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典诵读又称“诵读”或“古诗文诵读”,最早的发动者是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旨在能够让儿童利用13岁前记忆最佳的黄金时期,诵读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经典,以夯实文化修养的基础,健全儿童的道德与智慧,为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作出贡献。南怀瑾先生曾经引用了这么四句话来描述儿童诵读的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诵读能够持续且规律的对视觉和听觉神经进行刺激,有利于加强记忆力。而且诵读诸多经典能够加强学生知识的累积。诵读的经典都是前人智慧的高度浓缩,学生在诵读时得到的不仅是文字表面的含义还有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与价值判断观,能够塑造学生更健全积极是人格。
诵读对于学生的好处不言而喻,现在各小学的语文都已经开展了经典诵读教学。但是这一教学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一、小学语文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诵读时间难以保证
教师在每节课中都有教学目标任务,能够利用来进行诵读教学的时间少且分散。目前的诵读教学都主要靠教师自己挤时间来开展,难以保证诵读教学的连贯性。而且小学生的自主能力差,如果让学生在放学后进行诵读可能性不大。诵读要求要进行长时间的朗读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语言感受能力,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方式只能是事倍功半。
(二)教师对于经典诵读的认识不清
很多老师并没有把经典诵读作为一种单独的教学。经典诵读无论是“经典”还是“诵读”本身就有很广的涵盖范围,每个人对它的认识可能都不尽相同。现在很多老师出现了认识上的错位,将经典诵读等同于古诗文教学。很多老师认为经典诵读是要建立在理解的前提上,专注于为学生解读含义,并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文章加以剔除。但是经典诵读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记忆下尽量多的经典作品。很多老师没有理解到这一点,不了解经典诵读不同于古文教学的特殊性。
(三)诵读形式化
经典诵读虽然已经列入了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但是目前并没有什么评价标准,与教学相关的各项考核中也没有对应项目,很多学校与老师不重视。学生对于相对枯燥的经典又缺乏诵读的积极性。在很多地方,经典诵读已经变成了一种形式。老师一声令下声起,几分钟后一声令下声止。经典诵读成了课堂的一种点缀。
(四)诵读面较窄
诵读面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学生的诵读文章范围,二是进行诵读指导的学生范围。现在很多学生的诵读目标是课本上的文言文,没有向课外文献扩展,阅读面较窄,能够接触到的经典太少。现在进行诵读的教学时很多老师往往只注意到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对于其他学生投入的关注太少,大部分学生得到的指导不多,出现的错误难以及时改正。
(四)经典诵读教学的评价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经典诵读的教学只是被列入教学体系,还未有正规的评价方式。从制度上就难以调动起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了解了现阶段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该怎样解决呢?对此,我提出以下几种建议:
二、针对小学语文诵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方法
(一)加强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调动学生积极性
周围的环境对于学生的思想状态有很大的影响。除去休息时间,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最多。校园的环境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能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在学校的走廊、公共橱窗、墙壁等张贴上图文并茂的名人介绍、典故讲解,将整个校园装扮得诗意浓浓,让学生时刻处于古典韵味的熏陶中,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积极性必然能大增。
(二)扩大诵读范围
经典诵读的教学并没有指定资料和教学经验可以借鉴,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教师自身的行动就有很大关系。扩大诵读范围,一是扩大学生的诵读面。学生对于资料的分辨力较差,老师可以定期为学生制定需诵读的资料,绝不仅限于课本,最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视野。二是教师要做到对全体学生的诵读训练,将指导时间平均的分给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解惑,重视班级全体学生的水平。
(三)加大诵读教学时间
学校可以在课表上单独规定几节诵读课,让学生的诵读时间有基本的保障。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闲暇时间自主诵读。
三、结论
经典诵读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良好的经典诵读教学能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塑造良好的性格,这是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重大影响的事情。每个老师都要认识到这一点,采取各种方法,做好经典诵读的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将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二、保证语言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无论是他们的知识量和语言储备量都远远不及高年级学生,因此,对于很多事物甚至不能清楚的表达,在进行语文学习时由于认识的汉字较少在理解时可能也会产生一些误解和偏差。这也就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难题,并且要求老师积极开动脑筋解决这样的情况。在进行教学时,如果遇到了一些学生比较陌生甚至从未接触过的事物,老师可以将其用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图片具有易于理解和形象的特点,即使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接触过,但是凭借图片也能在头脑中对其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此外,经过研究表明,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将书本中的文字和图片相结合会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给学生讲解“瀑布”这一词汇,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肯定都没有接触过也没有亲眼看过,那么这样陌生的词汇教师就可以采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逐个解释。相信对于这样新奇的东西,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和被激发学习兴趣的。
三、教师在教学时要保证语言的生动性
近30年来,语文教学一直遭遇人们“高耗低效”的责难。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源于1978年吕叔湘先生对当时语文教学状况提出批评:“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1]应该承认,当年吕叔湘先生是针对“”给语文教学所造成的极大破坏这一事实而言,其提出的目的是摆脱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这一思想在当时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语文教学的普遍心声。正是因为此,吕叔湘先生的这一指责在当时被誉为语文教育的“一声春雷”。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近30年来,人们一直在引用吕叔湘先生的这一观点,认为语文教学仍是“高耗低效”。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批评更是直指语文教学的“低效”,认为语文教学简直一无是处,甚至“误尽苍生”。但是,我们无法漠视的是,近30年来,语文界已有不少人在殚尽竭虑地改进“高耗低效”,同时在客观上也取得了大家公认的成就。这使人产生了如下疑问: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语文教学一直都摆脱不了人们所谓的“高耗低效”的困境?我们进一步需要去辨明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是否“高耗”?语文教学是否“低效”?
一、追问之一:语文教学是否“高耗”
吕叔湘先生依据当时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计算出学生在中小学共10年的时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占总课时的30%。从所占课时量的比例这一角度来看,我们的确可以说语文教学耗时很多。但是,吕先生的这一判断是基于当时学校的教学实际条件、背景和学生的生存环境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它是存在一定前提和背景的。然而,多少年来,人们却不顾近30年来学生语文学习的学校、社会和家庭环境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客观事实,一直在简单地套用吕先生的以上标准,仅仅只看到语文课时量的比例高便断定语文课“高耗”。
当前判断语文教学是否“高耗”,不应仅仅立足于课堂这一较狭隘的视野,而应立足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环境和生存状态。若立足于后者来考察,其结果恐怕是另外一回事。在当前,不管哪一门学科,学生的学了课堂之外,至少存在着以下几条途径:一为科任老师利用自习课或其他课来教学本门学科;二为学生在家里的自学;三为学生参加的各种学习辅导班等,包括校内组织的以及校外组织的;第四是大家都容易忽视的,就是学生是否在课堂上按要求学习该学的学科,如上语文课时学生是在学习语文还是学习其他学科。若依据以上几点来考察如今的语文课,至少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在平常自习课语文老师补课的次数有多少?占多大的比例?有多少学生在家里主动、自觉地学习语文?有多少课外的语文辅导班?在语文课上有多少学生真正在学习语文?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笔者对不同地区的一些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观察和访谈,结果表明:对于以上几个问题绝大多数老师和学生都持不太乐观的态度,语文老师利用其他时间为学生补课的次数远低于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在家自觉学习语文的学生不多(只是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家庭作业),课外的语文辅导班基本没有(只有极个别学生请某个教师辅导应考作文);在语文课上许多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而在其他学科的课上主动学习语文者基本没有。这种趋势随着年级的增长愈发明显。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真正花在语文课上的时间实际上并不多,尤其与其他学科如数学、外语等相比而言。有研究者对北京市初中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9.7%的学生不读书,23.2%的学生一学期只读一本书,32.3%的学生一学期读三本书,34.8%的学生一学期读五本以上的书”[2]。也有学者的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其阅读量严重不足,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极其有限。以初二年级为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附录的“课外读物建议”中列有14本具体书目,阅读过其中的五本及以上的学生的比率分别是:城市重点中学54%、城市普通中学32%、农村中学13%。再以高二年级为例,通读过《三三国演义》的学生的比例分别是:城市重点中学43%,城市普通中学21%,农村中学19%;通读过《红楼梦》的学生的比例分别是:城市重点中学32%,城市普通中学9%,农村中学4%。[3]引以上虽仅涉及到课外阅读,但众所周知,阅读是整个语文学习中的主渠道,不读书而成天从事写作或其他语文活动,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是难以想象的。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进入新世纪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的课时已被大幅削减:现在是高中每周4课时,初中5课时,小学7课时;中小学平均约占总课时的16%,小学约占20%;个别地方,小学语文每周只有5节课,仅占15%。当前语文教学的课时量已不是吕叔湘先生当年所称的占全部总课时的30%之多。
综合考察以上各因素,与其他主要学科相比,立足学生的整个学习和生存环境,语文课并不是通常被人所理解的所谓“高耗”。相反,在某种意义上语文所占的时间是非常少的,难怪近来不断有人呼吁应增加语文的课时量。笔者澄清这点并不是在为语文课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开脱,人们长期不加区别地视语文教学为“高耗”,进而把“高耗”与“低效”联系在一起对语文课和语文教师甚至整个教育横加指责,的确是有失公允的。
二、追问之二:语文教学是否“低效”
不管对语文教学的“低效”理解为效果低、效益低、还是效率低,也不管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还是学生“学”的角度,其实都必然涉及到其背后的价值取向问题。人们正是依据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达到以及是否达到某一目标,来判定语文教学是“低效”或者高效与否。
在吕叔湘先生看来,语文教学的“低效”主要指的是学生学习成绩差。“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吕叔湘先生的这一指责主要是针对“”结束初期学生语文学业成绩太低而言,就当时的时代背景而言,这种指责是十分有必要的。若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判断语文教学是低效还是高效,当前的语文教学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已摆脱了“低效”的困境。正如当前不少研究者所强调的那样,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在的学生语文成绩比以前提高了,作文写得也比以前好了。然而,随着教育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以及国人对国外教育先进理念的不断吸纳,随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从分裂逐渐走向融合,随着20世纪末对语文教育大批评的深刻反省,人们早已不再局限于用30年前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当前的语文教学。21世纪初的语文课程改革更是明确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课程总目标,这就意味着,当前人们判定语文教学的依据已是依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而定义的语文素养(这比较以往已大大拓宽了)。正是依据“语文素养”,时下人们发出感慨:学生的书写能力太差,语言使用不规范、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差,语言运用缺乏个性、对母语缺乏必要的情感,等等。这些都可以证明当前的语文教学在整体上仍未完全摆脱“低效”之困境。
当前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已不同,这势必导致当前语文教学的“低效”与吕叔湘先生在30年前所说的“低效”在内涵上的明显差异,可是不少人们却未认清这一点,生硬地套用吕叔湘先生的观点来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不加前提地批判语文教学的“低效”,甚至对整个语文教学进行否定,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我们认清这一点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语文教学的“低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动态变化之中的,所以语文教学的“低效”远非一个事实判断,更是一个价值判断。改观语文教学的低效也绝非一个简单的技艺问题,它首先是一个价值取向的明辨澄清问题。第二,语文教学的“低效”必然具有长期性,同时也异常艰难,其原因正是在于人们总是随着时代主题的演变向语文教学提出愈发丰富的要求(其中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第三,也正是因为人们总是随着时代主题的演变向语文教学提出不同的愈发丰富的要求(其中加杂着一些非语文的成分),与此同时又用这些要求来评判语文教学的高效与“低效”与否,这便使得语文教学的“低效”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难以避免的,人们也只能在主观上将其减至到最低或者说合理的限度。三、追问之三:当前如何才可能改变语文教学的“低效”
改变语文教学的“低效”绝不限于停留在语文教学的某一或某些技巧技术之上,而必须立足于整个课堂教学生态。随着当前教学论的研究主题由“工具论”向“发展论”的转换,课堂教学价值取向正实现“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到‘学会发展’的跨世纪超越”[4]。改变语文教学的“低效”的问题已随着时展演变成“学生发展”的问题。通过促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实现其真实的、真正的发展,语文教学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低效”的遭遇。总体上说,“学生发展”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发展什么”与“如何发展”这两个方面。
“发展什么”的问题实则是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问题。鉴于当前语文教学在价值取向上的混乱与纷争,语文教学在价值取向上应首先进行“语文”与“非语文”的清算。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应重新澄清学生在语文学科之内究竟应获得怎样的发展。语文学科因其以母语为教学内容,这便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而始于2000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并沿袭至《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使语文学科与文化纠缠不分。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多元文化背景下,语文教学很自然地在经典的选文问题上、传统的诵读问题上、语言技能的训练问题上、系统语法知识的传授问题上、文本的多元解读问题上、作文的真实表达问题上陷入各种纷争。这些纷争集中表征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科性质之争。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语文素养”无非是在面临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冲突时的一个有意或是无奈的平衡。立足于语文素养的“面”上的整体把握就会忽视、掩盖其在“点”上的必要区分。《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素养的主次倚重上未作出明确的厘定,这为人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把握语文与非语文之上预埋了一个极大隐患。这样,语文教学便时常陷入如下的尴尬境遇:自己到底要干什么,什么是自己该干的,什么是自己不该干的?所以就语文教学目前的问题来看,在语文与非语文之上的适当分野,在语文教学的主观性价值目标和其客观之间的必要澄清,是当前语文教学在价值取向上最为紧迫的任务。总体思路是立足社会转型这一时代背景积极实现语文教学从传统向现代的真正转型,在现代教学论的视野下构建现代语文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题,以此为基点合理把握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和“语文意识”,而不是简单地由汉语言的特点直接推演出语文教学该如何实施。
如何发展的问题可以表征为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发展机制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置于语文课堂教学这一特定语境之下、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矛盾(人与语言之间的矛盾)和汉语言的本质特点,必须立足于语文课堂学习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和基本进程以及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要在以上基础之上着力思考:个体言语学习的独特性及其言语能力的差异性发展,个体经验基础上言语理解和表达,学生言语技能的有效训练,语言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特色与言语学习,言语互动的学习机制、对话交往与学生言语能力的生成,不同的语文学习方式与教学策略的实效性,学生生活实践中言语学习的积累与领悟,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学生生存状态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等等。
以上“发展什么”的问题侧重于“是什么”与“为什么”层面的哲学思维;“如何发展”侧重“怎么样”层面的科学思维。正是围绕学生发展这一教学论主题,并依据“发展什么”与“如何发展”这两个问题的统整,语文教学才有可能走出长期的“低效”之困境。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N],人民日报,1978—03—16(3)
二、课堂“先入为主”———正面干预
“先入为主”,是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当然,教师让学生的头脑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正确、记忆深刻的字词,即使把音近或形似的字放在一起,也不会混淆。有些教师刚教学生书写几个生字,就让学生根据生字听写组词,结果出现了许多音同的别字词语。如果能将要听写的词语汇总,让学生读一读,再动手抄一遍,即使不听写词语,学生也能在作业本上很好地表现。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吃一堑,长一智”,教师应该在学生没有出现错误前进行“先入为主”的有效正面干预,以减少和避免易错字的出现。
1.联想法。
联想法主要是通过故事或生活情境等启发学生记住易错字,如“瓜”字,问:西瓜长哪里?答:西瓜藤里躲。教师用彩笔强调学生容易漏掉的藤上西瓜(一点)。这样的联想法,既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又能使学生对关键的笔画记忆深刻。有很多生字因为形似,学生在书写时容易少一笔或多一笔,有些字易与字形相近的字混淆。如果在教这些字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展开联想,将字的笔画特征想象成生活中的某种事物,学生印象深刻,就不会忘记。如“竹”字左右部分非常相似,除告诉学生只有一个钩外,还可以通过情境让孩子加深记忆:“竹”的左右两部分,多么像我们相亲相爱的爸爸妈妈,左边像爸爸,右边像妈妈,爸爸妈妈长得可像了,只有一个地方不一样,原来妈妈怀里躲个小宝宝(尖尖的小竹笋)。又如区分拨、拔两个形近字,将“拔”字联想成“萝卜”、“快要掉的乳牙”、“草”等实物(竖折中的竖)拔走了,可以组词为拔草、拔牙、拔萝卜等。而用“拨”时则体现借用“手指”或“尾巴”等工具(将短竖联想成手指等工具)的一个动作过程,组词为拨珠子、拨头发、小鱼拨水等。从活动结果来看,99%的学生不再混淆这些生字的用法,这样的启发能让孩子们对形近字的精细分化产生兴趣,还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抓住字形的关键笔画,自主地分化易错字,从而不写错别字。
2.比较法。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字形的轮廓容易掌握,对内部细节难以牢记。辨析比较,区分异同,对于相似字词也能形成精确的分化抑制,帮助学生把字词书写正确。通过组词,组多个词语让学生在组词过程进行视觉强化生字,同时也是掌握概念的过程。因为词义在生活实践中有的常用,有的例举几个句子就能让学生理解和记忆,所以即使字形再相似或音相同,通过比较组词,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记忆生字也要比书写记忆的效果好。干扰理论指出,对于相互干扰的相似字词使学生的记忆痕迹相互重叠、掩盖,甚至出现变形的错字。采用“家族”归类区分混淆字也是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把某个字换偏旁,互相比较来增加记忆,如“钱”字,去掉金字旁,加上三点水,变成“浅”,加上皿字底,变成“盏”,并对每个形近字进行扩词比赛,比比哪个学生掌握得更好,一道题能使学生复习巩固很多生字,更能让学生区分形近字各自的形态和用法,再也不会因为“盏”字写成少一横或少一点而担忧,因为“盏”字归类到“钱”、“浅”家族中,也给与之混淆的另一家族“浇”、“烧”、“绕”、“晓”等组组词,就不会将这些字写成两横或右上加点(个别学生除外)的错字了,因为以上是各自的两个“家族”。另一种是音同或音近字,需要孩子们精确地明白字词的意思,才能正确地运用。比如“在”和“再”、“做”和“作”、“坐”和“座”、“哪”和“那”等字,采用“一字开花”的组词比赛,比比谁开的花最多、最好看,并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在词语情境中明白该字的用意。
3.口诀、字谜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所以探究学习方法来设计教学方案,是有效的教学行为。小学生最喜欢玩游戏,如果让学生编口诀、猜字谜,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特别开心。如:有只小羊被关在羊圈里,用剪刀剪掉了羊毛。学生猜了好久,最后,出示“南”字,并一边解说,一边用笔勾出笔画。即有只小羊被关在羊圈里(竖,横折钩),用剪刀(一横一撇)剪掉了羊毛(少了一横)。又如出现错误率很高的“游”字,教师可以让学生猜字:小孩子必须在成人的带领下,才能去方方的池塘里玩水、洗澡(打一字),即“游”字,还可以对学生渗透安全教育,一举两得。如果让学生给易错字创造性编个谜语,使同学们牢牢地记住该字,学生还会立刻开动脑筋,结果好谜语接连不断。学生能形象性地根据生活情景编谜语。如:有一个小朋友伸出手,五指并拢,放在眼睛前面,挡住强烈的太阳光。这个谜语是许多老师寻找记忆“暖”字方法的“救星”,因为谜底“暖”字在以往作业中出现错误率很高。总之,猜谜、编口诀的过程成了学生掌握难字的关键时刻,是识字写字教学的好途径。
三、课后“错了不再错”———及时巩固
1.多感官参与。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小学一、二年级3572名儿童调查发现,错别字中,由于观察不精细,对整个字形只有模糊印象而出现的错字占88.21%。尽管教师进行细致地讲解,学生也通过比较,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知识相似或相近的特点干扰着原有的记忆,教学一段时间后,教师在作业本上依然会发现以前的错误,所以教师要及时复习巩固,让易错字不再重演在作业本上。教师适时将易错词语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并抄一抄(一般3次),并提醒学生某个字要特别注意。这种眼、嘴、手等多感官参与的复习,再加上分散多次地复习,是巩固生字、再次正确记忆、减少遗忘的好方法。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使他们一边玩,一边学,再次巩固易错字,提高作业的质量。
2.游戏巩固。
每一个孩子都爱玩,每一个孩子都要快乐。如果有游戏陪伴在学习生字过程中,我们的生活该多么快乐呀!“丢手绢”是老少皆知,小孩特爱玩的游戏。其中的一项游戏规则是“被放手绢的人要是不知道被放了手绢,而被丢手绢的人捉到的话,他就要表演一个节目”。在学生普遍性要写错一个字时,不妨用用丢手绢的规则,即提醒强调后要求学生不能出现错字,如果出错的话,该同学需表演一个节目。这个游戏一宣布,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把字形记得尤为深刻,结果一个班同学没有出现错字或出现一个两个。当然那出错的学生表演了节目,活跃了气氛,给自己一个警告,以后会更专心地学习。教师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的书写也整洁美观多了,这样良好的作业质量为扫平错别字铺平了道路。
1.引言
小学是学生开启文化学习的一个起步阶段,在此之前学生接受到的一般是来自父母或者幼儿园教师的言传身教,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说能让学生有一定的启蒙,但是没有真正形成知识体系,所以还是要进入文化知识学习的正轨。小学生能掌握语文知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的教学特点能够吸引他们,简单来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启蒙有师范和引导作用,教师的教学形式和专业素养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的喜爱程度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要充分应用自己的专业素养,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2.教师在小学语文启蒙教育中的作用
2.1规范学生的语文基础。小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可以说是一张白纸,虽然在父母或者幼儿园老师的耳濡目染中能够学到一定的知识,但是由于水平有限和没有规范化的教学,学生往往是照葫芦画瓢,没有从基础上了解语文。对于在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规范化的教学尤其重要,因为教育落后,教师自身的语言功底不好就非常容易带偏学生,特别是方言,小学是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及时纠正,后面就很难改过来了。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首先自身的专业素养要过关,让学生在一个规范化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让学生接受正规的语文教育。语文学习也是一个提高理解能力的过程,让学生从小接受规范化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将来学生学习其他科目打好文化基础。
2.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师担负着传播知识的重任,语言是教育与学生之间传输知识的桥梁。不同的教师,教学风格各有千秋,有的教师喜欢营造幽默风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有的教师擅长带领学生进入课本中的情境,让学生领悟其中的真谛,丰富学生的心灵。不管是哪种方式,都是教师语言教学的特点,为的是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喜欢上语文,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去学习。小学生是非常感性的,对于不喜欢的东西他们会从心理拒绝,对于喜欢的东西会发自内心的喜欢。
3.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
3.1规范性。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阶段,从汉语拼音、笔画顺序、标点符号,再到句子的主谓宾顺序,都是一个规范化的教学过程,学生在上小学之前都没有基础,上课都是在跟随老师、模仿老师,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做到严格的规范,让学生能够从正确的方向进行学习。教师的语言也要做到严格的规范,因为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在无形中对老师进行模仿,如果教师的语言缺乏一定的规范性的话,那么学生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方言。我国幅员辽阔,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虽然普通话已经在全国推行,教师也明确规定普通话要达到国家普通话标准的二乙水平,但是还是会存在有个别字发音的不正确,比如南方地区容易出现的平舌、翘舌不分,n、l不分;北方地区的儿化音。在实际的教学中来看,教师中确实还有很多存在发音不标准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也为了促进各地区之间更好的交流,要推行普通话,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用普通话,学生在正式场合或者在生活中要多用普通话。除了发音,也存在一些表述顺序不正确的问题,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省略句、倒装句、口水话,也会影响到我们语文学习的规范性。总之,规范性对语文学习有重要的影响。
3.2生动性。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语义的表达有直接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生动性是教师教学素养的一个评判标准。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采用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让学生容易理解,这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小学的语言教学也要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的言语要尽量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声行并茂,善于将教材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联合起来,符合课文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把课文当作故事来讲,绘声绘色,用最动情最真切的语言来讲述,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让替他们感受语文之美。
3.3精确性。小学上课时间有严格的限制,这就要求教师用简短精确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容。有的教师喜欢在课堂上讲一些跟课堂无关的内容,或者怕学生没有理解透反反复复强调,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这样的习惯不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节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厌恶情绪,反而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语文语言教学的精确性,首先要求教师对课文内容有精确的把握,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有了这些,在带领学生的时候能够更开地找到问题的关键,剩下的时间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或者讨论,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中图分类号】G623.2
语言是人类沟通与交流必需的工具,人们从小开始就接触语言,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的语言修养又相当大的部分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小学生启蒙教育小学语文的特点与年龄特点,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不同于高年级的,尤其是在思维能力方面。这样小学语文教学具有语言艺术的味道,通过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魅力、风格、修养、水平等方面体现了出来。也由于小学生对于形象话语较为敏感,学生在老师对自己所说话语的理解上、对其自身的评价上都不同高年级,所以抓住语文学科的特征、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特点,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质量、有效发展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结合新时期的实际,对其特点进行新探。
1.规范性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做到的就是要规范教师语言,规范的教学语言是小学语言教学的基础。首先教育系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就有严格规定,也明确规定了语言学与教学,教师的教学也应该按照规定严格开展。其次从职业本身来看,教师的崇高性要求教师应该严于律己,不论是在语言细节的处理上还是语言行为的举措上。由于这个时期的小学生其模仿能力是相当强的,所以小学生进行知识学习与语言学习的过程就类似于模仿,如果作为模板的教师其语言不规范就会影响学生最后的学习效果,有的时候的不良后果甚至会影响终身。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词汇、语音等方面都要慎重选择。小学生对于老师的敬佩、崇拜是很深的,一开始的定位就认为老师是智慧的化身,是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化身,因此这个时候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教师的语言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作为小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组织者的教师首先规范自己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
2.科学性
科学的传播是教育教学的本质,通过语文教学传达合乎科学的、准确细腻的情意使得学生语文知识得以扩充。规范与明确是语言科学性的主要体现,其中语言的规范主要是指词汇的准确、语音的标准、语法的正确与合乎逻辑的思维等,因为小学语文在小学生学生语言知识的启蒙时期,这个时候其基础的稳定性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后续学科的理解,所以教师的普通话先应该准确、规范,然后在书面表达时也同样要规范准确。由于小学生在理解方面不是很全面,教师在表达词句的时候,要简练地表述给学生,尽量不要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情况,明确、清晰、简练的语言让学生更加利于吸收,也让教学更加轻松[1]。
3.兴趣性
语文本身可以说是一门诗一样的学科,可以将学生带进滂沱的大海,也可以引领学生走进幽静的森林,可是一旦学生失去了关注的目光,那么语文就是变得黯然失色、索然无味。要想让学生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兴趣必然少不了,让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内容等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是很重要的。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高年级的学生要短,而且也容易被课堂之外的东西吸引,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或者方式方法时要尽可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要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教学目标的完成,创造一个有趣、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以寓教于乐、使用适当的比喻方式将深奥难懂的道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轻轻松松学到有用的东西[2]。
4.情感性
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经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论从课堂气氛还是课堂课后的言语举措都应该表现得温文尔雅,让学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拉近师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然后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不仅要蕴含丰富感情,使教学语言充满丰富的感情,也应该尽量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融入到教学语言中。学生的感情在教师的带动中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感情、引起共鸣,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所以,教师需要深刻感悟与理解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慢慢消化与吸收,带着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课堂中,使自身的教学语言可以准确、深刻地将文章的喜怒哀乐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感受文章真实的意境,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学本身就要求了教师应该带这丰富的情感走进课堂,感情不仅可以拉近师生距离、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师进行语言交流以及课堂互动时也是很有帮助的,要想让学生理解好文章的真谛,教师的感情一定要投入[3]。
在新时期里因为教学方方面面的改革与进步使得小学教学语言有了新的特点,笔者通过分析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查阅相关的文献对小学教学语言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主要有规范性、科学性、兴趣性与情感性。小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个时候的言语基础如果没有打好就会严重影响学生今后对于语言的理解以及各个学科的学习,不良的影响严重的甚至对学生影响终身,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准确的教学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希望能够在教师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起到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二、小学数学教育语言作用
1.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标实行以来,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那么提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要有好的教学情境.小学的其他各科的教学活动需要和数学教育联系起来,通过趣味性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学语言设置教学情境,如果语言教学进行的顺利的话,就更容易顺利设置教学情境.例如,描述性语言用的好,可以很好的描述数学中的图形、应用题等内容,减少学生的误解.
2.利于学生的理解
小学生特别是低段的学生对汉字的认识有限,有很多汉字词语不知道意思,这就需要语文和数学的相互补充,这恰好说明了小学教育中的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像小学教学中的“无限循环小数”.究竟是如何不循环、如何无限的?小学生可能弄不明白,如果在教学中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相互影响,小学数学教育需要老师通过学生的认识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育语言的提升策略
1.相关部门的有计划培养
在小学阶段,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搞好小学教育的语言,需要相关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如,小组内部的互相听课、评课,通过内部的交流提高教学水平.同一地区的各个小学可以在教育局的统一调度下互相交流.教育部门还可以根据需要安排与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培训讲座,甚至可以将教育的语言问题作为专门的讲座内容.还可以举办教学语言提升的比赛活动,以各种形式为小学数学教育的语言培养提供机会,借此给教师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
2.教师提升语言的规范性和艺术性
教学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来增强自己的语言能力.小学数学老师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需要保证语言的简练、精确,时刻保持清晰的思路.对课本中比较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己理会.比较容易弄错的地方就要反复的解释,多举例子,让学生有反复的练习的时间.在课堂中,要注意与学生交流时语言的艺术性.丰富形象的词汇能引起的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和当前的生活热点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
3.增加语言的幽默性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儿童的心理.小孩子喜欢被鼓励,所以,无论孩子的问题是否回答正确,我们都必须用一种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即使对孩子的批评也要注意语言的幽默性,如,在考试中有学生抄袭,老师如果说:“有些小朋友成了长颈鹿了.”这样,孩子就知道错了,减少了孩子被批评后产生的负面情绪.对不同层面的孩子要区别对待,课堂发言给予他们鼓励的语言,结合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这样更好的解答他们的疑问,引导他们自己找出正确答案.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辅助工具之一,作为教育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给学生枯燥沉闷的感觉,在这方面的教学效率提升难度很大。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现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不断思考与研究,努力探索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对于学习任何事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发展十分关键,这个阶段的学生喜欢理论与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学习思路基本已经成型,但在学习文言文时,经常遇到晦涩难懂的字词、语句,并且需要背诵的内容也在增加,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为了改变这种学习情绪与心理,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教学,把文言文课程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提前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文化与背景。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展开讨论,比如,在学习荀子的“劝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都有哪些珍惜时间的句子,还有哪些励志的故事。可以把同学进行分组,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抢答,使学生加深了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增强了记忆,对背诵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还可以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历史小故事,高中文言文课程有很多都是历史故事,结合历史讲解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内容,逐渐培养出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二、重视文言文语法知识讲解
在学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时,是有规律可循的。尤其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虽然文言文的语法在讲解时比较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在教学中还要给予一定的重视。教师在进行文言文语法教学时,要把一些基本的语法概念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样才能方便后期文言文教学的开展,让学生明白,掌握文言文语法可以加快学习与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整理归纳好文言文语法知识,或者专门挑选课时进行文言文语法讲解,增加对常用句法、通假字、表达方式与对话习惯等方面的实践训练,在课余时间可以提醒同学之间使用文言文进行交流,在现实生活的实践当中帮助学生巩固文言文语法的概念与知识,方便学生记忆与应用。
三、积累词汇量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很多字词的读音与意思都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学生在阅读上增加了难度,经常出现错误理解文章意思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对一些比较常见的实词与虚词,还有一些特殊句式,进行相应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文言文中字词、句式的规律,着重标明字词的不同意思和一些较为特殊的用法。比如,在文言文教学中,“走”字的意思在古代与现代是有所区别的,在古代很多时候“走”字是“跑”的意思,而在“孟子•梁惠天上”这一课当中,有一句“弃甲曳兵而走”是为“行走”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在文言文的字词中具有多种意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了对字词的印象。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探讨时,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词汇量,越来越容易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自然而然就提高了自主阅读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言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心理以及当时的背景与文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它的功能是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要处理好多媒体与板书、讲解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出多种教学手段,并且多种教学手段相互配合使用,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鸿门宴”这篇文言文时,利用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兴趣,教师可以播放楚汉争霸的视频片断,很容易就把学生带入到那段峥嵘的历史时期,学生在视频中进一步了解当时的人物、历史、背景与心理的情况下,加深了对“鸿门宴”这篇文言文的理解与印象。
五、结语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方式,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文言文在汉语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加深对文言文的了解与理解,快速掌握背诵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文言文教学效果,并且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在文言文方面的学习能力,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同时也是对小学生以后学习和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的教学内容,但同时,作文教学也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难的一个环节,所以说,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出发,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以后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开展提出了简单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发展现状;对策
【中国分类法】G623.24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等,而作文教学又直接关系到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多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进行增加了新的难度和考验。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内容
掌握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内容是研究作文教学的基础,一般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内容可以包括两各方面,一方面是作文教学设计,也是作文教学的准备过程,另一方面就是作文教学的实行过程,就是作文教学的开展。这两方面的工作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只有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作文教学的顺利进行。
作文教学设计,是作文教学开始的起点,具体包括确定作文教学内容,选择作文教学方法,找到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这些内容是做好作文教学实行阶段的前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简单,但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找到教学问题等工作相对要复杂,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
作文教学的开展,是作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成为狭义的作文教学,它是在作文教学的设计的基础上,将作文的写作方式、写作技巧传达给学生的阶段,所以说作文教学的开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作文写作能力的学习,直接体现一个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发展现状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发展现状可以通过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取得的成绩以及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两个方向来分析:
1、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取得的成绩
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自然也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得了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以及学生的重视。来自于多方的重视是作文教学能够顺利发展的基础,在之前,面对升学压力以及其它方面因素的影响,作文教学“见效慢”,也就是说一般投入较多,但是受到的回报比较少,或比较慢,所以经常被教师和学生所忽视,但是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作文教学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推进,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地位越来越高。由此可见,来自于学校、家长以及学生的重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取得的成绩之一。
其次,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对于现代科技技术的应用在逐渐增多,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发展的体现之一。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持,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一些先进教学设备的应用,不管是多媒体教学设施,还是远程教学,都是依靠科技力量才能得以实现,最近几年,作文教学中也开始逐渐引入现代科技技术,比如通过电脑模拟场景来培养学生的创作情感等方式,这对于作文教学的开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对于现代科技技术的应用在逐渐增多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取得的成绩之一。
2、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问题的存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发展还不是非常成熟,因此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教师对作文教学的作文教学设计阶段重视不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内容中已经提到,作文教学设计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看,教师对于这一部分的重视程度时非常低的,很多教师甚至完全不进行作文教学设计,而直接进行教学的实行阶段,这样一来,课堂就非常容易出现问题,而问题出现以后,由于缺乏可见的准备,问题的解决也常常陷入困境。此外,没有做够的作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内容的讲授也会不充分,不利于学生的掌握。
(2)作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观感受缺乏重视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环节的主体,但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主观感受,而完全凭借自身的经验和想法进行教学,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非常不利的。作文教学应该是方法的传授和情感的沟通的过程,如果只是教师在上面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这样,作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就很难达到。同时,由于不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教师也很难掌握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所在。总之,作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主观感受缺乏重视是单签作文教学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以外,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模式没有形成等等。
三、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策略分析
面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发展现状,对作文教学的发展提出以下策略:首先,要提高对作文教学设计的重视,可以硬性要求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之前做好足够的教学设计工作;其次,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交流使教师掌握更多学生信息,进而对学生困惑的内容进行重点讲授;再次,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作文教学本身应该是非常灵活的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比如课外活动、小组讨论等,所以说应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引入新的教学方法,这对于作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束语
现代儿童为何要读文言文?我想其中的原因至少有三:1.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世代传承的主要载体。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炎黄子孙必须继承的无与伦比的瑰宝。因此,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了解文言文,并且力求读懂文言文。2.学习文言文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文言文语言简练,内涵丰富,许多文言名句格言特别是一些常用的成语,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改善和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3.学古文可以丰富人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让人明白许多深刻的哲理和基本的为人处世的礼仪,还能了解许多历史人物、史实、风俗、典故等文化知识。多读古诗文,就容易“知书达理”,其言谈举止就会显得温文尔雅。怎样指导现代儿童阅读文言文呢?首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教学文言文,首先就是让学生读,一遍又一遍地读,一直要读到滚瓜烂熟。
这样一遍一遍机械地读,会抑制学生的兴趣,当然不能机械照搬。但我们必须懂得多读、反复读,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教学中,教师对“读”的指导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先是读正确,即帮助学生读准古文中难读字、生僻字的字音,扫除朗读的障碍;再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主朗读,把文章读连贯读通顺,通过反复朗读,“感悟”文章的大意,把文章读成一个整体。其次,指导学生理解。古时候一些开明的塾师其实也反对儿童死记硬背,在蒙童熟读文章以后也重视逐词逐句串讲文意,称作“开讲”。塾师串讲的目的在于使蒙童理解和把握文意,并不在乎提高蒙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其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解灌输为主。现代语文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提倡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教学。根据我的总结,小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有三:一是对照课文中的注释理解文意。现在课文中编写的文言课文或供少年儿童阅读的文言读本一般都附有注释,充分利用好这些注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大部分难理解的词和句子(现在有些教材或课外读本中的文言文还给出了白话文大意,这样当然可以降低文言文阅读的障碍,但是这样的方式对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否有利,还值得研究)。二是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并“猜”出不理解的词与句子的意思,这是许多教师教学文言文时最常用的方法———猜读。所谓猜读,就是让孩子们联系前后文,猜一猜文中的词或句子是什么意思。与现代白话文不同,文言文中的用词大多为单音节词,而且古今字义也有不小的变化,但现代汉语毕竟是在文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词语中的许多双音节的语词与文言单音节的语词有着内在联系,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做一番深入思考,常常可以“猜”出大部分词语的意思,这种能力可以为学生今后阅读文言文奠定扎实的基础。三是不求甚解,其实这也是一种读文言文的非常实用的方法。现在不少教师教学文言诗文追求字字落实,在讲解字义句义上花费大量时间,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可嘉,却不一定值得肯定,因为花费的时间与收获不成比例。其实成年人阅读文言文,包括阅读文白相间的古白话文小说,也不是字字落实,句句解义。读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很简单,跳过去,说不定读到后面,突然就明白前面词句的意思了;即使全部读完还不懂也没啥关系,因为个别词句不理解并不影响对全篇(文)的理解。其实,我国古代典籍中解释不通或不能解释的词句大量存在,有些词句的解释专家们也众说纷纭、争论不断。比如,“易经”之“易”,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不同的解释,并不会动摇其经典的地位。
于丹解读《论语》之所以会受到部分专家的批评,就是因为对一些语段各家有不同的解读。陶渊明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效率,教师也可以少费许多口舌,从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的朗读背诵上。再次,指导学生熟练背诵。我听过不少教师讲解文言文课文,对文言文教学理解比较深刻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前一般都设计有背诵环节,遗憾的是,往往由于没有时间匆匆而过,显得浮光掠影,远没有达到人人都能背诵的程度。古人读书必定是先能背诵,再讲意思,将背诵视作儿童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务。他们认为,儿童开始读文言文,对读的书可以不完全懂,但是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关键就在于熟练背诵,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现代人学习文言文注重理解,但忽视了背诵,对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形成以及今后阅读理解文言文,都是不利的。如果只是追求文章内容的理解,以便使文中故事走进学生的心里,达到思想道德教化的目的,那么学白话文课文效果会更好。读文言文的价值更在于熟悉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言表达形式,在于培养文言文的语感。从这一目标出发,那么小学文言文教学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解读可大大压缩,多一些时间让学生背诵,最好能做到人人都能熟练地背诵。熟读成诵,是古代蒙童学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是否也应该成为现代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我认为,评价一堂文言文教学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这堂课给学生留下什么痕迹,具体说就是对学生今后阅读这一类作品是否能产生迁移。前几年浙江一位教师上的《猴王出世》引起很大的争议,这堂课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欣赏古典小说的语言”这样一种阅读的方法,教学目标和意图非常明确。但是,我认为这一目标设计,过高估计了小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小学生读原版的古典名著,最大的困难是语言障碍,不少学生因为语言理解比较费劲就不读了,这样就始终不能走进经典。对大多数还没有接触或者刚刚开始接触古典名著的小学生而言,教一点如何“读懂”的方法策略似乎更有必要,因为流畅地阅读是基础,阅读时没有或少有语言理解的障碍,学生才可能喜欢去阅读。至于文言文的阅读欣赏,应该是在大量文言文阅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有这样一句话:“操千曲而后晓声,舞千剑而后识器。”文言语言欣赏必须以大量的文言文作品阅读以及相当的文学素养和认知水平为前提条件。因而,对文言作品的语言欣赏应是高中语文甚至是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我国传统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也是“止能讲其大义。若欲博综精研,可俟入大学堂后为之”(《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当下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教学的要求,也只是“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不要求对作品语言进行研读分析。如果以为学生通过一堂课欣赏了这样几个句子,以后就会这样去阅读古典文学作品,那就过于天真了。即使是作为成年人的语文教师,通过这样一堂课的训练,也未必就能独立欣赏文言作品的语言。
作者:吴忠豪
一、小语教学基本现状
1、语文教学发展不均衡。无论是办学条件、师资水平还是教研力量,从总体上来看局直学校高于乡镇学校,县城学校高于农村学校,平原学校高于山区学校。
2、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从年龄结构看,青年教师聚集在县城及周边,边远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多年没有新鲜血液的输入;从学历结构看,高等院校毕业生严重匮乏,中青年教师初始学历大多是中师,还有相当一部分民办教师;其次,教师整体缺编,后续学习不足等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课改向纵深发展,后劲不足。
3、学科教学喜忧参半。随着课改的纵深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课堂教学、专业水平、教研工作、学生发展等方面相对于以前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教育观念的重大变化,是课改多年来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收获。新课改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等等,这些理念都为教师所接受,并主动的付诸实践,大胆尝试与探索。教研工作方面,县、乡、校三位一体教研网络已基本形成,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教研校长、组长,骨干教师。
发展中,有成绩,也有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课改理念接受易,实施难。导致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形式,忽视了内容;注重了语文的人文性,却又轻视了它的工具性;注重了小组合作,却忽视了静思默想等等,致使语文教学整体效果不高。二是教师的专业水平亟待提高。教师学科知识老化,文化底蕴不高,后续学习不足,导致汲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弱。三是新的教育评价体系滞后。受高考、中考选拔考试的影响,小学也在被各种名目的考试所侵蚀。这就造成,学校管理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盯考试成绩紧,研课堂教学轻;一线教师教材解读多,实践活动少,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改工作的推进。
二、主要工作
1、加强培训,积极探索教育的新方法。
一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教研工作的认识,提升教研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深入课堂,指导、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积极参加省市活动,做好会议精神的学习和落实。积极参加教研室的内部学习,做好主题发言。
二是抓好各种培训工作。首先抓好教研组长培训工作。制定《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培训方案》,组织教研组长开展理论学习、教学实践、课题研究等活动,加强教研组教研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进而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质量。同时,做好教研组、教研组长的评比工作,出台了评价方案,每年年终开展先进教研组、优秀教研组长的评比工作。其次抓好教材培训工作。针对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缺乏系统了解,对新课标缺乏认真研读,语文课堂教学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现的现象,在抓好教材一次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以校本培训为主;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以学科培训为主。制定切实的学习与培训计划,要求教师认真研读《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做到在实践中消化,在学习中实践,坚持理论指导下的有效的课堂教学。重点抓好教师培训工作。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本着“先训后教,边训边教,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通过实践探讨、专题讲座、行为反思、案例分析、观摩录像等培训,教给教师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
2、联系实际,深化我县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结合每学期的常规调研活动和各种竞赛及研讨活动,针对我县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开展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如,“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体”、“语文读写结合”“如何上好常态课”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探索“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路子,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实践“务本、倡简、求实、高效”的语文教学。
3、常规视导,指导、服务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途径,只有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新的教学行为,课程改革才能取得实效性发展。每学期,我们都深入课堂,听课100余节,课后研讨30余次,涉及识字课、阅读课、口语交际课、作文课等课型,不但落实了教研员自身的服务职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帮助教师形成由主客体关系转向相互交往关系、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由接受学习转向发现学习、由“复杂化”教学转向“简单化”教学,回归语文本色等新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评价观贯穿于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引导学校和老师改变评课方法,从而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4、送教下乡,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薄弱学校教师专业的发展,带动更多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的研究,促进广大教师专业技术的提高,有效缓解小语教学发展均衡的现状,每学期,我们都抽调部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进行送教下乡活动。通过上示范课、评课、经验交流和教学反思等形式,营造教研氛围,提升教研水平。
5、以赛促研,打造教师专业化队伍。
为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探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各校之间教学经验的交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每两年一次举办县教学标兵评选工作。评选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各乡镇校组织初赛,择优推荐一位选手参加复赛;第二阶段由教研室根据地域分片组织复赛;第三阶段组织决赛,观摩教学,课后研讨,教研员评课。通过这个平台,全县涌现出了一大批能教能研的优秀教师,在各个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
三、今后工作的重点
1、继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切实研究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2、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以点代面,整体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3、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维度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丰富已有的有效教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
4、举行各种教学研讨活动,切实促进教师素质整体提高。
小学语文教研组教研总结精选范文 一学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五环节的考评主要形式有以下四个:
1、自检——管理上,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求每位教师对照有关制度,检查自己所有的职业表现是否规范、得体。
2、互观——由组长牵头,组员间互观交流,取长补短,加强随机教研。
3、校查——a随机查:管理人员进课堂(通知听课、推门听课、跟踪听课),听课、看教案、查作业、查学生学习习惯、态度、效果等一条龙式的检查。b集中查:每月对不同年级、不同常规项目集中抽查。
坚持每月一次的大教研组活动,矫正疏漏,抛砖引玉,反馈考核情况,并将常规五环节量化在校园网,增大考核透明度,把常规工作抓严、抓细、抓实,促进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
全体语文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一得”交流都是大家随机教研的话题,新老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对本班前后5名学生跟踪调研,细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立足课堂,夯实双基。学期末,我们举办了第三届写字等级评定活动及三——六年级每班10人参加的想象作文竞赛,并召开了起始年级与毕业年级的家长会,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每位学生的成长。
与此同时,我们统筹安排学生在校一日活动,课外兴趣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时间、内容、老师、场地均得到落实,各兴趣活动期中组织汇报表示,12月底结合迎新组织展示。学生在多样的兴趣活动中不仅巩固、运用了所学的知识,也为今后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应用能力,适应时代挑战奠定了基础。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语文教研组教研总结精选范文
本学期语文教研组的工作指导思想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导,狠抓常规管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稳中求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力求完美,教师的教学科研、学生的学科竞赛及考试成绩均有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一定成绩。
本组工作有活力,人人有朝气,也有创新精神。组员们善于钻研,勤于探索,认真备课,精心教课;在历次教案、作业检查中得到了学校的表扬;在多次学生问卷中,优秀率也均居各学科之首,深得全校师生好评。尤其是面对中考,他们稳扎稳打,抓基础,抓读写,练内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教学、教研以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作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一、教研组平时狠抓教学常规及常规的检查落实。
1、备课做到四个“精心”。每位语文教师都能精心制订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题型训练。统一了备课规范,依照学校教导处要求,每位老师备课均写有预设教案。每课时都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后感等。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教学过程包括内容设计、训练设计、方法设计三方面,在设计时内容,都能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紧扣教学目标,做到以纲为本,以本为本,以纲扣本,把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学法指导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动用能力。做好各课组的组织工作,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特别是在备教学目标,备学生练习,备教学方法时能集思广益,取长取短,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情况,针对教材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创新。备课时,我们还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文道结合;结合我校“书香校园”的办学理念,教学中随时注重人文渗透。
2、在上课上,我们全体语文教师继承传统教学法,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坚持做到“四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全面育人为主旨。做到“四突出”:突出启发式教学,突出因材施教,突出兴趣激发,突出教书育人。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我们改变以教为本的旧观念,树立“以学为本”的新观念,针对教材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研究教法与学法,着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努力做到课堂训练落实,提高单位时间内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公开课,课课有课件。提倡先学后教的策略,这样,教师轻松,学生也轻松。
3、我们能根据教材的特点,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在布置作业时,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为准绳,认真取舍,精选适量的作业,以课文为主,因人而异,不搞题海战术。作业批改及时,认真,保证当天完成,作文在做后三天批完,决不积压,并规范化。认真批改,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讲评,及时反馈。教研组月检查,都合格。
4、本学期,我们都能根据学校常规组织考试,并能写好质量分析报告。本学期期末考试仍然实行联考或统考,三个年级的语文成绩较好。我们在复习时对备课组模拟练考提出要求:一要所有题目均为原创,二题量、难易要适度,三题目要有一定新意。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收效显著。
二、顾全大局,抓好每个年级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重视校本教研。
1、按照学校统一安排,把满足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需求作为教研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强化教学质量意识,牢固树立改革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与时俱进,通过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促进语文教师的发展和教学成绩的提高。语文组各位老师都能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依法治教、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和谐奋进,积极地开展工作。每个教师都要承担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本教学班学生参与活动,并拟写出小结。
2、认真学习新课标,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工作。开学之初,我们每位老师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了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每节有教学反思,每月有教学总结,间周开教研组会,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注重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将教学工作与科研有机结合,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教师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和思考实践,认真开展集体备课交流活动,重点研究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交流提高了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成绩显著提高。语文组每位老师都定了一份语文教育教学刊物,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动态和教改趋势,开阔视野拓宽语文课改思路,并在校内建立了语文教师资料库,实现了资源共享。
4、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学以来,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营造书香校园,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语文组协助我校举办了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探索学习,拓展视野,丰富生活,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到生活中去解决课堂上产生的疑问。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为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将文学融入生活,让文学的灵动提升生命的质量。各班内都成立了图书角,并将学校图书室开放,定期带领学生上阅读课。
5、重视集体备课,发挥团队优势。本期我们重点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思考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多动、多思,展开联想,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何让教师教学行为的发生显著变化,由“灌输”转变为“探究”,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效果。在常规教学中我们互相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期中(末)考试备考工作中,彼此出谋献策,资源共享,力求提高我们的语文整体成绩。在复习备考时,更是愉快地分工合作。先集体备课,确定复习的计划和方案,然后彼此分工充分准备,整个备课组人人出谋献策,提前准备相关资料,使复习备考的过程能讲练结合,有序进行。
重视关注初三语文教学,组员都能群策群力,为初三教师出谋献策,提出宝贵的教学意见。
三、组织本组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学习活动,还参加名校教学模式的学习和讨论,并攥写洋思中学教学模式视屏观后感受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率。
本组教师和其他组一样,每次参加完教研回来都要写一份教研记录。每个教师看完教学实录后,都能认真撰写总结反思,交给教务处存入个人档案。从老师的作业可以看到他们感悟很深,他们深深认识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办学模式是洋思人致胜的法宝,也是同行学习的典范。洋思决策人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仁慈的,心是滚烫的,时时处处都透着人文性的教育关怀,因为他们深知,只有对学生投入真诚的关心,才能帮学生找回自尊和自信,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让家长满意;只有对教师倾注炽热的关怀,才能催发教师源源不断的工作热情,才能感动教师不遗余力,永不停止地奋斗。带着对“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继承”,带着“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使命,他们大胆提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响亮的口号,克服困难,广纳教不好的学生,面对众多基础差但求知欲强烈的学生,为了实现对无数家长所许的承诺。
四、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我们的理论水平仍存在着欠缺,在下学期我们将更一步鼓励教师多多地阅读教育刊物,多写写教学反思以进一步提高理论的素质,以理论来指导、武装我们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