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企业将面临外币贷款中的汇率风险。通过借鉴国外企业外债风险管理中科学而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结合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以及企业的实际状况,建立健全外币贷款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有三十年,根据积极、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的方针政策,截至2006年底,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854亿美元。
我国外债主要是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提供的贷款。这部分资金具有贷款期限长、贷款利率低等优点,深受企业的欢迎。在实际运作中,该部分外债真正承贷及还贷的主体是国内企业。一旦企业出现偿债能力的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将其转嫁给国内金融机构和国家财政,从而影响国家总体外债安全。
如北京奥林匹克饭店、中德合资武汉长江啤酒有限公司等均是因本币大幅贬值造成企业无力偿还债务而倒闭的。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外币贷款的风险管理认识程度不够,对汇率风险的规避意识淡薄,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极不成熟,急切需要外债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指导与实务方面的经验。
二、现状考察
外债风险不仅从宏观上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和信用,而且从微观上影响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目前,我国外币贷款使用企业已经开始关注风险管理问题,并着手使用一些基本的衍生工具来管理外汇贷款风险。然而在实际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债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重筹资,轻还贷”和“圈钱”思想盛行;国有企业体制性缺陷造成管理者缺少长远的规划或者具体操作的随意性;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不能准确把握汇率和利率市场变动情况、熟知各种金融工具应用的专业人才;缺乏合理的外债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和相应的风险管理工具等等。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金融系统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改革一年后,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从8.27元人民币/美元上涨至接近8元人民币/美元,年变动幅度达到3.3%。
由于人民币兑换美元、欧元及日元等主要货币每年都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汇率风险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外币贷款过程中值得高度重视的一个风险来源。
三、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企业经营收入货币与外债债务偿还支出货币的币种不匹配,在外债债务未清偿前,因汇率变动而产生偿债成本增加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收入货币贬值或支出货币升值导致借用外债单位的偿债成本上升。
目前我国企业外债汇率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使得人民币汇率的波幅趋大趋频,整体汇率风险增加。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直接后果就是较大幅度的升值。至2008年1月3日,人民币汇率已经达到7.27元人民币兑1美元,升值幅度达到12%。
同时,市场化后的人民币汇率更容易受到国际、国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波动的频率、幅度将进一步扩大,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从而使外债债务的整体汇率风险有所加大。
其二,日元和欧元债务潜在风险大。日元和欧元一直是汇率波动较频,波幅较大的币种,欧元从2002年至2006年7月,兑换美元波幅达到60%以上。如果持有这两种货币债务的单位而不对其日元和欧元债务进行风险管理,未来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很大,并有可能超出债务单位所能承受范围,导致偿债危机,严重的将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相对于固定汇率制度而言,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波动幅度要大得多,因此对外币贷款企业带来的风险也增加了许多。而目前外汇市场汇率波动的特点是汇率走向更加无序化,影响汇率变动的短期因素更加令人难以捉摸,凸显汇率风险管理的日益重要。
汇率风险一般包括本币、外币和时间三个因素。在企业偿还外币贷款过程中,均需要以本币兑换成所需偿还的外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本息的偿还。在这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本币与外币的兑换比例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发生汇率风险。
外币贷款的时间结构对汇率风险的大小具有直接影响。时间越长,则在此期间汇率波动的可能性就越大,汇率风险相对就越小;时间越短,在此期间内汇率波动的可能性就越小,汇率风险相对就越小。我国企业在外币贷款偿还过程中,由于产生收益的是人民币,而需要偿还的贷款都为日元、美元、欧元等外币,因此,这是一种典型的“货币错配现象”,收益与债务的不匹配给外汇贷款债务人平添了一层汇率风险。
根据外汇风险的作用对象及表现形式,通常将汇率风险分为交易风险、经济风险、折算风险及国家风险。
将汇率风险进行分类,有利于确定风险管理应采用的最有效的方法。
对使用外币贷款的企业而言,其还债过程中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是具有双面性的。由于汇率未来变动的方向、时间以及规模的不确定性,汇率的波动既可能减小企业的偿债成本,也可能增加企业的偿债成本,使企业遭受损失。如果汇率的波动方向是不利的,企业的收入货币本币相对于所借外币贬值,则企业的外币借款成本上升,企业遭遇损失。反之,如果汇率的波动方向是有利的,企业的收入货币本币相对于所借外币升值,则企业的外币借款成本下降,企业获利。
四、风险计量
准确度量外债项目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是企业管理层进行风险决策的必要前提。企业在进行外汇债务风险计量时可采用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敏感性分析和在险价值四种常用的方法。通过该四种计量方式计算,一般可以满足企业财务从不同角度和侧重对风险的认识和分析。
(一)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是当市场风险监控人员预测会发生影响市场的重大事件时,就多个风险因素建立较为全面的模拟环境,应用于当前的头寸,以测算可能发生的盈亏的一种风险管理手段。在外债风险管理中,企业根据专业金融机构对汇率和利率走势的分析判断,分析企业外债风险。
情景分析为管理层更好地应付市场变化提供了有利的信息,是一种策略分析技术,可用来评估在发生各种不同事件的情形下,对企业外债的影响。
进行情景分析的关键首先在于对情景的合理设定;其次是对设定情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及由此对事态在给定时间内可能发展的严重程度和投资组合因此而可能遭受的损失进行合理的预测;最后得出情景分析报告。
情景分析方法简单、直观,但存在对汇率和利率走势分析主观判断的成分较大的问题。
(二)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指将整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置于某一特定的极端市场情况之下测定债务风险程度的一种方法。
在压力测试中,由测试者主观决定其测试的市场变量及其变动幅度,变量变化的幅度可以被确定为任意的大小,而且测试者一旦确定了测试变量,就假设了测试变量与市场其他变量的相关性为零,不用再担心测试变量与其他市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它不需要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需要复杂的数学计算,所以比较适合债务风险的定性认识和一般流。
压力测试可以模拟市场任何因素的变动幅度,从而计算出企业外债的极限风险。
压力测试理论上并不复杂,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市场变量相关性和测试变量的选择问题。压力测试的一个重要假设是所选测试变量与市场其他变量的相关性为零。因此,变量的选择要考虑其是否真正独立于其它变量,是否有必要将一组变量作为测试变量,或进行二维联合测试。
其次需要对分析的前提条件重新确认。进行压力测试,某一或某些市场因素的异常或极端的变化可能会使得风险分析的前提条件发生变化。某种在正常市场状态下有效运行的基本模型,在市场危机时可能也会失效。
每次压力测试只能说明事件的影响程度,却并不能说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与情景分析相比,压力测试只是对组合短期风险状况的一种衡量,可以说只是风险管理中一种战术性的方法,而情景分析则注重比较全面和长远的投资环境的变化,因而可以说是一种战略性的风险管理方法。
(三)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指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单个市场风险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对外债偿还成本造成的影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敏感性分析首先需要风险管理者确定影响企业外债成本的主要变量;然后通过计算显示债务成本对各变量的敏感性。对于不同敏感程度的因素,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
敏感性分析计算简单且便于理解,在市场风险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分析的局限性在于它只能判断出外债偿还成本对风险因素的敏感程度,但不能反映不确定因素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以及在各种可能情况下对偿还成本的影响程度。因此,在使用敏感性分析时要注意其适用范围,实务分析中一般结合VaR进行分析。
(四)在险价值(Value at Risk)
在险价值就是在一定的持有期和一定的置信区间内,一个投资组合最大的潜在损失是多少。VaR是一种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来评价风险的方法,它可以使投资人既知道潜在损失的金额,又知道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VaR风险衡量方法适用面较广,适用于综合衡量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在内的各种市场风险。
在企业外债风险计算中多用历史交易资料模拟法,即根据历史的统计数据,计算出未来可能的汇率和利率分布,从而进一步计算债务风险暴露在一定概率范围内发生的最大损失。
历史模拟法是一种非参数方法,可以有效处理非对称和后尾问题,诸如非线性、市场大幅波动等情况,以便捕捉各种风险。但是,该方法计算出的VaR波动性较大,存在严重滞后而导致VaR的高估等风险。
虽然风险值评估法是公认的风险管理有效的计量工具,但也存在若干局限,主要体现在:
首先,该方法不能涵盖价格剧烈波动等突发性小概率事件,无法应对市场出现的极端情况,但往往正是这些事件给银行的安全造成最大的威胁。
其次,存在头寸规模的影响问题。在外债项目的VaR计算过程中,没有考虑头寸规模或大小对市场汇率和利率的报价的影响。但是实际情况中,不同规模的头寸在交易时价格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债权方可利用VaR模型进行风险测算和规避。而对于获取外币贷款的债务方,也可利用相关计量测试,分析该项目的风险得失,更为今后的财务策划提供实用的借鉴经验。
总体而言,各种风险计量的方法受到自身的条件影响,其应用范围、场合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情景分析从更广泛的视野,更长远的时间范围来考察金融机构或投资组合的风险问题。这种具有战略高度的分析可以弥补VaR和压力测试只注重短期情况分析的不足。因此,情景分析应与VaR和压力测试结合起来,使得风险管理更加完善。
当单个模型的分析方法种类较多时,不同分析方法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如在险价值分析中,可以采用历史分析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等手段进行分析,得到不同的结果。究竟采用何种手段,该种手段风险分析的方法是否正确都是较难确定的问题。
五、结束语
由于我国对外币贷款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较晚,相应的管理体系不成熟、不健全。企业普遍存在金融风险管理的防范意识薄弱,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人才等问题。而在实际经营中,尤其在铁路、公路的外币贷款建设中,有些必须是通过将盈利所得的人民币兑换成相应的外币(美元、日元、欧元等),然后进行外债的偿还。在还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外币贷款的价值会因为相应货币汇率的波动而变化。因此,利用何种工具对面临的风险进行计量是企业经营中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通过对企业外币贷款的汇率风险的分析,笔者选择了四种风险计量方法,对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进行测算,为企业外币贷款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在具体实践中,笔者建议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衡量企业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选择相应的风险规避方式和手段,以更好地面对企业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企业将面临外币贷款中的汇率风险。通过借鉴国外企业外债风险管理中科学而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结合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以及企业的实际状况,建立健全外币贷款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有三十年,根据积极、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的方针政策,截至2006年底,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854亿美元。
我国外债主要是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提供的贷款。这部分资金具有贷款期限长、贷款利率低等优点,深受企业的欢迎。在实际运作中,该部分外债真正承贷及还贷的主体是国内企业。一旦企业出现偿债能力的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将其转嫁给国内金融机构和国家财政,从而影响国家总体外债安全。
如北京奥林匹克饭店、中德合资武汉长江啤酒有限公司等均是因本币大幅贬值造成企业无力偿还债务而倒闭的。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外币贷款的风险管理认识程度不够,对汇率风险的规避意识淡薄,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极不成熟,急切需要外债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指导与实务方面的经验。
二、现状考察
外债风险不仅从宏观上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和信用,而且从微观上影响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目前,我国外币贷款使用企业已经开始关注风险管理问题,并着手使用一些基本的衍生工具来管理外汇贷款风险。然而在实际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债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重筹资,轻还贷”和“圈钱”思想盛行;国有企业体制性缺陷造成管理者缺少长远的规划或者具体操作的随意性;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不能准确把握汇率和利率市场变动情况、熟知各种金融工具应用的专业人才;缺乏合理的外债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和相应的风险管理工具等等。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金融系统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改革一年后,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从8.27元人民币/美元上涨至接近8元人民币/美元,年变动幅度达到3.3%。
由于人民币兑换美元、欧元及日元等主要货币每年都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汇率风险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外币贷款过程中值得高度重视的一个风险来源。
三、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企业经营收入货币与外债债务偿还支出货币的币种不匹配,在外债债务未清偿前,因汇率变动而产生偿债成本增加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收入货币贬值或支出货币升值导致借用外债单位的偿债成本上升。
目前我国企业外债汇率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使得人民币汇率的波幅趋大趋频,整体汇率风险增加。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直接后果就是较大幅度的升值。至2008年1月3日,人民币汇率已经达到7.27元人民币兑1美元,升值幅度达到12%。
同时,市场化后的人民币汇率更容易受到国际、国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波动的频率、幅度将进一步扩大,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从而使外债债务的整体汇率风险有所加大。
其二,日元和欧元债务潜在风险大。日元和欧元一直是汇率波动较频,波幅较大的币种,欧元从2002年至2006年7月,兑换美元波幅达到60%以上。如果持有这两种货币债务的单位而不对其日元和欧元债务进行风险管理,未来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很大,并有可能超出债务单位所能承受范围,导致偿债危机,严重的将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相对于固定汇率制度而言,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波动幅度要大得多,因此对外币贷款企业带来的风险也增加了许多。而目前外汇市场汇率波动的特点是汇率走向更加无序化,影响汇率变动的短期因素更加令人难以捉摸,凸显汇率风险管理的日益重要。
汇率风险一般包括本币、外币和时间三个因素。在企业偿还外币贷款过程中,均需要以本币兑换成所需偿还的外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本息的偿还。在这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本币与外币的兑换比例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发生汇率风险。
外币贷款的时间结构对汇率风险的大小具有直接影响。时间越长,则在此期间汇率波动的可能性就越大,汇率风险相对就越小;时间越短,在此期间内汇率波动的可能性就越小,汇率风险相对就越小。我国企业在外币贷款偿还过程中,由于产生收益的是人民币,而需要偿还的贷款都为日元、美元、欧元等外币,因此,这是一种典型的“货币错配现象”,收益与债务的不匹配给外汇贷款债务人平添了一层汇率风险。
根据外汇风险的作用对象及表现形式,通常将汇率风险分为交易风险、经济风险、折算风险及国家风险。
将汇率风险进行分类,有利于确定风险管理应采用的最有效的方法。
对使用外币贷款的企业而言,其还债过程中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是具有双面性的。由于汇率未来变动的方向、时间以及规模的不确定性,汇率的波动既可能减小企业的偿债成本,也可能增加企业的偿债成本,使企业遭受损失。如果汇率的波动方向是不利的,企业的收入货币本币相对于所借外币贬值,则企业的外币借款成本上升,企业遭遇损失。反之,如果汇率的波动方向是有利的,企业的收入货币本币相对于所借外币升值,则企业的外币借款成本下降,企业获利。
四、风险计量
准确度量外债项目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是企业管理层进行风险决策的必要前提。企业在进行外汇债务风险计量时可采用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敏感性分析和在险价值四种常用的方法。通过该四种计量方式计算,一般可以满足企业财务从不同角度和侧重对风险的认识和分析。
(一)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是当市场风险监控人员预测会发生影响市场的重大事件时,就多个风险因素建立较为全面的模拟环境,应用于当前的头寸,以测算可能发生的盈亏的一种风险管理手段。在外债风险管理中,企业根据专业金融机构对汇率和利率走势的分析判断,分析企业外债风险。
情景分析为管理层更好地应付市场变化提供了有利的信息,是一种策略分析技术,可用来评估在发生各种不同事件的情形下,对企业外债的影响。
进行情景分析的关键首先在于对情景的合理设定;其次是对设定情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及由此对事态在给定时间内可能发展的严重程度和投资组合因此而可能遭受的损失进行合理的预测;最后得出情景分析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人民币的汇率因素始终是制约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壁垒。汇率是国际经济贸易中重要的调节杠杆。由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或出售的商品都是按照本国或本地货币来计算成本的,因此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生产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和价格,直接影响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这就需要有不同的汇率制度与之相匹配。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以及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深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外贸易的进一步开放需要人民币汇率进一步的市场化。近几年来我国人民币改革的幅度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频繁,这也使得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也开始面临着人民币汇率改革所带来的巨大的汇率风险。如何定量这些汇率风险并进行防范就成为商业银行急需考虑的问题。
二、汇率改革的历史变迁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历史变迁
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从来没有停止过。1979年至1984年,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人民币经历了从单一汇率到双重汇率再到单一汇率的变迁,这反映了我国开始尝试将汇率制度市场化。1985年至1993年,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人民币对外币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向双汇率回归。1994年至2005年,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此背景之下,我国的开始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取消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外汇留成和上缴的做法,建立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的形成机制,汇率制度进一步市场化。而在2005以后,我国开始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二)汇率改革与商业银行汇率风险挑战
商业银行面临着纷繁的风险种类繁多,而汇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其中之一。1973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世界上各主要的工业化国家纷纷实行了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完全由市场的供求决定,当供大于求时汇率下降,当供小于求时汇率上升,而政府不加任何干预或者适度干预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的实施导致了市场上的汇率直接由汇率的供求关系影响,这带来了各主要国家货币间日趋频繁的波动,汇率风险也日益突出。在固定汇率制下,有余汇率的相对固定性,银行很少发生汇率损失。而实施浮动汇率制后,日益突出的汇率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一些对汇率风险重视不够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不得不为因汇率的不利变动而蒙受的巨大的汇率损失。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汇率制度的不断市场化,由固定汇率向有政府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过度,这使得商业银行会面临到各种未曾预料到的不同币种之间的汇率的变动,由于商业银行需要在不同货币间进行各种兑换或折算活动,可能会造成银行的实际现金流量与预期现金流量发生正偏离或负偏离。这种正偏离就带来利得,而负偏离就带来损失。这也就是商业银行面临的外汇风险。
(三)汇率风险与汇率风险管理
在我国,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实行自负经营的运行机制。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也纷纷在境内和境外上市,大量的外汇股本金涌入银行,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海外业务也稳步提升,外汇利润逐年增加。商业银行越来越受到汇率风险的影响。为了防范汇率风险,商业银行就要适度进行汇率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采用适当的风险计量工具对商业银行外汇敞口进行计量,并得出最大的敞口头寸,对商业银行因某种外币的持有而带来的敞口风险进行准确定位并采用恰当的措施进行有效的外汇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主要有以下步骤:一是进行战略目标制定,通过该目标的实现,商业银行通过战略目标的制定可以明确其要达到的目标已经能承受的风险;二是汇率风险识别,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识别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并对这些风险进行分类;三是汇率风险计量,风险计量就是在识别汇率风险的基础上对汇率风险进行科学的计量,当前风险计量的方法主要有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以及VAR等方法;四是汇率风险管理,在风险计量的基础之上,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根据制定的战略目标对所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据此制定选择适当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制定科学的汇率风险管理方案;五是汇率风险监测,就是对外汇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对即将发生的风险以及已经实施的风险管理措施的效果进行管理,具体见图1。
三、汇率风险的计量方法——VaR模型
(一)VaR模型概述
VaR即Valueat Risk,也被称为风险价值,VaR是指在市场正常波动的情况下,通过基于一定时期和一定置信度下,衡量出的资产或资产组合因不利的市场变动可能带来的最大损失。VaR模型最早于1994年由J.PMorgan建立,主要用于计量市场风险,由于汇率风险也是市场风险的一种,因此汇率风险也适用于用VaR模型进行计量。
VaR的数学表达可以定义为,在一定的置信度和给定条件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者证券组合在未来的特定时间里可能面临的最大损失,即:
其中,是指资产组合在持有期内时间段的损失,商业银行持有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损失不超过VaR的概率为。通过VaR模型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估算VaR的值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时间间隔,也就是证券的持有期;另一个就是置信水平也就是。对于监管机构来说,确定与的值是需要探讨的问题。一般来说,时间越短,值越小,估算出的VaR值也就越精确。但是,如果特别短,值特别小的话,尽管VaR值的精确性大大提高,但监管的成本也显著提升。因此需要综合分析监管的成本与效益。巴塞尔委员会在进行银行监管时,vaR计量选择的时间间隔一般为10天(两周)。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在成本尽可能接受的情况下,时间间隔越短越容易发现问题。VaR计量中的另一个因素置信水平一般是根据VaR模型的用途来选择的。例如如果商业银行是希望通过VaR计量来衡量风险资本的准备,应当选取相对较高的置信水平。巴塞尔委员会对置信水平的选择是99%,而现实中,商业银行选择的置信水平在95%-99%之间。
(二)汇率风险与VaR模型度量
使用VaR模型验证汇率风险时,必须首先假设人民币的汇率浮动随机游走,并且人民币汇率服从正态分布且服从收益率分布的异方差性。可以通过JB检验来确定人民币汇率的对数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随后通过时序图、ARCH效应检验和均方差序列相关性检验,对人民币汇率对数收益率分布是否存在异方差进行判断。根据相关文献的结论,我国人民币汇率对数服从随机游走,从理论上验证了VaR模型在对人民币汇率风险进行度量时的适用性。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采用VaR模型对汇率风险进行计量。
四、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防范的策略选择
(一)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已经参照国外银行的经验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却在风险管理职能的独立性上与西方国家先进银行有很大的差距。国内的商业银行应当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严格识别、确认和控制外汇交易过程中的各种操作风险,对外汇交易前、中和后台的职责进行人为的分离。同时,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部门还必须制定完善的银行风险监测体系,事后对风险管理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将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并根据各种风险管理方法实施的效果对风险工具进行重新选择,对各类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二)完善对汇率风险的度量
为了对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就必须利用相关的信息对汇率的风险进行精确的定量和评估,这样才能根据汇率风险的大小来估计商业银行的预期损失,也有利于根据风险的大小选择恰当的方法来对外汇风险暴露进行有效的管理。为了防范和对冲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国外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开发各种风险计量模型来衡量风险,其中以VaR模型使用较多。实际上除了VaR模型,商业银行还可采用多种外汇风险衡量方法进行汇率风险暴露的精确定量。除了VaR模型以外,目前各国商业银行还常使用缺口分析方法、外汇敞口分析方法、敏感性分析来对汇率风险进行计量和控制。但我国在这些方法的使用上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例如,我国金融机构近几年才开始使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的风险敞口来计算汇率风险。而目前能使用标准化的VaR的风险计量模型的银行还很少,很多银行不使用风险计量模型或者直接套用不修正的计量模型,造成了风险计量方面的偏差。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在考虑自身情况的同时,对各种汇率风险计量模型的适用性进行考量,对模型进行适当的修正,使其符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情况,开发适宜于我国风险特征的计量方法与模型。
(三)重视利用金融衍生产品防范汇率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国汇率制度的不断市场化,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对汇率的波动变得更加敏感。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汇率风险管理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利用外汇衍生产品进行汇率风险的规避和对冲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可用来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衍生产品主要有:外汇远期、外汇期货、外汇期权和货币互换。但由于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不完善,在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数量并不多,而外汇衍生产品品种就更少,远远不能够满足商业银行规避汇率风险的需要。为了适应商业银行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需要,我国金融监管部门正努力为商业银行利用外汇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我国的中央银行正逐步降低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程度,放宽对即期外汇交易头寸的限制等。面对管理层面的放宽,商业银行在这个背景下应当不断推出新的金融衍生产品特别是外汇衍生产品,丰富和完善衍生产品的种,以适应商业银行规避外汇风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力编著.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刘光灿,孙鲁军,管涛著.中国外汇体制与人民币自由兑换[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3]刘锡良主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戴国强主编.商业银行经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温彬.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5(09).
[6]朱剑锋.借鉴国际银行经验,构建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J].国际金融研究,2004(04).
现代资本预算方法,主要有非贴现投资回收期法、贴现投资回收期法、净现值法(NPV)、内部收益率法(IRR)、净现值率法、获利指数法等。调查结果表明:美国的大多数公司最常用的资本预算方法是NPV和IRR,74.9%的财务总监总是或几乎总是使用NPV,75.7%的公司总是或几乎总是使用IRR。
其中,大公司(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明显地比小公司更可能使用NPV;负债率高(负债率大于30%)的公司比负债率低的公司明显地更可能使用NPV和IRR,而且更可能使用敏感性分析法和模拟分析法;成长型公司(市盈率大于或等于15)与非成长型公司所使用的资本预算方法没有差异;具有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CEO(行政总监)比非MBA未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CEO更可能使用NPV;支付股利的公司比不支付股利的公司明显地更可能使用NPV和IRR;公众公司明显地比私营公司更可能使用NPV和IRR。
除NPV和IRR外,非贴现投资回收期法也是最常用的资本预算方法之一。这一调查结果很让人吃惊,因为几十年来美国的财务教材一直在数落投资回收期法的缺点(如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忽视了回收期以后的现金流量等),而一种通过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来消除投资回收期法缺点的贴现投资回收期法,则很少有公司使用。小公司使用投资回收期法几乎与他们使用NPV或IRR一样频繁;在小公司中,非MBA的CEO更可能使用投资回收期法;无论是在小公司还是在大公司之中,成熟的CEO(年龄在59岁以上)或任期长的CEO(在职期限超过9年),都特别喜欢使用投资回收期法。这说明缺少高深的知识是投资回收期被普遍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资本成本
1.权益成本的确定。调查结果表明,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计算权益资本成本的最普遍的一种方法;735%的公司总是或几乎总是使用CAPM,列在第二、三位的方法分别是股票平均收益率和多因素CAPM;很少公司从股利折规模型中倒推出权益成本。大公司比小公司更可能使用CAPM,而小公司更倾向于使用投资者所要求的资本成本;有MBA的CEO比非MBA的CEO更可能使用单因素CAPM;负债率低的公司明显地更可能使用CAPM;私营公司与公众公司之间存在重大差异,公众公司更可能使用CAPM;有境外销售收入的公司更可能使用CAPM。
2.确定折现率时所考虑的风险因素。公司在计算折现率时最重要的因素是利率风险、公司规模、通货膨胀风险和汇率风险。计算现金流量时,许多公司考虑商品价格。GDP增长率、通货膨胀和汇率风险的影响。有趣的是,很少公司根据财务括据风险调整折现率或现金流量。
这些风险因素的重要程度对于小公司和大公司而言各不相同。对于大公司,最重要的风险因素(市场风险除外)是:外汇风险、营业周期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和利率风险。外汇风险是最最重要的风险因素;对于小公司,这些风险因素的排序则不同,小公司受利率风险的影响比受外汇风险的影响更大;境外销售收入大的公司对未意料到的汇率波动更敏感;负债率高的公司认为营业周期风险更重要;成长型公司比非成长型公司对外汇风险更敏感;制造型公司比非制造型公司对利率风险更敏感。
绝大多数公司使用全公司统一的折现率来评估项目。58.8%的公司总是或几乎总是使用全公司统一的折现率,5l%的公司总是或几乎总是使用与风险匹配的折现率来评估项目。大公司比小公司明显地更可能使用与风险匹配的折现率,如《财富》500强公司更可能使用与风险匹配的折现率来评价国外项目,而较少使用全公司统一的折现率;很少公司用不同的折现率评价同一项目的不同现金流量;成长型公司更可能使用全公司统一的折现率评价项目岭人吃惊的是,有外汇风险暴露的公司明显地更可能使用全公司统一的折现率来评价其海外项目;公众公司比私营公司更可能使用与风险匹配的折现率;任期短的CEO更可能使用全公司统一的折现率。
三、资本结构
l.资本结构理论。最佳资本结构理论认为,公司可以通过均衡负债的成本与收益来确定其最佳资本结构,负债的主要利益是利息抵税的好处,主要成本是财务失败成本和收到利息收入应交纳的个人所得税。
调查结果表明,负债的抵税利益在资本结构决策中的重要程度为中等,对于大型的、规范的和支付股利的公司而言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公司的所得税税率高,因此存在使用债务的较大的抵税动机。相反,我们发现公司在作出负债或权益决策时,很少直接考虑个人所得税。财务拮据成本对负债决策的影响并不重要,可是公司(尤其是大公司)很关心其信用评级。
公司是否存在最佳资本结构是理论界与实务界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调查结果表明,19%的公司没有目标负债率,另外37%的公司有一个灵活的目标,34%的公司有严格的目标或变动范围,其余1O%的公司有非常严格的目标负债率。这说明公司为了获得最佳资本结构而均衡负债的成本与收益。相对于小公司而言,大公司的目标负债率更严格;任期短或年轻的CEO更重视目标负债率的确定。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之后又相继出台了扩大即期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范围、引入询价交易方式、扩大远期结售汇范围、允许掉期交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在金融监管方面,以《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为核心,以《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为补充,以《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监管手册》为检查工具,一套相对完整的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法规体系已基本建立。这样,无论是从市场环境看还是从监管要求看,提高与完善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水平都迫在眉睫。
汇率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本质是将原先完全由中央银行承担的汇率变动风险,通过汇率弹性的扩大,将部分汇率风险转移至企业和个人等经济活动主体承担,从而减少中央银行调节汇率的成本。对于我国的银行业而言,这是一个福音。由于人民币长期以来盯住美元,中央银行吸收了全部汇率变动的风险,以美元计值从事国际经济交易的企业在客观上并无汇率风险。只是以非美元计值从事国际经济交易的企业有管理汇率风险的需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为企业提供金融工具进行汇率管理的积极性。而在新的汇率制度下,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将会面临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银行业就可以不失时机地提供诸如远期合约、外汇期权、货币互换、保理、福弗廷等可以避免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和产品,以满足各经济主体的避险要求。个人外汇理财和人民币理财业务也会因汇率变动剧烈性与经常性而获得新的拓展空间。从国外汇率风险管理的经验看,汇率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种金融工具来实现的。
汇率改革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让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挑战。汇率的波动将直接影响银行的外汇敞口头寸。,新的汇率制度下,商业银行以外币计价的各种资产与负债,会随着汇率的波动而发生变动,从而产生盈亏;银行客户的外汇风险上升会影响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汇率波动的频率提高后,银行客户面临的外汇风险会增加,直接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会因汇率波动而导致盈亏起伏,进而影响企业的偿贷能力,使银行贷款的风险增加。最后,外汇衍生产品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增加。从2005年8月2日开始,远期结售汇业务的范围扩大,交易期限限制放开,同时允许银行自主报价,并允许银行对客户办理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这些措施的出台在促进银行外汇衍生交易发展的同时,也使得银行面临的各种相关风险增加。在提供远期、掉期等衍生产品时,银行能否准确进行定价,能否有效对冲和管理风险,直接决定着银行的竞争力。
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现状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事实上的固定汇率制度,致使国内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
对外汇风险的认识与管理理念有待加强
一方面,从知识水平来看,目前不少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外汇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甚至对外汇风险缺乏起码的了解;另一方面,银行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对在新的汇率制度下银行的外汇风险重视不够,主观上没有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的动力。这样,无论是从客观上的能力来看还是从主观上的意愿来看,管理层均不能对外汇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实施与监控,致使银行外汇风险管理难以落到实处。
外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还有待完善
很多银行根本没有制订正式的书面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即便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与程序,从政策和程序覆盖的分支机构和产品条线看,仍然没有完全覆盖商业银行的各个分支机构、产品条线以及银行的表内、表外业务。另一方面,在制度的实施与执行这一环上,一些制度没有有效地贯彻落实,甚至根本无人执行。
外汇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控制能力有待提高
发达国家的同类银行早已能娴熟地运用各种市场风险的计量方式,包括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以及VaR方法等。而国内的银行才刚刚开始尝试计算风险敞口,有些银行甚至至今都不能准确算出本行所承担的单一货币的敞口头寸和所有外币的总敞口头寸。一些银行尽管能够计算VaR值,但并没有把它运用到银行日常风险管理中,如设置交易员限额和产品限额等。而对风险的监测、控制能力则更弱。一方面是由于对风险管理的监测与控制是以对风险的准确识别与计量为基础的,在对风险的识别与计量都无法完成时,对风险的监测与控制就无从谈起了;另一方面,对风险的监测与控制还有赖于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
外汇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有待加强
很多银行还没能建立与外汇业务经营部门相互独立的外汇风险管理、控制和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对外汇风险管理体系的审计内容不够全面,没有合理有效的审计方法,并且,审计部门重事后稽核,轻事前防范,也没有日常的稽核监督。同时,由于稽核部门没有垂直管理,在行内与一般的部室平行设置,所以也缺乏权威性、独立性,对同级银行管理层没有约束,更谈不上监督。另外,由于外汇交易、外汇风险有较强的技术性,没有专业的内审人员,很难发现银行外汇业务中的潜在风险点。实际上,当前银行的内审部门几乎无人具备开展针对外汇风险审计的能力。另外,大多数银行都没有进行过针对外汇风险(市场风险)的外部审计。
加强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建议
银行高管层要加强外汇风险管理意识
对现有银行高管人员进行相关的知识培训,以增强其风险管理意识与相关的知识;让真正精通风险管理的优秀人才进入高级经理层甚至董事会,这样才能真正为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制订与实施提供保证。
完善外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制定自上而下的外汇风险管理的授权政策和自下而上的报告政策与程序,做到组织合理、权限清晰、责任明确。新产品、新业务的内部审批程序应当包括由相关部门,如业务经营部门、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部门、法律部门、财务会计部门和结算部门等对其操作和风险管理程序的审核和认可。要尽快培养和建立一支具备专业知识、能够对包括外汇风险在内的市场风险进行审计的队伍,加强内部审计检查,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得到有效执行。
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国内银行风险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程度不高,即便涌现一些优秀人才,也会因激励不够或是工作环境不理想而大量流失。人才资源是服务业的核心资源。要建立系统的培训制度、有竞争力的薪酬管理制度和升迁制度。要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放在战略的高度。
商业银行汇率风险是指汇率变动可能会给银行的当期收益或经济价值带来损失的风险,主要是由于汇率波动的时间差、地区差以及银行表内外业务币种和期限结构不匹配等因素造成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外汇敞口风险。银行的外汇资产和外汇负债币种头寸不匹配、外汇资金来源与外汇资金运用期限不匹配均会导致汇率风险。在某一时段内,银行某一币种的多头头寸与空头头寸不一致时所产生的差额就形成了外汇敞口。在存在外汇敞口的情况下,汇率变动可能会给银行的当期收益或经济价值带来损失,从而形成汇率风险。
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外汇资金需求不断上升,但是商业银行的外汇资金来源并没有显著增加。近年来,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刺激下,国内企业对外汇贷款尤其是中长期外汇贷款有着持续旺盛的需求,同时企业和居民个人持有外币意愿的降低,抑制了外汇存款的增长,整个金融机构的外汇存贷比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商业银行在低成本的外汇存款来源减少的情况下,可能会被迫转向筹资成本相对较高的金融市场去寻求额外的资金来源以满足增长的贷款需求,这将造成银行外汇资产负债总量和结构上的失衡,在汇率波动时带来较大的汇率风险。
(二)结售汇等中间业务汇率风险。以前,在结售汇业务中,商业银行只扮演“人”角色,赚取点差,风险很小。2003年以来,各大商业银行开始推出远期结售汇业务,为客户提供避险工具。从2005年8月2日开始远期结售汇业务范围扩大,交易期限放开限制,允许银行自主报价,并对客户办理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交易业务。在提供远期、掉期等衍生产品时,银行能否准确进行定价,有效地对冲和管理风险,直接决定着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生存能力,也使得银行面临的风险增加。
(三)折算风险。折算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某些外汇项目全额变动的风险。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折算风险的一种重要的、特殊的表现形式是外汇资本金面临的汇率风险,当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时会对银行造成一定的损失。
二、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一直实行固定汇率制,商业银行汇率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经验和技能,外汇风险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第一,过分追求业务指标,忽视风险管理,尚未形成清晰明确的汇率风险控制意识。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汇率变动时,大部分银行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
第二,银行高层监控风险能力不高,不少商业银行的董事乃至高级管理人员缺乏汇率风险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不清楚本行外汇敞口头寸水平以及本行的汇率风险状况,无法制定出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战略,构建合理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
第三,外汇风险的政策和程序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大,对汇率风险没有进行专业化管理,甚至无人专门负责汇率风险的测算及防范。
第四,汇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水平不高,使用的计量工具、方法比较陈旧,没有开发出适合本行的监测方法。
最后,汇率风险内控能力不强。有些银行甚至没有相互独立的汇率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绝大多数银行的内审部门,几乎没有具备开展针对汇率风险审计能力的人才。
三、提高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水平
针对商业银行在汇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项措施建议商业银行来改进和完善其风险管理水平。
(一)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尽快形成浓厚的风险管理文化。商业银行首先应该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只重视信用风险、忽视汇率风险等其他风险的观念,清楚地认识到新形势下汇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要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树立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汇率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检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理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
(二)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风险管理。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尽快熟悉和了解本行的汇率风险水平和管理状况,建立符合自身战略定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高级经理直接领导,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
(三)在日常汇率风险管理过程中,采用VAR、RAROC、压力测试等先进的风险计量工具和方法。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计量模型和方法,如风险价值、压力测试及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等方法,努力开发出符合自身要求的更有效的工具或模型。在外币衍生品市场上,银行可以利用远期、期货、期权外汇合同以及货币互换合同进行套期保值。
风险价值,是指在一定持有期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汇率、利率等市场风险要素发生变化时可能对某项资金头寸、资产组合或机构造成潜在的最大损失。具体来说,就是先选定一组影响交易组合价值的市场因素变量,如利率、汇率以及商品价格等,假定这些变量遵循取值分布或随机过程,如正态过程,然后将交易组合的市场价值,表示成上述市场因素变量及其相关系数的函数。最后,预测市场因素变化时交易组合市场价值的改变量,即在险值(VAR)。
压力测试是评估银行在突发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的亏损承受能力,主要采用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法进行模拟和估计。敏感性分析主要是测量汇率冲击对银行净外汇头寸的影响;运用情景分析方法时,应选择可能对市场风险产生最大影响的情景,包括历史上发生的重大损失情景和假设情景。假设情景包括模型假设和参数不再适用的情形、市场价格发生剧烈变动的情形、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的情形以及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导致重大损失或风险难以控制的情景。
RAROC即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计算公式为:资本收益率=(收益-经营成本-预期损失)/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资本金=(收益-经营成本-预期损失)/经济资本=(净收益-预期损失)/经济资本。RAROC表明损失一个单位资本所带来的回报大小,有效地度量了获取收益的风险效率。一般情况下,RAROC值越大越好,其核心原理是银行在评价盈利情况时,必须考虑是在承担多大风险基础上获得的。在将某业务扣除预期损失之后的收益,与弥补非预期损失所必需的资本进行比较,如果某项业务风险过大,则该项业务为消化风险损失所占用的资本就较多,这时即便该项业务能带来较大利润,但与所占用的资本相比,其资本利润率就不见得高。商业银行使用RAROC方法不是规避风险,而是凭借先进的风险度量和调整技术,承担那些能够管理好并能对其充分补偿的风险,从而提高股东价值。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本质是将原先完全由中央银行承担的汇率变动风险,通过汇率弹性的扩大,将部分汇率风险转移至企业和个人等经济活动主体承担,从而减少中央银行调节汇率的成本。对于我国的银行业而言,这是一个福音。由于人民币长期以来盯住美元,中央银行吸收了全部汇率变动的风险,以美元计值从事国际经济交易的企业在客观上并无汇率风险。只是以非美元计值从事国际经济交易的企业有管理汇率风险的需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为企业提供金融工具进行汇率管理的积极性。而在新的汇率制度下,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将会面临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银行业就可以不失时机地提供诸如远期合约、外汇期权、货币互换、保理、福弗廷等可以避免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和产品,以满足各经济主体的避险要求。个人外汇理财和人民币理财业务也会因汇率变动的剧烈性与经常性而获得新的拓展空间。从国外汇率风险管理经验看,汇率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种金融工具来实现的。
汇率改革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让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挑战。汇率的波动将直接影响银行的外汇敞口头寸。新汇率制度下,商业银行以外币计价的各种资产与负债,会随着汇率的波动而发生变动,从而产生盈亏;银行客户的外汇风险上升会影响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汇率波动的频率提高后,银行客户面临的外汇风险会增加,直接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会因汇率波动而导致盈亏起伏,进而影响企业的偿贷能力,使银行贷款的风险增加。最后,外汇衍生产品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增加。从2005年8月2日开始,远期结售汇业务的范围扩大,交易期限限制放开,同时允许银行自主报价,并允许银行对客户办理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这些措施的出台在促进银行外汇衍生交易发展的同时,也使得银行面临的各种相关风险增加。在提供远期、掉期等衍生产品时,银行能否准确进行定价,能否有效对冲和管理风险,直接决定着银行的竞争力。
二、美国、香港等地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经验
20多年前,美国花旗、香港汇丰等大银行,就把全球外汇业务风险敞口控制在几千亿美元,甚至几百亿美元它们是怎么做到的?通过对国外商业银行的研究和分析,其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利于学的风险管理系统及先进有效的管理工具,是其成功管理汇率风险的原因。
1、无论是欧美老牌银行,还是亚洲新兴国家的商业银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有效的风险管理的基础。董事会、监事会能够对经营者形成无形的监督压力,督促经营者竞争和经营;董事会作为公司风险管理的最高机关,能制定中长期经营战略和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为经营者提供经营和管理目标实行多层次风险管理,对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垂直领导,如德意志银行总部直接向分支机构委派风险管理官。
2、花旗、摩根等美国大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1)标准化和金融报告。这是任何风险管理的绝对必要条件认购标准、风险分类和审查标准,都是传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具。汇率风险报告较简单和直接,只需记录现货与远期市场的各种货币头寸即可。(2)额度限制或准则。额度限制是为了把汇率风险限制在一定程度内,对银行业务所设的限制,它对能够调拨资产的每个人(包括资产组合管理者、交易者)都预先设置限制,定期提交每项业务汇率风险暴露和限制情况报告,从而限制整个银行风险,这是外汇交易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为所交易币种的现货和远期都设置限制。(3)投资指导原则和战略。这是指所选择投资的市场类型和区域、所能容忍的汇率风险暴露,以及对系统性风险套利活动等的规划。(4)激励性契约它意味着设计出“激励相容”的合同,使银行管理者目标与所有者尽可能一致,这种激励性契约需要准确的头寸评价和恰当的内部控制措施。
3、先进的分析方法、管理工具以及规避风险手段。为了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首先必须测量出银行所面对的外汇风险有多大,风险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等都是银行必不可少的汇率风险计量方法。此外,风险价值、压力测试及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都是国外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在外币衍生品市场发达、提供多种规避风险的衍生产品的情况下,银行可以利用远期、期货、期权外汇合同以及货币互换合同进行套期保值。
三、加强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建议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无论从汇率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体系,乃至具体的风险度量、风险规避手段都还很不完善,基于国外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经验的借鉴,我们认为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银行高管层要加强外汇风险管理意识。对现有银行高管人员进行相关的知识培训,以增强其风险管理意识与相关的知识;让真正精通风险管理的优秀人才进入高级经理层甚至董事会,这样才能真正为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保证。
第二,完善外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制定自上而下的外汇风险管理的授权政策和自下而上的报告政策与程序,做到组织合理、权限清晰、责任明确。新产品、新业务的内部审批程序应当包括由相关部门,如业务经营部门、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部门、法律部门、财务会计部门和结算部门等对其操作和风险管理程序的审核和认可。要尽快培养和建立一支具备专业知识、能够对包括外汇风险在内的市场风险进行审计的队伍,加强内部审计检查,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得到有效执行。
关键词:
项目发起人角度;PPP项目融资金融;风险管理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简称PPP),意思为借助政府部门和私人合作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项目融资模式[1]。这种模式是建立在一种公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发起人与政府机构等参与者建立一个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提供公共产品,利用项目发起人的各项资源同政府部门的广泛影响力、规划能力实现对资源的有效整合,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受到金融市场的影响,项目发起人会受到因融资金融风险带来的各种不稳定性影响,因此进行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对风险管理有着重要作用。
一、PPP项目融资金融的风险
1.PPP项目融资金融的风险识别PPP模式作为一种公私合作的模式,与一般的投资项目不同,PPP项目具有投资巨大、杠杆融资高、建设投资期长、融资成本较高等特点,项目发起人还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项目公司与政府部门、贷款银行、供应商、承包商、用户等进行法律、融资等各个方面问题的讨论。在这种投资过程中存在着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2]。形成PPP项目金融风险一方面是受到了PPP项目融资特点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利率市场化、汇率的自由浮动管理制度等因素所带来的影响。面对PPP项目发起人不仅仅需要面临一般的金融风险,因其项目的特点,还面临着风险承受期长、高不确定性、风险叠加性和累积性、互动性等诸多考验。
2.PPP项目融资金融的风险评估目前比较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其中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流程图法、风险和对表法等,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有敏感性分析法、决策树法、蒙特卡洛模拟法、模糊综合评价法、VaR方法、压力测试等。不同的评估方法具有各自的优势与弊端[3]。面对如此多种类的风险评估方法,在PPP项目融资金融风险评估中该如何选择就成了首要面临的问题。实际操作中,选择最佳的评估方法,首先需要基于可靠性、可理解性、系统性、经济性、可塑性等原则对其进行分析,选出最佳风险评估方法,从而应用进PPP项目融资金融的风险评估中。
二、基于项目发起人角度强化PPP项目融资金融的风险管理措施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PPP项目融资金融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十分必要。
1.风险分担风险分担是项目发起人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项目发起人需要在项目的前期与政府机构、贷款银行以及各个参与者进行多次的谈判,并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实现项目风险的转移,从而降低自身面临的风险。但是通过实际实践发现,这种方式因谈判时间过长,会带来较高的谈判成本[4]。因此,关于风险分担方面首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需要对风险具有最高控制力的一方控制风险、承担的风险需要与回报成比例关系、承担的风险要有上限。
2.针对汇率风险的风险管理将汇率风险分担的条款设置在PPP项目合同中,如此一来,项目发起人将需要面临的风险转移到利益的相关者中,之后项目发起人需要考虑的是剩余汇率风险的风险管理。在进行外汇风险头寸的识别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外币支付的金额、外币收费的金额、外币收支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能够合理的安排外币收支的时间,实现项目在外汇收支时间上的匹配,则可以直接降低暴露在市场上的外汇风险敞口从而有效减少外汇波动风险。在选择合适的汇率预测方式时,可以考虑基本面分析法、技术分析法、定性预测分析法等等。另外可以采用外汇即期合同法、借款法、投资法、借款—即期合同—投资法、提早收付—即期合同—投资法。项目发起人还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汇率风险的管理。项目发起人可以利用外汇合约交易,根据外汇收支需求和外汇银行合作制定一个远期外汇买卖协议,约定在将来的某一个时期以固定的汇率、金额以及日期进行外汇买卖交易。或者是采用外汇掉期交易方式,项目发起人采用掉期交易方式在买入或者卖出一笔外汇时,买入或者卖出一笔同金额但是不同期限的外汇,扎平外汇风险头寸。这种风险管理方式我国在2005年8月允许商业银行开展[5]。另外可以采用境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和外汇期货交易,项目发起人可以根据未来预期汇率的走势签订非交割远期外汇协议,约定远期汇率期间与金额,在合约到期时只需要对实际汇率与约定远期汇率的差额进行现金交割结算,不需要进行本金结算,利用NDF交易锁定汇率波动损益。外汇期货交易使用的是标准化合约,项目发起人需要根据未来外汇收入或者是支付情况,在外汇期货市场上进行买进或者卖出与未来外汇收支同币种、同金额的外汇期货合约。另外还可以利用金融市场的其他工具进行汇率风险的控制。包含汇率保险和出口信贷。其中的出口信贷是一个政府为了能够扩大本国大型设备等出口和国际海外项目承包等对本国出口的产品提供信贷担保。
3.针对利率风险的风险管理主要的管理方法有签订固定利率合同法、利率互换交易法、利率期货套期保值法、利率期权交易法、货币互换交易法。签订固定利率合同是项目发起人与银行签订一个固定利率合同,锁定利息成本。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个弊端,就是无法享受到利率下降带来的成本节约。利率互换交易是在为了能够实现融资成本降低的目的下交易双方约定在将来的某一个时间段根据当初约定的数量的同种货币的名义本金仅对利息额进行交换。利率期货套期保值是项目发起人对持有的贷款品种的受限额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与现货市场品种同金额但反方向的利率期货合约交易。利率期权交易能够在利率水平往不利方向发展时保护利率,在利率出现有利变化时保证得益。利率期权中有多种形式,一般比较常见的有利率上限、利率下限、利率上下限。货币互换交易,是将两笔相同的金额、相同的期限,但是不同币种的货款进行调换,另外同时进行不同利息额的货币调换。相同举例说明,某项目发起人具有一定数额的人民币贷款,但是需要一个美元贷款,而正好一家美国公司持有一笔美元金额但是需要一笔同该美元金额一致和期限的人民币贷款,双方可以采用货币互换的方式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贷款,这种方式能都降低汇率风险。
4.针对通货膨胀的风险管理整个市场持续处于波动状态,价格随着市场的变动而发生改变,而对PPP项目的风险管理就要求其价格既能够平衡每个利益相关者,同时又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为了能够达到这个要求,针对通货膨胀的风险管理,主要采用签订物价指数保值条款合同法、签订外汇和物价指数保值条款合同。物价指数保值条款合同是项目发起人在签订合约的过程中将实际产品价格或者物价指数变动情况对合约价格进行调整并列入到项目合同中。签订外汇和物价指数保值条款合同是项目发起人发现项目收费和成本支付货币中存在外币使,需要综合考虑汇率变动和产品变动对收益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这种通货膨胀或者汇率变动超出了一定范围时可以直接调整合同中约定的价格或者是延长特许期[6]。一般情况下,汇率出现调整,PPP项目对会汇率变化设置一个区间,当汇率变化在区间范围之内,汇率风险由项目发起人承担;当变化幅度超过区间范围,就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偿,补偿原则为能够保证项目发起人处于汇率变动前的经济地位为标准。
三、结语
在PPP模式下,实现了政府与私人之间的合作,将政府的有利资源与社会资本的有利资源充分结合起来,实现的不仅仅是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共赢,这种共赢涉及项目的所有参与单位或个人。但是与此同时存在的金融风险在进行了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之后,结合PPP项目的特点进行风险管理,最终实现对PPP项目融资金融的有限管控,才能够真正发挥出PPP项目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廖诗娜.PPP项目融资金融风险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2]桑美英.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4.
[3]盛和太.PPP/BOT项目的资本结构选择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3.
[4]吴瑾.基础设施PPP项目融资模式风险分担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
一、研究背景和样本的选取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同年底,我国多家国有企业爆出因投资衍生金融工具而发生巨额亏损。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115)的航油套期保值损失 13 985 108 000元;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 601111)因航油套期保值浮亏7 706 894 000元;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 601919)远期运费协议(FFA)损失5 203 762 963.99元;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 601390)汇兑净损益亏损134 333 000元。于是2009年3月国资委提出方案限制国有企业投资衍生金融产品。社会各界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国企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质量成为关注的焦点。
信息披露质量包括会计准则制定质量、会计准则产品质量和会计准则执行质量(裘宗舜,2002)。会计准则制定质量是前提,会计准则产品质量是核心,会计准则执行质量是保证。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就应该提高准则的制定质量和准则的执行质量(黄益平,2010)。
以往针对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准则的完善,即准则制定质量和准则产品质量的提高。如: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罗航宇,2008);衍生金融工具套计计量问题研究(董文军,2008);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若干问题探讨(高海燕,2009);我国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研究(安慧,2010)。对于准则的执行质量几乎没有研究,因此,本文重点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对准则的遵循度。
本文以我国现有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准则为依据,选择上证国有企业100指数非金融保险企业2008年度报表为研究对象,分析国有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披露对准则的遵循度。研究对象的选择基于如下考虑:第一,上证国有企业100指数样本由上证地方国有企业50指数和上证中央企业50指数样本组成,该指数样本是日均成交额和日均总市值排名在前的企业。大型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相对规范,国外相关研究大多使用大型公司为样本(Graham和Rogers,1999;Bartram,Brown和Fehle,2009)。第二,2008年多家国企爆出因投资衍生金融产品而发生巨额亏损,由于国企的特殊性,其命运一直受到国资委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第三,剔除金融保险企业,因为金融保险业既是衍生工具的使用者又是衍生工具的销售者,金融保险业的披露准则与非金融保险业不同。
在100家企业中除去20家金融保险和8家无法查到2008年报表的企业,剩余72家企业。通过搜索关键词的方法,如:按报表披露内容分类,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衍生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按衍生工具类型分类,远期、期货、掉期、互换等;按风险类型分类,外汇、利率、商品价格、期权等,得出26家在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笔者以这26家公司为样本,研究衍生工具信息披露对准则的遵循度。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准则
目前上市公司衍生工具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是2006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2006年证监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2006年2月,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该准则是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的。新准则中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第24号《套期保值》、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四项准则对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其中,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是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主要依据。金融工具披露侧重于金融工具的风险数据披露,主要包括编制报表时所采用的重要会计政策和计量基础信息(第15-24条)、套期保值相关信息(第25-28条)、公允价值及金融工具利得和损失(第29-33条)、风险信息(第34-45条)。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是2006年12月13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第40号令,自2007年1月30日起执行。其中第四章“临时报告”及第五章“信息披露事务管理”与金融衍生工具披露相关。主要披露内容有两条:第一,上市公司应当在有关各方就重大事件签署意向书或者协议时,及时履行重大事件的信息披露义务;第二,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被中国证监会或者证券交易所认定为异常交易的,上市公司应当及时了解造成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异常波动的影响因素,并及时披露。
三、信息披露对准则的遵循度分析
(一)信息披露总体状况分析
关于披露的判断,衍生金融工具协议签署披露,只有在公司“重要事项”或“董事会报告”中列出,才认为作了披露,否则,认为无披露。对于市场风险中的利率风险、外汇风险以及价格风险的披露,以在报表或附注中的专项列出为确认依据,若只在分析其他事项时,提到该项风险,则认为没有披露。对于定量分析的项目,如套期公允价值、金融工具利得和损失、信用风险敞口的定量信息及流动风险的到期期限分析,若能从报表或附注中找到相应的数据及分析过程,则认定已作出披露。剩余其他项目比较直观,只要在报表或者附注中有相应的内容或说明,则认为已经披露。这些项目包括,确认条件、计量基础、套期工具表述、被套期风险性质、估值技术和假设、描述性信息风险及流动风险管理方法等。
笔者根据2008年度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料分析整理出26家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情况(版面所限,具体表略)如下。
对于衍生工具的会计政策和计量基础、公允价值及估值技术、信用风险、一般重大事件,各公司都作了全面的披露。
对于套期保值活动,9家公司未作披露。
关于流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披露,只有4家公司作了全面的披露。风险披露分类五花八门,如:东方航空的风险披露是以财务风险披露的,分别披露了商业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航油价格风险、信贷风险、现金流量风险等6个方面;中国远洋分别披露市场风险、信贷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又分为市场运费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和价格风险;中国中铁从信用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和其他价格风险四方面披露等。
12家公司披露了签署衍生工具协议。
对于衍生品交易异常波动,各公司在2008年的报表中都未作任何的披露,只有少数几家公司在2009年的报表中作了简单的分析,如东方航空和中国国航;中国远航衍生品异常波动虽然作了披露,但没有分析异常波动的原因。
(二)披露比率和披露指数的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状况,本文采用胡奕明在分析信息披露中所用的两个工具――“披露比率”和“披露指数”进行分析(胡奕明,2001)。
1.披露比率分析
披露比率指的是针对某一项目,进行披露的公司数,它反映的是某个项目的总体披露水平。图1显示了各个项目的披露比率。
从图1可以看出,披露比率最低的是衍生工具异常波动因素的分析,其值为0。许多公司都披露了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及原因分析,但没有一家公司披露衍生工具的异常波动。其原因可能是公司的衍生工具未出现异常波动,但不排除有些公司出现波动也未披露的现象。如东方航空等公司2008年度发生巨额亏损,其主要原因是投资衍生金融工具所致。当然信息披露质量与准则的质量有关,我国准则规定: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交易被中国证监会或者证券交易所认定为异常交易的,上市公司应当及时了解造成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异常波动的影响因素,并及时披露。该准则也导致上市公司不会主动去披露,只有在证监会认为是异常交易时才去披露。
其次,对于需要具体的定量分析的项目披露较差。披露比率次低的是流动性风险到期期限分析和对风险的敏感性分析,分别为38%和42%。导致定量分析差的原因较多,但与准则的不具体也有很大的关系。我国没有专门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对定量分析的方法更没有作具体的规定,导致许多公司不知道如何去分析,也就无法披露。
衍生工具协议的披露比率为46%,只有12家公司在“重大事项”或“董事会报告”中提到该项目。该结果与准则的不具体有直接的关系。证监会第40号令第三十条规定: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投资者尚未得知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披露,说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其重大事件包括公司订立重要合同,可能对公司的资产、负债、权益和经营成果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哪些是重要合同?衍生品协议签署是不是重大事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交由各企业去判断。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利用准则的空子而不去披露。
对于风险的披露,特别是对于流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披露比率均低于60%。当然,有些公司可能不存在利率风险、外汇风险和价格风险,但一般公司都会有流动性风险。而流动风险的披露也很低,这也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对风险管理的不足。
套期保值的披露也比较低,只有65%,这也反映出我国套期会计的不成熟。对于套期保值的描述,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公司,都是在财务报表或附注中分散说明该事项。没有一家公司在“重要事项”或“衍生品投资情况”中单独列出该项目。
对于确认计量、公允价值、信用风险及一般重大事件的遵循度较高,披露比率均为100%,特别是信用风险敞口的定量信息披露度也为100%,说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信用管理比较成熟。
2.披露指数分析
披露指数是指在所有应披露的项目中,某个公司所披露的项目数,它反映的是某个公司的披露水平。图2显示了各个公司的披露指数。
从图2可以看出,65%的企业,即大部分企业的披露指数均高于60%,但披露指数80%以上的企业只有9家,只占到企业总数的35%;19%的企业披露指数在40%左右。由此可见,国有上市公司衍生金融信息披露对准则的遵循度不是很好。
四、结论与不足
本文选择上证国有企业100指数非金融保险企业2008年度报表为研究对象,除去20家金融保险和8家无法查到报表的企业,在剩余72家企业中,通过搜索关键词的方法,得出26家在使用衍生金融工具。以这26家公司为样本,研究衍生工具信息披露对准则的遵循度。结果发现:国有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对准则的遵循度普遍较低,只有35%的企业信息披露指数达到80%以上。造成遵循度低的主要原因是有些项目的披露比率较低。这些项目包括,衍生工具异常波动因素分析、流动性风险到期期限分析和对风险的敏感性分析等定量分析的项目,也包括衍生工具协议的披露、风险的披露以及套期保值的披露等定性项目。
定量分析项目以及衍生工具协议披露的不足,与准则的不具体有很大的关系。我国没有专门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没有明确规定衍生品协议签署是重大事件,更没有规定具体的定量分析方法,导致许多公司不知道如何去分析和判断,或为了企业自身的利益,而利用准则的空子不去披露。整体风险披露的不足,反映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不足,与贾炜莹(2009)所反映的现象一致。套期保值披露的不足,说明我国套期会计的不成熟。
本文弥补了以往单一的从完善准则的角度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不足。但是,对于造成某些项目遵循度不高的深层原因及对策,仍须作进一步的研究。另外,各公司的报表披露格式和详细程度不一,以及对衍生金融工具披露准则的概括等,都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 上海证券交易所.各企业2008年度财务报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S].2008.
[2] 裘宗舜,韩洪灵.会计透明度及影响会计透明度实现的三个梯次[J].上海会计,2002(5).
[3] 黄益平.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 罗航宇.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10).
[5] 董文军.衍生金融工具套计计量问题研究[J].中国商界,2008(9).
[6] 高海燕.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若干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09(3).
[7] 安慧.我国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 Graham, J.R. and Smith, C.W., 1999. Tax Incentives to Hedge[J]. Journal of Finance 54:2241-2263.
[9] Bartram, S. M., Brown, G.W. and Fehle, F. R., 2009. 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Financial Derivatives Usage[J].Financial Management. Spring 2009. pp.185-206.
[10]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S].casc.省略.
在国际经营的风险管理方面,CFO则承担着全责。尤其是近年来汇率波动加剧,许多公司将跨境经营的风险管理视为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CFO在该领域的专长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他们不仅进行事前的分析,而且负责境外投资自始至终的风险监控。但全球经营环境瞬息万变,CFO不仅要谙熟建立境外实体的各个环节,还需要对各个风险因素了如指掌。他们需要对风险作出前瞻性判断,以在经营中持续不断地跟踪风险、分析风险、计量风险并采用恰当的工具管理风险。
一、合理选择跨境经营的方式
跨国公司可能出于分散经营风险、选择低成本劳工、降低原料采购成本、扩展境外市场、避开关税壁垒、取得当地经营许可等种种原因,寻找跨境经营的机会。国际经营并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它要求公司具有相当坚实的基础,并对国际环境有充分的认识。选择跨境经营的公司往往有自己的国际化战略,并有相应的实施步骤和配套的人才队伍。
进出口业务是比较初级的跨境经营方式,但它可以为进一步的跨境经营奠定基础,如稳定的市场、精通国际业务的人才、对国际市场的感觉、对各国法律环境及文化习俗的了解等等。有了一定的基础,企业就可以考虑向纵深拓展,即在境外建立实体。一般建立境外实体可在以下几种方式中选择:分支机构(办事处)或销售、特许经营实体、合资企业、独资子公司。
设立自己的分支机构或成立独资的子公司,母公司(或总部)可以享受100%的收益,并能完全控制技术和产品,也更有利于商誉的形成。设立分支机构是风险最小的一种方式,因为几乎不需要什么投资,借助分支机构可以搜集当地信息、建立销售网络或进行业务拓展。但在一些国家不允许分支机构从事销售业务。同时关税壁垒或进口许可证管理使成品销售成本很高(如中国对整车进口的限制),有时客户还需承担高昂的运费。当这些不利条件影响到市场的扩张时,在当地建厂不失为一种选择。
在境外建立自己的工厂可以绕过关税壁垒并节约海运成本。在发展中国家还可享受税收优惠,并能降低劳工成本。但在享受种种便利的同时,也承担了最大的风险。一方面,需要一大笔投资;另一方面,成功所依赖的因素更多,包括市场、成本、管理团队、劳工素质、供应商水平等多个方面。因而在事前、事中及事后,均要充分估计风险,除了政治、经济、市场等风险外,外汇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没有充分把握时,通过出售经营许可或设立合资公司可以降低风险。
经营许可协议允许当地公司使用本公司技术,生产本公司产品,并在指定的市场销售。让渡经营权的公司可以获得无风险的回报,并不需要任何增量投资。但经营许可协议的不足之处在于,往往收取的费用相对于产品销售利润而言,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而在重要的市场,很少有公司愿意放弃深度参与。让当地公司进行市场拓展也存在问题,当地公司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拓展市场,可能受到资本或能力的限制;当地公司也有可能只拓展自己的产品,而将许可经营的产品凉在一边;更有甚者,可能剽窃被许可的技术,开发自己的产品。再好的许可协议也防不胜防。在重要的市场上或者技术很关键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设立合资公司。
海外经营的成败最终决定于市场,而设立合资公司往往出于市场的考虑。尽管你的产品质优价廉,要击败当地产品也并非易事。当地产品具有一定的忠诚度,且营销网络系长期积累,加上当地的人脉和政府关系,以及供应商的休憩与共,正面竞争并非上策。建立合资企业能将上述劣势转化为优势。此外,当地的合资方可能具备成熟的经营团队,或许还有互补的产品。但合资企业涉及两个以上的股东委派管理人员,因而存在经营理念和经营文化的不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营效率。
上述种种经营方式并不互相排斥,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组合使用,甚至可以有所创新。如可以建立合资企业负责产品的销售,同时授权给当地一家企业生产许可,然后由合资企业向当地企业采购产品,这样可以节省资本投入同时也避免许可经营的弱点。还可以合资建立经营设施,然后通过售后回租协议售给当地的合营者,每年支付租金回租经营,这样可以减少资本支出的风险。
二、建立境外实体的事前风险计量
建立境外实体必须慎而又慎,事前需仔细地进行可行性研究,在财务上最常用的是现金流量折现的方法。对外汇风险的计量不是孤立的,应结合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金融风险等因素,综合调整折现现金流。也可具体分析每个因素对现金流或折现率的独立影响,而对折现现金流进行敏感性分析。调整折现现金流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缩短目标投资回收期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不适于终值很大,或者在后期有较高现金流的项目。另外,由于汇率的波动往往与经济周期有关,因而时间越长,波谷(或波峰)出现的可能性越大,汇率波动引起的风险越大。同时,汇率的长远趋势往往比短期更容易预测。投资回收期只反映近期的现金流,其适用范围因此受到限制。
2.调整折现率
调整折现率具有理论基础,因为折现率(资本成本)本身需要反映风险的溢价。调整折现率同样操作简便。对于熟悉跨国经营的公司尤其如此。如在马来西亚有建立子公司历史的母公司,可以将在马来西亚适用的资本成本作些微调,适用于泰国。但调整折现率时需注意,不同现金流的外汇风险是不一致的。比如在某些国家子公司利润汇回的外汇管制要比货品采购的外币支付严格得多,因而风险是不一样的。虽然在项目分析时,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现金流(如离岸的或在岸的现金流,资本项下的或贸易项下的现金流),但总是较为繁琐。调整折现率的另一弱点在于,越远期的现金流所受影响越大(复利因素)。
3.调整现金流
调整现金流的方法常用于对汇率风险的估计。因汇率有其形成机制,可以根据对影响汇率因素的预测,调整外币折算为本币所适用的汇率。比如一些美资企业最初进入中国大陆,在进行投资分析时,需将当地销售收入折算为美元。所用的方法是购买力平价法,即根据当初以及未来预期的中国通货膨胀率与美国通货膨胀率,来预测汇率走势。该方法原理完美但可靠性不高,因为影响汇率的因素太复杂,比如,根据通货膨胀率预测,一些美资企业估计到2005年美元兑人民币将超过1:15,实际情况是人民币还有升值压力。
上述方法也可结合使用,灵活变通。比如,在调整现金流时,可以分不同类型的现金流进行调整,也可同时调整这些现金流的折现率。在风险因素很复杂时,还可采用蒙地卡罗模拟(Monte Caro simulation)。在事件发生的概率可大致确定时,也可结合采用决策树的方法。
三、境外实体的外汇风险
无论境外实体采用何种表面形式,我们均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对母公司的依赖度较高,另一类对母公司的依赖度较低。前者所从事的业务被认为是母公司业务的延伸,后者被认为是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下表所示)。
两种不同类型的境外实体所面临的汇率风险对母公司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假定某美国母公司在英国设立了一个子公司,公司设立于2001年1月1日,即期汇率为£1=$1.5。子公司从母公司购入货品150000美元(以美元标价),按当时汇率折算的货值为100000英镑。子公司以110000英镑销售,货款于6月30日收取并偿还母公司,即期汇率为£1=$1。很显然子公司的业务对母公司的依赖度较高。子公司在经营上略有盈余,但将因汇率波动而损失50000英镑,该部分损失将直接传导至母公司(在按权益法反映或合并子公司报表时,直接形成损失),这与母公司按110000英镑售出货品并以英镑标价的结果一致。如果该子公司在当地采购100000英镑的货物,则子公司对母公司的依赖度较低,英镑汇率的涨跌不会形成亏损,对母公司的短期影响不大。
可见,作为母公司的延伸,子公司所暴露的汇率风险随时传导给了母公司,而作为独立经营的实体,汇率变动只是到子公司清算时才对母公司有影响。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境外实体,可以有不同的外汇风险管理策略。但往往境外实体并非两个极端,可能对母公司有一定依赖,又能独立经营,这对风险管理带来难度。
四、境外实体的风险管理
如果境外实体纯粹只是母公司境外业务的延伸,即境外的商,其外币交易就好像母公司自身发生的交易一样,一般外币交易的风险管理技巧同样适用。如果母公司在境外实体拥有长期投资,或者有长期占用的资金或借款,就需要对这些净头寸的外汇风险进行对冲。否则,即使子公司一直处于盈利状态,到清算时,由于子公司所在国货币贬值,可能难以回收原始的投资额。
假定某日本母公司在美国设立了一个子公司,公司设立于1985年1月1日,即期汇率为$1=JP¥200。母公司以资本投入2000万日元,并借款4000万日元给美国子公司长期使用。子公司以母公司的投资款及借款换入30万美元,并购入价值30万美元的物业。不考虑税费因素,假定子公司每年获得2万美元租金,但未汇回母公司。1990年1月1日,母公司决定终止子公司的经营,即期汇率为$1=JP¥100。美国子公司将物业以40万美元出售,加上累计租金收入10万美元,获得现金50万美元。尽管子公司年年盈利,清算时母公司亏损了1000万日元。
对外币净头寸风险的对冲,可采用期权、远期合约或外汇期货等方式,但由于子公司清算日期难以确定,采用上述方式在期限上难以选择。若采用滚动的外汇期货来对冲风险,在外汇期货交割日,可能出现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背离,这样反而产生了新的风险。所以最常见的方式,还是使用等量的外币借款,在借款到期时继续滚动即可。
一.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财务风险防范就是企业在识别风险、估量风险和分析风险的基础上充分预见、有效控制风险,用最经济的方法把财务风险可能导致的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管理方法。
二.建立财务风险控制和管理运行机制
企业的财务风险机制,就是将风险机制引进企业,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起适应环境变化的机制,从而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减少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1.企业要建立适合经营发展的组织机构,保证决策信息的流畅。建立财务信息网络,保证及时获得数量多、质量高的信息,这样才可以进行正确的财务预测和决策。为了提高应变能力,还要建立统一的指挥系统,应变策略要有组织保证才能贯彻到底。
2.企业要建立所有者和经营者共担风险机制.企业是股东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指股东的目标。经营者是股东的受托人,代股东管理企业,为实现股东的目标而努力。经营者也是最大合理效用的追求者,经营者有可能为了自己的目标而背离股东的目标。
3.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和转移风险的办法.建立风险补偿金就是企业预先计提风险补偿金,将风险预先分摊到各期,增强对突变事件的适应能力。转移风险就是将特定的风险项目交给专门机构、部门或专业公司去完成,也可以就某项风险项目向保险公司投保,用交纳保险费的办法转移风险。
4.避免投资过分单一,分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