡屡成为社会的反面教材,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3、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首要环境就是家庭,家庭环境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孕育子女健全的人格,给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必要的良好的条件。反之,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子女的人格发展错位,而这也往往是造成子女犯罪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实践证明,大量违法犯罪的高职学生都是生活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比如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吵架、打架等;有的父母行为有失风范,表现为家长文化素质、道德水准低下、不文明或具有不良嗜好,甚至有违法犯罪记录。由于父母不注重自身修养,道德素质败坏,常常会诱发子女产生不良行为,形成不健康心理。

4、社会客观原因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他生存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在违法犯罪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因素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青少年的行为方式无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社会上出现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任何思潮、现象,都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这其中包括好的社会现象,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也包括错误的思潮和坏的行为方式。因此高职学生违法犯罪与不良的社会环境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当前形式看,社会环境对高职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有:西方社会不良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网络等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三、 大力加强德育教育预防高职学生违法犯罪

1、加强高职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当代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学院要真正收到实效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不断提高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养。首先,正确把握高职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目标定向。高职院校要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以及结合当前的实际认真解答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排除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条件和种种障碍,使学生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坚定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帮助高职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践行能力。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高职学生要学会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关系。树立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磨练意志、励志品格,虚心学习、肩负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三,正确理解高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取向的多种变化。要引导高职学生善于动脑用心,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去观察、判断、辨别、分析各种事物,鼓励高职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完善自己,励炼自己,自觉地抵御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不良习气的侵蚀,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准,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价值观念体系。

2、加强高职学生的法制教育

当前,我们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教师只是非常努力地给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而忽视了极为重要的方面——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如果没有形成对法律的信仰,形成守法的理念与精神,在实践中更有可能知法犯法,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法制教育:第一,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要按照和教育部有关“两课”设置的规定开展,学校法制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普法教育的基点上,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基础理论教育。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在法制教育的方法手段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的方法,加强高职学生对法律权威性的认识和深刻理解。再次,教育学生养成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法是治国之本,安邦之基,懂法守法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是,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高职学生有了一定的法律意识,对法律有自己的评价。然而,大多数高职学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懂法、不守法者大有人在,违法犯罪行为也时有发生。所以要加强高职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帮助高职学生养成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3、 增强家庭德育教育功能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变革,家庭的传统教育方式愈发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国家庭的许多传统功能在逐步丧失,由此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包括高职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为此,重塑、改革和强化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父母对子女的管教责任。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与是俱进,改变教育方式,认真负责地承担起对子女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生活、学习的培养重任。虽然这种观念和意识靠子女在将来步入社会,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可以实现,但父母的引导是绝不可少的。同时,父母是家庭的主体,对子女影响最大,与子女接触最早、时间又最长,这些特点决定了家长自身的道德素质、行为习惯对子女的深刻影响。在生活中子女们依靠依赖着父母,在学习生活中子女对父母也存在着一定的效仿行为。父母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言行举止、处事为人很容易使子女的心灵受到熏陶,并逐步形成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是与非的最初体会。因此,家长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引导着子女健康成长。(作者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康树华.当代中国热点与新型犯罪透视[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

[2]吴卫军.大学生实用法律知识读本[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一、中专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

正是花季年龄的中专生,思想活跃,喜欢标新立异和接受新东西,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开放性,在思维和行为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但他们缺乏实践的锻炼和艰苦环境的磨炼,看问题简单片面,面对各种各样是是非非的道德观,自身鉴别能力较弱。导致道德认知偏差、行为失调、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因此,在校园里一些不讲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校风校纪。中专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一个群体,如果不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将会直接影响社会道德风尚。

二、当前中专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工作者对德育地位及德育目标的认识不够全面

就业的竞争使得学校将学生技能的高低放在重要位置,重技轻德,认为“一技成,天下行”。德育就成了少数人的事。中专学校德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职业观,达到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但在现实的德育教育中,不太关注学生“知情意行”品德结构的联系和平衡。对道德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行为的养成要求较多,对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较少。

(二)德育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

由于教材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有些德育内容难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不能准确地体现时代特征。加之,德育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不能很好地联系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有些学生认为“教师讲的都正确、很崇高,但在实际生活中我用不上”。导致学生一方面懂得很多的道德知识和规范,另一方面表现出不道德行为,“知行”背离。

(三)德育教育单向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德育教育通常采用说教、榜样、训诫奖惩、禁止、防堵、管卡压等。这些方法实际就是“灌输教育”,其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禁锢了学生思想,把学生当成一种接受先进道德的“容器”。在工作中教育者常常居高临下,致使学生主体缺失。方法上的机械化和简单化,造成学生对所授道德规范的排斥和抗拒。

三、加强和改善中专学校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全面认识德育地位及德育目标,提高德育实效性成才先成人

德才兼备的学生历来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中专学校的德育教育不能只是为了技能的一种“陪衬”或上级的“应景之作”,不能只是德育教师和学生科的事。 “知情意行”是德育的目标,共同构成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单一地灌输“知”,学生可能有较高的道德认知能力,但“道德知”的逻辑在先却并不必然地导向“道德行”。因此,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培养,履行道德义务时要有克服困难、排除障碍的精神力量。

(二)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调整和更新德育内容

1、贴近现实生活,必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更新德育内容。

处理好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关系,对传统道德既要继承借鉴,又要超越,并赋予传统道德以时代特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树立新的德育观,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与互惠互利原则、双赢共生同存;无私奉献与权利和义务的相对平衡同存等。

2、贴近学生,把握职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中专生经过几年的学习生活后,将进入社会,成为一个职业人。因此,德育内容一定要符合学生、社会、职业的需要。作为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可在遵照德育课程的设置下,根据学生年龄、知识层次等条件增减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班风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到因“班”施教。同时,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和《法律常识》以及“人生观”部份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业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艰苦意识、法治意识等。

(三)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性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作为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教师主体在于指点和引导学生对各种道德价值观念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或拒斥一定的道德价值,发展道德自主行为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主见、有知识和能力的人,与学生建立一种双向互动、民主平等、亲密友爱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在德育中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当学生独立面对各种实际道德问题时,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分析、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人际交往、情感沟通、言传身教等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2、加强道德实践,丰富教育形式,克服灌输为主的弊端

篇(7)

学校以德育工作为先导,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前提,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对未来的社会做出大的贡献。而一个品德差的学生,他的才能越大,则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应本着德育为先的原则,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始终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国、爱校、爱学生”作为师德建设的主旋律,积极开展以“树师德、为师表、塑师魂”为主题的师德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以德修身,以德自律,以德育人的自觉性,铸造“敬业、乐业、专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学校还应坚持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升国旗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最基本的方式,是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国旗下的讲话,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解放中国所付出的一切,让生活在安逸环境中的学生能更多的了解旧社会的中国,并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另外,学校还应利用重大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集体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责任与担当,进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德育教育应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之中,把每节课的德育教育目标放在评价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在开展教育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把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作为评价的主要部分,引导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效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做到德育教育的常态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教师的言行举止,学校宣传栏的标语,校园广播等都是对学生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德育教育是一个塑造人、改变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具有实效性与持久性。有效开展班主任工作,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守则》《规范》为标准,要求学生熟记内容,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学校画廊定期更换教育内容,学校主要位置设置宣传标语,让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随处都能受到教育,充分展示学校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篇(8)

以贵州省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职农村医学专业为例,其地处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够服务于农村基层医学人才。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予以了足够的重视,虽然制定了一些理论方面的措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要想落实起来却具有一定的困难,要想真正做到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令其扎根于基层,还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发现不足之处,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强化德育的教育工作。下面笔者就以该医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例,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农村基层卫生人才的引进起到一定的帮助。

1 中职医学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对于德育教育的培养是稳中有升,但是依然存在些许不足之处。首先是学生对这方面教育的不重视。当前的学生大多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奉献精神,因为很多中职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会被委派到基层开展工作,他们不愿意将自己的大好年华奉献给艰苦的基层工作中,而是想将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安逸的生活。但是作为一名医生,他的职业价值就在于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基层岗位中更加需要这样的人才,如果不具备这样的高尚的品质,就很难坚持下来。所以现在有些学生不重视学习,经常逃课,由此可知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态度是相当漠视的。

其次,德育教育的根本价值是体现在实际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学校中学习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医学伦理学”这门课程,如果仅仅从理论上向学生灌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学生是难以真正体会得到的。所以理论与实践联系得不密切是目前存在的另外一点问题。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是相当有必要的,令他们认识到基层工作中是如何需要医学方面的人才就需要从实践中才能体会得到,教师如果只用书本的知识想要令学生达到思想上的提升,相信是十分困难的。

第三,德育教育并不是专业课程,但是却与专业的课程息息相关。医学院中安排的课程当然都是与专业课相关的,在医学伦理学中,除了专业性的知识外,同样也需要在德育教育方面安排学生进行学习,只有将专业与非专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生才能意识到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是多么重要,承担的责任是多么重大。这些都不是在专业课的课本上可以学习到的内容。但是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对于非专业的内容通常都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令德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 提升中职医学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

首先,要想提升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就必须要在制度方面多下功夫,开展规范化以及制度化的管理。因此加强对德育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将学生的德育表现作为评选奖学金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引起学生们对于这一内容的重视程度。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甚至应该予以一定的奖励,这样才可以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建立起完善的德育评价制度,是实现对于中职农村医学生培养的主要举措,是令学生拥有医德的重要举措。

其次,对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新的教学方式应该重视起学生的实训能力。令他们广泛深入到基层之中,体会到农村甚至是更加偏远的山区医疗卫生状况落后的现象。在实际授课时,还应该引入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人物,成为学生的榜样。如抗击非典、地震救灾等过程中涌现出的大量医疗英雄人物,都是很好的榜样教育实例。

第三,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在课堂中加强德育教育。学生的德育教育应从新生入学那一刻开始,直至毕业。为了能在课堂中确实加强医学生的德育教育,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人文教师与专业教师携手同心,形成德育教育的整体合力;其次,不断加强医学专业课教师自身的人文功底,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他们根据授课情况,结合实例,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育之中,同时让人文教师多学习和了解医学知识,寻求更多的医学和人文的契合点;最后,在教学中贯穿科学史的教育,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科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第四,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拉近医学生与德育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觉得德育就在他们身边,达到提升德育认识的作用。近年来,学院多次成功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调查、宣传预防艾滋病、义务支教、街头义诊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既巩固提高了学生在书本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又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培养了职业道德意识,丰富社会经验。社会实践教育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从以下方面来改进:一是科学评定社会实践活动的绩效,二是要做好实践活动前的培训工作,三是要寻求社会支持和理解,以确保有充足的人、财、物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四是要组织学生轮流参与,条件允许应全员参与,五是要做到内容丰富,方式灵活多样。

最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德育教育氛围。校园文化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为把德育教育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营造出“大医精诚”特点的校园文化环境,本院在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与兄弟院校联合举行新春诗歌朗诵比赛,放映励志影片,一年一度的“女生节”、学生评优表彰大会,邀请院内外知名人士开展系列人文讲座等,这些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德育情操,还培养了学生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深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创建医学生德育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德育教育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能期望在短时间内就能得以实现,中职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要深刻认识到他们将来所承担的重要职责以及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应该恪守的准则,这些都是只有通过德育教育的学习才能掌握的。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为了培养更多基层优秀的医疗人才,一定要加强对中职医学学生开展德育方面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加快了我国的改革开放里程,也让更多的思想观点涌入我国。西方的道德文化观点,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也冲击了我国传统的文化观念。这就使得一部分抵制力不强的高中学生没有坚定的信念,价值观逐渐模糊。这些学生的法制意识不足,甚至有些学生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新的社会与教育发展形势下,做好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十分重要。

1高中学校课堂教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不仅需要思想品德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其它学科教师的配合。但德育教育在高中学校的落实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具体如下:

1.1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虽然教学改革已经在我国实施了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创新教学思想与方法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但是,在大多数高中校园中,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占有主体地位,主宰着许多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让学校之间的生源竞争更加激烈。学校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会不择手段地提高升学率。学校管理者用学生的成绩去衡量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用学生的成绩给家长交待。在这样的氛围下,课堂教学就完全是知识的传递场所,德育教育内容没有融入到课堂中的机会。因此,传统教育模式的持续盛行,影响了高中德育教育质量的提高。

1.2高中教师的德育教育意识不足

教师的个人德育教育意识,对于德育教学活动在高中教育中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大部分教师没有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意识。这些教师往往认为学科教学才是自己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知识,多做一些练习,提高学科技能才是自己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没有将素质教育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德育教育成为不关已的一种教育。高中教师对德育教育的不认可,让学生丧失了许多了解正确价值观的机会。

2高中学校课堂教学德育教育的方法分析

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是促进德育教育效果优化的重要手段。将高中学校的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具体方法如下:

2.1重视第一课堂,发挥主渠道作用

所谓第一课堂,就是德育课堂。德育课堂是传递德育教育内容的第一课堂,是让学生了解无产阶段政治观点以及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渠道。德育教育课堂是育人的课堂,是树人的场所。高中教育工作者要对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习内容的难度、数量进行调整。在考核学生的时候,摆脱单一的考试形式,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提问与互动行为,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多考量学生的思想。重视学生的思想,才能让德育课堂的德育教育水平有所提高。教师要大胆创新,结合社会实际给学生融入一些新的教育内容。比如,在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与能力。利用社会热点话题与学生讨论,在了解学生的同时,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观点,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2.2重视第二课堂,发挥主渠道作用

在优化第一课堂的同时,高中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德育教育第二课堂的开发。在德育课堂或者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向学生系统性地传授德育知识,在其它课堂中,教师也要加强德育教育的自然实施。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课堂中,学生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教师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传递德育内容,有利于学生接受,也可以给学生更直接的例证。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能一下子提高,只有充分开发第二课堂,才能给学生更多接受德育的机会。

比如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讲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就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变通的重要性。通过数学题目以及生活现象的结合,让学生意识到变通可以避免许多矛盾,减少不必要的困难。第二课堂的开发,会让高中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加高效。

2.3营造课堂氛围,发挥主渠道作用

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重要的是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感受德育的力量。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文化以及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尊重与平等,自然会认可尊重与平等,学会尊重他人,平待待人。高中学生的心智不尽成熟,教师对待他们的态度很有可能成为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认可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在课堂这一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上,将学生视为最重要的主体。鼓励学生与自己交流,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困惑,组织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发挥出来。

3结语

综上所述,课堂是高中学校育人的主要场地,也是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将德育教育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利用课堂这一育人阵地给学生呈现正确的观点。让学生在德育学习中感受正确的观点,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

篇(10)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有较强的进取心,但在一部分学生的思想中也存在着一些偏见和误区,比如:有的学生都喜欢当“官”,认为当“官”就可以管着别人、当“官”后很威风,自己很满足;有的学生做事不考虑班集体和其他同学,只要是自己认为对的、高兴的就做;有的学生总能发现其他同学的缺点,却看不到别人身上的长处和自己不具备的优点;还有少数学生爱占便宜、不能吃亏,平时欺负同学时洋洋得意,受了委屈就来找老师哭诉等等。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这些现象呢?通过我们与家长交换意见,与学生进行沟通,我们对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了明确地认识。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也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正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外界环境的刺激和社会主流、非主流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们在思想上、行动上难免会出现种种问题。我们当前学校的德育教育是积极的、主动的,是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重要途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社会是教育的大生态,学校所在的社区和学生居住的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学校仅仅是这个生态中的一个小小的“群落”。作为社会的人——学生,是不可能脱离这样的“生态”而生存的。正是这一生态系统内的社会风气、教育、思想塑造着学生的思想和才能。学生的人格、情感、智力、经验、知识、意志、理想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交互作用和共同培养来完成。

一、区校共建的必要性

1.传统的学校式德育教育存在死角和缺陷

当前的学校德育教育,虽然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说教式教育方法,引入了高科技的多媒体教学方法,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接受德育教育。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点,就是教学形式改变不代表教学模式的改变。学校德育教育并没有摆脱单纯的理论式教育,还是表现为“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机械性“灌输”模式。体验和实践是人获得外部信息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更需要让他们更多的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就达到了开展好德育教育的目的。

2.社区教育的积极作用

社区教育可以为学校德育教育提供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外部环境。小学生的种种消极思想和不良行为往往是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习惯的影响,而社区中的老、老党员和先进模范人物有很多,让小学生更多地接触这一群体,可以得到生动的正面教育。这不仅大大拓宽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新资源,也有效地消除和抵消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此外,现在街道下设的社区居委会中,大都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这些部门可以通过清查非法网吧、个体书摊、娱乐室等行动,净化校园周边的社会环境。

社区可以为小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中小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期间,应该积极参加学工、学农、学军等活动,参加社会实践,这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必要途径,而社区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社区可以落实学生参观、访问、考察、劳动等活动的场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品德,显著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的必要性。学校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点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门,可以进一步强化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理论层面上夯实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基础。社区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的协调全面发展,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是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必要补充,可以让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开阔眼界和思路。只有将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促进小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区校共建的初步尝试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结合学校德育教育,开展多项活动,与学校所在的社区共同协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区校共建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1.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在国庆将至之时,我校举行了“祖国爱我我爱她”活动。我们带领小学生们走出校园,深入社区,与学校所在的街道联合共同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今年9月,我们组织学生与社区工作者、无职党员一起,开展“祖国爱我我爱她剪切画”大赛。每个小学生和一名社区人员组成一个小组,由小学生构思,社区人员协助,共同完成以“庆国庆过中秋”为主题的自制剪切画。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使得小学生开阔了自己的思路,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锻炼了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步体会到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也锻炼了他们与陌生人交流沟通的能力。通过他们与社区工作者、无职党员的交流互动,也使得他们进一步了解到:社区中、社会上有许多不当“官”,默默无闻为社会做贡献的普通人,他们也在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快乐。

今年暑假期间,我们带领中年级学生走进社区,参加“寸草难报三春晖”演出活动。活动中,6名学生用朴实、稚嫩的语言,怀着感恩之心与家长面对面进行了情感交流,浓郁的挚爱亲情感动了在场每个人。社区文艺乐团和幼儿园的老师及小朋友们还同台献技,为大家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并将活动推向了。通过此次演出活动,使小学生充分体会到爱的无私和伟大,理解做父母的艰辛,让他们常怀感恩之心,也使家长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孩子的成长。

2.开展法制和安全知识教育活动

在采取“走出去”方式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实行了“请进来”的教育方式。一是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开展法制和安全知识的学习讲座。今年,我们再一次地聘请了一名社区民警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开展了以法治和安全知识为主题的两次学习讲座活动。讲座的重点涉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自护和维权能力、安全知识等方面内容。通过法制副校长生动具体的讲座,提高了小学生对违法犯罪的认识,充分了解了一些安全方面的基本常识,增强了自我保护能力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二是我们积极争取社区居委会支持,利用暑期在社区成立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我们利用班队会时间组织小学生参观社区法制教育基地,通过图片展示、现场宣讲等方式,向小学生灌输法律知识和安全知识,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用贴近生活的大量鲜活的事实教育小学生,充分弥补了学校此方面教育的死角。

3.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共建“结对子”活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学生的“国际化”趋势日趋呈现,不少外国学生来到我们学校学习。由于风俗习惯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学校的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成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我们针对外国学生不断增多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一对一”结对子活动,即一名外国小学生与一名居住社区的同龄学生结成对子,定期(每月一次)在社区居委会开展交流互助活动,使外国小学生能够更快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在同龄人的帮助下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到班集体之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了解到:现在的学生中,单亲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逐年增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因素产生的影响,表现出自卑、自闭的状况,这对我们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是十分不利的。针对这一新特点,我们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将单亲家庭子女与社区中的残疾儿童编成对子。让这些单亲家庭子女能够理解和体会残疾儿童生活的艰难,进一步坚定他们好好学习、好好生活的信心。同时,也使他们明白互助友爱和关爱他人的道理,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观念和人格。

三、进一步加强区校共建的工作思路

我们开展区校共建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经过实践证明是符合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是行之有效的。通过与社区共建举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打破了单方面以学校教育为主题的传统形式,迈出了区校共建的关键性一步,学生们每次参加完区校共建活动都兴高采烈,都反映到了社区,体会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快乐。同时,也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德育教育工作目的。我们在开展区校共建活动中感到:拓宽区校共建的模式,真正使社区教育成为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校外组成部分,我们仍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注重体系建设,逐步构建区校共建整体框架

区校共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德育教育和社区教育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存在把学校德育教育与社区教育分开看待的思想和做法,这样无形中就减弱或割裂了两者互补互助的关系。我们要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固定的整体框架,更好地发挥双方的优势。

2.依托区校共建,探索个性化教育

我们传统的德育教育,要求每一个小学生完成或达到的目标都是一样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小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素养是存在差异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现代教育讲究“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因此,我们要充分以区校共建为依托的基础上,探索针对不同个体的自主管理,在学校和社区中都确立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成立特色小队、特色中队,开展竞赛活动、科技创造活动,使小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德育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3.利用区校联动,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

篇(11)

【分类号】G623.2

引言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市场经济更是不断地深入和完善,对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要想使人才具有良好的品德,就要从小学一点一滴教育、培养。所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重要而艰巨的责任和任务。本文会重点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阐述。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1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的小学领导和教师都认为语文和数学才是教学的重点,对于道德教育很少提起重视,只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就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开展。另外,由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水平有限,很多教师对道德教育的研究不是很深入,导致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思想挖掘出来,小学生只依靠自身的理解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逐步提高小学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

1.2德育教学对自身的发展

德育教育不仅是学生道德素质的体现,还是中华民族的精髓。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对德育教育的培养。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教育的渗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还有助于一个民族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精神,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民族素养。我们经常在小学板报上看见这样一句话“以德立校,育人为本”,这充分地说明了德育的重要性,无时无刻不提醒学生和教师要重视促进德育教育的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要的。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2.1利用教材内容进行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德育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专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进行了反复实践后才进行的教材编写,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专家会有意识的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尤其是针对一些中国传统的美德,在小学语文课文中都有所体现。因此,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对德育内容进行渗透的过程。

2.2利用故事进行德育教育

通过故事化教育方式,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德育力量:小学阶段学生教育应注重对于学生心智的保护,因此在开展语文德育教育时,应注重运用客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力量,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叙述的方式使得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中感受到德育的存在,例如在《狐狸和乌鸦》一课知识讲解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阅读学习,在学习中,教师可通过对话、模仿动物世界故事,与学生共同探索人性卑鄙浅陋的一面,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美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运用美德不断指引他们今后学习的道路,并教育学生用更加理智的头脑解决问题。

2.3在情境创设中渗选德育教育

教学中很据教学内容运用图画、影像、音乐、语言描述等渲染气氛,使学生与教学的主观情感产生反应,有助于学生创建背景和景象,更容易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对教材的内容产生思想上的认同对于德育教育渗透有很大帮助,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与形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在课文《拉萨古城》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确拉萨古城的具体地理位置,其次使用幻灯片的方式对拉萨古城地区的风土人情进行形象展示,让学生感受特色的藏族民族、大昭寺及五彩经幅飘扬的景象,这种教学方式是对课文中心词句的一种展示,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认识到祖国的地大物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欣赏美好事物的情感。

2.4从阅读教学中渗选德育教育

小学生通过阅读一些思想觉悟高的读物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德育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推荐读物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德育观念,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从小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在阅读中培养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5作文是书写学生情感的重要体现,学生可以通过写作表达情感。因此,语文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通过写作文的方式,展现真实的自己。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命题时,要结合生活实际,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加深对德育教育的理解,从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奠定基础。

2.6利用课外活动开展道德教育

小W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因此要将语文联系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在语文课堂中进行道德知识的渗透,在课外活动时间也可以进行德育活动的延伸。比如可以通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将语文和德育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还能让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活动的主题和精髓,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仅能够丰富德育教育的手段,还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利用教材内容进行道德教育,利用故事进行德育教育,在情境创设中渗透德育教育,从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利用课外活动开展道德教育,为提升学生品德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初探[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5,05:8.

[2]陈月平.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J].新课程(上),2015,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