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化学元素的作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实践和理论相联系,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我会适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实践和所学的理论知识相联系,避免了二者的脱节。比如当学生拿到搭建球棍模型的材料——小球和短棍时,我请他们首先观察并思考:“不同颜色的小球大小不同,小球上的开孔数目也不同,在搭建模型时如何选择?”引导学生联系到学过的“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上,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又如在学生搭建出两种乳酸对映异构体模型之后,请他们写出相应的费歇尔投影式,引导学生把模型和费歇尔投影式的写法联系起来。这样既促进了学生有效地完成实践活动,又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让事实说话,用实践验证理论
国外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有80%是通过亲身体验得到的。我国也有一句古老的格言: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理解。知识的掌握也是这样,如果学生只是听到,很容易忘记;如果能看到,学习的效果就会好很多;如果能亲自做到,那么效果自然会更好。这也是各门学科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要开设实践课的原因。当学生搭建出甲烷、乙烯的模型时,碳原子不同的杂化状态、空间形状自然就呈现出来了;当学生搭建出乳酸的两种对映异构体模型时,实物和镜像的关系,一目了然。让事实说话,用自己的实践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胜过教师过多的解释,学生也不必再死记硬背了。
一、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是以校园为活动中心,以营造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为手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目的、由广大师生直接参与的一系列活动,其实质是一种对学生的内在的文化熏陶和外在的素质培养,其主要内容是以文化熏陶为主的人文艺术活动和以培养青年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主的学术科技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必须要突出教育者的目的性、受教育者的能动性、教育影响的规律性,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参与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拓展素质,充分体现出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多年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己经深入人心,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校园文化活动正朝着时代化、品牌化,特色化等方向大步跨进。但不可否认,校园文化活动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大部分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有力的引导和合理的规划,仅仅只是流于形式,或者是迫于压力应付式的开展,未能真正注重活动的开展质量以及活动的本身意义,从而导致校园文化活动无法对学生产生吸引力。随着活动吸引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降低,学生干部组织活动的难度将会逐渐增加,工作积极性自然也会不断降低,活动的开展也就将越来越趋于形式化,最终导致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违背了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真正意图,未能充分发挥文化活动在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
三、对于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建议
(1)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园文化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充分依靠和发挥学生和学生社团组织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强调学生的自我组织,自我参与。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者要对学生的文化活动进行引导,紧紧把握住校园文化活动育人的正确方向,保证活动真正起到拓展素质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注重活动开展的效益,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尽可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系统,认真总结每次活动的开展情况和经验教训,坚持不断地进行收集和整理工作,从而使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康发展。(2)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精品,着眼学生实际需求。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精品,是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力、增强对学生吸引和凝聚的重要途径。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要着力扩大校园文化活动在青年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满足学生不同方面的需要,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以此形成良性循环。(3)凸显专业优势,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内容是以文化熏陶为主的人文艺术活动和以培养青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主的学术科技活动,这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指明了方向,即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是以学生的娱乐为目的,还要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和科学教育,把握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紧紧依托社会舞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各项活动,通过引导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从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调适自己的健康心态和不断调整自己的成才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佳.论工科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21(1):65~69
[2]张岂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15年的两点感受[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2):75~77
[作者简介] 周举坤,首都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王建跃,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
高校校园文化是推动高校发展的无形力量,它决定着高校培养对象的内在特质,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所优质学校必然拥有其特有的文化,并且不断地将这种文化内化于每个成员,最终使得这所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该学校的某种特质,并将这种特质变成一种无形的推动力量。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念将会在促进校园文化持续发展以及内化每个个体的过程中发挥特有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同其他工作场所一样,各个大学都有其显著的组织文化特征。校园文化可以被认为是组织文化内涵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告知教师和学生什么是可以接受、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规范,这种文化主导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成员认同的基本假设,最终指导成员与学校同步发展。
1.有效学校发展的目标及与其相适应的校园文化特征
有效学校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最终目标。有效学校具有如下五个基本假定:第一,不论学校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其中心任务就是教学,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观念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第二,学校应负责提供教学和学习的一切环境。第三,学校必须被作为整体来看待,为满足某些学生的需要付出的部分努力、破坏教学计划统一性的做法都可能遭遇失败。第四,学校最重要的特点是教师和其他员工的态度和行为,而不是诸如图书馆规模、学校的历史等物质条件。第五,学校要为学生成绩的好坏承担责任。人们坚持认为,不论种族地位、性别、家庭和文化背景、家庭收入有如何不同,学生都能够学习。
与有效学校相适应的现代高校在校园文化上也表现出独有的特征。第一,一切以教学为主的有效性,要求校园文化组织必须从学习的角度出发,一切组织文化是否合理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是否有利于教学为出发点,这就要求现代校园文化必须具备适应学习发展的文化特征。第二,检验有效与否的关键还在于教师和其他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因此促成教师和员工具备积极合作的意识成为现代高校组织文化的又一特征要求。第三,学校发展必须形成共同的向上的规范和发展一致的成员和学校目标。这也是现代校园文化中的两个中心议题即规范和假定。学校组织文化发展是否具备以上三个特征成为其能否发展成为有效性学校的关键。
2.高等学校有效能的特点及与其相应的校园文化特征
已有的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探讨有效能学校的特点:第一,机构组织。校长与教师分享管理权力。教师们常透过正式或非正式小组工作,共同协作。机构文化是重视解决“问题”而非作人事斗争。第二,政策确定。教师常坦诚商讨问题,提出意见,达致共识。在制定决策过程中,教师们得到满足感和自,解决问题能力亦有所提升,而他们的决定一般都会得到校长和校董事会的支持。第三,协作精神。教师们态度开放,愿意学习和改进。校内团队精神强,教师透过互助互谅、支持和合作去解决问题和计划工作。第四,远见和使命感。校内的教职员有共同的理想,有清晰的目标和崇高的使命感,在共同目标下去解决问题。第五,学习组织。校长教师间互相信任,思想开放,愿意学习,愿意改善,敢于尝试创新,互动过程明显。第六,社区领导。学校与外界机构接触多,工作得到社区支持和认同。校方愿意透过不同渠道与家长和社区建立良好关系。第七,校长领导。校长态度开放,愿意接纳他人,因而得到各人的信任。他愿意与任何人和社区沟通,在校内能提供专业意见以支持各小组工作发展。第八,信任。校内各工作人员互相信任,不会各自为政或互相猜忌。显然,在上述特点中“学习”成为直接或间接的核心词汇。这反映出学习对于成功学校效能起着重要作用。
二、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体系平台
学习型组织强调的关键就是让每个成员具备共同的愿景目标,使得每个成员在原有的心智模式下都有能够获取最大发展的空间。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从如下步骤入手。
(一)制定校园发展手册构建学校共同愿景
制定学校发展手册,目的在于使得每个成员深入到学校发展之中,明确学校发展目标以及个人在其中的位置、作用。手册具体包括学校精神的内涵,使得每一个成员都能积极在此精神中获取发展的力量;学校远景规划,使得每个成员都能清楚明了的知道该校的具体发展方向,使得成员对未来充满希望。手册还应包含有学校发展史,尤其不同时期的一些关键决策,应给予客观的事实,让所有成员对过去发展的真实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达到成员对学校的信任。
(二)改变心智加强创设矩阵式管理模式
1.在管理层面构建网状交流小组
(1)建立学习型领导小组。所谓校领导学习型小组是指在包括校长、副校长一级,校各部处领导组成的互动式小组。该小组打破以往以某一领导为核心的等级式会议,也不同于以往的汇报式的会议。此种小组完全是在平等交流基础上的研究式交流会。第一,确立小组成员;第二,大家必须形成一个共同的愿望,即通过合作促进学校发展,形成学校发展即为每一位小组成员成就的观念。第三,小组每次要有中心议题,与会人员每人要发言,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对方案进行评估,对可行性方案给予肯定,在适当时候可以协助管理实现此方案,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第四,每次讨论结果要形成文字,适当时候给予全校公布。(2)建立跨院系领导交流小组。多年来形成的高校院系之间独立工作的模式,使得各院系很少有深入交流,不同院系管理者之间只是竞争的对手,很少是合作的伙伴,使得管理经验无法得以二次应用。建立跨院系领导交流小组,正是学习型组织对资源整合的一种体现。第一,通过行政组织以及自由组合形成小组。第二,每个小组共同确立成立小组的目的。第三,每个小组自行确立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第四,小组活动中应建立发展研究项目,形成文字,应用实际。第五,每隔一段时间对各小组进行检查评估奖励。第六,对形成文字的材料不同小组传阅讨论研究。(3)成立校领导和院系老师学习型小组。由于多年形成的科层管理模式,使得上级领导很难跨级了解基层情况,往往导致领导决策不适应下层需要,下层需要得不到回应,导致管理中矛盾的激化。为此成立校领导和院系老师互动小组。以私交的方式进行定期论坛,使决策权下移,通过全员讨论形成决策,必然会凝聚员工,促进学校管理效能的提升。第一,员工以自愿报名的方式和领导形成小组。第二,建立互信。通过聊天,彼此介绍以及各种有意活动等。第三,领导和老师以学校工作者的身份谈彼此工作中的困难和不足,以达成谅解。第四,提出工作中的难题,从中重点选取题目形成专题,采用讨论等方式,集思广益,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第五,教师和领导者同等地进行调查分析形成文字报告。第六,对可行性方案给予表彰。
2.学术方面的横向交叉学习型小组
(1)成立跨系论坛会。(2)在同样一个空间成立互助小组,应帮助每一位积极上进的成员,尤其形成互助向前的合作机制。(3)成立外联机构。学习型组织是具有开放性特征的组织,因此注重外联成为学习型小组又一特征。为此,成立信息空间合作站成为学校建立学习型小组的关键一步。(4)成立心得交流小组以德育中心和心理辅导中心为基础建立各系互动的心理体验交流中心。在这里形成情感多元交流互动小组,促使每一位员工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寻找到自身发展的优势。
3.建立电子会议室
通过局域网络建设,可以实现超级头脑风暴等创造流平台,参与者可以自由的参与讨论发表意见,通过电脑的转化,可以直接传给各层面的与会人员,且丝毫不会被发觉提出意见人的真实身份,为真实的交流创造更为可靠的信息平台。
学习型组织文化的创设和发展有赖于校园文化以及校园氛围的形成,故此在创设学习型组织时,氛围建设成为形成学习型组织文化建设的首要一步。
参考材料:
[1][美]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M].东方编译所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4.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9.073
现代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科学也在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医学行业正面临着更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多重挑战。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也开始了相互交融的过程,医学中的人文特性逐渐的显现了出来。这就要求医疗工作者在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越来越高的人文素质。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医疗工作人才的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了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在高等医学院校中,这一课题的解决离不开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1 校园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医疗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医疗行业工作质量,尤其是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医疗工作者人文素质的提高成为了病患的强烈需求。这对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医疗人才的高等医学院校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即高等医学院校不仅承担着医学生的专业技术教育,还肩负着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简单地说,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针对人文素质进行的教育。而人文素质则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文知识及其所反映的人文精神转化为人本身的一种内在的性格品质。针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在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医德医术以及人文知识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形成全面发展的优秀医学人才。
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其教育效果,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等。但其中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尤为深远,不仅是对在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甚至对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也有着重要影响。校园文化是在一所院校中,教师、学生、员工在各种校园活动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综合体现。它从高等院校的育人环境、管理模式、人际关系、师资队伍水平、教学形式等诸多方面入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素质以及行为模式,进而也成为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2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当今社会,在不断加强重视医学专业技术能力的氛围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却呈现出发展滞后的特点。然而现阶段医疗服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诸多矛盾恰恰是需要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来进行协调的。
从医学生自身认识层面看,虽然医学生普遍认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这种认同感并没有内化为其自身成长的动力,反而是个人利益得失仍占主要方面。目前,在价值取向上,多数医学生能够认识到人文素质的提高对其自身个人文化修养的影响,并希望更多的学习和掌握人文知识。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医学生为了个人未来发展,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更多的就是学习外语和计算机的相关内容,而对于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习则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内心并没有真正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从高等医学教育层面来看,在教育理念上,高等医学院校的“重理轻文”的教育理念仍占主流。由于我国在教育政策上实行文理分科,而高等医学院校专业性较强,所以对于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多于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方面,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设置比较单一,课程之间的联系性较弱,缺乏实用性,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满足医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人文素质教育方法上,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近年来,高等医学院校也在不断探寻教学方法改革,采用更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医学生更容易接受人文类课程,并运用到自身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过程中;在对学生评价过程中,一方面专业水平的高低是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另一方面人文课程的评价方式多以笔试为主。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医学生为了“优秀”自然把主要的学习精力就集中在了专业课程上,人文科学的学习多是以“临时抱佛脚”的态度对待。
从医疗工作者的发展需求来看,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医学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了医疗服务行业更重视的层面,而医学人文素质却逐渐被淡忘。医疗工作者的服务态度和质量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层面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更多的医疗工作者仅仅是用工作态度医治病患,没有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医学高新技术的推广使得医疗服务越来越商业化。医疗费用逐年增长,病患成为了医疗机构盈利的主要来源。医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明显下降,尤其是在当下重物质和金钱的环境下,医德医风严重缺失,缺乏对待病患的深层次人文关怀。医疗工作者的发展需求出现了异化。与此同时,医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特殊,需要跟随医生在医院进行很长的时间临床实习工作。这种情况下,对于未来的医疗工作者,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价值观念都会间接的受到这种发展需求异化的不良影响。
可见,现阶段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暴露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文素质教育危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越来越紧迫。
一、校园文化与人文素质
1.校园文化
(1)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对一所学校而言,没有文化的存在,便没有学校的存在,没有优秀文化,就没有卓越的学校。学校里可以没有漂亮的建筑、先进的设备,但是不可以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学校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学校通过其特有的文化来影响学生,一所好的学校是可以让学生拥有精神归宿的地方。
(2)校园文化的功能。 第一,导向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会于潜移默化中影响每个人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促进校园优秀和谐风气的形成。
第二,规范约束功能。每所学校都有独特的校训、校风以及校规,规范着每个人的道德追求与行为方式, 使校园里每个人必须遵守规范,努力学习。
第三,激励功能。每所学校的校园文化都是经过传承学校优良文化传统和创新文化新内容所形成的。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提高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形成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的工作和学习的氛围。
2.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包括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其中学校教育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人文素质强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的教育,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1.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内涵
第一,医学生应具有以人为本的高尚医德观念,正确处理医患关系,不仅为患者提供治疗和照顾,帮助和安慰患者,而且还尊重和理解患者。
第二,医学生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医学生不仅要对患者负责,更要对自己、对社会负责。
2.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内容
(1)文化知识素质的教育包括众多具体学科知识的教育,是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有助于医学生本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2)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是人文素质培养的关键,作为合格的医学生,应以严谨的职业作风为患者提供服务。
(3)沟通教育。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沟通教育能使医学生更好地提高语言沟通技巧,加强语言修养。使学生面对患者时,能精确地、清晰地、生动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掌握与患者交谈的技巧,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3.校园文化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促进医学生职业道德观形成,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医学院校发展历程中所积淀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丰富医学生的人文知识,还能培养了医学生的人文情感,为医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素材,从而培养医学生的高尚情操,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2)榜样引导作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医学院校,常常把能力及资历高的老师们和已经毕业的优秀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标准、职业道德以及人生价值观等在学校内以各种形式进行介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可引导学生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努力学习。
(3)规范约束医学生的行为。校园文化以校训、校风以及校规校制等形式存在,渗透在学校内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对学生形成特有的约束和规范作用。
(4)适应作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充实学生思想,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定位。而对于医学生来说,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医学生提前适应自己的角色,从而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医学为保护人类生命健康而生,充满着仁爱的光芒,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优良的医德、精湛的技术和渊博的人文知识的专业医学生,对医学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DOI]10.13939/ki.zgsc.2017.10.241
1 校园行为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1.1 校园行为文化的内涵
就目前来看,国内学者对于校园行为文化的含义还没有达成一致。笔者认为校园行为文化是全校师生在教学、科研、文体、社团等活动中形成的对学校发展或校园文化起积极作用的活动文化。它强调“人”的主体性,是一种“活”文化、“动态”文化。
1.2 校园行为文化的特征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动态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多样性。校园行为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其内容形式上的多样性。校园行为文化不仅包括教学课堂活动,还包括课堂外的活动,比如,各类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术科研,其内容也丰富多彩。
(2)自主性。教师和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行为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需要全校师生的主动参与。[1]比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教师积极传授课堂知识,创新授课方式,同时也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新的知识。这就说明校园行为文化具有自主性。
(3)实践性。校园行为文化主要是以开展活动为载体。大学里开展的各种活动都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而这些活动也是校园行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校园行为文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2.1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
创新是个体为达到一定目的,创造某种符合社会或个人价值需要的具有独创性产品的行为。创新素质则是以创新为核心的通过学习、教育、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2]而大学生创新素质是指大学生这个群体所具有的创新素质。大学生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五个方面。
2.2 校园行为文化是影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其中主观因素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键,客观因素是外在动力。良好的客观因素对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客观因素包括校园文化、家庭环境等要素。其中,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校园行为文化,它可以说是影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最重要的外在因素。具有多样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的校园行为文化是促使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 校园行为文化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作用
3.1 校园行为文化的多样性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发展空间
校园行为文化的多样性可以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比如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各种行为活动中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3]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在科研活动中,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研发,训练了自己的研发能力,鼓励和激励着大学生攀登一座又一座科技高峰,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在社团活动中,由于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年级,他们时常交流和学习,可以整合他们的知识结构乃至思维方式,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探索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确立和创新知识的整合。在文体活动中,大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展示自己的风采,得到其他人的认可,这有利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
3.2 校园行为文化的自主性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素质作为一种核心素质,需要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在校园行为文化的实践活动中,其主体是学生。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与参与意识,校园行为文化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在不违法犯纪的基础上,校园行为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及实施都不会有严格的要求与固定的模式。如参与科研活动的负责人及其活动骨干在老师的指导下,尽可能地按照自己想法组织设计与实施活动,能够让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得到充分发挥。校园行为文化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能动性。[4]而主动性与能动性的调动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比如社团活动是由爱好兴趣相同的同学自觉自愿组成起来的,他们会互相影响,互帮互学,变成了活动的主体,提高了他们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并且更能激发他们主动地思考问题,进而会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有时还能通过参加某些社团中的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
3.3 校园行为文化的实践性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造了实践平台
校园行为文化主要是通过动态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现出来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和能力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与平台,而这些机会与平台正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渠道。在学习实践方面,大学生在参加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时,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加了创新知识,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参加科技竞赛发现问题时,一部分问题可以运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与解答,但有可能一部分问题是无法用某些理论去解释的,而这种问题就会激发学生探索答案的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5]校园文化活动是一门隐性课程,对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以暑假社会实践为代表的实践类活动,能够很好地帮助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其提供实践机会,使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得到提升。参与实践活动的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这将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创新人格的塑造。校园行为文化通过不断引入符合社发展的新活动,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培养与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4 大学生在校园行为文化中培养创新素质
校园行为文化的多样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对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4.1 丰富校园行为文化的多样性
改变校园文化活动单一形式,朝着多功能多形式的方向发展。如在第一课堂中老师讲一些有关创新创业的事例时可以结合第二课堂,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关知识有机地融入到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党团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中,让大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开展有明确主题的创业能力类专题社会实践调查,鼓励与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宣传与传播方式除了用课堂、板报、广播等传统载体外,还可以用微博、微信等新兴载体。
4.2 发挥校园行为文化的自主性
要发挥教师的主体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指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当学生不适应“灌输式”的教学活动时,老师要及时进行教学改革,比如可以用科技手段改进教学条件,主动吸引学生探索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挖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力。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也要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大学生在参与各项学术活动的过程中要带着问题开展研究,多搜集相关资料,不断丰富创新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4.3 利用校园行为文化的实践性
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自己已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吸收新的知识和积累新的经验。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学生也可以大胆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激发创新热情,从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过程中要积极搭建一些践平台,如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就业实习基地等,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长学生创新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活动。
参考文献:
[1]李海明.高校校园行为文化育人功能研究[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5.
[2]马立平.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J].科技视界,2016(2):61-62.
建设高品位的大学生宿舍文化,是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较多,宿舍已经不单是作为休息的地方,更是学习、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是不可忽视的学风建设阵地。实践证明,宿舍文化建设得较好的宿舍成员在学习成绩、人际交往、考研就业等方面领先于宿舍文化建设差的宿舍成员。因而研究大学生宿舍文化,加强这一文化阵地的建设,对于加强学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宿舍文化的内涵和结构
宿舍文化是一种以宿舍生活为基础所形成的学习、生活、娱乐和人际交往活动等特定的文化形态,它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于校园之中。大学生宿舍文化是一种特定的场所文化,是高校学生在宿舍内以价值观为核心,并以承载这一价值体系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氛围,是长期形成的有特色的宿舍规章、宿舍精神、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的总和。一般来讲,宿舍文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表层文化,以物质和环境形态存在的文化,它见之于形,闻之于声。比如:宿舍设施、环境面貌、室内装饰、文体活动等,是宿舍文化建设的基础、手段和效果体现;二是深层文化,是积淀于学生心灵深处的意识形态和道德素养,例如: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动机、处世哲学等,它是宿舍文化的内隐部分,是宿舍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三是介于表层和和深层之间的中层次文化,例如:组织管理、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奖惩制度等,它是宿舍文化建设的必要手段和重要措施,直接关系到宿舍文化建设的成效。在宿舍文化所包括的表层文化、中层次文化和深层次文化中,深层次文化支配学生行为趋向,体现大学生精神风貌,是宿舍文化建设的核心。大学生宿舍文化的三个层面相互制约,互相影响,形成一个动态体系,共同作用于学生宿舍的每一个成员。它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规章制度、文化活动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成员都有意识、无意识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磨合,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二、加强学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内容和目的
学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应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具有为国家的富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研究和实践现代教育思想,不断深化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巩固和提高,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可以说,各高等学校硬件建设和学科建设水平可能会有差异,但学风建设的标准却不应有差异。也就是在学风建设方面高工专学校也不能降低标准。学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理想教育。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坚定信念、树立理想,同时注意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鉴别社会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集体主义观念和无私奉献精神,有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胸怀,自觉肩负起跨世纪青年一代的历史责任;2)学习目的教育。即教育学生端正学习动机,明确树立学习目标,使校园充满刻苦学习、勤奋探索的浓厚空气;3)创新精神的培养。即加强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指导,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刻苦钻研、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具有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勤奋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4)文化素质教育。即培养复合型人才。学风建设的目的是:使学生刻苦学习、勤奋探索、尊师重教、诚实守纪。也就是使学生普遍端正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具有钻研精神和探索能力,培养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和社会公德教育。
三、宿舍文化和学风建设的关系
高校大学生宿舍是集大学生生活休息、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文化渗透、信息沟通、身心锻炼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是大学生日常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场所。学生宿舍文化作为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其作用日渐凸现。下面我们将以华北电力大学数理系为例,从宿舍文化的三个层次来探讨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的关系。
(一)宿舍表象文化与学风建设的关系
笔者所在的华北电力大学对宿舍环境的建设和维护高度重视,每月都组织人员对宿舍进行例行的卫生检查,卫生检查的结果向院系通报,并在公示栏向学生公布。经过调查统计,笔者得出宿舍表象文化,也就是宿舍卫生等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反映到学习成绩上。学生学习风气的好坏,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学习学习成绩的优劣。为此我们选取数理系的宿舍卫生检查成绩和学生的奖学金获取情况进行分析。
优秀宿舍中,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为18名,占26.9%(其中一等奖学金3名占42.9%,二等奖学金7名占38.9%,三等奖学金4名占15.4%,单项奖学金4名占25.0%)。其中某优秀宿舍6人全部获奖。良好宿舍中,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为24名,占35.8%(其中一等奖学金3名占42.9%,二等奖学金8名占44.4%,三等奖学金10名占38.5%,单项奖3名占18.8%)。其中某宿舍6人全部获奖。卫生较差的宿舍中无人获得奖学金。
(二)宿舍中层次文化与学风建设的关系
宿舍中层次文化,例如:组织管理、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奖惩制度等,它是宿舍文化建设的必要手段和重要措施,直接关系到宿舍文化建设的成效。笔者通过制定数理系《宿舍卫生管理条例》、《早操出勤管理条例》、《上课考勤管理条例》、《学生宿舍电脑、电视管理规定》等措施,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效果良好。实践证明,遵守管理规定好的宿舍,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反之,遵守制度较差的宿舍,学习成绩也较差,例如,旷课较多的学生所在的五个宿舍,无人获得奖学金。四个优秀宿舍,所有学生都能遵守我系的相关管理制度,成绩也非常好。
(三)宿舍深层文化与学风建设的关系
所谓宿舍深层文化,是积淀于学生心灵深处的意识形态和道德素养,例如: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动机、处世哲学等,它是宿舍文化的内隐部分,是宿舍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考察宿舍深层文化是否优良,很重要一个指标是在多元化的思想指导下的宿舍成员能否和谐一致地达到自己的大学学习的目的。在这方面,笔者所在的院系中的7#B406宿舍堪称楷模,该宿舍是我系毕业班宿舍,全体成员都考研,其中一名已被保送我系研究生。在日常生活中,该宿舍成员团结互助、互谅互让,在考研复习过程中,该宿舍成员步调一致,互相提醒、资源共享、共同奋进,是毕业生同学人人羡慕的模范宿舍。与此相反,也有极少数宿舍成员出现不和谐因素,考研和找工作的同学不能和谐相处,或者人际关系出现不和谐现象,这些都极大影响了整个宿舍的学习氛围。因此,宿舍深层次文化的建设是打造优良宿舍文化的核心所在。
四、结束语
独立学院宿舍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把宿舍管理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宿舍文化建设本身就是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文化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塑造健康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等方面发挥着功不可没的作用,所以加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必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的信心与热情,有利于学生自我理解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提高。
参考文献:
一、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与呈现方式
校园文化是在特定的校园区域内所形成的一种社会亚文化形态,各个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迥异的概念内涵。山东师范大学史洁教授认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以及其它教工群体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样式。”[1]而吴修艺先生则从微观的角度提出:“校园文化是指开展学校教学活动所短缺的艺术教育以及各种文化活动,由此提升学生文艺修养,包括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等等。”[2]
因此,校园文化的呈现方式主要表现为:
首先,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最直观的呈现方式,包括学校内的建筑布局、自然环境以及学习与生活设施等等。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实体,折射和蕴含着学校的精神追求、审美思想以及独特的品味等等。物质文化是学校主体改造的成果,是学生进一步活动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制度文化是由学校主体所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及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方式等等。它不仅体现了学校主体的意志,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的实施特征;而且也是高校内顺利实施各项活动的重要保障。各个学校所处环境以及人才培养理念的不同,由此形成了迥异的制度文化,从而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最后,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各个层次校园文化主体在长期的继承与创造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理想追求等等,体现在学生人际关系、舆论氛围、生活态度、学习目标以及各种校园活动之中。它从根本上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层次和水平。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方向
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带了来一系列的弊端,比如重私利轻公德、重功利轻气节、重索取轻奉献等等,从而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方向,使之朝着主流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成为诸多高校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而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方面,从整体的校园环境、集体生活到具体的文化活动、人际交往模式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参考标准,比如名人肖像、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诸多社团活动等等;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通过各项规章制度来约束和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方向,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此端正生活理念和学习态度,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情感素质快速成熟的阶段。良好的校园文化既可以通过校风、学风、人际关系、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等,创造一个陶冶学生心灵的精神环境,使其在潜移默化之中塑造自身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逐渐提高自己的修养;同时还可以建构起一种与学生观念体系相适应的优美和谐的物质环境,在静谧、舒适并且具有强烈的文化感染力的校园环境之中,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学习的热情,尤其是增强个人的自尊心和思想情操,规范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逐渐养成高尚的品格,提高个人的修养。
3.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各种文体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在高校内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运动会、文化艺术节、演讲比赛、书画展、大学生辩论会以及各种讲座等等,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加文体活动的热情,极大地增强其各项才艺能力。其次,这些社团组织和各项活动大都是由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并进行管理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仅很好地培养学生组织与管理能力;而且也增强了其创新意识和自信心,从而为高质量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4.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特征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一方面激励学生或者是采用严格的制度措施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积极、乐观的性格;另一方面也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演讲比赛、才艺表演等等,使学生积极参与群体生活,由此加强自身的沟通能力。
5.提升学生专业学习能力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主要是围绕人才培养进行的,因此,很多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渗透着浓厚的专业教育内容,积极开展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比赛活动,或者是进行相关的讲座和学术报告会等等,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让学生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及学科前沿知识,最终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效率。
三、优秀校园文化的建构措施
从核心内涵与表现形式的角度来说,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因此,构建优秀校园文化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物质文化建设要坚持科学合理的规划、历史与现代的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统一、美观与实用的统一等各方面原则,从而建构起既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蕴和历史厚重感;同时又具有美观效果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到图书馆、教学楼、学生宿舍、运动场,小到一石一木、一花一草,都要呈现出文化性、艺术性的特征以及协调一致的秩序感。
其次,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要体现出个性化与人性化色彩相结合的特征。
最后,精神文化建设要以营造和谐校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才艺能力为核心目的,在秉承丰富学生多样化生活、提高专业知识学习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组建各种社团以及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等等,由此将社会主流思想、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实现其思想上的升华。
总体来说,良好的校园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呈现出重要的功能价值。它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规划、全面的积累和长期的坚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上协调一致地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的。在当前我国高校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的环境下,只要学校重视,措施得当,就必然能够早就高格调、高品味、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尤其是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注释:
[1]史洁.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5):85.
[2]吴修艺.中国文化热[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89.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J].中国高教研究,2007(3):21-22.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c)-0000-00
武术是中华民族耀眼的文化宝库,有着悠久的历史。武术功能的全面化、内容的价值化、形式的多样化促使全国各族人民、甚至全世界人们的喜爱,同时也推动武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传播。目前,通过对甘肃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发现,我省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焦虑等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可能会影响到学生正常的生活方式、正常的生活学、正常交往,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希望本文通过武术文化的功能来促进当前甘肃省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甘肃省8所高职院校。
1.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各因子分析
本次测试的有效数据输入微机, 采用 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
通过表1对甘肃省高职院校学生与全国大学生常模因子的比较中,明显发现甘肃省高职院学生高于全国常模因子有: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和焦虑。
2.2各因子检出率
各因子得分高于2分的为阳性项目, 表示被测者在该项中呈现 有症状,其百分率称为阳性检出率 根据国内外有人使用的标准, SCL―90 高于3 分者被认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我们把各因子3的检出率称为心理问题检出率,其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阳性检出率从高到低因子的排列次序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焦虑、恐怖、偏执、抑郁、精神病性和躯体化。
通过问卷反应,甘肃省高职院校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和焦虑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那么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来自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自身四个方面。
3 武术文化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3.1 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武术的修身功能
武术的修身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应该将一个人培养成具有什么样规格和质量的人,使其不断提高自身内涵、不断的完善自我。几千年来武术的发展吸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精髓。首先,道家思想对传统武术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深深影响着武术文化发展的核心思想,可以体现在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态理念。这一理念成为武术文化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其次,其他任何体育项目无法替代武术是因为武术独有的特点,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可以提高和培养人的内涵和修为。武术在练习过程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合一,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人与人的平等相处,形成内外兼修的身体修炼方式。[1]第三,如儒家讲究入世,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而道家讲究出世,是一种超越的人生观,体现在武术中后天的人文教育尤为重要,是让一个武者成为完整人的关键所在[2]。
3.2武术运动可以调节和改善情绪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由于较多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课,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再加对未来工作的担忧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通过对武术的学习可以改善学生忧愁、紧张、压抑等不良的情绪,长期习练太极拳,会使人目明神清,心胸宽广,性格活静、温和,不与人计较得失,从而净化了灵魂,陶冶了情操。[3]
3.3 武术文化可以培养和锻炼意志品质
常言道:“冬练三九、下练三伏”。 武术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的是人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武术训练也是如此,需要练习者拥有坚持不懈与持之以恒的精神。然而,作为武术项目组成部分的散打来说,散打通过对抗性的练习,锻炼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敢于面对失败与挫折。通过锻炼可以战胜自我内心的恐惧,临不惧,临战不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武术运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4]
3.4 武术文化可以改善人际关系
由于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独生子女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学生之间交流比较少,在人际关系方面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大学期间武术训练一般都是由不同的院系、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组成的。在集体习练中,通过肢体语言,使他们在习练与比赛中增进了感情,促进了友谊。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爱护从而改善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5]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发现,甘肃省高职院校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个问题将严重影响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健康快乐成长、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和发展。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武术运动项目,充分利用体育课、课余体育、校外体育的锻炼时间,认真的投入到运动中去。通过参与武术运动来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不良情绪、提高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提高我省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闫民.武术“走出去”的形象定位及哲学反思[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1):62.
[2]雷军蓉,巩子天胤.中国武术本体走向的迷失与价值变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6):30.
1.1地质矿物化学分析的技术选取原则
对于探究地质矿物化学元素的分析工作而言,在选择岩石层的具体类型上需要进行一定的界定。比如在不同密度的岩石矿物储层的化学元素分析过程中,由于其在资源的储存和分布上都较为丰富,但如果开发与后期评析环节操作不当,则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流失与浪费。因此在选择地质矿物化学分析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以下原则。
首先,通过地质矿物化学分析技术来探究储层中的非均质性效果与储层涵盖的化学性质,那么针对岩石结构应该具备良好的增产潜力,并能够满足地质矿物分析的可供开采量;其次,地质矿物化学分析工作自身要具备充足的能力积累与能量基础,使用的化学元素分裂技术系数要满足0.8MPa/100m以上标准的地质矿物储层;最后,水驱单元内部的双向或者多项流柱能够准确对应,才能够精准的满足岩石体的非均质性、化学元素的测量要求。
1.2地质矿物化学分析应用的技术工艺
第一,压裂设计模拟工艺。在地质矿物岩石层进行分段性化学分析与改造的过程中,针对地质矿物化学的分析工作,要以优化射孔原则为基准,精确排量与摩擦、阻力之间的递进关系,以此来根据不同排量的标准选择不同的孔眼保持稳定的摩阻性。从而分析岩石层中蕴含化学元素的总量与分量比。压裂设计模拟工艺能够起到支撑井口的作用,并保证了地质矿物化学元素的取量长度适中,从而有效测量出地质矿物化学元素中的化学含性量指标以及密度指标等。
第二,组合陶粒工艺。将直径微小且适当的陶粒放置在地质矿物岩石层中的地层,以此来作为终端支撑载体,发挥良好的稳定性作用,同时也保证了之后的陶粒能够有效进入。再将直径中等且适当的矿物陶粒放置在地质矿物岩石层的中部,并与总体的岩石缝与化学元素定量位置保持水平平衡,该部位的陶粒起到重要的全体控制与支撑作用。利用这样的陶粒组合作为压裂井的有效支撑,起到压裂缝稳定的作用,以此便能够从更为精确的状态下分析储层的非均质性与化学元素量性分析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储层非均质性的横切变化值与竖切变化值对地质矿化学元素的影响都有所不同。
第三,高砂比压裂工艺。从该工艺的内部结构来看比较简单明了,通过利用井内的高砂密度比,来促使压裂井内部空间密闭完好,并保持稳定的封闭状态,以此为矿物岩石体的改造工作保持了良好的畅通性。同时使内部高砂密度保持大于10kg/m3的压裂状态,能够使岩石层的总体开发节奏更加稳定,提高岩石矿物低渗透储层的化学元素测量效果。
2地质矿物化学分析的基本流程分析
针对地质勘探工作来说,良好的技术与规范的流程是实地操作与探测活动的基本准则,不仅要以勘探工作不破坏生态环境为根本,同时更要保证实地活动的安全性。为了进一步剖析岩石层中地质矿物涵盖的化学元素,下面站在地质矿物化学分析的角度,针对化学分析的具体操作流程进行展开讨论。
2.1试样的提取与初步加工
在选择不同范围、不同区域的岩石地质矿物层时,对试样的提取环节要尽可能具备全面性与代表性。对每个含有典型特点的矿物层进行抽样提取试样,避免密度过大及过小的岩石区域范围。同时,在对提取试样进行初步加工时,采用符合等级标准的矿芯与岩芯,减少对试样的磨损与外界影响。
2.2开展定性与半定量分析
为了更好的研究岩石层中的地质矿物化学元素,利用定性半定量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含量的综合化验与分析。由于定性分析具备良好的速度性,而半定量分析方法又能保障分析结果的稳定性,从而采取二者融合的方式进行试样的分析,使化学分析的结果更为准确、科学。
2.3测定方法的选择
在地质矿物化学分析的测定方法选择中,需要建立在定性与半定量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各项化学元素指标的高低进行综合测评,来保证化学共存元素的全面分析。那么在针对岩石层中化学含量较高的待测元素类型来说,容量法与重量法会更加适合,由于容量法与重量法能够从化学元素自身的根本性质出发,从岩石层总体与化学元素个体的角度进行具体性测定,有利于保证高含量化学元素含量的基本值与测后值之间差异性的最小化。那么针对岩石地质矿物层中含量较低的化学元素而言,可以通过采取比色法来进行测定,能够更加精准确定化学元素的性质与细微含量,同时也保持共存元素之间的形态不被破坏和改变。
2.4拟定分析方案
在拟定分析方案的环节中,是根据不同分析结果与测定结果进行集中性评估,从而模拟具备完整性与科学性的具体方案。在拟定方案的环节中,不仅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同时更要对各个化学元素的基本特性都要清晰地掌握,站在精准度第一要把握的原则上进行方案的设计,一旦发现不合理现象时要及时排除,从而保障方案拟定结果的准确性。
2.5分析结果审查
1、最恐怖的化学元素就是氟,在初中学化学时都会接触很多的化学元素,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有118个化学元素,每个化学元素的作用都是不同的。
2、氟元素的毒素被称作是最强的,他可以和很多的元素产生反应,是很可怕的。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