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效智能写作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2 09:31:4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效智能写作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效智能写作

篇(1)

在信息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应用文写作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明确提出: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度中,有五件“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记住。其中的一件就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具备最基本的读写技能,它将“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必备的条件之一,也是社会发展进步对大学生的普遍要求”[1]。

一.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日后就业竞争力,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普遍开设了应用文写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写作能力不高等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来源不一,基础参差不齐

近几年,随着各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高职院校学习各类专业,他们来自不同省市、地区,加之高职院校又是整个高考录取过程中偏后的批次,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写作水平都是薄弱和参差不齐的,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不扎实,文章谋篇布局技巧不娴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不强,而且根据笔者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应用文方面的文章,偶尔看看也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学生普遍感到写好应用文比较困难。

2.学生对应用文认识不足兴趣不大

除了文秘专业外,其他专业学生往往片面地认为应用文写作与自己的专业联系不大,没有必要学。况且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的授课时间多为大学一年级,这些刚刚从中学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缺乏生活体验及社会实践,普遍认为应用文无趣味性,枯燥乏味,学了没用,还没有体会到应用文写作的实用价值。另外不少学生简单的认为,会写散文和诗歌,应用文写作更为简单,无非就是通知、计划、总结、请假条等,一看就懂,如果需要可以现学现写,也可以在网上搜索,所以,根本没必要用心学。

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周期短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但在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的理念影响下,“应用文写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课时普遍较少,多集中在20至30学时”[2],而且听课学生过多。笔者所在的学校,除了文秘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应用文写作授课周数仅14周,每周只有2节课,而且必须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很多专业是以合班形式授课,人数多则百人,如此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很难系统地学习本课程,只能浅尝辄止,这样既不利于知识积淀,更无法实现写作水平的实质性提高,况且学生人数过多,也无法很好地体现教学效果。

4.教学方式单一,能力训练缺失

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理论性、程序性比较强,大多数文种都是通过讲解定义、特点、结构、例文分析、实践练习等程序完成,内容枯燥,课时紧张,于是大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照本宣科,讲解格式,归纳条框,提供例文,生硬模仿,教学方式单一,同时,从书本到书本,学生缺少实践机会,没有如何体验和感知,而且,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没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联系,学生在这种单调重复、缺乏生机的教学方式下,自然没了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加强应用文写作技能培养的途径

应用文写作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课程,针对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从学生兴趣培养、教学方法选用、作业批改方式改变等几方面提出以下总结思考。

1.树立写作自信心,调动写作兴趣

自信心对人的成功非常重要,它是健康心理状态的体现,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强大动力,也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有力保证,但是,学生普遍对写作这种特殊的创造性劳动缺乏自信心,特别是高职学生,有的一旦提笔作文,便情绪紧张,不知所云,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懂得加强对学生写作自信心的培养。为使学生从畏惧的心态中解脱出来,树立自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降低要求,抓住契机,多鼓励学生,从而点燃学生心中自信的火种。

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37

在学校搞教研活动的时候,许多语文老师谈及小学生作文现状时,都不约而同地说道:作文难教,学生的作文能力差。尤其是,我们县城二小就读的学生,其中有一部分是从农村村级学前幼儿园招生的,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起点参差不齐。的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学生作文突出的问题是:作文无内容,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能力培养

(一)字、词、句类基本能力

字、词、句是写作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写作需要素材,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不过,写作素材的生成却要拥有载体,这一载体,就是这里所言的字、词、句。

识字众多,词汇积累丰富,遣词造句能力强劲者,一定会为自己的写作学习奠定雄厚基础,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相反,识字量少,词汇积累捉襟见肘,遣词造句能力薄弱者,一定会为自己的写作学习设置障碍,一定会为自己的写作学习留下隐患。

因此,作为写作学习者,关注字、词、句类基本能力的培养,应该讲是一门十分必要且不可或缺的功课。

(二)思维的基本能力

思维是人们从事学习、工作的基本支持;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基本工具。

文章写作过程,核心和实质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思维拥有两个最重要的条件――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方式。写作教学中的思维到底需要想什么、到底需要怎么想?这是每一个学习写作的人不仅需要认真考虑,而且还要务必破解、得出答案的命题。

需要指出,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需要明确写作过程的具体思维的指导方法;学生在写作学习中,需要明确写作过程的具体思维的支持方法。

二、积累素材,做好知识储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写作进行之前,必须要有一定的积累和储备。这也就是说,在写作之前,要让我们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地增加书面语言、表达方式、写作素材、表达经验等方面的积累。

(一)书面语言的积累

大家知道,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运用的是口语,口语虽然跟书面语言有着天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拥有很多相同或相通的地方,但书面语言毕竟比口语更加精炼、准确。比如我们平时说话可以带“这个、这个,那个、那个”之类并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但到了书面表达的时候你就要把这些东西去掉。另外,在口语交际的时候,双方的动作、表情、神态都不需要介绍。因为大家在场,一目了然。但是在写文章的时候,你就要有所交代。由此可见,无论是书面语言还是书面语言的运用都需要有一些积累。这里所说的书面语言,至少包括规范的词语、句子,有趣的歇后语,形象的比方、名人名言,比较健康的顺口溜以及典故、格言、谚语等。盖房子,必须实现准备好建筑材料,搭建文章这栋房子理所当然地需要书面语言这一材料的储备。因此老师们平时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加强这方面的积累。

(二)表达方式的积累

因为书面表达是以文字的方式呈现的,它的表达方式和口语并不一样,比如说不同的文体表达的方式就不一样。记叙文怎么写,书信怎么写,便条怎么写,都有一个方式的问题。表达方式的积累要阅读大量的课外书,使学生从中获取营养。在阅读时就须用比较的方法,联系实际还原生活的方法来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通过想象增加营养,对意境优美的句段或全文可展开想象,体会文中意境之美。其实“材料”在哪里?“材料”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用心去表达,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三)写作素材的积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有活水而清,文有生活而丰,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离开生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学生刻意留心身边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是采撷生活中的“金色浪花”、获取作文材料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写好作文,使文章言之有物,必须有一个寻“源”取“材”的过程,这是一个对作文材料的搜集、感知、体验、积累、梳理的过程,是一个情感的引发、酝酿的过程。而这个环节,只有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动眼观察、辨析,动脑思考、分析,甚至鼻嗅耳闻,才能获得“第一手”的写作材料,引来源源不断的作文之“活水”。

三、传授给学生一些写作基本知识与技法

学生有了语文基础知识,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要使学生能“成文”,还必须运用写作基础知识与技法。小学生作文虽不同于文学创作,但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写作知识与技法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学生可以接受的习作基本知识与技法。如文章的审题、立意、选材、确定中心、编写提纲,文章常用的记叙顺序,文章常见的开头、结尾方法,文章的修改,等等。这些知识与技法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法进行。如随课文教学传授,作文练习中分散与综合相结合进行等。

四、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并非不喜欢作文,而是不会写,没有内容可写。因此,教师要从学生自身角度设计作文教学。

1.丰富学生的生活,把作文教学渗透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以丰富学生作文的“源泉”。

2.通过指导学生到室外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在观察中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篇(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更为重要。学生只有对写作感兴趣,才能写出好作文。培养写作兴趣是提高写作能力,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因此,老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一)在观察中激发兴趣。为培养学生的慧眼和慧心,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老师可借助实物演示、图画展示及播放幻灯片等方式,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通过合理安排观察程序,设计启发性导语,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表达,把观察、想象,用语言组织起来,让他们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体验认识周围的世界。

(二)在想象中激发兴趣。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想象是孩子的天性,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特别旺盛,在接触周围世界中,会有许多奇异新鲜的想法。在写作教学中,老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说己之欲说,写己之欲写。当发现他们有新颖的选材、独特的构思、奇妙的想法时,老师都要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三)在活动中激发兴趣。要使小学生养成自觉习作的习惯,最关键的是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老师可根据他们好奇心强、好表现的特点,组织多种多样的习作活动,调动他们的写作兴趣。比如,组织开展成语接龙、朗诵比赛、作文竞赛、优秀作品宣读、身边感人事迹讲解等有益的活动,给学生更多的参与和表现机会。此外,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加强阅读,留意观察,善于积累,在加深对语言的认识,并在理解中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授写作方法

指导小学生写作文,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使他们了解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

(一)好词佳句摘抄。写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告诉学生,当看到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精美故事时,记录在阅读卡上,经常朗读,加深理解记忆。遇到类似的写作情境,就可以引用、套用。平时积累得多了,写起来就有了素材,写出来的文章就很顺畅、很生动。

(二)课外阅读增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是获取新知、吸取“营养”的重要来源。要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学生通过阅书,可以间接地看到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学到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可利用阅读少年报刊和课外书籍的方式,扩大视野,陶冶情操,丰富语言。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增进对文章内容结构、表达方式的感性认识。

(三)勤写多练积累。多写多练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和办法。生活中可写的素材很多,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写作文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进行一次课外活动,都可让学生把所看所做所想写出来。只要学生坚持勤动笔、多练习,就一定能提高写作能力。

三、搞好作文讲评

老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对写作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写作基础差的学生,即使是一个生动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也要为其称好。

(一)及时鼓励,善用表扬。老师在给学生写作文评语时,要给予良好的期待和真诚的爱心,善用欣赏、表扬的评语来鼓励学生。比如,选择优秀的作文作为范文在班上宣读,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使学生的作文写得不很成功,也要从中找出闪光之处给予喝彩、表扬,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他觉得“我会写”。

(二)认真批改,对症下药。批改学生的作文应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对于言之无物的作文,批改时要着重引导学生选择能说明中心的材料,使之逐步写得具体;对于材料庞杂的作文,批改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选材和裁剪,做到详略得当;对于虽能说明观点,但材料不够典型的作文,批改时应着重指导学生如何选取典型材料,使文章内容深刻,富有感染力;对词不达意的作文,批改时要着重帮助学生修改病句,把文章写得通顺。每一次批改作文,都要让学生各有所得。

(三)以点带面,互助提高。每次批改完作文后,要从中选择3-5篇写得较好的公开表扬。可采取老师绘声绘色朗读学生原文的方式,也可采取由学生本人现场朗读的方式,可以让这些学生将自己的写作想法、构思讲给全班同学听,还可以让全班同学分组对该生的作文进行评论,指出写得好的方面,找出存在的不足,通过互相启发、互相借鉴,达到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篇(4)

经济全球化对现代职业人才提出了更高内涵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英语写作能力,作为高职高专学生职业化道路上的重要能力,必须要在教学中凸显其重点,以为其职业应用奠定根基。在考量以往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写作兴趣不高、教学模式滞后、阅读能力不强、词汇量不足等桎梏之后,笔者认为,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建构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动力来实现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跃升”,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应性强、凸显实效性、彰显科学性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制约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因素考量

语言是人类顺畅交流的基本工具,然而对语言的掌握不仅仅表现在“说、听”维度上,还涵盖了“写”之意蕴。对于高职生而言,能否写就一手流畅的英语文章,是拓宽其职业化道路的重要基础。然而,笔者在对高职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因素制约进行考量之后发现,诸多因素正弱化着高职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栽培。

(一)写作兴趣“缺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高职生乐于并善于英语写作的“源动力”。研究表明,高职生的英语写作兴趣高低是与其英语作文成绩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写作兴趣浓厚的高职生,英语写作成绩往往就高,反之亦然。在对高职生的调查中发现,由于其本身英语基础知识的薄弱,词汇量、语法句式、动词时态等等方面的掌握“单薄”,致使其在写作过程中“无从下笔”,顿感英语写作“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更有甚者,将英语写作当成一种“负担”,为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几率,往往采取考前突击“背范文”的方式来应付。这种方式对于高职生的职业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可谓是“百害而无一益”。因此,造成高职生英语写作能力低下的困局,与其兴趣“缺位”“唇齿相依”。

(二)英语写作词汇量“匮乏”

高职生掌握词汇量的多寡将直接影响其英语写作的水平发挥,高职生在英语写作中最常碰到的问题包括词不达意、“词到用时方恨少”、句型单一、内容不衔接等等,究其缘由,与英语写作的词汇量严重不足休戚相关。大部分高职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一般是先进行中文构思再应用英语表达,由于有母语基础,中文构思的内容势必深刻而丰富。但问题在于,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无法用英语词汇叙述出来,最后不得不“退一步而求其次”,采用简单、浅显的词汇来表达,其效果肯定被弱化。而与此同时,记忆词汇时,高职生往往“只知其意,不知其性”,把形容词当动词用,把动词当名词用……此类错误屡见不鲜。因此,在开展高职生英语写作能力教学时,必须将扩充词汇作为重要一环。

(三)英语阅读能力“失位”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表达的便是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间接联系。阅读对于写作的意义不仅仅表现在词汇量的扩充上,还体现在对语感、句法、文章结构编排等等方面的提升和把握上;尤其是当高职生采用批判性阅读,将更有助于高职生把控文章的观点、信息与结构,并使其在批判作者观点、内容的过程中重新建构属于自己的内容、观点、句式等等,对于高职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难以言表”。然而,在高职高专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论式、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模式的长期主导,高职生难以在课堂教学中获得英语阅读能力的“升华”,进而造成其在写作过程中“捉襟见肘”的尴尬。对此,在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时应辅以批判性阅读训练,以助推高职生英语写作能力的优化。

(四)教师引导“不得法”

教师作为高职生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的“施教者”和“引导者”,担负着实现高职生英语写作能力优化的重要效能。然而一些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仍然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选择了 “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提起高职生英语写作的兴趣,反而弱化了高职生自主性学习、创新性思维培养的动力,并导致英语写作课堂的沉闷,以致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无法达成。此外,为实现高职学生“一技之长”的培养主旨,高职英语课堂理应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拓展至“项目化”、“任务型”、“情景化”、“生态化”等等具体的教学方法。然而,这些教学模式的“张力”至今仍未彰显,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职生写作能力的“栽培”。

二、基于“以学生为主体”视角下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升华”的策略

基于高职生在英语写作能力提升上存在的多维度因素的制约考量,必须遵照教育部于2007年9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所确定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来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引发其他方面的“优化”。对此,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法值得借鉴。

(一)自由式写作训练:以写作开放性来激活高职生“乐写之趣”

“自由式写作”,指的是一种开放性、无拘束、乐在其中、自由自在的英语写作训练模式,要求训练者在5―15分钟的时间内不间断的训练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只需要强化构思、立意,而不需要顾及语法、格式、拼写甚至文章的逻辑结构等等内容,只需要不间断地写,也不能做任何的修改和检查。因此,这一写作模式也被喻为是“意识流写作”或者“即兴写作”。 假使在写作过程中采用“边写边修改”的限制式写作方法,就极有可能在修改完之后就忘记了本来想要写的内容。而“自由式写作”最大的优势在于以思维的开放性来保证写作过程中“不卡壳”,即思维的流畅性。

由于高职生原本的英语基础相对较“薄弱”,在每次课前利用5-15分钟的时间开展“自由式写作”,一方面能使其实现对词汇的“再忆”,从而巩固其词汇量;另一方面不间断的写作能使其保持思维的开放度,建构起流畅的文章结构。当然,“自由式写作”训练必须要随着高职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而逐步渗透、层层深入,原本不注重语法、句式、拼写、逻辑等等内容要求必须改变,逐渐将写作的重心往这些方面“靠拢”,为其能习得一手好文章奠定根基。此外,在写作完成之后,教师可开展学生自愿分析写作之心得,让学生在交换、分享、表达、思索的过程中得到“乐写之趣”,以达成培养高职生写作兴趣的内在要求。

比如,笔者在上hobby 这个单元时,围绕hobby这个主题,课前用15分钟让学生开展自由写作。有的学生的写作思路是“What my favorite hobby is ”,有的是“What can be called good hobbies”,有的是“How to define a hobby”……随后,部分学生自愿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作文,笔者会对其加以点评及鼓励,再将其主要语法错误圈出、加以修改。

(二)激活思维法:以讨论自由性来栽培高职生“善写之思”

所谓的“激活思维法”也被喻为“头脑风暴法”,这是一种典型的自由讨论方法,即:所有参与到其中来的人,围绕同样一个话题,无拘无束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在于讨论自由并激活了高职生的发散思维,当对某一个话题进行讨论的时候,每一位参与者除了表达自身的灵感和观点之外,还将其他参与者的想法进行记录,并在讨论之后进行梳理,使得在写作时能有效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更有甚者,开展自由性讨论,使本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课堂顿时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集思广益式”讨论课堂,符合了高职生好动、善思的特点,从而激起其对课堂的兴趣,并融入到写作教学课堂当中来。

笔者在某次讲授写作时,就采用了“激活思维法”的模式,利用PPT展示一组包含parents(父母)、beer (啤酒)、fight(吵架)、surgery(手术)、tear(眼泪)、diamond(钻石)、photo(相片)的单词及图片,让每个小组对这组图片进行小组发散式创作讨论,以建构一个故事。小组讨论完、汇报本组创作故事后,笔者发现,学生们所编的故事内容生动、情节精彩,结果着实令人惊叹。基于此,在高职高专英语写作课堂中采用“激活思维法”是尤为必要的,不仅改善了课堂的环境,更培养了高职生“善写之思”。

(三)对话日志:以写作常规性来培养高职生“常写之习”

“对话日志”是一种基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交互式对话与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当前网络化教学以形成“星火燎原之势”的情形下,学生可在英语写作课程主页上每天留下自己的英语写作日志,教师则定期进行阅读、回复、评析,以建构一种基于网络平台为基础的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模式,保证高职生能够做到“多写、多学、多思”的良好写作习惯,从而为其写就一手“奇文”铺平道路。开展“对话日志”教学模式的意义不仅仅表现为教师能及时地纠正高职生的写作之误,更重要的是,搭建一个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平台并培养高职生英语写作的惯常性、持续性,以形成“常写之习”。

开展“对话日志”教学模式的话题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学生可以随意表达自身感兴趣的话题,诸如人生规划、著作读后感、校园现象、社会热点等等,学生只需要登录网络课程界面之“对话日志”栏目便可开始写作,完成之后便提交。当然,文章要求言简意赅,150-200单词量,避免长篇累牍、中心不突出的情形发生。“对话日志”教学模式可以造就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锻炼了学生词汇、语法、句型、扩充阅读输入等方面的能力,更激活了教学相长。

三、结语

总之,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是其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能否在就读期间实现英语写作能力的“跃升”,将直接关系其就业的方向和质量。基于此,高职高专英语写作能力教学必须针对高职生存在的写作兴趣“缺位”、英语写作词汇量“匮乏”、英语阅读能力“失位”等等方面的不足,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开展自由式写作训练、激活思维法、对话日志等等教学方法探索,以确保高职生做到“乐写、善写、常写”,以真正实现高职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胡华芳.大学英语写作现状及教学对策[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 (22).

[2] 李萍.高职学生职业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04).

[3] 薛炜.怎样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9(03).

[4] 张莎莎.论大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方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06).

篇(5)

【摘要】本文从“E”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因书面写作能力薄弱遭遇就业瓶颈的尴尬处境出发,归纳高职院校学生书面写作能力的现状特点并找出其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从多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为其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增加竞争力“砝码”。

关键词 书面写作能力;高职院校;就业竞争力下,是毕业生的就业旺季,许多高校、人才市场等都在去年底举办多场招聘会的基础上,又陆续举办大型招聘会,为毕业生再送一程。某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小严、小钟都想换一份待遇高一些的工作,但在应聘某公司经理高级助理时,却遭遇书面写作能力欠缺、无公开发表相关写作类作品等原因,无果而终。

近几年,随着“E时代”逐步充斥社会的角角落落,网络开始普遍使用在办公、生活等领域,无纸化办公逐渐引导办公主流,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网络的依赖性愈加严重,尤其是书面写作尤为突出。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每逢遇到需要书面写作时,许多学生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不是自己如何创作,而是在网络上输入搜索

关键词 ,进而得到大量相关文章,然后按己所需,通过复制粘贴走捷径完成,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和常态,以致其书面写作能力下降,严重影响个人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书面写作能力现状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采访、调查,本人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不是太理想,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对书面写作能力重视不够

在当今社会,高职院校学生对各种知识的吸收取舍都把实用放在首位,趋利为先。很多学生认为,要想毕业后在社会上立住脚、站稳足,拥有一个不错的饭碗,那就应拥有一技之长,而这个“技”是将书面写作能力排除在外的。他们认为,一方面提高书面写作能力属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让人生畏;另一方面提高书面写作能力属于“不能立竿见影”之物,不可能为他们马上创造实在的效益,所以让人望而却步。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足,所以对书面写作能力的提高很不重视,在主观上有意识去为提高书面写作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少之又少。

(二)学生书面写作能力整体水平偏弱

随着文字的电子化趋势愈加普遍,手写文字逐渐淡出写作市场,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平时除各类必须的签名外,在其他方面的文字表达上基本都是依赖电脑,借助键盘输入想要的文字,然后通过打印、复印等途径,实现自己的写作需求。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学生手写功底下降,字体歪歪斜斜,有些学生的字体不堪入目,连小学生都不如:由于长期的键盘输入,其间也有出现书面语言组织能力较弱,词不达意,错字别字连篇累牍的问题。更有甚者,有些学生干脆闲置自己的大脑,直接在浏览器上输入想要文章的

关键词 ,轻轻一搜,找几篇跟自己的需要接近的文章,简单拼凑一下,立马就成了自己的东西,上交了事。有时,在其上交的整篇文章中基本上没有一点原创内容。

(三)学生对书面写作兴味索然

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认为书面写作呆板冰冷、枯燥乏味,毫无兴趣可言,一提起书面写作就打不起精神。这一方面是因为老师的教学理论性、程序性太强,总是按照老传统,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教学,每次课堂都是固定不变的套路:讲定义、说特点、解结构、剖例文、练写作等,久而久之,许多学生就会厌倦,从中找不到半点新鲜感,进而就会将其束之高阁,老师讲老师的课,学生开自己的小差。另一方面也跟学生的自身认识有关,很多学生固执地认为书面写作对自身的发展无实际的现实意义,学了没用,在书面写作方面花费时间是毫无价值的。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学生对书面写作的兴趣就没有了,转移时间去做其他自认为该做的事情。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书面写作能力的建议

为进一步夯实高职院校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日后就业的竞争力,培养出更多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本人“对症下药”,提出下列建议:

(一)让学生由“被动学”走向“主动学”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是因为骨子里有学习写作不实用在作怪,而不愿意学习书面写作。其实,书面写作不管是现在还是在将来,对自身发展都“前途无量”。作为老师,应多给学生讲一些因为擅长书面写作而获得成功的案例,以及不会书面写作而遭遇就业碰壁的故事,让学生深知其中的厉害关系。同时,老师们也可针对学生写的较好的作品,对其稍加修改,再需找途径,尽量帮他们发表出来,并多购买一些发表有该文章的当期刊物,发给本班学生,让作者本人感到自豪,让其他学生感到励志。通过这些方式,循循渐进地引导学生由“被动学”走向“主动学”。

(二)“重拳出击”严刹学生“捷径路”

针对某些学生喜欢习惯性在网上复制、黏贴别人的作品,通过多方核实,可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批评,甚至严厉警告,并对其作业不予通过或记较低分数,适当时机还可通报家长等,一定要在其抄袭或剽窃的“捷径路”上设置伶牙俐齿的“拦路虎”,让学生心中生畏,告诉其“此路不通”,必须“另觅他路”。同时,也可适当地布置一些必须“手写”、不能电脑打印的作业,对那些手写字体潦草、书写不规范、弯弯扭扭等“问题作业”,作予以退回、要求重写的处置,借以练习、督促、提高学生手写字体的功夫。此外,也可举办一些钢笔、毛笔书法大赛,以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

(三)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写作兴趣

时展迅速,作为老师,不能因循守旧,总是一副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紧跟时展,借助新的教学工具,根据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多花些心思和精力,创新教学方法,如要做PPT课件,课件中的案例故事性要强,内容要新鲜、贴近生活、紧挨时代气息,多插入一些吸引学生眼球的相关图片,适当、恰当地运用一些网络时髦语言和学生平时关注的话题,让学生感受到一场风格别致的课堂,在生动、幽默的氛围中学习书面写作、轻松提高写作水平。同时,也可安排适当的机会让学生相互拜读、修改各自的写作作品,学生同辈间的相互督促作用则是老师们不可替代的。

篇(6)

关键词 德语写作能力;教学方法;探究

中国有一句俗话,“多读心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这一点同样适合于外语写作。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要解决写作难的问题,必须勤练勤写、日积月累才能取得进步。因此,在教学的一开始,就要学习写作规范,训练德语写的技能,养成良好习惯。

写作除了涉及到语言知识的技能外,还有思想内容、材料加工、条理逻辑、谋篇布局以及修辞、文体格式等多方面的要求。在指导学生“写”的技能过程当中,应重点培养以下几个方面:

①字母及单词和表达符号的规范书写

②正确选择使用词汇

德语的词汇按照语法功能大致可分为10类:动词、连词、介词、副词、感叹词、冠词、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为了让同学们的写作能够从点到面的提高,我们从同学们的作文中收集到一些常见错误入手,这些错误往往发生在词汇、句子和篇章层面。而词汇层面上学生的语用失误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这些错误实例的分析,提醒学生们注意词、句、篇必须掌握的内容,达到正本清源、即学即用的效果。例如会出现

基本词法的错误,主要原因是语言、语法水平问题。

例如:Ich kann mich nicht vorstellen, dass dieser Versuch misslungen ist.

正确写法:Ich kann mir nicht vorstellen, dass dieser Versuch misslungen ist.

用词不当问题。当学生拥有一定的词汇量,才能够自由表达。在表达时,还要求学生了解,在什么场合该用什么层次的词,是正式的,还是日常的;是书面的,还是口语化的,是文学的语言还是科技类的。否则就会出现用词不得体的现象。

例如:Heute werde ich um 4 Uhr zu Hause gehen.

正确写法:Heute werde ich um 4 Uhr nach Hause gehen.

语言负迁移。这是指受母语文化的影响,某些相同的意思在表达色彩上或者表达方式上出现差异。同时,也受学生们先学英语的现象,英语的某些表达和思维方式会对德语学习产生一些负迁移的作用,学生们容易把已掌握的语言表达方式习惯性地移用在新的语言上,但实际上这并不符合后者的表达习惯和思维,因而发生语用失误。例如:genau sagen. 正确写法:genau gesagt.

Man beherrscht schwer eine Fremdsprache.

正确写法:Es ist schwer, eine Fremdsprache zu beherrschen.

③注意语句的句法特点,避免重大语法错误

德语句子千变万化,形态各异。学生们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由于缺少训练,在掌握大量词汇后,将作文写作变成词汇的堆砌,完成命题作文的字数要求就算大功告成。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在表达同一种意思时,有许多选择,要注意中德语言表达的差别。最明显的一点是:德语的主从复合句在文章中出现较多。对于把德语作为外语使用者来讲,没有必要使用过分繁琐的套句、复句。尤其是中国学生,在德语作文中往往容易在从句使用上犯语序和逻辑错误。在德语写作教学过程当中,为了避免重点语法错误,除了要打好学生的基本功,做到听说读写译良性互动外,还要做到“即见树木,又见森林”。重点要培养学生注意语序问题;注意时态、语态和语式。

④上下文连贯、结构合理、层次清楚

交际包括三个因素,信息发出者、信息媒介和信息接收者三个方面,由于我们的教学体制中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学生大多只关心信息的结果,不管过程,因而在写的过程中思路不缜密,有的人索性就把“写作”当成背诵范文,进行“题库”式硬套,缺少综合考虑,比如内容是否完整,切题,表达是否得体。

写作是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我们用德语写作,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进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但从德语考试中书面表达这一项的测试结果可以了解到,中国学生在语法上和用词上可能问题不大,问题主要出在“重点不突出”和“连接性差”上。尤其是论说文这种体裁。德国人认为许多中国学生写论说文时不习惯运用逻辑概念,不会从大小前提引出结论来进行讨论,而是习惯使用权威人士的引言。因此,在写作指导过程中,还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中德之间的文化差异,融入德国的跨文化交际知识。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 言

近年来,医疗纠纷案例剧增,2009年,司法审判方面作了改革,要求所有医疗诉讼案件由院方提供物证,尤以护理记录作为客观的物证,可供第三方评判时作为推理证据。卫生部特向全国发两大通知[1],推行表格式护理记录模式。本校于2009年10月向上海市教委申请了上海市创新课题(编号10YZ242)――《高职护理人才职业书写能力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我们搜集了十几所上海市三甲医院的护理书写表格及相关的一些范本,汇编成册,通过《护理实用写作训练》课程教学,给学生一些通用的基本的护理文件的写作规范,帮助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培养规范书写护理记录的习惯和准确填写护理记录文件的技能。

一、课程说明

《护理实用写作训练》是本校自2010年起,专门为在校高职护生开设的一门语文类临床应用型技能训练课程,它是构架于语文写作与临床护理工作之间的一种综合性实训模拟、操练的课程。既需要语文的基础能力,如:恰当、准确地应用语词、条理清晰地描述、精炼地概括所见所闻等能力;也需要有专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直观见识。这对在校护生而言,是困难的;对于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同样富有挑战。

二、实验思考

1. 大班教学成效PK 小班化教学

从2010年3月至今,我们已经完成了对09级~12级四届学生的《护理实用写作训练》的课程培训,每届按照规定教学16课时,教学模式、班制、成绩如(表一)所示。

根据(表一)的数据显示:四个年度的试卷均达到了效度和信度的要求,成绩是可信的,不过试卷的区分度还不大,尤其是09级的试卷只有0.23的区分度,这份试卷难度系数也是最小,所以,学生的整体分数比较高。按照通常的推论:小班化 40人/班的授课效果应该优于120人/班,然而因试卷的原因,使者测试效果显示得不明显。四份试卷每次都有调整,并不完全相同,从试卷“难度系数”显示,一份比一份难。试卷的“标准差系数”告诉我们,学生成绩的离散程度,一般认为在6~7之间比较适度,表中所示10级、11级以及T10贯通专业的离散度偏大,说明学生的成绩彼此相差很远。难道小班化教学反不如大班教学?

四个年级的比对,变数太多,教师的培训能力、学生的智能状况、学习态度、教学方法参差等等都有干扰,那么,究竟还有什么因素使贯通10级学生的年级平均成绩与其他四个产生巨大的差异呢?为了使比对结果更加明显,我们着重选取12级高职护理口腔班(601班)与助产班(701班)与之对比,她们是和贯通护理在同一时间段、测试同一张试卷的一个大班和一个小班。

同一位教师,承担这五个班教学。三个贯通班,均是39人/班的授课方式,同样上16学时,成绩2 / 3以上是不及格的。10贯通3班成绩>10贯通2班>10贯通1班;她们三个班所有的条件都是相近的,除了班主任不同,各班的氛围不同,我们可以说是因为她们各自的学习态度造就了成绩,3班是学习最积极的,学习最自觉,整体性融洽度比1、2班好。1班在三年学习中,一直落在最后,所有的考试,班级平均成绩都会比2班、3班低5~10分,本次考试前都出去见习了,回家住宿,全班仅有6人带书回家复习,这次的排名结果并不意外,但是2班和3班为什么也有这么多的不及格呢?

同一位教师,教授大护理专业的学生,38人/班教学成效优于> 82人/班,以合格率看:G12口护63%>G12助产50%;小班化优势明显,从分数段分区可见一斑。但是,及格率显示:G12助产班的成绩>10贯通3个班。 她们作为中高职贯通专业,在校内学习正常人体学之类医学基础课程比高职早二年,按照专业知识的相关性影响推理了,她们本次测试应比高职护生考得更好。

2. 语文课基本读写能力 PK 医学基础课程知识应用能力

表三:

经过询问比对,列出(表三),可见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进入高职第一学期,才开始接触《正常人体学》等医学基础课程,在第二学期接受《护理实用写作》训练时,《正常人体学》同步进行,以干扰的持久性来看,高职生反而比贯通班少;或者可以说,医学基础知识还没有进入学生自我思辨和应用系统,因此,在护理实用写作训练时,基本属于干扰极小,影响学生组句、用词的逻辑思维,主要依靠学生个体原有的语文能力。

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推断:对于同样没有临床工作经验的护生,贯通班和高中考入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对接受《护理实用写作》课程的干扰是相同的,正常人体学、健康评估等医学前期课程并没有影响学生的思维,相比较而言,倒是语文阅读、写作的功底,能更多的影响其护理写作的思维,直接反映到听课的能力,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一个人的语汇能力是相通的,经过对前几届高职护生的数据测试,得到验证,请看(表四):

表四:

10级六个护理大班的语言交流考试成绩,11级(3班、4班)两个护理大班、12级(4班、6班)两个护理大班的《语言交流》考试成绩(包括情景会话、辩论、演讲三项)与《护理实用写作》期末试卷成绩对比测试,《护理实用写作》的成绩和《语言交流艺术》两门课程的成绩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36(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3. 自然养成能说能写 PK 干预性操练铸模塑型

表五:

语言交流艺术成绩(班级均分)

情景会话 综合考试 总评成绩

10贯通101 76.1 82.2 84.0

(标准差) 5.6 2.7 2.7

10贯通102 76.1 84.3 85.9

(标准差) 4.2 4.4 3.2

10贯通103 77.8 88.6 89.1

(标准差) 4.9 2.1 2.1

那我们再看看贯通班的语言交流艺术班级平均成绩列表,看(表五):

根据测试得到的验证结果是两门课程成正比关系,然而在贯通班身上似乎又发生了逆转,《语言交流艺术》与《护理实用写作》训练成绩是极大的反差。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再来看(表三),这张课程安排表上给出了答案,在第六学期上语文的《语言交流艺术》课之前,贯通班曾经有两次相关的课程训练:《护理礼仪》、《社交礼仪》,这两门课程在第一、第三、四学期已经开过课,课程的教学方法也以学生训练为主,主要是演练小品,练习情景对话,等于为《语言交流艺术》课程,安排了前期预备训练32学时,所以,在第五学期的《语言交流艺术》课上,学生能够灵活地展示,并学到更深一层次的技巧:演讲、辩论等等。如果按照这样的计算,语言交流类的课程,贯通班实际上了48节,操练对于语言表达技能――说、写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护理实用写作能力其实更侧重于语词的概括能力、归纳能力、抽象能力,这是语言能力中的高级层次,这些语言能力的应用与把控,是需要经过相当时间的逻辑思维操练才能获得的。在贯通班的前期课程中,这方面的训练比较少,而且,阅读量本身也比一般高中生少,内劲不足,后续难继。有专业人士早在研究论文中提出“概括[1]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表达力。在思维与写作中, 主体概括力的强弱, 决定着其思维水平与写作水平的高低。所以,应用写作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概括力的培养”。

三、结论和建议

1. 操作模拟互动,时间确保为要。

技能操练型课程必须确保讲解与操练、纠错的时间。《护理实用写作》训练恰恰是独立的一门训练课,没有前期准备,课程内容多,课时仅16节,教学的内容涉及:体温单的描画、医嘱单识别及抄写、入院评估一套表、健康宣教、围手术期记录、一般护理记录单识别及填写规则和技巧、危重护理记录填写规则和技巧及操练,特色护理记录首页学习识别,单是说一遍就得8~10节课,每家医院都各有体系,学习的时候最好能够举一反三,会翻写到不同表格里。目前16节课时,训练和辅导纠正的时间很少,模仿抄写、独立描摹、讨论纠错、案例学习都需要时间,需要把抽象的临床工作通过演示,转化为实景,当学生明白了记录的真正过程是观察记录,而非凭空想象、创作,那才能够意会,便于记忆,但是,要做到熟练、准确,那还需要到临床一线继续磨练,熟能生巧。铸模的过程,开模铸范是最主要的程序,学校教育就是做模铸范的阶段。

2. 缩小授课班制,增加课内关注。

本次通过G12级高职护理与T10级贯通班的《护理实用写作》测试对比,我们基本找到了影响在校护生写作的影响因素:即除了智力因素之外,前期语文课程的安排、《护理实用写作》课时安排的不足,教学方案的设计,都受到限制,并非只要将人数从100改到40就算完成了小班化,真正的小班化教学是看教师能否再课堂有效时间内对每位学生关注和辅导,进行有效干预,作为实际操作型课,它类似于外教教中国学生口语,人数要限定在20以内,这次也有实例证明:

参加全国星光技能大赛的选手,一个学期没有上课,在比赛结束后,对四位学生进行集中授课,六天,每天授课2小时(3学时),一周后,对学生进行等量试卷测试,结果该四名学生考出一个这次贯通班的最高分77.5,其他三考出一个74,两个67,与大规模的不及格班级成绩形成对比,说明:如果课时不能增加,那只能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缩小关注范围。基于目前教师紧缺,所以,教师成本太高,只能选择增加适当课时,便于教学时空扩容,在课堂实训中,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感受到,将教师教授的技能转化吸收为自己的“本领”。

3. 增加预前培养,孕育后期强手。

护理实用写作能力基于语文说明文写作基础能力,要求语词精炼、描摹具体、形象,准确勾勒被描述的对象――患者或患者的病症、病情的变化……。目前的语文课程设置时间比四年制中专少,比高中生更加少的厉害,属于先天不足,后天难补。总而言之,语文大类的课程时间明显不足,提前预埋说明文、应用文写作训练时间,对于贯通班的学生的护理实用写作能力能够有重大的改进。

4. 培训专项教师,益于教学相长。

参与本课程授课的教师需进行专项培训,不断更新从临床获得的信息。这是语文教学的校企联合方式,和我们的实习生单位,和毕业的学生多沟通,并收集最新的临床一线表格,不断研究,不断更新,让受教者学到能够真正应用的语文能力。承担此课程的语文教师,还需要学习医学相关课程知识,便于理解专业词汇,做好专业的记录。教学者也在此过程中,做到教学相长。

5. 改变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成效。

(1)开发视频课程资料,化抽象为具象。

因为临床工作是在校生不熟悉的,我们需要用视频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联想模式。

护理实用写作是一种工作记录,每做完一件事,就要做一次记录,校对医嘱、校对患者、校对药物、校对时间、打针发药、巡视病房……都需要将书面的文字与活人匹配,防止错误。这需要给学生一个正规的工作模式、实际的操作视野,有效掌握记录的规则和要求。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兴趣, 培养职业化理念。

让同学看视频,不仅是观看,还可以让学生看来视频后思考、讨论、模拟演示,进入角色,才能有效记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模拟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对职业的探求兴趣、责任感,提早明确自己的岗位特点和工作职责。爱一行才能做好一行,能够胜任,才能长久生存,兴趣培养,提前铸模。

【备 注】:

1. 国家卫生部专门发文――《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卫医政发〔2010〕7号)、《卫生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卫医政发〔2010〕11号)(以下简称两个《通知》),决定在医疗机构推行表格式护理文书。

参考文献:

[1] 文晓玲, 概括: 重要的思维、表达力,在应用写作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2).

[2] 王华,大学生写作能力小组动态测量分析研究 [J] 外语测试与教育,2011年7月,第3期,P/50-53

[3] 陈培珊,从英语小班教学实例看小班化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版)2008年5月P、210-202

[4] 何少轩,本科生的写作障碍成因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年1月,P/109-112

[5] 谢超韫,陆季青,基于就业能力本位的高职应用文写作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科普2011年2月,199期P60―62

[6] 庞红卫,对小班化教育的几点认识 [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四期 P/16―20

[7] [美]查尔斯・都希格著,吴奕俊、陈丽丽、曹烨等译《习惯的力量》 P/90,[M]中信出版社,2012。

篇(8)

2012年17道作文试题,故事类材料占了9道。2013年18道作文试题,生活现象类占了5道。2014年高考虽仍是以新材料作文为主,在试题材料的选择上也兼顾到了言论(福建卷)、科幻故事(天津卷),但从取材热度上来讲却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材料热度大排行之状元:“生活现象”类

生活有多精彩,语文就会有多精彩,生活即语文,生活即作文。2013年18套作文试题,以生活现象为试题材料的占5道,它们分别是:全国课标卷Ⅱ“同学关系调查”,江西卷同学“三怕”,上海卷“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湖南卷“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四川卷“讨论平衡生活”。但到2014年高考,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生活现象”为材料的试题骤然上升至9道,占全年试题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

材料热度大排行之榜眼:“生活故事”类

生活故事看似平凡,实质上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或教育、或思辨、或想象,等等。取材于生活故事类的作文试题,贴近考生生活,考生自然有话可说。2013年取材于生活故事的作文试题仅有辽宁卷的“沙子与珍珠”、重庆卷的“大豆变豆腐”,但到2014年高考,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生活故事”为材料的试题骤然上升至5道,占全年试题的近三分之一。

材料热度大排行之探花:“言论”类

言论因其言简意赅,同时又浓缩了先哲们对世界的不同解读,所以历年高考也深受命题者青睐。如2013年上海卷“重要的事情”、安徽卷萧伯纳对“梦想”的论述、浙江卷“三句话看童心”等。到2014年高考,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言论”为材料的试题仍保持3道,试题相对稳定。

【2015年高效备考第一方案】

一、考生必须关注生活、感悟生活

人生有千姿百态,语文就会有千姿百态,生活即语文,生活即作文。关注生活的作文是最有价值的作文,所以考生必须从生活和学习中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可通过坚持写日记、坚持写读书笔记、书札、读后感等方式提升自己感悟生活的能力。

二、关注“意林体”,加强哲理思辨

所谓“意林体”,就是来自生活中的心灵鸡汤式的小故事,故事短小精练而富有趣味,蕴含普世价值观。这种“小故事大智慧,小视角大意境”的命题材料,既能有效地避开社会热点,避免试题被猜中的可能性,同时又考查了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因此这类材料一直很受命题者青睐。

三、关注其他试题材料,有备无患

2014年高考因没出现寓言故事类、时评类、图画类试题材料,而高考命题又往往具有循环性与平衡性,所以考生也决不可偏离对这三大类材料的关注。

二维解读:引领方向大排行

2012年湖北卷关注了“科技的利与弊”,2013年北京卷关注了“手机的利与弊”,2014年广东卷竟又一次以老照片为载体,仍然关注“科技的利与弊”;2010年课标卷“猫吃老鼠”关注了“责任”,2012年课标卷“修船工的故事”再次关注“责任”,2012年北京卷“巡道工老计”关注了“对责任的坚守”,2014年重庆卷仍关注“责任”,可谓“玻璃碎了,而责任仍在”。所以每年高考,总有一些精品试题引领着未来几年的命题方向。

引领方向大排行之“状元”:课标卷Ⅰ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宇宙万物,或静或动,或大或小,都有其运行规律。“万物有度,无度则滥”,这个“度”实质指的就是规则。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依法治国,越来越走向法制化的中国,必定会有更多的“规则”出台,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培养对生活、工作、社会的“规则意识”,做一个讲规则、守规则的社会人。因为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只有自觉遵守规则,才能使生活变得愉快、和谐。但如果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规则”变得落后,甚至一些“规则”在制定时本身就存在弊端,我们也一定要敢于打破规则,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与民族才会不断超越。2014年课标卷Ⅰ正是以“山羊过桥”比赛为载体展开对“规则”的讨论。考生可反对其打破了规则,进而呼唤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与民族都应该恪守“规则”;同时考生也可赞扬其勇于创新,打破了规则,让比赛有了突破。所以2014年课标卷Ⅰ实质上关注的主题是恪守规则与改革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而此主题不仅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更是中国未来10年甚至几十年的主旋律。

引领方向大排行之“榜眼”:江西卷

打击套作,抒发真情实感,规避“高考体”,可谓是这几年高考作文改革不断的呼声。2013年江西卷的“同学三怕”让考生有话可说,有力地规避了“高考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2014年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讨更贴近考生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所以考生平时准备的李白、屈原、罗阳等素材几乎是不可能用上的,只能结合试题来谈自己的见解。此类试题虽说考生写作难度增大,甚至可以说几乎是无法“备考”的,但它有力地打击了“假大空”等“高考体”,让作文回到写作的本质,代表着高考作文改革的大方向。

引领方向大排行之“探花”:天津卷

钱学森之问,“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却没有“中国创造”,是什么让中国人丧失了创造力,根本原因是我们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2014年天津卷“大脑智能芯片”正是一个面向未来,激发考生想象力的近10年来少见的优秀作文试题,比起那些只知道挖“祖宗坟”的作文试题,它是目前高考体制下的异类,但犹如一股清香沁人心脾。这种关注未来,激发考生想象的优秀作文试题虽说难度较大,让考生措手不及,但既然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吃螃蟹”的队伍中来,因为我们的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太需要创新了,而不是只靠挖“祖宗坟”。

【2015年高效备考第一方案】

一、研读具有引领高考命题方向的优秀试题,浇树浇“根”

每年四五月份,放眼各大媒体网站和教辅杂志,对高考作文猜题押题者比比皆是,其中不乏有精品出现,但大部分猜题者的思路不外乎以下几种:(1)一味求新导致试题较偏、较怪;(2)个人主观色彩太严重导致试题偏离命题方向;(3)太直观地再现社会热点导致试题正好走进高考命题者回避的区域。

那么我们如何准确地把握命题方向?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依据高考真题才能高效备考。如:2010年课标卷、2012年课标卷、2012年山东卷、2014年重庆卷关注同一主题――责任;2012年湖北卷、2013年北京卷、2014年广东卷关注同一主题――科技的利与弊;2012年浙江卷、2013年辽宁卷关注同一主题――位置与价值……所以,只有研读具有引领高考命题方向的优秀试题才能准确地把握高考命题方向。

二、强化写作基本功,修炼好“内功”

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讨、天津卷对大脑智能芯片的科幻再一次告诉我们:八股文式的“高考体”,李白、杜甫、陶渊明、司马迁在考试上是“失效”的,只有实实在在的写作基本功才是真正的“救命稻草”。那么如何强化写作基本功,修炼好“内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课外品读大家美文;(2)征订一本专业作文辅导的报刊;(3)开辟每周一期的墙上语文园地;(4)课堂10分钟朗诵或每周开设至少2节阅读课与写作课。

三维解读:考查能力大排行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而高考作文考生最缺的就是思想和科学的思维,所以历年高考作文命题者一直注重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如2011年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2012年江西卷“没有什么与拥有什么”、福建卷“路程与时间”,2013年江西卷“怕与不怕”、湖北卷“方与圆”等等。同样,2014年也关注了考生以下科学思维能力。

考查能力大排行之状元:“辩证分析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所以对同一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是同学们应具备的基本科学思维。所以课标卷Ⅰ,面对被打破的“规则”运动员和裁判产生了争议;安徽卷,面对剧本台词,到底是表演艺术家说了算还是剧作家说了算;上海卷,面对穿越沙漠,到底是自由还是不自由;江苏卷,青春到底是“不朽”的还是“朽”的;辽宁卷,到底漫天的繁星是最美的风景还是高楼林立是最美的风景;广东卷,是黑白照片时代好还是数码时代好……考生只有辩证分析才能写出深度。

考查能力大排行之榜眼:“开放思维能力”

鼓励考生大胆质疑,自由表达,让考生有话可说一直是高考命题者的追求,这种命题理念实质是在考查考生的开放思维能力。所以,对于北京卷的“老规矩”,考生可以赞同,亦可以反对;对于湖北卷的“山顶上的风景”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风景也自然不同,考生只要写出自己的“风景”即可;同样,山东卷的“打开窗户看风景”有人看到了静,有人看到了闹,有人看到了雅,也有人看到了俗,考生只需选择一个角度写出自己所看到的风景即可;对于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讨论,考生更是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效果各抒己见;对于浙江卷的“门与路”,考生所选择的“门”不一样,所走的“路”也自然不一样。这些试题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考生可自由表达,写出自己的见解即可,增强了试题的开放性!

考查能力大排行之探花:“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能力,鼓励创新更是一个社会应该倡导的良好风气,所以天津卷“将人大脑中置入一个芯片”;面对空谷,一般人想到的是悬崖,而有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课标卷Ⅰ,面对不可动摇的比赛规则,就是有人敢大胆地打破,这些试题就是在有意引导考生大胆创新。

【2015年高效备考第一方案】

一、关注哲学中的基本原理

这些原理包括两个论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几个范畴(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二、优化课程设置

语文老师每周可抽出一节课开展辩论会,这对活跃考生的思维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篇(9)

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高中作文教学还可以有怎样的构建方式?自由写作与应试写作,真的不能调和吗?

面对当下相当一部分无序、无用、无力、无趣的作文教学设计,我想:能否找到一种设计思路,将写作能力训练安放在满足某种任务需求和创造需求之中,从而将能力训练落到实处。我姑且将在这种设计思路下形成的写作课称为“创意写作”课,尽管我知道“创意写作”这个概念在不同的言说者那里已有了不同的意义。

“创意写作”这个词,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个公共概念,即创造性写作的总称。它后来被文学创作“垄断”,成为一个专有概念,即文学性写作,具有创作性、小众性、非实用性等特点。这种以文学写作为核心的狭义的“创意写作”,有它不完全适合基础教育大面积推广的一面,所以我这里所说的“创意写作”,是个广义的概念,即具有创造性的写作内容和写作形式的总和。所谓创造性的写作内容,指反映生活上的丰富多彩,生活有多少需要,写作内容就有多大空间。所谓创造性的写作形式,指在表现手法、文体式样与表达方式上的饶有新意,即训练学生能够运用各种办法提升写作的整体效果。这种“创意写作”教学,应具有如下任务:训练学生用文字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使之成为能够满足工作、生活需要的文字工作者。它符合公民教育的基本需求,符合中学生写作能力训练的基本要求,而这种教学内容也是老师们能胜任的。

基于此,我所说的“创意写作”便有了两个基本的训练方向:第一,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二,能够富有创造力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我们的作文教学应为学生设计符合现实需要、符合教学规律的“排演场”。下面举例谈谈这种训练设计的呈现与背后的想法。

【示例一】

学校组织高中学生利用假期到边远山区开展支教活动,具体任务是帮助、辅导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儿童。请你为当地教育电台《每日一诗》栏目写一段广播稿,向孩子们介绍一首中国古典诗词。要求:内容有特色,语言通俗。300字左右。

【示例二】

[情境]小钟是校园广播电台的一名文艺编辑,每年要做四期与季节有关的广播节目,每期时长1小时。请你帮助他完成下面的任务。

[任务]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任选一季,填在下面标题中,例如“春之韵”,自编一个广播节目的微创脚本。

____之韵

[要求]1.根据所选内容,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2.请在文学、音乐、美术、书法、影视、戏曲、历史、地理等领域多方取材,编排串联,或讲述故事,或表达况味,或抒写韵致,或寄托情思,或布施教化……

3.考虑广播节目的特性,注意语言表达。

4.字数根据内容安排与节目时长而定。

上面这两个训练设计,同为广播稿写作,一小一大,由浅入深,构成较为分明的训练梯度。以它们为例,比较容易看出我所说的这种“创意写作”训练的几个基本特征:

①任务性

写作教学不是培养专业的自由作家,而是要培养能做事的“文字工作者”。这就决定了写作训练不是见风写风见雨写雨的所谓文人泛情,作文设计必须以解决生活中某个实际问题为指向,这个问题有时候甚至是某个生活难题、某种生活困境。为了实践过程更加逼真,训练可以借助情境写作的方式。“示例一”的任务有三个:第一,自己“吃透”一首诗;第二,能够面对特定对象讲诗;第三,讲授的结果不但要让诗深入人心,还要尽可能感召辍学的孩子令其重返校园。“示例二”的任务有四个:第一,为某一季节赋予意义;第二,使受众接触到不同领域的艺术作品(材料),开阔其视野,增强其审美体验;第三,借助广播的独特形式,利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引导受众的想象,使其感受到一个艺术作品或文化产品的魅力;第四,在广播时长的催逼或限制下确定写作的容量,使作品给人丰富多彩又意犹未尽的多重感受。

这两个训练设计,从写作内容上看,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任务。但均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是机遇性与挑战性并存的。

②知能性

基础教育中“创意写作”的训练设计,应符合现行教学体制下的知能目标。也就是说,无论设计怎样一个训练,都应该考虑它的阶段意义,即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技能发展。在知识上,可以将其阅读成果作为设计依据。比如“示例一”,要求学生能够调动阅读积累(课内与课外掌握的诗歌作品)来选择恰当的讲授材料,取材的实质是对阅读学习的巩固与反刍。比如“示例二”,当一个学生无法达到旁征博引以填充这1个小时的节目时间时,他就会去阅读、聆听、观赏……从学习中吸纳取得“养料”,取材的实质就变成对新知的学习。或检验学习或推动学习,这两个示例,都是有一定的知识要求的。

在技能上,每个训练设计都有其主要的训练目的,从而使学生在某个方向上获得主要的技能提升。比如“示例一”,从写作角度说,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语言表达的得体、有魅力,从课内课外阅读中取材并不难,难的是话怎么说才能打动人心。“示例二”,除了语言表达方面的技能外,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取材与用材,在于材中见意。这是在“示例一”基础之上发展了的训练内容。确定每一个训练设计的主攻方向,才能保证其价值,才能评价其效果。

③综合性

尽管我们要确定训练的主攻方向,但写作本身带有明显的综合性。除了主要训练目的外,学生还要考虑其他一些相关问题。比如“示例一”的训练,主攻的虽是语言表达的得体、有魅力,但同时要考虑赏析诗歌的一般步骤和规律,换句话说,学生先要能写一则比较“结实”的赏析文字,然后将其变成广播稿表演给孩子们听;“示例二”的训练,主攻的虽是取材与用材,但还涉及如何讲故事、如何造意境,也许还会涉及如何运用背景音乐等跨学科的知识技能。总之,每个训练的成果最后都要以一种综合作品的面貌呈现。在一个训练设计的“立体”要求中,学生可以受到多重锻炼。

④活动性

基于以上一些特点,训练设计不得不考虑让学生“动起来”的问题。写作训练不完全是在教室中进行的,比较理想的写作实践常常是行动训练。上面两个示例,都是具有动态性的设计。尤其是“示例二”,写前的观摩学习(广播节目)、“翻箱倒柜”(搜集、盘点材料),写后的修改完善、录制小样或现场演示等均是写作训练的一部分。这种“动起来”的写作训练是实践课的基本特点决定的。

⑤创意性

基础教育中的“创意写作”是生活应用写作的高级形态,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空间。比如“示例一”中就有需要表现创意之处,即如何让失学的孩子们听到这个广播节目后燃起上学的热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如何处理才得体、有效呢?作者必须为此想一些巧妙的办法。“示例二”中,“春”“夏”“秋”“冬”这四个字仅仅是自然季节的标志吗?人生呢?生命呢?如果一位选择“春之韵”的学生能够挖掘这一季的阳光、温暖、希望、活力等神韵,诠释出内在的“春意”,将会非常有意思。当然,还会有“春天里的冬天”“夏热与秋凉的交会”“青丝与白发的共勉”“春华与秋实的交辉”等等意念……所谓小广播与大天地,这个创意舞台是设计者必须要为学生搭建的。

⑥合作性

写作本是一个人的思考与表达,但生活中的“写作”,又常常需要大家合作完成。比如我们要策划一台校园晚会,需要的文字工作者很多:除歌曲、小品、相声、诗朗诵等节目类作者之外,还要有主持词、广告词甚至请校方批准此活动的申请书、策划书的作者等。写作中的分工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觉得有必要通过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可以推动他们在各自独立劳动的基础上实现交会。比如“示例二”,可令学生单独完成某一季的写作;也可以将4人结成一组,各司一季,最后请小组以“季节”为题将四季加以创造性的多样组合,以达到集体规模,构成团队作品。学生在合作中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得到其他伙伴的帮助,甚至可能使自己原本不擅长的东西得到改善。

⑦接续性

训练设计还有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当学生不能一次性达到要求怎么办?写作训练要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很多东西不是一下子就能写好的。修改是一个办法,同类问题的“翻作”也是一个办法,所以这两个训练在设计上有着明显的接续关系:同为广播稿,一小一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既有共同要解决的问题,也有分头要解决的问题。希望学生在这种同中有异的接续训练中,巩固已有成果,尝试解决新的问题,不断由稚嫩走向成熟。

以上这些想法,仅是设计者的主观意愿。为了解学生面对此类训练的接受程度,我让他们将对这样两道写作训练题的感受写下来,学生的反馈如下:

①这两道训练题,不存在审题上的问题,一看就知道要什么。我不用担心跑题,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怎么写上。

②这两个问题是我们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遇到的。我就曾经想参与学校广播站的节目制作、主持工作;很多同学对此热情都很高,但大家的准备都不太够。

③这两道题的意义不光体现在这两件具体事情上,写广播稿所需要的智慧,我在做校刊的时候也一样需要,它们都得按照编者的意图搭架子、找素材、想表达。

④这两个问题都比较具体,所以就不能说空话、套话。过去我写作文,不怎么想它的用处,现在则必须要考虑它的实际效果。

⑤第一题对我来说,主要难在通过诗词讲解感召听众;第二题,主要难在多领域取材上,完全聚焦在某一个领域,节目就太单调了,可我的知识面比较窄……

⑥第二题我不愁材料,但怎么把它们串起来,对我来说有点儿困难。寻找每个材料的使用角度,是我亟待解决的。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3点启示:

①过去的高中作文训练设计,常常以模拟高考为主要方向,训练题本身往往是假问题;而这里所说的“创意写作”训练设计是生活中面对的真问题,其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②过去的高中作文训练,往往是“供题一成文一评分”这一单线条的运动。而这里所说的“创意写作”的训练,为了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学生在写作之前或之中必须学习一些知识,比如以上两例中“广播稿”的写法、“示例一”中古诗词作品的解读与鉴赏,“示例二”中对多个领域素材的了解认识。对于一个渴望享受写作成就感的学生来说,这些是可以依靠自学得到的。

③学生真正需要教师帮助突破的,是“创意”,即“示例一”中“如何感召辍学生,令其重返校园”,“示例二”中“如何将素材巧妙串起来表情达意”,“如何通过讲故事等方式让节目更加迷人”……教师唯有关注到这个层面,他(她)的劳动才可能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生活所需,他(她)的智能才可能与学生共同生长。

可见,在基础教育中开设这样一种“创意写作”课程或设计相关内容,不但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生中的大部分写作都不是纯粹自由的写作,可以说都是在“应试”;而每一次漂亮的写作,都是在某方面具有创意的表现。与上面两例类似的训练设计,我们还可以创制出很多,它们有助于高中作文教学从高考模拟题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而使写作训练变得更有实用价值,也更有趣。当然,这种面对大多数人、面对现实生活的训练设计绝不是几个零散的题目所能勾勒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上两例只是引玉之砖,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将这样一种训练体系一点点搭建起来。我确信,无论学生未来从事何种行业,这种通识性的任务意识与创意思维是应该萌发于基础教育中的。

篇(10)

外语是一门工具学科,学好外语既关系着国际间的友好往来,也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声誉。所以英语教学中思想品德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使命。在教学中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做关心帮助他人,团结友爱的人

目前,不少学生在家里是独生子女,缺少伙伴情感,不懂和他人相互协作、相互尊重、相互照顾,而只要求别人照顾他。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这方面引导,教育他们和同学搞好关系,关心他人,把自己放在集体中。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小组合作,培养团体意识。我把全班学生分为六个小组,让学生自主预习、自学、自己解决问题,我会在他们完成任务后给予适当点评,并对小组之间进行评比。由于每个小组组内成员英语基础有差距,他们为了高效完成任务,便会自主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在学习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加强了自身的集体意识。

二、培养学生做克服困难有坚强意志的人

当前,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比以前好了,生活和学习环境比较舒适,培养坚强意志感到有一定困难,而人才是离不开坚强意志品质的。于是我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养。

我认为开学的第一节课,课下的第一次与学生谈心、第一次总结等,都是对学生教育的好机会,那么意志品质的培养也不例外。今年开学的第一天,我没有讲新课而是和同学们谈了许多有关英语的问题。从学习英语的深远意义到结合实际讲怎样学好英语,从基础问题谈到自信心的树立等许多方面,学生受到了深刻教育。在谈到学习英语的目的时,我给他们讲了英语的交际功能和翻译功能,培养了同学们的自信心,为他们树立崇高理想———成为国家的高级翻译工作者,作了精神上的铺垫。从开学到现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我虽然留给他们许多任务,但同学们都能努力完成好。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敢于向困难挑战,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培养学生做有礼貌的人

礼貌,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和素质。谁不喜欢有礼貌的人呢?因此,礼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近年来英语考试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我把礼貌教育作为长期进行的一项思想教育。我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把英语的礼貌用语实践到生活的小细节中。在讲到语言习惯时,我向同学们讲不同国家的礼仪不同,要尊重别的国家的习惯。如有人对你说:“You are beautiful to-day!”,你就应回答:“Thankyou.”而不能说“是吗?”或一笑了之。再如:“Wouldyoulikeanotherapple?”你若不想要也不能只说:“不要”而应该说:“No,Thankyou.”等。通过这样的长期渗透,许多同学都养成了很好的语言习惯。

四、培养学生做遵守纪律的人

每一个公民都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而学生正是思想品德形成时期,对他们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就更重要了。

教学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在讲到5个人在车站排队,天很冷,但他们中没有人不按顺序等车。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This is abus stop,the peop leare waiting for abus.The yare standing in line.In English,they call this line a queue.You must always waitin aque ue.You must never jump the queue.If youjump the queue,other people will not bepleased.于是我提问:“Are you pleased when other peoplej ump the queue in China?”同学们回答:“No,wearen’t.”通过学习这一段话,使同学们懂得了不遵守纪律就会受到谴责的道理,要做受人尊重的人。

五、培养学生做具有良好习惯的人

习惯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培养起来的,好的习惯会受益终生。因此,应重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也做了不懈的努力。如:学生的认真书写习惯、预习习惯、检查习惯、及时改错习惯、办事雷厉风行习惯等。平时我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或预习作业后,认真检查,不该犯的错误不犯,听写和作业本发回后,哪怕有一点红色标记,也要去思考并修改,每天该完成的任务必须完成,学生逐渐地形成了习惯,这样做起工作来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我们的英语教学一直存在着一种“聋哑症’’,学生学了多年英语,大多既不能说又听不懂。我认为:英语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交际统一体,缺少任何一方面的交际都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因此,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教、学交际活动,英语教学也就不存在了。把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交际能力上,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基于这种认识,我的具体做法是:

1.建立课前5分钟的自由交谈,它分为以下内容:以教师为主的会话;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的独白;或者,有时让学生搞主题演讲;讲故事等活动。

2.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等能力。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爱说、好动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直观的教学手段,在轻松、愉快中养成他们想说、敢说、不怕出错的特点,积极调动求知欲。如利用他们表现欲把具体知识在短剧、游戏、歌舞中融会贯通,让他们在乐中去学。

3.利用实际生活情景,表演情景,模拟交际情景,直观教具创设情景等形式,帮助学生听懂英语,感知新的语言材料,进而理解句型、课文。

4.在掌握语言知识,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表演,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改编,培养学生在新的情景中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的能力,达到自然交际的目的。

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首先我们要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其次,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教师要经过精选,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使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婚姻、家庭、节日、法律制度以及个性特点、思维方法等,以提高他们的交际和理解水平。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是对阅读材料的吸收和整理,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多,才能写出一手好文章。

总之,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我们只有重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养成,英语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运用的工具。

通过以上教学,大多数学生的思想、知识和能力得到不同层次的同步发展。尤其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的形成,为学生参与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了可靠的智能基础,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篇(11)

学生从以“写实”、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阶段上升到以“写真”、抽象思维为主的中学阶段,如果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是难以达到下一阶段课程标准和教师的要求的。①这种特定的学情决定了初中的写作教学必须在小学习作教学的基础上,设立一个特定的衔接期,落实好学生适应更高阶段学习所需的写作知识与训练,从而帮助学生平稳过渡,顺利适应中学的写作学习。

可是尴尬的现状却是,从小学的“习作”到初中的“写作”,甚至从小学低年级的“写话”到小学中高年级的“习作”,不论是宏观层面的课程标准,还是微观层面的教学设计,都没有对不同阶段间的过渡和衔接给予充分的重视。似乎大家约定俗成的看法就是:写作教学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到了某个阶段就理所应当地开始进行某个阶段的教学,正如有人主张只要书看得足够多,文章写得足够勤,那么写作就不会有问题一样。这种忽略衔接教学重要性的主观臆断,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众多小学生在升入初中以后,因为无法适应新的学习和要求,从而产生不想学,乃至厌恶写作的问题,这与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及的“有兴趣”“乐于表达”的目标追求,无疑是背道而驰的。

更为尴尬的是,虽然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是从“习作”阶段进入了“写作”阶段,可是对学生而言,在他们的认知中并没有“习作”和“写作”之分,从小学到初中,所有的文字表达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写作文”。不仅如此,与“写作文”捆绑在一起的还有抽象笼统的学习目标,与日俱增的字数要求、似懂非懂的评价标准等,简单来说就是越来越难的写作!试问长期如此,还能有几个学生喜欢写作、乐于表达?这些尴尬不仅困扰着学生,也同样困扰着广大一线教师,对写作教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正是因为如此,破除上述困境,让衔接教学走进写作课程刻不容缓。为此,我们首先要从写作教学的源头出发,理清小升初写作衔接教学应有的教育目标,弥补课标和实际教学中存在的空白。

二、小升初写作衔接的教育目标

前文所述的困境产生与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小学和初中分开设立紧密相关。这种分立从客观上导致了小学和初中在写作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②再加上语文课程标准的分阶段研制和规定,反映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制定写作教学目标时,就自然而然地只着眼于各自学段的某一节课,只注重某一种写作技能的教授和训练,这种单点结构的目标缺乏整体规划的连续性设计。③于是,小学和初中之间的写作衔接就成了教学的真空地带,鲜有问津。因此,建构衔接段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是当务之急。

(一)教育目标的缺失

教学活动中的总的目标域可以具体形象地表示为一个从相当概括到非常具体的连续体,这个目标连续体包括了总体目标、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三个层次。其中,总体目标范围广泛,为教学提供愿景,学习所需时间通常需要多年;教育目标用于设计课程,学习时间需要几周或几个月;教学目标用于准备教学计划,学习时间需要几小时或者几天。④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可以做如下对应:

再结合写作教学来看,总体目标较为明确:“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⑤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教育目标也相对清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分别有小学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和初中7-9年级的写作教育目标表述,本文不再赘述。问题在于,适用于小升初写作衔接教学的教育目标是含糊不清的,它可能一部分包含在现有课程标准的“习作”和“写作”课程目标内,可以被分离和细化出来;另一部分还没有被《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到,需要建构和补充。由此可见,小学和初中之间的写作衔接教学在教育目标这个层面上是空白的。所以,立足于已有的总体目标和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目标,进行教育目标的区分和构建,先确立出适用于衔接教学的教育目标,才能以此为基础,向下开发出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使“习作”教学和“写作”教学相互衔接,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

(二)教育目标的指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供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建议和指导,其指向是某个特定的学段结束时,学生应当达成的目标。简而言之就是,当小学第三学段(5~6年级)结束时,也就是从小学毕业的大部分学生在习作方面至少应当能够做到如下几点: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⑥

当然,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所说,也会存在部分学优生的习作能力发展大大超出上述范畴,同理也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达成上述目标,但这两者并不是主体,而是极少部分学生会遇到的情况。以此类推,本文提出的小升初写作衔接教学的教育目标指向的是学生在衔接教学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应当达成的目标,而并非所有。而达成这些目标的学生能够顺利适应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

(三)教育目标的分类依据

现有“习作”和“写作”阶段的教育目标分类标准是比较模糊和混乱的,时而以文体分类:不同的文体应当如何;时而以写作过程分类:作前准备应当如何、作后修改应当如何,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在此基础上建构教育目标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确立一套教育目标的分类标准,从而更为科学客观的考察建构出的教育目标。

根据布鲁姆等人的研究,任何一个强调认知的教育目标都应该能够被归于一个以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构成的二维框架中,⑦如下图所示:

这种目标分类学,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再经过安德森等人的丰富与完善,已经在国内外的诸多学科教学和研究中展现出它的优越性。更为重要的是,无论目标是外显的还是内隐的,都能够被放置在上表的方格之内。如此一来,一贯被诟病为抽象的教育目标就能更为直观地被人所了解,同时我们也能够藉此对建构出的小升初写作衔接教学的教育目标构成状况进行整体考察,了解其在知识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分布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地修改和完善。

三、小升初写作衔接教学的教育目标初构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教学的课程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教学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以及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是我们建构小升初写作衔接教学的教育目标的根基。参照现有课程目标和内容的相关表述,我们可以分解并细化出适用于写作衔接教学的教育目标;依据目标分类学的理论,我们能够将建构出的相关教育目标放入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构成的目标分类体系中加以考量,从而开发并补充出未能从现有语文课程标准中分解和细化出的写作衔接教学的教育目标。

(一)现有教育目标的分解和细化

我们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第三学段(5-6年级)的习作目标和初中(7-9年级)的写作目标依据其关注的角度和内容加以匹配,一一对应后可以整理出下列表格:

(注:表中的序号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列举课程目标和内容时所标记的序号。)

显而易见,初中阶段的写作目标无论是质的层面,还是量的层面都对小学阶段的习作目标进行了丰富和细化,更加具体明确,两者之间是存在一定的梯度和距离的,这就为我们分解出衔接段的教育目标提供了可能性。

如前所述,习作教育目标是衔接段教育目标的起点和基础,而写作教学目标是经过三年的教学活动所达成的,因此并不是终点,不能照搬,需要从中分解出相应的内容,作为衔接段教育目标的终点。例如第四学段7-9年级的写作教育目标中提到了说明性、议论性文章的相关要求,但对于小升初衔接时期的写作教学而言,是可以暂缓关注的,换句话说,衔接段的教学不需也不可能追求面面俱到。

这里有一个原则必须讲清楚,由于学情不一,教育目标只是一个大致的指导和建议,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一方面在小学习作教学达成目标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则是为学生开始初中阶段的写作学习奠定基础,形象地说就是为小学的习作教学和初中的写作教学之间建造一个楼梯,帮助学生慢慢爬上去,而不是任由学生跳着去够,它要发挥的作用是降低初中写作学习的难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我们从现有的教育目标中逐条分解、细化出如下能够适用于小升初写作衔接的教育目标:

小升初衔接期写作教育目标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事物的特征,搜集素材。

3.注重写作过程中的构思立意,学会列纲起草。

4.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了解写作需要考虑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5.能对文章进行缩写和扩写。

6.学会修改和加工文章,并能与他人互评作文,能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修改作文,书写整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7.除了作文之外,能够定期进行其他练笔,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300字的习作。

(二)目标分类学视野下衔接教育目标的增补

在现有目标基础上细化和分解出的教育目标,需要纳入目标分类学的视野加以考察,这样才能进一步查漏补缺,满足写作衔接教学需要和实际,基于此,笔者将上表中提炼出的目标按知识和认知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将其序号填入相应的表格中(见下表)。据此,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这些教育目标中还欠缺对反省认知知识的关注,而结合小升初阶段的学生特性和作教学的实际需要,在衔接段进行一些精加工策略学习,以及自我监控方面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故而,在上述目标的基础上,还可以增补出如下的教育目标:

8.了解思维导图等精加工策略,并能使用其进行写作的构思立意;知道自己在写作中的不足和优势。

再将上述目标放入知识和认知两个维度审视,则可以发现它对应的内容为:理解反省认识知识和运用反省认识知识,这和我们的设计初衷是相符合的。

(三)衔接教育目标的实践流程

经过前面的环节,我们已经初步建构出小升初阶段的中小学写作衔接教育目标,为了让这些目标更有操作性和条理性,我们需要遵循写作教学的相关规律对其进行整理和完善。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当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地去内化学到的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活动的效率。基于此,笔者以为对于小升初阶段的学生而言,首先要从思想和认知上让学生实现过渡,帮助学生养成相应的意识和习惯,进而再慢慢教学相应的方法和策略,最终帮助学生达成足以适应初中写作教学的要求,即遵循“意识―习惯―方法―表达”的实施过程。于是,我们可以将前文所述的教育目标进一步归类完善为如下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参照上表中的教育目标,根据自身的学情,循序渐进地进行小升初阶段的写作衔接教学,进一步开发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在一个合适的时间段内,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从小学习作到初中写作的过渡。

――――――――

参考文献

①卢:《关于中小学作文衔接的一点思考》,《成功(教育)》,2012年第10期。

②李菁:《增进了解梯形过渡有效衔接――对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建议》《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年第4期。

③江跃:《基于形成性评价开发写作教学目标连续体的探索》《中学语文》,2012年第10期。

④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皮连生译,2007年版第13-15页。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