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2 09:31:5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技管理存在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

篇(1)

随着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医院及社会对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投入不断加大,医院的科研经费来源由过去的上级拨款变成上级拨款、医院资助和社会合作等多层次、多渠道。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医院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等情况,而加强医院科研经费管理是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当前医院科研经费管理思想陈旧、管理体制不合理、管理方法落后、保障效益不高的关键所在。如何对医院现行的科研财务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确保科研经费合理、高效的使用,大多数医院都已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方式。各医院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基本上实行了从经费的收入、支出、日常核算的专项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科研经费的管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现就我国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看法。

一、医院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医院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呈多元化, 研究人员对课题经费使用的自也逐步地扩大, 同时由于管理工作没有跟上, 使得医院科研经费的管理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第一,在科研中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只立题不出成果,造成科研资金的浪费。医院都十分重视科研工作,把是否有科研项目作为晋升正副高级职称的条件。许多人为了自己的前途想方设法“捞”课题、搞项目,将商品交换的原则带入科研中。为申报课题疏通关系、请客送礼,使申报课题变成了某些人晋升晋级的跳板。一旦课题到手资金到位就万事大吉,部分课题到期不结题造成不良影响。科研人员思想认识上普遍存在一个误区: 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已争取回来的,使用的自在自已手里,可以随意支配。较多地用于劳务费、加班费、津贴、差旅费等开支,而用于购置设备、实验的试剂、动物、材料的支出比例较少。

第二,科研经费使用随意性较大,开支管理过于松懈,资金使用综合效率不高。由于科研经费开支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度课题组自行计划开支,使得课题项目经费的使用、管理各自为政,从医院整体看,因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资金使用综合效率不高。同时,科研负责人往往只注重技术问题,较少考虑经费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按预算及项目进度安排支出,因而结题时突击开支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数量科研经费转化为沉淀资金,以致医院不能更充分利用科研投资。

第三,科研投入与产出失衡,科研人员出成果意识强烈而成本意识淡漠,造成高成本低收益。大多数医院的科研人员都是医疗科研双肩挑,科研人员的工资、津贴、奖金都计入医疗成本,图书馆、实验室、医疗设备等无偿为科研课题提供所需资源,对于科研课题无人考虑成本的高低。同时,多年来,由于缺乏正确的科研导向,医院科研选题多偏重理论研究,实用性技术研究和开发应用研究较少,劫过导致纯学术性成果多,而这些成果又常常缺乏原创性,科学意义有限,真正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成果偏少,实际应用和推广价值极低,造成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调,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对于科研成果很少计算其投入和产出的比例,一味投入资金搞科研而不考虑科研成果的经济实用。因此不能如实核算科研课题的成本,更不能高效率低成本地形成科研成果,造成了科研成果在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高成本,丧失了市场竞争力。

第四,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配合。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是两个独立的职能部门,各自在其职责范围内承担着对科研经费的管理,科研部门负责经费的审批权,而财务部门只是单纯的行政财务收支核算,两个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及时地信息沟通手段,不能够及时掌握经费的使用情况,就从而在经费审批上带有一定盲目性,财务部门不掌握经费中各个环节的使用管理规定,只是机械的履行经费的出入账管理,既不能有效的监督经费的开支,更不能全面的履行管理职能。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不可能配合默契,导致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上存在问题

二、加强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1、实行系统化、规范化管理

科研从项目选题、项目申报、结题、评选奖励的过程中,由于科研项目研究对象、研究经费来源等不同,而管理要求不同,因此必须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管理。首先,明确科研科为医院科研管理的部门,负责组织和指导医院科研人员标书编写、统一报送标书和结题报告、评审费的支付等具体工作。同时,科研科与财务科等管理部门制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这些办法应紧紧围绕国家制定的有关经费管理的规定和要求,参照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 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从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对开支内容、范围、审批权限、结算方式等做出明确规定,使科研经费支出更合理更规范。如科研配套经费不直接拨入各科研课题组,而是由医院科研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主要用于设备购置、实验室建设、项目评审等开支;自筹的本院或校级课题经费,不能用于差旅费、招待餐费等开支,只有这样才能使科研经费用到实处,使科研项目管理规范化、系统化。

2、完善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科研经费是科研项目开展项目论证、预算评估、招投标、设备购置、人员费用的重要保证,合理的经费管理,是保证项目完成的关键。管理好项目经费必须从制度入手,要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首先明确与科研有关的所有收支都纳入医院统一的财务管理,禁止任何个人、课题组利用医院的设备、资金、技术条件、私自收取横向收入、防止资产流失。明确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减少财务人员报账时的盲目性、随意性,使得财务会计能够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防止科研经费滥用。明确经费审批权限,每个课题设立经费卡,专项管理,防止项目体外运作,造成资产流失;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手段进行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和分析,在科研与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划分为科研成本和期间费用,将科研与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仪器设备及房屋的占用费,专业图书资料等作为科研成本,对于当其发生的科研生产服务的管理费等公用经费支出,分别情况进行财务处理,真是地反映科研经费状况。解题时与财务收支有关的数字,必须经财务部门审核才能出具财务报告。

3、建立医院科研资产管理的会计核算制度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及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无论企业还是医院的无形资产都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无形资产对经济的贡献也将越来越大。为此,医院在不断强化科研经费中货币形态和实物形态管理的同时,还必须对通过科研形成的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规范化的管理。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构成、收益等信息纳入科研经费的核算体系,为无形资产的转让和综合测评医院科研开发实力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还要加强科研经费中设备购置监督和管理,由于科研购置仪器设备是课题负责人根据科研项目需求决定采购,设备部门只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一般很少跟踪设备的使用情况,课题组也不会提出设备报废申请,项目结束了就没有人去核对科研设备的去向。因此, 医院要加强成本核算,统筹安排,防止科研设备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对所购置设备应与医院正常经费购入的设备一样进行管理,即从预算安排、购置、在用、调拨、报废等全过程跟踪管理。同时鼓励科研人员用结余的科研经费购置先进设备, 尽量减少医院自筹经费购置设备,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对有效使用科研经费的科研人员在往后的经费拨款或配套中给予政策倾斜,不断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从科研经费的管理上为医院科研提高水平、上档次作保障。

4、制定相应的监督办法,督促科研人员及时完成课题

在课题的完成过程中加强科研过程的检查和督促,要求课题负责人定期报告科研进展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根据课题级别、进展与结题、成果与论文水平以及获奖情况给予评分。规定科研项目立项和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是晋升晋级的必要条件,无客观原因不按时结题将收回科研资金,今后三年内不予申请课题。

5、加强科研人员的成本意识,努力降低科研成本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十分有限,在科研工作中不能不计成本、不计代价。必须加倍重视科研投入-产出的分析,加强对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目前要清清楚楚地将医院科研成本从医疗成本中分离出来,具体详细地核算课题成本是很困难的。在成本核算方面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方法:科研课题的人员费用根据其全年在科研岗位工作的时间年底一次分摊到科研成本,冲减医疗成本;专门用于大型课题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房屋折旧及试剂、水、电、汽等消耗直接计入科研成本;对于医疗科研共用的实验室应健全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课题项目开题进入实验室结题退出实验室须清点盘查实验室配备的器材物料、折算其价值作为区分医疗、科研成本和不同课题成本的界限。建立仪器管理室,使大型仪器设备集中管理,做到专管共用,资源共享;配备课题成本核算员记录实验室占用工时、使用仪器工时等需要核算的项目,要求记录全面、真实、及时、避免随意性。

6、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

医院科研的快速发展对财务管理队伍整体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记账、算账、报账,而要将视野扩展到管理活动的广阔领域。医院科研事业的大发展,这对财务管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财务管理人员通过业务培训,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在会计集中核算方式下,怎样将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技术有机结合,搭建起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因此,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利用专业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新的管理运行机制和模式,提高科研管理经费工作水平,进而达到提高科研工作效率的目的。

总之,要管理好医院科研经费,提高科研质量和科研水平,科研项目人员、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之间必须互相支持,共同配合,不断寻求提高医院科研开发、科研管理的途径,实现“科研兴医”、“科研兴院”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2)

会计档案是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财会部门或会计人员在经济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并按照统一规律保存起来备查考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材料,还包括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的存储软件、会计数据磁盘、磁带、光盘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档案是重要的经济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单位的重要档案之一,它在会计工作和经济管理工作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的利用价值,《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都对会计档案管理做出了规定。会计档案管理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的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有利于堵塞漏洞,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因此,会计档案管理是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充分重视和加强会计档案的管理,进一步提高会计档案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会计档案在各项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1会计档案的特点及作用

1.1会计档案的特点

会计档案是国家全部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原始记录性、信息性、知识性和价值性,但由于它反映的对象内容及业务性质不同,又决定了它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会计档案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来源的广泛性。会计档案来源于具有独立会计核算的单位。因此,凡是实行独立经济核算、财务收支的单位都会形成会计档案。

(2)内容的专业性。会计档案是通过会计核算的方法形成的,而这种方法是会计特有的专门手段。通过这种专门手段形成的会计档案是与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紧密相关的,其内容是直接反映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所有各项经济业务收支情况,表现出会计档案的专业性。

(3)形成过程的严密性。会计核算是利用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和会计报表等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会计对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记录、反映和监督。因此,会计核算的严密性也就决定了会计档案形成过程的严密性。

1.2会计档案的作用

会计档案作为一种经济档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上市公司需要对外披露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其合法经营的全部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都储存在会计档案中。其次,企事业单位对外融、投资,都需要向协作单位提供几年的有关会计数据,而会计数据也都来源于会计档案。第三,司法部门查处违法乱纪、贪污受贿问题更需要财务方面的确凿证据。第四,国家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财务数据。不仅这些离不开会计档案,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动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会计档案则保留了全部经济活动的痕迹,为日后分析经济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提供依据。只有加强会计档案的科学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会计档案的重要作用,保证为国家、社会、各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2会计档案科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的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对财务档案工作缺乏充分的认识,只注重内部财务项目的实施,认为只要出具了财务报告,提出了财务意见,作出了财务决定,该财务项目就结束了。相对忽视文件材料的汇集、整理和归档工作,甚至认为财务工作过程中大量原始凭证的整理是一件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根本不把财务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形成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非常熟练,经常参加会计业务的培训和学习,但对档案知识,特别是对会计档案规范化赘理标准知之甚少。也没有参加过会计档案管理知识的培训与学习。不少单位重会计业务,轻会计档案管理,存在会计业务与会计档案管理相脱节的现象。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也不完善,没有配备专人管理会计档案。有的单位甚至由出纳会计兼管会计档案,这是不符合规定的。

2.2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有些单位的财务部门,领导对资金的管理比较重视,而对会计档案的管理不够重视,没有建立一整套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保管、借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无章可循。当今社会,企业经营机制不断转换,经营方式不断更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而与之配套的包括会计档案管理在内的机制并未有效建立和健全,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和监管办法。目前,我国在企业会计档案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会计法》、《档案法》中的少数内容以及不具备法律竞争力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而且一些规定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际不相吻合,没有专门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会计档案法律规范。在以法制经济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的大环境下,这显然不能满足推进体制改革和实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2.3会计档案装订、立卷、归档不规范

会计档案不规范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有些单位不能及时装订会计凭证,而是将会计凭证随意放置在办公桌上,或长时间放在一个纸盒里;第二,装订会计凭证不是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装订而是用订书钉装订,或用一根绳子穿起来;第三,活页账簿装订时无封面,也不按规定编好页码装订成册,会计报表各月份分散存放,未按要求按月装订;第四,会计档案立卷时不按保管期限分别立卷归档,而是统统装在一个档案盒里;第五,会计档案销毁难,会计档案越堆越多。

2.4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就目前一些部门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看,存在一些财会档案人员不坚持原则,甚至违法乱纪、伪造、篡改、变换记录凭证;开假发票、建假账、建账外账、虚列成本,想方设法偷税。这不仅给国家税收征管设置人为障碍,而且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进而影响了国家宏观决策、危害极大。

3完善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3.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各单位要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要提高对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设立档案管理部门的一定要把会计档案同其他档案同等重视,规范管理,不能厚此薄彼。不具备设立档案管理部门的,应在会计机构中指定专人负责会计档案的装订立卷归档和保管工作,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的保管工作。《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按规定应建账的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组织。应当依照本办法管理会计档案。第4条规定:“各单位必须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各单位都必须加强会计档案的管理,如果不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就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各单位的领导一定要提高依法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的意识,从法律的高度来依法加强管理,使会计档案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3.2制定规范,健全会计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要做好财务档案管理工作,必须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并结合实际,建立和健全一整套相关的制度。首先,建立财务档案归档制度,明确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归档程序、整理方法、归档要求等;其次,建立和健全档案保管、安全保密制度,采用先进手段和科学方法保管档案,明确职责,确保档案不丢失、不损坏、不泄密。各单位要定期组织对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检查,对做得好的要给予表扬奖励,充分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反之,对于工作做得差的要提出批评,责令他们及时纠正,并予以必要的处罚。凡涉及到本部门房屋买卖、土地使用、财产划分、固定资产、债权债务、经济积案、退休退职材料要另编检索工具,以便长久保管,方便查找利用。3.3规范会计档案装订、立卷、归档和销毁工作

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订会计凭证必须使用会计凭证装订封皮,粘封装订线,并在粘封处加盖会计人员印章。封皮表面的有关内容必须逐项填写齐全。装订完毕必须按月份的先后顺序放入会计档案(凭证)盒中,必须认真逐项填写档案盒面上的内容。第二,综合档案室的单位,财会部门应按综合档案室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将会计档案移交综合档案室保管。未建立综合档案室的单位,会计档案暂由财会部门妥善保管,要明确专人负责保管工作。要配置专用箱柜及防盗、防火、防霉、防蛀设施。第三,各单位的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要严格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会计档案保管期满,需要销毁时,由本单位会计档案管理部门提出销毁意见,会同财务会计部门共同鉴定,严格审查后,编造会计档案销毁清册。机关和事业单位报本单位领导批准后销毁;企业单位经企业领导审查,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销毁。对于其中未了结的债权债务的原始凭证,应单独抽出,另行立卷,由会计档案保管部门保管到结清债权债务时为止。

3.4加强会计档案人员知识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既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又包括职业道德。作为会计档案管理人员,首先必须做到严格自律、廉洁奉公,保持独立公正的立场正确运用自己的职能和权力;其次,会计档案资料内容广泛,具有专业性、广泛性、严密性的特点。作为一种专门档案,不能视同一般档案,应按照专门档案进行专业化管理。会计档案的专业化管理,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档案管理学知识,还应具备财会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运用现代化管理软件。因此,除要搞好关于会计和档案的岗位培训外,还要搞好后续教育。主要是通过每年的轮训学习更新知识,一方面,提高会计档案法制意识和依法归档观念;另一方面,提高业务水平,使企业会计档案的管理和监督职能更加有效、更加科学、更加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4结语

在财务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统一思想,坚持科学管理和责任心,则可以有效地防范档案管理工作中诸多问题,从而使得财务档案相关信息在质量上得到较大提高,进而对企事业增强活力、竞争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会计档案管理办法[M].北京:工商出版社,1984.

[2]马秀英.谈会计档案管理的规范[J].天津财会,2007,(4):40-41.

[3]张雪珍.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会计档案管理[J].财会通讯,2007,(7):73-74.

篇(3)

1概述

目前,我国新时期科技管理体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多头交叉管理;过于强调市场导向,重视技术创新管理,却忽略科学创新管理;行政权力过分干预科技研究;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源分配不对等;科研管理实行双轨制;缺乏有力的监督执行机构。所以,为了更好的应对这些问题,就要不断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做好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培育科研精神气质;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坚持提倡将科研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两者结合。总之,在新形势下,科技管理部门所面临的要求会更高,同时科技工作者也被寄予更多的期望。

2新时期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科技管理部门重视立项,却忽视科技管理的过程

我国开展科技管理工作总是受到传统观念和陈旧制度的影响,管理模式仍坚持采用传统保守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这明显已经不适于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工作的要求。各科技管理部门将具体项目及研究团队管理两个方面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由此出现了管理范围太多宽泛,工作死板、过细,这一系列问题都不利于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与此同时,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还出现了一些科研组织和科技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该问题的出现迫使一些政府职员无法针对社会组织的情况来进行客观、真实的全面调查。此外,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被个别社会科研组织会利用,在对外提供信息时只是选择性地提供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却被遮掩起来,由此产生信息不真实问题,而这些机构或者企业正是通过这种不良方式而争取到了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所以,科技管理部门对监管经费的使用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也可以说科技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存在盲目性,针对这一问题,必须要进行有效的改善,这样才能使科研经费有的放矢。

2.2科技管理工作满足不了当前的市场需求

在新时期,我国引进市场经济机制与国外相比之下,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仍显滞后。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中,市场机制要将本应有的指导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是,科技项目的设置上没有将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造成了项目开发与成果应用分离普遍,市场经济与科技管理体制“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技成果转化难,很难走出去,在市场上无法产生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体现在科技管理部门充当着“智囊团”的角色,但是自身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实业界与高校的研发、科研机构的联系不够紧密。根据当前的相关数据来看,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小于10%,而实现产业化的还不足5%。从这一数据上可以知道,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并且许多科技成果“含金量低”、离市场及企业要求有较大差距等现象仍然存在,结果就直接造成了我国有限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这一系列因素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3行政色彩在科技管理体制中占有重要位置

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在长期受传统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其具有的行政色彩也十分浓厚。另外,在科技管理部门中还缺一套完整的并能适应科研和技术开发规律的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在培养鼓励创新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等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即:缺乏对科技资源、科技人才的有效调控,严重影响科技发展目标,从而不利于实施科技发展战略。

2.4科技管理中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立法上看,有很多部门规章,但内容却不统一。科技部、教育部等对当前的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表现形式、处理程序等规定上各执一词,意见不统一。二是各规范性文件调整的范围覆盖不够全面。现阶段的科研不端行为主要是依据部门规章或是部门规范性文件进行调整的现状,各个部门只能对自己的管理领域进行规范。三是各规范性文件中没有对法律责任进行统一规定。各部门规范科研不端行为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其中不乏对科研不端行为处罚措施或法律责任的规定,但宽严不一,这也是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3解决新时期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方法

3.1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和科学进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政策、制度、资金、人力资源等多方面要素,积聚这些要素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创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科技管理部门与其他政府管理部门有着多渠道的合作,所以,要主动引导和聚集分散于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中的各类要素资源,将其整合配置到科技创新工作中去。优化创新的企业环境不仅提升了员工的素质,还能加速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3.2遵循市场经济的主导原则来改善科技管理体制

所谓的改善科技管理体制,其目的就是要建立起一整套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从而达到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完美结合,让科技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对于改善科技管理体制工作来说,要将重点放在对科研活动分层次管理上,如:通过商业运作的模式来发展科研活动。同时在改善科技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要对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设定,例如:政府、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个主体在科技管理中的功能,使整个科技资源整合形成一条明确的价值链,建立起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分工协调又紧密联系的科技管理体系。在对科技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时,应该以市场经济的主导原则为依据,从职能上对政府与市场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区分,建立起合理的法律法规,使科学技术活动能在正常秩序下进行,采用各种经济手段引导科技发展,同时有效的配置各种社会资源。

3.3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导引科技发展的正确方向

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对于成果数量赋值过高,但是对科研成果创新性的质量指标赋值偏低,基于这一问题就要科学设置评价指标,正确的引领科研人员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在科研评价中要摒弃一刀切行为,并在学科分类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学科来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也可以从实践角度出发,组织科研成果的使用者来参与评价。

作者:张冰 单位:黑龙江省计算中心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的单位,自身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也越来越多,同时在国家科研工作系统中所占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为此,高校获得了大量科研经费,但由于各种原因,多数高校并没有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使得高校的科研经费利用率和效益不高。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科研经费没有正确的管理意识

在国家为高校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以后,学校本身并没有重视对这部分资金的管理,管理者的管理意识比较淡薄,同时也没有将科研经费的管理作为重要事项列入财务管理的项目当中。特别是对科研经费支出的管理过于宽松,认为科研项目是教职工个人承接的,经费支出应由个人自行决定,费用支出报销时财务审核相对较松,造成大量资金快速流出学校。因管理者欠缺严格的管理意识,致使高校的科研经费利用率和效率低下。

(二)对科研经费缺乏规范的管理

很多高校对科研经费都缺乏规范的管理,很多情况下,用科研经费购置回来的设备往往无法满足科研项目的需要,后期仍然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采购设备,这就使得科研经费严重短缺;另外,用科研经费购买的设备、固定资产一般都仅仅交由使用部门或者课题组来进行保管,甚至有的项目负责人(项目组)用科研经费购买自用的设备或材料。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下,有的设备和材料就会变成个人或家庭的财产,无法达到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监督、考核等制度不健全,很多科研项目的支出不合理,管理者也没有进行实时的监督与核查,更没有对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考评,使得有限的资金很大一部分都没有利用到科研项目当中去。部分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填写结题报告,为了将不符合要求的支出更改为符合要求的支出,采取了调账等不合规的方式,有的甚至采用虚假发票套取资金。还有一些科研项目本来已经结项,但是学校却并没有及时对已经结题的科研项目经费进行审计,或者由项目负责人(项目组)自行聘请资质较低的中介机构进行审计,敷衍了事。

(四)科研经费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

大部分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人员是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一般工作人员,或者是由科研项目负责人自行管理的。因为工作人员的不专业,让科研经费的流向不明确,账目与实物往往严重不符,而且经费的利用率较低。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在面对各项科研项目积淀资金、剩余资金的归并使用等各项工作的时候,因为专业能力不够,往往会觉得难度太大,所以无法胜任,造成科研积淀资金长期闲置,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五)科研项目重复购置设备,浪费现象严重

高校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一般是由课题组来进行审批的,当科研经费到账、学校在提取一部分的管理费后,剩余的经费则全部交由课题组,项目所需设备购买、委外加工等一般是由课题组来决定的。但是由于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相对滞后,使得很多的设备都重复购置了,而另外一部分设备却长期闲置,这使得设备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浪费、损失现象严重。

(六)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

很多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经费管理都是由两个部门来完成的,项目管理由课题组或者科研管理部门来进行,而经费管理则是由财务部门来负责的。因为管理的范围不同,目标也不一致,因此各个部门仅仅只关注自己的管理范围,对其它的事情不能深入了解。同时,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导致管理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课题组只注重争取项目,获得成果,却没有重视经费的合理性使用。财务部门仅仅只注重科研经费的收取和费用支付,对科研项目立项、申报和批复等过程不了解,因此无法对科研费用进行合理的管理和监督。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机制

1.明确相关责任,强化管理监督:学校是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校(院)长对学校科研经费管理承担领导责任;院、系、所是科研活动的基层管理单位,对本单位科研经费使用承担监管责任;科研项目负责人是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学校要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合理确定科研、财务、人事、资产(设备)、审计、监察等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约束机制,确保经费使用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有效行使。

2.设立专门机构、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大部分高校设有科技(科研)部、处,未设立的,应委托相关部门负责,作为科研经费管理服务机构,配备专业的财务、科研管理人员,负责协助、指导项目申请人项目立项、经费预算编制、合同(任务书)签订等具体工作,提供从项目到款通知及具体项目经费分配、预算执行进度通报、经费使用建议、预算调整、结项报告编制、外部沟通协调等全过程服务,会同学校有关部门做好政策咨询、业务培训、科研合同管理、技术市场登记、税费减免等相关工作。建立科研经费管理服务人员业务培训制度,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提升管理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3.加快科研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学校要统筹规划,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完善系统功能,建立校内科研、财务等部门和院、系、项目负责人共享的信息平台,实现科研项目从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到验收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与服务,提高信息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

(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高校要根据目前科研费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和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对科研经费进行严格的管理。首先要规范科研经费的收入与支出,科研经费收入要做到及时、足额入账,任何人不得挪用、挤占。科研经费支出要根据项目批复预算和合同(任务书)的要求进行严格的审核,必要时应要求项目负责人提供明细单等有效证明,杜绝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依据有关规定发放给个人的劳务性费用,要严格审核发放人员资格、标准,采用个人信用卡支付,不得用现金支付。科研项目的外拨经费支出应当以合作(外协)项目合同为依据,按照合同约定的外拨经费额度、拨付方式等严格执行,项目负责人应对合作(外协)业务的真实性、相关性负责。严禁违规将科研经费转拨、转移到利益相关的单位或个人,严禁在科研经费中报销个人家庭消费支出,严禁将科研经费挪作它用或设立“小金库。涉及国有资产(包括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采购、使用和处置管理,应按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办理手续,不得以任何方式隐匿、私自转让、非法占有国有或利用国有资产谋取私利;其次,高校还要根据科研项目的级别、科研经费的到账额度及完成效果等情况来考核相关人员的工作,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最后,高校的审计部门还应该对科研项目的立项、签订合同、经费支出、结项验收等全过程进行监督,并且实施合理的专项审计,如果审计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应及时的督促改正,以使科研经费的管理更加的合理、科学。

(三)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预算在科研经费中是非常重要的,预算管理必须贯彻于科研项目的立项申请、费用预算、项目执行、支出控制、项目结项及审核的全过程。因为科研项目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因此在实施预算工作的时候,高校必须将财务部门、项目组、项目负责人、科技(科研)部门组织起来,成立一个预算小组,结合科研活动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科研经费预算。还要建立科研经费预算审核和评审制度,保证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严谨性和合理性,科研经费预算经申报、批复后,原则上不得调整,因市场情况或国家政策变化确须调整预算的,应按规定程序进行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调整。同时,高校还要将科研项目的预算费用公开,接受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督,以防止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重大违规行为的发生。另外还要落实责任制,将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落实到相关工作人员头上,这样就能避免越俎代庖或者推卸责任的情况发生。

(四)注重科研经费结余的管理

对科研项目的结余经费也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当科研项目规定程序实施了验收结项后,结余的经费不应长期挂账。因为科研经费是国家拨付的或利用国家资源承接实施的,如果没有使用完毕,按规定需上交财政或上级单位的,必须及时上交;不需要上交的部分,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分配,属于个人的部分,应及时支付给相关人员。属于学校的部分应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充分发挥科研经费结余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

(五)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

高校是推动科研技术进步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人才聚集的地方。高校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设立科研奖励基金,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项的,或者对学校科研项目有较大贡献的科研人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并为其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给予必要的扶持。同时,对于不按规定使用科研经费的或者在承接科研项目过程中给学校造成经济及名誉损失的,应给予相应的处罚。这样才能够充分的调动学校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科研工作得以良性循环,并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

(六)加强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也关系到科研经费的利用率,因此必须加强对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设备)的管理。任何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必须纳入学校资产管理的范围,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学校资产管理效率;对固定资产的申购、入账、报销、使用、维修、报废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固定资产的账账、账实相符;对校内各院系、专业、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设备、设施)实行统一调配或者相互租借,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总结与体会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不断的进步,为了使科技能够更好服务于经济建设,国家实施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每年拨付大量的科研经费给高校。但一部分学校的科研经费使用仍然不合理,这直接影响了学校本身的科研效果。为了提高学校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高校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严格执行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蒙珊珊.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2]周浩.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2(23).

[3]曹丽君.重复资助: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值得关注的新话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11).

篇(5)

课堂教学是院校组织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实施教学大纲、落实教学计划的重要手段。因此,优化的课堂环境,良好的课堂秩序,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效的课堂管理,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

一、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秩序总有些不尽人意之处。如:课堂气氛死板沉闷、个别人瞌睡不止、上课时心有旁骛、翻阅课外书籍等。此类现象的存在,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师的授课情绪,损害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形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教学积极性降低——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下降”的恶性循环局面,致使教学效果弱化,教学质量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有些学生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标准不高。他们满足于“各门功课及格,顺利毕业离校”;有的学生有偏科现象,对自己喜欢的课程态度积极,反之则消极;还有的学生急功近利,对专业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学习兴趣较高,而对理论课和基础课等则兴趣较低。

二是有的教师缺乏敬业精神,教学工作的责任心不强,下工夫不够。他们只满足于教学内容的完成,不追求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心理状态心中无数,对课堂秩序疏于管理。有些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不善于调节课堂气氛和学生情绪,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束手无策。

三是行政管理宽严失当。有时管理过严,学生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因此,课堂气氛呆板沉闷;有时管理过宽,放任自流,学生毫无约束,课堂秩序松散混乱。

四是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以基础好的为标准,教学内容深、进度快,基础差的学生学习吃力,学习兴趣降低;以基础差的为标准,教学内容浅,进度慢,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也会失去听课的兴趣。

五是教学管理监管不力,执行教学管理制度不严,缺乏激励机制。

二、强化课堂教学管理的对策

1、改善软硬环境,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

面对课堂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些教师片面地归结为学生素质差。实际上,学生进入教室后,课堂秩序的管理,应主要由教师负责。因此,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生动的教学语言、端庄的教姿教态以及饱满的授课激情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确保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要具备这样的能力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课前准备周全严谨。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而且要备教学对象。在内容上,吃透教材,在保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以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准,科学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注重因材施教,力求深入浅出;在教学过程安排上,不仅要备出重点难点、讲授步骤、所需时间,而且要备出学生易产生疑问的地方及解决的办法。

第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室内教学,应以课堂讲授为主,但讲授法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对学生已知的内容用谈话法;对有争议的内容用讨论法;对学生熟悉的内容还可采用请学生自己走上讲台的方法。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要讲究提问艺术。设问,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思考;询问,可以搜集教学反映,反馈教学效果;提问,可以复习学习内容,检查学习情况。

第三,教学手段形式多样。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一只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方法将成为历史,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其广阔的前景。因此,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用生动的图象、逼真的动画、悦耳的声音、丰富的色彩,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感觉融为一体,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课堂气氛活泼多变,既节约了时间,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成,又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保证了教学目的的实现。

第四,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教师传达教学内容、维护教学秩序、调整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的主要手段。所谓语言,不仅指口头语言,而且包括板书语言、情态语言、形体语言等整个语言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口头语言标准清晰、抑扬顿挫、有疾有缓;板书语言规范整齐、层次分明、形象直观;情态语言和蔼大方、亲切自然、富于情感;形体语言恰当有度、举止得体、优雅端庄。

第五,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活动的过程,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作为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应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教师不仅是他们可敬的师长、可亲的兄长,而且是他们可信的朋友。使学生由喜欢教师而喜欢课程,由喜欢课程而认真学习,由认真学习而取得优异成绩。

2、从点滴抓起,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自主管理能力,是指在具备自控能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自律与律人的规范行为的能力。自主管理能力的锻炼是培养管理能力的落脚点,因此,必须加强自主管理的锻炼。

第一,营造自主管理的氛围。要为学生创造自主管理的条件,关键是应把学生当作管理的主人,让学生参与管理,使其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进行个体行为的自省,发现自身问题,及时校正自己,使之符合管理规范的要求。

第二,激发自主管理意识。要引入激励竞争机制,通过鼓励先进,奖惩优劣等办法,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原动力,使学生变“要我管、被人管”为“我要管、管自己”,切实达到激励学生主动管理的目的。

第三,形成自主管理网络。学生干部队伍是自主管理中的积极因素,他们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在自主管理中发挥带头与示范作用。由于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的网络中,分管着每一个“网点”,如果他们都能在各自分管的“网点”上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自主管理网络也就形成了。因此,必须抓住学生干部管理这个重点,通过他们的示范功能,达到以点带面、整体提高的目的。

3、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管理制度是院校实行科学管理的基本保证,是院校正规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院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此,一定要从健全完善制度入手,充分发挥管理制度的协调作用、规范作用和激励作用,形成高效顺畅的管理运行机制。

第一,完善训练工作制度。要从有效利用管理资源,充分开拓管理空间的角度出发,合理区分校院之间、各学院之间、院系之间在管理要求方面的差异,对各项教育训练工作进行规范,形成一套能够管长期、管全面、管总体的完整制度系统,编写具体的实施细则和详细的操作程序,理顺各类管理关系。

篇(6)

高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科研经费收入主要包括:一是纵向科研经费,指列入国家计划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地市计划项目和各类科学基金,进入学校财务账户的经费;二是横向科研经费,指在进行技术开发、转让、咨询和服务等科技有偿服务过程中,各类企业及社会其他单位、自然人支付进入学校财务账户的经费。科研经费收入占学校总经费收入比重的高低,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同时也是高校社会声誉、学术地位、人才培养等各项事业的根本保证。

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绝大部分高校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的要求,加强管理,合理使用,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但也有少数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或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或已有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致使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科研工作。就当前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谈谈看法。

一、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化。目前科研经费分纵向科研和横向科研,纵向科研主要有国家各部委、省级主管部门及地市的专项拨款。经费种类多种多样,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专项、省重大科技专项、科技三项费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等等。来源渠道不同导致文件下发到学校相关部门也不同,有的直接将文件转发到高校计财处,有的文件转发到高校的科技处等部门,文件下发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致使科研经费管理带来困难,有的科研人员到财务询问资金到账情况,财务未收到款,有时收到科研专款,未见到拨款文件,不知是哪个渠道来的资金,使财务人员无法判断收入到哪一级科目,年终与财政对账受到影响。横向科研主要是学校教师为企事业单位研究相关课题和提供服务取得的收入。纵向科研和横向科研要求不同,经费管理办法也各异,给财务管理带来难度。

第二,科研经费支出范围不明确。高校科研经费普遍没有进行预算管理,不同渠道来得经费主要是设项目号,在代管科目使用,报销内容不明确,票据种类繁多,与科研活动无关的内容很多,但真正属科研项目使用的不多,如日用品、招待费、礼品等等居多,从事科研使用的房费、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科研人员工资等支出不计入科研成本,而是在教育事业费中列支。

第三,科研经费日常核算任务繁重。部分高校为使学校整体科研水平提高,给各学院下达科研任务,鼓励个人联系科研课题,许多教师为完成科研任务,从企业转进科研经费,但很快又用票据将可支配的部分报销,现在财务报账主要就是科研经费报账,主要体现在下半年,进账同时又开始报账,账上只留少许资金,这种现象无形中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也影响了事业财务预算经费的核算;显而易见,科研经费并没有真正地使用在科研项目上,有的课题几年不结题,使剩余经费长期挂账,未发挥作用,影响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使用率低。部分科研人员认为利用自己科研经费购置的设备只能自己课题组使用,导致有些设备重复购置,有些设备又长期闲置,造成浪费。课题组对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也不严格,常常归个人使用,结题后也不上交。同时,科研经费购置的设备出现问题需要维修时又伸手找学校要维修经费。

第五,无形资产管理管理意识淡薄。高校财务对无形资产基本没有账务处理,而由校科研部门掌握资料,主要有专利权、著作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这是一笔可观的财富。目前有些高校对这部分的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比较弱化,自我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无形资产在不知不觉中流失,给学校带来的是经济损失。

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第一,目前,管理科研经费的部门主要有发改委、科技部、科学院、教育部、基金委以及一些相关部委,上级部门对高校科研拨款除给学校相关部门下发文件,建议同时给学校财务部门发文,便于财务人员按正确会计科目入账。

第二,加强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文件规定,高校要明确学校科研、财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要加强对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管理。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是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组成部分,科研人员应合理测算科研成本,确定科研项目管理费、设备费、人员经费、业务费或科研合同明确的费用等支出的比例,根据本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财务部门对各种费用额度进行控制,避免与科研活动无关的内容报销,同时也保证了科研经费的确使用在科研上。科研经费的使用应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和管理机构审核相结合的制度。学校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的有关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课题负责人按照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课题负责人应按照项目立项书或合同规定使用经费,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科研项目负责人应按有关规定办理科研报账、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在科研经费不超支的前提下,对于2人以上的课题组,可由课题组成员作为经手人、课题负责人审核签字报销,当发票涉及课题负责人本人时,可由学校科技管理部门审核签字报销;当课题组由一人组成或由家庭成员组成时,所有发票的报销必须经过该课题负责人所在的教研室(或相关机构)负责人、学院分管科研的领导、学校科技管理部门逐级审核签字报销。科研经费转拨业务必须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办理。所有转拨的科研经费,必须由学校科技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审批。申请转拨经费的课题组负责人应向学校科技管理、财务部门提供科研项目批复、项目合同和其他必要的资料,否则不予批准。财务部门依据经费转拨批件、项目合同、协作单位的合法有效财务凭据办理转拨手续,不得将款项转入非协作单位或个人的银行账户。课题负责人不得借协作科研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它用,或转入与课题负责人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关联单位。违反规定者,一经发现,必须严肃处理。

第三,加强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除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另有规定外,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均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必须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因此,学校资产部门应有权调配仪器设备,在学校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避免重复购置,妥善安排实验时间,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达到资源共享,既满足科研需要又能满足教学需求。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过程中,在原有设备基础上,自行试制成新的设备或购买零配件完全自制设备,对这种自制设备要及时请专家评估,促使设备保值增值。从事科研使用的房费、水电费等支出应计入科研成本,而不应该在教育事业费中列支。

第四,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财务部门应协同科技等部门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无形资产,同时还要加强对科研人员的保密宣传和教育,使科研人员自觉地规范科研行为,多出人才培养效益、学术研究效益;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转化转让应由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成果转化法》和《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执行,未经学校允许,泄露学校的技术秘密或者擅自转让、变相转让科技成果的,应依法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成收入后,从中给予科研人员一定奖励,以此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潜力,更好地为高校服务。

第五,督促科研人员对完工项目结题,及时处理结余经费。科研项目负责人要加强本课题管理,科研项目结题验收或鉴定后,结余经费按国家有关规定用于补助学校的科研事业发展支出。根据这一规定,纵向科研项目完成后,结余经费按照国家、地方政府科技财政管理部门或教育部有关规定进行管理;横向科研项目完成后,结余经费可作课题组的发展基金,也可作课题组人员工作的酬金。

第六,财务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保障科研经费出效率、出成果是科研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财务部门工作人员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认真做好科研服务工作,不断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科研服务。

总之,财务管理在科研管理中地位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和关键性,规范的、开拓创新的财务管理会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促进高校科研的良性发展。

篇(7)

科技管理在从其本质上考虑的话,就是按照科学技术自身所需要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信息论、系统论以及控制论等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方法,组织各种科技活动,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实现在合适的时间和空间上做出最为合理以及最为经济有效的科技活动,从而达到我们所需要实现的目标。

1.1科技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以及管理结果往往具备了比较强的不确定性

科技管理的活动中,包含了比较多的难以实现和难以预知的因素,我们不能够对科学发展的结果进行预测和控制,这是人类本身的局限性所在。所以,科技管理的活动就不能够像一般的管理活动那样按时按量的产出一定的产品。科技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性比较强的活动,在具备了比较强的创新性的前提下,其不确定性是显而易见的。

1.2科技管理工作有很强的专业性

由于科技管理工作所涉及的领域是科技研究和生产领域,这就意味着平常的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与科技人员是经常性的有交集的。由于科技人员本身的专业背景和工作内容是互不相同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不断的出现,这样的话就使得科技活动本身与外界的联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就没有一套比较固定的管理方式,来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科技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自主的进行选择。由于科技活动本身不是孤立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注意到科技发展中的相互渗透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1.3科技管理活动的绩效评价是比较困难的

由于科技活动本身就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够体现出成果的实际价值以及成果所带来的影响。所以,在短期内实现对科技活动的评价爱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够像传统的生产活动绩效评价那样对科技活动所产出的成果进行绩效的评价。由于科技活动所涉及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那么简单,还有一定的环境效益乃至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够以传统的绩效考评方式来评价绩效管理工作。

2.科技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科技管理部门的协调力度问题

目前对于科技活动的资源配置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每个科研单位在内部自成一定的体系,对外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的门派意识以及分别对立现象比较严重。这就使得科技资源不能够整合在一起,在科研单位之间就无形之中出现了重复研究的现象。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也在加剧。这就导致了很多的科技需求企业不能够发展壮大,市场竞争中自身的竞争力得不到提升,就缺乏市场的竞争力。

2.2科技管理工作与实际的经济发展脱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的完善,科学技术也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科技没有成为经济发展和建设的主导因素。科技的进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处在有力的状态,严重的脱离了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的规律。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大部分的科技成果没有能够及时的转化成为经济成果。科技的资源本身按照项目进行配置的,按时科技的规划以及项目题目的选择大都是由科研单位以及高校提出的,很多的专家没有切实的根据实际的产业结构以及市场的发展规律提出,而是专家们大都是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提出项目的选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严重脱离了市场的发展,使得科技的发展与市场严重过的脱离。

2.3科技管理人员自身工作的局限性

科技管理部门在目前的日常工作中,大部分的是以制度内部的规范来进行操作的,对于科技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具体科技知识却没有很好的认知。科技知识在现阶段进步的速度是很快的。科技企业所涵盖的行业又是很广泛的,这就导致了政府的科技管理人员与技术的研发单位之间存在严重过的信息失衡状态。科技管理人员对于科技的实际应用价值没有切实的认识,这样就在无形之中拉大了管理的成本。

3.科技管理工作提出的建议

3.1完善协调统一的科研活动管理体制

为了能够解决现阶段各个科研单位的分散现象,就必须要进一步的完善科技的宏观管理制度。要将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进行规划,强化科技资源本身的统筹规划问题。要从公正和科学、民主的角度对决策进行制定和实施。要确定相关的决策机构,同时还要建立一定的执行和监督机构。

3.2构建科技与经济相互结合的模式

篇(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277-01

由于急症科的管理任务、抢救任务、突发事件以及抢救时间相对较为严重,为了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各类医疗纠纷,就必须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1]。处于新形势下的急诊护理工作除了要满足现代医学管理理论的相关原则之外,还必须建立起一套高效、准确、快速的医疗服务体系[2]。为了适应患者对于护理工作所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医院方面就必须加强护理工作的日常管理力度,以便于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3]。

1 急诊护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急诊护理过程中缺乏完善的流程管理

由于我院急诊科的人员流动相对较大,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这就使得我院的急诊、分诊、接诊处理等程序不能同时进行分配,最终使得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得不到及时地分诊以及接诊处理。在对患者进行化验治疗的过程中,不能将患者及时地分配到注射室来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且对于120所接收的患者不能进行及时有效地安置。

在我院急诊科患者所接收的急诊患者中,经常会遇到交通事故、自杀以及吸毒等涉及到法律问题的患者,由于人员的配备不足,因此就不能及时的告知患者的家属或相关单位。在对急诊病人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必须及时有效的建立静脉通道、心肺复苏等,由于一些新手缺乏足够的抢救经验以及急诊意识,最终使得患者的病情被延误。由于在对患者进行急诊、分诊以及接诊的处理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地管理,这就导致了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急诊处理不利、分诊延误、接诊不清的恶性循环。

1.2 缺乏规范的急诊护理工作管理制度

由于急症科的日常工作比较繁忙,突发状况随时可见,对于护理人员的请假以及排班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急诊科内的财力、物力、人力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运用。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的举止、仪表以及行为等不够规范,缺乏安全感、可性度。在对急诊患者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培训,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不能严格的按照“三叉七对”的相关要求来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稍有偏差就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医疗事故。在我院的急诊科护理人员中,绝大部分都是年轻的护士,她们的职业素养还有一定的欠缺,且没有较为完善的交际能力,这就使得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护患纠纷。

1.3 急诊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基于急诊科的特殊性,它对于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从事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护士不仅要具备较好的专业操作技术,而且还必须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护患沟通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一般情况下,急诊科所接治病人的病情都较为严重,对于此类患者必须要及时的进行确诊,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措施,在此过程中,如果护理人员的思维迟钝、判断失误以及心理素质相对较差,最终会对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预后造成严重的影响[4]。如果从事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护士没有一个较好的身体,在工作过程中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使得护理人员将一些负面情绪带到工作当中,最终就会对患者的抢救过程以及治疗效果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5]。一些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忍受家属的不理智行为以及过激言语,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护患纠纷。

2 加强急诊护理管理的相关措施

2.1 完善急诊护理的相关护理流程

在对急症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其主要的工作流程为接诊、分诊、急诊处理。所谓的接诊就是指,医护人员对医院所接收的急诊病人以最精炼的医学技巧、最快的速度来对患者的病情作出明确的判断[6]。所谓的分诊就是指根据患者的体征、主要症状以及家属的述说来对患者的实际病情的隶属专科、轻、重、缓、急进行划分,并对患者作出相应的初步诊断[7]。所谓的急诊处理就是指,普通病人由分诊护士送到相关科室就诊即可,对于病情较为复杂且难以确定科室的患者则可以使用首诊负责制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处理。

对于需要进行临时治疗以及化验的患者,可以将其安排到急诊注射室来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120所转入的患者,分诊还是必须前去接诊,并对其迅速的安置。对于自杀、吸毒以及交通事故等涉及到法律问题的患者,一定要立即通知相关单位及其家属,对于危重病人,一定要由分诊护士将其收入到急救室中进行及时的抢救,然后在办理相关的手续。当患者抵达抢救室,而医生还未到达时,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对其进行止血、吸痰、心肺复舒、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等处理。

2.2 对急诊护理工作的相关制度进行规范处理

为了提升我院急诊护理的工作质量,改善护理过程中的各项不规范行为,就必须制定出相应的护理管理制度[8],确保急诊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能够做到:为患者服务心理化、操作程序化、工作规范化以及管理制度化。对于急诊科中的财力、物力、人力进行合理的应用,同时还必须制定出一套较为严密的规章制度。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按照“三叉七对”的相关要求来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即根据医院的相关要求进行操作前查、操作时查、操作后查;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此外,从事急诊护理工作的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高尚的情操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2.3 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从事急症科护理工作的护士一定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休养,同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奉献精神以及高尚的医德,此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感以及事业心,在工作的过程中还必须树立起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理念[9]。急诊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急诊过程中的各项技术以及药品进行全面的掌握,对急诊过程中的相关检验数据以及监护参数进行熟悉。在对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迅速、及时的完成各项护理操作。此外,护理人员在如常工作中还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将社会以及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做到精神饱满,沉着镇静,工作有条不紊,从而使病人产生安全感;还要有较强的自制力,能够理智地对待病人及其家属由于对病情的担心,而出现的一些过激的言语和不理智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周莉.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潜在法律问题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8):111.

[2] 王霞.手术室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及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3):1850-1852.

[3] 岳艳杰.急症科护理人员常见职业危害及防护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1):1304-1305.

[4] 谷冬梅.预见性护理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患者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5):876-878.

[5] 左金英.急诊室患方暴力原因分析及对策[J].天津护理,2007,15(2): 106.

[6] 丁圣荣.急诊患者家属心理行为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C].//第十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142.

篇(9)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1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10-01

在当今的医疗环境下,医院和患者对于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急诊科的护理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医院的整体工作质量,而能否提高护理的管理水平则对护理质量的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1]。本文就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各项护理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有效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1 常见问题

1.1 护理人员流动性过大,从而提高了护理管理的难度 随着职业自由化程度的提升,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流动性随之提高,从而使得急诊科的护士日趋年轻化,合同用工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而新近的护理人员通常都具有基础学历较低、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不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2]。此外,由于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较大,人员离职率长期居高不下。介于人员流动性过大,使得护士长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重复的培训、教育,从而加大了工作负担,阻碍了护理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并直接影响了及时处理并解决临床出现的问题,最终导致了护理管理工作质量下降,护理人员无法尽其职能,即使发现错误也不能予以及时的纠正,从而增大了今后工作的困难程度,进而引起工作忙乱、效率严重低下、员工过于疲惫等。加之医院往往对护士人员及其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护士的人员编制偏少、待遇偏低。缺乏合理的监督奖惩机制,从而抑制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也阻碍了护士个人潜能的发挥。

1.2 护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不足,无法同病人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 病人往往具有多元化,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由于不同的病人具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学历程度和不同的社会地位,对于其所患疾病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加以了解,其维权意识也得到了日益的提升[3]。介于上述情况,护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也必须随之而提高。但是护士不可能对每一名患者的背景、教育情况等都进行了解,加之护士本身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不足,从而阻碍了护患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也成为了诸多医患纠纷的导火线。

2 解决方案

2.1 建立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 由护士长作为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的第一责任人[4]。当日当班护士的工作业绩由当日组长负责考核。组长应对夜间工作量进行督查和记录,以每个人的工作总量折算出相应的分值。以周为单位,对近期重点进行抽查,并对抽查结果进行记录,并在月底公示,每季度进行一次汇总,每年进行一次总结,并将其结果作为年度评优的重要依据,若员工工作表现突出则应予以嘉奖。从而有效激发护理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来,彻底扭转过去大锅饭、干好干坏一样的状况,从根本上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医护工作的整体工作成效。只有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医院才能够留得住护理人才,才能为护士在医院中拓展出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中,要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共同提高护士的满意度。同时也要倡导护士职业生涯规划,让护士了解医院情况,信奉医院文化,提高护士对医院的感情,以实现护士和医院的良性互动发展。

2.2 加强培训工作,完善培训体系 由于急诊科会涉及多个领域,同时也是病危重患者最为集中、抢救任务最为紧迫、急救患者最多的科室,因此在医院的各个科室当中,对于急诊科护士的要求最为严格,不但要求其具有过硬的急救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应变能力以及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外,还要求急诊科护士能够不断提升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5]。因此,必须要对急诊科护士的各项培训进行完善,尤其是给予新进护士进行体系完善、目标明确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护士长和老护士也应该接受相应的在职培训,从而提升急救护理的能力和素养。

2.3 建立健全急救护理制度 护理人员在进行急救时能够开展高效、合理的护理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急救护理工作程序是否合理。合理有效的护理制度也决定着急救护理人员在进行合理分工、急救护理等工作的有效性。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时,应对人员的分工保持严谨性和灵活性,从而保证可以有效应对各类突况,保证工作的衔接性,达到急救的要求。

2.4 提升急救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 由于急救护理工作的强度大、节奏快且时间没有规律,从而使得护士往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这对护士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护士长一方面应关注护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还要对护士的心理波动、心理素质的提升多加训练。

2.5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作为服务性行业,医院的服务中心是患者。因此,无论是哪个部门、何种岗位,各级人员都应对病人予以同情和理解,用热情、周到的服务为患者解决难题。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又是有效控制医疗纠纷发生率的重要方式[7]。护士既要努力和病人构建良好的沟通,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基础,还应和同事、领导之间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确保急救工作可以顺利、有效地进行。护理管理人员则应合理使用各自的权利对工作安排进行合理化调整、优化人际关系[8]。各级人员都应有一颗容纳的心,能够包容和自身性格存在差异的人,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积极为同事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达到各级人员都能够在团队中找到各自的位置,拥有高度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为整体工作质量和工作品质的提升而努力。

3 讨论

在各项工作中,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更有效的释放和发挥,其服务品质和管理水平都将获得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各级护理人员不论是重大抢救还是日常工作,都要做到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协同作战,在平凡的岗位为抢救生命争取时间,从而提升急诊科的抢救成功率。更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防止护患矛盾,有效控制医疗纠纷,提升病人对于医院的满意度。作为医院的窗口,急诊科以及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质量代表着整个医院的形象,对急诊科各级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教育及培训,为其发展提供空间和条件,一方面符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精神,另一方面也为提升护理质量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育存.急诊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0):107.

[2] 尹冬梅,温冬娣,黄榕贞.急诊科护理文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0(9):95-96.

[3] 陈毓霞,金晔,张玉勤.急诊科护理带教工作的难点与改进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29):7268-7269.

[4] 洁陈.急诊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2(4).

[5] 黎东眉.急诊科护理工作中的护理隐患及防范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4):277-278.

篇(10)

高校科研档案是高校在科研管理和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声像载体材料,是高校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着知识储备的作用。随着高校科研事业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科研档案在高校发展和建设中的作用地位越来越突出。但对于20世纪末后建立或升格起来的普通本科院校来说,由于本科办学历史不长,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较低,对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得科研档案管理水平滞后,无法保证科研档案价值的实现。因此,研究分析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整体管理水平,发挥科研项目档案的利用效益,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信息与知识成了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无论哪个行业,能否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足够的知识,只要拥有足够的知识,就能够更快地获取知识,就会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成功。高校是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场所,是教学科研中心,而高校科研档案又是教学、科研知识资源的存储载体,详细记载了高校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和具体成果,是学校教育改革与科技知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汇集了学校教育、科研的最新成果,为学校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提供了背景资料和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完整、系统、准确的科研档案对科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2.有利于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决策。科研档案具有依据凭证的功能,它直接反映了高校科研活动的原貌与进步,真实反映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及办学实力,是高校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基础和前提。有效地管理好科研档案,可以为学校领导和科研部门的工作决策提供重要凭证和依据,实现科研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

3.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的利用和推广。科研档案管理不仅仅是将科研材料整理、分类和保管,而是归档后的再利用,以实现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地管理好科研档案,既可以完整、准确、系统地记录科研活动的全过程,更为重要的是也为进一步的项目研发和成果推广提供技术资源,从而实现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研档案具有成套性、阶段性、集体性、专业性强、载体多样、内容多、范围广等特点。这些特点对科研档案的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基础弱、管理意识不到位等原因,虽然科研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却存在着种种弊端,影响了科研档案的质量及开发利用。

1.档案意识薄弱,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提高竞争力,新建本科院校都把大量的精力集中用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之上,却忽视了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意识薄弱,没有认识到档案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使得学校档案事业严重滞后于其它各项工作。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各级领导、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往往忽视了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科研档案管理在整个科研工作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科研人员认为只有学校管理性的文件才能作为档案管理,从而轻视研究过程中档案资料积累、归档工作,往往把它们排斥在档案管理之外。其次,部分科研人员没有认识到自己是科研档案的主体,只重视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及科研成果的发表、获奖,认为归档是档案管理人员的事,与己无关;或者认为在科研过程中形成的材料属于个人资源,是否归档无关紧要,担心交到档案部门后给自己查找利用带来不便而不愿意上交。再次,科研管理部门重视的是项目的申报、评比,追求的是项目数量、经费的增加,只要科研材料不会影响到项目的申报、鉴定、评比即可,并不对科研档案的归档提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从而使得科研人员只片面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对科研档案工作的投入不足,重视不够。

2.归档材料质量不高,科研档案原始性、完整性、系统性差。高校科研档案收集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是保证归档材料质量的前提。一套完整齐全的科研项目档案应包括科研准备阶段的项目申请书、审批文件、论证材料、项目计划任务书、开题报告和相关协议等文件材料,研究实验阶段的原始记录、实验报告、计算材料等文件材料,总结鉴定验收阶段的工作总结、结题报告、论文、专著、结题鉴定等材料。部分科研项目档案还包括申报奖励阶段的成果材料、奖励申报与审批材料、获奖材料、推广应用阶段的转让协议、推广应用方案及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证明材料等。然而,在新建本科院科研档案的实际归档中,无论是纵向科研项目,还是横向科研项目,其归档的材料都普遍存在着依据性、结果性文件多,科研记录少;文字材料多,磁盘、光盘、照片、实物少;复印件多、原件少等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科研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原始性,使得科研档案的价值大打折扣,最终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科研档案。

3.管理制度缺失,科研档案归档工作的职责不明确。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大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结合各单位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科研档案管理办法,坚持由科研课题(项目)立卷的制度,再由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档案进行检查验收,然后在一定期限内由科研管理部门统一向学校档案部门移交。这种模式也是比较易于落实科研档案的“三纳入”、“四同步”管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各高校制定的管理办法往往不具体,未明确科研档案管理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档案管理员、课题负责人的职责,科研管理部门对课题文件材料的形成和积累的管理把关不严,科研人员不配合,科研档案管理员交什么收什么。有的学校虽然也有“三纳入”、“四同步”的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上困难重重,科研管理部门、档案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科研管理部门把工作的重点和核心放在立项、经费及成果管理上,科研档案的管理往往由于事务性、琐碎性的特点而不受重视;档案部门由于不是科研工作的管理主体,又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有效的制约手段,对科研档案的监管力度很小甚至无力监管,使得科研档案“三纳入”、“四同步”制度形同虚设,科研档案归档管理处于失控状态。

4.工作意识落后,科研档案归档工作的业务指导不到位。长期以来,高校档案部门都处于封闭状态,“藏在深闺人未识”,内无动力,外无压力,工作缺乏竞争和创新,只注重移交后科研档案的管理,忽视了对移交前的科研材料建档工作的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基本上处于你交多少、我管多少的情况。而科研人员、科研档案管理员没有经过正规档案管理教育与培训,专业性不强,业务素质偏低,对科研档案归档的内容不明确,对归档范围把握不准,再加上他们还要承担其他大量的工作,投入到档案管理的时间有限,而档案部门业务指导又不到位,难免不影响到项目材料归档的质量和数量。

三、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的对策

为确保科研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提高科研档案质量,针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充分发挥科研档案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的重要作用。

1.增强档案意识,提高科研档案形成者归档工作的主动性。档案意识是人们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认识,以及以这种认识为基础形成的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思想观念,它是档案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科研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全校师生档案意识尤为重要。首先,档案部门要经常向学校领导汇报档案工作,争取学校领导和科研管理部门领导的支持,将科研档案管理纳入科研工作的程序和检查内容,增强科研人员对科研档案的责任意识。其次,学校档案部门要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深入宣传《档案法》、《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档案法规及档案基本知识,让档案贴近教职工,提高科研人员档案法制观念,使大家认识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根本上理解、支持、参与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主动承担科研档案归档的职责。再次,档案部门要改变“重藏轻用”的旧观念,积极开发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编制各种检索工具和专题目录,为科研人员利用提供方便。“润物细无声”,科研人员逐步认识到科研档案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反而会主动支持和配合科研档案归档工作。

2.完善管理制度,促进科研档案工作的规范化。《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中明确规定:“科研档案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确保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便于开发利用。”《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也规定:“科研类档案应当在项目完成后两个月内归档,并且个人对其从事科研活动所形成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材料,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归档,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坚持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理顺档案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科研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明确各级各类人员在科研档案工作中的职责,建立行之有效的科研档案归档制度和模式,使“三纳入”、“四同步”真正落实。制度应包括科研项目从开始到结题的过程材料的管理,明确所有科研项目档案归档的操作方式,如项目档案的收集内容、整理方法、立卷方式、归档时间、保管程序和提供利用等,这样才能使各个业务环节都有章可循,从而促使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此外,还应该采取一定措施,把科研档案的归档情况与科研项目的验收、成果申报挂钩,在课题验收时,要由档案部门对归档材料进行审查,凡是归档材料不完整的不予项目验收、报奖,从而保证科研档案的质量。

3.加强跟踪收集,实现科研档案归档工作的全程监督。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大部分科研人员还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投入到档案管理的时间有限,难免在科研档案的材料积累和收集上有遗漏或对应归档的材料把握不准,导致归档材料的不完整、不准确。因此,档案部门不能只注重移交后的档案管理,而应根据科研档案形成的特点,坚持前端控制的原则,提前介入,将科研档案的跟踪收集工作贯穿于科研活动的全过程,才能真正保证科研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在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阶段,档案部门应同科研管理部门、科研项目人员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和掌握科研课题的整体进程,指导和协助科研人员将整个科研活动中有价值的文件材料收集齐全,确保科研档案的质量。

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及高级别获奖成果最能反映出一所高校的科研能力,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缺乏科研竞争力,争取到的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凤毛鳞角,其所形成的科研档案资源既是学校科研能力的历史见证和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的基础,又是新技术、新创新的基础,对学校有重大意义。这些科研项目,往往研究周期长,涉及范围广,研究人员多,档案内容复杂多样,甚至还包括若干科研子课题,如果仍按一般课题一样进行收集归档,极易造成档案材料割裂的现象。因此对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应从立项起就实行课题组预立卷归档,配备专门的档案管理员参与全程,从科研材料形成之始就注意收集整理,以免遗漏,确保重点、重大科研项目档案的完整、系统、准确。

4.提升档案管理者综合素质,强化为科研档案工作服务的能力。人的素质是关系到工作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科研档案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做好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一方面,科研档案的特点,要求档案人员要有较为广博深厚的知识基础,系统学习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还要不断扩展知识领域,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掌握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档案管理方法和技术,具备科研项目管理知识,熟悉科研项目档案的来源情况和产生工作规律。唯此,档案人员才能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增强科研档案工作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档案部门要转变观念,克服“坐等上门”等传统封闭的工作意识,树立服务意识,积极开展对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兼职档案员的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业务环节的基本技能;主动加强与课题组、科研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指导科研人员、兼职档案员做好平时的预立卷归档,定期检查或抽查立卷归档工作,逐步提高科研人员、兼职档案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 G2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09-02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单位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研部门在农业科学研究、生产运用、基础建设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材料、计算材料、图纸、图表、录音、录像、照片、食物、标本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科技文件材料,包含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是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生产、技术开发、推广运用的重要依据。

地方农业科研推广单位主要从事新品种选育,新品种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与创新,县乡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培训等工作,承担着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重要任务。下面结合单位实际,就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的重要性、归档范围与要求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意义

德宏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德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隶属德宏州农业局的公益性一类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事业单位。单位由行政办公室、水稻研究室、玉米研究室、马铃薯研究室、蔬菜研究室、经济作物研究室、新技术研究室(小麦、魔芋、间套种技术课题组)7个行政机构组成,主要负责新品种选育,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与创新,县乡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培训等工作。还分别承担了农业部、省农业厅、德宏州下达的各项项目,例如2014年,我单位共承担国家、省、州各类农业科研、科技推广项目30余项,项目资金累计500余万元。集体或个人荣获国家级、省级、州级奖励多个。和国外友人来往密切,曾有我单位技术骨干派往非洲、缅甸进行技术指导,非洲苏丹、缅甸等国家的科技人员到我单位参观学习、进行试验研究。

在单位的发展中,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好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查阅之前的科技档案材料可帮助改进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科技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真实地记录了科研活动,同时为科研活动提供了有价值的技术信息,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农业科研档案作为重要信息资源的地位会越来越高。抓好当前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将会更好地为农业农村经济服务,促进单位的稳步健康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档案管理意识弱,归档范围不明

单位领导和广大科技人员对档案管理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档案对农业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口头上、会议上重视,行动上却缺乏归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归档范围和归档要求不清楚。部分科技人员对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不信任,一些应该归档的核心材料自行保管,遗失、损坏现象严重,特别是一些科技人员因工作岗位变动或退休后,带走或遗失自行保管的档案,严重影响了科研推广工作的延续性。

2.2 系统性档案材料少,完整性差

归档材料中,总结性、成果性等方面材料较多,试验研究阶段的调研报告、试验记录、试验数据和分析材料、图片等重要的系统性材料较少,导致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差。

3 对策

3.1 明确归档范围

科技人员只有明确了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才能在平时的科研活动、项目实施中不断积累各种试验研究材料,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完整的科技档案包括反映本单位主持或协作完成的各类科研试验、推广项目和技术培训产生的全部技术材料,及本单位各课题组购置的各类设备仪器的档案材料等。

3.1.1 准备阶段。包括协议书、委托书、合作意向书、课题项目建议书、项目计划任务书、项目合同书、试验方案和设计调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科研课题经费申请报告及批复等资料。

3.1.2 试验阶段。包括课题试验测试、项目实施方案、室内考种、田间调查、实验过程中的重要原始记录、报告、专利申请材料、中期评估报告、课题阶段总结、年度进展及执行情况报告等。

3.1.3 总结验收阶段。包括项目验收确认审核表、工作总结、验收评估报告、评审文件、品种审定书及报审材料、项目经费决算、审计报告、各种财务凭证、财务报表等资料。

3.1.4 成果奖励申报阶段。包括科技成果检测、登记、鉴定材料,科技成果奖励与审批文件,以及论文、专著、专利文件等。

3.1.5 推广应用阶段。包括技术运用情况、成果推广应用经济与社会效益材料、推广应用方案、技术转让合同、协议书、新品种销售权转让协议及批复、推广应用中的技术资料及工作总结、国内外同行评价及农户反馈意见、成果宣传报道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