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市政工程施工专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力度加大,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需要大量从事本学科领域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的高级人才。这对高职教师提出了如何面对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及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的市政工程技术人才的教育改革研究课题。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理论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高职的专业课程设置如何实现就业导向,这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施工类课程作为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系列主干课程,课程改革必须从具体的工作岗位需要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为主要任务,按专业核心技能要求设定教学目标,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加以实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提升学生对就业工作岗位“零距离”顶岗的能力。
一、跨学科融合的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体系构架
针对不同的专业,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名称不同、教学大纲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差异。然而,在工程建设实践中同一个工程往往同时涉及建筑、道路、基坑等不同的工种。如何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将不同专业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理论有侧重点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不同专业的施工课程突出重点,同时兼顾其他专业的技术要求,做到课程内容全面、翔实,生动、具体。再将工程材料、力学、结构、管理等相关知识融入课程教学设计中,做到课程知识体系前后有序、融会贯通。强调学科知识间的交叉和综合性。帮助提升学生专业知识领悟力和应用能力,并激发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兴趣和志向。
二、课程培养学习情境设置
课程教学改革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施工的工作过程设置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以“应用性理论讲授+岗位技能实训”为课程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形成了校内校外相结合,“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就业特点,删除内容,强化识读与绘制教学内容,增加并强化了试验与检测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更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设置,每个学习情境中的学习项目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大部分课程采用现场教学,精选适合教学的施工工地,利用实际工作项目,由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在实施过程中,重视项目的选择、成果的展示、教师的评估,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是搞好“项目教学法”的关键。
三、多媒体教学课件及课程网站建设
1.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规范使用。学院重视教学手段、方法的
现代化建设,促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更新,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讲授内容和多媒体显示相配合的教案,做到“胸有成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帧、逐条、逐行、甚至逐字显示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实现听、看、想的统一;结合工程实践,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体验施工情境。
2.教学专题网站建设。
通过与企业联合打造的“道路工程施工”网络课程专题网站,提供大量专业学习资料、施工图片、施工录像、施工文件,通过在线学习、在线测试、教学录像等相关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采用施工资料、施工录像、职业岗位分析等手段,使学生可以进行专业的施工情境化的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还可以在线交流,实时完成知识的查缺补漏工作,使学生在课堂以外同样能够实现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随着学院对精品课程投入的逐步加大,课程组教师不断建设道路工程施工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使课程的电子教学大纲、教案、习题、网络课程、网络课件、参考文献、视频、图片、动画等教学资料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发展,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平台。
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
课堂是师生交流、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舞台,师生应该共同参与。改进课堂教学包括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多媒体课件的优化,增加工程施工环节的图片、录像、动画等内容,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工程施工工艺的感性,让课程更生动、更活泼。尤其是图片、录像、动画等更符合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类课程的特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使该课程的重点、难点均能通过具体形象的动画、视频和音频等手段得到强化,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增大了内容容量,又使相对枯燥的施工课程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在课程设计阶段把学生分为小组,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学生小组的讨论与工作分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钻研问题、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同时,课程增加了学生的工地参观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相互沟通并改善团队精神的能力,提升授课教师的教育理念及综合业务能力。图7 反映了跨学科融合、规范整合、改进课堂教学与考核以及小组制、校内外结合等教学改革措施的逻辑关系。
参考文献:
从现场回来,师傅给我们讲解啦项目部的人员、部门组成及其职能。并要求我们首先熟悉办公软件,cad制图等,多去现场,将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中讲到的与实体对应以增加感性认识。
时间:3月10日
实习内容:洋泾港桥附近与三标相接处正在作上水管,为中间通道施工做准备。由于业主借地和部分拆迁工作未如期进行,我部工程工期一再拖延,现在只能做管道的搬迁工作和临时便道的修筑,为以后道路翻交做准备。今天仔细观察啦挖掘机的施工,回到办公室查找啦一些关于挖机的技术性能参数。对一个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不只要懂得施工工艺也要对机械设备有所了解。另外,浦东大道上管线排布十分复杂,施工需谨慎。
时间:3月11日
实习内容:在施工现场,看到曹工将拾荒者赶出施工现场,因他们在挖机作业半径内捡钢筋,十分危险,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作为一名施工人员必须牢记安全第一!在办公室仔细阅读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遇到问题向同事们请教。通过阅读初步对市政工程一些专用词语及符号有啦大体了解。
时间:3月12日
实习内容:今天下起啦小雨,但是我们依然去啦工地并且还去啦更远的居家桥路,因为听师傅说那里要排雨、污水管线。一路上,依然看到工人师傅在工作,是啊作为从事建筑行业的人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啊。
下午,帮二部的资料员裁图纸、叠图纸,这是实习生活中的第一份工作,我们都很认真对待。在工作中,大家在一起有啦更多的交流,也学习到啦做资料的一些常识。
时间:3月13日
实习内容:由于雨天停工,我们都呆在办公室看资料、打印规范或画画cad图纸。我们开始慢慢适应办公室生活,大家与同事之间的交流多啦起来。师傅也常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3月14号休息,15号返校交论文。
时间:3月16号
实习内容:在罗山路风机房基坑处,仔细观看啦混凝土的浇筑:在浇筑之前要先浇水湿润模板,振捣要密实,出现漏浆要及时封堵。并认识啦一些新的施工机械设备如混凝土泵车、汽车吊、振动棒等。从现场回来后继续整理图纸资料。
时间:3月17号
实习内容:今天师傅特意抽出时间亲自带我们去工地,一路上他为我们讲啦许多他从事工程的经历同时教育我们要善于观察。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围堵墙的做法,由于我部在几个部门标段中间,其实从表面看上去围堵墙的做法是一样的但是不然。我们仔细观察才发现不同之处,我部支架与墙板的连接采用摄钉而其它部门标段有的采用焊接、有的采用直接立柱支撑。我们还学习到啦关于排水管材的知识,第一次见到啦刚玻璃管材。
时间:3月18号
实习内容:今天风机房在做防水,我们仔细观察啦防水层的做法:首先将基坑内的积水全部清除干净,接着涂聚氨酯防水胶三度两厚即涂刷三遍并要达到两毫米厚,注意在涂第三层时随涂随铺牛毛毡,注意接缝处搭接好。吴师傅告诉我们不同的工程有不同的防水要求,我们搞施工的要按设计施工。
时间:3月19号
实习内容:在施工现场看到啦工人师傅们在砌筑污水井,他们采用的是‘一顺一丁式砌筑,施工难点是最下层与管壁的接触面要砌筑成圆弧状。今天还看啦管线的埋设,我们看到煤气管线的埋设,与管壁接触的上下层要回填黄沙。我们想这样做的目的应该是对管线的保护和考虑地线管线有沉降的因素吧。
时间:3月20日
实习内容:现在大多数管线已经搬迁完毕,临时道路能施工的也已完毕,天然气公司员工在两根管之间在安装阀门,具体什么不太清楚,大家感慨知识面不够啊。回到办公室继续帮二部整理图纸,因为项目部济阳路站和主题公园站马上就要竣工验收啦。大家忙的不亦乐乎。
时间:3月21日
实习内容:去人民路越江隧道参观学习,在机施公司周技术员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去啦北线隧道。一路上,周技术员为我们讲解啦关于盾构及其施工的工艺,大家也都踊跃向他提出问题。当时中煤集团正在进行旁通道的施工,具体说是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根据设计采用冻结发开挖,现在进行的是冻结孔的施工,采用h190型夯官机和空气压缩机进行施工。我们在南线还看到啦巨大的盾构机,这个庞然大物的构造太复杂啦,还需以后慢慢学习。
3月22日 休息
附注:下周我组马化涛同学要去上海中心学习
自3月23日起实习地点全部在上海中心
3月23号,实习地点:上海中心
实习内容:今天,我怀着非常的兴奋而又激动的心情来到上海中心施工现场学习。首先,我的工作是从做施工日报做起。我在我们办公室肖工的介绍下,逐渐学习到我们工地现在有三家分包做桩基,分别来自青海、湖南、江苏。他们的资料员每天早晨会把每天完成的工程量上交到我方来,我的工作就是汇总一下交给经理。我深深的意识到电脑办公软件一定要熟练掌握。
今天,在施工现场认识啦许多新的施工设备,做地下连续墙的成槽机和铣槽机,这可是两个好东西啊。它们可以在地下50m的深度下施工的。还有两台履带吊,分别为260t、 400t。
真的对于机械设备的认识还要加强。
我们还认识啦,钻孔灌注桩机架,了解啦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还认识啦除砂机等机械。
3月24日,
实习内容:今天跟基础公司科研所的两位硕士学会啦作泥浆试验,比如泥浆比重,粘度,含砂率等,现在想学校里也做过的。学习到的不巩固不温习就忘啦,太可惜啦!知道在地墙施工过程中泥浆对基坑的维护是起很大作用的,主要防止塌方。
3月25日
我在逐渐的学习钻孔灌注桩的工艺,在学习它在施工中的会出现的问题以及怎样解决。看啦地墙方案,准备好好弄懂它的施工工艺。
看啦地墙钢筋笼的焊接,测量放线,地基沉降观测以及管道沉降观测,关切以及钢筋的加工。
3月26日
今天上午回校参加大学英语六级确认拍照,下午去市政一组实习工地参观。市政一组所在工地为地下枢纽,其中也包括一部分地下通道。首先,我们进入通道进行参观。在地墙上可以看到许多预埋的小箱子,一些是用于消防的,一些用于照明等。随后,看到桩机在打钻孔灌注桩,还有一些在打高压旋喷桩,同时看到工地上许多的不安全隐患,安全施工要做到实际。紧接着又参观啦基坑,基坑基本开挖完毕,可以看到一道道钢筋混凝土支撑和格构柱钢支撑,坑底正在打垫层。首先,工人师傅们用风镐将桩头切掉,然后在上面做承台。同时在现场看到一台臂长25m的挖机在地面上开挖基坑底淤泥,基坑底也有一台小的挖机在开挖。同时看到钢筋加工厂,同时注意到直径较大的钢筋的成型由专用机器来完成。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
3月27日
今天开始地槽的开挖。在地墙的施工中,泥浆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地墙成槽施工时槽壁的稳定性。今天进行啦地墙钢筋笼的验收(在施工时监理对钢筋笼的加工平台就用全站仪测定它的水平度,以及倾斜角)。注意到槽段雌头接缝处采用v形钢板,并于钢筋笼两侧包裹止浆帆布用于防止混凝土浇筑时外流。
今天看到啦桩的静载试验,静载分别压到两根锚桩和试桩上,试桩在中间。铣槽机型号bc30,汽车吊型号qy25,履带吊quy260。地墙的混凝土浇灌方式导管法水下混凝土浇灌,地墙设计水下c45,考虑水下浇筑采用c55.
关键词:高职 市政工程技术 实践教学 改革
近些年以来,在加速推进城市化的影响之下,市政工程得以快速的发展,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是高职学校广泛设置的一个热门专业。而巩固理论内容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与技能的根本所在,在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广泛地存在教学目标模糊、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等一些问题。为此,应当改革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而培养出优秀的具备创新精神的市政工程技术人才。
1改革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1.1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建设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
1.1.1对职业能力的要求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工程施工、工程试验检测、工程识图制图、工程计价与计量等环节的基础理论与应用能力,这是学生担负实践工作的客观需要。学生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素养,通过自身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掌握的专业能力,可以正确地分析、断定、处理自身观察到的工程现象与工程实物。学校应根据各个专业以后针对的岗位特征,给学生提供有指导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次序与划分模块地培养学生的检测、识图、测量、施工等实践能力,且定期地评价与考核学生的实践效果。
1.1.2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在职业过程当中所能够体现的职业观念、职业作风、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道德等综合品质就是职业素养。尽管学生学习扎实的理论内容和专业技能非常关键,可是较高的职业素养也不可缺少,因为这是学生踏入社会的金钥匙,也是自身干事创业成功的根本。企业已在评价人才中将职业素养作为一个关键性标准,而专业素质是如虎添翼。为此,高职学校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中,需要根据工程实例强化实际工作中职业素养的价值与意义。在定制实践教学模块方案的时候,需要借助实践的内容实现学生合作精神与敬业意识到培养,像是借助野外测量的实习,实现学生认真严谨态度与团结合作意识的培养。
1.2建设工学结合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想要使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成效有所提升,应当在教学实践中执行工学结合的教学工作,即有效地统一学习理论和实践课程,以及有效地统一学习和工作。例如,高职学校能够跟当地的市政工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地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实习和参观的机会。在进行实习的时候,实习指导教师需要根据专业理论内容来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内容的能力提升。在学生结束实习之后,学校需要评价与总结实习结果,进而奖励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以使学生切实愉快地融入到社会中锻炼自我。学校还需要对市场的动态与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把握,从而明确市政工程技术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而持续地改进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跟社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市政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2重视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以及编写适宜的教材
2.1注重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功能是建设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一个重要功能。而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功能指的是给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创设综合技能、单项技能、关键能力、岗位技能等培训职业能力的环境。在校内实训的过程中,借助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与场地(建材实验室、工程造价实训室、市政施工模拟实训室、校园测量实训场等)开展模拟仿真实训,从而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当中学会职业技能、熟悉职业技术要求、感受企业生活等,更好地了解市政工程技术岗位技能的规范,大大地缩短上岗适应期,实现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2.2注重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基地是校外实训基地,并且该基地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基地,以及增强学生职业观念的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需要实现建设思想的创新以及建设方式的拓展。学校通过存在业务联系的企业与校友等有利条件,强化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一是在强化联系行业主管机构的基础上,跟对口企业和行政领导部门协商,挂牌创建实训基地。二是跟企业产学联系,互利互惠,创建实训基地。在创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多种专业实训功能进行开发。校外实训基地不应当仅仅实现一个专业的要求,而需要体现其它专业的作用,确保开发一个专业,有利于多个专业。需要给学生创设先进的实训环境与条件,并且有效地应用地方具备先进技术的企业,进而便于实施与组织实训,实现教学成本的节省。企业一致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这有利于学生由定岗实习变成企业正式员工,从而使企业与高职学校实现共赢。
2.3编写跟实践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材、操作标准、训练手册
学校需要安排市政领域的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根据该岗位群的特色,对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进行吸收,编写指导实训方面的教材、操作标准、训练手册等。而操作标准需要立足于受训者创新观念、效率观念、安全观念、管理观念、质量观念的增强,奠定受训者将来发展的基础,且注重实施职业资格鉴定,推动实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而编制实训手册需要涵盖由适应性练习至初级中级、高级技能练习,一直到认证考核专业技能的所有事项。
2.4注重建设实训师资队伍,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实训教师的队伍力量是高职实践教学发展的瓶颈。不少学校在实训岗位安排难以胜任理论教学的教师,这样的做法跟注重实践教学相悖。即使选拔高职学校的一些骨干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方面,立足于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实践能力依旧存在缺陷。而在企业挂职的高职学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不但能够有效地服务于企业,而且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也大大地提升,从而有效地统一了学校的人才优势与企业的技术优势,能够实现理想的效果。并且,高职学校需要请市政工作的基层技术工作者来到教学课堂和实训基地,从而让学生获得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工作者的指导。而学校和企业一起建设实训基地致力于产学研的联系,也让教师跟企业技术工作者交流了信息,实现了优势互补,从而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大大地增强。
结语
总之,高职学校的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优秀人才的关键方式,为此,教师需要面向市场,注重改革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注重校企联系,优化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建设师资队伍等,从而为社会培养大量跟社会发展要求相符合的人才,并且推动高职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严莹,刘小峰.公路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浅谈[J].价值工程.2014(13)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242-03
0 引言
政策科学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而政策分析则是这一学科以量化分析为主导的政策研究领域。但在实践中,人们一般将政策、公共政策和公共政策分析等概念混同。因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是本研究重点,所以在本研究中以公共政策分析指代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而不特别加以区分。
目前对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两部分,而将其放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视角研究的很少。有少部分学者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如孙孝科(2010)认为人才培养目标是指人才培养意欲达到的规范和标准,公共事业管理是对于兼具公共性和非营利性两种特性,且从事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果的相关组织的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与这种管理契合。
本研究的思路是,从梳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沿革出发,再探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实现的路径。
1 专业与课程发展沿革
1.1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
1997年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向教育部申请开设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1998年教育部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从1999年秋季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率先在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开始,目前我国已有400多所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
从已有文献看,国内学者普遍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未明确划分发展阶段,但基本认同其发展历经了“兴起”和“成长”两个过程,例如,陈振明(2012)指出到2000年之前只有少数几个大学在政治学和行政学系科中成立公共政策教研室或研究所,但目前大部分重点高校均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教学、科研机构。也有学者明确将其划分为“恢复重建”、“整合发展”和“优化升级”三个阶段,例如,杨欣昕(2015)认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分为改革开放后由大学管理学科的行政管理专业转变而来的“恢复重建”期、以国内行政学会建立事件为开始的“整合发展”期以及从2005年以国内政治体制为标志进行改革的“优化提升”期。
从专业发展特点看,由于建国后受前苏联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影响,以及国内急需恢复生产等现实因素制约,公共事业管理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高校中也就相应没有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这导致了改革开放后,当我国高校开始开设本专业时,各高校基本上是依托自身原有学科基础、师资力量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专业发展方向上也基本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文教、卫生、体育、环保和社会保险五个方向开设。
1.2 我国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发展
公共政策分析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改革开放后一些国内学者和政策实践者注意到了二战后在国外兴起的政策科学研究理论意义和在实践中的作用,并将其介绍、引进并开展了初步的研究工作。198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在全国软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政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报告时提出要做“政策研究”,推动了我国政策科学研究逐步走上正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公共政策学”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公共政策学的研究与教学逐步体制化,它作为我国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研究的新兴领域的地位开始受到重视”。①
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2.1 前人的研究成果
从已有研究看,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研究一般从“培养模式”视角进行。如李笑春(2001)认为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的“通才”和“专才”的矛盾。为此必须要求大力改变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方式,特别要加强联合培养方式。又如岑乾明、宋卫琴(2010)认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指出应该突出强调以区域社会需求为主导,体现专业特色。龙兴武(2011)从专业方向、科学课程体系建设等角度指出地方性大学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 教育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定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3 本研究的观点
本研究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应该从专业性质出发思考。在我国,除了学校、医院等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以外还有一些组织例如自来水供应、电力供应、燃气供应以及邮政服务等等行业组织提供的产品也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这些行业组织从事的业务活动也属于公共事业,相应的对这些行业组织的管理则应当属于公共事业管理。又因为国家行政机关供给的物品也属于公共物品,从而我们可以认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人才培养应该是为回应这些公共物品供给组织的管理人才需求进行的,这其中既包括这些组织内部的管理人才需求,也包括对这些组织进行管理的人才需求。所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围绕如何适应公共物品供给组织进行管理所需要的人才进行。
3 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影响
3.1 教学活动中公共政策问题行政管理处理的误区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课程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公共政策的构成与结构、本质与功能,认识公共政策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其与政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政策过程的环节、阶段以及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知识的能力。
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是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的行政管理教学化误区,即把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内容、方法作为行政管理课程来进行教学。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与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管理实践有一定关系。改革开放初期强调行政系统对国家经济社会活动管理,随着改革开放实践深化、相关理论研究深入后发现对国家经济社会管理不仅仅是行政管理活动,而是供给公共政策这种特殊物品。但与此相对应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教学活动中并没有普遍得到系统阐述,显著的表现便是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将公共政策问题当作行政管理问题处理。卢粉艳(2008)就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引入市场机制,提倡社会参与,此类变化对我国政府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过去的行政管理理念和方法已不适应时展的要求。同时,西方发达国家重视和发展公共事业的理念和成功经验,对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无疑具有重要启迪作用。社会需求和外来思想的影响,使我国开始重视不同于“行政管理”的“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与教育。但目前实践看,我国对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使得本课程在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内容选择等教学实践中不能够满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2 教学方法仍然较单一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知识的能力,本课程应该是与各阶段、各时期的政策实践密切联系的,要求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有一定政策实践体验。但目前看,公共政策分析课程仍然大多停留在理论讲授的“纯理论教学方法”中,从授课程教师角度看,与实践稍密切一点的可能就是所谓“案例分析”了。
3.3 教学内容选择不够合理
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基本体现三块内容,一是公共政策分析系统,二是公共政策分析过程,三是公共政策分析方法,也有的在教学中把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单独作为一块讲授,课程内容较大,但由于本课程学时一般安排五十四学时,很难把全部内容都教授完毕,只能选择其中一部分进行教学,但每个教师侧重点各不同;反映在教材上则是有的教材只体现公共政策分析过程,将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融会进公共政策分析各环节中;有的则将上述四块内容划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系统,将公共政策分析相关知识全部囊括进教材里,体系庞杂。而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也基本是按所选教材内容进行,其结果是教学内容不利于实现本课程服务专业培养目标,例如有的教师弱化公共政策分析系统知识的教学,使得学生对政策活动主体、政策环境、政策工具以及决策体制等不了解。
4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两条路径
4.1 走出教学活动中公共政策问题行政管理处理的误区
课程教学要契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适应公共物品供给组织进行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正确认识公共政策分析的本质,走出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的行政管理教学化误区,认识到公共政策分析的目的是要“提供政策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具体到我国而言,需要做出公共决策,发现公共政策问题,比较、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估公共政策的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行政、事业”类行政活动,而是包括了公共物品供给活动及其系统运行的全部活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活动也应该围绕提供这些相关知识进行。
4.2 重视实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知识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作为一门与实践紧密相联的课程,除了在有限课程教学学时里讲授基本原理与方法,运用案例分析方法讲解外还需在方法上有突破。纵观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甚至包括其他相似公共政策课程(如农业政策学)普遍薄弱的环节不是对基本原理方法的讲授,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周身政策实践活动的理解、分析和判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知识的能力。目前的教学手段可能不是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掌握公共物品供给活动所需知识”的人才培养目标,反而可能是“远离”这一目标,因为如果学生在本专业课程学习中没有掌握这些必需知识甚至是错误理解这些知识,那么在将来的政策实践中错误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知识的概率就很大。较好的方法是将学生带到政策实践中,让学生参与政策实践,教师从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政策知识。
【引言】: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根本目标是不断研究教学和管理理论,持续改进教学管理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并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紧密围绕高职教育发展目标和方针政策,根据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教学资源的配置最优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问题
(1)本身符合高职的市政工程专业的教材数量不多,大部分都是本科教材无法应用于高职教育,原因是二者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本科教育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高职教育更注重施工技术技能的应用,对于理论计算推导弱化。(2)现有的教材内容没有紧跟新规范,新施工手册内容,还延续使用老规范内容,没有及时更新版本,与现场实践相脱节。(3)可操作性不强,工程案例少,书中配图不形象,在无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学生自学困难较大。
1.2 教学模式和手段问题
教学总是以理论为中心,注重强调知识点的讲解、计算公式的推导分析,而案例教学法、师生互动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应用不多。学生总是被动式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困难。另外,课堂上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但大多成为老师上课的教案,没有真正利用好这些资源,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高职院市政工程专业的教学教改策略
2.1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管理
根据市政工程的特点,我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采取“2+1”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有一年时间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这一年的时间里,由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在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在这期间,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课堂转换到企业的生产环境。如果疏于管理,学生很容易在这期间混日子,白白浪费一年时间,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
2.2 逐步建立弹性的学分制
由于市政工程的特殊性,施工对季节有很强的依赖性。应逐步建立弹性的学分制,允许学生通过自学获得学分。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没有施工任务的季节里回到学校进行理论学习,以便灵活安排顶岗实习的时间。
2.3 加强企业指导教师的管理
企业指导教师是指导学生校外实践教学的主要角色,应加强对企业指导教师的管理,并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企业指导教师的水平。还要校企合作,除了让学生到现场实践,也应让老师多到现场参加实际工作,与一线人员交流,获得更多的前沿信息;多参加各种有关教学改革的学术会议,能够了解其他院校目前课程建设情况,了解更多教改经验和方法等;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资格认证和职业资格培训师等考试;加强对教师的技术技能培训,组建能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教学团队。
2.4 利用施工仿真软件,让“做”取代“听”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维持在20分钟到半小时,因此,在仿真软件实验室中,教师可用前面的十几分钟讲解本堂课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然后边操作软件边讲解,同时,学生紧跟着进行操作,不定时的请一些同学来演示操作,这样引导学生学习,使他们无暇顾及玩手机,用“做”来取代“听”提高上课效率。仿真软件可以用于多个课程,对工程施工课程有很大帮助。
2.5 市政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首先,通过企业调查,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与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需求,例如将识图模块设计为基于同一工程的不同项目实施,如道路工程图、桥梁工程图、管道工程图及隧道工程图四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划分出若干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纯理论的知识点贯穿到各个项目中,比如“市政工程制图标准”可以直接应用到工程图中,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各种制图标准在图中如何表达出来,学生通过完成各项任务并提交相应的识图报告为学习成果,从而提高学生工程整体识图的实践能力。其次,课程考核体系主要包括网上考勤、视频观看记录、识图报告、网络作业和课堂讨论等五个部分,其中识图报告部分为学生完成各任务识图报告评价分的平均值。另外,教师在使用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应该致力于开发该课程的立体化教材,根据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围绕教学内容的电子资料、音像制品等更加直观和形象的教材,还可以通过强大的互联网共享教学内容,以“开放式教材”的形式,使学生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情况下,完成更加方便直接的学习。
2.6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学管理的改革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转变旧式的管理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转变满堂灌的学习模式为学生自觉的学习模式。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信息网络收集课程的相关视频资料;可以利用软件制作构件模型,采用动画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课堂直观地认识构件及其组成情况,为课堂中的识图教学打好基础;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采用传统方法讲解知识点,再以引导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要善于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便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我国的高职院校来说,其所面临的市政专业教学管理改革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共同监督,特别是社会和各企业的大力支持。这种教学管理改革的顺利实施和开展,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在理论方面实现必要的创新,还要善于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实现有效的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市政专业教学管理改革的工作只有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在根本上推动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顾明丽.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公路监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123-124.
可以,大体上路径有:
1、参加省级公务员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每年各省都有1-2次省级公务员招考,主要岗位设置在乡镇,部分岗位为公安干警、法院、检察院岗位等,如果事业编制工作人员要去参考,工作年限务必要超过1年;
2、参加各级副科岗位选拔(公选)有时,根据工作需要地级市或者县政府会面向本地区或者全国,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岗位或副科工作岗位(储备干部),这类考试要求报考人员最少具备3年工作经验,年龄也有具体要求,要求很严格;
3、破格提拔的情况(要努力争取)原则上事业编制不会自动转为公务员编制,但如果某个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工作特别突出、年度考核连续都是优秀,而且是高科技人才,有可能破格提用,常见的有,某单位引进高科技紧缺人才等,如引入某高校博士为副科级干部等,要求特别高。
(来源:文章屋网 )
当前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称“高师院校”)综合化趋势明显,部分高师院校设立了电子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等工程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一是高等工程教育本身的问题,“工程教育仍偏重于学科属性,学生的数理和专业基础扎实,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是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欠缺,团队合作、沟通与交流能力较弱”[2]。二是高师院校的师范传统问题,高师院校与工科院校比较,在工程应用方面处于弱势,缺少工程传统和工程底蕴,缺乏工程经验和工程能力。高师院校的师范传统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优势,这些素质与专业认证中毕业生的要求是统一的。因此,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角度出发,高师院校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借助师范优势,突出特色,弥补其工程能力不足的弱势,有利于高师院校找准定位,向应用型高校和应用型专业转型,与国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同步。因此,笔者从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和改善课堂教学两个方面,研究将师范的特色优势向工程素质教育转化,构建体现高师特色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
2 改进培养方案,促进师范素质向工程素质迁移
工程专业人才的能力构成主要包括专业能力和工程素质两部分[3]。专业能力是工程专业的学术属性;工程素质包括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团队意识、终身学习能力等要素。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师范特色,实现师范能力向工程能力迁移,属工程素质的范畴。形成融入师范特色并契合认证要求的培养方案,先要理清师范素质与工程素质的关系,然后参照认证标准要求,形成培养方案框架。
2.1 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通常由培养目标、学制学位、课程模块、专业计划等部分组成。笔者以高师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为样本,重点分析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探索融入师范特色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系统掌握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软件开发新技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和开发能力;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合作能力及较强的英语综合能力;具备良好的自学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个性。
2)课程模块。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素质能力课程、综合能力训练4个平台。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主要指学科通识课程、语言能力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平台是核心专业课程,与专业认证中的工程知识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对应;素质能力课程平台包括人文素质类课程和师范技能类课程;综合能力训练平台面向课程实践,既包括课程内实践、课程设计,也包括综合的项目实训。
2.2 培养方案与专业认证标准的关系分析
2.1节的培养方案包括专业知识、思维方法、实践能力、人文素质、终身学习等方面,符合多数普通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是确认毕业生应达到行业认可的质量标准要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和国际具有可比性,实现培养目标与毕业出口契合。2015年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下简称为“认证标准”)对毕业生的毕业基本要求共12项[4],笔者通过认证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矩阵来分析培养方案与专业认证标准的吻合情况,结果见表1。
可以看出,该人才培养方案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本相符,说明现有培养方案经过缜密思考,有较强的可行性,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
认证标准中的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沟通3个方面内容,与培养方案有一定对应,但并不完全吻合,说明高师院校的培养方案在这些方面还需要向认证标准靠近。其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指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沟通”指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些内容多属于高师院校的特色内容,属工程素质范畴,高师院校的一些课程通过迁移可以为上述指标提供支撑。
认证标准中的工程与社会、项目管理也需要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其中,“工程与社会”指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项目管理”指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另外,高师院校的工程背景、工程能力和工程与传统工科院校的专业比较,客观上存在差距,需要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改进提高。
上述讨论仅仅是认证标准与培养方案目标或框架的对比。一些重要能力,如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敬业与团队协作能力等,分散在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教学能力等培养目标中,需要在课程教学环节逐渐深化,以符合工程教育的需要。
2.3 调整培养方案,将师范特色融入工程人才培养
根据高师院校特点和师范类课程优势,考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能力、素质、道德方面的要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将部分综合素质课程与专业发展课程分类整合,优化素质能力课程平台和综合能力训练平台,见表2。
在理论基础课程模块,依托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开设工程伦理学、工程职业道德课程;在职业发展课程模块,调整信息技术学科科研方法课程内容,增加职业规范、项目管理等课程;在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将教育实习部分内容向工程训练所需内容转化,开设专业实习、创新训练等课程。调整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师范优势迁移至计算机工程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拓展本专业学生面向IT企业、基础教育领域、职业教育领域、继续教育领域、社区教育领域就业能力,毕业生的科学能力和工程能力得以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人才培养领域面向信息技术教师和现代工程师的双向需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培养与工程师培养兼容能力。
3 改善课程教学,实施师范性与工程性融合
高师院校在工程专业人才中培养融入师范特色,是一个渐进和深入的过程,核心在于课程环节。笔者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信息技术学科科研方法课程为例,分析在课程教学中将师范特质融于工程人才培养的过程。
3.1 课程概况
“信息技术学科科研方法”属于专业方法论的课程,其目的在于为本科生从事研究打下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学生学习该课程后,根据社会和学科需要选择课题,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研究等多种途径收集事实资料,进行数据资料的处理与分析,完成基本的研究设计。课程教学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问题分析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沟通与终身学习能力等内容也可以在教学中加以拓展。
3.2 课程内容的迁移
在信息技术学科科研方法课程中,应将传统的教学内容拓展至工程教育相关的内容,见表3。例如,在概述部分,将有关教育研究的内容扩展至工程教育,包括工程专业课程内容的前沿和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工程教育的内部和外环境等,而这部分内容对应的则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或“问题分析”能力。再如,在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实证研究部分,从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扩展至工程实践训练的真实性研究、工程实践训练的深度和广度研究,这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工程知识”“工程与社会”是相关的。
3.3 教学方法的变革
二、认证受理级别:汽车诊断、汽车营销领域受理见习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资深工程师4个级别,汽车管理领域受理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资深工程师3个级别。
三、申请材料提交
需要提交的申请材料种类及相关要求详见《汽车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非持证认证工作细则》、《汽车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持证认证工作细则》、《汽车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申请材料认定工作细则》和《汽车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外语水平与计算机应用能力认定工作细则》。以上文件可在应用与服务分会网站(WWW.省略)下载,也可向应用与服务分会秘书处索取。所有申请材料要求提交一套纸质材料,其中认证申请表、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评审论文另外提交一份电子版。
申请材料准备好后,纸质材料请邮寄至北京市宣武区莲花池东路102号天莲大厦四层马立港(收),邮编:100055;认证申请表、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评审论文的电子版材料请发送至,邮件主题请注明申请人姓名、所申请专业领域和级别。注意:认证申请表上需贴本人一张彩色两寸标准证件照,另提交一张同样的备用。
四、入会申请
汽车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是中汽学会面向会员开展的一项服务,所以申请人必须是中汽学会个人会员。之前不是会员的申请人,可在提交认证申请的同时提交入会申请。入会申请表可在应用与服务分会网站下载,也可向应用与服务分会秘书处索取,如咨询具体入会详情,请与韩伟联系,电话:63345599-837。
五、费用缴纳
1、认证费用额度及缴费时间:见习工程师级别300元/人,工程师级别400元/人,高级工程师级别500元/人,资深工程师级别600元从。在提交认证申请时一次性缴纳,对未能通过评审的人员,已缴纳的费用不退还。
2、会费额度及缴费时间:60元从/年(原则上一次性缴纳五年会费共计300元);在提交入会申请时一次性缴纳。
2010 IBIS专题会议程序已确定
第10届IBIS国际车身行业专题研讨会会议程序在董事David Lingham和主席Chris Mann先生的确认下已经成型。“通过多次会议,我们已与全球市场建立了广泛联系。目前全球车身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是:行业标准、汽车技术及社会责任方面的立法问题。2010 IBIS会议方案、演讲者名单的演变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我们必须把2010 IBIS作为行业变革的催化剂,使每一位关注行业未来的代表们确实成为行业发展与进步的引路人。”
经济倾斜的关键时刻
E7新兴经济体的成长及影响力还没有广为人知,今年IBIS以专家对E7新兴经济体与G7大型经济体的观察和对比而开场,内容将涉及对车身修复行业的影响,谁会受到影响,为什么要与E7合作,如何与快速发展的市场展开合作等。
保险公司和行业标准
米切尔国际公司行业关系副总裁Greg Horn先生,将为本次IBIS会议带来专业保险索赔知识方面的演讲话题。Greg Horn先生在加入米切尔之前,曾任通用汽车金融公司材料定损索赔副总裁,之前他还在国家格兰奇保险公司担任材料定损程序主管。保险公司是碰撞修复行业主要的资金支付者,因此在行业标准的推动中,它将成为重要的影响力量并起到关键作用。苏黎世金融服务公司北美地区汽车业主管Bob Tschippert先生,将以专家的视点、从保险公司的角度分析行业对于新标准的需要。Bob最近被任命为苏黎世新成立的汽车卓越中心北美地区的负责人。他在保险行业有26年工作经验,与汽车经销商、独立维修厂、碰撞维修业务、零部件运营及车辆回收等建立了广泛工作关系。
有凝聚力的方式
IBIS为世界各地的行业领导者及影响力人物提供了独特的联络平台,同时为行业内的国际问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暂定为“使标准标准化”主题会议上,我们高兴地请到主持人Quintin Cornforth先生,英国汽车销售联盟前总裁、CAPA欧洲分部项目经理,并为Thatcham公司带来巨大成功。
车身行业另一个热门话题是网络现象。无论是独立维修厂、联合维修厂、授权修理厂还是合作性修理厂,它们如何影响行业,在行业标准执行方面,是获益者还是设障者?针对这一主题主持人将分析:谁在关注网络,什么可行/不可行,修理网络为市场带来了什么,以及行业标准深刻内涵等,他还将探讨碰撞修复行业各大企业不同的网络形式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等。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7-0125-02
一、引言
《公共政策学》是城市管理专业必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城市管理工作,本身是在执行不同的公共政策,因此,对于这样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应实现学生运用公共政策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政策问题能力的提高。然而,目前《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实践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人才培养效果,需要我们进行改革探索。
二、《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天津城建大学从2014年开始设立城市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作为专业必修课,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着以下难题。
(一)教学内容方面
部分政策理论与我国的政策实践发展需要之间存在差距,需要进行修正。我国的《公共政策学》教材中的《公共政策学》理论多是来源于西方国家政策实践的研究,例如,“政策议程建立”章节中的多源流理论,是以西方国家政治文化为背景发展起来的,在解释我国面临的政策现实的时候,需要进行修正,才能将其用以指导具体的政策实践。但目前缺少《公共政策学》理论体系的本土化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加以收集、分析和整理。
(二)教学模式方面
虽然实践了以案例教学方法和研讨式教学法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课前资料准备不足是普遍现象。学生过于依赖课前微课的推送,以及课堂上教师的传统性讲授,而缺少主动寻求公共政策问题,思考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脱节、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缺少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评体系在内的多元化教学体系。
(三)实践教学方面
《公共政策学》教学中,除部分学生因个人资源的可用性,获得实践机会以外,大多数本科生缺乏相关社会实践的机会,对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的工作缺少直观认识,局限于为学习理论而学习,对许多理论在实际层面的推行困境、成效等缺少过程性的认知。而让在校本科生在校内进行大量的政策实践也是不现实的,因此,与相关部门建立课程实践基地成为课程建设和发展的迫切问题。
(四)教学考核方面
由于受考试时间、题型和参考答案等方面的限制,以往的考试模式促使学生过于看重知识点的机械背诵和考前突击。大部分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面对实际问题,选择和操作理论知识用以分析问题的能力极为欠缺。
三、《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典型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其教学改革必须要围绕应用为核心来进行。因此,在天津城建大学的支持下,公共管理系在城市管理专业进行了《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理论与专题教学相结合
主要体现在对理论内容的调整和补充以及专题实验学习两个部分。一是,针对目前一些教学理论和内容难以解释中国现实的情况,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如《要素嵌入思维下多源流决策模型的初步修正——基于“网络约车服务改革”个案设计与检验》、《金登多源流模式理论及其启示》等期刊论文,补充到相应的政策议程建立章节教学中去,以弥补一些《公共政策学》理论与我国政策现实相脱离的问题。二是,选取三年内、具有代表性的政策问题,设置专题教学,将实验室软件按照专题进行整合,从公共政策规划、合法化和听证、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政策调整与终结等方面进行专题教学内容的设计,涵盖科技政策、教育政策、经济政策等方面,借助实验室奥派软件,完成专题学习。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
采用以课堂讲授法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借助于手机微信平台,推送人民大学相关微课内容,如《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个人税改革》等,促使学生在课前对知识点进行了解和学习,促进学习积极性,并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在教学互动上,以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特别是通过建立专题兴趣小组的研讨式学习,丰富了实验室课堂的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促使学生借助于图书馆、网络等进行相关文献的收集、阅读、思考、整理和分析,全面锻炼其应用能力,为日后的实际工作做好准备。
(三)加强课程实践教学
一是充分借助政府部门及相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力量,如邀请西青区城市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走进课堂,现身说法,讲解工作中对政策工具的使用,彰显理论教学的价值和实际应用的现实性。二是与《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紧密结合,以本专业实践基地之一——天津《今晚报》为媒介,让学生能结合现行的公共政策,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活动,如《天津市垃圾分类情况调查分析》,以促进学生透视国家在垃圾处理及发展绿色经济方面的公共政策执行情况。努力提高学生对实际政策问题的认识。经过此次改革,我们专业的学生分析公共政策问题的能力方面已有显著提高。
(四)构建教学效果综合评价体系
我们也对学生评价与成绩考核机制进行了改革,期末闭卷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由70%降为50%,注重过程考核。采用随堂测试、专题研讨与教学实践环节相结合,以及教师评价与同学评价相结合等方式,推行综合评价体系。目前,经2015级学生的教学效果反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在整体层面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四、教学改革效果
(一)兴趣和成绩明显提升
由于教学方式方法灵活,评价方法的过程性激励作用明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前预习率,从以往的40%,提高到80%;随堂测试的及格率,由过去的60%提高到90%;课堂提问的回答准确率从以往的60%提高到95%。
(二)综合应用能力明显改善
在教學过程中,通过相近课程知识的综合培养,实现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显著提高,就某个公共政策理论或实践中面临的热点或难点问题,布置相关的专题,促使学生开展相关调研,对于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对策等撰写专题报告,并将在实验教学平台展示,供学生交流与学习。
(三)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改进
在实验室专题研讨式学习中,学生选择相关理论进行公共政策问题分析的准确率从以往的50%,提高到85%;从专题实验报告中发现,学生分析问题的系统性,从过去的30%,提高到目前的60%;写作的逻辑性和规范性,从过去的50%,提高到了70%;主动提交专题研讨报告,并参与专业研讨的学生比例,从以往的15%,提高到了45%。这表明,该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有效促进了学生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提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的城市化过程。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大城市面临着土地、环境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纷纷寻求产业升级换代或功能升级,甚至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吸引企业总部入驻,提升城市竞争力。近年来,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确实吸引了不少国内大中型企业总部和研究开发机构以及跨国公司的高端功能。然而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城市正在转向功能专业化呢?限于数据可得性,现有文献主要研究城市产业专业化,辨识各城市主导产业,或者根据各城市的产业专业化对城市职能进行分类。目前我国的官方统计资料没有按照价值链功能来统计的数据,因此难以根据统计数据来展示中国城市的功能专业化趋势。
城市功能专业化与企业组织形式变化联系在一起。为了追求成本最低化和提高全球竞争力,跨国公司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实行生产片段化,将不同功能布局在不同国家;在东道国内,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战略性市场,跨国公司也会通过功能片段化来获取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和优惠政策。因此跨国公司空间组织提供直接审视中国城市功能专业化趋势的重要视角。跨国公司一般会采取渐进方式进入国际市场[2],逐步积累国外市场知识经验,对外直接投资不是一次性决定,是连续多次完成的。在面对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体,产权模糊、财产权保护能力弱、市场结构不完善、政府干预多、进入壁垒较高和政策较多不确定性,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采取渐进式投资策略。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是一个多阶段过程,最初建立一个代表处,学习如何在中国市场运行和管理业务,并评估继续投资的风险和潜在回报。随着经济转型,体制不确定性逐渐消失,跨国公司开始在不同地方建立多个分支机构[3]。不同功能区位偏好不同,销售活动追寻市场,生产可能追寻效率或知识,研发寻求知识,总部追寻战略地位。一方面,跨国公司可以在空间上分离各功能环节[4][5]。另一方面,一些研究发现某些功能之间的共聚,如研发和区域总部,生产和销售[6][7]。因此,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地理集聚可以理解为连续投资下不同功能区位选择的结果。跨国公司的不同功能可能会偏好某些城市,从而促进城市的功能专业化发展。下面本文先阐述跨国公司的功能区位,然后以财富全球500强来描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功能升级和地理扩张,最后基于离散选择模型探讨跨国公司是否采取功能集聚的区位战略。
1 跨国公司功能区位
跨国公司国际扩张过程中常会遇到巨大的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源于母国和东道国的各种差异。企业管理和生产机构的日渐分离正在改变着城市的经济结构。
跨国公司以跟进投资于不同功能环节,这些功能有不同区位模式。销售活动通常是寻求当地市场机会,生产活动寻求效率或知识,研发寻求知识,总部寻求战略资产[5]。不同功能对规模经济敏感性、知识密集度和竞争强度都有不同要求[6]。销售和客户服务活动表现出空间非敏感性,而生产和企业支持活动表现出空间敏感性。研究和发展与企业支持是空间最敏感和知识最密集的。最后,不同功能环节的要素组合机制不同。
跨国公司管理人员需要做出的决定日益复杂,并导致跨国公司活动更加精细,要针对每一个功能环节选择最佳区位。不同跨国公司的类似活动将集聚在同一地区,尤其是上游活动,如总部和研发。总部是知识密集型活动,需要大量专业化服务和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倾向于集聚从而受益于知识外溢效应[14];研发活动从技术外溢和专业化劳动力中受益很多,而较少受到本地竞争的影响;生产活动受益于专业化供应商,其次是专业化劳动力和技术外溢;销售活动是最不容易集聚的,因为他们从聚集经济中受益最少,而对竞争压力最敏感[5][6]。因此,跨国公司不同功能环节有不同区位偏好[15]。Yamawaki对日本外资制造业公司的研究证实了这种差异[4]。Alcacer探讨了通讯行业里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竞争、集聚和区位决策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子公司较为分散,研发机构较为集中[6]。
然而价值链上不同功能存在互补性。如果价值链的每个阶段都远离其他阶段,企业可能会面临额外的协调成本。跨国公司可以将价值链上不同功能布局在相互靠近的地方,以节省协调成本,并受益于互补性和经济联系。空间临近性对有特殊职能的公司来说至关重要的,因为并非所有信息可以无成本地被转换和传输。区域总部可能与研发机构合作,因为这两个功能都需要面对面的交流。 总部和研发机构也会重视与生产机构的地理临近,从而节省协调成本。在中国,由于协调成本较高,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欠发达,物流成本较高,跨国公司不同功能可能会共聚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区域。总之,跨国公司的功能既有分散在不同城市的倾向,也存在共聚于同一城市的可能。
2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特征
2.1 跨国公司功能扩张
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渐进式扩张,逐步提升投资功能,扩大地理范围。为了展示在华跨国公司渐进式跟进投资过程,我们从《跨国公司中国报告》(王志乐主编)中收集财富全球500强在中国的投资数据(不包括中国内地企业),同时访问相应的跨国公司网页来补充数据。对于每一个分支机构,我们可以找出母公司、来源国、东道城市、功能类型以及成立年份等。总共确认了5391个分支机构,其中有430家分支机构缺少建立的时间。在对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时间模式的描述中,我们排除了有缺失的时间数据,但这部分数据包括在空间分析中。参照Defever的研究,我们将跨国公司的职能分为地区总部、办事处、研发培训、商服(包括银行,保险和物流)、生产、销售以及其他等[7]。
图1显示了每年财富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华新建分支机构数。第一阶段,在1979年-1991年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采取相当谨慎的态度,每年只有少数新成立的分支机构,投资规模小,以办事处和生产机构为主(图2)。跨国公司还很难将地区总部、研发、商业服务等高附加值投资转移到中国。实际上,跨国公司也面临着这些高增值活动投资的更严格规定,被限制进入服务行业。如外资银行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允许在少数城市进行人民币业务,很多生产者服务业直到2002年才对跨国公司开放。
图1 财富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历年在华新成立分支机构数
图2 财富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分别在1979-1991年(左)、1992-2000年(中)和2001-2008年(右)的功能结构
在第二阶段,1992年-2000年中国加速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系,进一步向国际投资者开放中国市场。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沿着价值链建立了诸多分支机构,向价值链上游扩张,包括区域总部、研发中心;沿价值链向下游扩张,包括商业服务、销售和市场营销。仅在1995年,全球500强在中国成立了450多家分支机构。同时,全球零售商如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以及欧尚等迅速渗透中国市场。1995年国家颁布了鼓励外资建立企业的暂行条例,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投资控股公司,从事管理投资、再投资、销售、培训和信息收集工作。这些投资控股公司实际上成了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
第三阶段,在后WTO时期中国逐步解除市场限制和地域限制,调整外商投资政策以落实WTO协定的承诺。面对更为有利的商业环境和20多年关于中国市场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一些跨国公司开始价值链式投资于中国,服务部门如银行、物流、保险和零售部门也跟随客户或竞争对手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寻找本地商业机会。截止到2008年,约310家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在跨国公司的功能结构中,生产功能重要性已经大大下降,研究开发机构等上游功能和销售、市场营销等下游功能日渐重要。目前,绝大多数500强跨国公司已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包括了从管理、研发、生产到销售和市场营销的多种功能。
图3 财富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空间分布及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分布(2008年)
2.2 跨国公司功能区位模式
图3展示了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在地级市的分布。全球500强跨国公司集聚在少数地方,偏重于沿海地区,包括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内陆城市如重庆、成都、武汉、西安也能够吸引全球500强跨国公司的一些分支机构。简而言之,全球500强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高度集中于中国城市体系中的高等级城市。到2008年,跨国公司已进入175个地级城市。作为两个最好的区位,上海和北京分别拥有1340个和800个全球500强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占总量的39.70%。第二等级城市包括广州、天津、深圳、苏州、大连,约有23.06%的分支机构。全球500强跨国公司进入顶级城市,可以增强国家和区域中心的国际竞争力,带动中国城市等级体系的调整。
我们进一步分析全球500强跨国公司不同功能的地理分布。地区总部是跨国公司的信息处理中心、决策制定中心,是总公司和子公司交流的桥梁。跨国公司在中国只设立一个区域总部,显著集中在一线城市,因为他们需要面对面的交流,需要良好的商业服务,需要充分利用集聚经济。如图4所示,北京和上海拥有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总部;其他分散在广州、深圳、沈阳和厦门。跨国公司建立办事处来收集信息,建立分部来为中国某些地区的子公司提供服务。他们在选择区位时强调基础设施、市场潜力和信息成本的重要性,一般集聚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和武汉这些国家和区域的中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这些特大城市区域对办事处和分部特别有吸引力。
如图5所示,生产功能居于价值链中间,在空间上呈现分散布局特征。生产功能高度重视商业联系和接近管理、研发中心[17],集聚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销售功能追随客户,布局在市场潜力大的地区。一方面集聚在都市圈,另一方面又分散到中国绝大部分的省会。本研究中涉及两种类型的销售功能。一类是来自于全球零售商,如沃尔玛、家乐福,这类销售功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进入中国一线城市,加入WTO以来开始向都市圈周边和沿城市等级体系扩散。另一类是从属于生产企业的销售功能,他们一般靠近生产工厂和区域总部。商业服务功能涉及银行、物流、采购中心等,除少部分从属于跨国制造业巨头外,绝大部分属于跨国服务企业。已有研究发现商务功能追随其竞争者或客户,在华高度集聚于某些城市[18]。它们同样对管制和信息外部性敏感[19]。商务功能不同程度地集聚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大连和天津。同时,商务功能和其上游功能环节有共聚趋势,特别是接近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
总而言之,跨国公司以跟进投资的扩张模式加快在中国布局。不同功能环节的区位要求不同,但总体上与中国城市等级体系匹配。存在强烈经济联系的功能之间 会共聚在某些城市,如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上游功能如地区总部和研发机构集聚在一线城市如北京和上海。中游的生产功能散布在大都市区,并向一线城市周边扩散,下游的销售功能最为分散。这种分布展现出一种金字塔结构,高附加值的功能环节位于城市等级金字塔的顶端,低附加值的功能沿城市等级体系向下扩散。
3 基于条件逻辑模型的跨国公司功能区位模型
3.1 条件逻辑模型与变量设定
上述分析表明,跨国公司偏好一些城市而规避另外一些城市。本文采用McFadden(1974)提出的条件逻辑模型来模拟跨国公司的功能区位选择。本研究在模型估计中,采用随机挑选35个城市的方式进行模型估计(包括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所在的城市)。另外,条件逻辑模型假设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区位选择的独立性,但是在本文中显然不完全符合这个假设。因为同一个跨国公司的前期和后期投资的区位可能是相关的,为了控制同一跨国公司前期投资区位对后期投资区位的影响,我们在模型中引入截止到前一年城市中属于同一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数(Count_own)。
图4 财富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总部(上左)、研发培训中心(上右)以及代表处和分部(下)在中国的城市分布
图5 财富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商务服务机构(上左)、销售机构(上右)以及生产机构(下)的空间分布
首先,为了研究跨国公司的跟进投资对分支机构区位选择的影响,我们首先引入以下变量:截止到前一年同一跨国公司在城市中投资机构数(Count_own)和其他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城市投资机构数(Count_other)。本研究考察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是否存在功能集聚或者共聚,我们引入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相同功能的机构数(Count_samefunction)和不同功能的机构数(Count_otherfunctions)。此外,在进一步考察功能区位的模型中,我们还引入截止到前一年,不同功能在城市投资的机构数(Count_Business,Count_Office,Count_Production,Count_RD,Count_Sale)。
我们还引入其他集聚变量和控制变量。市场潜力(MART)衡量来自需求方的集聚力量。跨国企业需要大型的市场来实现自己的内部规模经济,从而更倾向于布局在市场潜力大的地方。市场潜力测算如下,
我们引入服务业比重(SERVICE)和每万人网络使用者数(INTERNET)来衡量供给集聚效应,平均工资率(WAGE)用来控制劳动力成本。同时,我们引入直辖市虚拟变量(MUNI)和省会城市(PROV)虚拟变量来衡量行政体系力对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作用。我们引入市区人口超过500万人(SUPER)和200万人~500万人(BIG)的虚拟变量来衡量城镇体系对跨国公司功能区位的影响。最后,我们引入反映经济特区和沿海沿江开放城市的虚拟变量(OPEN)来反映早期的制度优势。本文条件逻辑模型的解释变量总结如表1。
3.2 统计结果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Count_own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呈适度相关,其相关系数小于0.60,但是其他各计数变量高度相关。直辖市虚拟变量和超级大城市虚拟变量之间适度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73,其他的相关性比较弱。为了减小共线性问题,我们分别考察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中国区位选择过程中跟进投资和功能集聚。全样本条件逻辑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拉格朗日检验显示了该模型的显著性。
统计结果表明,跨国公司跟进投资的区位选择追寻其前期在华投资区位。Count_own和Count_others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表明同一个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存在提升了其后续投资在同一城市的概率。跨国公司不仅追寻自己以前的投资,也追寻其他跨国公司的前期投资。跟进投资必然导致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空间集聚。相对而言,跨国公司更倾向于追寻自己的前期投资,因为可以更方便在跨国公司内分享前期积累的当地知识,并通过自己前期投资经验来发展自身的能力。同一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空间集聚将促进当地的知识共享和转让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并减少保存、搜寻信息的成本。同一公司的不同时期投资可能存在经济技术联系,需要集聚在同一区位。与此同时,其他跨国公司也是本地信息和知识天然的渠道,当然也可能存在其他跨国公司的示范效应。
跨国公司的跟进投资可能属于不同的功能环节。统计结果表明,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往往与其具有相同或不同功能的分支机构共聚。不同功能的分支机构更倾向于聚集在同一个城市,跨功能的业务联系使得他们需要降低基于距离的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表3详细讨论了功能的集聚与跨功能共聚。
在其他解释变量中,跨国公司重视城市的市场潜力,但并不十分关注劳动力成本。MART系数在0.01水平上显著,而工资在三个模型设定中都不显著。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是战略投资者,主要以中国市场为目标,能够承受较高劳动力成本。跨国公司集中在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的城市以实现规模经济,较强集聚效益可弥补劳动力成本。服务业水平预期为正,但不显著,而互联网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跨国公司偏好有良好互联网接入服务的城市,这是集聚经济的一个新的原因。对互联网的便捷访问将减轻跨国公司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
跨国公司在区位决策时重视中国城市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MUNI和PROV都是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更喜欢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这些城市是国家或地区的行政中心,享有更多的决策权。跨国公司区位选择是一个讨价 还价的过程,涉及与地方决策者密集的互动,地理上的临近将有助于这种互动。例如,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大多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以获取的政策体制优势和信息外部性[14]。正如预期,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明显关注中国城市等级中最高的城市,尤其是5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最后,开放政策对于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区位选择并不显著。OPEN变量的回归系数不显著。本研究着重于后WTO时期,在此期间中央政府向国际投资者打开国内市场的大门,并在许多领域实施放松管制政策,特别是服务部门。很明显,对跨国公司来说,聚集经济比政策优势和体制优势更加重要。
为了进一步探索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不同功能上的共聚,我们对不同功能区位模型进行了检验和估计(表3)。统计结果显示,同一功能或者有不同功能的分支机构间都可能发生空间集聚。除了总部和办事处,其他类型的业务单位跟随他们母公司的前期投资,证实了跟进投资的集聚效应。通常,每个跨国公司在一个城市只设立一个总部或办事处,它不跟随母公司的前期投资。商务服务在同一功能内相互排斥,但他们可能跟随总部、办事处和生产机构。一个城市中商务服务功能的集中将显著降低该城市吸引商业服务功能的概率。然而,总部、办事处和生产机构不仅吸引相同功能的分支机构,而且还吸引其他类型的分支机构。总部和办事处倾向于跟随总部和生产机构。生产机构往往跟随总部、生产机构和研发中心,但规避商务服务和销售功能。总部和办事处为其他功能提供的信息和知识,而生产机构需要商务服务提供服务,总部和研发中心可以为销售和营销子公司提供最终成品。和预期不符的是,研发中心与地区总部及办事处并没共聚。他们甚至互相避开对方。然而,研发中心和生产机构彼此互相吸引,这与许多研发中心主要为制造和处理工厂提供技术支持有关。销售和营销子公司跟随总部、办事处和生产机构,但他们没有吸引其他类型的投资。
此外,全球500强跨国公司主要着眼于庞大的中国市场。不同类型的功能将对各区位因素做出差异性的响应。商务服务和物流高度关注市场准入和互联网发达程度,尤其青睐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体制优势的城市。商务服务和物流在入世以前受到严格的规定,此后中央政府逐步放宽其业务和地域限制。他们还避免劳工成本较高的城市。相比之下,总部和办事处尤其青睐具有较高政治地位的城市,其中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作为信息资料收集者、加工者和决策者,总部和办事处在他们选择区位时明确强调了集聚效益和政治优势。生产机构更加重视市场准入,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和开放城市,但避免直辖市和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城市,这意味着,生产机构往往利用有利的政策优势,如在特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免税政策、廉价劳动力。研发和培训中心集中在具有较高工资率、良好市场准入和较高政治地位的城市,因为他们需要高质量劳动力和来自政府的体制支持。他们不被开放城市的地位所吸引,因为他们不太可能利用主要针对生产和加工机构的有利政策。最后,销售和营销分支机构特别重视互联网络发达程度、具有有利政治地位的城市,以及人口超过250万的城市。良好的互联网表明更好的沟通,促进销售分支机构和客户之间的互动。此外,国家和省级中心是中国的主要市场。
4 结论与讨论
跨国公司通常渐进式、分阶段进入中国市场,随着本地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本地能力的发展,他们逐步提高资源投入,提升机构功能,进行地理扩张。本研究发现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逐步扩大,并在不同功能环节上跟进投资。相似功能的分支机构往往集聚在某些城市,而具有互补联系的功能,如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共聚在某些城市。上游功能如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大体上集中于像上海和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中游功能如生产都集中在大型城市区域,并已扩散进入一线城市的周边城市。跨国公司功能布局强化中国主要经济中心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同时强化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推动城市群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for Municipal Engineering
LIAO Zhixiong
(Guangzhou Municipal Vocational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00)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social economy, the requirement standard for talents is also improving, In the new period,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talent are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As for undergraduate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practice knowledge is more importan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bout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of vocational school municip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Key words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reform
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在职业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就职业市政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作如下的探讨。
1 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体系,更好地适应就业形势
众所周知,教育本来就是要服务于社会的需求的,尤其是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行业的,更是要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职业学校应该在充分了解该专业在社会中的需求及社会对此专业的要求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就业时充分展示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近些年来,我校积极组织本专业的教师就企业对市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调研表明:我省市政行业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尤其是现场施工的技术人员更是短缺,这主要是由于我省加大了对市政设施的投入和对截污治污水的决心而进行大规模建设。因而,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制定出市政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施工、预算和测量等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同时,我们也会聘请专家对专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进而确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和结构,并且要将各个要素合理分配要教学的环节中,进而形成实践教学系统,最后形成了施工实训、测量实训、预算实训、顶岗实践、上岗证培训等的教学环节。
2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要以培养目标为指导,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并且实践教学改革要体现实用性、应用性、针对性等。为此,我们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大纲。因为教学大纲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前提,因此,各门实践课程都必须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大纲应明确规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课程的目的和性质、课程的进度和课时安排、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成绩考核的方式等等。第二,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训。为此,学校要尽量提供实践的教学设备,如实验室、实训的场地等。要通过利用现今的教学设备,创造出职业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职业技能,达到胜任工作的目的。同时,学校也要与企业进行合作,签订一些实习基地协议,给广大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也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第三,要面向实际工程开展实践教学的课程。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工程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热情。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到施工现场实习,直接参加生产。第四,推行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特征非常明显,因此,将职业资格考试纳入教学的内容,可以在学生毕业前获得与专业相关的资格等级证书,可以提高竞争力。第五,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统一。市政专业不但重视理论的学习,也非常注重实践的锻炼。
3 不断加强和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众所周知,实训基地是满足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是保障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重要场所。因此,为了保证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就必须加强实训场地的建设。第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实训场所。尽管我校已经设立了工程测量一体化实训室、土工建材力学实训室、工程结构检测实训室等十几个校内实训场所,并在《城市给水处理自动控制仿真》和《城市污水处理自动控制仿真》两套仿真软件实操上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完善,不断提高职业仿真的程度,不断添置新的教学设备等。第二,(下转第91页)(上接第87页)筹资新建实验实训室,完成实训基地的建设,如工程招投标仿真实训场地建设。为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计划在几年内不断对现有的教学设备、实验室进行完善,努力建设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实践教学基地,从而发挥整体优势,完成本专业所必需的技能培训,实现专业培养的目标。
4 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素质
通常,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一种有效途径。例如与企业合作的土木工程实训基地建有学生宿舍,多媒体教室,可进行钢筋加工、混凝土操作、先张法、后张法张拉工艺实操等实训项目。在企业的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不断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技术,不但积累了实际操作的经验,同时也提高了能力。同时,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相互交替学习,将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提高了实际的运用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除此之外,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促使学校更新落后的知识和技术,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了保证毕业生能及时上岗,因此,我校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对学生进行顶岗培训,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由参加第一线工作的机会,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施工的方法、要求、规范以及安全操作规程等。因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需的。第一,进一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要适时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并可以聘请几名客座教授在学校定期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并且也要使企业可以随时接受我校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二,新建校外实训基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校外已有的实训基地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新技能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新建校外实习基地,确保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到实训基地实习。第三,实行顶岗实习制度,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为了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可以及时上岗,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顶岗实习,利用假期的时间对每个学生实行分层次逐步提高的顶岗实习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在提高理论素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实践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他们对新知识、新理论的吸收和理解,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践教师队伍的素质是确保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因此,实践教学的教师不但应该具备较好的理论素养,并且也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拥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也要定期派送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到施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6 结论
实践是理论认识的基础,没有科学实践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现代教学活动从传统习惯以传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习者的能力、促进求学者的全面发展为重点,这正是教学重点从“理论”转移到“实践”上的重要标志之一。理论是基础,而实践更重要,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动手能力是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基础能力。职业学校一定要改变过去纯理论教学的思路,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立,只有如此才能满足社会对大量职业学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