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TU311.4;TU3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974(2016)03-0048-07
早期的施工力学问题主要存在于桥梁[1-3]和高层建筑[4]中,随着大跨空间结构、复杂结构的蓬勃发展,结构施工的周期和复杂性都大大增加,而且施工过程与结构最终成型状态关系更加密切,施工力学问题在大跨度钢结构中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国外在大跨度钢结构施工力学问题方面公开发表的文献较少[5-6].国内对施工力学的研究则主要基于时变力学理论[7],将施工过程离散为若干施工阶段进行分析,常采用生死单元法和分步建模法[8],将连续的施工过程进行离散化求解.生死单元技术采用一次性建模,然后按照实际施工步骤逐步“杀死”或“激活”单元来模拟整个施工过程结构的受力及变形状态,避免了单元网格的重新划分,只需建立一次整体模型,但其缺点是单元被激活后可能发生漂移而与实际的安装位形不符,出现较大偏差甚至求解不能收敛;分步建模法是按照施工步骤边建模边求解,可精确控制施工过程中构件的安装位形,不存在生死单元技术由于“死”单元的“漂移”而导致刚度矩阵病态的问题,其缺点是每个施工步骤都需导入上个施工步分析的应力状态作为本次分析的初始应力状态,重复建模.而且传统有限元方法在大变形、大变位等这类施工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的非线性问题求解方面往往存在较大困难.
向量式有限元[9-11]是一种基于动力学求解的数值方法,它从传统的牛顿力学出发,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此方法可以应用于所有符合牛顿定律的力学问题求解,不需求解联立方程组,不存在非线性求解的收敛问题,尤其适合于动力问题.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将其引入到结构分析中[12-16],可以完成诸如大变形、大位移,甚至是刚移等一系列非线性分析.本文利用向量式有限元理论计算与时间的依存性,进行大跨度钢结构施工力学分析,为大跨度钢结构的施工力学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1 向量式有限元概述
向量式有限元的理论构架不同于经典结构力学,选择了一组不同的概念描述和简化假设.在向量式有限元基本理论中了传统结构力学中的一些简化假设,例如刚性杆件、运动和变形的分解以及路径独立的过程和静态解,杆件的变位量和变形量是没有限制的,而把时间也作为分析的一个变量来考虑.因此,向量式有限元能够考虑运动进行的全部过程,处理作用力和操作环境持续变化的真实状况.同时,向量式有限元引入了数值计算方法,避免了多层次的迭代计算,求解过程中不形成刚度矩阵,因此不仅能够方便地处理大变形、大变位等几何非线性问题,也能够处理材料非线性和状态非线性等不连续行为.
1.1 求解过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于每个质点有:
2.2 千斤顶单元
大跨度钢结构在安装过程中采用支撑胎架,为便于卸载,一般使用千斤顶作为临时支撑与结构之间的连接,千斤顶在卸载施工中有较大的承载能力,且便于控制.基于千斤顶工作中受压而不受拉的特点,可采用与张拉索单元类似的模拟方法,建立千斤顶单元的内力计算公式.不同的是,千斤顶单元只能受压不能受拉,因此,当fA2B2>0时,E0=0.
3 大跨度钢结构施工力学分析
施工力学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有限单元法、时变单元法和拓扑变化法等.时变单元法是指离散网格不变,通过单元大小的变化来实现求解区域的变化,但存在数值积分稳定性问题.拓扑变化法应用拓扑学原理用数值手段实现求解区域的变化,但要求时变次数不能太多,否则计算效率不高.有限单元法因为理论成熟,易于程序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对于大变形、大变位甚至刚移等非线性过程的求解往往很难收敛.本文采用向量式有限元方法,可根据实际施工顺序通过确定新增单元或节点,直接建立新增构件加入初始模型进行分析.由于向量式有限元求解本身即为动态求解过程,因此不需调整参数,真实模拟实际施工顺序,跟踪受力和变形过程.
3.1 算例1
如图3所示的悬臂梁结构,分为4段施工,仅考虑自重荷载,后续构件的安装按照切线的方式进行.悬臂梁截面规格为H1400 mm×500 mm×10 mm×22 mm,材料弹性模量为2.06×105MPa,密度为7.85×103 kg/m3.
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中的生死单元法和本文方法分别计算各阶段节点挠度,结果如表1所示.考虑在施工过程中,两者均按照切线方式进行下一步施工,对比生死单元法和本文方法可知,两者结果相差不大,这表明本文方法是有效的.
3.2 算例2
如图4所示两端为铰支座的索桁架初始态,拉索均为无应力长度,粗实线表示钢拉杆Φ102 mm×6 mm,弹性模量2.06×105MPa,细实线为拉索Φ20,弹性模量1.6×103 MPa,密度均为7 850 kg/m3,不考虑自重影响.通过张拉AD和CD两根拉索对索桁架进行预应力张拉,直至最终态(见图5).
建立向量式有限元模型,其中杆件BD采用杆单元,拉索AB和CB采用索单元,拉索AD和CD采用张拉索单元.对拉索进行张拉有两种模拟方式:一是设置阻尼系数,采用拟静力分析的方法,拉索长度一次变更到原长,忽略拉索长度变化及预应力建立的过程,得到最终成形状态;二是设阻尼系数为零,采用动力分析的方法,拉索长度以一定的速度逐渐变化至原长,这样可以跟踪模拟预应力在整个结构中建立的过程.
图6和图7分别给出了采用这2种方法得到的单元内力和节点竖向位移时程曲线,其中阻尼系数为0时,拉索提升速度为4.06 mm/s.
由图6和图7可知,当阻尼系数为20时,拉索原长突变,内力和位移曲线均产生振动,但随着阻尼力的作用逐渐趋于最终结果;当阻尼系数为0时,因为拉索原长以缓慢的速度变化,产生的振动较小,而内力和位移均缓慢增加,最终也达到了平衡状态.算例表明,采用两种方法得到的最终结果是一致的,内力为6 933.4 N,竖向位移为250 mm,且与理论解一致.
4 工程实例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口海岸深水航道试验大厅屋盖采用大跨度张弦桁架结构体系,跨度达119.8 m,上部钢屋盖支承于下部型钢混凝土框架柱,一端简支一端滑动(图8).屋盖由18榀张弦桁架组成,单榀桁架采用倒三角截面立体管桁架形式,矢高7 m,垂度5 m,总高12 m;下弦拉索采用PES7-163缆索,弹性模量1.95×1011MPa,施加预应力1 190 kN.根据工程特点及施工条件,采用单榀桁架带胎架张拉,支撑胎架与桁架之间通过千斤顶连接,支撑胎架卸载后,桁架沿轴向累积滑移技术进行钢结构安装.支撑胎架采用2.0 m×2.0 m格构式标准节,高22.0 m.立杆采用L152×6,横杆采用L75×6,斜杆采用L100×6,柱顶连梁采用I20a,如图9所示.
根据实际施工过程,首先在胎架上拼装上部刚性管桁架,然后挂索并进行张拉,利用向量式有限元可以首先将拉索的弹性模量设为零,分析上部管桁架自重作用下的受力状态,然后改变索长进行张拉模拟.由于本工程为单榀张拉施工,本文对钢结构屋盖端部的第一榀张弦桁架施工张拉过程进行模拟分析,跟踪结构位形及内力变化.
建立向量式有限元模型,管桁架使用梁单元模拟,撑杆为杆单元,考虑张拉过程实际情况,假定拉索的端部索段为原长可以改变的张拉索单元,以此模拟张拉过程,中间索段为只受拉不受压索单元.桁架下部采用双拼格构式支撑胎架,桁架与支撑胎架之间通过千斤顶单元连接.时间步长取为0.000 12 s.
图10和图11分别为上部钢桁架跨中竖向位移和支座节点水平位移时程曲线,图12和图13分别为拉索内力和千斤顶内力时程曲线.0~1.2 s为钢桁架拼装阶段,设阻尼系数为30,拟静力计算跨中位移逐渐达到静态稳定;1.2~13.2 s为预应力张拉阶段,令阻尼系数为0,进行动态分析,位移和内力逐渐增大,但在6.6 s左右时跨中位移和内力均有突变,这是由于在6.6 s时千斤顶内力变为0,由图13可知,此时钢桁架脱架.当时间为13.2~18.0 s时,令阻尼系数为30,位移和内力趋于稳定.最终得到跨中竖向位移为212.4 mm,支座节点水平位移为-77.1 mm,拉索内力为1 193.4 kN,千斤顶内力为零.
图14和图15均为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程序根据目标索力进行找力之后的分析结果,跨中竖向位移和支座水平位移分别为211.0 mm和-76.6 mm.拉索索力为1 190 kN,临时支撑可以脱架.
5 结 论
1)本文基于向量式有限元的基本理论,推导了张拉索单元和千斤顶单元两种新型单元,实现了施工力学实时分析,编制了含有张拉索单元和千斤顶单元的结构计算分析程序,实现了预应力张拉过程分析.
2)编制了大跨度张弦桁架张拉施工分析程序,并针对具体工程进行了模拟,验证了理论推导和程序的有效性.但自编程序的计算效率与传统有限元相比还有待提高,可优化程度较大.
3)施工力学分析的难点在于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几何、材料和边界条件等均有可能随时间变化.相对于传统有限元分析方法来说,本文提出的分析方法从动力学方程出发,能够适应大变形、大变位等复杂非线性条件的分析,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且能够跟踪施工过程中的内力和位移变化情况,得到整个施工过程中内力和位移的动态时程曲线,监控施工过程的安全,对内力和位移较大的杆件与节点进行预警.
参考文献
[1] 向中富.桥梁施工控制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1-10.
XIANG Zhong-fu.Control technique for construction of bridge[M]. Beijing: China Communication Press, 2001:1-10.(In Chinese)
[2] CHIU H S. Long-term deflection control in cantilever prestressed concrete bridge I:control method[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ASCE, 1996, 122(6):489-494.
[3] 杨孟刚, 陈政清. 自锚式悬索桥施工过程模拟分析[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3(2): 26-30.
YANG Meng-gang, CHEN Zheng-qing. An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stages simulation for self-anchored suspension bridges[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2006, 33(2): 26-30.(In Chinese)
[4] 李瑞礼,曹志远.高层建筑结构施工力学分析[J].计算力学学报,1996,16(2):157-161.
LI Rui-li, CAO Zhi-yuan. Construction mechanics analysis in tall buildings [J].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1996,16(2):157-161.(In Chinese)
[5] LEVY M P.The Georgia dome and beyond achieving lightweight-long span structure[C]//Proceedings of IASS-ASC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New York:ASCE, 1994:560-562.
[6] GEIGER D H.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wo cable domes for the Korean Olympics[C]// Proceedings of IASS-ASC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hells,Membranes and Space Frames.Osaka:ASCE,1986:265-272.
[7] 王光远.论时变结构力学[J].土木工程学报,2000,33(6):105-108.
WANG Guang-yuan. On mechanics of time-varying structures[J].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0,33(6):105-108.(In Chinese)
[8] 刘学武,郭彦林.考虑几何非线性钢结构施工力学分析方法[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0(2):161-169.
LIU Xue-wu, GUO Yan-lin. Construction mechanics analytical procedures for steel structures in view of the geometric nonlinearity[J].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8,40(2):161-169.(In Chinese)
[9] TING E C,SHIH C,WANG Y K.Fundamentals of a vector form intrinsic finite element: part I. basic procedure and a plane frame element [J]. Journal of Mechanics, 2004, 20(2): 113-122.
[10]TING E C,SHIH C,WANG Y K.Fundamentals of a vector form intrinsic finite element: part Ⅱ. plane solid elements[J].Journal of Mechanics, 2004, 20(2):123-132.
[11]SHIH C,WANG Y K,TING E C.Fundamentals of a vector form intrinsic finite element: part Ⅲ. convected material frame and examples[J]. Journal of Mechanics, 2004, 20(2):133-143.
[12]WANG R Z,CHUANG C C,WU T Y,et al. Vector form analysis of space truss structure in large elastic-plastic deformation[J].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Civil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5, 17(4): 633-646.
[13]WANG C Y, WANG R Z, CHUANG C C, et al. Nonlinear analysis of reticulated space truss structures[J].Journal of Mechanics, 2006, 22(3): 199-212.
[14]向新岸. 张拉索膜结构的理论研究及其在上海世博轴中的应用[D]. 杭州: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2010:114-124.
XIANG Xin-an.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cable-membrane structures and application on the EXPO axis project in Shanghai [D]. Hangzhou: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2010:114-124.(In Chinese)
[15]朱明亮, 董石麟. 向量式有限元在索穹顶静力分析中的应用[J]. 工程力学, 2012, 29(8):236-242.
ZHU Ming-liang, DONG Shi-lin. Application of vector form intrins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to static analysis of cable domes[J].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12, 29(8):236-242.(In Chinese)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去,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增强学习的兴趣,主动的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通过同学们熟悉的生活问题分东西来创设情景,引出问题,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使学生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快乐的气氛中进入新课的学习,使之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因此,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改进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乐学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发展为基本,确保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为学服务,教的过程要顺应学的过程,教的效果应体现为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向积极参与转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自主活动、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体验到主动学习的乐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乐学。在教学实际操作中,一开始可以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法来进行,以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去做。如在讲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我采用直观教学,先在纸上画了一个圆,把圆剪下来,再沿着圆心对剪,形成两个半圆,又把两个半圆对等地分成若干份,剪开,这个圆就变成了许多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了,接下来把这些小纸片拼一拼,就变成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了。在演示圆变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过程中,动作比较慢,并适时做点说明,图形放高一些,并在学生中走动,让所有学生都看清圆变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全过程。因为演示得比较清晰,学生观察得比较仔细,学生很快得出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借助以前掌握的长方形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的认知,推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直观展示、抽象概括、演绎运用、动手实践等手段,紧紧围绕解决圆的面积计算展开,每一个环节都有一重点,这样环环相扣,直到问题解决。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都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 加强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尤其显得特别重要。作为乡村教师,我想谈谈自己是怎样进行学法指导的,我的主要做法是:
(1)向学生积极推荐。古人说:“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活动,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由于农村学生阅读视野不够开阔,每个学生的知识和学习实践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学习方法必然不会是同一模式。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名人、学者的学习方法。如陈景润在摘取“歌德巴赫猜想”这颗“皇冠上的明珠”后说,学习数学要有三心:信心、决心、恒心。我还经常把报刊杂志上介绍的好方法摘录下来,推荐给学生,启发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取人之法为已所用。这样做,对学生学会学习是大有帮助的。
(2)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我作为班主任,经常与课任老师联系,请他们和我一起与学生探讨学习方法,谈谈自己是如何学习的,让学生借鉴。学生学到了老师的一些的学习方法,不但有利于他们认识不同学科学习规律,而且加深了师生感情。
(3)推广学生身边的好经验、好方法。每个班级都有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法大多是比较科学的、符合认知规律的。我班就有一些同学养成了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的好习惯。而且,有的善于分析、有的善于概括、有的坚持在课外阅读一些优秀作品等等。我就让他们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经验、体会。让学生举一反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要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我们确定要“扶”得多一点,但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而要重视学法指导,正是为了让学生尽早学会自己“走”,让学生学会学习。
4. 创设“小组合作学习”平台 ,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中表示自己的力量是单薄的,须重视小组间每位成员的力量与智慧。,“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感情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这些内容如果单独一个人做要浪费很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能节省时间,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通过小组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
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在表达上,科学,准确,具有简洁美。由于太阳光的照射,万物生长,形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形成四季更替,是简单创造了世界,这就是简单的美丽。无论是古代物理学还是近代物理学,追求美感是物理学的永恒主题,充分体会物理之美,从而掌握物理学习方法,更轻松地学习物理。
一、体会物理现象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涉及到大量的物理现象,比如四季变更,风、雨、雷、电的形成、磁石吸铁、电磁感应等。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通过日常的观察,创设物理环境,获得直观、具体的感性认识,感觉物理就在身边,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观察物理现象,体会生活中的物理,感受其结构美、和谐美等。学校教材上学习的物理知识,通常是经科学家的发现探究已经成为定论的知识,虽然不需要通过实验去探究人类未知的知识领域,但是学习物理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主观想法,观察物理现象、学习物理理论,对所学知识进行筛选并逐渐吸收。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首先观察一些物理现象,体会其带给我们的美的感受。比如物体的抛物线运动、行星的运行轨道、电子的绕核运动等,这些不同形式的运动,都形成了规律的运动轨迹,欣赏这些轨迹的美丽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亦或是可以从阳光在水珠中的折射与反射推算出来彩虹的弧度,通过彩虹的美丽,引起学习兴趣,更好的理解弧度、光的折射等知识。物理学科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物理学中的物理现象和自然现象,要充分发现物理之美,更有兴趣地学习物理。
二、体会物理理论之美,构建理论框架
所有复杂、繁琐的物理问题经过科学家的实验与研究最终都会落实在定理或公式之上,可以说物理的理论公式是科学家智慧与汗水的结晶,物理学的很多理论与公式都体现了物理学家对美的追求,体会公式理论中的和谐美、对称美,感受物理学科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是构建物理理论框架的基础。物理世界处处充满对称,球形的雨滴和行星,螺旋形的星系,网形的晶体等等,都呈现出一种具有美感的优化原则,也许宇宙也遵循着某种对称的原则。物理学理论中所体现出的对称性揭示了自然界的对称性。正粒子与反粒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对称形式也是物理理论和谐美德典范。感受大自然与物理学体现的理论之美,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自然和物理学的规律。物理学的理论之美主要体现在对称之美和和谐之美,从物理理论美可以揭示物理理论深刻的物理意义、构建物理理论体系。如动量守恒公式的对称之美,动量定理公式的和谐美,引力定理公式等等对称与和谐的公式。体会公式的美观与和谐,有利于知识的温故知新,加深对知识的系统理解,构成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比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物理意义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变化中的不变性。从公式上看也是极其美观对称的。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守恒观点,逐渐构建完整的物理体系。追求公式的美观和物理理论的和谐有助于提升审美,在学习物理时充分运用审美创造性去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培养创造力。
三、体会物理简洁之美,把握物理方法
从原子内部的基本粒子,到超过109光年浩瀚宇宙中的天体,物质运动纷繁复杂,但物理学中的“力”在“指挥”着天体与基本粒子的运动,并形成一定的运动规律。这些运动规律总都是由简单的几何曲线构成;大大小小的简单粒子组成这天体,构成了复杂的自然世界。物理学的所有研究成果,都是用简明的语言和最简洁的公式来表示。简练、概括、精确、形象以及逻辑上的高度和谐是物理理论的美学特征。体会这些特征,让物理学的所有知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是非常重要的。物理方法是物理思想的具体体现,比如有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分析法、归纳法、发散思维法、逆向思维法等等。通过这些物理方法建立物理模型,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变复杂为简单,既简洁又合理。很多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和重大发明,最终通过简单的实验展现出来。比如斜面实验和落体实验、牛顿的抛体实验等。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应参与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体验这一方法的简洁美之处。要充分学习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中的简洁美,最大限度的提高抽象逻辑思维,展现物理的科学美,培养审美能力。物理学美的体验不仅仅局限于视觉或听觉,更多的是靠心智去体验,进而产生的美的感受。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了解事物的本质与联系,从而把握物理的学习方法。
四、结语
物理美属于科学美的分支,其外在表现有理论公式美、实验美等形态,同时表现为简单而深远等特征。认识与了解物理美是从整体上把握物理学特征,是对更深层次对物理学的认识。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善于发展物理的理论美;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体会物理的现象之美,逐步发现、利用物理之美,更加轻松地学习物理知识。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61-02
一、研究意义和背景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石,除了经管类的学生必须学习这门课程,很多学校的其他专业学生也开设了这门课程。因为经济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就像《财经郎眼》这个节目中的口号所说的:生活无处不经济。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就开始奉行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主张政府应该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国家干预经济,成功地帮助资本主义世界走出了经济危机的泥潭,众多的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等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功不可没,虽然很多理论有争论,有各种不同的观点,甚至有批判,但是西方经济学也正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完善,在百家争鸣的各种理论中不断发展,适应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现实经济社会。尽管有各种争论和争议,但是西方经济学的很多基础理论在现实的经济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决策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不仅对西方国家,而且对于我国来讲,西方经济学中的核心基础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鉴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就要求我们要去学好它,研究如何更好地加以运用,并且在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用实践去完善丰富它,甚至去修正理论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之处。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案例分析法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
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内容庞杂,理论多,涉及的范围广,既要将理论讲透,又要深入学习运用案例,时间上比较紧。除了文字叙述之外,理论分析中运用了大量的模型、公式,运用到了高等数学的知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普遍老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特别是一些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看见公式、模型和各种图表之后,就产生了学习的畏惧心理,越是看不懂听不懂,就越是不愿意、不喜欢学,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比较难,有的学生在学习过后仍然感觉茫然
西方经济学中的很多理论虽然是从现实经济中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抽象得到具有一般规律的结论,有的也是人们的经验总结。一些经济模型的前提假设条件虽然不完全符合实际,但是是必要的,因为现实经济纷繁复杂,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如果没有前提假设条件,就无法构建模型,得不出任何的结论。严苛的前提假设条件,再加上各种公式,坐标曲线,组成的模型让人感觉眼花缭乱,如果没有很好的案例去深入到这些理论之中,将学生从理论中拉回到现实生活,就会让人感觉人云亦云,理论空洞不切合实际,学了半天不知道这些理论到底有什么用,有的学生在学习过后仍然感觉茫然。如何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还原到现实中,是我们作为教学工作者需要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案例更新速度快,对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西方经济学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一些案例需要不断地实时更新,因为经济状况是千变万化的,比方说GDP这样的宏观经济数据,就需要每年进行更新,如果在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时,还总是在用以前的数据,就很难说明问题,也不易被学生接受。还有国家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也总是在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行为,也在适时而动,如果不随着时事去更新案例,一直使用已经过时的陈旧案例,一是不能说明当前的经济形势,二是不能和过去做比较,三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西方经济学不像一些学科比如数学、英语、力学等,案例可以相对比较固定,它是一门时效性要求比较强的学科。案例的更新速度快,也对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案例分析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一)纯理论无案例分析
西方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都比较抽象,特别是使用众多模型来进行表述的方式,增加了初学者对它产生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如果仅仅是纯理论讲述,势必达不到良好的效果,也容易让人遗忘,更谈不上对理论的深刻理解,难以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和实用之处。抽象的理论往往让人感觉枯燥无味,提不起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倦感。
(二)案例较长,紧接理论之后,主要由教师陈述无讨论
如果案例比较长,主要由教师陈述且没有讨论,学生会产生疲倦感,而且是长时间被动接受理论,自己没有参与其中,会比较难找到学习的成就感,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冗长的案例也会压缩理论的讲述时间,影响教学进度。
(三)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讨论之后由教师陈述理论
在叙述一个理论之前,提出一个相关的问题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讨论,讨论之后由教师总结,再陈述理论。这种方法也能起到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自己参与进来,积极思考问题,能找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兴趣。但是这种方法对于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也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对讨论的问题比较熟悉,能灵活应对在讨论过程中遇见的各种状况,总结的时候也需要有一些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讨论中起到引导和主导作用,也需要合理把握时间,时间短内容少难以说明问题,时间长又会喧宾夺主影响进度。
(四)案例长度适中,教师陈述之后再讲解理论
如果案例长度适中且比较新颖,来回穿插于理论之中,就能起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吸引学生注意,一会轻松,一会严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疲劳感。这种方法也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案例的选取和案例融入理论中的节奏掌控,且案例的选取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冗余部分少。
就以上所列举的几种情况,第三和第四种都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能将这两种方法交替灵活运用,相信一定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改进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建议
(一)教师需加强学习,具备扎实的功底才能将案例灵活运用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深有体会,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要做一名好老师,就需要不断地勤奋学习,提升业务水平。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将每一个知识点吃透弄懂,才能熟能生巧,将各种案例灵活运用于课堂之中,胸有成竹,才能抛开教案,游刃有余。而且除了西方经济学的教材之外,还需要多看其他专业书籍,才能触类旁通,在编写案例时才有更多的素材,也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感觉更加实用。笔者曾经听过一位教授的讲座,他说一个老师要想上好一门课,不能只看教材那一本书,确实很有道理,让人感觉受益匪浅。
(二)案例需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经典案例与时事并用
新颖的案例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微观经济学中有一个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教学,也许一个案例涉及到好几个知识点,但是如果重复使用,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案例的推陈出新,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时事新闻,并把一些比较具代表性的时事编写成案例,放到课堂中来。当然经典的案例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将经典案例与时事并用,然后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相信更能说明问题。
(三)讨论式的案例能取得较好效果,应尽可能采用
讨论式的案例,能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能使老师与学生有更多的互动,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让老师和学生交流思想,在探讨中学习,成功的讨论式案例能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应尽可能采用。
(四)注意案例的长短,并且合理穿插于课堂之中
教学中应尽量避免长篇的案例,选取一些言简意赅,没有冗余,长度适中的案例。并且合理穿插于课堂之中。西方经济学由于运用到了数学公式和模型,课后也有一些习题,可以将这些习题作为案例放入课堂,先由学生做再讲解,理论陈述与讨论、案例分析、习题交替进行,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感。就像一个人坐多了想站起来,站多了又想睡一睡,是一样的道理。
(五)增强案例的趣味性,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教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和引用别人的案例相比较,学生往往对前者更感兴趣。有趣的案例,需要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而要用自己的体会编写案例,就需要教师多走、多看、多想,多外出学习,多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见多识广,才能有更多的素材编写成案例。同时也需要老师平时注意收集各种趣闻趣事,慢慢积累,增强案例的趣闻性,提高理论的实用性,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论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本文对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最终得出结论:要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升业务水平,不断更新案例,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同时注意案例的长短,与理论分析、讨论、习题交替进行,增强案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相信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0引言
行政管理学最早诞生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二十世纪后期我国进行了一次行政科学研讨会议。会议对行政学进行深入研究,在会议中明确指出我国需要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科体系,同时,也规定了我国行政管理学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次会议代表着我国行政管理学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习和科研工作与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使该学科的特性良好的发挥出来,才能对我国的发展增加新的生命力,才能够达到行政管理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1行政管理学教学方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行政管理学与其它管理学有着巨大的差异,该学科具备管理学的基本特性外,同时行政管理学科与政治学科也有着很大的联系。行政管理对象众多,学科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同时因为该学科与众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行政管理学科也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在行政管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入调查,以此为基准才能进行教学方法的确定,做到因材施教。行政管理学教学方法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基本原则。
1.1政治性原则行政管理学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很高的政治性。行政管理是以我国的法律为基准,落实国家的各项方针和基本政策,帮助国家政府部门对社会进行管理,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在行政管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对于我国的政治思想内容有明确的认知,使学生能够逐渐的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高校校园的学习过程中对我国的政治活动有所了解,从而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政治活动的意义,并且对我国以往的政治活动作出客观的评价,为行政管理实践打好政治基础。
1.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因为行政管理学具有高度的应用性而且涉及到的学科领域众多,也导致行政管理学科的学习具有很大难度。如果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很难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理解老师所讲述的内容,最终导致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效率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行政管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于行政管理知识的理解。行政管理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符合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现状,针对我国目前发展的基准路线以及落实的政策,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讲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要明确所讲述理论知识的可行性。
2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方法与实践
2.1行政管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2.1.1理论讲述法。理论讲述法是行政管理学科教师根据选定的教材,然后,应用生动的、准确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课本上理论知识的讲述。理论讲述法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因为学习行政管理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好能够对知识很好的吸收,所以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应用理论讲述法可以将理论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教育和引导下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学生除了教材上的内容还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述了解到我国行政管理的明确方向,从而使学生对于正确的行政管理理念有一定的认知,对于实践活动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该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课堂气氛过于压抑,只能够听到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述的知识,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受到严重的阻碍。
2.1.2案例分析法。当学生对于行政管理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会根据所讲述的知识讲述相关的案例,要学生结合案例进行思考。案例分析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理论上存在的误区对其进行纠正。案例分析法可以使学生进行情景转换,站在实际的角度进行思考,对于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行政管理教师不能够盲目的进行案例的选择,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贴近课堂上所讲述的理论知识,并且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
2.1.3自由讨论法。在行政管理教学中教师提出某一问题,要求学生可以自由分组讨论,运用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查找其它资料辅助解决问题。学生在自由讨论过程中能够将自己对于该问题的思考大胆讲述出来,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需要查找资料,这样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2.2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升行政管理教学质量在行政管理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只是单一的使用某种学习方法,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得不同教学方法的特性都能够在行政管理教学中展现出来,从而调动起学生对于行政管理学科学习的热性,提升行政管理的教学质量。同时,也要注重新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对行政管理管理教学进行改善,为行政管理教学不断增加新的内容[2]。
在我国的行政管理教学中虽然很多高校都应用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相辅助的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行政管理内容的增加,学校需要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行政管理教学中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整合,使得多种教学方法可以真正的融为一体,达到优势互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教育领域也发起了巨大的冲击,在教学中也需要主动引入现代科技教学方法,例如,运用计算机进行视频教学等等。只有不断地完善行政管理教学方法,才能不断的提升我国行政管理教学质量。
3结语
在行政管理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能够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行政管理教学,需要整合多种学习方法应用到行政管理教学中去,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行政管理知识,同时还懂得如何实际应用,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是一种新的教学艺术,这种教学模式吸纳了很多经典的案例,融合了很多知识面,且具有趣味性思想性的东西。在课堂上一个成功有趣的导入方法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更加容易吸收课堂上知识。能够快速的提高课堂效率和教育的效果。足以说明中学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方法的重要性。
一、历史课堂的全面认识
很多时候由于历史课堂的枯燥乏味,很多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的同学显得无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以及学习上所出现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融入不了这个学习氛围所造成的,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课堂的气氛,不能抛弃那些学生,不能让他们对不参与课堂的事情习以为常,应该尽力得去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对于这类学生应该多加鼓励,多加带动。从中要看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努力改进自己平时课堂上所用的教学方法,采用更加生动活泼且富含趣味的游戏来带动所有人,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让其真正地融入进去,体会其中的乐趣。课堂导入方法很重要,导入的好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堂的具体导入方法
1.复习法
围绕书本知识打造的复习方案,将过去所传授过的知识导入新的课程,在新的课程中不仅能够学到新的知识,同时还能够稳固曾经所学过的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复习的课题也应该围绕新课程,两者之间有所联系。这样过渡到新课也就十分顺利,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也是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唯一的缺点就是缺少趣味性。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小的游戏,弥补其中的不足。
2.讨论法
谈论法也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模式,通过老师在课堂的一开始的描述,通过引导进入课堂,这种导入的教学方法相对于其他的方法较为自由,没有什么约束。老师通过对课堂中的一个故事片段加以描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领学生进入文本中的历史环境,引导的方法也有很多,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吸引他们之后再进入预定的轨道。
3.故事法
故事法具有较强的高效性,因为中学生所处的那个阶段,对这个教学显得非常有吸引力,也许是讲故事有无法抗拒的魔力,学生能够迅速从他所沉溺的世界转换出来,安静地听你讲完故事,正是具有这样良好的机会,趁机抓住学生的目光,将课程上所涉及的知识添加进去,逐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故事法引入课堂不能让故事的比重过大,课堂的主题当然还是教学内容,不能本末倒置。
三、教学理念
通过长期的积累发现,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课堂导入还存在很多问题。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不能够清楚地发现传统的教学和导入教学有本质的区别,有人认为课堂导入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通过课堂上的教学,然后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学然后找到其中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注定没有什么效果,也不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实质上的收获 ,长此以往,学生还是一片空白,老师对这种教学理念不理解、不支持,并且无视课堂导入的做法,对教学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中图分类号:R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130-01
在临床上大多数会应用到生理学的知识,通过应用生理学知识,可以对临床病人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还可以增加患者和医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向病人介绍一些生理学知识,可以使病人更加配合主治医生进行治疗,同时利用一些生理学知识,也可以为一些个体提供专门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在对人群基础的一些病理知识进行掌握的过程中,需要病人全程的配合,并且掌握一定的病理指标,引导以临床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生理学家并不会将生理学教学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向,因为大多数临床医生也需要生理学方面的知识,大多数学习生理学是为了更好地给医学教育做基础。在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临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提高学生对于医学治疗的学习兴趣,进而可以达到非常有效的学习效果。
一、生理学重点与难点知识
在学习生理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将临床知识逐渐加入到课堂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明确生理学的学习目标。简单举一个例子,教师在对红细胞功能进行详细的讲解中,可以通过列举一些贫血的症状,在更深一层次的角度进行分析,当贫血相应的症状发生时,结合细胞的功能进行讲解。当心脏活动出现紊乱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一下电解质紊乱,其次就是总结心律失常的次数,对于肺泡的通气量也要进行及时的收集,记录心肺复苏中的人工呼吸频率。在讲解肾小球滤过功能时,将肾小球容易发生的疾病进行全方位的讲解,比如说水肿、蛋白尿和血尿的原因。在医学讲解的过程中渗透临床知识,可以对其中具有难度的内容进行逐一突破,对于生理学中的一些难点内容要进行更加细化的理解。在对胸膜腔内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介绍产生气胸的原因,并且在对胸模内腔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不要脱离临床的基本治疗原则。
二、适当采用基于问题的学教学法
PBL医学教育主要是以解决问题为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在δ谌萁行讲解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与此同时还会有其他辅导教师参与,对于学生所开设的医学专题和一些具体的治疗病例,会提出具有专业性的指导,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在医学教育整个环节的授课过程中,首先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整体上调动学生对于医学知识的积极性。采用PBL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通过生理学实验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
在每一次的实验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都要把实验对象当做是真正的病人,在对实验对象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充满爱心,每个治疗细节都要按照正规的流程去操作。对于治疗的每一个结果都要分析得非常透彻,这一点是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工作作风。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般会安排一些人体实验,比如说要对人体进行实际心音听诊、动脉血压测量以及心电图描记。对这些临床知识要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才可以更加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临床技能。有的时候还需要在动物的身上进行实验,在这个时候作为临床医务工作人员,一定要对自己的手术刀和手术剪进行规范操作。其次教学方面也要逐步规划。
四、将生理学发展史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
医学技术在不断快速发展,现代临床技术对于临床医生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为了使临床医生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要在医学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生理学知识。在临床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培养大量的医学科学家,通过掌握医学生理知识,可以更好地去解决临床上遇到的问题。在医学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病人的临床诊治,需要逐渐向临床科研发展。每一个科研课题都要有专门的负责医生,结合临床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组织相关的研究工作人员进行解决和探讨。这种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临床水平,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医学科学家,在医学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揭开人体生理功能的奥秘,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从而知道怎样维持身体的健康。
五、结语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PBL的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科研思维水平,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在医学讲解的过程中渗透临床知识,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调动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积极性。对临床知识要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工作作风,从整体上提高医学水平,更好地将生理学和临床医学进行融合,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要逐渐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和临床医生进行多次交流,可以更多地了解临床常见问题,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4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medical education, the teaching of pathology course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by the educators.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ed teaching were analyzed, and application of a variety of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for pathology study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 carried on the practice explo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pathological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pathology; diversified teaching; practice
病理学专业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极为广泛,是医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病理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促进医学教育质量提升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病理学概念多、理论抽象等特点,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同时加上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大一方面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到最低,甚至出现“厌学”心理。从而导致教学内容局限及教学手段单一的情况,极为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为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病理学知识以及改变不良教学状况,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打造多元化病理学教学模式,值得病理学教师深入思考和研究。
1合理应用情景教学法,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近年来,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情景教学法被广泛应用在医学教育工作中,并且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情景教学法指的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创设出与之相对应的学习场景,并以此向学生直观展示理论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学习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探寻出更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体而言,情景教学在实际运用中,通过运用图画、实物等手段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同时利用极具探索价值和启发作用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发展脑思维,还能帮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①因此,在病理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合情景教学法,是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对学生的临床课程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首先,教师利用具体教学案例向学生做出示范,以便调动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制作情景教学作品,比如胃溃疡、风湿病等案例。然后,为了让学生获得汲取知识的成就感,可通过授课比赛形式进行评选,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并将比赛所得分归为学生平时成绩。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体现,其中有的学生还将自己的情景教学作品制作成情景剧,通过一系列表演形式,融入了疾病病理变化、发病机制等相关内容,从而营造出活跃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另外,为加深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可针对某一疾病案例向学生提出思考性的问题,比如在职业病矽肺介绍中,通过具体案例提出“一旦患有此病,患者会出现什么样的病理变化”的问题。如此一来,激发出学生对矽肺的学习兴趣,继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总而言之,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表现出众多的优势。第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还能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久而久之便能引导学生更快地理解教学内容,无形中还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第二,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学生根据情景教学作品创设出更容易理解的学习内容,进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为往后的临床课程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三,有利于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效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统一。
2 应用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随着医学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对病理学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各类疾病理论知识和学会如何观察疾病形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疾病形态探索其发病机制、病程发展等方面,并且可以根据病理变化对临床现象作出有效说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为以上教学目的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案例,并围绕其教学提出具有思维发散性的相关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及提高学生在往后案例学习中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案例教学法对促进学生病理学学习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选取难度适中且符合学生知识能力的临床病例,同时保证病例具有真实性并通过网络或临床工作可快速找到。另一方面,选取的案例内容需包括患者主诉、体检、临床表现等各个方面,以及设置的问题需符合学生的学习范围及所学知识点,如疾病的诊断?死亡原因分析?等。例如,在炎症章节中一例患儿因中耳炎而引发死亡的病例中,教师应首先梳理病例内容,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其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炎症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等内容,可提前布置案例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进行了解,并以书面报告形式完成作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便能发现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并且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从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总之,通过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优化教师的教学形式,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效保障教学质量。
3 利用合作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合作教学指的是通过多人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完成教学任务以及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当前,合作教学法在医学教育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病理学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一些教师虽然做出了很大的改进,但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仍然没有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课堂的“领导者”,首先应转变教学思想,并在合作教学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和手段,以此而提升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合作教学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的良好引导,这样一来便能有效发挥合作教学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②例如,在冠心病章节学习时,教师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以4~6人一组,成员按照男女搭配原则进行分组,并分散班干部,其次由学生自由选出组长,以及细化每位成员需要负责的工作。合作主题围绕冠心病病理学内容进行,包括疾病诊断、发病机制等多项内容,并要求每个小组在课上进行教学内容讲解。在合作过程中,有的学生负责搜集资料,比如查找文献、网络视频等,有的学生负责搜集实物标本等,由此而看出每个小组分工十分明确。然后,在学生归纳及总结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作出适当的评价,以便让学生及时发现所在问题并得到更好的改进。最后,在讲解过程中,每组对冠心病内容都进行了详细讲解,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能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 运用开放性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向学生开放实验室的一种实验教学形式,且不受实验时间及内容限制,一来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机会,二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病理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③因此,也可以说开放性实验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主要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病理教师可筛选出一些典型的实验资源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比如大体标本观察等内容。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观察工作进行悉心指导。第二,组织学生参观病理科,由此让学生明白病理诊断的各项环节。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病理标本的实验过程,以便让学生清楚掌握标本的取材、制作、组织包埋、染色等过程。在参观过程中,便可发现学生在接触各类医学设备时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并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以及在接下来的实验课学习中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第三,病理学中病理学技术是极为关键的内容,因此需要教师适当开展病理技能培训来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比如在组织切片学习中,让学生掌握取材、浸蜡、包埋、染色等相关技能。总而言之,利用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除了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病理理论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病理教学内容的印象,并让学生体会到病理学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5 结合多媒体教学法,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形式已经成为教学工作中常见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主要将教学目的和对象贯穿于教学过程,将教学设计通过电脑、扩音系统等媒体设备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④因此,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法具有极大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化,另一方面能够将难以解释的重点及难点知识通过多媒体进行详细说明。以此而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肿瘤章节学习中,其生长方式、对人体组织的破坏能力等知识单凭讲授很难让学生明白,而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肿瘤的相关学习知识点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能刺激学生的思维扩散,继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多媒体教学时应尽可能地避免教师一味地讲解,以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给学生预留出讨论及思考的时间,以此增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这样的教学下,便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作用,全面保证教学效率。
6 结语
综上所述,多元化教学模式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注释
① 唐群,张秋雁.情景教学比赛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3):236-238.
(一)逻辑主义的绝对标准
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心理学要想获得科学的认定,就不得不截短、毁伤历史以使其屈就于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这使心理学好像被撕成碎片;在逻辑证伪主义那里,科学发展的动态过程观点对心理学获得“科学”的名义创造了一点条件,但他们把经验看作可以不需要再检验的绝对观点却把心理学的人文科学特点抹杀了。狄尔泰认为“所有的科学都是经验的,但所有的经验都必须与产生它的语境和条件———也就是我们全部的本性———相联系”,[6]这表明在波谱尔那里无需检验的经验并非坚不可摧。所以,心理学在逻辑主义那里获得的地位就必然是非科学、软科学。
(二)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
这类标准代表人物库恩和拉卡托斯。库恩反对简单的超越历史的分界标准,认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科学共同体认为合理的东西就是科学的;[7](P99-104)而拉卡托斯反对库恩的过于强调科学家个人的心理特点,认为过于强调科学共同体的社会特点是一种非理性主义倾向,从而把划界问题软化为“评估”问题,提出了用“研究纲领”来评估是否是科学的问题。库恩认为,心理学至今仍然没有学科共同体都接受的“科学范式”,也就是说心理学还没达到“规范科学”阶段,正处于流派纷争、组织分裂的“前规范科学”阶段。[8](P106-109)在拉卡托斯所说的研究纲领中,目前的心理学更是难以企及。所以,心理学在相对主义那里获得了前规范科学地位,较之逻辑主义划界时期已是不易,有一定积极意义,这可能正是心理学界对库恩的范式论比较关注的原因。
(三)无政府主义及后现代哲学的“怎么都行”标准
代表人物费耶阿本德根本不承认科学与非科学间有明确分界线,完全取消了分界问题,抛出“怎么都行”标准。[9]他提出只要不阻碍科学进步,怎么都行。显然,在“怎么都行”标准下,心理学不但得不到被确认所谓“科学”的东西,反而失去了追求的目标。但是,这种分界标准起码给了心理学一个希望,那就是:传统所谓的“科学”的标定是值得怀疑的,心理学已经有可能成为或被标定为一门科学。(四)新的实在论重建“多元”标准[10]M.邦格(M.Bunge)认为,消解科学分界问题不利于文化的健康。“伪科学和反科学是任何科学哲学加以检验的典型问题,科学分界仍有意义,只是抛弃简单的一元霸权的逻辑主义的传统标准才是我们真正的需要。”我们相信,新的实在论重建的多元标准将更接近科学的本质,将有更大包容性和建设性。依据任何一个尚处于争论之中的科学分界标准,武断心理学是或不是科学都是毫无道理的,现存划界标准无法解释心理学学科科学性的问题,争论仍将继续下去。
二、一般科学方法论分析的科学整合
一般科学方法论是具体学科研究方法和哲学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是现代科学的普适方法论,属横断科学范畴。[11](P6-7)一般科学方法论也叫系统科学,研究广义复杂系统组成和发展规律。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认为,“无论系统的种类和性质有何不同,存在着适用于各种系统的一般性原则”[12]在系统科学的视野里,任何现象都可以看作不同复杂程度的系统,简单和复杂系统的区别在于构成要素的关系的复杂程度,人的心理系统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巨型系统。本文就是运用“适用于各种系统的一般性原则”,对心理学学科问题进行探讨。系统科学研究证明:探索世界“构成”和“生成”是科学发展的两条道路,关于这两条道路的学说分别被称为构成论和生成论。[13]构成论前提是“精神和自然的二分法”,而生成论前提为“过程”。生成论认为系统诞生和整体重建可以与系统的物质无关。这意味系统科学开始由传统构成论走向生成论。人的心理不服从线形决定论,心理学处于构成维度和生成维度、纵跨微观和宏观维度两个区域。这更符合心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心理系统既与大脑系统的物质构成有关,又与心理系统的诞生和发展有关。新的构成论的观点可能更加有利于心理学学科问题的解决。目前,传统一般科学方法论体系正在向新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转化,系统科学的旧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正在走向系统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也被称为新三论),着重研究系统从无序到统一有序的发展规律。这一方法论的确立将无疑有利于心理学科体系及科学性等问题的解决。克拉威克论断,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将还是重点经常转移,观点、方法和理论非常繁复”。[14]
三、哲学方法论分析的发展对心理学理论的影响
哲学方法论是最高层次的普适方法论,是各个心理学派的哲学基础。[15]心理学派别林立从根本上是哲学基础对立的具体表现:
(一)传统本体论对心理学学科科学性的消极性影响
根据哲学方法论基础,冯特之后的心理学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一是实证主义阵营,包括内容心理学、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日内瓦学派和认知心理学;二是现象主义阵营,包括意动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等。[16]不难看出,心理学的发展史上,一直存在实证主义的、量性的科学主义的研究取向和现象主义的质性的人文主义研究取向这两大阵营的对峙。艾森克在反对精神分析时说:“科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同骗术有着剧烈的争斗。心理学中也有科学与骗术之战,非科学的一方是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释义学方法,特别是精神分析”。而另一阵营却指责实证主义把心理撕成碎片进行研究,结果只是冷冰冰的可笑结果。时至今日,两大阵营的对峙并没有消失。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盛行时,精神分析茁壮成长;行为主义兴起,格式塔心理学继续发展;认知心理学兴起,后现代主义又登台。[17]追溯两大阵营的分歧来自于两种思想渊源———“说明”和“理解”,对应于两种哲学本体论———自然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德罗依森首次将“理解”和“说明”加以区分,之后,狄尔泰在他的解释学名作《人文科学导论》中说“自然需要说明,历史需要理解”[18,19]把“说明”与“理解”分别指向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的二分方法论。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学说,自然与精神的对立存在是二分思想的主要观点,“说明”与“理解”二分方法论的本质是传统实体本体论关于自然本体和精神本体的二元思想。实证主义运用“量”的严格控制的方法追求客观地“说明”主体外的客体,认为这才是真正科学,归属于自然本体论哲学范畴;现象主义运用“质”的方法主观地“理解”现象本身,归属精神本体论的哲学范畴。心理学学科科学性问题和体系难以统一,问题的根本是心理现象存在本身同时具有自然和精神两种属性,并不遵从自然与精神对立的二分观点。在一种分裂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实证主义与现象主义围绕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科学性进行较量,这种较量一方面导致两大派别的心理学茁壮成长。另一方面,思想的对立导致组织的分裂,心理学的科学性难以确定,学科体系难以统一。因此,传统哲学本体论影响了心理的科学性与体系的统一。
(二)实践本体论使心理学学科科学化更具真实性
辨正唯物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存在的一般本质———实践本体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对象化”的思想,“人是靠了对象而存在的,人的对象对人来说才是对象”。[20](P79-82)认为社会存在从本质上看是实践的。这肯定了自然存在的真实性,以及精神世界在自然物质世界基础上的派生而存在的真实性,而且肯定了社会存在的真实性———自然和精神这两种真实存在统一于社会实践之中。实践本体论超越了传统自然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为建立统一的心理学体系提供了哲学基础上的可能性,然而,这并不能代替和跨越具体科学本身。实证主义框架下的心理学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意义上的统一性;现象主义框架下的心理学过于主观,缺乏分析意义上的确定性。笔者认为,目前的心理学研究已经注意到两种派别的不可分割性,但大部分研究只是笼统地作一些所谓“交叉”或“结合”的文章。这实际上是黑格尔所说的那种外在生硬的“结合”,虽冠辩证之名,难逃折中之嫌。心理学的统一要首先依靠心理学本身的长期的研究实践和理论探索,统一的大心理学观的建立仍要依靠心理学科本身的长足发展。
四、心理学学科问题的再思考
(一)心理学学科问题的理论与现实的回答
心理学是科学吗?学科体系能否统一?狄尔泰回答是:研究对象方面,如果我们不能获得某个东西一定程度的客观性,这个东西就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主题。研究方法方面,有人认为,如果某个东西不能量化,就不适合于科学研究。还有一些观点认为运用任何可能的手段“说明”世界有什么就是科学。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对事物本体进行最小实物粒子或最小功能粒子化的实物本体论的观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对心理现象涉及的生理成分、心理成分以及心理功能单元的不断分析和剥离,必然有助于探索心理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成分间稳定的静态关系。实践的回答是:如果世界有一些有意义的东西,它们不是实物粒子,不能量化或客观化,它必然落入解释学的领域。那么,否定其客观实在性才是真正的不科学。心理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自生成、自组织的复杂系统,这决定了人的心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独立的特殊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遵循虚体本体方法论的指导,必然有助于心理学应用领域的研究。现实的考虑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极度复杂性,决定了人的心理系统的极度复杂性的事实,最终决定心理学的研究将极其多样繁复。短时期内渴望心理学学科体系统一、学科性质确定是不现实的。然而,当我们可以理解和接受实证主义的零碎、刻板和严谨,现象主义的模糊、丰富和想象力的时候,才可以看到立体的动态的活生生的人的心理。
(二)心理学学科的方法论问题的讨论
(2)隔离。将所要分析的对象,从整个体系中隔离出来,或从物体中隔离出某一部分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当然,根据题意也可以把整个物体作为研究对象。)例2:在匀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里,小明将一小球放在水平桌面上相对桌面静止。关于小球运动与列车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小球向前滚动,则磁悬浮列车在加速前进;B.如果小球向后滚动,则磁悬浮列车在加速前进;C.磁悬浮列车急刹车时,小球向前滚动;D. 磁悬浮列车急刹车时,小球向后滚动。【点评】这是一道由小球受力和运动判断列车运动性质的题,读完题后明白,结合小球的受力和运动情况确定汽车的运动情况较为简单。所以,虽然题中涉及的有火车和小球,但只需把小球从整个体系中隔离出来研究即可。
(3)作图。对研究对象按照一重力、二弹力、三摩擦力、四其他力(看是否有电、磁场力作用,如有则画出场力)的顺序进行分析。按照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将它们一一画在受力图上。注意,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例3:如图1所示,物体A、B、C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F作用于C物体上,使A、B、C以共同速度向右匀速运动.那么关于物体受几个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受6个,B受2个,C受4个;B.A受5个,B受3个,C受3个;C.A受5个,B受2个,C受4个;D.A受6个,B受3个,C受4个。 【点评】 我们以物体A为对象来说明。在这三个物体中只有A接触的物体最多,相对较为复杂。由题意A受重力和支持力外,还将受到B、C给它施加的压力。但是,注意A物体给C施加的有摩擦力,所以A必定还受到C与它施加的向右的摩擦力。再者,由于A、B、C一起在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还将受到地面给它施加的摩擦力f地,所以A共受六个力的作用。受力分析图如图2所示。同样,可分析出物体B和C,分别只受2个力和4个力。故答案选A.
我们在解决力学问题时,往往遇到这样一类情况:题中被研究的对象不是单一的某个物体,而是互相关联的几个物体组成一个系统。解这一类问题,一般采用隔离法。即把整体的某一部分(如其中的一个物体或一个物理过程)单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进行分析研究。但对这类问题单用隔离法往往很难求得结果,解决过程也十分繁复,甚至无从下手。这时,我们不妨试用整体法,即把问题中所涉及到的多个物体、多个过程、多个未知量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样做,往往能使原来很难求解的问题简单化,原本无从下手的问题也迎刃而解。隔离法的优点是:容易看清单个物体的受力情况,问题处理起来比较方便、简单,便于理解。整体法的优点是:通过整体法分析物理问题,可以弄清系统的整体受力情况,从整体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从而避开中间环节的繁琐推算,能够灵活地解决问题。整体法和隔离法是力学部分常用的解题方法,可以先隔离再整体,也可以先整体再隔离,这就是整体法与隔离法的综合应用。
一、隔离法
隔离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体系中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只分析该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对该对象的作用力,不考虑对象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
例1:如图1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等质量的五个物体,每个物体的质量为m。若用水平推力F推1号物体,求:
(1)它们的加速度是多少?
(2)2、3号物体间的压力为多少?
解题策略:因各个物体的加速度相同,可以五个物体整体为研究对象求出整体的加速度,再以3、4、5号物体为研究对象求出2、3号物体间的压力。
二、整体法
当整体都处于静止状态或一起匀速运动时;或者系统内一部分处于静止状态,另一部分匀速运动时。整体都平衡,整体内每个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整体所受合力也为零。这样,根据整体的平衡条件,就可以确定整体或某一个物体的受力特点,可用整体法求解。根据不同情况,我们可以将整体法细分为以下三类。
1.多个物体的整体
当系统内各个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或系统内只有一个物体有加速度,并且问题不涉及系统中某个物体的力和运动时,可用整体法求解。
例2: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三角形木块a,在它的两个粗糙斜面上分别放两个质量m和m和木块b和c,m>m,如图2所示,已知三角形木块和两物体都是静止的,则粗糙水平面对三角形木块()。
A.有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右
B.有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C.有摩擦力的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确定,因为m,m,θ,θ的数值并未给出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解析:这样类型的问题优先选用整体法,根据整体受力平衡,则很容易判断水平面对三角形木块摩擦力为零,且弹力等于整体的重力之和,所以选项D正确。
2.多过程的整体
当所求的物理量只涉及运动的全过程时,可对整个运动过程进行研究。
例3:质量为m的人原来静止在甲船上,乙船上无人。甲、乙两船质量均为M并静止在水平面上。现甲船上的人水平跳到乙船上,而后再跳回甲船。求两船速率之比v∶v。
解析:本题涉及的物理过程有:①人跳离甲船;②人跳到乙船;③人跳离乙船;④人跳回甲船。每个过程都可用动量守恒定律列方程。如此求解,实在麻烦。若用整体思维方法,把人和甲、乙两船当成整体,对从起跳到跳回的4个过程统筹分析,当成一个大过程,则该大过程仍满足动量守恒定律。
对整个过程0=(M+m)v-Mv
有:v∶v=M∶(M+m)
3.未知量整体
例4:有一电源,其内电阻甚大,但不知其具体数值。有两只电压表V和V,已知两只电压表的量程均大于上述电源的电动势,但不知两只电压表内电阻的大小。要求只用这两只电压表和若干导线、开关组成电路,测出此电源的电动势。试说明你的办法。
解析:本题不同于一般的计算题,是一个设计性实验题,已知条件少,难度大。但可这样思维,要测出电源的电动势,又有两只电压表,如果两只电压表并联在电源上,读数相同,没有多大意义;如果两只电压表串联在电源上,读数不一定相同,读出读数,可列出与电动势的关系式,但一个方程解不出来。自然会想到再用一只电压表测量,又可得到一个方程,并对其中两个未知量看成一个整体,就能测量并求得电源的电动势了。
解析:先将两只电压表、电源和电键串联连接成如图3所示电路,读出两电压表的读数U、U,再将电压表V、电源和电键串联连接成如图4所示电路,读出电压表的读数U,可列出下列方程:
将r/R整体看成一个未知数,可得
三、隔离法与整体法的交叉运用
整体法和隔离法是力学部分常用的解题方法。可以先隔离再整体,也可以先整体再隔离。这就是整体法与隔离法的综合应用。
例5:有一个直角支架AOB,AO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上套有小环P,OB上套有小环Q,两环质量均为m,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5所示。现将P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AO杆对P环的支持力N和细绳上的拉力T的变化情况是()。
A.N不变,T变大B.N不变,T变小
C.N变大,T变大D.N变大,T变小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