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6 16:14:0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

篇(1)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77-01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是指人对事物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表现和爱憎好恶的情感流露,如激情、热情、心境等;意志过程则是把想象、理想设法变成现实的心理过程。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要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小学低年级,这时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

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

小学中年级,不再单纯追求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要,这时的学生开始需要比从前更进一步的得到知觉上的满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乐)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中年级是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在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既不可完全沿用低年级的方法,也不可全盘舍弃那些在低年级有效又适用于中年级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选择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强化其参与意识的教学方法。

篇(2)

小学低年级,这时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

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

小学中年级,不再单纯追求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要,这时的学生开始需要比从前更进一步的得到知觉上的满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乐)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中年级是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在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既不可完全沿用低年级的方法,也不可全盘舍弃那些在低年级有效又适用于中年级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选择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强化其参与意识的教学方法。

小学高年级,由于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学生在心理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就认识过程而言,有意注意逐渐上升到主导方面,使抽象思维有了发展的可能性。

理解记忆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由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性意学生的情绪,可适当讲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故事,如名人与音乐、音乐家轶事、名曲诞生的趣事等。如果学生处于变声期,可多安排一些器乐教学和欣赏教学以及能够调动学生内心活动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欲望等。高年级的唱歌教学应从重视外在的表现(如律动、游戏等)向重视内心情绪的表现方面转变,更要强调唱歌的艺术表现效果,但其先决条件是学生喜欢音乐和爱唱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进入中学,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发育处于高峰期。主要表现在学生兴趣广泛,成人感强,自尊心、荣誉感和好胜心强。意志品质有了突出表现,自我意识有明显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占优势。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表现的主要特点是:好争论、好怀疑、情感变化决而不稳定等等。但是少年朝的心理发展是受社会、家庭、学校制约的,尤其是社会与家庭的影响更突出一些。所以,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同时还要了解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等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发挥学校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学校音乐教育如果能与学生的心理过程相符合,则能够促进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得到健康的发展。反之,则容易产生两种后果:一部分热衷于升学的学生(或在各种压力下只注重文化课而排斥其他一切活动和爱好的那部分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受到抑制;另一部分喜欢音乐而学校又不能满足他们爱好音乐的愿望的学生,则会向追求社会上流行歌曲的方向发展。由于缺乏基本的音乐常识和鉴赏能力而不辨良莠,学生的身心健康往往会受到某些不良影响。

怎样使学生喜欢学校音乐教学的内容呢?

就教材而言,选入教材的作品必须是艺术精品。编选教材时除了考虑到各种必备因素之外,不可忽视的是所选音乐作品必须是符合学生审美情趣(学生愿意接受)的作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音乐教材突出审美内容,并以情绪表现为主线,以欣赏为主要内容,强调对音乐基本要素的理解与掌握。欣赏为主,先听后唱,以对比及精听粗听等手段感受音乐,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情绪。如果配齐教材的全套音响磁带,再加上教师的教学与引导,是会受到学生欢迎的。

教材其他内容的安排则是以应用与表现为目的,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愿望。

篇(3)

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

初中生不再单纯追求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要,这时的学生开始需要比从前更进一步的得到知觉上的满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乐)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中年级是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在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既不可完全沿用低年级的方法,也不可全盘舍弃那些在低年级有效又适用于中年级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选择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强化其参与意识的教学方法。理解记忆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由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性意学生的情绪,可适当讲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故事,如名人与音乐、音乐家轶事、名曲诞生的趣事等。如果学生处于变声期,可多安排一些器乐教学和欣赏教学以及能够调动学生内心活动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欲望等。高年级的唱歌教学应从重视外在的表现(如律动、游戏等)向重视内心情绪的表现方面转变,更要强调唱歌的艺术表现效果,但其先决条件是学生喜欢音乐和爱唱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进入中学,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发育处于高峰期。主要表现在学生兴趣广泛,成人感强,自尊心、荣誉感和好胜心强。意志品质有了突出表现,自我意识有明显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占优势。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表现的主要特点是:好争论、好怀疑、情感变化决而不稳定等等。但是少年朝的心理发展是受社会、家庭、学校制约的,尤其是社会与家庭的影响更突出一些。所以,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同时还要了解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等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发挥学校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学校音乐教育如果能与学生的心理过程相符合,则能够促进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得到健康的发展。反之,则容易产生两种后果:一部分热衷于升学的学生(或在各种压力下只注重文化课而排斥其他一切活动和爱好的那部分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受到抑制;另一部分喜欢音乐而学校又不能满足他们爱好音乐的愿望的学生,则会向追求社会上流行歌曲的方向发展。由于缺乏基本的音乐常识和鉴赏能力而不辨良莠,学生的身心健康往往会受到某些不良影响。

怎样使学生喜欢学校音乐教学的内容呢?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26-01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学生学的没劲,渐渐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的能力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任何艺术都能更快更直接的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是情感,它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的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得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

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 不同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变化等都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整的听赏歌曲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因为纯粹学唱歌而残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唱欲望,是学生能够主动持久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视觉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发声练习、视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了。视奏也同样要“一目数行”。这都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速视能力。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或者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切莫只讲不练。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带唱,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无长进。可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视唱,使学生在视唱中有所收获,激发兴趣,提高视谱能力。

三、积极培养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的能力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同学们要做到能正确的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首先要了解发声原理。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和口以及鼻腔和头腔的共鸣来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以及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来的结果。无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只要是能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就是好方法,切忌乱模仿,压着嗓子唱歌,唱出一身的毛病。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像,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像、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我在音乐课上创设舞台,展示自我,在设计“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

五、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可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风琴的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还可以加深难度,提高要求。如教师可以采用合唱与表演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讲”音乐故事。这种练习充满音乐情趣,适合学生口味,学生倍加喜欢,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并为以后欣赏更深的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更应该有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即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识;既要掌握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教育教学的方法,又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在感知,想像思维,科学的发声法,情感教育、互动合作以及欣赏这几方面不断的提高并能有机联系在一起,这不断的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智力、技能、思维、和兴趣,使他们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篇(5)

传统的音乐教育重视唱歌、识谱、乐理、器乐等技能技巧,“音乐课”在很长时间内被称为“唱歌课”,音乐欣赏被放在次要、可有可无的位置上。在欧洲,早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就开展了一场艺术教育运动,并在运动中达成共识:通过欣赏教学,培养感受艺术美的能力,以此为目的实施艺术教育,把培养人的创造性提到一定高度。穆塞尔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音乐欣赏课是在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并使这种爱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种力量”。周大风在《音乐教育重要熏染》一文中指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以音乐欣赏为主体。音乐表现应在学生欣赏后动情时,主动要求表现美的时候才予以进行。”吴斌说:“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中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点。”把音乐欣赏放在重要的位置,是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一种新的走向。

2 纠正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态度

小学音乐教学目标明确规定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行的,要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孩子们连学习音乐这个的想法都没有,我要怎样才能让他们学好呢?最后我想我应该以兴趣来带动大家学习音乐。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教师应该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增强学生对老师上课的兴趣

不仅要求教师的业务水平高、口语表达幽默、带动性强等外在的素质,还要教师的内心必须是以爱动其心,以礼服其人,以智动其行。爱心和责任是老师必备的东西,所以当老师上课而学生不听的时候,千万别发火,要爱他关心他,轻轻的一个提示即可,这时他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所以注意力自然就会回到课堂。再制作一些适合音乐教学的幻灯片教学,抓住学生好奇心理。其中还有教师上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多进行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开心了自然就学了。

2.2 增加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

如果学生本身对音乐感兴趣的话不需要教师花太多的时间去提醒他,而是他自己就有想学心理现象。好奇心是很值得利用的心理现象,比如给学生一些乐器学习、音乐认识的简介等学习。

3 重视情景创设,激发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音乐课应该重视情景的创设,设计悬念,形成氛围,激发“想学”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情景创设方法有:故事法、诗歌法、音乐法、图画法、谜语法、游戏法、示范法、对比法等等。教师通过创设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引导以即兴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索和创造活动。

4 以听觉为中心,聆听中体验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以,欣赏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听”,反复聆听。初听、复听、重点地听、分析地听,在听中得到深刻的体会,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

5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

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关系。欣赏教学中还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参与音乐活动,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学习”的能力。

篇(6)

㈠呼吸对比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是歌唱的原动力,歌唱的各种技巧,没有一项能脱离呼吸而独立存在,使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进行歌唱是极其重要的,呼吸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歌唱的质量。“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呼吸是发声的源泉”“谁懂得呼吸,谁就会歌唱”,这些说法都说明呼吸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歌唱中的呼吸一般分为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美声唱法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吸气深而饱满,音量大、音域宽、容量大、控制力强,呼吸支点明显,气息流畅,声音托在气上,且有力度,声区统一,声音表现力丰富。民族唱法要求“气沉丹田”,使气吸至腹腔,气息较深,动作小而灵活,吸气时声音小,对喉咙紧张和歌唱时胸部僵、顶气等现象,有放松和缓解的作用,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通俗唱法则对呼吸的深度要求不高,因此多采用胸式呼吸,呼吸容量小,吸气部位偏高,发声比较柔和;通过气息的流动调节声音的弹性、音色、力度和情感表达;只有歌曲需要强力度发声时,才运用较深的部位呼吸,推动力度的增强,加强控制力。

㈡发声对比美声唱法发声的主要特点是混合声区唱法即混声唱法,它要求发低音时避免全用真声,发高音时避免全用假声,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使用,追求混声效果。声音通畅、纯净、圆润、明亮、饱满。民族唱法的发声主要以真声为主,声音明亮、靠前,高声区加入一些美声唱法技巧,混进一些假声,增加了真假声的混合比例,声音走向横竖相当,点面合适,字正腔圆,声音个性强;以民族风格和韵味为主,音色甜美,声情并茂。通俗唱法的发声方法多用本嗓的自然发声,大部分用真声演唱,声音上没有固定的标准模式。追求演唱者在自身声音条件的基础上,挖掘并放大自己的声音本质和特色,即个性与特色声音,声音的审美标准是“求异”而非“求同”,非常强调激情和感染力。

㈢共鸣对比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主要是靠歌唱者本身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把声音送出去。美声唱法主要是运用不同的嗓音配合上、下共鸣腔来达到以声音表现感情的目的。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既明快华丽、丰满结实,又保持统一,声音真假结合,声区衔接流畅;充分发挥共鸣作用,注重混合共鸣,声音穿透力极强。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鸣,对腔体的打开比美声唱法其空间要求小一些,气流量要求少一些;更多的追求比较靠前的口腔共鸣和鼻、眉心处的头腔共鸣,声音的焦点较小,集中明亮。通俗唱法对于共鸣的要求没有传统唱法高,它只要适当地打开共鸣器官,使声音能够在共鸣腔中放大,摆脱声音的“白”和“扁”,使声音获得纯正、圆润、饱满的自然音色。主要借助电声音响来扩大音量,共鸣在通俗唱法演唱中是美化声音、修饰声音的一种方法,而并非是发声的唯一途径。

㈣语言对比美声唱法以声音为主,强调“以腔带字”“以声带字”,字要随着腔走,打开腔体把字唱到腔体里,腔圆是第一位的,声音统一是第一位的。追求声音的圆润通畅、共鸣色彩,注重咬字吐字与不同声区的共鸣结合统一。民族唱法的咬字吸取了许多戏曲的方法,咬字吐字更靠近说话状态,要求符合说话语言的表现方式,强调咬字的准确和真切,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气生动;更注重声母、韵母、归韵等方面的清晰。“以字领腔”“字正腔圆”,使歌唱的吐字达到咬字清、吐字正、归韵准的目的,获得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通俗唱法的吐字最接近生活,它没有美声唱法那样要求在共鸣的基础上去吐字;也不像中国民族唱法那样过分强调字正腔圆,咬字概念是建立在自然说话的基础上,即口语化基础,不强调字头字尾的口型如何、字形是否咬住,只要能够听清歌词便可,避免多余的、夸张的口型,体现说话的自然,直接地表达歌唱者的感情世界。㈤演唱风格对比美声唱法演唱风格的最大特点是“以声为主”,讲究声音的纯正、力度、通畅;追求声音的光彩、华丽和艺术表现,高雅庄重,自然质朴;强调气息的控制、声音的连贯性,感情表达丰富真挚。民族唱法演唱风格的主要特点是“以字为主”,特别强调演唱时吐字及韵味的风格,强调“以字带声”“字正腔圆”“字里传情”“依字行腔”“腔随字走”等。由于各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演唱内容的不同,演唱风格也有差异,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演唱风格。有热情奔放的、委婉深情的、活跃风趣的、甜美动人的等。通俗唱法演唱风格的主要特点是“以情为主”,注重感情的抒发流露,歌声自然亲切,形式轻松活泼,吐字真切清晰,感情时而缠绵细语,时而奔放热烈,具有“倾诉性”和“宣泄性”,使演唱者与听众之间缩短距离,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与感情上的交流。

二、三种唱法在高职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初步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歌唱,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声乐作品的内容、风格,并具有一定的范唱能力,能演唱不同类型的歌曲,具备一定的声乐教学能力。在高职声乐教学的实践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已作为正确唱法的标准被教师们所承认,通俗唱法也逐渐列入其中。由于高职本身的办学特点及生源情况,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新生入校时水平参差不齐,优劣差距较大,普遍声乐基础水平不高,存在的问题较多,有一定演唱能力的占极少数,这也是高职院校生源的现状。根据这种情况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不要轻易划分学生的演唱方法,先让学生掌握唱法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上采取多种授课方式,有针对性地教学。

(一)声乐个别课教师与学生一对一上课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声乐基础、嗓音条件好的学生开设的,着重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并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歌唱。在教学中结合每个学生嗓音、程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逐一制定各自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同时加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共、个的训练,根据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提高自身演唱能力。

(二)声乐小组课教师给一组学生上课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以器乐、舞蹈等为主,声乐基础、嗓音条件较差的学生开设的。把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作为主要方向,使学生既会运用科学的歌唱方法歌唱,又会科学地指导别人唱歌。教学中可将学生按声部、性别、程度等特点进行分组授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观摩,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同时还可以学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作品处理等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正确声音概念的理解,及对存在问题的解决能力,了解三种唱法在不同声部、不同作品的要求及教学特点,了解更多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为提高教学能力打下基础。

(三)声乐集体课教师给一个班级学生上课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全部学生开设的,教学采用集体歌唱训练的方式。在发声中找出声音的共性特点,提出具体要求,讲解技术要点、难点,点评、解决存在的问题;系统讲解声乐理论知识及教学法,也可以选择部分声乐基础较好的学生带头,进行集中训练,通过对这部分学生的教学,提高全班同学对声音概念的正确理解,以点带面,全面提高。也可以进行声乐作品欣赏、观摩演出与声乐专题讲座等;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种唱法的声乐基础知识、内涵与审美方式,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系统、科学的声乐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演唱实践,开展声乐教学活动。

(四)演出实践课教师通过学生的演出实践进行授课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存在着较大差异。高职教育重实践、重技能的提升,因此,在高职声乐教学中加强实践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自身策划能力与演出能力的重要部分。把每次声乐课考试以演出实践的形式在舞台上进行,学生可以策划设计自己的演出服装、表演模式、伴奏方式、舞台背景等,演出结束后教师及时进行点评,纠正演出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体现实境训教的特点,使学生在实践中消化所学的知识,提升自身的演唱能力与演出能力。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校内外的各种文艺演出、声乐比赛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理论与实践得到充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同时教师通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缺点,查找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高职声乐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总之,在高职声乐教学中应采取声乐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和演出实践课,四位一体相互补充的教学模式,打破单一的声乐个别课教学模式,建立声乐教学的多元化体系,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把握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特点和风格,使学生既掌握声乐演唱技能,又掌握实际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高职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7)

一、以人为本,确立新型的音乐评价理念

音乐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评价要以人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健康和谐地发展,尊重个体的差异,激发音乐的主题精神。因此,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并有效地促进音乐教学效率的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多年来,音乐课程的传统理念是以知识的传递为主,对学生进行理性、枯燥的节拍、节奏、音程、和弦、听觉训练。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在这个理念指导下的音乐教学不论是从指导思想上还是教学的方式方法上都要来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就是把以往那种理性枯燥的机械式训练变成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的转换,即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也就是说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就难有真正的音乐教学。只有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和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亲自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会成为可能。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学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与一般学科有所不同,应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教育的潜效应,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用新型的教育理念去指导音乐教学评价。

二、明确目标,在施教中引领科学的音乐评价

音乐课堂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输出的流动过程。制定目标是提高这一流动过程的有效度、获得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重要因素。而目标是指每课应有科学而明确的指向性,能反映教材的本质内容。巧妙地构思目标是优化目标的前提,它要求摒弃起干扰、抑制作用的信息,突出目标信息,给学生大脑以强刺激,加强学生对目标信息的理解和识记程度。同时,巧妙的构思可以使学生思维“入路”,使学习的过程成为方向感强的可控过程,避免盲目性和多中心,从而实现目标的优化。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三方面的要求:

1.注意目标与“课标”的统一性

音乐教学目标不是凭空制定的,它应当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而制定。每学年度我会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制定总目标,在心中对各年级教材有个总体认识,然后把它分类整理。如在三年级(第五册)教材中,我首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年龄特点设立了总目标,把它放入每课设有的“唱歌、音乐知识、视唱与听音、音乐欣赏、器乐”等栏目中验证,再对当中的“音乐知识”从谱表到音符的时值这种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作个了解,验证总目标对该栏目要求的准确性。最后对其它栏目再逐个整理,这本教材的条理就清楚了。

2.注意目标教学安排的科学性

目标教学安排的合理与否,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习效果有很大联系。我用两个班进行了实验:一个班按序而行,第一目标完成后,紧接第二、第三目标;另一班我用了分拆的方法,完成第一目标后,教师示范要求学生练习已学部分,然后教师反馈检查,再进入第二目标学习。实验下来,我觉得第二种好,学生学得扎实。第一种方法一通到底,漏洞多,有些同学能领会要求,有的同学对要求理解模糊。所以说教学目标的合理安排有无科学性、艺术性,对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大。

三、勤于实践,探索科学合理的音乐教学评价

1.表演取代考试,发挥学生特长

音乐成绩以平时为主,期末为辅,既要结果,也要注重过程,以减轻学生期终的课业负担与心理压力,提高效率。期末的测评主要通过类似“迎新音乐会”、“迎春音乐会”、“小百灵音乐屋”、“动物音乐会”等学生喜爱的班级音乐会形式来完成。音乐会的形式可以是吹、拉、弹、唱、舞、赏、说、诵等;可以是单独的、双人的、小组的,要求人人参与,以演代考,发挥特长,并可邀请本班班主任与其他任课教师参加。期终班级音乐会可提前让学生在课外准备,音乐会主持人低段年级可由音乐教师、班主任或师生共同担当,中高年级由学生自己来担当。

篇(8)

2 目前学前数学教育的现状及不足

学前数学教育在目前来说存在的主要特点就是起点较低、落点很高,学制时间较长。说明了我国学前的数学教育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由于很多幼儿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理解等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幼儿甚至对数学没有兴趣,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导致很多数学教学任务常常完不成。学前教育对于教师而言,存在着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尽管很多教师都拥有较高的学历,但对于掌握幼儿认知水平以及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认识不到位,缺乏仔细、耐心的教育教学。

学前数学教学教材的不足,是目前学前教学的最大障碍及现实状况。对学前数学的课时相对较少,教学任务繁重,对于抽象性的思维教学内容过多,使得幼儿对数学使其学习兴趣。没有从现实生活出发编写课本,对发生身边的数学故事和问题重视程度不够。

3 学前数学教育的有效性分析及策略

针对目前学前数学教育的诸多问题,我们提出有效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热爱数学,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幼儿扎下数学根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对学前数学的教学上,教师要注意对幼儿的身心条件要求,来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

例如,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利用生动的生活中常见事物,启发幼儿的思考和兴趣。感受到数学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从中与数学增进亲近和了解,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所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来科学引导幼儿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幼儿主动地对数学产生爱好,主动想问题、思考数学。在进行9加几的计算过程中,通过让幼儿操作和计算,体现凑十法的教学,从而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以及应变能力。如,让学生唱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并排走,五五凑成十的凑十法儿歌。上课前唱,下课前再温习唱歌。这样,使幼儿加强对数学的计算和记忆,在生活中形成固定的学习规律。

教师还可以运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有效性教学,例如丰富有趣的击鼓传花的游戏,由于幼儿们都喜欢玩耍,可通过这样的游戏方法,使幼儿有兴趣地参加,在游戏中增长了数学知识又满足了快乐欲望。在击鼓传花的游戏中,教师可在课堂上准备一朵花,让一小朋友闭上眼在讲台上拿着小棍敲黑板若干下,其他小朋友们传花。如果小棍停止,花传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回答一个问题,教师可设定本堂课的数学计算题,或者其他的数学问题。让大家都融入到数学的快乐氛围中。教师在学前教学的应用和分析:教师在学前教学应认真对课本进行研究,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中的重点进行强化,遵循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规律,以及幼儿的特点,然后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工作。不断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幼儿的兴趣,归纳出幼儿的典型特点,从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篇(9)

本文就职高英语活动课的教学原则、实施策略和考核评价方案作初步探讨。

1.英语活动课的教学原则。

1.1 学生的自主性为主、教师的指导性为辅的原则。学生的自主性表现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选择和参加活动,在活动中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充分满足学生个人个性健康发展的需要。活动课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学生在活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因为活动课的开展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无论课程的内容是什么,进程怎么安排,都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设计、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能表现和施展他们各自的才能,不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

1.2 规范性与灵活性、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活动课以获取直接经验为内容和以实践性为特点的要求,活动课的教学应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社会,从课堂走向社会,实现灵活的开放式的教学。同时我们也要根据活动课的特点,实施开放性教学,它主要体现在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空间、师生关系的开放,保证活动主体能够自主活动。

1.3 因材施教与因地制宜相兼顾的原则。活动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在确定活动课内容、设计活动课形式时,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的区别,使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有他的位置,有他施展才华的时间、空间。在活动中即使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也要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与,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因此在活动课程教学中一定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2.英语活动课的实施措施。职高英语活动课可通过课内的活动形式和课外的活动形式来实施。

2.1 课内的活动形式。课堂游戏包括“语音教学游戏”(听音接龙游戏、找音素、听音素说单词)、“词汇教学游戏”(单词接力赛、找颜色、单词比赛)和“情景语法游戏”,课堂游戏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运用已学过的词语进行交际,使学生养成敢于讲外语的好习惯;简笔画具有简练、概括、形象、易学、使用灵活和趣味性强等特点,它作为一种活动课形式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受学生欢迎,又可达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猜谜实际上是人们之间的一种交际形式,在职高的英语教材中也不时出现puzzle,通过猜谜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兴趣并开发智力;演话剧可以作为一种英语课堂活动使语言教学交际化,它可以把学生放到一个个“真实”的情景去,扮演各种角色,在课堂中用英语进行交际,并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轻松、自然、有趣,学生在演剧活动中学会了语言的活用。

篇(10)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应重视的不仅仅是音乐知识与技能,还应包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技能知识获取多少为目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把“双基”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或终极目标,忽视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音乐的美怎么会体现在课堂上?学生怎么会受到艺术的感染?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又怎么会通过审美情感的激发而去学会创造音乐呢?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故事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情节美,之后带着这种美来欣赏感受整首作品,感受其旋律美,在美的熏陶下,学生会产生掌握知识的欲望,使学生从“苦学”过渡到“乐学”的状态。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把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权力和方法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体验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才能是一节好的音乐课。当然,我们绝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但在音乐教学中必须要把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过程作为核心任务来完成,要敢于淡化“双基”,把注意力转向对学生兴趣、情感和创造力的培养上,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对音乐的积极心态和体验。

例如在教唱歌曲《青春舞曲》这首歌曲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一组藏族舞蹈和藏族的民族服饰,然后在这种美的熏陶中、美的体验中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然后再进行学唱歌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学唱歌曲也会更快一些。

二、音乐课堂应归还学生

传统的授课形式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宰,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教学过程中缺少学生的参与,缺乏民主、平等、融洽、活跃的课堂气氛,致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束缚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的发挥。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不应只是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而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知识融入到情感交流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对音乐的审美体验,要努力营造出一种和谐轻松、师生双向、宽松交流的教学氛围,要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各种音乐审美活动中,这样才能“润物无声”,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以《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为例,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对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笔者在教唱此歌之前先考虑到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然后问一问学生之中有没有会唱本首歌曲的,有会唱的,让他(她)作为教师来教唱给其他学生,然后教师加入指导、纠正,打破了以往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三、注重审美体验中的情感

篇(11)

中图分类号:J6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075—03

任何人都能发出声音,一种美妙而有艺术修养的歌声,是必须经过严格合理的训练过程才可以获得的。美妙的歌声是无价之宝,能使歌者感到无限的愉悦和荣光,并能感动万千观众之心。什么是一个正确的歌唱方法?如何才能唱出美妙的声音并一直保持声音的珠圆玉润?

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歌剧的快速发展,一些情感激烈的戏剧性唱段,教堂式的阉人歌唱已经满足不了表达剧情激烈发展的需要。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了科学与艺术的繁荣。随着西欧歌剧的发展,对于歌唱技巧的探索也出现了更高的要求。音乐家和歌唱家根据作品与人们欣赏水平的要求,经过探索、创作、改进,逐渐形成独特的、具有科学性的唱法。这种新的唱法更适应剧情的需要,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需要。换句话说就是:美声唱法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或某个人的创造,而是很多作曲家、歌唱家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渐形成并完善的。这就是美声唱法的表现力丰富多彩的根本原因。

美声唱法的特点是:音域宽广、音色优美、音质统一、气息通畅、声音连贯、充分运用人体的共鸣腔体、独特的咬字、声音有韧性与伸缩性、横试唱法和竖试唱法自如运用、巧妙运用哭腔等。

美声唱法的形成过程中,不只是追求声音。在美声唱法形成的过程中,出现过各种不同现象:勃艮第乐派的音乐风格,标志着音乐史从中世纪晚期向文艺复兴时代的过渡。这一时期的音乐最重要的成就是在大型宗教音乐体裁——弥撒曲的创作上。勃艮第乐派的另一个重要成就是在世俗歌曲——法语尚松的创作上。一般是三声部织体,高声部为人声,下面两声部为器乐。从勃艮第乐派开始起,它成为代表法国世俗音乐的重要体裁。这一时期的音乐注重声音。后来也出现过以炫耀歌唱技巧脱离歌剧内容的时期,还曾出现注重歌词歌剧内容,不追求歌唱技巧的时期。现在人们接受美声唱法,是主张声情并茂的歌唱,不主张只追求声音美而忽略歌唱内容的表达。

美声唱法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特点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也就是说,美声唱法从声音上分辨,就是真假声混合声区演唱。美声唱法从共鸣上区分,就是在歌唱中调动一切共鸣腔体。这种唱法有自己独特的韵味,掌握和学习美声唱法的过程,等于用歌唱训练来制造人们的嗓音,使自己固有的嗓音通过科学训练变成嗓音乐器。美声唱法所需要的歌唱乐器唱出来的歌声是有着特有的“味道”的。

美声唱法到底该怎样训练?著名华裔声乐教授赵梅伯认为声乐训练应该先从气息训练入手。伊丽莎白·舒曼说:“唱歌就是呼吸。”卡鲁索认为: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就算走上了可观的文艺高峰的第一步。

中国人不像欧洲人那样形体高大,身材适中的中国人在美声训练的过程中,没有占到体力的优势。这就要求从事声乐教学的工作者,合理运用自己的声音特色、体力特色进行声乐训练。美声歌唱的训练,首先是气息的训练。

1 呼吸的训练

很多声乐教师都强调呼吸的重要性,也会强调学生“练声先练气”。那么到底该怎样去练习气息呢?很少有声乐教师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为学生讲解怎样练气,这就使美声唱法的训练走了一个弯路,往往是事倍功半。

笔者在声乐教学的第一课,会仔细为学生讲解并示范气息的训练,并把气息训练的日训练量当成一个常规的训练,强调学生要每日练习气息。往往当笔者做出“闻花”吸气的动作时,初学声乐的学生还不以为然;接着当他们看到笔者在那样的吸气状态下保持气息,用保持住的气息唱出长长的上行发生练习曲时,他们的不以为然的神态不见了,剩下的是钦佩的眼神和虚心求教的神态。就这样用先入为主的方式,笔者给学生示范了呼吸训练的基本环节:吸气——保持——呼气。

呼吸包括两个动作:一个是呼,一个是吸。歌唱时的吸气与平时的吸气方法差别不大,只差在歌唱时的吸气是更深一些。歌唱时的呼气与平时的呼气差别很大,歌唱时呼气的位置与平时呼气的位置不同:平时呼气可以不讲究位置,那样并不影响正常呼吸;歌唱时的呼气则不同,呼气要求用另外的力量去做,简而言之就是往下用力向外吐气。

呼吸训练首先要讲究呼吸的姿势,人站立起来,腰立起来,腰板挺直,脊柱上下拉伸开,肩膀打开放松,胸廓舒展打开,头微仰,下巴微收,目光平视稍高一点儿望向远方,整个人像向远方喊人一样,状态积极、精神抖擞、面带微笑,整个身体就像喊人前的吸开状态,气息就会吸进并保持在腰围和丹田;歌唱即呼气时要继续保持吸气状态,保持住腰围的膨胀和丹田的绷紧,在吸气状态下进行歌唱。气息训练一定要强调人体放松:脖子、肩膀、胸腔放松,自然呼吸,就是跟平时的呼吸一样,仔细体会呼吸时的感觉,不要加任何以前学过的呼吸,不要有任何的做作,就是平时怎么呼吸就怎么呼吸。吸的时候会感觉到胸腔有向上向外扩张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