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城市交通路线规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5 16:10:1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城市交通路线规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城市交通路线规划

篇(1)

Abstract: Union author city many years road and traffic plan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designing practice , under the control of Xiu arranges into aspect such as stage , road design stage from overall city planning , the area piece having set forth the county region city road detailedly planning the exploration and suggestion having designed an essential, and having been in progress specifically for at present, county region city traffic have problem planning and building to city traffic.

Keywords:County region city; The road plans; City traffic plans; Mass transit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6-0134-02

1引言

通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城市建设也与经济增长同步成长,目前许多城市面积比以前都扩展了很多,在城市建设重要组成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城市道路是城市基础设施中的交通设施。对于县域城市而言,有很多都依山而建,城区面积不大,但区块分割较多,又面临城市扩充。因此对现阶段县域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与建设等进行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道路规划

县域城市总体人口量不大,一般在30万~50万,城市人口在8万~12万,城区面积同样不是很大,现状多数在10km2以内,近期规划建设面积在12 km2~15 km2。同时,因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城区分区极为明显,新老城区的分界结合必须要依靠城市道路予以连接。在人口、城区总量不大的情况下,要保证道路畅通,满足道路最重要的功能--交通功能,则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要充分考虑道路的规划布置问题。在总体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路网密度,县域城市区块小而多,对这些区块之间的连接及区块内部的功能需求,要求城市的路网密度较大城市的路网密度更高一些。特别在小区块四周,为保证消防功能和道路维修过程的交通分流,势必要求主路网的布置形成畅通的网状形式,防止区块周边有一条道路交通不畅时,确保能及时分流,保证区块四周的交通顺畅。

城市主路网的密度相对较高,部分县城的城市主路网密度达3.65km/km2。为保证上述交通功能的组织顺畅,在路网布局中,道路要明确区分等级要求。主干道以机动车交通为主,满足城市区块之间的连接功能,保证区块之间和城市的对外连接顺畅。设计时速相对较高,道路宽度在30m以上。同时,所有接口均与城外的高速公路、国道或省道入口对接,以保证顺畅入城。次干路作为城市主干路的分流道路,平时满足生活功能为主。在主干路有特殊情况其功能缺失时能起到分流作用,道路宽度一般在24m以上。

3在区块控制性规划修编阶段的道路规划设计

3.1区块高程的确定

要充分考虑区块高程的确定问题,特别是道路交叉点,这将直接影响道路的坡度、防洪与建设的投资。

1)如果点与点之间的高差太大,容易形成路网的坡度不合理。若坡度不合理会造成非机动车出行受到影响,同时对雨、污水管网的建设也相当不利。

2)控制点高程的确定,除满足坡度、坡长要求外,还要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县域城市多为山溪性涨水,平时水位不高,一旦洪水暴发,水位上涨极快。从这点考虑,要满足防洪功能的要求,保证道路在满足设计防洪标准的要求下仍然能交通顺畅。

3)在坡度和防洪要求满足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土方开挖,减少不必要的建设投资,降低城市开发成本,增加城市开发经营的经济效益。山地、丘陵区块在城市建设中,前期的“三通一平”中的场地平整对投资影响极大,应尽可能在区块高程设计时,能满足小区块内部的土方平衡,减少土方开挖、运输的工程投资,减少不必要的投资浪费,尽可能增加城市经营效益。

3.2道路线型选择时要充分考虑与地形的结合

县域城市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道路的设置必然有很大的困难,在线型平面选择时要充分对地形进行分析,尽可能减少穿越高程较高的山体,减少对城市现状植被的破坏和减少土方开挖,降低投资成本。

3.3要充分考虑桥梁与道路的连接

鉴于县城城市单块区块面积小,城市路网中几乎所有道路都有桥梁在其中,城市道路中如何做好桥梁与道路的衔接是一个重点。有些城市以前在道路建设中未能充分考虑这一特点,现有桥梁与城市道路建设存在防洪不利的问题,已建成的桥梁达不到城市防洪的要求,造成城市防洪闭合圈在桥梁位置断开。新建的桥梁与已建的道路连接,首先要满足顺畅交通的要求,但这样在连接段会形成较大的坡度,这个问题在县城城市道路建设的道路纵向设计中要充分予以分析,着力解决连接问题,以尽可能满足防洪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降低道路纵坡,对道路两侧建筑物室内标高的确定也较为有利。

4在城市道路施工图设计阶段的道路设计

当根据总体规划确定城市路网密度、主干路等级,依据控制性规划对道路交叉标高等各个方面确定之后,城市道路就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需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4.1县域城市道路的转弯半径以及是否需考虑超高、局部加宽处理

由于有些县城处于丘陵和山区,城市道路许多路段因受年处理位置的限制,可能造成大量的山体开挖,对山体植被破坏严重。为减少破坏的影响,需减少转弯半径。当转弯半径较小时,需考虑道路超高和局部加宽的处理。如一些城市道路工程在穿越一山垭口时,为尽可能减少房屋拆除量和避免山体破坏,最后采用降低转弯半径(由原500m降至200m)、超高(坡度 2%,局部加宽1.10m)的方法来处理该路段。通过这样处理后,能达到满通要求的同时,降低城市建设投资和减少山体破坏。

4.2城市道路与周边景观的综合处理

现代县域城市道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一般均要求建成山水园林城市,势必会要求“显山露水”,这就提出一个对道路与周边景观和谐统一的问题。对这个问题,在道路施工图设计要求建设单位能同时考虑地质灾害处理和边坡景观设计。在道路建设时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完成投入使用,以达到山水共融的城市景观。如果地块规划标高与路面标高相差很大,为避免景观单调,在不影响建筑与道路各自的功能的前提下,施工图设计时应运用“先实施景观设计,再进行地质灾害处治”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地质灾害处治符合表面景观建设的需要。

4.3道路与路边功能性建筑的综合考虑

很多县级城市因处于山地区域,高程相差较大,如自来水厂多数建设在较为低洼的地块,为保证城市供水,势必在道路交叉口设置一些提升泵房,以保证小区的供水压力。这些建筑在道路两侧的景观设计中需综合考虑。

以上几个方面的具体问题,在县域城市道路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营造良好的道路和景观共建,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创造宜居的人居环境。

5做好县域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与建设的建议和思考

针对目前县域城市普遍存在的城内交通拥堵,城郊居民出行困难,各乡镇与县域城市缺少正常的公共交通等现象,笔者人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县域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方便人民出行。

5.1加大宣传力度,使市民充分认识公共交通的地位、作用和性质。

为避免出现大城市道路交通堵塞现象,必须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思想,针对公共交通的作用和地位,公共交通公司可利用公交车站牌,车内广告位、报纸、电视专题节目、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增强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共交通的认识和认可。

5.2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甚至城镇总体规划,实现“公交城乡一体化”

实施“公交城乡一体化”,会简化管理程序,有机合理的利用城乡各类站场,使交通资源充分利用,而这种“城乡公交一体化”战略思想必须在县域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中得以体现和落实,对公交设施用地规模及其位置必须进行严格控制,否则“公交城乡一体化”构想将是一纸空谈。

5.3认真研究城市布局结构,根据城市布局结构特点编制《城市公共交通规划》

城市布局结构会直接影响居民出行结构,从而影响城市公交线路走向和公交基础设施的布置。由于县级城市各区域面积较小,充分考虑公交车运营线路的合理里程,在各区域内以“环形”公交运营线路为主,各区域之间采用“直线形”运营线路连接,加强各区域之间的联系。

5.4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公共交通健康发展。

1)政策支持,法制管理,保证公交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公共交通财政补偿、政策支持、财政投入予以法制化的保障,并将其纳进行强制性管理,对交叉口优先和路段优先写入法律中,确保公交快速、准点、通畅运营。

2)对公交车辆及运营公司实施财税减免制度,加入财政投入力度。对公共交通实施养路费等财税减免政策,同时对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使公交车票价下跌,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导向作用,提高公共交通的利用率。

3)建立科学的补偿评估制度,对公交企业进行适当补偿。

5.5革新管理手段,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公交调度准确及时。

公交公司与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和城市交通公安部门联合,对城市路况以及公交运营情况实施监控,及时对乘客需求量较大的线路实施车辆调度增援。

6结语

综上所述,在总体规划阶段中,应适当提高城市路网密度和注意城市道路等级的综合协调,以保证城市的交通功能;在区块的控制性规划阶段应综合考虑高程、线型选择、道路与桥梁的衔接问题,以满足城市道路的坡度、防洪要求,同时尽可能降低城市开发成本;在施工图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转弯半径、超高、功能性建筑和景观建设的综合要求,以确保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中的景观效果。因此,做好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为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的成功实施和城市建设将起到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代锐.城市交通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的博弈分析[J].发展研究,2006(7):50-52.

篇(2)

在当前城市交通不堪重压的情况下,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等问题给城市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改善交通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传统的交通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在信息技术与智能设备的不断创新中,智慧交通应运而生。分析海量历史数据,从中进行规则的总结,使用大数据技术挖掘交通状态数据能够显著提高交通管理效率。

一、大数据概述

大数据技术即为在海量数据中效率较高地将有益信息筛选出来,能够对解决大数据问题提供有效帮助。由此可见,大数据技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种技术中两个关键环节为将有益信息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来的有效方法、拓宽大数据研发的路径,其中包含的具体内容包括建立数据分析模型与处理、存储、挖掘数据。

二、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新需求

智慧交通即为提高交通运输中智慧含量,赋予其感知危险、预测事件、解决故障的能力,满足客运与货运需要,提高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但是,在当前城市交通压力逐渐增大,居民对出行体验要求逐渐提高的情况下,对大数据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提出了新的需求。

(一)提高实时性与主动性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大量人群涌向城市,给城市造成很大的交通压力,对城市发展形成制约,不利于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的提升。当前交通中大数据具有规模性、高速性、多样性、价值性、易变性、动态性等,数据的巨大与类型的多样以及分散的存储造成分析、整理大数据时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这与处理交通问题对实时性的要求不符。另外,智能交通进行大数据分析的推送大多数情况下为被动式,对个人习惯、个性需求的考虑不足。

(二)提高有序性与差异性

电子商务与网络在线购物使得物流行业得到空前发展,城市配送能否顺利进行对于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是,我国当前物流配送发展并不能满足城市对配送的要求,阻碍了城市经济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造成该种现象的原因与城市配送规划路线不够完善联系紧密,导致货物运输效率不够高。另一方面,在发展城市配送中,对用户个性化需求不够重视,所有配送服务都是在客户订单上进行,导致物流配送中高峰与低峰差异明显,不能保证配送安全与稳定进行。

三、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模式

(一)对实时交通服务进行优化

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具有很多优点,包括能够更快集成信息、突破地区性限制、优化资源配置等,但是最为显著的优势为能够对信息进行实时处理。该种优势能够实时监控交通流量,对车辆行车有效途径进行高效、准确配置,保证公共交通信息的实时性,能够使交通运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缓解交通压力。例如能够使用大数据技术对路况进行提前预测,并将备用路径告知驾驶人员;使用智能手机中软件能够将公共交通运行状况、车内人流量、与最近车站的距离等告知乘客。大数据具有的实时处理能力不仅能够进行交通引导、缓解通行压力,还能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便于市民更加方便地乘车,提高服务体验。

(二)提高交通服务的智能化

大数据技术不仅能够提高交通的智能化,促进交通连续性,还能通过大数据预测能力提前预警道路交通情况与道路环境。另外,当前针对智能交通的研究大部分情况为被动式引导,并没有考虑到驾驶人员真正的需求。所以需要将该种被动式向主动式例如协商方式进行转变。例如,在驾驶人员需要停车时,向其推送附近区域中能够使用的停车场信息,或者进行实时预约停车申请方式进行。完善的智慧交通不能局限于使用大数据技术将交通信息准确、快速提供给用户、帮助驾驶员掌握路况信息等,而需要与大众的智慧进行结合,提高交通路线规划的主动性、交通管理的智能性,对交通服务进行逐步优化。

(三)维护交通秩序

为保证交通环境的有序性与合理性,不仅需要改善在高峰时期容易l生的交通拥堵等问题,还能提高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对交通路线进行有效规划,并且能够满足智能调度中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为保证货物运输能够有序进行,需要对配送路线进行进一步优化。在配送货物过程中,使用无线传感器对车辆行进路线、资源消耗量进行实时收集,然后通过监控交通流量,进行信息的总结,判断线路是否通畅,对配送路线进行实时调整。与此同时,调度中心能够对货车装载情况是否超标与货物实时配送情况进行监控与收集,将这些信息与实时交通情况、天气状况进行结合,通过机器学习方式对车辆调度模型进行建立,对货物实行先进后出,优化车载方案。

(四)保证交通运输能够安全进行

随着应急救援系统的逐渐完善,交通运输安全性能不断提高。大数据的预测能力与实时性能够主动对交通系统中事故进行预警,实现事故发生概率的预测或者能够在事故发生时及时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例如,在国外某个运输部使用与云计算分析方式对大数据进行处理,能够对道路状况、天气情况进行分析与了解,在极端天气情况能够有效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加强大数据技术在交通中运用,在保证出行满意度的基础上保证物流配送能够稳定与安全进行。在运输一些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化学品、易爆品时能够对驾驶员、运输车辆、货物、道路情况进行多角度全景监控,显著提高运输安全性,当可能出现危险事件时发出主动预警。

四、结语

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能够有效拓宽问题解决途径,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但是,在应用大数据时需要对人、物的个性需求加强重视,在路径得到优化、调度更加智能的基础上,对居民真正需求进行挖掘,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公交线路规划设计目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总结:一方面是规划设计要努力吸引乘客,确保公交运行效率,降低营运成本,从而较少公交体统耗费,提升公交公司效益。另一方面是优化城市人们出行,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实现人们出行、交通布局和城市主体运行的统一,进而实现社会效益。

1.2设计原则

在规划设计大城市公交线路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再加上城市公交线路网整体构成复杂,因此要保证线路规划设计达到最优效果具有一定难度。尽管如此,在进行公交线路规划设计时,仍要遵循以下原则以保证公交线路开创目的。

①线路规划设计要尽可能与城市居民流动走向相统一。

②线路规划设计要主要考虑沿线居民日常出行需求,如上班、上学等,同时兼顾其它。

③进行新开线路规划设计时尽量避免调整原有公交线路,避免发生串联影响。

④线路设计应尽量让公交线路网络上的点、线分局均匀,防止空白区出现。

⑤注重与其它公交线路的衔接。

2公交线路规划设计方法

在进行公交线路规划时除从公交系统收益目标之外还需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目标。公交线路规划设计合理一方面能减少城市拥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降低乘客出行疲劳,促进社会财富创造。

2.1公交换乘枢纽选址

公交换乘枢纽是紧密联系城市各区域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决定乘客出行方便与否的关键因素。具体选址方法如下:

①按区域将城市划分,划分手段主要依据城区联系度。

②在每个划分区域边界选择一些可以当作换乘枢纽的地点,将这些地点设为Φf1,看成可行性地址集。

③分配公交OD量。这一环节中的分配工作主要作用在不同区域内的小区之间,可以采用短路径分配法来进行分配。同时在分配过程中,划出各区域边界上人数流动大地址集,将其设为Φf2。

④令Φ=Φf1Φf2,则Φ就是设计中公交换乘枢纽所选定可以用来建址的集合。

⑤将上述OD分布量应用到其它枢纽上,尽量选择离建址地区近的地段。例如:两个区域间中有换乘枢纽γ,两个小区A和B分别在这两个区域内,则AB间的公交OD量就转到了A与γ和B与γ之间。

2.2公交路线规划

城市公交路线构成公交线网,目前对城市公交线网的规划主要采用逐条布线和全网最优两种方法,这两种规划方法其目的都在于保证公交客流量最大,缩短乘客出行时间,主要体现在直达乘客量最多。其中,逐条布线法是根据一些指标在多个可供选择的规划线路中逐条选择出最适合的线路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线路设计并在此基础之上将多条路线进行叠加,最终构成公交线网是一种简单、可行的线路规划方式。实际规划过程中,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寻找一种全新的优化方法。在确定好公交换乘枢纽之后,大量乘客会在这些换乘枢纽集中,这使得城市中区域内部换乘失色不少。基于此,在进行公交线路规划的目标应定在让整体公交线路网效率最高,即直达乘客总数最多。受线长约束,公交线路运行效率可以说在意义上同直达乘客数所表达的是相统一的。

3BRT线路规划设计

3.1基本原则

BRT线路即快速公交线路,它的建设同城市发展关系密切,因为城市繁荣会促进城市人口出行,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城市BRT路线建设。在城市中规划BRT线路需遵循以下几点:

①整体性原则。在进行BRT线路规划设计时,要明确BRT线路同专属车辆、车道间的关系,它们是共同有机体下的多个密切联系的环节,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除了应用规划理论、方法外还应考虑这些因素。

②协调合理原则。这一点主要是指规划设计BRT路线时需要考虑它同常规公交线路间的联系性,在考虑线路独立的同时还应在大范围内考虑到乘客换乘等其它因素。

③可持续性原则。规划设计BRT线路需要注意环境保护,重视可持续发展尽量避开生态区,同时降低线路给居民带来的干扰。

3.2规划设计流程

进行BRT线路规划设计时首先需要掌握其理论基础及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之上对城市中现有的BRT路线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和学习,从中则优戏曲。

3.3BRT线路规划设计方法

BRT线路规划是一项比较复杂工作,涉及到许多方面的优化和组合,具有非线性。此外,由于线路设计同乘客数量间是一种制衡关系,当新的交通路线投入运行后,自然便会有部分乘客使用这条交通线路,而这种客流变化又会对公交线路产生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划模型来进行BRT线路规划设计。规划设计BRT线路的出发点是在运营单位获利的基础之上保证出行者方便,从而优化城市交通系统。因此规划设计要在尽量降低乘客花费、公交公司成本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增加客流,从而增加收益。其中乘客花费主要包括两点:车费及出行时间,乘客会根据车票价格及出行时间来选择自己的出行方式。此外,公交公司获益量同客流量关系程正相关。依据上述这些,我们便可以得出一个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上层规划函数与实际相结合,一方面能减少乘客出行费用,一方面还能降低营运成本,使公交系统获益。

篇(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169-03

城市建设离不开城市交通的建设,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交通的合理规划。城市的交通规划就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前期的规划以及规划执行程度,会严重影响到其后期的成长。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省会城市,是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长久举办地,对东南亚各国发挥着中国前沿城市的开放作用。因此,合理的交通规划以及舒适便捷的交通网络对于南宁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

一、南宁的城市交通规划现状

《南宁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于2008年11月通过评审,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未来南宁交通发展的方向,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小汽车适度发展的多种交通方式并存”的交通发展模式,“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以常规公交系统为主体”引导公交稳步发展。截至2012年底,南宁全市面积为22112平方公里,全市人口为713.50万人,人口密度为323人/km2,在西部省会城市中,人口规模居于前列。

(一)公共汽车现状

根据《2012年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分析来看,南宁市目前拥有公交营运线路为146条,公交运营线路总长2548千米,公交营运车辆2784台,全年客运量5.82亿人次,南宁公交出行分担率仅为18.68%,远低于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创建要求的45%的公交出行分担率标准。

(二)轨道交通现状

目前南宁市规划有6条轨道线路,其中正在开展的南宁轨道交通项目为东西向1号线工程及南北向2号线工程,两线构成轨道交通线网的“十”字骨架。1号线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线规划中的骨干线路,覆盖了南宁市中心城区东西方向的主要客流走廊,加强了东西方向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机动车量现状

民用车辆总量在2010―2012年数量分别为133.31、144.96、154.32万辆,增长率为8.7%和6.5%,民用车辆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其中私人汽车的数量分别为29.27、38.38、47.67万辆,增长率为31%和24%,私人汽车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一方面反映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人们对私人汽车需求量增大。

南宁的轨道交通发展,不仅会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方便人们出行,同时也标志着南宁的公共交通体系更加完善与便捷。但是就现在南宁的交通现状来看,交通拥堵仍然是令人头疼的问题,上下班高峰期一小堵,节假日及重大活动(如中国东盟博览会)一大堵,堵车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指数。我们在项目开展期间就几个经常堵车的路段:民族古城路口、民族园湖路口、朝阳路、大学东路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引发堵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行人出行安全文明意识不高。以大学东路为例,该区域位于广西大学正门前,学生人流量大,商贩较多,且周围的地铁一号线正在封闭施工。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行人和电单车主为图一时的方便乱闯红绿灯,导致交通混乱。尤其是到了上下班时间,各种车辆混杂,堵塞的时间更长。这些人为的不文明交通行为使南宁市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更加突出。

2.路网改造施工。南宁本是一座古城,和全国各地其他城市一样,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路网的改造建设。道路面积从2010年的3204.7万平方米、2011年的3293.5万平方米增至2012年的3334.38万平方米,增长率分别为2.8%和1.2%。同时,轨道交通、地下人防工程、快速环路立交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施工,加剧了市区道路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状况。以朝阳路为例,朝阳路段的市中心修建地铁,原有道路暂时不能利用,途径的公交线路改由其他路径绕道市中心,由于施工占据很大地块,剩下的狭小道路由人流和机动车共同利用,在人少时还可以正常运行,人多时,就乱成一锅粥了,有时候甚至是几步的路程就可以到达的地方,在车上都要呆上半个小时。这种状况短期内仍将持续。

3.南宁市区人口数量稳步增长,电单车需求量增大。根据南宁统计局官方网站提供数据,南宁市区人口在2010年由270.74万人增加至2011年272.82万人,到2012年底人口总数为274.55万人,三年内人口增长3.81万人。从中可以分析出,随着南宁经济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南宁谋求发展,市区人口数量显著增加。此时,电单车以灵活、便捷的优点,受到大家的喜欢,成为大众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在许多公交车过不去的地方,电单车就可以轻松在里面穿行,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无数的电单车把路边的空隙堵死,所有的车辆又都成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堵车长龙由此产生了。

4.公交整体服务水平仍然有待提高。2012年3月南宁市人民政府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意见中提到,要“将公共交通专用(优先)道路网路作为城市道路建设的重点内容”;“以公共交通优先为原则,对具备公交车辆通行条件的部分拥堵或限制机动车流量的道路、桥梁,可设为除公交车辆外其他车辆禁行区域”。此举促进了南宁市的公共交通的较快发展,新开辟的五条公交专用车道:友爱北路、朝阳路、大学路、星光大道、五象大道,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的拥挤。但是在实际交通中,私家车停靠公交车站接人,的士停靠公交车站揽客等现象,令公交优先的政策实施下来仍具有阻碍。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公交车的快速性、准点性得不到保证,换乘不方便,导致人们出行更青睐于私家车和电单车,交通矛盾便更加突出了。

二、借鉴国外成熟交通规划理念

纵观国内外主要大城市如柏林、巴黎、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都有比较成熟与完善的交通系统。而国内如北京、深圳、香港、武汉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交通拥堵的困境。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成熟的规划理念都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1.城市公共交通立体化规划。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也曾忍受过由于经济增长带来的交通拥挤。但是通过施行一系列政策,控制私家车的增长,转移交通需求,这些国家的交通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其中尤其以亚洲的东京及欧洲的伦敦值得借鉴。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首都东京总面积2155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178万人,人口密度为5466人/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在这种人多地少的客观情况下,经济高速发展,私家车数量显著增加,交通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运转。东京为适应城市需求,对轨道交通规划实行立体化处理――纵向发展交通路线,这对于减轻路面交通压力、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发展方式对于发展中被交通问题阻碍的南宁具有可用的参考价值。南宁的主干道路由于历史的原因,不能完全达到标准的道路宽度,但是激增的车辆必须要有路径为之服务。立交桥作为一种处理交通流量较大的十字路口道路方式,应该可以在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被适度发展,来分流部分车流量,缓解地面交通压力。

而在伦敦,立体化城市交通体系对于这座国际化大城市起到了核心作用。在伦敦,地铁线路像蜘蛛网一样贯穿城市的四个方向,人们也习惯于地铁出行,每天使用地铁出行的人数达到300万人。与此同时24小时工作的地面交通――公共汽车也为市民出行带来便捷。地铁、公共汽车和火车组成的铁三角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说伦敦的立体化交通规划对于人们的交通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南宁,公共交通需寻求转变,引导人们乐意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就必须解决公共交通的换乘问题及服务质量问题。目前南宁的地铁和地面公交正在逐步改善中,六条地铁线路的规划,从本质上会极大改善交通的拥堵。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南宁现有的公交站点和规划中的地铁站点相隔并不很远,重复的站点规划,不一定会有效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反而会因为过大的分散客流量,导致公共交通系统达不到预期的运营效率。考虑到地铁运行速率较快的特点,我们提出以下设想:(1)以路面公共交通为辅,轨道交通为主的发展模式,逐步减少一部分现有公交站点,且站点规划应尽量避免与地铁站点的重复,同时公交路线的设置应该定位在解决城市重要区域的连接问题上,如将地面的部分交通流从人口密集区转移到地铁站、火车站、长途公共汽车站等,使各类交通工具形成高效的运输网络。(2)地铁线路的站点之间路线适度拉长,站点应主要设置在人流量密集的地区如商业中心朝阳广场、学生密集区大学东路等,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2.注重低碳环保。2012年6月,主题为“宜居、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山清水秀的桂林召开。15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通过学术研讨,寻求应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各类挑战的策略,充分显示了国内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城市交通作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环节,碳排放量居各类行业的前列。因此低碳环保的交通规划理念应该得到重视,并在实际中有突出体现。早在2003年英国政府曾发表了《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交通”,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低碳交通指的是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交通运行机制。与此同时德国巴黎建立的绿色交通系统结构:轨道交通、公共汽车、自行车和步行,响应了这一发展模式,该城市倡导的可持续交通理念也得到了市民的认可。德国制定了一系列主导措施,使公共交通比私人汽车更具有吸引性。这些措施包括优先发展轨道交通、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相配合、建立城市步行街、合理使用汽车等。德国城市低碳环保的交通策略启示我们,城市交通应该是多种交通方式相协调,全面合作的发展模式。南宁以绿城著称,也积极在践行低碳环保的理念,在2013年9月22日,中国的“无车日”里一次性投放了100辆天燃气公交车,充分显示了对环境保护的认可。

3.应用智能系统进行管理。现代城市交通管理的发展方向逐步向智能交通系统(ITS)转变。智能化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有效集成并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除了大众比较熟悉的电子警察、交通灯信号控制等方面外,还包括城市道路的交通数据采集和处理、交通视频监控、闯红灯监控、交通诱导、中心决策指挥等多个方面内容,具有准确性高、效率高、服务性便捷的特点。另外,通过科技手段向驾驶员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和拥挤、事故状况,能及时分散交通在空间上的需求。德国柏林的地铁控制中心,使用了基于数据库的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在获得列车运行的各种参数的同时,可以控制安装在不同部位的摄像头、显示牌及广播系统。一次性投入成本虽高但便捷的系统节约了巨大的人力成本,还为高效运转的交通运输提供了技术保障。对于南宁现行交通状况而言,地铁的智能系统暂时还不能实现,但是对于利用公交出行的大众而言,建立公交电子倒乘系统却是当务之急。当前公交出行虽然普遍,但是各项服务质量和发达省会城市相比仍然有待提高。电子倒乘系统提供了发车间隔时间、运行时间等实时参数,为人们出行提供明确的出行方案,节约了等车的时间,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公交出行需求。

三、关于南宁市交通治堵的研究设想

基于上述问题的出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从交通拥堵的源头来进行分析,即交通的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研究解决交通拥堵办法。

交通拥堵是世界性难题,而国外成熟的交通规划理念通过在实践中被认为是有效地解决了交通拥堵的难题。它们的发展都遵循如下程序:大规模建设道路基础设施―发展轨道交通―采取经济措施引导交通需求―回归自行车、步行。我们从南宁当前的实际出发,结合先进的规划理念,认为南宁现阶段治堵的策略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转变交通需求。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南宁市电动车数量已接近100万辆,呈现井喷式增长。在南宁,电动车出行成为大众的重要工具。但理想的出行方式应该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为主,不仅污染小,同时也节约能源。那么转变的方式就应该从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出发,让人们认可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习惯于公共交通出行。

以南宁市西乡塘区为例,大学生群体集中,在校期间能更好地通过宣传教育,改变自己的出行需求,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家人。首先从公交站点来说,相思湖高校新区正在逐步建设中,但途径的公交站点偏少,如广西财经学院相思湖校区站点,途径该站的仅有804、204和805公共汽车。其中前面两站是从市中心朝阳广场开来,后一站是通往西乡塘客运站。从大学生们的作息时间来看,周末是在校学生出行的高峰期,经过一周的学习,利用周末的时间逛街购物、游玩是大家的首选。而公共交通网络还不够发达,大学们出行拥挤成堆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解决这个供需不太平衡、结合公交网络还不发达与学生出行需求的实际,我们通过研究调查,提出如下解决措施:所在地学校与政府建立合作的关系,学校通过举行一系列活动鼓励提倡学生骑自行车出门;政府投入一定的费用,在公交站点设立自行车租赁服务,以刷卡的方式进行租借,价格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确定。通过双管齐下,激励学生利用自行车进行活动。其次,设立完善的自行车租赁服务对于周围居民而言同样适用。一般公交站点的设置是以居民平均步行10~15分钟为宜,而通过设立完善的自行车租赁服务能缩短到达站点的距离,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再次,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例如可以在公交车上设置wifi,运用智能化交通系统,提高准点率等等。最后,运用经济杠杆对私家车的增长提供制约。如:规划停车泊位的收费、对私家车持有者收取环境保护费等等。

2.改善交通供给。在南宁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会发现,路是越修越宽了,但是交通却越来越堵了。这其中除了与人们的出行需求有关外,还与交通的供给状况有关。根据2012年《南宁综合交通报告》显示公交车辆营运里程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这与政府积极推行“公交优先”政策刚好相左。但是另一组公交车保有量的数据则显示稳步增长,2010―2012年公交车保有量分别为3170标台、3262标台、3560标台,增长率分别为2.9%和9.1%。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强调供应的不足。这其中的矛盾仍然主要是由道路拥堵引发的运营效率低下有关。如前所述,南宁市已经有五条公交车专用道路,但是实施过程中仍有阻碍。改善交通供给状况就包括切实保证公交专用道路的运用效果。实施方法可以包括公交专用道全程设立电子照相设备,对于抢占车道者实施一定的罚款制度;加强人员管理,不定期在道路进行巡查等等。

改善城市路网密度。路网密度决定一个城市的交通效率。而现在南宁的交通供给过分集中在快速路、主干路、轻轨等高投资的交通设施上,忽略了城市路网的规划建设以及各种交通运输的衔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的交通通行效率。有分析表明分支道与主干道的比例在5:1及以上是高效合理的路网结构。南宁民族大道作为南宁的核心主干道,承载着重要的交通流量,但是也常常会发生拥堵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出现交通流过大问题时,1000米内的两条主干道之间没有出口来分流过大的交通流,以至于出现持续化的交通拥堵现象。因此,可以从规划改善主干道及相应配套支路来应对交通拥堵的状况。

[基金项目:2013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关于南宁市交通需求管理的分析”(201311548008)。指导教师:秦艳]

参考文献:

[1] 2010-2012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南宁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3] 许冬琳.漫游国外,看城市交通规划.人民公交,2012,(6)

篇(5)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116-02

一、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城市人文关怀觉醒

(一)女性主义与城市人文关怀的内在联系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类在现代社会中重新发现人的自身价值、领悟城市发展的真谛、树立人文精神、探寻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过程。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妇女问题、发展问题是城市规划设计中面临的三大难题,而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历史遗留问题与新出现的问题累积效应加剧,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交通路线规划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市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等多样性诉求交织在一起,问题繁复而棘手。女性主义理论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女性主义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各种社会运动之中,女性主义反对在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统治下对女性与自然界的各种压迫,倡导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女性主义从女性的特殊历史地位出发引进了社会公平的内容,主张关注城市群体的多样性,强调规划应当全面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满足妇女、儿童、老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不同需要,为解决城市规划中的种种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二)女性主义对城市人文规划的潜在影响

女性主义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对城市规划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城市生活是一个高自由选择的生活方式,城市作为异质人群的集合地,可以使人的基本素质与精神境界随着生活视野的拓展而不断提高。在此过程中,女性群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女性解放不仅仅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等外部环境的改变,更体现在女性内在意识上、价值观念上突破狭隘的男女二元对立的简单思维模式,在平等的话语环境中进行实践。当代城市规划领域需要这种独立自主、平等和谐的女性规划观,它将有利于城市规划面貌的丰富和饱满,有利于规划师突破性别界限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城市规划品味的多元和提升[1],有利于体现人类自身的理性与情感,即体现完整的人性。女性主义强调城市建设除了应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之外,还要使人们得到一个温馨的环境,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的时候要有的放矢,让市民们感到平等,即城市规划中应注重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与照顾可以促进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融合,并且有利于最终形成和谐的城市环境。

(三)女性主义与城市人文规划的愿景展望

女性主义强调奉献、友爱、互助和进步,女性间特有的交往模式和友谊使得寻求群体认同感、相互认知和自我发现的激情成为可能,从而能够建立一种稳定的感情纽带关系,实现完整的女性精神的表达。现代社会中女性主义理论已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如果能有开放的社会政治环境、民主和谐的体系制度、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完善的行业体系作为支撑,女性智慧和生命体验与城市规划发展的结合是可以实现的。这将使以男权为基础的精英式城市规划向市民化、平民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转变,满足各种不同的社会需要,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为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和化解社会矛盾提供更加广泛的社会力量,促进形形的非营利社会服务与救济机构、各种慈善基金会、志愿者组织、教会、传媒等共同为城市税收、医疗、卫生、居住条件、救济保障、社会服务、劳资关系等出谋划策,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性。

二、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城市人文关怀诉求

(一)安全性诉求

女性主义认为,由于大部分女性在身体上处于弱势,且长期担负着更多的照顾家庭的责任,她们必定更注重与生存相关的空气、饮水、食物、居住环境与家人健康安全之间的关系,希望自己生活的环境能够健康安全地持续下去。因此,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城市安全性诉求尤为强烈。安身才能立命,安居才能乐业,城市安全是城市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是城市规划的原点和归宿,特别是在最近几年我国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安全,对城市建设与发展带来极为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女性主义的安全性诉求为重视与解决城市安全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合理选择城市建筑密度并适当加大建筑间距以构成灾害隔离带,采取设置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城市广场、地下避难空间等方式以形成丰富的公共防灾空间体系等,都是有益的尝试。

(二)公平性诉求

女性主义认为,性别关系表达了家庭和公共领域内的权力关系,性别不平等在城市里体现为获得权力和参与决策的机会不平等。由于长期以来的城市发展一直受到“男性原则”或“男性标准”的影响,忽视了女性的空间存在和空间需求,而女性对城市问题往往更为敏感,更容易感受到城市规划与管理中不够合理、不够人性化的地方,但是由于缺乏适当的途径,使她们的感受无法表达、无法传递给城市管理者[2]。城镇的规划和管理中缺少性别视角,这不仅带来不平等这样的道德问题,而且不能吸收和支持全体市民,尤其是女性群体、弱势群体对城市规划的想法、希望、建议和贡献。城市建设规划上不平等的深刻烙印引发了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公平性诉求。社会公平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因为城市规划实质上是参与规划各利益主体在城市空间资源分配权上的博弈。女性主义提醒我们,城市规划不仅是物质空间规划,更是社会规划,应当构建城市规划公平正义的评价体系。

(三)多元性诉求

女性主义认为,现代城市的主体――城市人不是笼统、抽象的,而是具体、实在的,即是有性别、年龄、种族、阶层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人。城市规划理论家应对城市人群的多样性有深刻的认识,尤其应该关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女性、儿童、老人和伤残者等多元群体脆弱的生存环境。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如何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既处理好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人群的利益与需求,又保持价值观、宗教、习俗、文化等维持城市活力的多元因素的存在,是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题中之意。城市多元性诉求的本质是城市容纳多元化人群多样需求的能力。女性主义的视角可以对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不同人群所需要、重视的多元性诉求有所体察,在制定和完善政策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尊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多元生态文明观念。

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城市人文规划设计

(一)人际往来沟通的去障碍化

女性在城市空间中的艰难处境和交通密切相关,城市的交通组织和交通政策是性别不平等的最直观的体现。私人交通的发展、郊区化以及女性通勤的困难等都在强化男性的家居理想,隔断了女性与公共生活的联系,阻碍了女性的社会交往[3]。比如,城市中心地区商业、服务业中的雇员多以女性为主,而女性的空间移动能力,即其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都低于男性,这无疑加剧了城市女性的交通压力。这样就造成了女性居住在郊区,工作在市中心的现象,那么城市女性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远离市中心,被边缘化,要么疲于奔命。基于公平性诉求,人际往来沟通的去障碍化,是女性主义城市人文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在城市往来沟通去障碍化的过程中,优化公共交通线路组织,保障女性群体、弱势群体的出行安全,注重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建设,突出城市道路安排的人性化和环保倾向,淡化城市功能分区,增强混合社会规划的理念,将办公、居住、商业进行混合布局,是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满足女性群体、弱势全体出行需求的可行方法。

(二)生活居住环境的去冷漠化

安全稳定的生活与良好的教育条件对于家庭中的女性来说,往往是最重要的。基于安全性诉求,女性往往会比男性更多地考虑居住地安全和邻里和睦的问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代表的往往不仅仅是其个体的吁求,而是从整个家庭出发的代表家庭成员整体利益的吁求。基于此点,女性主义生活居住环境去冷漠化的要求对城市社区环境、城市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的改进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城市规划设计通过使户外环境齐全地配置与合理地组织,使居民在日常出行中感到更加方便和舒适,真正地做到住区环境人性化,更广泛功能的提供会为居住区的户外环境带来经久不衰的活力。比如,可免费进入的城市公共环境如社区公园、城市广场、公共绿地正是亲和的人文交流环境的最好体现。毫无疑问,去冷漠化的生活居住环境使得现代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三)城市公共艺术的去工具化

以往的城市文化空间设计,往往鼓吹男性为消费主体。体现在城市公共艺术上,即表现为多注重标准化的规整建造而忽视了风格的多样化,形式的灵活性,城市艺术的情感与个性没能很好表达。为了营造更加亲和的公共艺术景观,提升城市人文意蕴,城市公共艺术的去工具化势在必行。基于多元性诉求,现代设计应当适量体现出女性化趋势,柔软,轻盈,精致,典雅,注重细节,削弱大工业时代的钢硬和冰冷感,变得舒适,可触摸。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编写的《妇女心理学》一书中阐述:“女性对人和内心世界的关注能力和体察能力优于男性……女性的情感不仅细腻,深沉,而且容易移情,具有易感性,因此,更富于同情心,比男性有更多的‘亲社会情感’”。在设计领域中,设计师们越来越重视情感因素的加入和人文理念的关怀,女性主义倡导的自然平等的观念得以体现。比如,欧洲一些城市绿化往往不会刻意雕琢,或追求宏伟的气势、统一的构图,而是自然随性,富有设计师自己的个性与创造活力。绿地、树林、草坪配以情景雕塑、艺术雕塑、喷泉点缀以及其他细微处的独具匠心,使城市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又生机勃勃,城市的文化魅力也因此得以展现。此种经验,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小波.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J].社会科学研究,2006,(6).

[2]黄春晓,顾朝林.基于女性主义的空间透视:一种新的规划理念[J].城市规划,2003,(6).

篇(6)

交通拥堵几乎是世界所有经济发达城市的通病,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了交通不便的问题,许多城市都是通过发展公共交通和优化城市设施来解决最终的问题,其中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有权威专家指出,治理交通拥堵,首先得学习,向一切做得好的城市学习,这是一条捷径。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最好,最经济实惠。拿来了,然后根据自己城市的实践改造提高,为我所用,是上上策。

政策管理,实施治理交通拥堵的法宝

限制私人小汽车拥有量,减少私家汽车使用频率 小汽车、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三者相比较,小汽车运行所需的人均道路面积及停放面积是最高的,因而运行效率最低。

近年来,在国外许多大城市,私人小汽车更多意义上是作为一种休闲娱乐工具而不是作为代步工具,人们出行大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家庭小汽车只是供人们到偏远地区办事或外出旅游时使用。

实施道路收费政策,加强停车管理,重点减少或限制小汽车出行量 当前,世界许多城市都在进行拥挤收费的可行性研究,新加坡、伦敦等城市的拥挤收费方案早已进入实施阶段。

通过向拥挤路段或拥挤区域行驶的汽车收取拥挤费用,抑制交通需求的增长,有效改善交通状况,缓解道路拥堵。

总体而言,大城市比中小城市的限制措施更加严厉,主要是通过政策、价格和交通设施有限供给等手段,重点限制城市中心区和重要区域的小汽车交通量。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注意控制交通流量和出行方式 世界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呈现出“摊大饼”式扩展现象,就业中心与居住地割裂,就业向市中心集中,市区夜间人口减少,郊区居住地则成为“卧城”,致使出行流量庞大,道路交通压力沉重。

为治理交通拥堵,世界不少大城市普遍实行控制交通流量和出行方式的政策,探索建立交通功能与商业功能一体化模式。

减少公务用车,减轻道路交通压力 由于公务用车数量庞大、使用频繁,进一步加剧了道路交通压力,因此一些国家将公务用车纳入交通管理范围,通过采取限制性措施,控制公务车数量,减少公务车使用频率。

纵观这些国家在配备公车的导向上,都坚持了“一要方便工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二要尽量为纳税人节省开支”的原则,并以此做出各项具体规定。如各国都规定,专车只能用于公务,不能用来办私事。配备专车的官员辞职或退休后,立即取消其使用专车的资格。

公交优先,重视发展城市公共系统

国外发达国家在城市“汽车化”进程中,大多经历了“私人汽车膨胀道路拥挤阻塞重视发展公共交通”的发展历程。公共交通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道路交通使用率,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公交优先战略成为由法国率先提出、世界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交通原则。主要做法是:

构建高密度、高覆盖、高水平的公交网 公共交通包括地铁、公交车和轻轨交通等,具有容量大、效率高、费用低、安全性强等特点,最适宜高密度人口的城市采用。

美国、德国、法国等国都非常重视用立法手段规范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对公交管理者、运营者、交通工具使用者做出了司法规范,以确保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巴黎、伦敦、纽约、东京四大城市都在投资上优先考虑发展公共交通项目,加大投资以补贴公共交通的亏损,提高公交运营力。

欧洲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由轨道交通为主的多种交通方式构成,各种方式分工明确,联结紧密,换乘方便,形成了高效率的网络体系。

市郊快速列车是联结中心城市、郊区和卫星城的快速大运量铁路客运系统。

地铁是大城市城区公共交通的骨干系统,主要解决城市内部的客运交通。

现代有轨电车是应用新技术对传统电车进行改造形成的系统,其舒适性及机车性能能够满足现代生活水平的需要,而且建设和运行费用远低于地铁,因此现代有轨电车在欧洲城市中备受关注和青睐,恢复和建设有轨电车在大城市中成为一种热潮。有轨电车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地铁系统的补充和联系,而在中小城市则是城市客运交通的骨干系统。

公共汽车在欧洲城市属于公共交通的支线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在城区轨道交通服务范围以外的地区营运,以及将人员散布的居住区与轨道交通系统联结起来。上述各种交通方式相互补充,形成了高密度、高覆盖、高水平的公交营运网络。

创造条件,实现高效率客流在不同交通方式间的转换 在公共交通网络建设中,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和转换至关重要。

作为限制中心区小汽车交通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停车-换乘”模式在欧洲各城市中的实施均非常成功且效果显著。在轨道交通辐射到的郊区和卫星城的各个站点附近,设有精心设计、与站点衔接良好的停车设施,可引导城市地区的居民在进入城区前进行交通方式转换,这种做法大量削减了小汽车交通总量,减轻了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

伦敦20世纪70年代启动了一项“停车再乘车”计划,即在城镇修建大面积的停车场,鼓励市民将车停放在停车场,然后再乘坐公交车进入城镇。此类场地呈弧形,离镇中心的距离为2-3英里,分别建在城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保证从各个方向进城的车辆都能有地方停车。英国政府在2000年7月制定了一项10年计划,即到2010年再修建100个“停车再乘车”场地。

德国海德堡为了减少入城交通量,城市在郊区配有小汽车-公交的转换系统,使进城者可以先在郊区停车,然后再坐公交车辆到城市中心,从而有效避免小汽车直接进入市中心,加重城市道路的负担。

新加坡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并努力构筑以地铁和轻轨为主线、以公交车和出租车为辅助发达的立体陆路网络。道路沿途设有换乘站,方便公交车之间的换乘;在每个地铁或轻轨车站,均设有较大型的公交车转换站,使得公交车与地铁或轻轨之间的换乘也非常方便。居民区的车站,均有遮阳棚通往组屋区,使乘客免受日晒雨淋之苦。

为了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公共交通,新加坡政府特意在地铁站附近建有大型购物商场、电影院、小吃中心和夜市摊位等,颇受人们欢迎。新加坡出租车费低廉,为仅次于公共汽车的重要交通方式。为及时有效、迅速准确地匹配车辆与乘客,减少空驶率,几家大型出租车公司采用自动调度系统,为消费者提供定时预订出租车、定点接送等服务,促进实现出租车与其他公共交通工具间的转换。

采取有效政策措施,确保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由于建立了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纽约成为没有私人汽车也能生活得不错的城市。

纽约大都会地区公交局负责大纽约地区的公共交通,是一个拥有4.7万名雇员、20多个主要部门的庞大机构。在纽约市的5个城区内,有26条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243条公交车线路有12693个遍及全市各地的车站。许多地铁和公交线路都是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开通。2005年,纽约地铁日平均客流量为470万人次,年平均客流量达14.4亿人次,地铁客流量在世界居第4位,仅次于东京、莫斯科和首尔。为避开拥挤的交通和昂贵的停车费用,在曼哈顿中央商业区工作的人,有五分之四选择公共交通作为自己的主要出行手段。

为了从资金上保证公交优先政策,并明确资金使用和分配权限,德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乡镇社区交通资助法和区域化法,推动了公交建设的良性发展。德国公共交通业每年出车近100亿辆次,有大约86%的德国家庭出行时选择使用公交工具。德国公交业共有8000家企业,从业人数高达25万人。

多年来,日本东京一直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系统,市民出行大都选择轨道公共交通。东京交通圈涉及的一都三县,面积1.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200多万人,东京大都市圈现有280多公里地铁线,铁路近3000公里。轨道交通系统每天运送旅客2000多万人次,承担了东京全部客运量的86%。在早高峰时的市中心区,有91%的人乘坐轨道交通工具,而乘坐小汽车的仅为6%。日本轨道交通不仅分布面广而且出口数量多,如东京一些大地铁站出口多达几十个,许多出口直接通向当地的著名设施、大型企业或政府部门,提升了轨道交通的吸引力。

强调公共交通优先已成为不少国家城市发展的主要政策导向,不仅将城市规划、住宅、交通作为一体统筹解决交通问题,而且在道路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措施上得到充分体现,如设置公交优先的专用道和信号灯。法国巴黎和巴西一些城市中心的主要干道,都有只允许公交车和出租车行驶的专用道,还有一些线路在特定的时段也只允许公交车使用。在伦敦,公交车优先线路占全线路的85%,另辟有“红线”优先路线,只供公共汽车使用,严禁其他车辆使用。

创造条件,积极倡导“绿色出行”

搞好宣传教育活动,使“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 欧洲交通周活动已历时5年,2005年为第四届。举办欧洲交通周活动的目的是宣传可持续城市交通战略,倡导步行、骑自行车以及公共交通等绿色交通理念,减少小汽车对城市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欧洲有1250个城市签署宣言,参与欧洲交通周活动。活动的重点:

一是公共交通。在交通周期间提供免费乘车或优惠乘车服务,公交车上或公交站台提供免费早餐,鼓励“公交+自行车+步行”的出行方式,增加公交车发车密度,减少发车间隔。

二是自行车。城市中提供自行车专用道路网体系及停放场地设施。

三是步行道。提供四通八达的绿色林荫步行道系统。

四是小汽车。制定鼓励使用清洁能源、鼓励公司开集体班车、举办节油驾驶培训班、限制城市中心区停车等政策;

五是交通需求管理。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倡导电视、电话网络工作方法,进行多种出行方式的宣传,制定机动车管理规划等。

六是商业服务设施。在公交站点和交通沿线规划建设商业、服务业设施和停车场站等设施。

七是换乘枢纽。合理组合各种出行方式,整合公交线路,减少市民出行时间和费用,提高公交覆盖率和通达性。

八是交通与健康。提供免费体检,鼓励成立步行者和自行车代步者的社团组织,提供城市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信息。

九是建立步行区。鼓励在城市中心地段设立车辆禁行的步行区。

十是划定限速区。在城市中心划定车速不得超过时速30公里的区域。

采取相应措施,为实践“绿色出行”创造条件 在城市中心区公交发达、商业繁华的地区开辟“交通绿岛”是近年来欧洲许多城市流行并取得成功的一种做法。

步行区最初的设计理念是打断小汽车穿越中心区的交通路线,避免人员、小汽车交通在中心区堆积。步行区(有些步行区允许公交进入)的设立不仅在疏导交通上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以及城市环境与景观效果的改善。巴黎、慕尼黑和苏黎世的步行区均已成为城市中最精彩、最有吸引力的亮点。

自2000年以来,丹麦环境保护部和交通部联手发起“绿色出行周”活动,每年9月下旬举办,每次活动围绕“绿色环保”设有不同的主题。丹麦人在“绿色出行周”中把自行车活动推向了,他们别出心裁地推出了上下班自行车、火车站自行车和公司自行车等方案。这些方案实际上都是原有的市中心自行车服务的扩展和延续。

“绿色出行周”中开展的活动把这项主要针对旅游者的服务进一步推广到了公司、企业、政府机构,以及公交汽车站和火车站,使人们在上下班或外出办事时都可以不花一分钱随时随地骑上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