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资金流动产生价值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常见资金流问题
1.企业为了实现销售收入,过分满足客户需求,客户不断赊欠,以应收账款来交换订单,交换营业额。导致企业中大量现金被客户占用,现金流出现问题。2、企业业务规模扩大后,经营管理水平落后,周转率下降,存货加大,现金流问题就凸显出来。3、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导致对主营业务投资不足。国企与民企都在战略上犯过错误,战略问题与现金流问题直接衔接起来。企业如果不能正确衡量经营状况而盲目扩大投资,一旦投资金额超过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就会拖累正常的经营活动、中断投资甚至拖垮企业。
二、企业融资常见方式
(一)无形资产抵质押。
目前许多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无形资产比较大,拥有专利权,着作权的中小企业可尝试以此财产权为抵押物,获得银行贷款。如某企业在一家商业银行以基因产品开发权为贷款质押物,请专家对基因产品知识产权收益权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质押物的价值和贷款额度。通过出质人与质权人订立的书面合同,并办理相关质押登记,使这家科技型企业及时获得了急需的2000万元流动资金。
(二)动产托管。
对于大量生产型和贸易型企业而言,由于没有合适的不动产作抵押物,有的企业厂房是租来的,土地是租来的,苦于无抵押物而难以融资,对这类企业,现在可请社会资产评估,托管公司托管的办法获取银行贷款。据悉,大部分资产管理公司可接受企业委托,对企业的季节性库存原料,成品库进行评估,托管,然后以此物价值为基础,再为企业提供相应价值的担保,这样既解决了企业贷款担保难的矛盾,又使企业暂时的“死”资产盘成活货,加速了资金流动,提高了资产回报率。
(三)互助担保联盟。
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联盟重点解决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担保和反担保问题。它的优点是一次评估信用,较长时间享用。质量和规模相近的企业互保、联保,节约了担保费用,降低了融资成本。但也要防止骨米诺效应。
(四)典当融资。
典当是以实物为抵押,以实物所有权转移的形式取得临时性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其优势在于: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要求较低,只注重典当物品是否货真价实。而且可以动产与不动产质押二者兼为;典当物品的起点低,千元,百元的物品都可以当。典当融资手续简便,大多立等可取,即使是不动产抵押,也比银行要便捷许多;不问贷款用途,钱使用起来十分自由。周而复始,可大大提高资金使用率。归结起来,比较适合资金需求不很大,但要得又很急的企业融资。目前典当业、小型借贷业已遍地开花。
(五)风险投资PE/VC。
目前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如雨后春笋般进入中国,为许多创业型中小企业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六)企业内部股权变更。
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股权出让,增资扩股或收购等达到企业资金流的正常运行。这也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出现资金流之一。
三、企业融资常见的问题及考虑因素
(一)因为企业融资是以企业的资产、权益和预期收益为基础,筹集项目建设、营运及业务拓展所需资金的行为过程。企业的发展,是一个融资、发展、再融资、再发展的过程,所以常常会产生一系列新问题。中小企业为了实现“要钱”的目的,往往不考虑一些限制性条件,进而使企业的经营过程与股权形成“对架”。比如,投资方进入后,往往会让“相应的”人员进入公司管理层,这样就有可能造成企业在发展方面不同的经营策略,从而形成管理矛盾,这对企业的正向发展显然也是一种阻力。比如,在投资合同或者契约生效后,迫于竞争形势或投资人战略的需要,投资人会提出改组管理层。对于创业者而言,如果严重的话,甚至有可能产生“被出局”的危险。
(二)企业融资考虑因素。
第一是额度问题,也就是要在资本市场上融到多少钱。这个额度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另外一个是成本。成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通常讲的风险,即在融资之前,企业就已经花掉了一部分钱来做准备工作,而这一部分钱有可能收不回来,这个就是风险。另外一部分是融资成功以后再支付的那一部分,那一部分是从资本市场获得的资金,不用担太大的风险。中小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成本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
企业家不是市场专家,不可能在短期内了解各个市场的模式。企业通常应该先选择对资本市场比较熟悉的合作伙伴—投行、保荐人,而不是直接选择资本市场。保荐人是以他在投资者心中的信誉为企业作担保的,所以选择投行和保荐人时,一定要考虑到他的经验和信誉。
投资者或者保荐人要求的是资本增值的最大化。企业对融资的目的要很清楚,要考虑好融了钱去干什么,怎么以最快的速度实现资本增值的最大化。通常来讲,资金使用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扩大产能,另一个是资本运作,也就是并购。企业可以通过上市,来获得并购所需的资本—股票。所以企业从上市之前就要开始考虑如何通过并购获得成长,并把并购作为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四、企业融资意义
对此,从外汇管理部门整年的管理活动来看,我国外汇管理改革核心是促进贸易便利化与加强监测和控制风险的双管齐下,体现出“外汇管理理念与方式转变”的思想,也是我国应对国际新形势以及推进改革深化的必然之举。具体而言,2012年我国外汇管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稳妥有序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第一,RQFII的启动与QFII的增容。继我国推出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直接投资业务的有关规定之后,2011年12月,证监会、央行、外管局联合有关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香港子公司作为试点机构开展RQFII业务,并于2012年增加2000亿元的投资额度。此外,为进一步促进境内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我国相关监管部门提高了QFII的投资额度并加快了审批节奏。
第二,进一步放松直接投资项下资金运用的限制。2012年11月,国家外汇管理局通知,进一步改进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方式,放宽直接投资项下外汇账户开立个数及异地开户和异地购付汇限制、放宽境外放款资金来源及放款主体资格限制、允许境内主体以国内外汇贷款对外放款、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向其境外母公司放款。
第三,允许个人境内合法资金参与境外股权激励计划。2012年3月,国家外汇管理局通知,允许个人以其个人外汇储蓄账户中自有外汇或人民币等境内合法资金参与境外股权激励计划。
从总体来看,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实践,可用“坚持”与“调整”两词加以概括。一是坚持限制性的资本可兑换改革。无论是过去遭受资本自由化主流的冲击,还是危机之后国际社会对资本项目管理的重新评价,我国政府对于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的基本论调没有发生变化,即强调“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把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与风险防范的统筹安排结合。二是调整了关于资本可兑换改革的表述和内容。党的十七大与十报告的有关表述由“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调整为“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尽管其中的内容并无实质变化,但是这一更改强调并突出了把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作为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重要实践。
从具体的改革内容来看,目前我国对资本项目下的交易和汇兑行为仍然存在较多的管制,而上述改革多为简化程序和促进交易的便利,并未真正触及资本可兑换的实质。而与此同时,发展人民币跨境业务又意味着间接开放了资本项目,支持了套汇和套利行为的发展。故而,发展人民币跨境业务的风险问题以及是否应当先行于汇率和利率市场改革等问题的争论随之产生。从政府文件以及推出RQFII的事实表明,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未变,并期望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借以促进相关配套金融制度的改革,这从扩大汇率浮动区间以及减少汇率市场干预的言行之中得以反映。
跨境资本流动的均衡管理
自2012年以来,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出现了明显的双向流动局面,这是国际资本流动和国内资本跨境流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除一季度外,2012年二季度至四季度资本项目和金融均呈现逆差。一方面,中国经济形势的相对稳定也吸引了境外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增加,2012年总额达1801亿美元。另一方面,汇率预期的变化以及“藏汇于民”的措施,境内企业和银行持有外汇资产的愿望加强,本国资金流出强度随之增加。根据国家外管局统计数据,2012年银行代客累计涉外收入25900亿美元,累计对外付款24787亿美元,银行代客累计涉外收付款顺差1113亿美元。此外,2012年的前10个月的银行代客结售汇的顺差形势明显缩小,资金流入增速明显低于资金流出增速。
过去我国对于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主要放在对资本流入监测与管理方面,而2012年以来,央行与外管局等各方监管机构表达的政策信号显示,我国政府更加认识到需要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均衡管理,具体动向包括以下几点:
2012年2月,外汇管理局提出,从思想上转变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理念,按照均衡管理的要求监测资金流入和流出,防范跨境资金大进大出;要改变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方式,按照主体的监管的要求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预警和预案机制等。
2012年9月,金融“十二五”规划,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要求下,对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指明了方向,要求进一步放宽跨境资本流动限制,健全资本流出流入均衡管理体制。
2012年12月,外管局要求各境内银行自2013年1月开始向国家外汇管理局报送外汇账户内结售汇、账户信息和银行资本项目数据,将原本独立的三个系统合并成一个统一的资本项目信息系统。
从上述我国政策动向来看,我国资金流动管理理念正从“宽进严出”向“均衡管理”转变,但是新的均衡管理还刚刚起步,监管措施的制订与实施面临巨大挑战。金融危机以来,关于跨境资本流动的有关理论探讨日渐丰富,尤其在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的影响方面讨论较多。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外汇资本流入方面,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入的讨论较为丰富,而关于外汇资本流出以及本币资本的跨境流动的影响及其相应的政策建议还比较缺乏。因此,如何建立适合中国的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确定与跨境资金流动走势关联性强的核心指标,对跨境收支影响渠道和传导机制的研究与跟踪等等问题均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此外,跨境资本流动具有顺周期性,如何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了解金融机构外汇净头寸、杠杆率和货币错配的关系,以及如何协调汇率、利率变化等宏观货币政策与资本管理政策的关系也尤为重要。正如外汇管理局所言,“建立健全本外币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框架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增加汇率弹性与完善外汇市场管理
随着我国外汇市场深度与广度不断扩大,加之政策当局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单边升值与预期已经结束。2012年4月,央行公告,决定扩大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为了配合此次汇率浮动幅度加大的改革措施,国家外管局还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完善银行结售综合头寸管理措施,取消对银行收付实现制头寸实行的临时性下限管理,提高银行外汇交易和风险管理的灵活性与主动性。二是扩大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范围。三是简化外汇掉期和货币掉期业务的市场准入管理。
外汇市场的管理与建设是我国对外金融改革的一部分,是与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外汇市场交易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但相对全球外汇交易市场发展而言,我国外汇市场以及人民币交易的地位和影响力还十分有限。根据BIS报告,人民币交易量占全球外汇市场成交量占比0.6%,排名全球21位。就市场监管而言,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衍生品监管制度。汇率机制改革的深化将对我国外汇市场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外汇市场提供相应的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交易工具。从我国外汇衍生品发展次序来看,我国首先推出了远期人民币外汇交易、接着是外汇和货币掉期交易,进而推出外汇期权交易,而并没有急于推出人民币与外汇间的期货和期权交易等易于出现投机风险的交易产品。这样的管理与建设措施遵循了衍生品风险从低到高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到衍生品的特性及其对宏观金融稳定的影响和微观主体的风险管理能力。由于外汇衍生品市场刚刚起步,一方面的监管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对外汇衍生品的监管涉及多个监管部门,实践中往往存在监管权限模糊或交叉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关于衍生品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以及相应的会计处理制度等还不尽完善等。
藏汇于民与外汇储备管理
为了尽快改变外汇储备的单一化局面,中国外汇储备管理部门试图加快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最新出台的金融“十二五”规划强调,要进一步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多层次使用渠道和方式,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机制。2013年,央行和外管局在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机构内,成立了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办公室,负责创新外汇储备运用。
对中国而言,优化外汇储备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于如何改变官方储备与民间储备结构,真正实现从“藏汇于国”向“藏汇于民”。在经常项目方面,我国由强制结售汇制度逐步转变为意愿结售汇制度,取消外汇汇兑管制。在资本项目方面,我国逐步谨慎开放居民与企业对外投资渠道。这一举措的实施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相对应。从居民角度来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放宽境内金融机构境外证券投资和代客理财的措施。从企业角度来看,外管局和商务部依照我国“走出去”战略规划,简化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的各种审批手续和放宽购汇限制。2012年,外管局为了便利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外汇市场,减免村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费用,这一措施也将有利于我国的中小企业用汇需求及其对外投资的积极性,此外,还扩大银行贵金属业务汇率敞口平盘范围,支持藏金于民。
官方外汇储备增速放缓与私人外汇资产增加成为2012年外汇储备管理的重要变化。在企业与个人方面,2012年我国企业持汇意愿增强,外汇存款增加明显。企业等市场主体在银行的外汇存款余额增加1314亿美元,因而银行系统向央行系统转移的美元资产也有所减少。这种情况在近年来并不多见。企业持汇的增加体现了扩大汇率弹性和人民币均衡汇率条件下,我国私人机构在外汇管理条件许可下进行“负债本币化、资产外币化”的财务运作。在官方外汇储备方面,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幅减速趋势开始确立。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数据,剔除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我国2012年新增外汇储备资产34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少增3501美元,减幅深达91%。尽管外汇储备的增速并非国内外汇管理措施改革所决定,但是藏汇于民的措施以及促进国内外汇资金合理流出理当成为外汇储备的增速放缓重要因素之一。
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转变
近十年来,我国涉外经济规模与跨境资金流动总量迅速增加。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2010年,国家外汇管理局提出外汇管理理念与方式的“五个转变”,从这两年的外汇管理的有关改革措施来看,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转变明显贯彻其中。2012年,外管局加快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外汇管理措施包括:2012年8月起在全国范围实施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改进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方式,大幅简化事前审批事项,强化事后管理与统计监测工作;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便利化,简化和规范了外汇登记和外汇账户管理等。
外汇监管理念与方式的“五个转变”其实质就是由过去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转变的过程。从这些管理措施改革不难看出,我国外汇管理已经转向强化主体服务、提高监管效率和加强风险监管并重的原则。外汇管理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建立,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考察金融机构与企业的风险状况,提高我国整体的监管能力与效率,也有利于监管当局将国际收支风险与外汇风险因素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全面把握系统性风险状况。在这些外汇管理改革之中,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的变革最受关注。自改革试点之后,企业对外贸易收付的时间缩短,办理贸易收付效率大大提高,而监管手段的提升也得以体现。、
外汇管理前景展望
2013年国际收支展望
鉴于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我们认为2013年我国将延续2012年国际收支的形势特点,经常项目顺差缩小,跨境资本双向流动特征增强。尽管全球经济失衡格局正向经济再平衡转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订单出现向周边国家转移迹象,并且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将“促进国际收支趋向平衡”作为2013年的重要工作任务。但是,东亚与美国在储蓄率和贸易重组步调方面的差异调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再者,稳定增长仍然是201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加之,中国目前拥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廉价高效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贸易顺差以及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主导因素在短期内不易发生重大变化。在经常项目顺差和国外直接投资流入的同时,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预期的结束、“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外贸主体对外汇信贷需求的增强以及我国藏汇于民的外汇管理政策的深入,将会加强人们持汇意愿的增强、跨境资本的流出的可能,这些因素将导致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出现双向特征。而影响国际收支不确定的因素包括:国际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以及事件使得中日两国的贸易金融关系开始恶化。2013年,这些因素将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影响。
一、不动产证券化的界定
不动产证券化这一术语来源于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是这些法域在实践和立法中对资产证券化所作的一种基础分类。所谓不动产证券化,乃专指不动产所有权或债权的证券化。将传统不动产之直接投资转变为证券投资型态,使投资者与标的物之间,由直接之物权关系,转变为有价证券,使不动产的价值由固定的资本型态转化为具有流动功能的资本性证券,同时运用自社会大众购买有价证券所募集之资金,透过不动产专业开发或管理机构进行不动产之开发、管理或处分,以有效开发不动产,提高不动产之价值,充分结合不动产市场与资本市场之特性。换而言之,不动产证券化为将一个或数个庞大而不具流动性之不动产,透过细分为较小单位并发行有价证券予投资人之方式,达到促进不动产市场及资本市场相互发展之目标。
二、不动产证券化的种类
考察我国的实践和立法,对于资产证券化没有具体分类。在美国,资产证券化包括资产支持证券(Asset?CBacked Securities, ABS)和房屋抵押贷款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MBS)两大类。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资产证券化分为金融资产证券化和不动产证券化。总和来看,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分类如下:
下面看不动产证券化种类的主要区别:
(一)不动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与不动产证券化。1.主要目的不同。不动产证券化主要是结合不动产市场与金融资本市场,促使不动产与资金有效运用;而不动产抵押资产债权证券化则是透过贷款金融机构信用创造的功能,将不动产抵押贷款债权证券化,以提供资金流动。2.证券化标的不同。不动产所有权为物权,但是不动产抵押担保的贷款债权,则是债权。3.证券形式不同。不动产证券化为资本性证券,不动产抵押贷款债权证券化,大多为债券的形式,也可以是受益凭证。4.经营主体不同。不动产证券化是不动产投资经营机构。而不动产抵押贷款债权证券化是由原贷款金融机构透过公司组织的中介机构发行或销售证券。5.融资对象不同。不动产抵押贷款债权证券化的对象没有特别的限制或要求,而不动产证券则是针对不动产经营者。6.在不动产市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不动产证券化可以直接参与不动产市场经营,或以融资方式间接参与。然而不动产抵押贷款债权证券化却仅为单纯的融资功能。
(二)不动产投资信托与不动产资产信托
不动产投资信托主要参考美国之模式,由受托机构向投资人募集资金而成立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后,用以投资不动产、不动产相关权利、不动产相关有价证券或其它主管机关核准投资之标的,并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受益证券,以表彰投资人对于信托财产之权益,不动产投资所得之利益则由全体受益人依不动产投资信托契约约定共享。
不动产资产信托则主要是参考日本模式之“资产流动化法”制度,由委托人将其所持有之不动产或不动产相关权利信托予受托机构后,以所信托之不动产或不动产相关权利为标的发行不动产资产信托受益证券与投资人,受托人依据资产信托契约或者自行委托资产管理机构进行不动产经营管理,受益人则以不动产资产信托契约享有信托利益。
三、不动产证券化的优缺点
证券与实质资产之不同,在于证券具有细小化与流动性等特性。因此,凡因投资标的规模太大或投资标的不易流通者,均以证券交易较为适合,不动流证券化的优、缺点如下:
(一)不动产证券化的优点
1.不动产证券化可以增加不动产投资者的资金流动。由于不动产投资的金额庞大,发生交易经常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常常会让投资者产生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在不动产证券化的情况下,不动产开发或投资者可以利用公开销售证券的方式,将全部或部分不动产让售,因此而使其流动性大增。
2.由于不动产价格昂贵,一般人通常也不易经常购买或投资不动产,即使他们相信不动产投资可能有很好的报酬。在不动产证券化的情况下,不动产的投资可以分割成较小单位,于是大大提升普通民众对不动产投资的能力与兴趣,这对于活络不动产市场会有很大助益。
3.在不动产证券化的情况下,有意于投资不动产者,可以将其投资分开购买许多不同地区或不同型态的不动产,而不必局限于某一件特定的不动产,因此不动产投资的风险可以大大降低,这对于增加人们对于不动产投资也会有帮助。
4.不动产证券化以后,不论是以何种方式于金融市场上销售,它都提供了更多的金融商品供选择。除了使金融市场的商品更健全以外,更重要的是也使原本由银行担任不动产交易中介的间接金融角色,转换成由开发商与投资者之间直接交易的直接金融,这对于健全我国资本市场有很大的助益。
(二)不动产证券化的缺点
1.投资人缺乏对不动产经营及处分之自主性,面临经理人营运不佳的风险。藉由不动产证券化的运作,投资人可以购买证券的方式来参与资金需求庞大的不动产投资,但由于投资人并非直接购买不动产本身,因此对不动产标的物的处分权及经营权受到相当大的限制,缺乏弹性和自主的能力。尤其当不动产经营者经营不善,投资人除了撤换经理人之外,只能于市场上出售持有证券,但此时往往因不动产的经营不善,而使证券价格低落,投资人必须承担经理人经营不善的风险。
2.证券市场景气变动之风险。不动产证券化后,投资人所持有的是有价证券,若此有价证券公开上市,则证券的价格亦将受到证券市场景气波动之影响,所以投资人必须承担证券市场景气波动之风险。
3.基金募集失败的风险。不动产证券化的基金募集来自一般大众或法人机构,这些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会受到市场景气、利率水准、投资标的物的性质及经营决策者能力等因素影响。当无法募集到足够资金而宣布解散时,募集者必须负担作业上的费用损失,而投资人则损失将资金从事其它投资的机会成本。
4.投资于不动产之资金增加,可能使不动产价格波动。透过不动产证券化制度,投资人有更多的管道可以投资不动产,尤其对于小额投资人,可以将投资于其它标的物之资金转移至不动产投资。整个社会将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于不动产市场,需求增加,造成不动产价格上扬之压力。
四、海外不动产证券化模式介绍
(一)美国不动产证券化模式
1.不动产投资信托。不动产投资信托指的是由信托机构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受益凭证,以共同基金的方式募集资金,而投资的标的物为不动产,经由专业经理人投资在不动产、不动产抵押贷款债权等相关权益之投资,再将所获得之利润分配给投资者,而此受益凭证可以在证券市场中进行交易。不动产投资信托为拥有、并从事管理经营以及开发不动产的公司组织,其经营出租公寓、购物中心、办公大楼、饭店和量贩卖场。不动产投资信托可以发行股票与债券在主要证券交易市场流通
2.不动产有限合伙制度
不动产有限合伙,是由经理合伙人(General Partner)和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组合而成,以不动产的经营投资为目的。其中由经理合伙人负责合伙的经营管理,并负无限清偿责任,而有限合伙人仅就自己出资部份承担风险及分享利润。不动产合伙本身并非课税之主体,且没有重复课税之问题,其损益直接分配给投资人,所以又称为节税之管道。
(二)日本不动产投证券化模式
1.信托型不动产证券化。所谓信托型不动产证券化,是由不动产公司将土地或大型建筑物之所有权划分为小面额单位,并以发行持分权之方式出售予投资人,再由投资人交予信托公司管理,达到不动产证券化之目的。方式为:出售共有持分权 + 信托。对投资者而言,信托银行是将该信托财产交由不动产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因此可达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营专业化之目标。此种商品的收入虽然称为股利,但日本在税务上仍将之是为不动产所得,可以扣抵利息、折旧费用和债务,具有节省所得税和遗产税的效果。
2.组合型不动产证券化。组合型不动产证券化,是由不动产公司与投资者合伙成立“任意组合”,共同持有不动产的所有权,再以“任意组合”的名义将不动产出租给原不动产公司,以负责经营管理,而收取之租金收入再依比例分配给合伙人(即投资人),到期时若合伙人决定将不动产出售,则处分所得也依出资比例还给合伙人。方式是:出售共有持分权 + 任意组合。
(三)我国台湾地区的不动产投证券化模式
我国台湾地区采取信托型之观念,参考美日之法律架构与实务制度,引入不动产投资信托与不动产资产信托两大制度,这两种制度并不相同,但都可以达到使不动产资金流动之目的。不动产投资信托制度是先有资金再以证券方式投资不动产。不动产资产信托制度是先有不动产再进行证券化。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3012202
1有关现金流量表的定性结构分析
首先我们讨论一下有关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的概念,它是指同一时期中对现金流量表内的不同项目采取一定的分析与比较,从而使企业在现金流量中间的各个数据来进行分析,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使企业的决策更加的准确,负有一定的依据性。
说到定向的结构分析,我们就很清楚的知道,它主要是通过对现金的流进、流出的数额,在企业的三大活动中的变化来进行一定的分析,从而从宏观发展的角度,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情况更加的有把握。
第一种情况,一般情况下,产品都会进入到一个衰退的时候,这时候市场上就会出现销售额下降,市场经营状况不景气,企业在进行活动的时候,现金流动性不好,甚至还会出现负值,这样对企业来说,很有可能会面临,为了偿还负债不得不收回以前的投资,这样对企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第二种情况,当产品进入成熟期的时候,这是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就会比较的稳定,这时候企业在进行经营的时候,就会比较好,会出现资金从负的到正的过程,这时候企业可以回收以前对产品的投资,是现金逐渐增加,慢慢地成为正值。
第三种情况,产品在销售的过程中,有段时期就是销售量快速增长的时期,这时候产品卖得比较好,企业就会有大量的资金流进,企业当然要利用好这个时期的优势,开始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是自己的资产更进一步的增加,在扩大份额的时候,就会出现一部分的资金流动,这时候会出现流动性资金比较少。
第四种情况,产品在刚刚起步的时候,这时候的产品正好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时期,为了使市场开拓,就会动用一部分的资金,这时候企业就要想办法筹集一定的资金,使自己的产品增加市场,从而才能使现金流进企业。
企业现金的主要来源是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量,它是现金流量表的精髓。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只要是企业正常的发展,那么他在从事经营的时候,现金的流量一般情况下都是会出现正数的,因为企业经营,就是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现金流量。但是事实上是有不同的,因为企业也是要面临一些贷款呀,支付贷款利息呀,还有就是对股东进行股利的分配,这些事情也都是需要用现金进行支撑的,或许这时候企业面临的经营活动中的流量是负的,但是企业的发展当让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企业要想发展,那么他的现金流量也就必须是正的,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也是相当的重要的,因此企业要增加他的购销能力,这样企业的利润才会增大,才能使更多的现金流向企业,增加企业自身的现金的总体的流进,销售量增加,从而使企业的经营状况得到改善,并更加的好。
2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2.1有助于客观评价企业整体财务状况
企业管理层所编制的会计报表的一个主要目的是通过会计报表所反映财务状况和企业经营情况,为决策层提供相关的信息。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从筹资活、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这三个方面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
2.2能够说明企业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
现金流量表可以将企业的现金流量划分为筹资活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同时按照现金流量的流入和流出项目加以反映。同样,企业在生效的经营活动中的其他的涉及到现金流入和流出的业务也可以归入以上的现金流量之中,并且在现金流量表中予以适当的反映。例如,我们通过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现金的流进与流出都是出自于什么原因,因为他很清晰地反映了这个问题。
表1现金流量表
项目D本期金额D上期金额D项目D本年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保证住房公积金提取和贷款的前提下,经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批准,可以将住房公积金用于购买国债。按照要求,住房公积金很大一部分资金是以贷款、国债、定期存款等长期固定形式存在,资金的流动性分析就必不可少。但是公积金的流动性分析又有别于一般企业,一般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现金是指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和短期内(3个月内)可以变现的现金等价物, 通过现金流的变化概括反映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对企业的影响。而公积金管的就是钱,我们可以参照会计准则对金融行业的规定确定自己的现金收支项目
一、通过结构分析了解运行规律
任何行业的资金运行有其行业特点和现金流量的实际情况。住房公积金业务管理活动主要是归集资金发放贷款,沉淀资金主要是转存银行定期存款或者购买部分国债。现金流动有自身特点,其现金收入可以慨括为归集的专项资金、存款利息收入、贷款利息收入、抵贷资产变现或租赁收入等;其现金支出,可以慨括为个人贷款、公积金提取、支付缴存者利息、手续费、机构运转经费、购买票据费用、抵贷资产变现或租赁相关的税费等。我们通过对不同对象现金流量占整体资金的比重分析,可以了解和掌握现金流入量的主要来源和现金流出量的主要去向,特别是对现金流出的结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银行定期存款在一定时期内存款期限变化作出判断,以便抓住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现金的最佳配置和使用。
二、通过变动趋势分析发展状况
住房公积金资金运行规律是单位只要建制,一般能都连续缴存,因意外中断缴存的概率大概是14%左右,基本上可以为管理机构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入。但是贷款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严重,对该项现金的流出变数较大。提取公积金业务可以细分很多项目,政策的调整对还贷项目影响大,但整体上还是呈上升趋势。我们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会计对象现金收支的数量从额度的增减到比率的变化的分析,来了解资金动态关系及其变动趋势如何,这种趋势对单位是有利还是不利进行分析,这项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单位资金运行状况,特别是对现金流出项目的分析,可以便于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需求,在此基础上调整业务发展方向,以便更好的制定战略规划。
做趋势分析时可以最近5年的会计报表为底稿,以资产负债表和增值收益表为基础,对每一项目进行分析调整,编制每年度现金流量表,这样分析比单看一个报告期的会计报表,能了解更多的情况和信息,更有利于分析变化的趋势。而趋势分析主要有三种方法:①定比分析,将各年现金流量的增减额与某一固定时期的现金流量水平进行对比来反应各期现金流量的增长变化情况。这种方法因为是对固定的基期进行对比,现实中运用较少。②环比分析,将各期现金流量的逐期增加额,与其前一年的现金流量水平进行对比,反应各期现金流量与上期相比的增长变化情况;在实际工作中为快捷、准确提供相关数据,使用该方法较为普遍。③平均增长率法是为了避免现金流量受短期因素的影响而采用三年平均数进行平均变动率的计算,具有稳健、准确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该办法更多用于计算增值收益率指标。
三、通过支付能力分析合理配置投资期限
对住房公积金管理者来说,通过现金流量分析,测定单位的支付能力,有利于其对资金投向作出正确的决策。因为住房公积金管的就是资金,某种意义上它的业务与银行趋同,发放的贷款都是1年期以上长期贷款,购买的国债基本是3年以上,只有银行定期存款有可能出现三个月、半年期限,真正能用于支付债务的最直接的资产还是活期存款或即将到期的国债、定期存款;而住房公积金的负债应该是要支付给缴存者的资金,短期负债具有不确定性,因为除了离退休提取,其它提取、放款基本不可准确预测。因此,仅用流动比率等指标来分析单位的支付能力,往往有失偏颇。可运用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资产负债表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作为流动比率等指标的补充。
四、通过资金效益分析引导政府决策
由于住房公积金的会计核算基础未统一,目前是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并行。以收付发生制为基础得出的盈利数量指标,往往使单位的盈利质量受到一定影响,从而未能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盈利状况;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得出的盈利数量指标,能较为准确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盈利状况。现金流量表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分析单位的盈利质量。盈利质量分析是指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盈利确认是否同时伴随着相应的现金流入,只有伴随现金流入的盈利才具有较高质量,两者差异越小,盈利质量越高。盈利质量分析也是对资产负债表、增值收益表的盈利能力分析的必要补充。
如果业务活动产生的收益现金净流量大于或等于该期增值收益,说明现金回收率高,收益较好。但是住房公积金机构设置的前提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机构的管理宗旨是为广大缴存者服务,因而该差额也不是越大越好。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当年实现的增值收益结余应上交政府做廉租房建设资金,通过收益现金流量分析,可以明确当年实现的增值收益中现金流入量(出)和非现金流入(出)量,给政府监管部门提供一个确切的收益资金流量信息,便于政府正确决策。
住房公积金是一项政策性资金,整个行业管理是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摸着石头过河,在考虑其发展时也只能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考虑、分析单位的发展潜力。一个单位的规模和实力是价值的核心内容,而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的规模体现在累积缴存专项资金的总额及余额,实力体现在贷款发放的规模和提取的规模上。对公积金发展的分析有别于一般企业,事实上只要国家政策不发生变化,这部分资金每年都会递增,并且随着国家经济的好转而加速增长。上面我们根据现金流量表,利用比率法分析资金状况,为了更全面了解一定期间的资金流动情况及其信息,还可以将本单位的财务比率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标准比率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为财务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参考资料:
[1]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2002-03-24
企业现金流量是对一个企业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衡量的重要指标。相比于企业的利润指标,企业现金流量存在着较大优势。对一个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加强,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对企业现金流量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反映进行分析。以及对企业现金流量的核心地位进行探讨,并提出提升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建议与措施。
一、企业现金流量对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衡量的作用
以盈利为经营目的的企业,其本质属性就是企业利润的获取。但是要想对一个企业持续的经营能力进行衡量,企业现金流量的运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1.企业现金流量能够使企业价值得以提升
所谓企业价值,就是说这个企业能够值多少钱,企业价值具体体现在合理配置企业资源的能力和当前企业所创造资产与收益的水平。作为对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对企业财富增长情况进行衡量的重要指标,企业现金流量自然就成为对一个企业的价值进行衡量的标准。因为企业利润是对企业新创价值予以代表的一方面,所以,企业利润的增长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企业价值的提升。然而,创新价值只是企业价值的所属成分,所以,用利润来衡量企业价值通常都会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此外,企业持续经营的状态中,其价值一般都是由企业每年的贴现率与现金流量来决定,加大现金流量代表一个企业价值的提升。企业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企业通过现有资产来对现金流量予以创造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现金流量的速度与数量对企业的价值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就某种意义而言,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企业现金流量的最大化,两者具有统一性。
2.企业现金流量能够合理的实现收付实现制
企业只有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利润的确认,而且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都有影响企业政策选择的可能性。企业会计人员在确认企业经济经营状况时,会出现由于主观原因而造成确认结果虚假的情况。此外,由于没有将所存在的风险考虑在内,会导致所确认的企业利润比企业实际情况高。企业现金流量可以在实现企业收付制的前提下进行企业持续经营的确认。企业现金流量不但可以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真实反映,同时还能够为企业债权人、投资者以及企业管理工作者提供更加完善的企业决策依据。
3.企业现金流量能够为企业投资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依据
现金流量的引入,能够有效避免账面利润误导企业投资者。尽管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利润经营状况都比较好,然而,却存在严重的大股东占款情况,导致应收账款的回收极为不易。出现这种情况的企业通常都存在不足的企业现金流量,利润虚增,导致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投资收益额减少以及企业倒闭风险。所以,企业投资者一定要通过现金流量来分析企业持续经营能力,避免出现企业利润信息虚假的情况。
二、企业现金流量在企业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核心地位的确立
从根本上说,企业的利润和企业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影响一个企业的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即:a.由于在判断企业价值而导致的投资者投资风险与企业超分配;b.由于缺乏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见性而导致的企业债权风险。经营现金流量成长比率=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基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该指标反映企业经营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和具体的增减变动情况。一般来说,该比率越大表明企业的成长性越好,经营现金流量的质量越高。由此可见,评估企业价值与判断财务风险是企业现金流量对企业造成影响的两种具体途径,而且也是加强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对现金管理在一个企业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核心地位的确立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企业经营的具体规模的底线也要是未来企业现金流量。突破企业持续经营的底线会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增加。因此,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合理调整是控制企业风险以及提高企业持续能力的关键因素。
所以,在创造企业价值的过程中,企业现金流量就像是企业收益与风险的平衡器。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密切关注企业现金流量的结构与规模的过程中,可以对企业在各个时期的经济支付能力进行正确分析,对企业的具体经济实力进行客观评价,对企业的经营决策行为进行优化,以此达到未雨绸缪的目的,对企业的破产风险进行化解与防范,最终使企业的价值得以提升。
三、提升管理企业现金流量的建议与措施
1.实施现金流量预算管理
企业对经济进行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企业今后的资金情况予以正确预测。若对企业现金流量所预测的值为负数,那么这个企业就要对其资金情况进行提前筹资与安排,以此确保企业在现金急需时能够在可以接受的方式和成本范围内予以充足资金的筹集。若对企业现金流量所预测的值为正数,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够了解到盈利所持续的时间与数额,并对盈余现金的应用做出微微合理的决策投资方案。此外,在很多状况中,从企业资金盈余中所形成的收益对于一个企业利润而言存在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这种情况下的企业很可能要预测企业相关利息收益,用来向其股票分析员、经销商以及企业投资者进行预期收益的详细说明。
2.加大企业现金流量周转速度
在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管理中,企业现金流量循环通常会占用相对一部分时间,其时间的长短对企业投资回收安全性以及所营运资金数额有直接性的影响。如果合理规划企业现金流量循环,对企业现金流量循环周期予以缩短,确保企业现金流量周转速度的增加,那么,就能够相对保证一个企业在资金投入营运的过程中占有量的减少,防治企业现金出现不必要的浪费,使企业现金流量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得以提升。
3.对企业现金流量所存在风险的预警方法进行正确掌握
就导致企业现金流量风险的原因而言,企业现金流量所存在的风险通常会具有偶然性大、原因复杂以及潜伏期比较长等特征。对企业现金流量风险进行避免方法的正确掌握,对风险苗头以及事先控制风险予以及时发现十分有必要。企业现金流量风险类型的不同,所采取的预警方法也会有差异。因此,对企业现金流量所存在的风险,一定要通过企业销售额提升速度比率与资金循环周期比率等来达到预警的目的,延长企业现金循环周期、增长企业销售额都会导致企业出现运营资金风险。就企业流动性风险而言,必须要运用企业资金流动的具体情况进行预警,不管是流动比率或者是速动比例出现下降,都说明企业流动性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所以都要对其进行规避。就企业连带风险与投资风险而言,一定要在相关方资金、收益或者企业投资项目等的监控中达到预警风险的实现。
4.建立合理的企业现金流量控制系统
企业现金划转活动中,现金回收和现金付款是其主要的两方面。企业在进行现金划转时,一定要确保资金的快速回收,对企业现金的具体交付时间进行更加精确的安排。所以,企业一定要构建构建高效的控制企业现金划转系统,对企业的收账系统进行设计与研究,确保企业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客户现金的收取。此外,对最快捷的企业结算方式进行选择,并通过银行进行现金支付或者结算收取。为确保企业资金与资产的流动性与安全性,要对企业现金收支控制体制予以研究,并制定企业现金收支程序与组织结构,对企业部门与个人在控制现金收支的过程中所担负的责任与权力予以明确。一方面,控制企业资金流动性,也就是说,对企业现金流动的额度与时间进行控制,对企业现金循环流动予以维护;另一方面,控制企业现金安全性,确保企业现金的完整性与安全性,避免出现挪用、贪污以及侵占资金情况。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活动中,不仅要对企业经营所得的利润予以重视,同时还要加强企业持续经营管理中的现金流量管理,最终使企业可持续经营得以实现,使企业价值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 佳:现金流量分析是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关键[J].大众商务.2009(22):156-157.
[2]肖洁玲:浅谈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及运用[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6(08) :621-222.
[3]金之波:浅谈现金流量表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 2006(07):178-179.
[4]曲实宁:从现金流量表分析看企业存在的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1(18) :94-95.
[5]蒋舒音: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的思考[J].会计师.2011(03) :320-321.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金融导向;供应链导向;供应链金融绩效
一、引言
针对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依托于供应链架构和真实交易背景的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我国深圳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在2003年率先推出“1+N”供应链融资,主要以焦点企业为基础拓展对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业务(胡跃飞,2007)。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供应链金融已经突破了银行范围,逐渐形成由焦点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平台生态模式(宋华和陈思洁,2016)。根据研究机构统计和预测,国际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4万亿元(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Timme等(2000)提出,当供应链上的参与方和为供应链中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链外主体通过建立协作来实现供应链目标,并且考虑到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的进程、全部资产和主体,这时就称作为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具有一些独特性,使其区别于其他的融资方式。第一,供应链金融中包含了更广泛的参与主体。供应链金融包含两个以上的“机构参与者”,宏观层面包括从供应商直到最终客户的所有产业或企业主体、链外的物流服务提供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或政府;微观层面包括所有参与运营活动的部门,如采购、生产、分销和物流部门等(Hofmann,2005)。这些主体保持着法律和经济上的独立性,但共享关系资源、能力和信息,并共同承担风险。第二,供应链金融的授信机制灵活,并具有多种业务形态。供应链金融更注重对交易、关系等"软信息"的考察,焦点企业信誉的外化和扩散能够有效克服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中小企业的劣势。除了传统的银行所能提供的普通贷款、贴息贷款、票据融资等,供应链金融还可以通过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库存融资和预付账款融资,此外还包括战略关系融资(宋华,2015)。前三种业务形态已经被部分商业银行、物流机构和供应链焦点企业广泛采用,最后一种是由少数焦点企业所开展的新兴的业务形态。第三,供应链金融具备供应链管理基因,并作用于供应链整体。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管理、合作、物流和金融的交集,需要参与主体对组织之间的金融资源进行计划、引导和控制,从而共同创造价值。供应链金融的基础在于真正理解内在的物流中的因果关系,并考虑其对金融的影响,因而企业必须要分析供应链系统和流程,将运营方面的驱动因素和更高层的金融指标相联系(Gomm,2010)。
二、不同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研究
在对供应链金融内涵明确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完整的供应链金融兼具供应链管理特征和金融功能(Hof-mann,2005)。已有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视角,即“金融导向”(Finance-oriented)视角和“供应链导向”(Supplychain-oriented)视角(Gelsominoetal.,2016;Ca-niatoetal.,2016)。1.金融导向。在金融导向下,供应链金融是银行或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行为,主题是一系列创新性的短期金融解决方案,侧重对金融工具和融资条款的设计,注重对金融属性的讨论,资金提供方是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构成部分。金融导向的重点是各环节中产生的应付账款或应收账款和基于其产生的融资本身,Lamoureux和Evans(2011)认为,贸易过程中那些能够激发出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的活动值得关注,这些活动包括对订单的确认、运输活动以及支付活动。More和Basu(2013)将供应链金融划分为运输前融资方案、运输中融资方案以及运输后方案三种。这种观点正是我国多数银行在实践中的做法,即按照应收和应付账款产生的节点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分类。中小企业运营过程中由资金的支付和接收错位产生了资金缺口,银行针对各环节产生的应收和应付账款进行质押、担保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2.供应链导向。在供应链导向下,学者从供应链资金流动问题展开研究,将营运资金管理框架在供应链情境下进行扩充,强调供应链成员企业彼此通过合作实现对现金周期(C2Ccycle)的管理(Randall&FarrisII,2009),银行的角色重要性则被淡化了。因此,供应链导向下的研究倾向于从整体出发对供应链金融进行研究,着重考虑融资的目的,强调资金流和企业协调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供应链金融通过资金和财务交易的协调,可以为产品供应链上贸易伙伴之间的产品和服务流提供支持(Blackman,Holland&Westcot,2013)。供应链金融通过将全球价值链中的客户、供应链和金融机构以及技术提供者联系起来改善全球价值链中各个部分的资金流,可以提高全球价值链的合作、效率和促进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Lamoureux&Evans,2011)。这两种研究导向都会讨论对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存货等营运资金的优化和管理,但供应链导向下研究关注如何通过特定手段实现供应链资金流的优化,最终实现供应链管理目的;而金融导向的研究只对融资产品本身金融属性进行讨论。基于金融导向来研究供应链金融,脱离了管理研究的范式和供应链情境,一般也是短期导向的(Gel-sominoetal.,2016;Caniatoetal.,2016)。因此,我们更应该理解供应链金融如何从产业供应链当中发展演变而来,以及回归到供应链管理本身来考察供应链金融当中所涉及的具体的模式、流程、金融手段等,以及所实现的融资绩效。
三、供应链金融的绩效
供应链金融能够带来整体状况的改善,财务方面包括降低企业或供应链财务成本、提高企业及全链条产品周转率、提高供应链整体利润和绩效等,非财务方面包括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增强供应链成员关系等。在目前的研究中,学者将供应链金融所实现的这些间接改善作为其本身的绩效体现。这种做法不太恰当,供应链金融与其带来的间接绩效不应被混淆,特别是在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实证研究时,只有确定了融资绩效的内涵,才能挖掘出各因素之间真正的作用机制。在不同研究视角之下,学者对于供应链金融绩效的理解有很大区别,本文根据不同导向对现有研究中的供应链金融绩效进行了整理。1.金融导向下的供应链金融绩效。在金融导向下,供应链金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就是外部债务融资,可以按照统一的计算规则将其绩效与外部股权融资、内部融资的绩效进行衡量和对比。这种统一的计算规则就是“投入产出比”(魏开文,2001),主要是将供应链金融活动中中小企业资金的取得成本与使用收益相比,得到的比值就是融资工具的效率,即供应链金融绩效。闫英和王超峰(2007)以物流金融为切入点,分析了物流保理融资的绩效,其中融资成本、资金利用率、融资机制规范度、融资主体自由度和清偿能力是五个主要的评价因素。李占雷、吕伟伟和牛箫童(2014)专门测量了供应链企业在对不同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进行决策时要考虑的融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即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信用成本(核心企业担保代偿成本)和时间成本(收到融资时间长短)三个方面。薛梦婷、程克群和孟令杰(2016)针对供应链中小企业的不同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进行了比较,采用融资成本、融资风险、融资期限、资金利用率、融资主体自由度、融资主体自由度和融资机制规范度六个方面来进行融资效率的衡量。金融导向下,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绩效的衡量,是将对供应链金融的绩效抽象成一个比率。这种做法不仅忽视了供应链金融活动发生的前提是供应链情境,而且中小企业本身财务制度不规范也导致对融资成本和融资收益方面数据的获取存在难度。2.供应链导向下的供应链金融绩效。在供应链导向下,供应链金融活动是供应链中焦点企业为了优化企业营运资金开展的融资实践。链上中小企业受到资金限制,导致生产和库存等都无法达到理想状态,影响供应链整体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于是企业和学者开始尝试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流动问题。与供应链中资金流最相关的指标是供应链运营资金,即现金循环周期(CashtoCashCycle,C2CCycle)。营运资金周期模型是衡量企业的资金流如何在不减少企业利益的情况下维持供应链整体运行,是将供应链中采购、生产和营销活动中涉及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以及库存的周转都折算成为以天数为单位的指标。这种衡量方式可以体现供应链中资金流动情况,因此成为衡量不同环节或整体供应链金融绩效的手段。以营运资金作为衡量供应链金融绩效的做法在国外早期研究中较为常见,AberbeenGroup(2008)在报告中指出,与供应链金融有关的绩效指标为平均现金周期、上一年现金周期相对改进量、应付账款天数、应收账款天数。Randall和FarrisII(2009)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供应链中企业金融实践在供应链层面的拓展,即企业之间共同对现金周期管理、现金流和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管理,优化企业和供应链整体的现金周期情况。Blackman,Holland和Westcott(2013)将供应链金融的绩效区分为运营/操作、质量以及战略三个方面,主要也都和供需企业之间的支付活动有关,运营/操作方面的绩效包括支付额的减少、支付周期中的提前期、供需企业结算日期的变化情况等。韦桂丽,王耀球和薛工(2009)在研究物流金融时,提出可以用流动资金周转次数来作为宏观物流金融绩效的衡量指标,这是用产品的销售收入或者营业收入除以流动资金平均余额得到的。尽管供应链导向更加重视供应链金融运行的供应链情境,加入了对供应链不同环节下资金形态的考虑,但仍然仅以时间作为主要供应链金融绩效的衡量指标。这种衡量方式同样比较单一,不足以反映出供应链金融绩效的真正内涵。3.整合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绩效。在前两种导向外,还存在着第三种整合性的供应链金融绩效衡量方式。在整合视角之下,学者认为供应链金融不仅是供应链企业的一项财务活动,更是一种资源,应该从“获得”和“分配”等方向去评价这种资源。因此,在选择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绩效的衡量指标时,不仅要反映出资金资源的获得成本(难度),还要体现金融资源为企业和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能力。这样的衡量往往从多角度进行,学者所提出的维度也相对全面,主要以可得性和价值性对供应链金融活动的稳定性和未来潜力进行刻画。Tagoe,Nyarko和Anuwa-Amarh(2005)在研究中小企业融资时提供了一个综合框架,包括资金的可获得性(Ac-cess)、融资期(Duration)、成本(Cost)和融资充足程度(Ad-equacy),这四个维度能够从多方面反映企业获得资金的本身和对资金利用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学者Gomm(2010)将经济价值增值模型纳入对供应链金融绩效的衡量,提出消费市场中的时间、成本和质量对应资本市场中的未来、风险以及市场导向,因而供应链管理所提高的金融价值也可以从三个方向来衡量,即时间(Duration)、量(Volume)和成本(Cost)。Song等(2016)综合了以上两篇文献,在研究中将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质量以资金可得性、利率、量和贷款时间四个维度来测量。宋华、王岚和史晓盟(2014)将Gomm提出的模型转化为资本融资率、业务融资周期率和成本盈利指数三个维度,并通过案例研究证实了原先EVA三维度的适用性。杨毅和候雁(2015)认为,应该对中小企业融资绩效进行多维度评价,并在研究中基于融资难度、资金成本、时间效率和企业可采用替代融资方案的程度等四个维度对中小企业融资绩效进行了考量。事实上,供应链金融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够真正理解供应链内在的因果关系,将运营层面的驱动因素与更高层的金融指标相联系。因此,考虑到供应链金融活动的风险性和未来性,结合供应链金融资源的可得性与价值性,应该将供应链金融绩效落在可得性、成本(费率)、时间(周期)和量(额度)四个维度上。这四个指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见图1)。在供应链金融实践中,融资费率是资金获得和使用的代价,这种代价的确立,是考虑各种影响供应链运营以及风险控制的直接结果,供应链越是稳定、持续,参与各方关系良好,融资费率越低,从而实现融资周期缩短和频率的加快,单笔融资量变小但总量变大,融资的可获得性也更高。融资周期是被融资者可以利用的时间跨度,融资机构为了防止在长时间内供应链运营波动而出现资金无法回收的情况,从而在不影响经营成本的情况下尽量避免资金被占压,融资可得性可能也较低。融资额度对应着中小企业需要相应创造的价值额度,融资过大的情况下违约造成的后果更严重,一旦供应链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或者产生延迟阻滞,会直接影响到资金安全和收益,因而风险高的情况下融资额度不会太高,融资可得性同样不会太高。
【关键词】
企业管理;财务会计;战略决策;财务报表
1 企业管理者应具备解读财务会计数据的技能
企业高管在进行企业战略决策时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企业历史发展的局限性,目前公司的整体实力,企业日常的人员储备情况,企业文化的塑造是否与未来的发展相协调,企业能够承受的经营风险有多大等问题。做好这些问题的解答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管理者要具备越来越高的能力要求。
除此之外,企业管理者还要具备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的责任,这项要求是必须的。企业要把对于社会的责任义务深深的植入到企业的文化之中,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让高管和员工深深印于脑海中。其次,在面对不同的投资机遇的时侯,如何作出有效的风险评估和投资回报的估计极其重要,盲目的投资扩张,必然导致资金链的断裂,企业的资金流量是企业生存的血液,资金耗尽了企业的生命也就终结了。最后,有效的企业管理要充分面对企业的变革带来的冲击。企业要发展必然要不断的变革,没有一成不变的企业可以长久发展。当遇到企业重要变革的时刻需要充分利用财务数据与分析模型进行有效的财务分析,评估变革的风险与收益,确定变革为企业带来的投资回报,也就是解读财务会计数据的技能。
2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1 财务报表是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晴雨表
日常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资金的流动性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一切不合理的经营行为和决策都会体现在资金的流动性方面。如果一个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出现了异常,那么原因极有可能是因为之前的企业管理上面出现了问题。因此,企业的高管们可以有效地通过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及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合理的调整,避开风险因素。现金流量表,在有些公司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相比并不被足够地重视,其实财务无小事,即使是现金流量表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现金流量表内对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分为三类: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不难看出,这三项内容都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经常发生的业务体现。企业的生存以现金为王,一个庞大的企业没有现金就如同是瘦骨如柴的骆驼,总有一天会被最后的一根稻草所压垮。
其次,现金流量表是按收付实现制的要求编表,这与会计报表上的编表要求不一致,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是权责发生制为主。收付实现制的优点就在于可以及时反映出此刻的经营状况而将对于未来不确定的因素剔除在外不加以考虑,也就是收进来的银子才是真,未来将会收进来的银子能不能收进来还是个不确定的事件。这点上与会计报表上面的记帐规则有本质的不同。比如会计上面将应收帐款也并进收入核算,而现金流量表内是将实际收到的现金归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就扣除了应收帐款未来坏账发生的可能性。对于这些基础财务数据的分析,一方面要求我们的财务高管及时向公司管理层进行汇报,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公司管理层非财务高管们应该具备分析这些财务数据的技能,及时做出工作中的调整。
2.2 可以对未来的投资活动有效地进行风险评估和获益分析
企业管理者的战略计划的制定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死存亡,一个无效的战略计划对于一个仅仅依靠利润生存的企业是毁灭性的。即使是国有企业最终给投资人造成的损失也是沉痛的,更不用说对于一个小企业来讲,简直就是零容忍。企业的日常投资活动在财务管理体系中有一个专门的部分,属于财务管理中的投资管理这一范畴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财务技术进行风险与收益的评估分析。比如,对于投资项目净现金流量的折算、各种投资决策指标的运算和特点、互斥方案的选择、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抉择问题等等方法。
在确定投资方案的选择时,可以利用现值指数法。通过对未来现金收入量的现值的计算,我们得到了投资项目相对于现在的价值,然后将其与公司对于项目前期投入的价值的比值进行分析,如果比值大于1,说明未来项目产生的价值高于企业前期的投入资本;反之,如果比值小于1,则说明前期的投入资本远高于未来项目所创造的价值,该项目是不可行的,企业需要重新做决策。现值指数的计算公式(PVI)=未来项目产生的现金流量给企业创造的现时价值/企业为该项目前期的投入资本的现时价值。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投资的回收期,得到相应的项目投资前期投入的回本情况。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可以很好的告知高管团队,该项目决策的未来风险。一般情况,投资回收期短的投资项目风险的不确定性也就低,反之,风险就高。在计算投资回收期的计算过程中,动态回收期的效果要比静态回收期稳定,动态回收期充分考虑到未来项目回本过程中资金时间价值的变化情况,是利用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的有效计算,而静态投资回收期只是把未来各期的投资回收的现金流量做简单的运算所得到的结果,没有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
动态投资回收期=项目投入的资本金现值/每年项目收到的现金流量的现值,当各年的现金流量不同的时侯公式转变为:动态投资回收期=M+ 第M年的尚未回收额的现时价值/第(M+1)年现金流量折算为现时的价值。
2.3 可以对同行业竞争进行比较分析
同行之间是竞争对手,同时也是很好的合作伙伴的关系。同行与同行之间的竞争关系只要是正当的竞争就应该被社会所提倡,正当的竞争关系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不断满足客户的心理预期,使产品更能符合大众的口味。不同的企业在一个行业中的竞争同时也可以让企业管理者们时时刻刻保持警觉,对于日常的管理效率起到促进作用。以上市公司为例,一个行业中的不同的企业从外表分析其规模的大小对于分析的结果意义不大,而真正能够体现出企业优劣的因素需要进行财务数据的分析判断。不同的企业中,财务的相对数指标各异,比如,流动比率可以反映出一个企业流动资产占资动负债的比重,该比重越小风险就越大,该比重越大说明企业的抵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强。不同的企业流动比率相差甚远,如果企业的规模庞大,但是流动比率比较低,基本是依靠负债维持日常的经济活动,这样的企业风险性是极高的。然而,一个规模一般的企业,流动比率比较高,这样的企业未来的发展预期会很乐观,未来的经营风险比较低。流动比率的高低与企业的应收帐款、存货的周转情况密不可分,应收帐款和存货的周转效率比较高的企业,其流动比率自然比较稳定,抵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强。如果存货和应收帐款的周转速度滞后,呆账坏账比较多,直接造成流动比率比值比较低,企业风险大,管理者要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方式。利用财务分析对不同企业进行指标分析可以有效地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作出调整更有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
2.4 可以体现管理者业绩
股东可以利用财务分析手段来判断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成绩。管理者优秀与否可以通过一些财务上的指标得以充分、客观的体现。股东可以通过基本每股收益或是稀释每股收益来权衡企业的管理者一定时期为股东所创造的财富,这也是股东投资于企业的本质。基本每股收益是用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利润净值/在外发行的普通股的加权平均股数。这一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经营利润越高,为股东创造的财富越高,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越理想。该指标低说明企业有可能是因为净利润留存于企业中作为未来投资发展的用途,或是因为企业的净利润率比较差,盈利能力不强造成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管理层的管理业绩比较差,需要及时作出调整。企业净利润如果留存于企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所需,股东可以通过财务项目中的留存收益得到体现。稀释每股收益是在基本每股收益的基础上经过对于分母的调整从而得到的结果,可以反映出包括潜在普通股的股东价值的大小,通过稀释每股收益与基本每股收益的比较也可以反映出企业潜在普通股的数量,为企业的筹资和投资的规模提供参考的作用,这些都有利于股东去评价管理者的业绩,为股东对管理者的业绩作出公平、公证、客观的结论起到重要的作用。
2.5 股东可以通过财务报表有效获知企业发展情况
股东授权公司高管团队经营管理企业的日常事务,股东并不直接接触公司的经营管理,对于经营管理的情况并不直接了解。股东也可以通过财务数据和财务报表来充分获悉企业的经营成果和未来的发展预期。杜邦分析体系可以为股东提供一个完整的企业整体经营成果的展现。杜邦分析法计算最终的结果就是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是一项重要的财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的结果需要对各项财务数据进行汇总计算才可以得出,也是一项综合全面的财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而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的得出又需要其他财务指标的运算。最后,通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获知企业所有有价值财务指标的影响,一目了然就可以发现和比较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杜邦分析体系的一系列的计算都要以财务报表为依托,其基础数据全部来源于财务报表。股东获知企业的发展情况财务报表的准确与否关系密切。
3 高效管理技能的实施与财务会计的管理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通过上面对于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说明企业管理与财务会计管理的依赖性是非常高的。企业的高管管理方法千差万别,但是如果可以完美地充分利用财务管理的指标分析,管理者对财务报表及指标有着非常敏感的嗅觉判断,那么企业的管理将会是高效率和低风险的。反之,有的企业不重视企业管理中的财务会计的管理,将财务会计的管理视为次要的位置,做出决策仅凭经验,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将会使企业陷入困境之中,最终还会有破产的可能性。
一、现金流量数据的价值体现
现金就像人的血液一样,一些学者称现金流量数据为企业的温度计或晴雨表,并能通过它了解到企业实际的健康状况。通过现金流量表按流入的项目以及它的合计减去流出项目的合计,从而得到现金流量的净流量,抑或现金流量净额的这种结构决定。现金流量表之中的流入、流出以及净流量项目一般是通过投资、融资以及经营这三个环节所划分的,使得阅读与理解都变得比较容易。下面就先介绍这些数据的价值,再探讨它的优缺点。
(一)企业现金流动的整体状况
从数据来看,现金流量表之中的最后一列“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最为重要,它会告知我们该企业在本报告期取得的现金数量或者损失的现金数量;从绝对数上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资金状态是盈余或短缺情况。“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也特别重要,正则表示经营活动总体上看现金有所增加,负则说明经营活动总体上耗费了企业的现金;再则是“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和“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前者会表明企业是新增了投资还是将部分投资收回了,后者则在说明企业的融资活动是带回了现金还是偿还了他人现金。这几个数据会在总体上告知我们企业的现金状况和财务状况在整个报告期有没有得到改善、企业的资金实力有没有增强。
(二)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动
在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动之中,要从“所购买的商品、接受的劳动所支付的现金”数据能够得出企业的生产规模的大小,而且能通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的具体金额看到企业销售规模的大小,这两个数据的差额一旦扩大,就意味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提高,企业的现金回笼在不断加快,其差额也在不断的缩小,这些都说明企业的现金盈利在下降。
(三)企业投资活动中的现金流动
若企业的投资活动给企业带来了现金,就要考究这些现金是来自于收回的投资、投资得到的收益还是处置的资产。若是通过投资有所收益的话就较为可靠,若是来自于收回的投资或处置的资产,就是一次性的、不能持续的资金流入。收回的投资意味着企业把外部的资金撤回了,处置资产则意味着企业的经营规模开始缩小了。关注固定资产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固定的资产可以使企业内部的经营规模有所扩大,进而使长期的投资有所增加,长期投资的增加要关注是否存在企业内部经营业务很难再扩大的状况,以便企业寻求其他的发展途径。
(四)企业在筹资活动中的现金流动
企业在筹资活动中的现金流量关系着企业目前的现金流量,也关系着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大小和企业资本的结构、成本变化等。首先要通过现金流量数据来了解当期的筹资活动是否能取得现金,最重要的是吸收权益性的投资所得还是借款所得现金。
二、现金流量数据的优点
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往往是通过权责的发生制和收入成本的匹配原则进行核算的,并不是以现金的流入流出金额进行设计的。这种的企业一般会在确认收入和成本匹配时会有较大的主观成分存在,尤其是在新的准则执行之后,企业会在计量资产与负债时把市场的价格同企业的资产负债进行价值的重估,并依照重估的价值调整账面的价值,这种情况会造成企业可以人为的调节财务数据,容易出现虚假报表的状况。人为的调节可能会出现一个“长期”业绩良好、财务状况较好、商业信誉也很不错的企业,但是一夜之间就有可能宣布资金链的断裂。对于这种情况,企业资产的负债表和利润表所显示的信息就不能与企业实际上流动的现金状况所一致。然而,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使用现金流量数据表来弥补。总体上来说,通过对现金流量数据表进行详细的分析,会有以下优势:其一,能够了解企业的现金收支状况及现金压力;其二可以对该企业的清偿债务、投资发展的能力和支付股利的能力进行评价;其三可以发掘出企业利润的盈亏差距,找出产生差距的原因;其四找到现金流量没有关系的投资企业、筹资企业,发掘出他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的影响;其五对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其重点是要验证盈利的质量、以及其还债能力的质量,还包括监控企业的资金链。针对第五种优势进行如下讨论。
(一)可以验证企业的盈利
若企业有较高的经营利润带来较多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就意味着盈利有实际的现金流入支持,企业的盈利数据很值得被相信;当企业的经营利润较高但是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却很低时,则(要警觉)企业的盈利质量,要进一步深入查出原因,(不能)排除报表虚假的可能;如企业是真实的盈利就要验证企业赊销政策的变更,从而了解企业盈利与现金流入不配比的实际状况及造成的影响。
(二)检验企业的还债能力
企业的资产和利润的数据对企业的偿还债务能力进行评价的话,若企业报表真实,则评价结论还是非常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但是企业之间往往有着大量的信用关系,而且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制度也会使得企业的资产并非被企业自身所控制,企业的净利润也不一定就说明了企业的资金实力有所增加。故而,要通过现金流量数据表来进一步对资产的变化和利润进行检验,确认其偿债能力评价是否可靠。
(三)对企业的资金链进行监控
企业最大的风险一般是资金流动链的断裂,而不是实际意义上的亏损。在现实经济社会中,申请破产的企业,往往不是业绩很差的企业。有很多业绩很优秀的企业,一旦资金链断裂且债务人要求该企业马上清偿债务,企业会因难以短时间变现资产而最终破产或停产。在现行的会计制度之下,出现一个不断亏损的企业很容易,但是只要有足够的现金,也可以将其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企业,给员工发工资足够就可以。
三、现金流量数据的缺点
目前,世界上大多国家的会计核算制度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这使得许多企业重视现金流量的编制,出现了现金流量数据价值大打折扣的怪象,这也造成了一些国家不强制要求企业披露现金流量数据的原因。现金流量数据具有以下缺点:
(一)不能准确的表示企业的盈亏
现金流量记录了现金流入流出的情况,但是不是对企业收入、成本、支出的记录,也不是对企业资产负债收益的记录,故而单纯的依靠现金流量数据不能核算企业的收支,也不能确定企业的债务关系。
(二)不能全面的判定还债能力
银行只用现金流量数据来判断企业还债能力的做法是存在问题的。现金流量数据仅仅是对利润表和负债表的分析,是对偿债能力分析的补充。
(三)在单个时间节点方面有很大影响
一直以来,对我国的企业而言,利润都是其始终追逐的目标,也是衡量企业价值能力的唯一核心指标。在企业的发展中,利润的受重视程度不言而喻。然而,利润只是一个综合性的财务指标,并不能真正给企业带来真实的现金流入,企业可能无法直接对利润进行运用。受此影响,现金流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作为一项衡量企业收支平衡的核算结果,现金流量不仅关系着企业的“血液”(资金)命脉,还能如实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予以反映。现金流量情况的良好,是企业具备较好盈利的前提与保障,能够带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现金流量管理概述
从根本上说,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的一种内部管理体系,其隶属于财务管理,管理的重点是企业流入与流出的现金。现金流量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收益,即现金净流量。目前,我国企业的现金流量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企业应通过对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的管理,合理安排企业的资金运用情况。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经营活动是指企业的正常营运活动。针对水务企业而言,经营活动是指向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居民用水户的供水行为,以及在正常运营中缴付各项税金、支付人员工资等的行为。水务企业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即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2.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筹资活动是指企业出于扩大规模等原因,向银行等贷款以筹备资金。在此过程中,企业的债务规模和资本结构等都会发生变化,由此所引起的现金流运动即为筹资过程所产生的现金流量。针对水务企业而言,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主要有,企业借款取得的现金流入、归还利息所产生的现金支出,以及分配股利等。
3.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投资活动是指企业将现有资金用于项目投资,以及将资金用于构建长期资产等情况所发生的现金流入流出。水务企业的现金流入流出主要有:处置供水设备等资产所发生的现金流入、收回投资所得到的现金流入、购买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发生的现金流出等。
三、现阶段我国水务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现状及有效性
我国的水务企业多为国有,囿于自身性质和行业的特点,很多水务企业都对现金流量管理不甚重视,多流于表面。企业管理者等相关人员不仅做不到对现金流量进行深入理解,而且对现金流量的管理很不到位,未从制度上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据笔者汇总,目前我国水务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主要存在下述问题:
1.水务企业不重视信息管理方式
企业现金流量的背后存在大量信息,并以这些信息为支撑。当前,我国水务企业中的大多数部门都各自独立,拥有不同的工作分工与合作。在企业的运营中,几乎各业务环节都会产生大量信息,也都会涉及现金的流入或流出。倘若企业对这些信息没有进行有效管理,使企业的信息与数据无法联系到一处,企业就无法把握真实的现金流入流出情况,从而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就会失效。
2.水务企业对现金流量管理的认知度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水务企业的管理者等相关人员对现金流量管理的认知度不足,间接导致企业对现金流量管理不力。实际上,企业实施现金流量管理,应立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合理预测企业合理的现金流入与流出情况,继而对净现金流做出预测和综合性评价。与此同时,水务企业还应对资金进行合理安排,对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进行科学调控。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水务企业都对现金流量管理的认知度不足,导致现金流量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很多企业无法对现金流量进行合理预测,影响了现金流量管理的后续工作;还有些企业的管理者认为现金流量管理不过是财务部门的一项例行财务工作,自有财务人员予以把关和控制。然而企业财务人员受制于自身繁重的财务工作,对现金流量的预测和管理方式皆不够细化。同时,对现金流量的价值测评也未与企业的人员绩效考核相关,导致现金流量管理的执行效果不佳。
3.我国水务企业的内控机制相对薄弱
内部控制制度是目前我国企业流行的一种内部管理机制。内部控制制度关系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并能够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效果。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尚存在薄弱之处,尤其表现在对资金的流通速度与流程的管理方面,直接影响了企业现金流量的管理效果。实际上,企业实施现金流量管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资金的周转速度,增强企业的创造能力。但是我国的很多水务企业无论是对流动资产的保管,还是对流动资产的使用过程,都没有设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此外,也不重视资金流动预警机制的建立。很多企业片面强调资产管理而忽视对现金流的分析,甚至有些企业收到支票等单据,也不及时送存银行,直接影响了资金的到账时间和周转速度。
四、当前我国水务企业应如何加强现金流量管理
1.我国水务企业应做好资金筹集工作,及时偿还债务
筹资活动是水务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一个方面。企业进行资金筹集,不应单纯为了满足资金需求,还应为了更好的做好债务清偿工作。在对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管理中,水务企业应积极参阅“现金债务总额比”、“资金到期债务比”等指标,同时,还应积极关注企业负债的变动情况。在把控好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的前提下,结合企业负债的到期时间与金额,做好资金的调用安排。具体筹集资金时,企业应根据实际的资金缺口情况,结合企业的本期及未来期间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考虑好每种筹措方式的资金成本,借助资本市场积极开展资金筹措工作。
2.我国水务企业应做好应收账款管理
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基本都会涉及应收账款。而应收账款是影响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国水务企业若要实现对现金流量的良好管理,还应做好应收帐管理工作。倘若应收账款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占比较高,而且账龄普遍较长,那么企业将会面临着巨大的呆坏账风险,企业的资金流运转也将会受到显著影响。因此,我国水务企业要想做好现金流管理,必须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并将应收账款的回款等纳入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之中。同时,对应收账款的回款落实“人员责任制”,将回款情况与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绩效直接挂钩,以促进企业的回款效率。
3.我国水务企业分析现金流时应注意分析手段的全面性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动力机制 对策
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随着全球竞争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产业经济的发展已从企业间的竞争转向供应链间的竞争。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把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而供应链生产模式的发展,正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基本内容之一。供应链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其间伴随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动,任何一个环节的不顺畅都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因此,要求能够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集成管理。供应链金融是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主体结构
发展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金融机构、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政府机构五个主体。金融机构指的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能够提供资本的机构,通过与物流企业合作,针对供应链上企业的财务运营特点和资金流动规律,进行相应的信贷、结算以及保证业务。同时,还可以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状况、资产负债比例以及信用程度,授予其一定的信贷额度,开展更加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
供应链核心企业是指在供应链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和资金流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在供应链物流金融服务中,核心企业依靠自身优势地位和良好的信用,通过担保和承诺回购等方式帮助供应链中的弱势企业进行融资,维持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合作关系。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是物流金融服务的重要需求者,其在运营过程中的资金缺口问题通过动产质押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或核心企业担保等方式获得。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是物流金融服务的重要需求者。根据企业的运营规律,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的资金缺口经常发生在采购、经营和销售三个阶段,目前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针对运营过程中的资金缺口问题通过动产质押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或核心企业担保等方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融资企业考虑的是需求、成本和效益之间的联系,追求的是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和资本利用率。
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指在物流金融中提供质押物的物流服务和资产管理服务的载体,可以利用其获取信息的优势,为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提供必要的资料。政府是供应链金融的有力推动者,它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服务的展开提供依据;同时也是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可以通过供应链金融等手段来维持整个国家的金融秩序;可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政府是供应链金融的有力推动者,它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服务的展开提供依据;同时也是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可以通过供应链金融等手段来维持整个国家的金融秩序;可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可以推动整个金融体系改革,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有力的保障。
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动力机制
在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下,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携手合作,借助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能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获得更好的信贷支持,从而降低供应链融资风险,加快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物流和资金流的流转速度,最终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商业银行、核心企业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等多方共赢的局面,提高各主体参与和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积极性。
(一)银行参与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动力机制
一是降低金融机构风险。在实际融资活动中,作为金融机构的银行为了控制风险,需要了解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等信息,还要察看权力凭证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已超出了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融资活动中处于特殊地位,能充分了解客户信息,掌握库存的变动情况,而核心企业具有良好的信用。由物流企业或核心企业作为担保方,帮助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有效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
二是缓解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存贷利差目前仍然是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范围广,资金分散但总需求量大,发展贷款业务的市场和潜力大。通过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不仅分散了信贷投放,改变了过于依赖单一大客户的局面,还可以发现一批成长过程中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
三是有助于银行业务的发展。发展供应链金融可以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可以针对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及其特点设计产品营销方案,吸引中小企业到融资行开户并办理结算,带动了存款、结算和新兴业务的发展;可以实现供应链上资金流动的内部循环,从而推动各项业务的发展。
四是资金运行具有可靠的增值价值。供应链上的“融资”行动带来了资金驱动能量,推动了供应链上的产品流动,实现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的转换,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在间接地为核心企业带来更多利益的同时,防止了资金的沉淀,提高了资金的运行效益。
(二)核心企业参与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动力机制
有助于核心企业稳定供销渠道。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上游的供应商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或管理不善,不能保证按时、按量、按质交货,造成核心企业生产延迟;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下游经销商由于资金短缺拖延货款,使核心企业无法扩大销售等问题。银行开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解决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瓶颈,保证它们的有效运转,从而保证核心企业供销渠道的稳定。
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提升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从核心企业入手判断其整个供应链,着眼于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供应链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改善其谈判地位,使供应链成员更加平等地协商和逐步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核心竞争能力。另外,供应链金融以真实贸易为支撑,颠覆了传统的信用评价体系,大大提升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因此,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之下,完全颠覆了传统融资模式之下原有的融资关系,银行可以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不仅为核心企业提供融资,而且也可以为企业的上游、下游提供融资支持,银行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扩展到了整个产业链竞争力的提升。
(三)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参与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动力机制
一是大大缓解融资限制。中小企业因其信用等级普遍较低,可抵押的资产较少,财务不健全,在传统的授信方式下,银行很少考虑为其融资。供应链金融改变了过去银行针对单一企业主体进行信用评估并据此作出授信决策的融资模式,使银行从专注于对中小企业本身的信用风险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核心大企业之间交易的信用风险评估;从关注静态财务数据转向对企业经营的动态跟踪。在考察授信企业资信的同时更强调整条供应链的稳定性、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以及授信企业交易对手的资信和实力,从而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发现中小企业的核心价值。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获得提升,使得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在该模式中能够取得在其它方式下难以取得的银行融资。
二是降低资金需求方的融资成本。传统模式中,供应商和消费者为了避免风险,资金流运作多是通过银行借助信用状况进行,这种方式不仅手续繁琐,而且还会产生不必要的成本,加重中小企业资金周转负担。而通过供应链金融业务,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信,金融机构授予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代表金融机构同贷款企业签订质押借款合同,同时为企业寄存的质物提供仓储管理服务和监管服务。从而将申请贷款和质物仓储两项任务整合操作,提高质押贷款业务运作效率,有利于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降低融资成本。
三是有效盘活中小企业流动资产,解决抵押不足的问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方式仍以固定资产抵押为主,但对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可以用作抵押担保的固定资产比较有限,而同时这些企业拥有的流动资产往往却占企业总资产大约60%比重。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可以将所交易商品的动产或货权质押给银行,从而取得银行授信支持;也可以依托于实力强的上游供应商的商业信用,通过一定的责任捆绑来取得银行授信支持;还可以依靠其支付能力强的下游买方的信用,通过转让应收账款给银行来取得授信支持。
(四)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动力机制
一是有助于业务范围的拓展和竞争优势的形成。供应链金融服务是在仓储、分拣、包装等传统的物流服务基础上提供的一项增值服务,日益成为物流服务的一个主要利润来源。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参与供应链金融,使其得以控制全程供应链,为其创造了新的增长空间,提升了综合价值,稳定和吸引了众多客户。供应链金融使物流企业与供应链的合作加深,有助于形成其自身的竞争优势。
二是避免同质化竞争、提供增值服务的需要。当前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呈现物流企业低层次、同质化竞争严重的现状。对卡车运输、货代等一般物流服务而言,激烈的竞争使利润率下降到很低的水平,而且没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对于供应链末端的金融服务来说,由于各家企业涉足少,目前还有广大空间,于是包括UPS在内的几家大型第三方物流商在物流服务中增加了一项金融服务,将其作为争取客户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是第三方物流是发展供应链金融的载体和桥梁。首先,第三方物流企业使得银企合作成为现实,我国金融政策规定金融机构实行分业经营,不得从事金融服务以外的其他领域的经营活动,因此,对动产质押的仓储 、监管等就得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具体实施。其次,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融资企业动产质押物的科学管理,以及提供信用担保的融资运作模式,可以有效地分散银行信贷的系统风险。
(五)政府参与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动力机制
一是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融资环境。通过制定明确、灵活的供应链金融政策,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风险甄别技术和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减少呆账和坏账的发生,增加国家金融制度的安全性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积极与国际金融制度接轨,鼓励金融制度和金融模式的创新,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相关的配套措施来促进其健康发展,酿造良好的发展供应链金融的环境。二是有助于应对国际竞争。我国加入WTO以后,竞争更加激烈,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给全球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差,发展前景堪忧。国家一方面要防止金融泡沫的出现,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另一方面要促进占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资金上给予扶持。供应链金融模式对政府来说是两全其美的好事,由于其风险小、成本低、门槛低,真正能解决众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想贷不敢贷”的尴尬局面。
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对策
(一)提高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意识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提高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意识,充分认识它对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支持其发展。积极构建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沟通、交往的平台;设立政府专项基金为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担保,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在政府招商中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利用其先进经验和成熟模式带动物流产业的发展,对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政策倾斜,适度给予税收优惠或财政支持。
(二)建立供应链金融保障机制
一要通过订立各项契约保证供应链内企业之间相互信任,将企业间原有的关联交易外化为契约交易,尽量避免摩擦;二要建立信息技术平台,供应链中的企业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ERP系统平台,利用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物料与资金数据高度共享的信息网络;三要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封闭运行。供应链金融要选择一个强有力的物流公司合作,它可为供应链提供信息、仓储和物流等服务,帮助银行监控物流和企业动产,达到银行控制货权的目的;四要企业的应收款指定账户开在银行,付款企业配合银行将采购款汇入指定账户。
(三)政府牵头培育良好的信用管理体制和法制环境
国际贸易中已经建立比较成熟的信用保证体系,而国内贸易使用最多的是票据结算,缺乏统一的、可流通的,并得到各方认可的担保,各商业银行之间也缺乏可实行的通开通兑模式,这是造成供应链金融交易和操作风险的关键因素,因此,规避供应链金融风险,建立和健全全国性的信用管理体制是关键。另外,《物权法》虽为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创造良好法律环境,但其也存在动产抵押的登记公示方法上规定稍显笼统、动产登记部门多、公示性差等不完善的地方,给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健全物权法登记的体系,并将陆续出台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同时,做好风险管理的执法工作,制定责任追究办法,创造一个公正的法制环境。
(四)加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一要建立供应链战略风险管理机制。供应链金融主办银行要时刻关注供应链运作情况,掌握供应链企业的内部薄弱点,观测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同时要建立一整套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当其中一项以上的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临界值时必须发出预警信号,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确保目标供应链良好有效的循环;二要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对其业绩、设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等进行及时调查和科学评估,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关联企业进行预防和改进;三要实行供应链关联企业信用管理。银行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建立信用模型和数据库,对供应链各方之间的相互关系设置信用值,还要通过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平台,对与该核心企业发生的交易进行信用管理;四要坚持“自偿性”原则。通过基于单证、发票或采用动产和应收账款质押等方法,灵活运用单笔授信、短期金融产品、封闭贷款等为客户提供专项的自偿性贸易融资服务,从而化解供应链金融运营风险。
(五)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
政府部门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通过土地的低成本使用、税收的减免等政策扶持一些管理规范、发展预期好的企业,使它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成长为行业内的核心企业。在产品和服务方案设计中要从核心企业入手,借助核心企业向外辐射,贯穿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如对上游的原料供货商重点开拓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保理等产品,对下游的经销商着重提供动产和仓单质押等产品;经过一轮辐射之后,再以这些供货商或经销商“包围”横向的核心企业,并以这些核心企业为出发点,编织供应链融资网络,体现“横到边、竖到底”的纵深服务。
(六)加强供应链金融人才的培养
供应链融资业务是一项知识面广、操作复杂的业务,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应尽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等知识的复合性人才。一方面,可以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抓好全员经营理念的培训、信贷政策制度的培训,尤其是《物权法》和相关法律的培训、财务风险评估培训和贷款贷后管理知识的培训等。通过针对性学习,尽快提高银行业全员整体素质,尤其要尽快提高信贷人员的政策法律水平和业务操作技能,以适应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要求。
(七)加强供应链金融创新战略
一是技术创新。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建立我国产、供、销的完整供应链信息系统;将互联网运用到基础产业和服务产业,建立起不同行业产品的基础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为供应链金融实现技术的整体管理创造条件。
二是制度创新。实现对原有的银行分业管理向混业管理的转变,允许银行把非核心的业务合理有序地外包给专业的供应链第三方综合物流金融中介公司,允许诸如第三方综合物流金融服务公司中介服务的存在,并依法从事有关融资业务。
三是银行业务创新战略。在客户结构方面,改变过去以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大客户为主的格局,开始关注规模较小或资质较弱的中小企业,可以分散客户集中度的风险,对占中国企业绝大多数比例的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业务结构方面,开展业务覆盖范围广的、附加值高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增加商业银行交叉销售机会,有效带动中间业务、结算业务和低成本结算性存款的发展,也有助于优化业务结构。
四是融资体系创新。银行可根据应收账款给核心企业贴现或提供相应贷款,或者核心企业将应收账款通过国际保理投保后卖给银行,以解决资金链困境;银行也可单独或通过银联打造银企电子商务平台,整合供应链上下游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企业提供国际贸易和物流融资解决方案;为满足中小企业动态融资需求,物流战略伙伴进行质押贷款和最终结算,实现质押业务由静态向动态、从原材料到产品的转变,重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用机制和应收账款融资机制。
结论
供应链金融充分利用供应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动产或权利作为担保,将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能力延伸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和新业务的拓展;有利于弥补广泛存在于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有利于满足第三方物流企业避免同质化竞争、提供增值服务,从而形成竞争优势的需要;能够降低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增强供应链上企业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冯瑶.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的金融创新服务.新金融,2008
2.何卫萍.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金融若干问题的思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冯静生.供应链金融:优势、风险及建议.区域金融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