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企业发展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6 16:14:0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发展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企业发展研究

篇(1)

关键词:

食品饮料企业;产业集群;差异化产品;供给侧改革

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饮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国食品饮料市场潜力巨大,已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最具市场活力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之一。食品饮料市场的进入门坎、技术壁垒都较低,产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很多生产相似产品的食品饮料企业争夺有限的市场空间,导致竞争非常激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吸引、留住消费者,是食品饮料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且,主席也一直强调,企业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迎合市场的有效需求,甚至创造需求。基于此,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应该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迎合、创造市场的有效需求,用创新驱动的供给侧新结构应对新的需求升级,向消费者提供质量更高、差异化更多、能够更好满足消费需求的产品。食品饮料企业有其自身发展特点,其产品受国家政策调控、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小,生产经营和市场需求比较稳定,具有投入少、见效快、市场需求平稳、税源稳定等行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对稳定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是稳定税收来源和创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使在2015年整体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仍比2014年增长18.7%,远高于同期肇庆市工业增加值增长7.6%的增速。在税收收入方面,2015年食品饮料等行业保持较高利税水平,食品制造业国税增长99.8%。

一、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食品饮料企业资产总额增幅较大。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已经初具规模,资产总额都有大幅度增长,2014年规模以上食品饮料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额由2012年的38.2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66.3亿元,增幅高达73.07%;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资产总额由2012年的10.5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7亿元,增幅高达164.8%;规模以上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资产总额2012年是17.28亿元,2014年增加到25.99亿元,增加值为8.71亿元。总体而言,2015年食品饮料企业工业总产值130.9亿元,占肇庆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2%;增加值30.3亿元,所占比例稳中有升。

2.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较低。2010年以来,肇庆市规模以上食品饮料企业保持在32—38家之间,企业总数波动不大,其中,2010年35家,2011年32家,2012年34家,2013年36家,2014年37家,2015年为38家,占同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数的比例分别为3.1%、3.04%、3.25%、3.31%和3.42%。可见,肇庆市规模以上食品饮料企业数整体比较低,一直维持在3%左右波动。

3.规模以上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区。2015年肇庆市食品饮料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38家,中心区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9家,占76.3%,规模以上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区域,其中高要13家、城区(端州区、鼎湖区)和四会各占6家,高新区4家。4个山区县仅有9家,占23.7%,其中怀集县4家,德庆县5家,而广宁县和封开县都没有规模以上食品饮料企业。

4.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在代表性企业中,广东省鼎湖山泉有限公司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15.79%;桶装水产量2400万桶,同比增长4.35%;瓶装水产量850万箱,同比增长13.3%;实现净利润1800万元,同比增长38.5%;税收3000万元,同比增长36.36%。肇庆蓝带啤酒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主要销售收入为7.24亿元,同比增长0.74%。主要产品中的啤酒产量为16.17万千升,同比下降2.66%;企业利润为8163万元,比2014年的10994万元下降了2831万元,同比下降25.75%,利润下滑幅度过大;企业上缴税收9330.88万元,同比增长4.08%。

二、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产值较低,规模普遍较小。目前,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共有38家,2015年工业总产值130.9亿元,平均每家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也就3亿~4亿元,大部分企业每年的产值低于1亿元,与广东省内的食品饮料企业相比,总体规模仍偏小,制约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速度。“201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的杭州娃哈哈集团2015年营业收入总额720.425亿元,比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2015年工业总产值130.9亿元要多出4倍多。肇庆蓝带啤酒公司2015年营业总收入为7.24亿元,企业利润为0.816亿元,比2014年略有下降。但广州珠江啤酒公司2015年营业总收入为35.2亿元,企业利润总额为1.27亿元,都远远高于蓝带啤酒公司。浙江省的农夫山泉公司2015年营业收入总额为105.42亿元,但肇庆鼎湖山泉公司2015年营业收入总额为2.2亿元,差距极其明显。

2.企业产品层次不高、附加值低。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中,虽然有像创科食品公司会应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技术创新的瞬间服务。目前的固定客户有雀巢、联合利华、卡夫、星巴克等,但总体来说,食品饮料行业产品层次较低,缺乏工艺原创性,企业很少融入自主创新,工艺升级较少,产品基本是欧美或者港澳的翻版。同时,肇庆市农林渔资源丰富,有贡柑、沙糖桔、龙眼、荔枝、竹子及水产品等,但对于这些产品的深加工不多,产品加工长期停留于初加工再外销,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太小。

3.企业发展依然处于粗放扩张阶段。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发展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几阶段。对于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而言,基本都处于发展期和成长期,具有特别明显的粗放型发展特征。多数企业在单品类产品发展较好的基础上,正在探索多品类升级战略。而且从企业规模扩张上看,几乎没有一家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实现企业规模扩张,一般都是采用投资新建的方式,这意味着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和整合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鼎湖山泉公司这几年发展势头很好,但该企业也是打算购买土地进行增资建厂,以扩大生产,满足市场需求,而不是通过并购。

4.部分企业成为广东知名企业,但品牌价值不高。尽管现在肇庆市食品饮料行业已成长起了一批品牌企业,如鼎湖山泉、飘雪、蓝带、香满园、无比等广东省知名企业,这些企业在广东省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全国的影响力就比较低,肇庆食品饮料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领导力、品牌影响力和品牌忠诚度等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最新公布的201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食品饮料业依然是入选品牌最多的行业,共有75个品牌入选,占总入选品牌数的15%,但这些品牌中,肇庆所有企业没有一家入选,虽然此排行榜不能被完全认同,但多多少少能说明一些问题。

5.原材料成本逐年上升,挤占企业利润空间。食品饮料企业生产的原材料中农产品的比重占据65%左右,在此次以猪肉、粮食、糖、水果、乳制品等农副产品为主的涨价浪潮中,食品饮料行业受到较大冲击,很多中小企业只能减产应对。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造成成本飙升,导致企业经济效益急剧下滑,其中部分企业出现亏损情况。与此同时,在国家严格控制物价水平、食品饮料企业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背景下,食品饮料企业很难对产品进行调价,不得不承受极低利润的经营压力,难以维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在对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进行调研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坦言这两年企业的经营压力非常大,利润空间相比前几年缩减了很多。

6.产品差异性小,竞争激烈。在我国,由于市场发展程度和消费习惯的影响,食品饮料企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比较低,使用的原材料基本没有太大差异,很难形成有特色的食品饮料口味,这主要是由原料中的水、面粉、白砂糖、水果、果碎、茶等决定。在食品饮料市场上,由于产品的物理特征基本无差别,消费者选购产品时更多的是依赖品牌和既往的消费习惯。食品饮料企业进入、退出门槛都比较低,这使得行业内的生产企业数量日趋增多,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以水饮料为例,肇庆市知名的生产水饮料的公司就有飘雪鼎湖山泉、爱森、鼎一、蓝带蓝堡等,这些水饮料之间的差异性很小,相互替代性很强,导致各个企业间竞争非常激烈,甚至是恶性竞争。

三、加快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发展的对策

1.加快产业集群建立,促进规模经济。从目前看,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研发技术能力差、生产产量不高、规模效应不明显等问题,若能将市内或周边地区的食品饮料企业进行横向兼并,就可将食品饮料中的上中下游企业通过地理区域间的合并形成一个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合力,可极大降低各生产环节中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形成规模经济。同时,食品饮料企业可引进大型机械设备、大型生产线以及机器人生产,促进食品饮料企业规模扩大,形成规模效应,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2.帮助企业解决用地难问题。征地难、用地难是现在很多企业都面临的困境之一,一方面,一些小型食品饮料企业用地难,只能租赁旧棚厂房,经营环境差,而且分布零散,不能形成产业集群,严重影响和制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利用项目圈地,导致土地闲置现象严重、实际利用率很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对原来的土地进行协调规划,帮助企业解决用地难问题,对有发展前景、发展势头好的优质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用地指标,扶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鼎湖山泉企业打算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100亩用地来投资建仓库,以满足新投入生产线的生产需要,地方政府可加快协调规划的力度,尽快划拨土地,让企业抓住机遇,做大做强。同时,可在产业园区规划中划出一部分土地用于食品饮料产业招商引资、投资设厂,使这些企业组成产业集群,形成食品饮料行业的产业园区,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尽快成长为广东省的龙头企业。

3.优化投资环境,完善融资渠道。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狭窄是世界各国中小企业所面对的共同难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在优化投资环境、完善融资渠道等方面采取一定措施。在优化投资环境方面,可以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工程、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等方面努力。在完善融资方面,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借鉴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经验,成立独立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扶持和制度保障,逐步增加专门针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专项资金和担保补偿基金。政府除了继续加大政府投资外,还应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企业、个人、团体等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投入到食品饮料企业中;根据实际需要,探索出多种可行的创新型方式,改变以往投资方式特别是政府投资方式单一的局面。

4.加快提升食品饮料企业的品牌形象。针对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特征,企业应对目标市场进行科学细分,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选定目标市场,选择成本低、见效快的营销方式,可通过电视、网络、媒体、社区活动等方式来逐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满足各个细分市场顾客的有效需求。只有高质量、多元化的品牌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形成稳定的品牌忠诚和品牌偏好。

5.多品牌、多种类共同发展。尽管食品饮料企业的产品之间有很强的替代性,但由于消费者消费口味的多元化、消费方式的多样性,使得不同产品之间不可能完全被替代,这就给食品饮料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在竞争更为激烈的饮用水市场,鼎湖山泉若想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必须能够迎合、创造市场的需求,进行供给侧改革。未来会有更多品牌进入食品饮料市场,同时也会有大批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品牌被淘汰。

6.积极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尽管食品饮料行业提供的产品同质化程度比较高,但企业仍然可以针对不同的消费需求开发多类型的食品饮料,提高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增强企业的议价能力。现如今,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加强,食品饮料市场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曾经非常流行的油炸食品和碳酸饮料逐渐“退烧”,绿色、营养、健康、原生态的食材越来越受到推崇,市场发展潜力巨大。RIO(锐澳)、黑牛食品等研发出鸡尾酒饮料这些“混搭”产品来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取得巨大成功,肇庆市的食品饮料企业也可以研发出一些新口味、健康态的产品来吸引年轻消费群体。食品饮料企业可以通过包装来促进产品销售,提升品牌形象,方便、环保的包装不仅保证了食品饮料存放的安全质量问题,也为同质化的食品饮料产品带来了差异化,带动了食品饮料企业的发展。鼎湖山泉公司就是通过重新设计、改变包装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关注,提升了品牌形象。

7.利用电商,拓宽销售渠道。在“互联网+”时代,O2O模式影响的是整个产业领域。IT技术的发展、电商的普及,极大促进了食品饮料的流通和新销售渠道的拓展,当代物流系统的迅速发展使得食品饮料的流通速度加快,饮料从生产到消费的时间大大缩短,网络成为企业和消费者更易沟通的新媒介,食品饮料企业可充分与各电商合作,拓宽销售渠道,节约物流成本。鼎湖山泉已经和京东商城进行合作来扩大销售渠道,降低销售中的物流成本。

结语

与欧美市场相比,我国的食品饮料企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高成长性的行业,是我国消费品发展中新的增长点。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改变而变化。发展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在遵循市场规律和充分发挥企业这一经济主体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完善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安排,促进食品饮料企业的长久发展。而企业应充分研究消费需求的变化,竞争方式应从原有的“价格战”转向提供“差异化”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适销对路的新产品,通过研发、创新产品等方式捕捉更多差异化商机,通过供给侧改革,提供健康、绿色、原生态的产品。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方式,降低原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提升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的竞争力。

作者:付华英 单位:肇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肇庆学院西江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卢志渊.泉州食品饮料业转型升级远景设想[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3):28-30.

[2]徐卫卿.“并”从口入———食品饮料行业并购蓄势待发[J].首席财务官,2011,(5):47-49.

[3]邓伟,蔡科.浅析外资并购我国食品饮料行业的动因———以雀巢集团近二年的系列并购为例[J].科学与管理,2011,(6):31-33.

[4]丁立.深圳市景田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篇(2)

从目前我国的油田服务企业来看,主要有从事和油田产能建设和地面建设服务工作的油田技术服务企业与从事油田基地的后勤保障和职工生活相关的油田矿区服务企业两类。这两类油田服务企业的特点是都具备服务业所具有的一般特征,都是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与技术密集的行业,同时油田服务企业的服务对象成份单一,其所从事的服务差异性较大,技术风险高,重要的是油田服务企业还具有要素流动的特点,也就是此类企业是作为工业生产过程中间连接存在的。

一、油田服务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的大油田主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油田服务企业从自身的能力来看,存在这以下的问题:

1.人员问题

我国油田服务企业的人员结构不合理,油田企业部分工作岗位上的员工不足,同时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多余人员。我国的油田企业从员工整体来看还存在这员工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不合理,员工的创新能力也较差。造成这种问题存在的原因是我国的油田成立的时间比较长,油田服务企业的员工来源大多是从油田生产单位。

2.设备问题

我国的油田服务企业设备更新较慢,企业所拥有的设备比较陈旧,造成企业产品质量及附加值都较低,并因此影响了企业应有的技术能力的发挥。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我国油田服务企业的资产总量较小。

油田服务企业由于收企业人员及设备问题的限制,使得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及资产增值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实际中制约了我国油田服务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将对我国的油田建设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油田服务企业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大量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油田服务企业的工艺流程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提高,企业的要素流动程度呈现减低的趋势。油田服务企业的技术进步主要应用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如钻井泥浆回收技术的运用有效的提高了原材料的使用效率,在实际操作中减少了生产资源的浪费。

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油田服务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使得油田服务企业的规模及经营范围向纵深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导致了市场结构的改变。从国际上油田服务企业的发展趋势来看,2006年,前4家油田服务商的产业集中度达到30%,也就是说呈现的是寡占型的市场结构。同时,在经营规模和范围上还不具备企业一体化经营能力的仍旧处在以专业化经营模式为主的发展阶段。

综上所述,油田服务企业的发展规律和其它服务业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在科技进步与市场竞争双重作用下,我国油田服务企业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专业化经营和一体化经营双重的特点。

三、油田服务企业的发展策略

1.人员策略

我国的油田服务企业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尤其是在九十年代,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同时我国国内的油田服务企业在人员管理上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多余人员进行了分流,除此以外,我国的油田企业还应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不断的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有效的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设备与技术问题

我国的油田服务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企业的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同时还要坚持做好技术及管理上的创新,技术上的创新可以通过科研攻关的形式来实现。在科研立项方面我国的油田服务企业要关注的方面一是油田服务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类专业技术上所涉及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油田服务企业现有的技术或者技术组合能否做到有效的解决?如果从实际情况来看不能有效的得到解决就将该问题进行立项。二是我国的油田企业在对客户进行服务或者访问客户的时候,其所服务或者访问的客服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什么问题令油田企业所服务的客户感到棘手,比较难以解决?通过实际的调查和分析表明该类问题通过油田企业目前所有的技术或者技术组合无法做到有效的解决,则可以立项等等。

在设备与技术问题上,除了可以采取以上策略外,我国的油田服务企业在实际发展中要密切观察企业的竞争对手,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深入了解竞争对手的的技术及其装备,如果发现自身企业所使用的技术或者装备与企业的竞争对手存在差距,从提升企业自身能力的角度出发,应尽快的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为赶上或者缩小差距,也可以立项搞科研。同时我国的油田服务企业还应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广泛的吸收其它行业的先进技术,尤其值得借鉴的是军事工业与航空航天工业,对于能够进行技术移植的应尽可能的进行移植。

除此以外,我国油田企业技术应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策略。对于油田服务企业来说,其发展是一个动态系统化的过程,需要企业方方面面的努力和配合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篇(3)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树立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最初的创立是由企业创始人的价值观发展而来,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价值观会向企业员工不断传递与蔓延,在时间的积累下,这种价值观不断地被传承和认可,最终成为了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企业文化。但企业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地增加与升华,使企业变成一个更加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企业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并非是将企业文化罗列成几句口号,再进行推广。而是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载体,使其在载体中潜移默化地植入到员工心里,让员工从心底认可企业文化的正确性与重要性,让员工自身的价值观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关于企业文化的载体,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宣传方法,有的企业采取组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或文娱活动,有的企业采取对社会尽一些社会责任感等,这些方法都能将企业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到员工价值观中。

二、企I文化软实力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1.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

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创建一种积极的团队氛围,每一个人在长期处于一种工作状态中时,难免会产生职业倦怠感。而当员工的职业倦怠感产生后,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都将极大地降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业绩,不利于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成长。有研究表明,当员工在积极的团队中工作时,他会激发自己体现出最佳的工作状态,而当员工处于消极的团队中时,自身也将会变得毫无动力。因此,让员工有高度认同感的企业文化,会使得员工在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中变得更加积极和奋进,而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资源之一的人力资源,将会在在积极的工作状态中,不断获得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和财务绩效,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

2.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凝聚力

企业文化以一种意识流形式存在于企业工作环境中,为了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以及不断新进的员工认可企业文化,并将自己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融为一体,企业文化必须以多种多样的载体形式在员工中不断宣传。比如,定期组织体育活动,鼓励每一位员工积极参与,在体育活动中,不断体现出员工敢于拼搏、团结一致、吃苦耐劳的价值观,并在其乐融融的赛事活动中,让员工之间的关系更近,相互之间了解更多,员工之间的友谊进一步得到升华,从底生出企业归属感;亦或定期组织员工进入山区去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群,一方面帮助企业尽一份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让大山深处的力量不断感染企业的员工,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感恩知足的心和乐观坚强的心灵面对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亦或企业的领导干部定期对企业困难员工进行慰问,不断帮助困难员工渡过困难,让每一位员工都感受到企业的温暖,感受到企业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位员工,给员工形成强有力的安全感。这种体现企业文化的载体形式,能够让员工之间具有更加强的凝聚力,在企业的成长中拧成一股绳不断为企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管理创新

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成为了新时代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创新是对一种安乐状态的刺激,使企业的状态变得更有活力。企业文化象征着企业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势必会要求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奋勇之前,在行业中保持优势和领先的地位。创新现今成了企业在市场环境中不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素之一,因此,管理创新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企业只有管理创新才能不断审视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缺点,才能勇于在新的机遇来临之时,抓住时机勇于发展,才能不断勇于革新企业中的疑难弊病,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三、结束语

总之,企业文化软实力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有利于员工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有利于管理和技术的创新等。这些作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在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推动和建设下,保障企业在瞬息万变和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稳定健康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吴B,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J].甘肃科技纵横.2015,44(11):49-50.

[2]吴素春,项喜章,基于企业文化的中国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J].当代经济管理.2013(5):67.

[3]孟蝶,浅析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J].投资与合作.2013(5):80.

篇(4)

    1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截止2004年底,中国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360万家,个体工商户2351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5%,占工业新增产值的74.7%,占社会销售额的58.9%,在出口和进口总值中分别占68.3%和69%,在上缴工商税收中占48.2%。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专利的66%由中小企业发明,74%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2%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在吸纳就业方面,中国工业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3%,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在国外一些国家里,中小企业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在日本中小企业所占比例达到了99.3%,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人口达到了80.6%,中小企业在制造业中的产出占总制造业产出的55.5%。在美国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达到了55%,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人口占到64%。在意大利中小企业占到98%,解决了70%的就业人口。在欧盟,中小企业所占比例达到了99.8%,解决了60%的就业,产出占GDP的比例为57%。

    从以上数据不难发现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归纳起来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中小企业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发展中小企业是复苏本地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方式。中小企业能提供很多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在技术进步与创新方面中小企业也表现出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看到中小企业作用和取得的成就的同时,必须要看到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是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在中国,融资困难成为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融资困难一直是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据统计,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占有贷款不超过20%,其他融资方式几乎与中小企业无缘。上海一项对1000家小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64%的小企业认为贷款难是制约小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在被金融机构普遍看好的北京中关村,8000家共需270亿元信贷资金的科技行业中小企业,只有不到400家得到了总额仅为16亿元的贷款。

    其次,中小企业盈利情况不容乐观。在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挤压下,中小企业2005年的盈利情况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亏损企业增加。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调查,52.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情况“好”比认为“差”的仅多4.4个百分点,比2004年减少了3.4个百分点。

    再次,技术装备水平低,缺乏专业人员,产品同质化使得中小企业很难与大企业竞争,在面对经济衰退或经济危机的时候,中小企业破产的情况十分突出。

    最后,因缺乏自律和争夺更多顾客和订单,造成无序竞争,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企业的经济利益受损。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但这些方法都只是从中小企业发展的某一个环节出发,没有考虑到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相比之下,从集群的角度来研究中小企业的发展是相对比较宏观的研究。但是随着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众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

    首先,形成集群的产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产业,产业层次低,产品档次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成本优势上,知识竞争能力较弱,这些,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集群的经济绩效。

    其次,中小企业集群过程中,一些地区、一些产业往往更注重“数量”的扩张,而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换句话说企业在集群的过程中往往只从数量规模上入手,而对于集群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与发展则很少有企业去考虑。

    最后,虽然说形成了一个集群,但无论是企业还是当地的政府部门在考虑问题时更多的出发点还是从一种短期利益去考虑,而不是从产业的长远发展去探索有关的方法。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从新的视角或角度去探索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

    2区域品牌与中小企业长远发展

    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某个地域的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就构成了区域品牌。在同一个区域内,众多驰名商标必然构筑起一个驰名的区域形象品牌。如山东省的青岛市拥有“海尔”、“青啤”、“海信”、“双星”、“澳柯玛”五个全国驰名商标,合力托起青岛市良好的区域形象品牌。另一方面,某个地域内许多欺诈消费者的伪劣品牌最终会严重地破坏该区域形象品牌。如浙江“温州制造”标志的鞋业的衰落就是温州一些伪劣企业品牌造成的。在温州企业发展的初期,一些企业盲目生产,忽略了产品的质量,这使得温州鞋产品的信誉急剧下降,这直接导致了在一些市场上只要是温州产的鞋,无论质量好坏一律遭到驱逐。具体来说区域品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可从以下几点体现出来:

    第一,建立区域品牌能够提升区域的整体形象。由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短缺,综合实力有限,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很难建立自己的品牌,即使产品在质量和独特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使得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发挥潜力。所以我们必须运用区域品牌提升整体形象,增强区域的吸引力和扩大区域影响力。建立区域品牌相当于在区域内建立了一个区域形象平台。随着区域品牌的发展,区域产品和服务的品牌价值将得到提升,使区内所有企业从中受益。另外区域品牌在传播信息、创造市场需求、建立消费者信心、排斥竞争对手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利用区域品牌还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得持续的品牌影响力。区域品牌相比单个品牌而言,具有较小的风险、较高的品牌价值和更为持续的品牌效应。众所周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的市场生命相对较短,由于缺少有效的维护和特色,中小企业的品牌会逐渐衰落,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的限制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做广告,品牌的影响只是通过口头传播,这使得品牌的影响区域较小,但是区域品牌是一个区域内企业群体的长久价值资源。区域品牌建立之后,其影响力将持续下去,除非产业本身衰退,如景德镇瓷器这样的区域品牌持续了几百年的历史,还在发挥影响力。

    第三,利用区域品牌能够提升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力,解决中小企业集群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区域品牌能够形成中小企业集群的有效整合。中小企业集群的重要竞争优势是降低生产、交易的成本、获得外部经济和实现持续创新。借助品牌媒介实现市场资源、顾客资源、技术资源及其他主要因素的整合,形成柔性的品牌价值链,然后建立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是保持中小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发挥其特长所必须的,这个过程称为品牌聚合。区域品牌集中体现了中小企业和集群的各种优势,利用区域品牌这个媒介能够有效整合集群的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以提高集群的竞争力。其次,区域品牌能够提高地区和集群的吸引力。区域品牌是众多中小企业连接的链条,其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能够有效地将所有的企业联系在一起。因此,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将千方百计地聚集到这个区域,相关产业与提供支持和配套服务的企业也将被吸引到该区域。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不断加深竞争与合作的层次才能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集群的稳定发展。最后建立区域品牌能够提高集群的整体形象。当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到成熟阶段将会形成多品牌共存与互相竞争的局面。由于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实力使得品牌在市场上影响大为不同。面对大企业强势品牌的竞争,单个企业往往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通过形成区域品牌并通过特定的产品展示集群的整体竞争力能够改变顾客对中小企业的偏见,同时使消费者形成对该区域的总体印象与评价,认为某地区就是一个产品的代名词。只要集群内的企业贴上区域品牌这一标签就会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因此,区域品牌将极大地降低竞争的压力。

    3结论

    中小企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长远发展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从区域品牌的角度研究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问题是一个新的方式和方法。本文在分析中小企业现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区域品牌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本文认为利用区域品牌是促进中小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彭莉戈.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及借鉴[J].统计与决策,2006,(8):146-147.

    [2]杨雪.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及解决办法[J].经济经纬,2006,(4):94-97.

    [3]包惠.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6,(3):75-79.

    [4]胡竹枝.融资结构与企业价值——基于武汉市中小企业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18):65-66.

    [5]钟维兆,温立勇.借鉴美国经验根治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J].经济师,2005,(10):185-186.

    [6]王召.政府干预应恰如其分——扶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必要性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2004,(11):18-21.

    [7]蒋建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J].江海学刊,2004,(6):206-209.

篇(5)

当前西方国家越来越关注大学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大学渐渐的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大学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质是大学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长期以来,我国大量的科技资源集中在大学等知识生产主体上,科研和生产完全脱离,造成了大学往往拥有大量的技术成果却难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状况。国外的经验表明,大学主动依托自身智力资源和科技优势创建衍生企业,是促进大学技术成果转移的一条有效渠道。

一、衍生企业性质

大学衍生企业是指运用大学的科研成果从事产品生产与服务而成立的公司。Stenffensen等人研究表明,一个大学衍生企业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企业的创办者是来自大学的雇员;第二,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是从大学转移过来的。

根据Steffensen对美国新墨西哥州6家衍生企业的调查,他把大学衍生企业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大学发起型,即大学依靠自身组织的力量来创办衍生企业,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大学职能的一种扩展,在衍生过程中大学扮演了孵化器的角色;二是员工自发型,即大学有创业意识的员工——我们称之为学者型创业者——认为某项科技成果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因而自己创办衍生企业实现转化。

二、衍生企业的衍生过程

关于大学衍生企业的衍生过程,国外已有不少研究,值得一提的是Ajay提出了大学衍生企业发展的非线性动态五阶段模型,并特别强调不同阶段之间的“关键接合点”的过渡。本文沿用Ajay等人的衍生阶段划分,结合我国特色,从资源的视角动态的研究不同阶段我国大学衍生企业与大学之间的互动发展机制。

1、衍生企业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Ajay提出的大学衍生企业发展的非线性动态五阶段模型把衍生过程分为:研发阶段、寻找创业机会阶段、企业萌芽阶段、企业成长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之间存在着四个过渡点,称之为“关键接合点”,这四个点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只有投入一定的资源克服这些风险才能顺利的发展到下一阶段。

2、衍生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困难

由于衍生企业是新建企业,在创建之初其自身拥有的资源难以保证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从外界获取必要的资源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的主要资源也不尽相同,具体如下。

(1)研发阶段。由于衍生企业的创办者多数是学者型创业者,他们的特点就是对专业技术有很好的把握能力,但是普遍缺乏从事商业活动的经验和技能,因此在研发阶段,正确识别创业机遇就成为制约下一步发展的一个关键接合点。经验表明,正确的创业机遇识别是衍生成功的前提条件。

(2)在寻找创业机会阶段向企业萌芽阶段的过渡中,关键接合点是创业可行性。在学者型创业者正确的识别创业机遇后,将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创业条件是否满足创业的需要,这些创业条件包括资金、土地厂房、政策许可等。

(3)在衍生企业创办后,由于在企业刚刚成立,缺乏相应的信用和商业记录,在融资以及开展业务等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信用危机,因此信用阀值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最重要制约因素。但是仅凭企业自身难于克服这一困难,此时企业非常需要来自大学等外部实体对其的信用支持以克服初期这些问题,使得衍生企业能够顺利的发展下去。

(4)在衍生企业逾越信用阀值后,企业要想顺利的进入稳定的发展阶段,必须还要经过最后一个关键接合点:稳定性阀值。此时企业对资源的需求会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要巩固原有的技术成果,同时要加强技术创新,增强竞争优势,还是适时吸收专业的企业管理人员参与企业日常管理,完善管理体系。

3、衍生过程中大学对衍生企业的资源支持

根据Stenffensen等人的研究结果,衍生企业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获得母组织帮助的程度。研究表明,大学对衍生企业的资源支持多是发生在企业创办之前或者刚刚创办的阶段,并且分为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两种。直接支持主要集中在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基础设施支持以及信用支持等方面。而间接支持主要是社会资本支持。

(1)政策支持。大学首先要鼓励自己的员工创建衍生企业,并在相关政策制订上体现对创业者的激励。在业绩考核和薪酬体系设计等方面充分考虑衍生企业创业者的切身利益。事实证明,如果大学的政策不能很好的激励创业,那么员工创办衍生企业的积极性就很低,而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的技术成果转移率很低。

(2)资金支持。根据Ajoy的研究,大多数衍生企业在初期的资金来源都是来自学校拨款或者风险投资。大学往往会根据情况提供给衍生企业一定的启动经费,帮助企业度过初期的困境,或者大学利用自身的社会网络资源帮助创业者寻找风险投资公司。研究表明,缺少来自学校的融资支持被视作是影响衍生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3)基础设施支持。大学提供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实验室和相关科研设施,国内有些大学还创建有自己的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等高科技企业扶植体系。经验证明,拥有完善的企业孵化体系的高校其员工创办衍生企业的积极性相对也高,并且衍生取得成功的概率也更大。

(4)信用支持。在衍生企业创办初期,缺乏历史信用和商业经验。KeaseyandWatson的研究成果表明,大学通过自己的社会声誉和社会认同感,在此过程中为衍生企业提供一定的信用担保是克服这一问题的最有效办法。需要强调的是,这是在大学对债务风险进行评估后认为风险不大的前提之下。

(5)社会资本支持。李昱认为,大学衍生企业的创业团队通常囿于自身经历的局限,其社会关系网络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致使创业初期社会资本不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软肋。而大学尤其是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往往拥有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社会资本比较丰富,大学应加强和产业界以及风险投资行业的沟通与联系,在融资、贸易等方面为衍生企业提供便利。

三、衍生企业和大学的互动发展机制

在衍生过程中,大学为衍生企业直接提供政策、资金、基础设施、信用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大学掌握的社会网络资源为企业寻求风险投资以及贸易伙伴方面间接的支持,最终实现衍生企业衍生成功。而成功的衍生企业反过来也为大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大学提供一定的资金。包括技术转移费用以及企业的部分收益等;

(2)成功的衍生企业产生强大的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激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创建衍生企业,促进大学技术成果转移,也能体现大学作为“高科技企业孵化期”的社会职能;

(3)帮助大学实现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当前的大学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成为知识产权的出售者及其衍生公司的风险资本家。衍生企业能够实现大学技术成果转移,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增长。

(4)提高大学的社会声誉。由于大学衍生企业多数是高科技企业,在行业中一般都处于领先地位,一个衍生成功的企业对于提高大学的社会声誉、提高国内外的知名度都有很大的作用。

四、小结

本文从大学衍生企业的性质入手,借助Ajoy等人的动态衍生过程五阶段模型,从资源的视角研究了衍生企业与大学的互动发展机制,分析了大学对衍生企业提供的资源支持以及衍生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需求,提出了衍生企业与大学的互动发展机制。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当前我国的衍生企业创业活动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当中,衍生企业的研究理论还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后期的研究有必要对衍生企业和大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冲突、衍生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和积累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的推动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的发展,更好的促进我国大学技术成果的转移。

【参考文献】

[1]M.Brett,Alistair,DavidV.GibsonandRaymondW.Smilor.Universityspin-offscompanies:Economicdevelopment,facultyentrepreneurs,andtechnologytransfer[M].Maryland:Rowman&LittlefieldPublishers,Inc.1991.

篇(6)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国内市场国际化必然会使企业营销环境发展变化。一方面,市场对接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其一,扩大了市场范围,使企业产品进占国际市场在各国执行其开放政策的前提下变得容易许多;其二,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易使企业产生并不断增强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促使企业不断挖潜;其三,市场的交融、竞争的冲击,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改善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种多样的需求。而另一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面,是市场对接给企业带来的严峻挑战—竞争的加剧,国内市场被抢占。

二、如何做好市场对接,有效地促进企业发展

(一)企业应该加强对市场细分策略的研究

为实现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能够与市场对接与市场的变化相适应,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生产、经营与销售,注重对市场的变化进行预测与研究来实施相应的生产经营与销售策略,注重对市场进行细分时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在对市场进行细分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注重从消费者的角度与产品的角度以及市场的角度来进行相关的细分工作,首先,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来对经营战略进行研究与调整,详细的对市场结构进行研究注重对目标市场的建立与完善,不仅要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还应该注重对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进行研究生产出消费者更需要的产品。其次,针对企业的产品,企业应该在注重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的同时注重对产品进行研究与创新,注重对消费者的反馈进行分析与研究,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另外,企业还应该注重对销售市场的潜力进行开发,针对自身的资源状况来对一些尚未得到开放的市场设计出相应的经营战略,促进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与市场对接程度得到提升。

(二)企业应该注重实施品牌经济发展的战略

随着中国的市场的不断扩大与世界市场的接轨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为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应该注重加强对品牌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企业生产的产品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企业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与产品质量才能够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提高自身的市场对接水平就必须要注重强化品牌意识对产品的品牌进行研究,改变单一的品牌发展模式注重实施方式的多样化。企业在实施品牌经济发展战略时还应该注重品牌的创新,在提高产品的质量的同时还应该加大对产品的设计开发力度,加强企业的产品研究队伍的建设,在进行产品的设计时注重融合时尚的元素,注重及时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打造知名品牌,企业还应注重对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有效的改进与提升,对原有的生产工艺进行突破与创新,加强对企业的生产设备的改与先进的设备的引进,有效提升企业产品生产的效率与质量。加大宣传力度是提升企业的品牌效应的有效措施,企业应该注重提高对宣传的资金投入,注重扩大宣传的范围,使企业的影响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篇(7)

一、业财法税融合新模式的形成过程

(一)从“业财融合”到“业财税融合”财政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提出“业财融合”。“业财融合”要求财务要与业务相融合,把财务原来的进行事后监督变为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考核;同时业务也要与财务协调融合,业务活动在进行规划和运行时要与财务部门进行事前沟通协调,以求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目标。“业财税融合”是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环境下进行财务信息共享、财税信息融合的高级管理模式,它的目标是要实现企业的业务财务税务三大流程的有机结合。

(二)从“业财税融合”到“业财法税融合”从最初的“业财融合”发展到“业财税融合”,是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行为法制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将法律融入企业业财税活动成为一种必然,“业财法税融合”是一种新趋势。“业财法税融合”指企业依据国家法律和税务管理要求,通过数据挖掘、信息传播、信息共享的科技手段,将企业的业务活动、财务活动、法务活动和税务活动进行有机融合。“业财法税融合”目标是企业在合法经营的基础上,综合利用财务税收法律等手段和工具,从企业活动开始的规划、之后的决策、过程中的组织和控制以及事后评价等方面全面降低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业财法税融合”追求一种基于风险控制导向的场景融合与部门协同管理。

二、业财法税融合模式对企业业务活动的要求

(一)企业开展业务活动应注重证据链思维实现“业财法税融合”,需要有证据链的思维。在业务活动中的合同签订以及节点控制和凭证获取环节,在财务活动中的账务处理和信息披露环节、以及在税务活动中的纳税筹划环节都要有证据链思维,实现合法经营。在后疫情时代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企业进行合法的纳税筹划非常必要,在纳税筹划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证据链思维。企业要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合理地规划交易结构和商务活动,在符合商业逻辑的情况下运用经济合同的事先安排,实现合法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和涉税风险的目标。

(二)企业开展业务活动应注重“四流一致”“四流一致”指企业的业务流、合同流、资金流、票据流保持统一性,否则可能会出现票款不一致,有虚开增值税发票问题的嫌疑,可能要面临税务稽查,有承担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的法律风险。面临税务稽查,有承担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的法律风险。

三、目前企业业财融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业财目标一致性问题业财融合需要管理者首先改变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传统思维模式重视市场和生产环节,认为市场和生产是第一位,认为财务只是账目和税收管理,不能充分发挥财务控制职能。由于思想不能统一,业务人员片面追求市场局部利益,不能兼顾成本、资金、应收、税务等财务风险,依靠财务部门事后处理,会产生经营风险。同时,财务人员的工作计划和目的不够清晰,造成财务监督和控制职能不能有效发挥,也会对企业业财融合模式的发展造成阻碍。

(二)业财融合模式问题业务和财务专业角度不同,关注重点不同。若要达到业财融合一致,需要借助先进的管理体系和信息化支持,使业务在财务框架内合规操作。目前,业财融合比较成熟的管控模式是预算管理体系及对应的考核体系,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引领,制定各业务目标,确保整体目标实现。面对复杂的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预算的执行过程需要提高财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实现财务引领。而现实中企业对于财务部门的地位重视程度不够,很难实现财务引领。在企业经营计划完成过程中,需要财务全过程参与业务,通过财税政策的应用,准确的财务核算和分析等,确保业务规范,对产生差异的业务及时作出调整,确保预算指标实现,需要各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创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业财融合模式。

(三)业财融合技术保障问题在企业实际经营中,多数企业业务和财务都实现信息化管理,但存在信息系统独立的情况,形成信息孤岛,各项数据的提取和应用需要人工整理,给工作带来不便。财务分析核算中需要的外挂资金结算系统、资金支付审批流程等管理风险防控重点环节还需要系统融合,但由于人员素质和系统功能多样等原因,系统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业财融合流于形式。

(四)业财融合制度保障问题目前,多数企业绩效考核机制主要以利润、收入为重点绩效评价指标,这些考核指标主要反映在业务部门,财务部门的考核以资金占用、应收以及税收筹划为主,在指标上业财分离。在实际操作中,业财各自侧重点不同,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物流企业土地使用税减半优惠政策对仓储品种做出明确规定。而业务部门在仓储合同签订时更多关注的是价格而不去考虑税收优惠,如果签订的合同是不能减税的仓储标的物,就会失去土地税减半的优惠政策,给公司整体利益带来损失。

(五)业财人员素质问题业财融合要求财务人员做到比业务人员更懂业务,业务人员要具备基础的税务和成本核算知识。目前,企业财务人员侧重于对业务成果的核算和分析,由于不参与业务全过程,不能结合数据产生的业务背景进行分析,对业务不具有指导性,对公司的决策不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很难实现有效的业财融合。

四、基于业财法税融合模式的企业发展策略

(一)培养合法“证据链”思维首先要准确把握法律界限,符合商业逻辑地合理规划交易结构和商务活动、有效地进行财务规划和税务安排;其次要保证交易结构和商务活动、财务规划和税务安排具有完整的内在逻辑一致性,而且要有充分的证据材料。

(二)保持“四流一致”应遵守的规则首先要求业务流、合同流、票据流保持一致。其中业务流是基础,必须要有真实的业务活动,同时符合商业逻辑的合同流是业务流的证据支撑。二者缺一有可能构成合同欺诈;如果企业还开具增值税发票,就有虚开增值税发票嫌疑。“四流一致”强调维持业务合规性与灵活性的平衡关系。业务合规性,只要业务真实,资金流与其他三流并不要求保持整齐划一的完全一致,而是允许通过委托收付款方式实现资金流与其他三流间接一致。灵活性体现在资金流与业务流在特殊情况下并不必然强求一致。“四流一致”强调维持两者的平衡关系。

(三)重视目标一致性和业财法税融合模式企业要重视业务、财务、法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财务部门要积极与税务部门联系,协调处理税务事项,必要时法务部门协助财务部门处理税务部门意见。在企业最高负责人的引导下定期召开会议讨论三部门之间目标一致性问题和业务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需要协调的问题。业财融合:企业不同的业务活动经过财务会计的记录形成会计信息,经过税务信息系统完成纳税。财务将财税信息提供给企业管理层,他们再运用获知的财税信息考虑是否需要调整经营方向以及是否改变业务模式最终进行合法有效的经营决策,从而实现业财的统筹规划。业财税融合:企业业务活动形成的会计信息为税务决策提供依据。作为税务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获知的纳税信息为企业业务活动提供财税政策支持。企业也可以综合考虑税收优惠政策,通过调整经营活动和业务模式使企业实现综合税负最小化或税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业财法税融合:企业内外部活动需要开具发票,发票形成的是比会计记录效力更强的业务操作证据。这些内外部证据构成的证据链可为法务部门提升业务的合规性提供支撑。合同被法务部门审核,一方面指导具体的业务活动,另一方面指导理财、税务规划等相关财税管理活动。与此同时,财务数据和税务规划方案也成为企业经营合规性的佐证。

(四)注重技术保障和制度保障业财法税融合:企业内外部活动离不开发票,发票可以形成比会计记录效力更强的业务操作证据。除了发票,还存在合同、发货单、运输单、付款凭据等内外部证据形成的证据链可以为法务部门提升业务的合规性提供支撑。合同等业务活动的证据被法务部门审核,一方面可以指导企业具体的业务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指导企业理财和税务规划等相关财税管理活动。

(五)注重技术保障和制度保障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加速普及,一些原本倚重人力的工作被机器取代,智能财税系统也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智能财税软件处理企业的业务、财务、税务问题,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可以规避很多财税风险。因此企业应及时更新财税系统。企业也应注重提供业财法税融合的制度保障。比如绩效考核机制方面,在考虑各部门原有考核机制基础上综合考虑业务财务法务部门综合绩效。

篇(8)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0-0017-02

福利企业作为具有典型的社会主义特色及中国特色的企业形式,是国家和集体为助残疾人就业而创办的生产经营单位,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特殊企业。过去为解决残疾人集中安置就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在市场转型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调整的格局下,福利企业的发展出路又在何方?本文以此为线索,以期为福利企业新形势下的发展和残疾人的集中安置就业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1 福利企业的发展现状

对于福利企业的发展现状,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有关于社会福利企业近20余年来的发展的有关数据,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福利企业单位22783家,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人数为62.7万余人,创利润额为125.4亿元,相比于1994年,福利企业单位数减少了37450家,集中安置残疾人职工人数减少了28.2万人,下降幅度高达62%。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认为福利企业作为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特殊企业,在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上切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福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福利企业数量减少,作用渐弱

福利企业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吸纳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福利企业逐渐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利,大批福利企业倒闭,我国社会福利企业数量由1995年的60237家下降到2009年的22383家,全国福利企业残疾职工人数也从高峰时1995年的93.9万人降至目前的63.7万人,近十几年来总体上都维持了一个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在2007年国家对福利企业进行税收优惠调整后,福利企业似乎进入了一个“冰冻期”,不管是社会福利企业单位数还是安排残疾人集中就业人数以及福利企业利润额都在2007年出现拐点,下降幅度高达17%。

1.2 独立性差,过分依赖政府

脱离于计划经济的福利企业是在政府保护下成长起来的,缺乏独立的市场行为能力,加之后天大都发育不成熟,规模小,生存能力弱,只有在政府的政治、经济全方位的扶持下才能勉强维持并赢利。一旦这种扶持的力度减弱,福利企业的发展就将进入低谷。加之不少福利企业管理不善,经营方式粗放,广泛存在“坐”、“等”、“靠”的心理,使企业经营效益下滑,职工收入普遍较低。很多福利企业残疾职工的平均工资不到社会平均水平的40%,许多地方残疾人工资甚至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

1.3 部分企业以假乱真,骗取优惠

在2007年5月颁布实施的《残疾人就业条例》中对福利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有严格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不乏一些企业以假乱真,利用福利企业骗取税收返还,利用残疾职工安置率、上岗率等动态指标偷逃税款等。比如在研究中就发现存在一个残疾证在多个企业挂名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民政福利企业雇佣大量残疾农民工,当工人在农忙季节返乡劳动时,税务机关就很难准确计算残疾人的比例。

2 影响福利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福利企业自身不足

福利企业大都是在政府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大部分福利企业存在规模小、体制不灵活、缺乏科学管理经验等问题。在市场经济和产业升级的冲击下,导致相当的福利企业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福利企业急剧萎缩。在此条件下,由于多数企业对残疾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勒努瓦意义下的社会排斥,不仅不会吸纳新成长的残疾人劳动力,相反的还要排放大批失业残疾人。

2.2 福利企业政府管理上的政出多门和经营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在对福利企业管理上,这一认定过程管理程序复杂,存在多头领导,这表现在《残疾人证》由各级残联核发,福利企业的审批权和管理权主要归民政部门,安置对象是否符合减免税范围又由税务部门确定,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相当困难,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也使得准福利企业苦不堪言。另外,对于福利企业的经营范围规定只允许其从事工业性生产,不得进入经营性、服务性领域,否则将被取消资质,不再享受相应的优惠待遇,这极大地束缚了福利企业的发展空间,而一旦被取消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一些企业便开始辞退残疾职工。

2.3 税收优惠办法不完善,存在漏洞

首先对于流转税,按照相关规定,每位残疾人每年可免征或减征的增值税或营业税最高不得超过3.5万元。这就存在很大问题,每人每年3.5万元封顶是全国一刀切的标准,没有考虑到中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封顶政策只能是压缩福利企业的利益空间,将其置于更加不利的位置上;其次对于企业所得税,采取成本加计扣除的办法,按照企业支付残疾职工实际工资的2倍在税前扣除,由于残疾职工的工资不高,使企业所得税优惠力度偏小,这也进一步减弱了税收优惠办法对福利企业的支持力度。由于企业退税政策的粗放型规定,一些企业为了免税、退税让残疾人挂名在企业,但并未提供任何工作机会。据国家审计署的统计,全国福利企业2001年实际退税70亿元,国家一年付出平均一个残疾职工1万多元的代价,但是,全国福利企业残疾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还不到4000元。

2.4 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冲击

经历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以及中国加入WTO,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福利企业不仅受到内部企业的冲击,更要面对来自外部市场的竞争,加之福利企业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的缺陷,福利企业被无情地卷入竞争的洪流,在市场竞争中屡屡受挫,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3 推动福利企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无疑,在当前条件下,福利企业面临着一个新的形势,当然也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如何推动福利企业在新的考验下健康发展,继续发挥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积极作用显得极其重要与迫切,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政策扶持

适应经济体制转轨与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需要,积极推进福利企业改制,进一步放宽甚至取消对福利企业的行业限制,给予福利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鼓励福利企业进入经营性、服务性领域,包括商贸、餐饮、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调整就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弱化福利企业举办主体的门户之见,大力推进社会福利企业社会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鼓励社会力量吸纳残疾人和兴办福利企业。当然福利企业也要消除过分依赖政府的心理倾向,要树立正确的市场观、竞争观、效益观和科学观,政府扶持是外因,只有通过福利企业自身努力才能改变被动的局面。

3.2 经济刺激

3.2.1 专产专营

关于专产专营,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关于庇护工厂的办法,也可以确立残疾人在某些特定领域的垄断地位,比如在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就规定非视力障碍者不得从事按摩业。当然这在2007年5月颁布的《残疾人就业条例》第三章第十八条也有类似规定。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危机、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对于特点领域的特点行业规定由福利企业专产专营对于破解福利企业发展难题,帮助其渡过冰冻期,未尝不是一种办法。

3.2.2 政府采购职能与福利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

篇(9)

企业发展史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实践表明,从文化的层面来说,企业哲学产生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个企业理论新课题,是哲学文化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必须要正视它的出现与存在。特别是从事企业经营活动者和哲学研究者及社会文化研究者更要重视它,大胆的发展它,定位研究对象,拓宽思路,做出有建设性的企业哲学研究和应用。

大家都知道,准意义上的企业是产生于20世纪中叶,而朦胧的企业哲学则发轫并隐括于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理论之中。今天我们所谓的企业哲学概念则出现于去年,发展于今年,特别《引申》一文的产生,使这一概念性的“命题”有了学术性的生命力延续和继承。因此,作为企业哲学研究和应用者,在定位的时候务必有所正视,坚决不能“追赶潮流而花样翻新的时髦,或为一己之所为!”(见《导读》一文),同时更要明白“企业哲学的研究是不能停留在学术理论的推理层面上,而是要在企业实践中来完成它,证实的它的正确,完善它的理论基础,促使它对企业发展产生出实施有效的办法,矫正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同上)也就是学术研究与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学术思想构建,而不切合学术研究所得出的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则是一种盲从,更是有损社会资源和浪费社会资源的一种行为。

因此“定位企业哲学研究、拓宽企业发展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是哲学与企业经营,企业与哲学文化相结合的法则。如果脱离了定位研究和拓宽思路这一条“法则”,那么所得出企业哲学研究和实践的结果是不能都适应企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更不能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

如果对企业哲学定位不准确,那么得出的企业实践是一种劳而无获的结果。也因此就陷入了企业理论的恶性循环中,并且被企业文化的外表魅力所侵蚀,不能理解“三赢策略”的真谛,不能以人文关怀精神来发展企业。于是就会出现“投资大亏,企业刚起步就倒闭;企业编织出美丽光环下所笼罩的严重亏损发展(特别国企);企业帝国资本式的垄断,造成市场经济失调,导致社会贫富悬殊”等等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在不断恶化市场环境,腐蚀社会环境,损害企业发展环境。当然这些并不是危言耸听的故事,无数次的企业惨痛失败、倒闭的教训和赤字化的亏损报告表明,这的确不是真实的谎言!而这些事例与实例,大家可以通过网络资料随便就能找出一大堆来。譬如当年的“亚细亚”等等到最近 “xx公司”的严重亏损等等,还有昙花一现式的追赶时髦的“xx公司”的企业哲学等,多不枚举。

通过多次深入的分析、研究表明,上述这些现象和事实,他们是没有注意到企业哲学的层面,没有进入“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大基本企业元素”中去探讨“企业主体人”与“企业客体物”之间的关系,往往被糖衣炮弹式的企业文化所诱导,以至于企业内部的结果和外在的企业市场不适应。当然也有其它的客观原因存在,而这些客观原因也是没有发挥企业哲学的意识,即使那时还没有企业哲学概念的产生,他们至少来说还没有朦胧的企业哲学思想和意识,用中国《易》学思想来说就是“太极的哲学”,无形而有形,融于自然规律之中不被人们所察觉。

篇(10)

长期以来,公路运输企业作为我国公路物流的服务主体,为大量的商业企业、生产企业以及其他的物流服务需求者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较之于其他的运输方式,公路物流运输系统具有以下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公路运输方便灵活,运输距离和周期相对较短,运输规模适中;其次,公路运输路网系统建设成本较低、运输过程简易,因而节省成本;然后,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公路运输方式的通达度和衔接度相对较高;再次,公路运输的业务综合性更强,它与装卸、搬运、仓储等行业关系密切,有利于协调和整合各种行业资源,促进和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最后,公路运输方式的针对性强,往往可以实现送货上门等个性化服务。

但是,随着公路运输环境的变迁,公路运输方式开始逐步显现出一些不足和局限性。这些新出现的问题与公路运输方式固有的问题一起,逐渐成为制约公路运输方式发展的重要因素。公路运输自身固有的缺点包括:公路运输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因此在管理方面往往暴露出一些力不从心,比如相对于火车运输方式中线路的优化调度功能,它就显得捉襟见肘;公路运输方式的交通事故率较高,相对于火车等运输方式,安全性能较低;公路运输方式在车辆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控制不足,往往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公路运输造成巨大的环境负担,无论是空气污染还是噪声污染,公路运输都可以说是难辞其咎。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逐步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公路运输企业也面领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公路运输路网不断完善和合理,公路运输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公路运输企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公路运输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油价不断上涨,公路运输的成本不断增加;其他运输方式对公路运输的冲击日益增强,行业之间的竞争激烈。基于以上正负两方面的因素,公路运输企业必须及时应对,不断完善自身,趋利避害,争取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笔者认为,未来我国公路运输企业的发展,应该与公路运输方式的变迁和发展紧密结合。2010年,郗恩崇教授在名为《新形势下道路运输企业的发展》的专题报告中指出,未来我国道路交通运输坚持的主要方针即:全面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于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在此基础上,他认为未来道路交通运输的发展的任务主要包括:调整道路运输结构、鼓励和发展乡村道路运输、道路运输企业实行集约化经营、优化道路运输模式,实现其组织化、取消道路运输的地方保护,完善调控办法等。

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公路运输企业的发展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在公路运输业务继续快速增长的这一背景下,公路运输企业必须不断加大投资,完善管理经营制度,提升自身的服务理念。公路运输业务的快速增长,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据研究,公路运输的运输增长量和周转量的增长与GDP的高度相关。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GDP的持续稳定增长将继续推动公路车流量的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公路运输客运量和货运量的规模将分别达到25000亿人公司和15000亿吨公里,其运输空间增长巨大。其次,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乡村运输业务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势必带动城镇居民出行的频率和物流运输的载量。另外,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行,许多农村修建了公路,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公路运输业务的快速发展;其三,公路运输干支线“网络”的不断优化和完善;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日益加大,我国国家高速公路网总体上已经基本了实现了“东网、中联、西通”的建设目标。公路运输网的逐步完善,是公路运输高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因此,随着公路运输业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公路运输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物流服务水平和管理经营水平,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物流运输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其次,公路运输企业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大力开发和发展智能型的现代运输系统,以提高公路运输的科技含量和运输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事故率。

所谓的智能运输系统,即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为ITS,它是一种融数据通讯传输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地面运输管理体系。这种运输管理体系有利于全方位地协调和调度各种运输资源,从而形成一种安全、准确、高效的运输模式。

智能运输系统是未来公路运输发展的重要方向,也可以说是未来公路运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为在节能环保低碳的要求下,任何企业,只有运用最低的成本创造出最高的效益,才会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在科技含量和企业效率等方面有所突破。

再次,公路运输企业应该朝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集约化和规模化边成为其趋势。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公路运输企业普遍存在诸如运输企业遍地开花,分布散乱、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这些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公路运输企业的发展。由于公路运输自身固有的灵活机动的特性,运输企业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因此公路运输企业往往遍地开花,却缺乏与之配套的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此背景下,未来公路运输企业整合各种资源、逐步形成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的趋势已经是大势所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公路运输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也使得公路运输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继续发展壮大。

最后,围绕着降低能耗、提高运输效率、确保运输安全这三大目标,未来我国公路运输企业将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公路运输车辆的功能逐渐单一化和专门化。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消费指数的逐步增长,保鲜、冷藏的公路运输业务大力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公路运输企业在这方面的运输车辆还没有形成专门的运输功能,而主要是从其他运输车辆临时借调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保鲜、冷藏等运输车辆的发展必将会朝着单一化和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专门性运输车辆的开发和投入使用。随着公路运输业务的不断发展,中长距离的公路运输的需求不断增加,公路货运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长途、重载、高速。一些大吨位的运油车、一些重型的专用运输车等新型专用运输车辆已经被研发被逐步投入使用。

未来公路运输的专业化趋势,是和公路运输的三大目标紧密相连的。要降低能耗,必须加大车辆的科技投入,比如保鲜、冷藏技术的研究发展;而要提高运输效率,则必须加强车辆的调度,加强运输环节的管理,发展重载、高速运输;确保安全,则必须在前二者的基础之上实现以人为本,加强人员管理和资金投入。

除此之外,物流行业自身的发展和变化也将对公路运输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新的形势下,公路运输业只有抓住机遇,勇于面对挑战,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运输行业中生存下来。一方面,未来公路运输企业必须及时跟进物流行业发展的脚步,在企业投资、经营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变革和完善,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准和管理水准;另一方面,公路运输企业也要依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资源和设备资源,在企业的科技研发方面加大投入,使企业朝着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令荣,刘飞.中小型公路运输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型研究[J].辽宁经济,2006:(3)

[2]孙玉梅,关于运输成本的几个问题分析.时代经贸,2007:(7).

篇(11)

1 我国汽车用品营销企业的发展概况

汽车用品营销企业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型企业群体,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从业人员增长达到4000多万人。汽车用品营销企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展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目前,汽车用品营销企业已经突破了区域界限,开始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发展,不仅追求在省内、国内的发展,而且立志在全球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投资,实施跨国经营。

2 汽车用品营销企业发展及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规范与完善,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春风吹向民营企业发展领域时,汽车用品营销企业的一些思想敏锐的管理者不断认真学习、深入思考,认识到确定管理目标的重要性,并认识到通过达成目标能凝聚各方面的力量,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使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最富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个过程既显示企业全体职工的奋斗精神,也展示了管理者的战略才智和工作业绩。为此,在国家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一些企业结合企业自身状况及外部条件,分别制定出长期、中期、短期目标,将其作为本企业全体员工的奋斗方向。如广西鑫发汽车用品服务公司制定的近期目标是打开柳州及广西的汽车服务市场,中期目标是利用两年的时间建立一套渗透到柳州及周边地区汽车服务市场的层次明晰、效率高速的市场营销体系,长期目标是创建具有影响力、幅射力、推动力的现代化一站式汽车服务企业。为了保证其目标的实现,从纵横两方面分解目标。在近期总目标下,横向目标分为:管理目标、发展目标、建设目标;纵向目标分为:部门目标、班组目标、个人目标。把全部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网中,以每个人、每个组、每个部门、每个方面实现各自的目标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目标管理以其指导、激励作用,加之检查、评估措施,使企业近、中、长期目标在分别实现的情况下不断转换,不断发展。企业经营管理突出了系统的、整体的管理,以及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和成果、绩效的管理。

2.1 企业经营管理下的品牌经营管理

过去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在推行品牌经营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和限制,致使许多汽车用品营销企业发展经营管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受到挫伤。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科学管理已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这给汽车用品营销企业提供更大机遇的同时也向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观念提出了更严峻挑战,在当前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方法不断转变,汽车用品营销企业在转变经营管理方法使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因素都促使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进一步落实。品牌经营管理意识强的企业管理者借改革的机遇,争取到更多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实现了进一步的完善,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以营销和服务为主的汽车用品营销企业,企业管理者实行企业经营管理中普遍重视品牌经营战略和服务管理理念。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关制度和条例既是管理者实行经营战略和服务管理理念的尚方宝剑,又是管理者负责企业发展的舵手,实行科学经营管理,加强服务理念管理。在对企业发展的人、财、物的管理中,强化人的管理,规范财和物的管理,把改革和发展作为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从转变企业经营的战略思想发展和转变员工思想观念入手,制定企业发展目标,建立建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全程管理,在实行企业经营管理中逐步提升品牌经营管理。

在实行企业管理的同时,企业管理者赋予各部门各班组相应的权力。在企业实行分层管理,责、权、利结合,形成管理群体,并建立监督检查系统,职责清楚,层层负责。岗位责任到个人,绩较到班组。实行广纳人才,打破企业家庭管理制,实行绩较结构工资等,逐渐形成适应市场的内部管理机制。品牌经营管理使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负有许多方面的责任,因而,对企业管理者的政治与市场管理和业务素质,特别是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企业经营管理下的服务理念

企业经营服务理念是营销和服务企业发展的主要战略步骤,服务理念和品牌经营战略是相互联系的,品牌经营战略必须要完善的服务理念辅助。服务经营管理对服务理念起着约束、控制、监督的作用。

尊重客户,理解客户,持续提供超越客户期望的产品与服务,做客户们永远的伙伴。这是以营销和服务为主的企业一直坚持和倡导的服务理念。

2.2.1 每走一步,首先想到的是顾客。在企业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产生了变化。面对众多的商品(或服务),消费者更乐于接受质量好的商品(或服务)。这里的质量不仅仅指产品的内在质量,还包括产品的包装质量、服务质量等一系列因素。因此必须全面地、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应站在顾客(或消费者)的立场,而不是站在公司的立场上去研究、设计和改进服务。完善服务系统,加强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对顾客在使用商品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帮助解决,使顾客感到极大方便。高度重视顾客意见,让客户参与决策,把处理客户的意见作为使顾客满意的重要一环。千方百计留住已有顾客。建立一切以顾客为中心的机制。其中各个机构的设立、服务流程的变革等等,都要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对顾客意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2.2.2 顾客永远是对的。第一,顾客是商品的购买者,不是麻烦制造者;第二,顾客最了解自己的需求、爱好,这恰恰是企业需要搜集的信息;第三,由于顾客有“天然一致性”,同一顾客争吵就是同所有顾客争吵。

2.2.3 顾客满意三要素:商品满意:指顾客对商品品质的满意。服务满意:指顾客对所购商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的一种肯定态度。无论商品多么完善,价格多么合理,当它见诸于市场时,都必须依赖服务。“售后服务制造永久顾客”。

这些服务理念是靠企业全体员工的努力来实现的,企业管理者在实行服务管理过程的同时应要时刻学习和熟练掌握商品知识,研究顾客心理以及接待与应对的技巧。平日多努力研究顾客的购物心理、销售服务技巧,多学习商品专业知识,多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多研究员工心理状态,寻找激励员工积极工作的方法,就不仅会在服务的层面上有所提高,也激励着员工在企业积极肯干的精神,这将企业的服务理念推上更高的台阶。

2.3 创立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

具有企业经营管理意识的汽车用品营销企业十分注意树立企业形象,以期扩大社会影响,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世界上许多企业都把企业形象作为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兴起了企业形象塑造热潮。成功企业形象塑造能够使企业员工形成充满活动的整体,以取得社会大众的信赖,产生最佳的经营环境。以营销为主的汽车用品营销企业在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过程中,也要靠良好的形象去争取客户、开发客户,吸引客户和稳住客户,以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为此,汽车用品营销企业要努力改善企业面貌,要通过多渠道为企业创设良好的发展目标和生活环境:树立全方位服务观念,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以促进企业长远利益发展和客户至上为目标,在努力提高企业发展的同时;加强全体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力争以一流的产品、一流的质量、一流的服务去赢得客户的满意、同行的肯定和社会的承认。

参考文献:

[1]尚晓玲,周建波.汽车品牌的网络营销模式探讨[J].企业活力,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