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2 09:31:3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篇(1)

一、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艺术教育是思想教育、做人的教育,它不仅单纯属于审美范畴、更是在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有着广泛的涉及、渗透和深入,是具有跨越性、综合性、多层面特点的、能在愉悦中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形式。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功能和途径深深地影响着人的发展,提高人的艺术修养,使人能够主动地、充分地实现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和平共处,令其人格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有助于人在心灵开发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内心的感受。加强艺术教育有利于推进大学生全面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的形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进而实现加大对社会各界的影响,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一)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阐明了我国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十七大报告也指出,今后的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作为具有高学历的知识群体,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大的方面说,它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从小的方面说,它关系到一个人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将来是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只有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了,才会形成爱国爱校、诚信友善、求实创新、严谨勤奋等优秀品质,才能够升华人的境界、提高人的素质,使人的价值实现合适于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取向,成就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着重于人的全方面素质的培养,而其中艺术文化教育是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对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践行国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育人用人标准具有现实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有利于构筑大学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它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管理文化。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要通过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管理文化三方面的协调发展,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活动秩序,实现校园文化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从而体现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对于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促进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协调。 

二、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加剧,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必然要求大学生在专业知识以外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去克服困难、融入环境。加强艺术教育,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有助于降低大学生心理压力,塑造坚强的心理素质,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实现艺术课程设置的人性化,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它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其情操,促进其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许多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艺术审美可以消除人脑的高度紧张和疲劳,使大脑各部位的兴奋和抑制有序交替出现,从而有助于脑机能的平衡健康发展。艺术教育的动情自由,让学生在多元文化情境中获得宽容精神。加强艺术教育,使人在美的环境中产生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性格开朗,精神饱满,活力旺盛,情绪稳定,意志坚强;使人的气质和风度高雅大方,保持鲜明的个性,形成完美的人格。同时它能够调整情绪,使情感获得正确释放的途径,而且还能够超越感性娱乐,进入人格塑造身心和谐的层面,以求在将来面向社会时具备更完善的心理。 

(二)增强艺术活动开展的多元化,提升大学生的思维创新 

在高校中需要增强艺术教育的多元性和前瞻性,促进多元智能的开发。第一,开展专题性艺术活动。第二,开展竞赛性艺术活动。第三,开展趣味性艺术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精神,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乐于接收来自外部的信息,尝试新的思想行为,立足于艺术的前沿来思考问题,始终保持个人成长的生机与活力。 

小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于人才综合素质提高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更是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必要。这就要求我们应全面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和认识,认清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搞清艺术教育的概念是让学生获取基本艺术知识技能、艺术思想与审美等艺术能力的过程,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说是人的“修养”、“灵魂”、“做人”教育。其次,要深刻认识到艺术教育是使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推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手段。 

 

篇(2)

影响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基本环境因素分析

篇(3)

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校在新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占据高校规模半壁江山的高职学院,于此尤显任重道远,因为,当代高职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状况不容乐观(这是素质教育之根本)。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成为我们潜心研究并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及其特点

(一)高职学生政治思想稳定、健康,政治鉴别力较强,政治取向务实积极,但政治选择的功利化倾向突出,政治心态幼稚 :政治思想稳定健康,是因为他们耳闻目睹了改革开放的成就,亲身感受着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对中国改革和发展充满信心;政治鉴别力较强,是指他们对政治问题的分析更趋冷静和理性化,不再容易被某种思潮或某种势力所左右而采取过激的行动;政治取向更加务实、积极,是他们已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不能脱离现实的政治环境,主张在现实的政治环境下寻求个人的全面发展。

但也必须看到,高职学生在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上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困惑和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在: 部分同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片面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层面上,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不解。一方面形势大好,一方面问题不少,对这种矛盾的现象他们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因此透过表面的冷静,高职学生的内心潜藏着浮躁和不安。

(二)高职学生积极进取,敢于竞争,人生价值积极向上,但在价值主体、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表现出自我化、实效化、短期化的特点 :高职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还是不成熟的,绝大多数高职学生还不能用理想的价值目标来指导实践,当他们人生价值的目标和现实利益发生矛盾时,一般倾向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上的实惠性和功利性倾向比较明显。

(三)一些家庭经济较差的学生,知道艰苦朴素,只在学习上和技能特长上攀比竞争,这是积极健康的行为:但相当一部分学生生活追求新潮,贪图享乐。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甚至一些来自边老山区的学生出现不惜“借钱过好日子”,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在爱护保护他人成果方面,表现出道义上的缺失,随意破坏、剽窃事情时有发生。

二.影响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基本环境因素分析

(一)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刺激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十七大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增强了青年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同感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增强了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2、高等教育改革、校园环境状况对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新的冲击和影响:“招生、择业”等分配制度的改革,一方面促使学生更加注重勤奋学习,注重能力锻炼,完善知识结构,努力成才;另一方面,学生家庭高额的教育投资强化了他们的效益观念,学生及其家长开始注重教育回报,对高校办学条件,教学、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收费制还使学生对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所淡化。同时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招生范围迅速扩大,而教育经费的投入则显得严重不足,学校的办学资源出现严重短缺和全面紧张,再加上为创收而招收的各类成教学生在校内居住对学校校风的冲击,校园周边“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导致了一些学生行为失范。3、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十分明显: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节衣缩食,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舒舒服服、体体面面上学,对他们有求必应,很少甚至不去过问他们的花费去向,这无疑变相地鼓励了孩子的高消费,滋生了他们摆阔气、讲排场的恶习。

三.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培养的途径

(一)以加强“两课”建设为突破口,坚持理论武装 :当前“两课”建设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二是拓宽、丰富“两课”内容,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正面回答和帮助学生认识大学期间学习、生活中将可能碰到的一系列问题。2、转变德育观念,发展咨询教育: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学生实施教育行为,学生则是以受教育者的身份被动地接受教育,而咨询把学生和老师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老师是以专家学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体现平等,体现服务。3、在高职学生中坚持进行“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三个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大学阶段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基本上都形成于这一时期。因此,必须坚持对高职学生进行树立“为人民服务”观念的教育,;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4、加强实践教育环节,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社会和善待生活:社会实践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帮助学生走近社会、走近工农、了解国情,引导他们正确全面认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教育中,要突出劳动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现在的高职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是从校园到校园,他们大多数缺乏体力劳动的锻炼,缺乏艰苦生活的锤炼,缺乏逆境、挫折的考验,这是他们的“先天不足”,这势必对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直接影响。

篇(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思想和观念的教育;关于军事科学、国防科技、国防法规、国防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教育;以轻武器射击、战术三防、地形学为主的军事技能教育;以《内务条令》《队列条令》《纪律条令》为主的行为养成教育。”成功素质,是指实现成功目标所必备的优秀素质,与成功目标无关或关联不大的素质,哪怕是优秀素质都不是成功素质。

通过对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研究,成功素质的外延包括五大体系,即:观念体系,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敬业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等;品格体系,主要包括人格、道德、诚信、毅力、性格、风度、气质、修养、心态等;方法体系,主要包括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等;能力体系,主要包括领导、组织、管理、观察、分析、表达、协调、沟通、应变、公关、体能等;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在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中,观念体系是核心体系。由此可见,不是知识决定命运,而是素质决定命运。这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充要论据。

成功素质教育的涵义:“成功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为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模式。成功素质教育不是素质教育的新类别,从根本上讲,成功素质教育仍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成功素质教育要求高校必须以学生为本,学校的一切活动、一切工作,最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成功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认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学生个性的差异。考进重点大学的学生不一定能成功,一般院校的学生不一定不能成功,学生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育,准确地说,在于教育者和培养模式。

从以上两种教育方式的内容可知,高校国防教育与成功素质教育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区别,又有内在关联,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一、国防教育是成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13条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条例的规范下,国防教育通过“军事理论课――集中军事训练――经常性国防活动”的三位一体化教育,将成功素质教育的五个方面予以展开,特别是在观念素质、品格素质和能力素质方面,更是集中进行了强化。

1.国防教育是强化大学生观念、道德品格教育的必要载体

在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能通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以民族国家的利益至上而献身一切的思想境界。国防教育还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格和行为规范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通过军事训练的管理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克服极端个人主义,强化纪律意识、克服散漫行为,培养友好协作观念,养成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道德品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国防教育是强化大学生体能素质的有效途径

军事技能训练具有很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锻炼功能。集中军训期间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军事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锻炼体魄,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发育。能对学生身体的柔韧性、稳定性、灵活性、协调性等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高校国防教育是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特殊手段

由于国防教育的组织性、纪律性极强,受教育者必须承受来自组织者、团队、同学乃至自身的理性约束。因而,它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成功素质教育方式,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

1. 高校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军事斗争的对抗性、残酷性、复杂性要求了军事思想必须要有创造性。而创造性思维正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源泉和动力,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角度出发,结合信息化战争特点,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更加完善学生的智力结构,最终通过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 高校国防教育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从传统的《孙子兵法》到当今的“西典军校”,当大量的谋略学与《孙子兵法》相结合,并吸取当今西方以及现代社会的先进思想与实践,形成中国独有的谋略学。学习中国独有的谋略学,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认知渠道,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触类旁通的综合分析能力。

3. 高校国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理论与实践、观念和能力的结合

高校国防教育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传授,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科目,能使青年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中发展智能,提高军事技能。军事训练强调观念和能力要结合,其中要求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过程中以军事技能操作为主要内容,提高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军事动作,形成军事技能。这种把理论内化为实践的成功素质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其它素质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三、成功素质教育是指导高校国防教育的可靠的理论基础

经过多年的成功素质教育活动,从理论上研究到实践上的探索,成功素质教育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式,这就为国防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平台。国防教育要以成功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把成功素质教育贯穿国防教育始终,在课程设置、学术活动等方面体现出成功素质教育的色彩。

1.成功素质教育有利于克服高校国防教育中的一些偏差

在成功素质教育这个标准的比对下,高校国防教育在某些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军训过程中因课时较少而盲目追求近期效果,满足于走过场;教育目标上较为狭隘,只是看重是一次军事训练、国防意识的培养;教育层次上内容较浅,缺少针对性和目的性;以课程教学代替国防教育,以知识考试代替精神升华的应试教育方式等倾向。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从高校国防教育的价值观入手,将“入学――军训”的即时教育延展到“日常成功素质教育”和“终身机制”层面,强化国防教育成果,拓宽教育内涵,提升高校国防教育层次,建立基于成功素质教育的高校国防教育体系。

2.成功素质教育对高校国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对人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高校国防教育也不例外。高校国防教育除了对受教育者进行军事理论教育、军事训练外,还应该着重强化品格素质教育。因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要设置一定的难度和障碍,并且加强劳动教育和训练,以此磨练意志,进而塑造其精神品格。最终成为善于面对困难,敢于迎接挑战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

3.成功素质教育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国防教育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国防教育的活力源泉。成功素质教育给高校国防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基础和全新的视角:方法体系,主要包括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等能激发人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丰富人的想象力;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为人们提供正面和反面的经验教训,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可以在创新的路上少走弯路;观念体系,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能够使人在错综复杂的的科学问题面前,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多重思维方法;品格体系,主要包括人格、道德、诚信、毅力、性格、风度、气质、修养、心态等是人们确立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基础,为可持续创新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提供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四、军事理论课程的考核测评应贯彻成功素质教育理念

军事理论课如何适应成功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不仅是军训发展和军事后备人才培养训练的制约因素,也是成功素质教育的重要问题。因此,按照成功素质教育规律深化军事理论课的考核及教学方式的改革,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军训按成功素质教育要求进行系统改革的进程,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军事后备人才选拨与培养。

1.考核必须强调对学生成功素质的发展性测评

成功素质教育比较看重人的素质的可塑性。军事理论课考核也应该着眼于对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培育和质量测评,建立与教学内容一体化和成功素质相配套的,评价与反馈相结合的学生基本素质考核测评体系。这里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学生的素质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测评标准也在变化;二是只有学生个性的差异而显出不平衡,发展评价也本着效力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努力保持测评标准的动态性平衡。

2.考核必须从成功素质教育的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测评

成功素质教育五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这就要求考核必须着眼于对学生素质全面的测评、综合考评,是军事理论课对学生素质的层次、类别、形态等方面的全方位测评。

3.考核必须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测评

成功素质教育认为,学生素质的高低,不能仅用知识来衡量,知识只是成功素质的一个方面。对学生的测评,不仅要测专业素质,还应测评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成功素质教育要求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从单纯注重测试知识向测试素质转变,特别注重对学生的非专业素质的测评。成功素质教育突破了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成功素质教育认为,传统的评价体系,包括学分制在内从本质上说是应试教育(知识教育)的产物,它侧重于专业素质的测评,而忽视非专业素质测评。这就是有些学生在校专业成绩好,在社会上却无所作为;有些学生专业成绩差,在社会上却能成就大业的原因。实施成功素质教育,就必须建立与其相应的测评体系。成功素质教育首创"素质学分制",它包括专业素质学分与非专业素质学分两部分,这就建立起了学生在校学习状况和社会发展状况基本吻合的测评体系。军事理论课的知识学习不是目的,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才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考核方式上,应形成考知识与考应用、考理论与考实践、考能力与考创新的模式,并注重这种模式转化的过程和结果。

总之,我们要以二者的共性为出发点,用成功素质教育的创新性全面深入开展高校国防教育;并要以二者的个性为重点,用国防教育的手段不断丰富、发展、创新成功素质教育体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冲破思维定势的窠臼,强化高校国防教育的价值观,开阔视野,与时俱进,使新时期的高校国防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篇(5)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ilitary training is a legal duty of great responsibility, mission glory. Only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training target and task, enrich and perfect the training outline and content, adjust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raining ways and mean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address the current may exist in the training content, training mode is single, unified military training achievements to consolidate such problems; only according to "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thinking,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a school, consolidating the results of military training of " train of thought, to use of the military training education function; only the summary of military experience, deepen the training effect, seize opportunity, mining military potential, pay attention to training pipe connection, realize the education, to form a military benefit mechanism.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military; military training; vocational students; students

引 言

高职院校开展军训工作是国家《兵役法》、《教育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赋予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客观要求,开展国防教育,是让学生掌握军事技能,强化国防意识,为国防建设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的战略举措。

一、高职院校开展军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自信心理的培育

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上高职院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觉得低人一等。他们需要有条件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需要有机会来获得自信。军训能够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这为他们重新培育自身健康自信心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

军训使高职学生置身于军事化训练的浓重氛围中,通过认真学习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亲身体验军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军训有助于增强高职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与无限忠诚;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高度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高职学生自觉养成诚实、守信、勤奋、敬业的良好思想品德。

(三)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

现在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生活依赖性强,独立性较差,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不懂得如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军训采用了军事化管理,使他们学会了服从命令,学会了自我管理,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学习环境。军训中经常开展的检查、评比、竞赛等活动,强化了高职学生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使他们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正含义。

(四)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坚韧不拔意志的磨练

军训采用的强化手段和实行的严明纪律,在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获得了立竿见影的显著效果。军训严格的管理,要求他们象军人一样,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令行禁止,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卫生习惯;军训通过“摸、爬、滚、打”等项目,磨练了高职学生坚韧不拔意志,增强了他们不畏艰难困苦的勇气和决心,为他们今后学习生活做好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五)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就是要提高实践技能、形成创造思维、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而军训中的国防教育对于促进这些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军事斗争的对抗性、残酷性和复杂性,孕育着军事思想的创造性。军事课使学生学习军事理论,了解现代战争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兴趣,激发他们潜在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军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军训内容不统一

目前各高职院校军训内容不尽相同,有的训练项目只是中学军训内容的简单重复,缺乏纵深的拓展;国防教育内容只是普及型的军事常识;军训着重于实用性的素质训练,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二)军训方式较单一

军训以队列训练和体能训练为主要内容。场地训练缺乏互动性,学生体力上大量透支,精神上倍感疲惫,难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军训兴趣,军训效果不理想。讲授内容太少,方式仍旧采取灌输式教育方式,理论性过强,缺乏生动性。

(三)军训成果难巩固

军训短期效果明显,但军训后得不到巩固,其作用会逐渐淡化。少数高职院校为降低军训成本,节约军训开支,在军训的组织上重形式轻内容,在训练时间和内容上大打折扣,军训工作有走过场之嫌。

三、加强高职院校军训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 准确定位军训的目标和任务

高职学生的教育应当遵循人才发展的基本规律,向他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促进他们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军训在高职学生的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军营氛围的营造,通过教官的言传身教,可以增强高职学生的国防观念,培养他们拥军尚武精神;通过紧张的军事训练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可以磨练高职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吃苦耐劳精神和令行禁止的纪律观念。

(二) 充实完善军训的大纲和内容

1、在军训的大纲制定上,既要严格执行《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又要根据本校实际对其进行必要的完善与补充。军训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必须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和任务要求,实现系统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其深度和广度要适合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军训内容要适应高职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注重与高中军训内容相衔接;军事技能训练内容要体现高科技局部战争的时代特征,应与培养预备役军人相结合。

2、在军训的实施内容上,要改变现有将队列训练作为军训的主要内容的片面做法。增加多种训练科目,加强军事知识教育,全面提高军事技能。要增加一些有针对性的内容,如防灾、防空、消防、紧急疏散等,培养高职学生应对各种灾难、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可根据院校自身专业特色、学生特点调整军训内容,增设本专业在军事上的运用课程。比如:医学专业增设战地救护,计算机专业增设现代网络战争,通讯专业增设电子对抗和战时通讯保障,交通专业增设战时交通运输保障,等等。这样就可以将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与补充预备役所需高素质专业人才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性高职院校军训模式。

转贴于 (三) 调整改进施训的方式和方法

1、理论讲授与体能训练相互渗透,加强军训的系统性。

军训普遍以队列训练和体能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原因有:一是许多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亟待锻炼提高;二是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训练培养;三是队列训练和体能训练相对比较容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这样军训的结果是,在部分学生中产生排斥心理和畏难情绪。因此,从提高军训实效性出发,应把理论讲授和体能训练结合起来,把练智能、练技能和练体能结合起来,把趣味性、生动性和知识性结合起来。技能上要采取从易到难,强度上要采用从轻到重的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要过分强调提高难度和加大强度。

2、常规训练与文体活动相互结合,增强军训的趣味性。

要调动高职学生参加军训的积极性,就是要改变单一的队列训练和体能训练的状况,在军训中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军事训练竞赛活动和文娱体育活动,如开展拔河、拳术、篮球、越野、国防知识、队列会操、军事游戏等比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能活跃军训气氛,又能密切教官和学生的关系,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良好局面,调动参训学生的积极性。

3、严格训练和规范管理相互促进,提高军训的实效性。

严格训练离不开规范管理,规范管理有利于严格训练。应把行为规范作为硬性规定让学生去严格执行,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规范管理让学生逐步适应,使之由被动到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规范管理也包括在严格训练的过程中的人性化操作,对参训学生中出现的生理和心理的异常反应要及时发现,妥善处置,坚决杜绝训练事故的发生。

(四) 发挥军训的长期效应和作用

1、抓住各种活动契机,找到军训工作在德育工作中的切入点。

要把军事理论教育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不断巩固与加强军事教育的成果。例如,结合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讲国防教育的重要性;结合残酷血腥的战争历史,讲和平发展的来之不易;结合国防建设,讲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军训工作,讲人才培养与育人环境的密切关系。要利用1.29 纪念日、纪念日等特殊时期开展纪念活动、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观看爱国主义影视、录像片,参观军事博物馆等,将国防教育深入人心并融入大学生活,增强高职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

2、研究军训管理模式,找到与高职学生管理要求的结合点。

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中引入军训元素,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加强学生的常规管理,实现军训管理与日常管理的无缝衔接。将内务整理与寝室卫生相结合,将身体锻炼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将组织纪律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将心理素质与意志品质相结合,将军训要求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并定期开展竞赛展示比赛活动。

学校要统一要求辅导员全程参与军训管理,要熟悉军训的要求,掌握军事化管理的方式方法,为今后的班级管理打下较好的基础,从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实现训管衔接,从日常教育落实上实现教养一致。

结 语

总之,高职院校军训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中,放到科教兴国的大视野中,放到民族强盛的大使命中,才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出巩固军训成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挖掘和巩固高职院校军训成果,对国家、对社会、对每个学生都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小平. 独立学院贫困生工作的几个问题[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72-75

[2] 秦伟;汪昌海. 浅谈大学生军训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 科教文汇, 2006, 2:7-8

篇(6)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已经进入每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00多万的时期,在大学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压力下,高校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问题的研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这对缓解就业压力,改善就业环境将起到良好的作用。当前大学生创业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去认识、去解决。因此,创业教育已经越来越为高校所重视。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可以增强和明晰当今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一、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含义

自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并在会议报告中阐述“2l世纪的教育哲学”中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后,“创业教育”就开始广泛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人们普遍认为,清华大学在1998年举行的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国内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起源。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于“创业教育”的描述和解释各有不同,但从总体而言。无非是围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学生在未来能开创自己事业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其内容包括了创业实践所需的知识、能力、精神、品格等各个方面。

由于人们对“创业”定义的不确定性,创业教育也就有了不同的内涵,究竟是“为了(for)创业的教育”,还是“关于(about)创业的教育”,或是“通过(through)创业的教育”,还是三者皆隐含在内?就国内高校正在进行的创业教育现状来看,显然应是三者的结合,而且这三种类型的教育也无法截然分开。开设多种相关课程。邀请知名企业创建者和管理者等成功职场人士做报告和座谈,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竞赛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是大多数学校的做法,它包含了“为了学生将来能自主创业”的意义。同时也包含了“关于如何建成企业、事业、职业”的意义。而部分高校在校内开设“大学生创业园区”,直接为学生创业提供场所、经费等必要条件,则更多的是“通过实际意义上的创业活动”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与品格。

在此,有必要对学业、就业和创业三个概念做出明确的区分。学业是就业的基础.就业是学业完成者追求的目标。可以说不同学业经历的个体可以得到不同的就业岗位;学业也是创业的基础。不同的创业类型需要创业者具有不同的学业经历,具有不同学业经历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会选择不同创业项目;就业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在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获得生活所需的来源。而创业是积极的就业,在解决个人就业的同时还可能为别人提供就业岗位,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并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

从创业教育的意义上来看,它是生存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业教育视为“第三本教育护照”,将创业教育提高到与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同等的地位.是人们在社会上赖以求生的基本必需;而高等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内在本质和支撑,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在学习化社会已逐步形成的今天,任何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都已包含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中。没有哪一种教育可以使人一劳永逸受用终身。

从创业教育的实施上来看,其目标是多重的,因为创业本身的含义就是多重的,所以其教育既要了解创业是如何进行的,也要培养出与受教育者相关的创业精神和品质,最后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者;其对象是广泛的,应覆盖所有需要这一教育的社会群体,而绝不仅仅是某个学院、某个专业或某个年级的学生;其学科边界是模糊的,即其教育内容包罗了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到心理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其教学方法是实践性的,更强调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二、高等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侧重点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的基础。目前,我国大学生处于创业理念及创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对创业问题的思考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要通过树立自主创业成功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其次,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正确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使大学生既有开拓创新、务求必胜的勇气,又要有敢于失败、百折不挠的毅力。

(二)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侧重于提高学生创业技能的创业教育

近年来,教育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实践活动对人的能力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创业实践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激发研究欲望,提高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还能培养情感和意志,塑造人格个性,树立坚定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实现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既要加强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如科研实验、专业实习、劳动教育等,还要加强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既要在校园内进行,还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学校要对教师的创业辅导工作给予支持,经费上给予保证,以科研促教学,以创新促创业;要在资金和咨询辅导上为学生和毕业校友提供一定的帮助;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创业教学与实践的软硬件设施条件;也可以引进企业参与机制,通过企业与高校的创业合作,实现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双赢。

(三)以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和建设创业论坛为主的创业教育

创业计划竞赛是大学生创业模拟练习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可以涵盖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创业计划竞赛过程中,学生要经过组队、选项目、培训、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以及答辩等阶段。通过参与竞赛,学生获得了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积累了创业知识,培养了创业能力,锻炼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高校可以利用创业计划竞赛这个载体,构建培养模式和训练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事业心,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 转贴于

(四)要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高等院校应改变过去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将创业教育纳入已有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并构建起立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延伸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所有活动中。树立服务社会、锻炼学生的“双赢”理念,构建社会、学校、学生三方互需、互惠、互联的多赢合作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学校、学生的积极性,架起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桥梁。社会实践活动是增强学生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近几年学校在校地合作企业、校友企业、校办企业中建立了一批暑期社会实践基地,要逐步形成社会实践基地项目化,规范化,社会化,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循序渐进,实现从认知到应用,从应用到创造的教育目标,每个阶段的实践过程都有所侧重。

要将创业教育融入各种教学过程,除课堂理论教学的知识渗透外,特别注意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创新思维、创业素质和能力,在实习教学中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的结合来寻找创业活动的切入点。其次.在课堂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中都加强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参与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工作、参与社团组织等等。这些实践活动应有针对性地与创业教育挂钩,着力在课堂外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和精神,并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再次,应特别加强模拟创业和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计划可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逐步付诸实施,这是对创业教育效果最好的检验方式。

(五)在高等院校实施创业教育,必须首先构建相应的教师团队

篇(7)

论文摘要:通过对学校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之间关系的分析,从构建学校体育活动多元化的组织机制,建立参与和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中的骨干作用和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等四个方面,就如何将学校体育融入校园体育文化中去进行了论述,指出学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体育文化是为学校体育目标服务的。

学校体育文化是指在校园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包括外在的物质文化层,表现为体育建筑环境、体育场地、器材和体育用品等方面;中间的制度层,即行为文化层,包括体育教学、健身锻炼、运动竞赛、体育制度、法规等内容;核心的精神理念层,即意识文化层,主要体现在体育的观念、精神、道德风尚和知识等方面。学校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学校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与学校德育、智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校园体育文化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在此宗旨指导下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身心健全的一代,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为中华民族振兴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基础,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术技能,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的作用是锻炼学生身体,改善学生身体机能,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等基础知识,学会一些体育运动方法。学校体育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终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它是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体育文化是为学校体育目标服务的。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将学校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文化中去,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构建学校体育活动多元化的组织机制

在现阶段,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文化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学校体育文化肩负着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重任。在某种程度上说,学校体育文化的何去何从决定着我国体育文化的兴衰。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下,我国学校体育偏重于“使学生学会运动”的教育,形成了以学科、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育传统,在客观上造成了学校体育只重视“让学生学习运动”,从而使学校体育演变成了仅仅是体育技能训练,而忽视了“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忽视了学校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教育、观赏、参与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学校体育文化要发展,就要构建学校体育活动多元化的组织机制。因为学校体育内容的多元化和参与主体运动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校园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同时也决定了体育活动组织机制的多元化。因此,要将学校体育活动变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舞台,要调整学校体育工作重心。因为学生是校园体育活动的参与主体,所以,作为校园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学校的工作重心应始终放在构建合理有效的组织机制和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生活等方面,既包括场地、器材的规划使用,也包括学校体育活动形式的设计,还包括指导教师的配备等。另外,要强化校园体育活动的健身娱乐功能。校园体育活动为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并以此为途径实现其健身娱乐功能。一方面,它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教师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也使学生通过与教师的近距离接触,学到课堂上不容易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教师身上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以协作的形式相互交流,并借助行为语言和规则,完成自我表达和个性张扬。

建立参与和激励机制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让每个学生都了解体育健身的基本常识,培养出几项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逐步形成运动兴趣与习惯,并让学生自然地将这种兴趣和习惯保持终身并从中获得健康和快乐。因此,对学校体育中使用的“考试”、“比赛”、“达标”等术语,应思考它们能否促进更多的学生投入到自我锻炼中来。据此,首先应对纯竞技项目进行调整和补充,增加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有一定群众基础的项目,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让他们亲身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要建立参与、激励机制,把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并以制度的形式落实在考核评价过程中,使全面考核有据可依。其次加强考核评价的全面性。从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全过程来看,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主要包括运动参与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运动技术掌握能力三大方面。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对于自我所取得的进步纳入到考核评价过程中来,尤其是他们在人际交往、运动技能方面取得的进步,这是激发其体育动机、提高其体育兴趣、培养其运动习惯的有效手段。再次,改进教学过程,淡化技术考核。在制定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应尽可能彰显体育愉悦身心的功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去。这才是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校体育文化,因为它更具备教育性和大众参与性。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体。正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劳动,才使体育教学成为提高学生身体机能、改善学生体质和精神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教育手段,才使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体育教师不但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本身就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人格修养、专业素养对学生正确体育观的形成和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中的骨干作用,要鼓励体育教师不断更新体育知识和技能结构,跟上时展的步伐。这样,在学生参加新颖的健身娱乐项目以及自己感兴趣的技术性较强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时,体育教师就能有效、科学地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掌握体育锻炼基本知识和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技能,培养终生体育意识。他们与学生一起活动在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组成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参与主体。所以,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离不开体育教师的工作。

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

为了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学校体育发展,首先学校要修建或筹建足够的体育场馆和设施,改善环境条件,在物质层面上满足师生的体育文化活动需求。其次要注重体育活动主题的创新,营造学校体育活动氛围。学校应不间断地举行具有不同特色的体育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如学校体育节、创建有特色的课余训练队、组织有主题的体育知识讲座与竞赛、建立体育俱乐部等。这样,既可满足学生休闲时对体育的需求,又可促使他们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再次,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体育活动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融入到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中。最后,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规章制度要不断加以完善和改革,让它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以其规范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管理,引导学生的行为,以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总之,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能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而学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学校体育的教学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满足教育规律为原则,以养成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为宗旨,不断提升运动项目的文化内涵,满足学生对学校体育文化的内在需要。

参考文献:

[1]崔雷海.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科技,2003,(4).

[2]墨鸿科.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J].体育学刊,1996,(3).

篇(8)

目前我国戒毒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据联合国麻醉品管制局2000年公布的数字,世界上吸毒人员超过5000 万人。每年有几十万瘾君子因吸毒丧命,1000万人因吸毒丧失劳动力。我国的禁毒形势同样严峻,据统计,2010年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达到133.5万人,未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可能远远多于这个数字。泛滥不仅给吸毒者本人的身心健康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而且导致性病、艾滋病等恶性传染疾病的传播,更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并诱发一系列的社会犯罪和治安问题。

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戒毒教育尚存很多不足:从戒毒理念上来看,对吸毒人员的道德批判,甚至将吸毒当做是犯罪行为的认识需要纠正。重管理,轻教育,重约束,轻疏导的做法也应该在心瘾研究的基础上得以改进。戒毒教育缺乏开放性,不能将戒毒当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从而导致戒毒方法片面单一。戒毒效果评估方法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专业培训的缺失和经费保障的不足,导致戒毒者的职业生存技能不能有效建立,戒毒人员回归和融入社会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戒毒教育对策。

1.更新观念,理清戒毒教育的思路。

加强预防教育工作,将戒毒管理由从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转变是戒毒教育的关键。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在禁毒工作中,我们现在主要强调如何有效打击生产和运输,如何强制吸毒者戒掉毒瘾等方面,这些做法其实都停留在事后管理环节,没有做到事后管理和事前防范的有机结合。因此,使禁毒和防毒的意识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建立起来,并构建起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禁毒和防毒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堵毒源,截毒流,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过街,人人喊打”的舆论氛围,要求做好戒毒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加强对社区的综合治理。

从对待戒毒者的态度上来看,以往在对戒毒人员的管理中,更多地强调了他们的责任、义务以及法规、纪律等,而忽视他们作为公民应享有的权利,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在戒毒教育中得到贯彻落实。要使戒毒教育取得实效,我们还必须考虑不同戒毒群体的特殊情况,提高戒毒教育的针对性。如残疾人、未成年人、女性群体。充分理解他们的特殊心理状态,认识到他们在戒毒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特殊困难,从而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2.建立以提高戒毒人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大文化”教育机制。

(1)法制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法制和道德教育要求使戒毒人员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明事理,知荣辱,完成从法盲到合格公民角色的转换,从伦理沦丧到模范公民的转换。通过对强戒人员进行《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教育,突出对人的生存价值、理想追求、健全人格和情操陶冶的关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做人的美德,对提高戒毒者的修养,进行社会道德的重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强制戒毒机构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2)学会学习教育和人文关怀教育。

强制戒毒人员由于长久与社会隔离,加之吸毒造成的与社会互动方式的异常,使他们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而这些基本的社会技能只靠戒毒机构内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会学习就显得尤其重要。初步戒毒进入社会后,戒毒者会面临很多歧视,绝大多数人了解到其吸毒经历后,都会对戒毒者敬而远之,这往往成为复吸的重要诱因。我们应认识到戒毒人员虽然是违法者,但又是社会的弱势人群,也需要强烈的人文关怀。

(3)职业技能教育。戒毒康复场所应当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为戒毒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生产劳动条件。把劳动教育与社区就业联系起来,帮助戒毒人员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在当地社区能够用得上、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社会需求较大的劳动技能。戒毒机构在培训中要与当地的一些用人机构紧密结合,争取将用人机构的部分生产工序转移到戒毒机构内进行,这样戒毒人员在强制戒毒期间习得的技能,一进入社会,立即便可以用到工作岗位上。

(4)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为戒毒人员设立心理档案,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学计划。针对因出现突发事件、环境适应不良、家庭婚姻危机等情形而产生心理危机的戒毒人员,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戒毒机构还应该与高校专业人员和社会相关机构合作,开展戒毒人员心理教育问题的专项研究。

3.构建社会化帮教网络,提高再社会化能力。

帮助戒毒学员重新融入主流社会是戒毒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注重社会环境的塑造而仅仅强调戒毒学员意志力的戒毒思路是存在着一定问题的。职业、家庭、人际等方面的问题等都需要戒毒学员重新适应,这需要社会提供应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否则戒毒者在回归社会后戒毒状态不可能持久,因此社会功能的恢复也是戒毒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着复吸率的高低。政府、街道社区、社区民警、戒毒机构、志愿者等应该实现工作的无缝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多层次、全方位地把社会帮教工作落到实处,使戒毒教育不至出现空白区以延续强制戒毒效果。

4.加强“心瘾”戒断科学研究,降低复吸率。

要促使强戒人员完全戒毒必须戒除其“心瘾”,也就必须要紧紧抓住心理康复这个中心,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必须将心瘾研究纳入心理学分析个体心理的框架中进行。根据相关研究,“心瘾”包含诸多的认知成分,如心瘾的知觉属性、注意属性、记忆属性以及思维属性等,行为上的习惯属性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细致认识“心瘾”的这些认知和行为属性并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是解决心瘾问题的关键。

5.加强专职化戒毒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

要加强专职工作人员,如公安司法干警、社区帮教人员、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培训,提高教育人员的职业素养,首要任务就是观念上的更新。同时工作人员也应该在观念上树立一种专家意识,致力于了解戒毒者的心理特点,系统掌握影响戒毒效果的各种因素,掌握各种对戒毒者进行干预的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法律知识的培训以及教学技能的培训等。

6.完善戒毒教育效果评估体系。

完善戒毒教育效果评估体系,应以回归主流社会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切实发挥评估体系对教育过程的引导作用和促进作用。戒毒教育效果评估体系应从生理评估、心理评估、行为评估、社会功能的评估等方面入手,注重评估的可操作性,注重全面评估的同时突出重点。

7.疾病防控健康教育。

大部分吸毒人员由于的摧残,加之对身体的自暴自弃,都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疾病,对戒毒者中的“HIV感染者”,戒毒机构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上报,让他们充分享受国家在疾病治疗上的优惠政策。在戒毒人员中要积极开展疾病防控教育,让每个强戒人员都能掌握基本的疾病预防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疾病治疗和保养方法。除此之外,戒毒机构还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从最简单的跳绳等活动开始,逐步加大运动量,增强戒毒人员的体质和抵御疾病的能力。

8.进一步拓宽经费渠道,改善戒毒条件。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专项经费基点低,满足不了戒毒工作需要,有些甚至发生正常拨付困难。我们应该在保证原有拨款渠道畅通的前提下,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部门的专项资金支持,并积极寻求其他途径的经费来源,例如企业赞助、基金组织、社会团体或慈善机构资助、政策许可下的创收项目等,增强戒毒教育的资金来源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璐。 关于降低戒毒复吸率的几点思考[J].当今中国论坛,2013(4):118-119.

[2]杜新忠。对我国现行戒毒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5,14(5):392-398.

篇(9)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思路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美育教育的实验研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高职学生对数学中存在美学因素的了解情况?2.怎样让学生了解高等数学中美学思想与美学方法?3.学生认识到高等数学中的美学思想和美学方法后,怎样培养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4.怎样利用数学中的美学思想和美学方法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5.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运用美学思想和美学方法开展工作?

(二)研究思路主要以现状调查法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对数学中的美学因素掌握情况;用资料文献分析法给课题组成员充电,掌握美育原理,了解高等数学中的美学思想与美学方法;用讲解法让实验班级的学生了解数学中存在美学因素;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亲切地感受到数学中的美;用行动研究法让学生运用数学美学方法解题,用美育原理去指导实际工作。

三、研究目标

(一)实验班级的学生能知晓数学中存在美的因素,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生动活泼的。数学不是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二)实验班级的学生通过课题实验后在德、智、体、美各方面较对比班级都有不同程度地进步,对高等数学学习的兴趣较对比班级有较大的提高。

(三)实验班级的学生高等数学学习成绩高于对比班级学生的高等数学成绩。

(四)实验班级的学生在解题及工作中会考虑数学中的美学因素,尽力做到简洁、统一、和谐,考虑对称,创造奇异。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中期成果

通过一年的实验探索,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级学生对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美育教育基本上达成共识,实验班级的学生欣赏到了数学美,不再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而是生动活泼的。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较以前有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不仅如此,其他方面与对比班级相比都表现出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班级学生在德育方面比对比班级好自从在实验班级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已经有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时间内,由于院系领导的重视,老师的辛勤努力,同学们的积极配合,实验班级的学生在德育行为,姿态风范,待人接物,衣着打扮,谈吐语言的文雅与粗鲁、高尚与庸俗方面比对比班级出色很多。实验班级的学生能严格按照《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行为规范》的规定去严格要求自己,他们认为做到行为规范中的每一条是对美的追求,因而班风正,一年来没有人违反校纪系规。而对比班级学生在这些方面意识相对来说要差得多,少数学生衣冠不整,打人、骂人、损坏公物等不良现象还时有发生,这学年四个实验班级在系内都被评为先进班级,其中有一个班级还被评为院先进班级。

2.实验班级学生在智育方面比对比班级更为出色审美力是人的智能的不可缺少的方面,审美活动可以调节人的大脑机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实验班级学生能认真听课,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作业干净,书写规范整齐,按时完成不拖拉。而对比班级的学生就难以做到这一点,总有少数学生作业马虎、拖拉,上课不认真听讲。从两个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四个实验班级学生平均分比四个对比班级平均分第一学期高1.4分,第二学期高3.1分。四个实验班级及格率两次都是100%,四个对比班级每学期每班都有2-3人不及格。(两次考试试题都是教研组从题库中抽题组卷,授课教师不参与,流水批改.数据由国际经济贸易系提供)

3.实验班级学生在体育方面比对比班级更高一筹美育与体育是作为身心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美育目标是体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体育运动本身就包含美的因素。实验班级学生在体育课上严格要求自己,积极锻炼,认真学习和掌握老师传授的体育知识和动作要领,对比班级显得较差。在学校举行的田径运动会上,实验班级学生成绩比对比班级更高一筹。尤其是在系广播操比赛中,实验班级学生显得更为出色,数学中的统一美、和谐美、对称美,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实验经验交流与再实践

课题通过一年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题组负责人召集课题组全体成员召开交流会,邀请了几位专家参与讨论会。会上各实验教师介绍一年来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如何注重数学美的渗透,寓美育教育于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数学美的介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围绕几个中心问题进行交流。此外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提出来,大家一起商讨对策,以便在课题再实践中削除顾虑,克服困难,使实验研究取得更好的成果。交流会上,几位专家对我们前一阶段课题实验工作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就实验中遇到的一些困惑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就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一些想法。通过交流,课题组负责人总结归纳了前一阶段所获得的经验,发现了存在的问题,经过大家认真分析讨论,结合专家组提出的意见,课题组制定了下一阶段的课题再实践计划。在学生已初步掌握一些数学美学思想,美学方法后,课堂教学要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是引导。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引导学生用数学美学方法去解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刻苦钻研的精神;引导学生寻找数学美学素材。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注重研究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会不会自觉地用数学美学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发现一例,要及时给予表扬。如学生对某一题有别具一格的解法就是对奇异美的追求。设计图案具有对称性就是对对称美的追求……

(三)终结成果

1.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美育教育是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高职院校学生成绩都比较差,多年来差生的帽子始终摆脱不了,进入高校后,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常有自卑感,教师向学生讲授数学美,不仅能提高数学成绩,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甩掉差生的帽子。

2.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讲授数学美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妙趣横生,不再认为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而是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讲授数学美能使学生热爱数学,真正达到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数学,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4.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讲授数学美能培养学生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精神,数学的美带给学生无穷的魅力,学生深深地被数学美所吸引,学好数学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在数学教学中讲授数学美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发明创造的信心,因为对奇异美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发明创造。

6.界定数学美的感受度:数学美的感受度是指人们对数学美的感知程度。它含有四个维度: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美、创造数学美。实验班级学生数学美的感受度明显高于对比班级学生的数学美的感受度。

五、反思及今后的设想

(一)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与困惑:

1.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不够深,对美育原理掌握不太透彻,因而将其渗透到高等数学教学中去就显得不太自然,有些牵强附会;

2.对数学美的感受度的界定是否科学合理,尤其是四个维度的权重是否合理,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二)今后的工作设想

1.本课题研究结束但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美育教育这项工作永远还在路上,我们将继续探索,取得更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