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会思考的重要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27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在某何种程度上只不过是数学上的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意味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事实的确如此,相对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他们的质疑能力得到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也才是真正值得教师不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高中时期,正是学生迈向成熟、开始独立思考问题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发展无疑对学生的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身为教师,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帮助学生们学会质疑、充分发展质疑能力。本篇文章即针对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两个方面展开系统的论证。
一、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1.引导学生参透学习本质的关键。
夜晚的高中校园,灯火阑珊,学生们都坐在教室里埋头做题,可是很少有学生真正思考过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告诉我,他认为数学学习就是记公式、练习习题、考试、在记公式、做习题、再考试。可是如果数学学习真的就只是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简单过程吗?如果人们都只是一味学习前人的数学思想、掌握已有的数学公式的话,那么数学这门科学就不可能发展至今、也很难取得今天这样辉煌灿烂的成就。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问是打开知识的大门,学习的本质在于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研究出新的理论和成果。”正因为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思考过数学学习的本质问题,因此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处于一种非常被动和盲目的状态,很难真正全面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无限潜力。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在数学的学习中很容易陷入一个学习的误区,不懂得思考和质疑的重要性。学习的本质在于不断地突破和创新,而突破的前提就是学生们针对已有的数学知识具备“生疑”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参透学习本质的关键。
2.帮助学生发展理性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强调学习者理性思维能力的科学,因此,任何一个不懂得思考艺术的学者都很难在数学研究上真正有所建树。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是一个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逐渐学会思考,而思考也是推动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关键。可是,我们在激发学生思考之前,必须首先确保学生们有疑问。如果学生对教师教授的所有的数学公式、解题步骤都完全没有疑问的话,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学生们完全没有思考。因此,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层面上来讲,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发展理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1.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模式。
(1)启发式教学的模式是一个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取得最终答案的过程。首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些言语上的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们逐渐找到答题的正确思路,并且朝着这个正确的方向得出最终的答案。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这个原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辅助者、一个启发者,学生才是其中起决定性因素的主角。因此,如果学生没有质疑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就启发学生们的质疑能力。
(2)在启发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们顺向思维、也可以帮助学生们通过逆向思维的模式发展他们的质疑能力。比如说,在论证一个命题的真假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们先使用逆向思维的模式,从对立面论证命题。如果学生针对对立面的论证结果产生质疑,那么也一样可以得出争取的答案。总之,不论是顺向思维还是逆向思维,我们都是在努力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2.创设一些能够引发学生们“生疑”的情境。
有的时候,学生产生疑问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但更多的时候,因为学生们不擅长质疑教材、质疑教师,因此,教师创设一些能够引发学生们“生疑”的情景也是非常必要的。其实,学生们不提出质疑并不是因为学生完全不会思考,而是因为学生们习惯于依赖教师了,习惯于相信教师总是正确的。因此,即使他们发现老师出现了失误,他们可能也不敢说出来。鉴于这样的情况,有的时候,我们可以专门设置精心设计的“失误”,一来以此检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是真正思考了,二来如果我们的错误被学生们发现,学生们就意识到教师在教学中也不总是正确的,渐渐地,他们就敢于质疑教师讲授的知识了。
情感教育是指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在高效的思想品德教学中获得良好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价值,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有效将情感教育与思想品德教学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在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中获得良好发展。因此,本文就从以下方面入手对如何有效地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进行论述,以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
一、生命教育的开展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生命意识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实际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开展生命教育,以确保学生在思考生命、感悟生命中情感教育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教学《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时,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好,也为了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教学时我选择了自主学习的模式。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生命是什么?然后,组织学生借助网络对“放弃生命”的现象进行思考,然后,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自主对案例进行分析,以确保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分析中掌握基本的政治知识,懂得生命的可贵,学会珍惜生命,同时,也确保情感教育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挫折教育的开展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的挫折意识越来越差,遇到事情一直采取的是逃避、退缩方式,或者是依赖家长克服困难,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健全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来对学生开展挫折教育,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独立克服困难,主动迎击困难的精神,同时,促使学生获得健全发展。
例如,在教学《挫而不折 积极进取》时,我选择的是案例分析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的案例,张海迪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最后,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对张海迪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还引导学生思考“断臂钢琴王子刘伟”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而且与学生抗挫折精神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也能展现出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教育。
三、合作教育的开展
合作教育的培养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所以,在情感教育下,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学会与人交流,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使学生愿意走进集体,愿意在合作交流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竞争不忘合作》时,我选择的是“问题探究法”,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到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生活中有哪些竞争的现象?(2)思考:竞争与合作之间是什么关系?(3)你认为竞争与合作能够共同存在吗?(4)“鼓励竞争,崇尚合作”你认为两者矛盾吗?……鼓励学生结合教材以及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解答上述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同时,对高效思想品德课堂的实现以及情感态度的形成做好保障工作,进而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四、责任教育的开展
责任感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情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情感教育中,我们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要组织学生在学习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力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
例如,在教学《面对责任的选择》时,我引导学生以“责任与能力”为辩论主题进行激烈的辩论活动,组织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资料,以“责任>能力”和“能力>责任”两个观点进行辩论,以帮助学生理解责任对学生健全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同时,也为高质量品德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命力的所在地,也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之一。
(一)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很少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够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与自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一味怨学生,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了学生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其特点之一,就是每节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以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达到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结果的过程重要。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重要的前提是给予他在学习和研究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这样,他的体验才是幸福而自信的。如:“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等。
(三)要学会欣赏学生
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在老师的关注中,不仅会喜欢老师,喜欢上课,产生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还会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快乐愉快地去学习。
二、提升了理论水平,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握了教改方向,坚定了探索新路子的信心,并增加了教育科研的意识,认识到不能只做教书匠,而要做新时期的教育家,特别是有关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我不但认识了它的重要性,也掌握了一些实际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综合性学习将带给学生超越课本的新的只是领域,我们教师要认真对待。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40-01
众所周知,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局长保罗·郎格郎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道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作为语文老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如果能够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不但能学好语文,而且终身受益,那么语文自学能力应如何培养呢?
1.做好宣传,明确自学的重要性
布卢姆认为:"如果学生在教学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完成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为此,笔者通过开设讲座向学生介绍"指导自主学习"的理论、意义和做法及能够取得的成绩,树立信心,提出教师的要求,让学生知道自学的重要性。任何习惯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通过长期训练形成的。自学习惯更是如此。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帮助他们克服各种依赖思想,启发、引导他们自觉读书,自觉预习,自己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形成稳固的自学习惯和行为。
2.激发兴趣,诱发自学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使人的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通过对科学家自学成才典型实例介绍,树立学生自学信心。信心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柱,是人们自觉行动的激励力量。研究表明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为此,给学生介绍了曾被人称为"低能儿"的爱迪生,他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发明大师;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出身贫寒,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却凭着超人的意志去研究数学,成为数学家。这些典型实例,使学生受到启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学信心。
3.在预习中培养自学能力,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新课文,高效率地取得语文成绩的基础
课前预习做得好,上课时,学生可以集中精力理解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很轻松。那么课前预习注意哪些问题?怎样进行?
3.1在自学前要注意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多鼓励学生,给学生以自信。在自学时,注意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多关心学生,多了解学生生活、在学习中和学生交朋友,帮助学生克服自学中的心理障碍和情感障碍。
3.2指导学生阅读方法。阅读是自学的关键,指导学生粗、细、精的阅读课文。粗读即泛读,理解课文大意;细读要学生逐句、逐层、逐段地阅读,把握所学内容的内涵、外延及与有关知识的应用和联系;精读,要仔细思考课文的写作特点、方法及作者写作意图和作用,记下疑点、难点和关键点。
4.在课堂上培养自学能力
对人类发展进程的研究表明,教师教学生学会提问比解决问题更加有意义,教师要重视从教师提问转向学生发问,实现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创造敢于提问的氛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在学生竞相提问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敢于提问的机会会明显增加,学生都想尝试提问,努力思考的学生人数也会大大增加。怎样创造出这样的教学氛围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让学生明白道理,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想提问
人的行为是受到意识支配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都是有思维的,有思考就有疑问,有疑问才有提问。所以,学生如果有疑问必然有思考,有思考也必定会有所收获。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探索。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地思考,并不断地解决问题中逐渐前进的。教师要努力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学会努力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生命的价值。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证明提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点燃学生的写作的热情。
2.积极评价学生,让学生学会提问,强化学生的提问能力
过去的教学观念看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不能够随意提问的。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怕学生打乱教师讲解的思路,怕教师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损害自己的教师形象,因此,教师不激励学生敢于提问,甚至打压学生提出问题。经过一些年的积淀,学生就不敢提出问题了,也不会提出问题了。教师要帮助学生重新建立“我能问”的意识。
教师可以引进竞争的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帮助学生找到提问的信心。教师可以比较学生在同样的情况下,哪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全面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产生提问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提问能力,增长学生学会提问的信心。然后,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和评比,让课堂教学氛围更加热烈。
3.转换角色,教会学生善于提问,提高学生的学习优越感
教师要转换角色,让学生学会提问,让提问的学生当老师,其他学生当学生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调动学生提问的主动性。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思考后准确提出问题,积极回答问题,经过全体学生的自由讨论来解决问题。当然,学生仅仅有能提出问题的胆量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学生会因为能提出问题而感到自豪。教师还要重视指导学生从什么地方入手,能更好地提出问题,对学生提问的方法和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二、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提升学生提问的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指导学生善于提问,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
1.学生的提问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重视学生从自身需要出发,提出独特性有深度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每节课都提出几个问题来考老师,问书本,从课的开始到结束,让提问成为学生习惯的活动。
2.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要提高
教师要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从学生随意地提问逐步发展到问题的数学味逐渐浓厚,更加有针对性和有价值。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让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逐渐陪伴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逐渐培养学生运用新思路、新方法、新的表达方式来解决问题。教师带领学生互相交流,回顾和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大胆表述,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
3.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增强学生提出数学学习问题的兴趣,端正学生数学学习的态度。
4.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大环境。教师观念改变、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让家长了解并参与其中。让他们感受到“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转变的重要;学习是努力学到能带得走的知识与能力;学校学习只是终身学习的奠基石”。有了这样的观念支持,家庭教育才能与学校同步,家长才会把眼光从短浅的一味关注分数到从长远关注孩子们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格的养成与学习能力提高上。在学生刚踏入小学我们就可以利用家长学校与家长畅谈教育,让家长更新观念,了解当前教育的关注点与方向。并可利用网络开一个班级QQ群以便交流,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参与到课堂中,感受课堂与教育的变化。学生的观念改变也是重要的,不能因为孩子小而忽略了孩子的知情权,他们同样有了解当前改革与自身学习发展方向的需要。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却寓教于乐的小活动让学生感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明白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明确在学习中努力的方向;同时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希望与自信。多开展名人名家故事会,在聆听故事中感受他们坚强的毅力、耐力与吃苦努力的学习品质,在分享与交流中成长。
二、培养互助合作的能力不可少
互助合作是今后“自主学习”不可少的能力。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我们要通过多渠道让学生意识到 “互助合作”的重要性。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安好排座位,利用好学生间的差异资源,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具体做法:1.合作主体与形式:我们对互助合作的主体从少到多慢慢扩大,先从同桌两人的交流开始培养,重点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好“说与听”二者的关系,一个同学在说时,你应该怎样去听,说时又要怎样说给同桌听。从想说、敢说开始培养,慢慢地提高要求,学会在二人的交流中互相评价,指出好的,补充不足的,同时不断让表现突出的同桌上台来重复表演二人合作与交流的情节,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交流。有了这样的基础二年级就可以变为四人的上下桌交流。四人小组中重点培养学会把四人的交流汇总提炼最后代表发言,同时不断地渗透与培养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意识。 2.合作内容:从模仿说开始,一句简单的话到一个非常好的发言都可让学生学着互相说给同桌听;再把一个问题的思考放到合作与交流中,慢慢把一个环节的学习任务放在互助与合作的小组中,最后一张试卷与作业的反馈与点评也可成为学生互助合作的学习对象。3.合作的评价方式:评价是最好的导向,我们可以用评价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中有待改进的地方,明白努力的方向;我们还可利用评价促进合作意识,二人合作时以二人为一个评价主体,四人合作时就以四人为一个评价主体;同时把评价的功效期延长,由原来的暂时性评价变为累积性评价,在评价的记录中感受合作主体的进步与学习的点滴。让学生不为一时的表场而沾沾自喜,也不为一时的失败而灰心,把目光放到更远的未来。
三、培养学生“听与说”的能力很重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就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部分学生成绩优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学习方法比较科学;而另一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也往往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要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下面就结合自己平时教学实践,就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来谈几点体会。
知识,只有通过大脑的积极思维,而不是单纯凭死记硬背得来的才是真正的知识。这说明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因此教学生学会思考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科学的提问,不仅能把教学内容逐步展开,也是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要真正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注意提问艺术,引导学生思考,得到正确答案。
启发学生勤奋思考,应该从以下四点着手:一是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二是善于变式思考。变式是数学的一大特点,对于某一个问题,改变条件,结论将如何,改变结论,条件又将如何,在变中求活,在变中找方法;三是比较归纳,将数学知识系统化;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求中。”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勤思多想,注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较好的发展。
如:修一条长2400米的水渠,5天修了它的20%,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需几天修完?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的关系,学生可以列出下列算式:(1)2400÷(2400×20%÷5)-5=20(天)(2)2400×(1-20%)÷(2400×20%÷5)=20(天)。教师启发学生,提问:“修完它的20%用5天,还剩下(1-20%要用多少天修完呢?”学生很快想到倍比的方法列出:(3)5×(1-20%)÷20%=20(天)。如果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去思考,又可得出下列解法:5÷20%-5=20(天)。再启发学生,能否用比例知识解答?学生又会想出:(6)20%∶(1-20%)=5∶X(设剩下的用X天修完)。这样启发学生多思,沟通了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变换解题方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总而言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勤奋思考,引导他们养成用脑的习惯,遇事多思多想,特别是在困难面前能够用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养成勤奋思考的习惯,不仅关系到他们数学学习成绩的好坏,而且关系到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形成,同时也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的成败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效果。诚然,教学方法指导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师除了要学生养成勤奋思考的习惯外,还应指导学生学会听,学会读,学会讲,学会记,真正做到“教”为了“不教”,“学”为了“不学” 。
这个暑假,英雄妈妈吴菊萍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徒手抱住了从10楼掉下来的妞妞,自己的手臂瞬间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
我当时看了报纸,被深深地感动了。一个妈妈,竟然不是去抱他的孩子,而是去抱一个陌生的小孩!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几个跟吴菊萍这样的人呢?如果10楼掉下来,可能没一个人敢上前去,英勇抱住他。
勇敢,果断,奉献,舍己……有人这样形容31岁的吴菊萍。有人说,是吴菊萍和妞妞救了我们,带给我们温暖和感动,让我们愿意在繁忙琐碎的工作中放慢脚步学会思考,学会倾听源自内心的真实想法,开始意识到尊重生命、尊重善良,本来就是这个社会最本真的追求。
是呀,那人说的对,做人就应该勇敢,果断,奉献,舍己,学会思考,学会倾听,这不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吗?英雄妈妈吴菊萍也说:“我根本没想过这些,我只知道孩子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如果能够换来一个家庭的幸福,我这点付出都是值得的。”只要我们学习他们,我们也能跟他们一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杭州市保?m塔实验学校五年级:俞卓然
要想学好高中数学,激发浓厚的兴趣是最有效的手段。如何在数学学习中激发兴趣,应该从四方面来落实。一是重视数学基础知识教学。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内容很抽象,都是一些数字符号,不容易理解,其实不然,数学知识是最基础的知识,是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知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二是强化数学实践应用。许多学生对数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学习数学没有多大的用处,事实上,数学知识就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是以前的数学教学与实践生活严重脱节,造成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没有多大用处。新数学课程改革下,数学教材有了全新的改革和发展,重视数学的实践应用,使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三是引入数学实验教学。数学并不只是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还可以通过数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感受到数学的直观性,使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数学知识的研究中,从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让学生在攻克数学难关中获得积极情感。数学知识具有宝贵的资源价值,学生可以在发现和创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数学之所以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去探索和创新,就是因为在数学学习中,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斗志。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
我们常说:“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中方法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法宝,学生只有在掌握方法的情况下,才能学会自己去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首先,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有人认为,高中数学教学用不到“读”的方法。其实,数学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同样离不开“读”的方法,学生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理解数学问题所包含的内容,才会发现和归纳数学材料中所包含的深层次含义,使学生懂得抓住重点去思考问题,从而为学生理解数字知识奠定良好基础。其次,要引导学生“议”的思路。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探究讨论,尤其对于那些有争议的数学问题,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提高能力。 第三,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我国古代教育中就非常重视“思“的重要性,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的重要论断。在数学教学中,同样要重点培养学生“思考”的品质,让学生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学会辨析数学知识的难点,理解数学知识的连贯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分析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三、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使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
数学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质疑,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根本没有质疑的意识,在解完一道题时,总是没有自信心,只能向教师或者权威的书籍求证,这样就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长此下去,会让学生没有学习的激情。高中数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真的找出了“权威”的错误,这对于学生来说将是更大的鞭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学生的一些新的发现、新的想法要及时予以鼓励,激发学生进取的精神,让学生在质疑中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当今学生的学习应当越来越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和要求,也是今后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古人云:“学贵有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哲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些都是对学习方法重要性的阐释。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渔”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会预习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说的就是做事要心中有数,才能成功。因此,学生学习就要先做好预习。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找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在上课中带着问题去听课、讨论,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在预习时学生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仔细看例题。教材中的例子,是学生练习如何运用法则、公式最好的示范。预习时要将例题作为重要部分,要求学生预习时要边读、边想、边做,学生可先试着做例题,如果做不出来或做错,再看教材的解答。这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帮助。
2.仔细看概念。只有正确理解和使用概念,才能学好数学。预习时一定要一字一句地看,要把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都弄明白。多想想为什么,加深对概念定理的理解。
3.预习抓住重点。所谓抓住重点,要抓住以下几方面:首先,学会点、划、批、问。把关键的地方都“点”出来,把重点、公式和结论都“划”出来,把自己的理解、质疑和心得等“批”出来,把没弄懂的地方都“问”出来。其次,一时难以理解的内容先跳过去,或许预习到后面,前面不懂的也就明白了。最后,不同的参考资料比较着看。某一处内容不太容易理解的,不妨看看别的参考资料是怎么讲的。不同参考资料的讲解有深有浅,叙述的方法有正有反,这么比较着看,问题往往也就解决了。
为了帮助学生较好的预习,预习前教师要布置给学生预习提纲,使学生预习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节省时间,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会学习、会听课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由于学生有意注意的精力有限,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听教学重点和自己理解上的难点,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与交流活动,并根据课堂上师生的小结记好笔记。课堂上,教师的指导要准确、及时,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法,在学生中树立较高的威信,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初中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易顾此失彼,使听课效率降低。因此,重视学生的听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听,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方面:(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点;(2)听知识的形成过程;(3)听重点、难点分析(特别是预习中的不明白的);(4)听老师讲例题的解法;(5)听课后小结。这样,学生既能抓住重、难点,又能提高听课效率,由“听会”转变为“会听”。
三、培养学生学会探究、作业
在数学课后,学生往往只急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忽视其它作业(如复习、记忆、动手验证等)的完成,以致出现死套公式,照搬例题模式,甚至抄作业的现象,对所学知识和方法得不到有效的巩固和提高,更难发现自己课堂学习的不足。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课后先复习再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解题过程中强调审题意识和解题的规范性。
在课堂上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和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探究问题,应着力于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会思考;(2)从创设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式教学,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的思考习惯,使学生学会深入思考;(3)从探究“问题链”来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对问题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推理、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4)培养学生解题后进行反思,使学生对解过的题进行分析,使学生学会反思。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善于表现出思考的过程,留下必要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想在知识的衔接点、想在问题的疑难处、想在矛盾的解决上、想在真理的探索中”,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
四、培养学生学会小结、归纳
一、引言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总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有很多练习题已经讲过很多次,也做过很多次,但是学生还是一错再错,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并且使教学学习显得既枯燥又疲惫。为了改变这种“过目即忘”的局面,就要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对“反思”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反思习惯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促进因素,只要教师能多关注、多培养高中生的反思习惯就必将有收获。培养高中生数学反思习惯对于高中生尽快融入到高中数学教育,并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成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生反思习惯的现状
目前,高中生非常欠缺数学反思习惯,一是大部分高中生对高中数学的反思是被动反思,缺乏主动反思和自觉反思。学生一般在学习数学时都采取题海战术,进而在数学解题方面就养成了固定思维和模式。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往往就会带来这样的结果:学生做错的题往往是一个类型,而且是一错再错,尽管学生在错题本上进行了总结分析,但这通常是应付教师检查,并没能真正认清自己的错误原因,导致下次继续出错;二是高中生的数学反思意识比较差,一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数学成绩优异,但是到了高中阶段数学成绩就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没有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转变,同时也没有反思数学成绩出现差距的根本原因。当数学成绩问题偏差出现时,大部分同学都将原因归结为知识点没记牢,基础能力不扎实,所以在假期采取补课的方式来学习,但是课外补课一般多是题海战术,可能会有小部分学生通过补课提高了数学成绩,但也有一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主要就是因为学生的数学反思习惯还有养成。
三、高中生数学反思习惯的培养
(一)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培养高中生反思能力
高中生做好课前预习是学习数学,培养数学反思习惯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通过对课本内容的提前预习,高中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并对课堂所讲的知识作出细致的梳理,从而找到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确保在课堂上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其次,高中生在找到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后,自主完成课后习题后就能思考那些不懂和不会的难点,在总结、归纳预习内容以后找出解决难点的具体方案,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实质上就是深入理解课堂内容的过程;第三,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可以实现学生的再思考。学生通过教师讲解难点时的把握和总结,对学习内容再思考,进而对学习内容能更好的掌握。
(二)养成解后总结的好习惯
高中生想学会数学,不仅要靠多做题,还要在做题后勤总结。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多做题、勤总结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生成一个良好的解题知识网络,而这一知识网络的条件化、系统化、策略化和自动化的程度越高,那么就表现出解题者的解题能力越强。有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经常总结概括,在他们的脑海中通常只有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解题知识网络的系统化程度不高,当需要时无法自觉、顺利地进行检索和提取。由此可见,解题后进行总结反思是尤为重要的,这是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总之,只有多做题、多总结、勤反思,才能提高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要教给高中生反思的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教师在提问时,学生要能抢在老师前面思考这道题该怎么解、怎么证明。尽可能的将所有能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和办法都想一想,之后和老师的解题方法进行对比,可能有的方法好,有的方法没有老师的好,但是不要等着老师去告诉你,并不是听懂了就意味着学会了,否则的话,就会出现老师一讲就会,自己一做就错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就是自己没有思考,没有将这些变成自已的东西,所以要上好课就必须要积极思考,这也是学习的主要方法。其次,在数学课上,数学教师还要重点讲述公式、结论、定理的推导过程,而不只是满足于对结论(公式或定理)的套用。学生普遍对教师精心组织的探求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持听不懂就不听的态度,他们只关注下文(结论)。长期下去,这种重下文的学习方式就会导致头脑中的知识出现割裂,给记忆知识点增加了负担,同时也限制了知识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学习数学必须要学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学会数学。
(四)让高中生在错误中学会反思,享受成功的快乐
高中生一般在学习基础知识时都是不求甚解、粗心大意的状态,对结论没有进行及时的反思,多数都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作业频繁发生错误,相继出现了很多不符合实际以及数据出错等现象,还有发生频率更高的“隐性错误”。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就要结合着学生出现的作业错误,为他们设计教学情境,从而帮助高中生们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出现错误的具体原因,给他们重新理解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机会,学生在纠正自身错误的过程中可以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反思习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反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反思习惯对提升其学习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认识到反思习惯的重要性,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写数学学习心得,促使学生形成数学意识,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周晶、刘丹《“反思”是提升数学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J],《福建中学数学》2014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