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阶段德育的重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B841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秉在近几年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且对于高校学生工作尤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高校学生工作应是发展性、成长性和支持性的,这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理念不谋而合[1]。它强调来访者自身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协助来访者放大这种能力,从而构建出具体、正向的小步骤,用小的改变带动大的变化[2]。
一、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对高校学生工作的适用性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特别契合高校学生工作的要求和模式。具体原因如下:
1.时间短,效率高
在学校环境下,一个学生在校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像在医疗机构那样可以进行长时间的咨询或者治疗,学生很多时候也希望一次咨询就能帮助他们解决某个问题。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务实、短期,通常花费较少的时间,咨询效果常常可以在数周内得到体现。另外,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多样性、普遍性的特点,往往一个问题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又再产生。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力量、利用自身的资源、成为自己生活的专家,提高其解决自身问题的力量,因而咨询效效率也更高。
2.过程明确、简便易学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过程明确,简单易学,有特定的阶段、任务与技术,只要用心学习并加以实践,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和咨询经验的人员也可以很快掌握。高校心理咨询力量有限,让更多学校辅导员掌握这种简单快捷的咨询技术便于学生工作的开展。
3.咨询效果好
实证研究还表明,从心理辅导效果来看,来访者自身因素约占40%,咨访关系约占30%,来访者自身对于辅导的期望约占15%,而辅导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仅占15%。可见,来访者自身才是咨询效果的主导因素[3]。较之传统的治疗方法,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更相信来访者自身的优势、资源和能力使得他们自己可以解决在生活中面临的挑战,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表现为一种合作同盟关系,这两个特点使咨询预期效果的实现得到了良好保证。而这一点也已得到许多实证研究的支持。DeShazer的研究发现通过平均4.5次晤谈,就有80.37%个案认为问题有所改善或已满足其来谈目标。
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应用
进行焦点解决式的晤谈,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正向开场
咨询师要首先让学生从容易回答的人、事、物开始,尽快正向之处加以肯定,营造一个正向的氛围,与学生发展并建立起民主与合作的咨询关系;其次,要了解现在发生了什么事,是让学生觉得困扰而在意的;再次,要特别询问来访者的“晤谈前改变”,以了解学生已经尝试做过的努力及其效果。
2.建构良好的目标
首先,运用“奇迹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设想改变后的美好前景。通过问题导向和策略性导向问话,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目标,咨询师可以引导来访学生使用如下的措词描述:“如果有一个奇迹发生,你的问题解决了,你的生命会有些什么不同?”然后,要鼓励学生要非常具体地描述很多奇迹发生后的细节,例如:奇迹发生后,周围的人会有什么不同的表现?这些不同又会带来什么改变?,以便进一步制定他们期望的未来。最后,咨询师也要对学生的多个目标有所聚焦,逐步引导学生建构出明确具体可行的、具人际情景互动的、个人意愿所能及的、符合学生生活脉络的以及立即可以开始行动的步骤。
3.探讨例外
要引导学生通过“例外”寻找困境中的正向资源。寻找“例外架构”是焦点解决心理咨询法中最具特色的咨询技术之一,引导学生寻找例外,并探索在例外情境中发生了什么、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其中的解决方法[4]。如,“以前有没有遇到类似的困难,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作法和现在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另外,咨询师要与学生积极探讨其这些“例外”,这些例外中的动力、优点、优势、资源可以让学生感知问题减少的力量,成为解决方案的种子,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在困境中坚持的现实力量,感知自己改变的能力。
4.正向回馈
在反馈阶段,咨询师会给予赞美、桥梁、建议等反馈,以鼓励学生咨询室外的持续改变。赞美要针对学生与目标达成有关的优势力量;桥梁是让学生认为执行建议是很重要且有意义的;建议就是鼓励学生开始尝试行动,例如建议学生继续多做一些晤谈中提及的例外等[5]。
5.后续晤谈
使用评定量表来衡量来访学生的进展情况,并调整解决方案,将“例外”情况稳定与扩大。在此过程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先让学生利用1-10的相对等级来评定目前的状况,识别出已经做了哪些,并借此指出位于等级中哪具体的位置。其次,要指引学生去思考如何进步可以从目前的状况到达目标状况?需要具体做些什么?周围的哪些人可以提供支持和帮助?另外,咨询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从目前这一等级进一步向上,为自己制定什么样的具体目标?学生还需要设定一个时间限制,确定一个具体时间审查其进展状况,并设置适当的后续目标[6]。
三、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高校学生工作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也有其局限性。有研究表明,对于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短期治疗即使是达到25次学生以上也不能比长期治疗更有效。我们不否认SFBT对一些个学生案而言能发生快速的改善,但这有赖于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换句话说,学一部分学生也许能在不探讨过去经验的情况下有所改善,但其他学生可能不行[7]。可见,SFBT有其长处和缺陷,在使用过程中只要注意扬长避短,就能发挥出它的实用价值。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省时省力效率高,注重问题的解决,非常适合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因此,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Linda Metcalf著.钟爱芳,(译).高效教师―焦点解决取向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M].宁波出版社.2015
[2]魏源.浸润后现代精神的心理治疗模式--焦点解决短期疗法述评.《医学与哲学》.2004(4): 34-35
过去,研究者们更多地探讨了焦点解决在个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而较少就焦点解决在团体咨询与训练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实际上,焦点解决已经逐渐从个别治疗发展到团体治疗和专业督导,并开始大量应用在亲子教育、企业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中。在这些领域中焦点解决能够同时解决多个个体的问题,而焦点解决也从一种单纯的咨询技术、咨询模式演变成了一种理念和理论取向。王红椿和曾保春探讨了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在团体咨询中的应用。尹达分析了课堂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内涵、原则和策略。刘端海、张静和王志亮等探讨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如何运用焦点解决短程治疗有效实现心理机制的转化以取得有效的管理效果。焦点解决能有效运用于多个领域(个体和团体)获得了研究者们的一致认同,本文重点关注了焦点解决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张艳霞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焦点解决短程治疗法具有关联性,并提出将焦点解决的基本理念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尝试,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焦点解决短程治疗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可能性,并从理论假设、会谈技术和工作流程三个方面进一步探讨焦点解决模式如何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
一、焦点解决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契合点
焦点解决是心理咨询中常见的咨询方式和技术模型,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的主要渠道,两者看似不相关,但仔细分析,二者在目标、形式和内涵上具有一些相似之处。
从目标上看,焦点解决和心理健康课程都是帮助个体成长、促进个体发展的一种手段,其目标是一致的。焦点解决强调聚焦问题的解决,注重效率,而当前中小学大班额、少课时的现状要求高效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力求用有限的课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最大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师资、班额与课时之间矛盾的现实困境。
在形式上,焦点解决主要应用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心理咨询和治疗主要针对个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是一个团体。但从前人研究中可知,无论是个体还是团体,焦点解决均能发挥其优势,而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可以被看作是团体心理咨询的过程,教师是咨询师,学生是来访者。
在本质和内涵上,焦点解决短程心理治疗技术坚信,每个生命个体都具有积极的能动性和自我诊治的主体性,都是自我问题发现和解决的专家,并强调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只是促进者;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际上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发展弹性的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积极体验、反思,获得成长。二者所强调的主体、主体的地位和发生变化的过程也是相似的。
二、理论假设上的借鉴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焦点解决的借鉴首先体现在理论假设上,焦点解决提出了“事出并非有因”“从正向意义出发”“解决在例外中”“变化随时发生”等10种基本假设。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可以从以积极、人本的视角看待学生及整个课程,保持合作的教育观,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归因,促进小变化的积累几个方面进行借鉴。
(一)积极的视角:从正向意义出发
焦点解决理念有利于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关注学生的成功经验和自身的资源。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医学模式和教育模式,并正从教育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化。服务模式更强调为学生提供符合他们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而非将他们看作是有障碍的个体和被教育的对象。从正向意义出发,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主动用积极的视角看待学生的行为、用积极的语言回应学生、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地获得教育。
(二)合作的教育观:问题解决的方法来自学生,教师是协助者
焦点解决肯定了个体的主体地位,问题的解决是个体的自主建构。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当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探索自身资源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而教师是激发学生自我建构力量的合作者后,教师才能自发地改变固有的说教模式,充分发挥引导者、合作者角色在其中的积极作用。
(三)合理的归因:不当的解决方法是造成问题的根本
焦点解决认为不当的解决方式是问题的根本,这也体现出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常常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教师过度分析就容易陷入逻辑上的死胡同,而焦点解决聚焦问题的解决而非探讨问题的原因,避免了对问题的一些争议性分析。如个体遭遇挫折可能并不是问题,但解决方式(攻击、自杀)可能成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帮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避免探寻问题主观原因而导致的自卑心理。
(四)累积的变化:小变化带来大变化
焦点解决重视小变化,因为小变化的累积会变成大化,这类似于俗称的“滚雪球效应”。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随时出现的变化,当学生出现良好的小变化时,积极的肯定、赞许、鼓舞能够强化他们良好变化的持续,给予他们继续努力的信心。同时,我们也可用这种理念看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校的开展现状,有人觉得心理健康课的效果不明显,其作用值得质疑,然而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由一个一个小变化最终累积成的大变化,心理健康教育亦是如此,教师通过在授课过程中肯定学生的每一个良好变化,启发他们思考,不断累积,才能带来大的变化。
三、会谈技术上的借鉴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活动课程,重点在于活动的引导和结束后的总结,教师要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主要依靠语言。De shazer等人在焦点解决中设计了奇迹询问、刻度化询问、例外询问、赞许、振奋性的鼓舞、任务/家庭作业等十三项主要以语言为载体的会谈技术。这十三项技术通过倾听、赋能、建构来帮助个体实现目标。心理健康教师在课堂组织中同样需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能量,帮助学生体验与建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借鉴这些技术能使课程更加顺畅地进行。下面就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焦点解决会谈技术进行探析。
(一)奇迹性询问
奇迹性询问是未来导向的提问方式,其目的在于鼓励个体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可以运用奇迹性询问技术帮助学生理清自己心中的目标以及课程的目标。这一技术可用在一节课的导入阶段,如在以“18岁”为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明天一觉醒来,你已经满18岁,你觉得自己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一提问让学生在内心建构自己成年的样子,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建立“18岁”的目标。
(二)刻度化
刻度化也称为“评分技术”,主要利用数值(如1~10分)协助个体将抽象的概念以比较具体的方式加以描述,通过刻度化的提问,让个体反思自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刻度化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如在以“认识心理健康”为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师让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打分,并让学生思考所打分数代表自己具备了哪些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提问既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又促进学生关注自身的资源。
(三)例外技术
例外技术是指通过倾听,协助个体探寻一个与占主导地位的事例不相符的其他事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使用例外技术可以让学生重新思考已经发生的事件,领悟自身可能存在的偏执或不合理的想法。这一技术既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框架,又提出新的问题启发思考,并促进新的建构。
如以“男生女生的交往”为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其中一个环节是让男女学生画出异性的形象,教师发现男生画出的女生丑陋无比,而女生画出的男生不堪入目。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大家的画似乎反映出了异性同学的一些特点,但是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他特点吗?”通过例外技术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让学生既看到他人身上的缺点,也看到他人身上的优点。
(四)赞许
赞许是指对个体身上具备的积极特质或拥有的资源进行赞扬,从而给个体赋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也经常需要通过一些肯定的语言,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而使用“强化”来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对学生的赞许太过机械,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焦点解决会谈技术认为,应将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个体,有丰富的内部资源,能够自我建构,因此,赞许并非仅仅是强化,更重要的是通过赞许赋予学生能量。
(五)振奋性鼓舞
与赞许不同,振奋性鼓舞是以一种非常兴奋、喜悦的声调、动作、表情或语言来表达支持与鼓励。例如:你是怎么做到的?太棒了!这一技术富有正向引导性和激励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使用有助于营造积极乐观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被肯定和鼓舞的力量,从而增强自尊和自信。
(六)任务/家庭作业
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尝试使用课上学到的方法与策略,巩固学习效果。如在学习了微笑能使人保持乐观的心态的情绪调节方法之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后多注意保持微笑。
除此之外,一般化、预设性的询问、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等技术也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发挥作用。
四、工作流程上的借鉴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可部分借鉴焦点解决的实施过程,焦点解决遵循的基本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现问题阶段、休息阶段和正向反馈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个帮助学生发现和体验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焦点解决的基本流程稍作变通,也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在焦点解决中,来访者与咨询者合作并进行自我建构,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以及其他同学合作,通过讨论,建构解决方法。借鉴焦点解决的工作流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第一阶段可以是问题的导入和体验活动(发现问题),第二阶段进行小组讨论(休息思考阶段),第三阶段是教师的总结与升华(正向反馈阶段)。如一节心理健康课可先以奇迹询问开始,帮助学生建立目标;再通过倾听、赋能和建构等技术帮助学生梳理实现目标的过程,然后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合作整理出达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教师最后总结升华结束课程。
一、研究的背景与基础
为深入了解孤儿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反思学生可支配的课余时间和可利用的课余活动场所的现实状况,分析学校在孤儿学生课余生活中所能担当的角色以及现实支持力度,并探索其今后的发展空间。
二、中小学孤儿学生课余生活中亟待关注的两大问题
1.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匮乏
课余生活存在的客观条件是学生充足的闲暇时间。确保一定量的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是讨论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前提。然而,当前我校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十分有限,其直接原因在于学校安排的任务过多,挤占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如何适当放宽孩子成长的自由空间,学校在教育观念和形式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是首要条件。
2.课余活动场所以及活动或不足或未被充分利用
学生的课余生活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和活动设施,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学生课余活动场所严重不足,特别是文体活动场所、设施不足现象十分突出。并且,就现有的活动场所来看,仍然存在场所利用不充分、不规范,缺乏相关的配套设施以及监管人员,不能很好地为课余时间的孤儿学生服务的现象。要想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我们觉得,学校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是解决的唯一办法。
三、对孤儿学生课余生活管理的两点建议
1.倡导健康的课余生活观念
课余生活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课余生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部门对于该问题不够重视。健康的课余生活教育观应该包括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把课余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二是加强对学生课余生活的指导,帮助其形成健康的课余生活意识,提高其驾驭课余生活的能力。
“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这个共和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笔者粗浅的看法。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刚入学就学习古诗《锄禾》又继续学习了《英雄》、《刘胡兰》、《我不能忘掉祖国》、《白杨》、《》、《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我在教《群鸟学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让儿童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学艺的群鸟,创造性地加上了学艺的小燕子给没学到艺的那几只鸟说几句安慰的话的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教育开导这些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外,就一定能学到真本领。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
在当今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在力求体现新课改的思想,小学德育教育也不例外,结合新课改在德、意、行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和小学教学实际,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其突出的地位主要有:
(一)德育是国家精神的体现,民族之魂不可忽视
在中华大家庭中德育是深厚的国家精神的体现,中华民族立足世界之林的重要一步就是稳抓德育,而道德教育就应该从小学起步开始。中华文化是丰富的,中国人是智慧的,德育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精魂的体现,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正是培养小孩子的基础所在。小学阶段是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抓住最佳时间的德育教育能给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很多的优势条件。所谓万丈高楼皆从基础而来,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能为中华民族精魂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二)德育教育能取得显著效果
纯洁一词能最好的将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思概括出来,说明小学生的内心能容纳很多的思想,但也因为学生各种能力和思想都是在启蒙时期,非常容易受到外来的不良观念的影响,所以德育教育需要在学生心智不完全,意志不坚定时期重点进行道德观念等的教育,以便让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长远和稳定。同时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念等未成行,不能放任其在社会的各种环境中不断沉沦,需要及时在学校加强意志、品德等教育,使之能明辨是非,立德做人,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小学阶段抓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德育教育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人生观念等有显著的效果。
(三)德育教育能激发学生潜力,培育国家栋梁
在我国十会议上提出关于教育的改革,力求在现代化建设中落实教育改革,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发展创新,抓住机遇。小学生是人生起步的阶段,是基础阶段,其发展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国家潜力的代表性群体,是祖国花朵。他们的德育发展好坏决定了祖国未来的希望能否实现。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品德和意志的接班者,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只有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才能使得学生在未来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体。小学生在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德行和意志品格走向社会,面向未来时才能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事事用良好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品质去处理,从而在冷静中学会创造,在处事中掌握技巧。小学生在身心方面的白纸属性急需用高效的道德教育帮助他们终生重视德行与品质的提高。
(四)社会生存必备良好的德行
在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的浪潮的背景下,社会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人才的素质和德行成为各大企业等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因为用人单位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学历等不再是学生追求的唯一目标,而在综合型人才要求的影响下,小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学会做事,学会在社会各种事项中用先进的道德观念去面对,这样才能在多变的社会中生存下来。
二小学教育教学中缺乏德育教育的表现
小学学生在生活等很多方面都与外界有密切的联系,加上他们的模仿天性,对接触了的各种思想进行模拟和学习。其中好的思想观念对其德育发展和学习生涯有很大的帮助,而坏的一面则会使得小学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的让人失望。而在常规教育教学中因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独立的机械进行德育教育效果是非常低效的,单纯的常规教育教学很难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可,此外在小学常规教育教学中教学课堂没有参杂德育教育就很难全面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也就不能保障在常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各项活动顺利实施。而且小学的教育教学中部分德育教育是被抵制或者忽视的,因为学生没有其独立的见解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很容易学到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德行等出现问题。而有的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时态度不够和蔼,生硬灌输或者强制限制学生,采用的方式方法很不恰当,小学学生很难在不完善的思维能力下掌握各种教师讲述的做人的大道理。在小学常规教育教学中教师们的智慧是无限的,但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很多教师没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制约,也没有紧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在课堂上也存在忽视学生的情况,这就很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也不可能把学生当成课堂上的重要人物,这就无法保证学生能在交流学习、小组合作等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想观念。
三完善德育教育的措施
(一)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统一性分析
小学常规教育教学包含了众多内容且有很多关于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要求,利用德育教育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当常规教育教学能和德育教育统一进行时效果往往能起到互补的作用。德育教育虽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就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程,用单独的科目给学生进行品德及思想观念教育,但是其真正落实还需要继续加强。学科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管理需要用到很多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比如学生在课上容易出现乱动的行为这时就需要在课前做好思想教育活动,告诉学生上课下座位是扰乱课堂的行为不应该做,这就是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的一种体现。有些小学为了尽可能让学生学成知识应对考试,把原本的德育课堂用来进行数学等应考科目的教学,这种将德育教育忽视的行为使得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思想习惯。在这种背景下,教师想要打造以学生为主的德育教育和应考知识统一的课堂,需要客观分析了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心理,认真观测学生在日常学习等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发挥他们表现好的一面,然后根据各科目实际教学的一些技巧引导其改正自己的不足,逐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发表自己的思想看法,敢于在合作交流学习中与教师和同学展开交流沟通,做出行为表率。随着新课改的快速推进,很多地区的教学教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融合语言、趣味的插画、故事、寓言等鲜活的材料的教材,这些材料的利用也能促进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很多教材上的阅读材料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观念,学科教育教学中教师若能利用好这些插画、故事、图片等引导学生学习其中先进的一面就能培养起学生融入学习、发展政治思想的习惯,也就是在落实德育教育。比如在《春天在哪里》这篇文章的学习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围绕学生开展情境探究活动。首先,在合作思想的前提下进行德育教育以便更好的让学生形成分组。教师通过合作思想的教育可以把学生小组快速凝聚起来,然后鼓励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春初的植被萌芽、春后的植物枝繁叶茂的现象,引导学生外出锻炼的同时学会观察,树立事物变化发展的思想观念。这样就把学科知识教学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统一进行,学科教学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能很好的促进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用师生情感做德育教育的纽带
小学德育教育一般需要紧紧围绕学生品德锻炼和情感知识教育展开,借用教师经验等的引导促进整个教育行为。但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师生合作学习成为了潮流之一,这能让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中建立亲切的情感纽带,也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德育教育中锻炼自己意志和品德。当教师的权威现象一去不复返,当师生间的情感合作成为常见现象,那么学生的思想观念就会受到很好的引导,也就实现了德育教育。教师融入学生的学习或者锻炼过程中成为思想引导、辅助者,就能帮助学生在学习、锻炼过程中掌握先进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和品德。小学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思想问题是教师需要重点进行德育教育的地方,只有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观念及行为问题,才能使得教师与学生展开合作,提升其品质和德行。
(三)加强家校联系,建立德育督导系统
小学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局限于学校系统,而是应该从他们的家庭开始,然后学校系统和家庭督导相结合才能最大化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家长召开家长会,把学校德育的内容和家长进行沟通和协调,针对学生品德缺陷,综合家长意见,制定详细的督导系统,确定德育教育的方向和方法这样才能进一步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两个系统中学会从小事树立德行,从生活锻炼德行的思想观念。比如:学生和家长都教导孩子要尊敬老人,他们才会在公共场所为一些老人服务。总之,在小学阶段进行德育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保证,也是小学学生在未来的生存根本之一。小学教学中结合德育教育时应该充分利用好学生身心的纯洁状态,辅以教师才智,创设鲜活的教材、生活经验构成的德育环境,把师生联系起来,把家校联系起来,用良好情感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督导体系建立。尽管学生受到外界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德育教育工作推进困难,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可以用一些灵活的技巧和方法去克服。
作者:黄惠婷 单位:广东省珠海市灯笼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
在当今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在力求体现新课改的思想,小学德育教育也不例外,结合新课改在德、意、行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和小学教学实际,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其突出的地位主要有:
(一)德育是国家精神的体现,民族之魂不可忽视
在中华大家庭中德育是深厚的国家精神的体现,中华民族立足世界之林的重要一步就是稳抓德育,而道德教育就应该从小学起步开始。中华文化是丰富的,中国人是智慧的,德育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精魂的体现,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正是培养小孩子的基础所在。小学阶段是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抓住最佳时间的德育教育能给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很多的优势条件。所谓万丈高楼皆从基础而来,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能为中华民族精魂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二)德育教育能取得显著效果
纯洁一词能最好的将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思概括出来,说明小学生的内心能容纳很多的思想,但也因为学生各种能力和思想都是在启蒙时期,非常容易受到外来的不良观念的影响,所以德育教育需要在学生心智不完全,意志不坚定时期重点进行道德观念等的教育,以便让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长远和稳定。同时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念等未成行,不能放任其在社会的各种环境中不断沉沦,需要及时在学校加强意志、品德等教育,使之能明辨是非,立德做人,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小学阶段抓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德育教育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人生观念等有显著的效果。
(三)德育教育能激发学生潜力,培育国家栋梁
在我国十会议上提出关于教育的改革,力求在现代化建设中落实教育改革,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发展创新,抓住机遇。小学生是人生起步的阶段,是基础阶段,其发展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国家潜力的代表性群体,是祖国花朵。他们的德育发展好坏决定了祖国未来的希望能否实现。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品德和意志的接班者,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只有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才能使得学生在未来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体。小学生在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德行和意志品格走向社会,面向未来时才能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事事用良好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品质去处理,从而在冷静中学会创造,在处事中掌握技巧。小学生在身心方面的白纸属性急需用高效的道德教育帮助他们终生重视德行与品质的提高。
(四)社会生存必备良好的德行
在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的浪潮的背景下,社会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人才的素质和德行成为各大企业等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因为用人单位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学历等不再是学生追求的唯一目标,而在综合型人才要求的影响下,小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学会做事,学会在社会各种事项中用先进的道德观念去面对,这样才能在多变的社会中生存下来。
二、小学教育教学中缺乏德育教育的表现
小学学生在生活等很多方面都与外界有密切的联系,加上他们的模仿天性,对接触了的各种思想进行模拟和学习。其中好的思想观念对其德育发展和学习生涯有很大的帮助,而坏的一面则会使得小学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的让人失望。而在常规教育教学中因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独立的机械进行德育教育效果是非常低效的,单纯的常规教育教学很难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可,此外在小学常规教育教学中教学课堂没有参杂德育教育就很难全面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也就不能保障在常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各项活动顺利实施。而且小学的教育教学中部分德育教育是被抵制或者忽视的,因为学生没有其独立的见解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很容易学到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德行等出现问题。而有的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时态度不够和蔼,生硬灌输或者强制限制学生,采用的方式方法很不恰当,小学学生很难在不完善的思维能力下掌握各种教师讲述的做人的大道理。在小学常规教育教学中教师们的智慧是无限的,但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很多教师没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制约,也没有紧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在课堂上也存在忽视学生的情况,这就很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也不可能把学生当成课堂上的重要人物,这就无法保证学生能在交流学习、小组合作等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想观念。
三、完善德育教育的措施
(一)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统一性分析
小学常规教育教学包含了众多内容且有很多关于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要求,利用德育教育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当常规教育教学能和德育教育统一进行时效果往往能起到互补的作用。德育教育虽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就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程,用单独的科目给学生进行品德及思想观念教育,但是其真正落实还需要继续加强。学科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管理需要用到很多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比如学生在课上容易出现乱动的行为这时就需要在课前做好思想教育活动,告诉学生上课下座位是扰乱课堂的行为不应该做,这就是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的一种体现。有些小学为了尽可能让学生学成知识应对考试,把原本的德育课堂用来进行数学等应考科目的教学,这种将德育教育忽视的行为使得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思想习惯。在这种背景下,教师想要打造以学生为主的德育教育和应考知识统一的课堂,需要客观分析了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心理,认真观测学生在日常学习等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发挥他们表现好的一面,然后根据各科目实际教学的一些技巧引导其改正自己的不足,逐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发表自己的思想看法,敢于在合作交流学习中与教师和同学展开交流沟通,做出行为表率。
随着新课改的快速推进,很多地区的教学教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融合语言、趣味的插画、故事、寓言等鲜活的材料的教材,这些材料的利用也能促进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很多教材上的阅读材料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观念,学科教育教学中教师若能利用好这些插画、故事、图片等引导学生学习其中先进的一面就能培养起学生融入学习、发展政治思想的习惯,也就是在落实德育教育。比如在《春天在哪里》这篇文章的学习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围绕学生开展情境探究活动。首先,在合作思想的前提下进行德育教育以便更好的让学生形成分组。教师通过合作思想的教育可以把学生小组快速凝聚起来,然后鼓励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春初的植被萌芽、春后的植物枝繁叶茂的现象,引导学生外出锻炼的同时学会观察,树立事物变化发展的思想观念。这样就把学科知识教学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统一进行,学科教学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能很好的促进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用师生情感做德育教育的纽带
小学德育教育一般需要紧紧围绕学生品德锻炼和情感知识教育展开,借用教师经验等的引导促进整个教育行为。但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师生合作学习成为了潮流之一,这能让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中建立亲切的情感纽带,也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德育教育中锻炼自己意志和品德。当教师的权威现象一去不复返,当师生间的情感合作成为常见现象,那么学生的思想观念就会受到很好的引导,也就实现了德育教育。教师融入学生的学习或者锻炼过程中成为思想引导、辅助者,就能帮助学生在学习、锻炼过程中掌握先进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和品德。小学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思想问题是教师需要重点进行德育教育的地方,只有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观念及行为问题,才能使得教师与学生展开合作,提升其品质和德行。
(三)加强家校联系,建立德育督导系统
小学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局限于学校系统,而是应该从他们的家庭开始,然后学校系统和家庭督导相结合才能最大化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家长召开家长会,把学校德育的内容和家长进行沟通和协调,针对学生品德缺陷,综合家长意见,制定详细的督导系统,确定德育教育的方向和方法这样才能进一步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两个系统中学会从小事树立德行,从生活锻炼德行的思想观念。比如:学生和家长都教导孩子要尊敬老人,他们才会在公共场所为一些老人服务。
总之,在小学阶段进行德育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保证,也是小学学生在未来的生存根本之一。小学教学中结合德育教育时应该充分利用好学生身心的纯洁状态,辅以教师才智,创设鲜活的教材、生活经验构成的德育环境,把师生联系起来,把家校联系起来,用良好情感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督导体系建立。尽管学生受到外界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德育教育工作推进困难,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可以用一些灵活的技巧和方法去克服。
参考文献
[1]过敏慧.林晓.“品德”视角下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2(08).
语文教学在小学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承担着传授语文知识的重要任务,同时还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内在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良好内在品质的塑造,不仅仅对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着很现实的意义。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应该给予语文教学之中的德育渗透以高度的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做好语文教学之中的德育渗透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做好课前导入工作,加强课前的德育渗透
一个良好的课前导入毫无疑问对整体的教学工作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德育渗透同样如此。良好的课前导入能够有效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而语文教学之中的德育渗透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解,感悟语文教材内容之中的思想感情,以达到激起内心共鸣的效果。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中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集中的注意力,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处于活跃的状态。学生在接触陌生知识内容的时候需要一段适应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然会占据课堂教学的时间,如果教师用有效的课前导入来替代学生的适应过程,毫无疑问会大大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描述了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残破,讲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屈辱。学生对圆明园并不是很了解,对于那段历史也知之甚少。因此,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主旨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掌握,若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导入新课,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历史照片和用电脑复原的圆明园视频。学生在对比之后势必会产生一种繁华与没落的强烈冲击,这时教师再为学生展示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屈辱和摧残。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会对这篇文章产生一个整体的印象,并且通过全文的学习激起强烈的民族意识,也懂得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丰富教学内容,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
在语文教学之中教师要牢牢扎根于教材内容,但是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适当拓展德育的取材范围。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对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例如,在学习《梅花魂》这篇文章的时候,文章以梅花的描述来抒发作者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坚韧品格。文章着重描写了梅花的生长环境,寒风和冰雪并没有阻碍梅花的生长,更没有抹去梅花盛开时的娇艳欲滴。这样的描述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梅花的坚韧和顽强。教师在讲述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感受存在于梅花身上的优秀品质,用梅花的坚韧和顽强来塑造学生良好的内在品质。另外,在学习《将相和》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重点感悟文章主人公蔺相如和廉颇的优秀品德。文中蔺相如高居相位却处处忍让廉颇,为的就是避免文武失和,有伤国家社稷,这种心存大局的博怀值得每一个学生深入学习;而廉颇作为文章的另一个主人公,其在得知蔺相如的良苦用心之后能够主动负荆请罪,这种知错能改的精神同样也值得推崇。在讲述这篇文章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入战国时期其他的一些人物传记,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战国时代群雄割据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能够更加理解历史故事之中的人物,让学生能够更加理解历史人物的优秀品德,并且在大时代的背景之下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语文这门学科独有的德育作用以高度的重视,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注重塑造学生良好的内在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不仅仅对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以及其他学科教学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及未来的人生之路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一、详细而完整的德育计划是做好德育管理的前提
德育工作从整个德育管理的体制中是一个长远而细致的工作目标,若想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达到预期制定的目的,就必须有一个详细而完整的德育计划。
零星而间断性的德育内容的实施不能保持德育工作的长久性,这就要有计划、有目标、连续性强地完善德育工作的发展,这样德育工作进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就需要根据德育工作的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实施步骤等做出一个完整而细致的德育计划,这要求德育计划有针对性较强的阶段性、可持续性、长远性。
按德育教育对象的小学生年龄年级来分, 6至12岁年龄学生分别就读学前班至小学六年级,这就可以根据德育对象年龄从小到大,智力行为吸收从浅到深的逐步发展过程,需要德育计划要按照从6至12岁学生的成长年龄阶段是在与人交往相处中,自发性的观察模仿至缓慢吸收成自我的行为特征,并且结合学校在乡镇的环境文化特点及习俗做出总计划,这就是德育计划的长远性,而每个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计划的实施,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成果就是德育计划的阶段性,有了阶段性的实质成效才能更好地为长远性的德育计划作铺垫。
二、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管理的重点
小学德育内容包括有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社会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自我教育、自强自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但爱国主义教育才是德育教育内容的重点,爱国主义的教育应该绵长的贯穿在整个德育管理工作内容中,以爱国主义的主线更好的发挥德育体系内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今年国庆假期国家中央联合各大媒体开展的大型街采“爱国,让你想到了什么”主题活动,从各行各业的人们回答看来,更好更实际更贴切地诠释了爱国的定义,也给我们德育管理一个全新而根本的展示,尤其是我们懵懂的小学生年龄来看德育管理中尤为具体明确,更简明的贴合了在21世纪的当代小学生中,爱国主义不是书本上空喊口号 “我要爱我的祖国” “要向雷锋叔叔学习” “为人民服务”等。
爱国要落实在生活中实际行动上,怎么做,做什么才是爱国,实际上,针对小学生爱国的具体要求就是做好属于小学生年龄的事情,做好自己的生为人子,为学生的本分就是爱国了。如在家基本生活能自理,不让父母担忧,在校与同学互助友爱等等,这样的家庭和校园生活细化将爱国内容具体而生活化,更能让小小年纪的学生有自信地体验到爱国的实际性和重要性。
三、安全教育是德育管理的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随处可见,而小学生的交通事故、暑期溺毙事故、自然灾害事故的频繁发生更是让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时代的变化,科学的进步,让学生的校园及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校园的教学楼从泥砖混的平房到钢筋混水泥的高楼,校园四周由原来的小树野花小石子道路到楼房处处“灭四害”下放的糖丸毒饵随处可见,宽广的道路更是车来车往,留守儿童也逐渐增多,由此可见,时代的变迁需要学校的安全教育也能与时俱进的从生活做起,而定期的邀请公安系统、消防系统的人员进行宣传演讲活动,开展防火防水防灾防骗防盗等实际演习活动更能深刻而专业地教导学生遇到危险该如何处置,从而遇事时能有例可循,有法可仿,从而保障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这就是安全教育的根本,更是德育管理的基础。
四、品德教育是德育管理的本质
二、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现实问题
公民道德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公民道德教育是小学公民教育的核心。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其内容和形式是否适合时展,是否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否形成了公民道德生长的生态。按照这些标准审视,当前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存在以下需要迫切化解的现实问题。
1.教育内容陈旧。
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小学公民德育教育依然存在内容陈旧、僵化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表现为重视时事政治的教育,不重视健全人格的教育;重视先进性教育,不重视普遍性教育,道德教育基本上是“伟人教育”和“英雄教育”,较少通过普通人的生活来体现公民基本的权利、义务、责任等普遍性要求;重视道德教育的完整性,不重视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大而全,但是对各个年级的内容分层不够明显;重视对小学生义务的教育,不重视权利的教育,学生守则中规定的几乎全是学生的义务,而学生的权利没有明文规定。
2.教育形式生硬。
当前,一些学校公民道德教育还停留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上,把灌输道德规范、准则、条例等看成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忽视人格的培养,不善于把道德教育与提高小学生道德价值选择的能力结合起来,公民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为了某种短期效果而采取背诵、默写等简单生硬手段,很少以平等的姿态与小学生一起思考为什么要遵守这样的规范、为什么要执行这样的准则。教师训诫成为一种外在的约束力量,小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按照道德规定的要求去行动,长此以往,容易养成被动、脆弱甚至是虚假的道德人格,而导致公民道德价值认同和道德价值实践的困难。
3.教育方法简单。
现代德育以人为本,重视小学生内心的感悟体验,重视在丰富多彩的道德体验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的道德内化,引导学生自觉践行。但在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德育实践中,还存在教师方法简单、陈旧,公民道德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艺术性还未能得到有效地运用的问题。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但小学课堂德育是以知识灌输为主,灵活多变、喜闻乐见的德育方法不多。在活动中体验、实践,是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最有效方法,但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小学生公民道德实践、体验活动难以普遍开展。这些问题容易导致小学生德育认知与德育情感、德育行为脱节。
4.教育合力不强。
现在,在校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生活的中心,都受到长辈们最好的关心爱护。长期以来,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知识层面上的教育抓得特别紧,艺术层面上的教育也不放松,导致小学生公民意识的缺乏和淡化。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缺乏强有力的配合,素质出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公民道德教育脱节“5+2=0”的现象。当代社会,多元经济的并存,多元文化碰撞,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对世界文明成果的了解,同时,其承载的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关心支持,形成公民道德教育的合力。
三、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意义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在小学生的道德生活中,找准公民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已经成为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必须针对小学生德育的目标要求、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对策,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拓展公民道德教育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实现公民道德教育的根本。小学公民德育教育必须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小学生个体发展、道德品质培养为主要目标,明确小学各个年级段教育的具体内容,继承和发展社会文化的传统美德,注重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小学低年级要以基本生活常识、学习常识教育为主,高年级则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初步公民意识、个体道德意识方面,引导小学生来认识自然、社会,逐步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在小学阶段现有公民道德常识教育的基础上,还要顺应全球化趋势,拓展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内容,注重引导学生建构社会公共品德,从个体维度、公共道德维度两个角度强化公民道德教育,例如可以结合垃圾分类教育,把生态伦理拓展为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教育和引导学生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这不仅是现代社会人类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而且是维护人和生物生存和发展权利的道德行为。
(二)深化公民道德实践体验
小学公民德育教育效果如何,最终还是需要通过“行动”来检验。组织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是实施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载体。小学生参与公共活动的积极性、公共活动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小学公民道德的成败。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知识接受能力有限,如果仅仅是进行枯燥的理论教育,往往会适得其反,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引导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公共活动中去,能够让孩子亲身来体会、感受什么是道德教育、什么是公民教育,感受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给他们带来的转变,从而将公民教育落到实处。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成为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质疑的小公民。小学公民道德教育要基于小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参加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将公民教育内化于心,内化公民教育情感,例如,小学高年级可以采取由学生自己来推选班干部的形式,让小学生在行使自己的权利的同时,感受公民权利给他们带来的收获,感受同学们的信任给自己带来的荣誉,从而将德育教育、公民教育的情感内化于小学生的“心”。
(三)形成道德教育民主文化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校园文化生活能够为具备一定能力小学生践行公民道德提供条件和机会。小学阶段民主文化是社会的民主化的基础,一切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必须要以民主文化作为保障,这决定了小学阶段公民教育的开放程度、小学阶段公民教育的成败。因此,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要落到实处,实现小学公民教育目标,必须为小学公民教育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必须明确各个年级公民教育的目标、重点、实施过程以及实践途径,将公民教育与他们的学习、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班级事务、学校事务中来,从公民教育的观望着、接受者成为公民教育的行动者、参与者。民主文化的建立为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建立民主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使他们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学会与人如何进行交往。当校园生活中的民主文化成为小学公民道德的保障,公民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实施、有效实施。
德育是一种针对性强、计划详尽的能够让受教育者在无形中接收教育者想要传达的思想以及社会生存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活动。德育的开展要求教育者能够遵循社会发展原则,将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受教育者个人品质进行充分的结合。
二、小学德育教学开展现状
1.学校对德育开展的重视度不够。长期以来,学校对文化课的重视要远远超过对德育课的重视,将文化课的成绩作为评价一名学生的硬性指标。德育的内容只占据了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一部分。尽管一些学校开展了德育,但是在实践上还存在观念的落后,对德育课程的进行缺乏创意,导致德育活动开展浮于表面形式。
2.德育教学方式陈旧。小学阶段各个年纪使用的德育方式、教学内容等是一致的,采用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和德育有关的故事,学生被动听教师讲解的故事,没有调动学生主观意识对故事展开讨论。最终,学生也只是了解了几个德育的故事,无法达到小学阶段德育的真正目的。
3.德育目标不切实际。一些小学德育目标设定的较高、较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导致最终德育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三、完善小学德育教学的策略
1.积极转换小学德育观念。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下出现了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改善原有枯燥的教学。为此,小学阶段德育教师需要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德育开展的重要性,创新教育理念。同时,在素质教育倡导的今天,小学教师需要认识到德育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将德育内容恰当地融入到教学体系中。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德育教学方式的选择对小学德育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对德育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为此,小学教育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德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德育教学可以生活为基本切入点,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德育内容进行结合,将抽象化的德育知识变得生动化、具体化。在以“秋天的收获”为内容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秋天的印象,还可以让学生和自己的家人、朋友交流在秋天的收获。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将从网络上获得的教学资源向学生进行展示,并根据教学的资源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
3.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学活动。在小学阶段,学校每周都会组织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为此,小学德育教学可以充分应用这些活动条件,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将课堂所学的德育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课外实践中。对于学生之间成绩较大引发的学习心态问题,教师可以开展“一帮一”的活动,组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结对学习,让学习好的学生带动学习差的学习进行学习,让学习差的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生之间的友爱。在这种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能够在学生之间培养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77-01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新课标的实施以及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在渗透德育方面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一一教师凭借小学语文教材,发挥自身优良品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1.1是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不够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德育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小学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就整体状况来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发挥仍然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小学不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不注重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二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德育内涵挖掘不深、不透、不够,不能有效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三是有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功底不够扎实,在思想认识上不注重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这些都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的发挥。面对这些问题,只有不断地使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注重发挥其德育功能,才能切实加以解决。
1.2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
教育部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
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
常识和安全教育。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是从宏观上对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规定,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加以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而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
1.3是更好地实现小学德育目标、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
教育部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从小学阶段德育的目标来看,无论是对“五爱”“情感、“三种”意识、“五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是对良好的意志品格以及乐观向上的性格的塑造,有许多方面与语文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相一致、相符合,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体现。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内容进行强化,将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小学德育目标,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
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特点
2.1层次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随年级段的不同表现出层次性。就英雄人物题材的课文来说,大多表现英雄人物为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如低年级的《刘胡兰》、中年级的《》、高年级的《舍身炸碉堡》。讲授这些课文时,教育重点是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有所侧重,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只要教育他们学习刘胡兰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就行了;到了中年级,就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爱人民、恨敌人的思想;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强调学习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这样,道德教育既易于接受,又能收到实效。
2.2审美性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因此,阅读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及其中所闪耀的思想之美的感知与欣赏过程。作文教学则是指导学生对审美意识的表达。这一特性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美感教育,使学生受到思想美的熏陶;另一方面,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自己辨别美丑的能力也将得到不断提高。
2.3共鸣性
好的文章从来都是“有情物”,教师教学时不但要吃透词理,也要深挖其“情”;只有使文章之“情”与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因此,“共鸣性”不失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3.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途径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所以,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3.1讲析理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