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建筑基础施工工程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5 16:10:2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建筑基础施工工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建筑基础施工工程

篇(1)

2加强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

2.1建筑基础的选型(1)根据建筑结构设计图纸、上部结构荷载大小,建筑物所处的抗震设防区以及建筑物所在场地周围紧邻建筑物情况,结合建筑场地地基实际情况,在保证建筑物的主要承重结构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发生裂纹和损坏的前提下,同时考虑适用性和经济性,将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视为一整体,综合考虑地基的选型。。设计人员要严格计算基础的实际载荷值、土压力等参量,同时做载荷验证试验。(2)地质条件的影响,地质条件是影响地基基础选型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作为设计人员,对提供的地质资料要能够进行准确分析和正确判断,进而能够合理地进行基础设计。虽然建设场地的地质条件在多数情况下是隐蔽的、复杂的和可变的,但目前的工程勘察和技术手段,一般能做到相对的准确。2.2地基处理设计方案选择(1)结构条件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体型、结构受力体系、建筑材料和使用要求途径、建筑物周边的气候和环境,建筑物的具体的图形结构。(2)地基条件要根据地形及地质成因、地基成层状况,合理的做出判断;软弱土层厚度、不均匀性和分布范围;持力层位置状况;地下水情况及地基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质。(3)施工条件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应综合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对地基要求,建筑结构类型和基础型式,周围环境条件、材料供应情况、施工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分析后择优采用。工期不宜太紧,这样可有条件的选择施工方法,从而使其在施工期间的地基稳定性增大;工程用料尽可能的就地取材,这样既可以提高工程进度,又可以大量节省工程造价;还同还要考虑施工机械的有无,施工难易程度、工程造价等因素。2.3加强房屋地基基础勘查技术在修建任何房屋之前,都必须对当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勘察。为了预防地基基础的工程事故,首先必须全面正确的了解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依据建筑物的特点,建筑的用户要求,合理达到工程勘察任务和目的并且完善工程勘查任务,就可以达到要求。设计建筑物,其中勘查工作提供的参考资料至关重要,因此,决不能忽视和弄虚作假,还要考虑是否适用。尤其是对软弱的,复杂的地基,更应该严谨对待。在勘查时对钻孔深度的选择要引起重视。钻孔深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如果压缩厚度不符合设计要求或者达不到桩所坐落的土层时,那么计算出地基的沉降或桩的正确承载力,也就不可能是正确的。因此,必须按设计要求确定钻孔深度。如果由于钻孔深度不够,再加上勘查数量不足,钻孔和探坑布点少,以致对出土的不均匀性和层理的不一致性不能准确判断,就有可能引起建筑物的翘曲,弯折而出现裂缝,严重的质量事故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就在所难免。

3现代化地基施工技术

3.1水泥粉煤灰碎石桩与碎石桩相结合的处理技术桩基技术通过将地基上部的和在离传输到地基的深部,借助于缓冲方式进而消解冲击力作用。利用水泥粉煤灰的碎石桩替代单一碎石桩,可以提供更多承载力。并且碎石桩作用发生转移,消解了上部的地层的液化现象,从而达到缓急地基的沉降速率的作用。3.2碎石桩的强夯法联合处理技术碎石法与强夯法联合处理技术,先要在地基处理施工现场做好填土层中碎石桩的处理,选好强夯点后,利用夯实机把碎石桩打散填进地基基部,这样就可以实现地基的排水固结与挤密,使其在地基上部形成密实的碎石与土混合的硬壳层,大大加强了房屋建筑地基的稳定性。同时要依据实际的厚度和湿陷情况来确定强劣技术的加固深度。3.3IFCO强制固结技术的运用IFCO技术拥有强大的固结速率,使它开始变成房屋建筑中处理地基方法的一种新型科学技术。IFCO技术进行强制固结的载体是排水和加压系统,排水系统指的是地基中数量比较多纵向贯通的砂墙,这些砂墙能扩大排水通道,提高固结速度。加压系统指的是利用真空压力快速降低堵截的时间,促进快速的实现固结目标。因此可以发现,排水和加压系统的相同点都是加快地基固结速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保障混凝土的质量,还能缩短房屋建筑工程的竣工时间,减少房屋建设工程的成本费用。

篇(2)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基础性工程的常见问题分析

1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是房屋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它的主要成因有两种:一是由于在堆放混凝土构件时没有将枕木摆放在一条垂直线上,由此产生的拉应力使构件出现裂缝;二是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速度过快,导致表面因收缩变形而产生拉应力,从而使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2结构漏水

房屋建筑工程的渗漏部位一般是在檐口、山墙和变形缝处。产生渗漏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温度变化过快使防水层产生破坏等自然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施工人员在细部处理上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等人为原因。

3施工材料质量低劣

施工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原因一是在进行图纸设计的时候,没有对所需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明确的标注;二是在选材的时候,因片面追求低造价而偷工减料。

4通风孔道堵塞

通风孔道堵塞的原因是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导致建筑质量不过关,使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杂物落到通风孔道内,最终堆积造成通风孔道堵塞。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尽管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出现问题的产生原因各有不同,但总的来看主要还是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保障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造成的。

二、 房屋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

基础是建筑物和地基之间的连接体,基础把建筑物竖向体系传来的荷载传给地基。如果地基的承载力足够,基础的分布方式与竖向结构的分布方式相同,可采用独立基础;如果地基非常软弱,建筑物很高的情况下,则需要采用筏形基础,筏形基础有较大地基接触面的优点,它与独立基础相比,它的造价更高。如果基础土质较好,地下水位较低的粘土,亚粘土、则采用作支承的人工挖孔灌注桩。

当基土为淤泥,上层土层又较薄时,应采取避免施工中对淤泥和淤泥土扰动的措施。如果是冲填土、建筑物垃圾废料,当均匀性和密实度较好时均可利用作为持力层,对于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和对基础有侵蚀性的工业废料等杂填土,未经处理不能作为持力层。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应综合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对地基要求,建筑结构类型和基础型式,周围环境条件、材料供应情况、施工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分析后择优采用。

基础工程处理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局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以增加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对已确定的地基处理方法,进行必要的测试,同时为施工质量提供相关依据。地基处理后,建筑地錾变形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要求,并在施工期间进行沉降观测。常用的基础工程处理方法有:换填基层法、强夯法、沙石桩法、振冲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喷射浆法、预压法、夯实水泥土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石灰桩法、灰土挤压桩法和土挤密桩法等。

三、基础工程质量控制防治措施

1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规范

想要做好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首先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规则制度,如施工质量责任制和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同时还要将这些制度落到实处,使其真正的发挥监督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的作用。

1.1施工质量责任制

在基础性工程施工过程中,人是最基本的要素。它既是操作者,又是组织者;既是被控制的对象,又是控制的对象;既是质量的保障,又是工程事故和不合格产品的源头。因此,整个质量控制工作要以人这个最基本要素为核心,明确参与施工人员各自的权限和职责,落实施工质量责任制。

1.2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

在基础性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因材料、半成品、构件不合格或因设计失误、施工方式不正确而导致的工程质量不合格甚至工程事故的情况,需要施工单位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而这正是落实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所起到的作用。

2要不断的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能否真正的发挥作用是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能否真正进行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在确保质量保证体系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下,从工程施工的基本环节进行改进和完善。

3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

参与施工人员职业素质的高低是工程质量优劣的决定性因素,而现在不少施工单位的施工和技术人员职业素养较低,不少人在对房屋建筑工程基本常识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就仓促上岗,以至于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施工与设计不符的现象,给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想要控制施工质量就要从严格限制准入资质和提高施工人员职业素质抓起,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4优化施工方式

所谓优化施工方式,就是增强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想要保证施工质量,就必须采取符合施工要求的质量标准、施工方案和操作规程。一般来说,虽然采取先进的工艺会带来较高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但同时也会提高项目投资。因此,在选择施工工艺的时候,要对企业的经济实力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从而实现对施工工艺的合理优化。

总之,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房屋建筑质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的房屋建筑质量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特别是地基基础工程质量的可靠性,是房屋工程整体安全可靠性的根源。因此做好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质量是保障人们日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必须重视的。

篇(3)

中图分类号:TU47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房屋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地基工程作为房屋建筑基础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研究并探讨其事故发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建设优质的房屋建筑工程是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

1房屋建筑影响基础地基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

从基础地基质量形成的特性及其质量事故发生的特点分析,主要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地基基础缺陷的种类及其对建筑物使用、安全、耐久性等方面的影响;②上部结构的整体性、安全度、使用要求等具体情况对地基基础变形的适应性;③地基基础变形、结构变形的数值,发展速度和趋势;④地基基础缺陷和加固上部结构的可能性和经济性。

2房屋建筑确保基础地基工程施工的合理性

2. 1重视工程勘查的准确性

工程勘察通过对地形、地质及水文等要素的测绘、勘探、测试及综合评定,提供可行性评价与建设所需的基础资料,是基本建设的首要环节。应根据建筑物场地的特点,建筑物情况合理确定工程勘察的任务。勘查工作是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必不可少的基本依据,对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影响,决不能忽视,也不能随意进行而不考虑是否适用。特别是对复杂、软弱的地基,更应慎重对待。

另外,要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设定桩基施工勘察钻孔深度。因为钻孔深度如果不符合设计上对压缩厚度的需要,或者达不到桩所坐落的土层时,就不可能正确计算出地基的沉降,或桩的正确承载力,也就达不到基础设计要求。因此必须按设计要求确定合适钻孔深度。如果由于勘查量不足,钻孔和探坑布点少,再加上钻孔深度不够,以致不能表达出土的不均匀性和层理的不一致性,就有可能引起建筑的翘曲和弯折而出现裂缝,容易造成很大的危害。

2.2提高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地基基础结构设计必须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上部结构类型及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和当地的施工技术水平及材料供应情况,并结合现场具体情况,在适用性与经济性的前提下,保证建筑物的主要承重结构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发生裂缝或损坏。施工人员在天然地基上建造大中型工程时,应复核设计地基承载力的合理性。一旦地基产生较大的沉降或倾斜,必须立即停工,会同勘查、设计和业主单位共同研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地基和建筑物发生灾难性破坏。

3房屋建筑基础地基工程的施工技术要点

3.1房屋建筑地基基础的选型

建筑物的全部荷载最终由其下的地基基础来承担,所以地基基础的选型会影响建筑的最终质量。如果地基的承载力足够,则基础的分布方式可与竖向结构的分布方式相同。但由于土质或荷载的原因,需要采用满铺的伐形基础。伐形基础有地基接触面广的优点,但与独立基础相比,它的造价要高。基础的概念都是把集中荷载分散到地基上,使荷载不超过地基的长期承载能力。建筑物如果只有几层,且在基础土质较好,地下水位较低的粘土,亚粘土上,一般采用作支承、抗滑,用人工挖孔灌注桩。但若在地基非常软弱,建筑物很高的情况下,则需要采用伐形基础,多数建筑物的竖向结构墙、柱都可以用各自的基础分别支承在土地基上。

一般而言软土地基的地基承载力不足,必须采取措施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软弱地基(soft ground)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这种地基天然含水量过大,承载力低,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滑动或固结沉降。因此在勘查时应查明软弱土层的均匀性组成,分布范围和土质泥沙,根据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案提供相应参数。在初步计算时应先计算房屋结构的大致重量,假设它均匀地分布在全部面积上,从而得到平均荷载,再与地基本身承载力相比较,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大于4倍的平均荷载值,则用单独基础可能比伐形基础更经济;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小于2倍的平均荷载值,那么建造满铺在全部面积上的伐形基础更经济;如果介于二者之间,则用桩基或沉井基础。

3.2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及处理措施

在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及处理措施中,首先应加强房屋建筑上部结构强度及刚度,增加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其次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地基进行处理,测试已确定的地基处理方法,并为施工质量提供相关依据。处理好地基之后,参照相关规范,建筑地基变形要在规范要求之内,并在施工期间进行沉降观测;如果地基上欠固结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则选用适当的增强填土的施工工艺。

在房屋建筑施工中,根据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实际情况,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布置等条件,综合确定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还是在施工阶段设沉降后浇带。在采用天然基础埋深,一般应大于裙房基础埋深至少2 m,不满足要求时,应计算高层建筑的隐定性,并与高层建筑的架空层贯通,期间设置了沉降缝,基础埋深基本相同,沉降缝间采用硬质材料充填。

进行房屋基础处理时,其方案应根据以下相关条件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的基础型式: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型式与功能要求,荷载大小和分布情况,相邻建筑基础情况,施工条件和材料供应以及地区抗震裂度等。

4结束语

上述方法都是针对地基施工时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工作中我们应该仔细研究,在具体施工操作中,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认真选好对应的施工方法,以此保证房屋基础工程的稳定,保证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某工程地下建筑面积约18.38万㎡,房屋高34层,总高99.4m.属于滇池湖积盆地沉积地貌,整个场地内部的大部分地段经过人工回填,局部经过整平,大部分地段保留原地形地貌。场地地基土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堆积(Q4ml)层杂填土;第四系植物(Q4pd)层耕土;第四系冲洪积(Q4al+pl)层粉质黏土、第四系冲湖积(Q4al+l)层粉质黏土、含砾粉质黏土、上第三系茨营组(N2c)泥质粉砂岩等地层构成。

本工程采用静力压桩机进行预应力管桩桩基础施工,工程桩沉桩操作面在基坑支护平台标高处,根据现场查勘,该操作面土质不能承受静压桩机、长螺旋转机等大型机械设备的重量,为保证施工机械的操作安全,对基坑进行换填1.5米厚砖渣对基坑进行处理。

2 静力压桩施工操作工艺

工程桩施工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2.1定位放线

作好测量控制网、水准基点。按平面放线定位(包括埋桩尖),桩基轴线偏差控制在20mm以内,单排桩的轴线偏差控制不大于10mm,并在压桩过程中经常复核,避免因土质挤压位移。设置水准点的数量不少于10个,且应设在不受压桩影响的地方。

2.2长螺旋引孔

孔位定好后,按设计要求在孔位中心上插一标定,移动长螺旋钻机到达指定孔位对中,应用钻机塔身的前后左右的垂直标杆检查塔身导杆校正位置,使钻杆垂直对准孔位中心,确保垂直度小于1%桩长。钻孔时应先慢后快,这样既减少钻杆摇晃,又容易检查钻孔的偏差,以便及时纠正。当钻至设计深度时,在动力头底面停留位置相应的钻机塔身做醒目标记,作为施工控制桩长的控制依据。钻头达到设计标高后,停止钻进,开始拔管至施工底面,移至下一孔位。

2.3起吊、运输和堆放

混凝土预制桩采用商品混凝土预制桩,由厂家用平板车运至现场,运到现场后,用25吨吊机卸放于指定位置。混凝土预制桩堆放层数不超过四层,垫木与吊点保持在同一横断平面上,各层桩之间的垫木对齐,确保堆放时桩身不会断裂。

2.4压桩

压桩顺序应由中央向两边或从中心向外施压,不得逆方向进行;压桩机就位时应对准桩位,启动平台支腿油缸,校正平台处于水平状态;启动门架支撑油缸,使门架作微倾15度,以便吊插预制桩;起吊预制桩,先栓好吊装用的钢丝绳及索具,然后应用索具捆绑住桩上部约500mm处,启动机器起吊预制桩,使桩尖垂直对准桩位中心,缓缓放下插入土中,当桩尖插入桩位,微微启动压桩油缸,当桩入土至500mm时,再次校正桩的垂直度和平台的水平度,第一层管桩插入地面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然后启动压桩油缸,把桩徐徐压下,控制施压速度,一般不宜超过2m/min;压桩应连续进行,同一根桩的中间间歇不宜超过半小时;当压桩力已达到设计压桩力时,应随即进行稳压。经常观测桩身的垂直度,若桩身垂直度偏差超过1%时,应找出原因并设法纠正。

2.5、接桩

每一根桩应一次性连续压送到底,接桩、送桩应连续进行,尽量减少中间停歇时间。沉桩过程中,出现贯入度反常、桩身倾斜、位移、桩身或桩顶破损等异常情况时,应停止沉桩,待查明原因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后,方可继续进行施工。

采用焊接连接时,焊接前应先确认管桩接头是否合格,上下端板表面应用铁刷子等清理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并清除油污和铁锈。

当管桩需要接长时,其入土部分桩段的桩头宜高出地面0.5-1.0米;下节桩的桩头处设导向箍以方便上节桩就位。接桩时上下节桩保持顺直,错位偏差不宜大于2mm;焊接时宜先在坡口圆周上对称点电焊4点-6点,待上下桩节固定后拆除导向箍再分层施焊,施焊宜对称进行。焊缝接头应在自然冷却后才可继续沉桩,冷却时间不宜少于8min。

2.6送桩

送桩工具中心线应与桩身吻合一致方能送桩。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本工程的送桩长度较长,为基坑支护放坡底标高至设计工程桩桩顶标高。

2.7终桩、割桩

以设计为准控制施工,当终桩条件达到设计要求时,即终桩;截桩头宜采用锯桩器割,严禁采用大锤横向敲击截桩或强行扳拉截桩。

3 工程桩的监测

每个栋号选5个以上的桩作为该栋号的观测点。在作为观测点的桩在施工时需将桩顶通过接长桩引至打桩地坪以上100mm。在桩顶上契入一颗钢钉作为该桩的观测点。用全站仪、水准仪对监测桩的水平位移观测、垂直位移观测,时时掌握工程桩的位移情况,对超过预警值的监测桩及时处理,工程桩的设置及监测方案具体参照《预应力管桩专项施工方案》。

4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4.1保证项目

预制桩的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格的规定,并有出厂合格证;桩的接头节点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和规定;桩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标准。

4.2避免工程质量通病

(1)桩身断裂预防措施

①施工前应对桩位下的障碍物清理干净。对桩构件要进行检查,发现桩身弯曲超过规定(L/1000且≤20mm)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的不宜使用。②在稳桩过程中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桩压入一定深度发生严重倾斜时。不宜采用移架方法来校正。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一同轴线上,接头处应严格按照操作要求执行。③桩在堆放、吊运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发现桩开裂超过有关验收规定时不得使用。

(2)桩顶掉角预防措施

①桩制作时,要振捣密实,桩顶的加密箍筋要保证位置准确;桩成型后机严格加强养护。②沉桩前应对桩构件进行检查,检查桩顶有无凹凸现象,桩顶面是否垂直于轴线,桩尖是否偏斜,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桩不宜使用,或经过修补等处理后才能使用。③检查桩帽与桩的接触面处是否平整,如不平整应进行处理才能施工。④沉桩时稳桩要垂直,桩顶要有衬垫,如衬垫失效或不符合要求时要更换。

(3)沉桩达不到要求预防措施

①施工前应对桩位下的障碍物清理干净。对桩构件要进行检查,发现桩身弯曲超过规定(L/1000且≤20mm)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的不宜使用。②在稳桩过程中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一同轴线上,接头处应严格按照操作要求执行。③沉桩期间不得开挖基础,需要沉桩完毕后相隔适当时间方可开挖,相隔时间应视具体地质情况,基坑开挖深度、面积、桩的密集程度及孔隙水压力消散情况来确定,一般宜两周左右。

(4)接桩处开裂预防措施

①接桩前,对连接部位上的杂质、油污、水份等必须清理干净,保证连接部件清洁。②检查连接部件是否牢固、平整和符合设计要求,如有问题,必须进行修正才能使用。③接桩时,两节桩应在同一轴线上,焊接预埋件应平整服贴,焊缝应饱满连续。

5 结语

工程结束后,按比例抽样管桩的抗压桩和抗拔桩进行静载试验,均符合设计要求。并对桩进行高应变动测检验,检验结果符合要求,桩基工程质量合格。作为建筑基础工程质量关键的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工作人员要确保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及时、积极的发现潜在问题,并预防处理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中易发生的质量通病,最大程度地消除工程中的隐疾,提高工程质量。同时,我们也要对预应力管桩的设计给予高度的重视,从而保障整个高层建筑基础工程的质量安全。

篇(5)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影响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偶然性因素和异常性因素。偶然性因素通常是在突况下产生的,在这里就不多做解释。异常性因素是指凭借一定手段或者经验就可以发现或消除的因素。例如,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工艺编制不合理等问题。异常性因素对于工程的质量影响较大,对于工程质量的稳定性有很大干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为因素

人是施工活动进行的主体,人的因素与技术能力、观念﹑施工经验﹑水平的发挥程度与行为特征等等都属于人为因素。

2、施工器具的因素

施工器具的性能好坏,是否达到质保书所要求的使用性能与操作的难易程度等等。

3、构建配件的因素

材料构件的质量指标是否达到规定指标,材料的验收、入库、发放现场以及材料存储是否符合要求,对材料的处理是否达到技术标准与设计要求等。

4、施工工艺的因素

施工工艺与施工措施的制定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施工手段与施工器具的制定和选用是否合适,质检方法的确定与采取的对应措施是否得当,工序之间的衔接是否流畅,对可能出现的情况的预防措施是否完善等。

5、环境的因素

所处环境是否有利,是否有环境障碍,是否对操作者的工作状态有影响,是否有强光震动与噪音大等问题,是否利于检查与监督等。

二、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通病

造成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必然的因素也有偶然的因素。必然的因素是指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必然会造成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包括原材料不合格,施工设计不合格,作业人员操作不规范。施工设备不合格等等,由于这些方面存在问题,必然会造成质量通病,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偶然因素是指在施工中偶然参杂进来的,有可能造成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因素,比如气候条件、地质水文条件等。在施工中,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常常会出现通病,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总的来说,这些通病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桩孔桩身方面。表现为桩孔径不均匀,不相一致,桩身松散甚至出现断裂现象。

2.设计未按照文件的要求。该问题主要出现在粘性土和地下水位以下,由于未按照文件设计的要求。碎石挤密桩桩身的局部尺寸不符合要求,小于设计的要求,从而影响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

3.施工技术文件不符合要求。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在施工前都要设计好文件.从而指导施工的有序进行。如果该文件脱离实际.便不能发挥相应的指导作用,会造成建筑基础的贯入度和标高不能达到文件控制要求。

4.桩身问题。主要表现为桩身夹土、分段级配不均匀。

5.预制桩问题。主要表现为预制桩桩身的施工垂直度偏差过大,从而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

三、常见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

条形基础、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和桩基础等, 是建筑工程中比较常见的几种基础。控制好基础的施工质量, 是提高基础施工质量的关键。

1、条形基础、筏板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在地基验槽完成后,应将表层的浮土及扰动土清除掉,基槽内不得有积水,施工基础垫层时必须测定水平标高,分层控制各层的厚度;混凝土垫层分段施工时,应做好接头处理,避免接头和混凝土垫层表面缺浆少浆现象的发生,振捣必须密实,使表面平整;施工中使用的钢筋必须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当基础高度在900mm以内时,插筋伸至基础底部的钢筋网片,并在端部做成直弯钩;当基础高度较大时,位于柱子四角的插筋应伸到基础底部,其余钢筋只须伸至锚固长度即可。施工木模板时, 应使用架子管或方木对模板加固,禁止重物冲击,以确保模板的牢固性和密实性;侧面模板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棱角不因拆模板而受损坏时方可拆模, 应从一侧按顺序拆除,不得采用大锤砸或撬棍乱撬,以免造成混凝土棱角破坏。在开始浇筑混凝土时,应先满铺一层50~100mm厚的混凝土并捣实,使柱子插筋下段和钢筋网片的位置基本固定,然后对称浇筑;经常观察模板、支架、螺栓、预留孔洞和管有无走动情况, 若发现有变形、走动或位移时,立即停止浇筑并及时修整和加固模板,然再继续浇筑;已浇筑完的混凝土, 常温下应在4h左右覆盖和浇水养护, 一般常温养护不得少于7 天,特种混凝土或超过1m³大体积混凝土养护不得少于14 天。

2、桩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1)确保材料的质量。对成桩的主要材料,如钢筋、水泥、石子、砂等,应根据各材料的试验标准严控控制其质量。对于采用商品混凝土的施工工地, 应按商品混凝土进场的控制标准进行控制, 保证原材料质量的合格。(2)保证钻孔的施工质量。在钻孔施工前,应复核该钻孔桩位及标高的准确性,检测终孔的孔深、孔径、孔斜度及二次清孔后的沉浆比重、沉渣厚度。当持力层深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以适当加深,以保证桩基础满足设计承载力的要求。(3)确保钢筋笼的质量。分段制作的钢筋笼, 其长度应以钢筋的定长为宜,且不宜短于6m,连接时50%的钢筋接头应错开焊接,并保证焊接钢筋轴心在一条直线上。

3、机械的使用和管理机械的合理使用可有效地提高工程施工的进度,而且对质量也有所保证。为了满足社会化大生产,施工的机械及自动化室必不可少的,施工时一定要机械化,有助于加快施工的进度,节约施工成本, 也可减少人员在施工时的安全隐患等。

四、加强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1、加强有关技术文件的控制

对技术文件、报告、报表的审核,是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的重要手段,项目经理应负总责,各相关部门应恪守各自的职责做好本项工作,确保控制有效。其主要内容包括:(1)审核有关技术资质证明文件;(2)审核开工报告,并经现场核实;(3)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4)审核有关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检验报告;(5)审核设计变更、修改图纸和技术核定书;(6)审核有关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设备的技术鉴定书;(7)审核有关工序交接检查,分项、分部工程质量检查报告及相关证实资料。

2、严格原材料控制与施工控制

首先要查验钢材的质保书和质检报告,凡不合格和不符合设计规定的钢筋不能使用,表面有粒状和片状老锈的钢筋要除锈测验后方可使用。钢筋焊接接头,按规定取样测试合格后方可使用。查安装好的钢筋,核对钢筋的直径、根数、位置、形状、锚固长度、搭接接头的长度和位置是否符合设计图纸中的规定。绑扎必须牢固,钢筋表面须洁净、无泥污、油污,按厚度垫好保护层。填写好隐蔽工程验收单。查模板的轴线、标高、起拱和几何尺寸,预埋件预留孔的位置都要符合规定。堵塞漏浆的孔洞,拼装缝隙要2mm。要有防止涨模的技术方案。要监督混凝土搅拌工艺,严格按配合比规定的材料、品种计量。加水量中要扣除砂、石中的含水量。混凝土要随拌随用,一般从搅拌机出料到浇注完毕的时间不超过90min。同有关人员在现场按规定随机取样做试块。标养28d 的抗压强度,大于设计抗压强度为合格。浇筑混凝土竖向构件时,必须分层振捣,每层厚度不宜超过350mm。基础混凝土面要求平整。浇水时不少于7d,可在终凝时喷涂养护液;冬期要保暖防冻。控制好杯基的杯底标高,只允许有负公差,如有负公差,可用高标号砂浆垫平。

3、实行“预防”式管理原则

由于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不可逆性,且损失严重,因此质量事故管理应以“预防为主”。这样才能使异常性因素在施工前就受到控制,从本质上保证工程施上质量。“预防”式管理的任务是利用科学手段,对系统中异常性因素和潜在质量缺陷的性质构成要素、危害程度及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在进行定比定量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

4、加强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

近几年,随着大型建筑的大量建设,作为基础承载力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钻孔灌注桩,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大部分是在地下进行的,其施工过程无法观察,而施工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尤其在水下砼灌注环节,因此必须认真注意防治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

首先,我们建议导管埋入不宜过深。导管埋入越深,孔壁四周的混凝土上升距离越长,混凝土流与钢筋笼的作用面积越大,产生的浮力越强.笔者认为,埋管深度控制在2~6m 为宜。在施工中,应不断监测埋管深度,控制拔管速度。埋管越深,导管内外的压力差越小,混凝土不易灌入,会造成堵塞等问题;埋入过浅,容易使管口拔离混凝土面,造成桩身夹渣、断桩等问题。其次,建议反循环辅以震动筛过滤清渣。实践证明,反循环的排渣效果较正循环的理想。由于正循环靠泥浆的流动将悬浮于泥浆中的颗粒带出桩孔,这种排渣方式对于较大的颗粒效果较差,而反循环通过泥浆泵将钻头切割下来的泥块或石块直接通过钻杆抽出孔外,清渣比较有效和彻底。如果将泵出的泥渣通过振动筛进行筛分,将泥浆中的泥渣直接进行浆渣分离,优质泥浆再循环人孔内,这样清渣的效果更好。

5、注重基础工程桩竣工时质量控制

基础桩竣工时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测出地面开挖后的桩位偏移量、桩顶标高等,有时还要协助测试单位进行单桩垂直静载实验。桩位偏移量是指桩顶中心点在设计纵、横桩位轴线上的偏移量。对桩位偏移量的允许值,不同类型的桩有不同要求。当所有桩顶标高差别不大时,桩位偏移量的测定方法可采用拉线法,即在原有或恢复后的纵、横桩位轴线的引桩点间分别拉细尼纶绳各一条,然后用角尺分别量取每个桩顶中心点至细尼纶绳的垂直距离,即偏移量,并要标明偏移方向;当桩顶标高相差较大时,可采用经纬仪法。在桩顶标高测量中建议采用普通水准仪,以散点法施测每个桩顶标高,施测时应对所用水准点进行检测,确认无误后才进行施测,桩顶标高测量精度应满足±1 cm 要求。在单桩垂直静载实验中,在整个桩基础工程完成后,测量工作需要配合岩土工程测试单位进行荷载沉降测量,对桩的荷载沉降量的测量一般采用百分表测量,当不宜采用百分表测量时,可采用S0 精密水准仪。

6、重视施工质量的构成与影响因素

基础工程的质量包括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检验质量,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都对工程质量发生影响和作用,但工程的施工质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偶然性因素和异常性因素,前者是指由于随机性因素造成材料、材质、施工等微小差别而产生的质量波动,但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波动影响不大,在各工序的控制之中。异常性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比较大,对工程质量的稳定性有明显干扰。异常性因素的构成很复杂,可概括为以下5 个方面:人的因素;材料、构件、配件的因素;施工机具的因素;施工工艺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因素。

作者简介:

姓名曹明 (1975-)江苏省岩土工程公司

1995年江苏省地矿技校地质钻探专业毕业,从2000年起曾任多个桩基项目总工

2008年四川农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毕业,主要从事于项目施工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陆愈实;黎忠文;张砚和;杨静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事故分析 2004(18)

[2]刘树华浅谈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的问题及质量控制 2007(10)

[3] 吴卫君.提高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措施探讨[期刊论文]-城市建设2010(32)

篇(6)

房屋建筑工程的基础性工程既是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形成建筑结构荷载力的主要承担者,同时还是决定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在工程项目中,做好基础工程施工是提高整个工程质量的必然途径。目前,房屋建筑工程对基础工程进行施工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工程实体质量的管理与控制,这一施工环节,需要在以满足业主审美需求、结构安全需求为前提来进行地基加固和基础施工,进而保证房屋功能的合理发挥;其次,在施工管理方面,要全面合理的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和工作素质水平。伴随着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房屋质量和房屋功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础工程作为房建工程的基础性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在基础工程施工中要加强施工管理、完善施工工艺,才能保障房屋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

1、高层建筑基础工程现状

我国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城市能用土地面积日益缩小,房屋建筑朝着高层化发展。高层建筑作为目前房建工程的施工重点,对基础工程施工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基础是建筑物的最下部构件,也是建筑物全部荷载的承担结构,并要求结构能够及时合理的将这些荷载传递给地基。建筑基础工程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在竣工之后很难对施工质量进行再次检查,因此在施工选用合理的施工工艺有着重要意义。在工程项目中,一旦基础工程发生质量问题,将直接导致整个建筑物发生沉降、偏斜等结构隐患,甚至是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和灾难性后果。因此,在基础工程施工中采用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高层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整个高层工程质量的依据,也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施工中为了避免出现施工隐患和施工质量问题,就需要将各种工程隐患消灭在萌芽中,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完善工作。在基础工程中,常见的隐患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1、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是房屋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它的主要成因有两种:一是由于在堆放混凝土构件时没有将枕木摆放在一条垂直线上,由此产生的拉应力使构件出现裂缝;二是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速度过快,导致表面因收缩变形而产生拉应力,从而使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裂缝的出现都将成为整个建筑的隐患,通过缝隙渗水加速了地基的被氧化腐蚀速度,缩短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降低了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

1.2 基础轴线位移

基础轴线位移是指基础由大放脚砌至室内标高(±0.00)处,其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发生错位。基础的轴线位移多发生在建筑工程的内横墙,这将使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由于基础一般是先砌外纵墙和山墙部位,等到墙体施工和砌筑的时候,容易将槽中线防止在墙体外侧,这样就造成了施工轴线位置变化较大,无法吊线找中,轴线容易产生更大偏差,有的槽边控制桩保护不好,被施工人员或车辆碰撞发生移位,产生轴线位移。

1.3 基础防潮层失效

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密实,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造成墙体潮湿。在防潮层施工前,基面上不作清理,不浇水或浇水不够,影响防潮层砂浆与基面的粘结,操作时表面抹灰不实,养护不好,使防潮层因早期脱水,强度和密实度达不到要求而出现裂缝。冬季施工防潮层因受冻而失效。

2、建筑工程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1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开工前检查目的是检查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开工后能否连续正常施工,能否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实施计划和施工方案是否确定;工程的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查频率和方法是否明确;材料、机械、设备、劳力及现场管控人员是否落实到位;检测仪器是否备齐并可靠有效;提供放样测量、标准试验、施工图等必要的基础资料是否到位等。

2.2 加强测量控制

在进行工程基础施工阶段,基础桩位的施工更加需要准确的工程测量技术保证。根据施工规范的要求,承台的桩位的允许偏差值很小。而对于土方开挖及底板基础施工时,根据设计要求底板、承台、底梁的土方开挖是要尽量避免挠动工作面以下的土层,因此,周密、细致的测量工作能控制土方开挖的深度及部位,避免超挖及乱挖。另外,基础墙柱钢筋的定位放线是工程测量在基础施工阶段又一个重点。对于结构复杂,面积较大的工程,只有周密、细致的进行测量放线方能保证墙柱插筋质量,避免偏位、移位等情况的发生。

3、高层基础工程的施工新方法

3.1、连续墙

3.1.1、场地准备

场地工作是地下连续墙体施工的前提,是确定和安排机械所需要作业的面积,主要包括泥浆搅拌设备、钢筋笼加工及临时退房场地;接头管和混凝土浇筑导管的临时堆放场地以及其他各种施工用地。

3.1.2、场地地基加固

在地下连续墙体施工中,挖槽、调防钢筋笼和浇筑混凝土等都需要使用接卸,安装挖槽及的场地地基对地下管槽的精度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安装机械用的场地地基的时候必须能够静的柱机械的振动和压力,应当采用地基加固措施进行处理。

3.1.2、施工工艺

导墙的主要施工顺序为:测量放线开挖导沟、铺垫层绑扎钢筋立模板浇灌砼拆模槽段标识测定顶标高内外侧回填土并夯实。

3.2、桩基础施工

篇(7)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于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又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施工质量问题使得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将深入剖析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 质量管理 问题 措施

建筑基础工程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它的施工质量与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合格率息息相关,是关系到工程整体质量的大事。但是,从目前的施工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各种各样外在因素的制约,比如说环境因素、材料设备因素、资金周转因素等等,因此,很难百分之百的保证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质量,这也是建筑基础施工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一、建筑基础施工质量中存在的问题(一)人员违规操作的问题 在建筑基础施工中常常会因为施工作业人员违规进行打桩的操作,致使桩孔的回填不能满足设计的要求,而且没有合理的控制打桩的松密程度,使其分布不均匀。由于桩子分布不均匀,密度松散,因此,容易出现桩子断裂的现象,从而影响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二)施工文件不符的问题 尽管下发的施工设计指导文件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制定的,但是由于施工现场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遇到与指导文件不相符的情况,也因此,会造成建筑基础施工的合格率无法达到设计要求。(三)施工质量控制的问题 在进行施工的前期,项目设计人员会严格计算打桩的深度以及用桩的具体尺寸,但是由于设计人员无法预料到施工中的一些特殊地理因素,比如说对桩身造成巨大影响的因素有地下水位以下和饱和性的粘性土形成数量颇多的小碎石,这些小碎石会不断挤压桩身,使其偏离预期的设计尺寸。建筑基础施工中基础轴线发生明显位移也是难以控制的问题之一。造成基础轴线发生位移的原因在于未能在大放脚作业中掌握好精确的分寸,致使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的准确度,从而造成基础轴线发生明显位移的问题。在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防潮层失效的现象。这是因为防潮层会因为外部作用力而出现开裂的现象,或者是由于施工作业人员在抹灰的时候没有达到设计要求,使其表面抹灰薄厚不同,既不均匀,又不严密,因此,当地下水向外渗透时,防潮层不能发挥自身重要作用进行有效的阻挡地下水的渗透,从而造成墙体潮湿的问题,影响施工质量。所以,在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应当将防潮层的施工划分出去,作为一个独立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必须要引起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二、建筑基础施工中有效应对质量问题的措施(一)建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监管制度 所有的建筑项目施工都需要依靠施工图纸来进行,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完善的施工图纸设计的审核制度,要使施工图纸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相对应,从而能够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施工图纸设计的审核制度能够有效的检测图纸设计的是否安全可靠、科学合理。其次,要构建建筑基础施工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从源头上遏制“豆腐渣工程”事件的发生。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发挥监管职能,首先要对建筑工程中投入的材料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一经发现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建筑材料必须禁止其投入使用,防止因建筑材料的问题而导致“豆腐渣工程”事件的发生。最后,还需要建立整套科学完善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制度,相关检测部门和机构在接受建筑投资机构的委托后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项目的质量检测工作,要充分发挥检测部门的职能,最终将检测的质量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公布。(二)加强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的检查 要想圆满的完成建筑工程项目,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就需要保证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这是因为建筑基础施工并不是一个短暂的施工过程,相反,它是漫长的且是动态的过程,因此,必须要加强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的检查。在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中,所有与之有关的操作都应当被设置为质量的控制要点,比如说基础垫层的标记高度、基坑的尺寸、标记的高度等等。在开展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之前应当对工程的定位和标记高度的基准进行严格的检测,这也是保证其顺利施工的一项较为基础性的检测工作,负责建筑项目施工的单位应当以建筑图纸的设计要求对工程的定位和标高为基准。如果在质量检查的工作中发现存在安全质量问题,应当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积极采取富有成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并且要在妥善处理之后再次进行严格的检查,要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三)根据工程的验收标准,加强施工质量监管工作 在建筑基础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中,工程的质量验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检测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涵盖了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中间验收和工程竣工验收两个方面的内容。所谓的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其实就是在完成了所有的施工任务后,对其进行严格的检测验收,它是建筑工程项目的最后一个环节,该项工作的进行标志着建筑工程项目的投入使用或者是投入生产。在对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行验收时,需要细致的划分施工中每一个工艺流程在各个阶段开展的工作,应当明确具体的分项工程,施工中所用到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分项项目在完成后都需要经过相关工作人员的检查验收,确认符合标准后,才能依次进行下一道工序。通过这种分项检查验收的质量控制工作,可以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内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此来确保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质量。三、结束语 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是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大事,必须要认真对待建筑基础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检查验收工作,要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施工单位应当将质量问题摆在首要位置,立足长远,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参考文献:[1]李涛.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科技传播,2010,(12).[2]林仁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优化管理探究[J].科技传播,2010,(20).[3]黄鹏清.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7).

篇(8)

中图分类号: TU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3-0037-0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业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建筑基础工程勘察、施工质量的低下,将会导致整个建筑沉降、偏斜,甚至引发难以补救的重大安全事故,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已成为保证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重点,采取何种措施来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成为当前许多建筑工程从业人士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1 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建筑基础工程的质量体现在设计、施工和检验,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都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其中施工质量是一个最重要环节。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异常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异常性因素如原材料尺寸超过允许偏差,材质不合格,施工工艺不合理,施工人员不按技术规程或施工程序施工,施工设备、检测器具不符合规范要求等,作业环境不符合工艺要求,这些因素可以凭借一定手段或经验完全可以发现与消除。偶然性因素是指由于随机性因素造成材质、施工、材料等微小差别而导致质量波动,但在通常情况下这种波动影响不大,在各工序的控制之中,异常性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分析它们,并制定措施实施消除这些因素。

2 加强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2.1 加强有关技术文件的控制

由项目经理负总责,各相关部门配合做好有关技术文件审核工作,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确保控制有效。审核内容包括:(1)有关技术资质证明文件;(2)现场核实后的开工报告;(3)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方法和技术措施;(4)有关半成品、材料的质检报告;(5)设计变更、图纸修改和技术核定书;(6)有关工序交接检查,分项、分部工程质量检查报告及相关证实资料。(7)有关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设备的技术鉴定书。

2.2 加强现场质量检查控制和管理

2.2.1现场质量检查

开工前检查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开工后能否连续正常施工,能否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实施计划和施工方案是否确定;工程的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查频率和方法是否明确;材料、机械、设备、劳力及现场管控人员是否落实到位;检测仪器是否备齐并可靠有效;提供放样测量、标准试验、施工图等必要的基础资料是否到位等。对于关键工序或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工序交接检查,以确保工序合格。凡工序检查不合格,必须采取措施,使其达到合格要求后,方可开始紧接工序的施工。

2.2.2现场质量控制

现场质量控制主要包括:(1)测量:测量是现场控制,特别是质量控制必不可少而又十分重要的手段。测量内容如定线控制、施工放线、控制工程位置、高程、尺寸及其线型,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工程段落或总体工程项目中的中间交工和竣工验收时的测量检查等等。必须确保测量的结果精度规定要求,取得监理工程师的认可;(2)试验:试验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有效控制各个工程项目的材料、配合比、强度等,确保各项工程的物化、力学性能及平整度、抗滑能力等使用功能达到规定要求;(3)观察:对施工现场所进行的施工活动进行全过程或部分关键过程进行观察,检查操作程序或操作方法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控制纠正;(4)分析: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如直方图法、因果分析法、列表比较法)等分析施工现场所展开的施工活动情况及有关收集得到的数据,对其整理分析,以便控制施工的质量、进度等,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问题和偏差;(5)监督:施工单位应建立岗位责任制,各部人员应对所属工作任务负责,层层监督。作为施工单位还应根据合同规定,积极主动配合和支持监理工程工作,服从政府监督部门的管理。

2.2.3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在地基施工之前,要通过当前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技术控制手段进行分析与管理,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相应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控制措施。开工前检查目的是检查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在开工之后利用相关的技术措施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和分析。开工后能否连续正常施工,能否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实施计划和施工方案是否确定;工程的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查频率和方法是否明确;材料、机械、设备、劳力及现场管控人员是否落实到位;检测仪器是否备齐并可靠有效;提供放样测量、标准试验、施工图等必要的基础资料是否到位等。工序交接检查与工序检查工序交接检查应建立制度化控制,坚持实施。对于关键工序或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在自检、互检的基础上,还要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工序交接检查,以确保工序合格,使下道工序能顺利展开。凡工序检查不合格,必须采取措施,使其达到合格要求后,方可开始紧接工序的施工。应与合同图纸和工程量清单的分项所含内容相一致:应与技术规范规定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相协调;应与国家或合同规定的验收标准、检验频率和检验方法相配合:工序检查宜采用框图的形式,以便直观并应与相应的检查记录、报表、证书等相配套。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的检查应按规定程序和要求,经检查认可并签署验收记录后,才允许进行下一工程项目施工。其控制的具体要求是:当分项、分部、单位工程完工后,自检人员应再进行一次系统的自检,汇总各道工序的检查记录及测量和抽样试验的结果,再提出交工报告。成品、材料、机械设备等的检查主要检查成品、材料等有无可靠的保护措施及其是否落实而且有效,以控制不发生损坏、变质等问题;检查机械设备的技术状态,以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可使用状态。巡视检查对施工操作质量应进行巡视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追踪检查。

2.3 加强基础工程桩竣工时质量控制

建筑基础工程的竣工验收是确认其是否符合设计文件和各项验收标准的要求,正确地进行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查和验收评定,是保证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首先施工单位要做好自检、自查工作,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整改后,认为达到竣工验收条件后,申请竣工验收。验收人员要根据设计文件、国家标准和合同文本中规定的质量标准,对建筑基础工程用看、摸、敲、照等方法进行外观检查。对竣工验收工程中不符合验收标准,达不到质量要求的部位,要采取加固、补强或返修等措施进行处理,当通过返修、补强和加固任仍然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拒绝验收。当建筑基础工程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竣工验收保护和相关工程资料报送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备案。

3 结语

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是提高整个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本身的质量。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质量控制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求建筑基础设施工程部门强化自身建设,创新改革,转变观念,必须从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中和事后质量控制三个环节加以控制,任何偏颇都会带来质量的隐患,但只要措施得当,方法可行,质量控制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篇(9)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1 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特点

1. 1 复杂性

中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跨纬度和经度的范围比较广,因此地质条件有很大的差异,有盐碱地,有多年冻土地,有易塌陷地等等。从东北到西南,不同的气候条件也给房屋的地基建设带来复杂性。此外,我国又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多对地基的建设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些复杂的多方面的因素,导致我国的房屋建设的地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1. 2 多发性

今年的房屋质量检测数据表明: 我国的房屋整体质量不高,质量房屋的坍塌事件时有发生,主要是施工不当引发的,给国家的经济和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1. 3 困难性

对于整个工程质量的治理来说,局部的问题都是可以采用必要的措施慢慢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唯独地基,因为它是基础,是地下作业,因为其特殊的地位必然的加大了施工的难度: ①地基基础工程是地下工程,事故处理难度极大; ②一旦地基基础承担了上部荷载,对它本身的处理,必然影响建筑物上部结构性能,全部的施工都是建立在地基的基础上的,地基出现问题,上面的建筑也是受到非常大的影响的,因此,一旦出现问题,就代表整个房屋都面临事故。难度非常大。

2 确保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有效性

2. 1 重视工程勘查的准确性

对于建筑物地基的隐蔽事故是可以提前的预知和发现的,这样就相对的减少了事故带来的损失,基本上若想做到事前预测需要全面、准确的进行勘察,并详细的记录具体的数据。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范围和途径,确立不同的全方位的实地勘察工作。对于勘察的结果尤其要加大重视,按照实际进行数据记录,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不得隐瞒不报,不得忽视不报。此外,在勘查时要重视对钻孔深度的选择。深度必须符合事前的评估深度,不符合标准的深度由于不能进行数据的准确分析,而必须放弃使用,这是对施工建设的负责。

2. 2 提高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地基的基础建设必须经过专业人员的设计。设计时要参考建筑物使用的途径,建筑物周边的气候和环境,建筑物的具体的图形结构,建筑物地基的地质状况等,充分进行实地的勘探之后,在经济与实用中间找到最合理的均衡点,保证建筑物在最节省资金的前提下,提供足够的使用要求。设计人员应慎重对待工程勘查报告提供的地基承载力建议值,计算要科学准确,对于数值不明确的必须进行重新的测量或者是计算,保证结果数据的精准。在施工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沉降或者是倾斜的现象,就应该立即停止施工作业,找到问题的原因,只有在解决了问题之后才能继续施工,这一点要引起施工单位的足够重视,加大平时建设中的检查。

3 加强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

下面以某住宅工程为例,阐述如何提高房屋建筑的地基质量。该工程为框架结构7 层,下设架空层,层高2. 1m,上层层高均为3. 0m。

3. 1 地基基础的选型

建筑物与地基的连接地带我们称之为基础。建筑物的所有承受负荷都是通过基础然后传给地基的。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地基基础分为独立基础和筏形基础。每一种类型都有自身的使用局限和优势,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而定。基本上来说,独立基础的使用成本低,地基的承载力足够下,适宜采用这种方式。而对于那些地基相对较差,而建筑物又相对较高的矛盾体,我们必须加大接触面积,此时的独立基础已经不能发挥功效,需要使用筏形基础,它的使用费用比较高,但是效果比较好。施工单位要避免因为经济的因素而早需要使用筏形基础时,退而求而其次,达不到质量标准,同时也要避免经济的浪费,在不需要采用筏形基础时,浪费资金成本。如果地基是软土性质的,没有足够的承载力,那么则需要采用必要的措施进行改善。这种地基系基本的组成物质是混有杂土的淤泥,淤泥具有一定的粘着性,在设计之初的实地考察时要检测其均匀性,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参考。经过初步的笼统计算之后,要做早期的均匀分布的作业管理。依据不同的荷载位,相应的选择筏形基础或者是筏形基础。

3. 2 地基基础施工技术与措施

以淤泥为主的地基填充材料,表面土层又没有达到一定的厚度,必须运用技术手段尽量减少对其的的扰动,当然填充材料也可能是均匀性等都较之淤泥好很多的建筑垃圾和施工中的等,是相对来说比较适合用作持力层的,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相关的填充材料必须经过人工处理,达到标准数值的才能成为填充材料。具体的每一种地基的处理措施和手段的选择,应该考虑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具体的使用途径,施工单位的实力和技术条件等等,经过比较对比,最终确定合理的方案。

篇(10)

1. 影响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1 人员素质

人是施工活动的主体,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建筑基础工程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包括设计部门、施工部门、施工管理部门等部门的人员。设计人员的设计影响着建筑基础的构造和种类,施工人员的态度,具体的施工行为影响着建筑基础工程的顺利进行,而管理人员对工程的监控和验收影响着工程最后质量的达标与否。这些部门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水平的发挥程度以及他们各自的行为特征等等都影响着施工质量。

1.2 施工器具

施工器具的使用直接影响着施工人员对施工材料的处理。施工器具的性能好坏,他们是否达到了说明书和证明书上的相关要求,以及器具使用与实际操作的稳定性和难易程度等等都影响着施工人员对施工材料的处理最后是否符合了建筑构造的要求,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了行业标准。

1.3 施工材料

不同的建筑基础工程所用的施工材料也不同,根据具体的施工方案选择适合的施工材料也是保证基础工程质量达标的重要因素,包括施工材料的类型,性能,尺寸等都应该符合建筑的需要以及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的要求。所以在选择施工材料时一定不能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去采购质量不合格的材料。

2.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2.1基础轴线位移

基础轴线位移是指基础由放大脚砌至室内标高(±0.00)w处,其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发生错位,这样有可能使上部墙体与基础发生偏心压力差,对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产生影响。这是由于脚收分尺寸掌握不准确,砌至放大脚顶部时已经发生偏差,但没有及时进行矫正又接着砌基础直墙导致的。

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定位放线时,在外墙角处放置龙门板,门板下设永久性中心桃,龙门板拉通线时,应先与中心桩核对。横墙中心桩应打到与地面齐平,为便于排尺和拉中心线,中心桩之间不宜堆土和放料。挖槽时应用砖覆盖,以便于清土寻找,在槽墙基础拉中线时,可复核相邻轴线距离,以验证中心桩是否有移位情况。为防止因砌筑基础放大脚部分不均匀而造成的轴线位移,应在基础收分部分砌完后,拉通线重新核对,并以新定出的轴线为准,然后砌筑基础直墙部分

2.2基础防潮层失效

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密实,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造成墙体潮湿。外墙受潮后,经盐碱和冻融作用,砖墙表面逐层酥松剥落,影响居住环境美观和结构强度。这是由于施工人员在防潮层施工前没有对基面做清理,没有浇水或者浇水不够,使防潮层砂浆与基面的粘结不紧,另外在施工时对表面,抹灰不实,便养护不好,使防潮层因早期脱水,强度和密实度达不到要求而出现裂缝。冬季施工防潮层因受冻而失效。

采取的应对措施是:把防潮层作为独立的隐蔽工程项目,在整个建筑物基础工程完工后再进行操作,24cm墙防潮层下的丁皮砖,应采用满丁砌法。防潮层施工宜安排在基础房心回填后进行,最好采用2cm厚1:2.5的水泥砂浆掺适量防水剂的做法,防潮层砂浆和混凝土中不能掺进去盐。另外要注意最好可以在有保温条件的环境下进行施工。

2.3 桩基离析

桩基的离析是指桩基混凝土拌合物组成材料之间的粘聚力不足,抵抗粗集料下沉,混凝土拌合物成分相互分离,造成内部组成和结构不均匀的现象。通常表现为粗集料与砂浆相互分离,例如密度大的颗粒沉积至拌合物的底部,或者粗集料从拌合物中整体分离出来。造成桩基离析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混凝土和易行差,坍落度小,导管进水,导管埋深不足,在混凝土处凝前地下水位变化,拔管时管壁对混凝土较大摩擦力造成缩径离析等等。

应对措施:在正式浇注混凝土施工之前,要认真检查导管的密封性,不合格的不能用于工程施工中,在正式施工过程中清除导管接口上的杂物,连接端口涂抹黄油,在抖料灌注后检查是否渗漏,同时也要重视混凝土的质量,不合格的也决不能用于工程中。

2.4 其他常见问题

在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会遇到很多现实的问题,除了上述的几个之外,还有:最开始的施工图纸就不符合标准,导致施工人员按图进行施建,出现各种偏差,浪费了大量时间也使建筑存在大量隐患;打好的桩孔不合格,需要进行回填,另外回填时又产生回填不均匀,填进去的材料质量不合格,松紧度不一样的问题,最后导致桩身松散甚至桩身断裂。

3. 针对影响建筑基础工程质量问题的各种因素以及在实际施工中容易遇到的问题,施工企业需要树立工程质量问题的防治理念,积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如下:

3.1 树立基础工程质量问题的防治理念

企业需要在最开始,在施工动土之前就树立工程质量问题防治理念,提高自己意识上对工程质量的关注和重视,并将这种理念传输给每一位工作人员,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一点偏差失误将会引起的后果有多严重,从而让每一个施工人员在工作时提高警惕,减少失误,这样才能从工程的源头抑制住质量问题的出现。

3.2 注重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质量检测

建筑的建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施工的过程是漫长而且乏味的,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很有可能让施工人员产生大意和懈怠。为了保证日后整体建筑的质量良好,就需要在基础工程施工时注重施工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质量检测,可以是有固定时间的检测,也可以是临时突然进行的检查。这样一来可以对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及时的纠正,为日后的检测修正节约大量时间,也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警惕性,为了不被查出问题便在施工时就多加留心,自己发现出问题就立即进行解决,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为建筑建成使用后减少许多本不应该出现的质量问题。

小结: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的好坏是决定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基础工程的施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性工程,期间由于各种因素容易产生质量问题,需要施工人员在施工时对可能产生的具体问题及时发现,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正确的施工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体建筑的顺利进行,才能带来真正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娄明信. 冲击钻孔施工常见问题及预防、处理措施[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07):09-11

[2] 李隽君.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施工常见问题分析及措施[J]. 科技咨询导报. 2006(20):25-26

篇(11)

一、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支护

首先,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诸多基础工程施工技术中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是相当广阔的,笔者细致的查阅了有关基础施工的书面资料,并经过实地的考察,发现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已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套路,自身的特征和性质是十分明显的。这些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检验,实践和时间同时证明,这项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是正确的,对确保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其次,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是保证施工进度的重要因素,可以促进施工的顺利进行。基础施工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综合性,是极其复杂和繁琐的,一旦基础施工不能顺利的进行,将直接阻碍后面施工工序的进行,就会发生破坏施工进度计划的问题,而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产生与运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解决,这项技术的使用一方面正增强了建筑物的承载力,另一方面施工的可靠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和改善,整体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最后,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由于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使用而得到保证。每一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都是有着明确和严格的施工质量指标的,在这个指标当中,基础工程的施工占据着一大部分的比例,而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就会满足这个指标,因此,我们要在实际考察的基础之上分析和实用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从而确保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

二、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1)选择最适合的支护方式

对支护技术的选择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基坑支护施工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支护技术的影响,所以正确选择施工技术很关键。支护技术的种类是非常多的,并且不同的施工技术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性质,其适用的范围也是不尽相同的,严禁盲目武断、主观臆断的对支护技术进行选择,要全面、仔细的分析基础施工的施工现场。对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选择关乎到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也关系到了基础工程施工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2)注重深基坑的开挖质量

基坑支护工程需要进行大量的开挖施工,其挖土量较大,所需要的挖土施工方式也较多,具体的开挖方式选择则要根据基坑支护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当前基坑支护施工开挖普遍采取分开挖的方法,这种开挖方式能够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对挖出的土进行运输,避免了基坑土堆施工场地的占用,为支护施工的开展提供了较宽广清洁施工环境。

(3)注重支护施工的安全

基坑支护施工主要是在地下进行,因此,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是必需的。在施工人员进行支护施工现场时,必须对其安全保护措施是否做到位进行严格的检查,禁止未穿戴保护措施、未携带上岗证以及醉酒人员进入施工场地,此外,还需要购进安全保护设备和完善相应的安全监理以及保护措施。

(4)注重支护施工的防水措施

鉴于地下水位对支护施工的重要影响,必须做好支护施工相应的防水措施和预防措施。而若想做好预防和技术措施,那就必须做好支护施工前的地下水位勘察工作,根据勘察数据来进行防水措施和预防措施的设计。

三、建筑基础施工中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一)工程概况

某工程,总面积为 36280m2,地下总面积为 9519m2,大厦的总高度约为 78m,建筑物的平面形式呈方形,大厦设计地下 3 层,基坑的最深处距地面约为 15m,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和剪力墙结构,地下部分采用混凝土梁内设无粘结预应力筋。

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采用混凝土灌注桩和锚杆支护相结合的支护方案。

(二)混凝土灌注桩

1、技术要点

混凝土灌注桩具体的工艺流程为:平整钻孔场地、测量放线布孔、挖设排水沟和布设泥浆池、桩机就位和制备泥浆、钻机钻孔,洗孔清孔、吊放钢筋笼、浇筑灌注桩水下混凝土。

开钻前,检查轴线的定位点与水准点是否正确、放线定桩位等。桩机就位后,在桩位位置埋设孔口护筒,起到定位、储存泥浆以及护孔等作用。准备工作完成后,开始钻孔。

2、质量控制要点

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有:护筒中心和桩中心的偏差不能超过5cm,埋深不能低于 1m,泥浆的比重最好控制在 1.1~1.2,孔底沉渣的厚度不能超过15cm;钢筋笼安放位置准确,钢筋连接满足规范要求;水下浇筑混凝土施工需要连续作业,保证导管埋入混凝土内深度不小于 2m,速度适宜,避免堵管或钢筋笼上浮,同时桩头超灌1m。灌注桩混凝土养护完成后,按照相关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质量检测,确保质量合格。

(三)锚杆支护施工要点

1、边坡开挖

边坡的开挖施工最重要的就是开挖的机动性、规范性以及开挖效率,要保证开挖施工分层、分段进行,而且要做到能随时开挖,随时支护的开挖状态,再上一层开挖施工没有全部完成之前禁止进行下一层段的施工。另外,开挖施工最易出现边坡坍塌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土体的松软以及机械开挖施工不当造成的,当出现这种崩塌问题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和治理:对修整后的边壁立即喷上一层薄的砂浆或混凝土,待凝结后再进行钻孔; 在作业面上先安装钢筋网片喷射混凝土面层后,再进行钻孔并设置土钉;在水平方向分小段间隔开挖;先将开挖的边壁作成斜坡,待钻孔并设置土钉后再清坡;开挖时沿开挖面垂直击入钢筋和钢管或注浆加固土体。

2、成孔与注浆

首先,保证终孔的孔深符合标准要求。其次,要在钻孔前将孔位进行标记并做好编号。再次,要对锚杆进行拉拔试验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注浆量和注浆力的控制,以此确保锚杆的抗拉拔力符合要求标准。最后,调整好浆液水灰比例,较佳比例为0.4到0.5,在搅拌过程中可以利用纯水泥浆进行补注,这样能够保证水灰比例不影响浆液粘稠度,此外,灰砂比例最好是一比一,添加其他相关药剂时,要根据要求并进行试验后再进行。在进行注浆时,最好采取高压注浆的方式,压力最好控制在0.8mpa左右。

3、放筋

钢筋放置应居中延长放置,每隔2.0M放置一个定位器。钢筋长度不够可采用对焊或绑条焊,绑条长度不应小于4d(d为钢筋直径),焊缝高度不小于7-8mm,宽度不小于16mm。在插入钢管时应将注浆管与钢筋一起绑扎入孔,注浆管距孔底50cm左右。为保证非锚固段的钢筋在土体滑动时能够自由伸长,可在非锚固段套上塑料管。锚杆钢筋直径应由计算确定,一般用φ28(二级)钢筋作为锚杆主体。

(四)支护效果

此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没有出现坑壁塌陷问题,施工较为顺利。在支护工程完成后,对施工地周边建筑环境进行检测,建筑没有出现形变问题。因此,上述的注桩和支护方式适用于该建筑项目的基坑施工,能够保证深基坑施工的质量,所以,该施工方案的可行性较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