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水上音乐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世纪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似乎一脚就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我们不难看到身边的每一位教师的观念在逐渐地更新,角色也在悄悄地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到新一轮的课改大潮中,憧憬着能再掀波澜,与时俱进。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音乐课呈现出多样性,教师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上加入了很多元素:如教学形式多样化;运用了多媒体教学;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等等。确实起到了优化课堂的作用,但同时笔者也发现了不少问题,音乐课堂上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有一个尺度的把握,过多的运用效果反而是适得其反,违背了音乐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此,笔者就所观察到的现象来探究一下音乐课中出现的“多”与“少”。
一、形式多了,内涵少了
课例:《数蛤蟆》一课,教师在快速地教会这首歌曲后,就迫不及待地让学生去创编歌词:两只蛤蟆怎么样;三只蛤蟆怎么样,做算数题,而且花了很长的时间。在这里教师想要体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说这是非常好的,可是这首歌曲的歌词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讲,需要有一个理解:“荷儿梅子兮,水上飘”、“蛤蟆不吃水,太平年”是什么意思?我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能仅仅是让学生会唱而已,还得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否则这首歌就失去了教唱的意义了。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学得非常有兴致,课堂效果不错。教师企图让学生通过各种创编歌词的形式对歌曲进行多方面的认识,但实质上却忽视了对歌曲内涵的关注和学习,只是粗略的学会了歌曲的演唱,而没有去挖掘体验歌曲旋律、歌词的意境及情感,造成表演闹而乱、杂而散。因此课堂中表演不是形式、花样越多越好,而是要让学生在感受音乐内涵美的同时去感受音乐的快乐。
二、综合多了,音乐性少了
课例:《包粽子》一课,教师为这首歌曲的教唱做了很多的铺垫,如了解端午节的来源、简介屈原、看包粽子的舞蹈、学学包粽子的样式等等,花了大半节课的时间,等到学唱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只是粗略的学唱了一下,对歌曲的声音,情感都来不及做要求就下课了。应该说课的开始部分确实有新的教学思路和良好的导入情景,让学生参与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细细品味,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堂课下来,学生歌曲学会了没有?这些活动把时间打发得所剩无几,这就使得整节课看起来一点“音乐味”都没有了。
课程提出了音乐不是独立的学科,它与思品文学、戏剧、美术等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提倡音乐学科要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我们常常可以在音乐课堂中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老师事先预设好的教学过程中看了说、说了演、演了想,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的,可唯独没看到老师怎样指导学生把歌唱准,把歌曲情绪表达出来,没有听到期望中悦耳的歌声。这就是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音乐性”,而一味地追求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课)而造成的。这种没有以音乐性为中心的知识整合,学生因为受来自不同学科比较零乱的设计影响容易疲劳,也不容易静下心学习。
三、媒体运用多了,教师表演少了
信息时代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只要依靠教材和教参及配发的辅助资料就可以了。随着多媒体的不断普及,几乎所有的音乐公开课上都依赖于现代化。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多媒体的滥用。在音乐课有的教师上几乎不作范唱,就是一个多媒体操盘手,学生在一节课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和机器打交道互动,我以为这是不能提倡的教学方式。也许教师的唱歌不如录音中的音响效果好,可能教师的示范或演奏不如课件中的表演录像那样出彩,但我们不能忘了教师表演的最大优点和效果,那就是面对面的交流与情感的交融。所以说多媒体运用多了,教师表演少了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此外,音乐课上过多的视频运用是否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呢?虽然随着科技及社会的发展,人们接受音响的方式丰富了,视听结合也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时尚或习惯。但我总认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和音响的艺术,音乐课上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音乐的耳朵”。所以,视频只能是辅助手段,要运用恰当,不能忽视纯听觉的培养,否则将来听音乐可就复杂了,还必须眼睛的参与,要不就听不“懂”了。细节需要思考,我们在运用手段时多往深处思考,你的细节就会更正确有效。
四、学生兴趣多了,实质内容少了
现在有不少音乐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的兴致多一些、兴趣浓一些,课堂设计得非常花哨,运用了很多手段来吸引学生,乍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确实提高了,也非常有兴趣学,可仔细观察发现一节课上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只有花架子,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课例一:《龟兔赛跑》一课中,乐曲听完后,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表演,一人扮演兔子,一人扮演乌龟,一人扮演大树,若干人扮演其他小动物,表演过程中,一些动作滑稽,课堂上笑声不断,热闹非凡……
课例二:《忆江南》,从课的导入开始,教师便从诗词入手,从诗句的意境去打动学生,学生也配合的非常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去诠释这首诗的内涵,声音高而亮,课的后部分:一部分学生手里拿着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一部分学生自编动作为歌曲伴舞,给歌曲进行二度创造,再一看学生们,闹腾的满脸是汗,好不热闹……以上课例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新课程理念下新的教学方式,试图将音乐课朝着“自主、合作、探究”、“民主、开放”方向行动,从本质上说,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新的课堂教学现象,我们要进行冷静的反思,以矫正新课堂中一些不足和偏差。课例一试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例二试图用小组合作表演,实现新课程中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显然,执教者的新理念意识是比较强的,教师意在通过一种学科和领域的综合,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从而培养其广博的人文素养,体现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也值得提出一些疑问:
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下,容不得学生的任何自由和创新,一切以标准答案为依据,学生的阅读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对语文课兴趣全无。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感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之弊,也常常为之困惑、苦恼,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期寻求阅读教学的新境界。我在教学实践中,真切地体会到“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起着无法取代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从阅读功能看,阅读是搜集、筛选、发现信息的过程;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在学生拥有主体地位的阅读活动中,学生接收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比如见到标题)时,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读者从接收的信息中产生的内驱力对其内在阅读兴趣和积极性起关键作用,对其阅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那么,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呢?
一、适当的煽情
当代格鲁吉亚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阅读,那么这个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阅读,那他就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全体学生都喜爱阅读、热衷于阅读,那他就不仅是一个好教师,而且是一个优秀教师。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被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教师要煽情,要动情,不是任意地让感情泛滥,而是以自己的独特、真挚、强烈、坦荡的情怀与学生“见面”,扣击学生的心弦,使自己、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二、驰情其中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的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将其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才能与作者会面,达成情感的契合。
1.启动情感。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那就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须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如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情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将怎么一步步发展。如教学《月光曲》时,我以贝多芬的《月光》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之后引导:“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谱写成的呢?”牵住学生的情感。儿童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由生成―发展―稳定,也可以由生成―淡化―泯灭。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就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我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学生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和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呢?
一、运用阅读期待,呵护学生独特的心灵
阅读过程中,由于对文章的感悟,必然会产生个性化倾向:同一年级的学生,学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所表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阅读时有着自己注重的焦点。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期阅读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货得新奇的信息;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某一倾向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理解。
二、运用阅读期待,达成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契合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的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挖掘,才能与作者会面,达成情惑的契合。
1.启动情感。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须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像一陈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如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将怎么一步步进展。教学《月光曲》时,我以贝多芬的《月光》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部分,之后引导:“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谱写成的呢?”
2.牵住情感。儿童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浪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歌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着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
三、运用阅读期待,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感、所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下。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
一要琢磨传神的词语。学生对语言的细致感受、揣摩、推敲,以至咬文嚼字,都是阅读过程所必需的。传神的词语,其精妙之处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
二、主要流程
在课的开始阶段,教师安排了一个队列小游戏。主要演练快速疏散和紧急集合,并利用快速疏散把学生调动到每床小垫子后面,做到每人一垫;接着又安排一个开汽车小游戏。两人一组游戏,通过“包剪锤”的方式决定输赢,并由输的一方帮助赢的一方围着垫子开汽车,游戏的主要方式是前面的人两手叉腰,后面同学抓住前面同学的肘关节,帮助他的两肘向里夹。
在准备活动阶段,教师安排了一套垫上操。师生随音乐节拍做垫上操,其间多次做两手撑腰和两肘向里夹的动作,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做仰卧、收腹、举腿、提臀,两大替摆动,模仿“骑自行车”蹬车轮跑动作。接着教师安排了三个小游戏。一是仰卧传鞋。学生脱下鞋子后仰卧在垫子上,用脚夹住鞋子向后翻腾将鞋子传到另一侧,两只鞋子传完后,学生调转方向,再把鞋子传回来。二是骑车登山。仰卧在垫子上,模仿骑车登山动作,奋力将腿向空中蹬伸。三是水上芭蕾舞。让大家想象花样游泳选手的腿部动作并初步进行模仿,注意腿部在伸直的基础上绷脚尖。
主要教学阶段流程如下:
(1)教师出示肩肘倒立动作图,让学生看图模仿学练,自我尝试两手撑腰;夹肘、夹臀;身体、腿、脚绷直的动作过程。
(2)教师示范肩肘倒立完整动作。学生再次自我学练,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一撑二夹三绷直”的动作要领。
(3)请学生示范,教师讲解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两人一组相互帮助,教师在巡视中重点辅导完成动作有困难的学生。
(4)按照能力分组练习和展示。每个学生可根据动作掌握的情况分“独立完成”和“合作完成”进行练习,并请“独立完成”的同学展示交流。
(5)自我评价学练情况。如果能“独立完成”的把垫子上的“大拇指”奖励贴在左胸前,不能独立完成的把“大拇指”奖励贴在大腿外侧。教师告诉学生,如果什么时候能独立完成了,也可以把“大拇指”奖励贴在左胸前。
(6)“你拿我放”游戏。
三、反思讨论
(一)游戏贯穿课的始终,兴趣激发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练习方式。本课大量采用游戏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高度集中。游戏安排有的放矢:先是利用队列小游戏,把学生队形散开,进入到指定的学练位置;接着的垫上操其间多次做两手撑腰和两肘向里夹的动作,实际上就是渗透肩肘倒立两手撑腰的动作,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做仰卧、收腹、举腿、提臀,两大替摆动,模仿“骑自行车”蹬车轮跑动作,让学生初步体会仰卧支撑将身体竖起来的动作感觉;然后的专项小游戏“仰卧传鞋”“骑车登山”和“水上芭蕾舞”在仰卧的基础上,身体练习由低到高,腿部动作由随意到规范,处处渗透了“肩肘倒立”的教学,学生学练情绪高涨,教师对课堂的把握游刃有余。
(二)教学流程环环相扣,潜移默化
如果说课的开始和准备部分对“肩肘倒立”的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渗透,而接下来的教学就是帮助学生逐步规范动作,其设计更是环环相扣。教师首先出示“肩肘倒立”的动作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联系游戏的练习,安排学生自主进行学练,在游戏的基础上对动作的规格提出了要求;接着教师亲自示范了“肩肘倒立”的完整动作后再次组织学生学练。学生的视觉由平面转向了立体,进一步体会“一撑二夹三绷直”的动作要领;然后在讲解保护与帮助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学练,而教师则重点辅导学困生,不仅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而且使学困生得到了重点关注,有利于学生整体学练目标的完成;最后按照能力分组练习和展示,能独立完成的独立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可以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使大多数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三)运动负荷安排合理,领略真章
体育课的本质一是由身体直接参与,二是体力和智力相结合,三是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运动负荷是衡量体育课的重要指标,有些课看似热闹,但是运动负荷偏小,得不到锻炼的效果,丧失了体育课的意义。本课每个学生一床垫子,在教师的有效调动下,学生的练习次数多,而“你拿我放”游戏在搬运垫子的过程中,不断地弯腰、搬运,练习密度和强度也很大,整节课的密度达到了40%左右,平均心率达到了130次/分。下课时,我们看到学生的小脸红扑扑,夹杂着细密的汗珠,但是他们的清澈闪亮的眼神却告诉我们,他们喜欢这样的体育课,他们在这样的体育课教学中得到了真锻炼。
深圳市南澳中心小学创办于1932年,已有84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六年制公办小学。2003年7月被评为深圳市一级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现有18个教学班,学生800余人,专职教师65人。学校建有200米塑胶跑道、足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学校校园布局合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井然分开,楼房与绿树、青草辉映,景色怡人;学校校风淳朴,是广东省关工委先进单位;先后获得“深圳市花园式单位”“深圳市绿色学校”“深圳市中小学综合素养培养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深圳市四点半试点学校”“市民走进身边的好学校”等称号。
何剑浩说:学校地处南澳三面环海的小镇,大海“肯容纳,善融合”的精神影响着南小一代又一代学子;孩子们天真淳朴,能主动容纳新知识已成为本校学生的主题意识。虽然南澳地处偏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值却很高,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好的教育帮助他们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整齐划一的课程设置无法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学校必须对课程进行规划与整合,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因此,学校构建“容融课程”体系,该体系突出学校办学理念及文化特色,其核心是一个“容”字,强调学校“浸润海洋文化,先学做人后学艺”中的浸润文化理念,为学生提供大海般“肯容纳,善融合”的文化精神平台,让学生学会做人。大鹏新区还有深圳文化起源的大鹏所城、东江纵队旧址等。如今,大鹏提出打造世界级滨海旅游度假区,传承与发展当地文化,为学校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现实土壤。
何剑浩解释:学校践行“浸润海洋文化,先学做人后学艺”的办学理念,办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探索适应小学综合素质培养的新型课程模式,构建以德育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为主的四类,以及道德人文、科学养成、运动健康、艺术发展、社会交往为主的五域课程体系,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构建“容融课程”体系中,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与定位,形成了新的知识观、能力观、品德观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有机结合。学校借鉴、采用“三螺旋评价结构”体系为新课改保驾护航,即:目标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评价、过程为中心的课程实施评价及结果为中心的课程效果评价。三种不同评价各自呈现螺旋式上升态势。在发展性课程评价中,对任何一部分评价都很难一次完成,多数情况下,需进行多次循环评价。在此过程中,目标、过程与结果相互交融与渗透,为多种类课程体系评价树立了标杆。对此,学校实行教学精细化管理,教导处依托科组、集体备课并组织教研,研究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教学管理;同时加强帮扶督导力度,开展重点听课、薄弱学科重点帮扶,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学校构建适合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容融课程”体系走过了创建、发展、提升的过程。自2010年以来,学校结合深圳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为核心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坚持“以课为本抓创新,以人为本求发展,以校为本促改革”的课堂改革模式,致力于课程、教学资源及课堂教学提升,加强教师队伍、校本教研与评价体系建设,已建立以教师专业成长为着力点的“容融课程”与课堂评价。市教科院院长叶文梓说:南澳中心小学结合校情,探索课程地方化,并把社会活动课程与特色课程、个性课程相结合,打造出具有南澳地区特色的课程体系。
延伸教学时空
学校以“习惯养成”“责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在德育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学生习惯养成与生活品行培养为框架,编写《培养人生12个48条好习惯》读本;学校坚持安全、法制教育,与家长及社会联动,学校因此成为“全国妇联心系女童教育基地”,同时也是大鹏新区唯一一所“法制文化进校园示范点学校”。在责任教育中,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形式,分年段确定不同责任意识教育内容,并汇编成册。学校要求每一名成员自觉承担自我成长的责任,享受成长的快乐,创造属于自己成长的尊严,使学生养成对他人、对学校、对家庭、对祖国的责任,从小事做起,在点滴中成长,自觉感受生活中的点滴情感。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学校开发“国学养正”课程,安排两名专职教师授课。经典进校园、进课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堂变成在知识传授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阵地。德育课程体系使得课程表上的德育课延伸到学校的每个角落,教学时空得到了延伸,形成立体、富有实效的德育网络。在校园,通过师生言行举止,形成潜移默化的力量;学校从细处入手,包括教室采光、墙壁装饰及课桌椅标准化设置,共同营造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环境,激发学生心灵深处潜藏的美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何剑浩认为: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因此,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学校提出“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共同提高”的教师培训计划,在培训中实践新课程,在实践中落实新理念,逐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学校成立教师培训组、专家指导组,由校长任组长;建立校长室、教导处、学科组督导机制,聘请专家、名师到校讲座,保证培训方向与实效。学校同时完善课改制度,先后建立南澳中心小学讲座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评课制度、示范课公开课制度等。学校利用深圳市“名思教研”“课程改革现场会”“现代与经典教学参观会”等契机,先后派出教师300余人次外出与新知识对接,开阔视野,回校又以讲座或示范课的形式在全校交流,取得一人学习、全校受益的效果。学校利用“百校扶百校”“教育合作学习交流平台”与姊妹学校莲花小学、乐群小学资源共享,通过同课异构形成教育合力,从管理艺术提升、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构建、高效课堂与课题研究等方面提升学校竞争力。学校先后组织科任教师赴莲花小学、乐群小学、振能小学、清湖小学、景贝小学、大鹏二小等学校共15批60余人次帮扶研讨,与乐群小学和清湖小学共同组织了语文、英语、美术多批次的课程交流。
学校依托当地教育资源网,自制与外购相结合,自建各学科教学资源库。同时,学校坚持为每位教师录制“一堂精彩课”,并作为课程资源库全校共享;学校推荐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区录像课例比赛,其中有2人获得国家级奖项,7人获市级奖项。2015年,学校已有17个区级课题结题,4个省级课题及8个市级课题获得立项审批,教师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黄雨梅从教30余年,她坚信“亲其师,信其道”教书育人,在学校被称为爱岗敬业的典范,并在2015年获深圳市“十大师德标兵”称号。
“质的增效”与“量的减负”
学校组织“名思教研”与“名师工作坊”活动,依托田国生数学名师工作室、岳旭英语名师工作室、赖吉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提升科组教师教学整体水平;本学期先后3次邀请田国生等名师来校送课交流。教导处负责名师工作室教学安排并作出跟踪指导计划,从掌握课堂教学技能出发,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同时便于加强学校教师与名师成员交流,为一线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教师刘梦源参加田国生数学名师工作室《多边形面积复习》一课后说:田老师提出平行四边形可以用填空形式出示,三角形和梯形放手让学生去发挥,然后教师加以引导,指出易错点;这样既直观又避免课堂时间的浪费,节省的时间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应用题,可有效加大课堂容量和密度。田老师对本节课点评让我受益匪浅。
何剑浩本也是“数学出身”,对数学有独特理解,经常和数学学科教师一起上研讨课。他认为:教学中,要求A层同学掌握计算顺序,熟练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计算定律,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B层同学在计算达标的基础上,要尽可能的计算能力;C层同学计算A层作业要做到绝对熟练、正确,同时必须做拓展题,以培养这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不同层次学生在能力差别上表现不一,要想提高全班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在作业上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A层学生解决问题时,经过审题,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图形分析题意,并把线段图画在作业本上,写清解题思路,分步解答;或先分步,再综合解答;对B层学生,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题意,尽量采用综合算式解答,并鼓励做一些拓展性题目,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C层学生则要求用综合算式解答常规练习题,提倡解法创新,做到举一反三。何剑浩强调:布置数学作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新。作业的分层设计体现因材施教,体现教师教学智慧,让每一名孩子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实现作业“质的增效“与”量的减负”。
怎样做到既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此,南澳中心小学根据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尝试“35分钟高效课堂”,每节课节省5分钟,以作为特色课程时间。这对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9+1”学分课程体系
在“容融课程”引领下,学校实施“9+1”学分课程体系:即音乐、美术与体育学科中,开设常规课程、年级特色课程及社团活动课程。按照“9+1”工程要求,每位学生在小学阶段修满10学分,通过主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形式获得音乐(3学分)、美术(3学分)和体育(3学分),然后通过艺体综合素养特长展示获1学分。这种学分制促使艺术教育、体育教育逐步实现普及化与特色化,学校因此被授予“大鹏新区青少年素质教育示范基地”。副校长陈力把握艺体教学改革进程,从优化教学内容出发,组织编写深受学生欢迎的校本教材。在显性层面上,构建音、美艺术学科和体育学科课程;在隐性层面上,构建语文、数学、体育、思品等基础技能学科艺术渗透课程;这两大课程横向穿插、纵向交流,形成富有实效的艺术体育课程体系。同时,学校组织编写《跳绳》《网球》《跆拳道》《管乐》《剪纸》等校本课程,实现传统校本教材与时代气息相融合,为学校艺术体育教材增添活力。
5月初举行的“市民走进身边的好学校”活动中,学校展示国学、网球、跆拳道、国际象棋、校园高尔夫、陶艺、剪纸、管乐等课程让家长及教育专家拍手叫好。近年来,南澳中心小学连获4个“深圳市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跆拳道、网球、帆板、高尔夫)及“深圳市非奥运项目学校”(跳绳)荣誉称号;学校海风管乐团多次在省、市比赛获奖;学校表演唱节目连续两年登上深圳电视台;跆拳道获省、市比赛金奖;葫芦丝表演队成为区、街道文艺活动的“常客”。
何剑浩说:在音乐课程设置中,体现服务小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原则,一年级开设识读乐谱课,二年级至五年级实行走课制,分别开设管乐特长班、中国竹笛班、葫芦丝班、合唱班及舞蹈班;在美术学科方面,一年级开设剪纸课,二至五年级实行走课制,分别开设剪纸、简笔画、书法、动漫课程;在体育学科方面,一年级开设网球课、形体课,二年级开设跆拳道课、国际象棋课,三年级开设校园高尔夫,四至六年级实行走课制,开设网球、跆拳道等。对此,市教育局音乐、美术、体育教研员一致认为,南澳中心小学艺体课程改革已经走在全市前列。
南澳中心小学借力艺术类课程改革,阶梯式发展学生艺术素养:海风管乐团做到“乐不离口天天练”;美术选修学生剪纸、陶艺、书法、动漫课程;舞蹈“周周有汇报”;一年级音乐课普及读乐谱,二年级普及竖笛,三至六年级实行走课制,学生可选修管乐、竹笛、葫芦丝或合唱。学校美术课还开设剪纸、简笔画、书法、动漫、陶艺等课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和课程。据了解,自2012年学校开设管乐课,得到学生、家长热情支持,当年就有90多人报名。为满足学生素质提升要求,现在学校发展为两个管乐团,正在筹划一年级开设弦乐课。学校以校本研究为依托,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构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容融课程”活动课程体系;活动课程分成普及与社团两类,普及类又分全校普及类与年级普及类。通过普及类课程,要求每名学生在小学毕业阶段完成国家艺体课程“2+1”的要求;社团类活动课程要求学生参与率达到100%。近年来,学校根据教学需要先后开设各类社团20余个,以满足学生不同个性发展及自由选择爱好的需要。学校帆板社团成立于2012年9月,现有队员78人。帆板队代表学校多次参加市、区帆船、帆板比赛并获奖。何剑浩说:帆板运动是介于帆船和冲浪之间的新兴水上运动帆板项目,帆板由带有稳向板的板体、万向节、桅杆及帆与帆杆组成。当地学生习惯于海上运动,能熟练地站到板上,通过自然风及帆杆操纵产生速度在水面上行驶,还可利用风力与板体重心在水上转向。南澳中心小学通过大规模帆板实训与课程教练,学校已被授予深圳市帆板项目体育传统学校。
在南澳中心小学,教师们默默地为学校社团发展付出心血与汗水。如负责海风管乐团的教师张晶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各种乐器,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给学生上小课。去年产假未到期就回校上课。功夫不负有心人,海风管乐团连续3年蝉联省、市管乐比赛金奖。又如毕业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小学音乐高级教师张春香,2015年获深圳市优秀教师,多年获深圳市优秀大队辅导员称号;同时她还是学校综合组科组长,被聘为大鹏新区音乐学科中心组成员;从教10年,个人参赛获奖50余次,辅导学生参赛获奖20余项;2015年辅导学生表演唱获深圳市第十届学校艺术展演季一等奖、优秀创作奖(全市仅两名)及个人艺术教育先进奖;学生合唱获大鹏新区特等奖,并受邀请到深圳市电视台录制,节目多次在深圳少儿频道播放;她自小立志成为“让学生骄傲和学习的教师”,她以精湛的教法及优秀的教学能力践行自己的诺言,赢得了家长学生的喜爱。
特色鲜明的发展路径
学校开展读书活动,营造校园阅读氛围;学校加强“书香校园”环境建设,定期邀请作家进校园,定期举办书展;班级、走廊建立图书角;班级周一开设阅读课,开展读书特色中队评比、讲故事比赛及读书手抄报展等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师从中也获得营养。青年教师蒋刚帮助后进生有奇招,患厌学情绪的孩子最终都会成为他的好朋友,他也因此被同事称为“学生心理的咨询师”。
南澳中心小学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负责任的教师团队让周边社区居民倍加称赞。家长谭小红说:我儿子读三年级时选修了舞蹈课,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市、区比赛和表演,性格变得越来越自信;他今年上四年级了,又喜欢上了篮球课,看到他在学校快乐学习、我特别开心。一年级新生家长李锦婵说:学校食堂为照顾一年级新生,专门安排贴上新生名字的椅子,学校考虑周到。四(3)班同学黄日成是一位自信、开朗、活泼大方的阳光男孩,他品学兼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谦虚有礼,还是学校一名出色的小主持人。2015年,他获得中国美术学院美术考级中心颁发的素描三级证书,并在“深圳市少儿花会艺术展演”“大鹏新区首届中小学艺术展演”“大鹏新区小学生现场作文比赛”及2016年“大鹏新区首届中小学法制教育宣传月征文活动”等活动中获近十种奖项,被称为南澳中心小学的“才艺小子”。
学校构建“容融课程”体系以来,获省市教育教学类奖励学校就达15项、教师40余人次、学生230人余次。2015年,学校荣获广东(国际)管乐系列活动暨2015非凡杯深圳龙岗第二届交响管乐团队邀请赛金奖,同时获“十佳团队”奖;在大鹏新区首届中小学艺术展演评比活动中,学校管乐《波斯幻想曲》、舞蹈《注意,熊出没》、表演唱《放牧未来》获一等奖;校网球队获2015年深圳市“体彩杯”少年儿童网球联赛奖;校高尔夫社团获2016年“深圳市校园高尔夫全员运动会”小学组团体第一名。学校打造跳绳、跆拳道、网球精品社团,作为深圳市跳绳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全校师生“人人会跳绳,个个会花样”;学校先后有30余名学生在各级各类跆拳道比赛中获奖;网球社团在保证课时、备齐备足师资力量和不断完善训练计划的同时,学生竞技水平稳步提高,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与奋力拼搏的精神。学校先后获得“深圳市非奥运项目(跳绳)体育特色学校”“深圳市体育(高尔夫、网球、跆拳道、帆板)传统学校”等荣誉称号。
一直关心学校发展的南澳办事处关工委主任白凌认为:作为大鹏新区素质教育基地,南澳中心小学将图书馆办成海洋科普基地,特色鲜明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路径。大鹏新区公共事业局副局长张家瑾认为:如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是传统教育的短板,南澳中心小学选择差异化发展办学之路,以艺术、体育学科为突破,提供相应的课程及评价体系,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和提升。这些探索和实践得到了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人物对话
《教育》:您如何理解“平安校园”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何剑浩:“平安校园”是学校落实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和基础。为此,学校进一步完善安全制度,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实行分级管理,强化责任意识,确保校园平安。完善安全防范体系,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交通、消防、防溺水、防自然灾害等安全教育;同时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每一位教职工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定期召开家长会,邀请社区、关工委、家委会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立体教育网络。
《教育》:学校推行“容融课程”体系的目的是什么?
何剑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可免费在校内选修高尔夫、网球、帆板等体育项目,也可以参加书法、陶艺、剪纸、古筝、葫芦丝等艺术社团;学校多年致力于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推行“容融课程”体系,其目的是让学校教育回归儿童、回归生活、回归审美,并最终指向幸福的本质。
《教育》:学校是如何落实“一主两翼”方针与教学常规管理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123-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构建自己的校园文化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广泛重视。音乐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发挥更广泛的作用,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是值得任课教师探讨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与音乐教育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广泛地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对于校园文化的定义是什么,人们的认识还不尽一致。笔者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为一所学校具备的独特精神风貌、学习方式、文学艺术活动、行为规范、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等。其内部结构包括校园文化物态层、校园文化制度层、校园文化行为层、校园文化心态层。校园文化物态层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事物,主要指学校的基本教学设施,如课室、桌椅、操场等;校园文化制度层是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各种行为规范;校园文化行为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仪、校风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校园文化心态层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思想道德等概念。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流传广泛,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需求,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必要工具。音乐教育已不只停留在听几首歌曲、唱唱歌或学习一门乐器。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的心智开发,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思想得到交流,品格得到完美,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仍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指导就业为基本目标。随着对音乐教育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观念上的更新,中职音乐教育及活动也迅速成长起来。部分学校开设了音乐课,将音乐课作为基础课程,还组织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但少数学校尚未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音乐教育还未得到普及。
二、音乐教育在实践中促进中职校园文化建设
1.音乐是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音乐可以鼓励人们正确对待人生,调节人的感情,优秀的音乐作品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思想行为。欣赏和理解好的音乐作品,可使中职生在触景生情、借物咏志的音乐旋律中,接受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洗礼。
广播站是学生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可利用这个窗口给学生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的音乐应该是积极向上、富有热情的,让学生一进校门就有充沛的精神,以最饱满的情绪迎接新的一天。例如,维瓦尔第的弦乐四重奏《四季》中的《春》,音乐展开轻快愉悦的旋律,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葱绿。听着这样轻松快乐的音乐,整个人都会感到神清气爽,以良好的心态和心情开始新的一天。午休时间则选择轻松、舒缓的音乐,如肖邦的圆舞曲、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都可让校园充满温馨,使师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下午放学后也可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歌曲,以及表现家庭和睦、温暖的歌曲。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独唱曲《渔光曲》、舒曼的钢琴曲《梦幻曲》,让学生在愉快中回味、结束一天的校园生活,回家享受家庭的温暖。
2.音乐具有教育功能。音乐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音乐的知识,还能培养、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品性。它以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音乐还给人带来美的感受,通过美的教育影响人的道德意识与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道德习惯、信念和理想,从而指导人的行为。
合唱节作为学校一年一度的传统项目,已经开展了16届,这是以班级为团体进行的合唱比赛。大部分中职生在初中时的学习成绩不好、纪律和集体观念不强,一般不大关心班级事物,不爱参加集体活动,逆反心里严重,不会与同学合作。只要是集体活动,班主任在组织的过程中便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音乐却具有特殊的魅力,几乎没有学生不喜欢音乐、不喜欢唱歌,因而合唱就成了最好的集体活动。在排练合唱的过程中,各班学生从选定歌曲、排练、租服装到最后的表演,学生都能够表现出积极的状态,他们自发利用课后时间进行练习,每位学生都出谋划策,争取在舞台上表演得更完美。很多班级会邀请笔者指导他们排练,此时可趁机向他们渗透合唱的概念,以及与独唱的区别。合唱的要求是所有发出的声音听起来像是一个人唱,这需要大家通力合作。不仅唱好自己的部分,还要学会听别人唱的部分。当大家的声音达到统一、和谐时,才是真正的合唱。合唱比独唱更难,这也是合唱的魅力所在。通过对合唱的了解,学生慢慢开始尝试合作,寻找和谐的声音,统一的节奏,均衡的声部,一致的速度与力度。在音乐实践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形成了统一的意志、共同的情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精神。
新年音乐会、五一音乐会、十・一音乐会也是学校的传统活动。音乐会的目的是为师生提供欣赏优秀音乐的机会。除了师生表演的节目外,还邀请了专业团体的演员为我们带来更为精彩的演出。中职生很少听过真正音乐会,不懂得音乐会礼仪。平时接触的音乐基本都是流行歌曲,对于器乐、美声、民族歌曲都不太了解,他们对于古典音乐、民歌有所排斥,觉得这些不适合他们欣赏。可利用这些机会让学生接触更多的音乐形式,提高审美能力。一首圣桑的《天鹅》为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钢琴的琶音伴奏表示清澄的湖水上荡漾的微波;大提琴优美迷人的曲调,则描写出天鹅高贵优雅的神姿,以及安详自在地浮游时的情景。所有在场的学生和教师都静静地聆听,一下子就被这么美的音乐所吸引。结束后,还有很多学生想了解这首乐曲的具体内容。其实古典音乐离我们并不遥远,也不神秘,是每个人都能欣赏的。
3.音乐的表演性和娱乐性可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音乐活动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学生通过欣赏、亲身表演,在实践中去感知美。中职生的学习比较轻松,有较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项文艺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艺术节作为学校的传统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学生在一次次的表演中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自信心。特别是有些学生的其他成绩并不是很好,但他们却能从音乐中找到自己,找到信心,让教师对他们有了新的认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星星,他们都同样耀眼,能放射自己的光芒。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就是音乐、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在不断的音乐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是非的鉴别能力,使学生能自觉审视自己的心灵,规范自己的行为。音乐教育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在不断的音乐实践、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探索,用自身的特点对于校园文化的渗透与建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伟仙.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现状反思[J].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08,(06).
一、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
1、要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就要入情。
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拂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下来。当我走进课堂,教学新课时,我仿佛觉得自己来到一条清澈的小河边,那样的明亮、清新。从新课启始,就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水荡漾起来,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要准备一个好的导语,好的导语是一节课上好的前提,有了好的导语就为以后课程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把握兴趣,注重激感。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握好兴趣,能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鸟的天堂》这篇课文通过对鸟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把学生带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内蕴中:“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鸟儿,你喜欢吗?为什么?”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此时对鸟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得到升华。
二、优化课堂情景,创设互动合作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善于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环境,“以境动人”,还要十分注意教学内容的内在的影响力,做到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领其情,从而创设课堂互动的合作点。
1、创设“质疑”的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意识,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专注到学习中来。然后引导学生将自身置于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带着求知欲望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之中,不断地迎接创新的挑战。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可见我们在人本互动后,学生争先恐后对老师提出种种疑难问题时,也就是在生生互动中,教师一定要创设好质疑的情境。
2、创设“表演”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一切教学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的互动要做到人人参与,互动面要尽量广,不要只局限于一部分优生和教师对答互动,而要顾及到中下水平的学生。在表演中,教师只能做一名普通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创设“表演”情境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演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习兴趣,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3、创设自主的学习空间。
新课程强调教材的开发性,教材的空间,就是留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创造的空间。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一理念呢?我认为教师的创造性实际上是学生创造性的诱因,学生的创造性是教师创造性的集中体现。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参阅有关资料。从而根据资料去分析、研究,引发出对家乡建设的一种看法,一种体验。课堂上,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展示搜集的有关家乡资料、自办的手抄报。让学生上台展示图片,并介绍家乡的人文景观,让学生用最美的语言来表达对家乡的祝愿和希望。
三、重视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很早就被提出,实施起来效果的确不错,尤其是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以《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课一开始是做小游戏,然后自然地引入情境中—“请小朋友们趴下仔细听!”随着优美舒缓的音乐一段“下雪啦!”的动画课件放出来,接着让学生抬头看着画面中飘飘扬扬的雪花落在粉妆玉砌的世界中,不由自主地大喊到:“下雪啦!下雪啦!”教师顺势利导:“下雪啦!大地披上了雪白的大棉袄,瞧,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引入了课题。现在有了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形、有色的情境世界已不是难题,关键是看教师能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下面再分三小点来说明。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3、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阅读教学中,读是最基本、最经常而又最重要的训练。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从读入手,以读为本,在读中使学生受到真情实感的熏陶,架起与作者沟通的桥梁,引起学生心的震撼,这要比在课堂上进行繁琐的分而局限学生思维来得简单而有效得多。一堂课四十分钟,教师就应本着“浓缩就是精华”的原则来组织教学,抓住重点、难点、疑点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做到多读少讲,以读带讲,以讲促读,读讲结合。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以形象生动、富有画面美的语言描绘了台湾蝴蝶谷瑰丽壮观的奇异景色,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韵律,还具有较强的画面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读后不禁让人赞叹:此地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台湾蝴蝶谷景色的美,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线,多种手法促读,入境会意”的教学思路。那就是通过展示情境,感受体验促读,启发想像,拓展画面促读;配以音乐,以情激情促读;自读自悟,主动探索促读……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读法,深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创造性地用读来表现自己多种感官参与所品味到的美。这样,学生不仅把蝴蝶谷的美景刻在脑海中,对课文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真是“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于自知”啊!学习语文是个渐悟的过程,语感、阅读、表达等技能无一不是在大量阅读、在背诵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内化而成的。儿童时期正是语言积累的黄金时期,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这个好时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多背诵一些诗文佳作,名言警句,丰富语言积累,为自主创新的学习奠定了稳固的基石。
二、读中质疑,引领挑战教材
有些聪明的孩子害怕学习语文,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尝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很少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成功。这不是语文本身的问题,教师应该反思的是自己的教学行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引领学生敢于挑战教材,向教材说“不”,要引领学生敢于展示自我。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放飞学生的个性,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权威,要向教材发问,要敢于质疑,引领学生向教材挑战,教师同孩子们一起学习、成长。比如,我在教《小镇的早晨》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小镇的两头,不进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地钻出来,在河上轻轻飘过。”当学生在朗读这段话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我认为小舟在河上轻轻飘过的'飘'应该是这个‘漂’”。这时,我也一下子搞糊涂了,也对呀,学生说得也有道理。不管怎样,我先肯定这位学生用心读书,真会学习,而且观察仔细。那么水上“漂”为什么写成风中“飘”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细细品味一下课文中的有关语句,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学生通过查字典,证明“漂”是指物体在水面上移动,“飘”是指随风摆动或飞扬。认为一定是书上印错了或作者写错了。我在这时又是鼓励他说:你真了不起,敢于向课本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那么真是课本出错吗,或是作者写错吗?接下来同学们纷纷发言了,有的说,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小镇的早晨恬静的特点,作者用这个“飘”是不是想突出小镇的恬静呢?有的说,作者是不是想说明小舟经过河面时不留一点波纹,听不到一点响声。也有的说,一叶叶小舟从河面轻轻驶过,就像是在风中飘过一般,让人感觉不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开了,使课堂教学进入紧张、活跃、充满激情的气氛中。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挑战教材,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疑问,出现有价值的问题,就要鼓励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过呢,引导学生挑战教材,挑战权威,需要教师有丰厚的知识积淀,需要的是教师多元的思考,还需要教师睿智的眼光。
【课例】师:以前我们曾学过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知道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时,要学会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解题策略。
1. 出示:在练习本上画出周长是6厘米的长方形(长和宽都是整数),并标出长和宽。
(1)投影展示学生的画法。
(2)提问:你在画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教师小结:长+宽=周长的一半(板书)。
2. 出示:周长是10厘米的长方形(长和宽都是整数),有几种不同的围法?
要求:可以直接写出长和宽各是多少,也可以画图表示。
(1)投影展示学生列出的情况以及两种画法。
(2)提问:你是怎样想到有两种围法的?
教师小结:在周长不变的条件下,长方形的形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我们可以根据长、宽的和是周长的一半进行设计,这样比较方便。
提到“策略”、“列举法”这类概念,学生容易产生心理抵触。但这个概念又确实需要跟小学生谈清楚,怎么办?迂回了一下,一开始用一个浅近的实践性的题目让学生参与,很快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果然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样一个实践性的题目就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支架,通过这个实践过程,让学生走近列举法,初步感知列举法。策略因问题解决的需要而由学生自然生成,当他们以后再面临类似问题时,策略的应用便会是自发的、能动的,是有意识的积极行为。
曾经遵循教材,安排学生摆小棒列举,然在实际教学中不太容易操作,要求多,过程繁杂,现场不太容易控制,会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本环节安排学生“画出周长是6厘米的长方形和设计周长是10厘米的长方形”,通过画图,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且操作起来方便,很自然地引出“长方形设计的关键在于长+宽=周长的一半”。此外,因为数字较小,学生容易想到列举尝试来解决问题,这对于后面揭示课题,提出这是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有效地成全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很容易与新学的“列举法”建立起内在的亲近感。
二、设置情境支架,组织自主探究
【课例】师:同学们,听说大家都乐于助人。现在就有一个情况,小华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农场参观,他看到王大叔正在为围羊圈的事犯愁呢?原来邻居王大叔遇到了一个数学难题,请同学们帮帮王大叔好吗?(课件出示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
要求:动脑筋想一想,然后把可能出现的情况按一定的顺序写在你的练习本上。
(1)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在练习本上。
2)同桌交流各自的策略和解题答案。
(3)师展示学生列举的四种围法。(注意收集有序和无序两种情况)
(4)讨论:你认为哪一位同学在列举的时候做得比较好,为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长与宽的和是周长的一半,我们列举出四种不同的围法。如果列举的时候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就会避免重复和遗漏。“列举”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解决问题的新策略。(板书:列举)
例1体现了按顺序列举的解题策略,而学生在初次使用列举法解题时,常常会出现无序列举的情况。本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对比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按一定的顺序列举会很好地避免重复和遗漏。以实践加讨论交流,加深有序列举的鲜明要求。这样的设计实际上是找到了学生认知中的难点,通过交流这个支架加以强调,边学边思,有效提升学习的效果。
【课例】师: 某某同学列举得很有条理,有条理既能帮助我们理清思路,还能确保我们避免遗漏,因此是非常必要的。其实,某某同学的做法完全可以借助表格来列举。
(5)介绍用列表的形式进行列举。教师课件显示正确答案,反馈矫正。
答:一共有4种不同的围法。
(6)提问:观察表格,王大叔会选哪一种围法修建羊圈呢?为什么?
(7)学生同桌讨论。
(8)提问:在周长不变的条件下,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在长方形周长不变的条件下,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长和宽相差越大,面积越小。此外, 引导学生体会画表列举法的优越性。(板书:画表列举可以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相对于上面的准备题,例1的难度系数显然有所提高。为了让学生不至于产生畏难心理,我有意设置一个情境,帮王大叔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由此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分工操作完成。这样一个情境支架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心理,营造出乐于助人的氛围,也增强了数学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可谓一举多得。事实上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合作探究,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在教学中,我还有意渗透解题的方法,通过为王大叔选地,很自然地引出有关“面积”的话题,而对“在周长不变的条件下,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的思考,则有机地渗透了“通过列举找规律”的解题意识。这从内容与形式上都在积极地指向教学目标。
三、提供实践平台,验证巩固所学
【课例】师:有一个音乐钟,每隔一段相等的时间就会发出铃声。已经知道上午9∶00、9∶40、10∶20和11∶00发出铃声,那么下面哪些时刻也会发出铃声?
13∶00 14∶40 15∶40 16∶00
1. 学生独立审题。
2. 提问:11∶00后发出铃声的时刻是多少?为什么?要想判断哪些时刻也会发出铃声,你准备怎么办?
3. 学生同桌讨论后,完成在练习本上。
4. 集体评议。
学会用表格列举,理清解题思路,这样的思考方法不能浅尝辄止,需要及时的练习巩固。教师将练习中的一个很生活化的题目及时抽调过来,让同学们来自主解决。学生纷纷行动,并积极汇报。师生在评点发言同学的思路的同时,实际上是在对照梳理自己的解题思路,反思自己思考中的成败与问题。适当运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及时巩固所学,显然是必要的。其实这也是从认知到实践再到认知的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
四、出示问题支架,启迪思维突围
【课例】南京汤山温泉推出泡温泉、水上乐园、海盗船三个娱乐活动项目供游客玩耍,游客最少参加1个项目,最多参加3个项目。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
1.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作适当的辅导。设置几个问题支架――
(1)“最少参加1个项目,最多参加3个项目。”表示什么意思?
(2)如果只参加1个项目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参加2个项目呢?参加3个项目呢?所以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呢?
(3)完成表格。
2. 学生汇报探讨结果。
(1)引导学生回答探讨的问题。
(2)投影展示学生所做的表格。
3. 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反馈矫正。
答:一共有7种不同的选择。
4. 质疑1:表格所显示的是7种还是12种不同的选择呢?(有部分学生把表格中所有的“∨”数出是12个,误认为12种。)
质疑2:如果分别用A、B、C代表泡温泉、水上乐园、海盗船三个娱乐活动项目,你能用字母表示一一列举出所有不同的选择吗?
5. 解疑。
解决问题的策略设置了大量的实践性问题,编者意图显然是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以加强列举策略的实践,以形成习惯性的意识。对此,我有意联系家乡的美好风光与游乐项目编写实际问题,既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教育渗透,又是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关于游乐项目的问题解决,关键不在于表格的列举,而在于对这一生活问题的认知和分析。因此有意设置辅助问题支架,为学生指向引路,充分发挥问题支架的引路帮扶作用,使其逐步进入思考分析的状态。他们一旦明晰思路,问题将引刃而解。
五、呈现思维流程支架,拓展思维宽度广度
【课例】订阅下面的杂志:《科学世界》《七彩文学》《数学乐园》。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1. 提问:如果你是读者,你会订阅哪些杂志?
2. 提问:同学们有的只订阅1本,有的订阅2本,还有的3本都订阅。究竟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情况?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 全班展开讨论,讨论中肯定学生用简洁的方式分三种情况来列举。
4. 学生在练习本上自主选用不同的形式列举。
5. 集体评议,投影展示学生的各种解题策略。
6. 指名学生到讲台上,在实物投影仪下尝试用列表法列举。
羌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之一,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艺术绚丽的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殷商时期。在这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羌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服饰艺术。羌族服饰是羌人生活中的必备品,同时也是展现羌人艺术情怀的艺术品。陕南羌族由于其地区的差异,形成了其独特的服饰艺术。羌族的服饰艺术展示了羌人的勤劳与智慧,服饰上的图案设计表达了人们对的虔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羌人的服饰艺术饱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其民族成长发展的历史载体。从灿烂绚丽的羌族服饰艺术中我们可以体味到羌族是一个极富睿智而崇尚美的民族。勤劳勇敢的陕南羌人不但创造了物质财富,还从劳动中产生了审美意识,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精神文化及艺术财富。从羌族服饰的图案中,我们不难发现羌族人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句话对于羌人而言他们的确是做到了。羌族服饰的制作与图案的设计都源于人们对其现实生存环境、生命意义的感受的重新认识。陕南羌族服饰艺术是瑰丽多姿的,我们有责任将其传承与发扬的。本文将从陕南羌族服饰艺术的传承价值与发扬策略这两个方面来论述,其目的在于能为陕南羌族服饰艺术这一民族瑰宝的保护与传承做一点贡献,将羌族灿烂的服饰艺术发扬光大。
1 陕南羌族服饰艺术的传承价值
服饰是一个民族思想、感情、愿望及理想的文化载体。下面将从历史文化传承价值、审美教育价值与经济发展价值谈谈陕南羌族服饰艺术的传承价值。
1.1 陕南羌族服饰艺术的历史文化传承价值
陕南羌族服饰艺术的发展与其特定的历史条件、生存环境、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羌族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经历的岁月的考验,一代一代的传承了下来。我国许多民间的文学作品都与羌族古代的神话传说联系起来。从陕南羌族服饰上的许多图案的来源都与羌族的发展历程民族信仰有着联系,我们可以从中体味到羌族历史文化传统与文化变迁。同时服饰也反映了羌人们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等等。羌族服饰艺术传承着历史时代的精粹,体现出了本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发展的踪迹,展现了极具代表性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承载着过去,更孕育着未来。
1.2 陕南羌族服饰艺术的审美教育价值
陕南羌族服饰艺术是不同时期羌人们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在展现羌人生活风貌的同时,也突显了羌人强大的艺术创造力与审美情趣。羌族服饰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由于古代羌人生活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又迁徙到高山险峻江河急流的西北地区,这样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他们博大而壮丽,朴实而强烈的审美特征。羌族传统服饰历经了岁月的洗礼,得到了族人们的喜爱与认可,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欣赏价值。同时,羌族服饰中的许多纹样图案与款式设计都能被现代艺术设计大量的借鉴与沿用。在羌族服饰的许多图案中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知识,其服饰制作中常用的羌绣这一刺绣手法更可以作为学生课堂上陕南民间美术教育的素材。学生通过对羌族服饰艺术的学习和了解,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增加民族自豪感。在艺术类,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大量的羌族服饰素材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再设计。使其能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生根开花。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走向国际舞台做出一定的贡献。
1.3 陕南羌族服饰艺术的经济发展价值
羌族服饰艺术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承载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又有着独树一帜的特征。羌族服饰艺术是美术、音乐、电影、旅游、设计等产业发展可以取之不尽的借鉴资源。对于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今天,具有历史及美学价值的羌族民间艺术已经形成其独立的产业。文化产业与其交叉和关联性的旅游业是最合适的突破口。以羌族艺术为基本点,充分开发尚未发展的空间。例如在旅游产品生产中,可开发设计具有羌族艺术形态的现代生活用品,同时通过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特征,设计出更多符合不同人群审美诉求又能弘扬民族文化的设计产品来。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也为文化旅游创造一份宽松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感受。现今,陕南地区以羌族文化作为旅游开发的项目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众所周知文化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艺术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人文价值与商业经济价值。
2 陕南羌族服饰艺术的发扬策略
2.1 政府与学校在羌族服饰艺术及羌族文化的发扬担当着重要角色
孩子是每个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民族的未来掌握在人民手中,我们有56个民族,可想而知每个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传承当然应该由各个民族的后代来承担,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最好方式。羌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应把传承与发扬本民族文化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育教学中不仅加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力度,同时也起到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作用。教育工作者们应积极建立起民族民间文化生存、传承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使民族民间文化知识进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应坚持双语教学,把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等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在民族节日上政府及相关部分应支持并组织各类民族文化活动,以此来展示各民族的歌舞、服饰、风俗、建筑等有民族特征的代表事物,从而来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2 保护自然生态村落及科学发展旅游业
村落是人类群体生活、居住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区域单位。村落这个人类居住的基本单位促进了人类文明的集团化,同时也推动了文明的互动。羌族人们居住村落的保护即是对羌族文化生长地的保护。作为各民族文化的载体,村落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至关重要的。在少数民族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不仅要注意原始村落的保护,同时不应因经济利益而过度开发民族村落,应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现今,羌族地区的旅游业得以发展,给当地的羌族人民带来的不少经济收益,这同时也对羌族文化艺术的发扬起到积极作用,但我们时刻要谨记的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一定要是科学适度的,经济合理的。
3 结语
羌族是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羌族的民族文化与艺术是灿烂多彩的,羌族的民族服饰艺术不仅是有待我们传承的,而且是有待我们现代设计对其进行再利用再设计的。服饰文化是羌族文化里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透过羌族服饰艺术文明可以了解羌文化的各个方面。作为当代艺术设计工作者们应为羌族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与贡献。
参考文献:
[1]程文徽.陕南羌族[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2]钟茂兰,范朴.少数民族服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3]杨尧.关于美的本质的反思与探索[J].大舞台,2010(09).
[4]李果.论地域性特征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旅游纵览,2012(08).
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要求现代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的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搜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正是应时代要求,全面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构建了新的语文目标体系,也使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再次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此,我们在开学前夕,组织学科骨干8人及二年级4名教师参加了处教研室举办的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培训,并责成靳淑英、陈肖琳、耿晓娟3人于学期初在校内分学段进行了二次培训,使老师们明确《语文课程标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指导,是对修订大纲的新发展,明确所教学段的阶段目标及教材修订的意图,做到教学伊始,整体把握,有的放矢。本学期,在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贯彻、落实上各教研组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低年级的课前5分钟演讲交流、新闻快递、儿歌擂台赛、 课文故事续编;中年级的课外阅读反馈、每日成语接轮、定词编讲故事以及高年级的循环日记竞赛、想象作文阅读等均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更为可喜的是我们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验方面也迈出了新的步子,在多次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确定了实验教师——钟青、靳淑英、王丽荣、陈肖琳、耿晓娟、孙晓静等,组织了实验课题的评审论证,并于10月中旬举办了开题报告,通过交流,大家更加明确了各自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更加完善了实验方案。12月初,举办探究性学习中期小结,实验教师人人编写案例,并将活动成果进行阶段展示。现已选送优秀案例3篇——陈肖琳的《了解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诗作》 耿晓娟的《给废旧电池找条出路》孙晓静的《乱花钱对小学生的危害》参加省级评比。学期末了,我们又召开了结题大会,各课题实验教师认真撰写出结题报告,课题组成员就各自研究的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详细地介绍了各自研究探讨的过程,展示了研究的成果,有的还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课题研究中的小插曲,充满自信地提出了对已有现象的思考及建议,并谈了活动的收获及切身感受。我们的探究性学习实验还在起步、摸索阶段,但它已留给我们许多的思考——学生是课题研究中最活跃的小主人,更是研究性活动中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年龄虽小,但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动口、动脑,他们录音采访、跟踪调查、图片展览、宣传接力、利用课余时间在家中、阅览室、图书室、书店、网上搜集资料,对生活中的事情多了一份关心,多了一份思考,远远突破了预期设想的效果,拓宽了活动的主题,使之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去。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身上所蕴藏的智慧与潜能是无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正是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氛围、一个情景,使其如鱼得水,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家庭,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转到对社会现象的关注。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为其在未来的时光热心服务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善思——教学节展示为契机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落实,为使大家对更多的模式教学课进行更深入的研讨,本学期,我们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办学宗旨,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我们组织了第六届教研组课题共研活动,各教研组在组长带领下,凭借教材,紧扣新的课程标准及我校“自主创新”课堂模式,精心设计,公开轮讲,认真听评,反复修改,提炼推敲出一个个独具年段特色的精彩案例。在11月中旬举办的第六届教学节活动中, 8位教师代表教研组进行了展示,一、五、六年级组共4人被评为优质课。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市陶研会上观摩,六年级《草原》一课在省第五届示范小学课堂教学展示中获一等奖。执教者客观的自评介绍,看课人真切的评价交流,热烈的讨论争议,学生家长由衷的赞许,都使我们欣慰地感受到本届教学节所体现出的我校语文课堂教改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1、更加重视语文教学的丰富内涵,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把阅读教学作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分挖掘人文因素,陶冶学生情感,提高其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如《草原》一课,教师运用电脑课件出示中国地图伴着悠扬的旋律向学生简介内蒙古大草原的位置,并请他们同老舍一起走进草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方法,学习和探讨自己喜欢的知识和内容,自由读、大胆想、尽情说、登台表演小品,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欣赏草原如诗如画般绮丽的风光,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深刻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及作者老舍先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组织学生赏读、感悟圆明园当年集建筑、园林艺术于一体的辉煌景观之后,利用大屏幕播放出优美的古筝乐曲伴奏下圆明园的一幅幅复旧图,播放出如今残垣断壁的遗址图及再现侵略者的贪婪野蛮的电影剪辑片,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自主探究课文第二部分学生对伟大祖国灿烂历史文化由衷的热爱及对帝国侵略者强盗行径切齿的仇恨溢于言表,真正达到与作者心灵的相通,从而产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接着自读赏析威尼斯小艇艇形的奇特美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其感受艇舱的舒适,驾艇人技术的高超,乘艇人生活、工作、娱乐全靠它,感悟威尼斯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_____此地有此物,此物有其主,有主能迎客,客奔主而来,此主拥此物,此物属此地,从而体会作者马克吐温在文中所流露出的对小艇的喜爱、对艇舱的满意,对驾艇人技术的惊叹以及对小艇作用“如此重要”的赞赏,实际上是在向世人介绍世共3页,当前第1页1
界著名水上城市威尼斯独特的风光。
2、更加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对学习者的尊重,对学习规律的尊重和对学习方法的重视,体现了从单纯注重结果到注重学习方法的转变。体现了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的指导思想。一年级《 汉语拼音13课》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和经验,在刚开课时,就很快总结出“un”和“yun”读音相同,字形有差异,用法不相同并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认真练写阶段。接着,各自按声母排列顺序与un练拼,试试哪些声母与un可组成音节,组内与伙伴达成共识,推荐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将正确的拼音过程写在黑板上。最后看着儿歌所配的画面——两名登山的小朋友具体生动有趣地口述画面之外的内容并努力规范正确流利地拼读,最终进入“拼音乐园”。屏幕上出现了五个按钮,里面锁定着不同的拼读练习,五个大组分别选定一个按钮,打开练习,以组进行友谊赛,看谁们拼得准、拼得快。课堂始终,在电脑设计的富有童话色彩的“云博士”鼓励下,学生兴趣盎然,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等层层递进的互动环节,促进教与学两类活动间、学生个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的多向交流,使每个学生自觉能动地感知新内容,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己,培养综合素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精彩的马戏》《高大的皂荚树》《威尼斯的小艇》《圆明园的毁灭》等多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均注重引导学生在细读中理解语言、品读中体会语境、诵读中培养语感、揣摩作者表达方法,从而积累佳词丽句,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浩渺无穷。
4、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围绕 “是否有必要恢复圆明园的旧貌”这一问题,各抒己见,自由辩论,使他们带着问题走进图书馆,走向网络资源,独立思考,将课内学习延伸发展为课外自主自觉地学习,扩大了视野。
作为一个契机,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地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并努力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课件与内容揉不到一起,两张皮;学生仅被课件的色彩、形象所吸引,乐而不学;少数课件制作只求新,不求实,影响教学效率。只有将教材把握准,课件才能显神威);文字训练与课文分析的关系(淡化分析并不是不要分析,把握字、词、句教学是小语课堂永恒的主题早讲,学生早明白,早受益);学生质疑与读书思考的关系(学生只读书、不思考,提问漫无边际,不假思索,没有讨论、探究的价值。读书应有目标,读前有要求,读后要落实,教师应交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其读书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创新意识与发展健康个性的关系(与其让学生重复地学习,真不如留出一些时间,让其展开想象的翅膀,异想天开)。我们坚持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力争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王丽荣老师以五册《灰雀》的教学获市教学能手称号; 在11月30日进行的处第5批“推门好课”教师的复查验收中,赵玉文老师《五单元汇总复习》被评为特优课,另外3名教师均获优质课;12月中旬,6位教师还参加了山西省《教与爱》名师授徒研修部的学习培训,聆听名师张钧篪的专题讲座,观摩其示范教学,领悟名师的高尚师德,探究名师精湛的课堂教艺,并在全校公开教学,受到名师认可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教学的一次次实践,使每位教师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备课也好,教案设计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把课上活,上好!
实干——常规教学持之以恒
一学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五环节的考评主要形式有以下四个:
1、自检——管理上,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求每位教师对照有关制度,检查自己所有的职业表现是否规范、得体。
2、互观——由组长牵头,组员间互观交流,取长补短,加强随机教研。
3、校查——A随机查:管理人员进课堂(通知听课、推门听课、跟踪听课),听课、看教案、查作业、查学生学习习惯、态度、效果等一条龙式的检查。B集中查:每月对不同年级、不同常规项目集中抽查。
坚持每月一次的大教研组活动,矫正疏漏,抛砖引玉,反馈考核情况,并将常规五环节量化在校园网,增大考核透明度,把常规工作抓严、抓细、抓实,促进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 共3页,当前第2页2
全体语文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一得”交流都是大家随机教研的话题,新老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对本班前后5名学生跟踪调研,细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立足课堂,夯实双基。学期末,我们举办了第三届写字等级评定活动及三——六年级每班10人参加的想象作文竞赛,并召开了起始年级与毕业年级的家长会,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每位学生的成长。
与此同时,我们统筹安排学生在校一日活动,课外兴趣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时间、内容、老师、场地均得到落实,各兴趣活动期中组织汇报表示,12月底结合迎新组织展示。学生在多样的兴趣活动中不仅巩固、运用了所学的知识,也为今后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应用能力,适应时代挑战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