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5 16:10:4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海外经营风险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

篇(1)

(一)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制的风险。

1、政治风险

政局不稳、恐怖活动、战乱及民族矛盾都属于政治风险。建筑企业海外项目有着较长的运营时间,较高的政治敏感度,在对承建业务进行选择时,要尽量避免其处在动荡的地区,特别是不要选择那些常遭受动乱、战争等严重政治问题的地区。比如那些殖民地过渡为独立国家的地区,以及那些财力枯竭,拒绝签约,逃避债务等东道国。所以,若是政治风险一旦发生,就会给建筑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经济风险

其指的是承包市场所在地经济环境或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带来的风险。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程度与基建投资规模成正比,且承包商的利益获得与施工国的经济发达度及政治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为了确保其可持续发展,承建商要对当地建筑业市场容量与可持续增长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若是市场的容量有限,国家承建商可采用项目管理模式,来降低当地运营成本。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对政治与经济间的联系着重考虑。

3、社会风险

主要是指社会法制与文明情况。承包商在对承建业务区进行选择时,由于不同的企业管理风格与社会适应能力,就必须对当地法制与社会文明发展状况是否与本企业发展相适应作深入地了解。为了确保施工的安全与工期的如期完成,承建业务区域要选择在法制完善或治安良好的国家进行。此外,在所在国施工中,施工企业对当地法律与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会造成劳资关系与法律纠纷的恶化。

(二)企业管理风险

1发展战略定位问题

由于对海外经营战略缺乏长期的规划,海外施工企业有着严重的临时经营思想,且并未作出长期发展规划,最终造成在一个项目完成后就会使一个市场丢失。

2、项目管理模式问题

其包括较低的决策效率,缓慢的资金到位,明显的物资设备保障问题,缺乏规范的劳务管理与施工组织,以及模糊的施工现场责任与权力。

3、匮乏的海外经营人才

我国建筑企业缺乏熟悉国际技术标准的、能够规范操作、了解市场运行规则的人才。加之,明显的语言与理念的不同,使与业主、监理在进行沟通时存在问题。

4、乏力的海外项目监管

由于不对称的信息在海外项目中严重存在,就需要企业建立起一套可以迅速反应、高效指挥监管有力、指挥高效的管理机制,来对集团总部与海外项目间的合作进行管理。还应结合具体情况,为各个项目下达明确的考核指标,使经济责任得以落实,从而保障海外项目的安全性,使海外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三)企业经营风险

1、投标过程风险

由于翻译人员对施工技术不熟悉,技术人员在与当地人员进行交流时存有沟通障碍,导致难以理解项目资料信息的技术要求、标书内容、业主特殊规定等,使得建筑企业在投标过程中,产生对重大事项判断的误差,使企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经济损失无法得以弥补。同时因为海外工程路途遥远,就无法对实地考察当地的市场及项目市场,从而对投标报价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2、海外建筑业市场认知风险

由于建筑企业不够熟悉海外相关法律政策,对工程建设制度与管理制度、基建项目投资情况也了解较少,就易导致对劳动人员工资与工程工期,以及建筑材料价格的错误判断。因此,海外建筑企业还要对不同的施工技术规范所带来的风险采取措施,进行规避。

3、项目运营风险

施工风险与成本风险是项目运营风险的主要两方面。承建商为了得到较高的中标机会,在项目运营前期会做很多设想,但施工正式开始后,却会发现许多前期的设想是不切实际的且隐藏着一定的风险,这样一来,若是企业管理层对潜在的风险无良好的应对措施,就会使企业由于某项目的失控而造成战略计划的失败。

二、防范风险策略

(一)确立企业内部风险评估机制、风险管理模型

所谓风险评估,指的是企业分析与决策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过程。为保证企业或项目全面而多层次地运营,风险评估小组在要企业中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此外,企业有关管理部门要把项目风险管理落到实处。

(二)回避、转移或自保建筑企业海外运营风险

1、回避策略

企业决策层对具有较差支付能力的业主,或是存在较大风险的国家等那些给项目带来的巨大风险的,要采取回避策略。

2、建立风险自保机制

在项目施工技术与管理方面,要采用项目保险管理体制,是建筑企业将所存的潜在风险得以最大限度的转移。企业要对海外合同风险敞口管理有正确的理解。企业需要在正常项目施工的基础上,将当地货币兑换成国际通用货币,以此降低汇兑风险。从而避免一些国家由于幅度过大的货币汇率贬值,外汇的管理与限制等引起的财务风险。

3、加强索赔工作

在进行合同签订时,要特别对材料价格的索赔工作加以注意。虽然其程序诸如材料报价、索赔等工作较为繁琐的,但是其在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因此必须注重对它的管理与落实。此外,还要重视合同工期的索赔工作。以确保多变的海外施工环境,不同的法律文化风俗,对材料价格造成的影响。

4、强化合同风险意识,建立合同风险监控机制

作为连接业主与承建商间的法律纽带,合同对承建商的项目管理,与利润实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必须防范合同风险,加强合同索赔。并要加强海外市场调研,对FIDIC合同条件的掌握与运用加以强化,从而为企业争取的正当而合理的权益。

(三)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要想对当地的人力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使其为企业服务,就必须将其文化、语言及技术等优势充分利用起来。企业不但要做好高素质项目管理人员的筛选与调派工作,而且要加强收管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对当地分包商与工人档案进行不断完善,从而转移工程所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

篇(2)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即,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对策应对国外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但这些对策大多数都是以如何使我们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为条件提出来的.对于中国商业银行主动出击的策略—即进行银行的海外经营至今却鲜有人提出。其实。我国人世后,国内的金融业要对外开放,外国的金融业也同样要对我国开放。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银行应该进行海外经营。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银行进行海外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然后对我国银行海外经营的模式和区位选择作了深人探讨。最后就我国银行在海外经营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我国银行为何要进行海外经营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我们得知:目前,世界10家最大的跨国银行的海外收益占其总收益的50%左右,其中,美国的花旗银行最高年份1997年达到82 %,最低年份1979年为65%。到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日本海外银行机构达到了1091家,美国的海外分行达到1000余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起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也在积极拓展国际业务,如新加坡在1985年银行海外分行就达到了42家,代表处16家;台湾地区1993年有l2家银行在海外设有62个分支机构;韩国80年代末海外分支机构也达到了130家: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国外银行在海外有大量资产,来自海外的利润占了全行利润的相当比例。而我国除了中国银行的海外经营尚可外,其余银行海外经营的力度都不大。而且,至今我国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只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况且,我国银行进行海外经营多集中在为国内企业服务上,主要以引进、利用外资为主,和国外银行相比其经营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笔者认为,我国目前进行海外经营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首先,由于银行业的海外经营一般不受母国金融形势的直接影响,当母国银根紧缩时,总行依赖其国外分支机构提供资金,以海外业务支持国内业务;反之,当总行有资金盈余时,通过国外分支机构将一部分余额贷出去。以国内业务扶持海外业务。从而保证其总收益的不断增长,实现全球经营目标。

其次,我国进行海外经营可以加快与国外接轨的步伐。我国银行业的许多做法与国际惯例不一致,开展国际业务咬如国际结算、为国外客户办理存贷款等)时会遇到各种障碍,影响效率,从而影响盈利。随着我国银行业的逐步开放,国际业务必然越来越多,不进行海外经营的弊端就会逐步显现出来如果到海外经营就可以早日熟悉业内的国际惯例,提高办事效率,增加利润。

再次,由于竞争的加剧,目前世界银行业正朝全能银行的方向发展。美国的统计资料表明,个人金融资产的36%是放在银行以应付不时之需,右则是放在基金作为未来的储备,所以银行管理的资金是越来越少,银行横向的扩张是必然的。我国1993年底以来实行银行和证券分业经营、分业管理,1995年的《商业银行法》和1998年的《嗒证券法》则明确规定了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三业要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二尽管有学者建议管理层取消分业经营,但考虑到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法律上进行修改还有待时日,但有关法律中并没有指出我国银行不能在海外进行证券业务。因此、我们可以考虑通过银行的海外经营来回避有关法规,增加利润。事实上,中国银行在海外的一些分支机构正是通过进行投资银行业务,降低了经营风险,并增加了银行利润。

第四,进行海外经营有利于加速我国国际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高层次金融管理人才很少,改变这种现状的途径一方面靠国内自我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只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才能更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为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地位打下基础目。

另外,一些国际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巴哈马、开曼群岛等,金融管制比较小,有些甚至没有管制。在这些地方注册分支机构,经营国际业务,可以减少或免除税赋和法定准备金,从而降低成本,扩大盈利。

因此,笔者建议我国银行结合现在自身情况,进行适度的海外经营。

二、我国银行进行海外经营的模式和区位选择

(一)我国银行海外经营机构形式

一般说来,我国银行可以通过设立处、代表处、经理处、分行、国际银行集团、合资银行等形式组成跨国银行网,以开展业务。

银行是指与其他国家建立往来账户,对方的一些业务,为对方提供服务的银行。对一家银行来说,银行实际上不附属于本银行,银行关系就是不同国家银行间建立的结算关系。但要进行海外经营,一般都是从行那里逐步熟悉海外市场的。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经营成本低,一般只需付费即可获得较多的服务二其缺点是业务范围小,而且,银行对行没有控制权。目前,我国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和10家股份制银行由于从事国际结算业务,一般都有海外行,但我国90家城市商业银行大多数还没有海外行。因此,海外行可以作为这些城市商业银行进行海外经营的首选考虑形式之一:

代表处通常由银行派出的代表和为数很少的工作人员组成。其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有关咨询服务,收集当地经济、金融情报,联系客户和协调当地行关系,并为总行提供背景资料。优点是成本低,缺点是业务范围十分有限。目前,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已经在海外有一家或多家代表处,而其余8家股份制银行还没有设立,因此,代表处是这几家股份制银行进行海外经营时可以考虑的形式。

经理处的级别高于代表处,但低于分行。其业务基本上已包括行的主要业务,而且还开展了行所没有的贷款业务。笔者认为,目前这一形式对我国10家股份制银行比较适合,因为其作用基本相当于分行,但投人资金相对来说比较少,而且有利于总行的直接控制。

分行直接受总行控制,可从事国际业务和当地业务。分行不是独立法人,其资金保证是总行的所有资金,业务经营直接受总行控制,范围较广,可分为国际业务和当地业务两部分。国际业务主要有接受存款、发放贷款、同业拆放、向国外的出口商或进口商提供融资等、当地业务主要有接受存款、向当地的工商企业提供短期的资金融通、向当地的银行和政府项目贷款、证券等。分行的优点在于其业务是以总行的信誉和声誉以及所有的资产作为后盾,增强了竟争力。缺点是管理成本高,资金投人量大。目前,中国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在海外经营中,这一形式用的比较多,其他3家国有独资银行海外分行建立的数目还比较少,10家股份制银行中除了交通银行外,其余9家还没有建立海外分行。笔者认为,目前,这一形式对四大国有独资银行比较适合,因为其规模比较大,抗风险能力相对比较强。

国际银行集团是银行间进行国际合作的一种新形式,其主要作用是促进和协调各成员国的国际业务,分散独家经营的风险,避免与国内股东银行在国内零售业务中的竞争,有利于中小银行进人国际资金市场。其业务包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并对巨额贷款、市场筹资的可行性以及收买、兼并企业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但这种形式组织结构较为松散,不利于总行控制。笔者认为,目前,我国10家股份制银行进行海外经营时可以考虑这一形式。

合资银行就是与国外银行各自出资联合组建银行。这一形式有利于早日熟悉海外市场。而且税收上可能享受到更大的优惠,但缺点在于总行的控制力下降。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股份制银行以及90家城市商业银行可以考虑把合资银行作为海外经营的选择形式,但具体是采取分行还是子公司的形式要视具体环境而定。

另外,根据统计资料,截止到1999年9月30日,已经有69家外资银行在中国大陆设立了430家营业性机构,其中。外国银行分行155家,代表处250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外资银行对海外分行和代表处这两种海外银行海外经营模式的重视。

(二)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区位选择

1.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是资金、金融机构集中的地方,我国银行在这些地方设立和发展机构能更好地与国际上的金融机构密切合作,扩大业务范围,也便于大规模地筹集资金。目前,四大国有银行、交通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已经在伦敦、纽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设立了分支机构,但其余8家股份制银行和90家城市商业银行还没有在这些地方开展业务。

2.周边国家和世界性的贸易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如中韩贸易每年占我国外贸进出口额的很大一部分,但我国的银行在这些地方咬除了日本外)的分支机构设立很少。为了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更有利于银行的经营管理,我国银行应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提供各种银行服务。

3,海外华人聚居区。在华人聚居区设立分支机构便于沟通,也便于取得其支持配合。笔者认为,我国银行可以考虑在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华人聚居区设立分支机构,因为这些地区经过几代华人的努力,金融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如东南亚地区的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家,50%以上的金融事业为华人掌握二在这些有一定发展的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便于我国银行在金融资信、人才培训与交流上和这些地区的华资银行取得紧密联系,从而尽快熟悉海外市场,在海外占有一席之地。

三、我国银行进行海外经营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进行海外经营前要进行详细调查,做好打算,认真准备。

首先,要对经营的地方进行选择。应选在那些能迅速拓展业务、税赋水平比较低、能够学习国外先进银行经验的国家或地区。所以,对这些方面要进行详尽地调查。

其次,应对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形式结合本身情况进行选择。这一点笔者在前一部分已经阐述过,这里就不再详细说明了。

再次,早做管理人才的准备。到海外经营需要懂外语、懂银行国际业务、懂法律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要早做准备。

(二)监管当局应加强监管

由于银行业的经营带有强大的渗透扩散功能,伴随着银行国际化的加深,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运营状况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如果它们不受其设立资格条件、业务经营等限制,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开展跨国银行业务。其业务经营就可能造成损失,并由此殃及总行和我国金融业的声誉。因此,应加强监管。

我国现存的金融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以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和其他非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与此相适应,我国的银行监管体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监管主体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审计署、证监会等。人民银行主要对商业银行的市场准人、资本充足性、业务范围等方面加以监管:财政部主要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加以监管;国家审计署只对银行的财务收支状况加以监督;证监会对银行的监督只是体现在依据证券法对上市加以监管。同时应指出的是,我国的外汇业务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全面监管,但由于其隶属于人民银行,所以这里就不再单独列出了。目前,我国只有探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民生银行三家上市银行,另外,还有中国工商银行借“友联银行”的壳在香港上市,所以证监会在这方面的作用还体现不多。但随着近期上市银行的增多(交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的上市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另外,四大国有独资银行也在公开场合表示有分拆上市或海外上市的打算,所以、我国的上市银行必然越来越多),因此,证监会对银行的监管作用会逐渐加大.总体上说,这四个监管机构在我国银行的海外经营问题上应加强配合,通力合作。具体来说,主要应注意以下方面:

1.对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没立监管。一方面要审查银行海外机构的最低资本额、资金实力及是否有从事外汇业务的能力。根据跨国银行的一般理论,跨国经营的银行应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才能为国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所以应对资本金、资本充足率和人员进行审查,确认其已具备经营海外业务的资格条件和具有应付各种突发事件、控制资产风险的能力。侧算资本充足率时,应把涉及银行外汇风险的资产或投资,按不同期限的信用风险系数折算出总的风险资产,从外汇利润中扣除实际已损失的外汇资产,测算出真实的资本数和实际的资本充足率二另一方面要加强银行的人事管理。由于我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人员大多是由国内派出.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不够全面,因此应对他们(尤其是经理级以上人员)的背景、管理业绩事先进行详细调查.以确保其在经营中的诚信。同时,应把人事管理与具体量化的“物”的标准指标如:资本充足率、流动资产比率)等相结合,实现全面的监管二在人事监管方面,德国的“四只眼原则”是值得我国借鉴的。该原则在监管政策上要求一个银行必须有两个以上知识和经验丰富、有决策管理能力且信誉良好的人进行有效管理,对银行重大事项共同负责。

篇(3)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即,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对策应对国外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但这些对策大多数都是以如何使我们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为条件提出来的.对于中国商业银行主动出击的策略—即进行银行的海外经营至今却鲜有人提出。其实。我国人世后,国内的金融业要对外开放,外国的金融业也同样要对我国开放。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银行应该进行海外经营。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银行进行海外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然后对我国银行海外经营的模式和区位选择作了深人探讨。最后就我国银行在海外经营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我国银行为何要进行海外经营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我们得知:目前,世界10家最大的跨国银行的海外收益占其总收益的50%左右,其中,美国的花旗银行最高年份1997年达到82%,最低年份1979年为65%。到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日本海外银行机构达到了1091家,美国的海外分行达到1000余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起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也在积极拓展国际业务,如新加坡在1985年银行海外分行就达到了42家,代表处16家;台湾地区1993年有l2家银行在海外设有62个分支机构;韩国80年代末海外分支机构也达到了130家: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国外银行在海外有大量资产,来自海外的利润占了全行利润的相当比例。而我国除了中国银行的海外经营尚可外,其余银行海外经营的力度都不大。而且,至今我国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只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况且,我国银行进行海外经营多集中在为国内企业服务上,主要以引进、利用外资为主,和国外银行相比其经营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笔者认为,我国目前进行海外经营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首先,由于银行业的海外经营一般不受母国金融形势的直接影响,当母国银根紧缩时,总行依赖其国外分支机构提供资金,以海外业务支持国内业务;反之,当总行有资金盈余时,通过国外分支机构将一部分余额贷出去。以国内业务扶持海外业务。从而保证其总收益的不断增长,实现全球经营目标。

其次,我国进行海外经营可以加快与国外接轨的步伐。我国银行业的许多做法与国际惯例不一致,开展国际业务咬如国际结算、为国外客户办理存贷款等)时会遇到各种障碍,影响效率,从而影响盈利。随着我国银行业的逐步开放,国际业务必然越来越多,不进行海外经营的弊端就会逐步显现出来如果到海外经营就可以早日熟悉业内的国际惯例,提高办事效率,增加利润。

再次,由于竞争的加剧,目前世界银行业正朝全能银行的方向发展。美国的统计资料表明,个人金融资产的36%是放在银行以应付不时之需,右则是放在基金作为未来的储备,所以银行管理的资金是越来越少,银行横向的扩张是必然的。我国1993年底以来实行银行和证券分业经营、分业管理,1995年的《商业银行法》和1998年的《嗒证券法》则明确规定了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三业要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二尽管有学者建议管理层取消分业经营,但考虑到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法律上进行修改还有待时日,但有关法律中并没有指出我国银行不能在海外进行证券业务。因此、我们可以考虑通过银行的海外经营来回避有关法规,增加利润。事实上,中国银行在海外的一些分支机构正是通过进行投资银行业务,降低了经营风险,并增加了银行利润。

第四,进行海外经营有利于加速我国国际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高层次金融管理人才很少,改变这种现状的途径一方面靠国内自我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只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才能更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为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地位打下基础目。

另外,一些国际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巴哈马、开曼群岛等,金融管制比较小,有些甚至没有管制。在这些地方注册分支机构,经营国际业务,可以减少或免除税赋和法定准备金,从而降低成本,扩大盈利。

因此,笔者建议我国银行结合现在自身情况,进行适度的海外经营。

二、我国银行进行海外经营的模式和区位选择

(一)我国银行海外经营机构形式

一般说来,我国银行可以通过设立处、代表处、经理处、分行、国际银行集团、合资银行等形式组成跨国银行网,以开展业务。

银行是指与其他国家建立往来账户,对方的一些业务,为对方提供服务的银行。对一家银行来说,银行实际上不附属于本银行,银行关系就是不同国家银行间建立的结算关系。但要进行海外经营,一般都是从行那里逐步熟悉海外市场的。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经营成本低,一般只需付费即可获得较多的服务二其缺点是业务范围小,而且,银行对行没有控制权。目前,我国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和10家股份制银行由于从事国际结算业务,一般都有海外行,但我国90家城市商业银行大多数还没有海外行。因此,海外行可以作为这些城市商业银行进行海外经营的首选考虑形式之一:

代表处通常由银行派出的代表和为数很少的工作人员组成。其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有关咨询服务,收集当地经济、金融情报,联系客户和协调当地行关系,并为总行提供背景资料。优点是成本低,缺点是业务范围十分有限。目前,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已经在海外有一家或多家代表处,而其余8家股份制银行还没有设立,因此,代表处是这几家股份制银行进行海外经营时可以考虑的形式。

经理处的级别高于代表处,但低于分行。其业务基本上已包括行的主要业务,而且还开展了行所没有的贷款业务。笔者认为,目前这一形式对我国10家股份制银行比较适合,因为其作用基本相当于分行,但投人资金相对来说比较少,而且有利于总行的直接控制。

分行直接受总行控制,可从事国际业务和当地业务。分行不是独立法人,其资金保证是总行的所有资金,业务经营直接受总行控制,范围较广,可分为国际业务和当地业务两部分。国际业务主要有接受存款、发放贷款、同业拆放、向国外的出口商或进口商提供融资等、当地业务主要有接受存款、向当地的工商企业提供短期的资金融通、向当地的银行和政府项目贷款、证券等。分行的优点在于其业务是以总行的信誉和声誉以及所有的资产作为后盾,增强了竟争力。缺点是管理成本高,资金投人量大。目前,中国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在海外经营中,这一形式用的比较多,其他3家国有独资银行海外分行建立的数目还比较少,10家股份制银行中除了交通银行外,其余9家还没有建立海外分行。笔者认为,目前,这一形式对四大国有独资银行比较适合,因为其规模比较大,抗风险能力相对比较强。

国际银行集团是银行间进行国际合作的一种新形式,其主要作用是促进和协调各成员国的国际业务,分散独家经营的风险,避免与国内股东银行在国内零售业务中的竞争,有利于中小银行进人国际资金市场。其业务包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并对巨额贷款、市场筹资的可行性以及收买、兼并企业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但这种形式组织结构较为松散,不利于总行控制。笔者认为,目前,我国10家股份制银行进行海外经营时可以考虑这一形式。

合资银行就是与国外银行各自出资联合组建银行。这一形式有利于早日熟悉海外市场。而且税收上可能享受到更大的优惠,但缺点在于总行的控制力下降。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股份制银行以及90家城市商业银行可以考虑把合资银行作为海外经营的选择形式,但具体是采取分行还是子公司的形式要视具体环境而定。

另外,根据统计资料,截止到1999年9月30日,已经有69家外资银行在中国大陆设立了430家营业性机构,其中。外国银行分行155家,代表处250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外资银行对海外分行和代表处这两种海外银行海外经营模式的重视。

(二)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区位选择

1.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是资金、金融机构集中的地方,我国银行在这些地方设立和发展机构能更好地与国际上的金融机构密切合作,扩大业务范围,也便于大规模地筹集资金。目前,四大国有银行、交通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已经在伦敦、纽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设立了分支机构,但其余8家股份制银行和90家城市商业银行还没有在这些地方开展业务。

2.周边国家和世界性的贸易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如中韩贸易每年占我国外贸进出口额的很大一部分,但我国的银行在这些地方咬除了日本外)的分支机构设立很少。为了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更有利于银行的经营管理,我国银行应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提供各种银行服务。

3,海外华人聚居区。在华人聚居区设立分支机构便于沟通,也便于取得其支持配合。笔者认为,我国银行可以考虑在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华人聚居区设立分支机构,因为这些地区经过几代华人的努力,金融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如东南亚地区的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家,50%以上的金融事业为华人掌握二在这些有一定发展的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便于我国银行在金融资信、人才培训与交流上和这些地区的华资银行取得紧密联系,从而尽快熟悉海外市场,在海外占有一席之地。

三、我国银行进行海外经营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进行海外经营前要进行详细调查,做好打算,认真准备。

首先,要对经营的地方进行选择。应选在那些能迅速拓展业务、税赋水平比较低、能够学习国外先进银行经验的国家或地区。所以,对这些方面要进行详尽地调查。

其次,应对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形式结合本身情况进行选择。这一点笔者在前一部分已经阐述过,这里就不再详细说明了。

再次,早做管理人才的准备。到海外经营需要懂外语、懂银行国际业务、懂法律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要早做准备。

(二)监管当局应加强监管

由于银行业的经营带有强大的渗透扩散功能,伴随着银行国际化的加深,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运营状况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如果它们不受其设立资格条件、业务经营等限制,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开展跨国银行业务。其业务经营就可能造成损失,并由此殃及总行和我国金融业的声誉。因此,应加强监管。

我国现存的金融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以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和其他非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与此相适应,我国的银行监管体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监管主体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审计署、证监会等。人民银行主要对商业银行的市场准人、资本充足性、业务范围等方面加以监管:财政部主要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加以监管;国家审计署只对银行的财务收支状况加以监督;证监会对银行的监督只是体现在依据证券法对上市加以监管。同时应指出的是,我国的外汇业务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全面监管,但由于其隶属于人民银行,所以这里就不再单独列出了。目前,我国只有探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民生银行三家上市银行,另外,还有中国工商银行借“友联银行”的壳在香港上市,所以证监会在这方面的作用还体现不多。但随着近期上市银行的增多(交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的上市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另外,四大国有独资银行也在公开场合表示有分拆上市或海外上市的打算,所以、我国的上市银行必然越来越多),因此,证监会对银行的监管作用会逐渐加大.总体上说,这四个监管机构在我国银行的海外经营问题上应加强配合,通力合作。具体来说,主要应注意以下方面:超级秘书网

1.对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没立监管。一方面要审查银行海外机构的最低资本额、资金实力及是否有从事外汇业务的能力。根据跨国银行的一般理论,跨国经营的银行应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才能为国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所以应对资本金、资本充足率和人员进行审查,确认其已具备经营海外业务的资格条件和具有应付各种突发事件、控制资产风险的能力。侧算资本充足率时,应把涉及银行外汇风险的资产或投资,按不同期限的信用风险系数折算出总的风险资产,从外汇利润中扣除实际已损失的外汇资产,测算出真实的资本数和实际的资本充足率二另一方面要加强银行的人事管理。由于我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人员大多是由国内派出.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不够全面,因此应对他们(尤其是经理级以上人员)的背景、管理业绩事先进行详细调查.以确保其在经营中的诚信。同时,应把人事管理与具体量化的“物”的标准指标如:资本充足率、流动资产比率)等相结合,实现全面的监管二在人事监管方面,德国的“四只眼原则”是值得我国借鉴的。该原则在监管政策上要求一个银行必须有两个以上知识和经验丰富、有决策管理能力且信誉良好的人进行有效管理,对银行重大事项共同负责。

篇(4)

近年来,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取得了巨大的突破。2010年末,我国在外各类劳务人员已达84.7万人,该数字在1997年仅为28.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8.71%;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净额已达6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连续九年保持增长势头;同时在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已达3172.1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达569.73亿美元,比去年(2009年)的505.91亿美元增加了12.61%,其中中国共有5l家(内地50家) 公司进入E N R225强榜单。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对外承包工程(FEP)、直接对外投资(OFDI)、对外劳务合作(FLS)和对外设计咨询(FDCS)是现阶段我国跨国企业经营的主要现状模式。下面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具体的了解我国企业海外经营的现状。

(一)对外承包工程(FEP)。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共有5l家(内地50家) 公司进入ENR225强榜单;而1997年,我国仅有26家。在短短13年间,增加了近一倍的数量。排名前10位的中国公司2010年度海外总营业额为360亿美元,而我国50家内地企业入选本届榜单,共完成海外工程营业额569.73亿美元。1997年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共完成海外工程营业额40.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额为22.48%。在过去的13年间,我国的国际承包市场正在一步一步扩大,对外承包工程持续稳定增长。当然,在业务规模继续扩大、公共工程领域保持规模的情况下,也存在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还不尽人意的地方。

(二)直接对外投资(OFDI)。

中国直接对外投资(OFDI)在过去的13年中(1997-2010)有了持续而稳定的增长。截至2010年底,我国OFDI净额已达688.1亿美元,投资流量再创新高,位居全球第五。投资存量突破3000亿大关,对大洋洲和欧洲的存量增幅最大。同时投资覆盖率进一步扩大,行业多元化程度较高而聚集度也相对较高。而到了2011 年时,中国OFDI净额已达746.5 亿美元,同比增长8.5%。总体来说,这几年中国OFDI呈现增长强势,并购领域较为集中,对主要经济体投资速度快等特点。

(三)对外劳务合作(FLS)。

在过去的13年间,中国的对外劳务(FLS)合作从1997的21.65亿美元到2010年的87.2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1.34%。由于近年来韩国、新加坡、日本等主要市场增长恢复较为明显,我国外派劳务将主要流向这些市场,成为这些项目开展主要劳动来源。但需提出的是,和其他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对外发展速度并没有显著的优势,甚至处于相对滞后的发展状态。劳动力短缺仍会成为部分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四)对外设计咨询(FDCS)。

对外设计咨询(FDCS)是指为业主或承包商提供技术服务项目。包括承担地形地貌测绘,地质资源勘探与普查,建设区域规划等。截至到2008 年底, 我国对外设计咨询累计完成营业额26.7 亿美元,签订合同额46.6 亿美元。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分析

(一)治理风险。

企业治理风险与企业结构及内部控制制度息息相关,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良好的跨国企业应当具有成熟的公司架构和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许多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却没有完善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以及风险控制意识,导致企业不能有效的经营。

企业在运营中需要注意企业治理环境的变化风险。环境变化风险主要由三大模块组成,可分为外部治理风险、信息披露风险和内部治理风险。外部治理风险可能由于所在国的外部环境和政府的行为所致;信息披露风险可能由于企业对信息揭示的不真实、不完善所致;而内部治理风险主要由股东、董事会及经理层治理而产生。

企业对治理风险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成败。“中航油”事件、“中信泰富”事件归根结底是治理结构的问题。没有制度的权利就会带来腐败。公司组织混乱、结构不合理、内部控制与激励制度不完善是当今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化给跨国经营企业带来的不可预期的收支变化和难以预测的经营影响。在牙买加货币体系成立后,浮动汇率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我国现阶段实际上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根据市场变动在合理水平范围内的浮动。但人民币面临持续升值的压力,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汇率波动日益明显,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外汇风险也进一步加大。因此,跨国企业防范汇率风险已成当务之急。

(三)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风险。政治风险常常能左右企业的正常经营。西方国家常常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或干预中国企业的正常跨国经营。2010年美国以“美国国家安全高于个别企业收购利益”为由拒绝了华为收购3COM公司。2005年中石油也因为种种政治因素而没能成功收购优尼科公司。政治风险是企业跨国经营另一大障碍,这将极大影响我国企业正常的跨国经营活动。

(四)文化风险。

文化风险是企业进行跨国经营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民俗习惯使企业实际经营结果与预期设想的背离,给企业经营活动带来不确定性的风险。文化风险具有客观性和复杂性。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充分尊重东道国的文化,深入理解其中的差异,体会不同的文化背景并适当进行本土化经营。跨国经营面临的跨文化问题不容忽视,若不重视跨文化差异,跨国企业很容易走向失败的深渊。

参考文献:

篇(5)

一、我国银行海外经营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初具规模,为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银行作为第一家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的国有银行,到2000年底,拥有559个海外分支机构,其中包括18家分行,代表处、财务公司等7家。90年代以来,四大国有银行在国际化方面都己开始起步并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为其未来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等几家较大的股份制银行都把国际化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

(2)资本实力雄厚,为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3)后发优势。在别人走过的路上,我们可以直接拿来许多东西,包括市场经济的经验教训、体制管理等等,我们不必从头走过,至少可以减少一些学习、开发成本。

(4)政府的支持

“走出去”战略是江总书记近几年来反复倡导的、我国在新形式下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目前,我国官方外汇储备超过2000亿美元,近几年来人民币币值稳定,同时综合国力的提高也使政府有能力支持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发展。

(二)劣势

不言而喻,外资银行的优势就是中资银行的劣势,这是从总体上和体制上而言的。

(1)员工队伍素质不高,专业化水平也有待提高,人才资源管理水平低,职业精神有待提高;

(2)外资银行拥有当今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手段和一流的装备,科学意识、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强;我国银行正处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型之中,到2002年才开始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

(3)外资银行以客户为导向,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及不同客户的需求选择高效益、低成本,高回报、低风险的业务产品和服务手段,业务组合性强,易做到群体化和个性化服务。而我国银行跨国经营还处在创立期,产品结构和功能相对简单,还未上升到客户关系管理层次;

(4)开拓、创新能力不强;

(5)外资跨国银行历史悠久,有成熟的银行文化和良好的团队精神,而且与跨国公司关系密切,具有全球性资源综合利用的便利条件,在客户竞争方面有相对优势。而我国银行跨国经营起步晚,建立关系网络有待时日;

(6)外资跨国银行经营范围广,广泛涉及传统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采用全能银行模式。我国银行跨国经营时主要从事传统银行业务,而对投资银行业务等涉及较少;

(7)我国银行跨国经营多采用行这种组织形式,而分行等高级形式偏少。行只是在其他国为自己行有关业务,本行对它无硬约束,但其形式简单,投资成本极少,所以成为最常见的形式。

(三)机遇

(1)按照《金融服务协议》,成员方对来自他方的金融服务商,应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给予国民待遇。在市场准入方面,每一成员国给予其他成员国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应不低于根据其承担义务计划表中所同意和规定的期限限制和条件。同时,还规定了透明度原则。我国己加入WTO,在开放我国金融市场的同时,我们也有了新的机遇,在享受“国民待遇”的条件下进入其他成员国;

(2)我国海外投资迅猛发展,客观上为银行跨国经营提供机遇。银行的跨国经营与企业的跨国经营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的海外经营需要本国银行分支机构的服务,尤其是在海外投资经验不足时,我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更应努力为海外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贷款、贸易结算、非贸易结算、保函、证券发行、市场信息咨询等方方面面,因此,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机遇;

(3)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国银行跳跃性发展提供机遇。网上银行作为新鲜事务,同时来到中外资银行面前,中资银行虽有差距,但也是在差不多同一条起跑线上。

二、我国商业银行海外经营的战略选择

(一)制订全球化战略目标

(1)股东国际化。股东既投入资本又可以成为客户,一举两得。同时,引入国外股东还可以硬化约束机制,对我国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争取到境外上市应该是国际化目标之一。但许多国家对银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商业存在)有股权限制,目前完全自由化承诺的国家数量只有26个。所以采用合资的方式可以作为第二目标选择。

(2)客户国际化。服务于本国企业应成为首选目标,一是追随本国的客户,二是领先于本国的客户,帮助客户完成进入该国市场前的准备工作。其次是服务于当地客户。

(3)雇员国际化。分支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从总行派出或从本国其他分支机构抽调外,其他的一般人员则可以录用当地员工,高级管理人员可以考虑在全球范围内招聘。

(4)机构国际化。目前,除了中国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较分散以外,其他几家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国际金融中心。就近期目标,一是可考虑在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行等高级形式的分支机构;二是在与我国具有密切经贸关系的区域金融中心设立代表处的形式的分支机构;三是在独联体、中东、非洲、南美、东欧等发达程度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设立行或代表处等形式的分支机构,以备后期发展。

(5)业务国际化。由于我国银行国际化大致还处在国际银行向跨国银行迈进的阶段,有的还处在创立期,目标可定为批发业务的国际化,同时积极拓展业务品种。

(6)利润国际化。业务的国际化。其直接结果是改变了银行的利润形成结构,机构的国际化并不必然带来利润的国际化,所以,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一定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不能任其亏损。

(7)管理国际化。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单从本土的角度出发,统一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而在具体操作上各国差异大,应该实行“本土化”。

(二)业务拓展战略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仅限于商业银行的国内业务,并没有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境外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以及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加以限制,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在境外发展全能银行业务。近年来西方主要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渐放松对商业银行参与证券和保险业经营的限制,同时随着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增强,混业经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我国银行如不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将难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立足。

业务拓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从广度上看,银行必须扩张自己的业务范围,通过业务范围的扩大获取范围经济效益。从目前从事国际结算和融资、外汇存贷款基础上拓展注入项目融资、证券经纪、国际并购咨询、衍生金融证券等新兴业务。从深度上看,银行应该在某个业务上获得全球或地区优势,通过专业化优势获取国际竞争力。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谋求综合化或多元化经营,以分散风险

。在综合化中突出专业化以作为银行的主导产品。在综合化和专业化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获得收益最大化和风险合理规避的平衡。当然,对于规模较小,资源有限的银行,应该重点发展某一方面的国际业务,即专业化,例如仅从事地区范围内的传统银行业务。

未来银行是网络化阶段,所以应致力于推动业务管理与n.的全面整合,加强产品研发能力与系统知识管理能力。同时,通过Intemet教育手段,加速银行内部的培训与对客户的产品培训。

(三)组织战略调整

组织包括部门结构和制度安排。组织战略调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

(1)部门结构。

银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一是银行的发展目标。如果是对目标市场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则应设立分行、附属行等高级层次的分支机构,如果只对目标市场涉足而己,则可选择代表处、经理处、行等低级层次的分支机构。二是业务量的大小和业务的性质。如果在目标市场业务量不多,发生业务的频率不高,可设行形式,如果业务量大,则可选分行形式。同时,业务性质也有影响,如果银行业务主要是零售业务,则分行或附属行较为合适,如果主要是批发业务,则可考虑设立附属行或行、代表处,如主要是服务性业务则可建立代表处、行等,如果业务复杂,则分行较为合适。三是银行本身的资金力量、管理力量和经验。如美银行本身实力较弱,则可选择行,随着实力的增强,经验的日益丰富,则可考虑代表处、附属行分行等形式,即由低到高的发展。四是东道国自由化程度。各国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承诺各不相同,如有些国家只允许外国银行拥有小部分股权,而不允许设立分行。

(2)分支机构的区位选择

一是根据区位优势理论选择海外机构的地区战略布局。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东道国的法律环境、金融管制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与母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依存度、社会政治稳定性、进出口便利等等,我国银行应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区位优势,在海外分支机构区位上有所倾斜:①向国际金融中心倾斜,这既可广泛地同其他国家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往来,又可获得更多的关于国际金融业务和管理方面的信息;②向业务量大的国家和地区倾斜,这与银行服务于国际贸易与投资相符合;③向东亚和亚太地区倾斜,东亚货币合作和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前景看好,APCE和亚太地区经济、贸易联系的加强,使得东亚和亚太地区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以大国身份在其中有着重要作用,我国银行应积极发挥地缘优势,分支机构向这两个地区倾斜;④向华侨集居住地倾斜。新晨

二是实施全球化战略目标,并分步骤进行区位拓展,第一步在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第二步在与我国具有密切联系的区域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第三步在东亚和亚太地区广泛建立分支机构,通过规模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第四步在中东、南美东欧等政治尚未稳定或发展程度不高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篇(6)

一、我国银行海外经营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初具规模,为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银行作为第一家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的国有银行,到2000年底,拥有559个海外分支机构,其中包括18家分行,代表处、财务公司等7家。90年代以来,四大国有银行在国际化方面都己开始起步并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为其未来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等几家较大的股份制银行都把国际化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

(2)资本实力雄厚,为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3)后发优势。在别人走过的路上,我们可以直接拿来许多东西,包括市场经济的经验教训、体制管理等等,我们不必从头走过,至少可以减少一些学习、开发成本。

(4)政府的支持

“走出去”战略是江总书记近几年来反复倡导的、我国在新形式下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目前,我国官方外汇储备超过2000亿美元,近几年来人民币币值稳定,同时综合国力的提高也使政府有能力支持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发展。

(二)劣势

不言而喻,外资银行的优势就是中资银行的劣势,这是从总体上和体制上而言的。

(1)员工队伍素质不高,专业化水平也有待提高,人才资源管理水平低,职业精神有待提高;

(2)外资银行拥有当今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手段和一流的装备,科学意识、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强;我国银行正处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型之中,到2002年才开始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

(3)外资银行以客户为导向,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及不同客户的需求选择高效益、低成本,高回报、低风险的业务产品和服务手段,业务组合性强,易做到群体化和个性化服务。而我国银行跨国经营还处在创立期,产品结构和功能相对简单,还未上升到客户关系管理层次;

(4)开拓、创新能力不强;

(5)外资跨国银行历史悠久,有成熟的银行文化和良好的团队精神,而且与跨国公司关系密切,具有全球性资源综合利用的便利条件,在客户竞争方面有相对优势。而我国银行跨国经营起步晚,建立关系网络有待时日;

(6)外资跨国银行经营范围广,广泛涉及传统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采用全能银行模式。我国银行跨国经营时主要从事传统银行业务,而对投资银行业务等涉及较少;

(7)我国银行跨国经营多采用行这种组织形式,而分行等高级形式偏少。行只是在其他国为自己行有关业务,本行对它无硬约束,但其形式简单,投资成本极少,所以成为最常见的形式。

(三)机遇

(1)按照《金融服务协议》,成员方对来自他方的金融服务商,应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给予国民待遇。在市场准入方面,每一成员国给予其他成员国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应不低于根据其承担义务计划表中所同意和规定的期限限制和条件。同时,还规定了透明度原则。我国己加入WTO,在开放我国金融市场的同时,我们也有了新的机遇,在享受“国民待遇”的条件下进入其他成员国;

(2)我国海外投资迅猛发展,客观上为银行跨国经营提供机遇。银行的跨国经营与企业的跨国经营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的海外经营需要本国银行分支机构的服务,尤其是在海外投资经验不足时,我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更应努力为海外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贷款、贸易结算、非贸易结算、保函、证券发行、市场信息咨询等方方面面,因此,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机遇;

(3)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国银行跳跃性发展提供机遇。网上银行作为新鲜事务,同时来到中外资银行面前,中资银行虽有差距,但也是在差不多同一条起跑线上。

二、我国商业银行海外经营的战略选择

(一)制订全球化战略目标

(1)股东国际化。股东既投入资本又可以成为客户,一举两得。同时,引入国外股东还可以硬化约束机制,对我国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争取到境外上市应该是国际化目标之一。但许多国家对银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商业存在)有股权限制,目前完全自由化承诺的国家数量只有26个。所以采用合资的方式可以作为第二目标选择。

(2)客户国际化。服务于本国企业应成为首选目标,一是追随本国的客户,二是领先于本国的客户,帮助客户完成进入该国市场前的准备工作。其次是服务于当地客户。

(3)雇员国际化。分支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从总行派出或从本国其他分支机构抽调外,其他的一般人员则可以录用当地员工,高级管理人员可以考虑在全球范围内招聘。

(4)机构国际化。目前,除了中国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较分散以外,其他几家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国际金融中心。就近期目标,一是可考虑在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行等高级形式的分支机构;二是在与我国具有密切经贸关系的区域金融中心设立代表处的形式的分支机构;三是在独联体、中东、非洲、南美、东欧等发达程度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设立行或代表处等形式的分支机构,以备后期发展。

(5)业务国际化。由于我国银行国际化大致还处在国际银行向跨国银行迈进的阶段,有的还处在创立期,目标可定为批发业务的国际化,同时积极拓展业务品种。

(6)利润国际化。业务的国际化。其直接结果是改变了银行的利润形成结构,机构的国际化并不必然带来利润的国际化,所以,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一定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不能任其亏损。

(7)管理国际化。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单从本土的角度出发,统一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而在具体操作上各国差异大,应该实行“本土化”。

(二)业务拓展战略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仅限于商业银行的国内业务,并没有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境外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以及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加以限制,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在境外发展全能银行业务。近年来西方主要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渐放松对商业银行参与证券和保险业经营的限制,同时随着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增强,混业经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我国银行如不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将难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立足。

业务拓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从广度上看,银行必须扩张自己的业务范围,通过业务范围的扩大获取范围经济效益。从目前从事国际结算和融资、外汇存贷款基础上拓展注入项目融资、证券经纪、国际并购咨询、衍生金融证券等新兴业务。从深度上看,银行应该在某个业务上获得全球或地区优势,通过专业化优势获取国际竞争力。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谋求综合化或多元化经营,以分散风险。在综合化中突出专业化以作为银行的主导产品。在综合化和专业化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获得收益最大化和风险合理规避的平衡。当然,对于规模较小,资源有限的银行,应该重点发展某一方面的国际业务,即专业化,例如仅从事地区范围内的传统银行业务。

未来银行是网络化阶段,所以应致力于推动业务管理与n.的全面整合,加强产品研发能力与系统知识管理能力。同时,通过Intemet教育手段,加速银行内部的培训与对客户的产品培训。

(三)组织战略调整

组织包括部门结构和制度安排。组织战略调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

(1)部门结构。银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一是银行的发展目标。如果是对目标市场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则应设立分行、附属行等高级层次的分支机构,如果只对目标市场涉足而己,则可选择代表处、经理处、行等低级层次的分支机构。二是业务量的大小和业务的性质。如果在目标市场业务量不多,发生业务的频率不高,可设行形式,如果业务量大,则可选分行形式。同时,业务性质也有影响,如果银行业务主要是零售业务,则分行或附属行较为合适,如果主要是批发业务,则可考虑设立附属行或行、代表处,如主要是服务性业务则可建立代表处、行等,如果业务复杂,则分行较为合适。三是银行本身的资金力量、管理力量和经验。如美银行本身实力较弱,则可选择行,随着实力的增强,经验的日益丰富,则可考虑代表处、附属行分行等形式,即由低到高的发展。四是东道国自由化程度。各国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承诺各不相同,如有些国家只允许外国银行拥有小部分股权,而不允许设立分行。超级秘书网

(2)分支机构的区位选择

一是根据区位优势理论选择海外机构的地区战略布局。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东道国的法律环境、金融管制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与母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依存度、社会政治稳定性、进出口便利等等,我国银行应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区位优势,在海外分支机构区位上有所倾斜:①向国际金融中心倾斜,这既可广泛地同其他国家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往来,又可获得更多的关于国际金融业务和管理方面的信息;②向业务量大的国家和地区倾斜,这与银行服务于国际贸易与投资相符合;③向东亚和亚太地区倾斜,东亚货币合作和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前景看好,APCE和亚太地区经济、贸易联系的加强,使得东亚和亚太地区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以大国身份在其中有着重要作用,我国银行应积极发挥地缘优势,分支机构向这两个地区倾斜;④向华侨集居住地倾斜。

二是实施全球化战略目标,并分步骤进行区位拓展,第一步在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第二步在与我国具有密切联系的区域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第三步在东亚和亚太地区广泛建立分支机构,通过规模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第四步在中东、南美东欧等政治尚未稳定或发展程度不高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篇(7)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8-102-02

一、中国汇率改革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对人民币汇率机制实施改革:

(一)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二)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三)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四)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萧条,许多西方国家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巨大压力。与一些发达国家情况正好相反的是,中国经济却持续高速增长。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和不断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成为推动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原因。以美国和日本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出口商以“不公平的低价”抢夺世界市场,通过日益扩大的出口规模向发达国家输出通货紧缩,从而损害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利益,由此逼迫人民币升值,并进而将这一经济问题转变为政治责难,向中国施加压力。

二、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

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弹性不断增大,企业涉外经营面临的汇率风险逐步显现,部分企业能够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应对汇率波动对涉外经营的影响,但同时也有不少企业仍存在汇率风险意识薄弱、风险管理能力欠缺等问题。目前,部分订单加工贸易型进出口企业的利润维持在5%左右,随着人民币中间价升值幅度已经超过5%,如果出口的产品不能同步提价,这类企业的利润将变为零。

随着人民币升值,出口商的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均会相应提高。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利润的下降将严重影响出口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如果出口商为维持一定利润而提高价格,将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的提高,特别是目前我国主要以极易替代的制造业产品出口为主,一旦出口受阻,极易发生制造业向国外转移,从而失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与此同时,国际贸易领域新的保护主义又不断抬头,一些发达国家设置各种非关税壁垒如环保标准、质量标准、技术和卫生标准等对进口实行限制,并滥用反倾销手段保护其国内市场,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很容易受到反倾销措施的限制,出口形势并不乐观。

三、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许多公司开始从事国际活动,如出口、建立跨国资源基地、与外商合资以及在国外建立生产和销售的分支机构。这些公司的现金流对汇率变化非常敏感。管理经营风险的目的就是在汇率波动时保持现金流的稳定。

面对现在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不断升值以及种种规避经营风险的方法,企业该如何去选择正确的措施和方法呢?

(一)选择低成本的生产基地

根据零售轮转理论,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涵盖了商品购、存、销流转过程所有环节上的成本和费用控制。

1、进货成本控制。在进货方面,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做法降低成本:一是采取中央采购制,尽量实行统一进货。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销售的高知名度商品,一些国际知名企业一般将一年销售的产品一次性签定采购合同。二是买断进货,并固定时间结算。由于市场的变幻莫测,为了规避经营风险,许多商家纷纷采用代销的经营方式,把风险转移给厂家承担,但这也提高了企业的进货成本。三是和供应商采取合作的方式。由于采购量巨大,企业一般从工厂直接进货,并同供应商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电脑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提高效率,间接降低了成本。

2、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控制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因素。快捷的信息反馈和高效的物流管理系统可以使商品库存量大大降低,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企业成本自然降低。企业要想提高物流的效率,首先需要运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将为企业及其生产商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世界著名零售业巨头―沃尔玛的成本控制体现在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上。下面是沃尔玛在成本控制方面与同行比较的一些数据,从中可看出成本领先战略实施所形成的竞争优势。

沃尔玛在成本控制方面的水平

(二)灵活的资源政策

即使公司仅在国内拥有生产基地,通过选择低成本的原料,公司同样可以明显减轻汇率变化造成的影响。一年来人民币汇率上升7%,原材料价格上涨5%,工资价格上涨20%左右,这导致出口价格要提升12%到15%;在玩具、家电等行业,近几年除了上述成本增加外,国家出口退税降低造成的成本超过了5%。随着人民币相对美元的不断走强,不少国际企业在逐步减少中国的产品订单,而增加了在印度的采购量。沃尔玛国际事务部总监Beth Keck在广州讨论采购与全球制造的问题时,谈到决定沃尔玛采购订单决策的因素很多,“有采购价格、供货稳定性、采购道德等”, 在贸易环境变化下,沃尔玛并不希望供应商把生产成本的变化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是通过生产管理环节消化掉。这意味着,在终端消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沃尔玛减少生产成本高企、利润微薄的中国产品的订单,将成为必然。

在这点上,国内一些家电业的企业也已经开始有所行动,四川长虹就首先在捷克建立了生产基地,此外,长虹还在美国、法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到2010年,长虹力争海外销售收入占公司总销售收入的30%~50%,自主品牌比重达到20%~50%。

国内企业海外设厂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海尔在海外已经有13家工业园,美的除了生活电器在越南的基地外,目前其空调业务也与俄罗斯列宁格勒签订了合作协议,微波炉与白俄罗斯合作建立了60万台的新工厂,环境电器也在酝酿在泰国投资设厂。

(三)市场分散化

这里我们不妨再以《财富》杂志所评选的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企业作为例子。沃尔玛自l991年开始从美国向海外拓展以来,一直大力推行全球化。1993年,沃尔玛海外商店的数量仅占全部商店的1%,到了1998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18%。1995~1998年期间,公司5%的收入增长和4%的利润增长都来自海外经营。

在走出美国市场的过程中,沃尔玛有多个市场可以选择:欧洲、亚洲或是其他西半球的国家。决定进入哪些市场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其中需要考虑3个重要因素:第一,企业是否具有必要的财务、组织和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和资源。第二,企业能否将成熟市场中学习到的经验应用到新的市场中去。第三,就是企业能否通过市场的分散化经营来规避汇率变化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四)通过金融工具规避经营风险

以上3种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在一定程度都存在其自身的限制,他们都需要企业拥有一定的规模,从而产生规模效应去降级生产以及销售成本。但是通过金融工具特别是现在一些逐步在市场上推出的金融衍生产品去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却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够应用的,也特别符合当今中国出口类企业规模小,数量大的特征。

从理论上比较成熟的市场上来说,规避汇率风险手段包括:远期合同、借款保值、掉期保值、平衡责任、保理业务和外汇期权等。中国避险业务还不发达,但随着汇改和企业风险意识的提高,可使用的工具会逐步增多。去年8月9日,10日中国人民银行就连续出台了《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汇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以此提高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并为银行和企业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

格兰仕集团副总裁曾和平介绍,自2005年汇改以来,企业设立了专门的风险防范机构,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增加外汇管理的人才。今年以来集团主要采用无本金交割加远期结售汇来规避汇率风险。目前已用这种方式做了五六千万美元的业务,效果不错。集团根据自己判断对未来汇率变动走势的判断,选择外汇交割时间,即可以通过结汇来规避汇率风险,又可以获得较普通远期结汇更好的价格。

广东志高空调股份公司财务总监则表示该公司已经在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办理了远期的结售汇业务,进行套期保值。

但是,目前中国企业中真正开始合理利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企业并不多,从《财务总监》杂志最近一次调查中可以发现,在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问题上,绝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者对于采用诸如“远期外汇(合约)锁定”、“远期结售汇”等办法应对人民币升值有一定了解,但是使用过的人不超过三成。只有一成多的人对市场上的金融工具一无所知。

除此之外,企业还可通过一些其他办法适当降低汇率风险。

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家讷加・塞文(Nejat Seyhun)建议,在美元汇率逐渐下滑的情况下,“增加美元贷款”是上策。这一建议对于预期人民币升值的企业而言同样适用。去年从中国进口大约200亿美元的零售业巨鳄沃尔玛就采取了这样的策略,副总裁菲斯西蒙斯介绍说,该公司计划今年大幅增加美元贷款,从去年的10亿美元上升到今年年末的55亿到60亿美元。许多企业也认为,现在是增加进口的时机,“增加进口材料抵消以外币计价的收入损失”或者“改变原料购买方式,以美元而不是人民币结算”。

同时企业也可以考虑利用海外企业。有境外公司的企业可以考虑合作,如购买国际市场上的NDF(不可交割人民币远期)产品,用未来更低的价格付现在的钱;出口企业应该主要融资外币,而不要融本币,可以将外汇应收帐款抵押给银行贷外汇,以后还外汇来规避人民币汇兑风险。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就是通过其跨国公司的地理多元化分布,来规避布局单一所带来的单一货币汇率变动风险。

四、结语

2007年,对于“中国制造”来说是内外交困、历经磨难的一年。面临国内密集出台的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涨价,以及国外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美国次级债或影响国际市场需求等一系列挑战,不少企业都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挑战。

但是,中国在2008年的总体出口形势将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仍将支撑、主导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命脉。中国企业也应该在这次人民币升值的形式下,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和金融工具去很好地规避汇率变动所带来的经营风险,从而实现企业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而从长远来看,中国制造业只有提高自有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这样即使人民币升值到100元兑6美元,企业的竞争力将依然存在,就像目前的三星、索尼一样。中国出口企业的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切奥尔 S・尤恩,布鲁斯 G・雷斯尼克.国际财务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尹平.经营风险与防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李蔚,刘兆和.营销安全的主要内容[J].商业研究,2000,(8).

[4]何文炯.风险管理[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篇(8)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关于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研究所有结论几乎都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处在跨国经营的战略性机遇中。2007年以来,金融危机的阴影逐步显现并快速蔓延,导致全世界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并对全球各开放经济体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作为国内外贸易、投资的资金媒介和巨额海外资产的持有者,不可避免的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相比较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动机、影响和经营策略进行的研究而言,对我国商业银行到海外经营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集中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其受到重视不足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银行的海外业务所占比例仍然较小,与国外成熟大银行集团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同时受制于这方面公开资料数量有限,部分研究引用的数据相对陈旧。因此,本文试图在金融危机这一经济周期的特殊阶段,通过翔实数据总结和分析当前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环境和现状,探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造成的影响和冲击,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面临的挑战和出现的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银行业整体实力的增强,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日渐得到业界的公认。银行作为经营资金和风险的企业这一特殊角色,决定了其资产和业务的全球配置和风险的全球分散的迫切必要性。金融危机改变了国际银行业的原有布局,导致世界金融市场地位的重新洗牌,为中国商业银行趁机抢占市场份额、壮大规模提供了新的机会。但国际金融机构之问的激烈竞争,并未因为大银行的巨额损失而减缓,反而由于实力的接近、差距的缩小显得更加激烈。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活动较普遍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是:

1.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数量普遍不足且层次偏低

根据各银行披露的2008年度财务报告或报告摘要,各银行海外机构总数如表1所示。

控股机构大多属于我国银行在东道国收购的当地银行。控股银行等同于当地银行,具备独立法人地位,而分行如果发生纠纷,需以总行参与诉讼。海外分行和控股机构可以独立开展业务,比如吸收存款等,而代表处只能建立海外客户和总行的联系,不能独立开展业务。

从表1看出,只有中行和工行在海外的网点布局已经初具规模,正在向跨国大银行集团的行列迈进。其他各银行的海外机构布局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特点是机构数量少,且层次普遍偏低,实力有限,尚不足以应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海外机构的数量、层次、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不仅是跨国银行集团实力的体现,更是银行业务国际化趋势的必然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商业银行十分有必要加速其海外机构、网点建设。

2.海外机构的地区分布多偏重于金融中心地区

邓瑞林对我国商业银行海外网点的地区分布进行了描述,认为我国银行的海外分行可以将国际金融中心、周边国家和双边贸易较活跃地区、华侨聚集区作为主要区位。在此基础上,根据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和新特点,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的地点分布特点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1)发达国家及相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地区,是我国银行海外布局的最主要焦点。如纽约、巴黎、法兰克福、东京、瑞士、新加坡及香港等。

(2)周边国家和其他与我国贸易往来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于俄罗斯、韩国、印度、越南及其他东盟地区等。

(3)重要的旅游、留学、投资来源和目的地国家和华侨聚集区。这两类地区往往没有明显的界限。如加拿大、意大利、荷兰、巴西、南非、中东地区等。

(4)广泛用于企业注册的低税率地区。如卢森堡、开曼群岛等地区。这些地区的特点是当地税率很低,并且往往拥有严格的保密法。

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设立海外机构最优先考虑的地区是金融中心地区。其原因是我国银行的国际机构布局尚在开始阶段,而海外金融中心最能体现一种以点带面的效果或区位优势。但是这并不能掩盖我国银行国际机构覆盖面的不足。有理由相信我国银行在下一步的海外扩展计划中,其网点的密度和覆盖面积将会进一步提高。

3.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逆市布局

与学者对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战略机遇期的看法相同,各银行在金融危机时期,仍然保持了扩展海外机构和业务规模的热情。中国工商银行在2008年度顺利完成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和澳门诚兴银行,悉尼分行、纽约分行、工银中东和多哈分行在年内也相继成立。中国建设银行设立纽约分行和伦敦子银行的申请、悉尼代表处升格为分行的申请已经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招商银行的第一家海外分行在纽约开业,在2009年1月该行又完成了对香港永隆银行的强制性收购。值得一提的是,招商银行纽约分行是在J991年美国颁布《外资银行监管加强法》以来,第一个获得美联储准入的中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仍未停止迈向国际市场的步伐,体现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和增强,表现出对海外业务的充分信心。

4.海外机构的资产规模和净利润贡献普遍偏低,受金融危机冲击明显

资产规模和净利润贡献是衡量海外机构业绩和经营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截止2008年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资产总额和净利润情况如下(见表2):

根据各银行公布的年报数据,虽然各行海外资产规模大小和比例存在较大差异,但普遍能够看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已经充分显现出来。其中中国银行的情况最为明显。中国银行曾作为我国的外汇专业银行,是我国海外机构数量最多,海外业务量最大的银行。在2008年度,该行港澳地区资产上升7.9%,除港澳以外的境外机构资产上升147.2%,但同期港澳地区机构净利润降幅高达81.19%,除港澳以外的境外机构净利润也下降59.0%。即使是海外资产占比只有0.61%的农业银行,也难以从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其海外机构的净利润占全行利润的比例由1.01%下降到0.17%,利润额更是从7.92亿元下降到0.92亿元,降幅达88.38%。仅有招商银行在2008财年境外机构净利润实现了155%的大幅上升,原因与该行本年度内纽约分行的成立和收购香港永隆银行的扩张动作有关。

5.金融危机中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投资遭遇屡屡碰壁

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最直观的体现莫过于国内金融机构在海外投资、并购活动中遭受的挫折。2008年,多家银行均在

年报中披露了其海外投资不同程度的损失或提取巨额拨备。拨备源于持有美国次级住房贷款支持债券(Sub-prime Resi-dent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Alt-A住房贷款支持债券、结构化投资工具(SIVs)、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的相关债券、公司债务抵押债券(Corporate CDOs)等证券存在的减值可能。2008年度,中国银行为此提取减值准备44.6亿美元,工商银行提取19.17亿美元、建设银行提取10.13亿美元、招商银行计提减值1.08亿美元,外币债券投资浮亏2.15亿美元,而平安集团投资富通(Forris)股权的账面亏损已高达227.89亿元人民币。稍感庆幸的是各银行均表示已妥善处理相关证券资产,其损失尚在可控范围内,但是这些数字敲响的警钟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下,各银行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的不足显而易见,运营经验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欠缺暴露无疑。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策略建议

1.继续扩张商业银行网点数量,调整机构布局、理顺层次关系

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数量和业务能力与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银行还有较大差距。在对目标市场充分分析和了解的基础上,有必要继续适当增加网点数量,开拓新的市场空间,而金融危机进入复苏周期,是我国银行海外版图扩张不可多得的良机。机构类型包括行、代表处、分行、在当地注册的控股子公司(附属银行)、参与当地银行的股权(战略投资)等等。并购方式可以快速进入目标市场,但需要一个流程复杂的整合程序,而且必须经过当地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批。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国外银行股价大幅缩水,以较低的价格并购国外商业银行的良机开始出现,而且由此能较快获得国外银行的技术经验和市场份额。设立分行的方式我国商业银行相对更熟悉,但分行不具备独立法人地位,且业务开展相对缓慢。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根据本行在当地的发展战略、业务范围和东道国的监管要求,根据不同情况考虑设置不同层次的机构。另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网点多集中在国际金融中心地区,网点布局不尽合理。在市场开拓时,可以优先发展和我国贸易较活跃的地区、人民币在当地较受欢迎的周边国家,以及东盟、非洲、拉美等地与我国双边贸易额居前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在两岸关系向好的大环境下,紧跟形势发展,争取尽快把业务开展到台湾地区。

2.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机制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经营的成败。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再次向人们展示了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重要作用。巴塞尔委员会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按照巴塞尔协议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健全高水平的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义务,注重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具体说来,应尽快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完善风险的计量、分析和控制机制,建立符合要求的信息数据库和风险计量模型。风险数据的积累并非一日之功。应长期坚持而非过分贪图短期效果。同时,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银行更有必要处理好传统业务和新型业务的关系,提高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

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还为银行资产和风险在全球的充分分散提供了机会,而外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更加集中地凸显出来,金融危机在这方面再次敲响了警钟。海外机构应该明确各部门、人员的权责,杜绝为贪图利益进行超出风险控制能力的过度投机行为。我国国内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国内银行经营混业业务的经验普遍相对缺乏。经营混业业务和衍生品业务时,应该及时处理风险敞口,并设立专门的机构对风险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认真吸取次贷危机教训,对国际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的变化时刻保持职业敏感。

3.转变经营理念,拓展业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海外分行处在国际化经营的最前线,是国内、国际经营文化冲突最激烈的地方。客户满意度是决定营销成败的关键,也是企业经营的核心要求。经营策略决定着效率,而效率又直接影响着客户的满意度。认清、正视继而努力弥补差距,是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广阔的海外市场,在提升经营水平方面应有的态度。

金融危机使各银行驻外机构的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如前所述,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大多设在金融业高度发达的金融中心地区,面临着国外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同世界上最先进大银行的直接竞争,而中国商业银行全球授信体系尚未构建完成,与国际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在遇到具体业务运作时,国内经营模式和国际市场要求难以兼容的情况不断出现。例如,国内外银行大多使用同样的授权管理原则,但在授权的具体化、精确化上差距十分明显。驻外机构的授权范围过大或缺乏精确,会造成海外分行的权限不明,甚至曾出现过严重的越权违规操作事件。而驻外机构的授权范围太小太严,则会有大量复杂的需报批事项出现,业务进程缓慢,影响客户满意度。驻外机构的授权细则需要认真研究和精确制定,充分考虑到各种变化,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加快审批流程。银行在进入目标市场时,应根据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群,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品牌效应,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4.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化视角和能力的经营人才

篇(9)

风险无处不在,任何企业的任何形式的投资都会面临或大或小的风险。因为母国和东道国属于两个不同国度,与母国相比,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当地人民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以及自然环境等有着很大区别,对于这些当地特有的因素,管理者和海外职工无法完全掌握,所以,比起国内投资,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所面临的宏观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所承担的风险也更加突出,那么,什么是海外投资风险?根据已有研究,可将海外投资风险定义为:企业在国境以外直接投资所获得的利润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以及导致企业海外投资运营变动或者降低企业盈利率的可能性。

目前,在海外投资风险方面,国内学者所进行的研究比较深入,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海外投资风险影响因素的单因素研究、海外投资风险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以及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等方面。

2海外投资风险影响因素的单因素研究

陈世贵从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即汇率变动)三个层面提出了我国海外投资外汇风险的防范措施。[1]韩涛、郝洪认为对于汇率风险合理有效的管理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从而大大增强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综合竞争能力。[2]舒先林重点研究了跨国石油投资的经济风险,认为经济风险主要根源于国际石油市场经济要素分离的基本矛盾,提出了通过实现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化战略来规避经济风险。[3]丁君风认为跨国公司的政治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的政治环境变化而引起跨国公司理财上的不确定风险,其实质是国家风险因素中的政治影响因素层面在跨国投资活动中的反映。[4]徐凯、王定贤对海外投资并购中的法律风险按照海外投资并购战略确定及计划阶段、并购实施阶段和并购后整合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海外投资并购实施阶段的法律风险主要出现在尽职调查、合同谈判、融资、签约后交割的过程中,在海外投资并购后整合运营阶段的法律风险主要出现在海外分支机构的设立、劳工和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公司治理及管控参与和“国有化”风险方面。[5]王晓静从微观角度研究了企业海外投资的经营风险,认为风险源于采购―投入的风险、生产过程的风险和产出―销售的风险。[6]

3从整体上系统分析海外投资风险,进行风险识别王文创、陈泰锋指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面临投资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和非商业风险,并将汇率风险划分在非商业风险的范围,认为中国企业在经济不发达、政治波动剧烈、对外汇进行管制的国家汇率风险较大。王凤丽认为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风险源于国际政治环境不稳定、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自身经验欠缺和风险管理意识的缺乏,防范这些风险需要做到:发挥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作用,重视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强化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意识,审慎使用并购方式,苦练内功,注重策略,掌握并购技巧等。[7]林婀苗、庄礼伟对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所包含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类,政治风险因素包括:东道国的政府质量与政治风险,东道国的政府控制与管理因素,东道国资源质量与资源风险,东道国人民对投资国的印象指数。经济风险因素包括:东道国国民收人及财富分配状况,东道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指数,外汇汇率的波动,劳动力供应及其成本,当地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倾向,来自第三国的经济冲击,国际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竞争对手的实力与竞争策略,原材料的供应及其成本。[8]李友田、李润国、翟玉胜重点研究了中国能源型企业海外投资的非经济风险,从风险来源的角度把非经济风险细分为政府干涉风险等8种风险,并提出了中国能源型企业应对海外投资风险的策略。[9]范秋芳、戴秀芝等认为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面临着地缘政治风险、政策法律风险、国际竞争风险和跨文化管理风险,因此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开展石油外交,尽可能了解和熟悉资源国法律法规政策,加强国际合作并且发挥企业文化的融合功能。常城、李萍、李慧认为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贸易所面临的国家风险主要体现在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风险四个方面。刘旭从企业的视角,以风险的直接性和间接性对投资风险进行区分,认为中国石油企业在俄罗斯和中亚地区进行油气投资时,面临着宏观和微观的投资风险,宏观风险体现在资源、市场、投资环境方面,微观风险体现在财务、社会方面,同时提出了应对投资风险的主要原则。

4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篇(10)

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其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从1993年起我国成为了石油的净进口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国。目前,要从三个方面保证我国石油储备:加大国内的勘探开发力度,但是国内没有大的油田发现而且国内油田开发的难度逐渐加大,成本也不断增加;依靠进口,但是我国主要从中东进口,大都是高含硫油,加工难度大,而且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太大,尤其中东的政局不稳会对我国的石油安全造成威胁;加大海外石油投资,利用资金或技术等优势分享世界石油资源。海外石油投资不仅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尝试,更是我国实施石油来源多元化战略、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稳定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6年,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经营着70多个油气投资项目,每年获得的原油权益产量近2500万吨,天然气权益产量近40亿立方米,海外油气生产初具规模。在业务领域上,也已经形成了从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到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国际油气贸易和装备出口等多元化经营格局。目前原油和成品油贸易已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运用长期供应合同、现货贸易、准现货贸易和期货贸易等多种贸易手段,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国内的需求。

二、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问题

通过10多年的海外石油投资活动,我国的石油企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在海外投资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对石油企业缺乏有了的资金支持,在审批程序、外汇外资管理制度和海外投资保险方面也限制了海外投资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受我国石油公司资本实力、技术力量和跨国经营管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及跨国经营管理体制上的障碍,我国的海外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投资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海外投资缺乏整体、长远的策略,国际化经营意识不强

目前这些大型石油公司在国际化经营方面,缺乏关于“往哪里走”、“怎么走”等问题的长远战略规划。在石油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时,没有长远的战略和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市场定位。目前中国石油企业要么没有国际化经营观念,要么对海外经营投资、扩张顾虑太多,国际化经营效果不理想。据有关部门调查,国有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约占2/3。这种局面的形成除石油企业缺乏“走出去”的经验外,与“走出去”缺乏明晰的战略思路和战略定位有着直接关系。

(二)投资成本过高,存在内耗

近年来,我国企业为了中标海外石油项目,普遍报价偏低,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投标,但当他们履行完若干合同后,才发现经过激烈价格竞争到手的项目利润实在太少,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石油集团收购哈萨克斯坦油田的案例。

中石油出资35亿美元购买哈萨克斯坦某石油公司的部分原油储量,并计划建设一条长3000公里的输油管线。中标以后,才发现项目投入资金太大,而依靠开采当地原油的收入,根本无法弥补巨额的支出,最终因成本过高而被迫搁浅,使企业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我国的三大石油公司,尤其是中石油和中石化由于没有统一的机构协调,往往竞争同一个项目,并且为了拿到项目内部相互压低价格,造成内耗,降低了利润空间。

(三)可行性评估过于粗放

海外投资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各种风险,如油价波动、汇率波动和合作方政局的稳定性等。不成功的国际合作项目,尤其是在国外执行的合作项目会造成远比国内项目大得多的经济损失。由于迫切走出国门的需求,在进行可行性评估的过程中企业会有意无意的往乐观的方向进行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评估。另外是由企业由于对海外投资地区的不了解,在进行评估过程中出现误差,导致项目决策性的失误。新星物探在伊朗进行项目时就由于不了解当地山路较多的地貌而对项目评估出现失误,造成运送设备上山的成本就高于合同的预算金额,损失惨重。

(四)缺乏国际化经营的专门人才

目前我国石油行业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大多数人知识面相对狭小,技能比较单一,懂技术的不懂英语,会英语的又不懂技术。而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一定要有雄厚的国际贸易人才。要能够懂得相关的国际法规,熟悉和了解当地的法律环境。目前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急需大量国际性经营的人才,但企业对人才投资力度还需要加大,而且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培训机制。

(五)投资结构与方式不太合理

中石油在海外投资时主要业务集中在上游,下游投资比较少;而中石化优势在下游炼油加工,在国外市场的选择上游资源比重明显不足。中石化在勘探开发、炼油营销、化工业务占用资本的构成比例为255025,而国外三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壳牌、BP)三块业务占用资本比例约为523315,两者相比较,中石化油气勘探开发明显不足。在这种投资结构下,不利于紧密上下游的业务,降低成本、抵御风险。

(六)信息化建设不足

信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投资汇报率是难以计算的,它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具有倍增的作用,尤其对于石油企业的跨国经营来说,它更是一种稀缺资源。谁能够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占领信息渠道的制高点,谁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企业内部信息化不足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外部的信息不足不仅不利于我们获得的海外投资的信息,也会影响我们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的能力。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石油企业无论在内部还是外部信息化建设都存在明显不足。

三、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对策研究

为了解决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石油企业要修炼内功,提高自身对海外投资的决策、管理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坚持战略先行

三大石油公司各有其业务上的优势,世界几大产油区的投资环境也各有不同,石油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分析各个地区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即SWOT分析),确定在海外投资的战略,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及投资重点。向国外的大型石油公司学习,自觉地以市场的需求为中心来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不仅要有5年计划,还要有10年的长远战略规划,从而使企业的海外投资有较好的前瞻性,确保企业长期稳定的开拓海外市场。

(二)转变观念,以质取胜;政府介入,减少内耗

以报价低取胜,明知亏本也要拿下项目这是进行海外投资的初期为了“走出去”开拓市场的权宜之计。在经过10多年的摸索之后,在有了海外投资的经验、成功的模版时,就要把重点从以报价取胜转移到以质量取胜了,树立品牌,不断地开拓市场。另外由于三大石油公司是分散决策的,没有形成一致对外的整体行动。此时政府应该出面介入,减少内耗情况的发生,促成企业在海外投资上的相互合作和扶持,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三)严谨的进行项目可行性

海外投资比国内投资复杂的多,风险也大得多,因此评估海外投资的评估部门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精通项目评估的技术专家、经济专家和外经外贸专家队伍。项目评估必须真正从项目的原始数据、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出发,做出客观的评价以供决策者参考,应当摒弃项目评估是为领导的项目立项决策找论据、做文章的做法。决策者必须充分尊重项目评估部门的评估结论,确实以该结论作为决策的依据。准确的评估可以降低和规避不应有的风险,决不能因为要急于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或为了承揽到某个项目而降低评估标准。

(四)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储备跨国经营人才

不断提高石油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人才是关键。石油企业必须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复合型的跨国经营人才,迅速改变目前我国石油职工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人才短缺的问题。

培养人才,除选派一些年富力强、熟悉业务、懂管理且有外语基础的人到高校接受系统的培训外,更要重视选派人员到成功的跨国公司学习与锻炼,参与跨国经营的具体业务,从实践中培养才干,积累经验。

(五)优化投资结构,分散经营风险

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时要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一体化可以紧密上中下游业务之间联系,保证原材料供给、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减少税负等。

另外,一体化石油公司还可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平衡经济周期对企业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当油价走低,油田亏损,但是炼油、化工及销售盈余;油价高,炼油亏,但油田和销售盈余。根据埃克森美孚2003年年报,其上游、中游及下游业务的固定资产比例为631。上游的开采业务为炼油业务和化工业务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一方面节约了采购成本;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资源安全和减少石油价格波动的风险。埃克森美孚80%以上的炼油厂与化工产品和油生产部门建在一起,炼油厂生产的产品直接供给下游的化工生产部门和油生产部门,提高了生产效率。我国石油企业还可以借鉴跨国石油公司的经验,在把资金集中在比较熟悉的几个投资领域的同时,坚持上游勘探开发和下游的炼油、销售一体化经营,分散风险,获得较高的收益。

(六)加强信息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信息化对石油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减少决策失误,降低企业风险,实现集约化资源管理和全球化生产经营,提升国际化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多数石油企业获取的国际石油市场信息大都是间接信息,而非一手的直接信息,信息渠道不畅通,不具备快捷、高效的信息系统。对此要通过各种机会充分利用国际信息网络,发展与各石油国商务处、石油公司以及国际性的协会组织的联系,创造条件,利用国际大型咨询公司的信息,加快建立自己的国际市场信息网络,以便及时获得准确可靠的国际石油市场信息,并按照信息渠道快捷化、信息处理高效化、信息来源准确化的要求,确定有关部门专职负责。目前三大石油企业都意识到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必须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构筑起强有力的企业信息化支撑平台。

四、总结与展望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10多年的摸索中,已经在海外投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得到了不少经验教训,这为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在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面临着内部经营管理上的不足的问题,但是相信随着我们海外投资活动的进一步开展,石油企业自身的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会逐渐增加,为我国的石油供应及石油安全做出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士运,袁怀雨.中国石油海外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J].资源产业经济,2005(11).

2、王琳,王利国.国外石油公司项目风险管理借鉴[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3).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国际投资概述

国际投资又称“境外投资”或“海外投资”,是指投资者将其资本投放到本国之外,以获得收益的经济行为。国际投资方式主要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国外经营企业,通过直接控制或参与其生产经营管理以取得利润的投资活动;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购买外国股票、债券等,获取证券投资的股息或债息等。本文主要介绍对外直接投资的文化风险及其风险评估与管理。

二、文化及文化差异

1.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狭义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具有民族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2.文化差异

荷兰文化大师吉尔特·霍夫斯塔德在对IBM公司50种职业、66种国籍雇员的11.6万份问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四项描述各种文化差异的指标,即: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度与女性度。

中国学者在对世界各地的23个国家的学生的研究中得出文化差异的第五个指标: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以上研究表明,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中即包含真理的差异也包含德行上的差异,且这种差异性根植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很难轻易被改变。文化差异是由各国的历史传统以及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所导致的,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这种文化的差异和企业文化类型的多样性相兼容。

三、文化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的背景下,企业在异地、异国开展经营活动,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也日益多样化,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投资风险也成为企业在国际投资上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如何有效地控制文化风险成为国际投资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国际投资中的文化风险因素

1.1信息理解差异风险

由于不同国家语言、宗教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国际投资中,经常出现由于双方沟通障碍,导致在工作方式、人员配置、市场开发和内部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分歧,从而无法保证公司的有效运营。例如,在亚洲的企业文化中一般都将员工加班加点视为工作积极的表现,但在西方国家则把员工加班加点看作其违规或无能的表现。当不同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处于矛盾和冲突的时候,沟通就会变得困难重重,甚至导致误解,这些误解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严重影响管理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效果。文化误解在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轻则会带来误会,重则会导致冲突,使跨国经营目标难以实现,导致国际投资以失败告终。

1.2种族、民族差异

种族和民族的差异会使进入东道国进行国际投资的跨国企业管理人员,具有较为强烈的民族优越感,从而固守本民族文化和传统,有偏见地对待他国的文化和传统,这种民族优越感、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是跨国企业管理文化风险存在的普遍根源。

持有民族优越感的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常常倾向于采用单一的、以母国为中心的管理方式,移植或照搬母公司在本国或他国的成功经验,忽略或不能充分考虑本土文化斥求,也不能改造产品以使其适应特定市场的特殊需求,国际投资只以盈利为目的,本土员工既得不到接触核心技术的机会,又享受不到升迁的待遇。这种倾向在海外经营中不利于国际投资的跨国经营,在企业经营目标上国内母公司和海外公司难以统一,同时也不利于适应当地的社会文化,无法及时针对东道国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1.3管理差异风险

管理差异风险是由于不同文化导致的管理方式、管理风格以及不同文化的管理人员之间不能协调工作而带来的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国际投资经营时遇到的最大障碍。跨国企业在境外投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在东道国所采用的管理模式、管理行为能否为当地的雇员所接受,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和能否得到贯彻执行。因此,如果不了解本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而采用以母国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往往会带来管理上的风险。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人具有不同的价值念、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等,在企业经营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态度。

1.4产品需求差异风险

文化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欲望和消费行为,并最终决定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消费习惯、消费偏好和消费行为,这种差异决定了市场需求的差异。如果忽视文化差异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仅从自身文化出发来进行国际投资经营,跨国经营企业将难以生存和发展。例如德国人比较偏重产品的质量,而日本人则注重产品的外观样式,在两国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就有很大的不同。

2.国际投资中的文化风险控制

2.1正确认识文化差异

国际投资者应该正确认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认真分析其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不同,以及不同层面上的文化差异,在进行跨国投资之前,要充分认识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异,对东道国的文化特征、惯例、风俗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两国文化的差异,最终确定在东道国的经营方式和需要提供的产品类型,根据差异分析制定出一系列的经营方法和经营目标。

2.2加强跨文化沟通

为了更好地控制文化风险,企业应加强跨文化的沟通和培训,包括对对方民族文化及原公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跨文化沟通与冲突的处理能力培训;大力提倡、推广应用国际化工作语言,并进行语言培训,在企业内部形成学习与使用多种语言的风气;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员工的文化敏感力和文化适应性等。这些工作可以促进跨文化沟通技能的提高,改善管理人员与当地员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管理者更快地适应新文化和新环境。

2.3制定风险控制战略

文化风险是企业国际投资经营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跨国企业应积极制定风险控制战略。综合比较母国和东道国的文化差异,确定一种优势主导文化,并以此为主导制定企业文化战略,调整经营战略,积极适应当地文化,降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经营风险。企业的经营投资应该是随着环境改变而改变的,通过不断吸收外部文化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调整企业的经营,适应环境的企业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当然文化适应并不代表要被动、消极地妥协或服从,有时也要采取文化融合战略,利用企业自身的影响力,积极推动文化互动,在吸收当地文化的同时,向当地市场传递企业自身的经营思想和理念。

2.4实施本土化战略

本土化是为了适应当前所处的环境而做的变化,通俗讲就是入乡随俗。在国际投资经营中反映出的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以消费者为核心,而不是以商家的喜好、习惯为准绳,企业规范必须随地区性变化引起的顾客变化而改变。本土化经营是企业避免文化冲突,降低文化风险,顺利进行国际投资经营的重要保证。企业经营本土化战略带给跨国公司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包括确立在东道国长期发展的“合法”地位;奠定低成本扩张的基础;增加了当地劳工的就业机会等,企业本土化经营可以有效避免当地企业、员工的抵触行为,减少母国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时所产生的文化冲突。

四、结束语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际投资逐步深入到各个国家、各个领域,其所面临的文化差异也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过程中不仅要对投资的政治风险、经营风险进行分析,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风险更不能忽视。企业在从事国际投资经营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文化上差异,运用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手段,才能在国际投资经营活动中将文化冲突所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在不同文化的撞击、冲突和融合中,只有契合文化的经营才是最佳的经营。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M·霍杰茨弗雷德·卢森斯.文化战略与行为(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马尔科姆·沃纳.跨文化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