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学生心理素质测评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6 16:14:0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生心理素质测评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生心理素质测评

篇(1)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是宿迁学院新生入学教育的关键环节,科学地进行学生职业规划测评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是依据朗途职业规划测评系统,组织宿迁学院五系新生在接受系统教育与提示之后进行测量,并以学院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精神为指导进行的一次报告分析。一方面,这些分析会为系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供直接的数据参考;另一方面,这也为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指南。

关键词 :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分析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031—02

收稿日期:2014—01—10

作者简介:高雷(1986— ),男,江苏宿迁人。宿迁学院五系专职政治辅导员,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分析报告依据的理论预设、分析的维度以及数据源都取自于朗途职业规划测试系统。朗途职业规划测试系统可以对学生个体稳定的性格特质以及创业的深层次动力进行测试,并针对学生的不同测试情况提供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从测试的指标项目来看,该系统设计了岗位与学生特长、与学生的动力驱动类型之间的匹配参考。通过综合的测量结果,可以让学生个体发现自身职业获取的短板以及具体的改进方略。

学生个体在获取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参照系之后,也懂得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现实途径。同时,我们应该提醒每位参与测试的学生:无论是自身稳定的性格特质,还是个体的动力类型,都是具有“先赋”意味的。它的稳定与独特只是相对的。随着生命成长历程的延续与生活情境的变迁,个体的知识库和经验都会得到不断的丰富,并影响学生的个体性格特质与职业选择的动力类型。这些都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结合宿迁学院五系新生在朗途职业规划测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统计规律,我们尝试着分析本届新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的状况,并期望分析过程能够为我们之后的具体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供重要的参考。

一、参评学生基本状况分析

五系新生的性别分布比例为女生占71%,男生占29%,女生的数量几乎是男生的3倍。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成长环境、社会角色期望以及个体层次心理因素的影响,性别因素在职业规划中的影响也比较明显。五系新生年龄分布范围是19~20岁的区间范围,这与全院新生的年龄段分布是一致的。

二、与个体职业规划测评相关的指标维度分析

(一)性格特质类型维度

从数据显示来看,学生在职业规划受性格类型影响的元素中,“内向感觉 情感 判断”与“外向直觉 情感 判断”的两端分布较为均衡。一方面,证实了新生对本次测评的参与程度比较高,而且在填报测评报告时价值比较中立;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每一位指导教师要在这两种类型性格匹配的职业种类中做好指导,并兼顾到其他性格类型的职业匹配,帮助学生发掘资源,整合有益信息,针对学生个体性格与职业的匹配衔接,做好进一步的指导工作。同时,通过分析得知,男生与女生在性格特质普遍分布情况上有着较大的区别。这也就告诉我们,除了在性格特质整体分布上要综合关注与学生相匹配的职业规划路径,同时,也不能忽略性别因素对性格特质的影响。当然,这一过程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成长环境、社会角色期望以及个体层次心理因素对性格特质的影响。

(二)职业规划的深层次动力源维度

1.成功愿望指数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五系新生有职业获取成功强烈愿望的,只占学生总数的1/5,如果将这部分学生的过往经历与学生的成功愿望指数相关联,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是否具有积极主动、努力进取的相关因素就可以从其过往的生命成长历程中窥探一二,这也为我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分类教育提供了可能。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涵盖着学生职业目标设定、新情境的驾驭以及自身位置的定位等指标体系,而这些也为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教育与指导提供了维度参照。

2.挫折承受指数

挫折承受指数是指针对受测者在面对挫折、失败与困境时的心态、情绪与行动的可能性的测量。调查显示,宿迁学院五系新生中有近半数的学生在面对失败与困境时表现出的承受能力较低。这也就提示我们要在学生的抗压能力方面进行有益的引导与帮助。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引入移情体验与想象获取的技巧,更为关键的是能够将这方面的引导与教育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与案例中。

3.人际交往指数

人际交往涉及互动过程中的“镜中我”的内心认知与对互动本身的意义的界定与意识问题。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五系新生中有超过1/3的学生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境,表现出与人交往的动力不足、与人交往的技巧不够、与人交往的程度不清等状况。人际交往是个很传统的社会心理问题。职业规划专项测试中所显示的学生人际交往系数分值只能作为一种参照。但交往也是有基本准则与要求的,如从容的心态、道德的规范、民族的风俗与地域的特点等,这就需要我们准确地把握与有针对性地对待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

4.影响愿望指数

影响愿望指数反馈的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状态,即要求或希望别人按照自身想法行事的愿望程度。这类动力指数在五系新生群体中体现得较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95后”学生的群体特质,也给了每位教师一个提示,即要适当地引导他们学会积极地与人交流互动,懂得“谦让”、“团队”与“包容”。“谦让”会让自身变得懂礼节、明事理;“团队”能汇聚众智,成就事业;“包容”能体现涵养,彰显气度。而这些都是我们职业、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以上四个方面的动力类型源构成了影响学生个体职业规划的重要的内在影响因素。它的具体体现是动力类型归类,如向着职业目标努力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主宰型、寄托型、满足型与自强型;在面对挫折、困境时所体现的承受类型(这是逆向的动力),有开拓型、坚守型、安定型与尝试型。

这些性格类型与动力类型测试分类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职业规划中进行职业定位。而这一过程的具体依据是学生在这些指标体系中所集中体现出的个体职业规划的长处与短板。因为这些长处与短板的形成是基于具体性格特质测试与动力类型归类的,反映的是个体情况,这是提供职业规划个别化指导的重要基础。长处与短板最终又成为职业选择与规避的重要参照,显得直接明了,为学生在自身的职业定位与今后的职业角色扮演中进行积极的知识技能储备指引了方向。这正是职业规划工作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篇(2)

一、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首先,关于德育素质。德育素质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以及组织纪律等方面的表现,具体地说,应包含政治表现、集体观念、遵纪守法、道德修养等指标。关于智育素质。智育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智育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陶冶高尚情操、升华人的境界、培养优良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培根说:“历史能使人聪慧,诗歌能使人灵秀,数学能使人精细,自然科学能使人深沉,伦理学能使人庄严,逻辑学能使人善辩。”文化素质与科技素质教育一样,都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智育素质包含学业成绩、平时学习情况两个方面的指标。关于身心素质。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标准指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缺陷,而且还指要有良好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中由于心理疾病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退学、违规、违法甚至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应当成为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包含身体素质、卫生保健知识与习惯、心理素质三个指标。关于发展性素质。德育素质、智育素质和身心素质可以统称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它体现了学生在学校规定的教学、教育和第二课堂等环节中形成的德、智、体等方面的一般素质。随着现代社会对什么是人才的重新定位,发展性素质成了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了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的创造性和实践性素质。发展性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实践、职业技能、文体艺术等指标。

二、高校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常用方法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一般普遍实施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测评,也就是由学校管理部门制定宏观评测标准的框架和原则,由学院制定并操作素质测评的实施细则。测评办法大致有一下两种,“三育并举模式”以及“四要素模式”,“三育并举模式”即德、智、体评价模式,“四要素模式”即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各高校目前已形成各具特色的测评体系,素质测评的方法、内容以及评价标准、应用范围都各不相同,有的是在德、智、体一级指标下把考评项分为优、良、中、差等级,并赋予等级分,然后汇总成综合分;有的是在德、智、体几方面计算测评分,然后按一定比例加权求和;有的考虑特长附加分等。大学生综合测评工作己被许多高校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各高校在测评的实施过程中,由简单的主观评价、单一的测评手段、抽象的权威性测评逐步向客观测评、现代综合测评、具体的民主化测评等方向发展,测评的结果也由传统的保密方式向公开化发展。

三、高校大学生素质测评的意义

针对某一素质测评目标系做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提出与一般的素质测评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是高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采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出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测评指标,收集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并对其做出量值或价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大学生素质测评的目的不仅在于它是教育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也是教育者施加于被教育对象的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是素质开发与提高的起步,又是其素质开发的方向,它具有明确的教育导向和积极的教育约束作用,能把教育中教和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有力地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管理开发的有效手段。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今后进一步的自我发展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择业问题。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公平、准确地评价学生,是评定奖学金、评先进推优秀的依据,同时也为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标准和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以及评价人才的有效尺度;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是学校,学校不断向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所以学生是国家人才的后备军。学生是国家人才的后备军。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对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什么样的学生是高素质的学生,即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同时,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的重要内容,教育测量与评价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起步晚,研究人员少,且重视程度不够,故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农村的高中学生的综合测评更是落后,因此研究农村高中学生综合测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当前农村高中学生综合测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测评指标设置不能与时俱进,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相脱节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培养合适的人才,而当前的种种迹象表明学校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高分低能”式的“人才”随处可见,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仅从高中学生综合评价的指标确立上来分析。当前,农村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实施高中学生综合测评,就算实施了,在测评的内容、程序和方式方面也存在很多差异。

2.对思想道德的评价不够科学、合理

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并不像学习成绩一样可以用数字的大小来衡量,而当前把所有的评价指标都分数化的方法确实不够科学,在现实的评价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在诸如思想道德类的评价指标上全班人居然统一是满分的现象。这样的指标设立无法反映被测评者的真正道德水平,从而难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指标的设立往往形同虚设。

3.有关心理素质方面的指标设置不够合理

当前,面对着高考和升学的压力,高中学生也面临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他们不再是温室中的花蕾,他们要走出去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有些人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抗打击能力不足,往往在竞争和压力面前萎靡不振甚至是跳楼自杀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办几场讲座,开几堂课的程度,要把学生心理素质加入到综合素质评价中而且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当前虽然不少学校把有心理素质的指标也引入了综合素质评价中,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往往指标的分数只是导员或是评价者的主观分数。

二、农村高中学生综合测评实施方法设计

1.思想品德素质测评实施方法设计

由于完整的品德行为包括知和行两种因素,既要考其相关的知识与判断又要考其行为,即把思想品德考核与政治品德课的学习成绩测试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该测评方法既发挥笔试的作用,克服过去行为为唯一测评标志的片面性做法,也改变了目前政治品德课空洞说教的教育方式,促使他们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行为。当然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防止知识考核影响行为考核,提高测评的效度。但基于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考虑,思想品德行为考核的权重可以小一些,德育成绩的权重可以大一些。思想品德行为可以采取学生内省自评,同学互评,班主任、任课教师观察评判进行考核,当然班主任考核结论的权重可以大一些。

2.身体素质测评实施方法设计

身体健康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同时形成良好的体态,仪表端正、衣着得体、举止大方,意味着该学生有良好的修养,比较注重自我约束,做事认真,责任心强,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得事业成功打下基础。身体素质中体育达标由体育老师根据体育课成绩给出测评结论,该方面占的权重应该大一些,身体素质中其他方面,可以采取学生内省自评,同学互评,班主任、任课教师观察评判进行考核。两部分结合在一起,比照身体素质测评标度得出学生身体素质测评等级。

3.心理素质测评实施方法设计

(1)情绪活动测评

由于情绪活动测评标志是能够控制和引导自身的快乐、悲哀、愤怒、恐惧等情绪,保持愉悦情绪和良好的社会情感。所以,可以组成不少于5人专家组,根据某学生“稳定性”人格因素标准分数的高低,给出该学生情绪活动测评等级。

(2)意志品质测评

由于意志品质测评标志是不怕困难,不屈不挠,敢于实现奋斗目标。所以,可以组成不少于5人专家组,根据某学生“有恒性”和“自律性”人格因素标准分数的高低,给出该学生意志品质测评等级。

(3)自我观念

则评可以根据自我观念测评标志,组成不少于5人专家组,根据某学生与自我观念相关的人格因素标准分数的高低,给出该学生自我观念测评等级。

4.自控能力测评

主要评价被试人在面临批评指责、不公正的待遇、无端的责难、困难与压力、个人的利益受损时,能否克制、宽容、忍让、理智地对待,不因情绪的剧烈波动导致激烈反应,影响学习和生活以及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韧性。在当今时代,一方面,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被父母宠惯了,受不得一点委屈;另一方面,高中学生的优越感在极大的升学压力下已经所剩无几,心情比较烦躁、焦虑。学会克制、宽容和忍让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获得较好的评价和取得事业成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结语

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学校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较好地解决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问题,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学改革,它将改变传统的以“一张成绩单”评价学生优劣的弊端,必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景柱.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D].大庆石油大学,2006.

篇(4)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熵值法;测评

Key words: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entropy method;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263-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企业用人要求标准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对企业定量考察用人对象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发挥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确定指标体系并获得指标数值,二是选择合适的测评方法对指标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本文引入熵值法在已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缩小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范围,只对同一高校内不同学生进行测评,尝试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结果。

1 信息熵值法

在信息论中,信息熵H(x)=-∑P(xi)lnP(xi)反映系统无序化程度。信息熵越小,系统无序化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大,系统无序化程度越小[1]。所以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而言,如果某一测评指标对于同一高校不同学生其差异程度较小,这就说明该指标区分和测评大学生综合素质高低的作用也越小,对应的信息熵就越大;反之,如果某一测评指标对于同一高校不同学生其差异程度较大,这说明该指标区分和测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也越大,而对应的信息熵反而较小。也就是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差异程度的大小,反映了该指标在整个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地位,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重要性的大小又完全可以用“信息熵”反向度量。

因此,根据大学生综合素质指标差异程度,以信息熵为工具,给各测评指标赋予相当的权重,从而进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该方法减少了调查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较为客观地给出了各测评指标的差异程度,从而客观地确定各测评指标的权重。

现给定原始决策矩阵A=(aij)m×n,i∈M;j∈N;其中m表示评价单元的个数,n表示指标属性的个数,aij为用人单位对第i个学生的在第j项指标的评价值Sij,由此给出基于熵值法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

①对aij归一化处理

r■=■,i∈M;j∈N(1)

②计算第j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的熵值

E■=-■■r■lnr■,i∈M;j∈N(2)

③计算第j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的权重ωj,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对于给定的j,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的权重越大,所揭示的测评指标差异越大,而测评指标熵值越小。因此有

ω■=■,j∈N(3)

④根据各指标属性值与权重计算各方案的综合属性值即为其大学生综合素质分值

zi(ω)=■aijω■,i∈M(4)

2 运用熵值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在现有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以5个不同专业的5个学生为代表,举例说明熵值法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应用。

2.1 运用熵值法建模及计算

2.1.1 通过对调查表数据的整理,得到每个学生在各测评指标上评价值Sij,最终由所有5个学生的评价值构造决策矩阵A=(aij)5×10,i=1,…,5;j=1,…,10(表1)。

其中,5个测评学生为学生A(X1)、学生B(X2)、学生C(X3)、学生D(X4)、学生E(X5);10个指标属性分别为思想素质(U1)、政治素质(U2)、专业理论(U3)、专业技能(U4)、人文社科知识(U5)、文化艺术素养(U6)、身体素质(U7)、心理素质(U8)、创业精神(U9)、实践能力(U10),aij为用人单位对第i个学生的在第j项指标的评价值Sij[2,3]。

2.1.2 通过基于熵值法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原理步骤,对决策矩阵A=(aij)5×10利用公式(1)计算出归一化矩阵R=(rij)5×10如表2。

篇(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主要是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其他能力。高职院校要在建立科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素质测评体系,只有具备完善的人才素质测评体系,才能使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深入的了解,使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扩展发展方向,从而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从这一方面出发,对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探讨与完善有着较强的必要性与实践意义。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进行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规范管理,进行和谐校园建设,建立文明校园等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我国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对高职院校管理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的概念

人才测评指测评者运用特定的方法,通过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人才素质测评目标体系做出价值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所收集的表征信息引发或推断某些素质特性的过程。目前主要应用与企业管理和岗位培训上,人才素质测测评首先是一个收集信息的过程,只有得到真实的信息才能得到科学的结果,所以收集信息是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当人才素质测评被高职院校学习并付诸与实践之后,人才素质测评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方法仍然以反馈信息、收集信息与做出测评为主要过程,但是面对的主要对象为在校的学生,测评的手段也有了一些适用于高职院校的革新,对测评侧重点的偏重也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对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评定上,测评的目的性发生了改变,企业主要以为其创造绩效为目标,而高职院校的人才素质测评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基础上充分扩展自身综合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一支能满足其人才要求的队伍。

二、构建与完善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意义

我国在人才素质测评理论化与系统化方面起步较晚,但是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并应用于国防、企业管理和高职院校管理当中,这是由人才素质测评的重要现实意义决定的,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功能与现实意义在高职院校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人才素质测评体系在高职院校中发挥的功能。

1、评定功能,主要指通过对学生信息的掌握,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客观正确的判断,描述学生具有的某些特征或者进行差异程度的评定,评定功能的正面效果是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对评定者的自我修养和行为发展定向指导。

2、区分功能,人才素质测评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差异将学生划分为一定的类型,区分功能的正面效果是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通过认识差距刺激被测评者的奋进动机,促使其积极向上。

3、反馈功能,反馈功能是人才素质测评的关键功能与环节,主要是能通过人才素质测评使学校或指导老师掌握与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其正面效果表现为学生能通过测评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总结原因与方向,同时也使老师和学校有明确的指导方向,防治使学生脱离目标,可以达到优化学生素质的目的。

4、开发功能,高职院校中开展人才素质测评,可以是学生对测评目标和测评结果有直观的认识,可以激发出学生对提升自身素质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可以及时调节与修正自己在扩展素质方面的不足,达到全面提高的效果。

5、预测功能,高职院校中对学生开展人才素质测评的结果可以通过一定的经验与案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分析与评估,预测学生的发展方向,所以预测功能在选拔学校或班级的干部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才素质测评体系在高职院校中的现实意义。

1、推动学生自我提高。基于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体系在高职院校中的评定功能、反馈功能和开发功能,可以认识到人才素质测评对学生实现自我提高的重要意义。学生在测评的过程与得到结果后,能够加强自我认识、自我反省,明确努力目标,正确把握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2、协助教师进行因材施教,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的区分功能和反馈功能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素质的现状,认识学生的不足,把握对每个学生教育的侧重点,实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标,同时也能很大程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3、利于学校的管理发展,学校的管理在很多方面要依靠学生或学生组织,人才素质测评的预测功能可以帮助学校或教师在选拔学生干部方面有依据,从而挑选出优秀的学生担任职位,有利于学校的管理正常开展,利于帮助学生就业,合理的进行人才素质测评体系建设,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就业工作开展。

三、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系统存在的不足与设想

(一) 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高职院校扩招后,人数增多,达不到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的理想效果,失去了人才素质测评的价值,所以在高职院校中,交流的环节应引起重视,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和校内网上调查的方式进行。

(二)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测评结果引起矛盾。在测评中,许多高职院校的测评用学分的方式进行,出现学生干部的学分比普通学生学分高,引起许多平时表现不错的学生的不满,所以可以试行取消一些特殊职务的学分,使测评的标准与职务的担任

篇(6)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029-04

0 引言

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质量水平的批判较多,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常常会听到用人单位批评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水平,认为这些毕业生没有足够的社会意识,不能理解现实世界;没有做好参加工作的心理准备,缺乏应变的能力等等。究其原因,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高校和学生更注重专业素养的培养和学习,忽视了社会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培养,毕业生在踏入工作岗位时只能表现出“有限的就业能力”。而正是由于他们就业能力的有限,往往不能将自己在学校中所获得的优秀成绩转化为一种能与用人单位产生共鸣的语言,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使得他们那些智力的、社会的及文化的资本都不能得到社会很好的认可,因而,也不容易被用人单位所接纳。高校评估大学生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每学期开展的综合素质测评,这个测评结果是评定各种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学生等的重要依据,因此学生多是围绕着综合素质测评指标来计划大学里应该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应该锻炼的实践技能。目前,各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都大同小异,基本是本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纲,再具体划分二级评价指标,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各种指标的权重以及一级指标下涵盖的内容。有很多学者对大学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些评价体系究竟是否符合实际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呢?这方面的定量研究较少。本论文从元评价理论出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行元评价,然后反过来审视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有效性,为高校制定适宜的评价体系提供元评估方法。

1 问题的提出

元评估理论起源于美国。美国学者库克和克鲁德认为:如果任何一个评估结论都经得起推敲,就必须经过元评估。所谓元评估(Meta-evaluation),指按照一定的评估理论和价值标准对教育评估的质量及结论进行评估与研究,元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检验评估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运用统计和其他的方法来估计产生的偏差对评估结论的影响。元评估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正确有效地引导评估,二是明确指出评估的优劣所在。

美国的教育评估活动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我国的教育评估活动比美国晚了50多年。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化,各界对大学生质量的关注空前强烈,对提升高校大学生质量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因此,有部分学者研究了大学生质量评价问题,如文献提出用外部用人主体在人才遴选和使用过程中的认可程度来评估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设计了从国际认可、区域认可和用人机构认可三个层面出发的评估模型,得出以下结论: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高等教育体系中已处于相对领先位置,受到了国内优势区域和用人机构的认可,但在国际层面上认可程度尚有待提高。文献[6]认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应采用不同的质量评估指标,将我国高校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和实用型三类,分析了这三种类型高校的主要特性并根据每类高校的特点对教育部印发的《评估方案》做相应的修改,如教学型高校沿用原来的《评估方案》,研究型高校注重教学硬件及软件配备,实用型高校则强调就业率等。文献[7]提出从创新型教师、创新型学生和创新型考试制度三方面出发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其中,创新型教师评价应避免过分强调科研,而应将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学,创造性思维;创新型学生的评价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创新型考试制度评价注重考试方式的创新并从考试中获得反馈信息。总之,现有的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有适应性评价体系、发展性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但是各种评价体系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验证,元评估实践是对评价体系进行评价的重要方法。本文在面向教育科学问题的基础上,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定性调查和定量分析工具与模型,为高校教育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方便、实用的元评估方法。

2 元评估方案设计

我国高校教育存在明显的分层结构,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不同。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例,其输出的人才主要是服务于各种企事业单位,因此,大学生就业情况应该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

本文的分析思路是首先调查高校现有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总结评价模型;然后通过抽样调查,获知综合素质测评的原始数据,为元评估模型准备数据;建立元评估模型,将高校大学生的各种素质作为自变量,将其就业情况作为因变量,通过统计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最主要的个人能力和素质;最后,对比元评估模型的结果与原始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发现原始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2.1 原始综合素质考评办法

某地方高校本着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办法,考评结果是评定各类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社会活动积极分子、优秀毕业生等)、推荐免试研究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等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综合素质测评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了对大学生质量判断的正确性。综合素质考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实践创新素质、身体心理素质4个方面。考评总分的计算方法如下。

考评总分=思想道德素质评分×20%+专业文化素质评分×55%+实践创新素质评分×15%+身心素质评分×10%

其中,专业文化素质分等于平均学分成绩,即课程百分制成绩乘以学分系数;其余三项素质分均由基本分和加减分两部分组成,基本分是指学生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加减分是指由于表现突出或太差而相应地在基本分的基础上加减一定的分值。

2.2 元评估方法

从上文可知,综合素质测评得分高的学生代表其质量比较高,这是原始评估模型的理想结果。为评估原始评估模型的有效性,结合大学教育的目的以及地方高校的实情,面向大学生就业市场,以好的就业情况作为大学毕业生质量高的现实反映,那么综合素质测评得分与就业情况之间应该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在元评估过程中建立就业情况的回归模型,具体评估步骤如下。

1)获取原始的大学生质量评估模型,这里指的是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评模型;

2)抽样调查,确定样本并获得原始数据,这里主要指各调查对象的综合素质测评的各项指标得分以及就业情况。

3)利用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因变量是就业情况,而自变量是指各综合素质测评指标。

4)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检验原始综合素质测评模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如符合,则元评估通过;若不符合,则元评估不通过。

3 案例分析

论文选取某地方高校某专业的大四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就业情况作为案例研究。

3.1 获取原始综合素质测评模型

该校的综合素质测评模型已在2.1节给出。

3.2 获取样本信息

随机抽取71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单项指标的平均值,并请企业相关经验人士根据毕业生签约单位、拟聘岗位和薪酬待遇等信息为71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打分,以此作为元评估的数据基础。

3.3 回归分析

本案例的回归分析属于多重线性回归,首先需要检验因变量的总体在自变量各水平上呈正态分布。通过SPSS制作直方图验证了因变量的总体基本上呈正态分布,满足假设。然后根据第二步中获取的样本信息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自变量是身体心理素质、实践创新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因变量是就业情况。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所述。

1)对回归模型的描述。表1给出了回归模型的描述表。总体来说,回归模型对大学生质量的预测效果比较好。多重相关系数R=0.641,多重测定系数R2=0.411,表明约有41.1%的就业情况变化可以用模型解释。

校正后的测定系数R2adj=0.375,与R2接近。R2受自变量的数目与样本量之比的影响,当比值小于1:5时,R2倾向于高估拟合度,这在一般情况下推荐使用校正后的测定系数,因此本案例表明约有37.5%的就业情况变化可以用模型解释。

2)对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表2给出了对回归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方差分析表明回归方程显著,F(4,71)=11.496,p=0.00

3)偏回归分析及检验结果。可以用表3中的容忍度指标来诊断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容忍度(Tolerance)是指该变量不能被其他变量解释的变异百分比。因此,容忍度越小的变量被其他变量解释的变异百分比越大,共线性问题就越严重。从表3中可以看出,所有变量的容忍度均大于0.3,因此多重共线性问题不显著。

在检验显著的预测变量中,判断相对重要性的标准是标准化偏回归系数Beta,绝对值越大表示对模型的贡献越大,对预测指标越重要。从表3中可以看出,检验显著从高到低依次是“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

3.4 检验原始评估模型的有效性

从第三步的回归分析得出,原始评估模型的四个评价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就业情况的变化,但是每个指标的显著性与实际情况不太符。在原始模型中,显著性从高到低依次是“专业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而回归分析的检验显著从高到低依次是“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不显著。

3.5 元评估结果分析

综上可知,该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得出的大学生质量测评结果与用人机构对大学生质量的实际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原因如下。

1)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以及权重设置与时代脱节。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较明显地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观,比较常见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为德、智、体、美等几大方面。具体每项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或三级指标表达含糊,较难定量化;并且,每个高校在具体操作中对每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这个权重的分配有一定的局限性。基本上智育成绩占最大比重,而智育成绩则由专业文化课程学绩分表示。造成这一现象有主观原因也要客观原因:主观上,学校、家庭和社会长期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学生在校表现的绝对指标,因此到了大学这种主观思想仍占上风;客观上,专业文化课程成绩是最方便收集也相对公平的考核数据,因此高校在考虑评价体系的可执行性后会倾向于以专业文化课程成绩代表智育水平。但是,社会对大学生质量的要求在变化,传统的高分学生不再是用人机构的最佳人选,现代社会强调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所以强调文化课程成绩的评价指标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需求。

2)高校的大学生质量跟踪体系不健全。综合素质测评中除了专业文化素质评价指标,还有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评价指标。后面这些指标的信息获取在实践中有一定难度,原因在于高校没有完善的大学生质量跟踪评价体系。大学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较松散,学生的自由时间较多,学校很难掌握大学生综合知识质量、业余知识拓展、科研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各方面的信息,缺乏对学生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质量评价。

3)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体单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以学生自评为主,辅导员监督为辅,而评价体系的设计以高校的教务处为主,所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真正评价主体是高校教务处。从高校的作用来看,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力,那么理想上高校毕业生质量的高与低应该由用人单位和社会来做出评价。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缺乏。

4)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的元评估不普遍。美国的教育评估实践活动经过学业测验、课程与教材评估、学校效能评估、专业化评估等多个阶段,从小到大,从具体到一般,从个别到整体,反映评估活动的动态性与实践性。我国恢复高考至今三十多年,期间又经历了大学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换,时间短、变化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更谈不上对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元评估,因此各种类型的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很难得到保证。

4 结束语

通过实证研究元评估某高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发现高校的质量评估体系与现实就业市场期望之间存在差异性;总结出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设置与时代脱节、大学生质量跟踪体系不健全、大学生质量评价主体单一以及对大学生质量评估体系的元评估不普遍等;并提出以下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建议。

1)加强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的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如果评价指标体系空洞、可执行性差,那么评价体系也发挥不了作用。建议从实际情况出发,调查市场需求特征,细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做到与时俱进。

2)建立大学生质量档案,完善质量跟踪体系。发挥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作用,从不同评价主体出发,在大学每个时间段记录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实践和自我创新经历,作为学生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并在学生毕业后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做好雇主回访工作,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

3)建立定量的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元评估方法。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如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应用心理学等)广泛应用到教育科学中,为大学生质量评价提供定量的方法,并为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胡高,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理性评价与认识[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6(4):39-43.

[2]张宝歌.高等学校学生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69-71.

[3]范纯琍.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构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5):8-24.

[4]李少华,李汉邦.美国教育评估的元评估发展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54-57.

[5]郑中华,王战军,翟亚军.外部认可视角下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63-68.

篇(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056-0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在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这一测试,能够让学生充分的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完善自身。因此,要不断的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应用到高校的管理过程中,并结合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素质等影响因素,不断地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理论概述

1.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含义。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指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以定性和量化的方式对高校学生的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等综合素质进行测评,测评结束后按照一定的测评标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相应的认知判断。综合素质的测评过程不仅要透明公开化,进行测评的方式也需要多种多样,将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进行准确的测评,在测评过程中,要充分的将高校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引导学生自觉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纠正。

2.构建与完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必要性。进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需要,是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要管理方式,也是国家对高素质人才要求的必然选择。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已经逐渐成为各个高校的学生进行自我提升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认知,找出自己不足之处,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提高策略,为学生制定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为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提供了新型的管理方式,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高校不仅能够将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情况进行对比和判断,也能够发现当前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和潜能,从而完善和创新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有目的的教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更快的提升。当前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的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能够准确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认知判断,因此,在国家进行人才选拔时,可以参照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选择高素质的人才。

二、三峡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

1.素质测评方法的定性和定量不够。三峡大学主要通过分项积分和综合评估的方法进行测评,并结合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同学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素质测试。在进行分项积分和综合评估时,经常出现学生加分的造假现象,而且学校对加分项目的划分也不是很准确,经常出现加分混乱的情况;同时,结合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同学评价等方式,主要是通过人的主观意愿进行评价,容易导致测评结果的不科学,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是容易受自己情感的影响,导致测评的结果明显不公平。

2.素质测评的目标单一化。对三峡大学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进行分析后发现,三峡大学进行这一测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综合名次的评定,将学生的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从而更好的进行高校的管理。由于该校素质测评目标的单一化,导致对测评结果的利用也不科学,仅仅满足了三峡大学对学生各类奖学金的评定和各类荣誉的评定等,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存在等问题。

3.素质测评的过程不规范。在三峡大学的素质测评中,存在着测评过程不规范的现象。采用分项积分和综合评估的方法进行,其中有一些学生为了将自己的综合成绩排在前列,做足了表面文章,比如,争当干部为自己进行加分,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愿意为班级服务,只为给教师留一个好印象等,这一评价过程非常的不规范。同时,在进行学生综合素质加分时,只要符合加分条件的学生,将证明材料交给班委会,就可以进行加分,很多学生在进行加分时,弄虚作假,导致在进行加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乱加分的现象,使得最后所测试的认知结果并不准确。

4.测试的评价指标不科学。对三峡大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测评的重点依然是智育测评和德育测评,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这一综合素质测评的重点,也决定了所测试出的结果缺乏实用性,难以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在三峡大学的综合素质测评中,智育测评的成绩占到了总测评成绩的55%,德育成绩占到了15%,可见学生综合成绩的高低,主要是由智育成绩所决定的,虽然在这一测评内容中,也是涉及到了学生的其他素质,但仅仅这一部分就占到了综合成绩总数的30%,难以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准确的测量。

三、三峡大学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完善对策

1.改变以智育为主的测评观念,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共同发展。要不断完善三峡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首先应该形成科学的测评观念,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理论的影响下,对素质测评体系的内容比重进行重新的划分与制定,使三峡大学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能够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反映出来,不仅能够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要,学生也能够根据这一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同时,也要改变三峡大学对测评结果的运用,测评的结果不能仅仅停留在评优和管理的层面上,还应当重点关注学生在测评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对学生所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

2.不断丰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目标。由于当前三峡大学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甄别学生的优劣,更好的进行管理。这一评价的目的单一化严重制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发展,因此,在原有综合素质评价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丰富,除了要满足学校对学生的优劣进行甄别和管理之外,还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作评价的目标。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中,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判断的非常明晰,学生可以依据这一结果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同时,在综合素质评价中,也要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作评价的重要目标,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当前学生存在主要问题,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只有不断的将综合素质测评的目标进行丰富,才能够使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得到更好的应用。

3.创新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促进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多元化发展。目前,三峡大学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主要是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同学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素质测试,这一测评方法具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在进行改进时,应不断的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进行创新,将多元化的测评方法应用到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当中,可以通过定性测量法、定量测量法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测评方法来进行。定性测量法是将学生的素质,分为不同的档次进行评价。定量测量法是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素质测试,但容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时,可以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测评,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比较繁多,因此,在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测评方法时,要结合内容选择适合的测评方法。

4.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和过程透明化。由于三峡大学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和过程没有透明化,导致素质测评过程的不规范,经常出现弄虚作假等现象,从而导致测评的结果不公平。为了保证测评结果的科学化,就需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和过程透明化,学校应该组织一些学生和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过程进行监督,一旦发现在测评过程中出现不公平事件,要进行严肃的处理,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要进行及时的公开,接受全体学生的建议和质疑,对于其中有问题的地方要进行审核与调查,保证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四、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重要方式,不仅是满足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需要,也是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要管理方式和国家对高素质人才要求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三峡大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只有不断的改变以智育为主的测评观念,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共同发展,丰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目标,创新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促进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多元化发展以及将素质测评内容和过程透明化,才能更好的促进三峡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发展。同时,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需要从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人文素组、专业文化素质以及创新素质等内容入手,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阳.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与优化――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4,(02):21-25.

[2]董斌,张玉.构建带有反馈机制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J].文教资料,2010,(20):220-221.

篇(8)

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必须适应不同群体的心理素质特征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才可能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一、研究思路、工具与方法

本研究的设计思路是利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朗途职业规划测评数据库,通过对比分析诊断确认KAB受训者和普通大学生心理素质类型和行为动力两方面的异同,尝试总结KAB受训者个性特质,从而为有针对性地设计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提供微观基础。其中,KAB受训者是潜在大学生创业者,是大学创业教育的目标对象,其心理素质特征直接影响到创业教育绩效。调研样本从选修《大学生KAB创业设计与指导》课程的学生中选取。2007~2008学年下学期选课者共60名,依随机原则从中抽选30名学员进行测评获取测评资料。然后,对比分析调研样本(KAB受训者)和调研总体(全校接受测评人员,共计7,368人)心理素质类型和行为动力两方面的异同,分析归纳了潜在大学生创业者个性特质,用以指导进行KAB创业培训对象的选择和后续创业指导。

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测评数据分析

1.典型人格特征类型分析

朗途职业规划系统的人格测验部分基于容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提出的心理类型学理论。人格因素是指一个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它在人们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并在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人格特征差异导致每个人认识问题的方式不同;在行为上风格各异,并且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境下直接影响每个人能力特长的发挥和表现。这些特点可能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和工作绩效。

表1 大学生典型人格特征类型百分比分配表(表中括号内为各人格类型所占比例由高导致的排序序号)

(1)内向、感性的ISFJ型人格是大学生最强势的个性特征

测评数据揭示,全体测评学生中人格类型排前3位的是:ISFJ、ISTJ、ESFJ三类。其中,ISFJ型人格类型是测评对象整体最重要的个性特征。ISFJ人格特性是一种内向、辨认、感性、决断型的人格,适合职业为行政办公管理人员、教师、图书馆管理员等。这种个性特征,相对于创业环境而言,显得相对“单纯”和更适于选择。需要注意的由表1还可以看到KAB受训者中ISFJ型人格所占比重所占的比重(8.7%)远低于普通大学生(12%)和研究生(学业生涯成功者代表)(14.35%),这说明于潜在的大学生创业者的基本人格类型确实存在典型特征,对传统的以就业为目的、以学术道路为主线的“经院式”、“象牙塔”式教育适应度较低。

(2)ISTJ型人格类型占比高,“理性”是就业和创业成功的共通关键素质

KAB受训者人格类型最显著的特点在于ISTJ类型人格所占比重为30.43%,远高于总体12.84%的比例。根据MBTI人格类型理论解读,ISTJ为内向、辨认、理性、决断型人格,特征为安静、认真、集中注意力、彻底、实际、可靠、喜欢事情有组织、认真负责的;适合岗位主要为机构领导、企业经理、军人等。结合创业者的工作环境来看,这种人格类型很适合于创业环境的特点,有利于创业行为的成功,也表示KAB受训者对自我的个性特征和目标有较好的认知。同时,需要关注的是,研究生中ISTJ型人格类型比重也很高,这显示“理性”是就业和创业成功的共通关键素质。

(3)测试显示KAB受训者职业规划存在盲目性,须强化引导和甄选

KAB受训者中INFP人格类型人员所占比例(13.04%)远高于在全体测评学生中所占的比例(6.45%)。根据MBTI人格类型理论解读,INFP为内向、直觉、感性、熟思型人格。较适合岗位是: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作家、艺术家、编辑、教师、社会工作者、音乐家和作曲家。这种人格类型并不具备创业优势,但非常值得关注的是这类学生占KAB受训者人员比重很高,显示出较强的盲目性。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一是大学生人格特征具有不确定性和发展性,测评结果不能完全作为评判依据,同时也还存在锁定目标后逆向调整重构自身个性特征的可能;二是选修创业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大学生探索确认自身个性特征的进程。相应地学校应该对选修创业课程的学生加强引导和甄选,测评是有效工具。

2.动力指数特性分析

朗途职业规划系统中的动力测验部分(2004版)由4个分量表构成,有助于帮助测试者了解自己在成功愿望、影响愿望、挫折承受、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动力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是引起、维持和指引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是人类行为动力中调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止2008年4月22日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全体测评学生和23名KAB受训者(抽样30名,但数据全面合格的学生只有23名)的动力指数情况如图2所示。

(1)大学生成功愿望高于总体水平

从该测评结果来看,KAB受训者中成功愿望得分70分以上的比全体测试者比,多6%,得分30~70分之间的多7%。这说明,KAB受训者成功愿望得高分于人员比重远高于全体测试成员。

(2)KAB受训者人际社交指数远高于总体水平

从该测评结果来看,KAB受训者中,人际社交指数得分70分以上的人数比全体测试者高39%,同时,KAB受训者中没有得分低于30分以下的人员。这说明,KAB受训者人际社交指数得分远远高于一般水平。这较符合创业者社会交往能力要求较高的特征。

(3)KAB受训者影响愿望高于总体水平

从该测评结果来看,KAB受训者中,影响愿望得分70分以上的比全体测试者高35%;得分低于30分以下的比全体测试者比重低22%。这说明,KAB受训者影响愿望高于总体水平。

(4)KAB受训者挫折承受能力偏低

从该测评结果来看,KAB受训者中,挫折承受指数得分70分以上的比全体测试者低26%,而挫折承受能力低于30分以下的KAB受训者却比全体测试者高11%。这说明,KAB受训者挫折承受能力偏低,这也与KAB受训者成功预期较高而风险预期不足有关。

由以上人格特征和行为动力分析可见,KAB受训者与普通大学生、研究生群体比较,共性是KAB受训者和其他大学生都具有较强探索性、成长型和积极性;而个性主要体现为KAB受训者比之一般大学生更理性、成熟,对于传统的学院式教育的背离度也较高,个性较鲜明。

三、结论

KAB受训者和全体测评学生测评数据的共性和个性,说明了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之间存在共通之处。创业教育能够通过填补传统教育中的创业体验的空白,从而和大学生就业教育构成一个完整的双轨并行体系,互补融合。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不适合的人员接受创业教育,从创业培训自身角度来说是一种失败,应该加以避免;但是从大学生探索、体验、确认自身人格特性这一角度而言,创业培训效率的损失最后会体现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准确度的提升,所以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为提高效率,建议以后在学生选修创业课之前,先开展“认知培训”并开展测评,以提高创业培训受训者人格特征契合率。

参考文献:

[1]萧鸣政.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第二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篇(9)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1-0087-07

我国心理素质教育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逐渐受到学者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主要围绕心理素质的内涵和结构、量表及测评、心理素质的提升三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一、国内心理素质研究内容概述

心理素质是个体内在素质结构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的关键,是个体全面发展、受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归宿[1]。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其教育开展研究是高校实施健全人格、培养合格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需要。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回顾

王滔等在2007年对1986年-2005年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文献做过统计[2]77。本文在此基础上,以大学生心理素质为篇名检索词,在CNKI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为主要文献源,对2006年-2013年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共得到385篇期刊文章,硕博士学位论文23篇,如表1所示:

从查阅文献的总体情况来看,反映出三个特点:一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1-2005年,之后文献的研究逐渐下降。2001-2005年刚好是国家在2002年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研究者们对心理素质的关注极具上升,对心理素质的探讨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二是2006-2013年10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量急剧下降。对照这一时期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心理素质的提法见解众说纷纭,没有达成一致的认可”[3-4],这势必影响了在心理素质含义及理论基础之上的后续研究。三是1996年-2005年的研究偏重理论,实证研究较少,研究主要探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状况、发展特征及心理素质训练的实验研究相对较少[2]80。但是,从2006-2013年10月前文献研究的内容发生改变,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增多,理论研究则数量减少。表明研究者注重对心理素质的实践应用研究,这是不断修正心理素质内涵、全面解读心理素质的必然阶段。

(二)心理素质概念的界定

“心理素质”是在“素质”概念基本上提出的,国内研究者对素质提出以下观点:一是从生物特征的角度来解释心理素质。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素质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5]二是本性论,从人的本质、本性看待素质,认为素质是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合金”[6]。三是素养论,认为素质和素养是同义,是指人在先天生理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一种基本品质。这种基本品质结构包含先天和后天,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受身心特性长期影响等特点[7]。四是认为素质是一种内在品质,受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的影响,是有机体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逐渐发育、成熟并通过实践活动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基本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品质[8]143。研究者对素质提出的不同看法,影响了对心理素质涵义的不同见解。

随着研究深入,对素质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共识:素质是人所特有的最基本的特征;素质具有稳定的和内在的特性;素质形成的基本条件既包括先天的影响,也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影响。这三方面的共识既是学者们研究心理素质的起点,也是目前国内心理学界对心理素质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的重要原因。研究者们对心理素质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第一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因素(人格因素)和身心潜质三个亚系统交互作用在一起的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9]第二种观点认为“自我意识发展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心理素质由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有积极价值导向的多种因素组成的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10]33第三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态和心因方面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11]第四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人格和个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因素。”[12]第五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立体的动态综合体,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与潜能因素。”[13]第六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影响内化为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心理品质,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14]

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尽管对心理素质提法差异较大,却也异中有同,都认同心理素质具有整体性,心理素质是多因素综合,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交互作用的结果,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后天的教育可以影响和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心理素质具有基本性,心理素质是内在潜质、外在适宜刺激条件可以促进心理素质的内化和固定;心理素质具有差异性,心理素质体现的是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这些对心理素质内涵达成的共识,为心理素质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通过实证研究,不断完善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等理论,同时不断补充、完善研究方法,提高心理素质研究的有效性。

(三)心理素质内涵结构体系的构建

研究者们在心理素质理论认同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的角度,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心理素质结构、元素和体系提出不同解释观点。钱含芬认为“心理素质是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素质(人格因素)、身心潜能素质三个系统构成,具有交互作用的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10]34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体个性心理品质在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结构包括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的自我概念、敬业与责任感、关爱与合作精神、智慧与创造力、实践与生存力、耐挫与坚持力[15]。肖汉仕认为“心理素质是一种水平或质量的综合表现,包含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燕国材认为心理素质是个体一系列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表现,主要由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构成[16]。李虹认为“心理素质是一种综合心理能力和质量,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形成的,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17]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是素质的重要构成内容,是由认知特性、个性和适应性构成的心理品质系统。”[8]144沈德立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人际交往素质、自我的结构、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性格、认知风格、情绪调控能力和应对风格”[18]等元素。

将大学生作为研究群体,提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观点主要有:第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共同影响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19];第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由社会适应素质、自我完善素质、职业性格素质、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再生素质六种素质构成[20];第三,大学生心理素质由认知特性、个性、适应性三个维度构成[21];第四,大学生心理素质包括基础性心理素质、实践性心理素质和综合性心理素质三个层面[22];第五,大学生心理素质由性格特征素质、认知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心理动力素质、学习心理素质、自我意识七个因素构成[23];第六,大学生心理素质包括应对变化、人际关系、情绪调控和挫折承受四个维度[24]。尽管各学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内涵结构提出不同观点,但在两个方面见解一致,即基本赞成心理素质的本质是一种心理品质或心理特性;大多数学者是基本认同张大均提出的心理素质包括认知能力、个性特征、环境适应的观点。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体系、方法和量表

国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测评问卷或量表的研究较少,研究主要集中在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研究有四种观点:

第一,测评工具是依据大学生心理素质分为性格特质素质、人际管理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心理动力素质、学习心理素质和自我意识6个维度分别编制出6个分量表组成一个大学生心理素质总量表。研究表明,6个分量表和总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内容效度和校标关联效度,但是分量表间的独立性仍需进一步讨论[23]。

第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和测评研究,在根据开放式资料收集分析所收集的问卷项目基础上,草拟编制出45个项目的量表进行预测,对45个项目因子进行探索性分析,最终确定大学生心理素质的4个实证维度应对变化、人际关系、情绪调控和挫折承受。但是问卷的后期验证和修订没有继续进行[24]。

第三,测评研究是王滔等对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在心理素质由认知特性、个性特征和适应性理论基础上,对编制问卷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分量表和总量表的信度较好,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0.8之间,稳定性系数在0.65-0.81之间,具有较好的校标效度和结构效度。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证上继续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和题量;另外,需要建立地区性或全国常模[25]。

第四,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研究是梁宝勇提出的,可将心理素质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认知能力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认知能力以智力为标志,而心理健康素质则由人格特质组成,并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分为人际交往素质、自我心理素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素质、性格素质以及认知和应对风格7个维度的基础上,提出从人格、应激、适应、症状4个方面测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但测评题量大、容量多,操作起来比较耗时,且没有系统分析四个分量表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功能,后期的实证研究基本没有[4]。

在上述大学生心理测评研究中, 王滔、张大均等研究在后期的研究中围绕所提出心理素质结构和测评体系,相继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趋向

从获取的文献研究中可以看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逐渐从理论的研究向实证和应用发展。同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对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和测评更科学,如在概念上,将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区分开;在测评工具上,对自行编制的问卷进行数据检验、将测评心理素质的问卷量表和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区分开,采用多样有效的心理素质研究方法。这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发展趋向,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心理素质研究从理论转向实证

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将心理素质的研究扩展到了操作层面,通过训练提高心理素质,进而提高心理素质的水平具有应用意义。参加素质拓展训练的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自信心、与他人沟通能力、团队领导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未参加素质拓展训练的学生[26]。采用互动式心理训练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心理素质水平,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而且可以缓解和改善大学生的消极情绪[27] 。合理利用学校资源,采用专门设计的心理项目,通过拓展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认识自身的潜质,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改善人际关系[28-29]。

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有的研究者选取课程形式来探索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当然,这些论文所提及的心理素质概念是宽泛的,没有依据某一心理素质理论取向,甚至将心理素质概念和心理健康等同在一起。这些研究通过跆拳道课程明显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30]、全面学习心理健康课程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明显降低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31]、团体辅导课程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心理困扰、发挥个人潜能等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32]、体验式心理学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33]、健美操课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上取得理想效果,在自信心、表现力、锻炼自觉性、情绪控制力上有显著增强[34]。这些课程都是对心理素质的实践,从应用层面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理论作补充。

(二)在量表使用中不断修正心理素质维度和结构

对国内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测量所采用的工具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也已成型,国外引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工具,如16PF,90-SCL、UPI等;第二是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并通过实证研究的,如西南大学张大均等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清华大学樊富珉编制的“跨世纪人才――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调查问卷”、郑希符等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天津师范大学沈德立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量表”等;第三种是对心理素质没有科学的界定,自行编制没有通过实证研究的问卷。通过文献查阅,国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测查,采用的工具主要集中在第二种类型上,但同时表现出在理论依据基础上编制出的心理素质量表后,通过的实证研究较少,在对提出的测量问卷在测量维度、测量时间缺乏不断修正。

以不同区域的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为例可以看到大学心理素质差异。在区域上,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调查研究主要有:对北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优于全国大学生[35],西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在自我观和职业观上表现较为合理,在行为表现也呈现积极态势[36];河南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总体较好,但一部分比例学生心理素质欠佳[37];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依赖性、抗挫折、人际关系等方面亟需关注和提高[38],安微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容乐观[39]。在上述文献中,使用不同的测评工具得出不同的测评结果,而且采用的理论依据和测评工具都不尽相同。这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重要缺失,在研究中尽快形成一套被认同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体系是所有研究的基础,否则很难形成完整体系。

(三)在区分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研究

提到心理素质,不可避免的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是我国近年来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词汇。有研究者对1987-2006年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论文进行计量学分析后发现,讨论心理健康标准的论文逐渐增长,但迄今为之,没有形成共识[40]。查阅一些文献,看到将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二者概念混在一起,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提出心理素质不能等同于心理健康。弄清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本质区别及其关系对于科学创建中国本土健康心理学和有效指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41]。有的研究者在不同程度上用心理健康的指标来测查心理素质,或用心理素质的指标测查心理健康。这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相关研究的深入及教育实践的效益。因此,有的学者提出“对心理健康标准问题争论不休的一个根源就是没有区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41]。系统分析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澄清二者的混淆,“为心理健康标准及心理素质标准的制定及相关的测量工具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心理健康研究的深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有效开展。”[42]

四、研究启示

(一)在实证研究中加大实践性和应用性

在不同群体不同性别的实证研究中,不断验证心理素质理论的科学性及其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心理训练等方式验证理论结构的合理性。有研究对理工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作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心理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心理素质中认知特性的非实践性成分和个性的动力特征[43]。笔者也对此做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也同样证实了心理训练对心理素质的促进。对心理素质的训练途径和方法既是对理论的验证也是将心理素质的提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从实践层次来讲,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变,是心理素质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启示。

(二)构建心理素质的本土化理论模型

心理素质是本土化概念,它的提出将促进中国心理健康乃至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本土化趋势。我国的心理素质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了大学生心理素质3×3+1的网状培养模式,以推动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机制[44],但作为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大背景下,心理素质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理论研究滞后,热衷于对国外的心理健康理论、标准、技术、工具等进行转述、验证或照搬,而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和国民心理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中国特色本土化心理健康理论模型的研究较少[45]。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中国发展现状、国民心态,构建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加强跨文化心理研究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集体主义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群体心理素质结构具有差异性。在进行心理测评研究时,要兼顾民族、区域、群体的差异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通过CNKI数字图书馆昆明理工大学镜像分站的文献检索,只有少量文章涉及到少数民族的心理素质特点,分别是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广东少数民族、大理少数民族的心理素质做研究[46-48],并且这里的少数民族只是区域化中的少数民族总称,不是特指某一少数民族,对某一少数民族心理素质的研究文献非常匮乏,如对朝鲜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发现,朝鲜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明显低于汉族大学生的个性品质[49]。这就是跨文化的差异,差异的背后是研究者构建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理论体系的起点。

(四)加大对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的探讨

对影响心理素质因素研究,传统是从客观和主观因素上进行探讨,但随着内涵、理论构建的研究深入,可借鉴现代心理学理论的观点来研究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以张大均提出的心理素质理论为例,他将心理素质划分为认知特性、个性特征和适应性三个维度,从社会认知理论、动力学理论、行为理论中可以看出有很多可以影响这三个维度的因素,如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榜样学习、压力管理等。这些影响因素其实可作为深入了解心理素质的内涵和构成的重要原因,也可更好地修正和完善心理素质理论,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大均,王鑫强.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69-74.

[2]王滔,张大均,陈建文.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20年回顾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4):76-83.

[3]刘金平.心理素质的本质和结构新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4):115-117.

[4]梁宝勇.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基本概念、理论与编制构思[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4):241-247.

[5]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50.

[6]燕国材.素质教育问题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1996(4):11-15.

[7]赵洪海.面向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3-56.

[8]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行为与研究,2003,1(2):143-146.

[9]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226.

[10]钱含芬.学生心理素质与学生成就相关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33-37.

[11]肖汉仕.心理素质机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9(4):26-28.

[12]刘晓陵,金瑜,林云祖.中学生心理素质调查表的编制[J].上海教育科研,1998(2):24-28.

[13]王极盛.中国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21-25.

[14]张大均.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56-62.

[15]刘华山.试析学生心理素质特征与结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2-53.

[16]燕国材.论心理素质及其教育[J].云梦学刊,2000(3):71-75.

[17]李虹.素质、心理素质与素质教育[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92-596.

[18]沈德立,马慧霞.论心理健康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67-571.

[19]周冶金.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3):30-34.

[20]许燕.面向21世纪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9(10):36-41.

[21]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13-44.

[22]张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4):43-45.

[23]罗品超.大学生心理素质构成因素及其测量工具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22-25.

[24]刘亚菲.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与测评[D].天津:天津大学,2009:23-26.

[25]孙璞,苏荣海,王振军.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2):108-110.

[26]王建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8):29-31.

[27]王滨. 互动式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5,26(1):61-65.

[28]孙利红.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4):415-417.

[29]关静红.拓展训练队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践研究[J].实践与探索,2011(23):311-312.

[30]边文红,张建春.跆拳道选修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6,3(2):54-55.

[31]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114-117.

[32]陈华.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55-458.

[33]胡义秋,詹林,朱翠英.体验式心理学课堂教学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4):70-71.

[34]赵湘.健美操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大理学院学报,2008,12(7):82-84.

[35]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6-32.

[36]宁维卫,赵慧.西部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103-107.

[37]赵国祥,申淑丽.河南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4):276-277.

[38]李晴,边贵.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研究[J].科技,2010,9:22-24

[39]盛红宇.安徽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0,17(1):88-93.

[40]姚本先,何玉梅.1987-2006年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123-124.

[41]张大均,王鑫强.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69-74.

[42]张海钟,糟艳丽,陈小平.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中国本土的概念、标准、测评[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46.

[43]吴沙,李振山,杨迎潮,易远淑,等.理工院校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证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8):868-870.

[44]王建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8):29-31

[45]王鑫强, 张大均. 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对PDH和DFM的超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6):67-76.

[46]郭怡梅.云南少数民族师范类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的调查――以大理学院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07,6(7):59-63.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07-02

一、引言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个类别,其心理特点与普通大学生不完全相同,其健康水平与普通大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适时编制、修订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测评工具就非常实用、重要。从心理健康的定义来看,涉及的标准非常广泛,至今没有统一的外延和内涵,对心理健康认识的差异性大多源于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连续状态,而不止健康与非健康这两个方面的极端存在。因此在对心理健康进行表述时,如果对心理品质或者行为特征的侧重点稍有不同,便会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再加上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就更加多样化了。心理健康定义的多样性,最直接的地表现在心理健康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上,这将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测评量表的编制和选择。笔者对现有的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具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目前主要有两种主流的心理测评取向。综观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综合评鉴的工具,使用频率最多的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这两种量表占七成;其他的有伯恩斯抑郁量表(BDC)、王极盛等编制的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等诊疗式量表,这些量表主要测量心理健康的消极方面(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另外一种心理测评取向认为心理学应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即现在非常流行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积极取向的心理健康强调个体要拥有积极的心理体验和功能,如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自我接受、自主等。

本文在以上两种心理测评取向的基础上,试图采用一种更加中立的测评取向,因为心理健康是有层次性的,心理疾病或障碍、心理机能正常和人格健全三个方面是心理健康层次的主要表现。以上两种测评取向分别是在心理疾病和人格健全层面上对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量,但心理疾病状态是一种心理非常态,而健全人格是一种非常难以界定的状态,就如马斯洛提出的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又因为个体多样性以及心理现象的复杂性,提出健全人格的统一标准几乎是不可能,所以现有的各量表,就算是采用了相同的测量取向,其各量表的结构因子也千差万别。具有积极心理学测评取向的量表有:郑晓边(1997)的“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与陈会昌和李虹(1998)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郑晓边的量表包括6个因子:学习能力与动机、人际关系、生活态度、自我观念、自控力和情绪状态与稳定性。“恋爱和性烦恼”、“学习压力”、“健康和情绪障碍”、“社会适应”这四个分测验组成了陈会昌和李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本文试图在两种取向的中间层级“心理机能正常”层面来对心理健康水平做一个更大众、更常态的测评,避免是否有病的诊断式测量取向,也尽量区别于积极心理学的健全人格取向,因此本文采用了更加中立的心理素质一词。

从定义上来说,一系列相对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就是心理素质。张大均等人认为心理素质结构包含个性、认知和适应性这三个要素。其中个性要素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待客观事物的表现活动中,这种活动尽管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表现的具体执行,但是在对认知操作的方面产生一定的作用。认知要素则表现在一个人对待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中,这种活动直接参与了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执行以及操作,所以说它是构成心理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最后,适应性要素指的是一定的心理特质要素。基于以上心理素质概念的理论阐释,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测量结构进行了专门化研究,并编制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量表》。

二、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构建与施测

1.开放式问卷调查。对30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①你认为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包括哪些方面(越多越好);②请将你提到的心理素质分别归入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方面。

2.结构式访谈。采用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对高职院校3位非心理学教师、2位心理学专业教师、4名心理学研究生、3位高职学生家长进行深度访谈,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考察高职院校教师和家长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认识和看法。

3.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构建。根据研究者初始理论依据,结合开放式问卷和访谈结果,并参照张大均的心理素质结构划分,最终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确定为三个分量表,11个因子。分别是认知分量表,包括元认知和创造性2个因子;个性分量表,包括抱负、独立性、自信心、自制力、乐观性5个因子;适应性分量表,包括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社会适应4个因子。

4.高职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编制。问卷题目的来源主要根据开放问卷和访谈结果以及参照其他心理素质测评量表编写出本研究使用的高职学生心理素质量表预试题项。另请4名心理学研究生与5名高职学生对难以理解、存在歧义的其他表述方面的问题进行修改。每个因子下的题目不小于3道,该量表共包含35道题目,采用5点计分。

5.问卷施测。研究以团体施测的方式,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中施测,共130名学生参加了测试,其中女生92人,男生38人。

三、量表的结构分析

1.项目分析。项目分析主要是考察题目鉴别力,鉴别力通过高分组和低分组在每个题目上得分的独立样本检验结果来进行,根据项目分析结果,将相关系数小于0.2的题目予以删除,结果35道题目均符合要求。

2.因素分析。项目分析中,所以题目均符合要求,因此直接对量表各因子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11分因子能够解释总变异的61.748%,元认知因子(4,1,3,2)载荷值为0.473~0.721;创造性因子(6,5,7)载荷值为0.553~0.592;抱负因子(8,11,9)载荷值为0.449~0.647;独立性因子(10,12,14)载荷值为0.425~0.541;自信心因子(13,15,16)载荷值为0.493~0.549;自制力因子(17,20,18)载荷值为0.473-0.518;乐观性因子(19,22,23)载荷值为0.502~0.603;情绪适应因子(21,25,24)载荷值为0.475~0.569;学习适应因子(26,33,28)载荷值为0.549~0.620;人际适应因子(31,35,27,29)载荷值为0.504~0.617;社会适应因子(30,32,34)载荷值为0.486~0.563.

3.信效度分析:①信度分析。本研究间隔一个月以后,考察了量表的重测信度并分析了总量表、各分量表以及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三个分量表和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均处在0.49~0.76之间,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48~0.81的范围之间。②效度分析。量表的内容效度:在问卷编制过程中,请高职院校的有关教师、教育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及研究生对项目陈述进行专业审核,确保量表的内容效度;量表的结构效度: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极大似然法对量表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各分量表主要拟合指数见表1。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整体拟合度满意,说明此量表具有较高的构念效度,可以用于今后的研究测评工作。

四、讨论

为确保高职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科学性,我们严格按照心理量表的编制程序:首先,结合已有的关于心理素质概念和结构的研究成果,通过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形式,在理论上初步构建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框架。其次,参照已有的心理素质测量问卷题目以及结合访谈和调查结果形成初始问卷,并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对题目再次进行修订。最后,对初始问卷进行初测和重测,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检验。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其进行拟合度检验,拟合度较好,GFI、CFI和TLI的值也都大于0.90,RMSEA的值小于0.05,模型可以接受。除此之外,对量表的信效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考察,总量表由认知、个性、适应性三个分量表组成,共35个项目,各分量表能够解释总变异的61.748%,三个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7~0.74,各分量表之间的重测信度为0.68~0.76。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三个分量表的模型拟合指数均表现良好,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我们对于量表编制的整个过程也是严格按照心理测量的基本原则,最终有效保证了该问卷编制的科学性以及规范性。

参考文献:

篇(11)

一、职业指导的概念及作用

结合我国职业指导发展的具体情况,这里我们主张将职业指导表述为: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

我国中职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内容以职业技能为主,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对于这些刚成熟就要步入社会的群体,对职业的理解还处于探索阶段,进行职业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不仅仅要考虑企业的发展前景,同时也要兼顾企业员工的能力以及心理状态。职业指导是中职生到企业就职前的包括心理素质的综合素质培训。

职业指导对个人的影响,概况地讲,在职业准备中具有导向功能,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具有定向功能,在求职过程中具有信息提供、能力训练的功能,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对于企业而言,不仅全面了解了入职员工,并完善了岗前培训机制。对于社会而言,职业指导有助于促进就业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乃至推动社会就业水平的发展。

二、校园网络平台对中职生进行职业指导过程中的社会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校方教师、学生家长、关注学生的企业及社会是校园网络平台的关系构成要素。

其中,校方教师作为职业指导人员借助校园网主动对学生提供包括就业指导、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职业兴趣测试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的职业指导培训,学生借助职业指导人员在校园网提供的信息资料学习就业相关知识,并通过交互系统向职业指导人员进行咨询。

企业通过校园网招聘等就业信息,还可以介绍企业文化,并能了解学生的有关求职的个人信息;同时学生通过得到就业等的相关信息,并通过交互系统与企业招聘人员进行沟通交流。

教师和家长通过校园网展示的学生信息,可以随时关注学生的职业定向、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同时学生也可并通过交互系统教师和家长进行有关个人职业生涯的交流反馈。

这种关系的实现要借助校园网中的交互系统、虚拟技术、实时跟踪系统等技术来实现。

三、要完善校园网络职业指导平台要添加以下几个子系统

1、添加知名的就业网站链接,做到就业动态实时有效。

添加链接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在本网站添加其他网站的链接,可以方便快捷的进入其他网站;另一种就是在其他网站添加本网站链接,可以推广本网站知名度。

这里主要是指第一种链接,可以在网站首页添加知名的就业网站链接。现在,笔者针对中职生推荐就业政策动态网站有: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job/jyzc/ 中国就业网http:///中职生毕业生服务平台 http://.cn/

2、有效利用学生手机,开发手机版网络平台,也可与学生手机捆绑,通过短信和微信的方式将信息实时。

中职生是智能手机主要的使用群体之一。学生手机早已是学生移动学习的主要工具,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有广泛性、灵活性、个性化的特点和优势。使校园网络平台和手机平台有机结合,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首先,完善校园网络职业指导平台,与手机有效结合可以开发手机版网络平台。

其次,手机短信捆绑,及时的和接受信息。

再有,开发手机微信平台,利用手机微信与学生互动。

3、职业素质测评系统。

校园网上的职业素质测评系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从而做好职业定向和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国内知名的职业素质测评系统是《CETTIC职业素质测评系统》,是由劳动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开发的。适合各种群体和个人,包括多种职业兴趣测验、职业能力测验、职业人格测验、就业和创业分析测试、职业操作能力测试,以及2000余个职业的预测。

还有一款测评系统是针对在校学生的,就是《中国毕业生职业能力素质测试系统》,如图五。这款测试系统包涵了职业定位测评、职业价值观测试、综合素质测评、心理健康测评等。校园网添加这款系统后,对学生的自我认识,职业定位,健康心理,职业生涯规划,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

4、视频会议系统、留言板、博客等交互系统,为学生职业指导答疑解惑、职业指导后的追踪,提供了个性化、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视频会议系统是通过网络通信技术来实现的虚拟会议。常见的是视频聊天,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是一种异地实时互动方式,职业指导平台添加视频会议系统,方便于企业招聘面试,使职业指导人员对学生的异地指导等。

留言板、bbs、论坛,是非实时交互工具。通过留言板留言板、bbs、论坛,通过学生发帖、跟帖,指导老师或校方、企业答疑解惑的方式,实现学生、校方、职业指导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