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学的基本原则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声乐教学中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原则
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一个相统一的原则,体现了声乐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因为,歌唱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科学涉及到技巧、方法、要求,艺术则是最后的艺术表现。俞子正教授在《声乐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只有声音没有真实情感的表现是机械的,缺乏生命力的,也是没有艺术感染力的,违背了声乐艺术的本意。因此,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生学对学习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的重视。声乐教学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传授科学的歌唱方法和技能。如何能够做到科学?声乐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器官构造,讲述发声的基本原理。科学、系统地进行声乐训练。二是声乐教师要将科学的方式、方法运用到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生理条件、心理素质、音乐修养、文化修养)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因素进行因材施教。选择适合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因此,在声乐理论和演唱技能的讲授中,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教师范唱要严格、规范,遵循科学的训练体系。对声音的概念、定义的表述都要准确、缜密。三是歌唱训练的科学性。歌唱的艺术表现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歌唱技能和艺术表现力的训练、培养。因此,声乐教学不是简单的对声音技术的训练,我们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产生对声乐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创作能力;引导学生去了解、分析乐曲,启发学生对音乐、对艺术的理解能力;运用技巧和创造力表现音乐形象和思想感情,达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二、德、技、艺相结合的原则
声乐是一门德、技、艺相结合的艺术,它通过歌唱者的声音,通过强弱、高低等声乐技巧使歌曲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声乐演唱的方法、技巧,还要传授如何表达歌曲的思想性。教师一定要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对是非的分辨能力,要有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道德责任感。教学时在选择曲目中,在异彩缤纷的作品中选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在对作品的讲解教唱过程中,坚持把握德、技、艺相结合的原则并贯穿于整个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出符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德艺兼备的声乐教学与歌唱人才。总之,艺术与技术是一对不可分的孪生兄弟,应永远同时存在于声乐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因材施教和针对个性原则结合
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这更是声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学生的嗓音条件等都是不确定的因素,针对个性的训练是声乐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我们知道,艺术虽然有科学性,但在求同的同时更重视其个性。我们要注重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个性”是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聆听和观察来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声乐教师在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类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学生时,如同医生看病“望闻问切”一样,对不同“患者”开出不同的“处方”,要有对症下药的本领。“病”不同,“药”也不同,教师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具有非常个性化(特殊嗓音)的学生,不仅要采用特殊的教学方法,而且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出学生的特长和提点,找到学生演唱的亮点。因此,因材施教就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声乐教学并非讲述性的课堂教学,而是集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于一身的有机整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解和认识声乐艺术的客观规律也是如此。声乐教学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教与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要参与艺术实践和舞台实践活动。因为学生最终的目标就是走向舞台,对面观众。有舞台经验的歌者告诉我们,在面对众多观众时的歌唱感觉和在课堂上的演唱是两样的,站在舞台上需要良好的歌唱表演心理素质,其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是需要后天的培养,所以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必要环节和重要内容,同时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完善,是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在声乐道路上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必经之路。因此,学生在艺术实践当中熟悉观众,熟悉舞台,这样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提高演唱与艺术表现水平。声乐教学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原则,做到“教学做”一体化。综上所述,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教学实践中积累出来的规律性的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作为声乐教师要认真地学习和掌握,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地体验,以提高声乐水平。
【注释参考】
一、求实: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1.扎实严谨
中学物理是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构成的系统性强的基础性学科。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严谨求实的思维品质,才能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当扎扎实实抓好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搞清物理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物理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需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物理要领的理解。对物理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物理规律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与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既要生动有趣,又要严谨求实,使学生既能感悟到物理科学的艺术美,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能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学科的严密性,树立求实的科学观。
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物理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
2.联系实际
物理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物理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在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及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周围,物理现象随处可见。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课堂演示实验能直观再显抽象的物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多做演示实验,还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物理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求活: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1.方法科学
在物理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前提,培养方法是关键,提高能力是目的。因为知识是方法的载体,方法则是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思维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物理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例如实验观察法、理想法、数学法、等效法、科学想象法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自觉挖掘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其科学素质,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灵活多变
教育方法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探索型课应注重发现法,验证型课应注重实验观察法,论证型课应注重逻辑推理法等。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设疑,热情鼓励,积极引导,通过类比、联想等手段,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多种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例如:逻辑思维、直觉思维、逆向思维、聚合和发散思维等等。具体表现为在常规思维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挖掘特殊的思维方法技巧。例如:理想法与估算法,等效法与类比法,对称法与极限法,微元法与整体法等等,逐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求新:转变观念、创新教育
物理教学目标在于打好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这些目标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创新能力上。所以开展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
1.转变观念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的教学信息,吸取新营养,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面向未来,以人为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传统讲授式为开放讨论式,变重知识传授为重方法培养,变重理论计算为重实际应用。
主体化教学法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是班级的主人,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学生的公仆和服务员。
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强迫学生适应自己。教师善于学习和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并在学科课程标准、教材要求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在启发、引导和指导上下功夫,做好学生做人和学习的领路人。
学生要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的学习态度,选择科学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不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能适应老师,能与老师和同学搞好合作,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学习是一种内心深处的需要,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
二、教育性原则
主体化教学法强调教书必须育人,育人则是教师分内的事。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就要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善于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育人。目前,一些中小学生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升学,认为升学无望的学生,自然觉得无需读书。想让升学无望的学生也认真读书,教师就得做思想工作,增强他们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
育人是学生切身利益的需要。什么人才能获得真正的人生幸福?是那些正直、无私、善良、真诚的人,是那些树立了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的人。人如果树立了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任何打击、挫折、不幸、地位、金钱、名誉的丧失都能够泰然处之,历九死而不悔,经磨难而无愧。成人如此,学生也如此。显然,学生只有更多一些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更多一点人生幸福。教师不能给学生地位、名誉、职业和金钱,但却能给学生比这些更宝贵的东西――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这才是最符合学生切身利益的财富,学生一辈子都需要的最宝贵的财富。
另外,教学本身就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由教学本身的规律决定的。
三、民主性原则
主体化教学法强调建立平等的、民主的、互助的师生关系。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理你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的、民主的、互助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老师教学。帮助二字很重要,帮助学生学习,就不是强迫命令学生学习,帮助就意味着必须耐心地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去寻找他们好学上进的闪光点,使之兴奋起来,学起来,然后帮助他们学习。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使师生共同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氛围之中,不仅能使师生共同体会到做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而且能减少内耗,明显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四、科学性原则
主体化教学法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依据科学的方式方法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规律,树立先进的教学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教学方法,深入研究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并在先进的教学指导思想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带领和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育与管理规律,按照教育与管理的客观规律,科学育人,和谐施教。
学生则应在教师组织、引导和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高质高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五、系统性原则
主体化教学法强调班级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三位一体的三法同步改革实验研究与探索。
班级管理方法、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来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班级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则是这个系统的三个要素。三者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各成体系。在主体化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不能强调某一个或两个要素,而忽略另一个或两个要素。否则,将影响其实效性。在主体化教学法实施过程要特别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得到全面发展。
另外,班级管理方法,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三个要素可以各成体系。在主体化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各体系内的诸因素作用也是不能忽略的。只有全面考虑到各体系内诸因素的功能和作用,才能在主体化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收到系统的综合效益。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99-03
为了应对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教育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针对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全面规划,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此背景下,各高校师范教育也作出相应调整,增设或强化教师教育课程,教师职业口语正是适应迫切需要在高等师范教育各专业独立开设的一门教师教育新课程,也是师范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因此课程教学面临许多值得探讨的新问题,诸如课程性质、课程关系、教学对象、有效教学等理论及实践各领域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结合个人教学实际谈谈教师职业口语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理论原则,以裨益课程教学水平提高。
一 理论指导原则
所谓理论指导原则,是指教师口语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自觉运用并始终贯彻课程相关理论,提纲挈领,以获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门职业技能课程,教师口语教学内容不以理论探究见长,课程教学目的是规范语音,正确把握教师口语特点,掌握教育教学口语规律和技能,提高未来教师的口语表达水平,其突出特点是边缘性学科,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粗略而言就涉及了语言学、发声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朗读学、交际学、逻辑学等诸多学科理论,因此要获得理想教学效果必须使学生理解基本学科理论,才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进行规范语音教学时,让学生了解汉语语音基本理论是必要的,特别是教师口语教学对象大多数是汉语语音知识薄弱的非中文专业学生,他们虽然在中小学接触过语音,但对汉语语音理论基本上是混沌一团,所知有限。教学实践表明,理解和掌握汉语语音系统、方言、语素、元音、辅音、声韵母、声调乃至词汇语法等系列汉语语音知识,才能使学生准确认识个人语音缺陷所在,便捷有效地提高语音规范水平。比如,某生来自湖南长沙,要实现规范其语音的目标,首先要做的是让他理解方言理论,明确他的语音隶属湘方言区;其次是运用语音理论分析湘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在声母、韵母、声调、语调、词汇等方面的规律性差异;第三,在此基础上明确他的语音存在的具体缺陷,理解并掌握纠正方法。经过这样系统的语音理论指导之后,学生大都能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实践中也能取得举一反三效果,不仅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语音缺陷侃侃而谈,一语中的,而且听音辨音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从而具备必要的自训互训能力,使语音规范训练事半功倍。语音训练中了解掌握发生学理论也是必要的。南方学生受方言影响,发音常常不到位,缺陷多,矫正任务重,难度大;而教师是靠语音工作的,惯常状态是必须较长时间发声,随之而来的常见问题是声音涩滞、干瘪,发声费力,听感差,以至出现嗓音沙哑、咽喉炎等职业病,其根本原因是不了解发音理论,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因此教师口语教学必须补充这方面知识。首先让学生了解发音基本原理,声音是人体各种器官通过复杂协调的配合完成的,是喉部及喉上、喉下各种器官综合作用的结果,明确人体发音器官的基本构造及工作过程,通过相关图片及视频让学生了解发声理论,具体感知发音器官各部位的运作,从理论上理解掌握发声问题,比如胸腹联合呼吸是通过胸廓、腹肌、膈肌综合作用,全面扩腔容量,使吸气量大且具有一定的厚度,从而理解允狄羯的理论原理。其次是明确用气、共鸣、吐字归音以及嗓音保养等理论问题,以此塑造优美声音。在发声理论看来,声音不仅仅是个技巧问题,与人的心理、精神、身体状态都有关系,优美声音是积极的心理状态、放松的身体姿态和有效技巧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理解用气、共鸣、吐字归音的要点、特色对于语音训练非常关键。就教学效果看,发声理论拓展了眼界,激发了兴趣,也使学生在音质音色改进和发音技巧等方面取得一定效果。此外,教学口语教学更不能缺少相关理论指导。教学口语是指教师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用语,它往往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需要,并带有教师个性特点,也是教师口语训练难度较大的部分。有效的教学应首先从理论上宏观把握教学口语特征,明确有效的教学口语都必须具备知识性、启发性、生动性,既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又具有即兴的个性化的特色。其次注意以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指导具体教学技巧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导入语训练。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基本特点是自然、新颖、简洁、逻辑性强,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吸引意识、效率意识,其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相关理论。具体而言导入语承担的是心理稳定、心理沟通和心理激励的任务,导入语通过有效话语在很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听课注意力,实现师生的心理沟通;迅速为课堂定下基调,做好必要铺垫,扫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提示要点,引发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完成学习心理激励,营造一个积极有效的学习心理环境。这样一来,理解导入语设计的心理学理论有助学生把握教学设计本质并有效激发学生教学设计的创造性,提高学生教学技巧训练水平。总之,教师口语教学经验表明始终结合并贯彻相关学科理论进行训练指导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口语教学理论指导原则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其一,有效。作为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教师口语教学内容关联诸多学科,每一学科又都具有自身严密的理论体系和众多理论领域,而教师口语教学追求的理论性不在于其理论的完整、严密或创造性,强调的是理论实际性的指导作用,即理论指导的有效性,以减少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所以规范语音教学需要的理论并不是汉语语音理论复杂体系或精深观点,采用的是能够有效指导标准发音的普通话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特别是声、韵、调、音变的知识以及汉语方言基本知识,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方音辨正能力和语音自我训练能力。其二,简洁。作为一门技能性课程,教师口语教学追求的理论性在表现形式上是直截了当,要言不烦,点到即止,以简洁为贵,不需要完整介绍理论全貌,也不必纠缠理论细节。
二 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原则,是指教师口语教学过程必须始终目标明确,对象明确,做到因人施教,因事施教,因专业特性施教。教师口语教学的针对性原则首先是教学目标的针对性。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师培养是综合性全方位的,涉及知识、能力、素养诸多方面,由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理论等课程共同承担,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之一的教师口语主要教学任务是规范语音,掌握口语表达技能,因此课程针对性明确,教学目标是普通话语音规范训练,达到教师普通话水平相应等级,具备教师口语表达基本能力。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必须始终注意抓主要矛盾,突出教学针对性。比如普通话语音训练,教学针对性非常重要。就教学内容而言,普通话声母有22个,韵母39个,声调及变调也很复杂,此外还有朗读和命题说话的训练,平均用力,面面俱到,不仅费时费力,教学效果也不会好,解决办法是发现主要问题,针对性集中突破重点难点。就教学实际情况看,现有语言环境下经过中学多年训练的学生有一定语音基础,并非所有声母、韵母、声调都不标准,大多数只是个别语音存在问题,重点一般是平翘舌声母、前后鼻音韵母和语调不规范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具体情况又各有不同,前后鼻韵母不规范的关键问题是没有掌握好发音技巧,导致韵母区分度不够或发音错误,平翘舌声母不规范问题却大多数不在发音技巧,而是缺乏语音知识带来的平翘舌字音混淆,特别是在朗读和说话时更为突出,为此采取强化前后鼻音发音技巧训练、强化平翘舌字音记忆等针对性措施,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也是千头万绪,内容繁多,音质音色、表情姿态、内容主题、方式方法,不一而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针对性解决办法是强化朗诵训练。通过朗诵能力综合训练思维、理解、姿态、表达技巧等口头表达能力,不仅可以较好完成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作品朗读问题,而且能够一举多得提高教师口语表达能力,只要朗诵训练到位,教学口语、教育口语训练可以水到渠成,比较顺利达到训练目标,可见针对性教学的确可以取得积极效果。其次,教师口语教学还必须强调专业学科针对性。作为一门教师技能课程,教师口语教学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它是师范教育各专业公共课程,讲授和训练口语表达一些共同技巧,另一方面教师口语表达又必然与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关系密切,除了语文课程教学之外,教师口语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必然涉及中学其他诸多课程内容如历史、政治、体育、物理、化学等等,注重教学的专业针对性势所必然。不同专业教师口语总体风格不同,文科院系教师口语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文科教学用语的特性,一般是强调形象性,更富于情感性,教学口语设计多运用比喻、排比、夸张、比拟等修辞技巧,更注重感情多样性、层次性和感染力;理科院系的教师口语教学则需引导学生掌握理科教学用语的特性,一般是强调准确性,讲究逻辑性和简洁性,教学口语设计重在清晰明确,体现在表述的层次性、条理性和语句组织的严密性与关联性。教学口语具体环节训练更需要注意专业针对性,比如教学口语中的导入语、讲授语、过渡语、小结语训练就必须针对学科教学具体内容才能有效进行。比如针对体育学科技能性特点,结合具体的篮球、武术、跳远等项目训练学生导入语、讲授语运用,结合历史学科秦朝历史发展一节训练学生导入语、讲授语训练,教学针对性原则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之能用,激发兴趣,因而获得较好教学效果。第三,教师口语教学必须注重教学对象的针对性。因人施教是课程教学人所共知的基本原则,一个好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研究教W对象,采取针对性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满意教学效果,教师口语教学更是如此。比如普通话语音教学的针对性要求就很必要,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诸多方言区,个人语言环境语音面貌各不相同,存在的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也大不相同,几乎没有完全一致的情况,课堂模式化的统一语音教学往往收效不大,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一对一个别指导,具体甄别学生方言区及其特点,明确学生语音具体问题所在,提出语音纠正有效方法,事实证明针对性教学到位才能明显改进学生语音问题,提高普通话水平。
三 实践优先原则
所谓实践优先原则是指教师口语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课程实践性质,以训练为中心,讲练结合,通过反复、严格的训练和实践使学生基本掌握口语表达技能技巧。贯彻这一原则首先是明确认识。教师口语教学不同于其他普通课程,是一门教育技能性课程,实践性是课程教学根本特性,其教学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够掌握多少课程理论知识,关键是要求学生具备应有的技能技巧,而这些技能技巧又只能通过熟能生巧的反复实践才能养成,因此实践就成为课程教学研究和实施的核心任务,教学效果衡量和评价也应该以技能掌握为主,这种实践优先的原则应该成为教师基本理念,贯彻课程教学各个方面。其次,制度保障。教师口语实践优先原则需要有教学制度和系列措施予以保障落实,在教学课时安排上要突出实践训练要求,课程教学一般是36学时,在课时安排上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采取一比一比例,课程实践保持在18学时以上,边讲边练,保证训练时间,让学生及时掌握相关技能技巧。在考核制度上突出实践性技能性原则,教师口语课程考核区别于其他课程,以口试为主,以实践技能为主。考核分两部分:一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口试)。在课程结束时,所有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考核,其成绩计入课程总分,达到师范生普通话水平等级为合格;二是教师口语测试(口试)。具体操作是:课程设立“教师口语试题库”,试题设定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境,包括教学口语、教育口语两部分,集中考核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学生通过抽签形式选题,根据考题要求当场口头完成。如:“设计一段某一课程导入语”“高考临考动员班主任致辞”“学生打架违纪处理谈话”等,动态考核学生教师口语表达能力。课程成绩综合计分,普通话等级测试40%;教师口语测试30%,课堂集中训练20%,其他10%。课程考核倾向是加大实践训练分值,突出实践性原则。第三,鼓励多种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口语实践性教学原则注重实际效果,为此强调多样化实践教学方法,鼓励多种方式实现技能培养目标。目前常用课程实践训练方法主要有:课前5分钟训练。上课前以随机抽取方式指定1~2人完成,强化训练课程主要技能如朗诵、即兴演讲、导入语等。课堂集中训练,学生全员参与,针对课程教学重点难点集中练习,如语音难点发音练习,教师口语情境练习等。小组互训,以8~10人组成训练小组,课外互训为主,指导抽查为辅,定期提交小组互训报告。课外自训,学生利用网络、学校自建教学平台自训,定期提交自训报告。组织朗诵、演讲、中学课程教学等多种竞赛,竞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突出全员参与。在班级竞赛基础上选拔参加校级朗读、演讲和教学竞赛,有普及有提高,树立样板,通过竞赛激发学生训练兴趣,训练师范生朗读、演讲和口语表达能力,建立演讲和口语表达自信心,达到吐字清晰准确,声音洪亮,语调优美,表情丰富训练目标。此外实践教学还可以包括中学课堂见习,实地深入中学课堂,具体感知教师口语运用,增强教师口语教学实效。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核心任务,在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师范教育面临诸多新问题,无论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加强课程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是根本出路,因此明确课程教学基本原则是不可缺少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薛晓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一、针对性
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目的。有些游戏以发展身体素质为目的,而另一些游戏又以掌握某项基本技能为主要目的,因此,体育课游戏教学要选择有针对性的内容,其内容必须与教材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联系,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例如:在快速跑练习中,安排迎面接力跑、追逐跑、编花篮等游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腿部力量和奔跑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克服枯燥乏味的重复练习。开展十字圆圈接力跑游戏,能够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弯道跑技术,如大海捕鱼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机智灵活和集体协作的精神,这些游戏的安排都具有针对性。
二、教育性
多数游戏活动都是脑体集合,寓教于运动之中,如果只注重取胜,就失去了游戏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游戏中,少数同学认为自己素质比别人好,就高人一等,比赛一旦失败,他就埋怨素质比较差的同学,很容易造成同学间的不团结。因此,在选择游戏内容时,应注意通过游戏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主要内容有团结友爱、相互协作、服从指挥、遵规守纪等,从而培养学生团结、活泼、严肃、紧张的思想作风和社会公德,培养学生爱祖国、爱集体、奋勇拼搏的精神,使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品质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陶冶情操,真正使学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三、趣味性
游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活泼,多数游戏具有竞赛因素,很受学生喜爱。但也有一些游戏枯燥、单调,在选择时应结合学生年龄、心理、生理等特点,尽可能把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游戏用于教学之中,避免游戏重复,克服游戏中只有互相比体力、比技术、比实力取胜,也要有互相比聪颖、比智慧以巧取胜,这样既突出了趣味性,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常学常新的感觉,始终保持高昂的激情。
四、严格的规则
在做某一项游戏之前教师要讲清游戏活动的具体规则和要求,以及游戏方法、裁判职责和要求。如:学生取、放及传递器材,每位同学的活动过程以及安全情况都要有明确的规定,裁判人员要做到公平、公正、准确。如果忽略了规则就可能造成游戏的混乱,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效果,也容易引起一些不安全因素。
五、严密的组织
1、合理分组。即参加游戏的人分成若干组,方法可采用报数分组法,各组人数相等,根据情况进行个别调整,尽量各使组实力相差不大,便于竞争。
2、加强指导。游戏前要向学生讲清楚游戏名称及目的,特别将游戏方法、规则、注意点说清楚,对学生排的队列及站位也要有明确规定。游戏过程中要及时对落后组出谋划策、加以指导,激发其积极性,同时及时进行鼓励与教育。
六、注意运动量
学生在做游戏时,特别是竞赛游戏,不仅自己会奋力拼搏,而且会积极为本队呐喊助威,情绪十分高涨。如有几个组通过几次比赛都失败了,这时候他们很要面子,想扳回败局取胜几次,以显示自己的实力,迫切要求老师再来几个回合,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时要特别注意观察学生,及时控制运动量,不能迁就学生,要注意安全,保证学生身心不受伤害。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147-01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类各项思维活动的进行都是借助于词汇实现的,人类的思想交流也是通过有词汇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没有词汇,任何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一个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的多少及其正确运用词汇的熟练程度都是衡量其语言水平的尺度之一。中学生初学英语时,普遍感到英语单词难记、难学、难读、难写。这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关系着他们英语学习的成败。因此,加强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词汇的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那么,为了实现这一教学内容的任务,英语词汇教学就应该重视坚持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一、以句为单位,注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学习词汇的目的是要掌握词义、词的搭配和词的用法,以便能用词造句、表达思想。从使用词汇的角度看,词语只有组成句子或连成话语,才能实现其表达思想的交际功能。英语词汇中的一词多义的现象较为突出,例如英语动词come的词义就有69个,go有94个,make有93个,take有93个,set有87个。所以从学习词汇的角度看,学生也只有在句子中才能确切地理解一个单词的含义,掌握其基本用法。例如well这个词只有在下列句子中,它的词义、词性、句法功能才能清楚地显示出来。
1.――How are you?
――I am very well.Thank you.
2.He studies well.He is often praisede by his teacher and chassmates.
3.Well,let’s stop here and have a rest.
如果孤立地讲单词,教师用不少时间说明它的词义和语法特征,学生虽能理解,但难以正确熟练地运用。又如,在学习chalk和box这两个词时,将它们分别置于下列句型中,就能清楚地表明可数名词box与不可数名词chalk的不同语法特征和用法:
4.This is a box.That is chalk.
5.It’s not a box,It’s chalk.
6.It’s not chalk,It’s a box.
初中英语课本中每课都有句型教学、词汇教学应用与句型教学相结合,在复习旧句型中学习生词,在操练新句型中使用熟词,这是实现“识词于语言”原则的最好方法。
二、音、形、义结合
音、形、义是构成一个单词的三个要素。音即读音,是词的语音形式;形即拼写,是词的拼写形式;义即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指词的含义。音、形、义三者结合是词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讲词的读音,不仅要注意因素,而且要注意重音;不仅要注重重读音节,也要注意非重读音节。讲词的拼写要与词的语音相联系,要与构词法相联系。既要从读音规则和构词法方面去掌握符合规则的拼写形式,又要注意一些不符合规则的特殊拼法,以便减少学生在拼写方面的错误。讲词的意义,要注意词义与读音和拼写的内在联系;既要讲清词汇意义,也要说明语法意义。总之,要把音、形、义三者作为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来处理,不可偏废,也不可孤立。
三、在具体情景中教单词
在具体情景中教单词,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交际中恰当地运用,体现外语教学的交际目的或交际方向。在具体情景中教单词,要根据不同的词义进行不同的方法设计。在教一些表示具体动作的词,如dance,sing,walk,run等词时,就要真正活动起来。在一些意义具体的单词教学中,要尽量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把多方面的感知活动加入词汇学习中去。在课堂上不仅可以看,可以触摸,甚至可以吃或喝。例如:
T:What’s on the piate?
S:There is some bread on it.
T:Do you like to have some bread?
S:Yes.
T:Plase have some bread.
(此时可真让学生吃)
再如:教arm,foot,eye,nose,ear,mouth等词时,补充touch一词,然后进行情景练习。教师发命令,学生做动作;教师做动作,学生说。例如:
T:Touch your eyes.
S:You are touching your eyes.
一、兴趣性原则
地理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的最有效动力,就其内涵而言,地理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地理学习活动或地理事物现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种趋向和一定的情感紧密相连[1]。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比较稳定、持久的兴趣,那么必然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动机。
案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某教师在“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出示如下案例: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五名北军俘虏乘坐气球,从南军大本营里士满出逃。途中遭遇风暴,被抛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神秘岛。为了知道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这五名北军俘虏中的工程师史密斯,在岛上选了一片开阔而平整的地方插上一根杆子。当杆子的日影最短的一刹那,史密斯看了看手表,时间(西五区)刚刚17:01,于是便向他的同伴们宣布:神秘岛的经度大约是西经150°。接着向学生提出实践活动要求:上述案例提供了一个测量当地经度的方法,但具体做法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己去设计和实践,希望经过大家的努力,能够较准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所在的经度[2]。
案例1中,为激发学生课外观测的兴趣,教师通过创设实践情境,提出一个测量当地经度的方法,同时指出这一方法的实际用途,使本来枯燥的地理课外观测活动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含义,也由于教师向学生提出富有一定挑战性的观测要求而变得充满趣味,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性原则
地理探究教学以理性认知为主要特征,具体操作中必须淡化对孤立的、琐碎的地理事实的记忆要求,通过地理技能、地理思维的培养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突出对具有概括性、应用性、可迁移性的地理内容的教学。所以,地理探究教学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突出地理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思维能力、地理科学思维品质及地理科学素养等。
案例2:“人类活动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探究教学
某教师在进行“人类活动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探究教学时,组织了如下三个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
活动1: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温室效应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利弊均有,请举例说明其利弊。
弊: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危及沿海城市、港口;冰盖断裂,冰山解冻,威胁航行……
利:中高纬度气候变暖,降水增加,适合农业发展;便于人类对亚寒带地区的开发和利用……
活动2:《京都议定书》是世界各国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共同制定的重要文件,但美国最终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为什么?美国的这些观点是否有说服力?
提供美国国会辩论中反对签约的观点:中世纪欧洲,波兰可以种植葡萄,英格兰不结冰,格陵兰岛一片葱绿……气候变暖是全球自然现象,无须干预……地球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美国国会中赞成签约的观点:2万年前的冰期,全球温度比目前低4℃,按照目前气温变化速度,上升4℃只需100年……
活动3:提供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温室效应问题认识的研究历程,组织讨论。
学生搜集证据和讨论结果:对目前人类的居住地和已经取得的文明成就的影响方面,全球变暖利小弊大,且利的方面存在相当的不可预知性;科学界对于温室效应问题的认识尚未统一,尚不能有科学的结论;人类在温室效应问题面前必须慎重!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开展全球合作是目前可采取的最好措施[3]。
案例2中,教师通过向学生提供具有思辨性质的课程资源和相关教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地理学习的思辨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较好体现了地理探究教学的科学性。
三、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探究教学问题时,不宜过易或过难,最好由易到难,依次递进。适度的探究,既可调节学习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探究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3:“地球的公转”探究教学(片段)
某教师在进行“地球公转运动”的教学时,为较好地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立体示意图,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与四季变化,安排了如下探究学习活动(片段)。
课堂上,一个学生坐在前面的椅子上扮演太阳,并伸出单臂表示太阳直射光线。另一个学生扮演地球。
教师:如何表现地球上的赤道和回归线?
学生:以他的腰带作为赤道,再在他的胸部和臀部上用红粉笔画上南北回归线。
教师:一切准备完毕,地球开始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
学生:错了,“地球”公转的方向应该是逆时针。
教师:地球重新开始公转(“地球”调整方向,重新转一圈)。
学生:地球应该是歪着脖子围绕太阳转,否则太阳直射点总在赤道上。
学生:不是歪着脖子,而是歪着整个身子。
教师:这个意见很好,说明你们进行了仔细观察(地球又重新转一圈)。
学生:太阳直射点看不清楚。
教师:“地球”请慢点公转,在二分二至点上停留一会儿,让大家看看太阳直射什么位置。
……
学生:冬至和夏至及春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看得比较清楚。秋分时地球背向我们,看不清楚。
教师:请大家上台观察。
学生:这回看清楚了,仍然直射赤道[4]。
“地球的公转运动”是课堂教学中较难处理的内容。案例3中该教师的做法,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该教师在设计探究学习活动时,对探究学习的适度性把握较好。首先,该教师正确估计了学生的学习潜力,探究问题比较接近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其次,探究问题目的明确,由易到难,依次递进;第三,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度指导,保证探究学习的顺畅。
四、激励性原则
激励是一种教育手段,同样是一种教育原则,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地对学生的探究行为进行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剂,也是一种对内因施加催化作用以改变学生外在表现状态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思想状态以波动的、快速前进的方式发展。
案例4:“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片段
某教师在“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气旋与反气旋异同特征比较的探究。
教师:气旋与反气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能引起不同的天气现象,这两个概念具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
很多学生都举了手,但也有几个学生未举手,于是教师便指定一个未举手的学生起立回答问题。那位学生面露难色,红着脸,声音很低地说:“我说不好。”
教师走到他跟前平静地说:“说不好没关系,谁也不能保证站起来就能说好,大胆地说就行了。”在教师的鼓励下,该生回答了问题。
“虽然没有百分百地答对,但对知识的掌握也还不错,以后继续努力”,教师及时鼓励了他。
过后教师又提问了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经过刚才的激励,该生的回答明显比之前有了自信。
“这次回答比上次有进步,能更详细地阐述你的理解吗?”
在教师又一次的激励下,该生进行了令人较为满意的回答。
“答得很好,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案例4中,对于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没有说“你很勇敢”、“你肯定行”之类的空话,而是非常体贴地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就行了”, 为学生搭了一个台阶、竖了一把梯子,激励学生由胆怯变得自信。之后,对该生的回答又进行鼓励。适时激励是探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激励可以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林培英,马贺山.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英语写作能力,是运用英语的主要能力之一,也是英语考试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关注如何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然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却是英语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在教学中,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可以化难为易,从而提高英语写作教学的质量。
一、注重基础原则
1.加强词汇和句法的英汉对比教学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它们无论在词汇,还是句法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用英语写作,时常受汉语思维影响。把汉语中一些词汇或表达方式直接套用到英语中去,产生Chinglish。无论是英语词汇,还是汉语词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都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汉语词义较窄,较为精确、固定,比较严谨,词义的伸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独立性较大。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注意避免英汉单词意思的直接对应性,多用从英语释义、从该词的语义场、语境出发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逐词套译。例如,词汇方面:
(1)pick flowers采花pick apples摘苹果
pick sb’s pocket掏包pick one’s way选择道路
pick one’s teeth剔牙pick one’s words措辞
pick one’s nose挖鼻孔pick one’s brains剽窃思想
(2)飞机比火车速度快
The speed of a plane is faster than that of a train(higher).
A plane is faster than a train.
句法方面。英语句子讲究“形合”(hypotaxis),即指句子之间是通过连词等语言形式来连接的;汉语句子注重“意合”(parataxis),即通过语义将句子与句子连接起来。英语是主语突出型,而汉语是主题突出,英语句式为避免头重脚轻常用it作形式主语。另外,汉民族习惯于整体思维,在表达时间、地理位置、介绍人物身份等时,常常先整体后局部,从大到小顺序排列,而英语则以相反词序排列。例如:
(1)你不去,我也不去。
W:You don’t go there, I won’t, either.
R:If you don’t go there, I won’t, either.
(2)遵守交通规则是很重要的。
W:Obey the traffic rules is important.
R:It is important to obey the traffic rules.
语篇分析。加强语篇分析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语篇分析主要强调语篇的整体性、衔接性和连贯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阅读,总结出文章的大致框架和写作模式。
2.加强翻译训练
翻译是一种培养语言意识、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从单词、句法、篇章结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等方面进行指导,通过翻译,学生可对比分析汉英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而增强中英文思维能力的转换。同时,就阅读材料中出现的语言点进行汉译英练习,每个句子至少用两种以上不同的方法去翻译,尽可能多地应用常见的固定句型进行转换,每个句子尽量做到: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倒装句与强调句,以及简单句与并列句、简单句与复合句、复合句与复合句之间的转换,还可以用不同词组进行替换。
二、综合发展原则
1.写与听的结合
听是语言的输入,多听可以为写积累语言素材。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学会听讲做笔记,多布置一些听写任务,这样,既练习了听力,又利于写作。
2.写与说的结合
说和写都是输出信息,表达思想感情。书面语是从口语发展而来的,在动笔写作之前,先就内容和形式进行口头准备,以便及时发现错误,为笔头操练扫除障碍。在说的基础上练习写作,先口头叙述后书面表达,说就成为写的准备和演习。
3.写与读的结合
读与听都是语言信息的输入,读不但可以增加学生接触语言的机会,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使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对话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出来,要求人称、时态作相应的变化;或者将对话和课文进行改编。
三、技巧指导原则
1.文体结构
(1)描写性段落
主题句,介绍主题;扩展句,以时间、重要性等顺序扩张细节说明主题;结论句,细节概述、主题重述。
(2)议论性段落
主题句,陈述读者应做之事、应信之理;扩展句:以“说服”的顺序扩展细节阐述原因;结论句:总结或重述论点。
2.写作技巧
分门别类、对比分析、因果探索、定义法和列举法,及三段式(凤头、猪肚和豹尾)的写作技巧。凤头,指的是应用背景法、人物法、主题句法、问题法、惊语法和故事法等精练的语句巧妙地引入话题,使文章开头切中主题。猪肚指的是用灵活多样的词汇和句式表达段落的主题句,支持句和结尾句,并且要求覆盖文章所有内容,做到层次分明,合乎逻辑。豹尾指的是运用联想、对比等方法在结尾时对文章主题加以归纳总结,力求语言简洁扣题,使文章“形神不散”。
3.句段之间的过渡词或衔接词
(1)表示并列关系:or, and, also, as well as;
(2)表示转折关系:but, however, yet, while, though, otherwise;
(3)表示递进关系:what’s more, besides, moreover, what’s worse;
(4)表示让步关系:even if, in spite of, now that, no matter…
(5)表示因果关系:because, since, therefore, thus;
(6)表示条件关系:as long as, so long as, on condition that;
(7)表示解释关系:that is, in another word, or, in other words;
(8)表示对称关系:for one thing…for the other thing, on one hand…
(9)表示举例关系:for example, such as, like;
(10)表示强调关系:above all, indeed, especially, really
(11)表示空间关系:here, there, in front of, at the back of, next to;
(12)表示时序关系:first…second, then, finally, at last,afterwards;
(13)表示归纳关系:all in all, in short, in generally, to sum up;
(14)表示转换关系:I’m afraid, you know, as far as I know;
(15)表示列举关系:firstly…secondly…finally, one…another…a third.
四、注重过程原则
教师要重视写作的全过程,并加强对学生写作过程指导,过程是结果的保证,没有过程中活动的有效开展,则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通过下列教学程序对写作过程进行有效监控。
1.写前活动pre-writing
(1)确定写作目的。是论述观点还是解释或汇报,是描述,是记叙,是陈述,是说服等。
(2)确定写作格式。采用什么样的组织模式,以时间为序,以空间为序,还是以重要性为序。
(3)确定叙述逻辑。采用定义的方式、分类的方式、对比对照的方式、因果的方式、归纳的方式还是演绎的方式。
(4)整理组织已有的材料。
2.写草稿drafting
(1)整理组织材料;
(2)以最直接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想说的写出来;
(3)写作过程中继续探索新观点;
(4)从自己的角度去写,或假设一个角度。
3.修改――编辑和校读 revising――editing and proof-reading.
修改阶段教师应给学生修改检查的标准:
(1)段落结构;(2)句法结构;(3)选词及用法;(4)拼写;(5)标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125-01
在学习一种外语时,如果不了解该语言的内部规则,那将影响学生准确地运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许多专家(如Cameron,2001)认为,即使在小学阶段,孩子也需要一些语法知识帮助他们牢固地、正确地掌握语言。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在小学阶段要进行一些简单的语法教学。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如何才能既保持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又让孩子掌握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枯燥的"语法知识呢?笔者去年有幸到英国学习三个月,了解了一些外国专家提倡的语法教学方法。我认为,根据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让小学语法教学生动起来,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Implicit(隐性原则)
在语法教学方面,外国教育专家提出了两种方法:"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显性语法教学)和"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隐性语法教学)。前者侧重在教学中直接谈论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目的直接明显;后者则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的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法规则。"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需要运用抽象的思维能力,对智力还在发展的孩子采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的方法更为合适。不少教师的英语课堂枯燥乏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巩固所学的语法项目时,采用了过于机械的练习形式(mechanicaldrills),也可以说是采用了过多的"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例如,学习了一般将来时后,让学生做大量类似如下的练习:
依照例句改写句子:
Model:I am swimming now.(tomorrow)
I am going to swim tomorrow.
1)Jack is dancing now.(tomorrow)
2)Mary is drawing now.(tomorrow)
此类练习只让孩子重复操练所学的语法项目,并没有提供机会让孩子了解应用这个语言点的情景,容易使所学的语言形式与语言的使用语境、语言的意义脱节,不能很好地达成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帮助提高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
此外,孩子天性喜欢好玩的东西,过于严肃机械的练习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应尽可能摒弃直接的、机械的练习,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在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的新项目。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做游戏、TPR(全身反应法)、念儿歌等"间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语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游戏来巩固be going to do something这个语法项目:
1)教师拿起粉笔,说:"I am going to draw something. But what? Can you guess?''
提示让学生使用句型"You are going to draw..."。
2)教师每次画一两笔,让学生继续猜:"You are going to draw...",直到他们猜对为止。
这个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较真实的情景去使用语言,让他们在玩乐中无意识地训练了所学的语法。当然,为了巩固孩子的语法知识,提高孩子语言的准确性,教师也要在适当时候使用 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二、Meaninggofirst(意义先行原则)
英国教育专家Jayne Moon(2000)的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学习语言时,孩子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语言的意义(meaning)上,他们很少注意到语言形式(form-指vocabulary,pronunciation,grammar structures)或语言规则。而且,孩子在特定的情景中获悉语言意义的能力很强。
由于孩子的关注点在语言的意义上,如果在开始授课时,教师首先谈论语法规则,势必导致他们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孩子的天性来帮助他们学习语言,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在语法教学上,英国专家提倡采用这样的教学顺序:首先,让孩子在一个有意义的情景中(meaningful context)理解所教语法项目的意义;然后,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孩子在较真实的语境中进 行交际性活动,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最后,在孩子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教学的前面两部分----"meaning"与"use"阶段使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在最后一部分----"form"阶段才采用"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三、Economy(适量原则)
实践性教学原则就是依据语言习得的原理为幼儿创设自然的语言环境,使幼儿通过大量的言语交际活动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能力。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引领儿童进行丰富多彩的语言交际活动,为幼儿设计真实的、交际的、符合儿童兴趣及身心特点的课堂活动,让儿童在“玩中学”“做中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儿童创设自由愉快地使用英语进行表达的环境,吸引儿童参与活动,如游戏、运动、唱歌、讲故事、背诵、叙述事件、表达意见等,培养儿童用英语听、说、读童话故事、唱儿歌等的能力,让儿童体会到与人交流的乐趣,激发儿童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当儿童语言实践的引导者、帮助者和激励者,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对孩子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直观性原则
学龄前儿童的抽象思维还未形成,基本处于直觉形象思维的阶段,故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认识到这一特性,因势利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的实物教具,如玩具、模型、图片、手偶、简笔画等进行教学示范和说明,要善于运用自身的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直观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在设计每一项语言活动时都要注意调动儿童的眼、耳、鼻、舌各部分的感官对语言进行直觉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它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内部心理结构上来看,主体性主要包括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三部分;二是从外部功能来看,主体性主要包括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我执教和做班主任的短短几年中,我深刻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在教学和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为主动的“我要学”,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过程是老师指导学生不断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经历中的重要一环,教师需特别重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意识到并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做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引导学生在知识转化、智力锻炼、身心发展方面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索。
二、平等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学的前提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一原则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当代社会最为关注的普世价值观。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是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以面向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为导向,促进学生共性需求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为目标。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向并尊重全体学生,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因地制宜地培养其特长,使每个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争取为每个学生在未来成才打好良好的基础,以使他们都能走上各自不同的成才道路,成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
三、趣味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学的激励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只有用轻松愉快而学生又乐于接受的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形成为之奋斗的动力,学生因此才能产生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最终激发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新课改以前,传统语文教学形式呆板,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新课改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学习心理,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和发现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所在,设计出形式新颖又不缺乏实际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欢去听课,乐于去学习,主动去践行,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和收获到寻觅真知又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四、人文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这一基本特点和基本性质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人文性教学不可有所偏废。新课程标准以前,在语文教学方式上,忽视人文性,过分强调工具性,以致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仅仅关心学生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训练,把语文教学变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这样的语文教学没有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感染,致使语文教学缺乏人文的内涵和关怀,也最终桎梏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充分彰显。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围绕情感态度和心灵感悟进行合理地引导,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向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五、实践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来源于实践,最终也是要面向实践的。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发现,获取信息,创新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众所周知,语文是最容易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的学科,实践性成为连接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桥梁。因此,教师要充分地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教学资源,优化语文教学的环境,努力构建动态性、实践性的语文教学方式,进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广阔的实践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加强生活的体验、感悟,最终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总之,在新课改的“阳光照射”下,我们要结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地设计我们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新时期新课改的“崭新理念”下接受教育与学习,以切实提高和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