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学实践与思考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会计学的教材林林总总,既有各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也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等众多出版社出版的;既有中文教材也有英文原版教材;既有叫会计学、会计学原理、会计学基础也有叫基础会计学的。不管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也不管具体的书名,纵观这些教材很少有专门为非会计专业编写的,即使近两年来有个别教材在书名后面用括号或者在内容介绍中说明该教材适用于非会计专业,但从编写体系、目录和内容来看与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差异无几,仍然是围绕着“会计要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一会计循环来编写,没有突出适用于非会计专业特点的内容。
2.教学内容过于专业
会计学课程由于其专业性强的特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是由会计学专业的教师来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会按照会计循环安排教学内容,使用会计专业术语讲解内容,这些原本很专业和合宜的教学安排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显得过于专业,有些难以理解,教学效果很不好。虽然也有不少教师意识到非会计专业的教学与本专业有所不同,但往往将这种不同简单化处理即认为既然是非会计专业学习《会计学》那么就将学习要求降低一些,内容讲解的浅一些,作业布置的少一些、简单一些,这种方式貌似将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做了区分实则不利于学生对会计学知识的掌握。
3.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教育与经济、社会相结合。与此相适应,各高校在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改革中开始加强实践教学。基本的做法是:首先在教学安排上有所变化,在理论课基础上额外增加4—8个实践课时或者课时数不变但分为两部分即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其次是教师理念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开始注重实践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从几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实际效果来看与设想的效果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在于《会计学》的实践课通常是采用手工或上机模拟完成会计工作,而这种模拟实习是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而开发的实践系统,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使用模拟实习的方式进行实践仍然显得过于专业,影响了实践效果。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提升对策
1.开发适用的教材
总体讲,当下我国大学教材有些泛滥,不仅版本多而且越编越厚,但内容往往大同小异甚至出现雷同的现象。教材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材的内容必须是成熟的,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的,而且要有明确的适用对象。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决策,既然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不同在教学目标和要求上不同,作为核心教学资料的教材也应该有所不同。市场如果没有适合的教材,就应该请会计专业方面的权威教师或者组成课题组来进行编写。在编写时要树立“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内容重点集中在如何教会学生利用、分析会计信息,改变目前大部分非会计专业学生对现行教材不满意的现状。
2.加大教学改革
(1)教学过程改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为了能更好的使用会计信息,理解会计信息的性质和局限,有关会计概念和方法的知识在教学时必须讲解。只是在讲解时应围绕“决策”而非“记录和核算”的主题,结合经济生活中热点事件、重大事件或者贴近生活的例子,采取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改变过去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2)考核改革。一般而言,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现阶段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考核基本采取书面试卷的方式,内容中会计核算和记录所占比重较大,此种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与此前的教学方式和内容相适应,教学思想、方式、内容进行改革后考核方式和内容要相应改变。采用试卷方式考核,内容上相应增加应用性问题的比例,以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采取小论文或者分析报告的方式考核,为了避免学生选题重复和网络抄袭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定论文或报告的选题范围。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99-03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和高中教育的不断普及,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厌学情况严重,教学质量难以达标,对许多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教学工作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同时有部分教师还停留在旧的教学方式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学生情商的培养以及互动、交流,面对这样的现状,甚至也有部分教师对现状灰心、失望、采取了一种敷衍了事的教学态度,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地思索着试图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和大家共同探讨交流在图形制作软件教学中的一些思考。
一、教师要从自身教学观念进行转变,“以人为本,爱护学生,爱岗敬业”是基石
作为一名教师,责任心是很重要的,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目前,整个社会人心浮躁,教师更需要静心修行,给每一位学生平等的教育和关爱,尽心尽力将每个学生培养成才,新时期教师的责任将任重而道远,因为我们选择了这样的职业。在现在的教学改革中一直倡导让学生居主导地位,教师是指导者、辅助者,但老师的指引方向却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息息相关,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提升职业道德、素质修养和更新教学观念。图形制作软件是我校广告专业学生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要求教师应时时刻刻关心当下的各种设计变化的方向和流行动态,教师应对教材和教学内容选择、以及教学设计重新进行思考,例如可以更多地融入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如公车站宣传广告,收集的名片、宣传单、超市的货物包装等等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性,让学生对于自己学的是什么有更清楚的认识。只有教师拥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能做到“以人为本,爱护学生,爱岗敬业”,没有责任心,什么都是无稽之谈。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的改革尝试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绞尽脑汁去改进教学,但学生却上课不听、不配合、下课更谈不上学习、研究,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单靠教师的转变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改,只有学生的改变那才是重点。这就要求教师从最基础的教学中去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材,用一些实际生活的实例去讲解一般的知识点,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产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公开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建立良好的师生信任。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做了以下尝试:
1.降低知识难度,培养自信心。中职的学生大多都是从升普高考试中落选的,很多人抱着混日子的态度进入中职学校,对老师的教导和家长的训斥已经习惯或者充耳不闻,心态消极而自卑。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习惯,课堂教学更是培养人的学习习惯的主要场所。因此,第一阶段的教学不在于他学会多少知识,而是让他通过初步的学习建立自信,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在开始阶段降低知识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尝到“甜头”而不是觉得“啊,太难了!听不懂,做不了,看来我就不是学习的料呀!”。只有教师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从他们的实际学习水平出发,掌握心理因素出发,尊重现实,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爱护学生”,才能制定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案,采用恰当的教学态度。
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慢慢的渐进的增加难度和知识量,但也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随时调整进度,发现有难度时,甚至可以放缓或暂停。这条探索的路是漫长的、艰辛的、只有拥有对学生的爱,以及教师的责任心、荣誉感才能应对路上出现的荆棘。
2.培养技能型人才,插上腾飞的翅膀。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传统的软件的教学是枯燥的,讲理论依据,讲工具的使用方法,讲各选项的作用等等。有时学生好像掌握了工具的使用,却不会用它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避免这样的情况。例如,在CORELDRAW图形软件的教学中,讲到文本的操作时,会直接用名片制作的实际案例展开教学,由于字体字号、颜色等基础操作同WORD非常相似,略讲,而用“形状工具”调节字符间距和行距这个又方便有实用的功能则详细讲解;第一次名片的实训课,掌握基本的美术字文本操作,第二次名片设计实训课,加入排版设计、根据设计内容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字体、近10种名片设计排版方案组合练习,熟悉印刷字号选择适合的字号大小等非常实用的知识融汇进去,并制作“国内国际精美名片设计欣赏”幻灯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设计感、拓展知识、活跃气氛,从文字操作这一个知识点,将教学内容扩散出去,由浅入深、渗透到作品中去。对学生制作名片的过程中出现的操作失误点,及时纠正,并公开总结问题,对完成优异的同学提出表扬,增强学习信心。每一次教学都像这样去认真设计教学,准备资料,课堂引导、总结、环环紧扣,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将是最终的目标。
3.课堂互动,情感交流连接纽带。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老师总是不停地讲,学生容易思想不集中,甚至打瞌睡,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很多的尝试改变这种局面。(1)将一个大的知识点分解成小块,分多次讲解,中间穿插对讲解内容的练习,这样教师在检查练习的过程中,拉近了同学生的距离,同时对所讲内容是否理解,操作是否正确,教学效果如何有了第一手的资料,及时纠正错误,或作出表扬,同时可以同学生进行一些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喜好、让情感交流成为连接的纽带,例如在讲贝塞尔工具的时候,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与同学交流每个人喜欢什么样的卡通形象,从网上下载图片,成为我们的教学内容,看到完成作品后同学脸上的满足感,教师会从心底涌出同样的情感。(2)课前进行旧课复习时,我来提问让同学来演示操作,这样即将旧课中的重点知识进行复习,同时检查了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学生的关注度很高,谁做对了,谁的操作错误了,错在哪里了,这样解决问题有多重的作用,每次课堂上学生演示总是热闹的很。(3)讨论法教学,拓展思维空间,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去告诉学生正确的方法,现成的答案,需要在学习的路上给他们设计一些绊脚石,或者他们自己遇到一些困难,鼓励学生之间自己去讨论、研究、经常在我的课堂上学生跑来跑去,互相争论、探讨、帮助,这样的教学效果比我直接替他们解决效果要有益的多。
4.赏识教育,再助力。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赏识教育为大多数家长和教育专家倡导、推广,我认为在学校的教育中也应推崇这种方法。哈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若与我们的潜能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状态。我们只利用了我们的肉体和心智能源的极小一部分而已。往大处讲,每一个人离他的极限还远得很。他拥有各种能力,就看能不能唤出它们。而慷慨的赞美就是唤出它们一部分的一个有用方法。”“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挖掘闪光点,允许失败的教育,是让学生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作为教师,如果可以多鼓励、少批评、多评价,那么在工作中,将会收到可喜的效果。现在的学生普遍自尊心强,,即使是不爱学习、捣乱的学生,如果教师批评他,也会不高兴,产生逆反情绪。在我教学的班级中,我经常告诉他们:“你们都很聪明没有一个笨蛋,只要你们能动手去学,去做,都能学会。”从开始只有7、8个认真学习的,到现在,几乎全部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还有两个学生目前学习被动,老师教课他不听、做实验不动手,从我自身的体会来说我认为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还需努力。赏识,是开启学生奋斗之心的钥匙;赏识,是教师的法宝。
三、结语
《递进导学法》注重“导学”,即把学生引导到有结构的学习材料―预习案上来。“递进”指学习的层次性。大体分为“简单尝试”、“本质尝试”、“创造性尝试”等阶段。每个阶段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即独立又合作,完成教师事先在预习案中设计的问题,或提出质疑,然后通过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形成认知上的共识。学生在阅读、思考、评议、解惑中掌握知识,开发智力,为今后学习发展打下基础。
二、《递进导学法》的理论依据: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的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条件下,尽量多地自己去发现学习材料”,学习材料的生动和趣味是学习的最佳刺激,强烈的心智活动所带来的愉快乃是这种活动的最好报偿。
华东师范大学博土生导师崔允t教师认为教学就是―引起、维持、促进学习的行为,洋泾中学校长李海林教授说: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课,就没有教学,没有教学就不应该拿工资。
三、递进导学法的操作环节
第一阶段:导学案的设计。
预习案:教师首先要编写预习案,将这一节课划分为若干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学)探究,先学后教,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或从实践的角度,或从理论的观点,或设置悬念,传达教学意图,激活学生己有知识,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要学问题的关注。引起学习的兴趣,急切想通过学习获取新知识;自学教材看书,存疑质疑,使学生走进课堂时,已经知道今天这节上什么内容,有哪些知识点,存在哪些问题,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生上课前已经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要问。
第二阶段:(教学案)引入新课,小组交流 :
通常是以旧拓新,在学生已有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内寻找新旧知识的结合点,通过对预习案的学习探究,小组交流讨论自学预习案中的疑问,报告探究成果,简述理由;前面同学作阐述,后面同学质疑补充,互评互议,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对预习案设计这节课若干问题进行再学习、质疑、辨析,让学生在各小组交流,他们对预习案中知识,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如平面上对称问题,简单引入新课后让学生交流讨论预习案10分钟左右,问题一、求五个基本对称点,激活学生己有知识,问题二、求五条基本对称曲线,适时提出方法:代入法,问题三、求一般中心对称点和一般中心对称曲线,都可以通过同学交流自评实现学习目的,教师适度点评图形直观性重要和代入法灵活性在对称性中的作用,问题四、平移对称轴:再求对称点和对称曲线,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同样离不开图形直观性和代入法灵活性,问题五、求一般轴对称点和一般轴对称曲线:由特殊到一般,使关于直角坐标系中对称性知识建构初具雏形,教师让学生代表把他们的解答投影出来展示。交到班级交流。
第三阶段:(教学案)思维递进
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递进到一个新层次,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将获取新知识新方法廷伸到更高层次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由提出拓展问题、自由探究、小组讨论、课堂反馈辅导、讲评小结四环节构成。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的学习也是不断进取的过程,随着知识的迁移,认知能力也应相应发展,如平面上对称问题:设计问题探究一,问题探究二,由于时间关系有些探究性问题放在了巩固性练习中,使学生有了充分思考后;小组共同学习探究。
第四阶段:巩固性练习
这是一组涉及有关概念(或公式法则)方法应用本质属性的问题。数学是思维的科学,要求严谨,严密,规范;问题中有意设置一些认识过程中的障碍,澄清一些“混淆视听”的说法,把新知识新方法应用到数学有关问题中,使学生在迂回曲折的多向思维中获取知识的真谛。《对称性》这节课巩固有关对称性应用;除上课对学生学习及时评价,通过课堂练习,课后练习反馈也是教学既评价学生的学习重要一环。是建构知识,进一步巩固全节乃至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检测本节的学习效果不可缺少环节。
四、递进导学法的教师作用
1.课前将每节课划分为若干问题,一般分为四到五问题,编写导学案包括预习案、教学案、巩固性练习,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师经验创设情境,构建一个导入递进的的学习过程,把概念、知识(公式)、能力串连起来,形成一条链。
2.课中简单尝试
(1)根据预习案自学练习,学生自学课本或查找有关资料,尝试完成第一层次的练习。
(2)小组讨论:是学生在完成自学练习的基础上,对共识与疑点的交流,学长负责主要是组内的交流,也可以是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3)反馈辅导:学生自学练习及小组交流时,教师行间巡视,听取交流情况有目的地观察上、中、下各层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辅导或作些心理暗示,对优秀生可提出更高要求;如一题多解、超前自学。发现优解,或普遍问题,可请学生写在黑板上或写在投影片上引为例证。
(4)讲评小结,当容易题普通做完,探究问题多数做完,少数接近做完,讨论开始进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讲思路、讲正误、讲规律、评优劣、形成共识,规律性的东西和学生的独立见解用灯片打出,使之充分交流,条理化、系统化。后面 “巩固性练习”, 可部分课内部分课外完成, 同样依次按:①自学练习;②小组讨论交流;③反馈辅导;④讲评小结四个环节进行,作好全节课的讲评小结,提高对概念、公式法则,数学方法的认识层面;是建构知识的重要环节。
五、值得研究的问题
1.此种教学法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为主” ,学生根椐导学案引起学习、在导学案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释疑,维系学习,通过评价和巩固性练习中获取知识,悟出方法,矫正认识,形成技能,教学的第一步就定要加工处理教材,编写《导学案》,把要学习的内容全部问题化,问题设计要暴露数学思维过程,对老师驾驭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练习题设计要紧扣教材,低起点,高要求,分散学习难点,突出学习重点,尽可能使用教科书上的原题或变式题,发挥原有教材的示范性与启发性。
3、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教具、投影仪、影视及时捕捉“练有特色”,“错 有蹊跷”的信息,通过投影及时反馈交流。使抽象问题变直观、具体而印象深刻。
4、贯彻鼓励性原则,尤其是对提供解答的学生,不论解答正确与否,对他人都是一种奉献。要展示他们思维的亮点,让学生觉得展示自己解答是有益的。
“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不是在其它领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识,而是强调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整体性。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将学习对象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对象,通过自己(独立地或是伙伴合作的)探索性的活动,包括操作实践、合作探究、预测假设、共享交流、尝试修正等一系列主体性的活动,来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它的目的是提供给学生一块自由活动的天地,让他们去自主地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让他们自主地选择处理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程序,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中数学的意义。它的设立有助于转变教师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等知识观,接受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要正确认识这一板块设置的意义和作用,熟悉每个年级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掌握“实践与综合应用”这样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二、统筹安排,着眼全书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做”的课程,而不是“教”的课程,以活动为主要方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做”、“调查”、“实验”、“探究”、“思考”、“测量”、“制作”等一系列的活动,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它具有实践性,又具有综合性,它既是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的综合,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素养的综合;既是数学学科内部知识的综合,又是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技能的综合,如与语文、美术、科学、道德、社会等内容整合在一起。在活动中,学生综合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实践、交流等学习方式为主,通过活动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它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其数学的综合素质。
为达成教学目标,每册的数学教材中,都安排了一定课时的“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教学内容,完成这些内容有的需要的时间长,有的需要的时间短;有的可以在校内完成,有的则必须在校外完成。所以,要完成每学期的“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在学期初,根据全册教学内容,对全学期内容进行统筹安排,拟订整个学期的活动计划。这样,才能在开展每项活动时,师生做好活动的各个方面准备,才能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科学处理教学内容,注重实践应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线索,遵循教材提供的思路,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适当进行挖掘和拓展。事实上,即使以专题形式呈现的内容,教材也只是提供了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给教师留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教师要有主动处理教材的意识。
实践活动的内容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结合所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这样的内容有书本上提供的,也有师生自行设计的。另一类是结合教材的内容,从学生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现实生活中,有目的地收集和挖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使数学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的数学知识及时在日常生活得到应用和验证。这种活动一般经历的时间较长,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需要学生课前进行调查、查找资料等工作,课中进行合作研究探索,课后还要反思或再深化研究。
教师还可以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
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思维档次
在实践活动中,操作实验、自主探索是必要的活动方式,教师应当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推理、利用数学方法和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要有目的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的操作手脑合一,不能仅停留在低层次的活动操作上,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档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下面笔者在进一步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及人教版全册教材,对“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进行一些梳理、解读与分析,并结合一些课堂实践,谈谈对“数学广角”的实践与思考。
一、教材研读透视
1.“数学广角”出现的意义
人教版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而“数学广角”正是安排了逻辑推理、等量代换等一些探索数学问题的内容,逐步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数学思想方法以解决学生容易接受的生活问题的形式。
2.“数学广角”学习的素材
这样编排体现了“数学广角”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使“数学广角”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启示我们:我们的“教”应该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进行。
■
二、现象观察思辨
笔者发现,在数学广角教学众多精彩的课堂中也看到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
现象一:一味追求教学深度,忽视渗透起点
我们都知道“数学广角”里的诸如排列组合等许多内容原先都只出现在奥数教材中,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容易把“数学广角”上成奥数培训课,特别是有些公开课时,上课老师不断挖掘教学深度,而把教学目标定位过高。
现象二:只有直观没有抽象,忽视渗透过程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有些教师一节课下来只让学生停留在直观的实验操作,而忽视了从直观上升到抽象的过程,从而也就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出现了目标定位偏低。
现象三:从直观到抽象提升过于直接,忽视感悟与理解
数学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往往以精炼、浓缩的编排方式来呈现丰富的数学内容。如果教师套搬教材简单化的编排模式,将教材内容作简单化的教学处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看数学、听数学、说数学等间接性经验的基础上,而忽略为学生提供亲自探索实践的机会,就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触摸得不深、不透,难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数学。
三、课堂实践策略
怎样让每一位学生能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呢?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数学广角”时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三条策略。
策略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但对于数学广角来说,最适合的方式是情境导入。这与它的内容特点有关:就像前面分析的数学广角的学习素材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这么多生动有趣的事例就是最好的情境创设的素材。
如:在上“等量代换”时可以创设“曹冲称象”的问题情境,这是一题非常经典的大象和石块的等量代换;在上“植树问题”可以创设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的生活情境导入;在上“抽屉原理”时可以创设随意在班级中挑选13人,至少有两个人出生月份相同的情境;在上“合理安排时间”一课时就我们可以创设小明早上起床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的生活情境导入。
策略二:活动体验,感悟思想
“数学广角”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直观的问题解决去感悟其中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在不同的数学问题情境中体验同一种解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承”的核心内容是:主动参与、多种体验、逐渐感悟。
又如,我在教学五年级的数字编码时,先出现生活中常见的电话号码,门牌号,大桥上的限速标志等图片,让学生体验数字不仅可以表示为数量,还可以组成编码来表达信息。接着让学生简单讨论刘翔的运动员编号“043”,先让学生猜这个编码告诉你的信息,在学生的猜想和讨论中感悟出数字组成编码时0可以在第一位,三位数的编码可能是运动员的总人数在100至999之间,所以只要用三位编码即可等一些简单的编码思想。最后引导学生来体验身份证号的编码特点。
策略三:发现规律,领悟方法
在策略二中随着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体验同一种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后,隐藏在数学问题后面的思想方法就会逐渐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直至产生某种程度的领悟。当学生的经验和感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去发现归纳规律,领悟思想方法就是水到渠成。
如,教学“烙饼问题”时,教师先创设了烙饼前的准备工作情境(洗锅、热油、和面、做饼),引导学生初步体验了:合理安排能节约时间。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体验烙1张饼、2张饼,重点是讨论3张饼的最优烙法。在掌握了3张饼的最优烙法的基础上,这种单双数分开研究使学生明白烙饼最优方案就是3张饼的最优方案,再结合表格点拨学生发现n张饼的计算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烙饼中的优化思想也牢牢的扎根在学生心中了。
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隐性知识,它的主动应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课堂内外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应该在问题解决之后进行“反思”。
四、问题思考与反思
1.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方法。
2.不必刻意拔高教学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的飞速发展,《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提高,目前已成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运用微、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些分析工具和模型。因此,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课程。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也关系教学目的的实现。近几年高校开始逐步进行双语教学。《国际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对《国际经济学》进行双语教学,有助于专业知识的更深层次、更精确地获取和理解;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本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复合型高等人才。
一、《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目标
《国际经济学》是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国际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包括开放微观经济学和开放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该课程的教学对培养与训练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有重要意义。国际经济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并使学生能以经济学专业语言加以理解和描述,独立完成英文作业和考试。也就是说,英语语言的教学不是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在《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是主要目的,同时给学生创造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空间,使学生在掌握国际经济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第二语言。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扎实地掌握国际经济学相关知识的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切换,使他们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树立跨文化的意识,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二、《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及相关问题探讨
1.双语教学的实施
(1)双语教材的选用
要进行高质量的双语教学,必须选择恰当的双语教材。对于教材的选用,目前有购买原版教材、自编教材、双语教材、改编教材等几种选择。《国际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使用原版教材为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选用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系列英文教材《国际经济学》第8版,由美国经济学教授多米尼克.萨尔瓦多(Dominick Salvatore)编写的原版影印本教材。本书在英语国家和世界其他地方拥有众多的读者和很大的影响,不仅是在国际上多次再版的经典之作的最新版本,而且是近年来已在国内多所高校被试用的优秀教材。该教材语言表达规范简单,用词准确,和经济学科核心课程中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内容联系紧密,内容客观,知识体系较新,能够反映学科前沿,内容层次分明,概念叙述详细。作者对相对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理解得深刻而透彻,从而解释得比较清楚和彻底。但原版教材也有诸多问题,如原版教材内容较多,在一些内容上说明得过于详细。其教材内容、选编思路和编写形式与国内教材的风格完全不同,在某些案例的选取、概念的讲解上疏离中国的经济现实,影响双语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筛选,力求抓住主要内容,对于那些与国内教材重复的内容、章节和报道等,可以把它们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自行阅读。
(2)双语教学模式和方法
各个高校由于自己的师资和学生水平、专业设置、教学手段等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双语教学开展的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存在着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沉浸式教学法(Englishimmersion)和参与法(Participation method)。即交替使用两种语言,以英文为主,教师用浅显的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英语和教学内容。对于比较专业的经济术语,教师用汉语准确地解释其含义,以使学生对术语和定义有准确的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英文课件,并以中文加以解释。这有利于进行沉浸式教学,给学生制造全英语环境。此外还有,设置问题或案例讨论环节,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进行讨论,用英语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回答问题。对于课后作业也要求用英语完成。
2.教学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重要因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尤其是听说能力有差异,阅读经济类原版教材的效率远未达到阅读中文教材的水准,更不能用英语清晰明白地表述观点思想。与其他课程相比,在《国际经济学》双语学习过程中,所花费时间更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了更好理解知识内容,课后要结合笔记看原版教材,双语授课使用原版教材,存在着英语阅读障碍,这种阅读障碍是老师无法直接解决的,需要学生课外下苦功。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接受度较差,采用消极的回避态度对待双语课程的学习,其学习结果可想而知。
(2)如何将原版教材与案例教学结合
如前文所示,原版教材具有语言表达规范简单、用词准确、内容客观、知识体系较新、能够反映学科前沿、内容层次分明、概念叙述详细等特点。但实践证明,原版教材也有不足之处。原版外文教材篇幅较大,并且有较多案例多是以美国为背景,这并不能满足我们教学的需要,课堂上要额外增加中国的相关案例。而与此同时,表现在学生在学习时,会发现教材中部分内容未讲,老师直接给跳跃过去了,虽然在课堂上我们有简单说明,但也影响了学生看教材的积极性,认为直接听老师讲课,养成不看教材的惰性,这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另外,原版教材价格较高,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3)如何巩固学习效果
《国际经济学》涉及的理论较多,再加上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理解难度加大。如不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巩固已学的知识点,学习效果将难以保证。国内一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效果,设计了《国际经济学》在线测试系统。系统中有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和论述题等多种题型,内容十分丰富。学生每学完一章后,可以通过进入网络题库,进行反复练习,结果可即时显示。通过比较,学生可自己判断学习成果,找出学习的不足和努力方向。通过练习,学生普遍认为学习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我们的试题库建设已经完成,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开展类似的工作,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4)如何培养培养教学团队和调动教师双语教学积极性
教师的素质对双语教学的质量其关键作用。双语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能熟练地使用外语,同时还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建立一支双语教学团队有利于双语教学的发展。目前,我们的教学团队还欠缺,能够承担较高质量双语教学的教师并不多。另外,教师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来进行双语教学准备。如资料查找和搜集难度大,对原版教材和辅助资料的理解,以及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会花费相对于一般教学3-5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如果没有适当的激励措施,这些会影响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5)如何建设浓厚的双语学习氛围
我国没有第二语言。学生在校学习基本都是使用中文,没有讲外语的语言环境。双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学生的外语水平是否达到一定高度。学习外语要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有限学习时间是不够的。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语言环境可以促进学生多用外语交流,能增强听说能力,在促进学生提高外语水平的同时也对双语教学的成功大有裨益。
三、进一步完善《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建设的思考
1.进一步完善双语教学资料
内容丰富、详实的教学资料是双语教学的基础。在实施双语教学前,首先要以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审定的《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为蓝本,组织授课教师认真讨论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充分进行研讨调研,以确定科学、前瞻性的教学大纲。然后据此制作授课教案、多媒体课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努力建立适合于双语教学的习题库,题型要多样化,紧密联系当今国际经济热点问题。同时建立完善的试题库,以适应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借鉴原版教材案例教学的经验,建立既及时跟踪国际经济学理论发展趋势又结合最新的国际经济走势和变化趋势的案例库,案例的选择要兼顾中国经济和国际经济的关联性,以便更好地为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服务。
2.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可能会导致空洞、乏味。使用外语来学习专业知识,由于语言瓶颈,学生可能会陷入“翻译――理解――再翻译――再理解”的循环中,失去学习兴趣。让学生提起兴趣、让知识能够学以致用,要更多地依靠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与应用。例如在介绍某一理论时,可以同时介绍一些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专著或文章或现实的国际案例,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听课的兴趣。另外,还可以选择简单、可以拓展的章节(比如关税、非关税壁垒部分)安排学生准备课件内容进行课堂讨论。
3.采用互动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就各高校实施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制约双语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关键“瓶颈”是双语教学课程普遍缺乏全方位教学互动,往往表现为教师“用外文唱独角戏”。互动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采用对话和研讨的学习方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学习中介互动的学习机制。在互动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指导者,学生是教学的积极参与者、促进者。互动模式给予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对讲课内容由多数听不懂转变为少数听不懂,减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压力和恐惧感,增加了他们对课堂的归属感和信心,有力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4.加强师资培养与激励
双语教学以双语教师为基础。双语教学的成败关键在师资。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提高知识文化水平。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学校可以选拔优秀的人才做双语师资,可以将其送出国深造。学校还可以组织到外校学习交流,鼓励教师参加有关双语教学的培训班和讨论会。此外,学校要完善对教师双语教学的激励制度,如在工作量的计算、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出国进修等方面给予照顾。
5.建立双语教学评价与成绩考核体系
由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教学评价机制应有别于一般的教学评价机制。要建立一个全程监控的评价体系,实施多指标评估体系,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能力、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有关部门在双语教学实施中的作用与效果。双语教学成绩的考核要根据课程内容形式多样化。在考核体系中,教师可以设置多种参数指标,上课用英语回答问题、发表见解以及课下作业完成优劣等等,加大平时成绩在最终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在期末考试中,一些简单的题目要求学生英语作答,较难一些的采取选择性的作答方式(中文或英语),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双语教学的真正意义与目标。
双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会对教学双方产生较大影响。它可以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思维方式训练可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可以促进教师思想文化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学校对双语教学的合理安排,以及教学双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
[2]谷志忠:简论高校的双语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3]徐松:《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08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050
近几年来我国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许多学校仍然没有在这方面引起重视。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学科,对于促进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现阶段许多学校却并没有重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该门课程的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
许多学校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并不关注,许多教师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也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教科书本上。然而,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生活相关,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却仍有许多问题,导致实践教学无法良好地开展,给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带来了困扰。
(一)教师对课本内容理解不够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没有深入地去理解教材,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类课程,只需要向学生传达其中的意思即可,不需要深入去研究。因此,教师并没有深入地理解课本的内容以及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往往是根据课本流程进行备课,并没有投入过多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也只是书本上的理论内容,不能很好地与生活相结合。由于不明确教学目标,加上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也不能通过考试来体现,教师在讲课方面并没有一定的目的性,许多教师就是认为只要把章节给学生过一遍,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并没有考虑到教学是不是对学生产生了应有的效果。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重点,无法向学生传达哪些知识需要深入理解。
1.单元划分不合理。教师在讲课时并不注重课本中的单元划分,在课程讲解中没有注意单元之间的衔接问题,往往使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将两节课的内容进行有效连接。同时,教师也没有深入去了解哪些是重点单元,因而在课程的讲解中也不能合理安排章节的比例,导致教师将简单的内容讲解得很繁琐,而重点、难点却有可能被忽略。不能对单元进行良好的划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面临更多困难。
2.课时划分不合理。教师没有对教材深入地学习、理解,因而许多教师在课时的划分过程中只能依照课本上的章节尽心划分,一般就是一个章节一节课,有些章节的内容偏多,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讲解,只能草草带过,仓促结束课程。这是教师对于课本结构和内容了解不透彻导致的,教师无法对课本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而不能根据自己的思考对课本章节进行有效划分和灵活把握,以至于学生在学习中也很难对课本整体内容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
(二)课堂内容缺乏趣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与生活联系密切的课程,单纯的理论教学不仅毫无意义,而且缺乏趣味性,渐渐地学生就会对所学失去兴趣。在教学中,缺乏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十分有限,不懂得将之带入到生活中去,使得教学的内容与目的背道而驰。
(三)教学方式简单
许多教师还是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要求学生认真听课、课后背诵知识点,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融会贯通,让学生参与进教学活动中,深刻体会课本中的道理和蕴含的感情,导致学生对主观问题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四)课程评价缺乏合理性
传统的以分数为评价依据的方式并不适合品德与社会课程,一来品德与社会的试卷题目偏向主观,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二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日常表现中而非考试成绩中。因此,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日常,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人相处方式等方面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是以分数论高低。
二、提升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效果的对策
(一)增强教师培训
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首先学校的领导以及教师都要对该门课程进行重视。学校应该从提升教师素质入手,许多学校的品德与社会教师并非相关专业毕业,在课程的教授方面缺乏专业性,学校要针对这一部分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课程内容的培训,许多教师自己都不能对课程有一个专业性的理解,因此需要进行内容方面的专业培训;而是教学方式的培训,培训教师如何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白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学会怎样设置教学方法,划分重点等。
(二)采用情景教学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贴近生活的课程,教师应该适当采用情景教学法,将生活实例添加到教学中去,让教学与生活更贴近。也可以让学生互动表演,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即兴发挥去创新,按照自己的意愿表演,可以在表演中发挥想象,教师也能从学生的表演中观察学生的思维。
(三)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中可以适当让学生脱离书本,走入实践,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可以让学生学会尊敬长辈,孝敬老人;也可以组织一些打扫社区卫生的活动,让学生懂得为社会做贡献的快乐;安排集体打扫班级卫生,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快乐。这些活动可以为学生沉闷的课堂生活增添了一些乐趣,起到劳逸结合的作用。
(四)改变评价方式
教师应该在日常的学习中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相比于试卷上的分数,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更能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正想法,才能知道在课堂上应该教授哪些内容,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三、结语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关系着学生一生的品德言行,其教学效果对学生至关重要,学校应该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开展实践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品德。
参考文献:
没有探究氛围,探究活动难以开展,探究性教学无法进行,只有形成良好的探究氛围,教学效益才会大大增强。
1.建立良好的探究情感,教学活动应以人为本,情感在先,古人云:亲其师方信其道,在探究性教学初期,师生要相互建立信任感,不能装样子求形式,要科学求实的赢得彼此的信任。
2.巧设疑问,激发探究兴趣。如何判断工厂的废水废气是否达标;交警是怎样判断是否酒后驾车等。
3.水到渠成,启发探究。探究问题不能过繁过难,只是让学生想一想就能得到答案,不是让学生进行探究,而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情感和意志。
4.利用媒体扩展探究空间,现代媒体使我们眼、耳功能大大增强,经常组织学生学习报刊杂志的科普文章,编科技小报让学生阅读,收看科技之光等电视栏目及观看特殊的天象等,不要错过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机会。
5.对化世界里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意味深长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
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一种新型的教学师生关系就能形成,并贯穿整个高中阶段,从而使学生受益。
二、利用课堂主渠道,引导学生探究
1.上好实验课,做好每一个实验。实验课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从测量仪器的构造、实验原理的设计都体现了创新意识。化学实验的原理、过程也体现了探究创新的过程,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习惯、数据处理及时性实验误差分析方法,要求学生科学求实,打好基本功。实验中不怕学生出错,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实验室为学生开放,常规实验仪器借给学生等,都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
2.引导学生注重概念和规律的引入,训练其从不同现象探究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的方法,以及用不同的方式表示事物属性和规律的方法。如可用语言文字、数学方法、图像方法等多种形式表现其运动规律。
3.习题课教学。探究一题多解、题组教学,探究不同习题的共同本质。
4.化学模型的教学。模型对解决问题具有快捷、方便、准确的功能,引导学生探究建模的过程和模型的特点,对学生掌握模型,理解模型和学习新的模型十分有用。如有机化学中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等,弄清各原子的个数、连接方式、作用方式、作用结果、适用规律等,就能真正的理解模型,应用模型去研究问题。课本每章的内容中,都可以归结为一至两个典型的模型,用模型来研究同类化学规律,引导学生建模、用模、变模,是探究性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拓展探究渠道,注重课外探究
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具有更广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进行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探究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时,我们选择了氯酸钾分解的方法,第一组没有使用任何催化剂,第二组使用二氯化锰作催化剂,第三组使用了砖头粉,第四、第五组探究使用其他不同的氯化物,分别记录下收集到等量气体时所需的时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凡是与课本有关的可做实验,都可以分别归类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探究,扩展了探究空间。
四、选定课题进行专项探究
专项探究是学生综合探究能力和水平的集中表现,按教材中提出的示例结合实际选一至两个道课题进行专项探究,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教材上的课题之外,我们还选了研究校园周围水环境污染的情况、香烟燃烧的气体分析等。专项研究过程中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将学生成果编辑成册,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五、成果评定、激励探究
学生的探究成果按小论文、小制作两类进行评比,小论文是对学生提出的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进行评比,学生通过查资料、问老师,既学到了化学知识又培养了实践能力,对获奖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新热情,丰富了学生的科技生活,激发了其探究的兴趣。
六、研究性教学的收获
经过近两年的探究性教学实践,我们获得了以下收获:
1.学生主动探究意识普遍提高了,面对不同的课题、不同的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处理方法,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得到了改善,平均成绩提高了20%。
2.改变了课堂的时空结构,彻底的克服了满堂灌教学模式,探究活动激活了课堂上师生互动,教师必要的时候会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高一教学不要求快,升到高二时,学生学习优势明显体现出来,课堂结构的优化推动课堂教学的民主化,不仅让学生获取了知识和探究问题的方法,还加强了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
七、相关问题的思考
在探究教学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
1.在开展探究性教学时,要克服教法的单一性,不能用一种方法,要以探究法为主线,多种方法综合应用,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无味。
2.不同的课型要依据教学的需要,针对实际选定探究目标,切不可追求形式脑离实际的去探究,更不能把学生已知的问题定为探究内容。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形式在不断扩大和改进,学生面对着很大的就业形势压力。所以教师要真真切切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到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方式,在图形制作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的观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出理论型和专业技术型人才。
一、情感教学
(一)情感教学的含义
情感教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属于心理学教学模式的范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在心理空间上缩短自己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情感教学的作用
1.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情感的激发,能够寓教于乐,使学生轻松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通过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觉得更有亲近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身边的实例来为学生讲解知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4.提高课堂效率。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无形中学到许多理论知识和社会经验,并受到教师的感染,将学到的知识积极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二、图形制作教学
图形制作是培养学生对图形和图像的处理能力,以及计算机绘图能力和广告的设计与制作能力等,其中包括图形图像的色彩、构成、创意、设计以及三维图像技术等。常用的图形制作软件有CorelDRAW、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和flash等,经过处理和创造的图形被广泛应用到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装修、园林景观设计、出版社等行业。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教师要做好情感教学与图形制作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课堂效率,培养理论型和实践型人才。
三、情感教学与图形制作教学实践相结合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积极使用情感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中占主导地位。面对新形势的压力,教师首先应该培养自身的职业道德,提高责任感,尽心尽力为学生传授知识,答疑解惑。
图形制作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师应该紧跟时代进步的潮流,时刻关注社会中各行各业设计的变化方向,积极将社会与教学结合起来,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设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内容作为与学生情感交流的纽带。如设计公交站牌的广告宣传栏,设计某个商场的标志及其宣传单等,将教学融入真实的社会生活当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觉得自己学到的知识有用武之地,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在实践中积极改进。同时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兴趣点,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
(二)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看法
课堂的交流可以使教师明白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明确方向,弥补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同时使学生觉得教师具有亲和力,愿意或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教师在回顾复习旧知识的时候,可以就上节课所学的技术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操作,从而可以看出学生的技术掌握程度。
教师也可以从网上下载某些已经设计好的图形,让学生对其进行分析。例如教学生使用Photoshop制作水滴前,应事先找一些水滴和水珠的图片,引导学生去分析图层结构,合理想象可能运用到的工具有哪些,怎样才能增加图片视觉上的真实性。让学生在对这些技术还不了解的情况下提出这些问题,并耐心解释变形、高光等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在教会学生新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
在情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灌输作用是很明显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专业知识素养和道德修养,提高教学水平,保持乐观积极的工作作风,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四)学生要积极配合,改变懒散的学习态度
长期的学习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厌恶,面对图形制作的学习,学生应该认识到它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并认真对待,从“要我学”的学习态度转变为“我想学”,看到教师在教学中的努力,并尊重教师的教学成果,积极主动与教师互动,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积极主动地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虚心接受教师的意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和道德修养。
四、结束语
图形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二维、三维中都有一定程度的运用,所以图形制作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也有重大的意义。在图形制作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积极配合相应的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学生,也要认识到图形制作的重要性,并认真学习掌握技术知识,将其运用到社会生活实践当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20-02
《中药化学》是中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结合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现代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来研究中药化学的成分,涉及内容包括成分的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结构鉴定、生物合成途径、构效关系以及必要的化学结构修饰或改造等[1]。《中药化学》构建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药用植物学》等课程内容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的化学水平有一定要求,是学习《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等的基础,与中药开发、生产、加工、质量评价、临床应用等密切相关。提高《中药化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夯实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不可或缺。
一、以学生为主导,根据《中药化学》的大纲要求与学科发展确定教学内容
《中药化学》涉及知识面广,以《中药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多个学科为基础。教师在上课前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摸清学生对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掌握同学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讲解时便可有的放矢。这样,不仅增进了师生感情,还可以学生为主导,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例如,在讲课过程中,常涉及到的一些有机知识,许多同学一时回想不起来,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若能有针对性地加以补充,就能迅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在《中药化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以大纲为基础,但又不能拘泥于书本,可将学科的最新进展融入到本科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删减陈旧内容,补充学科发展的前沿。对于一些传统的利用化学反应进行结构解析的方法,目前已很少使用,如霍夫曼降解法等,教师在讲这些内容时,可以精简甚至一带而过;而在讲授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时,可适当补充一些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新的提取分离技术,如微波辅助提取法、高速逆流色谱等,使学生能及时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还可介绍一些与中药化学相关的实用知识和技术,尽量解决与学生本身相关的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增强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适应行业需要的医药工作者[2]。
二、根据《中药化学》的学科特点确定适宜的教学方式[3,4]
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利有弊,课堂上使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根据这些教学方式的特点,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加知识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重视开头。《中药化学》的总论部分不同于其他课程,除了介绍该课程的含义、特点、发展史之外,还涉及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提取、分离、鉴定等内容,而紧跟总论后的各章节正是按这样的顺序编排的。总论的重要性在于从理论上阐释了不同类型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不同提取和分离方法的优缺点、应用范围,是学生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因此,这部分内容如果掌握得好,能有效地指导后面各论的学习。比如,总论总结了各类常用有机溶剂的极性大小,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学生就不难理解各论中用极性不同的有机溶剂对各种极性不同的中药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和分离的方法。
2.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可以拿生活中熟悉的事情作例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总论部分,可以结合中药化学的发展史,介绍著名的以中药化学成分开发成的上市新药;在讲解化学成分的构效关系时,可以青蒿素―青蒿素甲醚―氢化青蒿素的结构变化与药效之间的关系为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中药化学其实就在身边。这样的事例可以让学生深刻意识到《中药化学》在新药研发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研究学问的精神。
3.适当总结。中药中每类成分的结构特点直接决定了其理化性质,而理化性质又决定了可以用什么样的提取和分离方法来得到相应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据此,可将每章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并与前面讲授过的知识结合、比较,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例如,黄酮类、蒽醌类成分由于结构中含有酚羟基而具有酸性,可用碱溶酸沉法来提取该类成分,而酚羟基数目以及位置的不同使得它们的酸性强弱不同,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采用PH梯度萃取法进行分离。而PH梯度萃取法在生物碱类成分中也有相同的应用,生物碱类成分由于分子中具有含孤对电子对的N原子,有接受质子的能力,呈碱性,可以采用酸提碱沉法进行提取分离。同时香豆素类成分由于分子中含有内酯结构,碱性条件下可以开环溶解,加酸后闭环析出,故也可采用碱提酸沉法进行提取分离,但其根本原理与黄酮类、蒽醌类成分是不同的。这样的总结和归纳就会使学生掌握黄酮类、蒽醌类、生物碱类及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并对PH梯度萃取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有效地掌握这四类中药化学成分的共性和区别点。将不同章节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培养了学生全面理解和应用中药化学知识与技术的综合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药化学》结构式较多,讲授中涉及的知识面广,许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兴趣。针对大学生形象思维非常活跃和对直观的东西感受力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尽可能把知识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达到形象、直观、清晰的目的[5]。如讲某类成分的化学结构时,教师可把各种结构相似的化合物放在一起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与总结,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有效利用实验巩固与深化理论知识
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动手能力强的药学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中药化学》课程内容相对复杂、知识点较多,而且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全日制本科学生《中药化学》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时数比为1∶0.8。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感官的刺激和亲身体验十分重要。这样既能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应用,又能巩固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并在实验过程中解答理论课堂的疑惑。然而,在实验室中,学生常常由于自身动手实践机会少,缺乏经验,或者由于时间的问题,实验操作较为马虎。此时则需要授课老师耐心讲解,积极地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实验,动手实践。在开设实验课程时,教师也可安排一个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来提取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感兴趣的药材,或者是利用薄层层析等方法来分析鉴定药材中的成分[2]。
四、利用网络平台传递课程信息,提升面授效率
《中药化学》教学应充分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课前课后练习、课程讲授、课程内容的解疑释惑,甚至实验的操作说明都通过网络来实现。这样,学生可以在非面授时段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合理地安排学习的时间,学习方式也更加自由;而教师也可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解能力等,在面授时更有针对性。同时,教师面授时也可主要专注于重点难点内容的阐释和说明、相关知识的补充、实验的设计与开展,从而有效地提升面授效率,达到预期甚至更高的目标[2]。
五、建立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6]
考试是评价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1.建立理论课题库,实行考教分离。期末考核采取封闭命题方式,即由骨干教师组成命题组,然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题库中抽取试题,组成难易程度适当的试卷,并增加应用性和综合性试题的比重,从而保证期末测试工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实行密封多人阅卷,专人合分、登分,从而提高阅卷登分的质量。考试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做好成绩分析总结工作,制作班级成绩分布曲线,分析各类型试题得失分的情况,从中总结出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以便今后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实验课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综合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是实验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通过考核,我们可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将实验课的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综合技能考核三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40%、20%和40%。平时考核从课堂提问(15%)、实验操作(40%)、实验记录(15%)、实验结果(20%)、实验态度(5%)、纪律和卫生(5%)等六个方面考核,训练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实验作风。在综合技能考核中,教师提供某一常见中药,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提取、分离方案,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实验,计算提取产物得率,以此评价学生综合知识的技能运用能力。采用这种多级、全面的考核方法,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充分体现,锻炼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总之,正确地理解《中药化学》课程的内涵,把握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构建课程改革的新模式,对提高《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在《中药化学》教学改革中应不断摸索、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匡海学.中药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2]何昱.中药学成人教育中《中药化学》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1).
[3]肖艳华,祝宏.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改革体会[J].药学教育,2008,24(5).
[4]何永志,邓雁如,高缨等.中药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4).
硫化矿是自然界中非常常见的含金属矿物,如是有色金属铜、铅、锌等常见和常用金属的矿石来源。矿石一般必须经过选矿过程以使其达到冶炼的品位,才能获得最终的金属材质,而浮选电化学理论是迄今为止硫化矿浮选最重要、最为成熟的选矿理论,因此对于矿物加工专业的学生掌握和学习该理论甚为重要。加强和提升矿物浮选电化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对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本文对浮选电化学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与思考,针对教学过程提出了几点教学体会。
1 浮选电化学课程特点
浮选电化学理论对矿物加工工程学生而言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熟悉和掌握该理论对于理解和解释硫化矿物的浮选现象非常有用,并且对解决实际问题非常有帮助。对于浮选电化学课程来说,其涉及的面和知识点很广,包括物理、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适时地将这些知识引入教学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本课程内容结合起来,真正掌握并在将来将其熟练地应用于实践并对实践进行指导。下面将就浮选电化学涉及的几方面知识进行介绍,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其引入,这样进行教学会更能使学生明白和理解浮选电化学的理论知识,将所学知识结合起来用于指导实践。
2 物理化学知识在浮选电化学中的作用
物理化学课程是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门课程,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如何将在物理化学中学到的知识用于浮选电化学中却值得注意。在物理化学课程中,有一部分涉及的是电化学基础知识,包括电解质导电、电极、电动势、金属腐蚀等,了解这些内容对于学习浮选电化学非常有帮助。在浮选电化学中,矿浆电位非常重要,根据在物理化学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学生可以很容易理解这一概念,并能进行实际计算和测量。
3 大学物理知识在浮选电化学中的作用
硫化矿普遍都为半导体矿物,其半导体的能隙随矿物的不同而不同,如黄铁矿是一种能隙较窄的半导体,而闪锌矿的能隙则较宽。由于硫化矿具有这种性质,那么它就具有一些固体物理性质,如固体能带性质等。固体是由众多的原子所组成,原子处在孤立状态时,内部的电子按能量分层排布并不断地绕核运动,原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即量子化的能级,而由于各电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核对电子的作用电子热运动能量的起伏,能级要发生变化,每一个能级将分裂成彼此相差很小的一组能级称为能带。
矿物性质决定其浮选行为,不同的性质导致不同的浮选行为,因此硫化矿的半导体性质决定了其浮选行为将不同于其它矿物,如氧化矿等,因此要研究硫化矿的浮选行为,必须了解其固体物理性质。固体的宏观性质取决于原子的微观结构及其运动,也就是说,固体的宏观性质是由其微观粒子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因此,对于硫化矿物性质方面的研究,就要研究其微观粒子(电子)的结构和性质。在这里,前面提及的大学物理课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一种硫化矿物来自不同地方可能浮选行为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有的可浮性非常好,而有的可浮性非常差,而究其原因就是矿物性质发生了改变,如晶体结构性质、半导体性质等。是什么导致了矿物性质发生了变化呢?我们知道,自然界很少有非常纯净即没有一点杂质和缺陷的矿物晶体存在,而正是由于这些杂质和缺陷的存在,导致了矿物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矿物的浮选行为发生了显著改变。而这些杂质和缺陷是如何影响矿物的微观性质的呢?从前面提到的大学物理知识中,我们可以采用理论计算的方法,获得这些杂质和缺陷对硫化矿半导体类型、电子能带结构、态密度、成键等性质的影响细节,并根据计算的结果获解用于指导和解释矿物浮选行为产生差异影响的可能原因。
4 浮选电化学
在引入前面有关物理化学和大学物理的知识,让学生对硫化矿的浮选电化学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后,教学正式进入学习硫化矿浮选电化学学习过程。要系统讲述硫化矿浮选电化学过程,必须对整个课程进行整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整理出学习的思路。按照我的教学经验,对硫化矿浮选电化学知识进行了梳理并依次对学生进行讲解,发现学习的效果比较理想。
4.1介绍硫化矿浮选体系的特点。首先浮选电化学理论涉及的目的矿物是硫化矿物,这是由于硫化矿物具有电化学性质,如半导体性质、酸碱条件下的氧化还原性质等。其次,矿物必须加入浮选药剂才能进行有效浮选,而硫化矿的浮选捕收剂具有电化学性质,能在矿物表面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不同的捕收剂产物对矿物实现捕收。如还原在黄铁矿表面被氧化后生成双黄药对黄铁矿起捕收作用,而在方铅矿表面则生成金属黄原酸铅对方铅矿起捕收作用。另外,还有抑制剂的电化学作用。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抑制剂可以对硫化矿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如还原性较强的硫化钠,可以有效实现铜钼分离,因为硫化钠的强还原作用可以将黄铜矿表面起捕收作用的双黄药还原并解析下来,而不能将辉钼矿表面的双黄药还原解析下来,从而就实现了抑铜浮钼的目的。最后,矿浆的电化学性质。硫化矿浮选矿浆为氧化还原气氛,硫化矿的浮选行为受矿浆电位的影响,通过调整矿浆电位可以改变矿物的浮选行为,而不同的矿物在同一矿浆电位下具有不同的浮选行为,那么,可以通过调整矿浆电位这一途径,实现不同矿物的浮选分离。矿浆的电位可以根据热力学数据计算得到,即前面提到的能斯特方程,但由于浮选体系很复杂,药剂组分非常多,要进行理论计算非常困难,因此,实际当中一般都是通过测量获得,即用电极进行测量,在这里可以跟学生详细讲述。
4.2黄药捕收剂与硫化矿作用的浮选电化学理论。首先是混合电位模型介绍。捕收剂的生成对浮选非常重要,电化学中一个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在复杂的浮选氛围中,阳极捕收剂的反应过程是怎样的,而混合电位模型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研究硫化矿残余电位与阳极捕收剂氧化还原平衡电位之间的大小关系,可以获得捕收剂的阳极反应过程。其次是黄药与硫化矿反应的电化学研究。黄药在硫化矿作用表面的产物有两种:金属黄原酸盐和双黄药。生成金属黄原酸盐的典型的代表为方铅矿,而生成双黄药的典型代表为黄铁矿。在这里应跟学生具体讲解有关反应过程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