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国际金融外汇市场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830.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06)01-0043-0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间的金融系统越来越密切,国际外汇市场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最活跃、最开放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自身在传统交易日趋活跃的同时,不断创新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为外汇市场的深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国际外汇市场的最新发展
对国际外汇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最全面、最权威考察的,是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对各国中央银行就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所进行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当前国际外汇市场呈现出如下特点。
1、全球外汇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势
自1995年以来,全球外汇市场各外汇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万亿美元以上,2004年4月创出2018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的历史记录。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调查年份均呈现增长势头,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亿美元增长59%。在各交易工具中,货币互换的增长幅度最大,从2001年4月的日均70亿美元跃升到2004年4月的210亿美元,增幅为200%;期权的增长幅度位居其次,增长近一倍。(见表1)
2、外汇衍生品交易占绝对优势,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自1995年以来,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处于稳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汇交易量的比重,从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达同期即期交易量的两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汇互换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跃,占到全部外汇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场地位已趋于稳定,市场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汇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见表2)
3、外汇交易对手以报告交易商为主,其他金融机构的地位趋于上升。
在国际外汇市场各交易主体中,报告交易商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是指活跃在外汇市场上的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他们既从事外汇的自营业务,也从事业务,交易通常经由诸如EBS或路透的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尽管报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来呈下降之势,但其市场份额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为53%。除报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这主要指小型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种基金、保险公司、中央银行等,其市场地位正在稳步上升,交易量比重从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类最终客户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他们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为14%。(见表3)
4、外汇交易主要集中于欧洲和美国,亚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全球外汇交易的地理分布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个国家和地区,其交易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一直稳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该数据为73.1%。全球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稳固,分别为伦敦、纽约、东京和新加坡。(见表4)
5、外汇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银行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强。
外汇交易的机构分布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少数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提升,这可以通过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拥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家数呈不断下降趋势中看出。例如,在英国,占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个数,从1998年的24家,减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国同期的银行家数则由20家减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趋势更明显,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国的集中化程度可称得上最高,2004年4家银行垄断了国内75%的外汇交易,而1995年的数字是10家银行(见表5
二、对上海外汇市场发展的启示
以上对国际外汇市场的考察,为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过程及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外汇是市场应该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我国外汇市场的完全开放与上海成为完全自由的国际外汇市场尚有待一定时日,但浦东政府应该积极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大力进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造,为未来建成开放型的外汇市场准备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 外汇市场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程,政府在市场发展初期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在其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是一个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协调一致的循环渐进过程,应积极、稳健、妥善地推进。
(二) 积极准备条件支持推出外汇衍生产品。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固定汇率体系崩溃之际,于1972年率先进行外汇期货交易,成为国际衍生品交易所的领头羊。我国目前仅有外汇远期衍生品种,这显然不能适应人民币汇率不断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上海应充分发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身的优势,适时推出其他外汇衍生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能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衍生品交易所。
(三) 引入更多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是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活跃份子,将其引入上海,则上海的外汇资金来源与对外联系网络将扩大,这对活跃上海的外汇交易十分有利。
(四) 增加金融机构类型,为市场提供更多服务。国际外汇市场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呈上升趋势。我国也应积极引入更多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进入外汇市场,并可考虑设立新型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目前首先可作的是,尽早推出中外合资的货币经济公司,利用国际著名货币经济公司的管理经验与服务手段,为金融机构的外汇买卖等业务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务。
(五) 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国内金融机构在开放过程中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金融命脉的掌控意义重大,应该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经济、金融环境,加快国内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与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机构能成为全国金融机构的排头兵,并着力培育几个能与国际同行抗衡的中坚力量,应对国际市场上不断兼并、强者恒强的竞争势态。
(六) 加强上海在国内贸易口岸中的地位,把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贸易往来与资金往来相辅相成,国际贸易的活跃必然带来大量的资金交易及与之配套的服务系统。我国目前已跻身世界贸易大国之列,上海应成为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口岸,以发挥国际贸易对国际金融发展的带动作用,这在我国目前实现资本管制的背景下,意义尤其显得重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间的金融系统越来越密切,国际外汇市场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最活跃、最开放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自身在传统交易日趋活跃的同时,不断创新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为外汇市场的深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国际外汇市场的最新发展
对国际外汇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最全面、最权威考察的,是国际清算银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对各国中央银行就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所进行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当前国际外汇市场呈现出如下特点。
1、全球外汇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势
自1995年以来,全球外汇市场各外汇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万亿美元以上,2004年4月创出2018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的历史记录。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调查年份均呈现增长势头,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亿美元增长59%。在各交易工具中,货币互换的增长幅度最大,从2001年4月的日均70亿美元跃升到2004年4月的210亿美元,增幅为200%;期权的增长幅度位居其次,增长近一倍。(见表1)
2、外汇衍生品交易占绝对优势,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自1995年以来,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处于稳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汇交易量的比重,从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达同期即期交易量的两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汇互换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跃,占到全部外汇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场地位已趋于稳定,市场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汇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见表2)
3、外汇交易对手以报告交易商为主,其他金融机构的地位趋于上升。
在国际外汇市场各交易主体中,报告交易商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是指活跃在外汇市场上的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他们既从事外汇的自营业务,也从事业务,交易通常经由诸如EBS或路透的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尽管报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来呈下降之势,但其市场份额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为53%。除报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这主要指小型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种基金、保险公司、中央银行等,其市场地位正在稳步上升,交易量比重从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类最终客户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他们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为14%。(见表3)4、外汇交易主要集中于欧洲和美国,亚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全球外汇交易的地理分布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个国家和地区,其交易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一直稳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该数据为73.1%。全球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稳固,分别为伦敦、纽约、东京和新加坡。(见表4)
5、外汇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银行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强。
外汇交易的机构分布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少数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提升,这可以通过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拥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家数呈不断下降趋势中看出。例如,在英国,占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个数,从1998年的24家,减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国同期的银行家数则由20家减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趋势更明显,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国的集中化程度可称得上最高,2004年4家银行垄断了国内75%的外汇交易,而1995年的数字是10家银行(见表5
二、对上海外汇市场发展的启示
以上对国际外汇市场的考察,为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过程及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外汇是市场应该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我国外汇市场的完全开放与上海成为完全自由的国际外汇市场尚有待一定时日,但浦东政府应该积极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大力进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造,为未来建成开放型的外汇市场准备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外汇市场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程,政府在市场发展初期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在其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是一个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协调一致的循环渐进过程,应积极、稳健、妥善地推进。
(二)积极准备条件支持推出外汇衍生产品。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固定汇率体系崩溃之际,于1972年率先进行外汇期货交易,成为国际衍生品交易所的领头羊。我国目前仅有外汇远期衍生品种,这显然不能适应人民币汇率不断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上海应充分发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身的优势,适时推出其他外汇衍生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能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衍生品交易所。
(三)引入更多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是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活跃份子,将其引入上海,则上海的外汇资金来源与对外联系网络将扩大,这对活跃上海的外汇交易十分有利。
(四)增加金融机构类型,为市场提供更多服务。国际外汇市场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呈上升趋势。我国也应积极引入更多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进入外汇市场,并可考虑设立新型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目前首先可作的是,尽早推出中外合资的货币经济公司,利用国际著名货币经济公司的管理经验与服务手段,为金融机构的外汇买卖等业务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务。
(五)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国内金融机构在开放过程中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金融命脉的掌控意义重大,应该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经济、金融环境,加快国内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与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机构能成为全国金融机构的排头兵,并着力培育几个能与国际同行抗衡的中坚力量,应对国际市场上不断兼并、强者恒强的竞争势态。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4-02
作者简介:徐静(1980-), 女, 河北青县人,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资产定价、 金融风险度量。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901168。
我国于2005年开始汇率改革,7年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升值幅度达到23%。2012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称人民币相对于一篮子货币是“中度低估”。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缩小,人民币有所升值,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已更靠近其公允价值,人民币汇率逐步走向均衡。
2008年以来,全球范围内金融机构都受到强烈冲击,反映到我国金融市场上就是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我国股票市场由最高时的6 124.04点跌至2 000余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外汇市场作为国际贸易风险控制的“避风港”,以及我国特殊情况下进行基础货币调节的重要手段,而股票市场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更是维护金融稳定的调节器。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研究二者的动态连带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且对于当前我国特殊背景下防范金融风险,以及金融市场改革等方面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一)理论模型
关于股价和汇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存在两种经典理论模型:流量导向模型(flow-oriented model)和存量导向模型(stock-oriented model),两种理论的区别在于对汇率形成机制和汇率决定理论的侧重点不同。流量导向模型(Dornbusch and Fischer,1980)也叫商品市场理论模型(goods market approach),主要是强调经常项目账户对汇率形成机制的影响,认为汇率变化会对股票市场波动产生影响,其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国际贸易在一国经济中所占重要程度以及贸易平衡的状况。汇率在国际贸易中起到重要影响作用,根据一价定律,汇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一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影响到进出口总额的变化,这些变化会直接反应到外贸企业的营业额和利润中,汇率的变化也会通过企业计价货币所反映出的变化,影响其风险暴露和交易成本,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些最终都将反应到企业股票价格的变化上(需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币贬值,出口企业利润增加,其股价上涨;反之亦然)。此外,汇率的变化会通过货币传导机制引起一国货币价值变化,以外币计价的进口商品的变化也有可能对一国的物价水平产生影响,引发通货膨胀,从而引起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
存量导向模型(Branson and Henderson,1985)又叫资产组合平衡理论(portfolio balance approach),主要侧重于从资本和金融账户说明汇率和股价之间的动态关系,认为股票价格会反向引起汇率的波动(采用直接标价法,汇率下降表明本币升值)。汇率作为外汇市场中一国货币价值的最直接反应,与其他普通商品同样也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当股市呈上升趋势时,由于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会提高国内市场的利率,拉动外汇市场中本币的需求会引发国际市场热钱的进入,大量资本内流最终导致本币的升值;相反,如果股市处在下行区间,伴随着股价下跌,投资者的财富缩水削弱了对本国货币的需求,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意愿都会减少,导致国内市场利率下降,资本外流最终导致本币贬值。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针对上述两种理论模型,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验证汇率和股市价格之间的波动变化关系,但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国外许多学者对股价和汇率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市场,而且没有考虑时间序列非平稳性对于可能导致的序列之间的虚拟回归现象。Franck和Young(1972)认为股价和汇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联,Aggarwal(1981)发现1974至1978年间 美国股价指数和美元有效汇率之间存在正相关,然而Soenen和Hennigar(1988)的研究结论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Bahmani-Oskooee和Sohrabian(1992)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解释了两个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向, 结果表明股价和汇率之间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是短期内存在双向(bidirectional)因果关系。Aiayi和Mougoue(1996)对8个发达国家两个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汇市和股市存在双向因果关系。Abdalla和Murinde(1997)使用1985至1994年间的数据, 运用协整分析方法考察了4个亚洲国家股价和汇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在巴基斯坦和韩国不存在因果关系, 而在菲律宾和印度存在因果关系。Granger、Huang和Yang(2000)在研究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究竟是货币贬值导致股市下跌,还是股市下跌导致货币贬值的因果关系时,发现股市与汇市存在着很强的联系,但不同国家的结果并不一样,部分国家的股市与汇市存在单向(unidirectional)因果关系,部分国家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国内学者对于我国股价和汇率相互关系的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张碧琼、李越(2002)运用ARDL模型,实证研究汇率对我国股票中以不同货币定价和交易的股价产生不同影响,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与上证A股和深圳A股指数以及香港恒生指数都存在协整关系,但没有证据显示B股市场和人民币汇率之间存在互动关系。陈雁云、赵惟(2006)就人民币升值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分析,认为不同状况下股价与汇率的关联不同, 当人民币汇率变动受到严格管制时, 股价与汇率的关联性就很小;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加大和股价形成机制的完善,股价与汇率的关联性则越来越大。吕江林等(2007)研究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不同种类股票收益率以及波动率的短期影响,并得出了股市正在趋向规范化的结论。李泽广、高明生(2007)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股价和汇率之间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和双向的因果关系。邓、杨朝军(2008)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研究了汇改后股市和汇市的关系,结果表明汇改后我国股市和汇市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人民币升值是我国股市上涨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张兵等(2008)实证发现了汇改后汇率和股价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股市和汇市存在交互影响,而且还分析了不同板块指数与汇率的关系。巴曙松、严敏(2009)也分析了汇改后的数据,发现我国股票市场和汇率市场存在明显的联动关系,且只存在从外汇市场到股票市场的短期单向引导关系。
根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在外汇市场上采取的不同政策,本文将汇改后时期分成三个阶段,利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计量方法,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汇率制度改革后中国股市与汇市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但在不同的子样本区间内,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间的引导关系存在差异。
二、数据选择及其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数据选择
本文选取样本数据区间为2007年10月8日至2012年9月21日,选取日数据(即每周5天)共计1 295个工作日,剔除掉样本区间内不同市场、不同开放的交易日后,剩余1 177个交易数据样本。关于股票市场,考虑到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对中国大陆股票市场的影响力和代表性,选取的是上证综指的收盘价(SZINDEX)。关于汇率市场,汇率的价格选取的是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USDCNYC), 以直接标价法表示,这样汇率下降则意味着人民币的升值;反之,汇率上升意味着人民币的贬值。本文以人民币与美元的利率差额作为中间变量。戴国强、梁福涛(2006)在总结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基本属性和评析国外基准利率选择的基础上,围绕基准利率的四个属性(市场性、基础性、相关性和系统稳定性),系统地比较分析了中国利率体系中各种利率,并对相关利率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认为以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利率作为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短期基准利率优于其他利率。因此,本文选取一周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利率(REPO07)作为国内市场的利率,与此对应地选择一周美元libor(USDLIBOR)作为美国市场的利率,利差(SPREAD)为二者之差,即SPREAD=REPO07-USDLIBOR。股票市场、汇率市场以及一周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数据来自wind资讯数据库,一周美元libor数据来自于/rate,统计软件选用Eviews6.0。
从2005年汇改之初到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幅度达到了18%,但国际金融危机将人民币汇改进程打乱了。为了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从2008年9月开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锁定在6.8235上下微幅波动,人民币汇率重新回到了汇改前与美元汇率挂钩的状态。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阴霾逐渐散去,2010年6月19日,央行启动了“二次汇改”,再度宣布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本文依据上述人民币汇改历程,将样本分成三个子样本进行综合分析:第一阶段从2007年10月8日至2008年8月29日;第二阶段从2008年9月1日至2010年6月18日;第三阶段从2010年6月19日至2012年9月21日。
(二)数据处理与描述性统计
2.单位根检验。由于上证综合指数和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序列都是时间序列数据,为避免虚拟回归(spurious regression)的出现,保证回归结果的无偏性和有效性,必须先对各个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分析,常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是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检验。SZINDEX和USDCNYC 的原序列及其一阶差分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2。对于ADF检验,通常采用AIC准则确定时间序列模型的滞后阶数① ,SZINDEX 和USDCNYC确定的滞后长度均为2。从表2可以看出SZINDEX和USCNYC 原序列的ADF绝对值均小于1%临界值的绝对值,单位根检验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非平稳过程,而它们的一阶差分的ADF绝对值都大于1%临界值的绝对值,拒绝原假设。因此,上证指数和人民币汇率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过程,即时间序列DS和DE都是一阶单整过程。
4.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由表5可知全部样本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之间存在双向引导关系(B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这说明在短期内股票价格的变化对汇率价格的变化具有预测作用,股票价格能够引导汇率价格,同样汇率价格对股票价格也有引导作用。相比较而言,股市对汇市的引导作用更大(因为P值更小)。
三、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虽然在子样本1内都存在外汇市场到股票市场的单向因果关系,但是P值很大,超过了5%的置信区间,所以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不存在稳定的因果关系,分析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当时国际金融危机刚刚爆发,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逐步向实体经济蔓延,投资者处于观望阶段,对未来经济走势判断不明朗,投资情绪消极,对经济短期内复苏的信心预期不足。表现在股票市场上的就是信贷紧缩政策影响到各行各业,从银行业到汽车业,再到资源类行业,从虚拟经济蔓延至实体经济,A股市场也从牛市转变成熊市,产生了更大波动。
二是外汇市场上,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的出口和经济面临严重压力,人民币汇率有贬值预期和向下调整压力,我国外汇储备和个人外汇存款中,70%左右是美元。由于资产配置再平衡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原因,金融危机的蔓延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三是在股票市场波动传导机制中,由于发达与完善的金融市场对国际金融市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我国A股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的连动日益紧密,A股市场的波动变化不再仅受国内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其他国家、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股市波动的影响;由于经济实力、市场制度和市场成熟程度等的差距,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股市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股市波动的影响。
在子样本2内,存在股票市场到外汇市场的单向因果关系,而外汇市场对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很弱。为了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人民币汇率重新回到了汇改前与美元汇率挂钩的状态,造成了事实上人民币汇改进程的中断。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稳定,对于我国稳出口、保增长有着积极作用。但是,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复苏好转,我国经济基本面已经强于美国,人民币出现新的升值压力。由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内基本保持不变,忽视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造成了外汇市场上新的失衡。由于政府的强制固定汇率行为而弱化了企业自身汇率风险管理意识,导致外贸出口企业商品出口竞争力下降,从而逐步丧失了在商品上的定价权,一旦人民币再次进入上升通道,外贸出口企业的利润将会被大幅压缩。与此同时,央行则连续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于国内金融市场的不完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金融机构经营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致股票市场震荡剧烈。此外,在2008年10月期间,我国大小非减持的解禁股达到4.04亿股,随着市场对资金需求压力加大,投机热钱将会继续加大套现力度,对股票市场的冲击越来越明显。
由于子样本3与子样本2的结论相反,只存在从外汇市场至股票市场的单向因果关系,而股票市场对外汇市场的影响较弱。其原因是央行于2010年6月19日宣布重启汇改,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并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2012年4月16日,央行决定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幅度限制由之前的千分之五上升为百分之一,外汇市场开始出现双向波动特征,企业通过外汇市场进行避险的需求正不断加大。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世界经济已步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坏阶段,整体延续缓慢复苏的态势。在此期间内,证监会出台了一系列降低交易成本和保护投资者的措施,包括新股发行改革、交易所整顿、退市制度改革、债券市场发展、地方养老金入市、投资者保护等方面,这些措施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A股的投机属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股票市场和汇率市场的互动关系将日益紧密。此外实体经济与金融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每个金融子市场之间会通过汇率、利率、股票价格指数、物价指数等指标发生错综复杂的联系,同时风险也会蔓延至实体经济。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需要控制各子市场的源头风险。因此,在外汇市场领域要以人民币国际化为重要契机,提升我国经济影响力,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控制资产泡沫,控制投机资本的进出,避免重蹈日本覆辙;在股票市场上,强化资本市场提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拓展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平衡市场融资和资本扩容所带来的矛盾,调整金融市场中股票债券结构比例,同时加强市场监督机制,稳妥推进市场对外开放,努力使市场回归本源。
综上所述,逐步建成一个从形式到内容、从规模到结构,都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成熟的资本市场。一个体系结构合理、运行机制完善、功能充分发挥的国际一流的资本市场,对实现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更加有效地应对新形势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都具有重大意义。伴随着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与股权分置改革,以及国际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间波动的溢出效应也将更加密切。因此, 投资者应选择适当的资产组合, 监管当局应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控制及预警机制, 有效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金融市场间的传递。
注释:
①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二版),P168.
参考文献:
[1]Dornbusch,R. Fischer,S. Exchange Rates and the Current Accou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5):960-971.
[2]Branson,W. H. D. W. Henderson,The Specification and Influence of Asset Markets,in R. W. Jones and P. B. Keneneds[J].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5(2):749-805.
[3]Franck, P. Young, A. Stock Price Reaction of Multinational Firms to Exchange Realignments[J].Financial Management 1972(1):66-73.
[4]Aggarwal,R. Exchange Rates and Stock Prices:A Study of the US Capital Markets Under Floating Exchange rates[J].Akron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view,1981(12):7-12.
[5]Soenen,L.E.Hennigar,An Analysis of Exchange Rates and Stock Prices:The US Experience Between 1980 and 1986[J].Akron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view,1988(19):7-16.
[6]Bahmani-Oskooee,M. Sohrabian,A.Stock Prices and the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of the dollar[J].Applied Economics 1992(4):459-464.
[7]Ajayi,R.A.Mougoue,M. On the Dynamic Relation Between Stock Prices and Exchange Rates[J].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1996(2):193-207.
[8]Abdalla,I.S.A. Murinde,V. Exchange Rate and Stock Price Interactions in Emerging Financial Markets:Evidence on India,Korea,Pakistan,and Philippines[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1997(7):25-35.
[9]Granger,C.W.J.Huang,B.N.Yang,C.W. A Bivariate Causality Between Stock Prices and Exchange Rates:Evidence From Recent Asian Flu[J].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0(3):337-354.
[10]张碧琼,李越.汇率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是否存在:从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得到的证明[J].金融研究,2002(7):26-35.
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主张和反对在中国进行外汇期货业务的人都有。在1995年以前,曾经部分开放过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但由于当时管理粗放,技术条件有限,在实际经营中,经济商欺诈客户,不将客户的开仓和平仓报给国际外汇交易市场等现象时有所见,因而出现了不少问题,导致这些业务都被取消和禁止。
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节节攀高,特别是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以来,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的问题再度凸显,相应地,在中国开展外汇期货的呼声也逐渐高涨。但是目前反对在中国开展外汇期货的人也很多,其主要理由是人民币是不可自由兑换的,在中国开展外汇期货既无必要也无可能。
其实无论现货市场还是期货市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应当是需求。其次是外汇期货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能否有效发挥其避险以及降低资金成本的功能。有市场需求,外汇期货市场才有开放的必要,开放后的外汇期货市场能够发挥作用才可以继续发展。
我国企业和银行是否有规避外汇风险的需求
我国目前进出口贸易情况
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85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1%。其中出口额4384亿美元,增长34.6%;进口额4182亿美元,增长39.9%。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均增长较快(见表1)。
从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对欧盟的贸易额在迅速增加且增速超过了美国。同时,美元的强势地位在相对衰落。这样一来,外贸结算中以美元为计价单位的比例相对下降,而以欧元等为计价单位的比例会上升。现在我国实际上实行的是近乎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这种制度消除了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波动,但却不能消除人民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目前的进出口状况表明我国进出口企业承担的汇率风险在增大。
我国外汇储备与存贷状况
据中国人民银行黄金和外汇储备报表显示,截止2004年6月,我国的外汇储备已高达4706.39亿美元。其中美元占据一半多。截止2003年报11月,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含外资)外汇存款余额为1505亿美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外汇存款余额达538亿美元,而储蓄存款余额则为861亿美元。同时,至11月末,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含外资)外汇贷款余额为1306亿美元。从2002年初起,美元大幅贬值对于我国高额的外汇储备与存贷额产生了负面影响。
从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外汇储备与存贷情况来看,我国的企业和银行有归避外汇风险的需求。
外汇期货在我国是否有需求
我国外汇现货交易的情况
我国外汇交易在市场结构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客户与外汇指定银行之间的交易;二是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包括外汇指定银行之间的交易和外汇指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的交易,后者占据主导地位。
据中国人民银行外汇交易统计表的统计数据,2004年上半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共123个交易日,四种交易货币总成交量为793.19亿美元,比2003年上半年(590.75)增长34%。(见表2)
从表2不难看出,我国外汇交易量涨幅明显,尤其是对港币与日元。但是交易量最大的美元,其汇率变化幅度却是微小的。
远期结售汇业务
远期结售汇业务是目前国内市场惟一的保值工具。所谓“远期结售汇业务”是指外汇指定银行与境内机构签订合同,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到期外汇收入发生时,即按照远期结售汇合同办理结汇或售汇。通过办理这项业务,境内机构可以在涉及外汇资金的投资、融资以及国际结算等经营活动中达到“避险保值”的目的。
但由于对国际汇市变动的方向可预见性差和美元对人民币汇价的相对稳定的原因,我国的远期结汇业务并未发挥其真正的保值作用。
我国目前外汇市场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外汇现货市场和远期结售汇业务来看,我国的外汇市场至今发展仍不成熟,缺点包括:第一,外汇市场组织体系不健全。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完整的外汇市场组织体系应包括央行、外汇银行、客户(企业、个人)和外汇经纪人,而我国目前外汇市场上实际只有两个主体:央行和外汇银行,而没有实际意义上的经纪人。第二,在交易性质上,我国的外汇交易市场仅是一个与现行外汇制度相适应的本外币头寸转换市场,不具有现代外汇市场所具有的金融性。第三,从市场公平上看,由于实行银行结售汇业务,企业贸易和非贸易项下的外汇需卖给银行,因此外汇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第四,从对外联系上看,我国的外汇市场与国际市场基本上是隔离的,因而对国际汇市的变动预见性较差。
外汇期货的意义与特征
外汇期货是指在有形的交易市场,通过结算所(ClearingHouse)的下属成员清算公司(ClearingFirm)或经纪人,根据成交单位、交割时间标准化的原则,按市场价格购买与出卖远期外汇的一种业务。
外汇期货的特点在于:
外汇期货交易所交易的货币必须为特定的国际性货币,例如英磅、美元等硬通货。
买卖双方须通过指定交易所以公开喊价的方式进行交易。期货交易与远期交易不同,买卖双方必须在指定的交易所(如IMM)进行交易;交易所为保障每位参与者都有公平参与的机会,采用公开喊价的方式进行期货交易。同时,买卖双方必须委托经济人才能在交易所内买卖,因此这种交易方式具有匿名保密的效果。
成交合约标准化是期货市场与远期市场的另一种重要区分。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交易数量标准化——每一份外汇合约都由交易所规定标准交易单位。例如,英磅期货合约的交易单位为每份25,000英磅交易时,参与者只需告诉经纪人需要买入或卖出多少份即可;交割日期标准化——国际货币市场所有外汇期货合约的交割日期都是以3月,6月,9月,12月作循环,且交割月的第三个星期三为该月的交割日。
最小价格波动幅度。国际货币市场对每一种外汇期货报价的最小幅度都作了规定。在交易场内,经纪人所作的出价或叫价值只能是最小波动幅度的倍数。
清算中心与保证金制度。到期交割需通过清算中心进行,且清算中心有保证买卖双方履行契约的义务。保证金是指在进行期货交易时,期货交易者为了确保合约如期、正常履行而在交易所指定的账户中存入的款项,作为履行合约的财力保证。
标准化的合约减少了因对合约内容的疑义而产生的贸易争端。对交易者匿名保密,可以保护进出口商的商业机密。同时,清算中心与保证金制度,可以确保双方履约的能力,避免信用风险的产生。
从外汇期货市场的意义与特征来看,在我国设立外汇期货市场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规避外汇风险与信用风险,同时可以完善我国外汇市场的组织体系、加强我国外汇市场同国际外汇市场的联系,促进外汇市场的发展。但是人民币不是国际性货币,因而不能直接进行人民币对外币的期货交易。
外汇期货市场一旦建立,能否发挥作用
外汇期货的功能
外汇期货作为期货的一种,主要有两种功能:价格发现与避险。
价格发现
价格发现的意思是透过期货市场去了解未来现货的价格。买卖期货合约是双方同意在未来某个时点以目前决定的价格进行交易,因此期货价格和人们预期在交割时的现货价格必定有关,而且精确性往往比其他预测方法要高。若人们可以预期未来的价格,那么在作消费或投资时可以考虑更周到,决策结果可以更有效益。
利用期货价格估计未来现货价格是否有效,则取决于估计的精确性。由于期货交易是集中在交易所进行的,而交易所作为一种有组织、规范化的统一市场,集中了大量的买者和卖者,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形成价格,它基本反映了真实的供求关系和变化趋势。
避险
避险的基本概念是将风险转移出去,规避价格变化所可能带来的损失。外汇期货市场可以规避各种因汇率变动所产生的风险。一般而言,有交易风险和换算风险两种。交易风险是指涉及实际交易将一货币转换成另一货币时发生的外汇风险。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将一种货币转换之另一种货币因汇率变动造成资产或负债值改变的风险,此时没有实际的外汇交易,称之为换算风险。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很多,如通货膨胀率、利率差异、经济增长率差异、预期因素、中央银行的干预、政策差异、国际收支状况。
我国的汇率政策及特点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实行汇率并轨,建立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因此,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一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汇率制度的特点是:外汇市场供求关系是决定人民币汇率的主要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前一天的汇价,决定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并通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和国际市场各种可自由兑换货币的汇率,套算出人民币对其他各种可自由兑换货币的汇率,该汇率是当日各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以及外汇指定银行与客户之间进行外汇与人民币买卖的交易基准汇率。
但亚洲金融危机过后,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一直稳定在1:8.27左右,同时我国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不平衡,因此人民币汇率实际上采取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政策。
调节汇率的方法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法律和行政手段。汇率并轨后,国家成立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室,及时吞吐外汇和人民币,以保持汇率的稳定。我国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利率政策以及各种法规制度,调节和监控外汇市场,使其有序地、规范地运行、必要时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干预,确保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
中央银行对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外汇头寸实行限额比例管理。央行规定,各外汇银行持有的结售汇周转外汇头寸超过其高限比例部分,必须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卖出;而在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外汇头寸降低到其低限比例以下时,则应及时从银行间外汇市场购入补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目前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水平和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不一定能发挥出来。它需要大量的信息和与国际货币市场的联系,才能对未来价格做出精确的估计。而我国目前远期外汇市场的汇率走势预测都存在很大误差。
避险功能主要体现在人民币对除美元以外的国际性货币。我国居民经常进行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兑换,但由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使得我国居民的避险意识不强。
结论
我国目前企业与银行有利用外汇期货市场规避外汇风险、进行套期保值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的汇率政策和外汇市场的缺陷,虽然可以建立外汇期货市场,却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笔者认为可以有两个方案来建立我国的外汇期货市场:
一种是像当年台湾建立股指期货市场一样,先开放国内投资者从事国外的外汇期货交易,然后再建立国内的外汇期货市场。可以在国内设立外汇期货经纪商,国内的居民可以通过国内外汇期货经纪商的交易通道在国外外汇期货市场从事外币对外币的外汇期货交易。等到我国完全开始实行浮动汇率政策,人民币具有国际性货币性质后,再开放国内外汇期货市场。那时,我国的外汇期货经纪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同时居民的避险意识也增强了,这样外汇期货市场的功能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另一种方案是现在经常被讨论的:先进行国内企业、居民、机构外币对外币的期货交易,来套期保值。在操作上,与国际主要期货市场进行合作和联网,做国际外汇期货市场的一部分,以获得经验,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后,再放开人民币与其他外币的期货交易。
参考资料:
1.RobertW.Kolb原著,张竣杰编译,《期货与选择权——概念及应用》,学富文化实业有限公司
2.李玲,《外汇远期交易中行5年起落外管局促配套改革》,《财经时报》记者专栏
3.石成,《我国外汇期货市场开发可行性之市场面分析》
4.简淑绮,《从台湾外汇管理制度之演进看中国外汇制度之未来可能发展》,台湾经济研究月刊,2003.11
5.刘玉操,《国际金融实务》,东北财大出版社,2001
一、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
1997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了《远期结售汇业务暂行管理办法》,同年4月1日,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首先在中国银行试点。2003 年在四大银行的另外三家推行。2004年以来,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也先后获得牌照。2005年7月21日实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因汇率波动加大,企业对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加大,人民币汇率衍生品的推出开始加快。在2005 年8月10 日之前,中国外汇衍生品主要包括:远期结售汇交易、外汇衍生品交易和离岸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交易(NDF)。之后,央行推出允许符合条件的主体开展远期外汇交易,并允许具有一定资格的主体开展掉期交易。
纵观我国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市场,其特点主要有:(1)银行间市场起步较晚;(2)没有场内交易市场;(3)场外交易市场产品结构相对简单,没有以货币期权为代表的复杂外汇衍生产品。
1.远期结售汇业务
远期结售汇指外汇指定银行与境内机构签订远期合同,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日期,到期时按照合同约定办理结汇或售汇业务。远期结售汇业务已经扩大到所有具有即期结售汇资格的银行。交易期限从7 天至12 个月共分14 个档次,并允许择期交易和展期交易。交易币种包括美元、欧元、日元等9 个品种。远期结售汇的范围扩展至经常项目和部分资本项目,其中包括用于偿还自身的境外汇贷款和经国家外汇管理局登记的境外借款。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发展,对于拓宽国内经济单位的汇率风险管理手段、培育国内人民币对外币衍生产品市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2.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NDF)
所谓无“本金”交割指的是以人民币为标的,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产品, 由于其交割并不涉及人民币, 故此称为“无本金”交割。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市场(NDF)是人民币的离岸远期市场,由于离岸市场不在本土管辖之内,是一种基于回避人民币汇率风险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远期外汇交易,因而其市场化程度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汇率预期变动,交易量大,市场流动性强,从有效性角度看,要高于在岸市场的远期结售汇交易。可以说,离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回避人民币汇率风险的职能。不过从参与离岸交易的主体来看,从事套期保值交易的主要是那些在中国有大量人民币收入的跨国公司。境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利用NDF交易还未被许可。
人民币的NDF是从1996年开始出现于新加坡,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交易日趋活跃。目前,新加坡、中国香港是人民币NDF交易的主要市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大银行和投资机构, 他们的客户主要是那些在中国有大量人民币收入的跨国公司, 这些跨国公司通过参与人民币的NDF交易规避人民币收入和利润的汇率风险。
3.外汇间的衍生品交易
外汇间衍生品交易发展速度较快,品种多样。这类衍生品均为银行对个人和企业的零售、交易、银行提供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服务主要是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运作来完成的。
2002年年底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推出“两得宝”外汇期权交易后,国内各大商业银行随之相继推出了期权宝业务。对企业推出的相关业务包括代客外汇买卖、代客理财业务和外汇风险管理业务。2004年2月,银监会颁布《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后,推动了金融衍生市场的市场竞争,众多金融衍生品相继涌现。不过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外汇衍生品的高风险也显现出来,市场热度急剧降温。2008年6月,银监会叫停了外汇保证金交易。
4.掉期业务
外汇掉期交易是指在买进或卖出即期( 远期)外汇的同时, 卖出或买进同一种货币远期外汇买卖的货币数额相等, 交割期不同。掉期交易并没有改变交易者的外汇数额, 只是改变货币期限。它最主要的作用是规避外汇汇率和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 达到保值的目的; 银行可以利用掉期交易调整银行外汇头寸、改变资金结构。
外汇掉期交易最主要的作用是规避外汇汇率和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达到保值的目的;同时银行可以利用掉期交易调整银行外汇头寸,改变资金结构。由于掉期交易涉及即期、远期两个市场,其报价依据两个市场之间的套利关系,并且使用掉期交易进行抛补利率平价套利成本低,因此对于保证远期汇率的合理性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截止2008 年底,银行间人民币外汇掉期市场共有75 家会员。
二、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国衍生品市场发展较晚,因此,对汇率衍生品市场来说,还是存在诸多问题:
1.外汇衍生产品品种较少,交易量不大
我国自从2005 年7月21 日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汇率变动更具灵活性和弹性。因此,汇率波动的幅度加大,汇率风险同时也增大。虽然央行先后推出了远期结售汇,掉期等品种,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远期结售汇交易发展到现在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该项业务产品基本上还是寡头垄断,供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项业务的发展。远期结售汇市场的市场化化程度不高,交易量较小;外汇间衍生品交易主要表现为银行对个人和企业的零售、交易,银行提供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服务主要是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运作来完成的; NDF是从1996年开始出现于新加坡,目前新加坡和我国香港是人民币NDF交易的主要市场,主要的交易者是那些在中国有大量人民币收入的跨国公司,他们通过NDF来规避人民币收入和利润的汇率风险,国内一般的企业和机构是不可能进行NDF交易的;银行间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于2005年8月开始,交易还不活跃。国际外汇市场上普遍存在的外汇期货及外汇期权等交易品种缺乏,现有的交易品种、交易方式以及市场规模来看还远远没有满足未来避险的需求。
2.市场参与主体较少
目前能进入外汇衍生品市场进行交易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等银行类金融机构,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机构投资者和大型企业都未能进入外汇衍生品市场。比如远期结售汇业务在2005年前只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能做,从而导致该项业务产品处于寡头垄断的状态,供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项业务的发展。市场主体种类的缺乏和数量的微小,导致了市场交易的不活跃。
3.未形成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地区定价中心
在我国外汇间衍生品交易中,银行是客户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对于银行自身的外汇资产,也是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我国银行国际主要的的金融中心仅仅是参与者,我国未形成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地区定价中心,这与我国经济规模和影响力是不相符合的。
三、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对策
为充分发挥外汇市场在汇率发现、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以加大市场深度,扩展市场广度,增加透明度,提高流动性。
1.不断完善即期外汇市场, 重点发展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远期交易,适时推出人民币与外汇期货、期权交易
第一,不断完善即期外汇市场,为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即期外汇市场是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基础,即期外汇市场发展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外汇衍生品市场的运行状况。要进一步完善即期外汇市场,还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1)逐步放松对银行即期外汇交易的头寸限额等各种限制,使其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决定持有外汇头寸的规模以及进行保值或投资的行为;(2)逐步放松对市场主体参与即期外汇交易的限制,从“真实需求”原则过渡到“自由”原则,逐步允许出于投资目的参与即期外汇交易,从而扩大市场交易规模,提高市场流动性。
第二,重点发展人民币与外汇间远期外汇市场,尤其是积极发展掉期交易。
从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来看,重点发展远期外汇市场这一衍生品市场更符合国际惯例。在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远期交易中,在不断完善远期结售汇交易的基础上,要重视银行与银行间及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远期交易,以增加市场的交易规模和市场化程度。
在远期外汇交易中,掉期交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掉期交易可以看作一笔即期(或近期)与一笔远期交易的组合,其交易成本低,是一种常用的对敞口头寸进行套期保值的方式,并且也可使用掉期交易进行抛补利率平价套利活动(即期买入收益率较高的货币同时卖出远期该货币),这对于促使利率与汇率保持利率平价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要积极发展掉期交易,可首先允许银行利用掉期交易进行抛补利率平价套利活动,在增加银行利用外汇市场获利机会的同时能够促进即远期汇率、国内外利率间的合理性。另外要尽快引入掉期交易的做市商制度,增加市场流动性。因为掉期交易承担风险较低,做市商可以持有比即期市场做市商更高的头寸水平,所以掉期交易的做市商不必频繁地入市交易冲抵头寸来回避所持头寸的汇率风险,相应地交易成本就比较低,做市商的报价相对于即期市场做市商来说对客户更具有吸引力。
第三,适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期权交易。在汇率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更加趋于市场化的情况下,适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期权,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组建地区性的外汇衍生品交易中心,发挥我国经济的规模优势,可以为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定价权构建一个平台。可以进一步发展我国国际金融业务,确立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2.探索增加新的交易主体和扩大交易主体数量
外汇市场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进一步放松管制,将潜在外汇供求转化为现实的外汇供求,增加市场流动性,增强市场供求力量及市场在生成汇率中的作用。应探索增加新的交易主体的种类和扩大交易主体数量。在吸收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非金融企业入场的基础上,研究允许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参与市场。
3.逐步建立有利于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
健全法律法规。及时调整外汇衍生产品发展中需要的配套政策,逐步健全对衍生市场的监管法律框架体系,避免出现市场缺乏效率,或者市场缺乏稳定性的结果。银行同业协会或主要的交易商应发起制定适合中国法律环境的类似国际互换及衍生工具协会(ISDA)所制定的标准化法律文本协议,避免衍生交易的法律风险。
建立和发展外汇市场中介机构。建立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制度,设立信用评级公司。这将有利于商业银行之间建立相互授信关系,为多种类的交易模式和国内银行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顺应国际上清算业务集中化、专业化发展的潮流,设立专业化的清算公司,从机制上化解信用风险。设立货币经纪公司。发挥其在非标准化产品的交易和产品创新及市场推介方面的作用。我国外汇交易中心应尽快改制为提供竞价交易和结算平台的公司制经纪商,进一步改进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放松资本管制,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商业银行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为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利用外汇衍生品市场与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和进一步增强汇率的弹性来促进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和资本项目的开放。
参考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化的推动下,汇率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经济指标之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也见证了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在我国,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准,并参考一篮子货币而变化。自2019年以来,年初受国际经济积极因素影响,国民对市场抱有积极的预期,汇率在第一季度不断升值。但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波动,外部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人民币出现贬值态势。近日,美国又传出要对中国的出口商品加征关税,导致人民币突破7。汇率的稳定对一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十分重要,但同时汇率变动是把“双刃剑”,其对一国金融市场既有积极影响也存在消极影响。基于此,文章就从影响汇率变化的原因和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出发,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
1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1.1国际收支
一国的国际收支项目主要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而国际收支对汇率的影响也是具有决定性的。以阿根廷为例,经常账户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使得阿根廷的出口创汇严重不足。2017年阿根廷的国际收支逆差翻倍,加上外债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国际收支压力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带来外汇重要来源的国外投资的规模不断减少。一些大型投资面临投资危险,国民和海外投资者对比索的信心大跌,对坚挺货币美元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美元汇率不断增加,比索汇率不断下跌。因此,一般地,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外汇汇率上升,本币贬值。
1.2通货膨胀率差异
不同国家的货币之间存在汇率比价,是因为其所代表的价值量不同,而物价正是货币价值的体现。一般来说,一国的通货膨胀率越高,该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越低,则该国货币贬值越严重。随着国内外的商品市场联系越来越密切,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对汇率的影响会在经常项目上反映出来,进而影响国际收支。以津巴布韦为例,2019年4月,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率高达75.86%,环比增长近10个百分点。津巴布韦物价的不断增加使得等量的该国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减少,该国货币的价值量降低,货币贬值。此外,随着津巴布韦的货币不断走弱,加上外汇储备不断短缺,导致该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减弱。
1.3利率差异
如果一国的利率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不断上升,则该国对其他国家资金的吸引力会增加,刺激外资不断涌入。在外汇市场上,对该国货币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在货币的供给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可知该国货币的汇率不断上升。2014年10月29日,美联储退出了为期两年的量化宽松政策,开始了新一轮的加息周期。一年的时间里,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化幅度较大,贬值幅度接近15%。2017年年初,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持续走低,达到6.9875,突破自2010年以来汇率的最低水平。本月,最新公布的美联储利率决议表明,美元利率将下降25个基点。一般地,美元的利率下降将会导致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需求减少,进而美元汇率下降。
1.4经济增长率的差异
一般情况下,短期内,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上升会导致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贬值,但在长期对本币升值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一国的经济增长较快时,国民收入水平普遍得到显著提高,对商品的需求也会增加,进而对进口品的需求增加,经常账户出现逆差,国际收支引起本国货币逆差。但是,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往往代表该国生产率提升较快,竞争力增加,利润率较高,可以有力地支持本币价值的提升。
1.5中央银行对外汇银行的干预
一国货币当局通过影响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中央银行可以在外汇市场上买入或卖出某一国家的货币来维持本币的汇率。例如,外汇市场上日元升值,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下跌。日本银行为了保证美元坚挺,维护日本的出口优势,实现经济目的,会在外汇市场上抛日元增加日元的供应量从而维护汇率稳定。1.6投机行为在外汇市场上,国际投机者的投机行为也会影响汇率。投机行为通过外币的买卖来影响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汇率。例如,当通过分析影响汇率的因素后得出一国货币将升值,则大量投机者纷纷买入该种货币,该货币的需求量大幅度上升,则该货币汇率上升。反之,人们纷纷抛出该货币,从而该货币下跌,汇率下降。
2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2.1汇率变动对贸易的影响
当一国货币汇率下跌,一般情况下会增加该国的出口优势,本国国际收支顺差增大。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可知,在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的前提下,若进口品的需求弹性与出口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则一国货币汇率下降就会带来贸易顺差。但是通过降低汇率带来的国际贸易的改善存在时滞,即“J”曲线效应。因为当一国的汇率下降时,汇率下降信息的传递、国外商品市场的需求的增加等信息的传递都需要时间。
2.2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
货币贬值会使得一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减少。因此,本币贬值后会使得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品的价格上升,商品成本上升,进而使得国内物价水平上升。此外,由于汇率的乘数效应,也会使得国民收入增加,进而拉动需求增长,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国内物价水平上升。
2.3汇率变动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汇率变化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分为短期和长期。当一国货币的贬值只是短期的,那么一单位外币所能兑换的本币更多,从而吸引大量外币进入兑换成本币,从而增加外资投资的效益。一旦人们认为一国货币贬值是长期趋势,说明未来该货币长时间的价值较低,该国经济发展势头较差,容易出现资金外逃的现象。
2.4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结构和工业发展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一国的经济结构也有较重要的影响。首先,汇率贬值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本国的经济产业。当一国货币出现贬值时,以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品价格下降,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出口创汇增加,国民收入增加。但是,对于那些需要进口原材料的企业来说,本币贬值会增加商品的成本。并且如果一国产业过度依赖贬值来增加外汇收入,那么该国的社会资源无法得到优化,经济结构不能实现良好的调整。
2.5汇率变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如果一国通过官方降低汇率来改善国际收支,提高国民收入,则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官方采用人为的降低汇率的方法,是以牺牲他国的经济利益为手段来发展本国经济。因此国家之间容易产生摩擦,引发政治冲突等。
2.6汇率变动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界限倾向于更少的资产替代性,与私人市场相比,当权者有更大的金融和管制力量。相对于市场总收益而言,他们拥有很多的外汇储备。总的来说,外汇市场干预对总收益的影响并不大。许多央行认为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于限制汇率的波动而不是让汇率达到一个特定水平。近几年来各家央行已经提高各自干预技术,他们现在花费更大的资源去了解市场,但是仍然不清楚其结果是否有效,因为市场参与者的复杂性也日益提高。而且到底是什么驱使汇率变动的知识仍然存在缺陷,各种干预技术主要还是视情况而定,方法也是在尝试中发展的,这也证明了汇率干预的不确定性。[1]
二、央行对外汇市场干预的目的
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是为了实现政府自身的一系列全面的经济目标。例如,控制通货膨胀,维持金融稳定性等。但政策的目的性和对外汇市场干预有哪些影响主要依赖于许多因素,包括一个国家发展的阶段、金融市场发展的程度和一国对各种冲击的脆弱程度。所以在对外汇市场干预的操作上所给出的精确定义仍然处于争论当中。[2]
对外汇市场干预有以下三个重要的目的:首先是影响汇率水平,其次是减少汇率波动性或者说给外汇市场提供了流动性,最后是影响外汇储备量。外汇市场的干预由宏观经济目标所驱使的:控制通货膨胀或维持内部平衡,维持外部平衡和防止资源分配不当或维持竞争和促进增长,预防或处理市场无序或危机。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央行可以寻求目标来控制汇率和汇率的波动性或影响外汇储备量。
1.干预影响汇率水平
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维持钉住或有管理的汇率制度,旨在以汇率水平为目标或在一定幅度内限制波动性。货币政策和外汇市场干预支持这些安排如香港、阿根廷、保加利亚这些国家和地区。东亚的几个经济体(如马来西亚和泰国)维持一篮子钉住政策,都紧紧钉住美元。在1994和1997年墨西哥和马来西亚金融危机前,有幅度的贬值是钉住汇率的一个特点。但是,汇率变化使智利、新加坡在他们特定时期和幅度内经历了升值压力。即使再灵活的官方政策也会限制汇率变化的:比如韩国在1990年采用的“市场平均汇率体系”,即每天的汇率变动都限制在一个特定幅度内。许多这样的钉住汇率制在1997和1998年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后都崩溃了。但有一个例外,钉住制度在中国大陆以及其香港地区仍然维持,而马来西亚在1998年又回到固定汇率制。
2.浮动汇率制下的干预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自从钉住汇率制崩溃以来,许多国家转向以监测通胀为目标的浮动汇率制。近年来对外汇市场干预的明显减少反映了货币当局对汇率波动率更大的容忍度。原因之一就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现在对汇率波动更有弹回性。改善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政策可信性在短期已经使汇率波动到通胀发生的可能性减少。同时,货币失谐已减少,这也减少了货币贬值所导致的金融部门职能削减和产量的急剧缩小程度。原因之二是因为浮动制有其优点,它能防止汇率高估,也可以帮助稳定资本流。
虽然在浮动汇率制下,对干预的依靠显得日趋减少,但政策制定者不是完全对汇率的波动性听之任之。干预会部分地反映一国和地区保持对其宏观经济或金融稳定性的愿望。例如,2002年巴西货币的突然贬值是随通胀上升紧跟而来的,这就要求提高通胀的目标。新兴外汇市场也更倾向赌博式的单方决策和不稳定性,因为他们势单力薄,会受制于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与此相应,许多国家把外汇市场深度缺失当作干预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原则上,外部平衡在浮动制下该会更缺少关注。但是实际上,如下所述,它看上去像干预的一个重要原因。
3.对外汇储备量的影响
在外汇市场上,央行操作的另一个目的是影响外汇储备量。许多央行试图积累外汇储备的政策或多或少是因为许多亚洲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金融危机开始的,其他的一些试图减少增长或储备水平。以下三种因素可以指导干预工具的标准和选择,调节外汇储备量:汇率影响、市场友好度、成本和收益。
所以,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是为了实现一系列宏观经济目标,如控制通胀、维持竞争或维护金融稳定性。然而,干预的特定目的很有可能随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而变化。各国央行在发展的早期阶段通常通过干预支持其固定汇率制,更有可能作为“做市者”的角色,为欠发达的汇市提供流动性。因而,央行进入外汇市场为了防止市场过度辐射或者减慢汇率调整速度,同时,在金融压力下提供流动性,还有就是控制外汇储备量,或者为积累干预所需的硬通货,或者为减少运输成本而减少储备等。
三、外汇市场干预的方法和策略
据IMF报道,2001年在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调查中,将近有82%的干预是针对现货市场的。主要原因是现货市场的流动性最大。另外,在对不同外汇干预方法的调查中有一个特点引人注目,即对多大的透明度是最好的这个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一些央行相信透明度会带来更大的效率,但另一些则相反。实际上,央行不时地关注透明度问题是为了减少它们对汇率的影响。当存在投机性攻击的风险和使用指令流渠道时,央行大多会考虑使用非透明度的干预。Canales-Krijlenko(2003)的调查表明将近半数的发展中和转型国家的央行在干预时并不公开对外宣布。干预时金融工具的选择是现货外汇交易,而远期、衍生物和货币间债务工具这些很少使用。在大多数市场中,央行通常用电话与做市者直接交易或通过经纪人服务机构与经纪人顾客直接交易。这种情况下,经纪人所喊的价即为央行所接受的价,或者调整价格以刺激做市者触到该价格。在许多国家,电子经纪商与做市者通过电子交易平台进行交易。这些都要求央行公开在市场上进行。如果短时间内不能对参与者公开,则可以使用其他类型的干预方法。如与大的商业银行作为机构,然后与做市者进行交易,在特定价格限制下,使交易达到特定量。在国际清算银行的调查中,并没有任何特定的交易方法占据主导。交易安排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上所用的技术,尤其对那些能提供最多信息和先于其它选择的最大流动性的技术。关于透明度的问题,大多数央行表明偏好“匿名”,这也表明在非市场交易中他们有时将直接与大公司(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进行交易。当外汇储备量增加不影响汇率时,需要频繁的但小规模干预;若影响汇率时,则需要大的而非频繁的干预。
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所部署的技术和方法很明显比发达国家过去三十年的干预方法要广泛的多。这尤其体现在三个方面:直接控制的使用;通过拍卖出售期货合约;外汇债务单位或指数化作为补充工具的使用(后两项技术尤其见于拉美国家)。但是大多数的干预还是采用传统的方法,即对大规模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且最具流动变现的部分的现货交易。
四、我国央行对外汇市场干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国外汇市场是不完全的市场。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央行作为市场供求最后差额的承担者和风险的最后承担者处于市场的中心地位,不管政策是否需要,它都要被动、无条件的承担。被动的外汇市场干预是通过增减外汇储备来实现的,由此导致了被动的货币政策,影响了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且,央行被动地介入外汇市场平衡其供需,会使其在未有充分升值的非均衡的汇率水平上结清,外汇市场的出清转变为央行干预下的人为平衡,无法反映市场的真实供求状况。被动参与外汇买卖,也会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出现较大的波动。另一方面,央行的调控集中在外汇即期市场,外汇同业拆借市场和远期等交易手段则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后者却不会像即期交易那样导致本外币的直接转化,对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冲击很小,可减少稳定汇率和国内货币政策目标的冲突。[3]另外,我国央行的冲销干预手段持续时间长、干预规模大,在进行外汇干预时稳定汇率的倾向十分明显。所以,我国应大力发展外汇市场,扩大外汇市场的规模,以及制定或修改相关的配套制度。
首先,应当继续积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在综合考虑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范围内波动。完善外汇账户管理和银行结售汇体制,逐步放松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开立使用的限制,积极推动强制结汇向意愿结汇的转变。这样才可能使中央银行摆脱在外汇市场的被动地位,将外汇储备和汇率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加快外汇市场建设。其次,由于目前我国央行的调控工具主要集中在即期交易,外汇远期、货币互换等交易手段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需要开发和培育新的调控工具。另外,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外汇市场主体的参与范围,放宽对交易中心会员持汇规模的限制,丰富外汇交易的内容和品种。[4]最后,从世界范围内看,国际上已经有利用扩大汇率浮动范围以对付游资冲击的先例,而且干预外汇及维护汇率稳定的成本也会变得越来越高。我国应适应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适时地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
参考文献:
[1]Canales-Kriljenko,JI(2003):“Foreignexchangeinterventionindevelopingandtransitioneconomiesresultsofasurvey”IMFWorkingPaper03/95.May.
伴随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快速增加,经济中出现了明显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如何认识外汇储备,从汇率制度角度寻找提高货币政策效应的方法也成为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现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效应
1. 政府在政策组合中的选择
1994年我国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变动极小,始终保持在1美元兑换8.26人民币左右。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扩大,实施这一政策组合的成本越来越大,外汇储备增长成为本币投放的主要闸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严重削弱,被迫实行了汇率稳定和资本单向自由流动的政策组合。
2. 基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深化,我国开放步伐加快,为了维持汇率稳定,无论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外汇流入时,中央银行必须投放人民币买入。在国内信贷不变的情况下,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就会通过外汇储备渠道迫使货币供应变化。在目前汇率形成机制及外汇管理模式下,人民银行只能被动接受国际收支顺差的变动,外汇占基础货币投放的比重越来越大。在长期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外汇占款上升成为基础货币投放关键内生性因素。
3. 外汇储备增长与货币投放量的增加
我国的国际收支已多年出现“双顺差”,从经常项目上看,在国内商品市场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出口寻找外销,出口增加的外汇收入因结汇制度挤出了基础货币。从资本项目上看,我国已经成为吸引FDI最多的国家,在吸引了大量国外直接投资的同时也迫使央行增加基础货币。此外,美国长期贸易赤字和外债增加,使美元资产相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吸引力明显减弱,导致全球资金逐步从美元资产转移到未来投资回报率更高、汇率风险更小的亚洲国家以及其他新兴地区,推动了这些国家汇率升值。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引起了投机者的兴趣。境外热钱在人民币升值利益的驱动下不断涌入,进一步加剧了外汇储备增长。
二、从汇率角度提高货币政策效应
我国当前的汇率制度安排使得“双顺差”短时期内无法改变,虽然中央银行采取了票据对冲、抑制投资等手段进行调节,效用都是短期的。
1. 对于我国来说,短时期内汇率完全浮动不现实,但汇率浮动幅度能够更为灵活完全可以做到。通过汇率浮动区间的逐步扩大,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市场供求,人民银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而被动增发大量基础货币,从而收缩市场货币总量,有效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同时根据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多极化趋势,人民币汇率参考的一篮子货币中,美元成份可以适当减少,增加欧元、英镑、日圆等货币比重,避免美元波动牵连我国货币大幅度波动风险,将未来以市场为基础的均衡汇率与世界多元化经济体联系在一起。
2. 现有外汇管理体制主要基于外汇紧缺时期,结售汇外汇管理体制对于外汇储备增加有积极作用。随着贸易顺差企业出口创汇越来越多,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使投放的人民币大量增加。因此,积极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度,由强制结售汇制向自愿结售汇制转变,由国家集中储备外汇向民间分散外汇转变,由吸引外资进入国内向有条件的对外投资转变,是我国金融国际化发展的途径,才能实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彻底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3. 汇率制度改革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尤为重要。首先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人民币远期交易、期货交易及企业回避汇率风险创造良好的金融市场基础,使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形成机制逐步融为一体。同时,调整贸易政策和引进外资政策。国际收支“双顺差”与对出口和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密切联系,在当前出口贸易激增和外商投资数量扩大的背景下,内外资一视同仁“两税合一”成为大势所趋。
4. 加快外汇市场建设,为各类经济主体规避风险提供有效渠道。进一步加快外汇市场建设步伐。允许不同交易目的的主体进入外汇市场交易,提高外汇市场的竞争程度,同时为使市场参与主体具备风险管理能力,从而增加经济主体的选择,减少人民币升值预期中的投机行为,使市场对人民币的价值定价更加真实、准确。
5. 引导企业主动适应汇率变化,适当运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企业要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培养和引进相关的专业人员,增强处置汇率风险的能力,增强对外汇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同时要加强成本核算,控制费用开支,进一步扩大利润空间。注重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尽快实现产业升级。
6. 银行应积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商业银行应适应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形势和要求,抓住外汇市场快速发展和企业汇率避险需求迅速增长的机遇,正确处理改进金融服务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增强服务意识,创新金融产品,推出适应不同需求的外汇避险工具,并相应拓宽远期结售汇业务的期限设置。
三、总结
中国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向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迈进的必经之路。现阶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此前提下,中国应不断改进外汇管理手段,围绕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稳定,整顿和规范外汇市场秩序,努力为支持对外贸易和鼓励外商来华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伴随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快速增加,经济中出现了明显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如何认识外汇储备,从汇率制度角度寻找提高货币政策效应的方法也成为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现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效应
1. 政府在政策组合中的选择
1994年我国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变动极小,始终保持在1美元兑换8.26人民币左右。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扩大,实施这一政策组合的成本越来越大,外汇储备增长成为本币投放的主要闸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严重削弱,被迫实行了汇率稳定和资本单向自由流动的政策组合。
2. 基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深化,我国开放步伐加快,为了维持汇率稳定,无论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外汇流入时,中央银行必须投放人民币买入。在国内信贷不变的情况下,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就会通过外汇储备渠道迫使货币供应变化。在目前汇率形成机制及外汇管理模式下,人民银行只能被动接受国际收支顺差的变动,外汇占基础货币投放的比重越来越大。在长期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外汇占款上升成为基础货币投放关键内生性因素。
3. 外汇储备增长与货币投放量的增加
我国的国际收支已多年出现“双顺差”,从经常项目上看,在国内商品市场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出口寻找外销,出口增加的外汇收入因结汇制度挤出了基础货币。从资本项目上看,我国已经成为吸引FDI最多的国家,在吸引了大量国外直接投资的同时也迫使央行增加基础货币。此外,美国长期贸易赤字和外债增加,使美元资产相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吸引力明显减弱,导致全球资金逐步从美元资产转移到未来投资回报率更高、汇率风险更小的亚洲国家以及其他新兴地区,推动了这些国家汇率升值。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引起了投机者的兴趣。境外热钱在人民币升值利益的驱动下不断涌入,进一步加剧了外汇储备增长。
二、从汇率角度提高货币政策效应
我国当前的汇率制度安排使得“双顺差”短时期内无法改变,虽然中央银行采取了票据对冲、抑制投资等手段进行调节,效用都是短期的。
1. 对于我国来说,短时期内汇率完全浮动不现实,但汇率浮动幅度能够更为灵活完全可以做到。通过汇率浮动区间的逐步扩大,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市场供求,人民银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而被动增发大量基础货币,从而收缩市场货币总量,有效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同时根据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多极化趋势,人民币汇率参考的一篮子货币中,美元成份可以适当减少,增加欧元、英镑、日圆等货币比重,避免美元波动牵连我国货币大幅度波动风险,将未来以市场为基础的均衡汇率与世界多元化经济体联系在一起。
2. 现有外汇管理体制主要基于外汇紧缺时期,结售汇外汇管理体制对于外汇储备增加有积极作用。随着贸易顺差企业出口创汇越来越多,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使投放的人民币大量增加。因此,积极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度,由强制结售汇制向自愿结售汇制转变,由国家集中储备外汇向民间分散外汇转变,由吸引外资进入国内向有条件的对外投资转变,是我国金融国际化发展的途径,才能实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彻底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3. 汇率制度改革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尤为重要。首先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人民币远期交易、期货交易及企业回避汇率风险创造良好的金融市场基础,使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形成机制逐步融为一体。同时,调整贸易政策和引进外资政策。国际收支“双顺差”与对出口和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密切联系,在当前出口贸易激增和外商投资数量扩大的背景下,内外资一视同仁“两税合一”成为大势所趋。
4. 加快外汇市场建设,为各类经济主体规避风险提供有效渠道。进一步加快外汇市场建设步伐。允许不同交易目的的主体进入外汇市场交易,提高外汇市场的竞争程度,同时为使市场参与主体具备风险管理能力,从而增加经济主体的选择,减少人民币升值预期中的投机行为,使市场对人民币的价值定价更加真实、准确。
5. 引导企业主动适应汇率变化,适当运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企业要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培养和引进相关的专业人员,增强处置汇率风险的能力,增强对外汇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同时要加强成本核算,控制费用开支,进一步扩大利润空间。注重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尽快实现产业升级。
6. 银行应积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商业银行应适应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形势和要求,抓住外汇市场快速发展和企业汇率避险需求迅速增长的机遇,正确处理改进金融服务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增强服务意识,创新金融产品,推出适应不同需求的外汇避险工具,并相应拓宽远期结售汇业务的期限设置。
三、总结
中国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向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迈进的必经之路。现阶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此前提下,中国应不断改进外汇管理手段,围绕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稳定,整顿和规范外汇市场秩序,努力为支持对外贸易和鼓励外商来华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曹垂龙(1966―),男,广西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金融市场及金融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5-0142-04
收稿日期:2006-05-07
一、人民币汇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及新汇制实行以来的表现
2005年人民币汇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一是自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二是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三是适当扩大汇率浮动区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允许日波幅为上下浮动0.3%。2005年9月23日央行还扩大了人民币与非美元货币汇率的浮动区间,由1.5%扩大到3%。
图1显示了人民币汇制改革九个月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基本走势,基本呈现“大涨小跌”的缓慢盘升走势的特点:(1)稳中有升。九个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与改革时的初始值1美元兑人民币8.11元相比,在2005年7月22日~2006年4月28日的191个交易口中,有189个交易日高于8.11,从月平均汇率值和汇改后人民币汇率走势图来看,人民币汇率也显示在不断缓慢攀升;(2)汇率弹性开始凸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最高为2006年4月10日的8.0040,与改革时的初始值8.11对比升1.32%,最低为2005年7月27日的8.1128,贬值0.04%,累计波幅为1.34%;交易日之间也有升有降,即双向浮动,如:对美元,与上一个交易日对比,在191个交易日中有117个交易日人民币上浮:74个交易日下浮;(3)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2005年7月21日~2006年4月28日人民币汇率交易中间价等有关资料还显示,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等非美元货币的波幅远大于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幅,如:对日元汇率,与2005年7月21日的100日元兑人民币7.3664元相比,最高为2005年12月5日的6.6565,升幅为10.66%,最低为2005年8月16日的7.4297,贬值0.85%,累计波幅为11.51%7对欧元,与2005年7月21日的10.0641元相比,最高为2005年11月17日的9.4406,升6.6%,最低为2005年9月5日的10.1427,贬值0;77%,累计波幅为7.37%。
可见,人民币新汇制已开始发挥作用,其弹性开始显现。然而,伴随其弹性的凸现,随之而来的是外汇风险问题。国外的实践证明,在当今汇率易变、频变的牙买加体制和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趋势以及国际游资数以万亿计的大背景下,浮动汇率制的良性运行,必须要有健全的、行之有效的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良好的宏观金融监管体系等等之相匹配。我国的金融相对滞后,尚存在不少影响新汇制有效运行的因素,为了新汇制能够健康有效地运行,除了加快相关领域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外别无选择。
二、关于人民币汇制改革的配套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要求
(一)加快即期外汇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的要求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具备完善的外汇市场是实行浮动汇率制的重要基础。人民币新汇制――管理浮动汇率制,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汇率的短期相对稳定和长期的趋向于均衡汇率,这就需要通过一个有弹性、有深度、有广度、有效率、市场化程度高的外汇市场作为平台来发现均衡汇率。即期外汇市场是一个国家外汇市场的基础市场,是远期外汇市场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即期外汇市场还非常落后:仍没有完全改变强制结售汇制,外汇市场交易量小(见表1);交易主体少而种类严重不全;交易品种稀少且畸形集中(美元交易通常占外汇交易量的98%左右);市场缺乏深度和广度、市场流动性和交易效率低等等。
可见,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对我国即期外汇市场的发展和相应的金融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
1.进一步改革结售汇率制,加快推进意愿结汇制进程的要求。强制结售汇,实际上扭曲了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人为放大了供应而抑制了需求。虽然外汇管理局己于2005年8月2日扩大了企业外汇留成比例(从原来的30%至50%扩大到50%至80%),但还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包括进一步扩大企业外汇留成比例和放宽对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和自身结售汇的管理等等,稳步推荐无实需背景金融交易,即意愿结汇制的进程。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2.进一步扩大交易主体的数量和种类的要求。汇改后,央行已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2005年8月决定扩大了即期外汇市场主体,允许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大型非金融企业入场。我们还可以探讨建立外汇经纪人制度、允许QFII参与和吸引更多的做市商入场等等,以增加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市场流动性和效率。
3。交易方式进一步创新的要求。要积极发展无形市场,即场外交易(OTC);积极推进做市商制度,进一步扩大做市商的数量;扩大市场主体自行定价权限,允许金融机构自由选择交易模式。逐步形成银行间市场与零售市场、报价机制与询价机制、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并存的市场结构和交易方式,以提高市场流动性和效率。
(二)加快远期外汇市场发展与金融创新的要求
汇改前人民币实质上是实行盯住汇率制,汇率变动的风险是通过央行的干预化解的。央行的这种被动的、被迫的干预,其代价非常昂贵,往往以其货币政策的效率和国内经济目标的牺牲为代价,等于汇率变动的风险全部由国家来承担。2002年以来至汇改前,央行要同时兼顾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两大市场的平衡的两难,就是很好的例证。
新汇制是管理浮动汇率制,其运行九个月表现,也说明了新汇制的弹性正逐步显现,如果没有健全的远期外汇市场等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市场来保驾护航,我国从事国际经贸活动的市商随时都会处于汇率变动的风头浪尖之上。一个有活力的远期外汇市场,是实行浮动汇率制的“避风港”,而目前,我国的远期外汇市场还很不健全,可提供的避险途径和效率还非常有限:从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来看,不但市场主体少、交易量少,而且品种稀缺,只有人民币/外币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从零售市场(远期结售汇市场)来看,缺乏市场竞争因素,买卖差价过大(市场缺乏宽度),避险成本较高,也没有其他的诸如外汇期货、期权市场以供涉外市商避险选择。可见,这与新汇制对外汇市场避险功能的高要求极不相符,要想使新汇制健康有效地运行,必须加快推进远期外汇市场建设的进程。
汇改后不久,即2005年8月,央行已出台了一些加快发展远期外汇市场的有关决定和改革创新,如:扩大外汇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开办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并引入询价交易方式等等。然而,一个行之有效的、健全的远期外汇市场的建设,尚有许多关键问题有待解决:除了要解决诸如即期外汇市场所要解决的交易主体数量和种类的扩大、交易和监管方式的创新等问题外,重点还必须解决交易品种稀缺,即金融工具的创新问题(包括工具种类及其创新次序)。应采取先简单后复杂,先易后难,先风险小的、后风险大的原则,精心设计我国远期外汇交易品种的创新次序,如:先发展远期外汇和掉期交易,后发展外币期货、期权和期择交易;先人民币与外币,后外币与外币间业务;先掉期后互换;先常规的,后复杂的(如复合期权、后付期权、选择期权、混合期权)等等,以确保我国远期外汇市场健康、快速、有序地发展。
(三)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要求
利率具备弹性是浮动汇率制有效运行的又一重要基础。具备弹性的利率机制,具有调节汇率、打击投机性资金对汇率冲击的作用:在利率实行市场化的情况下,当外汇市场出现超常供应,即供大于求时,可以调低利率,使资金从货币市场转到外汇市场,增加本币的供应,或者说当外资出现超常流入,资金供应的增加就会使利率下浮,进而使外资流入减少,从而消除外汇下降、本币上浮的压力;反之,则调高利率,使资金流向货币市场,或者说减少资金的流出,减少对外汇的需求,从而消除外汇上浮、本币贬值的压力。同时,也只有在利率实现市场化以后,利率才是资金供求的真实反映,两种货币的利率差异才能作为计算其远期升(贴)水的依据。
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仍较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虽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对外币利率初步实现了市场化,并且央行已于2004年10月取消了对人民币存款利率下线和贷款利率上线的限制,但是,严格来说,我国尚未真正实行利率市场化,目前绝大多数利率还是由央行决定(杨如彦,2005)。只有解决了诸如基准利率、利率市场化定价、市场化利率结构和传导机制、利率风险防范机制等核心问题,利率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可见,人民币汇制改革推出后,客观上提出了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迫切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和金融创新的的步伐:
1.建设合理的市场化利率体系的要求。首先必须解决基准利率(即央行利率)问题,基准利率是整个利率体系的核心,只有解决了基准利率,中央银行才能实现间接调控利率。考虑到我国目前再贴现和再贷款的市场规模较小的实际情况,现阶段选择国债利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较为合适。其次,要培养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和利率风险的判断能力,构建合理的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利率)体系,要能充分体现出市场化的利率期限结构、信用风险结构等等,形成合理的、高效的市场化利率传导机制。
2.加大利率风险规避工具的创新力度的要求。2005年6月央行推出了人民币第一个衍生工具――银行间债券远期交易,对于利率风险的规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今后还要提高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和权限,进一步加大利率风险规避工具的创新力度,不断增加避险工具的种类(如远期利率协定、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等)和规模,以拓宽利率风险的避险途径,提高避险效率。
(四)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要求
按照“原罪(OriginalSin)”理论,一国资本市场越不完善就越不容易实行浮动汇率制。“原罪论”认为,一国资本市场越完善、越发达,本国的企业就越容易通过诸如发行本币债券获得本币融资,可尽量避免使用外币债务,以减少其外汇风险。或者说一个健全的、行之有效的资本市场的缺位,这就使得其企业难以做到债务在期限和币种上的有效匹配以规避汇率风脸,是导致发展中国家“浮动恐惧”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的资本市场还极不完善,尤其缺乏一个健全的债券市场,表现为:一是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缓慢,在整个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如:我国2003年主要融资种类共融资35276亿元,而直接融资只占15.1%(冯光华,2005);二是在直接融资中,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又特别严重滞后,根据《2005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我国共发行国内有价证券12314.5亿元,而企业债券只有327亿元,仅占当年国内有价证券发行量2.66%。健全和完善我国债券市场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意义重大。2004年以来央行虽然在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方面做了许多艰苦的努力:首先,支持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以补充资本金;其次,又于2005年5月成功推出了企业短期融资券,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市流通,使我国短期直接融资市场的建设迈出坚实的一步。然而,我国债券市场落后的局面仍没有改变,只有国债(含政策性金融债券)市场、短期融资券市场、企业债券市场三管齐下、并驾齐驱,才能确保我国债券市场的宽度和厚度。可见,人民币新汇制同样对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的改革与发展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1.加大创新力度,提速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要求。要创新监管,完善企业债券市场的运行机制,推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行管理由“审批制”转向“核准制”,把企业债券谁能发行,发行多少等的决定权交给市场;改革和完善企业债担保机制,取消强制性担保;培育信用评级中介机构,完善企业债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债权人监控下的企业债信用评级机制;规范企业债券发行主体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信息披露质询机制,取消发行利率管制,建立健全企业债券的市场化定价机制,促进企业债发行市场化运作等等。
2.继续按市场化运作,加快短期融资券的发行。2005年5月推出的短期融资券市场,对于拓宽我国金融市场的宽度和厚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只是刚刚起步,应加快发展速度。建议加快我国企业信用等级的评价,并允许企业运用信用增级进入发行市场,不断为短期融资券市场注入新的血液,并同时积极试点资产支持融资券的发行和交易。
3.培育机构投资者,扩大投资者群体,积极推行做市商制度。要发展我国债券市场,必须大力培育机构投姿者,诸如: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养老基金等。我们还可以探讨积极推行做市商制度和让更多的QFII入市;也可以设立更多的基金,通过基金吸引个人投资者间接人场等等,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流动性和效率。
(五)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要求
实践证明,凡是能够有效控制汇率浮动的国家,其进出口中本币的使用一般都占据较大的比率(见表2)和在国际金融市场能借到以本币为面值的“外国贷款”(或“国际债券”)。“原罪论”还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浮动恐惧”来源于本币的非国际化,因为他们的银行和企业根本无法做到在国际贸易中使用本币计价,更无法做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借到本国货币
(丁剑平,2003)。可见,人民币汇制改革提出了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迫切要求,必须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1.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中的使用成果。首先,要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及港澳地区的使用。近年来,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及港澳地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见表3),央行已分别于2003、2004年就香港和澳门的人民币回流做了安排,并于2005年11月1日扩大了为香港银行办理人民币业务提供平盘及清算安排的范围,但还要尽快解决滞留在周边国家的人民币回流问题,并推动与周边国家及港澳的贸易中更广泛使用人民币,使人民币尽快成为区域性国际货币;其次,要加大人民币在我国对外经济援助中的计价结算。
2.逐步放松外汇管制,渐进式实现人民币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可兑换。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化程度,必然要同该国的经济实力和金融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对外开放和可兑换只能采取渐进式模式:首先实现长期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可兑换,然后再实现短期资本的自由进入与可兑换;最后再实现短期资本自由流出和人民币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完全可兑换。
3.加强境内外汇市场与人民币境外离岸市场(NDF、NDO等)的联系与沟通,通过离岸市场逐步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和国际信用。
(六)提高微观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力的要求
人民币新汇制对银行也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要求商业银行正确处理好金融服务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商业银行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防范意识,并时刻关注由汇率机制改革所引发的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深化和改革,对商业银行业务、收益和风险的影响,不断提高对风险的判断和规避水平,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以提高其整个经营水平。同时,还要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增强金融工具的设计、定价和创新能力,加大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力度,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外汇避险产品,拓宽企业避险途径和渠道。
此次汇制改革同时使人民币升值2%。从图表1和表1来看,人民币汇率近期仍会稳中有升,而且新汇制的弹性也逐步显现,交易日间也有升有降,会对进出口带来外汇风险,这要求进出口企业不断提高风险意识,密切关注汇率波动,并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和避险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同时还应该加强管理,降低成本,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实现从“粗放型”出口向“集约型”出口转变,以减少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
(七)进一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监管质量的要求
表4显示的20世纪末的大量资金外逃和进入本世纪以来的国际热钱的大量入境,均说明我国资本金融帐户的监管质量有待提高。新汇制为管理浮动汇率制,大量的国际间短期资本的流动,将会直接影响汇率的稳定。因此,新汇制对我国资本金融帐户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此外,伴随人民币汇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将会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新汇制对我国的整个金融监管的水平、质量和方式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改变过去的过度行政、高成本、低效率的监管方式,从以直接监管为主向以间接监管为主转变。各国监管实践证明,市场主体的自律监管是各金融市场监管的核心和基础。在监管当中,首要的是交易主体的自控约束,然后是行业自律、社会监管以及政府外部监管。政府监管要以合规经营和强化风险的控制为主要内容,以不影响金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向客户充分披露风险为限。例如在金融创新方面,现阶段我国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的监管部门主要应将重点放在制度建设(包括从国外移植),健全法规和对市场的辅导性培育方面,至于金融产品的设计、创新、定价等应交给商业银行等市场主体。又如,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和对人民币汇率的监控也有待改进。有数据证明,近几年来,银行间外汇市场几乎只由央行一家造市,其交易额几乎占全部交易的70%以上,今后,除了要积极推行做市商制度外,还可建立外汇平准基金,由外汇平准基金入市对外汇市场的超额外汇供求进行吞吐,可较好地避免央行入市造成基础货币量的变化,对货币政策产生负面影响;过去对人民币汇率的监控,也过分强调汇率的短期稳定,而忽略了汇率的长期均衡,今后要兼顾短期的相对稳定与长期的趋向于均衡汇率,并同时加强预警系统和预警机制的建设,以防范风险与危机于未然。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现状
目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建立在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的基础上的,其外汇市场仍属于初级市场,缺乏系统完善的运行机制,在形成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从交易主体上看,现行外汇市场组织体系不健全。按照国际惯例,规范的外汇市场组织体系应由一国中央银行、外汇银行、客户和外汇经纪人组成,而我国外汇市场主体只有外汇银行和中央银行。可见,我国现行外汇市场组织体系残缺,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垄断性,缺乏广泛性。
从交易性质上看,现行外汇市场还只是一个与现行外贸外管体制相适应的本外币头寸转换市场,并非具有现代市场形态的金融性外汇交易市场。
从市场开放程度上看,现行外汇市场垄断程度太高,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供求关系扭曲的市场。这种状况形成了市场双边垄断的供求格局,即中央银行居于买方垄断地位,中国银行居于卖方垄断地位。这种严重缺陷导致了现期汇率明显地偏离市场汇率,而远期汇率则人为地排除了市场风险因素。
从交易内容和品种上看,现行外汇市场交易的内容和品种过于单一化。目前我国外汇市场的交易币种仅仅是美元、日元、港元和欧元;交易品种只有即期交易,还缺乏调期、期货、期权等业务品种。这种现状不仅不能满足我国企事业单位对多样化外汇交易的需求。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对策
任何汇率制度不可能适应所有国家,也不可能适应某一国所有时期。我国应根据加入WTO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增加对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的宏观调控能力,让人民币汇率充分反映外汇供求关系,并有效调节国际收支平衡。
加快建设货币市场
发达的货币市场是人民币汇率政策传导的重要媒介,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宏观调控目标的需要,通过货币市场的操作,增加干预外汇市场的主动性。如:当外汇供大于求时,中央银行可以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多余的外汇,同时在货币市场上卖出等值的短期国库券。这样既维护了汇率稳定,又不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可以改变目前中央银行被动吞吐外汇的局面。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今后应集中精力,分层次地推进各子市场建设,尽快培育发达的货币市场。
适度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
由国际收支理论的货币分析法可知,为了维持固定的汇率水平,一国国际储备变动和基础货币供应必须服从于汇率稳定的需要。而实行弹性较大的汇率制度,不仅可以支持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保证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也会防止投机性资本流入,减轻国外输入的通货膨胀压力;还可以提高企业和个人的汇率风险意识。因此,人民币汇率应逐步扩大浮动空间,并根据市场状况在规定幅度内灵活调整。同时,通过汇率微调,主动调节国际收支,使汇率成为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杠杆。
完善外汇账户管理和银行结售汇体制
外汇账户集中反映了企业和个人的外汇资金收付,因而成为外汇收支监管的重要关口。加入WTO后,要逐步放松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开立使用的限制。这样,既可便利企业的外汇收付,也有利于通过外汇账户来规范企业的外汇收支行为。目前,合并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改革试点正在进行。由于外汇账户管理和银行结售汇体制密切相关,因而上述改革措施将有力推动强制结汇向意愿结汇的转变。实行意愿结售汇制,现汇帐户中的外汇既可以保留,也可以在外汇市场卖出。意愿结汇可以使央行摆脱外汇供求市场的被动地位,将外汇储备和汇率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可以提高企业的出口积极性,与外资企业享有同样的国民待遇;使企业、银行、央行各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可以加快外汇周转资金,提高外汇风险管理能力。避免出现外汇储备量大而企业普遍缺乏外汇,被迫发行外债的情况,更好的发挥外汇资产的效应。
积极完善现行外汇市场,向标准化、规范化的外汇市场靠拢
为了适应WTO的要求,应加快我国外汇市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步伐,具体表现在:逐步扩大我国外汇市场主体参与范围,放宽对交易中心会员持汇规模的限制,完善我国外汇市场组织体系;在交易性质上,实现向现代市场形态的金融性外汇交易市场转变;丰富外汇交易的内容和品种;完善中央银行市场干预机制。重点要完善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操作方式,终取消强制结售汇制,建立起外汇资金的央行、商行、企业的三级“蓄水池”从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允许其按外汇市场供求状况自由浮动。
另外,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短期投机性资本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流进流出。短期投机性资本对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种变动因素极为敏感,受心理预期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为了防止其对汇率制度的攻击,政府应建立起言行一致或确保政策连贯性的声誉,使政府发出的干预信号具有可信性,并影响投机者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
参考资料:
1.陈小五,《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国际金融报》,200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