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物探究的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由传统课堂变为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师首先必须转变几个观念:由教师本位变为学生本位,由注重学习的结果变为注重学习的过程,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变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例如:高中生物课,有关生物学实质和微观的内容较多,此时探究式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或模拟实验,以讲述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研究的方法、建议或实验设计的思路,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结论形成的过程,尤其是科学史的发展过程,因此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教学安排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中学生物课内容中,可探究的内容有很多,但有些内容不适宜进行探究,因此探究式教学一定要符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
2 生物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2.1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分析教材,挖掘教材
例如:对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的教学,我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资料,按照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假如你是当年的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在观察到植物向光性之后,会有哪些思考和推测?对这些思考和推测,你将采取何种来加以验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作出实验假设和预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的设计巧妙之处,还有哪些不足,怎样修改实验方案;分析实验中的现象、产生的结果,怎样从实验现象推导出科学结论。通过这种引导学生深入主动的探索,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2.2在教学活动中,正确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是最佳的课堂教学双边活动
新教材尽量将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索性的研究过程或以探索性方式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由于这种实验或思维活动条条框框少,学生的思维不受到限制,所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例如,关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用了“尝试”一词,更注重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探究。显然后者更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新教材的这些特点,首先让学生讨论:通过自学教材,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鉴定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需要哪些器材?需要记录哪些数据?为了能够记录好这些数据,我们需要设计表格,那么,怎样来设计这份表格呢?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之上,确定好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及相关表格之后,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让学生设计记录表格的内容,要求学生填写实验预测结果和实测结果,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3在教学活动中,探究方式的多样化
例如:《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典型的贯彻探究性学习精神的课堂。整一节课就是问题探究式的教学。通过一连串的问题,既注重新旧知识的网络构建,又很好地引导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进行探究的过程。这节课还设置了不同层次和形式的探究活动。如:对图片的探究,观察大肠杆菌结构模式图,总结出质粒的特点;以问题探讨的形式探究培育荧光猪的方法;以小组活动形式探究EcoRI酶的剪切方式;以小组活动的方式探究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通过不同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尤以最后一个探究活动为典型。新课程标准中相关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学习了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后,再利用剪刀等工具进行模拟操作。本课中,教师作了大胆的创新,改为先由学生探究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出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实践证明,这种新的实施方法使学生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从这也可以证明,具体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灵活处理教材,探究形式应多样化,对课本上的探究活动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大胆创新,或适当进行增删。最重要的是要使探究精神真正地贯彻到课堂中。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是一种偏执的知识本位教育观,由学生在课堂上看科学、听科学,而不是做科学。学生由于对科学知识缺乏了解,把科学知识看得很神圣,不敢质疑:由于对科学方法缺乏了解并对自己没有信心,导致缺乏科学的探究能力。本文在对高中生物学科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探索中,给教师提供在教学实践上可操作的方式和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以及能力。
一、教师要重新扮演教学中的角色
首先,教师的作用的变化。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一个帮助者、关注者和引导者。作为帮助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重视培育每位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其次,重视开发课程资源,才能保证新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现有的教学资源己经不局限于教材,教材只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若干资源载体之一。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由于不同教师对教材给定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存在差异,从而会形成具有各种风格的课程;最后,教师自身的要求。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学习,增大知识的储备,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掌握课堂的调控艺术,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探究式教学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新的要求,探究式教学不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教与学的参与者都是研究者,探究式学习是教育学领域的范畴,其内涵必然要与教育价值和实践相联系。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首先,精心选好题,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从不同的方面,比如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热点等方面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这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发现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其次,学习过程中要加强直观,创设实验情境。生动直观的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意识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是“包办代替”。俗话说:“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帮助学生的同时,把关爱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并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注重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得到自主发展。
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探究能力
创造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对于这方面,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大胆质疑。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好奇心表现为探究过程中的“好问”。教师应当充分展示出生物问题的提出、讨论和解决的思维过程,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愉快地合作、轻松地学习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创新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珍惜学生解决问题的自,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自我发展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六、应提倡多样化的学习
探究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七、应在多样化的内容中开展探究式学习
生物新教材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有大量的、丰富多彩的、类型各异的探究栏目与活动。
八、创新教学方式,提倡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声音、图画、动画及影片等融合,以鲜明的色彩、变换的画面创设逼真、形象的界面,用实验展现一些有趣的生命现象,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99-02
通过对生物教学过程中多个环节的探索和总结,我们课题组一致认为在研究某一生物规律及现象的过程中,探究性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达到“会”和“掌握”的程度,而且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较高、兴趣较浓,开小差的现象几乎没有。下面以“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为例,浅谈一下我们课题组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总结。
一、提出探究的问题
在“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教学中,师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是:蔗糖溶液的浓度为什么是0.3g/mL呢?能否用其他浓度的蔗糖溶液代替呢?由此萌发了师生共同探究质壁分离和复原最佳材料选取的想法。
二、实验方案设计及探究思路
方案:针对“能否用其他浓度的蔗糖溶液代替0.3g/mL的蔗糖溶液”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
在这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材料为紫色洋葱鳞片叶、蔗糖溶液,只是将蔗糖溶液的浓度改换了一下。为了使现象区分较为明显,我们所用的溶液浓度差别较大,分别为0.1g/mL、0.3g/mL、0.5g/mL、0.7g/mL,通过实验对比得出结论。
三、研究过程及其实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将实验数据如实填写。最后,教师出示一个记录实验过程和数据的表格(见表2),让学生参考的同时起到纠正和指导学生如何去设计正确、方便、实用表格的作用。同时诱导学生根据表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四、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总结和思考
1.从多角度多层面设计好教案。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备学生。只有熟悉教材,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并设计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上课才能游刃有余,做到灵活应对。
2.充分利用外因刺激学生探索知识的原动力——兴趣。人的学习不只是大脑的参与,它还包括五种感官以及全身心的共同活动的参与。而视觉在人的学习比率中占83%,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可适当地从人的视觉上多加强对比度。
3.开展合作学习,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弥补了教师个体不能对每个学生面面俱到的不足,而通过学生之间的这种互动。某一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帮助这方面成绩差的学生,也就达到了“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这样便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向纵向和横向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互补与互动作用。对于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不但使教师能更多地了解学生学习等多方面的不足,还能促进教师从“讲”向“导”的角色转化,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最终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生物科学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部分,科学的产生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由此而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才得出科学结论。生物学科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教学中要面对许多实验,而教材上的科学知识和结论,也是前人从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讲,生物教学是极为适合采用探究性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
1、对探究性教学的认识
所谓探究,就是对世上各种事情和所有事物的探索研究或者说探寻追究。实际上,探究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特点是既无研究范围的限制,也无研究方法的限定。而科学领域的探究是在一定信念和假设指导下进行的,既有研究范围的界定,也有具体研究方法的要求。至于课堂上的探究性教学,其实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课堂,在学生学习科学概念、原理之前,先进行探究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做出模型和交流等。通过自己的探究结果,做出科学的解释和得出科学的结论。
2、探究性教学方法的特点
第一,探究性教学方法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降低探究的难度。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当前的学习,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这点上来说,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在学生所具有的基础为一片空白的时候,我们是没有办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而应该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引导,为学生打下一定的知识基础,然后才能让学生去探究。
第二,探究性教学方法极为重视合作式学习。在探究性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制订探究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交流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式学习。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具有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通过合作式学习就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立起新的或者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认真地听取了他人的意见,学会了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别人的观点,也认识到了集体力量的可贵。
第三,探究性教学方法注重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探究性教学对评价要求较高,比如它要求评价每个学生理解了哪些概念,哪些还模糊不清或不知道,是否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否能提出问题;是否能设计并实施探究计划;是否能分析处理所收集的证据;是否能判断证据是支持还是反对自己提出的假设等。但要弄清楚这一切,单靠终结性评价比如考试是难以体现的。
3、探究性教学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生物课堂教学的形式大致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分为普通课型和实验课型。一般说来实验课较为容易通过探究性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通常的操作方法是根据教材实验的内容进行探究活动,它改变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而是实施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和探索的实验为主,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实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等,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从中得出结论,建立起新的对自然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又如,我在教学显微镜的使用一节时,我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去学会观察显微镜,然后让学生来总结观察的方法。这种通过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相应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更容易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那么,在普通课型的教学中如何应用探究性教学呢?传统的讲授法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引言导入,教师讲授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听讲和记录笔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和灌输,再通过作业检测进行反馈,教师小结再布置课堂作业,一节课就算完整地结束了。从这一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动者,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也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则是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参与者,是教学活动中的客体,学生在听讲和记忆中去掌握科学知识。而探究性教学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其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活动起始于问题的提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学生的学识和能力水平,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也可以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是教师利用教材提出问题。对于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其归纳和分类,以便探究的顺利进行。提出问题后,再利用教材的“观察与思考”上提供的三段资料,借助人体骨骼标本、关节模型和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自由阅读,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材提出的问题和学生自己所提的问题,学生在观察和触摸标本模型,以及演示自身关节的运动,并结合教材提供的资料和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图片和动画的学习中,再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基本上可以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任务,不但知道了人和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还知道了动物的运动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达成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教学程序:[启动][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三大步骤来进行,第一步,教师可通过比喻、类比,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等手段,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提出科学的假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第二步,启发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精心设计出实验的方案,细心进行实验和观察员,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去寻求科学的奥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第三大步,在学生实验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拓宽、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
教学时间分配:前述三大步骤时间比例大致为1∶5∶2。
二、教学案例
探究课题: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方式等在这里省略)
教学过程:[启动]我们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要从一端走到另一端,会受到行人和车辆的阻碍。这种阻碍作用的大小与街道长度、宽窄、路面情况有关,街道越长、越窄、路面状况越差阻碍作用就越大。[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同学们提出的假说是否成立呢?如何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呢?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纷纷设计可行方案,教师对其中正确的方案进行肯定,同时提出我们应该如何选取材料,注意变量的控制,我们要分别对材料、长度、横截面积进行探究。比如选取材料、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两根导体,接入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的M、N之间,比较电流表的示数大小,可以知道电阻跟长度的关系;换用两根材料、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导体进行同样的实验,可知道电阻跟横截面积的关系;再换用长度、粗细相同,材料不同的导体进行实验,可知道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分析与论证]实验结束后,先请每组同学说出实验的结果,猜想是否正确,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交流与合作]不同小组的同学共同交流实验时出现的一些情况提出新的问题。
一、系统矫正错误“双姿”,培养良好书写习惯
小学生写字姿势不规范,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在幼儿园画画时执笔姿势错误,没有得到老师正确的指导。但这种错误的写字姿势形成的时间还不长,还未定型,此时,只要我们教师耐心地寻找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进行强化训练,这种错误的写字姿势很容易得到矫正。
(一)纠正不正确的执笔姿势
学生常见错误执笔法有以下六种:笔尖太低、靠点不对、拇指包笔、关节突出、毛笔姿势、勾腕执笔。这些毛病都会引起执笔不灵活,书写的笔画僵硬,书写的手容易疲劳。怎样纠正这些毛病呢?
1.编儿歌,明要领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论性的写字方法和要领的讲解与指导,会让他们觉得枯燥又乏味,并且不容易记忆。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唱写字儿歌的形式来讲述执笔的要领。如《五指歌》:“拇指食指头碰头,夹住笔杆上左右。中指小指无名指,扛着笔杆会行走”。又如《握笔歌》:“大指二指对齐捏,三指在下来托起,四指五指往里卷, 笔杆离开虎口处,拳心要空腕用力,提笔就是来练字。”通过这些朗朗上口的写字儿歌,孩子们不知不觉地纠正了错误的执笔姿势,何乐而不为呢?
2.手指操,增力度
低年级的孩子手指柔弱,为了增强学生手指的灵活性和力度,我让学生在连续写字10分钟后做手指操,将手指揉一揉,捏一捏,按一按,扯一扯,甩一甩。手指力量增强了,写字时才灵活有力。
3.宣氏笔,助纠正
上海市教委领导对“宣氏启蒙笔”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已在中小学里推广使用,用来纠正错误的握笔姿势。“宣氏启蒙笔”是在吸收了一种三指固定塑料笔套优点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的。这类笔不光有固定的拇指、食指、中指正确握笔的位置,而且在拇指的位置上装有强制性开关,如果不按规定的正确方法执笔按下开关,笔芯就不会露出来,无法书写。宣先生还有一整套的宣氏笔使用说明和图片、儿童歌曲。目前我已向班里的学生和家长推荐使用。
(二)纠正不正确的坐姿
要想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坐姿也很重要。每次写字前我都要让学生从上到下依次规范自己的坐姿,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腿平”。具体指导步骤如下:(1)抬头平视,眼睛离书本一尺;(2)身体坐直,稍向前倾,胸离桌子一拳;(3)双臂自然分开呈八字形,一手执笔,一手按纸;(4)两腿微微分开。学生边读歌诀边反复做动作,老师则用口令指挥操练。这样,便把技能操作、形象感知和运动记忆结合起来,长此以往,学生不正确的坐姿就会得以矫正。这个歌诀的运用,还利于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可随时纠正学生书写坐姿不正确的毛病。如果有学生还改不了,可让他暂时用左手手掌托脸颊,右手做作业,以保证眼到桌面一尺的距离。坚持一段时间,正确的写字姿势便可形成。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就是这样做到每次写字前先做“写字操”,帮助学生真正做到“练字(下转第12页)(上接第10页)先练姿”,姿势不正确不动笔,促使学生牢固形成“提笔即练字”的意识。
二、多种方法并用,巩固矫正效果
我经常观察学生在写字时的姿势,发现了这么一种现象:当老师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时,每个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出正确的写字姿势,但过不了两三分钟,学生就会“怎么舒适怎么来”。还有的学生练字时是一种书写的姿势,做作业时又是另一种书写姿势。可见,正确的写字姿势学生是知道了,但是由于以前养成的习惯,会觉得正确的姿势很不舒服,就在不知不觉中又回到了原来的姿势,这就需要老师采用多种方法用以巩固矫正的效果。
1.减少作业
作业过多也是造成学生写字姿势错误的又一重要原因。每课要求学生写字的数量不宜过多,每篇课文的生字分散在几节课完成,这样才能保质又保姿。
2.加强巡视
学生每次作业时,教师要加强巡视,一旦发现学生书写姿势不规范,要督促学生立即纠正,而不能置之不理,听之任之。只要教师加强指导,进行强化训练,这种错误的写字姿势很容易得到矫正。
3.晓之以理
我给学生讲“唐驼”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姓唐的人,酷爱书法,终于成了一位书法家。但因为不注意姿势,成了一个驼背,被人称为“唐驼”。听了这个故事,大家对不注意书写姿势带来的危害认识更深了。平时写字时,看到有同学姿势不正确时,马上有人开玩笑地说:“当心变成张驼、李驼……”
4.家校联合
正确的写字姿势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光靠语文老师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配合各科老师、家长,齐抓共管,持之以恒,共同提醒学生的写字姿势,使其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三、激发写字兴趣,促进自主管理
在大力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活动应当由过去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转移到“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与价值观),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合理而有效的教学模式。初中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恰能体现这一特征,它要求学生必须熟悉并掌握两者单独计算的方法,还要能将它们加以有机整合,这不仅能考查学生对这部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类计算既是平时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又是各级各类考试的热点,其难点在于对生成物溶液质量的计算,怎样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快速掌握这类计算呢?
下面以一道典型例题作有关探究,供广大同仁和学生参考。
例1:在烧杯中加入Nacl和NaHCO的固体混合物10.0g后,再加入68.9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过程用精密仪器测得烧杯连同药品的总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右图所示。烧杯连同药品的起始总质量为165.0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HCl=NaCl+HO+CO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完全反应时产生CO的质量为g。
(2)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g
(3)反应后所得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分析:
(1)要求CO的质量,可根据题意和质量守恒定律直接计算出。
(2)要求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可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出NaHCO的质量后,再进行计算。
(3)要求反应后所得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必须计算出所得溶液中溶质Nacl的质量和所得溶液的质量,而溶质Nacl的质量包括原混合物中的NaCl和反应生成的NaCl的质量之和,所得溶液的质量可由原混合物的质量加上稀盐酸的质量,减去生成的CO的质量。
解:完全反应时产生CO的质量为165.0g-160.6g=4.4g。
设原混合物中NaHCO的质量为xg,反应后生成NaCl的质量为yg。
NaHCO+HCl=NaCl+HO+CO
84 58.544
x y4.4g
==
x=8.4gy=5.85g
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10g-8.4g=1.6g。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5.85g+1.6g=7.45g。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0g+68.9g-4.4g=74.5g。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0%。
答:(1)完全反应时产生CO的质量为4.4g
(2)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1.6g
(3)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交流与讨论:本题还有其它解法吗?
分析:
(1)要求CO的质量,可根据题意直接计算出。
(2)要求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可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出NaHCO的质量后,再进行计算。
(3)要求反应后所得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必须计算出溶质NaCl的质量和所得溶液的质量,而溶质NaCl的质量包括原混合物中的NaCl和反应生成的NaCl的质量之和,所得溶液的质量由所得溶液中的NaCl的质量加上所得溶液中溶剂即水的质量,但是所得溶液中水的质量包括稀盐酸中水和反应后生成的水的质量之和。
解:完全反应时产生CO的质量为165.0g-160.6g=4.4g。
设原混合物中NaHCO的质量为xg,消耗盐酸的质量为yg,反应后生成了质量为zg的NaCl和质量为mg的HO,
NaHCO+HCl=NaCl+HO+CO
84 36.558.51844
x y z m4.4g
====
x=8.4gy=3.65gz=5.85gm=1.8g
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10g-8.4g=1.6g。
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5.85g+1.6g=7.45g。
所得溶液中水的质量为68.9g-3.65g+1.8g=67.05g。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45g+67.05g=74.5g。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0%。
答:略。
反思与评价:结合该例题的分析与解答,怎样计算生成物溶液的质量?
综上所述,生成物溶液质量的计算有两种方法:1.溶液组成法,即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2.质量守恒法,即生成物溶液质量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可以是固体和溶液、气体和溶液,还可以是溶液和溶液)的质量之和。
毕业论文 摘 要: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人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爱好和学习声乐的人越来越多。因为每个人学习声乐的起点、目的、要求不同,在学习和演唱声乐的过程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些不足不仅表现为发声方法的错误和作品理解的偏差、表现方面功力的欠缺,也表现为对声乐的学习和认识上的1些误区。而后者的负面影响虽然表现得不是10分直接、明显,但将会给今后的学习和演唱带来10分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 声乐 概念 误区
Abstract: Because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the living standard, modern peoples requisition for cultural life is higher and higher, so the hobby and person who studies vocal music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Because everybodys starting point , purpose to study vocal music , requiring differently, during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and singing the vocal music, all kinds of deficiencies unavoidably exist. These ones that are not merely shown as and sounded mistake and works of the method the deviation of understanding , behavior effect insufficiently are deficient , shown as the study of the vocal music and some mistaken ideas known too. It is very direct , obvious to be though the latters negative effect behave, but will bring very unfavorable influence to study and singing in the future.
Keyword: Vocal music Concept Mistaken idea
1.读要融情。正确、优美的诵读是一种语言艺术,也是走入古诗意境的一条道路。朗读古诗时,要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使学生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感情丰富。因此,在朗读教学中绝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2.读应有悟。古诗一解释往往就容易变成标准答案,这恰恰是古诗文教学的弊病。教学中,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质疑问难,教师请他们通过查字典等方法印证自己的看法,让他们感受自学成功的愉悦,疑问处还可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熟读,质疑解疑,大家自然能体会出诗中意思,达到自悟自得。
3.读必交流。古诗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递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师生初步交流互读,从师生相互读、互评、再读、再评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诗歌的意境,要求能从读诗到吟诗。
二、想象,激发潜能
1.读诗,展开想象,感受音乐之美
诗歌,讲究音律的和谐押韵,极富有音乐的美感。格罗塞曾说:“每首原始的诗,不仅是诗的作品,同样也是音乐作品。”有些古诗文形式,像宋词、元曲,本来就是供艺人演唱之用。教学古诗中,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将诗文读出感情,读出音乐感来,“悦耳有时比悦容更为重要”。给古诗配以恰到好处的音乐,营造氛围,可以触发学生的想象力。
2.画诗,展开想象,给古诗配以插图
古人讲究诗画统一,王维云:诗画兼具,则传神也。不少写景状物的诗歌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教学这类古诗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拿起七彩的画笔,将读到的东西“画”下来。如《绝句》(小语第六册):黄鹂、白鹭、茅屋,披雪的山峦、泊岸的船队,春意融融下却不乏荒凉寂寞之感。学生画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解诗意的过程,是想象力得以驰骋、个性得以张扬的过程。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只要学生的“画”不背离诗的原意,我们就应该予以肯定与鼓励。
3.写诗,展开想象,增补诗中空白
补充古诗的“空白”, 古诗讲究字词的精炼,但又要在几十个字中表达完整的内容,所以,诗句中存在大量的“空白”,即“言未及但意已寓”之处,内容上跳跃性强。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尊重诗歌本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来补充这些“空白”。如教学《游园不值》,我就启发学生想象:“小扣柴扉久不开”,是主人不愿还是主人不在?叶绍翁会想些什么?又会怎么做?学生充分想象后组织交流,然后再去理解“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论诗,提升品位
1.析词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学中,我补充了关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将“绿”与“过“、“到”等词的对比品味,想象江南勃勃春景,最后很好地理解了“绿”的精妙之处:“绿”把江南融融春意的动态之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又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思乡念归之情。
导学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启发,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或求知的途径,并结合教学的内容,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地发挥的一种教学方法。导学式教学法包含背景呈现法、要点提示法和问题导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问题导学法能够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生命科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疏导、辅导下,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思疑而释疑,由释疑而再生疑。运用“问题导学法”,“问题”是基础,“导”是关键,“学”是核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而学生则应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实验探究式教学
实验探究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去探究实验手段和实验过程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典型的、花钱少的实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不同,设计的实验方案可能相差甚远,有的甚至就是错误的实验方案,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有效取舍,分析得失,寻找新的突破点,灵活调整教学流程,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生物实验过程与结果的探究,主要是教材中的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以往生物实验课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然而在他们的心中可能有很多的疑问。探究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的生物科学素养。例如,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代谢”,“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氧气条件下细胞呼吸的方式,通过比较来学习知识。再如,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酶的应用”,“探究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生活中的酶,如加酶洗衣粉等,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三、讨论式教学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能力,实现课堂范围内的真正平等对话,实现教学相长。讨论法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在这种课堂环境中,通过主动积极的、有批判性的讨论,参与学习、融入讨论的每个学生会逐渐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在讨论式集体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和老师及其他同学一起探究,所有学生都可以在探讨中进行感悟、作出判断、调整思维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形成多元互动的活泼局面。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对同样的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时,给予参与者向小组其他成员解释自己观点的机会。在交流各自观点时,学生也很可能碰撞产生新的火花,从而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动学习,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比较式教学
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在生物学科知识体系中存在着大量或字面相似或本质接近的容易发生错误的概念,如“细胞液”和“细胞内液”,“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极核”和“极体”,“生长素”和“生长激素”,“单倍体”和“多倍体”,等等。因此,采用比较法,通过表格、图解等,对相关概念进行异同点的比较,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农村的生物资源比较丰富,随便可以采集到比较理想而又现成的材料。为此我们提倡尽可能让学生亲自采集材料,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而且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会使他们理解科学本质、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他们可以捕捉青蛙、蚯蚓、麻雀或野兔,同时他们可以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与生存方式,也会掌握这些小动物的特性与本能。当地的植物生长环境、生长周期与过程,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等。学生会更加热爱大自然、珍惜小生命、爱护花草木。尤其是把采集到、实验后的小动物放回大自然,让他们深深感受到珍爱生命的真谛,感受大自然的秀美。
大胆实施“三部曲”模式,让学生拓宽思维
农村学生对大自然非常熟悉,我们可以大胆实施“三部曲”的教学模式。即:“你所知道的有哪些?”“你想知道的又有哪些?”“你猜测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这样的问题一提出,会使学生马上进入无限思维境界。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会引起学生的异想天开和心旷神怡,更会引起学生的奇思妙想,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启迪了学生的心灵。由冷静――思维――拓展――提问――争辩,还给了学生时间与空间,让每个学生得到展示才华、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全面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新课程理念。
适时引入活的实物,让学生细致观察
把学生最熟悉的自然现象、活的动植物或实物引入实验教学,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我们可把学生带到农场、牧场、田野、菜园、树林,带引学生实地观察,亲身采集,亲手制作动植物标本。结合自身看到的、想到的、认识的,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全面分析,弥补室内技能培养的不足,密切师生问的正常交往。在此期间,我们经常围绕这一观念开展实验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识别真假。区别好坏,建立真实感,凸显实效性。
强化拓展当地环保,让学生结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