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浅谈德育的重要性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5 16:10: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浅谈德育的重要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浅谈德育的重要性

篇(1)

高中阶段的学生除了要应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之外,还要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在高考之中发挥失常并不是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不够,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在思想方面出现了问题,顶不住高考的巨大压力,缺乏战胜高考的必胜决心和顽强的意志。所以,教师在高中阶段的政治教学中要给予德育以充分的重视。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教学努力而建立起强大的内心来。

一、德育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

顽强的意志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并不是要直接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这中间要经历三年这样一个看似短暂却又十分漫长的过程,很多学生在高中最初阶段成绩优异,学习状态饱满,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压力的临近,很多学生的意志力明显不足,学习成绩下滑严重,当压力来临的时候甚至出现崩溃的现象,这是每一个学生也是每一个教师的遗憾,所以我们要在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的意志和品质进行着重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建立起顽强的意志,以应对高考备考中漫长而艰巨的学习历程。

二、德育能够培养学生平和的心态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良好的心态也是十分必要的,很多学生由于在之前的学习中并没有遇到太多的困难,而当突然遇到困难的时候,心态不免出现失衡的现象,情绪也会出现较大的波动,进而影响自己成绩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态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够以一个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战胜这个艰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迎接最终的胜利。

总而言之,在高中阶段的政治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德育以充分的重视,因为即便是我们的学生具备了过硬的知识储备也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取决于我们的学生内心是否强大,而这恰恰是德育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我们的德育学生的意志和品质能够得到充分的增强和提升,学生学习的心态也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让学生能够时刻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每一天的学习。

篇(2)

    现今独生子女普遍,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抱有“他打你一拳,你也还他一拳”的错误心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对幼儿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家长的教养行为来实现的。因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一般是最坦率而无掩饰的。幼儿模仿性强,辨别力差,家长一些不良的、错误的言行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如,家庭中父母“过度关心、过度替代、过度教育、过度要求”等错误的教育方式,结果使一部分幼儿成为依赖性强,缺乏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道德约束力,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胆怯、粗暴。因此家长必须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使他健康成长,避免出现心理畸形。

    二、家园联动,经验共享

    由于幼儿园、家庭密切联系,使原来的家庭配合幼儿园教育变成为家园同步教育、共同教育。这不但对幼儿的德育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对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孩子与家长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学习;家长与教师在互相沟通中,同步教育孩子。但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窗、组织相关的专题讲座,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陶冶幼儿的道德情操

    首先,每天幼儿入园时,园长、一名教师和保健老师都站在大门口迎接幼儿,互相问好,遇到有幼儿生病时,亲切询问耐心指导。教师之间互助友爱,同事之间谁家有困难互相帮助。班上有哪个孩子生病了,教师打电话问候安慰,条件许可时让幼儿也说一句安慰的话;有公益活动,教师带头给灾区捐钱捐物,积极参加助残活动;让大班的孩子帮助小班的孩子学穿衣服,扶着小班的孩子爬楼梯;让小班的孩子把自己喜爱的玩具送给大班的孩子玩;让快上一年级的孩子把图书送给小班的孩子看。通过营造愉快和谐的校园氛围,给孩子爱的熏陶,养成好的德育行为。再次,在图书角里多放一些《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白雪公主》等经典童话故事,让幼儿明白谦让、勇敢团结等道理。在区域角里,可以种些花草,饲养一些小动物,让孩子定时给花草施肥、浇水、拔杂草,学着喂养小动物,如给小兔子喂青草,给小鱼喂小虫子等,关心小动物,让抽象的道德情感变得具体生动,培养孩子爱护自然、关爱生命、勤劳勇敢、善良等的良好品质。

    四、打破常规领域和思维模式,渗透德育内容

    说到德育教育,我们就会想到社会领域。其实,社会领域不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唯一途径,我们可以渗透到其他领域中。如语言领域中有一个绘本阅读《彩虹的尽头》,故事中鸭妈妈说它的宝贝就是鸭宝宝,我就因势引导孩子们“你们是谁的宝贝?”,同时播放了班中孩子们与妈妈的照片,让孩子感悟妈妈对孩子的爱。因为这是一个半日开放活动,我还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让孩子尝试在集体面前大胆向妈妈示爱。孩子们一句句“妈妈,我爱你!”“妈妈,你也是我的宝贝!”让孩子们理解了在接受爱的同时也要付出爱,学会感恩、去爱别人;在科学和艺术领域中,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爱护和正确使用操作用具,学习分享、合作和互助的规则等都是渗透了德育教育的内容。

篇(3)

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传统美德代代相传,除去社会的约束外.更是中华民族重视德育教育的结果.从孔子授徒首开先河到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再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从《论语》到《师说》再到今天的素质教育,每个时期都有德育教育的身影,特别是在现代这个知识和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质的民族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站稳脚跟,才能发挥其应有的贡献。

德育教育优先于其它教育. 素质教育的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首先提出了德育教育,说明德育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没有了德育教育作为先提条件,就像地基不稳定的建筑,摇摇欲坠,没有了德育教育的教育,无论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都无法保证社会的正常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教育的长效性和艰巨性,知识可以武装人的头脑,但优秀的品德才是立人的根本。

德育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德育教育优先于其他教育。

德育教育已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为教育目的,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为最终的结果,使学生明善恶、晓礼仪、通优劣、知荣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德育的基础上开展其他的教育。

德育教育的结果决定了德育教育优先于其他教育。

德育教育的结果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这正是完成其他教育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良好的品质在其他的教育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我们说德育教育优先于其他教育,那么该怎样开展德育教育呢?

1.1 结合学校特点,多渠道开展德育教育.首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寓教于乐,寓德于课堂。课堂教学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更要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推进有重点地进行德育教育.其次发挥课外活动的辅助作用,以多样化的活动,多侧面,多角度的培养和教育学生.再次面向社会,开展共建活动,是学生认识社会的窗口,更是拓展学生视野的良好渠道,从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学校和社会相互补充,不但拓宽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渠道,同时也为深入开展德育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结合个人特点,多方法开展德育教育.现代社会的学校,学生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家庭.加之性格,经历,经济等状况的不同.就决定了学生自身情况的复杂性.在几千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提出过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学校的德育教育也不例外.必须适应学生的复杂性,要多方面,多样化,因势利导,区别对待.

2 德育教育中教师师德对学生的作用。

教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塑造人格的教程,因此,教师要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的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是教书育人者,教师对学生的发育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对学生在各方面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1 良好的师德,能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教育实践表明,教师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一代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理想的教师素质,不仅在智能方面具有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育技巧,浓厚的教育素养和较高的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在品格方面要具有嵩高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特别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要怀有一种真挚的爱,它是建立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前提。一个受学爱戴和尊敬的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师,他追求真善美的所作所为,会使学生积累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检是爱心升华的基础,有了这样情感体验,学生会产生相应的关心人、同情人、新生人的美好感情。这样教师也很容易引导学生并将这种美好的感情升华,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会把这种感情传播到每一个角落。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影响极大,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师德规范》为准绳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师表风范、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良好的形象、高尚的人格去熏陶感染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2.2 良好的师德,能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良好的师德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自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如果一位教师工作松懈,教学无方,行为不端,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即使拥有丰富的知识,恐怕学生也难以接受,因此学校应加强师德建设,作为教师也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思想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教师的学识也影响学生学习进步,故此教师只有博学多才、品德高尚、才能带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教师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把爱的种子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

3 德育教育中班级对学生的作用。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阵地,班级的信念、情感、凝聚力、行为习惯等等,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是任何优秀教师所不能代替的。所以,一个班级要树立良好的班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团结向上、高度的凝聚力、文明礼貌、、、、、、,这些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快乐、进取,只有这样的班级才能走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才能培养出国家的栋梁之才。

4 德育教育中学生之间的作用。

篇(4)

一、认真负责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缺乏的是经验,可我认为“认真负责”、“嘴勤脚勤”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这份责任感不仅来源于我的对这份职业的执着,更来源于我对孩子们的爱。所以我不仅要管理他们的学习,同时还要照顾他们的生活。对于每一个孩子我尽量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与呵护。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孩子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有责任帮助他们完成人生的过渡。而在班级学习生活中,班主任与他们接触时间最长,最容易了解他们,更容易做他们的工作,所以我在平时时刻注意孩子们的变化,及时地帮助他们拨正人生的航向,驶向正确的人生港湾。

二、班主任应做好道德榜样,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由于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和管理者,是经常与学生在一起的人。因此,班主任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初中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与好奇的年龄,价值评价体系并不成熟,缺乏对事物的评判能力,常常“有样学样”。基于此因,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影响源”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举止得体的重要性,即所谓“言传终于身教”。另外,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王逢贤指出:“德育素质的内涵是随着德育观念和德育实体的不断完善、德育经验的不断丰富、德育理论成果的科学化,不断呈现扩展和严谨的趋势”。因此,班主任应随时展加强德育理念的学习,及时巩固既有的经验成果,并能科学的运用于实际德育工作中。初中德育工作仍处于薄弱环节,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研讨、培训更新教育理念及巩固教学方法,真正发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针。

三、爱生如子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爱是教育的剂”,爱是沟通教师与学生情感的纽带。通过和学生接触,我充分认识到了“爱心”在师生关系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谈到班主任的工作,我不禁想起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一个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风首先施展威力,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风和日暖,行人觉得暖洋洋的,开始解开纽扣接着脱掉大衣。”这则寓言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北风”,“南风”无异于班主任积极的工作方法,而“行人”也就是“学生”了。我们在工作中,是用高八度的调子,盛气凌人去压服学生呢?还是用诚挚的情感去热爱、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呢?当然,我们都愿意选择后者,愿意做“南风”,也就是说在工作中要运用情感和爱来诱导,教育学生。对学生有爱,并不等于一味的迁就和放纵他们。所以这个“爱”必须和“严”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理解你的爱。

四、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

中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中学阶段的教育,特别是低段的教育。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

1、重视在课堂内的常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我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长期以来,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习惯的培养。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这些办法对学生听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有明显好转。

2、建立全班学生轮流值日制度,培养自育能力。值日问题,过去的一贯作法都是只让几个干部轮流,经过实验观察,我发现这样下去只能是好的学生好,差的仍然赶不上。为了全面培养学生自育能力和竞争意识,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采取了全班学生轮流值日后,学生表现出十分积极兴奋的状态,总是盼着自己当值的那天。值日生要负责当天的学习清洁、纪律、收发作业等,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工作机会,在值日中学会管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值日生既要去管理别人,那首先就得以身作则,才有说服力。实践证明:学生在值日中不仅自己严格地遵守纪律,而且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感。通过值日,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学生是班级的主体,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组织和管理好自己班集体的责任和义务,也有参与管理班级的权力,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班集体。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确定。

五、家访或与学生家庭保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篇(5)

不同的时代对于各个职业有着不同的要求,师范生是教师的前身,在社会主义社会,时代赋予了他新的含义,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也应有不同要求和重点。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并未对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给予应有的认识和深入的探讨。

有的学者认为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内在矛盾,已经成为其德育实践的瓶颈,成为影响和制约德育实践发展的根本性难题;有的认为高校师范类院校德育教育方式的误区是造成高校师范生德育实践困境的原因;还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过于放纵及部分社会道德观念的扭曲以及对“师德”的不重视是重要原因;也有人认为师范生自身对德育实践的不重视才是问题的根源。

有学者呼吁通过加强职前师德教育和重视职后师德教育来促进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有学者认为改善高师的德育实践环境是完善改善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的认为帮助高校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方为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有人认为构建良好的师德教育环境,对高校师范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和思考,笔者对新时期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以下认识:

一、高校的德育工作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重要建设者和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命运。因此,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不待言。换句话说,切实加强改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紧迫,意义重大。

然而,国内外德育工作的现状表明,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阻碍学校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滞后,道德素质滑坡,引起了社会道德危机,在人民大众中产生了“道德恐慌”,如2004年我国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5.12”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为此有学者甚至提出了“让道德教育解决问题”的口号。尽管各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将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已成为共识。

二、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更有着其特殊的重要性

“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都是广为流传的关于教师这个职业的评价与界定。教师用自己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道。那么,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也就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高尚的品德,因此,加强师范生的德育教育是重中之重。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任务。高师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还要由他们再去不断培养和塑造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认识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对在新时期的目标与重点有着重大的意义

正如上文所述,不同的时代对于各个职业有着不同的要求,与之相应,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也应有不同要求和重点。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成分、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人们的活动、交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其他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日益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主流,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等不断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被唤醒。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还在社会上一部分人中有所发展、封建主义残余也在一定范围内沉渣泛起,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道德问题,出现了不少“道德失范”现象。因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既是大力加强社会新型道德建设的需要,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需要。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建设的浪潮中,更加需要愿意默默付出、肯于牺牲的教育工作者。

篇(6)

二、市场经济条对职业高中生的影响

其一 职业高中生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

目前人们对职业价值观的判断和取向,较多地选择现实利益标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的形成。相当一部分职高生的不良习气在初中阶段就已形成,进入职高时仍未转变。由于环境的改变,他们从原先较为分散孤立的状态变得相对集中,通过校园传染,问题学生人数有增无减。在校内,“问题学生”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教学秩序,言谈举止不文明,不服从学校和班主任的管教,甚而公开对抗。鉴于这种情形,我们应正视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职高生的德育教育问题,因材施教,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其二 培养职业高中生的敬业意识

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多数职高生由对职业教育的性质了解极少,自身决策能力较差,选择职高校时,有的是因为从众心理;有的是因为专业名称诱人;有的是因为父辈亲友劝说。当初他们报考时,并没有明确自己将来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性人才,而是想找一个供以栖息的避风港,便可一劳永逸了。其实,这种缺乏敬业意识,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幼稚想法,最终还是难逃被淘汰的厄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高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应该切实保证跟得上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是社会对职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让人们认识到,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才资源,当今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是人才质量的竞争。为社会输送专门人才的职业学校,在德育教育上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建立新时期的人才质量标准。要求是复合型、适应型、开拓型的人才。因此,在德育上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敬业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公关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省能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

其三 职高生自身的心理问题

目前,职高生的心理问题着实令人担扰,不可等闲视之。它的形成不外乎两大原因:外在的客观因素和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如家长的不良行为,教育方法不当,或娇宠,或失控,或棍棒教育;家庭结构不完整 ,造成学生心智成熟较晚等;还有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现实相脱离。

三、对职业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措施

一是结合专业实际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刚入职业高中的某些学生,认为迟到早退、吸烟打架、顶撞老师是无所谓的事,怎样结合实际让他们明白服从管理、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呢?最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让学生明白向自己挑战,战胜自己,才能适应社会。要教给学生学会做人,首要的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保持理智,遇事沉着冷静。同时,还要告诉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始点。如按时作息、按时出勤,着装要整洁;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在人前不做小动作;物品摆放在固定的位置,用毕放回原处,不乱丢废弃物;诚信为本,信守诺言,借用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汇报工作要及时准确、不加主观意识;在钱物面前做到公私分明,不浪费、不占别人便宜;待人和气、克己忍让,工作上不要偷奸耍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为他人想,背后不议论人。经过上述反复教育和行为训练,对于改变学生的不良举止并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大有裨益。

二是结合专业实际培养敬业精神。职高学生虽说是职业已经基本定向,但在他们头脑中职业形象和对专业的了解仍然是很模糊的。学会运用智慧做事,因为这样有助于你准确地判断,开发你的潜能达到成功的目的。要告诉学生多看书,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听课,才能掌握好专业知识,依靠知识改变命运。尤其职高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他们人生的依傍,能使他们的人生拥有更丰厚的财富。培养敬业精神,教育学生要学会抓机遇,给自己创造机会。机遇青睐于有准备的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教育学生要想成功,就要学会管理时间,把握时间,做最有效的投资,用好零散的时间更是省时之道。

篇(7)

首先,科学的课前预习是学习新知的“军事演习”。军事演习是一场战役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既是对部队战斗能力的检阅,又是对敌人的威慑,其效果将直接决定战役的成败。课前预习的道理是一样的,预习过程中对生字、生词的梳理,以及对新课篇章结构、中心思想的大体把握,是对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的检阅。如果把学习新知比作一场战役的话,充分的课前预习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新课的信心,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良好学习效果。

其次,科学的课前预习是学习新知的“战前动员”。战前动员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战士的斗志,科学而充分的课前预习也是一样。在预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主动介入,精心准备,会大大激发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这种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大有裨益。这种“战前动员”式的课前预习,在现代诗歌的学习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做了精心的课前预习,甚至有很多学生在老师教学前就已经能够背诵了,课堂效果特别好。

篇(8)

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统计,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为658.21万人,专家介绍,这个数字在最近五年,还将呈上升趋势。数量庞大的就业力量不断的涌向全国各地的劳动力市场,显示着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这些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们,在劳动力市场中长期居于就业链的末端,在职业生涯中上升空间狭小,薪酬提升速度慢,职位稳定性差。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有一个不容小觑的教育弊端即是对审美教育的普泛性的忽视。审美教育对于16―19周岁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审美教育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据统计,毕业生就业的产业分布区域比例中,进入第二产业的173.89万人,占33.41%,其中机械加工制造类毕业生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均名列前茅。在数以十万计的机械加工制造工人中,我们急需的是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工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机械加工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同样是非常迅速的,而学生们在职业学校中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是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产品生产线的发展速度的。为了不让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即面临知识及技能的落伍状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其关键。我们需要学生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主动克服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的差距,能够钻研知识的承继性。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工作状况都能够“临危不惧”,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并加强审美教育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它能够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它以提升人们道德与智慧为宗旨。它全方位的对青少年给予心智的培养、提升,帮助青少年度过叛逆期,更加清晰和准确的认识社会,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青少年打开视野,开商和智商,将青少年的目光不止局限于书本知识,能够为青少年创新能力提供方向和趋势,是青少年展开联想力和想象力的阶梯。如果青少年只是专注于眼前的知识和世界,没有开阔的思路和思维,那么就不会有创新力和创造力。

当今,由技术工人创造发明或者是更新工具、设备的例子不胜枚举,技术工人申请专利、引导技术潮流的例子同样层出不穷,并且有技术工人发明的机械设备或者是工具等,更加的适合企业生产需要,或者是能够更加的符合技术工人的操控。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在鼓励和倡导技术工人的发明创造。所以作为职业教育更应该在及早的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审美教育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其次,审美教育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顾名思义,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在我们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培养的技能型人才需要灵活的应变各种在工作一线中出现的情况,因此,培养具有发散思维的学生才能够真正胜任职业岗位,而不是简单的等同于流水线上的一只机器人。据就业质量反馈调查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能够晋升为班组长,或者是基层管理者,大多数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落后于先进的技术。这和在校期间的教育结构不无关系,我认为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且将审美教育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紧密的结合起来,能够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并能够进行全面的判断和比较。国外有很多案例显示,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往往不是工程师所解决的,而是具有经验和智慧的技术工人所攻克的。真正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在对机械设备等的熟练操作基础上,对其进行人性化的开发和设计,对其进行更能提高其效率的改进。因此,审美教育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职业晋升的道路上提供智力和能力支持。

再次,审美教育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近几年逐渐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95”后为主力,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就是自主性强,但是团队协作意识薄弱,缺乏积极主动性。针对技能型工人所表现出来的这一新的时代特征,我认为这个学生在校期间缺乏足够的审美教育有关系。当今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作为青少年的学生主观分辨能力较差,在没有高尚的审美教育的引领下,往往对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等主要的精神领域的概念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因此常常随波逐流。而审美教育的功能即是通过为学生提供古今中外各种形态的美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给学生带领进更加高尚和积极的审美世界中。鼓励学生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和职业生涯,而努力工作和奋斗,向我们国家曾经涌现出的一批批拥有感人事迹的劳动模范等典型学习和靠近。

总而言之,审美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起着不同忽视的作用。而我们目前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还不够。现状是审美教育的课时数不足,审美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单一,审美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可有可无的,如果真正让审美教育有效的发挥出它的作用,我们的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唐巧,陈鸿.论美术审美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G].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2]孙月丽.浅谈审美与美术审美教育[J]文艺理论.2010,3

[3]卢甲川.浅谈美术的审美本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6

篇(9)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在我国全面走向小康时期,一些独生子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父母代办,缺乏自理能力,导致劳动观念越来越淡薄,使这些独生子女只会读书,不会劳动,这样就会影响一些人将来的素质问题。于是,笔者认为,小学阶段抓好劳动教育相当重要。劳动教育是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从小培养好的劳动习惯,树立强烈的劳动观念,将来才会有所作为。才能加勤劳才等于力量,所以,小学阶段应该把劳动教育作为全面提高一个人的素质的基础。

一、用劳动去激发学生追求

追求是人的个性。然而,个性中的追求并非积极,追求只能在某种欲望中产生。当形成一种没有压抑的喜悦感时,才能激励人去追求,去实践。

劳动确能激发人的喜悦感,培养人的个性。因为,人从劳动中得到启迪,有模仿性劳动到创造性劳动,使追求更进一层。没有追求,何谈创造发明。

组织学生参加劳动,能使学生产生取得劳动成果的喜悦感。喜悦的劳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从而摆脱了青少年个性所表现的脆弱性和依赖性,形成强大的自我束缚力。学生自我的约制力一旦形成,才能变空虚为追求,变盲目为目标。另一方面,学生一天中从事的读写、记忆、课外活动、业余制作、实验操作、清洁打扫、体育锻炼……使自己感到同学们时时刻刻注视着自己的劳动,这敏感的个性道德评价,似乎通过别人的目光看清自己,从而形成了有力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做到自我认识中的自我肯定后,才能激发他们的愿望,从而去追求尚未实现的美好理想。

二、通过劳动,引导学生去体验劳动的价值

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机器生产代替人力劳动,体力劳动在人们的意识中似乎淡化了,现在许多地区的大片田地荒芜就是例证。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下,使人们的生育观念转变,在一些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哪舍得让孩子干活,这样一来,孩子就不可能懂得要承担家务的责任,不能明白盆中之餐来之不易,更不明白劳动有何价值。日本的教育,规定小学生每周干家务的时间,这不但使儿童明确了劳动的义务,又培养了儿童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而我们的国家有要求开足开齐课程,可有些学校人手不足,没有按要求开设劳技课,又不能安排学生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国家要求每门学科开设实践活动课,一些学校往往没有落实好,还是把实践活动课上成落实知识课。这样,学生就没有机会参加那些五花八门的劳动,试问怎能去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兴趣?学生怎么会在劳动中去思考、创造,也就体会不到在劳动中所取得的快乐,在劳动中体会不到人生的价值。

劳动不但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体质,也能帮助人提高对美的欣赏力。比如,让学生去学种菜:这要经过挖地、做菜畦、播种、施肥、治虫、锄草等工序。做菜畦简单吗?不!对于没有劳动过的学生不那么容易。做成的菜畦,有的会是弯曲不平整的“S”型,有的是两棱修直的长方形等不同的形状。但当他们完工,欣赏自己的杰作时,心里一定会产生一种美的享受,收获的是快乐与满足,以及对劳动价值的品味。

只有让青少年亲自参加劳动,尝尝汗湿、腰酸、手疼的滋味,才能觉得劳动的辛苦,懂得劳动的分量,才能理解农民为城市居民提供粮食、蔬菜或者农副产品,工人为社会提供日用品,输送水电是为了什么,才会真正明白他们所付出的代价――劳累,是为了人们的幸福,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更能激发对那些好逸懒做、不劳而获、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的人的厌恶感,做到加倍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果实。

三、在劳动中培养人的素质

所谓素质可视为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个性四个维度。对人的素质培养方法是多方面的,其中以劳动去培养人的素质更不可忽视。就拿学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来说吧,部分学生损坏公物肆无忌惮,随地扔果壳、纸屑,对吐痰习以为常,打骂同学,欺侮弱小,反自以为光彩,明里吸烟,暗里赌博,粗话脏话成为不少学生的口头语,诸如此类,均表现出了学生道德、思想、政治和知识修养的低下,情感意志的脆弱和性格的变态。

分析其原因,在于学校的教育忽视了引导学生把精力用于进行热情的高尚活动和劳动之中去,没有使学生找到那热情而高尚的活动和劳动空间。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种种道德紊乱状态。

应创造一个怎样的环境,让学生去陶冶情操呢?笔者认为,学校需争取一个以劳动教育为基础,不同形式的能吸引学生的基地。诸如,养殖、栽培、养花、编织、雕刻、书法、美术、编写、宣传、体育等。把学生从“为生存而斗争”引到趣味性、知识性、技巧性、实用性的高尚而又文明的环境中去。

劳动给人以聪明才智,劳动陶冶人的情操,劳动锻炼人的意志,劳动创造财富,要让小学生在劳动中进一步理解和接受。当学生在一次次劳动中大显身手时,那就是他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这样,学生不至于在“为生存而斗争”的环境里“拼搏”,不至于成为性格偏激、铁石心肠的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力量未能用高尚的活动发挥出来,他的精力未能通过人的高尚的活动发挥出来,这正是儿童和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之一。”可见,创造一个高尚活动的环境加强劳动教育,是多么重要。

总之,人的素质要在劳动中培养,劳动对树立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技能特别重要。劳动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学习管理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桂生等.教育理论的性质与研究取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0)

美术教育的启迪诱创教育特性,是由美术本体追求大审美价值的视觉实现特质所决定的。美术作为艺术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的特殊本质之一,就是在极度想象活动中追求美的视觉实现。罗宾・乔治・科林伍德曾在其《艺术哲学新论》中讲:“艺术是想象,但想象是活动。想象不应简单地让连续的意象闲散地漂过心灵,它应努力去想象和从事想象。像一个人可以想象其他任何东西一样,他也可以随意想象;因此,虽然一个完全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象,但他为了努力更好地想象就要从整体和从长远的观点上来更好地想象。”在美术教育中,怎样在激发起了学生丰富的为美术所需的想象之后,再“更好地想”呢?重要的一点,就是美术教育者应及时有效地启迪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出将其丰富想象予以外化表达的教育方法。换句话说,美术教育者应着力去启迪、诱发学生将个体独有的美术灵感、特有体悟的内在心灵和美术情感予以有效地宣泄、展示,并激励学生在不断的美术创造实践中,把最具魅力的美表现出来。关于此,连极力贬低艺术的柏拉图也认为:“艺术是对情感和我们本质中不受约束部分的表现。”虽然有艺术家说,艺术是不可教的。实践证明,真正的艺术不是教出来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美术教育者在美术学习者面前毫无办法或无能为力。只表明,其要求美术教育者要能探索寻求出独特的、易于启示、引发学生创造力的科学、艺术、实效的教育方法。要成为一位真正永远拥有良好美术教育方法的美术教育者,是艰辛不易的。

二、怎样引起学生的重视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意象艺术的资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学生在思考与讨论的学习过程中运用课程资源,主动参与交流。

2.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学习方法探究不同美术类型的艺术特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美术知识,领悟研究的方法。高中学生自学能力较强,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他们能独立探究解决。例如:在比较与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不同流派作品的比较,分辨出艺术家的主观表达意图以及影响形成个人风格的主要因素。这种学习方式直观、感受快、启发效果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愿望。

3.诱导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艺术多元性的理解、包容与接受,培养人文素养,从而达到以艺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比如:讲述凡・高选择向日葵作为自己研究目标获成功的事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借鉴和启示作用,而达利创作《内战的预感》也说明了艺术家心里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挖掘出学生潜在的感知意识,引起共鸣。

4.倡导学生学以致用,联系现实生活,发现身边的意象艺术形象,并动手创作,学生亲身体验创作的心灵轨迹,尝试创作的滋味,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而朗诵散文,创设艺术情境,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来丰富美术教学,实践综合教学是本课教学设计的一个亮点。

三、教会学生质疑

课堂教学中的三分钟质疑,虽然时间不长,但让学生当场质疑却显得非常重要。学生有了问题,教师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通过当场反馈教师才能知道教学预设的目标是否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共存,会让教学变得更实际和有意义。如在本课质疑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意象艺术都采用变形与夸张的表现手法?”这问题就提醒了我,界定意象艺术不能以表现方式作为评价作品类型的唯一标准,而应该让学生懂得“意象”相对于“实像”,它不是客观现实的再现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因此,意象艺术也可以运用写实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现实生活见不到的形象(情景)。例如:石涛的中国画《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一例。这幅作品看上去像一幅具象艺术的作品,实际上它属于意象艺术。当然,在一节课里就要让每一个学生一下子就把意象艺术弄得一清二楚也是有困难的,需要针对学生的认识,在今后的美术课程学习中,不断深化知识面,提高高中学生的鉴赏能力。

篇(11)

目前,初中毕业生的分流情况大致是成绩优秀的上重点高中,成绩较好的上普通高中,剩下的才上职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职校生”)不仅在学习上成绩欠佳,而且在思想上对自己要求也不严,礼仪素养较差。所以,加强对职校生的礼仪教育是当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为表示尊重、敬意、友好而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对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道德水平、思想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礼仪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在这二十个字的公民道德建设方针中,已经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融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同时《纲要》中还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加强对职校生的礼仪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提高职校生道德修养和完善人格的需要。现代教育家提出了“千教万教,先教做人”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首先就要培养有教养、知礼仪的人。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礼仪文化的需要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礼仪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完善人格的一种重要手段。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荀子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管子则把礼义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些精辟的论述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地揭示出礼义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我们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熏陶和规范。礼仪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礼仪教育肩负着选择、传递、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使命,它一方面要把优秀的中华民族美德转化为青少年一代的素质结构,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形成崭新的时代美德。对职校生进行礼仪教育,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礼仪文化,形成时代美德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当代社会对人才礼仪素养的要求社会的快速发展,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礼仪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礼仪在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意识到不注重礼仪的危机性。只有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才会被认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要成为真正的社会人,接受礼仪教育是必要的。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人才选择异常残酷,用人单位愈来愈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考察。学历文凭固然重要,但其他如能力、道德观念、礼仪修养、团队精神等也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表现。据媒体报道,在人才求职招聘会上,常常是温文尔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彬彬有礼的学生更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任用。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加强对职校生的礼仪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文明素质,更有助于他们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

三、职校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需要

礼仪教育能提高职校生的道德水平。礼仪作为人类的精神文明现象,属于道德的范畴。我国古人早就提出“德诚于中,礼形于外”,德与礼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礼仪要求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互相尊重、诚恳和善、待人和气、仪表端庄,而这些都源于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让职校生通过礼仪教育深刻体会到礼仪的内涵,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交往中自觉地、轻松地接受礼仪的熏陶,强化道德观念,从而提高道德水平,这比传统的道德灌输教育要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