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育培训学校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调研方法
2009年1O一11月,共计88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吉林省省级教育技术骨干培训者培训,有73人通过ETA培训平台参与了ETA平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其中参与培训前后两次调查的教师有69人,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4.5%。调查对象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科学、体育、化学、物理、生物政治、地理、历史、美术和信息技术共14个学科。问卷调研项目主要涉及教师对教学常用软件掌握的熟练程度、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实践情况、教师参加过的教育技术相关培训情况、对教育技术培训的期望及意见等相关问题
2调研结果及分析
2.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情况
调查表明,40%的教师学习过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较多的是浏览网页、使用Google或百度等搜索引擎获取教学资源和使用word或Excel等制作电子教案.而对网页制作和动态课件制作的相关软件则知之甚少.教师对具体技术软件的掌握程度不高,如图1。
同时,对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的课件种类和课件使用频度的调查表明,90%的教师写过教学设计方案,86%的教师制作过PowerPoint课件.45%的教师在教学中每月应用1—2课件,每月应用3次以上的教师占43%,还有12%从不使用课件进行教学。这说明。教育技术对学科教学的辅助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仍需在实践中更全面和深入地挖掘。
2.2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中遇到的困难
1/3的教师认为在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实施信息化教学时遇到的主要障碍是缺少信息化教学平台和资源,1/5的教师认为缺少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1/5的教师觉得缺少准备时间和信息化教学知识。对于本次培训中的教学设计成果,将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其不能在未来教学实践中使用的主要阻力是学校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设备。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主要障碍是学校设备的不完善。想要更加有效地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首先要完善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夯实信息化教育基础。
2.3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技术相关培训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参加过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占7%.参加过3次及3次以上的教师占52%;没有参加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的教师占28%。由此可见,由于参加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相关培训较少,所以大多数教师都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不仅希望学有所得,还希望能够学有所用,令培训中学习到的教育技术知识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曾经参加的教育技术相关培训级别大多集中在省、市级(详见图2),
这一级别的培训能够结合本省的政策和教育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培训课程,但国家级和校级培训的比例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主要是省、市级教育机构,同时校级培训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有待更好地展开。
2.4中小学教师对本次培训效果的评价
经过培训,90%的教师可以比较熟练地运用教学设计方法并理解教育技术对学科教学的影响:85%的教师对教学媒体的特性和选择,以及教学资源的收集、整合与开发方式掌握比较熟练;对信息时代的伦理道德规范也由原来62%的教师不知道或知道一点,增加到83%的教师都可以比较熟悉;虽然有极少数教师对教学设计成果和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理念及方式掌握不甚理想,但大多数教师还是掌握了评价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总之,相比培训前,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5中小学教师对未来培训的期望
调查得出,88%的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希望学习教育技术理论和信息技术操作的教师分别占55%和52%。参与调查的中小学教师大多期望未来的教育技术培训能够:重实际、勤交流、多推广既要注重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实际的关联度,讲授的内容不一定要最先进,但对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的运用要实用且恰当:各学科、各地区间教师在培训中交流经验,彼此学习,希望多创造基层教师之间、基层教师与教育技术专家之间培训交流的机会: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该在全体教师中普及,使全员教师都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同时发掘适合现有教学条件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推广使用。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毋庸置疑,培训是一种能够快速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的有效方式。通过此次培训,原本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各学科教师,在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和教学设计理念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整体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本次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了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培训未能普及推广.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多数学校都选择曾经参加过教育技术相关培训的教师再次进行培训,虽然信息素养较高的教师易于接受培训的内容,有利于培训的展开和技术的再推广,但也导致了各学科教师间教育技术能力差距的加大,使强者更强。二是教师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大部分教师只是通过网络搜索并使用现成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而自己运用相关软件对不符合要求的资源进行处理的能力却较差,这就限制了他们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无法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三是学校的配套设施成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成果实践的瓶颈。由于部分学校资金和信息化硬软件条件有限,使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无法顺利实施,打击了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改进教学的积极性,在培训中学习的知识不能够学以致用参考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对未来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出以下建议:
(1)培训方式多样化。传统讲授式的培训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培训需求,为了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培训机构应在考虑教学实际硬件条件和受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选择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远程培训、校本培训、教师参与式等,努力实现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本次培训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协作、集体讨论和讲师讲解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理论、信息化资源等内容的培训,受训教师在各种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资源的设计,让教师能切身感受到教育技术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过程,以及教育技术服务并促进教学的效果,从而积极主动地应用于未来实际教学之中。笔者认为,让受训教师基于实际教学案例或具体问题进行学习.并且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讨论交流的方式学习具体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可以让教师在案例或解决问题中感受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优势,激发他们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兴趣。
(2)培训内容具体化。一是要关注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只有教师拥有了较高的信息素养并树立了符合时代精神的信息化教育观念,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因此,培训不仅要教授参与教师信息获取或处理方面的知识.还要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等。除了通过培训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还要调动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理论的积极性,营造信息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氛围。特别是在信息化教学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更应该让各学科教师都意识到信息素养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拥有的。并主动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二是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的差异性。不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差异性和不同学校配套条件的差异性.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仅对教师的基础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基本技能进行培训,还提供丰富的、适用于不同教学情景的软件学习课程和资源,让受训教师能够根据学科或学校条件的不同,选择符合学科和教学实际需要的软件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培训效果。
一、当前培训成果在实际中转化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全面发展”与“追求学业成绩”之间的矛盾
教育观提出,教育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不能简单地追求阶段性的功利,要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渗透到教育的每个环节,唤醒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教育要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即健康的身体、好奇心、求知欲、自主性、自尊和自信,让学生可持续发展。
在这种教育观的指导下,有些学校就会尝试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开设第二层面、第三层面的校本课程,开展各种各样的特色活动。应当说,学生的个人能力在这种环境下无疑会得到很好的锻炼,但同时,学习成绩被弱化,学校的导向和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学业素养上可能存在着不足。
2.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脱节
(1)“教师感觉工作忙碌,无力教研。”教研气氛弱,可以说是很多学校的通病。很多时候,教师对现实的不满往往是对工作现状的不满。其实我们的理念很有价值,但正因为它新颖,所以更需要投入大量的教科研力量。但现实的情况是学校的科研工作非常薄弱,许多教师感觉工作忙碌但却没长进。教师的备、教、批、辅、考等常规检查,学校的早晚自习、月考、分析会,让教师的事务性工作太多,教研往往就变成了“三课”活动,走走过场。
(2)“学生上课的规矩”与“尊重学生”相矛盾。教师希望所有学生在班级里都能快乐,在班里就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自在。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应该让学生自由地发展,应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不应该压抑学生的个性。有的教师上课时不要求学生很规矩地手背着手坐好,不限制学生在上课期间随意插话,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与教师交流任何想法。可在其他任课教师眼中,可能这个班的学生很难教,学生连基本的上课规矩都不懂,基本的学习习惯都没有养成,更谈不上自主学习。
(3)“理念的模糊性与落实”之间的脱节。新课程中有许多新理念,有的已趋成熟,有的还在探索期。比如,教师是能尊重学生人格个性的人;是能让学生快乐学习的人;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合作者”;是设计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发挥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教师不是轻易说“对与错”“应该如何”的人,而是能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人。这些教师观表达较为宽泛,教师不知道该怎样操作,表现在行动中则是观望、犹豫、不果断。
诸如以上的困惑,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而这些都会影响教师推进教育改革,实施新理念的积极性。
二、解决当前问题的主要做法研究
1.国家的拳路要“明”
在现实中,学生要面对的是以选拔性考试为主要方式、以升学为主要标志的激烈的社会竞争。而新理念强调的是学生均衡、全面发展,显然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国家在教育体制改革上,要加快做好顶层设计,并尽快取得体制上的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为新理念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2.学校的拳路要“稳”
学校不要想通过教师培训解决所有的问题。抱有这种急躁的思想很容易对课程效果产生不满,从而影响到对培训活动持续性的坚持。培训是造血系统,学校必须重视。所以,学校要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教师培训和推进课程改革工作。培训上采取“领导―中层―学科教师”的顺序。在具体实施推进过程中,可以组成一个培训项目推行小组,每一个项目组人员可以从教务、教研组、学科教师中抽调人员组成,项目组负责拟定具体推行方案,定期向学校汇报推行进度和成效。
3.教师的拳路要“准”
在各种理念纷繁复杂、各种培训交织、各种先进经验多如牛毛的今天,教师们要学会把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有些经验、教学法是行星、甚至是流星,一闪而过。而有些经验、方法是恒星,永远都在闪耀光芒。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其实不就是我们今天还在大力宣扬的“以人为本、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吗?培训理念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转化,因地制宜不能照搬。
三、加强“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与应用研究
这里面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国家层面,另一个是教师层面。
在国家层面,我们呼吁专家向袁隆平学习,把科研搬到田间地头,理念唯有在实践中生根,才可开花结果。因此,我们的专家要加强“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技术转化”研究,要加强各种运用的反馈,解决教师的困惑,告诉教师处理的方法。总之,理念不是虚的,不能让教师无所适从。
一、进一步认清形势,增强做好学校卫生工作的使命感
学校教育健康第一。学校卫生工作作为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关系到学校师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受学校性质、地位、功能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制约,作为公共卫生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卫生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保障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卫生工作一直是学校工作的薄弱环节。自03年“非典”事件以来,这一状况已明显改观。近两年来,在市、县教育、卫生部门和各学校共同努力下,全市学校卫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学校卫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六有”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基础卫生设施和基本条件,为改进和加强学校卫生管理,进一步提高学校卫生工作水平奠定了物质基础。学校卫生安全意识显著增强,学校卫生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各地通过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组织执法检查,进行不定期巡查等手段,加强对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指导、督查与管理;多数学校能认真落实学校卫生工作责任制,卫生管理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全市学校没有发生一起公共卫生事件,为维护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教育教学秩序,作出了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全市学校卫生安全工作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学校未能把学校卫生工作真正摆上位置,表现为工作措施要求不落实,相关制度流于形式。二是学校食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学校卫生管理规范化、常态化程度不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适应工作要求,具体操作不规范、工作流程不合理,卫生设施设备使用效益低下;校园商店出售的多是劣质食品。三是学校卫生防病工作比较薄弱,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率上升,体能水平下降,已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部分学校体检工作流于形式,学生体检表上医生不签名、无结论,体检结果不反馈、数据不分析,资料保存不全、利用率不高等现象普遍存在;健康教育工作无人过问,对学生群体性不良行为不能实施有效的行为干预。今年春学期开学不到一个月,射阳、东台、盐都等地的少数学校相继发生肺结核传播、感冒流行事件,给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危害,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给教育教学秩序带来了很大干扰。事实一再告诉我们,学校卫生安全工作马虎不得,麻痹不得,松懈不得。各位校长、主任、校医都是学校卫生管理者和具体的指导者,一定要牢固树立“学校教育健康第一、安全至上”的思想,从关爱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教育教学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做好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加强学校卫生管理与指导,提高学校卫生安全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卫生防病能力。
学校人员集中,开展健康教育,投入少,见效快,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利于控减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的发生和扩散,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学校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学校健康教育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重视和加强学生常见病、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要向学生宣传常见病防治知识,并结合不同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季节特点,面向全体师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教育。二要重视和加强学生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从最基本、最细微的小事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三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青春期健康教育。针对儿童青少年在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生理、心理变化发展状况,主动适应,正确面对,提高自我调适能力,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四要教育学生注意安全,预防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由于中小学生年龄小,辨别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较差,因而中小学生是意外伤害事故的易发群体。学校有责任有义务防止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要把预防意外伤害事故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五要教育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把增强体质与抵御疾病有机统一起来。六要开展健康促进行动。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卫生工作实际,普及健康知识,对学生行为实施积极的卫生干预,促进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健康行为。
三、进一步强化管理与督查,认真落实学校卫生工作各项措施和要求。
要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和要求,有效落实地方和学校制定的学校卫生管理各项制度。在食品卫生安全方面,要加强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的管理:食堂内外环境要保持整洁;及时清理过期变质食品及原料;采购食品及原料必须索证,并保存好进货单,严禁购买无厂名、无产地、无检疫证、价格明显偏低的食品及原料;制作食品必须符合规定的流程和要求;加强安全保卫,防止发生投毒事件;加强学生生活饮用水管理,等等。在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方面,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切实将学生晨检工作落到实处,切忌流于形式。一旦发现传染源,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在学校的传播途径。在学生常见病防治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学生体检工作,统一体检项目、体检标准和工作要求;要对体检机构的资质进行审查把关;体检结果要及时进行分析并反馈给学生,对检查出的共性健康问题,要实施群体行为干预,对个性问题,要提出指导性建议。要重视和加强学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应急预案要具有可操作性,预案的内容和工作要求要宣传到每一个责任人,确保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立即启动,有效实施。强化督查工作,加强对食堂、校园商店、教学场所、宿舍及其他生活设施的检查,加强对食品及原料采购、贮存、加工、销售等重点环节的检查。
四、进一步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学校卫生从业人员素质
我市学校卫生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学校卫生工作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般卫生从业人员,主要指学校食堂、校园商店的从业人员,这部分人员文化水平不高,卫生知识比较贫乏,责任感不强,个人卫生意识淡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普遍低下。校医、保健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现有的校医、保健教师存在着年龄偏大、水平不高、业务不精、专业意识不强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内部的卫生管理人员多是教育出身,普遍没有卫生背景,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公共卫生管理学习与培训。
对一般卫生从业人员,着重加强学校内部的岗位培训。各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实施,着力培养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职业道德、卫生习惯、行为规范和操作能力。
对学校卫生管理人员和校医(保健教师),一方面,我们要求结合各自工作特点和岗位要求,主动学习,熟悉学校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熟悉业务知识,熟练掌握业务技能和具体的管理方法。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市、县联动,自训和送培相结合,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将全市学校卫生管理人员和校医(保健教师)轮训一遍。通过短期集中培训,帮助学校卫生管理人员和校医(保健教师)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我们举行本次培训班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同志们丰富学校卫生管理知识,增强学校卫生管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提高学校卫生管理水平。本次培训班时间两天,共设立了三个专题,分别是:学校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学生体检与常见病防治,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讲授。
自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来(以下简称标准),很多地区都组织了一线中小学教师或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以下简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标准对教育系统中的三类人员分别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定。相应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也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目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评价方式基本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即计算机操作考核和理论笔试相结合。计算机操作考核部分往往只考察一些简单的操作,理论部分往往只注重受训教师对一些教育技术理论的简单记忆。传统的评价方式没有通过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采用系统的方法考察培训的效果,进而影响最终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笔者尝试借鉴起源于程序教学和教学系统设计中绩效技术的内涵,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绩效评价的过程和方法结合起来,形成培训绩效评价。
一、绩效评价概述
(一)绩效评价的含义.
绩效来源于英文的perfomrnace.原意为成绩、表现、能力。绩效技术又称人类绩效技术,起源于程序教学和教学系统设计。目前,学者对绩效技术的概念、定义、基础理论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WwW.133229.CoM国际绩效改进协会ispi从下面三个方面来阐述人类绩效技术:人类:组成一个组织的个人与团体:绩效:活动与可测量的结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系统与整体的方法。国内学者张祖忻则认为:绩效技术是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工作业绩的研究领域目。
绩效评价,是绩效技术的重要环节和重要领域,是将绩效技术的思想系统地运用于评价实践活动的过程和行为。
(二)绩效评价与教育技术相互促进的融合关系
绩效技术起源于教学系统设计,美国学者garyanglin认为“绩效技术包含了教学技术,绩效技术还涵盖了人类绩效问题的非教学法解决方案的设计。”94定义的作者西尔斯(b.seels)认为“(教学技术的实践也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其焦点在于面向绩效的提高,而不是传统的教学设计”。绩效技术是教学系统设计基础上不断发展的产物而绩效技术和教育技术两者在相互补充中又略显差别,绩效技术和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将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不断发展。绩效评价是绩效技术重要组成环节之一,是绩效技术的重要领域,类似于教育技术的评价领域,也类似于教学系统设计活动的评价环节,绩效评价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二者相互促进和融合的关系.二者交叉发展的现状无疑为绩效评价在教育技术培训领域里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性。
aect05定义中指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将94定义中教育技术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五大领域归结为创造,使用,管理三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应当具备知识、能力、意识等教育技术素养。05定义强调绩效和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并且突出强调教师意识和潜力在教师教育技术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意识和潜力层次是绩效评价强调的长远评价目标之一。
在教育技术学中如此重视绩效思想,突出教育技术工作者绩效的提高,作为教育技术领域之一的教育技术培训活动,尤其不能脱离这些思想。我们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评价中引进绩效的系统思想,采用绩效评价方式来评价受训者绩效的改变就显得尤为迫切,探讨绩效评价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运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绩效评价本身的许多优点。以及绩效评价与教育技术、教学系统设计不可分割的发展关系.为绩效评价在教育技术领域的运用提供了可能,这也是绩效评价乃至绩效技术在教育技术领域的本位回归。这种回归让我们思考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中如何运用绩效评价的思想、方法,更好的对培训进行价值性评定。
二、培训绩效评价的原则及指标体系
今年上半年,笔者在科技信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试论绩效评价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运用》一文,文中笔者提出了培训绩效评价的概念,并总结了培训绩效评价需遵循的六点原则。基于绩效评价的特点及绩效评价与教育技术相互促进的融合关系,结合标准,并依据培训绩效的培训原则,笔者提出了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设计培训绩效评价表,探究相关指标内容可行性,思考建立有关的绩效指标体系时.笔者结合当前一些现状,力求体系能够反映当前的实际情况又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1.该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维度)有三块内容,分别是知识、能力与潜力、意识。
2.提出参考权重的概念: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评价中将各维度所占的比例设置某一参考值。在查阅近年来的文献时,我们发现目前关于绩效评价运用于教育技术培训领域里的文献很少,而且教育技术的学者大多也局限于讨论绩效技术本身的发展、或者是绩效评价在商务领域里的运用、没有将具体的绩效评价方法借鉴性地引入到教育领域,尤其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领域。学者还没有尝试建立一套比较受欢迎的培训评价体系和权重比例,因此笔者在明确评价的主次和重点,设置能力和权重维度对应地占有较高的比例。学校在实施具体评价时,应当以发展为主.兼测目标的评价思想。绩效指标只是强调要将意识和潜力应当占有更大的比重。具体的权重,应该结合受训教师的特点、结合学校物力财力,灵活设置。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0-0157-03
“国培计划”是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简称,是教育部、财政部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它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引导地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贵州省小学数学特岗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是由贵州师范学院2013年承担的“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之一,培训类型属于为期10天的短期培训。由来自贵州省不同州(市)的特岗骨干教师学员组成一个班级,班级成员相处时间短、年龄差距较大、教龄长短不一、学历和职称结构层次不同,这给班级服务与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国培班不同于大学生或者中学生组成的班级,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班级成员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获取知识的意愿,并且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第二,班级成员在工作单位都是比较优秀的教师,来到我校参加培训却是作为学生,如何把握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身份对参训学员来说有难度。鉴于此种情况,班级服务与管理者与学员之间的交流及管理的方式将影响整个培训的效果。如何有效地进行班级服务与管理,推动学员之间进行积极的教学经验交流,将是值得班级服务与管理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班级服务与管理者在培训中承担班级服务与管理工作,事实上,班级管理者更应该是一个为培训班级提供优质服务的服务者,服务学员,服务上课专家,同时是学员与专家之间的桥梁。依据贵州省小学数学特岗骨干教师的特点,结合自己近四年国培班服务与管理的工作经历,我个人觉得应该从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个阶段去把握班级服务与管理工作。
一 培训前的服务与管理
培训前的服务与管理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前提。在学员没有来学校报到前,作为班级服务与管理者,应参与到学员培训需求调查中,通过问卷调查或者实地走访的方式,准确了解学员的实际需求,包括所要培训的内容、对培训班的服务与管理及培训时生活上的要求,为培训课程的设置提供依据,为培训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应提前了解学员的情况,越详细越好,至少要包括其所属民族、所学专业、现在工作单位所承担教学的年级、在学校所担任的职务及特长等。及时传递培训的相关文件与动态,提醒学员报到时携带相关材料与证件。最好能按照培训的季节,给出温馨提示。尽量为学员做好培训前的服务工作,让学员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爱。
二 培训中的服务与管理
培训时的服务与管理是整个班级服务与管理最核心的部分。班级服务与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将影响整个培训的效果。因此,作为班级服务与管理者,应尽心尽力为全体参训学员服务,做好后勤保证,让学员在学习期间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更新观念,同时生活过得愉快而充实。依据班级服务与管理的相关理论,结合自己承
担国培班主任的工作经历,我个人觉得对于培训时的班级服务与管理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报到时,应该让学员进一步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爱。在学员报到时,班级服务与管理者(班主任)应面带微笑,耐心介绍报到程序,介绍第二天的安排,提醒学员熟悉校园环境。并利用此机会进一步了解每位学员的详细情况,关注学员报到时的表现,为后期组建班委物色好人选。在学员来学校报到的当晚,项目领导及班主任应该走访学员宿舍,与学员交流,了解学员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及对培训安排的意见。同时也显示出学校领导对项目的重视、对学员的关心,让学员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爱。
第二,适当开展“破冰”活动是学员相互认识和初步了解的有效方式。组建班委,形成小团队是培训所必需的。由于参训学员来自不同的地方,彼此不认识,非常陌生。陌生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人与人越陌生,心理距离就越大。有了心理距离,彼此之间的沟通将会非常困难。因此,短期骨干教师培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员之间多交流,可以谈教学经验与困惑,也可以谈个人爱好等。为了尽快缩短学员之间的心理距离,畅所欲言地交流教学经验,班级服务与管理者必须开展一次“破冰”活动。破冰,顾名思义就是打破厚厚的冰层。“冰”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相互之间不愿意交流,从而形成一层不易融化的坚冰。而“破冰”就是通过一些特殊的活动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把本来比较陌生的学员变成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的伙伴,甚至是一生的朋友。这层冰只能先从内部慢慢融化,不能通过外部方式强行打破。破冰的方法就是通过活动。当然,用来“破冰”的活动非常丰富,这需要根据参训学员的特点来进行选择。破冰活动不仅仅是一场游戏,更是一次契机,一次融合,一次心灵之旅。本次参加小学数学特岗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教师年龄大都在25~35岁之间,他们很乐意接受新事物,思想开放,思维敏捷。基于参训学员的实际情况,培训服务与管理者精心设计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合力吹气球,实现了从“破冰”到“融冰”的完美过渡,消除了学员们的紧张心理和陌生感。同时培养了学员的沟通配合能力,增强了小组分工合作的意识。活动准备:主持人准备每组各六张签,写上嘴巴、手(二张)、屁股、脚(二张);气球(每组三个)。具体活动规则如下:(1)分组,不限几组,但每组必须要有六人。(2)主持人请每组每人抽签。(3)首先,抽到嘴巴的必须借着抽到手的两人的帮助来把气球给吹起(抽到嘴巴的人不能用手自己吹起气球);然后,两个抽到脚的人抬起抽到屁股的人去把气球给坐破。(4)以上动作重复三次,所用时间最短者为胜者。活动结束后,主持人随机采访各小组的组员,谈谈参与活动的感想,其中有一位教师认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让自己又过了一把学生瘾,同时通过这个活动一下子就认识了不少同行,也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在培训过程中,由于学员人数较多,班主任不可能做到实时跟踪班级情况,在通知相关事宜时也不可能一一电话通知学员,培训时间虽然只有10天,但为了能使班级服务与管理更加高效,组建一个愿意为学员服务、团结向上的班委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学员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彼此不熟悉,而班委在培训中承担的更多是责任,需要比其他学员付出更多的劳动与心血。如何组建有责任心、团结向上的班委将是摆在班级服务与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为了确定班委,班级服务与管理者应对学员进行查、望、闻、问,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最好采用学员个人主动参选与他人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公开公平地选拔班干部。一定要在培训开始的第一天就要让学员感受到班主任对所有的参训老师都是平等的,这对后续培训工作的开展很有作用。
第三,经常走访学员宿舍,与学员建立深厚友谊。参训学员远离家乡,来到学校参加培训,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困难时不主动向班级服务与管理者寻求帮助,使得学员在培训时不能够集中精力参与培训,从而影响培训效果。针对此种情况,我觉得作为班级服务与管理者,应充分发挥服务功能,经常走访学员宿舍,多与学员交流,准确了解学员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让学员感受到家的温馨,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培训中,确保达到培训的目标。
第四,组织文体活动,能够增进学员彼此之间的友谊。在全体学员辛苦学习的过程中,作为班级服务与管理者,有必要为参训学员搭建文体活动的平台,这将会大大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同时也能让学员在辛苦学习之余有机会放松、锻炼身体。在培训即将结束的时候,组织联欢晚会,进一步增进学员之间、学员与班级服务与管理者之间的感情,让学员感受到培训机构的人性化服务与管理。同时也为培训的跟踪指导工作奠定基础。
三 培训后的服务与管理
作为培训服务与管理者,在学员培训结束后,应该与学员通过QQ、微信、邮箱、微博等方式进行联系,详细了解培训之后他们回到工作单位的工作情况,是否将培训期间所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他们的实际教学中,回到工作单位后是否充分发挥了辐射作用。同时,如果学员在工作中有什么困难,可以及时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作为班级服务与管理者,很乐意为学员服务,很乐意为他们提供帮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训的预期效果,从而提高贵州省的基础教育水平。
总之,班级服务与管理者(班主任)在培训前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位学员的基本情况,报到时关注学员的表现,为后期组建班委物色好人选。另外,在培训的第一天,有必要开展“破冰”活动,消除学员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营造积极交流的氛围,提高班级服务与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为培训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在培训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深入走访学员宿舍,关心学员的生活、学习,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增进学员之间的友谊。培训即将结束时,班主任有必要组织本班的学员开展联欢晚会,这将会进一步加深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班级服务与管理者之间的友谊。培训结束后,班主任还应继续与学员保持联系,帮助学员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共同为贵州省的基础教育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栋玉、张坤香、张忠玉等.“国培计划”班级的管理策略[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6):105~107
不仅在英语教学中要强调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它们也非常重要。对于听,是排在首位的,学会了听,便学会了学习的基础。根据调查,对于听知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学习能力也很强,因为会听,所以他们会在课堂上听出老师所讲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要的东西,这样能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分清主次,能够一边听一边理解所学知识。
一、贴近儿童心理的教材
在小学教材的选取上,我们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生活状态,顽皮好动的年龄段,更需要我们在选择教材上谨慎。培养他们的兴趣,注意他们的心理特点,选择贴近他们心理特性的教材。
贴近儿童化的教材,能更好地吸引他们的眼球,明亮的色彩以及贴近生活实际的用图更容易让他们理解。进而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听力训练中,我们要求在教材上选择容易听懂的文章进行训练,语言简练易懂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在小学课本里我们引入像“神笔马良”的文章,以卡通的形式讲述了马良拥有神笔的故事,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
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是我们进行听力训练的重要技能,拥有良好的听力习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要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要求我们的思想要集中、专心,在与人交流时,一心一意去聆听别人的语言,进而去思考别人所说的话。
在我们的教学中,老师们在进行听力训练时,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看他们是否集中精神,对不认真训练的学生及时纠正。老师也要求学生在训练中,不要呆若木鸡,要做出正常的交流状,有点肢体反应之类的。
听力习惯是靠培养的,在训练中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有助于沟通与交流。
校长是受党和国家委托,领导和管理学校,全面主持学校行政工作的负责人,是一所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这充分说明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只有高素质的校长才能带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办好一所学校。校长要真正成为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一面旗帜,一所学校的灵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校长专业化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称《刚要》]要求“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校长重任在肩,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培养,提升他们的办学本领应该是校长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就其培训模式作肤浅的思考。
一、农村中小学校长基本现状调查。
某县中小学校长基本情况抽样调查,从全县24个乡镇抽取了13个乡镇,共30所中小学作为样本,基本情况如下:1.学历层次较高,绝对高于教师队伍学历,但多为后续学历。中小学校长达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81.6%,专科学历占15.6%,中专学历仅占2.8%,但绝大部分是中师生通过进修和二次进修而取得的;2.职称层次较高,中学,具有高级职称的校长占69%,中级职称的占31%,没有初级职称;小学,具有小学高级以上职称的占93.8%,中级职称的占6.2%;3.年龄结构偏大,男女比例失调。30-40岁占26.5%,40-50岁占56.7%,50岁以上占16.8%,女校长比例不到10%;4.大多数校长参加岗位培训,具备任职任职资格,具有一线教学经历和中层干部管理经历,对新理论、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育管理论文,但职前准备不够充分,缺乏管理知识深度。 二、新时期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基本要求
在《刚要》中,“校长”这个词共出现过20次,对校长的素质和校长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①,“那就是校长要成为教育家”,“不仅理论研究要有成果,更要是个教育实践家”,实现教育家办学,要求校长首先“应当是政治家”,“还应当促进专业化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因此校长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就是“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出名师,育英才”②。因此可见校长的行政性在淡化,长官化在消减,不再是纯粹的法定代表人,更不是“大当家”,而是专业化专家化的人才。农村中小学校长目前是校长队伍中最大的群体,《刚要》的要求自然是农村中小学校长的追求,是适应当地教育且引领当地教育发展的专家。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素质的策略。《刚要》要求农村中小学校长要成为教育家,教育家不是天生的,“教育家成长的规律是先成才后成名再成家”,由于农村学校的特殊性,大多数学校校长都是教师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校长专业知识训练,因此,科学系统的培训就成了校长专业化的捷径,要抓好培训工作,培训模式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培训除《纲要》的“校长轮岗交流”“ 海外研修培训”等模式外,目前较为实效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以镇为主,县级联动长效培训模式。由于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分散,要经常性开展全县大规模集中培训,这很不现实,因此可以以镇(或将全县划分为几个片区)为单位开展经常性培训,县教育主管部门督查。
(二)镇县分层培训模式。县教育主管部门重点培训中小学校长教育思想、理论素质、专业化要求,以专家讲座、外出进修等形式,提高校长的专业水平,乡镇重点培训镇域管理、特色发展等。
(三)校本学习与自我反思模式 ③。目前,教师缺编严重,教学管理人员更是紧缺,农村中学校长都承担一定量的上课任务,走出校门学习的机会很少,因此校本学习与自我反思是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那就是指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的指导下,校长在学校(或家)里进行的一种培训与学习。主要摘要之间的矛盾,培训时间不受限制,培训的方式灵活,通过学习、研究、反思、实践的方式提升校长素养,是校长终生学习很好的模式。
(四)专题式培训模式 校长最关注的是什么?④调研全国第一期基础教育改革动态专题研修班的95名校长“校长最关注的问题”,在回答“当前办学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和压力”时:教师队伍问题居第一,占35.1%教育管理论文,其次是安全问题,占30.8%,第三是办学经费和校园硬件建设,占15.7%,第四是升学率,占12%。这些观点不一定全面,但至少说明校长在这些方面渴求得到很好的解决办法。调查发现,面对当前办学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95%的校长希望有高人指点,最好是“药到病除”,农村中小学校长除上述“四个关注”外,校长知识深度更是最大的短板,因此,应该进行这些专题培训,让他们立即走出困境。
(五)个性化培训模式。《纲要》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学校要办出特色,校长就必须进行个性化培训,即有针对性的根据学校特色,对校长进行特色方面的进一步提升。
(六)分层分岗的培训模式。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校长年龄结构、知识素养、管理水平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进行分层,比如中学小学、年龄老少、任职长短、学校规模大小等进行分层培训,便于相互间有共同的话题等。
参考文献: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②《中小学校长》2010.12孙宵兵.《<教育规划刚要>对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③《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年12期《促进农村中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的实践研究》;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动力。教育部早在2004年l2月就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于2005年4月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对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
一
黑龙江省在2007年开始参与到“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中,在黑龙江省教育厅师范师资处的指导下起草了《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施方案(草案)》,在2008年先后开展了3期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并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在全省广泛开展。
从黑龙江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培训的总体情况看,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一些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除存在教师人员流动、更换频繁以及在职教师投入低等普遍现象外,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培训管理体制不顺
由于目前教师培训的项目繁多,一些地区多头管理,各有关职能部门没有沟通协调,没有对教师培训的各项目做整体规划,因此出现了重复培训现象,乱办班、乱收费的问题比较突出。WwW.133229.CoM
2.培训内容存在问题
培训内容缺乏统一规范,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缺乏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导致的结果就是学员在参加培训后依然不知道该如何将技术应用于教学,也不知道如何应用教学理论来指导技术活动。
3.培训方式和培训模式还需不断探索和创新
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基本上采取整齐划一的运作方式,面授式培训仍然是主要形式,基于网络的培训模式还是少数。这样既不能满足学员的个体需要,也难以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4.培训的认证评价体系没有建立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分为培训和考试两大环节,其中考试部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实施。教育部推行该计划的总体部署是:2005年组织部分省市试点;200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到2008年底,全国1000万以上中小学教师的绝大多数普遍参加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而目前,黑龙江省参加培训的教师还没有参加过考试。这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难以形成学习的紧迫感,没有形成有效的培训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培训工作难以取得好的成效。
二
综合以上的几个问题,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健康有序和科学发展,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1.加强管理,理顺关系,促进培训,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将“计划”纳入本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开展新一轮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规范教育技术培训,共同推进计划的实施工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与省内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理顺教师培训管理体制,统筹考虑本地相关培训项目,确保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2.统筹兼顾培训对象的特点,确定教育技术培训的重点内容
教育技术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必须把重点放在对教育教学最关键的内容上,即核心内容。当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由于新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必须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的培训,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的必然要求。而中老年教师大多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经验,但对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掌握普遍感到困难,应以多媒体cai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重点内容。
3.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实效,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方法
充分利用“人网、天网、地网”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农远工程”应用效益,引导教师通过光盘、文本等优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集体研修,以解决部分地区硬件设备陈旧,且设备不足的问题;要制订详细可行的培训方案,要注重实效,在教材设计、培训形式、教学方法上力求刨新。
在骨干教师培训采用集中面授模式学习的基础上,鼓励探索多种形式的培训模式。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与开发,尽早为教师提供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学习平台及与之配套的网络课程和学习资源,提供在线学习支持服务和ip资源服务,以满足各地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需要。
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教师是任何教育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和建设者。2002年,我国颁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表现如教师观念落后、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等。因此,除了迅速提高现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技术水平之外,还要从如何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这方面思考。笔者从对师范生的多媒体课程教学中反思,认为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的发展过程来看,进行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现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各阶段培养、培训现状和模式作粗浅探讨。
一、教师培养的现状及模式
建国以来,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很多合理的地方,例如: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口普通话,一手好书法,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教法”的教学基本功,同时我们在保持传统教师教育学科的优势,巩固高师院校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应该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培养有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虽然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计算机类课程,但将计算机类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整合,构成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体系,对以培养合格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是一个历史的挑战。
从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对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培养现状来看,反映出对其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在设置的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和实践性环节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基本上仍只是作为师范专业的公共课来实施。再者,单纯地将计算机基础代替信息技术教育。在效果上,计算机课老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没有贯穿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的理念,学生隔靴搔痒的理论和知识学了不少,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提高不大,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未来教学中,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和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最后,在培养模式上,与基础教育需求脱节。在培养过程中,重点都放在了传授基本理念和基本操作,学生很难感受到运用信息技术会带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今后踏上教学岗位后,也就难以自觉自发地运用信息技术。
因此,在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上应采取相应的变通。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增设信息技术和活动类课程,强化信息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涉及信息在教育运用中的理论和实施,通过学习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课件,将信息技术和各种基础课程相结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操作实践逐步熟悉它们。在实习期间尝试性地运用这些技术。其次,建立与中小学合作的培养机制,加重实习力度,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真实的学校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技能。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职后培训的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训工作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但是从信息技术的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上进行分析,还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的培训方式多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专家讲授式培训。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称为教师集中面授,“大呼隆”上课,这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原认为教师学习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就能自行将这些知识恰当运用于课堂教学实际场景。但这种单一的培训模式对于教师自觉地坚持使用教育技术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效果十分有限。
2.只注重技术层面的培训
由于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参加培训时的兴趣集中于计算机的操作,对于理论内容的学习不太感兴趣。因此,就出现了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重心转移到讲授操作技术,而忽视了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的培训现象。他们在培训中只是单纯模仿。再加上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若采用这种偏重信息技术技能训练,忽略了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培训方法,会致使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兴趣就大大降低,培训效果也打了“折扣”。
3.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常忽视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认为只要把观念和技术传授给他们,自然能被他们认同,并成为指导他们教育行为的准绳。但实际上教师作为成年人,其思维方式已经基本定型,接受新事物比较缓慢,而且他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都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习惯于用自己学科固定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新问题。
4.培训难以产生持续的作用
教师通过培训接触到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都会产生认可,觉得培训者讲得很有道理,并且积极地尝试着实践。但当受训教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就会发现现实与所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与差距,很多教师又回到了原有的工作轨迹中,教育技术培训持续效用难以发挥,使许多培训流于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的培训还存在许多值得探索与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和授课方
法,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中授课方式的探讨
教师继续教育往往容易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瓶颈,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是当前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极为关键的课题之一。
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方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经过实践摸索、查阅资料总结,我归纳出以下几种授课方式:
1.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方式
讲授法是指教授者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受训教师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应包含两个过程:了解和内化。了解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等理论内容。以介绍整体培训内容及学生所需完成的任务为主,其目的是更新课程观与学习观,浏览课程的整体结构。至于理论的内化与应用则是在以后的培训和实践中逐渐进行的。
2.以课件制作为主的辅助教学方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CAI课件,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使教师在学会各种工具软件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后来逐步深入到掌握基于资源的课程设计。实践证明,以课件开发作为任务驱动,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具有了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就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自然有机地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3.以操作为主的练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那么培训教学就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我们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
4.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层次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用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教学目标是行不通的,我们可以采用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任务驱动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协作、协商中探索,在完成所设定的任务中学习,在不稳定性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与人合作,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自组织的过程。在培训告一段落后,联系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给其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总之,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培训一体化,每个环节都应该环环相扣。职前培养中,高师院校要合理地设置信息类课程,探索师范院校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系。职后培训中,要切合实际,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各中小学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君.新时期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与高师院校的改革对策.教育探索,总163期.
[2]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北京.教育出版社.
[3]梅友松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育与职业,2005,(17).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09-02
一、双师型教师存在的必然性
中等职业学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这需要教师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职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这就使中等职业学校迫切要求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是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础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必须要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以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形成促进职教教师资源有效开发的合理机制。石家庄市的实际情况为地域性双师型教师培训,提供了比较典型的个案材料。
二、石家庄市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石家庄市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设置专业180余个,每年培养紧缺型技能人才5万余名,打造出装备制造、电子电工、信息技术、医药化工、纺织技术、餐饮旅游等为品牌的一大批骨干专业。石家庄市中职学校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师资来源单一,职业特色不明显
20世纪80年代初期,根据社会经济及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一部分初、高中逐步完成转型开办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2002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以后,国家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支持,随后几年中职学校连续扩招,招生数量年年创下新高。据调查统计:石家庄市中职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多在48岁以上和38岁以下,其中48岁以上教师绝大部分来自转型学校,38岁以下教师大多来自于高职院所和师范院校。石家庄市部分中职学校调查结果显示38岁以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从总体上看,中职学校教师多来自于高等院校,其中专业课教师多来自于文化课教师转型,这样的教师多有学科教育的痕迹和背景,教师不能定期到企业单位去实践,因此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能力都处于弱势,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往往不够,重理论、轻实践,传统观念作祟使之认为技术、技能是雕虫小技,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职业性体现不明显。
(二)教师的双师素质亟待提高、结构亟需调整
石家庄市部分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调查结果显示:专业教师获得中级技能证书平均为60%,获得高级技能证书仅为21%。位于中西部地区的陕西省西安市在2010年市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已达到80%。位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浙江省嘉兴市2010年中职学校教师取得中级技能证书达85%以上,取得高级技能证书达50%以上。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石家庄市中职学校教师双证书合格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距东部发达省份仍有较大差距。教师能力结构也不太合理,专业技能不足教学能力较弱。从师资结构上来看,存在着紧缺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队伍年轻、高学历和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高等情况。
(三)部分学校及一般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要求: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其中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20%,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应占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左右。但在实际操作中,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小、兼职教师比例偏小。
三、“立体化”双师型教师培训的主要对策
截至2011年,石家庄市共建立了10个市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每年培训骨干教师和转型教师700多人,经过培训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80%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接近50%。同时,石家庄市每年选派大批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近三年接受国家、省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300人次,选派教师出国培训20人次。石家庄市在加强中职学校双师建设方面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行业)参与、个人积极响应”的培训体系。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了中职学校“立体化”双师型教师培训对策。
(一)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训机构
1.政策上的支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十一五”期间,在办学格局上,要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在管理体制上要“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因此,鉴于企业在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扩大职教投入方面中的重要地位,针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偏弱的现状,应建立政府统筹,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等主管部门牵头,共同创设促进企业有效参与中职学校双师培训的政策环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此,建立健全由上述部门牵头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机构,是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取得成效的关键。
2.资金上的保障。国家建立师资培训专项基金。一方面国家设立专项经费,同时号召并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单位赞助,建立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基金,用于重点支持中职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也可依据能力和需要,建立相应的师资培训基金,专门用于本区域职教师资培训。
(二)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双师型教师培训必须立足实际,坚持政府、社会与学校紧密结合的原则。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以校企共同培养培训为主要路径,加大校际间、学校和行业企业间交流与合作力度,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样化的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
1. 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明确规定双师型的标准,严格把好双师型教师培训的质量关,只有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和制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会有科学的指导和规范。尤其要对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充分把好资格审核关。
2.建立“立体化”培训网络,开展系统化培训。在培训层次上建立校级、市级、省级、国家四级教师培训体系;在培训方式上采取远程培训、暑期集中培训、脱产培训、常态培训(业余)等方式;在培训的专业选择上可按示范专业、特色专业、重点专业与薄弱专业等分类组织;在参训教师的选择上坚持选拔、推荐、轮训有机结合;在培训类别上把岗前培训、在职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等有机结合。
3.加强对兼职教师的聘用和培训。加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扩大兼职教师比例。行业企业中不乏双师型人才,有计划地聘请行业企业等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是中职学校的必然选择。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3,加拿大社区学院兼职教师达到80%以上。兼职教师比例的提高,有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来自企业行业等一线的兼职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针对兼职教师的具体情况,加强其聘用管理与培训,也是中职学校的重要任务。
4.构建完善的激励、保障与考核机制。完善责任、荣誉和物质等激励机制,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专业发展;继续健全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制度,尤其是把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并为教师培训提供时间保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工作的重点;切实落实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强化督导、检查与考核,把提升双师素质变成中职教师的自觉行动。
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是难点,又是着力点,是中职学校永恒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2)参训教师的学习行为不良。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村经济落后,学校硬件设施较差,好些学校根本不具备远程培训的条件,没有电脑,加之我县农村教师年龄偏大,大都对远程知识不熟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又欠缺,因此,他们参加远程培训普遍感到压力大,没有信心完成培训任务,于是消极对待培训,或者不坚持上网学习,上网时间达不到要求,或者请他人帮忙挂网跟帖、代做作业。
(3)远程培训的班级组织形式不妥。为降低办学成本,远程培训班额大都在60人以上,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教师较多,以县为单位组班问题不大,其他学科由于专任教师人数少,以县为单位无法组班,于是采用以市为单位组班,有时甚至以省为单位组班,这样,造成学员过于分散,班级的管理员与参训者彼此不熟悉,学员不上网学习或不完成学习任务,管理员对他们毫无办法,因为参训者心理很清楚,县外的管理员根本不能约束他。因此,即使管理员再认真,远程培训也难取得实效。
(4)课程辅导员的任务太重。为了达到远程培训目标,上级主管部门给辅导员规定了一系列任务,要求辅导员在培训中达到一定的目标。比如,要求辅导员上网学习达到多少时间,要批阅多少作业,要发多少贴,要写多少日志,要出多少期简报等。由于远程培训班级大,学员多,仅批阅作业,看学员日志这两项任务就够繁重了,为了完成任务,辅导员就只得想其他办法了,或请人代劳,或走马观花地乱批一通,根本没有质量保障。
(5)远程学习资源缺乏针对性。远程培训资源非常丰富,确实推动了教育公平和民主,让我县农村教师长了见识,但是,远程培训资源缺乏针对性,参训教师不能因需而取,教学案例大多出自城市学校,农村的很少,缺乏多元化,以至于让农村教师觉得这些东西虽好,但农村教师无法学会,即使学会了,在我们农村学校也没法运用,于是干脆不学。
(6)远程培训缺乏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目前,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目前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培训质量监督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多采用作业,统一命题的考试形式,评定时重成绩而轻学习能力、学习策略等因素,评价方式相对落后。同时,管理机制效用性还有待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升。
面对我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在远程培训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统一思想,认识到位
随着教育形势发展,传统教育培训理念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培训工作也应与时俱进。要充分认识到远程培训的优势,充分认识到远程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为了提高认识,每次培训前,我县先后要召开五个会议,即县教育局党委召开专题会议,我们进修学校召开班子会议,由教育局牵头召开各参训中心学校负责人参加的远程培训联系会议,各中心学校召开参训单位负责人和参训教师会议,以及进修学校召开培训开班典礼。尤其是开班典礼,要求参训教师提高认识,克服困难,全心心投入到远程培训中。这样,通过各种会议确定了培训目标,强调了培训纪律,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
二、目标导向,制度到位
明确目标,建立比较完善的考核目标,是我县培训工作的一贯做法。我们同样将此做法用于远程培训,首先我县教育局将远程培训的指标下达给各中心学校和县属学校,并将远程培训纳入各中心学校的目标考核范围,同时也作为参训教师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进修学校也先后出台了几个制度来规范培训者和参训者。如《隆回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管理制度》详细规定了行政管理人员、班级管理员、辅导员的职责、任务及奖罚措施,很好地规范了培训者与管理者的工作行为。又如《隆回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学员守则》具体规定了参训教师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纪律,并将参训教师的学习表现与各参训单位的年终目标管理分挂钩,与参训教师的评先评优及绩效工资挂钩。由于这些制度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对管理员、辅导员、参训教师以及参训单位有着很强的约束作用。
三、精心组织,安排到位
为了让远程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克服远程培训的不足,我县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精心组织,精心安排。第一,班级编排尽可能以县为单位,班级学员控制在五十人以内。第二,从实际出发,精当安排培训者的辅导任务,不加重培训者的工作量;从县情出发,适量布置参训者的学习任务,尽可能减轻参训者的负担。第三,开班前在网上公布远程培训须知,让培训者与参训者尽早清楚自己职责与注意事项。第四,精当安排几次培训活动,做到“五结合”:①将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让两种培训优势互补。在远程培训开始、中期与后期各安排一次集中培训,根据远程培训的内容各安排一次高质量的讲座,以弥补远程培训资源的不足,同时安排几位骨干教师集中答疑,以解决在网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根据学员的学习情况,在会上鼓励先进,激励后进,总结经验,指出问题,提出要求,公开措施。这样效果非常明显。②将培训学习与教育实习结合起来。网上学习结束后,我们在学员所在学校聘请相应的骨干教师担任参训学员的指导教师,在进修学校的统一指挥下,让参训教师开展实习与研修,进修学校组织专业队伍在各参训学校巡回检查,广泛了解情况,查询参训教师通过培训他们的业务能力提高情况,及时汇总情况,组织学习效果差的学员重新参加不同形式的培训。③将培训与考核结合起来。考核包括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主要考核学员的上机学习情况,看各项学习指标是否达到。终结性考核包括结业论文与考试,查看论文可以考察出学员远程培训的学习深度,结业考试可以考察出学员的学习广度,学员要想顺利通过考核,平时学习根本不能马虎,否则,什么挂机,什么请人代劳,都是徒劳,最终考核不过关,还得补学。④将远程培训与学习评比结合起来,将培训学习与学分认定结合起来。由于各项工作安排到位,环环相扣,培训效果非常好。
四、三级管理,监控到位
为了突破远程培训管理上瓶颈,我们参考了我校集中培训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县、乡、校三级远程培训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远程培训的功效。我县教育局和县进修学校负责制定远程培训方案,补充完善培训课程,选聘培训者,评价培训效能、监管培训过程;乡镇中心学校负责落实培训计划,协调培训中的关系;各中小学校负责选派参训教师,监督培训进程,落实奖惩制度;由于三级管理网络监管到位,反馈及时,远程培训的各项工作都能真正落到实处。
五、群策群力,合作到位
任何一项工作要想取得成绩,就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群策群力,团结合作。在远程培训中,我们群策群力,团结合作,行政领导、管理员、辅导员、分工合作,职责分明。为了加强领导与监管,我县教育局彭和生局长、易佑勇副局长、人事股长夏福田同志和进修学校校长、副校长、继续教育处主任等都加入到了远程培训QQ班级网络群。他们有时早上六点多钟到深夜十二点都在网上,在线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随时了解学情、解答疑难,与校长们同学习,同讨论,发现好的典型及时表扬,发现不足之处及时提醒。由于领导们的积极参与,教师们的学习热情高涨,网上学习气氛非常好。
我们的管理员,辅导老师也都非常敬业,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为了有效地指导学员学习,他们通过QQ群、班级简报、班级动态、班级留言和学情通报等多种方式指导参训教师把握学习内容和调控学习进度,解答学员疑难。管理员,辅导老师发起话题、上传资源、发帖跟贴、评价学情、批阅作业。有时一落座就是一个通宵,但他们毫无怨言。他们不分白天和黑夜,不论工作日和节假日,都坐在电脑旁与学员交流着,与学员同学习,同讨论,虽然辛苦,却津津有味。由于行政领导与培训者通力合作,群策群力,使我们克服了远程培训管理上困难,取得了培训实效。
六、以身作则,服务到位
为了更好地完成培训任务,我们管理员和辅导员以身作则,热情服务,要求参训教师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我们的管理员和辅导员也都作为学习者和参与者,认真学习培训网上的各种资料,收看网上各种培训视频。他们的学习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参训教师。我们的管理员和辅导员服务热情,对每位参训教师,他们都很热情、很有耐心,认真细致地帮助学员解决疑难问题,及时表扬成绩优异的学员,同时也绝不冷落学习成绩较差的学员,帮助他们寻找差距,改变方法,鼓励他们积极上进,及时督促他们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敬业精神和热情的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对参训教师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员更加努力、更加积极地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