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前教育学习材料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2]Richard,J.C.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1.
[13]Guariento,W.& Morley,J.Text and task authenticity in the EFL classroom[J].ELT Journal,2001.55.4.
[14]Chavez,M.,Learner’s perspectives on authenticity[OL],IRAL: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98,Vol.36(4):277-307.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目前视频资料已经成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工具。视频资料的应用,使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时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一定提升。鉴于视频资料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英语老师在教学工作进行前先制定详细的课堂教学计划,积极利用视频资料进行课堂教学,对教学素材进行科学编制,以此在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高校教学工作的稳定发展。
一、英语教学中视频资料作用研究
1.研究方法
1.1本次研究目的
高校学生对英语视频资料的反响;依据学生考试成绩,并经过对比分析,以此得出,视频资料在英语学科教学中起到的主要作用[1]。
1.2调查方法
对我国四川省某高校2012级社会工作,企业管理这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样本人数为96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72人,在问卷调查中设置了九个选择题,其中有单选还有多选,题目内容主要涉及兴趣,作用,语速[2]等,在成绩分析中主要选取了两个对照班来进行成绩对比。
2.问卷调查结果
共发放试卷96份,有效卷96份,有效率可得到百分之一百,因此这次的调查结果具有很高可信度。由于英语阅读和翻译这些知识需要长期累积的,因此如果在短时间里进行视频教学授课,就会在教学效果上产生一定差距。在试卷分析中,老师发现,经常看英语视频的同学在单选题目中得到的分数要高于不看视频的学生,总分数也明显高于平时不看英语视频的学生。不看视频的学生气英语表达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不敢说话,怕出错,不自信,说出来的句子也存在多处错误。而经常看视频的学生在口语表达上表现的较为积极,沟通能力相对较好,尽管也会出现错误,但是和对照班的学生比起来,其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有明显优势,因此在英语口语表达中很少出错误,这些学生也可以使用英语流畅的表达自己真实思想。由以上分析调查得出,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播放英语视频[3],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单词的学习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英语教学过程中视频资料应用的必要性
3.1视频资料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以上调查过程中,老师发现,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认为,视频资料对英语学科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有百分之七十三的学生认为,由于视频资料具有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因此自己对英语学科知识内容很感兴趣。由此看来,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视频资料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主要以接近生活,信息量大,接近人等特点受到学生以及老师的青睐。视频资料对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只要学生可以对英语学科产生兴趣,就可以大大提升学习效果。
3.2帮助学生掌握我国文化背景
在高校英语学习中不仅需要掌握词汇,语法,而且要尽可能多的了解所学内容的背景知识。在校学习期间是掌握英语以及英语文化的关键时期,掌握更多的英语文化对单词记忆,语法了解,听力,写作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问卷调查中也有百分之五十八的学生认为,观看视频可以帮助单词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英语教学过程中视频资料应用措施研究
1.合理?x择视频资料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听,说,写等综合能力,所以必须要选择合适的视频内容,同时要注意,选择的视频一定要与英语内容背景息息相关,具有一定适用性。比如我国四川省某高校老师在英语学科视频资料选择中主要以时事新闻,电影片段等为主,将英语内容从不同角度展示出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有助于开阔视野,丰富英语学科知识,通过视频,让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得到双重享受,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英语词汇,语法等文化内容的理解。
2.将视频资料作为课堂教学主要途径
在网络视频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人们对英语视频资料存在误区,某些人员认为,视频资料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片段。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老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提高对英语视频资料的重视,通过对视频资料进行合理利用,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英文视频资料里,最主要的就是文字,因此老师不但要鼓励学生多听,多看英文图片[4],还要及时引导学生,给予学生帮组,让他们掌握视觉,音效,配乐等元素。比如某英语老师指导学生,让学生从角色行为,角色表情,影片环境等信息中更全面的掌握视频资料中有关人物是我动作,表情以及情感,根据语言线索,及时获取更多信息。教会学生通过不同人物表情,从而感受不同语调。观看视频资料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视频所传达出来的线索,快速理解英语资料含义。
3.控制视频资料播放次数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地产行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板块,土木建筑学在传统学科中脱颖而出,我们知道建筑离不开材料,放眼市场,建筑材料种类繁多规格各异,科学使用材料有利于高效作业,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随着建筑行业的需求对建筑材料课程做出改革,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更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验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培养创新综合能力,与此同时激发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从根本上培养技术过硬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此助力建筑行业发展,推动经济再进步。
一、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概述
1.课程定位。
为了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为市场培养合格的建筑人才是高校重要任务,随着地产经济不断引起市场震动,经济发展中的机遇与风险同在,高素质高技能技术人才更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利用专业知识与创新意识为社会服务。建筑材料学是土木建筑院校的基础学科,更是必修学科,材料作为建筑基础,在学习方面也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不断在实践中加强实操,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各类建筑材料的检验方法,了解在不同建筑环境中使用合适建筑材料,可见建筑材料学重视实验教学,并在重视的基础上做到加强。
2.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注重实践。
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理论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不断加深理解,但书面上的理解不代表能够实际运用,因此实验教学实践尤显重要,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认知,并通过实验研究提升动手实操能力,此过程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见,加强实践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提升综合能力。
二、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普遍存在问题
1.理论课过多实践学时少。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建筑材料学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程超过30课时,而实验课则仅有12个课时,课时限制在教学中,学生只能从几个基础方面展开实验,例如水泥、砂石骨料、混凝土、瓦砖、防水材料、钢材,其他方面只能从课本上获取理论知识,最终需要工作岗位上进行实践。
2.实验教学大纲多年不改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随着我国地产行业不断开花结果,各类建筑材料应用广泛,相关添加剂、新型混凝土等成为现代建筑行业的主流,但由实验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研究材料,学生无法对新品展开实验,认知受到限制,不利于提高技术素质。
3.实验缺乏创新性。
近年来,建筑材料实验教学设计得到改革,相关综合性要求被写进教案,通过实验教学学生的研究创新被激发,此举本是好事,但纵观实际情况,由于高校授课的老师较多,达到教学目标成为目的,学生在实验课上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够运用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大部分实验课只要完成验证就算合格,可见我们的实验课缺乏创新条件和创新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高校缺乏实验设备,对于一些高新设备更是见所未见,加之经费限制,创新在教学实验环节中成为空谈,难以实现。
4.实验课缺乏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对于建筑材料实验教学的考评形式相对单一,通常按照实验报告及平时成绩给出分数,实验报告的分数占成绩的60%,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几乎没有衡量标准,最终也没能在成绩中做出体现,这些不仅限制了课程自身的改革,更限制了学生了的学习热情,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上交实验报告后,教师往往不能第一时间与学生沟通,指出问题,很大程度上学生体现的问题最终会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三、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因素
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社会经济加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建筑行业,我们对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目的就是培养更多适合当下经济建设的高端人才,地产行业的发展,各种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材料技术员需要有更高的水平与实际经验作业,传统的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根本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对实验教学做出创新改革,从调整教学模块到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将新技术引进实验中来,促进学生提升技术,掌握更多的知识点并学以致用。
建筑料材实验教学改革是教学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按部就班的以课本为先,实验材料及相关设备都由教师准备好,实验课上教师给学生们演示,通过讲解让学生们明白实验步骤,学生以教师为模板,通过模仿实践,验证性的重复一遍实验过程中,几乎每个人的实验结果都是预设的,学生的被动状态使实验失去意义,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校验,创新能力也就谈不上了,这样的实验教学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因此改进实验课程已经成为各高校的研究课题。
四、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1.做好验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实验教学中,主要以书本中的实验课题为主,实验的方面主要是水泥、混凝土等,几乎没有涉及新型材料,目前市场上新材料越来越多,传统材料逐渐被取代被更新,我们的实验课程应在传统材料的实验课程中增加新材料的解读和认知,如增设高性能混凝土实验,除此之外在保证实验教学课时的基础上,还应该结合选修与必修的方式,将新材料做为选修课给学生接触新知识机会,当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有疑问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解答,尤其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新兴材料,书本中没有介绍的部分,教师应予以补偿予以补充且指导学生自行学习。
2.提升实验课课时。
传统实验教学课时只占总课时的1/4,且实验较为分散,学生的知识体系不能很好得到完善,目前我们更应该有效的加强实验的综合性,一定程度上有计划的增加课时,如将传统的水泥、砂浆等项目配比成几个模块,分组实验,为学生营造复杂的施工环境,在试验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提出假设,模拟国家标准要求学生进行检测实验,在此过程中,一旦学生提出问题或改进实验方法,在成绩评定上要给予加分或肯定,不断提升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创新性。
3.鼓励学生参与工程实践。
建筑材料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能够轻松应对,此时教师应该提供课题或具体项目让学生参与,尽管学生知识储备尚欠,但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实践能够接触不同的材料,根本上提升综合素质,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接触一些真正的工程设备,通过参与项目、完成课题,自豪感与积极性得到提升,且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
五、结束语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发展,各高校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应加快速度,对于传统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力争从根本上给学生创造更贴近实际的实验环境,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发光发热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是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粉体工程等材料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是研究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能、使用效能四者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因而它是具有立体性质的一个科学领域[1-2]。本文首先分析了《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然后针对该现状谈几点教学改革的思路。
1 课程教学现状
1.1 课程内容多,理论性强,难度大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是材料学科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内容广泛,逻辑严谨,科学系统,注重新概念、新理论、新工艺、新材料以及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交叉;大量应用学生先修完的《物理化学》、《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众多课程中的内容,而且对先修课的掌握程度要求比较高;加之学生刚刚接触材料类专业基础课,学习效果往往不尽理想,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难学[3]。
1.2 学时数不足
一方面课程理论学时减少,我校由原来的70学时减少至56学时;另一方面随着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新型无机材料不断涌现,教材知识量显著增加。《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所面临的学时数不足与课程内容的不断拓展和更新的矛盾日益加剧[4]。
1.3 90后学生学习不刻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强,兴趣爱好广泛,知识面宽,但自控能力差,学习不刻苦,吃苦精神不强;而且部分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似有屈就普通高校之感,对所学专业不甚热爱,学习目的不明确。
2 教学改革思路
2.1 优化课程内容,突出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将整个课程分为三个主要部分[5]。
2.1.1 无机材料的结构、性质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结晶学基础、晶体结构与晶体缺陷、熔体与玻璃体、表面与界面等内容。强调晶体结构缺陷、熔体和玻璃体的结构等内容,弱化结晶学基础等部分教学内容。
2.1.2 无机材料的热力学部分:主要内容为热力学应用、相平衡。由于学生之前已修过《物理化学》,所以精简热力学内容,重点讲述相平衡中的二元、三元相图及其应用等内容,强调三元系统相图的判定规则、结晶路程等知识。
2.1.3 无机材料的动力学部分:包括扩散与相变、固相反应、烧结等内容。重点讲述材料在高温下的动力学过程,材料的烧成工艺对性能的影响,为后续课程陶瓷工艺学提供理论基础。
2.2 加强前沿成果介绍,培养学生兴趣
在兼顾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学重点的同时,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前沿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引入课堂,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和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在讲授粉体表面与界面时,引入纳米材料内容。
2.3 制作优秀课件,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的好坏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多媒体课件不同于教科书和备课笔记,无需大段的解释,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最优化设计。制作优秀课件,关键在于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应主要围绕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等问题的表现上[6]。《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有大量的图形、公式、化学反应式等用黑板难以解决的信息。用多媒体教学极大的丰富了课程教学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需要详细透彻讲解或学生难以接受的内容,用黑板板书讲授,实现多媒体与传统两者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2.4 教学形式灵活,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授课过程尽量多举实例,结合工艺进行讲解,尽量扩充理论应用方面的实际例子,突出实用性。使学生从枯燥的理论中解脱出来,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其次,让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学。预先告知某一教学内容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课下准备,推举代表上台讲授,通过换位方式,学生既掌握了教学内容,体会到了备课的辛苦,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 融入情感教育
3.1 既热爱学生又对学生要求严格
情感教育在大学
的教育中也常常被忽略,尤其是没有引起专业教师的重视,似乎学生的思想教育都是辅导员的事情,与我们专业教师很遥远。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当成学弟学妹,从人生的理想,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多关心多帮助,课间多注意与学生沟通,掌握学生的动态,使学生真正体验教师关心关怀他们的良苦用心[7]。同时对学生要求严格,比如上课考勤,课堂提问记录,批改作业评分登记等等,通过得力的措施促使学生重视该课及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保证教学质量。
3.2 挖掘专业课程的情感性因素
在专业课程中挖掘出情感性因素,让学生发现课程学习所蕴含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8]。比如讲鲍林规则时,展开讲讲关于鲍林的基本情况,包括他的家庭背景、科研工作经历及他对于结晶学的贡献。花些时间讲伟大科学家的奇闻秩事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对于课程的兴趣。
4 结束语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改革,另外还要加强学生素质和外语能力的培养,总之教学改革的成效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陆佩文.无机材料科学基础[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韩培德,张艳,李玉平,等.“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科教园地,2007(12):85-86.
[3]赵慧君,穆云超,范积伟,等.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2(9):218.
[4]宋晓岚.《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2):109-111.
[5]葛金龙,王传虎.《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2011,27(4):259-260.
[6]王湘利.提高多媒体课题教学质量不能忽视的四个问题[j].现代教育研究·普教研究,2010(5):77-79.
2011 年微课概念在国内首次提出,此后,微课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能分而学之等特点被广泛认可,微课概念在教育领域迅速传播,相关实践和应用也迅速展开。
微课贵在微, 它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每个微课所占时间短,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微课在录制的过程中能添加多种教学手段,可以使整个微课短小精悍却又丰富多彩。微课的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正好弥补了中职师范生课堂教学中学情的不足之处。
笔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前教育学》课堂教学为例,将能以微课形式展现出来的章节进行分类说明,将复杂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可融合于课堂、可移动地服务于开放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视频单元,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期进一步探讨微课在中职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二、认知符合理论呼唤微课来到中职课堂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CLT)指出:影响认知负荷的基本因素是学习材料的组织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个体的专长水平(即先前知识经验)由此导致外在、内在和相关认知负荷。简而言之,就是教育的理想模式是学习者可以灵活自主地针对某些具有较大学习价值的重难点、要点知识进行满负荷学习,而所花费的时间不多。 因此,微课的短小精悍很好地解决了学习者的问题,把教材内容进行碎片化、情景化、重组整合。
关于微课的提法,最早的雏形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 教授的60秒课程(60 Second Course),而后,Educause 将微课定义为一节短小的视音频,呈现某个单一的、严格定义的主题。
在我国,微课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不同的提法,相关内涵也有些差异。刘运华等人在介绍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中提到微型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和情景认知理论。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通常还包括相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评测、教学反思核心和关键、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构成一种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李玉平认为微课程的主要以数字故事为呈现方式,倡导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宗旨是5 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 秒经历一次思考; 由此可见,因为实践领域和研究背景的差异,不同研究者对微课定义、视频时长、组成资源、表现方式、应用目的等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三、《学前教育学》中适合使用微课的教学内容及微课安排
由于微课贵在短而精,决定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在十分钟以内,所以不是所有的《学前教育学》知识都适合用微课来表现。因此,教师在做《学前教育学》微课时,要注意微课的内容,结合学情特点进行设计。
(一)定义、内涵
对于《学前教育学》中涉及定义、内涵的学习可以运用微课进行。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反复理解直至熟记,而且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可以分离开来融入多种教学手段,因此可以使用微课。如《区域活动》中,首先就对区域活动进行了定义,如果我们对区域活动这个概念过多的讲解会对学生思路进行干扰,也会占用课堂时间。我们可以把区域活动的定义单独进行界定,再与前面学过的游戏活动和一日活动进行比较学习。通过微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前自助学习,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效率。
(二)功能、特点
《学前教育学》对幼儿园中各活动的特点及功能分章节一一进行了描述和对比,这些内容相对较少,知识层面不复杂,可以运用微课方式让学生学习、领悟,利用课余时间接触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从实践中体会各活动的特点及功能,学以致用,即符合了中职生学情中喜爱实践厌恶纯理论学习的学情,有解决了中职生理论课堂中对纯理论知识学习注意力保持时间不长的难题。教师可以运用幼儿园场景教学视频、图片、音频等的方式把抽象的活动特点及功能形象化,把理论知识和幼儿园教学背景融为一体,让学生自然地融入真实、形象的意境。教师对重点进行评解,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断理解。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3-0022-03
借助网络平台,在幼儿园教师教育中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模式,有利于发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这一全新的培养模式对内地的幼儿园教师教育颇有启示意义。
一、香港大学教育学院PBL幼儿园教师教育模式简介
基于问题的学习,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是指学生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它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它强调学习者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中的科学知识,习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鼓励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鼓励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反思,支持学习者之间的共同探讨和争论,强调教师的支持与引导。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在幼儿园教师教育中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打破了学生学习的界线。具体而言,它采用全球免费的Moodle网络平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实名方式登录网络平台,查看每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而展开课程学习。学生以个人身份与学习小组或者全班同学以及教师在网上讨论。教师和学生通过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全球任何有网络的地方登录网络平台,随时随地了解相关的学习、讨论和评价情况。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借助网络平台,把幼儿园教师硕士课程班的每门课程的授课时间压缩到10.5个课时,虽说减少了教师授课的课时数,但是学生必须阅读大量文献,主动自学,或是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Moodle网络平台,教师在课程目标中阐述各门课程的必要性,概述各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和技能要求。教师会对课程内容进行划分,将课程内容分为单元、从属单元、从属主题等,并列出各单元学习的先后顺序,还会确定每个单元的具体授课时间、学生在每个单元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学生呈现学习结果的方式,公布学生每周需要阅读的书目。学生只需登录网络平台,就能清楚了解每门课程的内容、授课时间以及教师的要求。教师在课程说明中明确阐述每门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在论坛中发帖子的数量及质量,学生进行课堂陈述的次数,学生提交作业的篇数、形式(小组合作还是个人独立完成)以及作业评分标准,平时成绩占期未总成绩的百分比,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措施等。详细具体的评价指标可以使学生对每门课程的要求一目了然,从学习开始时就知道为获得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成绩做好规划。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二、在教师教育中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
借鉴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PBL幼儿园教师教育模式,笔者认为内地的高师院校可以考虑在幼儿园教师教育中运用这一学习模式。
1.借助网络平台授课
Moodle网络平台是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软件,目前已在很多国家得到应用。Moodle网络平台界面简单,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界面、增减内容。也可以对课程进行分类和搜索,按自己的需要学习课程。
Moodle网络平台依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育者(教师)和学习者(学生)是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应互相协作,并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建构知识。在幼儿园教师教育中,借助Moodle网络平台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可以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教师不再受制于教室的局限,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
2.以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支持
网络资源是指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媒体信息,主要包括学习材料、相关知识库、与问题相关的网址链接三部分内容。它能够开阔学习者的视野,为学习者解决相关问题提供资源支持。教师可以通过提纲、概念网络关系图、层次结构图或表格等形式梳理相关网络资源,支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学。
3.提供网络学习工具保证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学习任务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常用的学习工具有效能工具、信息工具、认知工具、交流工具、评价工具等五类。效能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或工作的效率,包括文字处理软件、画图工具、数据处理工具、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信息工具包括各种搜索引擎、搜索工具、搜索策略及方法,为学生获取个性化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便利。认知工具是指帮助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软件系统,包括数据库、专家系统等。交流工具包括各种同步和异步通信技术。学生可以借助交流工具扩大交际范围,自由选择交流对象,就某一学习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评价工具包括电子绩效评估系统(EPSS)、电子学档(ELP)等,可以忠实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时间、方式和结果,帮助学生反思、总结学习经验,调控学习进程和学习策略。网络学习工具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以自己的方式组织信息,将各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或者跨领域思考问题,同时也方便学生之间交流思考结果,开展头脑风暴,还能帮助学生记录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反思。
4.以劣构问题促使学生持续思考
在幼儿园教师教育中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教师创设的问题应是劣构的。劣构问题有正确答案但无唯一答案。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断探究、反复调查、反复论证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学习观。针对劣构问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的论坛里不断发帖子,呈现自己的持续探究过程,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
5.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中,学习者是问题的解决者和意义的建构者。教师要赋权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探究,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尝试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建构新的知识,习得新的技能,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教师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中的责任是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学习,监控学习过程。以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为例。他们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决定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式,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不可能再指望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的讲授与灌输,必须拥有
自主性、主动性和独创性,主动建构知识,不断反思并获取新知识,最终解决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的权威身份被消解了。如果教师过度干预学生所从事的活动或处理信息的过程,可能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时常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影响了学生。教师需要成为一名专家型的学习者,向学生示范学习策略以及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策略,而不是作为一名内容本身的专家,仅仅为学生提供内容上的支持。在小组学习和网上讨论中,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从而使学生个体以及小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6.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给学生以归属感
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频繁发生。借助网络平台,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可以促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产生观点碰撞,进而促使小组成员不断探索、解释和协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显重要。同伴支持的氛围容易使学生产生归属感,从而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并乐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小组解决问题的效果明显优于个人解决问题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协助学生分组,帮助小组分配学习任务。
香港教育学院根据不同需求,提供了全日制和兼职两种课程模式,学制灵活多样。有幼儿教育荣誉学士(四年全日制);有幼儿教育高级文凭(三年全日制);有幼儿教育高级文凭(二年全日制);有幼儿教育荣誉学士(三年兼读制);有幼儿教育文凭(两年制兼职);有幼儿园教育高级文凭(二年日间混合制/二年夜间混合制)。香港教育学院以开阔的教育视野、灵活的课程设置、应用型教育模式、服务性管理模式为不同层次的学员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学习机会,其职前教育课程强调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职后教育课程更强调基于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使幼儿教师的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效对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素养。
(二)专业课程设置
对于幼儿教师的培养虽然分有不同的体制,但是在各自的专业设置上都体现了如下特色:课程目标——香港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的课程目标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要求,其主要宗旨是帮助学生在学术和专业上作充分准备,让他们日后成为能干、关怀学生及善于反思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在不同的幼儿教育环境中工作,并能在专业上作进一步发展。这相对于国内专业课程目标更加侧重于教师职业态度的培养,重视教师能够反思,不断进步。课程结构——学前教育课程采用学分制。不同学制的学生要修满相应的学分后取得相应的学历与资格。其中包括十周以上的教学实习、驻校体验及教育机构参观。学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研习、学科研习、通识教育和学校体验四个范畴。教育研习旨在帮助学生具备初入职幼儿教师必需的专业知识、技巧及态度。课程也注入特殊教育需要和信息科技元素等教育意念,学科研习旨在巩固学生的学术基础,并让他们掌握到教授学前教育课程内各科目所需要的学科知识与技巧,通识教育范畴将透过有关生活技巧、文化与社会等相关科目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个人生活技巧,以提升个人素质,迎合现代社会所需,帮助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整体环境。学校体验让学生把理论应用于教学工作上,以发展学生的批判及分析能力为重点,学校体验包括教学实习、驻校体验和教育机构参观。透过学校体验,学生有机会获取和运用初入职教师必备的技巧,并加以改善。
(三)课程特色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工作坊、学校参观、研讨会和讨论会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理解、评估和运用学到的事物,并培养进行独立、终生学习及发展的技巧。香港教育学院学生见习和实习的情况:学生从入学后每周要有一天到幼儿园或幼稚园见习以积累经验,检验学习和查找方向。在毕业前会有18周左右的教育实习,实习前要进行工作坊研习活动。这种见习实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有效地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教学中重视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用学生自主查找与研究学习资料、自主设问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用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学习项目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还通过鼓励大胆否定、标新立异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老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和形式也是多元的,对学生的表现不作整齐划一的评价。香港学前教育的课程中对于艺术方面的培养较少,但是学生有机会参与艺术增润课程及教育交流团。总体说来,香港教育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调整与拓宽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以教育专业课程为重点、以强化教育实践课程为特色。
二、给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启示
(一)提高教育质量,打造“软实力”工程
曾记得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校“软实力”是关键,它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质量是生命,是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也就是说,科学的教育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一套好的管理制度,一支学养、教养俱佳的教师队伍,一批充满幻想、富有生活理想的学子,才能造就一所好学校。我们应该更加强力打造办学特色效益实力、科学管理实力、教育科研实力、师资队伍实力。
(二)重组整合、进一步优化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大而全,门类繁而多,内容交叉重复、资源就会浪费,致使学的疲劳,教的枯燥。我们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应该和学生进行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应该使学生的学习有消化、理解、反思、回味的过程,应为学生多开设符合学生个性、兴趣、爱好的选修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行业一线的需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唯特唯精、唯美唯新,发挥课程结构有效载体,成为链接学生与教师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的纽带和桥梁。
(三)正确处理教学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狭义的是指教科书,广义的是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所有的学习材料。在香港教育学院老师和学生几乎没有固定的教材版本,教师为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养成学生看书思考的习惯。教师应掌握所教授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并能根据学生特点整合最适用我们学生的教学内容,决不能让教材束缚教师的教学思想,限制学生的学习空间,决不能过分依赖教材,致使教学内容缺乏鲜明的时代感和鲜活的生命力。
(四)变传统的“教—学”单向传递方式为学生主动探究式教学
以往教师更关注怎样教,忽视学生的学。在香港把学放在第一位,即学与教。在课堂教学中,每位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提问,要让学生习惯这种教学,教学应留出半个小时的答疑时间,给学生压力,让学生思考、学会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现象。
(五)改革单一评价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
一张试卷无法考量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方式决定教学方式。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突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学生,注重工学结合,与用人单位实现无缝对接。在香港教育学院学生的作业没有标准答案,教师更加看重学生观念的创新和想法的独特。需要小组合作,查阅大量资料后分析综合、梳理提炼,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养成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幼儿园信息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现在教育领域的大趋势,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直觉行动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幼儿的早期教育中,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从多方面满足幼儿园教学的这些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学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代表了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学前教育因其对象特有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学前教育事业的特殊性质,从而决定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独特性。学前教育的主要功能和任务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1]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2]
一、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的特殊性
这一阶段儿童思维水平是人类思维水平的低级阶段,具有思维的本质特点,即概括新和间接性,但抽象概括水平很低,学龄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三大趋势是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食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是幼儿思维的典型形式;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使用概括、通过判断和推理进行的;但严格来说,学前期只有这两种方式的萌芽。
此外,这一阶段的儿童在完成学习方面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条件:1、准备性:致儿童发展过程中,达到意味着成熟的哪一点,它同时也是学习和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儿童在学习任何新东西时,如果没有哪些必要的准备,不仅影响学习效果,而且无理的强制会使儿童的个性发展受到损害。2、动机:就是唤起学习的要求和欲望。要想得到好的学习效果必须要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模仿等的自然倾向,在准备学习材料时要与儿童的自身准备性相适应的的东西,这样才能引起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欲望。 [3]
二、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应用的特点与优势
1、教学方式形象生动,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
选择适合的软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表现,使抽象概念具体化,让幼儿身临其境,容易理解接受。从而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2.能增强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与交流。
信息技术教育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的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幼儿和教师的交流,给幼儿更大的思维空间。
3.从多方位、多角度涉及学科内容,达到学科整合的目的。
信息技术教育从多个方面融合各个学科的内容。在教学中运用形、声、色、光的效果,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虚拟现实,再现生活物景,从而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培养了幼儿思维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还极大地增强幼儿的认识动力和能力。 [4]
4、运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点难点。
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由于幼儿思维发展特点与成人不同,总会碰到一些教学难点,幼儿不易理解,教师也不易讲授。此时,恰当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将课本中的复杂事物或抽象问题进行分解、综合,对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使幼儿理解和掌握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化难为易,有利于幼儿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加深记忆,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帮助幼儿在其自身与知识内容之间建立可体验的事实材料。
实践证明,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不仅能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的趣味性,而且可以提高幼儿学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幼儿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起到了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将多媒体技术与幼儿教育完美的结合,可使幼儿充分集中注意力,增强幼儿学习时机,有利于突破教育活动的重点、难点,能使幼儿在可视的、直觉的和愉悦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在活跃的气氛中发展思维、在积极并主动的状态中提高多种能力。总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具有诸多优势,它能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使静止的问题动态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望,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和
动手能力,既提高幼儿的智力因素,又提高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和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
三、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面临的挑战
1、加强学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
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顺应社会发展,是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活动中应用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提升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优化学前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幼儿园教师是使用信息技术的主力军,他们对技术的理念以及接受度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幼儿。加强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能够提高教师在利用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在设计课程时能够不自觉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入适合幼儿认知的多媒体元素,达到教学方法的最优。
2、加大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建设
如果说学前教师是使用信息技术的主力军,那基础设施就是实现信息化的物资保障。加大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现代化的教育环境,是实现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的基本保障。
3、加强高质量的幼儿园教学资源的建设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物质基础,没有所需的教学资源,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甚至无法保证最起码的教学需要。而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便利了教师备课,也能够缩小地区之间差异,达到优质资源共享的目的。
4、加强相应的政策、法规以及标准化的制度建设。
制定相关的政策以及标准化的制度能够规范各地幼儿园各方面的信息化的建设与实施。
四、结语
教学媒体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当时幻灯、投影等视听教育媒体的引入使得幼儿园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具体且富有趣味性。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的大背景下,现代教育传播媒体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大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然而,在幼儿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应用形式较为单一,好多都停留在“混合”层面,达不到真正的整合与融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前课程教学的整合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势和方向,我国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还任重而道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作者单位:1.河北大学教育学院;2.柞水县柴庄镇中心校)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
【中图分类号】 B8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13-1
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关注的明显增多和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制定并推广早期学习标准已经成为很多教育发达的国家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一大趋势。近年来,随着提升早期教育质量呼声的日益高涨,以及发达国家制定早期学习标准带来的成效,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思考在本国制定适合自己国情的早期学习标准。本文拟通过对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早期儿童学习标准的内容分析,概括其主要特点,以期对我国《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制定与实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早期学习标准简介
所谓早期学习标准,是指政府通过文件的形式对学前儿童应该知道什么以及会做什么进行界定,其目的是引导社会各界达成对学前儿童学习期望的共识,帮助教师更有目的地开展教育活动,从而提高学前儿童的学习效果。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较重视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强调早期学习标准应当面向全体学前儿童,综合考虑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早期学习标准的文本通常含有四个层次的内容,即领域、子领域、子领域下的标准条款以及每条标准条款下的行为指标。
二、早期儿童学习标准的年龄分段
(一)婴幼儿的学习标准。婴幼儿时期的学习标准被分成三个年龄阶段:婴儿(出生到12个月),小幼儿(9个月到27个月),年龄大一点的幼儿(24个月到36个月)。这些年龄的分段被作为一种组织教学内容的方式;幼儿的发展是参差不齐的,在不同的学习领域可能会跨越两个或更多的年龄水平。
(二)幼儿园的学习标准。教师会发现幼儿园(3岁和4岁)要讲授的内容都包含在幼儿园的学习标准之中。学龄前儿童将学习这部分内容,然而年龄大一点的儿童将明确的掌握这些能力。课堂环境、教材和活动的开发,都要适合3岁到4岁的儿童。期待和掌握的目标也会有所不同。
(三)学前班的学习标准。上完学前班的学生应该能够熟练掌握学前班学习标准涵盖的所有能力。学前班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重点的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并且应该把游戏作为日常计划的最关键的部分。应该给予学前班的儿童机会去发展社会情感,生理上能力和他们创造性的表达能力,这些都应该在学前班的日常教学中完成。
三、学习标准的各要求
(一)教材和资源。每一名教师,都必须给孩子提供舒适且安全的环境,孩子们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可以玩积木,教具,艺术材料和戏剧表演来提高孩子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教师有目的的设计一些活动吸引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孩子们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通过研究学习材料和理解教师所传达的思想发现并且慢慢理解科学、社会和数学公式等。孩子们也能此过程中形成他们自己的能力和学习风格,以及如何处理好与其他伙伴的关系等,这些都涵盖了一系列复杂的教育经验。
(二)教学。早期教育应该不同于其它年龄段的教育。学习存在于游戏的内容之中,孩子容易受到环境、同伴以及成人的影响。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孩子构建知识体系并且去创造新的理解和认识,这些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幼儿的的认知基础上的。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必须围绕着幼儿的需求、兴趣、能力和文化。
(三)课程框架。课程框架能够提示我们应该交给处在不同学习领域的幼儿什么样的知识。它也确保从出生一直到毕业的持续学习。宾夕法尼亚州的课程框架包含思想、问题、词汇、概念和进一步确定学习目标的能力。
(四)课程评价。教师必须利用正式和非正式的评价来了解幼儿所取得的进步。在幼教早期,有利的评价有助于幼儿的进步,并且教师可以依据这些评价对不同的孩子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五)明确标准。学习标准提供了学习的框架。他们提供了一些基础信息,包括孩子们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宾夕法尼亚州的学习标准建立了明确的学习标准,创立了持续学习,确保孩子们从出生到成长过程中学习的一致性。
(六)干预。当教师通过运用这种标准作为一种向导,了解到幼儿的能力、兴趣爱好和成就,教师的干预就成为了日常学习练习的一部分。修改教学活动、适应课程计划和符合学生的个性化课程成为了必要的工作环节。成功的教学策略应该是允许学生以他的速度来掌握能力,当学生们受到不同的能力和文化的干预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式的干预。
参考文献:
[1]郭力平,武玮,孙慧妍.早期学习标准在美国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8,(12):49-50.
[2]SCOTT-LITTLE C,KAGAN S L,FRELOW V S.Conceptualization of readiness and the content of early learning standards:The intersection of policy and research[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06,21(3):153-173.
[3]NEUMAN S B,ROSKOS K.The state of state prekindergarten standards[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05,20(2):125-145.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125-002
1.问题的提出
承诺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所谓承诺,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对象有着积极的认同感,愿意承担角色应负的职责,履行角色应尽的义务,既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又可以由外在行为表现出来。“专业承诺(professional commitment)的概念来源于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和职业承诺(career commitment)的研究”[1]。我国对专业承诺研究也是从近几年才开始的,研究者们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进行探讨,研究对象以大学生为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是指学生认同学前教育这个专业,并愿意付出相应的努力的积极态度和行为,反映了学前教育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喜爱、并愿意付出努力和良好的行为表现等积极的学习心理。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进行调查:第一,探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的心理结构,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状况的测查提供科学、有效的评价依据;第二,了解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的因素,为开展稳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对X市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18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65份,有效率为90%。其中男生33人,占20%,女生132人,占80%;大一60人,占36.36%,大二36人,占21.82%,大三43人,占26.06%,大四26人,占15.76%。
2.2研究方法
2.2.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调查问卷。根据刘里里的免费师范生入学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专业承诺正式问卷改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的调查问卷[4],该量表共30个项目,四个维度,即:情感承诺是指学生呆在所学专业的一种强烈愿望、不愿意转换专业主要是因为个人对所学专业充满深厚感情,共6个项目;理想承诺指学生呆在所学专业是因为该专业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共5个项目;继续承诺是指学生呆在所学专业是出于自身能力、素质、就业机会及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工资、待遇等经济因素考虑,共5个项目;规范承诺指学生认同所学专业的规范和要求,呆在所学专业是出于义务和责任的考虑,共6个项目,以及学生学习效能指学生对自己能否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主观评估,共8个项目。计分采用Likert5点自评式,即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5等级计分制。
2.2.2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录入和相关数据处理。
3.结果与讨论
3.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的总体现状。整体上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水平中等,均值为3.65,高于理论均值3,还未达到较好。专业承诺四个维度中,规范承诺(均值为3.82)最高,情感承诺(均值为3.70)次之,且都高于专业承诺(均值为3.65),理想承诺(均值为3.50)和继续承诺(均值为3.58)都低于专业承诺。
这与罗亚莉等对大学生专业承诺的研究有所不同,罗亚莉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专业承诺各维度水平皆不是很高,其中情感承诺最高,继续承诺最低,规范承诺与理想承诺处于中间水平,且二者差异不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规范承诺最高,理想承诺和继续承诺都较低。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及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和对专业的规范与要求的认同都高于其他专业大学生,而对所学专业的愿望与情感低于其他专业大学生。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较高,并在专业学习中愿意付出努力,但是,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课程相对比较的繁重,因地区不同,就业后的待遇差别较大,而且普遍较低,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愿望不够强烈,专业情感不是很深厚。
3.2人口变量在专业承诺上的差异比较
3.2.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的性别差异比较。学前教育专业女生专业承诺水平高于男生,情感承诺、理想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都高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其中理想承诺和继续承诺存在差异,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差异较大(见表1)。
这种差异可能与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及男女两性对自身在学前教育领域的角色意识有关。在本研究中,由于被试男女生人数比例悬殊,女生人数远远多于男生人数,也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3.2.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的城乡差异比较。来自城市的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情感承诺、理想承诺、继续承诺与来自农村的学生相比差异较大,规范承诺无差异。
城乡地域的不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也呈现出明显差异。这种情况可能与城乡间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低和城乡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有关。城市生源地学生专业承诺、情感承诺、理想承诺、继续承诺都显著高于农村生源地学生,规范承诺上无显著差异,表明不论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市的学生,通过对专业的了解和学习,都比较认同学前教育专业的规范和要求。
3.2.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的志愿录取情况差异比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的自主程度影响着专业承诺的水平,第一、第二、第三志愿录取的学生专业承诺水平差异不大,其中,第二志愿录取的学生专业承诺水平最高,被服从调剂到本专业的学生专业承诺水平最低,且与前三类学生具有较大的差异。
3.2.4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的年级差异比较。学前教育专业各年级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大一的专业承诺最高,大二最低,大三、大四处于中间水平,且差异不大。大二、大四的情感承诺与大一、大三比较差异较大,大三的理想承诺与其他年级比较差异较大,大二的规范承诺与其他年级相比差异较大。
刚进大学的大一新生将大学视为其人生历程中的一个崭新开端,对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充满信心,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特色,专业技能课程使学生生活充实并富有乐趣,加之对教育见习等实践活动的好奇感与新鲜感,学生拥有饱满的学习热情,同时,学校对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颇为重视,往往对大一新生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专业思想教育,新生的专业热情度较高。
大二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最低,其中,情感承诺、规范承诺与其他年级相比差异较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大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专业学习,相对较繁重的课程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厌倦感,对教育见习等实践活动的好奇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疲劳疲惫感。大三、大四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较大二学生又有所提高,这可能与大三、大四学生的成熟度以及专业学习情感有关。大三、大四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开始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生活,对专业的学习情感也比较的深厚,同时,他们开始面临就业的问题,很多同学可能抱着既然已经学习了本专业,就应该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职业的想法,同时,与其他专业相比,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相对较容易,就业形势比较的乐观,因此,大三、大四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要高于大二的学生。
3.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与学习效能的关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与学习效能存在显著相关,其中,规范承诺与学习效能的相关最大。这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及各维度与学习效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喜爱所学的专业并强烈愿望呆在所学专业,专业学习符合自身条件,在专业学习中能发挥自身的特长,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喜悦等因素都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动力越强,投入到学习中的精力越多,学习效能就越高,学习效果也越好,专业承诺水平自然越高,同时,学习效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能影响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规范承诺与学习效能的相关最大,说明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应注重提高学生规范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呆在本专业学习是出于义务和责任的考虑,加大对学生的规范教育,学校重视教学改革,增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形成积极的职业动机,有利于减少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提高学习效能。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通过研究发现:(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总体现状水平中等,均值为3.65,高于理论均值3,还未达到较好,专业承诺四个维度中,规范承诺最高,情感承诺次之,且都高于专业承诺,理想承诺和继续承诺都低于专业承诺,且二者差异不大。(2)从人口变量来看:女生专业承诺水平高于男生,情感承诺、理想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都高于男生,其中理想承诺和继续承诺存在差异,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差异较大;来自城市的学生专业承诺水平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情感承诺、理想承诺、继续承诺与来自农村的学生相比差异较大,规范承诺无差异;第一、第二、第三志愿录取的学生专业承诺水平差异不大,其中,第二志愿录取的学生专业承诺水平最高,被服从调剂到本专业的学生专业承诺水平最低,且与前三类学生具有较大的差异;学前教育专业各年级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大一的专业承诺最高,大二最低,大三、大四处于中间水平,且差异不大。大二、大四的情感承诺与大一、大三比较差异较大,大三的理想承诺与其他年级比较差异较大,大二的规范承诺与其他年级相比差异较大。(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与学习效能存在显著相关,其中规范承诺的相关最大。
4.2建议
4.2.1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承诺,加强针对性教育。 本研究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承诺四个维度中,规范承诺和情感承诺较高,理想承诺和继续承诺较低。这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规范与要求认识比较明确,并愿意承担学习本专业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师范类院校要特别关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理想承诺和继续承诺,强化、巩固其专业思想。要特别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性别角色意识、社会角色意识教育,改变其主体意识薄弱的现状,从而提高其专业承诺的水平。强化来自农村的学生和被服从调剂到本专业学生的专业与职业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注重大一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同时,要关注学生们整个大学阶段的专业思想状况,尤其是对大二的学生,通过思想交流或请幼教一线的老师进行讲座等,进行职业指导教育。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幼儿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树立乐于从事幼教事业和长期从事幼教事业的职业理想。
4.2.2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本研究发现,学习效能与情感承诺、理想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其中规范承诺的相关最大,学习效能是情感承诺、理想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以及专业承诺的有效预测变量。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提供难度适宜的专业学习任务和成就标准,创设学生学习成功的机会,增加学生成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价值,学习效能感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教师要提高教学策略,教师对学习内容的关注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他们会认为所学知识相当重要而给予高度重视。课堂上引用一些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学习材料,活跃课堂氛围,强化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加大对学生的规范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呆在本专业学习是出于义务和责任的考虑,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国家对幼教事业的相关政策,增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形成积极的职业动机,有利于减少消极的学习心理,提高学习效能。
4.2.3优化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突出专业特色。随着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因此,师范类院校要重新审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理论学习与技能学习相结合,突出专业艺术的特色,定期开展谈、跳、说、唱、画等教师技能比赛,提高学习竞争力。另外,学校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结合实际,每学期开设教育见习课程,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教学实践活动。学校在周边的一些幼儿园建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在教育实践中,让在幼儿教育一线的优秀教师担任实践课程的指导老师,与此同时,开设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把在教育实践中经历或者收集的问题进行汇总,并把问题作为研究方法课程的核心内容,力求使每个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成为专业型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2]罗亚莉,刘衍玲,刘云波.大学生专业承诺现状的调查研究[J]高教探索,2008(2):120-123
[3]严瑜.大学生专业承诺的实证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35-138.
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2012年《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标志着幼儿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有了系统的规定。“以幼儿为主体,提供适合的教育”,“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合理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和制作适合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标准》不仅要求幼儿教师了解教育对象,具备一定的教科研能力,还要求教师根据地区、对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发和实施课程,即具备课程创生能力。
二、民族地区对幼教人才的需求
笔者在民族地区幼儿园见习时与园长就“想要招聘什么样的幼儿教师”展开了讨论,都匀市某幼儿园的园长说:“我们想要打造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类幼儿园。因为资金有限,我们需利用本地的一些少数民族资源来创设环境,幼儿活动中也会渗透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所以,我们希望新来的老师不仅理论知识丰富、教学能力强,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具备一定的地方民族文化知识”。可见,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和具备教科研能力对于在民族地区从事幼教工作的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
三、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贵州的一所民族师范学院,是贵州省最先招收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学校之一,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历史和经验,是一所很具代表性的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每年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一定数量的幼儿教师,本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情况如下:表中可见,公共基础课程所占的学分比例为26.25%,专业主干课占62.58%,通过访谈学生得知,公共基础课程中并未涉及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课程的学习。在《培养方案》中我们得知,实践教育课为31周,其中社会实践为1周,专业见习为1周,教育实习为8周,其他类课程中对教学技能课程较多、技能训练方面的课程较少。高师院校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理论课程,但为学生提供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却少之又少,教学实习是其中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但没有充足的时间的保证;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调查中发现:不论是普通的师范院校还是民族师范院校,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基本一致,并未体现地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课程的设置也要求考虑到文化的差异性;新形势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以研促教,方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成长,实现其专业发展,而课程设置中并未注意到这一点。
四、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调查情况
针对本校的课程设置,笔者自编了一份《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的调查问卷,针对该院校大三的学生进行调查。对105位同学发放了问卷,回收了97份有效问卷,分析结果如表2:分析得出学生对技能课程的满意度的平均分为3.7036,属于偏高的水平;对理论课程的满意度平均分为3.2062,虽然较技能的平均分低,但也属于中等偏高的水平。笔者曾与学前教育学生谈论过相关的话题,他们觉得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都很69丰富,对自己的知识积累有很大的帮助。当笔者走进幼儿园时,发现黔南州的幼儿园所用的教材有几套,如贵州省《幼儿园发展适应性课程》,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教材,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从不同的教材中选择适合的内容来进行教育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课程创生能力。然而,在观摩的幼儿园活动中,教师的课程创生能力普遍偏差,很多活动的实施因教师不会利用资源进行创编而使活动的开展显得空洞而无力,幼儿也没有多大兴趣。
五、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构建
(一)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通识课程中
学前教育逐渐走入全球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大趋势中,学前教育的民族化也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重视,罗世琴在很好地阐释了少数民族文化知识融入通识课程的必要性,她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了自己的论点,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的“完人”培养目标决定其必须进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需要通识教育进行理性的推广与普及”,[2]可见,在民族地区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掌握少数民族文化更具有现实意义,例如民族音乐、民族游戏、民族体育、民族图样等可为学生提供课程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从而传承和发扬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校中开设“少数民族舞蹈“等课程,以充分体现民族地区高师院校特色优势。
(二)加强培养学生的课程创生能力
向海英在博士论文《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中将学前教育课程创生能力定义为:“幼儿园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需要和发展实际,结合幼儿园现状,创造性地开发和实施课程,以促进儿童多方面经验有效增长和建构,实现儿童全面、主动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的过程。”[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学习中获得成长和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其教育对象是3-6岁的幼儿,这时的孩子处于身心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更应该让孩子在主动探索中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美国的辛德尔(Synder.J)等人把课程实施取向归纳为: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创生取向。“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知识是个人化、情境化的,课程不是预先决定的,真正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联合创生的教育经验,形成于个体建构过程中。”[4]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悠久的历史,幼儿教师具备课程创生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实施教学,能在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地方基于自身的专业特点和教育对象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学前教育活动。这是对教师的挑战,同时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课程创生能力可通过同课异构等多种途径进行,学校可开设与此关联的相关课程,例如“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课程。
(三)加强学生教学技能训练
幼儿教师教学技能包括弹琴、唱歌、舞蹈、手工制作和教育教学的能力等七项技能,专业技能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可通过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的课程与时间的方式来进行,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成为必须;教育教学的能力可以通过设置技能训练课程加强学生教学技能训练。同时,处于民族地区的人们从小就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他们能歌善舞,舞姿优美,表现欲望强烈,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课程可设置“本土民族舞蹈”、“幼儿民族音乐”、“民族、民间游戏”、“民族手工”等独具民族特色的课程,让学生在不同的民族课程中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具备一定的民族文化教学技能,为今后在民族地区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该地区孩子提供更好的指导与教育。
(四)提高学生参加实践实效性
学生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当中,并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才是真正地学到了知识,做到了学以致用。而理论转化为实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改进,才能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就是不断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为了保证其有实际的效果,时间必须有一定的保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真正了解实践中的幼儿教育是必须的,所以学校应适当延长实习与见习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