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精神疾病如何预防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5 16:10: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精神疾病如何预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精神疾病如何预防

篇(1)

如何预防春季抑郁症的发生呢?阎秀芳提醒人们注意以下几点:

如出现情绪低落或烦躁、焦虑时,要意识到这是人体季节性情绪波动,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注意合理作息,适当减少工作量,多休息。

多出去走走,多亲近大自然。除了休息日约朋友到郊外呼吸新鲜空气之外,在室内、办公桌上养一些绿色植物,每天精心浇灌,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

监督精神病人严格遵守医嘱,坚持服药,切不可擅自停药。对在家的精神病人要有专人看管、照顾,严防发生意外。

篇(2)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OP(b)-135-02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迁延性疾病,它具有的高复发的特点能够严重伤害患者的社会功能和劳动能力,复发常常导致患者不可逆的脑损伤,是精神分裂症致残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在常规临床治疗情况下,5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愈后的第1年内复发,80%的患者在5年内复发C20。对患者及其家庭来说这个复发比率简直是灾难性的。寻找精神分裂症复发因素和改善预防措施,一直是业界努力的方向。

1 精神分裂症复发的有关因素

现代精神医学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除疾病本身的客观因素如病前性格缺陷、家族遗传史外,能否有规律地坚持药物维持治疗和家庭环境治疗,是影响病情复发的重要因素。

1.1 依从性差

临床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与自行停药有关。坚持维持量服药的患者复发率为40%。而未坚持维持量服药者复发率高达80%。因此,患者和家属要高度重视维持治疗。我国精神科专家一致认为,患者对治疗的不依从或部分依从是导致精神分裂症复发和再住院的最主要因素。有研究显示,在患者、家属群体中有30%的被访者承认在治疗过程中曾经自行停药、减药或拒绝服药”;来自医生组的调查数字则更为悲观,医生认为有四成的患者自行停药、减药或拒绝服药,有1/4的患者曾经忘记服药。

1.2 物质滥用与复发

许多研究发现大约一半达到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同时也符合物质滥用的诊断标准。多数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合并物质滥用者的复发率远远高于未合并物质滥用者。

据报道,持续使用酒精或其他精神活性物质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结局是一个不利因素。最常见的物质滥用为酒精滥用,患病率为17.4%和34.6%。从具体的成瘾物质方面考查,在现在和既往住院精神患者中为了达到心情愉快、放松和消除烦闷而使用酒精的为45%~60%。

1.3 家庭照料不周

家属虽然长期承担着对患者基本生活的照料任务,却往往不知道如何照料患者,如何对待患者的异常言行和如何提供良好的家庭治疗环境。同时,对患者家属而言,照料精神分裂症患者本身就是一种相当沉重的精神负担,他们常常表现出焦虑、内疚、烦恼和沮丧等情绪反应,不能正确对待患者的异常行为。有的是过分地关注和保护患者,减少了患者与社会的接触,使患者复发率大大增加。研究说明,与配偶共同生活的患者,复发率较低,而离婚和独身者复发率较高。被朋友、邻居和家庭歧视,工作机会减少,会使患者病情加重。

1.4 社会的偏见和歧视

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功能紊乱,精神活动异常,特别在幻听、幻视、妄想等精神症状支配下,发生伤人、自伤、自杀、毁物行为,破坏家庭、社区、工作单位的和谐和正常秩序,给家人、邻里、同事造成伤害,甚者影响社会治安。社会舆论对他们怀有恐惧、不理解、不宽容的心理。他们为保护自己,对周围人敏感、多疑,存有敌意,孤独、退缩,脱离现实,人际关系紧张,而学习、工作、家庭遭受排挤或挫折,生活质量下降,这给康复期患者以双重挑战。一方面他们必须面对精神症状本身带来的各种痛苦,另一方面不得不忍受社会对他们的误解而产生的种种偏见。当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及处理生活中的事件及相关的社会矛盾时就会复发。

1.5 季节变化影响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有周期紊乱,并且还有一定的季节性,如躁动不安、攻击或暴怒等等。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怀孕的季节有关。因为在冬春季节(特别是初春),流感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等多种病毒活动最为猖獗。此时怀孕,将导致孕妇的免疫系统功能低下,使孕妇的感染概率大大增加,直接影响胎儿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表明:20%的精神分裂症。是由母亲产前感染导致的。中国古代有“腊月不娶、正月不嫁”之俗,从生殖健康角度抑制冬季怀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以前归咎于神经或心理缺陷的部分精神疾病,是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其中以精神分裂症最为明显。因为感染会直接或通过触发免疫反应而干扰胎儿大脑的正常发育,甚至可能误导自身免疫系统攻击大脑的神经元。

200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布朗称:如果孕妇在怀孕早期或中期感染了流感病毒,其子女患精神分裂症的概率将是正常情况的3倍;如果流感发生在怀孕的头3个月,概率则会猛增到7倍。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春季精神疾患多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高、低,天气晴、雨和气压高、低等变化无常,容易影响人的情绪。加上天气转暖,代谢进入旺盛期,引起人体的一些内环境和内分泌活动发生变化。

2 精神分裂症如何预防复发

2.1 坚持服药治疗

研究表明,依从性差是导致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主要因素,所以精神病专家呼吁一防止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关键是遵医嘱用药。组织康复期患者学习与精神疾病相关的科普知识,了解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和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副反应,减少因药物副反应而出现的紧张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精神疾病的认知能力。强化坚持服药的重要性,不要认为精神症状消失病就好了,不用服药或认为长期服药会使脑子变坏了,更不要存侥幸心理。

2.2 改善家庭照料

家属及周围人要充分认识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后精神状态的薄弱性,帮助安排好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经常与患者谈心,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正确对待现实生活,帮助患者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对待应激事件的方法,鼓励患者增强信心,指导患者充实生活,使患者在没有心理压力和精神困扰的环境中生活。

2.3 提高活动兴趣

根据患者的个性特征,如职业、文化、家庭、环境、兴趣、专长,安排适宜的工娱活动,如文艺节目、绘画、球类比赛、编织、制作手工艺品等。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关系,保持心情舒畅,在活动中随时予以鼓励,热情辅导,以提高其参加活动的兴趣,锻炼智能,恢复工作能力,为患者自强自立地生活打下基础。

2.4 坚持定期复查

一定要坚持定期到门诊复查,使医生连续地、动态地了解病情,使患者经常处于精神科医生的医疗监护之下,及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量。通过复查也可使患者及时得到咨询和心理治疗,解除患者在生活、工作和药物治疗中的各种困惑,这对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也起着重要作用。

2.5 及时发现处理

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是有先兆的,只要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一般都能防止复发,常见的复发先兆为:患者无原因出现睡眠不好、懒散、不愿起床、发呆发愣、情绪不稳、无故发脾气、烦躁易怒、胡思乱想、说话离谱,或病中的想法又露头等。这时就应该及时就医,调整治疗,病情波动时的及时处理可免于疾病的复发。

篇(3)

擅长:常见精神疾病特别是老年精神障碍,老年痴呆、老年抑郁、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

老年痴呆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常见表现包括记忆力减退、人格改变、智能减退等,此外患者还会有幻觉、多疑、抑郁等精神方面的症状。

老年痴呆如何预防

老年痴呆症目前尚无治愈的方法,所以越早预防效果越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很重要。

1.多活动,多用脑对预防老年痴呆很有裨益。研究发现,老年痴呆与受教育程度有关,人在年轻时学的知识越多,越喜欢思考问题,那么在他老了之后,患上老年痴呆的风险越低。

2.老年人还要保持与外界的接触和一定的社交能力,重视心理健康,不要把自己封闭在家里。多参加社会活动,多与家人朋友聊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老年人孤独、忧郁等不良情绪的滋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是老年痴呆的高危因素,积极治疗,控制血糖,降低血压、血脂,减轻体重,戒烟限酒等,对预防老年痴呆有关键作用。

老年痴呆的治疗和护理

老年痴呆患者一般并没有生病的自觉,作为家属应多加观察,及时带老人前往医院就诊,可以选择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精神科专科医院或老年病医院问诊。如果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医疗条件较好的老年护理院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目前,对于老年痴呆症仍没有根治的药物,应遵照医嘱,以促智药物为基础,精神药物为辅助进行治疗。

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篇(4)

中医认为,春季养生可以经常按摩或者艾灸督脉和百会穴等,对预防春季传染病和强壮身体有益。督脉位于人体背部正中。中医认为督脉是总管全身阳脉的经脉,称其为“阳脉之海”。百会,位于人的头顶,是人体阳气最充盛的部位。

舒畅情志勿躁勿烦

人的情绪变化和精神类疾病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俗话说“油菜黄,癫子狂”。春天是精神病发病和加重的红色预警期。

春季易使肝旺而影响情绪,肝气郁结就会闷闷不乐,肝火旺盛就会急躁易怒。郁怒伤肝还会导致周身气血运行紊乱,使其他脏腑器官受干扰而生病。中医认为,就五脏来说,春季属肝。肝具有宣泄气机、调节精神情志和藏血的重要功能。

春季养生要顺应肝气自然生发舒畅的特点,以养肝为要务,养肝首当舒畅情志。中老年人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心态应该逐渐平和,忌躁勿怒。任何事物都有正反面,凡事多往好的一面想。

春季人们可约上亲朋好友外出踏春赏花、游山玩水、散步练功等,以此陶冶性情,使气血调畅、精神愉悦。有精神疾病的人要避免精神受刺激。

老人饮食少酸多甘

篇(5)

【中图分类号】 G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48-01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呈上身趋势,而且以第一学年多见[1-2],其大多性格内向,来自农村,导致患病的诱因主要有:家庭教育方式,对学校、专业不满意,自尊心强,对新环境不适应等原因,另外社会、家长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患病学生没有及时得到治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新生进行心理筛查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对该疾病的识别和干预有一定困难,本文结合真实案例提出一些干预原则和建议。

1 一般资料

A,男,入学以后发现该生喜欢白天睡觉,“性格内向”,平时也很少跟周围同学交流,经常逃课,甚至不参加考试。学院高度关注,安排宿舍同学对其进行帮扶,情况没有好转。鉴于以上情况,学院将该生转介学校心理中心并通知家长。家长来校后反映,该生从小性格内向,哥哥被家族宠坏(中科院研究生),唯我独尊,也不大关心他。母亲为中学教师,性格急躁,经常责骂该生。高二时因为调座位不满意,导致他精力不在集中,冒虚汗,无法正常学习而休学。(此事并未引起家长重视,也未到医院就诊)。07年考上沈阳化工学院,他觉得学校不好,非一本学校不上,一年后退学,回家复读,09年考入我校。家长陪读一段时间后,发现该生状态没有好转,申请休学。学院同意休学申请并建议家长带该生到专科医院就诊。

2011年10月,该生和家长来到学院,出具相关诊断证明并要求复学。该生诊断情况如下:1.2010年8月28日,F医院诊断为:神经症,抑郁心境。建议:目前心理状态稳定,无情绪低落、人格障碍失眠级食欲下降等。2.2011年7月4日,S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建议:住院治疗。9月3日出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白细胞减少。3.2011年9月14日,Y医院诊断建议书:精神分裂症,经住院治疗,目前症状缓解,可以复学。学院建议先复查,通过学校心理中心绿色通道到专科医院就诊,复查结果为:精神分裂症,目前症状缓解,建议试复学。

在与学生和家长交谈中发现,该生一直低头不语,无法沟通。家长及病历反映休学期间他不出门,不洗漱,站立八小时,生活懒散,睡眠不好,食欲不振、不与任何人交流等异常行为,才到医院就诊。从医院诊断发现该生没有完全康复,但家长坚持要复学。

2 识别及干预过程

学院将该生再次转介心理中心,向心理中心专家进行咨询。咨询后,心理中心建议:基于该生目前状态,不宜复学。由于家长没有采纳学院建议,休学后没有及时带该生就诊,耽误了治疗,导致其无法正常生活、学习,复学后也不能完成学业,反而不利于康复;其次,该生一直觉得成绩不如哥哥,一心向上一本大学,这一事件长期给他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又缺乏家长关爱,复学后极易复发;另外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努力改善其家庭环境,提高生活质量[3],积极沟通、交流,打开心结,提高社会功能尤为重要,家人的关爱更利于康复,从学生健康角度出发,学院不同意复学申请。经过心理中心专家、学院领导、老师耐心做工作,家长表示同意学院意见,申请退学,回家继续治疗。

3 关于本案例的几点思考

3.1 精神疾病发现困难

本案例中,该生入学后只是不上课,不喜欢与人交流,学院及同学不了解其入学前的经历,往往误认为是“性格内向”,其实他中学时期以及第一次上大学时就有发病迹象。本案例中该生个人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旧观念,在学习上觉得不如哥哥等对其心理和精神上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家长没有及时关怀和引导[4]。有些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学生智力正常,上进心极强,甚至能拿奖学金,同学们都认为他(她)只是性格孤僻不爱说话,这就增加了发现疾病的困难,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因此,学校心理中心应加强对负责心理健康工作的辅导员进行系统培训,增强心理及精神疾病识别能力。

3.2 有些学生入学之前就患病或存在重大隐患

目前高校大多采用量表,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对发现心理疾病有一定的帮助,但还存在盲区,很多学生入学后一段时间才出现症状。大学生活相对宽松,没有高考的紧张和家长的关注,对新环境不适应等原因,高考体检表中也没有关于心理和精神疾病检测项目,入学前累积的问题容易暴露出来。新生中患病学生有遗传、成长环境等历史原因,也有学习压力大、对学校、专业不满意等现实原因。因此,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筛查应进一步科学化和规划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3.3 家长对疾病的认识是关键

由于心理及精神卫生知识普及率不高,很多家长和学生对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农村家庭,医疗条件有限,导致学生没有得到及时就诊,延误病情,影响学生健康。即使学生被确诊了,由于传统观念影响,有些家长碍于面子而不愿接受;有些家长为了圆孩子的大学梦,在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完成学业,即所谓的“虎妈、狼爸”,先成人后成才,对疾病应该有科学的认识。本案例中家长对该生疾病的认识太晚,学院老师也感到惋惜。

3.4 发现问题应及时转介心理中心或通过专科医院确诊

学院对患病学生病情无法判断时,不能盲目下结论,应及时转介心理中心,或到专科医院诊断,通过专家进行确诊和干预,确保学生及时得到治疗。另外要根据诊断结果,听取专家建议,与家长协商对患病学生进行干预。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家长、学校、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建议学校应对新生家长进行心理、精神疾病基础知识普及,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提示家长不仅对学生学习、生活关心,更重要的是要在心理和精神上给予更多关怀。

篇(6)

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等诸多因素影响易产生攻击行为,直接威胁着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的安全,和财产损失。对于攻击行为,不仅要全面考虑其所患精神疾病的生物学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广泛的社会心理因素、环境因素。所以,如何预防和尽可能避免患者产生攻击行为是精神科病区护理管理的重要环节。

1 生物学因素

张少平(1999年)[1]对31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被害妄想和命令性幻听为首要危险因素。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妄想,一是关系妄想,即患者认为周围人的一举一动以及邻居无意的关门声或咳嗽等都是针对自己,二是被害妄想,即认为同事、邻居、家人甚至国家机关、单位等联合一起迫害自己。患者常沉浸其中,往往会感到紧张、愤怒,走投无路,于是反戈一击,抢先下手伤害其妄想对象。

躁狂症患者易激惹,稍有挫折,极易发生攻击行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及冲动性人格障碍者也易发生攻击行为。病前性格内向、沉默、暴躁、孤僻者,病后有明显的感知觉和思维障碍者,也极有可能发生攻击行为。

文献指出[2],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与额叶功能有关,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伴有额叶功能损害可加重其攻击行为或冲动行为。国内张巍(1999)报道[3],攻击行为与T3、T4升高呈明显相关。因此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具有精神病学基础。

2 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病患者由于长期患病,丧失了原有的社会经济地位,甚至被家庭抛弃,人际关系逐渐恶化,加之强行住院等因素,使患者住院后产生戒备心理,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而常常拒绝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因此医护人员便成为其攻击的首要对象。

3 环境因素

有学者调查了环境因素对住院患者暴力行为的作用后认识到,暴力攻击行为是一种相互影响的现象,当时的住院环境、医疗设备、工作人员、患者与患者之间均对患者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研究发现,过度拥挤,缺乏独处,闲散无事可导致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发生在饭厅的主要原因是拥挤、排队、争食造成摩擦和攻击。医护人员劝说服药时易遭到患者的攻击。

4 其他因素

攻击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疾病状态的表现。因此,接触患者机会越多越容易受到患者的攻击,医护人员则首当其冲,另外青年护士相对缺乏经验,更易受到攻击。

5 对策

5.1 善于观察 患者的妄想通常是逐渐形成的,可有目的的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妄想内容。但是当患者不愿吐露时,不要坚持询问,可通过倾听患者的自言自语收集信息。对患者非言语流露的信息也要注意,如患者侧耳倾听时,往往说明他有幻听;当他双目圆睁,表情愤怒,呼吸急促,来回走动时,表明患者此刻情绪激动,可能有幻听支配下的意外事件发生。抑郁症患者情绪突然好转,或症状已改善的患者情绪突然低沉,往往提示有发生意外的可能。加强服药的管理,防止患者假服药。

5.2 尊重与理解 与患者交往时,要尊重理解患者,言语态度要真挚和蔼,避免用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患者。护士应了解患者的病情特点,掌握每个患者的个性特征、生活习惯及爱好,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当要求无理或难以满足时,则要心平气和地加以解释,避免哄骗以免患者产生不信任感。不要对患者流露出恐惧或厌恶表情,以防激惹患者。对有幻觉妄想的患者不要与之争论,或企图说服他们,这样做不但毫无结果,甚至会被牵入其妄想中。在日常管理中,不能过于迁就,处处服从,以免造成患者恃病无恐,为所欲为。

5.3 自我保护 与有妄想的患者接触时,不要随便碰触患者身体,以免被误认为是有意挑衅。对有关系妄想的患者,不要在他面前与他人低声耳语,以免引起其猜疑。与有攻击倾向的患者单独接触时,应站在他的侧面。对声称实施暴力者,一定要冷静,先用温和,但坚定果断的语调稳定患者的情绪,同时设法求援。对新入院比较兴奋、冲动、吵闹的患者或对已经实施暴力行为的患者,可实行保护性约束,并给予临时治疗,并作好其他患者安抚工作。严格病区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检查,对不安心住院或病史中有出走行为的患者应多加留意,以防乘机出逃。对病情相对稳定,住院时间较长而又不能出院者,医护人员应定期与之交流,做好思想工作。

6 结论

由于精神病患者思维紊乱,行为常受其精神症状和其他原因的影响,患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明显减弱或缺失,又缺乏自知力,不安心住院等,因此容易发生攻击行为,而这种攻击行为又常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我国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更加严格地制定了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判定与处理标准。因此,我们只有努力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发生或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我们始终坚信“防患者于未然”更胜于“亡羊补牢”。

参考文献

篇(7)

读者 吴秋琳

吴秋琳读者:

很多人对免疫力一知半解,主要存在以下四个误区:

误区1:免疫力越强越好。免疫力就像血压和血糖,低了不是好事,容易引起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太高也是病,对人体有害。免疫反应太强烈,破坏力太大,人容易患上红斑狼疮、类风湿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好的免疫力是处在一个均衡的状态,要有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误区2:免疫力就是抵抗力。抵抗力包括免疫力、排异能力、修复能力(愈合和再生能力)等众多能力,免疫力只是其中的一种。简言之,抵抗力范畴更大。药店推销员“增强免疫力就能提高抵抗力”的说法不正确。

误区3:老人及亚健康人群需要服药或保健品来增强免疫力。如果不是十分必要,不必服药,因为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干扰最大,特别要反对随意服用激素类药物和滥用免疫球蛋白。对于一些声称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保健品,因为没有衡量标准,更不必服用。

误区4: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需要特别保护。孩子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变得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对成长十分不利,因为免疫力需要不断刺激和锻炼才能提高战斗力。

通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只有当孩子反复出现感冒、肺炎或腹泻,成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皮疹、发热长期不退、关节肿痛等症状时,才需要去医院检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孩子不必过于干净。免疫系统会对传染病原形成免疫记忆,如果下次遇上相同的病菌,可以很快将其消灭。如果孩子的生活环境太干净,会减少感染产生抗体的机会,抵抗力反而减弱。

第二,警惕情绪的影响。中青年人的免疫系统虽然强大,却容易受不良情绪和压力的干扰。保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而压力则会对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使人体受到感冒或其他疾病的侵袭。一旦发现自己的身体有些不适,应从最基本的睡眠、饮食做起。良好的睡眠可使体内白血球增多、肝脏解毒功能增强,从而将侵入的细菌和病毒消灭。

第三,均衡补充各种营养。对老年人而言,吃一些增强抵抗力的保健品不如均衡补充各种营养,因为营养是免疫力的基础。每天吃一个鸡蛋,饮用250毫升牛奶,可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增加动物性食品和豆制品的摄入。多吃新鲜的绿叶蔬菜和水果,其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第四,运动能增强免疫力。适当的运动对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延缓机体组织的老化和免疫系统功能衰减的进程都有好处。

医生 刘智艺

假期

如何预防胃病复发?

我有胃溃疡的老毛病,久治不愈,每到春节假期就发作,非常苦恼。请问,在聚餐较多的春节,要预防胃病发作,我该注意些什么?

读者 侯海涛

侯海涛读者:

在中秋节、春节等节假日期间预防胃病发作,建议你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细节。

第一,饮食规律化。饮食应该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不要食用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进食时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和减少对胃部的刺激。若已经患上胃病,在饮食上更应该注意。尽量做到定时进餐,每日可定时进食5~6次,进食量少,能减轻胃的负担,避免胃部过度扩张;进餐次数多,可使胃中经常存有少量食物,以中和胃内过多的胃酸。病重的患者最好食用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的松软食品,如面条、米粥、牛奶等。如果有条件,还可多吃点蜂蜜,因为蜂蜜有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的功能。

第二,少吃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长期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红霉素、强的松等,易造成胃黏膜损伤而出现炎症或溃疡。烟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对胃黏膜产生有害的刺激作用,过量吸烟会引起胆汁返流。过量饮酒或长期饮用烈性酒会使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增高。所以,建议你戒烟戒酒。

第三,积极治疗口咽部感染灶。除治疗外,日常注意勿将痰液、鼻涕等带菌分泌物吞咽入胃导致慢性胃炎。

第四,保持精神愉快。胃是否健康与精神因素有很大关系。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长期紧张、恐惧、悲伤、忧郁等都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功能失调,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和胃壁血管痉挛性收缩,进而诱发胃炎、胃溃疡。

第五,遵医嘱服药。目前治疗胃病尚无特效药,胃病患者要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如果症状好转,也不可擅自停药,最好复查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减药或停药。

医生 罗军民

什么情况下

再有两周我就要分娩了,医生建议我选择剖腹产,理由是“胎儿情况不理想”。这样模糊的说法让我不能接受。请问,什么情况下需要选择剖腹产?

读者 王彩霞

王彩霞读者:

剖腹分娩即经腹部切开子宫取出胎儿。当胎儿或产妇出现以下14种危急情况时,医生会建议产妇选择剖腹分娩:

1.胎儿窘迫。胎儿由于缺乏氧气而处于危险状态,有可能胎死腹中。倘若胎儿心跳少于120次/min,则属于十分危急状况,必须剖腹分娩。

2.胎儿过大。胎儿体积过大无法经由骨盆腔生产,必须剖腹分娩。糖尿病母亲多会有胎儿过大的分娩障碍。

3.产妇骨盆过小。有些身材过于矮小的产妇,因骨盆过小没有足够空间让胎儿经由骨盆腔生产,只能剖腹分娩。

4.胎位不正。最安全的自然分娩胎位是胎儿头先露出来,称为头先露产式,不正确的胎位包括臀先露产式、面先露产式、枕横位等。

5.产妇患有轻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有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综合征的产妇,胎儿无法从胎盘获得足够的营养与氧气,也不能承受生产过程所带来的压力,必须选择剖腹分娩。

6.自然生产无法继续进行。因产妇子宫收缩程度过小,子宫颈扩张不足,胎儿无法产出,只能选择剖腹分娩。

7.胎儿未成熟。未成熟的胎儿会较虚弱,通常孕期小于36周,胎儿体重小于5磅(2.3千克),不能承受自然分娩的压力,必须选择剖腹分娩。

8.胎儿体积不达标。胎盘不健全使胎儿营养及氧气供应量不足,结果导致胎儿虚弱,体积达不到实际月份应有标准。

9.前置胎盘。如果胎盘附着在子宫的部位过低,会导致出血以及阻挡胎儿出生通道,必须选择剖腹分娩。

10.胎盘剥离。通常情况下,胎盘剥离是由产妇高血压或创伤所引起的,会导致阴道出血,属十分紧急情况,必须选择剖腹分娩。

11.卵巢囊肿。产妇的卵巢患有囊肿,阻碍胎儿的出生,需要剖腹分娩。

12.子宫肌瘤。产妇子宫患有肌瘤,阻碍胎儿出生,需要剖腹分娩。

13.产妇有病症。如果产妇患有糖尿病、肾脏病等,正常分娩对母体和胎儿都会形成压力,多选择剖腹分娩。

14.产妇曾经接受剖腹分娩手术。以前曾接受剖腹分娩的产妇,子宫较易受伤,选择剖腹分娩可降低子宫破裂的风险。

遇到以上14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医生通常建议,甚至替产妇决定施行剖腹分娩,以保护产妇和胎儿的生命。

医生 万琳

跑步

会导致关节炎吗?

我听到一种说法:人在跑步时,膝盖承受的重量可达体重的8倍,所以长时间或长距离跑步会对关节造成严重损伤;随着年龄的增加,经常跑步锻炼的人容易患上关节炎。请问,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读者 韩湘珺

韩湘珺读者:

跑步不但不会导致关节炎,相反,跑步能预防人衰老后出现各种关节问题。

美国斯坦福大学对1000个成人进行了21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跑步者和非跑步者的膝盖健康程度没什么区别。医学教授詹姆士·福莱德说:“事实上,功能良好的关节能承受很大的压力,因为关节软骨中没有供血的动脉,它依靠运动产生抽吸作用而获得氧气和营养。运动对于维护软骨健康至关重要。”另一项针对1279位老人的长达9年的研究也表明,爱运动与不爱运动的人患关节炎的风险相同;经常运动的人,膝盖软骨更厚实、健壮。

基因和肥胖,特别是肥胖,才是导致关节炎的真正元凶。研究显示,肥胖者患关节炎的风险比非肥胖者高4倍。运动医学的研究显示,单纯的跑步对膝关节的损伤并不大。从生物进化理论的角度来看,膝关节足以完成它的终身使命,之所以会出现损伤,主要是因为现代人体重普遍超标,让膝关节承受的压力过大,再加上跑步姿势、关节退行性病变等各种原因,使其受损后难以恢复,才有了“跑步损伤膝关节”的说法,其实这是所有因素加起来导致的结果。所以,建议肥胖、关节有退行性病变的老年人不要单纯用跑步的方法来运动,可以跟游泳等其他运动方式相结合。

加强腿部力量练习也很重要。小腿肚(腓肠肌)肌肉力量越强的人,越不容易发生运动损伤。每天做高抬腿12次就足以增强腓肠肌的耐力。另外,跑步要坚持,尤其到了冬季更不能松懈,突然运动和突然停止运动都容易伤害关节。

医生 师昊君

冬季怎样治疗痛经?

我经期不规律,每到冬天痛经就特别严重。医生诊断我患的是“宫寒”。请问,宫寒是怎么引起的?冬天怎样治疗痛经?

读者 仲晓晴

仲晓晴读者:

天气变冷,不少女性就会出现痛经,或原有痛经更严重的情况,一般是由于女性体质虚寒,或不良生活习惯使喜温的子宫受凉所致。比如,一些女性冬天还穿短裙,容易受寒着凉,导致子宫和下腹部血液循环不畅、子宫肌痉挛。

中医称痛经为“经行腹痛”。痛经有虚实之分,临床可分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湿热下注四个症型,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第一,气滞血瘀型。症状是:经前一二天或月经期内小腹胀痛,拒按,或伴胸肋胀;或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滑。治疗思路是理气、化瘀止痛。

第二,寒湿凝滞型。症状是:经前数日或经期内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暗黑有块;或畏冷身疼,舌苔白腻,脉沉紧。治疗思路是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第三,气血虚弱型。症状是:经后一两天或经期内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及空坠,喜揉按;经量少,色淡质薄;或神疲乏力,或面色无华,或纳少便溏;舌淡,脉细弱。治疗思路是益气、补血止痛。

第四,湿热下注型。症状是: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疼痛;平时小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低热起伏;经色暗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濡数。治疗思路是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冬季一般寒湿凝滞型痛经较多见,因此在寒冷的天气里,女性一定要注意经期保暖,保持身体暖和可加速血液循环,松弛肌肉,尤其是易痉挛及充血的盆腔部位。只要注意下半身保暖,女性可以避免许多妇科疾病。

医生 马明云

中医穴位按摩

能治疗性冷淡吗?

我今年32岁,婚龄6年。我感觉自己性冷淡,却羞于看医生。听说中医穴位按摩能治疗性冷淡,您能告诉我按摩的手法吗?

读者 云菲菲

云菲菲读者:

性冷淡的基本症状是对性刺激反应比较迟钝,不主动要求性生活,甚至可能对伴侣的性要求感到排斥。中医穴位按摩对治疗性冷淡有一定功效,手法有以下四种:

第一,性敏感部位按摩。性敏感部位是指能够激起与性兴奋的体表部位或穴位。女性的敏感部位有耳朵、颈部、、腋下、、等,穴位有会阴、会阳、京门等穴。按摩性敏感部位时要缓慢轻柔,感觉舒坦惬意为佳,可用指尖、掌面按压,以柔济刚,达到激发起的效果。每天按摩一次即可。

第二,腰部按摩。直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拇指紧按同侧肾俞穴,小幅度快速旋转腰部,并向左右弯腰,同时双手掌从上向下往返摩擦,约2~3分钟,每天2~3次。

第三,神阙按摩。仰卧,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掌按在神阙穴上,左右各旋转200次,以自感深部微热为度,每天2~3次。

第四,导引体操。两腿伸直坐好,自然放开,两手放在身后着地支撑身体,向外开足尖,同时于吸气时反弯上体,即躯干、头部后仰;接着足尖扭入内侧,同时于呼气中向前弯曲,但双手不能离地。这样前屈、后仰3~4次。

以上按摩疗法,可以交替进行,但不可操之过急,应持之以恒,只要坚持1~2个月,性冷淡完全有治愈的可能。

医生 陈文静

肾虚

有哪些日常表现?

我今年34岁,在机关办公室工作,作息不正常,精神压力比较大。前段时间参加单位的例行体检,医生说我有肾虚迹象,日常生活中要留意观察。请问,肾虚有哪些日常表现?

读者 马冬

马冬读者: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精神易紧张,肾虚逐渐成为现代人,尤其是白领的健康杀手。肾虚的人容易出现腰酸背痛、神疲乏力、心烦易怒等症状。判断是否肾虚,有三个小妙招。

1.注意健忘程度。如果领导问起让你办的事情进展如何,你说“我忘了”,一次、两次可以,但是如果多次发生这样的事情,就不仅是件丢脸的事了。健忘程度是判断是否肾虚的重要标准。如今,因肾虚引起的健忘现象正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不要以为健忘只是个老年病,它应该引起所有年龄段的人注意。

篇(8)

1.1一般资料样本选自2010-03-2012-01在我院住院且戒酒成功即将出院的患者,共入组86例,均为男性,年龄35-62岁,平均(477)岁;饮酒时间9-44年,平均(178)年;饮酒量(纯乙醇)180一880 g/d,平均((42051)g/d。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患者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3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酒依赖诊断标准。②治疗效果均为戒酒成功即将出院患者。两组患者性别、文化、婚姻、住院次数、用药种类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③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自愿参与研究。

1.2方法

1.2.1出院前教育内容。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酒精依赖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及出院教育,而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包括患者家属在内的家庭式健康教育,具体实施方法:由两名主管护师(责护组长)带领10名护(责任护),随机分成两组,固定针对干预组或对照组实施健康教育。主管护师及护均进行系统统一培训,两组均采取2次凋的健康教育。干预组利用每周二、周六探视时间集中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具体如下:①第1-3周动员及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信任关系,采取互动方式与其沟通,了解其家庭成员及家人对患者的关注度;讲解酒精依赖的临床表现;戒断症状;住院戒酒的必要性;酒精替代治疗及脱瘾治疗方法;戒酒失败的原因及对策;酒后导致的法律问题等,使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发生及治疗过程有全方面的了解。②第4-6周主要讲解对酒的重新认知;酒精成瘾对本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不良性格、行为和生活方式与酒依赖的关系;患者对酒精产生心理渴求的原因;复饮的征兆及如何预防复饮;家庭及社会支持对患者康复的影响;饮酒者家属的心理健康危机等,并讲述有关成功戒酒的实例,向患者家属提供尽可能多的保健及护理知识,鼓励患者及家属树立成功戒酒的信心。③第7-9周采取互动治疗方式、成功戒酒患者现身说法谈经验等方式,让患者与家属、患者与患者之间相互沟通,互相体谅,相互鼓励,互取成功经验,学习他人成功方法等。④第10周向患者及家属作相关出院指导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属出院后如何定期来院复查,如何遵医嘱进行药量增减,如何与医护人员沟通及寻求帮助,并将相关健康教育内容打印装订成册发送给患者,建立互访档案以便电话随访及患者咨询。

1.2.2出院后延续教育内容两组患者出院后,对照组即停止健康教育干预。干预组则延续进行为期8次的健康教育干预,具体安排为:出院后4个时间节点内,每个节点进行2次干预。内容为:强化疾病知识的认知;如何克服性格中的自我为中心、偏执、非社会化等薄弱环节;强化对酒的理性认知,从内心抵制饮酒;学习新的行为表达方式,体谅他人,正确人际交往;行为治疗:与戒酒同伴结伴外出,将自己置于旧环境的暴露中,提高对酒的自我控制能力等。

1.3评价指标以两组患者出院后治疗依从性、精神疾病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及复饮率作为评价指标。

2讨论

从本次研究结果分析,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使酒依赖患者出院2年后的疾病复发率为16.28%,而对照组为72.09%,这也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相一致,说明患者家庭成员的参与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疾病的康复效果。酒依赖患者在医院成功脱瘾后只是解除了患者对酒的躯体依赖,而对酒的精神和心理上的依赖还要持续2-3年,患者的人格特质住观意志薄弱或人格损害,家庭,社会,心理不良因素明显者更易复饮。除以上患者的自身因素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系统也尤关重要,对其家属进行健康培训,增强家庭和社会对其的关注,给予充分的社会支持对患者康复十分必要。

篇(9)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生活质量的定义为:以一定文化和价值体系为背景的个体对他们生活状态的感知体验,这种感知体验不仅与其生活环境有关,还受其目标、期望、标准和所关心的事物的影响。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人们的躯体健康、心理状态、独立水平、社会关系,以及所处环境特征的相关性等因素都会对其产生综合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对预后有着显著影响,因此,改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应当成为医护人员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努力改善其家庭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功能极为重要。本研究对80例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有明显下降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性家庭教育和干预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择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明显下降≥3个月,出院时精神症状基本缓解,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

1.2 方法 对患者和家属均以电话预约,邀其到门诊或病房复诊,由原主治医生和负责护士执行药物的调配和心理疏导。

1.2.1 系统家庭干预的方法 集体式家庭教育:将患者分为2批,每批40例,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师和护士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集体授课。每2个月1次,每次4 h,共6次。教育内容:①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知识,重点强调精神分裂症可以治疗和有效控制;②家庭环境对精神疾病康复的有效性和重要性,着重强调患者生活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康复和预后;③邀请康复效果较好患者的家属进行言传身教,鼓励患者家属进行自身家庭尝试,以调动其治疗和合作的积极性;④如何预防复发。家庭干预:由掌握患者家庭情况的护理人员,经过专门培训后,每月1次进行家庭随访指导。发放院外治疗手册,检查服药及治疗情况,协助解决治疗过程中问题,并采用口头讲解形式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指出不足,激励进步,指导下一步的治疗,并针对性地向其家庭成员或主要照顾者传授维持治疗中应注意问题,比如强调家庭生活事件对患者预后的重要意义等,对患者予以尊重、关心、理解和鼓励,多方面体贴与温情,督促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防止孤僻、懒散,以延缓社会功能衰退,提高生活质量。

1.2.2 评价方法 ①干预前由主治医师采用BPRS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3]对患者精神病现状及社会功能残疾程度进行评定,由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和家属填写生活质量量表(QOL)[3];②干预及随访1年后,由随访者进行第2次BPRS、SDSS、QOL调查;③评定1年内患者复发率,以连续1个月精神症状明显加重,BPRS评分的第4、7、11、12和15项中任何1项超过3分或BPRS总分>36分作为复发恶化的界定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χ2检验及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QOL评分比较 家庭干预后,生活质量除精神信仰和环境领域因子外,其他各因子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2.2 干预前后BPRS、SDSS 评分比较 干预前BPRS总分32.12±1.40,干预后为26.14±1.00;SDSS总分干预前8.12±1.60,干预后6.02±1.20,干预后均有显著下降(P

2.3 患者复发率 80例中,仅7例复发再住院,其余均未复发或恶化。

3 讨论

近年来慢性精神分裂症(CSZ)患者的康复,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和精神科临床工作的重视。尤其是对这些CSZ患者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研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与体系的不断完善、经济发达地区的快速增多而渐呈增多趋势。

有关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与康复,主要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与社区康复等方面[1],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等近年来愈来愈受到重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再适应与健康行为再建的过程。它的预后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安定,做好其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就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只能接受短时期的住院治疗,如何提高患者院外治疗效果是精神卫生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2]。有研究认为,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难以应付患者重返家庭后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而出现心理障碍[3],对患者恢复造成不良影响。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经过系统家庭干预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均得到明显的提高,干预前后QOL评分除环境领域及精神信仰领域等主观因素外,差异具有显著性。良好的家庭环境使患者的情绪得以稳定,从而增强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对减轻精神疾病残留症状、预防疾病复发起到关键性作用。而生活质量提高,又可促使患者自觉地进行心理保健和功能性恢复训练,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防御能力,减轻社会功能的残疾程度,对今后的逐渐康复增添信心和希望。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进行适当的家庭教育和有针对性的家庭干预,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家庭环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对预防疾病复发,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128-02

血液净化技术是由护士完成的一项操作,而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发展,对护士的要求也不断提高[1]。如护士不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素质,会导致风险高发。我院为了降低血液透析室内患者的风险,实施风险管理,确保患者安全。为分析在血液透析室内实施风险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我院进行了本次实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09年7月~2012年3月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82例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患者无严重心肌疾病,无严重肺部疾病,能主动积极地配合本次实验,无精神疾病,无精神病家族史,无认知功能障碍。使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1例,男:女=20:21;年龄跨度在39~76岁之间,平均为(50.99±7.57)岁。实验组患者41例,男:女=24∶17;年龄跨度在37~78岁之间,平均为(5006±8.1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方差齐性和可比性。

两组患者的负责护士年龄、性别、学历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血液透析期间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护士根据医嘱及患者需要对其进行规范的血液透析,并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主动讲解有关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2]。

实验组患者给予风险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风险识别:

护士首先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了解透析期间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常见的风险高况包括:透析器反复使用容易导致不同患者的透析数据混淆;管道固定不牢固容易导致管道脱落;抗凝药物使用不当会导致抗凝不足或者不良反应等[3]。护士要耐心地主动与患者交流,并细致地分析患者的情况,判断风险高发的环节。

(2)风险实施:

①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护士要严格执行血液透析室内的管理制度。尤其对风险高发环节,要主动去学习和熟悉相关制度,积极预防,并熟悉风险发生后如何预防。

②细节护理:护士的每项操作和环节均要做好细节的护理,以预防风险的发生。例如,为了防止管道滑脱,护士要用多条胶带固定,对容易出汗的患者,更要固定完好,必要时可以使用别针等固定在患者衣襟;为了防止患者之间超滤量的混淆,在透析期间,要加强查对,检查复位、脱水量、患者体重等[4]。

③特殊患者护理:对高危和特殊患者,护士要重点进行护理。通过经验总结发现:老年患者、儿童、急诊患者为血液透析风险高发患者。此类患者病情危重,变化较快,患者反应与并发症发生不符等。因此,对此类患者,护士要更细致地详细地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记录其病情的变化,并做好交接班[5]。尤其对抗凝剂的使用,护士更好做好交接班。

④用药护理:透析的患者由于生理和病理的改变,用药方面也是风险容易发生的情况。而透析患者本身也要服用抗高血压、抗凝血药物、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等,有些药物需要口服,有些需要注射,患者容易出现混乱等情况。因此,护士要让患者认识并了解到自己的常用药物,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并了解其中的常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可以使用宣传册和健康册等写清楚相关药物的情况。

⑤加强自身业务素质:护士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学习透析的原理,如何对机器进行保养,如何更好地对内瘘进行护理,避免风险发生等。反复训练自己的相关技能,并加强自己的安全意识。

1.3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1个月内的风险发生率、患者抑郁状态及满意度。抑郁状态采用国际通用的抑郁自评量表,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抑郁状态越重。满意度采用选择法,在“满意”“不满意”中选择一项表示自己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数据处理:患者抑郁状态为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对比方法采用t检验。

患者风险发生率和满意度为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对比方法采用χ2检验。

篇(11)

引 言:预防医学是以多门学科组成的一个学科群。预防医学的定义一般认为是:它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疾病的发生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定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一门学科。

1 医学模式的改变对预防医学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技术水平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很多疾病都被医学界一一攻克,人类的生活质量也在很多方面得到了改善,但同时现代文明也极大的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遭到破坏;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很多人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压力,研究已经证实了很多生理疾病和心理压力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因此,仅限于生理健康的传统健康观念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现代健康观念认为健康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预防医学已经不再局限于对疾病的预防,而是向着提高人体的综合健康程度和生活质量方面发展。

2 多学科交叉为预防医学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2.1 蛋白质组学与预防医学的结合

蛋白质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疾病的产生和预防机制都和蛋白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了和预防医学交叉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

蛋白质组学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蛋白质进行研究,很多研究结论可以有利于了解疾病的病理过程,以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对生物蛋白的影响。另外,蛋白质组学还可以被应用于病毒和细菌预防,控制病毒和有害细菌需要研制出针对性的疫苗和药物,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人员可以很好的对目标病毒和细菌进行分析,这就为研制相关的疫苗和药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2 基因学与预防医学的结合

基因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显现出了强大的功能性,很多和疾病产生有关的基因已经被确认,通过研究这些基因可以更好的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方法;医学界通过DNA重组技术研制出了很多新型药物和疫苗,例如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等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环境预防也是预防医学的主要研究和应用方向之一,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恶化,很多和人类生存环境有关的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通过DNA测序,可以从DNA的角度研究外界环境对人类基因序列的影响,鉴别可能导致基因变异的环境因素和易受影响人群,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2.3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与预防医学的结合

信息技术使包含预防医学在内的很多传统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方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进步。首先信息技术使得和预防医学有关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很好的进行传播,各国的医学机构可以方便的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和合作,同时疫情通报、专题研究、医学会议等活动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这些都为预防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计算、统计和分析方法也为预防医学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3 我国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

3.1 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加剧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死亡率占全世界所有死亡原因的1/4 以上,是各种残废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据统计,我国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目前已占全部死亡 的 70 %以上。估计目标高血压患者有8000 多万人,预计2014年将达1.5 亿人。癌症已成为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其中肺癌占第一位,脑血管病、心脏病的死亡率达 100/10 万左右,我国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危害将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据 WHO1997 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全球 720万人死于冠心病,460 万人死于中风,在发展中国家死于中风的人数为发达国家的一倍多。慢性病的原因虽然不完全清楚,但基本危险因素已明确,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和缺少体力劳动等是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大部分慢性病是可以预防的,一些国家采取深入的健康教育和严格的干预措施,明显地降低了慢性病的发病率,如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吸烟和饮酒,提倡合理饮食和全民健康运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 地方病和职业病将长期存在,危害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病病种最多、分布最广、危害严重的国家。目前我国有 5.1 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占全世界缺碘人口的 50 %,占西太平洋地区的80 %。缺碘不仅引起地方甲病和克汀病,而且缺碘还会导致儿童智力低下,我国现在智力残疾人约1017万人,其中80 %由缺碘所致。由于水、煤含氟量过高所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全国约有 3000 万氟斑牙患者和 260 万氟骨症病人。硒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缺硒可引起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心脑血管病,我国有 5 个省区的部分地区属贫硒地带,全国仍有200 多万大骨节病患者。

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我国职业病迅速上升。我国尘肺病人已达 50 万例,比 70 年代增加了 65 %。全国接触有害物料的工人有 1900 万人,但接触者受检率仅 20 %,乡镇企业工人受检率更低。慢性职业病中毒以铅、苯、二硝基甲苯、汞、锰等为主;急性职业中毒以有机磷、氯气、硫化氢等为主。此外,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农药中毒达10 万例。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职业病也必将随之增加,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还将会产生一些新的职业病。

3.3 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的变革,工业化、都市化进程,家庭、社会结构的变化,精神疾病患者有上升趋势、相关资料表明,门诊病人中半数属于心身病,我国大城市约占1/3。心身病是指由于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等原因引起的器质性疾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我国 12 个地区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1982 年),城乡重型精神病患病率为 10.45 ‰;以神经官能症为主的,轻型精神病患病率达 22 ‰;北京调查,大学生因病休学、退学者中,精神性疾病占第一位(占 40 %)。此外,酒精和其他药物依赖也在急剧上升。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不仅危害个人健康,而且影响家庭和社会安定。

3.4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从2000 年起我国进入标准型老年社会,60 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的 10 %,绝对数达 1.3 亿。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比任何年龄段的都多,而且解决难度也大。具抽样调查,全国近30 %的老人健康状态较差或很差。如何预防老年病,如何提高我国老年人群的无残疾预期寿命,将是预防医学面临的新课题。

4 结束语

总之,医学模式的转变使预防医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预防医学正在向社会预防的方向发展。当前预防医学已经呈现出了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特点,计算机、生物等学科很好的和预防医学相结合,为预防医学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未来,预防医学社会化和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特点必然进一步增强。我国预防医学应该坚持多学科综合和社会化预防的方向,积极的应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未来预防医学必然会成为人们战胜疾病、促进健康的首选途径,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