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外贸易的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0日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改革以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决议体现了对经济增长的重视。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也同样面对经济增长的压力。同时作为沿海省份,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或者说对外贸易对江苏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江苏经济增长数据分析过程中,本文发现江苏外贸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贡献程度或者说比重的波动非常大,因此分析清楚外贸因素对江苏经济增长作用程度以及影响江苏对外贸易的因素,对江苏经济增长路径和方式有着正面积极的作用。
一、江苏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要素贡献
(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在本文开始分析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弄清这一认识是理解文章分析的前提。经济增长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GDP总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人均GDP)。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各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总之,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
本文利用经济学相关工具着重对江苏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关系及与对外贸易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因此研究的是江苏对外贸易的增长及经济的增长。
(二)拉动江苏经济增长的要素及其贡献。为了分析江苏经济增长的几个关键因素及其贡献程度,本文采用凯恩斯国民收入恒等式这一工具进行分析,由于现实的统计工作难度,本文对于后面关于消费,以及各个乘数的计算也采用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来进行分析。
支出法下国民收入恒等式Y=GDP=C+I+G+nX。其中,C表示消费,I表示总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nX表示净出口。而要素的贡献程度表示为*/GDP,其中*表示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各个要素的变动量。由于江苏省统计年鉴一般在历年下半年出版前一年度的数据统计,在本文写作时,江苏统计年鉴更新至2014版本,即数据更新到2013年度,因此本文采用2002~2013年度数据对相关要素贡献进行分析,汇总至表1。(表1)
根据表1的数据显示,外贸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波动最大,而消费、投资的贡献程度比较大,为了直观地看出其波动趋势,本文利用表1的数据,绘制折线图,以分析其趋势。(图1)
从图1可以发现净出口的影响与消费的影响相对应,甚至粗略的说可以成一种相反的趋势,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消费提高时,进口增加,从而降低了净出口。但是我们也发现,净出口的贡献程度在国民经济四个要素中最低,波动却非常大,因此本文有必要对江苏对外贸易进行着重分析。
(三)要素乘数分析。要素乘数是指当某一要素增加时,收入的增长将是要素增长的倍数,这个倍数即是乘数。当然,要素乘数产生作用的有三个前提假设,虽然现实中完全满足这三个假设可能性很低,但是乘数计算有助于我们直观地看出外贸等因素对于江苏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此处不过度强调其前提假设,而着重在于直观展示出要素的促进作用。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C=α+βY,其中β为边际消费倾向。进口方程M=M0+γY,结合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我们对方程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分析,汇总至表2。(表2)表2中Y的系数为即为β值,整体拟合优度较优。而β比较低的原因在于近年来江苏省收入分配非常不均衡,从2000年开始至今,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江苏亦是如此,而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往往较低。
根据进口方程M=M0+γY,γ为边际进口倾向。结合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及海关进口总额(经营单位)和当年平均汇价,我们对方程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分析,汇总至表3。(表3)表3中Y的系数即为γ值,整体拟合优度较优。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本文认为表中得出的进口边际倾向与实际情况相符。
外贸净出口对国民收入的乘数为K=1/(1-β+γ),由于我国税率复杂,无法根据官方实际税率统计出一个统一标准的平均税率,因此本文模型中忽略了税率,从而实际乘数要略大于本文的乘数。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外贸净出口乘数约为1.0942,说明外贸净出口对于江苏经济增长起着超过单倍的促进作用。
二、江苏对外贸易相关因素分析
从上一章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江苏经济增长过程中,按照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对外贸易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投资等因素有着类似的加速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单从净出口因素分析,净出口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表现出的趋势波动非常大,甚至出现了相反的趋势。因此,本章着重对江苏对外贸易的各个方面或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于有针性地对江苏对外贸易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按经济类型分类的江苏对外贸易状况。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江苏是全国的经济大省,其经济制度与开放程度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因此有必要首先按照经济类型区分江苏对外贸易的状况。根据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数据的整合,我们将相关数据分类整合至图2。(图2)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各方面的数据会存在差异,因此本文着重保持数据口径的一致性。由图2的直观显示可以发现,在江苏对外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净出口额和私营企业及其他净出口额与江苏净出口总额的增长趋势非常一致,这说明江苏省对外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受到这两方面的促进,表明对外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江苏对外贸易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按主要商品类型分类的江苏对外贸易状况。为了解江苏省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本节根据江苏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类型进行分析。按照官方分类,江苏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分为农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三类。本文指出,在本节分析中总净出口是表示主要产品的净出口额。江苏的对外贸易产品繁多,分类复杂,并且还有例如纺织服装产品、食品等对外贸易量也很大,由于其分类在其他详细类目中,相对数据并不突出,所以本节不详细列出。本节对主要的对外贸易产品数据进行分析并整合至图3。(图3)由图3结果可以直观的看出,江苏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状况趋势与主要产品对外贸易净出口总额增长趋势相一致,这表明当按照主要商品分类进行分析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对江苏省对外贸易的影响是主要的。
由于在2006年前,江苏省统计年鉴对农产品的对外贸易主要在详细类目中统计,并未归类统计,因此,之前的相关数据有一时间段并未在图3中显示,这并未影响本文对于总趋势的判断分析。
(三)相关因素与江苏对外贸易。为了研究江苏对外贸易的相关因素,本文根据投资、生产、科技、物流、金融、人均收入等几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并根据江苏历年统计年鉴选取数据。(表4)由表4的指标分析,结合实际情况,由于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外汇管制,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还在进行过程中,所以本节分析略去该因素。由于收入既受到生产总值的影响,也受到外贸出口因素的影响,因此用其分析与对外贸易的情况时,该变量会因为与净出口有着较强的线性相关性而会影响到分析结果。因此,本节着重对江苏省对外贸易状况与投资、生产、科技以及物流等因素进行分析。
在本节分析过程中,本文曾采用作图、制表及线性回归来拟合相关指标数据,从拟合结果发现,这些指标与理想的拟合结果相差甚远,从另一方面说,这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直观存在,但并不能拟合分析。为了避免科学主义和滥用数学的误区,本节分析仍然采用最直观的作图分析,来分析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图4)从图4我们可以发现,江苏省对外贸易净出口与总投资的发展趋势相一致,这印证了投资促进生产再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这一事实。
从图5的直观表现可以看出,当能源消费上涨的时候,净出口也伴随着上涨,两者趋势一致,这表明当工业增加能源消耗而生产发展的时候,对外贸易也在不断地增长。(图5)
从图6看出,江苏省的专利技术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在2008年以后表现明显,在这一阶段,江苏的对外贸易也伴随着这一趋势上涨,尤其在近几年,其趋势的一致性越来越明显。(图6)
沿海港口物流状况与对外贸易的趋势一致性更加明显,甚至几乎达到同步增长关系。从图7的结果可以直观地看出这一趋势,一方面说明了海运对于江苏对外贸易的至关重要性;而从另一侧面也客观地反映出江苏对外贸易对海运的较强依赖性。(图7)
从本节的分析可以看出,投资、生产、技术、物流这四个方面的因素与江苏对外贸易增长的情况和平时分析的常规情况基本相符,即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加强江苏对外贸易。
三、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分析结论
通过本文前两章对于江苏省对外贸易的状况分析,本文对于江苏省对外贸易拉动江苏经济增长以及影响江苏对外贸易相关因素有了初步的分析结果,综合两章分析过程及其结论,我们可以发现对外贸易对于江苏省经济的增长有着加速的促进作用。而在江苏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的增长趋势表现出与经济不同步,波动较大的情况。
(一)对外贸易对江苏经济增长有着加速的促进作用。在第一章的分析中,通过对江苏对外贸易乘数的求解结果可以发现,对外贸易对于经济的增长不是简单的部分相加作用,而是超过单倍的促进作用,也就是加速经济增长的作用。而对于其贡献率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江苏的对外贸易在地区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表现出波动较大,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的情况,即江苏对外贸易虽然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但是其波动大,发展极其不稳定。
(二)外资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增长对江苏对外贸易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经济类型的分析,本文发现外资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与江苏地区对外贸易的状况有着极其一致的趋势,这表明,在江苏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其主要作用的是这两个方面的经济。
(三)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江苏对外贸易中占据高位。由第二章的分析结果可以直观地看出,在江苏对外贸易主要商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一直在保持着增长,江苏主要产品的对外贸易增长趋势与这两个产品的增长趋势完全一致,这两种产品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四)投资、科技、物流服务以及生产状况是江苏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本文在第二章的分析过程中没有面面俱到地将所有因素都分析一遍,但是对于这几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以及其对江苏地区对外贸易增长的促进情况,本文在分析过程中直观地表现出。当然,在分析的过程中,本文也发现江苏在能源消耗结构等方面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这一情况值得我们注意,但这并不影响本文的分析结果。
四、建议及对策
针对本文的分析结果,结合江苏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相关的建议及对策:
(一)短期政策向对外贸易与投资倾斜。根据传统的三驾马车的理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消费、投资和出口,而消费的提高需要由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的支持,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能在短期内实现。结合江苏出口贸易波动比较严重等实际情况,为了能拉动经济的增长,短期内政策应该向对外贸易和投资倾斜。
(二)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决定,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根据本文分析结果,外资经济和私人经济对于江苏对外贸易和拉动江苏经济增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优化经济结构,让要素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在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加快产业改革,着重发展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等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占据高位,这类产品不仅仅能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更能够提高江苏地区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以及利润率,因此有必要在调节好各方面利益的情况下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的专业和结构改革。
(四)提高研究生质量及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率。从本文的关于科技方面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科技的促进作用。从实际情况来说江苏的研究生数量、科研机构及其成果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但是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还不是占据极高的位置,尤其在分析过程中虽然趋势一致,但是科技比重却不是非常大。促进科技方面的提高既有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同时对于产业结构的改革也具有决定作用。
(五)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多样化低成本的运输以及基础的服务是经济发展的依托平台,江苏对外贸易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海运河运的低成本尤其明显,但是在其他运输方面,表现得非常一般,尤其在中国陆上丝绸之路建设这一背景下,江苏省要想在中亚市场上分享丝路效益,还需要加快基础服务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依存度 贸易壁垒
我国作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第一生产和出口大国,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1/4,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近些年居高不下的出口依存度和层出不穷的“反倾销”、“特保”、“绿色壁垒”、“社会道德准则”等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 ,让人不得不为中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发展担忧。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发展现状怎样,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前景?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研究来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现状
纺织品服装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重要产业之一,对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积累资金、出口创汇、繁荣市场、提高城镇化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我国纺织行业贸易顺差1292亿美元,占贸易总顺差的71%。2007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累计17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9%,占贸易总顺差的六成左右。
然而,一连串乐观的数字却掩盖不了我国纺织业处在国际纺织供应链底端的事实。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一直以贴牌加工为主,而贴牌加工企业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所获得的利润大约只占产品全部市场利润的10%,无论是在产品技术创新,还是在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都处于被动的地位。我国纺织工业中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研发能力和研发投入的不足以及一些国家采用“反倾销”、“特保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等贸易手段使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国际环境不断恶化等等,这些都是造成我们长期被动的原因。目前我国主要的竞争对手来自于印度、韩国、泰国、巴基斯坦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是我国纺织业目前面临局势的真实写照。
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
(一)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概念
对外贸易依存度(foreign-trade dependence,FTD)又叫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的指标,一般以该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占该国同时期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比重越大,说明该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大,反之则小。
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商品总额(EX+IM)/国内生产总值(GDP)
根据贸易流向的不同可将FTD分为出口贸易依存度(export dependence,ED)和进口贸易依存度(import dependence, ID),分别是出口贸易总值和进口贸易总值与当年GDP的比值。
对外贸易依存度可用来说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说明一国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大;反之,则说明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减小。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研究得出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其国民经济规模的大小成负相关关系的结论。钱纳里和赛尔昆的实证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会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一般具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另外,一国的经济贸易政策也影响该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当一国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时,对外贸易依存度较大。而对于采取内需拉动型经济政策的国家,其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低。
(二) 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
1.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概念。这里我们把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in Textile and Garment on Foreign Trade)定义为一国一定时期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纺织品服装生产总值的比重。
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EDT+IDT)/GDPT
式中:EDT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IDT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GDPT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纺织品服装国内生产总值。
2.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情况。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见图1)。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到根据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情况,可大致将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0-1994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飞速发展阶段。1986年纺织品成为国内第一大宗出口产品,此后连续十年保持高速增长,并在1994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980年的8.97%增长到1994年的62.9%。
第二阶段为1995-2004年,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在波折中发展的阶段。1995年以后纺织品服装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增速相对减缓,但增速依然很大,在1997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76.2%的最高峰。1998年受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出口出现大幅滑坡,之后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则是起伏跌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部分纺织品配额的取消,都为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增添了很多活力。
第三阶段为2005-2007,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平稳前进的阶段。伴随着人民币升值、能源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目前的劳动成本已超过许多东南亚国家,这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服装业来说影响较大,但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优势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行业发展态势为出口趋于平稳,产业结构逐步调整。这一阶段的出口依存度有下降的趋势,但依然维持在50%以上,其中纺织品贸易依存度在30%左右,服装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则依然高达70%以上。
影响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因素
影响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讨论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一)纺织品服装的国内生产总值(GDPT)
纺织品服装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与纺织品服装的国内生产总值成反比。在进出口总值一定的情况下,纺织品服装的国内生产总值越高,则纺织品服装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另一方面,纺织品服装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国的纺织品服装的生产能力,因为进出口总额的增加总是以纺织工业总产值的提升为基础的。
(二)汇率波动
近几年来人民币升值给外贸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同样的美金收购价格,人民币的升值直接导致出口利润的下滑,对于本来利润就很微薄的纺织品服装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1994年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发展十分迅速,较1993年增加60%,其中汇率制度改革是一个重要的作用因素。1994年1月1日,汇率体制重大改革,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同样的进出口额,人民币升值,汇率下降,美元折算成人民币后的数值下降,对外贸易依存度降低。
(三)国家政策
每一次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都势必对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造成影响。1994年我国政府引入了增值税制度,调整后的平均退税率是19.63%,因此1994年和1995年连续两年中国的出口增长突飞猛进,增长率分别为32%和23%。而出口退税的下调会为纺织品服装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根据2006年的数据,出口退税下调1个百分点,行业利润会下降4.6%。2008年至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先后四次调高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其目的也是为了刺激纺织产业的出口。因此国家政策向哪个方向倾斜,势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和发展思路,进而对进出口和国内生产造成影响。
(四)国内环境
国内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对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发展至关重要。劳动力资源优势一直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发展的优势所在,但是近些年来劳动力成本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纺织服装业的科技水平一方面影响了纺织工业总产值,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当前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长期贴牌加工,技术含量过低,缺少自己的国际品牌。
(五)贸易环境
从图1(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显示1998年是个非常明显的转折点。这其中固然有1998年出口退税下降的影响,但是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在其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2002年部分纺织品配额取消,图1显示2002年出口依存度较2001年有明显的上升。无论是我国加入WTO还是后配额时代的到来,都使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面临着新的贸易环境。
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
面对“无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业必须认真分析,采取正确的竞争战略,全面提升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首先,要调整出口战略。着眼于以从质取胜,强化品牌优势,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在提升产品附加值上下工夫。其次,要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面对以反倾销为主要形式的贸易争端,我国有关贸易管理机构和中介组织要建立纺织服装贸易预警机制,防范于未然。第三,要加强对话协商机制,开展与国外产业及企业的对话。通过政府或相关协会的积极组织,使国内企业与国外随时进行沟通,解决双方存在的问题,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第四,要调整营销战略。我国纺织服装业要抓住配额取消的有利时机,调整营销战略,建立自身的销售网络,建立我国品牌的营销网络。
同时,纺织服装企业还应该实施精细化管理。战略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业利润空间缩小。纺织服装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微利时代纺织服装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精细化管理。实行精细化管理要求我国纺织服装业逐渐将企业管理从经验管理提升到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张,郑桂环,谢雯.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
2.许黎明.我国贸易依存度实际水平测算及国际比较.华东经济管理,2006
3.吴先智.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分析.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
[DOI]10.13939/ki.zgsc.2015.34.116
1 前 言
恩施州位于鄂西部,是鄂西土家族、苗族集居的少数民族地区,系国家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恩施州委、州政府把对外开放作为强州富民的主要措施,全力实施“特色兴州、工业富州、开放活州”战略,以开明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其对外贸易发展状况总体表现如下:对外贸易数额增长快速但基数不高;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但贡献不大;对外贸易产品增多但结构不佳;外贸相关企业增加但主体不优;对外贸易技术进步但制度落后;外贸发展潜力较大但壁垒较多。
2 恩施州对外贸易数量效益分析
恩施州对外贸易的数量效益,主要表现在恩施州对外贸易对恩施州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用恩施州对外贸易额对恩施州GDP的贡献来衡量。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如下:
2.1 数据来源
如表1所示,表中数据来源于恩施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恩施州国民生产总值是按原数据经过6.14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计算后近似得到的美元数值,以下数据均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有效数字。
2.2 变量选择
本文选取恩施州对外贸易总额、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为自变量,选取恩施州GDP为因变量,利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找到恩施州对外贸易与恩施州GDP之间的相关关系,完成恩施州对外贸易对恩施州经济发展的数量效益的实证分析。
2.3 模型分析
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利用SPSS18.0对相关数值关系进行拟合,可以发现恩施州GDP与恩施州对外贸易总额、恩施州外贸出口呈正向关系,与恩施州外贸进口呈反向关系,可以建立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α+β1X1+β2X2+β3X3+μ
其中,因变量Y表示GDP,自变量X1表示对外贸易总额,X2表示外贸出口额,X3表示外贸进口额,α为常数项,β1、β2、β3都为待估参数,μ为随机干扰项。利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表3和表4。
根据以上回归分析结果,可得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在给定显著水平α=0.05的情况下,自由度为n-2=8的对应值为2,306,回归分析结果中,α、β1、β2、β3的t统计值分别为12.408、11.606、5.409、-2.371,其中α、β1、β2超过了数值2.306,而β3则小于数值2.306。可以说明,恩施州对外贸易对GDP的贡献显著,即恩施州对外贸易对其经济的数量效益显著,其中,恩施外贸出口对其经济的数量效益显著,而外贸进口贸易对其经济的数量效益不明显。
3 结 论
从以上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可知:恩施州对外贸易对恩施州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数量效益,其中恩施州外贸出口贸易的经济数量效益较高,恩施州外贸进口贸易的经济数量效益不明显,恩施州对外贸易出口贸易的经济数量效益明显高于相应的进口贸易。
对外贸易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恩施州在参与对外贸易的过程中,积极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利用本地优势资源禀赋,提高本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使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而进口贸易则补充内部市场盲点,进而调整和优化了恩施州经济结构,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恩施州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产品,提高了企业生产力与竞争力,促进了恩施州经济的发展。恩施州出口贸易的数量效益明显高于其进口贸易,这主要是由于恩施州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虽然经济发展速度持续上升,但内部市场需求较小,本地区或者国内贸易基本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而恩施州具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其利用自身优势,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生产,有过剩的产品输出国外。
参考文献:
[1]刘丽,张阿娟,杨丽霞.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丁然.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索洛模型[J].重庆与世界,2011(9).
[3]姜茜,李荣林.我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J].经济问题,2010(5).
一、选题背景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以及零关税政策的实施,中国、东盟相互开放市场,加强经济合作,促进了两地区的共同发展。201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3623.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4.7%。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开放为贵州、云南、广西三省打开了新的开放之门,为三省带来“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发展机遇。
二、概念界定
关于区域对外开放,很多学者已对其进行了界定。从国家和区域对外开放角度来定义区域开放度。从区域对内以及对外开放的角度来定义的即包括以国内的区域间和区域与国外之间的要素流动的程度,也包括以国内的区域间和区域与国外之间的要素流动。
但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区际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区域性组织不断成立,衡量区域之间的开放程度也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关于区域对外开放的定义是针对性的指一个区域对另一个区域的开放程度。
三、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对东盟区域开放度分析
(1)三省对东盟区域开放度测算方法
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启动两年以来,两区域市场还未全面开放,合作中存在较强的在因素。目前合作较多的主要还是在贸易方面。因此,本文仅用外贸依存度来测算贵、云、广三省对东盟区域开放度,即进出口额与GDP的比值。并不失片面,反而更符合中国与东盟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同时,为了让区域开放度与对外开放度具有可比性,本文同样采取贸易依存度来测量三省对外开放度,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不全面性,但本文对对外开放度的引用主要是为区域开放度服务。
(2)三省对外贸易以及对东盟贸易情况
贵州、云南、广西三省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274亿元,增长11%;7002亿元,增长12.2%; 9150亿元,增长12.4%。分别位列中国各省GDP的26位、24位、18位。2007-2011年,贵州对外贸易额从227300万美元增至488400万美元,对东盟的贸易额从43000元增至50700万美元,云南对外贸易额从878000万美元增至1605300万美元,对东盟贸易额从217500万美元增至595000万美元,广西对外贸易额从1046666万美元增至2333100万美元,对东盟从290845.9增至955823.1万美元。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三省对外贸易额上升中略带波动,除贵州对东盟贸易额呈波动上升外,云南和广西与东盟的贸易额呈绝对上升趋势。特别是广西,对东盟的贸易额长势强劲。
2.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2009年中受金融危机影响,三省在对外贸易出现急转直下的转点,但对东盟的贸易额却一直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3.五年中,贵州、云南、广西对东盟贸易额平均分别占其对外贸易额的16.08%、32.83%、33.09%,可见,云南、广西对东盟的贸易是拉动其对外贸易的主要动力。
4.贵州对外贸易额甚至低于广西对东盟的贸易额,贵州对东盟的贸易额远远低于云、广两省。这与贵州未好好开放东盟市场有较大的因素。贵州未将东盟作为自身对外开放的有效渠道,也并未有开发出其他有效地渠道。
(3)三省对东盟贸易开放度测算
本文利用贸易依存度测算公式(进出口额/各省GDP)来测量三省对外开放度以及区域开放度,以期对三省区域开放度进行横向、纵向以及对各省对外开放度进行比较,使读者更加清晰的理解三省对外开放度的概念,认识区域开放度的重要性。
贵州省区域开放度从2007-2011年的对外开放度分别为1.13%,1.15%,0.70%,40.71%,0.57%。云南为3.47%,3.37%,3.49%,4.29%,4.34%。广西为3.80%,3.94%,4.36%,4.62%,5.20%。
由此测算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各省对外开放度呈波动略微下降趋势,云南和广西对东盟的区域开放度却呈逐年上涨趋势,这与其对东盟贸易增长一致。同样,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对两省区域开放度的影响也比较大,两省区域开放度分别增长了0.05和0.58个百分点。
2.值得提出的是, 贵州在对东盟贸易中有逐年缓慢上升的趋势,但是在区域开放度中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即说明贵州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东盟的贸易额并未与本省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所以呈下降趋势。
3.云南、广西对东盟发展的实践,贵州虽然提出很多方案,但没有实效,但具有潜力。
四、三省加强与东盟合作的对策建议
在与东盟的发展中,云南、广西利用与东南亚接壤的地利,抢占先机。贵州近年与东盟的合作,总体上还是呈现不稳定趋势,处于较低水平阶段。随着昆曼通道打通,有助于贵州借助云南、广西两省窗口和桥头堡作用,也可通过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泛北部湾等次区域合作,加强与东盟的合作。
参考文献:
前言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某一个国家和地区,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等进行保护而出台的限制其他国家贸易出口的政策。这样才能够很好的保护本国的经济贸易市场。但是恶意的绿色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导致我国贸易出口形成不良的发展事态。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严重的影响。本文就以恶意绿色贸易壁垒为话题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做简要的分析。
一、 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分析
(一) 涉及方面广泛
目前全世界的发展都是绿色发展,绿色食品、绿色服装、绿色家居等等涉及到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样就使得绿色贸易壁垒所覆盖的方面更加广阔。能够涉及到我国出口的各种产品中去。甚至是电子产品领域也提到了绿色环保,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影响。
(二) 绿色贸易壁垒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平衡性
绿色贸易壁垒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进口国家和出口国家的标准上。首先,进口国家决定进口产品的绿色标准,同时进口国家对于本国生态环境和本国人民消费的习惯对进口产品进行制约。这样就有很多对于出口国产品的制约条文的出现。使出口国对产品的出口处于一种不利的局面。其次,本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发展就是不同的,这是历史和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的,不是按照人的意志能够迅速的改变的。绿色贸易壁垒很大程度上是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而促进了发达国家自我产品的供给。也就是能够自给自足就要限制本国的进口和他国的出口。这本身对于正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就是不公平的。
(三) 蓝色贸易壁垒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绿色贸易壁垒本身就是某些国家利用环保的手段达到限制进口为目的。通常这种贸易壁垒是不允许出现的,因为不具有公平性。所以它通常是隐藏在贸易条款和国家公约的执行当中。或者是出口国家的产品已经进入到进口国家是提出不符合本国的绿色产品要求将其退回。这就是贸易壁垒的隐蔽性特点。对于出口国家来说这种绿色贸易壁垒会给他们造成很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消极影响
(一) 降低了出口产品的种类和数量
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实行的产品要求实际上对于现阶段的我国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我国同发达国家在生态上、制度上和资金上的对比都比较落后,本身生态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在这种绿色贸易壁垒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发达国家对于绿色产品的标准直接导致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的下降。发达国家通过ISO14000环保管理系统在欧盟的启动,他们的环保概念和对于进口产品的环保标准达到了同样高度的要求。同时在我国的对外出口中主要就是这些发达国家。这样把我们的出口产品在国际进口市场中很难存在优势。
(二) 对外贸易成本的增加
由于发达国家提高了进口产品的绿色标准,这就使得我国想要出口产品必须要对出口的产品进行加大投资,从设备、技术、生产等等环节都要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以达到发达国家多要求的绿色标准。从产品的生产上,再到储存的技术上等等全部的程序我们需要认真的完成,这其中大量时间和资金将被耗费。我国环保技术并不发达,所以能够利用的资源也不多。所有的验证程序和检验检疫程序都要转到发达国家去完成,这一方面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为发到国家创造了经济收入。成本的增加无疑在价格上失去了优势。所以我国的对外贸易处于一种不利的局面。
(三) 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下降
由于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的出现,我国产品的出口优势明显的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资源的的投入越来越多。随着绿色贸易壁垒在发达国家达成的共识,我国的对外贸易严重的下降。通过乌拉圭谈判,绿色贸易壁垒涉及到的产业越来越多,不仅仅从食品、服装、建筑等行业,而且还渗透到服务业当中。这给我国对外贸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压力。
(四) 同发达国家间的矛盾加大
由于贸易壁垒的出现,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局面。发达国家不顾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技术和发展情况,为了保护本国的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绿色限制。中外贸易摩擦的产生就导致了国家矛盾的加剧,对外贸易关系矛盾突出。影响了彼此间的友好关系。
三、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积极影响
(一) 对我国的绿色环保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由于发到国家贸易壁垒的出现,我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严重的影响。这就不得不使我们自己转变发展观念。由粗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型转变,改变传统环保意识淡薄的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摒弃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的做法,采取环保措施和提高环保技术使生产的大量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各项验证检查。从产品的加工包装到出售都走绿色环保的经济路线。还有,我国政府为了对外贸易能够顺利的发展,对于环保的建设和环保产业的投入加大的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为我国的绿色环保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的变革
我国的对外贸易产品中通常都是走低价格路线,但是这种低价格、低技术的长期的发展模式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能够促进对外贸易向着更高更好的局面发展。贸易壁垒的出现这种对外模式越来越表现出不利的发展局面。投入的费用越来越高,产品的出口价格却越来越低,明显我们的利润也就微乎其微。为了能够达到绿色产品的要求我国对外贸易能够顺利的展开,我们只有生产符合绿色标准的产品这样才能顺利的进入国际市场,还能够得到世界银行的绿色资金的贷款支持。这也就是说,绿色壁垒的出现积极的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的变革。
(三) 减少本国污染企业的数量
绿色的贸易壁垒使我国的对外贸易产品绿色标准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对外市场的准入成为我们产品生产的一个新的标准。同理国内的产品生产顺应此市场准入概念的标准对于生产的产品进行绿色检验,这就大大减少了高污染企业的生存空间。改变了高污染企业的生产模式,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大环保技术投入,提高绿色产业的环保意识,开始走绿色的发展路线。
四、对于贸易壁垒的应对措施
(一)加快绿色环保的的基础性建设
绿色经济的发展深入人心,涉及到各个产业和各个行业。这不仅是对外贸易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和走绿色产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要想绿色经济能够快速的发展就要有强有力的基础建筑做支撑。为了加快我国绿色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达到发达国家和自己的要求,我国的政府应该加大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和资金的投入,作为企业也应该对自己的产业进行环保资金的投入。完善环保的硬件设施。要加强我国人民和产业职工的环保意识,只有认识态度的转变才能真正的投入到环保的建设中来。企业对于自身发展的环保设施要及时的更新换代,跟上时展的潮流,环保的工作不容懈怠。通过设备和科学技术的创新来降低产品的污染和增大绿色产品价值的提高。
(二) 加强交流同时完善绿色认证体系
我国的产业应该向国际绿色体系标准看齐,生产处环保绿色的产品。使人们能够用着安心放心。我国要不断的引导企业向ISO14000国际环境认证标准看齐,用国际的产品标准来要求自己。不仅仅能够减少污染,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百利无一害的做法。同时还要加大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和环保谈话。与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积极的应对贸易壁垒所带来的弊端。拒绝恶意的贸易壁垒给发展中国家贸易带来的消极影响。
总结
在应对恶意的绿色贸易壁垒中我们要积极的对待,对于消极影响做到改善和消除,并且接受积极影响带来的改变。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更加健康的发展。(作者单位:武昌工学院)
一、基于所有权原则的国民贸易差额
现行的贸易统计体系源于20世纪40年代,以国家为统计单元,遵循原产地规则,统计范围限于有跨境行为的交易。作为重要的宏观变量,贸易差额由于其统计上及应用上的便利性,一直被学术界和政策界用来衡量贸易得失的重要指标之一。贸易差额论认为,贸易顺差即代表贸易利得,贸易逆差则代表贸易利失。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以FDI为载体进行全球流动与获利,国际关系不再简单地表现为国家之间的商品流动,而是商品流动与要素流动相互融合的一体化关系。为了更好地反映这种一体化关系对传统贸易活动的影响,笔者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说明:假设外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以外商投资企业的形式到东道国进行投资并在当地进行生产经营,则双边经贸关系将如图1所示。在图1的经贸关系中,如果继续按照属地原则进行统计,则无需考虑跨国公司的所有权性质,贸易差额直接体现为东道国与投资国之间跨境贸易的净收入,即TB=TBAA+TBBB。但进一步从所有权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按照属地原则进行贸易差额的统计方法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其一,TB无法客观反映跨国公司与母国之间的内部交易行为BB。这里的BB路径表示的是东道国的外商投资企业与母国企业之间的内部贸易行为,在海关统计上属于跨国境的商品交易。但从所有权的角度来看,交易的贸易品虽然在东道国生产,但其权属却是外商投资企业。这些外商投资企业虽然在东道国注册,是东道国的常住单位。然而其资本所有权并不属于东道国,而属于投资国的国民。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在东道国生产的商品,其所有权也并不属于东道国国民,而属于投资国国民。这样看来,跨国公司与母国之间的贸易交换属于投资国国民之间的内部贸易,而不是不同国家的国民之间的国际贸易。既然这种跨境交易本质上是投资国国民之间的内部交换,所以也就不存在贸易利得在不同国民之间的转换问题。其二,TB无法客观反映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之间的就地销售及采购行为CC。
从地理上看,CC是一种非跨境行为,它体现的是外商投资企业在东道国境内向当地企业进行商品和服务的销售与采购行为。尽管这些就地行为没有发生地理上的跨境,但由于商品所有权的国民性质发生了变换,则必然存在不同国民之间利益的转换。综合这两点来看,以货物是否跨国境为基础的海关贸易统计并不能完全反映商品在不同国家国民之间的流动,而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贸易统计正是用于弥补海关贸易统计的这种缺陷的。按照所有权原则,两国之间的贸易差额则应表示为TB*=TB-TBBB+TBCC。该等式的经济含义的是,基于所有权原则统计的贸易差额必须在名义贸易差额的基础上考虑跨国企业的非国民性质,既要剔除跨国公司与母国之间的内部交易又要兼顾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就地销售及就地采购行为。这里可以进一步借鉴姚枝仲(2006)国民贸易差额的概念,将所有权原则下统计的贸易差额TB*定义为国民贸易差额,以区别于属地原则下统计的国家贸易差额TB。TB*是以商品所有权是否在国民之间进行跨国转移为原则进行核算的。在明确商品所有权的条件下,如果商品交易伴随着其所有权在不同国家国民之间转移,则不论商品是否跨国境,均属于国民贸易;如果商品交易没有伴随其所有权在不同国家国民之间转移,则不论商品是否跨国境,均不属于国民贸易,而属于内部贸易。比如外商独资企业生产的商品,其所有权在未销售之前属于外国国民。如果这些商品在中国境内销售给中国国民,则商品所有权发生了跨国转移,属于国民贸易,该交易是中国的国民进口,外国的国民出口;如果这些商品出口到中国境外销售给外资所有者所在国的国民,则商品所有权没有发生跨国转移,属于外国国民内部贸易,不属于中国的国民贸易。
二、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背后的国民顺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规模飞速增长,尤其是出口规模,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00多亿美元增长至2010的15779亿多美元,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在进出口规模不均等的情况下,我国的顺差规模也是屡创新高,从1992年的43.6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16006.2亿美元,增长了近4104.5%。这些辉煌业绩是我国坚持对外开放战略与比较优势贸易战略的结果,为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些成就也成为某些发达国家,尤其是贸易逆差国抨击中国的幌子,他们认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实现了自身贸易利益的最大化,并不惜对中国采取贸易抵制及贸易制裁。这种仅从表面数据进行利得评判的做法显然没有看到中国对外贸易的实质。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在名义顺差不断攀升的同时,其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张。本着全球战略的原则,这些外商投资企业大多从母国进口原材料及技术设备等,然后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在中国境内进行最终产品的加工与生产,最后再着眼于全球市场进行销售。从表1的比例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到,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规模占到中国对外贸易总规模的比重自2001年起均超过50%,最高达到58.3%,这说明外商投资企业的海外贸易行为已经占据中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从进出口差额来看,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差额也占到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相当大的比例,其数值已由1992年的32.7%一路上涨至2010年的67.6%。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贸易顺差大部分是由跨国公司所创造的。#p#分页标题#e#
在跨国公司显著影响我国以海关统计的名义贸易差额的情况下,按照所有权原则测算出中国国民差额就显得尤为重要。综上述,按照TB*=TB-TBBB+TBCC的公式,进一步将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调整以所有权为原则的国民贸易顺差。这里的TBCC为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对本土中国企业实现的净出口,等于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当地的销售收入SLFDI减去他们从中国企业购买的中间投入品INPFDI,即TBBA=SLFDI-INPFDI;其中,SLFDI=总产出-对其它国家的出口,在华外资企业的总产值=在华外资企业总出口/(规模以上在华外资企业的出货值/总产值);中间投入=总产值×中间投入比例,中间投入比例假定等同于规模以上在华外资企业的中间投入比例。这里暂不考虑中国对外投资情况,主要是因为相比中国吸收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国对外投资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还不是很大。在以上变量及数据的处理基础上,本文将1998-2010年间,中国海关统计的贸易差额调整为中国国民贸易差额,其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以上调整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直观结论:首先,1998-2010年间的国民贸易差额均为负值,从所有权的角度来讲,中国是国民贸易逆差国,且该逆差规模持续扩大的趋势。对比中国巨额的名义顺差,这种不一致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对外贸易中数量虚幻与福利实质的异化。随着中国吸收FDI总量的不断增加,这种异化现象将更加明显,而构建基于所有权原则下的贸易统计体系的需求也就更加急迫。其次,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中国海关对外实现的进出口已经占到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50%以上,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已然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主要主体,也是造成我国贸易顺差表现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最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就地销售及服务行为的比重也是非常之大,在某些年份甚至超过了跨境贸易量,这说明跨国资本正通过绿地投资等方式绕过国界壁垒在中国境内进行就地销售,并积极占领中国市场,从而更加隐蔽、更加高效地获取开放经济收益。
背景概述
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的出口增速显著快于进口的增速,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之前出口型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进而使得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失衡的现象。尤其是近些年,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差不断增大,即便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依然有着2981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正是由于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欧美国家对于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并指责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对其造成不利影响,将矛头对准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这必然会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深刻的影响。
汇率及贸易收支概念界定
贸易收支跟汇率都是国际金融学科中较为重要的两个概念,长期以来学者都对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研究较为关注,相应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尤其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各个国家所采取的汇率政策以及汇率制度各不相同,加之受到各个国家经济政治体制以及全球金融环境的深刻影响,各国汇率在对外贸收支的影响上各不相同,相关的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讲,在研究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方面,主要涉及到实际有效汇率、贸易收支、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相关概念。
贸易收支即贸易项目,指的是一个国家商品出口所获得的贸易收入以及商品进口所付出的外汇支出的总称。在进行相关研究时,通常将一个国家的贸易收支划分为三类,即对外贸易顺差、对外贸易逆差以及对外贸易平衡。其中,对外贸易顺差是指一个国家的进口总额小于其出口总额,对外贸易逆差是指一个国家的进口总额大于其出口总额,对外贸易平衡则是指一个国家的进口贸易总额等于其出口贸易总额。
汇率则可以区分为实际利率跟名义利率,实际利率是依据两国的价格水平对名义利率进行调整之后所得出的汇率,能够表示两国货币的相对购买力水平。名义利率则是一种货币在以另外一种货币作为基础的条件下所获得的价格表示,也可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是两个国家货币的交换比例。一般情况下,如果将一个国家跟其所有的贸易合作伙伴国的名义利率进行加权平均之后就可以得到本国货币的名义利率,将这一名义利率有效剔除掉国家通货膨胀的因素之后就可以获得这一国家的实际利率。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际利率能够全面考虑名义利率的相对变动性以及货币本身的价值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全面综合地对本国的货币相对购买力以及对外价值情况进行反映。
汇率及贸易收支关系分析
依照微观经济学中的弹性分析方法对国际经济进行研究,立足于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汇率变动对于国际贸易收支的影响,由此引申出了马歇尔―勒纳条件,依照相关的研究分析,当一国的货币发生贬值时是否会对其贸易收支情况产生影响主要取决于相关的贸易产品是否具有一定的需求弹性,也就是说这一国家的进口需求弹性跟出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的和是不是大于零。在假设国际市场的就业情况充分条件下,相关的贸易产品在供给弹性上就存在着无穷大的可能性,当然这一假设在现实生活中是完全不存在的,在市场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在数量上会逐步增加,这也会使得相应的商品供给价格逐步提高。
我国于2010年重新启动了汇率改革,人民币的汇率变动弹性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上,加之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逐步收窄,并向着合理区间靠拢。图1介绍了我国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变动情况。
与此同时,货币贬值在对一个国家的贸易收支情况产生影响时也应当关注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在这其中主要是货币合同、商品数量调整以及汇率调整等所产生的时滞性。在国家收支弹性调节的分析方法中,如果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那么当该国的货币贬值时能够有效改善该国的国际贸易收支情况,但是从短时期来看,这一国家的贸易收支却难以在货币发生贬值时立刻就会得到改善,相反却很可能因为货币的贬值而造成恶化的情况,在等到贸易收支得到调整之后才会发挥出货币贬值对于贸易收支的积极改善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讲,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会使得其贸易盈余随着时间的变动先呈现出下降后呈现出上升的J曲线效应,这一效应可以由图2来表示。
图2的J曲线效应所反映的内容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发生贬值之后贸易收支先发生恶化进而又发生改善的整体趋势,相反地在此基础上又有学者提出了相应的反J曲线效应,指的是一个国家的贸易收支在其货币升值之后所出现的贸易收支情况先上升又进而下降的情况。当本币发生升值之后,完整的反J曲线效应理论应当包含货币恶化期、货币改善期以及货币稳定期这三个主要的阶段,这一效应可以通过图3来进行表示。
汇率变动对于贸易收支影响的传递性分析
在分析宏观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时,需要进一步分析汇率变动对于贸易收支的影响,了解和把握汇率变动对于贸易收支影响的传递性。一般来讲,汇率传递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汇率变动对于该国的进出口商品目的地货币价格的改变程度,这一概念也可以称之为汇率传递弹性。就目前研究来讲,汇率变动对于一国贸易收支影响的传递性研究还不够系统化,不过一般情况下都认为汇率的变动首先会影响到汇率-价格的传递机制,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替代效应以及收入效应,这些效应都是价格机制所产生的,它们的综合作用都很可能会引起进出口商品数量发生变动,并最终会在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以及数量上发生变动,两者的共同作用可以引发贸易收支发生变动。
汇率的变动是否会对贸易收支情况产生影响以及相关的影响程度如何基本上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汇率的变动所引起的进出口商品单位价格的变化情况,也就是汇率传递的速度;另外一个就是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化所产生的进出口商品数量上的变化情况。汇率传递对于贸易收支的影响可以从图4来进行分析。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汇率变动对于进出口贸易收支的影响机制也并不是完全有效的,也就是说汇率的变动不一定能够一对一地反映在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动上,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也并不是都很明显,在此基础上一个国家的贸易变动以及价格变动对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敏感性也就不是很强烈,甚至于会产生贸易顺差与货币的大幅度升值并存的现象发生,也就是汇率中断现象。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能够对我国的进出口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结合我国近些年来进出口贸易的实际数据,分析我国的多边以及双边贸易情况,可以发现我国出口的汇率弹性相对比较大,进口的汇率弹性相对比较小,这就使得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人民币的贬值可以有效改善我国跟主要国际贸易伙伴之间的进出口收支状况。同时,由于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存在着差异,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对于商品出口的抑制作用要显著地大于对进口的促进作用。在综合考虑中国加工贸易的商贸特征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存量情况下,动态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以及其与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收支的关联关系,能够确定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会显著地影响到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相应地外商直接加工贸易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上的进口都会直接冲击和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情况。而且从长期来看,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跟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在短时间范围之内,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可以有效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状况。以中美贸易为例,人民币汇率的实际升值就会对中国向美国的出口造成较大的冲击,会显著地减少中国向美国的商品出口。另外一方面,在分析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时,还应当关注中美贸易中的最重要两个特点,也就是人民币对于美元的汇率制度实施紧盯的政策以及美元在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国际存储货币地位。按照一般均衡理论的观点,人民币在升值之后将会进一步减少对于美国商品的消费,同时增加中国国内消费需求,减少国际贸易顺差。
在此基础上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外商直接投资、贸易以及汇率之间的关联关系日益密切,依靠实践观察可以发现,人民币升值之后会有效促进市场导向型的外商投资,进而抑制成本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一般都倾向于技术创新较高的行业以及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依靠出口示范效应、竞争效应等能够提升我国的内资企业转向出口。不仅如此,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动在对中国内资企业的出口影响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关系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进出口的影响,一般来讲东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动对于内资企业的出口促进作用会更为积极有效。
长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活动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增长,这其中包括实际有效汇率、相对国民收入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在内的六个变量,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关系,长期之内会相互均衡,而且这三个变量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收支情况的影响也最为显著。因此,在考虑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对外贸易收支的影响时假如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系数会更大一些。
总的来讲,人民币汇率变动在短期之内不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状况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主要是受到前期发展状况的影响,而且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跟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对其贡献度上也是缓慢上升的,因此其贡献度相对比较小,因此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有着有限的影响,并且存在时滞性。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在长期范围来看会首先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增长,但在之后会抑制其增长,并且在长时期之后相关的影响会逐步消失。
参考文献
1.黄基伟,于中鑫.中美贸易逆差与人民币升值的悖论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3)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很多企业开始向着国际化的道路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对外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应加强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提升管理水平,积极运用相关措施,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以保证企业、社会、环境可持续的共同发展。
一、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概述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化,如今的企业社会责任所关注的范围已经十分全面,包括产品质量、劳动保障、环境保护等。现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已经成为了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积极影响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需要我国企业始终坚持的重要理念,社会责任主要强调企业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员工、环境等承担责任,这与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坚持以人为本,保证社会经济、人与环境的共同发展基本吻合。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推动企业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联系,以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有效缓解贸易摩擦
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贸易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相关规定。要求企业在对出口贸易进行开发利用时,应提升自身科学调查和评价的能力,统一规划开发利用区域的洪水灾害控制,企业供水、排水不得损害他人或是公共利益,国家鼓励企业开发利用水能、水运资源,但是限制在水源不足的地区工业的耗水量。现阶段西方国家的绿色壁垒等政策增加了与我国的贸易摩擦,而这一系列规定,要求我国企业加强对环境的保护、重视社会与他人利益,能够有效缓解贸易摩擦,保证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促进外贸企业的转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粗放型的企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要求,科学集约型的企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现阶段企业发展必然遵照的模式。我国国际贸易的正处于顺差的状态,外汇储备充足,应适当减少国内低劳动成本企业,加快企业转型。企业社会责任中SA8000等规则要求企业提升劳动者待遇,维护劳动者权益,外贸企业可以将这些规定作为促进企业转型的机遇。
并且,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会再仅仅关注商品价格,而是更多的关注企业形象、社会影响力等,能够有效推动我国企业产品竞争优势的转型。
(四)加强企业对员工权益的维护
现今我国很多企业还存在着侵害员工权益的现象,员工经常会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工伤事故也频频发生,人身安全得不到切实的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助于企业提升相关法律意识,转变经营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满意度、归属感、认同感,从而更多的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
三、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消极影响
(一)削弱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力
我国在国在国际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生产出的产品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优势,是因为其劳动力的低廉、劳动环境的恶劣以及对环境的破坏,而企业社会责任准则强调对劳动者权益的维护和对环境保护,这将会使企业的资金投入大量增加,提升生产成本,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二)降低外商对投资的吸引力
我国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因素是价格低廉的产品,这类产品的生产主要是依靠生产材料和劳动力的成本较低,而企业社会责任准则要求企业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了企业生产成本,失去了原有产品低廉的优势,大大降低了外商投资的积极性。
(三)限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现今大部分的企业社会责任准则都根据由发达国家实际情况制定的,这也使发达国家在对外贸易上经常可以利用保护人权等名义限制我国的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减少就业机会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企业社会责任准则的实施,对于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极大的影响,这些企业为了转型,必须进行裁员,将会导致大量的劳动人员失业,减少了社会上的就业机会,同时对社会安定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结束语
企业社会责任是现今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并对我国对外贸易有着重要影响。能够有效缓解贸易摩擦,促进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员工权益,加快外贸企业转型。但同时也会削弱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力,降低外商投资积极性,限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减少就业机会。企业应深入分析其影响的两面性,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具体表现
对外贸易可持续包括贸易的公平性和贸易的发展性,强调贸易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并把可持续作为对外贸易的限定和保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标准是贸易的发展应建立在对环境的保护和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之上,且贸易的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还应包括对外贸易不能造成出口贫困增长和民族工业的衰落,贸易壁垒被控制在合理的程度和范围之内。这些都与环境问题直接或间接相关。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表现为绿色贸易成为贸易的主要基调;关注环境问题成为各国外贸管制的主要内容;国际绿色贸易管理体制形成;国内国际环境贸易政策协调;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唯一壁垒形式。
二、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出口贸易方面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增长十分迅速,出口贸易依存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出口是为进口服务的,出口的发展受到强烈的进口因素的影响,出口创汇的需求促使我国出口实施了高收入、高消耗、低收益的数量型模式,所造成的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发展后劲的削弱,必将给我国外贸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以及污染较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高。
(二)从进口贸易方面看
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总量在波动中减少,而矿物燃料、油及其他有关原料的进口,无论是从绝对量还是从所占份额来看都在增加;进口商品中的工业制成品所占的份额在波动中扩张,大量进口的作为生产投入品的产品无一不是高耗能的,许多原材料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还产生了外部不经济。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跨国公司从国外进口原材料产品,向国外出口工业制成品,不仅利用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的税收政策,而且乘机将高污染产品的生产向我国转移,把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转移到我国境内,加重了我国环境污染的程度。
(三)对外贸易面临新的贸易壁垒的制约
1.绿色贸易壁垒已给我国外贸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已越来越成为有些国家国际贸易政策的一部分。绿色贸易壁垒既是对我国外贸发展的严峻挑战,又给我们提供了良好机遇。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环境标志制度、环保包装制度、环境管制措施等等,借机大肆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歧视和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商品的进口,使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由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及相关的服务给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
2.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中国对外贸易面对的主要壁垒
近年来,欧盟国家、日本、美国等40个国家和地区已对我国的出口产品实施了各种形式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正在成为影响我国越来越多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在本世纪进入关税大幅度降低和非关税壁垒大量削减的情况下,若不建立强有力的技术防范体系,国内企业将面临严重的挑战。
三、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发展教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
发展高新技术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也是中国发展经济和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二)加强产权保护,加快科技和生产力的转换
加强产权保护,科技和生产力的转换是发展经济和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中间过程,也是关键步骤,没有这一步骤的顺利进行,就没有经济和对外贸易的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产业内贸易
为了尽快实现低消耗、高效益、高收入的出口增长模式,培育我国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与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我国应加快发展高科技产品。我国政府应着眼于长期战略发展的需要,科学地选择那些具有战略意义、对环境污染程度低的高科技部门,通过产业政策的扶持,促使这些产业达到一定的规模,实行有利的贸易政策保证它们在现有和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使得贸易、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之间良性循环。
(四)创造竞争优势,重视制度创新
目前中国外贸发展急需的制度创新就是组建中国式的综合商社。现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垄断条件下的集团竞争,贸易利益的来源主要取决于集约化规模的程度。在世界贸易和投资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跨国公司。要大力发展我国的外贸事业,必须使外贸企业向大型化、实业化方向发展。
(五)增强环保意识,努力占领国际绿色市场
首先,政府应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使企业改变传统的局限于企业内部利润的最大化或者成本的最小化的经营决策,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效益评价体系之中,采用社会经营决策,统筹协调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其次,我国应认真研究各种重要的国际标准并加以宣传、推广,保证我国出口商品在技术、安全、卫生、环保各方面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减少贸易摩擦。最后,应努力提高环保技术、不断开发绿色产品,同时避免绿色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从而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可持续的、长远而健康的发展。
1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大多呈现出日益迅猛的趋势。同时开放的经济市场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国际竞争环境的日益加剧也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国际竞争对手例如东盟、印度等国的中小企业大多具有经济实力强、竞争实力大的特点。它们的对外贸易出口发展迅速并不断的挤占着我国中小企业的贸易渠道,同时,中小企业的投放市场如美国、欧洲等过近年来经济发展缓慢。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需求也渐入低迷。面对着如此严峻的国际贸易竞争形势,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是一件亟需解决的问题。
2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中面临的问题
21出口产品单一
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就要求企业要学会与时俱进,在产品的更新换代上要做到质高、价廉的特点。这对于技术的要求就非常严格,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大都受到传统的经济形势影响主要集中点都在服装等比较单一的产品加工业上面,对于自主创新的出口产品上面还严重缺乏。
22企业融资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小企业大多具有资金链短、融资难的特点,这些特点一直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一般都缺少抵押物质,这样很多银行都不愿意按照中小企业的自身需求来给以资金。融资困难直接导致中小企业资金不足,也就会间接的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作,同时在企业的扩大规模、技术和增加设备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23企业缺乏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自动技术不断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技术和质量水准,但从整体角度来看与国际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小企业大多不注重自身自主品牌的家里和培养,在国际经济贸易中长期担当者加工和搬运工的角色。缺乏自身的核心技术和品牌这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问题,同时还会不断的加大我国中小企业与一些跨国企业的距离。
24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大多选择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具有的统一性和行为一致性决定了初期的企业管理会很有效果,为企业节省了很多管理成本。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不断加深。家族式管理模式已经无法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保障,同时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会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5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不当
企业的经营管理包括企业的运作、出口产品的定价、出口财务清算和对外客户沟通等方面。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单一、企业缺乏优秀人才等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管理运作,同时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贸易经营常审计的有出口产品的定价、客户的沟通、汇率的计算等,从企业的自身出发建立健全出口贸易经营体制,在结构和制度上完善中小企业出口贸易制度。
26新贸易保护主义爆发,宏观经济形势影响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状态,尤其是对外贸易方面显得尤为突出。直接的特征就是出口订单数量明显减少。受次贷危机影响比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大都是和我国的对外贸易有着紧密的联系。金融风暴的出现直接导致各国的新贸易主义爆发,掀起了一股贸易保护主义浪潮。贸易保护主义在西方经济体国家里比较突出,在贸易保护盛行的当下,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金链不稳定、外贸订单量锐减和外贸成本上升这三个方面。以美国为例,向来以贸易自由标榜的西方发达国家在面对利益受损的情况下,往往会采取为违反贸易规则的手段,即以公平贸易替代自由贸易。与此同时出现的就是各种贸易壁垒,这一切对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声誉都有损害。在金融风暴的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现显得更加艰难。
3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对策
31树立品牌形象,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细化市场并占据有利的市场竞争位置,同时倡导概念的差异化。与同行竞争相对的是要形成企业自身品牌的概念化。通过对自身产品的定位,突出和强化产品的深层次的核心价值。概念差异化就是说对于消费者所购买产品的专家化,这就需要核心产品的概念化了。从我国海尔企业的成功营销案例来看,在面对我国无氟冰箱市场空白的情况下,积极打出了以海尔无氟的新概念。这样就成功的占有了我国冰箱市场份额。这是产品概念化的成功典范之一。市场的创造来至于对于产品概念的创新上,没有了创新的概念是无法实现对市场的控制的。由于现在市场经济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的消费观念往往会比市场的恶心竞争给扭曲。市场的核心竞争就是对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概念的竞争,概念的竞争反映在的是品牌的形象。对于竞争力比较弱势的中小企业来说,如何在发展中创建属于自身的品牌这将直接决定这企业未来的走向。中小企业在面对着市场的竞争时,往往无法从长远的角度来定位企业的目标,在面对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方面无法做到战略性的估计。企业在发展初期就应该有一个长远的品牌定位,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而丢掉了企业发展的未来命脉。
32推动企业商品的差异化、多样化
从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贸易出口占我国总出口额的69%,中小企业是对外贸易的中坚力量。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企业的发展它们往往会选择以价格战来实现企业的短期利润,就处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产品档次低下、产品附加值不高、抵御外部风险能力弱都是企业存在的问题。企业应从传统的产品发展模式桎梏中解脱,在把握国际消费者的心理的情况下,在产品的设计、功能和使用寿命上下功夫。实现产品由传统初级价值走向了高附加值的转变。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增强自身品牌意识,加大企业品牌能力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企业在面对市场多样化的情况下应从产品的风格、档次和品位三个方面来增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以海尔集团为例,该公司以白电为基础,同时涉及黑电小家电等多种行业,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强大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33从多方面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
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风潮下,企业应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这就要求企业要建立和健全相关的体制体系。从企业内部的治理出发,健全财务、会计审计制度。完善会计报表体系,提升企业的财务透明度和会计报表可信度,从而从内到外全面提高企业的信誉。另一方面就是要从多方面的渠道进行企业融资,从传统的银行贷款到资产证券体系的建立来构建全方位的增加企业的自己来源,在企业内部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库存制度,在库存的减少和排除冗杂库存方面积极应对,不仅可以很好的提升资金的使用率还能降低各种消耗,节约资本。企业可以通过股票市场筹资、组建风险投资基金和鼓励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链接等方面来拓宽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同时利用企业债券实现企业市场化。
34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企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前提,当前企业大多管理模式陈旧、管理制度落后。随着企业进一步面向国际市场,企业面临着来至各个方面的问题,此时的企业高层就无法处理企业的所有事物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分权,采取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来对企业进行管理。企业应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企业良好运行的保障,也是企业更好的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化经营的前提。
35优化市场结构,积极开展多元化海外市场
企业在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应从相关的法律法规着手来处理贸易中出现的贸易壁垒多样化和隐蔽化等问题。通过政府外交、行业协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度过企业难关。企业自身方面产品的技术、环境、安全等方面要达到进口国标准。同时还应建立相关的贸易壁垒预警体系,从而保证企业突破贸易壁垒,促进企业的出口。在市场方面,企业应该从原有的集中型贸易出口到多元的贸易出口转变,通过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这是企业在面临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能够尽快调整的保障。外贸企业在面对新经济市场的情况下,应从新产品的开发、市场的变化等角度来抢占市场份额。
小结;中小企业在面临多么的市场环境,应谨慎对待,在扩大对外贸易市场的情况下,加强企业内部体制改革,优化企业管理模式,从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禹平红,何秀丽外贸企业危机面前如何求生[J]市场周刊
[2]付罡,于洋我国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战略研究,2009年4月上,30-31
1 引言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了4.16万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7.6%,我国首次成为了世界第一的货物贸易大国。在服务贸易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2012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706亿美元,增长了12.29%。然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我国带来了自然资源减少与环境污染加重等生态问题。
随着国际社会及我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的加深,货币评价体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货币核算方法只是从表面上反映了人类的经济活动,无法测算生态系统的经济成本以及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对生态造成的影响,因此应当从生态的角度对贸易利益重新加以衡量。
2 能值分析理论
能值(Emergy)概念最早由美国生态学家Howard T. Odum在综合系统生态、能量生态、生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即一流动或储存的能量所包含的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在实际应用中常以“太阳能值”来衡量某一能量的能值,即任何流动或储存的能量所包含的太阳能(solar energy)之量,单位为太阳能焦耳(Solar Emjoules,sej)。
能值分析方法在在省市或区域层面的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应用较多,研究中一般按照自然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以及综合系统这四个方面进行进一步分析,并综合考察各类与经济相关的能值指标,并以此为基础考察系统的整体可持续能力。
3 中国对外贸易的能值测算
结合投入产出思想,对外贸易中出口商品的输出能值是生产该商品时本国所直接与间接投入的能值之和,进口商品的输入能值是生产该商品时外国所直接与间接投入的能值之和。由于能源产品本身含有能量,所以在计算能源产品和非能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的能值消耗量后,还应当加上能源产品自身带有的能值量。
本文先根据《中国投入产出表》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中历年的《按行业分能源消费量》对对外贸易商品进行行业归类,再测算各行业的直接消耗能值和各行业单位产出的直接消耗能值以及修正后的完全消耗能值,再结合能源产品贸易的能值,测算出对外贸易中流动的能值总量。
4 中国对外贸易净能值与净出口额对比分析
对外贸易的货币流动情况反映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经济利益,而能值流动情况反映的是生态利益,如果我国能值在对外贸易中同时收获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那无疑是最理想的。但事实上,两者之间的关系却比较复杂。
根据图1可知,以货币为单位计量的我国对外贸易净出口额与以太阳能值为单位计量的我国对外贸易的完全消耗能值的走势较为相似,两者总体上均大于0。这表明在我国1994-2012年这段时间内的对外贸易顺差的背后,我国对外贸易部门的生产过程中完全消耗的能值流出我国境内的部分大于流入的部分,即存在着能值顺差,这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但是加入主要能源产品的贸易能值后,净出口额的走势图与对外贸易净能值走势图出现了较大的差别。在我国总体上贸易额连续顺差的利好表面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净能值却表现出了阶段性的时好时坏的局面,在2001-2006年我国的净能值对我国有利,且有利的程度逐渐加深,但在2007年却出现了一次由负转正的跳跃,所幸随后差值不断缩小,并从2010年开始又呈现出了对我国有利能值逆差的局面,且逆差值不断增大。这表明连续的贸易顺差并不保证连续能值顺差的出现,在我国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可以同时遭受生态利益的损失。因此我国需要采取一些政策以及技术上的调整,减小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消耗的能值,保持并鼓励能源产品能值的进口,以长期保持并加深能值逆差的程度,使流入我国境内的太阳能值大于流出的部分。
5 研究结论
我国生产过程中的完全消耗净能值总体上表现为顺差,即我国在获取对外贸易经济利益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能值利益的损失,这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不过能源产品的贸易能值很好地缓解了这一现象,使对外贸易总能值在2001-2006年以及2010年后表现出了对我国生态有利的能值逆差局面,且2010年后的逆差值不断增大,即流入我国的生态要素不断增多。从总体上来说,我国需要采取相应政策措施来保持经济顺差与生态逆差并存的有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