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5 16:10: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篇(1)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91-02

笔者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的话: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1],或者说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是一切教育者教书育人的前提和根本目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与人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心理不健康的情况。调查发现,各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

近几年,我们经常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上看到或听到,中学生因心理行为问题而导致“离家出走”、“拒绝上学”、“自杀”、“暴力行为”、“违法犯罪”等报道,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普遍引起了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的重视。

案例一:山西初二学生泼硫酸案。初二学生陈某平时不爱着惹人,性格内向,遇事时不愿意白白地受气挨打,但也不愿向他人诉说或向家长老师校方申诉,当再次遇到其他学生挑衅时,将硫酸泼向对方,导致13人毁容。

案例二:一女生在上课时听了音乐,班主任要她叫家长来校,这位花季少女既怕掌握着“生杀大权”的班主任,更怕棍棒相加的父亲,她感到无路可走,于是她打开了家中的煤气阀……

案例三:杭州有个9岁的孩子,张毅,小学三年级,学习优秀,班长少先队中队长,被全票通过评为“三好学生”。当天中午,姐姐张萍把茶话会上的4块糖果带回家,分给张毅两块,留给妈妈两块,可张毅不干,坚持全要,并大发脾气,踢姐姐,然后跑到楼上,反锁在屋内,用红领巾吊死在窗框上。

案例四:北京某中外合资寄宿中学高三和高二学生因琐事发生争执,半夜时分,部分高三学生手持棍棒摸入高二学生宿舍,毒打高二学生,造成11名学生受伤,一名学生眼睛被玻璃扎伤,一名学生眼角被打裂。事发之后,学生惊恐万状,次日上午该班只有8名女生上课……

案例五:“云南省公安厅召开新闻会称,2004年2月23日中午1时20分,昆明市公安局接报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发现一具男性尸体。经公安机关现场勘查,在该宿舍柜子内共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28天之后落网的马加爵被捕,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这名在中学阶段是如此优秀的学生为何会在大学的校园步入罪恶的深渊?诸多事例足以令社会各界震惊了。”[2]

面对这一系列不明智的举动,正说明了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对待外界的突发事件,缺乏理智,心中的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和排解,这都会使他们内心感到焦虑和压抑,性格变得沉默内向,甚至走上极端。随着社会趋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这样的事情目前是愈演愈烈,中小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即使是大学生也在面对这些突发事件时难免会手足无措。初中教育阶段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契合的:初一的学生比较“乖”,初二的学生比较“散”、初三的学生比较“坏”(有些初三的学生还会对刚入校的初一新生采取勒索、收保护费等违法行为),在初二、初三学生身上所体验到的种种躁动、种种心理扭曲,确实令人十分忧虑。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成长和转型阶段,随着外在的家人、朋友、师生以及在学业方面等等形成许多心理冲突和矛盾,因为这些矛盾得不到正确的开导,导致自我掩盖或忽视,以至于使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缘,只好将矛盾隐匿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备受煎熬,积少成多最终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要让他们的消极情绪得到合理宣泄,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深有感触,对此略谈微见,供以参详。

一、优化心理环境

中学生心理正处于转型和形成阶段,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给予学生们更多的关爱、关心、关注。针对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爱好的孩子的发展需要,因材施教,优化学生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环境。

首先,要营造宽松的氛围。现在学生的压力都比较大,这些压力中大部分都是外在压力导致学生们的内在压力过大。那么营造宽松的氛围对于每个学生的心理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给予的压力感觉过大时,此时此刻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氛围正好可以使他们放松自在,在一定程度上情感自然流露,思想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拘束。此时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架子”。在传统的教育中,人道是“师道尊严”、“严师出高徒”。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但是中学生正在成长阶段,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一切还在摸索和发展阶段,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这样才能不仅仅在学习上,还在生活中真正了解学生。教师此时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多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不再是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

其次,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家长工作过于繁忙,学生的学业压力也过大。每天起床、上学、吃饭、写作业,似乎安排得井井有条。但是学生们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常年被关在教室里和家庭中,牢狱一般的生活,度日如年。单调重复,钢筋、水泥编织的笼子限制着自由,作业、考试耗去了几乎全部的时光。“除了拥有作业,我们还能拥有什么?”“我们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这是孩子发自心底的呐喊。孩子需要自由,渴望独立。因而家长和教师要留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留给属于孩子自己的天地。

第三,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学生们的交往有时比成人间的交往更为频繁,同时也更为单调。因为学生们交往的人是班级的学生,他们处于同一年龄段,有共同的语言、比较接近的兴趣爱好,但是局限性是都处在同一年龄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受限。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热心助人,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当然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情感成分比较重。他们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常做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师生之间如果能够像朋友一样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用和蔼的目光和感情去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实施。最终使学生的情绪发展与身心具有调节的重要作用,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

3.开展公平的竞争。在青少年的心里,公平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公平能够给孩子们在竞争的同时,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教师和家长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的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的观念,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组织合理的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在一定条件控制下的相互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推动他们去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获得快乐和幸福,并得到最终的胜利。

二、优化心理疏导心理疏导

能为个别存在心理问题如出现心理偏差、障碍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有效的治疗。心理疏导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其健康发展,但由于不适当的家教方式的误导、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不良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导致许多学生的片面发展,并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代沟问题。那么我们如何减少或消除代沟,变“被动”为“主动”呢?一是学会倾听。“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心里烦闷时先和父母讲的占30%,先和老师讲的仅占3.3%,和谁也不说的达到29.7%。”[3]是什么原因孩子们不愿意与老师或父母讲心里话呢?其实能不能让孩子们说心里话关键在大人。现代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信息反馈实现的。心里话的倾诉是教育的重要链条,因而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通道。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此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二是理解青少年的焦虑和恐怖心理。沉重的课业负担,教师和父母过高期望的压力,容易使学生们出现焦虑的心态。现在的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分数排名、作业和考试表现出了过度的焦虑。另外有些学生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所采用的歧视、冷漠、体罚和变相体罚等错误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使学生们出现恐怖心理甚至攻击性的问题心理,还有的学生会采取逃学或离家出走的方式。这样最终会使青少年形成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对人态度冷漠、极度抑郁的心态。所以教师和家长更需要多关怀、安慰和呵护学生,转变了学生的心态,理解学生,才会最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素质已成为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目标。学校教育理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以面对新的挑战。作为老师,同时也是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我一定要撑起一把雨伞,陪他们一起走过雨季,我们必须引导每一个学生走上健康快乐向上的人生之路,我们也一定会从中探寻到一块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大陆”。

参考文献:

篇(2)

【Abstract】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n a special group,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learning life, the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majors. a great deal of domestic research has done in this field, so, the status quo of mental health domestic research on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will be introduced to show the mental health state of contemporary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Research Status Quo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诸多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1]。

1 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的特殊性

和其他专业相比, 医学专业的学制长、内容多。医学专业学制一般为 5~6 年, 需要学习 30 余门专业课, 因此, 医学生要学 习的知识总量要大于其他专业。在学习方法上, 医学生主要以 记忆为主, 学习方法较为单一, 这使学习变得单调而枯燥。繁重的学习任务限制了学生自由发展和自主活动的时间, 使学生缺乏娱乐活动, 学习生活沉闷而缺乏活力。有研究认为, 医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是导致其出现较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尤其在急诊、手术等科室, 面临重危、濒死患者,经常接触受疾病之苦的病人, 亲临生离死别的场景, 也会使医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医疗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全面准确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医疗技巧、丰富的临床经验, 更需要有稳定、乐观的情绪、敏捷的思维、坚强的意志、较强的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

有研究显示,医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是焦虑、抑郁和精神病性,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医学生较多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必要。医生不仅要治好病人的躯体疾病,而且要帮助病人解决心理和社会问题,这就要求医务人员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感染力和体察病人体验的“同理心”,要求医生能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医生本人要心理状态健康,人际关系良好,并能及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这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医学生进行相关训练,提高其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务工作者。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也应该是对医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在过去,人们较注重医疗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过程中,社会因素和病人的心理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有关社会、伦理、心理等学科也正在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现代医学研究已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疾病防治,医学教育客观上要求医学与心理学、医学与社会学相互交叉结合,改变教育中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不重视心理和社会知识培养的单一性,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养,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

2 国内关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学者们基本上采用的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国内有将SCL90用于评定不同人群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2],显示SCL90能够很好地反映受试者的心理整体状况。

陈福国等人[3][4]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连续4届,共2102名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定。结果显示: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低于全国大学生和河南省大学生,但阳性因子比例较高。②男生的偏执因子得分高于女生。③护理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专业P

赵凯1996研究认为,与文科和理科专业相比,医科学生有较多的SCL90 因子达到中度以上。周英等人的研究发现[5]护理本科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12.2%、医学本科生占11.1%。这一比例较中国大学生已有的研究结果(18.5%)略低[6],此研究同时显示护理专业本科生心理水平不但比医学生低,而且比全国常模低。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张仁汉教授提出医学生“三年级病”现象[7],即医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时,其学习处于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的过渡阶段,在此阶段,往往老师讲到什么病,他们就怀疑自己患什么病,根据老师所讲的症状对号入座。

同时,有学者对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做了研究[8][9],结果表明大约有10%-20%的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而且这一群体中具有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人越来越多。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大幅度扩增,在校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研究生中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增多,如个人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学业与择业的矛盾、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等,一些极端事例如自杀、凶杀、精神障碍等屡有报道。医学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有着特殊的一面。

孟小平以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 对某医科大学在校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研究[10],指出在校医学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他们在强迫、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恐怖等几个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常模,而且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差异。

刘步平[11]用症状自评量表随机调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和专业五年制学生。研究表明七年制女生的恐怖因子和因子总分显著低于男生,因子分≥3的检出率居前10位的多是强迫、抑郁症候;七年制学生的因子分、恐怖异常发生率、因子分≥3的总检出率及抑郁、恐怖、偏执因子分≥3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同校五年制学生;表明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说明文理结合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降低期望值、开展职业生涯设计、严格学分制、实行软淘汰等是提高七年制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陈瑜等人对军医大学护理专业学生做的研究表明[12]:军医大学护理专业女生SCL90得分较高的因子是强迫、人际、抑郁等因子,得分较低的是躯体化、精神病性等因子,这与张运生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13]。军校护理生SCL90的9个因子得分中,恐怖因子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与军校学员得分。

王丽荣[14]提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课题—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与工作厌倦相关的一系列症状,目前已成为医护行业中影响医护工作者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王丽荣通过对职业倦怠内涵与表现的分析,提出在高等医学院校应以预防职业倦怠为目标,加强对医学生心理素质的系统培养,并对医学生可能出现的适应性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性训练的策略。

3 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意义与建议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工作责任性强,风险性大,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在医疗工作中,医生的工作关乎病人的健康和生命,稍有不慎,出现误诊、漏诊或其它医疗差错。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医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

有学者通过对比研究[15],发现医学心理学教育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应对方式,对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时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作用。两组学生首测有14.2%的学生有明显心理问题,经系统完整的医学心理学—学习后的实验组学生再测结果显示各因子阳性均分有显著改变,与全国青少年常模组比较已无明显差异。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问题的识别力和心理保健意识,帮助学生解决所面临的学习、人际交往、婚恋、生活适应等问题,及时调节学生的认识偏差、情绪障碍和不良行为,使医学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参 考 文 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 - 35.

[2] 金华,吴文源,张明圆.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3] 陈福国,王芳,伍志臻,鲁威: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26).

[4]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卫生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

[5] 周英,赖淑英,尤黎明,马列凯.医护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944-946.

[6] 答会明.大学生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8(4):2281.

[7] 张仁汉.从医学生“三年级病”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382.

[8] 史清敏.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 现代教育科学,2002,3 :27-29.

[9] 金海燕.易发心理障碍研究生的人口学特征及其教育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 3 :34-38.

[10] 孟小平.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初探: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 (2):9 1 -109.

[11] 刘步平.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中医教育,2004(23):7-10.

[12] 陈瑜,张小远.军医大学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529-531.

篇(3)

研究目的是:1.研究当前初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成绩优生与成绩差生、男女学生、初中各年级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否存在差异;从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去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探讨解决的办法与改进措施;2.初中是基础素质教育,心理健康状况是学生素质水平的重要表现。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研究初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引起学校、家庭、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有助于中学贯彻《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研究方法

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方面和范围,至今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我们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主持的对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了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制定出了中国常模,适用于我国中小学生。该测验主要诊断学生的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全量表由八个内容量表构成:(1)学习焦虑,(2)对人焦虑,(3)孤独倾向,(4)自责倾向,(5)过敏倾向,(6)身体症状,(7)恐怖倾向,(8)冲动倾向。该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我们严格按照测验实施的要求和程序,对两所中学初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团体测验,时间为45分钟。剔除废卷,有效实测人数为955人,其中初一149人,初二389人,初三417人。我们先统计出每个内容量表的原始分,然后根据常模将原始分转换为标准分,据此确定学生在某方面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三、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城市初中学生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311人,占32.36%。与近几年其它类似研究相比较,有上升的趋向。表明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存在,必须引起重视。这些情绪困扰与适应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必然会妨碍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困难和成绩不良的内部原因。

1、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身心发展特点有关,也与社会、家庭影响有关

初中生的年龄大致在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称为少年期。这是一个从童年向青年的过渡期。由于身心 的迅速发展,产生了成人感,进入了人生的“心理断乳期”,即在心理上摆脱家长与成人的监控走向独立自主 的时期,又称“反抗期”或“抗争期”。这个时期的发展充满复杂的矛盾与冲突: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渴望理解与闭锁心理的矛盾,身心迅速发展与人格发展迟缓的矛盾,活动能量增强与自控力弱的矛盾等等。所以,又称发展的“困难期”和“危机期”。

初中生很容易出现情绪困扰与适应不良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少心理学家都认为12岁至14岁是情感发展困难、最令人操心的年龄阶段。“少年在发现自己性征时,从各方面对它进行研究,任何其他年龄都不像12~15岁那样表现出大量的、不正常的、近乎病态的。”他们的情感具有极高的情绪兴奋性、紧张性与强烈的冲动性及波动性。他们的个性处于“动荡”之中,极不稳定。其中,初中二年级学生又是身心发展与心理冲突尤其加剧的年龄,是初中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倘若教育影响不当,最容易出现情绪困扰与适应不良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因而,初二往往是初中最难管教的年级,这个年级最容易出现“乱班”。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家庭影响、学校教育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意识形态、社 会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等社会因素有关。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素质、家庭教育态度 与方式等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初中生进入“心理断乳期”,欲摆脱家长的束缚而抗争。而许多家长却并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变化。于是,家长的管教与孩子的反抗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这是许多初中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值得重视的是,当前部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存在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严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疲劳不堪,有的教师不了解初中生心理变化特点,教育态度不好,教法失当,师生关系紧张,造成学生过重心理负担,这些也是影响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冷酷、刻板和专横的教师的那个班出现的欺骗最多,而友好的、民主的课堂则欺骗较少”。“着迷于分数的教师常常会使学生产生激惹、妒嫉、身心相关性疾病和疲倦”。

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品德的形成,而且影响其学习成绩和智力开发。但是,许多人却不太重视后一点。心理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学习中的成功是极其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心理不健康则是有效学习的障碍。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次测验中,成绩差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成绩优生要多。说明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其成绩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要转化成绩差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就必须了解并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3、初中男女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与其身心发展上的不同特点有关

在生理发展上,初中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体发育处于第二次“生长高峰”期。女生进入这一生长高峰期的时间大约比男生早两年左右,约从9~11、12岁,男生约从11~14、15岁。初中生还处于性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而初中女生的第二性征的出现,性生理的发育大约比男生要早1~2年。大约女孩11、12岁,男孩13、14岁。女生开始青春期的突增阶段早于男生。这种生理发育上的差异、再加上社会上男女差异的文化传统习俗的影响,就使得初中女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据调查,女生初潮来临时,由于毫无思想准备,常常心烦意乱,惊慌失措。如果再受到一些错误认识的影响,更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例如,认为月经是难为情的事,便会产生羞愧情绪。一项调查表明,约有67.1%的女生对月经初潮有各种不同的消极情绪反应。

四、结论

1.初中学生在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必须在初中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2.成绩优差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差异。成绩差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心理健康状况是影响初中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转化成绩差生,必须了解和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3.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性别差异。女生在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方面比男生突出。

4.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年级差异。初中二学生在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初一、初三学生突出。学习焦虑表现出随年级上升而增加的趋势,自责倾向则随年级升高而下降。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有关资料显示: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压抑症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的亚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大学生仿佛成了社会新的“弱势”群体[1]。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第二断乳期[2],其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身心两方面的不平衡、不稳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心理多变的高峰期,很容易受到内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反应,导致心理障碍。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得到适当的引导与调适,就会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州十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每所高校发放问卷120份,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级进行,共发出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2份,回收率93.5%。

1.2量表编制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主要是结合SCL90量表,但由于SCL90量表已经是1986年的常模,以此得出的结论从理论上讲是缺乏科学性的,也是不合理的[3]。因此,我们把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归类,选取其中适合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针对性的题目,并增加了量表中没有但又与当今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预测和复测剔除相关性差(相关系数<0.35)的题目,最后共保留50道题目作为正式测量问卷,涉及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10个领域。

1.3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答卷,委托各高校负责人在班级集体同时发放,统一回收。正式调查在2004年9月1日~10月1日一个月内完成。为了考察量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我们的调查分两个时期进行,时间间隔约1个月。

1.4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在Excel17.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和Amos4.0进行χ2检验、t检验及F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检验。

在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方面,为了统计方便和具有可比性,我们把各因素各方面的得分均转换成百分制,选项从严重到没有得分依次增高。因此,得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2结果与分析

2.1一般资料(见表1)表1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略)

由表1可以看出,有效问卷的男、女生比例约为1:1,大部分被访者的家庭是融洽的,有冲突的被访者约占总数的13%。

2.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分析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10个因素共解释项目总变异的51.025%,由各因子所包含题目的共同含义对各因素命名为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共10个方面。对这10个方面进行二阶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可以合并为两大重要因素,共解释总变异的55.929%,其中前4个可归结为个人自身因素,后6个归结为社会环境因素,之所以这样划分量表维度,是为了更突出主要矛盾,寻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本质因素。表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负荷矩阵(略)

2.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

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各因素及维度进行了同质信度、复测信度、分半信度及相关系数的检验。由表3可知:该量表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92,稳定性系数为0.597,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各因素及维度的分数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总分的相关(0.488)超过了0.48(P<0.001),表明该量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很好,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良好的预测作用。表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略)

2.3调查统计结果

2.3.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主要在性问题和学业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这两个方面所受到的心理困扰比女生严重得多,而在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和其他等方面,两者没有多大的差别。从整体上看,男女大学生主要在个人自身因素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而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表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医学生和非医学生仅在性和学业方面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但差异间的距离并不是很大,体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心理压力比医学生的大,由表可知其得分较低,而医学生则在学业方面比非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大。总的来说,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这由两者总分的情况可以看出。表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的融洽程度息息相关。家庭融洽与家庭冲突仅在恋爱、学校和职业3个方面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而在其他7个方面,两者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并且所有差异中得分高的均是家庭融洽的学生,说明家庭融洽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家庭冲突的学生。表6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整体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年级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心理健康状况由好到差表现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并且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对其影响极显著,而个人自身因素则不显著。具体体现为:①大一和大二、大二和大三、大二和大四之间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大二的得分最高,大四最低,说明大二学生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年级的学生好,大四在这两方面的压力比较大。②学业方面,大一和大二、大四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学生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学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应引起重视。③人际关系方面,大一和大二、大一和大四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并且大一和大二之间的差异更大,大一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要求我们应重视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教育。④在学校与职业两个方面,大四得分最低,并且与其他三个年级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三个年级之间在这一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总体趋势为大二>大一>大三>大四,这说明大四学生更关注职业和所处的学校,其心理压力较大,大三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压力也有所体现,而大二在这方面则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表7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

3讨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更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前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高校招生分配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都使他们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严峻,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强[4],因此,系统、全面地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疏导和教育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广州10所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方面差异并不显著。根据有关报道,在中学阶段,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生[6],而到了大学,两者在整体水平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他们仅在性和学业两个方面存在差异,表现为男生的心理压力比女生大,这与男女自身原因有关:女生在性方面较男生难以启齿,且她们更主要地把精力用于学业,故在问卷上体现为女生的平均得分比男生高。而社会环境因素对两者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专业分类上差异并不显著。医学专业的学生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也仅在性和学业上存在差异,表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压力比医学生大,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息息相关:医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业,在性知识这方面远比非医学生丰富,这提示我们不能忽视非医学生的性教育。而学业方面,医学生比非医学生感到压力大,这可能是因为医学生从事的专业是人类神圣而特殊的专业,需要过硬的本领,因而学业要求相对严格,因而感到压力较大。

(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表6及其分析可知:家庭融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家庭冲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两者在个人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方面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说明家庭融洽与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父母们能从孩子的利益出发,创造融洽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们向着健康的心理方面成长。

(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心理健康状况最好的是大二的学生,其次为大三的学生,再次为大一的学生,最差的是大四的学生,这与王滔等的研究相符[7]。其原因可能为大二的学生通过大一一年的锻炼,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对学业和未来充满自信,暂时无就业压力,因此自我评价也较高,有较好的心理状态,故在量表上的统计得分最高。大三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其适应性更强,但由于他们已经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发展方向,有着新的困惑,因而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大二的学生。由表7可以看出,大三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得分比大二的低,两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排在第3,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刚刚从高中走出来,一下子适应不了大学这种高度自我管理的新生活,许多人可能是第一次离家出远门,甚至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在此期间他们会碰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因此反映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便比大二、大三的学生差。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信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四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这主要与他们的就业压力有关。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人才竞争的激烈对大四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这也提示学校应该注重毕业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应对未来新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严云岗,罗翔.关注新“弱势”群体,警惕心理疾病“入侵”象牙塔.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1.

2赵冰洁,陈幼贞.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13~14.

篇(5)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 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 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 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论文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篇(6)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确实是一块不应被“遗忘”的角落。一方面,随着我国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突起,在校生人数比例占居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所以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部分。另外,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感棘手,但又误区不少。例如高职学生的求学动机、学风养成、角色认同、情感困惑、成就抱负等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学校,学校也因此而进行了大量的转化工作,有的针对性地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还配设了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指导,但效果并不尽人意。究其原因,许多教育对策是“因事”而没有“因人”,只“矫行”而没有“矫心”,“育心”意识淡薄,必然导致“心育”的工作不力。

一、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

对于绝大多数新生来说,面临的都是陌生和校园、生疏的面孔和全新的生活、学习方式。这对远离家乡、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和熟悉的环境的学生来说,通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和心理上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生活、环境的适应上;角色转换的适应上;学习的适应上。

(二)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因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突变,要求学生必须改变以往的学习方法和模式,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目的、学习动机不明确 ,学习方法不当,对学习的艰苦性估计不够造成学习压力大,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因素,而造成学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障碍,失眠、烦躁 ,难以进行正常的学习,从而引起行为上的混乱、盲动而引发心理疾病。认为自己“记忆力减退”、“身体怠乏”、“对任何事情都没兴趣”者大有人在,特别在初期表现明显。相关资料表明,学习问题已占所有问题的30%左右,这是困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主要原因。

(三)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大学生活是个体独立步入社会群体的第一步,他们要适应社会,尝试人际交往,发展自己的社交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作准备。与高中生相比,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更具有社会性。在这一适应过程中,由于缺乏社交阅历及经验,在为人处世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1]。一般来说,由于认识、情绪和个性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与技巧,在交往中出现一些困难或不适应是难免的,但如果个体的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从而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就说明存在着交往障碍,影响其健康成长。

篇(7)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特别重视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而且还将对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人际关系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另外,从高职学生自身来讲,他们也迫切希望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掌握一些解决和应对心理紧张、心理压力的方法和技巧。

二、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我校大多数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是健康的,能够正确处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各种关系,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呈现:(1)自卑心理强烈。高职学生往往觉得因为自己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入错了高职学校的大门,未能被正规大学录取成为正式的本科生,时间一长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总会“低人一等”,从而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2)焦虑、迷茫心理突出。进入高职院校后,学习内容的专业化、深度和难度比以前加大,学习方法也较中学有所不同,这对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从而引起心理上的困惑和焦虑。(3)抑郁心理导致生活、学习不思上进。由于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快的阶段,当高职学生受到失败打击后,很容易会产生消极、倦怠的情绪,这些情绪往往会投射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上,导致他们丧失对生活、学习等的兴趣。(4)孤独心理严重。当高职学生因为处理人际关系不当失去朋友或者交往失败的时候,往往就会产生严重的孤独感和寂寞感。

三、我校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如下

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二是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具体地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日常表现上,高职生群体常常存在着焦虑、急躁、怯懦、自负等负面心理。在发生时段上,刚入校门的新生和即将毕业的学生心理问题较多,在性别比例上,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根据笔者的调查居于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前三位的分别是人际关系、恋爱问题、专业选择。(2)个人定位不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和谐社会培养应用型、岗位型、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一些高职学生自我定位出现偏差,容易出现自卑心理。高职生看不到自身的优势,用自身的短处比普专生的长处,而产生自卑显得孤僻。(3)就业压力增大。高职生的“弱势文凭”导致就业难,性别歧视又会使高职女生就业难上加难。这是高职生毕业时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也是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亚于男生的重要原因。(4)应试教育影响。高职学生以考场上的失败者居多,多数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自卑感较强,与普通大学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上动力不足,对自身的潜力和自我实现意识的认识相当缺乏。(5)家庭教育缺失。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由于父母亲在文化程度、生活态度和教养方式存在着缺陷,而得不到正确的家庭教育。加之录入我校的杭州本地及周围生源比例较大,使学生在心理包容方面显得先天不足。

篇(8)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专攻心理学的岳晓东博士提出心理健康与咨询中的“灰色区”概念,认为心理正常的“白色”和心理不正常的“黑色”之间存在一个“灰色区”,且世间很多人都散落在这一“灰色”区域内,表现为心理不平衡、情绪障碍、焦虑心理和变态人格等。成教大学生是一个构成复杂的群体,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和心理不适。

1.破茧成蝶的学习心理和得过且过的混文凭心理相互影响。成教大学生生源复杂,有的是为圆大学梦的成年人,有一些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继续深造的“专升本”学生,还有一部分是追求“一专多能”的第二学历的学生。他们大多内心深处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渴望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当然,成教大学生中也有部分人存在得过且过的混文凭心理。这部分人学习无动力,有的是奉父母之命不得不学习;有的是为了寻找出路和谋求职业,才不得不选择成人教育这条出路。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行为自由散漫,缺课逃课现象相当普遍,考试舞弊现象泛滥,对学校的认同感不强。总之,“学”与“混”的心理矛盾在成人大学生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2.归属感差,自卑心理重。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心理学家柯里也指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成人大学生总觉得低人一等,自我价值否定性倾向明显。首先,成人大学生或者是“老大不小”上大学缺乏年龄优势,或者是高考失利,失败的阴影总是笼罩心头,接受成人教育只不过是无缘普通教育之后的无奈选择。其次,“成教大学生不如正规大学生、成人教育文凭不如正规文凭含金量高”的社会舆论消极影响也容易使成教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学校对普通大学生和成人大学生实行两条线管理,用人单位对成人教育毕业生则另眼相看。一些学生在这种观念影响下长期压抑自己,“危机感”强烈,很难在家庭、学校、社会找到归属感,容易产生的偏激情绪,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

3.学习、生活、工作压力大,焦虑、恐惧时有发生。成教大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不扎实,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在校学习时间短。200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各成人高校在分省计划编制过程中,要体现成人高等教育为在职从业人员服务、以业余学习为主的特点,尽可能减小全日制脱产学习的在校生规模。但是,成教大学生啃的却是普通本、专科生教材,学习任务重,学习难度大,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一些成人大学生肩负着更多的家庭、社会、工作的责任,工作、生活、学习的多个角色甚至是多种压力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思想迷茫。此外,成教大学生同样面临着交友、恋爱、婚姻的选择,面临经济拮据的窘境,遭遇价值观念的冲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成教大学生比普通大学生要面对更多的学习、就业困难,遭遇更多的挫折与失败的考验,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如果调整不当,极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然而,一些普通高校对成人教育认识不够,投入精力明显不足,对成人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程度普遍偏低。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成教大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短,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一些人认为专业教学是硬道理,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则可有可无,于是,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纳入课程体系,而是以一些板报、标语的宣传替代了事。个别高校在成教大学生中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时少得可怜,教师只能作一些基本的理论传授和简单的心理测试,根本无法进行系统的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性与可操作性特点也无从体现,“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当然很难达到。

2.心理咨询边缘化。一般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成教大学生很难享受这些资源,因为成教大学生的面授时间一般安排在寒暑假或节假日,而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在这些时间不开放,各高校函授站(点)则没有条件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理论界对成教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研究边缘化。目前,研究高校心理咨询的理论成果不少,但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高校普通大学生而言的,专门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几乎没有。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文献标题为《成人教育心理咨询》学术论文,检索时间是1987~2008年,没有任何相关记录;再检索标题为《成人心理咨询》的内容,结果只查到2条相关记录。尽管很多成人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年龄相仿,但经历不同,学习环境不一样,甚至前途也会有很多差别,因此心理反映和心理咨询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果套用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咨询的方法恐怕收效不会明显。

3.日常管理程序化。当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大多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即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主要负责招生、学籍、教学计划制订、教学站(点)审核等工作,各院(系)主要负责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安排、学员的日常管理,其他相关部门负责后勤、党团等工作,分工协作是这一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的是分工容易协作难的尴尬局面。一些高校的教务、党、团、学工部门很少参与成人教育管理,教师往往临时聘请,没有专职的学生工作队伍,学生中党团组织不健全,计财部门只管收费,后勤部门会因宿舍紧张而安排成教大学生临时租住在校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当然难觅成教大学生的踪影,成教大学生似乎总是高校的一个匆匆过客。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人认为普通高等教育是主打产业,成人教育只是学校创收以改善教学条件的手段;或者认为成教大学生有工作单位的关心,学校不应过多操心。于是,报到缴费上课—考试毕业成了成人大学生活的全部流程,程序化的管理非但无法抚平成教大学生昔日的失落感,而且由于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较而催生了新的落差感,甚至由于这种落差而逆反、怨恨、自暴自弃。

成人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康的心理是合格人才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因此,高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帮助他们调整心理不适,化解心理矛盾,排解心理压力,预防心理疾病。

1.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构建心理健康的平台。“所谓‘教书育人’,‘育人’是目的,‘教书’只是手段,而要‘育人’,首先必须‘育心’。这样看来,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个‘育心’的过程,即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1]。对于成教大学生而言,“育心”的工作显得艰巨而迫切。第一,迫切需要专门的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针对性强的教材,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举步维艰。因此,根据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编写出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是当务之急。第二,迫切期待心理健康教育能走入成教大学生的课堂,保证课时,注重实效。该课程一方面为成教学生提供关于心理卫生与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结合成教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心理测量、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方法,进行必要的心理素质训练,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各科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2.利用网络心理咨询,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问题。网络心理咨询是在吸取传统心理咨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在线即时服务、BBS论坛、E-mail邮件等形式进行的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具有开放性,成教大学生不会因为时空的限制而吃“闭门羹”;网络具有隐蔽性,来询者可以逃脱熟人的眼光,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问题,释放心中的压抑、苦闷,在咨询人员的帮助下走出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网络成了成教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新渠道,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当然也应做到网上。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曾在所教成教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听说过网络心理咨询”的不到被调查者的15%,一些学生错误地将网络心理咨询等同于网络聊天。在了解了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情况后,近40%的学生表示,“如果有心理帮助的需要会考虑网络心理咨询”,但他们对于咨询的效果表示“没有明确把握,试试看再说”。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心理咨询而言,网络心理咨询的诸多优点使它更容易为成教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对于这一全新的事物,我们一方面要适当宣传,避免误解;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咨询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达到“助人自助,化痛为通”的目的。

3.实施人本化的管理。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学校的各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像对待普通大学生一样关心和爱护成教学生。如财务部门体谅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在当前成教大学生无法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下缓收或减免特困学生的学费;任课教师注重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学生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当中;就业部门尝试为成教大学生构筑就业的平台,用真挚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学生排忧解难,抚平他们的自卑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学工部和团委既要健全成教大学生的班级管理制度,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又要吸引和组织成教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可将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使他们在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发挥特长,展现自我,树立自信,克服自卑,优化心境,让成教大学生学会“用勇气去改变一切可以改变的,用平静去接受一切不可以改变的,用理智去区分可以改变与不可以改变的”[2],成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高校;心理健康

当前大学生群体主要是’95后,这一代大学生是自我、活跃、个性鲜明的一代,具有创造力、创新力,是可以改变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代。但是,同时也是因为这一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现状导致他们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调查

(一)心理健康调查结果

笔者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于人际交往、学业问题、就业压力、情感问题和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其中有8%的同学经常有心理问题,60%的同学偶尔有心理问题,剩下的部分同学并没有想过此类问题。就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多久去一次心理咨询中心,只有0.8%的同学每周去一次,8%的同学一个月去一次,9%的同学一个学期去一次,82.2%的同学从来不去。就目前大学生对生活满意程度,只有1%的同学满意,有58%的同学基本满意,41%的同学不满意。

(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大学已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却流于形式。很多大学的心理咨询机构除了开展一些基本的心理普测,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外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我国各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并未设有专业心理咨询师,大多数老师不具备专业知识且缺少实战经验,因此,目前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对改善学生心理问题并无成效。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原生家庭的因素

一个人成长的原生家庭对其自身性格的形成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教育、父母的言谈举止开始的。很多人幼年时期的心理创伤,在成年后仍然很难抹去。因此,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父母关系对学生健康性格和心理的形成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温暖、宽容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庭关系,对学生健康性格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相反,各方面要求严苛和父母子女关系界限明显的家庭关系,会造成学生孤僻的性格,并对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造成阻碍作用。过分溺爱和保护孩子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学生独立性的发展,形成依赖的性格。2.父母关系。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受到父母关系的影响,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的’95后中有超过10%的学生家庭父母离异,有2%的学生父母存在家庭暴力,3%的学生父亲存在出轨现象,15%的学生父母有慢性争吵,其中还有学生的父亲犯罪入狱等。而这些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性格和心理都产生着巨大影响。有的学生因父亲或者母亲出轨而不相信爱情,排斥异性甚至恋上同性;有的学生因为父母离异导致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有的学生因为家庭暴力导致自己也存在着暴力倾向。从笔者的调查来看,父母关系对学生的性格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人际关系和情感因素

1.人际关系。目前,多数大学生属于异地就读,需要入住集体宿舍,要学会适应每个舍友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性等。而大多’95后学生是独生子女,因为父母的溺爱,从小养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难免将家庭中的自我优越感带到集体生活当中,引发宿舍矛盾,导致自己被孤立、被排挤,之后部分学生出现孤僻、自闭、社交恐惧等问题,这都导致学生的人际交往出现了很大问题。2.情感因素。心理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情感问题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大学生而言,他们存在自身生理成熟,情感上渴望与异性接触的特征,因此,大学是男女生恋爱的高峰期,但生理和心理的不协调发展导致他们在与异性接触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处理方式。同时由于大学生自我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在感情受挫后,自尊心和自信心极易受到打击,甚至表现出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纠缠不休的现象,最终导致情绪不稳、行为异常,往往对他人和自身造成伤害。

(三)就业压力因素

就目前中国社会的现状而言,就业形势严峻。而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大四学生来讲,亟待解决的就是就业问题。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读书,积极投入到考研大军当中;部分学生的父母直接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尤其是家庭条件差的学生,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产生。

三、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一)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首先,各个高校应当对每届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和排查,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并定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记录备案。其次,确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危机应急系统,建立由校、院、专业、班级组成的危机管理模式。一级危机管理队伍由校领导、学生处、保卫处、校心理咨询中心组成,主要对心理危机事件及时做出决策;二级危机管理队伍由各个学院的党总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组成,这是高校危机管理的主要机构,也是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关键;三级危机管理队伍主要是由各班班干部、学生党员、心理委员组成,是二级危机管理队伍的组成部分,及时报告学生中间的心理问题。各级队伍之间要保持信息畅通,当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事件时,能够快速启动应急系统,及时处理好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避免事件扩大。

(二)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对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营造轻松的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提高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心理咨询是矫治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强调的是咨询工作的专业性,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医师担任心理咨询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情感、交友、择业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困惑。目前,各高校都设立有心理咨询室,但是心理咨询室的教师大多都是半路出家,甚至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疏导全由辅导员担任,这给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带来隐患,因此,当务之急是各高校应提高本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化水平,保证心理咨询的高效开展。2.心理咨询常态化。中国高校心理咨询仍处于一种较为隐秘的状态,虽然目前很多学校设立有心理咨询机构,但是大多数处于闲置状态,甚至有时候学生去了心理咨询室也三缄其口。相反,国外高校的心理咨询却更加常态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心理咨询专家专门在学生宿舍设点接待学生,打破心理咨询的神秘感;哈佛大学在学生宿舍驻派心理健康教师,专门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纽约大学也在学生宿舍派驻了心理健康顾问,这些都使得心理咨询更加常态化。笔者认为,我国各高校也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在学生宿舍驻派专门的心理咨询师,一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咨询,排除心理障碍;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避免延误治疗时间。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笔者认为,高校除了日常的心理咨询外,应当经常性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作为辅助,如举办心理健康论坛、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同时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得那些存在一些小的心理问题又碍于颜面的同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四、结语

对于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和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同时,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有效地调控、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意志,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进行心理疏导的平台,避免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梅国英.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报,2005(9):18-20.

[2]施福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J].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4):64.

[3]曾庆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52-55.

[4]房东波.美国大学生的自杀现象及其防范措施[J].世界教育信息,2006(8):36.

篇(10)

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下面一段是我近一段时间在网上看到几件令人震惊的事件:

第一件事发生在湖南省常德市临沅小学。刘某,一个13岁的学生,因觉学校伙食太差,愿意为同学们作出牺牲而吊死在自家房中。第二件事发生在天津市河东区某小学。该学校一名六年级的小男孩,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班主任发现后,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将其家长叫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了介绍,要求家长督促学生学习。在交谈时,孩子跑出了学校,在学校一公里左右的顺驰桥(距地面 10米高)上跳下,当场死亡。

除此之外,如果我们用心观察,会发现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有的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没有自制力,胆小怕事,沉默寡言,做事没有信心,心理欠缺,怀疑同学看不起他,别人在一起说笑,他怀疑在讥讽他,议论他。可又有的专门找别人的缺点、挑别人的毛病,讥笑别人,从不思考自己的短处;有的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或蛮不讲理,从不考虑他人,平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遇事迁怒于别人,归咎于社会,产生一种性的人格,颇具攻击性,一旦受到外界的激发,便会爆发出来,做出正常人认为不可理喻的事。又有的则生性激动,对所见所闻极易做出过激行为;有的学生孤僻离群,沉默寡言,自我封闭。又有的则异常活跃,常常不分场合过分地表现自己;有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还有些学生对于任何人、任何事都大大咧咧,满不在乎。以上类似的还有许多。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任他们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们的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子?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马加爵,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大学生。只因打牌时被疑作弊,而将同宿舍其余同一专业毕业班四名大学生杀害。这一切不能不令我们为之担忧。因此,从小抓起,从启蒙教育阶段抓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并受其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也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燥、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如果忽视了教学心理卫生,学生智能发展不但受到影响,其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仅就负担过重而言,引起的学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后者。学校教育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日常管理中去。这就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不同的教师所带的学生也存在不小差异,教师正是用自己的一切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首先教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敬、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怀疑、憎恶、嫉妒等)。教师的心理常态应是不卑不亢,不愠不哀,宽严适度,既有激情,又很理智。教师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大大超过学生,要做“宰相”,豁达大度,心胸宽广,气量宏大,能容人之过,甘当人梯,喜欢学生超过自己。举止大方,态度端庄,不论何时都不忘记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态度保持均衡,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感,偏袒、庇护和鄙视、冷淡学生。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的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厚 此薄彼,要和每个学生的心理距离应是一致的、等距的。如果学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教师,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夸、自信但不固执,能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向上、尊重自己的事业、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象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会怎样。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模仿性很强,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我们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教师拥有了健康的心理,还需要良好的教育方式。心理教育的方法很多,象组织活动、典型事例分析、经验交流、谈心、心理问卷测试、观察实验、心理暗示、表扬鼓励等都可以作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95-02

作为素质教育时代的教师,除了要教书育人之外,还要懂得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只要我们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积极面,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其自身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和快速愈合的能力。每个孩子都希望老师或者同伴多肯定自己的优点,积极发现和感受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获得他人认同。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表现的机会和舞台,让学生在不断地锻炼和尝试中获得自信、快乐和幸福感。

在多年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重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关注学生积极向上的因素和他们的优势特长,给他们创造自我展现的平台,借助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制定了“三年划”的教育目标,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苦练三年,收获成功”。在初中三年中,要发掘出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优点,为他们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学生个人的成就给予肯定、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让学生收获一个前所未有的成功体验。

从学生入校的第一个星期,“三年计划”就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三年计划”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来让学生展现自我风采,收获开心、幸福和成功的体验。

1.书法比赛。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把功课学好,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地进行书法练习,肯定能写出一手好字。于是,书法比赛对于那些功课学不好的学生来说,是调动他们积极情绪的最好的方法,也是给他们创造“成功体验”的最佳方式。于是,书法比赛成了我三年计划里的一个长远的目标。

2.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很多学生学不好数理化,背不了英语单词,弄不明白政史理论,从未获得过学科成绩的奖励,但是他们有丰富的语言和情感,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够在讲故事、朗诵、演讲、辩论比赛中找到自我。于是,这些活动就成了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舞台。

3.文体比赛。学习不好,不善于言辞,也不能静心练字的学生,他们或许可以从文体活动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于是,开展文体活动、体育运动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体验成功、收获快乐的平台。

从开学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向全体学生公布了我的“三年计划”内容:

“三年计划”现在已经进行到了第二年,在这一年多的教育研究实践活动中,具体方法、感受和收获如下:

一、比赛机构的建设

在比赛之前,首先成立班级活动小组,并进行活动培训,做好工作安排。从初一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在班级选定语文组长,以自愿报名的形式形成活动小组,并进行活动培训,做好具体的工作安排。主要的工作是选好评委和活动的主持人,并列出具体的活动过程和评分标准,活动前进行培训,活动开展时在现场进行指导,直到学生能完全掌握比赛流程和评分方法。

在整个活动比赛中,活动机构有:书法比赛小组、讲故事比赛小组、朗诵比赛小组、演讲比赛小组、辩论比赛小组、才艺比赛小组、体育比赛小组。具体组员由语文组长、文体委员和自愿报名参加的学生组成。在活动之前,公布比赛的活动规则和评分标准,在比赛时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现场量分,每场比赛结束后都进行点评。点评人员主要由组长、评委和活动老师组成,有时候也请在场的学生或观众点评。所有比赛活动均要评出奖项,并颁发奖品和盖有学校公章的荣誉证书,还要把整个颁奖活动现场拍摄起来,把获奖学生的相片帖到班级学习园地的“成功记忆”板块中。给获奖学生提供一个获得众人认同的高峰体验和真正成功的幸福感,也给其他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好榜样,从整体上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因素。

二、具体方法、感受和收获

(一)书法比赛

1.过程和方法

每周进行一次比赛,由书法比赛小组量化评分,取平均值来决定最红比赛成绩。比赛奖项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鼓励奖,获奖人数达到班级人数的30%以上。

书法比赛之前先向全体学生介绍写字的方法和书法比赛的好处和评分标准。比赛前先让学生的在草稿本上练习5分钟,待静心后才写到指定的书写本里。要求学生一笔一画地写好每一个字。比赛后不急于拿自己的成绩跟其他人相比,先拿自己今天写的字跟以前写的字进行比较,并进行自我总结,从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

2.效果、感受和收获

经过一年多的书法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在书法比赛中认真练习,并能把书法比赛的精神用在平时的作业和测试中。在我任教的两个班级中,每次的集中考试和检查作业,整体的书写效果都很理想。

在书法比赛的问卷调查中,128班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书法的好处和给自己带来的变化,许多学生都能在书法中学会认真做事,部分学生还对书法产生了兴趣。特别是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当他们站在书法比赛的领奖台上时,感到特别的高兴,因为是书法比赛让他们在读书生涯中拿到了珍贵的第一张奖状,这令他们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

125班70个人中有68个学生赞同开展书法比赛,并学会了用书法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全班97%的学生都能从书法中获得自信、欣慰、和心灵的宁静。

(二)讲故事、朗诵、演讲比赛

1.过程和方法:

讲故事、朗诵、演讲比赛分为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初赛阶段全部学生都参加。以6个人为一个小组,每周进行一个小组的比赛,选出一获胜者参加期末的复赛。初赛中落选的学生若还继续表现自己,可在比赛结束后跟组长申请参加复赛。初赛阶段评委以报名的形式组成,复赛阶段评委则由民主选举产生。

2.效果、感受和收获

为了适应学生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初一的第一个学期先开展讲故事比赛,这对于刚进入中学的孩子来说比较适应;在初一下个学期,在语文课堂上我注重对朗读的训练和方法、技巧的辅导,并选定课内的一首诗歌作为朗诵比赛的篇目。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练习,都能在比赛中获得比较好的成绩,从而增加个人的信心。在比赛之前,我还会对所有的学生说:“当台上的选手,紧张了、忘词了或者是听不见声音的时候,我们要给予掌声鼓励,对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我们也是用掌声来表示赞赏和祝贺。记住,我们支持和帮助的最好方法就是掌声!”因此,台下的学生都学会了用掌声来鼓励和赞赏他人,台上的选手也都能从同学的掌声中获得自信。

对于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在讲故事比赛和朗诵比赛之后才能开展难度较大的演讲比赛。对于高质量高标准的活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和准备,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成功体验的感受也会更加深刻。经过三个多学期的训练,我对学生进行了活动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在整个活动中,很多学生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历练,第一次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说话、读书和表演。虽然第一次很紧张,说话也很小,但在经历过几次之后,慢慢地变得镇定起来。特别是在得到同学的掌声之后,变得更加自信。在两个班级的问卷调查中,90%以上的学生都能在比赛中获得开心、快乐、全身心放松的感受;60%以上的学生都能从比赛中获得自信,并获得了超于自我的成功体验。125班97%的学生都能在比赛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以前的不敢在众人面前露面发展到现在能大方、自然地站在讲台上说话、读书和发表个人的意见。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内心都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喜欢,并希望老师多多开展这样的活动,也相信自己能在下一次的比赛中能有更好的表现。

(三)体育比赛

在开展的篮球、拔河、气排球的比赛中,篮球和拔河是以组别的形式进行的,气排球则是以抽签的方式每5个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循环比赛。

比赛前,我打好“阳光体育运动比赛”的表格,安排好裁判、组长和比赛流程,并附带比赛规则和奖励方案。

活动安排一出来,学生们都非常兴奋,并做好比赛的准备。比赛时,场内场外的学生都异常兴奋,叫喊声、掌声连续不断。整个比赛下来,班级气氛活跃了,学生们的精神振奋了,往日消极和郁闷的情绪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灿烂的笑容和爽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