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产业分工的细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越来越多的通过国际外包将其相对劣势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外,服务外包的重要性在与日俱增。Hummel等(2001)发现OECD和4个新兴市场国家的外包比重占出口额的21%。Nordas(2010) 也认为在制造业行业中,服务外包的比例都有所提高。此外,服务外包的服务领域也越来越广。
国内外多数文献表明服务外包对制造业生产率有显著正的作用。Girma和G?rg (2004)区分了原材料外包和服务外包对生产率的不同作用,认为原材料外包和服务投入外包对出口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有正效应。Amiti和Wei(2009)对1992年~2000年美国制造业的部门数据分析也发现,制造业服务外包可促进发包国生产率和产出的显著提高,原材料外包对提高制造业的生产率也有显著正影响。G?rg,Hanley和Strobl(2008)发现服务外包对出口企业生产率有显著正的效应,对非出口企业则无明显影响,而且服务外包对生产率的影响大于原材料外包。
国外学者的大多数文献都是以工业经济体或者发达国家作为发包国,将服务和原材料外包给发展中国家。国内文章主要关注中国承接国际外包的影响(胡昭玲,2007),由于中国对外发包的规模日趋增大,从发包方角度考察外包和劳动率的关系也就越来越有必要。徐毅、张二震( 2008)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行业外包率,实证结果表明制造业服务外包增加,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但没有区分服务外包和原材料外包对生产率影响的差异。姚战琪(2010)使用CES和 Translog两种形式的生产函数, 深入分析原材料外包和服务外包对制造业生产率作用的不同。蔡宏波(2011)认为FH指数(Feenstra & Hanson,1996)忽视了国内外包,没有精确度量中间投入进口,低估了行业外包率,他采用DJ指数(Daveri & Jona Lasinio,2008),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外包率,发现原材料外包和服务外包总体都提升了行业劳动生产率,且服务外包的作用大于原材料外包。
另外,国内的研究仍然是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行业外包率,从行业层面实证分析外包对生产率的影响,且没有区分服务国内外包和服务国际外包。本文利用企业数据,从微观层面分析原材料外包和服务外包、以及服务国内和服务国际外包对制造业生产率的不同影响,引入虚拟变量考察了外包的生产率效应在不同行业,规模和所有制间的差异性。
二、 机制分析
分析比较国际和国内服务外包的不同影响的必要性。就国际外包而言,企业进口原材料和服务都要考虑海关、保险和运输等贸易成本。Miroudot(2010)认为服务贸易成本要高于商品贸易成本,这意味着服务国际外包的交易成本和原材料外包相比要高,从而可能导致服务国际外包小于原材料外包。同时,国际服务外包成本除了考虑地理、文化和制度差异以及关税成本之外,还要考虑监管相关成本,如进入壁垒、政府公关等。相比较而言,国内服务外包的监管等成本则相对要小得多。同时,国际服务外包可以帮助克服非正式的贸易壁垒,比如翻译和口译能够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其次,服务外包可以学习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国内外包的运输成本较小,且基本不用考虑关税等贸易壁垒,文化差异和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总结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文献,外包对生产率的影响机制主要可以由以下两种来分析:
(1)比较优势效应。传统贸易理论认为,企业能够专业化生产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和服务,而将其相对劣势或低效率的商品和服务环节外包给其他企业生产,使得企业生产更有效率,从而生产率得到提高。
(2)技术外溢和技术扩散。新贸易理论强调技术的因素。企业将服务和原材料外包,通过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效率,促使生产率的提升。也能够通过前后产业关联效应和技术扩散,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三、 计量模型和变量说明
1. 计量模型。我们构建实证分析的框架,以Cobb-Douglas生产函数作为起点。
Yit=AitL?琢itK?茁itM?啄itS?酌it
i是制造业企业,t是时间,Y是产出增加值,A是全要素生产率,L是劳动力,K是实物资本,M是原材料投入,S是服务投入。服务和其他要素都是边际收益递减的。两边求对数得:
yit=ait+?琢lit+?茁kit+?啄mit+?酌sit
其中,小写字母表示自然对数(如y=lnY)。
将y表示为生产率lp形式,并将投入分解,分析外包对生产率的影响,则本文的计量模型可以表示为:
lpit=?茁0+?茁XXit+?茁ZZit+?茁CCit+?茁DDi+?着it
其中,X是外包(原材料外包、服务外包);Z是控制变量,比如人均资本、劳动力和销售额等;C是交叉项, D是虚拟变量,?着是误差项。
外包和生产率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特征和企业异质性(Olsen,2006),且如果是出口企业或者跨国企业的子公司参与国际化专业分工,国际外包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Girma & Gorg,2004),因此考虑加入企业异质性即是否出口、是否为外资企业以及是否为跨国子公司。同时可考虑加入交叉项以便控制外包的非中性技术变化(Egger & Egger,2006)。
2. 数据和变量说明。由于服务外包微观数据的限制,本文采用世界银行2002年投资环境调查数据,2000年的1 020个制造业企业。主要涉及的变量是原材料外包、服务外包和生产率。
(1)生产率lp。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变量指标采用劳动生产率,等于企业总销售额除以员工人数。
(2)外包。分别考虑原材料外包om和服务外包os,服务外包分解为服务国际外包ofs和服务国内外包ois。外包指标都用外包成本占总工资比重,或者用总投入中的外包比例来表示。外包可以看作是企业内部生产的替代,因此,从短期来看,可能缩减工资总额。从某种意义上说,外包成本相当于服务(原材料)没有外包时企业员工的机会工资,因而外包强度可以用外包倾向指数来表示,等于外包成本和总工资的比值(Girma & Gorg,2004)。
(3)控制变量有人均资本、劳动力、总销售。劳动力emp用员工人数表示;人均资本capp等于企业固定资产值除以员工人数,总销售ts。
(4)企业异质性变量。是否出口ep,调查中出口值不为0则是出口企业,出口值为0则是非出口企业。是否外资企业fgn,认为外资控股至少在50%以上的企业为外资企业(G?rg,Hanley & Strobl,2008)。
四、 实证结果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我们简单验证了各个变量间的相关性,发现国际服务外包和服务国内外包之间的相关系数比较大(0.899),同时观察数据发现,在1 020个企业中,大多数企业的服务国内外包占总外包比例很大,而服务国际外包的比例都很小甚至为0。
我们对比分析原材料外包和服务外包的不同影响时,重点验证服务国际外包和服务国内外包对生产率的不同影响,并考虑企业规模的作用。
首先按规模将企业分为大、中、小型:企业员工数量小于5人,则为小型企业;员工数量大于50人且小于250人为中型企业;员工数量大于250人为大型企业(Lodefalk,2012)。由于按规模分企业的分配不均衡,其中小型企业观测值只有17个,解释作用不强,因此,本文只将大中型企业进行回归。
表1 的回归结果表明,总体原材料外包和服务外包对生产率的作用都显著为正。在控制其他非中性技术因素后,总体国内和国际服务外包对生产率在0.1%的显著水平上可以看到较显著的正效应,并且服务国内外包的影响大约是服务国际外包的2倍,这可能由于:第一,在本文考察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服务外包中的国际部分的比例较小,且有缺失值,回归中稍显不足。第二,还可能由于我国对于服务国际贸易的政策、管理等还不完善,以及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文化、语言等差异,可能使服务国际外包受到许多其他非交易的影响,从而低估服务国际外包的作用。第三,国际服务外包有可能并不是为了获得技术或者比较优势,而是其他多样性、企业管理和运行等方面的原因。第2列和第3列是分企业规模回归,发现大型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国际外包系数不显著,但是服务国内外包在大中型企业的系数都显著为正。
其次,本文根据数据中的部门代码将制造业企业分为五大类:(1)服装和皮革;(2)消费品;(3)电子元件;(4)电子设备以及汽车;(5)汽车零部件。
将企业按行业分类回归(表2),结果发现国际国内服务外包的系数和总体回归符号基本一致,除服装和皮革、电子设备行业外,国际服务外包对生产率的作用不显著,而分行业国内服务外包反而比总体更加影响生产率,这和分企业规模回归中的结果类似。从表2能够发现,除服装和皮革行业外,国内服务外包对生产率的影响都显著为正,而且系数基本都大于总体回归时的系数0.749,说明划分行业的分析增大了国内服务外包的作用,减弱了国际服务外包的影响。
五、 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从中国服务发包方视角和微观层面入手,更具体、更细化的实证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企业服务外包对生产率的作用,回归结果表明,原材料外包和服务外包对制造业生产率都有显著促进作用。将服务外包细分为国际和国内外包的实证分析也同时验证了,服务国内外包和国际外包的作用均大于原材料外包,即服务外包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强。为此,本文得出以下几方面的政策启示:
(1)鼓励企业对外发包,尤其是对外服务发包。国际外包是企业加强外部联系、实现“走出去”战略的发展机遇。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服务外包越来越广泛,原材料外包的发展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已经有所不足,企业借助服务外包提升生产率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应努力提高服务外包水平,促进生产率的提升空间。
(2)保持并发展企业服务国内外包水平,带动国内产业发展。中国服务外包水平仍然较低,且国内服务外包的占比非常大,因此,企业重视发展国内服务外包,在促进企业生产率、提高企业效率的同时,对于发展中国服务行业,带动国内产业链升级,加快经济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3)发挥服务外包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中国传统制造业正在面临由资源、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型的巨大挑战,服务外包对生产率和企业效率等的影响可以引导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内部产品的技术层次转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提高外包较弱势行业的服务外包水平,加大生产率提升较快行业的发展。逐步提升消费品、电子元件、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等行业的服务外包水平,重点发展服装和皮革、电子设备等行业的服务国际外包,加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Amiti, M.,& Wei, S.J.Service offshoring and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the US.The World Economy,2009,32(2), 203-220.
2. 姚战琪.工业和服务外包对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影响.经济研究,2010,(7):91-102.
3. Nord?s, H.K.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Economic Modelling,2010,27(2):496-506.
4. 蔡宏波.外包与劳动生产率提升――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再检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28(1):63-75.
5. 胡昭玲.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工业经济,2007,(9).
6. 徐毅, 张二震.外包与生产率: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经济研究,2008,(1):103-113.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3-0056-04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顺应全球制造业的国际大转移并凭借着丰富的、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优势,积极承接来自各个国家、各个行业的加工贸易业务,使得中国制造业获得长足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然而,建立在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等优势之上的“中国制造”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继制造业之后,近年来出现了发达国家向具有低成本、人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知识型服务业的新趋势,服务外包成为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特征。以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为突破口,带动我国服务业全面发展,努力实现从单纯发展现代制造业向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并举,对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的转变,打造并擦亮“中国服务”的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承接服务外包对我国打造“中国服务”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由传统的农产品、初级矿产品转向工业品,顺利实现了出口重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当前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实质上是要将出口的“主心骨”向第三产业转移。服务外包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不仅是因为巨大的经济利益,更在于这一新型出口方式有可能引起我国经济形态的重大变革,并为当前我国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找到更好的突破口。研究表明,承接服务外包,特别是吸收出口导向型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必将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效益,也将对我国全力打造“中国服务”的品牌具有重要的作用。
1.承接服务外包有利于吸收外资。改变外贸增长方式。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是跨国公司将非核心业务向公司外转移、发达国家将制造业和服务向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吸收外商投资的新方式,它将进一步推动国际资本流动,有利于培育吸收外商投资的新增长点,优化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提高吸收外商投资的质量;同时,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将有助于提高当地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降低当地的商务成本,优化当地的投资环境,提高吸引外资的能力。
2.承接服务外包有利于我国出口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一般贸易次之,而服务贸易尽管增长很快,但是比重较低。2008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7.2万亿美元,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3044.5亿美元,虽然位居世界第5,但是占比只有4%多一点。我国2008年的对外贸易进出口额25616.3亿美元,服务贸易额占比11%,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额1464.5亿美元,占比10%。无论是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还是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我国贸易出口额的比重均偏低,这恰好说明在全球经济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中,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巨大。当没有危机的时候,依靠传统贸易促进经济发展也许还可以,但是,一旦危机发生并导致传统贸易严重滑坡时,就必须另辟蹊径,否则,很难摆脱困境。因此,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可以提高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比重,可以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逐渐转变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国际贸易发展模式。
3.承接服务外包有利于缓解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原有的粗放、高能耗和污染的产业还无法一时放弃,在许多地方,政府还没有找到或还没有培育出新的替代产业来保证地方的财税和就业,调整产业结构、缓解资源环境的压力很大。服务外包产业属于“绿色产业”,无污染、低能耗、占用土地少,更不会导致环境破坏,还可以带来丰厚的税源。据测算,我国制造业的毛利率为4%-5%,工人的工资一般都在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以下;而服务外包的毛利率在15%-20%,外包工作人员的收入第二年就会进入个人所得税起征范围,所以,服务外包行业是一个提供丰厚税源的产业。可以说,服务外包是一个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型产业,也是在我国有着巨大发展机会和空间的朝阳产业。
4.承接服务外包有利于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中,解决2008、2009年毕业的1000多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尤其艰难。发展服务外包是劳务输出的新方式,相当于在境内实现了劳务出口,有助于增加新的就业机会,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服务外包由于是一个劳动加智力密集型的产业,公司规模大小不是以拥有多少资产而是以使用多少人员为标准的,所以这个行业不需要大量的投资就可以大量地吸纳经过专门培训或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人员,特别是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动会很大。有专家测算,一个服务外包人员可以带动与其相关行业5个工作岗位的出现。因此,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可以成为大批量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二、我国承接服务外包打造“中国服务”的优势
本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服务外包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已经把服务外包作为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引进外资水平和大力发展自主创新的内容之一。同时,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和人才培养的机构加速发展,已经初步积累了大规模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打造“中国服务”的基础和能力。
1.我国已经拥有了规模比较庞大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2008年,我国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了7500亿元,且近几年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的水平。其中2008年软件及服务出口达到了142亿美元。从事这一产业的人员已经达到了180万人。公司的数量已经超过万家,超过千人的已经达到数百家,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已经超过40家,1亿元以上的达到521家,已经获得CMM5认证的公司超过43家。从事的业务范围包括软件产品开发、软件技术服务、软件测试到ITO、BPO、KTO等等,几乎涵盖这一产业的方方面面。
2.我国拥有大量低成本的初级人才,基本形成了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体系。如前所述,降低成本是服务外包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对于大力培养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形成了良好的共识和氛围。经过多年的教育积累,全国已经有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和35所示范性职业软件学院,1000多所大
学开设了软件、服务外包等相关的专业,加上许多社会培训机构和软件公司自己进行培训的部门,每年培养和培训的学员至少在50万人以上,我国已经形成了较大的知识人才储备。尤其是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114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5年为338万人,2006年为413万人,2007年达到495万人,2008、2009年毕业的大学毕业生达到1000多万。国内工程师每月工资水平仅500美元,而印度为700美元,美国则高达4000美元,我国劳动力成本仅为印度的7/10,美国的1/8。难怪美国《商业周刊》文章提出,中国低成本且富有才干的软件技术人才是开展IT服务外包的一大优势。
3.我国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我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和服务体系,通讯、网络、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优良且成本低廉。与印度、菲律宾等国相比,中国在高速互联网和宽带接入、向主要软件基地提供稳定的不间断双电源供电、连接一、二级城市的约150个民用机场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4.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服务外包的政策支持和产业保护的法规框架。从2000年开始,我国先后了一系列文件,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给予政策鼓励和支持,此后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陆续出台各类政策措施,大力鼓励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批复了商务部会同有关部委共同制定的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措施,批准北京等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并在20个试点城市实行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加快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在一系列服务外包的政策支持和产业保护的法规框架下,近10年来,我国已经有几十个城市建设了上百个软件和服务外包园区,大体上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由地方市和区政府共同出资建设,然后招引软件和信息服务公司人驻,例如南京、无锡等;二是由政府支持、民营企业出资建设,由政府和民营企业共同招引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入驻,例如大连软件园公司在大连、武汉等地建设的软件园;三是软件公司在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下自己建设软件园,自己使用,部分也出租给其他的软件公司,例如东软在大连、成都等地建设的软件园;四是由政府支持、外资公司建设并主要由外资公司招商引资的软件园区;五是由中国的公司在国外设立软件园区。
三、承接服务外包打造“中国服务”的路径选择
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的转变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当前,我国要紧抓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机遇,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提升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而打造并擦亮“中国服务”的品牌。
1.紧抓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服务外包转移带来的新机遇。由于服务外包实际上承担着服务业国际分工形成和产业结构国际传递的重要使命,对我国来说,若不紧抓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转移的重大机遇,很有可能被服务外包业边缘化,将会使我国加入服务业国际分工和承接服务业转移变得更为困难。印度的服务外包业务90%以上来自欧美,在此次金融危机下,印度外包业所受的冲击要远大于我国。我国可以借此机会继续巩固日、韩市场,尽力挖掘欧美市场的业务量,不断缩小与印度的差距。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发包方为降低外包成本会将目光投向成本更低的国家,从而提供行业洗牌的新契机。抓住当前国际服务外包带来的新机遇,对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进而打造“中国服务”的品牌意义重大。
2.协调推进境内服务外包与境外离岸服务外包。我国发展服务外包应该聚焦在两个重点领域:一是境外离岸服务外包。积极承接境外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能提升我国服务业的规模和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国际竞争力。特别是承接发达国家的离岸外包,是我国发展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的重要突破口,是转变对外贸易方式、推动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的重要途径。二是境内服务外包。境内服务外包完全由我国本土内需所驱动,受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小,它蕴含着更为巨大的发展潜力,内需市场将成为我国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应紧盯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在国内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水平,打造自己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抓住国际经济和外包市场全面复苏的“井喷”机会,这应该成为目前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出路。
3.加大鼓励扶持我国企业的国内、国际纵横向并购。国际发包机构或企业在考察接单企业时,除了成本因素外,它们还考虑接单企业的规模大小。因为只有规模大才有可能独立完成一些长期的、内容庞大复杂、时间有严格要求的外包订单,并且才有能力对于软件和服务产品进行良好的售后维护和服务。一般地说,国际上知名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其规模都很大,达到数万人甚至十多万人。另有一个现象是,在我国,外包企业的人员规模在接近500人时一般就很难进一步扩大,许多情况下,企业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就开始萎缩,这似乎是个“坎”。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鼓励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之间开展以市场为中心、以产权为基础的多种多样的并购,特别是鼓励开展国际并购,较快地形成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超过万人以上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
4.加强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引进应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来指导、执行。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面向服务外包市场的人力资源建设,调整人才结构,积极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鼓励国内外服务外包技术人才通过调动、咨询、讲学、兼职、聘用、技术承包入股、人才租赁、设立研发机构等多种方式长期工作或短期服务,使我国承接外包领域的人才国际化程度得以提高。另一方面,我国在发挥劳动力优势的同时,应该重视劳动力的培养和培训。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建立适应多种需求层次的职业培训体系,建立起外包服务人才的立体化培养模式,开发大学培训系统、政府培训、职业教育系统、认证系统等,努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英语水平高、文化交流能力和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可以有效地促进人才、外包的良性互动。
5.优化服务外包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一般来说,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过程中,发包方对承包方的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只有那些达到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企业才能争取到外包业务。同时,承接国际外包业务的企业通过频繁的外部联系可以快速获取有利的信息和知识,并掌握发包方的一些新技术。通过承接服务外包,推动新技术的扩散与应用,还可以加快传统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一是向上游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延伸,主要开展研发活动和核心零部件生产;二是向下游销售与品牌服务环节延伸,主要是扩展市场渠道建设和品牌建设,条件成熟的可以创立国际品牌。国际服务外包正在成为继传统的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和许可证等途径之后的又一新的技术扩散路径。因此,在发达国家的发包企业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我国应通过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促使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进而创新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优化服务外包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6.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推动承接服务外包的重要作用。印度服务外包产业发达,与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密切相关。印度有一个由9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组成的行业协会――“全印软件业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它作为印度IT服务产业的“市场部”,在印度服务外包领域乃至全球都有着显赫的地位,尤其在政策推动、顾问咨询、行业协调、沟通政企关系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印度确立了全球离岸服务外包的领先地位。我国要借鉴其先进经验并结合实际,筹建服务外包行业协会,积极发挥其促进、协调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140-02
一、软件外包的内涵
软件外包(Software Outsourcing)属于服务贸易的一种,它是指企业为了专注核心竞争力业务和降低软件项目成本,将软件项目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发包给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完成的软件需求活动。软件外包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和软件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软件外包也正好符合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各国之间软件技术水平大不相同,产品价格也存在差异,接包国劳动要素丰裕,发包国资本要素丰裕,发包国利用软件外包与接包国合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使双方都能获益,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软件外包企业借助于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予以整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绩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从而释放企业资源,分担风险、加速重构优势。
二、大连软件外包发展的现状、趋势与前景展望
(一)大连软件外包的基本现状
随着中国软件外包行业发展进程的加快,软件外包尤其是对日软件外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连之所以形成如此规模的服务外包企业集群得益于“官助民办”的运营模式。在大连高新园区建设的大连国家软件公共技术平台,它是由国家、省市和大连高新园区共同支持建设起来的公益性技术平台,项目总投资 1 100 万元,2010年正式投入使用。该平台服务于高新区乃至全市的软件企业,旨在降低软件企业研发、测试、人才培训、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成本。通过专业技术服务,推进软件企业的规范化、国际化进程,实现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打造世界级现代软件产业聚集区提供有效的自主创新服务平台。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前瞻性的产业政策导向,避免了政府在操作环节的低效率,同时也避免了政府在软件园开发建设上直接投入带来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利益的激励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促进软件园区更快地发展,提高软件园区开发和运行的效率,也提高了对软件企业的服务质量。在过去的11年中,大连软件出口从1 000多万美元发展到2009年的13.3亿美元,软件企业从15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900多家,软件从业人员从当时的5 0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9.5万人。11年间,软件产业年均增长率超过了60%。如今,软件业已经成为大连的支柱产业,“大连软件”四个字也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城市品牌。
(二)大连软件外包产业促进大连市经济全面发展
在2009年初的“两会”上,市人大代表、亿达集团董事长孙荫环指出,大力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是当前经济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2010年将继续加大IT人才吸纳和培养力度,使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成为大学生就业和人才聚集的“蓄水池”。国务院已确定大连等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将在这些城市实行包括实用人才培训、特殊劳动工时等在内的支持政策,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下面采用模型研究的方法,分析大连市1999―2009年软件出口额与工程师数量之间的增长关系。
为了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笔者先把数据作出散点图(如图1所示)。从散点图上看大连市软件出口额与工程师数量之间具有很强的一元线性关系。因此,下面将用线性回归模型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设模型为:
Y=A1+A2X(Y表示大连市软件出口贸易额,X表示大连市工程师数量)
对大连市软件出口额与工程师数量之间的模型进行检验,假设大连市工程师就业数量对大连市软件出口贸易额没有影响,即H0∶A2=0.将2000―2009年统计数据分析得出线性关系为: Y=8.048+6.5723X。计算统计量T的观测值: t=33.779>2.306=t0.975(8)
结果显示,常数项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检验,回归参数也通过显著水平0.05的检验。因此拒绝零假设H0,即X与Y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中国自加入WTO之后,大连市软件对外出口贸易额从0.15亿美元增加到13.3亿美元,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2008年虽受金融危机影响,贸易顺差的增速并没有减慢,出口贸易的增长,企业数量随之增加,工程师就业人数也迅猛增长。这样,大连软件外包产业促进大连市经济全面发展。
(三)大连软件外包产业的前景展望
1.大连将成为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领军城市。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影响,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依然取得不俗的业绩,成为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领军城市。目前,全市已有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近900家,其中外资企业300多家,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大连设立了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中心,使大连市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软件和服务外包最为集中的城市。全球前十大ITO和BPO服务提供商中,已有6家在大连开展外包业务;东软、华信、海辉三家本地企业连续几年排名全国软件出口前三位。大连已经把加快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作为实现城市转型的强有力支撑,作为战胜当前金融危机的最有力途径。争取在未来几年内培育出几家万人规模以上的软件外包企业,推动大连软件产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2.加大对欧美市场开拓的引导。市场空间决定了未来产业的发展质量和规模,加大对欧美市场的开拓,是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大连软件企业对欧美外包市场的拓展起步较晚,并且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对手。由于软件开发具有高度的知识密集型特点,发包商在对承包商进行评估时,更看重对方的开发经验、双方在语言文化上的共通性以及长期合作的默契与信任程度。在大连投资的跨国公司,如HP、IBM在初期主要将日本业务转移到大连获得成功后,已经越来越多地将欧美业务转移过来,他们的做法在欧美企业中间形成了极大的示范作用。可以预期,未来大连企业承接欧美业务的份额将越来越大。
3.大连软件逐渐向自主创新过渡。大连未来的目标是:做中国软件的自主研发基地、高端服务外包的承接基地、连接国内服务外包的再次转移中心。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对于软件产业来说,外包业务是保证自主创新的起点和标准接轨国际软件产业的链条。在外包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之后,大连开始鼓励本地的服务外包企业学会用“服务外包”和“自主创新”两条腿走路。
三、大连软件外包产业的政策建议
1.扩大企业规模。首先,从资源整合层面来考虑,建立以大型软件企业为龙头,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以大促强”具有规模化的软件外包联盟。通过产权、品牌、行业地位等一系列优秀资源的整合,从根本上把众多小而分散的软件企业,构建成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软件外包联盟;其次,组建区域性软件外包企业联盟,做到一家接包,多家参与,共担风险,共享利益。联盟本着以承接优秀外包业务为宗旨,为中外软件客户在联盟内寻找优秀的合作伙伴和项目提供优质的服务;最后,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为支撑平台建立软件外包企业联盟。根据国际软件外包的主导产品,结合产学研自主创新的研究与开发,可以吸引诸如微软、IBM等欧美软件公司向该外包联盟发包相关软件项目。
2.注重人才培养。人才供给不足仍是大连软件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大连市进一步促进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在国内率先提出根据企业每年员工和销售收入增长量情况给予奖励;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每新录用一名大学生(含大专以上学历)员工从事服务外包工作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企业每人不超过4 500元的定额培训支持。除了培养人才外,企业必须通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来留住人才,使他们乐于在企业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承接更多更好的项目打下基础。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重视帮助员工成长,将股权、培训项目或其他激励机制等引入对人才的管理,用好和留住现有的人才,必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企业。
3.改善投融资环境。资金不足直接限制了大连软件企业进一步的发展,改善投融资环境,建立一个高效的投融资机制将是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关键。风险投资是发展软件产业不可缺少的重要融资方式,比如苹果电脑公司、SUN微系统公司、微软公司等。因此我们要借鉴美国的经验,多渠道开辟风险投资来源,建立健康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和高效的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势和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家人才队伍。注重完善以民间资本为主,政府引导扶持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制,鼓励对软件外包产业的风险投资,逐步建立服务外包产业风险投资体制。积极为重点软件外包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扶持大型软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目前大连已经建立了将近90 家的各种形式的担保公司,资本金已超过了100 亿。这样的尝试,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同时,既规避了民间融资的法律风险,又便利了政府的监管。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8-0012-0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已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服务贸易,改善服务贸易结构,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是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提高竞争力的新举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使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要由2005年的1582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4000亿美元。本文就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协调的现状、服务贸易发展的优势以及如何实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发展服务贸易的理论综述
关于服务贸易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完善并成熟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文献研究完全是描述性和政策导向性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性,并认为政府的干预阻碍了服务贸易的扩展。随着服务贸易议题被列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谈判议程,国外学者对服务贸易问题的更加关注。
(一)对服务贸易的研究方法
在服务贸易的决定问题上,其研究主要包括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在规范分析上,国外学者尝试试用传统贸易理论,特别是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服务贸易,认为服务贸易中存在比较利益。辛德利(Hindley)和史密斯(Smith)就通过大量研究,证明了比较优势理论适用于服务贸易。[1]随着现代贸易理论的发展,学者们又进一步探讨了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服务贸易的决定。其中琼斯和基尔兹克斯基提出和运用“服务链”的观念解释服务贸易,认为在规模经济作用下,生产过程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服务链”。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服务链可以促进生产的国际化,从而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货物贸易的发展。[2]在实证研究上,豪克曼(Hoekman)和卡森迪(Karsenty)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法分析了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在发展服务贸易上的比较优势。[3]
(二)对贸易自由化和贸易壁垒的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国外学者开始转向对服务贸易自由化和服务贸易壁垒的研究。萨皮尔阐述了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鼓励其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并分析了设置服务贸易壁垒的原因。[4]伯格斯则建立了一个“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品”的模型探讨了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认为它可以降低最终产品的生产成本,促进货物贸易的发展,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国家福利水平。同时,学者们还将服务与竞争力结合起来研究。大卫(David)等人探讨了贸易领域中服务与竞争力的关系;[5]保罗(Paul)则研究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竞争力等等。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对服务贸易的研究才开始重视起来,主要涉及服务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应对策略研究。张汉林研究了世贸组织与服务贸易自由化及我国的对策;盛斌对我国加入WTO后的服务贸易自由化进行了评估与分析。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服务贸易的研究开始了更多的涉及到竞争力领域的研究,从具体部门出发或者是从整体竞争力角度入手探讨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力问题。郭海虹将竞争优势理论运用于服务贸易,研究了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现状;王瑞萍分析了WTO下国内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谭小芬利用贸易开放度、贸易竞争系数对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
综上所述,学者对服务贸易的研究探讨主要从比较优势出发,过渡到对竞争优势的分析。在服务贸易中,只有认识现有的比较优势,将现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力,才能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最终实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
二、我国货物贸易过快增长与服务贸易相对滞后的现状分析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制定,标志着世界经济服务化。服务贸易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我国作为外贸大国,外贸结构的状况是货物贸易几乎占了全部,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均衡,货物贸易的顺差与服务贸易的逆差形成鲜明对比,而且服务贸易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偏低,主要以传统贸易为主,新兴的金融、通信和计算机服务占比较低,制约了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一)服务贸易增速滞后于货物贸易,且存在大量逆差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规模继续扩大,但总体发展水平仍滞后于货物贸易。2006年上半年服务贸易总规模增速较货物贸易低5个百分点,服务贸易规模与货物贸易规模之比为1:9。其中,2006年上半年货物贸易出口4287亿美元,同比增长25%;而服务贸易出口403亿美元,同比增长17%,服务贸易出口不及货物贸易的1/10,也远低于世界平均的1/4的水平,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速较货物贸易出口增速低。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1983-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相关数据整理。
与货物贸易顺差相比,我国服务贸易存在大量逆差。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1.9亿美元,同比增长127.5%,对经常项目顺差的贡献率达到83.5%;2006年上半年,货物贸易顺差800亿美元,同比增长47%。而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94亿美元,同比下降3%;2006年上半年,服务贸易逆差57亿美元,同比增长44%,开始出现上升趋势,但是服务贸易的逆差与货物贸易的顺差相比,两者的差距仍然比较大(见表1)。服务贸易的差额反映了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具有不平衡性。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1997-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相关数据整理。
(二)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偏低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服务业的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但是,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较低。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收支总额为1345.67亿美元,分别占同期我国GDP和对外贸易额的8%和10.66%;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占整个对外贸易的比重为10.2%,远低于20%的世界平均水平。
图2 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与对外贸易额的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1997-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相关数据整理。
(三)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球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偏低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体增速较快,但其出口额占我国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仍然偏低,并呈下降趋势。以2005年为例,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我国贸易出口总额的比例仅为8.89%,只占全球平均水平18.9%的一半,而发达国家美国这一比例为28.1%。即使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这一比例也高达42.9%,可见,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例明显偏低。另外,从全球发展态势来看,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虽有所上升,但占比仍然比较低,与其它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可以说,我国服务贸易相对规模虽有较大增长,但绝对规模仍然偏小,总体水平仍然很低。[6]
(四)我国服务贸易出结构极不平衡
在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仍然以传统贸易出口为主体,新兴贸易出口占比重较小。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部门在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在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咨询、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行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际竞争力不高,对服务贸易发展贡献不大。2005年,我国旅游、运输出口额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分别为20.7%和39.4%,二者合计占出口的60.1%。而金融、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项目仅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8%。2006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仍然集中于旅游和运输项目,这两项出口分别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6%和23%。而高附加值服务行业中,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以及广告和宣传三个项目出口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9%和2%。可见,具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旅游和运输行业在我国服务业出口中占绝对优势,而一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出口虽有所增长,但出口占比仍偏低,除了政策、体制方面的原因,也缘于我国没有形成充分有效竞争的格局。而一些发达国家金融、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以及专有技术使用费和特权项下收支占到其服务贸易收支的1/4,美国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权项下收支占其服务贸易总额的11%,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软件服务收支规模占服务总规模的23%。再次表明了我国服务贸易各部门发展不合理,结构需要调整。[7]
三、实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2006年商务部起草的《关于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外贸将从偏重货物贸易转向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并从各个层面给予服务贸易政策支持。以新兴服务产业和高附加值的服务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可以形成后发优势,实现跳跃式增长。
(一)调整产业政策,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将代替制造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其中,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服务业是产业国际转移的重点领域。因此,产业政策应进一步向服务业倾斜,尤其是对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倾斜,以促进生产行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这使我国的服务产业不仅能够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时也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与服务业的较快发展相对应的必然是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贸易将更多地体现在服务贸易的竞争上。
一是引进竞争机制,逐步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只有在适度竞争中才能良性发展,过度保护和垄断只能束缚其发展。因此要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打破金融、电信等行业的垄断地位和体制,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通过适度增加竞争主体,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只有在服务业中逐步放宽进入条件、扩大开放领域、引入竞争机制等措施才能促进其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是将发展服务贸易与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升级结合起来,提升我国在世界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重点加大信息、物流、金融、研发、市场营销等生产业引进先进技术、管理流程和新的经营方式的力度,积极稳妥扩大市场准入。同时,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协作,包括通过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参与双向服务离岸外包进程。
三是积极推进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选择重点服务行业部门进行出口促进,是我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调整的需要,是适应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格局、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提升中国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服务贸易包括许多分支部门,情况不同,问题复杂。要综合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国际市场需求前景、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部门发展潜力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等多种因素,按照“重点促进”、“深入挖掘”和“特别关注”三个层次,针对运输、文化、软件外包等领域着重开展出口促进工作。
(二)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扶持作用
在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政府作为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者,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性,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重要机遇,完善管理体制、制定扶持政策、创造良好环境,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
一是政府继续加强对服务贸易发展的统筹协调,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服务贸易涉及金融、保险、电信等诸多服务业部门,服务贸易要发展,就必须强调整体协调。要推动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全国服务贸易协调管理机制。通过加强宏观规划、调查统计、市场促进、政策协调、对外谈判等统一协调工作,使政府管理更加务实、高效。[8]
二是根据服务贸易发展规律,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把握服务贸易不同于传统货物贸易的特点,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展工作。充分利用国内广交会、厦洽会、文博会等平台,增加服务贸易交易的内容。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企业自发组建中国服务贸易行业协会,积极为我国服务贸易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办好“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站,为我国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帮助企业联系国际合作伙伴。
三是政府要对服务贸易企业予以政策倾斜与扶持。国际服务贸易最发达的美国,其政府为了鼓励服务出口,长期以来给予服务企业很多优惠,同时还非常重视技术研究、开发与教育。服务贸易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我国政府要加大对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完善财政、信贷等优惠措施,并辅之以积极的产业结构、组织和技术政策,努力提高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三)积极拓展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寻求服务贸易的突破口
服务外包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国际化水平、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它是当前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新形式,也是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新增长点。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大力促进我国服务外包发展,是我国加强与国际经济接轨、提升产业能级的重要手段,是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升利用外资层次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发展服务外包市场对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向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以及系统、网络、存储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由业务流程外包和信息技术外包组成的服务外包正逐渐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要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的机遇,将服务外包作为发展接续产业的重点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进行培育。以占领高端服务外包市场为方向,以提升服务外包规模、层次、能级和竞争力为目标,以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为重点,主动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转移、拓展服务外包空间、提升服务外包能级,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聚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拓展国际市场能力的服务外包高端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示范区和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努力将我国建成服务外包的重要集聚区和重要基地之一。
(四)实施服务贸易品牌战略,加快培育服务贸易龙头企业
在发展服务贸易的过程中,实施品牌策略,引入品牌竞争机制是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以积极心态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
一是出口企业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坚实基础。只有拥有更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更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和自主知名品牌的企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更强。
二是要把扶持服务贸易自主出口品牌作为国家实施品牌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开展自主出口品牌建设,培育发展出口名牌,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发挥龙头骨干作用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将之培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成为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的主要力量。
三是要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适时确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带动服务贸易出口快速增长。同时,还要全面研究规划现有服务出口品牌,从中确定一批有影响、有发展潜力的品牌,在市场开拓、跨国经营、信息服务等环节予以重点扶持,通过培育建立一批服务贸易的重点品牌,迅速进入国际市场。而对已形成规模、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现有服务贸易企业品牌,给予保护,逐步做大做强我国服务贸易品牌。
(五)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贸易人员素质
服务业特别是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属于智力密集型行业。因此,一国专业性和技术性人才的储备对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很大,如果服务者不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就不可能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由此可见,服务贸易提供者素质是决定服务贸易质量和服务贸易效益的关键,也是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因此,我国在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同时,应重点关注人才的培养,注重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服务贸易人才,尤其是新兴服务贸易和知识型服务贸易所需的外向型高层次人才奇缺。今后我国在加强服务贸易意识的同时还应重视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要求的精通国际金融、会计、审计、保险、国际商法、国际运输、国际承包等业务的复合型服务人才,使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之上,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9]
(六)建立完善的服务贸易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一样,其发展和市场都要求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特别是涉及培育和保护国内服务业都应有严格的法律依据。
为了使我国的服务贸易尽快融入世界这个大环境,应根据WTO的要求,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法律准则的法律法规体系,对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要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充分利用WTO的有关例外条款和“灰色区域”,制定适度的保护政策,以保护我国服务贸易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 B.Hindley andA.Sm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rade in service. 1984.7(4).
[2] E.Weisman. Trade in services and imperfect competition: application to international aviation. 1990.
[3] B.Hoekman, G.Karse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 in services. 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1992.
[4] A.Sapir. North-South Issues in Trade Service. The World Economy. 1985..
[5] Rubalcaba, Luis,Gago,David.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s and Competitiveness: The Case of Spanish Trad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01.
[6] 高文志,余建星,王庆云.服务贸易:大力发展,势在必行[J].国际经济合作,2006,(2).
[7] 胡景岩. 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巨大[N]. 经济日报.2006-12-14.
[8] 魏下海.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经济前沿,2006,(7).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ustoms Trade and Service Trade Based on Harmony
GAO Wang-dong1;JIANG Xiao-hua 2
(1.Research Institute of Regional Economy,Shandong Economic University Jinan 250001,China;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货物贸易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服务贸易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2016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21.50%,占对外贸易的比重为18.60%,较去年同期提升了4.10个百分点。其中,服务出口8 902.20亿元,同比增长7.50%;服务进口16 463.90亿元,同比增长29.90%。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与之相适应,国家对外开放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对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5年首次出台了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十三五”规划也对服务贸易开放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文件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各省市纷纷出台了“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2016年1月7日辽宁制定了《辽宁省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实施方案》。
目前,大连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面对国家外贸重点转移新形势,应如何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如何借鉴服务贸易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本文将世界上服务贸易较为发达的国家――美国、日本和发展中国家――韩国的服务贸易促进政策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总结归纳了中国新近批复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中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海、广州、天津以及东北城市哈尔滨的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特点。以期为大连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提升服务贸易在推动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外贸转型升级中的积极作用。形成产业升级新支撑和外贸增长新亮点,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支持。
二、国外及国内主要城市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比较分析
(一)国外主要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特点
1.美国服务贸易发展特点
第一,服务贸易基础厚实,服务贸易竞争力逐年提高。作为服务贸易发展的有力支撑,美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1997-2014年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4.50%以上。且呈现出波动上升的特征。其中,1997-2002年为持续上升阶段,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74.67%上升至77.73%;2003-2009年该比重表现为“倒u”型的波动特征,并且于2009年出现峰值(比重值为78.73%);2010-2014年为小幅波动下滑阶段,但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维持在78%左右。
从服务贸易竞争力来看,2005-2014年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全部为正,而且自2008年开始连续上升。说明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强,并从2008年开始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逐年提高。该结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次贷危机后由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并不是去服务。而是通过使制造业的效率提高更快,进而成为带动生产业发展的源头。产业是贸易的基础,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自2008年开始连续走高,也是该战略实施成功的一个佐证。
第二,服务贸易规模较大、长期处于顺差状态。美国是全球服务贸易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服务贸易规模全球领先。2015年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约为12 007.8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约为7 101.71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4.72%;进口额约为4 906.14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10.37%;服务贸易顺差额为2 195.57亿美元。2005-2015年美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而且顺差额还呈逐年增大趋势。从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率来看,除2009年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率双双出现负增长外,其余年份均实现了正增长,而且不少年份还保持了8%以上的高增长速度。但是,2012年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速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并于此后基本维持了4%左右的出口增速和3%左右的进口增速。
第三,服务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为高附加值服务项目。根据UNCTAD稻菘夤布的BPM第6版统计数据。美国服务贸易顺差来源为维护等与商品相关的服务、旅游服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和其他商业服务,共5类服务贸易部门。其中,旅游服务、金融服务和知识产权使用费是顺差的主要项目来源,尤其是知识产权使用费在2005-2015年稳居美国顺差来源之首。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近年来美国服务出口增速处于低位徘徊阶段,但美国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部门自2013年起由逆差转为顺差,而且顺差额逐年增加。这些均表明,美国服务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为高知识、高技术服务部门,其服务贸易优势为知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
2.日本服务贸易发展特点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服务贸易发展较为滞后。2005-2015年日本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从具体服务部门来看,除政府服务外,只有建筑服务、金融服务和知识产权使用费服务为顺差贸易。其中,知识产权使用费服务是其顺差的最主要来源部门。
实际上,日本服务贸易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并不在于服务业本身。1970-2014年日本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GDP的比重持续上升,近几年基本维持在72%左右。日本服务业的发展规模、质量和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不相上下,而且从总体来看已经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影响日本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低下的真正原因是服务产品的价格。受资源、地租、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影响,日本商品和服务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甚至大大高于主要发达国家同类商品的价格,这就导致日本服务产品虽然质优,但价格也相当高。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不景气时期和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高昂的价格使日本失去了相当一部分市场。这也就成为日本服务贸易之所以长期处于逆差之势的最主要原因。但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服务贸易逆差自2012年达到最大值(-477.62亿美元)后,呈现出逐步缩小的态势。2015年逆差值缩减至十年来的最小值(-134.68亿美元)。
3.韩国服务贸易发展特点
韩国服务贸易虽为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但其竞争力并不强。2005-2015年韩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值一直为负。从服务贸易具体部门来看,除了政府服务外,只有运输服务和建筑服务的竞争力指数值为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韩国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个人、文化及相关服务的竞争力指数值由负值转为正值,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韩国政府在2008年制定了三阶段服务贸易促进体制。根据措施内容,韩国对游戏、手机服务、数码广播、海洋休闲及体育、教育、医疗、服务外包等服务贸易行业给予支援。因此,政府扶持是促成近年来韩国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个人、文化及相关服务部门竞争力提高的最主要因素。
(二)国外主要国家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比较
对美国、日本、韩国服务贸易促进政策进行梳理,发现其既存在相似之处,又各有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相同点
第一,确定优先发展的服务贸易行业,并给予重点支持。首先,从美国来看,按照美国最新统计口径,目前90%左右的出口集中在旅游、商务与专业技术服务、特许权使用和许可、运输、金融、客运、教育、影视、保险和电信十大服务上。除了统一的出口促进措施外,美国促进上述重点服务产业出口发展并保持其竞争优势的主要做法:一是提高重点服务出口行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包括联邦政府高度重视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出口相关的公共投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也重视与服务贸易相关的科技投入、长期高水平的教育投入和人才的引进等措施。二是充分重视国内服务产业发展。通过宣传、立法、设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健康、迅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此外,为使国内服务产业发展服从服务贸易全球战略发展的需要,适度放松了反垄断限制,并实现了国防工业对国内相关服务产业的带动。三是除了通用出口促进措施外,还以重点行业为重点,根据不同服务产业特点和出口市场重点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国内服务和出口市场战略。
从日本来看,日本在发展服务贸易过程中通过充分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确立了大力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策略。由上文分析可知,日本金融服务是其顺差的重要来源。实际上,日本金融服务贸易就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起来的。首先,政府通过向国外金融机构开放市场。促进其当时并不发达的金融机构进行结构性调整。其次,为防止由金融、保险市场开放引起国外投资者的大量涌入,增加了海外投资者在东京金融市场的交易手续费。最后,对于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去解决。这些措施从根本上提升了日本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从韩国来看,根据2008年韩国制定的三阶段服务贸易促进体制内容,韩国确定优先发展的优势服务贸易行业为游戏产业、手机服务、流通业、贵金属、宝石业、时装产业、排水服务业、数码广播、服务外包业、海洋休闲及体育产业,并为保持这些服务贸易行业的竞争优势。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制定了不同的支持政策和出口市场战略。此外,韩国还制定了观光、教育、医疗和服务外包领域的扶持方案或措施。以提升这些逆差服务贸易行业的竞争力。从上文分析可知。这些政策措施对提升相关行业服务贸易竞争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二,改进服务贸易统计。美国是当今世界服务贸易统计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重视服务贸易统计改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1985年国会通过了《国际投资和服务贸易调查法》。目前,美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唯一能够提供与GATS服务贸易概念相一致的、连续的、系统的双向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国家。而且,由美国商务部出版的基本数据与分析报告,不仅对政策制定、多双边谈判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对服务企业开展市场调查和出口经营决策有很大作用。在科学统计的基础上,美国对服务贸易的研究也在全世界居领先地位。韩国也十分重视服务贸易统计,2008年韩国制定的三阶段服务贸易促进体制,对完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做出了明确规定。
第三,重视中小服务企业发展,面向中小企业提供高效务实的出口促进服务。中小企业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美国十分重视中小服务企业发展,对其提供包括一般性的信息和咨询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但适当收费的国外市场调查和个性化咨询服务以及出口融资与保险服务等出口促进服务。日本则是发展中小企业的典范,通过建立整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宽松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支持,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形成产业集群。韩国除了设立中小企业产业支援基金外,对知识发展型服务业提供特别基金扶持,并扩大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特别法》中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适用范围,改善了利用技术及信用担保服务业的信用审查标准。
第四,构筑服务贸易人才培养体系。美国对人才的重视和利用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入国。2011年美国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为7.40%,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6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40%。美国除了在正规教育上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在继续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各个服务型企业都加大力度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并根据不同的竞争需求进行不同程度的员工继续培训。日本在发展服务业以及服务贸易方面,也十分重视人才素质的培养,实行高工资、培训、派员出国交流等诸多鼓励措施。这些举措对日本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投身于服务贸易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韩国在完善服务贸易人力资源培养体系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如下:一是实施国家职业培训需求调查,拟定“平生职业技能开发五年计划”。二是由各行业主管部门、有关人员及专家共同拟定“服务业人才培养体制完善计划”。三是设立各服务领域专科学校,加强“产学服务专门人才联合教育”。四是构筑服务业人才监测系统及人才网。
2.不同点
除上述相似措施外,美国、日本、韩国在服务贸易促进方面还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特点。
第一。美国构建高度发达的服务出口促进体系,以保障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有效实施。美国服务出口促进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由总统出口理事会等组成的咨询、决策与协调体系。二是由商务部、美国开发署等组成的横向服务体系。三是由“出口扶助中心”及地方出口促进机构组成的纵向服务体系。四是由全美服务行业联合会(CSI)、各地区出口理事会及出口法律援助网站等组成的民间出口服务体系。纵横交错、高度发达的服务出口促进体系。有力地保障了美国各项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与措施的顺利实行。
第二,日本扎实做好科学技术研发等基础性工作,重视实施服务贸易品牌竞争战略。日本在在经济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始终致力于科学技术研发工作。日本科学技术研发基础条件一直居世界前列[5]。从前文分析可知,日本服务贸易虽然长期处于逆差地位,但知识产权使用费是其最大顺差来源,这与日本的科学技术研发等基础工作扎实,密不可分。此外,日本服务贸易品牌竞争战略实施得非常成功。全球十大寿险公司中日本就占了四个,分别是日本邮政保险有限公司、日本生命保险公司、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险公司和日本第一生命保险株式会社。
第三。韩国修改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相关不合理规定,缩小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差别待遇。如完善知识密集型服务有关制度:缩小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土地保有税的负担差别:减免有关服务产业用地的开发负担金:改革服务业适用的电费标准体制等。
(三)国内主要城市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特点
2016年2月国务院批准天津、上海、海南、深圳、杭州、武汉、广州、成都、苏州、威海10个城市和哈尔滨、江北、两江、贵安、西咸5个国家级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龙头,大连却榜上无名。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国家整体战略的考虑外,还与大连和上述城市或地区尤其和发达城市之间,在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服务贸易重视程度及促进政策方面存在差距有关。就促进政策方面而言,本文选择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中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海、广州、天津以及同为东北城市的哈尔滨为例,总结其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特点,以期为大连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有所启示。
1.上海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主要特点
第一,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建设先动优势明显。上海是全国第一个设立服务贸易处(1996年)、第一个成立服务贸易协会(1996年)、第一个建立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2003年)、第一个服务贸易年度发展报告(2000年)、第一个出台服务贸易发展行动计划、促进指导目录、第一个建立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先行服务贸易改革的城市,是全国服务贸易统计信息最快、最及时的城市,还率先成立了服务贸易发展联席会议机制。这些方面都促成了上海较早地建立起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奠定了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先动优势。
第二,多措并举促进文化贸易成为发展亮点。上海多措并举加快发展文化贸易,使其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亮点。一是修订完善了“上海市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综合统计报表制度”,进一步摸清全市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二是聚焦重点企业。深入一线调研,协调解决企业在财税政策、展会审批、平台推广和人才培训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三是支持企业赴中东、非洲、欧洲等举办或参加国际知名文化贸易展会活动,为企业与海外客户搭建起B2B的交流桥梁。四是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新版图书展、上海全球跨媒体创新峰会暨小型技术装备展等一系列文化贸易促进活动。
第三,贸易便利化推动服务贸易大发展。一方面,通过立法保障贸易便利化实施;另一方面,自2014年以来密集出台了以海关监管模式创新为代表的贸易便利化措施、进出口贸易便利化措施、检验检疫部门的贸易便利化措施。而且都渐显成效。
2.广州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措施主要特点
广州主要通过政府引导和搭建平台来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大量招商和市场开拓活动,如连续组织广州软件企业参加欧洲、美国和中国香港专业展。二是积极帮助企业多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如在广东省《关于加快建设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的实施意见》政策的支持下,广州获得了两个“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和三个“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重点培育对象”。三是搭建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如穗港合作的“穗港Ⅱ’资源网”、与美国硅谷联合建立的“广州硅谷工程研究中心”等。此外,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也为广州市服务贸易领域空间的拓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天津服务贸易促进体制机制主要特点
在国家简政放权政策推动下。天津率先实现了“一个部门管服务、一颗印章管审批”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同时,以国际服务贸易处为依托。天津建立了部门联动、区县一体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并形成了“政府一中介一企业”三位一体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
4.哈尔滨服务贸易促进机制主要特点
哈尔滨充分利用地域势。主打“俄罗斯牌”。与俄罗斯旅游、交通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贸易多领域开展合作。同时,哈尔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较完善。市商务局不仅设有科技与服务贸易管理处。还有对外贸易处、贸易发展促进处、对俄贸易处等贸易促进与管理机构。而且,哈尔滨市贸促会相关网站信息完备,贸易促进职能发挥充分。
三、大连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及促进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大连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总体发展较快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对本地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愈发显著。
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大连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大连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6.84亿美元,2015年大连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突破百亿美元,达到102.60亿美元。增长了两倍多,且占辽宁服务贸易总额的49.7%。其中,服务出口42.70亿美元,占全省的66.30%;服务进口59.90亿美元,占全省的42.10%。从主要服务贸易行业来看,运输服务贸易一直在大连服务贸易中占据重要位置。2015年占全市服务贸易比重为25.40%,是有力承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坚实基础;旅游服务是大连服务贸易的第二大支撑,2015年大连旅游外汇收入5.16亿美元,入境过夜旅游人数98.50万人次,全市旅游总收入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了10%,对第三产业产值的贡献率超过了20%。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商务部公布的全国各省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情况看,上海、北京、广东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各省市,位于前三甲位置,辽宁服务贸易额在全国仅列位第九,大连在五个计划单列市中名列最后。大连服务贸易规模相比北京、上海、天津等市仍有不小差距(如表2所示)。
2.软件服务外包为主要发展模式
目前,大连服务贸易已经形成以软件服务外包为核心动力的发展模式。从发展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大连软件服务外包业一直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先后被国家授予“国家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等称号,是全国软件产业授牌最多的城市。截至2015年末,大连拥有服务外包企业1 071家,从业人员13.70万人。其中,不仅有东软、华信、海辉等连续多年排名全国软件出口前三位的本地企业,还有简柏特、惠普、松下、微软、IBM、戴尔等世界知名企业。近年来,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以“争做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的宏伟目标引领发展,在外包规模、平均增速、空间潜力、产学合作、品牌形象等五个方面保持着全国领先地位。2011年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实现收入700亿元,增长30%;2012年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业产值一举突破千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软件和服务外包千亿产业集群:2015年受外部宏观环境影响,大连全年在线登记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6.23亿美元,执行金额15.2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00%。
从对GDP的贡献度来看,从2005年开始。大连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4%,初步显现出未来支柱产业的雏形。2010年,大连软件服务外包销售收入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到10.37%,2012年该比重接近15%。可以看出,软件服务外包业已经成为大连市的支柱产业。
从对服务贸易的贡献度来看,2004年大连软件服务外包出口占总服务出口的比重为11.6%,2008年迅速飙升至69.08%,2011年该比重达到78.79%,比上年增长近10个百分点。纵观2000-2011年,大连软件服务外包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年均贡献率达到了35%,已经在大连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大连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
但是,随着全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蓬勃兴起,大连服务外包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力成本上升较快。由于工资收入的增L,社保费用居高不下。企业已逐渐失去发展的成本优势。二是政策环境优势殆尽。大连不仅没有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所应具有的与国家配套资金,原有的吸引高端人才政策、社保优惠政策等也已经取消。三是市场结构单一,对日本依赖过强。大连对日业务已占到全市离岸外包业务的70%以上。市场结构单一导致大连软件服务外包业易受外部经济波动的影响。
(二)大连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体系演进
大连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体系起步较晚,“十二五”以前出台的服务业及服务贸易促进文件主要集中在软件和服务外包行业。如《大连市关于吸引软件高级人才的若干规定》等。
随着国家对服务贸易的重视,近几年大连出台多项有关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文件,但主要集中在服务业领域,如《大连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大政发[2010]53号)中包含“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内容、《大连市加快发展服务业四年行动计划》(大政办发[2014]42号)等。
(三)大连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与促进体系存在的问题
国外和国内主要城市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或措施的特点均表明:政府作为可以有效地释放市场活力,优化服务贸易发展的营商环境。与之相比,大连在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与体系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总体来说,主要存在“三无”现象,即无专门的服务贸易管理部门、无详尽的统计信息、无服务贸易企业管理清单及产品目录。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有待健全
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都在货物领域,因此,围绕货物贸易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相比之下,发展服务贸易的观念意识与动力不足。目前,大连政府已经意识到服务贸易的重要性,但是针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促进体系不健全,且偏重于服务业领域。截至目前。大连尚未出台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综合性文件,与国内服务贸易发达城市的横向比较发现,专项促进文件也远远不足。这可能是大连未人选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2.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机制尚需完善
目前,大连服务贸易在管理层面存在综合管理部门缺失和各服务贸易管理部门职能交叉现象。大连贸易促进机构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相关网站信息还不健全。因此,亟需顶层设计,强化管理协调职能。并进一步促进区域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
3.服务贸易统计工作亟需加强
目前,大连对服务贸易的统计主要为软件服务外包领域,服务贸易领域的其他重要行业并未被纳入统计范围。而且服务贸易统计信息透明度低,不及时。这些都不利于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等相关部门利用统计数据,及时了解大连服务贸易及其各领域的发展进程、发现问题并制定科学的决策。同时,由于统计体系不健全、统计信息缺乏,导致长期以来对服务贸易领域的认识不够深入。至今大连仍然没有有关服务贸易企业的管理清单及产品目录。
4.服务贸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服务贸易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服务贸易企业以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为主、实物资产较少的资产结构。由于动产不能抵押,现行的适合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中小服务贸易企业的金融产品很少。融资受限导致服务贸易企业普遍感觉融资难、融资贵。此外,银行“惜贷”以及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模较小,缺乏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等因素,都使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中小服务贸易企业融资受到限制。
四、启示和政策建议
美国、日本、韩国以及国内城市上海、广州、天津和哈尔滨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和措施表明,政府的作为可以为服务贸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国家外贸重点转移的新形势以及批准辽宁设立自由贸易区的新机遇,大连应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以尽快形成产业升级的新支撑和推动外贸增长的新亮点。为此,大连亟需借鉴国内外服务贸易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大连服务贸易的发展实际,提出促进大连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服务贸易管理与服务机制
一是加强对大连服务贸易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议借鉴上海做法,成立大连服务贸易工作领导小组,设立跨部门的服务贸易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大连服务贸易规划编制、贸易促进、政策协调、统计调查等工作。二是借鉴天津做法,尽快实现“一颗印章管审批”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三是建立和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通关管理模式。协调海关、检验检疫和外汇管理等部门,建立医疗检验检测、会展服务和跨境电子商务服务等服务贸易业务的便捷通关机制。并为从事国际服务贸易业务的中高端管理和技术人员出入境和居留提供便利。
(二)完善财税等服务贸易促进政策
一是加紧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意见》、《大连市发展服务贸易中长期规划》、《服务贸易促进指导目录》等相关文件,并从财税、金融支持、人才培训等方面完善制定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同时借鉴美国做法,确保扶持政策的持续性和连续性。二是借鉴美国经验,确立符合大连发展实际的服务贸易促进财政支持原则。即: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资金重复或过度使用,应建立服务贸易促进支出的联合预算机制,根据实际需要和各年度财政预算支出,适时增减调整促进支出额度,并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三是完善和创新支持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的支持力度。四是全面落国家“营改增”的改革措施,对服务出口实行零税率或免税政策。借鉴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做法。对先进技术型服务企业,实行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部分税前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推动服务贸易领域的金融服务创新
鼓励金融机构扩大跨境支付服务范围。支持服务贸易企业采用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等方式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开展供应链融资、海外并购融资、仓单质押贷款以及在制造业中深入推进融资租赁业务等);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现有业务范围内加大对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并购等业务的支持力度;鼓励保险机构创新保险品种和业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采取灵活承保政策,简化投保手续;支持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开展国际融资担保业务。
(四)优化服务贸易促进平台
借鉴哈尔滨做法,充分发挥贸促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并借鉴美国做法,建立企业联系追踪和服务机制,建立免费或低收费的信息咨询服务、国外市场调查与个性化咨询服务等信息化平台或机构。积极搭建以电子信息为载体的商务信息平台和以供应链服务为核心的整合型外贸全程服务平台,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各服务行业之间融合发展。对服务贸易统计、公共技术、交易、培训和信息服务等平台的建设、功能和业务水平的提升,给予一定资助。对企业参加由商务主管部门组织的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展会、产业推介和项目对接活动,给予一定资助。鼓励金融机构与跨境B2B贸易平台合作。办好中国(大连)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把软交会打造成引领产业发展、促进软件交易的重要平台。
进一步发挥服务贸易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十二五”期间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任务。要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贯穿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充分发挥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促进作用、对现代服务业的引领作用、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从研发、设计、营销、市场资讯、管理咨询、物流、专业服务等多方面入手,促进服务贸易和服务业良性互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创外贸竞争新优势。要完善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加强服务贸易发展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指导,开创服务贸易工作的新格局。
各地要全面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管理机制和跨部门联系机制,加强对服务贸易企业各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区域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
加强服务创新
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的新形势,加强服务贸易领域的服务创新研究,特别是要加强云计算、物联网等对服务贸易发展促进作用的研究,密切跟踪新型服务贸易业态、交易内容、交易方式的变化趋势,在服务贸易工作中体现服务创新,有效提升服务贸易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研究适应服务贸易创新的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和指导企业开展相关创新。研究探索符合服务贸易特点、具备现代管理模式的新型服务交易平台,使其成为服务贸易领域的创新载体,推动相关领域的产业发展。
完善服务贸易法规政策体系
积极推进服务贸易领域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的完善与落实。组织实施《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十二五”期间服务贸易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出台《服务贸易促进条例》,为服务贸易的管理和促进工作提供法制保障。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促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出台服务贸易发展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积极推动重点领域服务出口
研究开拓服务贸易出口新领域,推动软件和服务外包、技术、文化、中医药、会计、医疗等重点领域服务出口,在一些有增长潜力和比较优势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我国服务贸易整体发展。落实文化出口的相关扶持政策和资金;修订并《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组织开展2011~2012年度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评选工作,积极拓展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并跟踪落实。完善促进软件出口政策措施,落实国务院制订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围绕全国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软件出口基地能力建设的扶持和指导。各地要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服务贸易出口,建立健全重点企业和项目联系机制,落实重点扶持政策,促进重点领域服务出口。
扎实推进技术贸易的管理和促进
进一步完善技术进出口管理体制,修订《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组织落实《关于鼓励技术出口的若干意见》,积极促进成熟的产业化技术出口。完善技术出口贴息项目申报和管理制度,做好技术出口贴息审核工作。组织落实《关于鼓励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指导意见》,研究建立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统计体系。加强技术进出口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技术贸易促进体系,积极推进技术进出易平台的研究和建设,促进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大力推进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和平台建设
结合服务贸易特点,研究服务贸易新型交易形式,积极推进服务贸易交易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已有的展会平台,办好6月份的第三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提升实效、扩大影响;组织参加5月份的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并指导和协助其在欧洲地区开展推介活动;办好5月份的中国(香港)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成都分会;办好6月份的第九届中国(大连)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办好10月份的第四届国际服务贸易(重庆)高峰会;办好11月份的第五届中国(香港)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9月份的境外服务贸易促进活动,组织中英服务贸易促进团,开展创意、设计、广告等领域的交流交易活动;组织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参加日本东京国际电玩展;组织全国软件出口(创新)基地、软件园和企业参加美国Gartner服务外包峰会。
充分发挥服务贸易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交流与配合,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各行业协会或商会等服务贸易中介组织更好地发展。推进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建设,完善栏目设置,强化交易功能,提升信息质量。
各地要加强服务贸易中介组织建设;健全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并充分利用境内外服务贸易支持网络和促进平台,鼓励和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全面实施新《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全面实施新《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深入推进服务贸易统计企业直报工作。推动出台《服务贸易统计管理办法》。深入开展文化、旅游、软件和服务外包等领域的专项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技术进出口、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统计体系,实现与服务贸易统计的衔接。深入开展统计分析,监测国内外服务贸易运行情况。实现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监测与预警功能。各地要根据《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要求,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统计工作,为开展统计工作提供人员、经费、技术设备等支持,确保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督促、指导企业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送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并强化监督、检查与培训,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进一步深化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F74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7-0080-04
一、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内涵
金融服务贸易属于服务贸易的一个部分,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WTO、《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的相关定义,综合来说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是指贸易出口方向进口方提供金融服务并获得收入的过程,包括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和通过外国附属机构实现的服务。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相关内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可以有以下四种形式:一是跨境供给,这是服务生产者和服务消费者都不移动的金融服务贸易,比如通过电信手段实时向国外消费者提供金融交易服务。二是境外消费,如境内机构组织培训境外金融服务人员。三是商业存在,即金融服务机构出境设立机构。四是自然人员移动,如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出境提供服务。[1]
二、当前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形势
(一)金融服务是各国产业转移重点之一
放眼世界,随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继续推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还将不断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更加趋于活跃。
目前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已占60%以上,1990年至2005年,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占比则从37.5%逐步增长到47.8%。表明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领域,是产业国际转移重点领域。WTO新一轮谈判、区域性经济合作谈判,金融服务贸易都成为主要议题。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将成为各国长期关注焦点。
(二)我国已把服务贸易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1.政府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相当重视。在2007年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根据国际服务业转移趋势和我国服务业发展需要,我国承接服务业转移的重点首先应是生产性领域服务,这其中就包括金融服务。
地方政府也已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服务贸易发展。比如:2005年《上海市政府关于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意见》对承接国际服务业外包的服务出口企业给予研发资金、优惠政策等扶持。2006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金融BPO研讨会上,上海把金融服务出口提高到了一个战略高度,预备建设成国际跨国金融机构的亚太总部和服务全球的后台部门。
2.在入世“后过渡期”,金融服务对外开放成为重点领域。随着外资机构的进驻,服务贸易进口将快速增加。同时,扩大优势服务贸易领域出口,将成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将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在政府积极推动中获得更大的动力。可以预见,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将进入“井喷”时期,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也面临新的的发展机遇。
(三)高储蓄率构成了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有力支撑
1.巨大的金融资产是金融服务出口的资源和保障。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对金融服务业有了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中国拥有世界最高的储蓄率,2006年1月中国居民储蓄率达到51%,中国居民储蓄率余额突破1万亿人民币,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人民币。同时,中国外汇储备高居世界榜首,突破9000亿美元。这为金融服务出口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高储蓄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出口竞争力。同有形产品相比,服务产品的消费具有其独特性,由于服务一旦被生产出来,如果不能立即消费掉就会形成损失,因此,服务贸易竞争更加依赖于需求方面的因素。居民储蓄增加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更多更复杂的要求,这将成为金融机构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的原动力,从使金融机构逐步提高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增强金融服务出口的实力。
(四)服务外包兴盛推进金融服务业新领域不断开辟
服务外包是近年来兴起的国际分工模式,也是我国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的机遇。
1.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承接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发展金融服务出口。根据2004年3月20日德勤会计事务所在美联储理事会会议上做的《银行业务离岸及跨境外包情况》报告估计:2004年后的五年内,美国金融服务业将有占成本15%的业务,计3560亿美元,外包到境外,并预测2010年的离岸业务市场产值将达到4000亿美元,占整个行业总产值的20%。与此同时,其他欧美国家的金融离岸外包业务量也不断增长。我国金融机构应该把握这个大好时机,积极承接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开拓金融服务出口途径。
2.为服务外包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将成为新的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点。在我国企业承接其他服务外包时,作为服务提供者的国内企业,在各种的交易模式中都需要金融机构相应的支持。在世界最大的1000家公司中,大约70%的企业尚未向低成本国家外包任何商务流程,服务外包市场潜力巨大。[2]为金融机构应该根据不同的业务发展需要、不同的投资主体及投资比例,提供个性化服务。
(五)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使得金融机构得益于技术外溢效应
在全球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背景下,2006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5年保护期结束,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中国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这标志着中国对WTO承诺的全面兑现,也代表平等国民待遇下的中国后金融时代已经到来。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在让渡本国部分市场的同时也能扩大出口。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手段与管理方式,当发达国家采用跨国经营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服务业转移时,子公司很大程度上是母公司的复制,所以经营方式与企业文化等先进理念会随着资源和自然人的流动在东道国得到扩展。服务业价值链的弱拆分性使得服务FDI过程中技术外溢效应十分明显,这显然对东道国的服务水平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对金融服务出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金融服务出口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高
1982至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近29倍,年均增长15.9%,为全球平均增长水平的2倍,出口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8位。我国金融服务出口发展也十分迅速,1997-2005年间年均增长23.5%,2005年出口规模达到1.45亿美元(见表1)。然而,尽管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增长很快,但出口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多集中于传统服务业,而金融等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领域,更是出口总量少且占世界市场份额小。2005年金融服务出口额仅1.45亿美元,占所有服务出口额的0.2%。比较美国在2002金融服务出口额就达到了158.6亿美元,2003年的金融服务出口额达175.4亿美元。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恰好体现了金融服务出口的发展空间广阔。
(二)服务贸易结构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
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扩张。与近年来出现的大型呼叫中心、数据库服务、远程财务处理等一样,新的金融服务贸易业务也将逐渐衍生出来。世界服务贸易将逐渐由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如何跟上现代技术变化的脚步对金融服务贸易来说是个挑战。
(三)我国金融机构创新能力较弱
我国银行创新能力与外资银行相比差距很大。1996年起仅花旗银行就已经在我国申请了19项金融产品的“商业方法类”的发明专利,而中资银行几乎没有金融产品的发明专利。我国银行开发的产品和服务,多数品质还属于低层次、简单模仿外资银行的阶段,同质化也很严重,各家银行的服务基本上差不多,没有个性化的、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外资银行国际服务网络和投资咨询服务的优势、长期积累的经验和雄厚的信用基础都会对我国金融服务出口的市场开拓造成压力。
(四)高素质人才的短缺
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影响服务业竞争力的四大因素之一就是生产要素的禀赋情况,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其中高等要素起到关键作用。服务具有不可存储性,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都是在交易时刻短暂存在的,现代服务贸易以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为主,人力资本的获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长期的教育、培训和研究开发才能形成。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进驻,在高薪、有效的激励机制、先进的管理理念等因素的吸引下,许多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对外资机构趋之若骛。如何培养人才同时避免高素质人才的流失是金融机构面临的问题。
(五)在外设立的金融机构本土化程度不够
近年来中国银行在海外机构越来越多,但是本土化程度还不够,这主要表现在机构的骨干主要都是国内派出去的,当地银行的工作语言是汉语,招聘的员工主要是华人华裔,而且客户主要也是华裔,外国当地的客户非常非常少。这对业务的发展有制约,需要从策略上进行改变。
四、促进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对策
(一)加强国内外宣传推介
在服务贸易中,产品的产生都是即时的,消费者的因素往往对贸易起着决定作用。由于服务贸易服务本身是抽象的,不具有实体性的,所以服务的消费者很难事先对服务做出评估,服务的提供者的声誉和形象就成了消费者选择的依据,因此,企业形象和知名度在服务贸易中是非常重要的。
自20世纪50年代美洲银行将时常营销观念引入金融领域以来,美国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美国商务部专门设有项目咨询中心,每年在国内几十个城市和几十个国家开展宣传推介活动。一方面向国内相关公司介绍项目情况,另一方面向国外项目单位推介美国企业。[3]对于金融服务出口,就是要加大对国内金融服务机构的品牌宣传、相关金融产品宣传。
(二)加强政府支持
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为的有效介入是十分必要的。要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政府必须担负起相应的重要责任。政府对金融服务出口的支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政治力量,通过双边和多边市场开放谈判,迫使外国政府消除服务贸易壁垒,开放市场;二是有针对性地制定金融服务业出口市场战略;三是出台相关的财税鼓励政策,促使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服务外包,促进金融服务外包的进一步发展。[4]同时,对现行财税制度进行税率等方面的改革,以便更好地发挥税收政策在提升金融服务业竞争力中的作用;四是建立出口对策支持中心,收集并向企业提供有关外国重大项目信息与对策建议,全力帮助金融机构争取金融服务,协调其他所有政府相关机构,应用各种资源对目标项目提供全力支持。
(三)通过行业协会促进金融服务的出口
目前我国行业协会和金融服务的民间组织数量不多,影响力也还不大,不过金融机构一直在进行探索。2006年10月9日,7家全国性金融行业协会宣布建立全国金融行业协会联席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通过行业协会联合金融服务业,用一个声音说话,共同争取利益将十分有利于金融服务出口的发展。
(四)完善相关法律
一是加强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的前提之一。金融服务外包通常采取电子交付的方式,这就使得传统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受到了网络的挑战。这就需要我国完善服务外包领域知识产权立法,对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知识产权给予保护。
二是完善个人数据资料保护法。金融服务离岸外包必须伴随着金融机构所独有的非公开的客户或业务信息的转移,因此必将把数据资料保护方面缺乏力度的国家拒之门外。我国应从自己的实情出发,根据国际相关法规,完善相应的资料跨国流通的监管法律,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利益。[5]
(五)注重人才库建设
建设人才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国际化的高素质的银行员工,并且从制度上入手,留住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二是利用海外机构地处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员工培训基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三是从全球招聘海外机构的高管人员。吸纳有高素质的、国际化的专业人才。
(六)重构海外发展战略方针
为了实现在海外设立的金融机构实现本土化,应当从战略上加以调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制定战略计划:一是收购参股海外银行。这样即可以解决机构网点业务员工的本土化,也可以扩大当地业务,同时还可以定期派出员工去进行实习和培训。二是针对性地对跨国公司以及当地的有关企业进行投资参股。这样可以建立海外机构的稳定客户群,有利于把业务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 WTO Document S/C/W/72.Council for Trade in Services: Financial Services: Background Note by the Secretariat.
[2] 黎世奇.《金融服务外包文件》之评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
[3]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金融服务外包[DB/OL]. http://cbrc.省略/chinese/home/jsp/docView.jsp?docID=1495.
[4] 韩龙.世贸组织与金融服务贸易[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5] 龚柏华.从WTO的视角,论中国承接金融服务离岸外包相关法律问题[DB/OL]. http://省略:7001/wto/content.jsp?id=14541.
Strategies of Export in Financial Services in New Circumstances
WANG Jing
一是服务贸易快速发展。2014年1-5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2376亿美元,同比增长14.5%。其中,服务出口941亿美元,同比增长15.9%;服务进口1435亿美元,同比增长13.6%。预计上半年,全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将达到2850亿美元左右。高附加值服务进出口快速增长。1-5月,电影音像、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服务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88.9%、50.8%、31.2%、27.7%和19.9%。服务贸易逆差增幅呈收窄趋势。1-5月服务贸易逆差494.5亿美元,同比增长9.4%。但由于前五个月服务出口增速近年来首次超过服务进口增速,逆差增幅呈现收窄趋势。
二是服务贸易成为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服务贸易规模快速扩大,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攀升,2011、2012、2013年占比分别为10.3%、10.8%、11.5%,今年1-5月,占比达到12.4%,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今后一段时期,服务贸易规模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将继续快于货物贸易,2015年将超过6600亿美元,2020年将突破1.2万亿美元。
三是服务贸易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服务贸易对拉动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的贡献十分显著。据测算,2009-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每年分别带动大学生就业184万人、209万人和211万人。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仅服务外包就吸纳从业人员561.9万人,其中2/3是大学生。
多举措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7-0045-03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FDI一直在我国引资总额中占据较大比重。而服务业开放整体晚于制造业。2005年之前,服务业FDI在我国实际使用FDI总额中所占比重一直在25%左右,此后服务业FDI总额和占比均呈现显著提升,2010年我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达589.62亿美元,占中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55.8%。近年来,服务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但目前我国服务贸易水平较低,服务业进口远大于出口,2010年服务贸易逆差达到209.2亿美元。随着我国在金融、通讯、旅游、教育和咨询等行业履行入世承诺,服务业市场日益开放,外资企业在我国服务业市场上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合理利用服务业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我国服务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模型与数据
(一)计量模型
本文所使用的计量模型是VAR模型,这种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在模型的每一个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VAR模型避开了结构建模方法中需要对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及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函数建模的问题。
(二)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三个变量的VAR模型,三个变量依次是服务业FDI(SFDI)、服务贸易出口(EX)、服务贸易进口(IM),时间跨度为1997—2010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为了统一货币单位,把实际使用服务业FDI和服务业进出口额用当年的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并折算成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为了消除方程中可能出现的异方差性,对SFDI、EX、IM分别取对数。各种检验均采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7.0。
三、实证分析
(二)建立VAR模型
对于lnSFDI、lnEX、lnIM这三个具有同样单位根性质的时间序列数据,满足VAR模型估算的要求,可以进行建模。考虑到样本区间有限,不宜选取较大的阶数,根据AIC和SC准则,本文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2,建立VAR(2)模型。对VAR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发现所有的单位根都在圆内,模型稳定且整体拟合程度较好。研究表明滞后一期的服务业FDI对当期服务出口和进口均产生负效应,且服务出口的影响稍大于服务进口。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滞后一期的服务业FDI每增加1个单位,服务出口、服务进口分别减少0.344、0.337个单位。但滞后两期的服务业FDI每增加1个单位,服务出口、服务进口分别下降0.129、0.15个单位。服务业出口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对SFDI产生正效应,滞后一期服务业出口每增加1单位,服务业FDI增加2.27个单位。滞后二期的服务业出口每增加1单位,服务业FDI增加1.75个单位。滞后一期和二期的服务业进口对SFDI均产生负效应,滞后一期的服务业进口增加1单位,SFDI减少2.03个单位,滞后二期的服务业进口每增加1单位,SFDI减少0.86个单位。
(三)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用于衡量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根据得到的VAR模型,基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可以得到服务业FDI、服务贸易EX、服务贸易IM之间的相互冲击动态响应路径。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与服务进出口从长期来看存在替代关系。服务业的进口和出口促进了更多的FDI流入,而服务业FDI对服务贸易的带动效应则不明显,这一结果表明我国长期以来重视吸引制造业FDI,而忽视吸引服务业外资。此外,相对于制造业而言,服务业FDI存在过多的市场进入限制。在全球经济贸易结构不断调整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于保持外贸稳步发展意义重大,服务业引资政策调整和制度变革势在必行。
首先,应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着力发展以生产业、知识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和扶植我国本土龙头服务企业,努力推进我国企业由加工制造环节优势向服务环节优势延伸。
其次,要进一步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加大服务业 FDI 的引入和服务贸易的进口。要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与方法,尤其要积极引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产品,扩大产品研发、设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等生产型服务的进口,优化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者服务业结构,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服务贸易进口和服务业市场开放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
第三,加快我国的技术进步,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要促进我国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之提升我国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带动服务业发展,进而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第四,将发展服务外包作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积极引进高质量的FDI进入服务外包领域。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外商投资的软硬件环境;要促进信息技术发展,不断降低服务外包的交易成本;要加强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建设,加大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
[参考文献]
[1]赵玉娟,王光伟.服务业FDI、制造业FDI的技术进步效应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4):143-146.
[2]张宇馨.制造业FDI与服务业FDI区位决策的互动影响——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2):46-55.
一、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水平,着力增强创新型经济发展后劲
1.聚焦“445”计划,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开发区、临港新城、澄江街道要紧紧围绕“445”计划明确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重点突出抓招商,要素倾斜保供应,充分利用市里配套政策的优势,在2012年营造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的强烈氛围,为“445”计划的全面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2.聚焦集约发展,全力打造特色园区。靖江园区要以造船及零部件、特种车及零部件、新材料、钢结构和核装备产业为重点,各镇(街道)要以《市优化产业布局鼓励跨区域投资考核办法(试行)》为导向,利用外资实现集聚集约发展,打造特色园区,形成比较优势,全力以赴抓项目,一步不松抓投入,使利用外资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聚焦重点重大项目,倾力发展产业链。基地型、龙头型的项目不仅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带动一个新产业的发展,要把引进重点重大项目当作招商的重点工作来抓,对于引进协议注册外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给予一定奖励。鼓励已在落户的外资企业母公司把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项目设立在,鼓励盘活存量资产和利用闲置标准厂房设立新项目。
4.聚焦多元发展,奋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要增强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的能力,掌握国际产业资本流向和重要转变,不断创新本市利用外资的方式。重点突出对我市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竞争能力、发展创新型经济这一发展主题相关的利用外资新方式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围绕现代服务业、产业基金、创司、投资性公司、外资银行、外资研发中心和各类外资地区总部展开招商工作,加大扶持我市企业境外上市的力度。
5.聚焦考核导向,建立刚性考核指标体系。根据“445”计划要求,对开发区、临港新城和澄江街道实行总量考核和结构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结构性指标的权重,对完成目标任务中“445”计划产业的占比要有明确的目标。全年工商登记注册外资和到位注册外资完成全年目标的70%,或到位注册外资完成全年目标的80%,才可参加考核并获取考核奖励。
二、进一步加快服务外包发展,着力丰富创新型经济发展内涵
6.突出重点知名企业,提升产业集聚带动效应。围绕“445计划”完善《市服务外包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对本市服务外包重点企业的全方位支持。鼓励引进国际知名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特别要提高信息技术离岸外包业务的比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引进符合“123”计划条件和引进符合“530”计划A类要求服务外包项目的有功人员或团队给予奖励。
7.突出产业化发展路径,提升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后劲。服务外包产业是我市“445计划”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向具有自主创新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发展道路迈进。各有关板块和载体要为服务外包企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8.突出平台载体功能,提升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鼓励争创服务外包产业示范集聚园区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对获得国家、省级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区、集聚区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的单位,分别给予奖励。支持集聚园区和企业开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外包企业集聚发展提供环境条件,公共服务效应明显的给予一定资金扶持。
三、进一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着力夯实创新型经济发展基础
9.积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出口品牌。进一步强化自主出口品牌建设的基础工作,支持知识产权重点联络点建设,引导外贸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境外商标注册、行业、环境和管理等体系认证、专利申请、国际化经营等创牌基础性工作,夯实自主出口品牌建设基础;实行出口名牌动态管理机制,不断扩大自主品牌出口规模与比重,不断提升我市出口品牌的整体发展水平。
10.积极培育出口创新示范基地(区)。强化出口创新基地建设,努力发挥出口产业集聚效应。加快推进我市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合金新材料、合成新材料)、轻纺出口基地等的建设,培育壮大我市特色产业出口企业,不断提高出口创新基地企业出口份额。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使之成为优化外贸结构、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将各镇(街道)发展前景良好、出口规模较大、产业集群、企业集聚的重点特色园区逐步培育成为市级出口创新示范区。
11.着力推动企业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外贸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国际知名展销会和博览会,巩固和深度开拓美国、欧盟、日本等主体市场,加快开拓东盟、非洲、中东、大洋洲、南美等新兴市场,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支持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国际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国际电子商务建设,增强自主营销能力。在稳外需保份额的同时,引导出口企业开拓内销市场。
12.完善和创新公平贸易。支持企业积极应对反倾销、反补贴和其他贸易壁垒,进一步推进公平贸易预警工作,发挥行业中介、企业在应对贸易摩擦中的作用,对我市重点产业敏感产品建立公平贸易预警点,增强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能力,有效防范国际贸易摩擦风险。
13.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提升一般贸易发展质量,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以争取出口加工区为突破口,吸引跨国公司把高端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市,引导外资投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消耗少、配套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延伸和完善加工贸易产业链。积极引导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源、原材料,加快培育进口主体。
14.积极营造贸易便利化环境。突出优化服务,不断完善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在外贸企业跟踪服务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市贸易便利化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本市贸易便利化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搭建政府与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合作平台,进一步优化完善财税金融环境,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外经贸发展扶持政策。
四、进一步提升跨国经营能力,着力拓展创新型经济发展路径
一、引言
服务外包(Service Out-sourcing)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服务外包出去,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国际服务外包则是指服务外包企业向境外客户提供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等服务外包业务。 进人新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由于昂贵的人力资源成本等原因,纷纷将一些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部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向海外转移。继制造业全球大转移之后, 服务外包蓬勃发展, 成为新一轮不可逆转的全球产业转移趋势。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抓住了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种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也带来了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大、环境和生态成本逐渐加大等一系列问题。而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具有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点,正掀起新一轮的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江苏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当前这一轮国际服务外包向中国转移的机遇,积极发展服务外包,这不仅有利于江苏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有助于江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江苏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现状
作为全国开放较早、经济国际化水平较高的沿海省份,江苏在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进步,“十一五”以来,江苏省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2009年,江苏省共完成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37.22亿美元,同比增长145%;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27.96亿美元,同比增长177%,产业规模、载体建设、人才培训等都在全国领先。江苏省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已确立了自身优势,呈现以下特点:
1.发展速度持续高位。“十一五”期间,江苏软件产业收入和软件出口年均增速在50%以上,迅速成长为千亿元级产业,提前两年实现“双倍增”目标,奠定了江苏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服务外包接包合同签约金额和执行金额呈现连年翻番的增长势头,产业规模、企业数量、从业人员等居全国首位。
2.企业实力不断提升。2008年,全省通过资质认定的软件企业达1457家,列全国第四位。软件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147家,其中超10亿元的24家,有8家企业进入全国软件百强。全省登记服务外包企业1915家,其中196家企业通过相关国际资质认证。企业接包能力迅速提升,年离岸外包收入超100万美元的企业达178家。在2008年全国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前50名企业中,江苏省分别有22家和16家企业入围,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
3.集聚态势日益明显。2008年,苏南五市软件企业数、从业人员数、软件业务收入、软件业务出口四项指标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92.2%、97.1%、98.7%和99.9%,集聚效应显著。在服务外包领域拥有南京、苏州、无锡3个国家级示范城市和6个省级示范城市、15个省级示范区,在建服务外包载体面积超过800万平方米。南京、苏州、无锡服务外包合同签约金额和执行金额占全国20个示范城市的38.8%和41%。
4.产业特色初步形成。围绕系统软件、文字处理软件、中间件、信息安全软件、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电信、电力、轨道交通等行业系统集成软件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苏南服务外包产业带初具规模,软件研发、动漫创意、医药研发、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和金融后台服务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但江苏国际服务外包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实力不强、规模不大。据调查,外包企业网上登记数已超2600家,从业人员约30.7万人。外包企业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离岸外包业务主要分布在IT技术、软件、工业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等领域。尽管江苏省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但是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企业规模偏小,知名品牌不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有限。与印度、大连等服务外包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江苏省有意识发展服务外包业至少晚5-10年,缺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截止2009年,江苏有73.5%的企业员工人数在100人以内,84.7%的企业年收入在5000万元以下,企业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和技术,竞争力不强。总体而言,本土企业规模较小,力量分散,开发大型软件产品的能力不足,直接导致国际影响力低,很难接到大的外包合同。
2.外包业务领域较窄,主要以软件开发、软硬件测试、数据录入等基础信息技术外包为主,在完成的业务中60%多是ITO,BPO占了20%多,高附加值的KPO比重偏小。
3.人才结构矛盾突出。人才是服务外包业的基本资源,人才供给水平决定了一个区域外包业的发展水平。江苏省人才资源相对较丰富,发展服务外包业的人才优势逐步显现,但同时其人才结构问题也逐步暴露。具备一定外语能力、专业技能和项目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不足,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短缺。以软件业为例,江苏现有软件人才不足 5 万人,但要成为全球软件外包中心,至少要再培养25万~30万不同等级的软件人才。
4.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服务外包是知识密集型行业,承接地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是发包商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近些年江苏省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企业和人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国际法宝企业对此还有些担忧,阻碍了服务外包的转移。
三、加快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大政策支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一系列促进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好地发挥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鼓励各级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合资合作等途径筹集资金。
进一步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规和规章,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专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加大打击各类侵权行为的力度。加强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服务外包企业的支持,把在服务外包业务中取得重大社会或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项目列入政府资金支持范围。加强对服务外包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业务指导,制定服务外包数据保密相关规则,切实维护发包方的专有技术和商业秘密。
2.依托产业特色,合理空间布局
针对江苏软件业缺乏国际影响力品牌的问题,要着力打造江苏软件和服务外包的整体品牌,提升江苏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围绕江苏优势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领域,重点打造以南京“中国软件名城”为代表的苏南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带。南京市要以国家级江苏软件园、南京软件园为龙头,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尽快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研发中取得较大突破,奠定南京软件产业在全国的核心竞争力。苏州市应依托苏州工业园、苏州高新区、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太仓软件园、吴中经济开发区等园区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整合优势资源,加强产业集聚。以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动漫创意、金融、物流、医药研发和数据处理等产业为主要方向,充分发挥邻近上海的区位优势和制造业发达的产业优势,主动接轨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形成特色产品品牌,建成全国一流的嵌入式软件产业基地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无锡市应发挥国家级无锡软件园、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的产业集聚和技术优势,加快建设太湖国际科技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江苏基础软件产业园、无锡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园等,重点打造软件研发、IC设计、工业设计、影视动漫设计、生物医药研发等特色产品群。
3.加强载体建设,提升服务功能
在加强南京、无锡、苏州三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相关示范区的建设工作的同时,强化示范区的服务功能,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技术研发、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政策辅导等方面的优质服务,按照国际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在整个江苏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和产业特色的服务外包集聚园区。
4.培育重点企业,打造知名品牌
积极探索公司收购、兼并等方式,鼓励企业实施调整、联合、并购、重组,形成大型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集团。鼓励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寻找软件和服务外包领域自主创新的突破口。鼓励支持企业开展相关国际资质认证,增强国际业务能力。
5.重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大力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明确“人才主导型”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建立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人才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引入国际领先的人才培养经验和模式,结合企业所需,针对不同专业要求、不同岗位需要、不同人才层次,积极开展学历培训、企业定制培训、委托培训、资质认证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推动院校与企业之间联合与合作,建立“江苏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实习基地”,经过培训后的人才可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同时应引进国外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和江苏培训公司、人力资源公司等一并为企业提供经过专业培训的有一定技能的服务外包人才。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进一步加大通信基础建设力度,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重点是建设直通上海国际数据传输宽带,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增强数据传输能力,优化数据流向,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服务的质量。
总之,我们要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抓住服务外包国际转移的机遇,以服务外包为突破口。提高江苏省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江苏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卫星.江苏发展服务外包的SWOT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0(1)
[2]余敏丽.江苏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
[3]赵娜.江苏服务业外包环境与机会[J].北方经贸,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