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公务员职业特点和要求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2 09:31:2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公务员职业特点和要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公务员职业特点和要求

篇(1)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038-02

作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为个体展开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完满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提供理论指导。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维,不仅有益于公务员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有助于政府绩效的提高和政府形象的提升。

一、职业生涯概念及相关理论

早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美国人事管理专家施恩(Edgar HSicHein)就提出了职业生涯这个概念。在他看来,职业生涯就是能反映个体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行为取向、态度和价值观的统称,具体涵盖了个人的职务变化、职位升降、个人通过工作实现理想和愿景的发展进程[1]。职业生涯可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类,个体在工作中透过各类活动表现出的行为是“外在职业生涯”,而个体在工作中呈现出的兴趣、态度、诉求、动机、气质、能力、价值观等则组成了个体的“内在职业生涯”。

关于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繁多,比如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理论等,其中典型的职业选择理论有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他概括出了六种劳动者类别其中包括常规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他认为只有同一类型的劳动者找到了同一类型的环境,劳动者的才能以及积极性才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同样是职业选择理论中有着较大影响力的,这一理论提出要在摒弃个体主观意识与职业岗位需求条件的基础上,把个体主观意识与岗位相对应,选取一种与个人特长相符合的职业[2]。职业发展理论中具有影响力的有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论、施恩的多阶段职业发展理论、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主张要按照不同标准把职业生涯分为各个阶段,并充分认识到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及职业水平需求,以求个人职业生涯的良性长远发展。

二、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及发展困境

公务员群体是国家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不仅在工作性质上不同于其他行业而且在职业上具有双重性,他们既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公民又是国家工作人员。因此针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国内的职业生涯规划仅停留在企业组织之上,针对公务员群体的职业规划虽然很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但至今学术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国学者萧鸣政就曾指出,政府机关在人力资源开发时依照组织发展战略中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和公务员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期冀而展开的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和管理就是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其能在确保组织发展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帮助员工获得提升[3]。具体来说就是激励公务员充分展现聪明才智,达到政府组织目标与自我职业发展愿景同时实现的双赢状态。

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属于一个新的概念,至今还处在初期摸索阶段,因此虽具有深远意义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公共组织在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以及实践经验中不断汲取养分并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改进。其面临的困境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有待完善

20世纪90年代我国逐步推广实行公务员制度,为使其科学化、法制化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文件,同时也做了很多研究并建立了试点,不断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但不论是政府组织还是公务员本身对职业生涯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规划理念还不健全,并且作为新领域理论基础的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也并不完备。具体来说,现行的公务员制度未以一种人才资源的眼光来看待公务员群体并对其进行开发,而仅仅是以人事管理为理念进行改革、调整,而且在公务员中进行的培训、考核、升迁都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借鉴而来,还未形成自身系统的理论基础[4],这些都将不利于公务员群体的自我发展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公务员对于职能定位和自我评价不明确

透过近几年的“公务员热”就能看出很多人的自我认知并不清晰,公务员职业的稳定、有保障、体面、风险小等优点每年都会吸引大批青年,其中不乏许多不经思考和规划只是盲从、随众的。公务员是需要才德兼备、较高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神圣职业,不同岗位需要不同的能力,如果一味地跟风而不思考自身特长和职业规划以及职位需求,这将无益于公务员长远的职业发展。

(三)公务员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脱节

我国现行的公务员管理系统主要的模式是上传下达,这就要求公务员主要的任务就是服从上级指令,而不会将组织的整体目标纳入思考范围之内。并且我国是一个强调集体主义和集体利益的国家,提倡的是组织目标大于个人思想[5],因此这就使得公务员个体与组织之间长期缺乏有效的针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交流和沟通,纵然公务员有个人目标也鲜有同组织目标相关的,这就容易造成个人与组织目标不相干的局面。

(四)公务员评估和晋升机制单一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暂行规定》对于公务员晋升政策、原则、途径、具体措施等内容都有规定,但在现行的制度中,公务员还是主要靠职位上升来体现自身的成长,并且大多数的晋升看重的只是任职年限。由无记名投票引起的“政绩”让位于“人缘”[6]、轮流坐庄、论资排辈这种现象充斥着如今的考核体系之中,这些现象使得考核程序流于形式,造成如今官员普遍存在的“官本位”思想。一旦作为激励措施的公务员评估晋升机制太过单一,那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势必受到影响。为了消除这些影响,缓解当前局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就需要组织进一步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

三、改进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一)转变思维方式,学习和应用职业发展理论

在我国展开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须逐步地、成体系地对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具体来说,一方面要转变思维方式,对于公务员自身,要强化职业生涯管理的概念;对于组织而言,要摒弃现有的单一僵化的晋升机制,为公务员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培育土壤,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并与之共同努力,最终完成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要借鉴学习型组织研究理论,在满足公务员个人目标和政府目标的同时,确立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发展愿景相结合的管理理论,并加大舆论宣传,进行系统化建设。

(二)加强公务员职业规划的阶段管理

首先,鼓励引导公务员学习职业发展理论,根据不同的职位特点做出科学的职业规划,有步骤和计划的安排职业规划的不同阶段,把职业规划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并将其实施看作一个系统的工程,纳入组织发展、公务员职业发展和行政机关的工作之中。其次,要深化公务员的竞争与服务意识,这样不仅有益于提高公共组织绩效和公共服务质量,使政府充满活力,而且有助于公务员群体素质的提升,扭转“政府是社会的唯一管理者”“公务员等于铁饭碗”的僵化思想[7]。

(三)公务员个人发展与政府目标结合

我国公务员发展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受重视、过分强调个人服从安排、忽略成员要求等问题,这种凡是以大局为重的传统思想如今看来是存在弊端的。公务员的个人发展不仅需要自身条件还需要环境条件。因此对于成员来说,人无法离开组织,这就要求成员势必要在组织环境中发挥聪明才智,提高技能,认可并接受组织的现实状况、目标以及理念,并且为了避免职业生涯规划成为无源之水还需把个人知识以及价值观与组织的需求相结合。而从组织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在组织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到成员的发展,以求组织发展动力和生命力的持久,只有将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才能实现双赢。

(四)确立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不断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已全面建立,公务员的各项管理制度在全国也已贯彻执行,其中的公务员考核评估体系主要是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进行评估,并将结果同升迁、辞退、工资等方面挂钩,以利于激发公务员队伍的活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建立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具体而言,首先,为了改变以往单一僵化的晋升机制,在考核评估中根据不同职位特点和组织目标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和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同部门、类别层次各异的公务员应依据不同的评估机制进行考核。其次,为了提升公务员绩效水平政府部门要将职业发展纳入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之中。最后,推行科学的绩效评估方法。政府部门要根据公务员真实可靠客观的绩效水平情况,来看待其是否能够担当一定的职务和相应的责任。

公务员职业具有一般职业的共性也同样需要科学的职业规划。在知识经济时代合理展开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无论对于公务员个体还是政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公务员来说,有助于提高工作热情、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对于政府来说,有益于工作效率和绩效状况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埃德加・H・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M].仇海清,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392.

[2]关海玲.我国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3]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一在公共组织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19.

[4]陈薇.我国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篇(2)

作者简介 刘清华(1980-),女,山东乳山人,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徐枞巍(1956-),男,辽宁大连人,合肥工业大学校长,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风险管理、高等教育管理;吴 勇(1979-),男,安徽庐江人,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险管理、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摘要 将职业生涯管理理念引入税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当中,通过阐述职业生涯管理的内涵,对我国税务系统公务员的特点及其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税务系统自身工作特点提出建立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税务系统;公务员;知识型干部;职业生涯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6-0068-04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广泛应用与发展,职业生涯管理已经不仅是组织内成员个人的事,它已上升到组织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的高度。成功的职业生涯管理不仅有助于形成更有凝聚力的员工队伍,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凝聚力,而且能使员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不足,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税务系统已经处在知识型干部的管理前沿,面临着如何管理好知识型干部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系统内公务员的工作满意度以及工作积极性,除了提高其待遇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其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开发和有效的管理。因此,将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引入税务部门这个特殊的政府公共管理部门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职业生涯管理与知识型员工

(一)职业生涯管理与知识型员工的内涵与特征

职业生涯,简单地说,就是指与工作相关的整个人生历程。而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开展和提供的用于帮助和促进组织内正从事某类职业活动的员工,实现其职业发展目标的行为过程,包括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开发、评估、反馈和修正等一系列综合性的活动与过程。[1]

知识型员工是指在企业中从事生产、创造、扩展和应用知识的活动,为企业做出创新型的贡献、带来知识资本和货币资本快速增值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员。[2]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特质、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特殊性。主要有如下特点: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和社会尊重需求,愿意接受挑战性的工作;专业知识水平较高,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强;藐视权威,个性化和人格独立;崇尚公平,不喜欢复杂的人际关系;工作自主性强;有高流动性的职业倾向。

(二)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特点

1.管理实施可行性较高。首先,知识型员工大多具有较高学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他们的可塑性高,适应性强,企业对知识型员工实施的职业生涯管理容易取得成效。其次,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投资收益率高。知识型员工从事的大多为创造性劳动,他们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并不断形成新的知识成果,其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企业所花费的成本。

2.管理过程柔性化。知识型员工渴望拥有宽松的、高度自主的工作环境,注重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而不愿受制于物化条件的约束。因此,对知识型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管理更应注重柔性化管理。

3.参与者范围扩大。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需要更多的参与者。过去由员工提出个人发展计划,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审核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了。组织不仅应设置职业生涯管理顾问和职业生涯管理委员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也应加入到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中来。

4.职业发展通道设计多样化。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的研究表明,知识型员工职业发展中比较注重的几个因素依次排列如下: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因此,为满足知识型员工不断增长的自我发展需求,组织必须设置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通道,为知识型员工提供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三)税务系统公务员的特点

1.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这是税务系统公务员与企业人力资源的最大区别。系统内公务员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倡导以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为基本内容的税务干部职业道德规范,弘扬团队精神和终身学习理念,使全体干部明确价值取向,提高精神境界,增强综合素质,把实现个人价值与税收事业发展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2.学历层次较高。我国税务系统知识型干部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1996年全国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只占当年总人数的37.33%,而2005年则达到了77.5%,特别是硕士、博士人数不断增加,10年增长了9.3倍,由1996年占总人数的0.41%上升到2005年的1.19%。同时,2004年和2005年大学专科的人数分别以4.06%和5.99%的速度递减,而大学本科人数却以每年不低于20%的速度增长,说明我国税务干部的学历水平逐年提高。[3]

3.专业性较强。税务系统公务员能够熟练掌握国家政策法规,同时,税务系统不断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组织开展会计、公共管理、法律、财政学、计算机软件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并且注重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律师资格的培养,具有专业资格知识的干部逐年增加。可见,税务系统已经处在知识型干部的管理前沿,这也对我国税务系统知识型干部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有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对税务系统公务员而言,工作中最重要的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经过几次公务员制度改革,税务系统公务员队伍在经济收入、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善,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安于现状,而是想充分发挥潜能和个性,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他们思想活跃,有较强的事业心和主人翁意识,参与决策意识强,希望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如果能满足其自我实现需要,就能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5.工作流动性高。税务系统干部中辞职人数逐年增加。有的地方国地税干部中,每年辞职2人~3人不等,其中绝大部分是本科以上学历;在去向上中央机关的公务员到大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占75%,而省局以下的公务员中85%则到当地政府其他机关任职。可见,知识型干部一旦自己的待遇或成长离预期较远,就会产生流动意向,而学历越高,流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 税务系统公务员职业发展现状

(一)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目前税务系统内部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型干部职业生涯管理体系,职业生涯管理中的职业规划、职业管理等都是相对独立的,并不连贯。其次,系统内也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知识性干部职业生涯管理方面的工作,也没有专业人员对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和组织目标进行协调和管理。由于个人和组织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系统内形成的只是一种静态的、比较被动的认识管理活动,而不是动态的、主动积极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活动。

(二)忽视早期职业管理

从开始进入税务系统到35岁左右是公务员职业生涯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他们在心理特征上表现出进取心强,积极向上的心态,且精力旺盛、做事踏实认真,渴望用成就和荣誉证明自己,也希望用自己优秀的工作表现来换取良好的工作报酬。因此,这一阶段税务公务员的归属需要、求知需要和成长需要表现得比较强烈;同时,由于他们刚开始工作,独立承担某种重要岗位责任的机会比较少,常常处于配合、支持其他有经验的人的地位,很可能会使刚进入税务系统的公务员产生强烈的现实冲击、心理落差、焦虑以及挫折感,从而影响个人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组织应通过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促进初任成员进行积极的角色转换,将税务公务员职业生涯初期的个人目标导向组织目标。

(三)职业发展渠道单一

虽然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晋升的多渠道,但实际上其职业生涯发展大都与职务特别是领导职务挂钩,形成了职务晋升才是真正的晋升。同时,在税务系统内,公务员“能上不能下”的现象大量存在,其获得职务晋升作为职业生涯发展的周期特别长,从而影响了公务员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的积极性。

(四)绩效考核缺乏科学性

考核是职务晋升和工资晋级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税务系统能否选到优秀人才,能否把人才配置到合适的岗位。在税务系统中,尽管一直强调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但却缺乏量化、操作性强的考核细则,在考核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视领导考核,轻视群众考核;二是重视年度考核,轻视平时考核;三是重视定性考核,轻视定量考核。这些问题使税务系统考核中出现了一些不公正、不规范现象,不能够真正体现干部之间德、能、勤、绩等方面的实际差别,缺乏公平、公正和科学性。

(五)开发培训方式落后

税务系统开展的培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而系统内公务员迫切需要的业务知识以及与本职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很少,这就导致了培训的内容对他们工作帮助不大,缺乏实用性。同时,没有根据税务系统公务员的实际需要设置培训内容,特别是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接受的培训基本都是通用的培训,缺乏根据其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自身的技能特征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同时,税务系统内部也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评估激励机制,导致培训与系统内公务员的职业发展相脱节,培训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致使培训效果不明显。

(六)工作满意度不高

目前税务系统公务员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不高,选择对工作满意的人数仅占13.9%,选择不满意的则高达35.2%,选择一般的则为50.9%。[4]影响税务系统公务员满意度的因素很多,但综合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工作环境和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文化;二是个人成长发展和工作成就的被认同度等递延因素;三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税务系统公务员对这些激励要素的偏好程度的差异。可见,税务系统必须加快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步伐,以满足公务员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提高税务系统公务员的工作满意度。

三、建立税务系统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具体策略

(一)强化以人为本意识,构建和谐的税务文化

职业生涯管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本管理的思想贯穿在整个职业生涯管理的过程中,并需要不断的坚持和强化。因此,实现税务系统组织与个体的共同成长,关键在于建设“以人为本”的税务文化。在税务系统内创造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文化和氛围,为系统内公务员塑造强大的精神动力,在理念层次上使税务系统内部和谐一致;在工作中体现为充分关心本系统公务员、爱护并理解他们,并且在观念上、政策上、制度上、工作条件上、医疗保健上和激励措施上等各项建设中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交流,拓展发展空间

税务系统必须遵循“人尽其才”和“人岗匹配”的原则,根据人才的成长规律,按照税务系统公务员的不同特质和能力,设计职业发展通道。系统人事部门必须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咨询、服务管理机构,针对组织的工作目标和公务员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公务员进行沟通,将公务员个人的发展需要与组织的工作目标统一起来,提高公务员对组织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对于选择领导职务为发展方向的税务公务员,组织需要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自己的统筹规划、宏观思考、紧急决断等能力,还需要考虑给他们更多的挂职锻炼机会,在锻炼的过程中以为民服务为本,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积累群众基础。对于选择专业技术职务为发展方向的税务公务员,可以采取双重通道,提升专业技术职务或成为专业技术管理者。组织应当给这些公务员提供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增加专业技术培训,支持他们不断提高专业技能;还可以把那些专业技术能力强、愿意从事专业管理工作,又具有一定领导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培养成为专业技术管理者。同时,提倡税务系统人事部门与其他部门人员交流,形成知识结构和业务优势的互补。探索人事的“开放式”运行方式,提拔干部实行“听证会”、“专家咨询”、“内部网上调查”等制度。加强税务系统横向和纵向的沟通,鼓励税务系统公务员表达意见,参与决策。

(三)重视早期职业管理,转变职业角色

1.建立职业档案制度,完善基础资料。在税务系统内部建立公务员的个人职业表现与发展档案,帮助系统内公务员管理自己的职业。在公务员职业档案中除了个人基本情况外,更重要的应该是记录公务员的业绩,并不断更新;同时还可以增加工作潜力部分。

2.建立个人申报制度,尊重个人意向。允许税务系统公务员用一定的方式,把自己对工作的意向向组织申报。

3.建立初任培训制度,适应职业角色。初任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这些新进入税务系统的公务员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掌握一般的工作方法,为正式上岗做准备。同时,使他们尽快熟悉组织环境,学会与别人相处、沟通,使自己尽快融入组织。

4.实行巡回实习制度,熟悉职业环境。税务系统公务员在初任培训结束之后,根据最初的适应性考察被分配到税务系统的不同部门工作。在各部门内不应立即确定他们的工作岗位,而是让他们在各个岗位上轮流工作一段时间。经过这样的工作轮换使新任公务员尽早了解税务部门工作全貌,亲身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情况,为以后工作中的协作配合打好基础。

(四)开辟多重职业发展通道,激发工作活力

税务系统可以参照税务公务员的职务系列,设置其职级系列。实现税务公务员的职务与职级双轨晋升。职级用于确定其身份和工资福利待遇。初次确定职级时,以税务公务员的学历、资历为主要依据。职级的晋升,以税务公务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为依据。职级晋升也是税务公务员职业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这样,不升职务的公务员,也可以随着职级的晋升而提高待遇。其职务和职级的晋升独立进行,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公务员通过“挤职务”解决待遇问题,其实质是构建公务员职务晋升与职级晋升的“双梯制”,两条楼梯上楼,拓宽公务员的职业发展空间,还能有效化解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需求的无限性与税务系统领导职务供给的有限性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当官”和“不当官”公务员之间的待遇差别,打造一个吸引、激励的良好平台,同时也降低了因收入、晋升等因素带来的职业挫折感,并且能激发税务系统公务员的工作活力,使系统内那些由于受到客观原因限制不能晋升职务的基层税务公务员能够晋升级别,在税务基层做出贡献的普通科员也可拿到领导职级的工资,给基层税务公务员更多的激励,这样有利于税务系统公务员专注于本职工作,消除官本位观念,坚持服务为本。

(五)建立绩效考核体系,体现公平公正

税务系统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应当坚持多样化的绩效标准,使用科学的考核方法,避免单纯的考核结果导向,体现公平公正。

1.确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考核目的、考核对象和工作任务,设计不同的考核标准;其次,考核标准要尽可能指标化、数量化。

2.实现税务系统公务员考核方法的多样化。首先,要把领导考核和群众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考察。由于税务系统是直接面向群众的窗口单位,考核时更应增加服务对象层面,并将测评结果以适当权重计入总分;其次,要探索量化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思路,建立和推行税务系统公务员的工作台账制度,详细记载公务员平时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

3.加大税务系统公务员考核结果的兑现力度,充分发挥考核在教育、奖励和监督公务员等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大对优秀公务员的奖励力度,以真正激励先进;另一方面,对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的公务员,该降职的降职,该辞退的辞退、该转岗的转岗、该下岗培训的下岗培训,以真正鞭策后进。

(六)实行多元培训机制,提高业务技能

1.重视税务系统公务员能力开发,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一是培训模式强调“实践性”,紧密联系工作实际,适应税务系统需要;二是培训内容强调“实用性”,重视以问题为中心,强调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税务系统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学习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2.完善培训激励机制,使培训与税务公务员职业发展挂钩。解决我国税务系统公务员参加培训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问题的关键,是要尽快完善税务系统公务员培训的激励机制,使培训与使用真正结合起来,与税务系统公务员职业发展相挂钩,切实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再提拔”。真正建立一种强有力的税务系统公务员培训评估激励机制,使系统内公务员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积极争取参加培训。

[参考文献]

[1]张再生.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3-15.

[2]李继朝.知识型员工管理特点和相应对策[J].中外企业文化,2001

(12):35-36.

[3]韩 青.知识型干部管理――税务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课题[J].税务

研究,2008(1):17-19.

[4]福建省福州市税务学会课题组.税收征管精细化基层干部心理需

求的问卷调查[J].税收研究资料,2007(5):21-23.

A Study of Civil Servants’ Career Management in the Tax System

Liu Qinghua,Xu Zongwei,Wu Yong

篇(3)

[中图分类号]D6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9-0022-02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地位与作用已经居于其他资源之首,人本管理理论得到广泛认可。人本管理要求根据人在不同阶段需求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因此,在政府对公务员的管理中,应改变以往“经验行政”下仅立足于满足政府组织单方面工作岗位需要的职业发展观,而将公务员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政府组织的职业管理相匹配、相协调、相融合,通过多种激励措施与手段来促使公务员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从而达到满足组织和个人双方需要,彼此受益的和谐目标。

一、公务员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划分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从事工作经历的总称,特别包括其职位的变迁、职务变化以及个人通过工作实现理想和愿望的发展历程,反映着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行为的取向和态度、价值观[1]。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就是从动态角度研究人的职业行为、职业发展阶段。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划分的主要观点有[2]:

1.萨帕(Donald・E・Super)从人生不同年龄对职业的需求与态度把人的职业发展分为五大阶段: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衰退阶段(65岁以后)。

2.格林豪斯(Greenhouse)根据不同年龄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职业准备阶段(典型年龄段为0-18岁)、进入组织(18-25岁)、职业生涯初期(25-40岁)、职业生涯中期(40-50岁)、职业生涯后期(55岁直到退休)。[3]

3.结合我国公务员具体的工作特点和职业环境,本文将公务员的职业生涯发展粗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年龄段的划分并非绝对,不同的个体会有所差别):一是职业适应阶段(20-30岁)。职业适应阶段是公务员了解组织的规章制度,熟悉组织的文化传统,融入同事的交际圈子,调整过去的价值观念,寻找自己的技能区和贡献区的时期。二是职业成长阶段(25-35岁)。职业成长阶段是公务员具备独立的工作能力,开始独当一面去工作、去创新,力求展示自己,谋求晋升的时期。三是职业成熟阶段(30-55岁)。职业成熟阶段是公务员个人的知识积累和工作经验日趋成熟,成为组织中重要的一员,接受关键任务的时期。同时也是其家庭和经济责任出现重大变化的时期。四是职业退隐阶段(50-60岁)。职业退隐阶段是公务员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此时公务员的工作参与程度和影响力逐渐衰退,可能出现职业失落感,工作进取心和满意感下降。

二、公务员职业生涯各个阶段的需求分析

激励的起点是激励对象的需求。下面将对公务员在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需求进行具体分析?押

1.职业适应阶段的主要需求。在这个时期,公务员主要是希望尽快熟悉组织环境,学会与别人相处、沟通,使自己尽快融入组织。同时通过对实际工作的体验与反思来不停的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初步奠定自己的职业基础[4]。同时在此阶段,很多公务员会组建家庭,经济压力会突然增大,因此,也希望用自己良好的工作表现来换取更高的工作报酬。因此,这一阶段公务员的归属需要、求知需要和成长需要表现得比较强烈,同时经济需要一般也不可或缺。

2.职业成长阶段主要需求。公务员在融入组织,找准定位之后,工作进取心和责任心会空前高涨,期望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谋求职务上的晋升,渴望成功、渴望地位和声望。在这一阶段公务员的成就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特别突出。

3.职业成熟阶段主要需求。公务员以其资历和贡献向组织证明其对组织的价值,希望得到组织的认同和重视,会更加关注工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公务员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认识会更务实,职业倦怠感和工作废退感可能会增强。另外,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重担,会使他们工作和生活的重心发生偏移,极力想寻求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4]。这一时期公务员的地位需要、尊重需要、安全需要一般居于主导地位。

4.职业退隐阶段主要需求。在职业退隐阶段,随着公务员在组织中工作责任和地位的逐步下降,职业的失落感会使他们的工作进取心下降,会寻找新的满足源来填补他们的失落。这一阶段,尊重需要、情感需要、安全需要、享乐需要可能成为公务员的主要渴求。

三、公务员职业生涯发展各个阶段的激励对策

根据上面的需求分析,应该针对公务员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以使公务员的职业生涯更好地发展。

1.职业适应阶段的主要激励对策

(1)工作激励。在公务员进入政府组织的初期,要及时地向他们展示个人工作的发展前景和组织工作的重要地位,这样能够更好的激发他们为个人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工作热情。

(2)培训激励。对新公务员进行初任培训,可以帮助其尽快熟悉组织的规章制度和文化传统。另外,关于工作技能方面的培训也可以帮助其熟练业务,尽快找准职业定位,快乐度过适应期[5]。

(3)榜样激励。一个值得信赖,并努力为下级提供各种发展机会的上级,能够在贯彻组织的意图和传播组织的价值观方面起到率先垂范的榜样激励作用。

(4)角色激励。对新公务员进行角色转换教育,帮助其正确理解公务员的责权利,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树立角色荣誉感和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的坚定信念。

(5)反馈激励。对新公务员工作中的进步和不足要及时反馈,尽量多表扬和引导,少批评和指责,这样有助于保持他们的工作热情。

除了以上五种主要的激励方法外,薪酬和待遇等方面的激励也可以促使新公务员安心地在组织中工作?熏减少流失。

2.职业成长阶段的主要激励对策

(1)工作激励。对于处于职业成长阶段、富有进取心的公务员来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能够强化他们的挑战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另外,工作任务的整体性、工作技能的多样化、工作程序的自主化和工作反馈的及时化也能使公务员增强自信、提高技能和理解力。

(2)晋升激励。对处于职业上升时期的公务员来说,职务晋升是组织激励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公务员自我评价最倚重的因素。因此,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通过职务晋升和级别晋升的交叉使用,能够使公务员更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组织的期望[6]。

除了以上主要的激励方法外,适当的培训激励,及时的反馈激励等对于公务员知识更新、职业成长也是十分必要的。

3.职业成熟阶段的主要激励对策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时期,“人到中年”的公务员受到来自身体、家庭、社会和组织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容易进入“职业高原(career plateau)[7]”,处于原地踏步甚至下滑的状态。因此,这个阶段的激励方式要更为细致,以满足其多方面的需求。

(1)工作激励。这个时期的工作激励要偏重于工作的扩大化、流动化和丰富化方面[8]。一是将工作任务和内容横向扩展,增加职位任务的工作含量,以扩展公务员技能,增加他们的工作兴趣与工作热情;二是将公务员轮换到职务、水平、技术要求相近的岗位,增加工作的挑战性,在转岗过程中增长公务员的技能;三是使其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可通过组建工作团队的方式,改进工作流程,整合工作程序,增加工作反馈,通过参与管理和自我控制,提高公务员工作的自主性。

(2)培训激励。对于富有工作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公务员来说,此时的培训激励要力求满足他们职业调整再适应阶段的要求和工作轮换的要求,通过工作流动过程中的交叉培训来不断开发公务员潜能,提高他们的工作兴趣,减少他们的工作废退感。同时,还可以培训富有工作实践经验的公务员担当教练员,通过指导新进人员来提高工作成就感。

(3)道德激励。处于这个阶段的公务员由于受到来自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极有可能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因此,要对处于这个阶段的公务员进行道德再教育,通过表彰奖励、警示性教育等多种手段进行激励,以防微杜渐,维护政府和公务员的清廉形象。

(4)生活激励。家庭会给公务员的职业生活带来许多影响。“人到中年”的许多棘手的问题源于其配偶、子女以及父母的需求。因此,需要帮助公务员制定工作――家庭平衡计划,提供家庭问题和压力排解的咨询服务等,来维持其工作和家庭的平衡,使其更好地工作[9。

此外,定期组织公务员进行身体检查和心理咨询,对于保证身体健康,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其工作绩效也大有好处。

4.职业退隐阶段的主要激励对策

对处于该阶段的公务员的激励,要偏重于帮助其调整心理落差,促使其发挥余热方面。

(1)工作激励。此时的工作激励主要是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公务员以各种资深角色对新进政府公务员进行传、帮、带的培训和指导,既传承了优良传统和工作经验,又促使处于退隐阶段的公务员发挥余热,提高工作满足感。

(2)培训激励。此时的培训要以培养业余爱好,丰富退休生活为重点。通过举办绘画、棋艺、舞蹈、歌唱等特长班来多方面开发处于退隐阶段公务员的兴趣,既减少了他们的失落感,又为多彩的退休生活打下了基础。

(3)生活激励。处于退隐阶段的公务员会更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和退休养老方面的问题。通过保健、养生、福利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可以更好地解除他们心中的疑惑,安心于组织最后阶段的工作。

此外,通过举行在职公务员与退休公务员的联谊活动,可以有效地缓解处于退隐阶段的公务员的心理失落感。

参考文献:

[1]孙柏瑛?熏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熏2004.

[2]郑海航?熏吴冬梅.人力资源管理?押理论.实务.案例[M].北京?押经济管理出版社?熏2006.

[3]马力.职业发展研究――构筑个人和组织双赢模式[D].2004.

[4]段炜?熏张光旭.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规划与管理[J].科技与管理?熏2006.

[5]陈丽芬.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1.

[6]杨东.人力资源管理[M].重庆?押重庆大学出版社?熏2004.

篇(4)

随着中国公共管理改革持续推进,公务员培训激励机制问题暴露,亟待深入研究。职业发展的激励是公务员激励机制的重要方面,而在公务员系统中,培训是公务员提高个人理论及技能水平的主要方式。因此,从职业发展视角中研究和探索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激励机制重要且必要。

一、职业发展视角下公务员培训激励的主要问题

(一)培训课程设置不科学,难以契合公务员的需求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政府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公务员队伍中出现了大量的知识型工作者。2003-2008年间,全国各地共录用33万公务员。中央国家机关新录用的公务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群体的比例一直保持在99%以上,其中硕士毕业生占53%,博士毕业生占4.3%。不断年轻化和知识化的公务员队伍必然需求通过持续学习获得不断进步。新时期公务员培训应更加注重优化知识结构以推动职业发展、提升个人能力。但现实中公务员培训行政指令性较强,培训流于形式,对公务员个人发展的实质性帮助乏力:

首先,培训课程不完善。培训内容强调“政治教育”,重复严重;培训“按级别施教”而不是“因需施教”。其次,培训师资有限。中国目前尚未建成全国公务员培训师资人才库,公务员培训主体为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培训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等学科领域研究;各类公务员培训教材内容雷同,公务员培训难以实现增长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国现行的公务员培训基本是“教育取向”,重思想政治理论而轻实践,难以满足公务员能力需求,不能实现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对公务员进行激励。

(二)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满足分类管理的要求

中国现行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缺乏科学的分类管理。工作分析体系相对落后,对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及对胜任工作所需知识、技能、能力和特征等的描述不详细,使公务员培训内容的确定缺乏依据。

中国《公务员法》总则中规定了“国家对公务员实行分类管理”,可见对公务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是应有理念。《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强调把干部教育培训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殊需要结合起来,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同类型公务员的能力结构各不相同,同一类型公务员的能力结构也会因具体职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此种专用能力的提高将直接促进公务员的行政能力。由于职业发展是公务员激励的最有效手段,因而当培训有助于公务员的个人发展时,培训激励的作用最明显。如何提高不同岗位公务员的专用能力,以增强公务员培训的激励作用,对中国的公务员培训提出了极大挑战。

(三)培训考核力度不够,培训结果与公务员任用脱节

培训意味着变化――技能、知识、态度或社会行为的变化,其最终目的是要把培训内容与所要求的工作行为联系起来。公务员参加培训后取得的培训成绩应与职业发展相挂钩,才能最大限度对公务员进行激励。但培训成绩的取得,也就是如何检验培训结果,还需要进行培训考核。

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国家公务员在培训期间的学习情况,将作为其任职和晋升职务的依据之一。《“十一五”行政机关培训纲要》等亦从原则上对公务员培训考核提出要求,并肯定了公务员培训应与使用相结合。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尤其在公务员职务晋升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上述规定没有真正落实,培训与使用存在脱节现象,使得公务员参加培训学习的动力不足。换言之,当前中国公务员培训缺乏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培训结果评定形式化,对公务员培训激励不够。

二、基于职业发展视角公务员培训激励问题的原因

(一)培训的理念缺位

第一,培训理念落后。在公务员培训过程中,应坚持以职位需求和个体需求为导向,增强公务员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当前中国公务员培训实践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将培训等同于教育,忽视能力的培养与职位实际需求的匹配度。因此,公务员难以通过培训获得完成本职工作的知识、技能上的提高。

第二,对培训重视不足。中国的公务员管理仍然没有摆脱传统人事管理观念的影响,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忽视公务员个体的职业发展。认为公务员培训只是一种上岗和任职的形式,没有认识到公务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亦没有把培训作为促进公务员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提高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及满意度的手段。

(二)培训的制度缺陷

首先,培训需求分析重组织目标轻个体差异。中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服从于政府部门的发展目标,注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上的需求,即重视组织的需求分析;对职位能力需求和公务员自身能力状况分析相对不足,忽略了职位差异和个体差异。在这样的培训需求分析下设计出的培训项目往往针对性低,重政治理论知识而轻能力和行为改善,事实上难以促进公务员个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对公务员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帮助不大。

其次,培训结果评估不完善。目前,中国还没有一整套公认的公务员培训质量评价体系,还没有实现考核目标向具体量化的、科学的标准体系的转化,对培训质量评价通常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仅对公务员的学习成果进行直接考察,忽视了对公务员参加培训后工作行为的考核,没有真正起到验证培训效果的目的。

与此同时,培训评估结果的应用也存在问题,公务员培训与职位任用没有必然联系,公务员参加培训与否、培训成绩的好坏与公务员关联度甚低,使培训工作失去方向,公务员培训的必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等无从谈起,这最终将导致公务员培训流于形式或难以为继。换言之,如果公务员培训与公务员的岗位工作考核、提职、晋级、工资收入等没有关联,将直接影响到公务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培训的激励效应。

三、基于职业发展视角公务员培训激励机制的完善

公务员培训应成为帮助公务员职业发展的有力工具,重视通过有效培训提升公务员的职业安全感和工作能力,变利用公务员能力为开发公务员潜力。

(一)确立公务员培训激励的指导思想

要建立有效政府,政府管理要“以人为本”,尊重公务员的需求,充分开发公务员的潜能。政府积极介入公务员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

首先,政府要提供公务员自我实现的内部条件如职位、权责、待遇等,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尊重公务员发展需要、帮助公务员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人性化与理性化相结合的职业提升方案,指导政府部门培训工作的开展,从而保持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动性。

其次,政府要参与公务员职业发展计划的过程,强化公务员的培训目标。这一过程是政府部门洞察公务员培训需求的过程,也是为公务员提供发展动力的过程,有助于公务员在组织中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努力方向,明确组织环境特性与自我定位的关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与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再次,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公务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把“公务员培训与任用相结合”制度落到实处,使培训在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提高公务员岗位工作质量、效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完善公务员培训激励机制的具体措施

第一,培训内容激励。只有当公务员需要获得新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寻求应用机会的时候,他们会更加用心地学习,不会因为遇到阻碍因素而挫败自己的信念。因此,对培训内容的充实丰富,以及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完善公务员培训激励的重要方面。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完善公务员培训内容应体现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公务员所处职位的需求;二是公务员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公务员不同职业类型的需求。为此,在公务员培训课程开发过程中要进行如下改革:

首先,做好公务员岗位分析。政府部门必须科学地进行岗位分析,撰写清晰的岗位描述,明确界定各个岗位的工作目标、工作条件,尤其要明确岗位的工作胜任特征,使相关课程设置紧密围绕政府的职能和中心工作及受训公务员的岗位职责要求。

其次,进行公务员培训需求调查,并根据公务员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设置培训课程,加快培训课程的更新速度,缩短培训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周期,以适应不同岗位类型及不同级别公务员的具体需要。可采取在培训前、中、后期分阶段调查的形式了解学员的需求及意见。

再次,对公务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根据不同职务层次、不同职位类别公务员的特点和需要,建立公务员培训的分级分类制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是中国《公务员法》的明确要求,也是世界公务员培训发展的时代要求。分级分类培训已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培训原则与通行做法,如英国对行政执行级的官员分别实施培训,法国将培训分为纯技术类培训、管理技术类、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培训等,中国香港地区也是如此。

第二,培训结果激励。培训结果激励要求将培训成绩作为公务员任职、定级、晋升依据之一,实现公务员培训成果与职务晋升的结合,这需要从两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首先,完善公务员培训考核制度,包括考核标准的科学化、考核方式的创新以及考核纪律的严格。考核方式要从两方面来完善:一要丰富直接考察的方式,引入实际操作、角色模拟、主客观结合的360评估等形式;二要对公务员参加培训后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行为进行考核,考察培训对受训者工作实际的影响。

其次,确保培训考核激励价值的实现,使培训与使用真正结合起来。在公务员培训管理过程中,应把公务员的培训经历、学习表现和培训考核结果记录在案,作为公务员工作档案的内容之一;将培训成绩作为公务员任职、定级、晋升职务的一个依据,督促和鼓励公务员在培训期间认真学习,努力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只有确保培训激励价值的实现,增强培训主体的利益驱动,公务员才能对培训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随着“人力资本是社会发展核心资本”等观念的普及,以及知识型公务员队伍的不断成长,公务员队伍中知识工作者的比重日渐提高,公务员培训与开发将成为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目前中国政府部门仍沿袭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强化对人的控制,视人为成本,忽视对人的激励,不能充分调动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适应环境变化与政府需求,政府部门必须树立人才是重要战略资源的观念,将公务员培训与开发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在培训开发的理念、方法上寻求改革与创新,提高培训效度并强化培训结果的应用,以培训为激励,从公务员最为关注的职业发展、职位晋升切入,实现公务员个人与政府部门组织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静,李雪梅.公务员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2、张丽.论公务员培训激励模式构建――以期望理论为视角[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3).

3、徐美珠.中国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困境及其出路[J].理论与改革,2006(4).

4、(美)埃文・伯曼等著;祁光华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悖论、流程和问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中图分类号]D0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5)04-0118-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劳动年龄人口需求变动与就业策略研究”(编号:09CRK004)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者长期处于压力中表现出来的情绪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一种综合症。与人们的通常认识的情况相反,公务员岗位虽然是炙手可热的,却也是职业倦怠比例最高的职业之一。从工作岗位看,由于“公务员晋升、新陈代谢、激励、待遇、考核方面的一些缺憾,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1];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转型对公务员执政能力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公众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公众对政府监督也更加全面,这些都导致公务员工作压力增大;从组织因素而言,公务员的工作程序化,在工作中同时扮演“公共人”和“理性人”的角色,角色冲突带来了压力、紧张感。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一项调查显示公务员中54. 8%的被调查者出现了职业倦怠状况。魏娴等在对639名乌鲁木齐公务员的调查中发现82.75%的公务员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以轻度和中度倦怠为主。[2]公务员是我国公共事业的承担者,代表着政府执政能力和政府形象,如果说普通人的职业困惑和倦怠仅仅是个人和企业的问题的话,那么公务员职业倦怠则是一个涉及政府运行效率和纳税人在享受公共服务质量上投入产出比的大问题。我国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主要集中在教师、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等群体,以公务员为对象的研究甚少。有限的关于公务员的研究还停留在职业倦怠的现状描述层面,仅有的几项实证研究又仅集中于对职业倦怠的直接因变量的影响上,对公务员的职业倦怠产生过程、与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彼此影响的机制还未被涉及,而只有认识到这一过程,才能对公务员的职业倦怠在源头上进行有效干预。

二、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

(一)被试和工具

本文采用便利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取样,选择了北京市、江苏省、贵州省、陕西省、山西省等5个东、中、西部的典型地区,并按照我国的行政等级进行分层抽样,共发放7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20份,其中,男性占57.62%;30岁以下的占68.57%;在学历层次上,大学及以上学历超过80%,这与魏楠(2012)[3]的公务员职业倦怠研究样本相近,也与我国近年来公务员队伍结构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两高一低”的特点,即学历高、知识结构水平高、年龄低,在单位性质方面,以区县级及地市级公务员为主,两者数量百分比接近60%,这与卢晓晶[4]的研究样本相似。

职业倦怠量表选取了由李超平等人修订的MBI-GS量表的中文版[5],李超平等人对此量表进行了检验,发现修正后的量表与原量表的结构完全一致,表明了中文版可适用于我国本土的研究。工作压力量表采用封丹B等人编制的《公务员工作压力问卷》[6];应对方式量表采用的是解亚宁在国外量表基础上进行修改的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应对方式的得分采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得分之差,分值越高,表明应对方式越积极。[7]社会支持量表采用的是肖水源(1988)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8]

(二)结果

1.各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研究显示四个量表均表现出了较高的信效度。α系数均大于0.7,其中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及应对方式量表超过0.8,表明量表的信度较好。在效度方面,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多个拟合指标如NFI、CFI、IFI、CFI大于0.90,RMSEA值小于0.1,卡方和自由度之比小于4,表明各模型拟合优度指数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拟合度较好。

2.不同人口特征的公务员的职业倦怠差异

公务员的职业倦怠均值为2.71,高出中间值8.4%。职业倦怠得分高于平均值的比例为61.5%,高于中间值2.50的公务员占据总样本的75.8%,说明公务员的职业倦怠感普遍高于平均水平。另外,职业倦怠各维度均值占其维度总分的比例分别为情绪耗竭(57.44%),人格解体(56.45%),成就感降低(48.97%),说明对于公务员而言,情绪耗竭的程度相对较高,其身心疲惫感比较明显。

不同学历的公务员在人格解体维度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两两比较发现大专及以下学历背景的公务员人格解体程度低于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公务员(P=0.002)。李玉慧(2008)发现公务员的职业倦怠存在学历上的差异,学历越高,情绪耗竭的程度越高,因为高学历者受到更多重视,往往被赋予很高的期望,并承担着较多的工作任务,而程序化的工作又使得高学历者感到工作缺乏挑战性,继而出现职业倦怠感。此外,学历导致的职业倦怠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不同学历的公务员对自身期待和定位不同,高学历的公务员对自身期待很高,但是公务员的日常工作又往往单调而重复,因此可能产生心理上的落差从而形成职业倦怠。[9]

不同单位性质的公务员职业倦怠差异明显,两两比较发现,乡镇级公务员职业倦怠水平最高(P=0.013);此外,人格解体维度的P值为0.002,达0.0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不同单位性质的公务员在此维度上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县级公务员在相应维度的均值显著低于省级单位公务员(P=0.039)。成就感降低维度上,省级公务员的得分显著高于县级(P=0.011)。这与成锡锋[10]的研究结论一致,这首先与我国的行政权力较为集中有关,基层单位的自和控制权都较低,使得公务员在工作中使用有限的职权却承担着较大的责任,造成基层公务员的职业倦怠感。此外,基层的乡镇机关职业倦怠感高还可以归因于其工作的特性,基层单位的工作一般较为具体和琐碎,直面的矛盾和困难也多,加上拥有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有限,从而造成职业倦怠感加深。

3.工作压力、应对方式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本文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探究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以及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在其中的调节效应。对于多元回归分析中可能存在的多元共线性问题,采用容忍度及方差膨胀系数(VIF)进行检验。对模型中的变量检验结果表明,变量的容忍度很大,而方差膨胀系数较小,因此认为模型不存在高度的线性重合问题。

当职业倦怠及其三个维度分别作为因变量时,工作压力均与上述变量显著正相关,说明工作压力越大,职业倦怠程度也越高,相应的情绪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等症状也越明显。当社会支持进入模型之后,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及其三个维度都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社会支持的水平越高,职业倦怠水平会相应减弱。

我们的研究显示公务员的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Palazzo将工作压力看作是影响公务员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认为公务员的工作环境对其有重要的影响,紧张的工作环境对公务员存在负面的影响。[11]Gray在探究工作压力和个体的社会资源对护理工作者职业倦怠影响的研究中指出,工作压力的工作过劳、缺乏工作控制等维度对职业倦怠存在正向的影响。[12]石林也对此作出了相关总结:工作压力对情绪的消极影响表现在降低工作者对组织的承诺、内在满意感、以及工作动机,并出现离职倾向和情感衰竭。[13]我们还进一步考察了工作压力各个维度和职业倦怠各维度之间的关系,上级领导维度对职业倦怠各维度的解释变异量最大,其次是职业前景。从我国公务员的人事体系来看,公务员的自主管理和下层公务员的参与非常有限,常常受到上级领导的约束和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同时需要在维护与上级领导的关系上耗费巨大精力,此外,我国公务员职业发展渠道单一,公务员的成长发展及物质待遇等直接与职务相关,因此,职业发展前景也成了广大公务员的压力来源,另外,我国公务员的晋升机制和竞争平台不够健全,这些必然造成公务员职业发展方向的模糊,对未来的发展失去信心,继而导致职业倦怠(见表1)。

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表现出稳定而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职业倦怠及其三个维度的程度降低。社会支持的主要作用在于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拥有稳定而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为个体提供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稳定的社会性回报,如归属感、安全感等,避免由于压力源的增加造成职业倦怠程度的加深。学者的研究佐证了社会支持的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如朱林仙发现大学生社会支持越高,压力体验则越低,同时社会支持的程度可以负向预测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感。[14]张昊智研究发现教师的组织支持感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均呈现负相关关系。[15]

表1 多层回归结果及应对方式的调节效应

注:“*”表示0.05水平显著;“**”表示0.01水平显著;“***”表示0.001水平显著。控制变量中省略的包括男,未婚,大学本科和地市,

4.应对方式的调节效应

当职业倦怠及其各维度作为因变量时,应对方式与工作压力的交互项在0.0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应对方式对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影响起到显著的缓冲作用,为了进一步分析交互效应项的影响,将应对方式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结果表明,应对方式的低分组中,职业倦怠对工作压力的简单斜率是0.10,应对方式高分组中职业倦怠对工作压力的简单斜率为-0.064;应对方式低分组情绪耗竭对工作压力的简单斜率为-0.327,应对方式高分组情绪耗竭对工作压力的简单斜率为-0.755。斜率检验发现,低分组应对方式的个体,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不显著,高分组应对方式的个体,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显著(P=0.005)。无论低分组还是高分组的应对方式个体,工作压力与情绪耗竭的关系显著。

图1 应对方式对职业倦怠的调节作用

注:实线表示应对方式低分组,虚线表示应对方式高分组

根据图1可看出,当工作压力水平确定时,应对方式的得分越高,表示应对方式越积极,高分组应对方式的个体相应的职业倦怠水平越低。我们也分析了应对方式对情绪耗竭的调节作用,其结果表明,当工作压力水平一定时,高应对方式水平的个体情绪耗竭的程度低于低水平应对方式的个体,此外由于高水平应对方式组的情绪耗竭对工作压力的斜率绝对值较大,因此当工作压力增加时,应对方式水平高的个体情绪耗竭的程度下降更快,可以更好地缓解身心疲惫的感觉,分析结果说明良好的应对方式无论是压力高和压力低时均可以使压力反应降低,并且应对方式高分组可以使职业倦怠和情绪耗竭下降的幅度更大,因此应对方式在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间具有显著调节效应的假设得到支持。

研究也考察了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限于篇幅具体的分析步骤及结果未在文中报告),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与工作压力的交互项在模型中均不显著。已有研究表明,一个集成的社会网络可以帮助避免负面的经验(如经济和法律问题),因为大型的社交网络可以为个人提供定期的积极的体验,缺乏稳定的社会网络则会增加心理和生理障碍的可能性。社会支持对公务员职业倦怠的调节作用不显著,首先表明了工作压力和社会支持对于职业倦怠的影响是相互独立的,工作压力能正向预测职业倦怠,社会支持能负向预测职业倦怠。社会支持对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影响中未能表现出显著的调节作用可能受限于其本身的主效应。此外,梁宝勇指出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当事人的心身特点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应激的反应。[16]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感知并不完全等同于实际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具有较低社会支持感的人对他人的评估比较消极。因此,社会支持对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显著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因为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还受到公务员本身性格特点、人格特征的影响。另外,温忠麟等认为理想的调节变量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相关不大,但是社会支持与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都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这也可能是社会支持调节效应不显著的原因。[17]

研究结果表明,应对方式对职业倦怠的主效应显著,且应对方式与工作压力的交互项在对职业倦怠及情绪耗竭的回归中显著,表明其调节效应。这与相关学者的结论一致,Peju kovi在研究医生的性格特征与应对方式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中发现承受高压力的医生更容易表现出职业倦怠的症状,但是不同个性特征的医生会采用有差异的应对方式做出反应,从而职业倦怠的程度有所不同,当个体感知压力水平超出了自身的应对能力时,倾向于采用规避压力的方式,因而倦怠感也更强。[18]李晓雯发现护土的主动应对策略与职业倦怠感呈现负相关关系,被动应对策略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则相反。[19]Shin通过9729名参与者探究应对策略与职业倦怠三维度的关系,研究发现问题导向的应对策略与职业倦怠负相关,情感导向的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正相关,寻求社会支持、重新评估和宗教的应对方式与倦怠负相关。[20]这提示我们,当公务员面临工作压力时,要尝试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缓解压力的不适感,而不要消极地回避压力。通过积极主动的应对如调整自身的期望,尽量看到工作中积极的一面,或者将压力和负面情绪向他人宣泄。总之,通过积极的应对方式排解工作压力对身心的负面影响,减少职业倦怠感。

三、公务员职业倦怠的缓解之策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公务员群体的职业倦怠状况高于平均水平,社会支持对公务员职业倦怠具有直接的负向影响,应对方式则对职业倦怠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因此要降低公务员的职业倦怠感,需要从根源处入手,减少工作压力的来源,还可以利用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作用来减低职业倦怠。

(一)减少公务员的压力源,缓解职业倦怠感

针对工作压力的诱发因素,应该加强公务员在工作中的工作控制,增加普通公务员参与决策的机会,减少上级领导的干预,在提出相应工作要求的同时应当赋予他们相应的职权,以便更有效率地开展工作。同时,“工作性质”体现了公务员群体工作的特殊性。“某些场合必须喝酒”,“有时候不得不说假话”等凸显了公务员队伍的某些弊端,职业前景是影响公务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减少职业前景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上,需要完善公务员队伍的绩效考核体系,设立科学的绩效考评指标,职位的升迁应当以公务员的专业、学历、资历等参考依据,重点考察公务员的能力和工作表现,激发公务员的内在动力,提升工作绩效。

(二)加强公务员的社会支持,培养健康积极的职场心态

强化对公务员的社会支持需要注重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社会支持从容观支持的角度而言,应该结合公务员自身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其才能;提高工作内容的灵活性,减少重复性工作;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公务员心理辅导部门;提供学习培训机会,丰富其工作内容,另―方面,从主观支持的角度来看,个体感知到的主观支持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应该强化公务员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将服务理念贯穿于平时工作之中,努力承担工作职责;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面对工作的抗压性,养成良好的应对心态和习惯。

(三)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缓减工作压力的影响

应对方式在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缓冲压力负面影响的作用,因此应该优化组织管理,为公务员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培养其心理健康意识,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对职业倦怠或其他心理问题的指导,进行应对干预训练,培育公务员积极的应对方式。总之,结合公务员自身和相关组织的努力,有效预防和应对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王伟华.天津市公务员职业倦怠状况调查研究[J].行政论坛,2012(5).

[2]魏娴,李富业,刘继文.乌鲁木齐市公务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5).

[3]魏楠. 我国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研究―以江苏省基层公务员为例[D].南京大学,2012.

[4]卢晓晶,陈维清. 工作压力影响公务员职业倦怠的路径分析[J].山东医药,2013 (10).

[5]李超平,时勘. 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3 (5).

[6]封丹B,石林. 公务员工作压力源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5).

[7]解亚宁.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 (2).

[8]肖水源,杨德森. 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 (4).

[9]李玉慧.我国政府部门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业倦怠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10]成锡锋.公务员职业倦怠调查[J].决策,2008(5).

[11]Palazzo L S, Carlotto M S, Aerts D R G C. Bumout Syndrome: Population-based Studv on Public Servants. Revista de Saúde Pública,2012,46(6).

[12]Gray-Stanley J A, Muramatsu N. Work Stress, Burnout, and Social and Personal Resources among Direct Care Workers.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11,32(3).

[13]石林.工作压力的研究现状与方向[J].心理科学,2003(3).

[14]朱林仙. 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及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

[15]张昊智.中学教师心理契约、组织支持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6]梁宝勇. 心理干预结果评价研究的几个方法学问题[C].国际心理治疗与危机干预学术会议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会议论文,2006-05.

[17]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J].心理学报,2004(2).

[18]Peju Kovi B, Priebe S, et al. Burnout Syndrome among Physicians-The Role of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Coping Strategies. Psychiatria Danubina, 2011,23(4).

[19]李晓雯,谷金君,徐广益,李霞,梁静. 综合医院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尊及控制点的关系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7(14).

[20]Shin H, Park Y M, Ying J Y, 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ping Strategies and Burnout Symptoms: A Meta-analytic Approach.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4, 45(1).

The Generation Process of Burnout in Chinese Civil Servant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

Wang Ying Ni Chao Liu Qiuyan

篇(6)

此次印发的两个规定,实现了公务员分类管理三方面的重大突破。

第一,基本明确了行政执法类与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适用范围。根据两个规定,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是指专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为机关履行职责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的公务员,其职责具有强技术性、低替代性。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根据工作性质、专业特点和管理需要,在以专业技术工作为主要职责的机关内设机构或者岗位设置。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是指依照法律、法规对行政相对人直接履行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执法职责的公务员,其职责具有执行性、强制性。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位根据工作性质、执法职能和管理需要,在以行政执法工作为主要职责的机关或者内设机构设置。

第二,确定了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务序列与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序列。根据两个规定,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按照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务序列进行管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按照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序列进行管理。两类公务员职务序列分别设置11个职务层次,从而解决了两类公务员职业发展阶梯过少、职业发展通道过窄的问题。

第三,确定了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对于量大面广的基层公务员而言,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攸关其经济待遇和切身利益。根据两个规定,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最高职务层次“一级总监”对应的最高级别是八级,行政执法类最高职务层次“督办”对应的最高级别是十级,这分别相当于综合管理类非领导职务巡视员和副巡视员对应的最高级别。

跨类流动与平衡比较

两个规定,对公务员分类管理中的尖锐问题进行了比较明确的制度设计。任何国家的公务员分类管理都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公务员是否可以跨类流动及如何跨类流动?二是平衡比较多样化的职务序列的标尺是什么?两个规定对此做出了比较明确的回答。

第一,有限度跨类流动。比如,可以通过“转任”实现公务员跨类流动。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转任,一般在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范围内进行。因工作需要,也可以在不同职位类别之间进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在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范围内转任的,一般转任相同专业的职位。因工作需要,也可以转任到相关、相近专业的职位。对因工作需要转任其他职位类别公务员的,一般应当在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工作满五年,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综合考虑其任职经历、工作经历等条件,比照确定职务层次。其他职位类别公务员转任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务的,应当具备拟转任职务所要求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等条件。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转任,一般在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位范围内进行。因工作需要,也可以在不同职位类别之间进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转任其他职位类别职务的,一般应当在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位工作满五年,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综合考虑其任职经历、工作经历等条件,比照确定职务层次。其他职位类别公务员转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的,应当具备拟转任职务所要求的条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两个规定,公务员跨类流动不是采取底部打通的办法,而是“比照确定职务层次”。这样就较好地协调了“专才”与“通才”之间的使用矛盾。

第二,两个规定明确了以“级别”而不是“官位”作为平衡比较各类公务员制度序列的统一标尺,这体现出一种极其重要的制度建设价值导向。

根据两个规定,可以描绘出一幅以职务层次为横轴,以级别层次为纵轴构成的“坐标系”。根据不同类别、不同职务层次的公务员在科层制中的“坐标”位置,可以确定专业技术类与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基本工资待遇。

目前有些地方,基本工资在公务员全部工资收入中占比过低,如果能够提高到较为合理的水平,那么根据规定的安排,专业技术类与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晋升、级别晋升都可以对两类公务员发挥足够的激励作用。

对两类公务员区别管理

根据职位类别,两个规定对两类公务员采取了有区别的管理制度安排。

就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而言,区别管理立足于战略性人才资源的开发。根据工作需要,机关可以按照公务员聘任有关规定,对部分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实行聘任制。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应当按照继续教育的要求和知识更新的需要,接受专业技术培训。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担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两年以上或者已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可以按照公务员调任有关规定调入机关,并根据认定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担任四级高级主管以上职务。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体现工作职责特点的津贴补贴政策。国家鼓励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在工作中进行发明创造,对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给予奖励。做出杰出贡献的,可以纳入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特殊津贴的评定范围。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经批准可以参加中央和地方各级重大人才工程和科研项目评选。

就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而言,区别管理立足于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一级主办以下职务层次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内容根据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应当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律知识、工作能力和不同职位要求分类分级设置。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考核,以职位职责和所承担的行政执法工作为基本依据,必要时可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培训内容侧重职业道德、工作所必需的法律知识、执法技能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等;交流方式包括调任、转任、挂职锻炼;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和津贴补贴政策。机关应当加强对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在履行职责中有违纪违法行为以及违反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规定也明确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在执行公务中有应当回避情形的,本人应当申请回避,行政相对人可以提出回避申请,主管领导可以提出回避要求,由所在机关作出回避决定。

在探索中持续改革

以两个规定的印发为标志,中国公务员分类管理即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然而,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百分百完美”。在两个规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依然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并在实践中持续摸索、不断完善。

首先,一些类别范围尚未明确,可操作性有待提升。规定明确,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的职位设置范围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确定,中央和国家机关直属机构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位设置方案,报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省级以下机关及其直属机构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位设置方案,由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后报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备案。但是,规定并没有进一步明确专业技术类公务员与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范围,这样一来,各类别边界就不是特别清楚,类别划分的操作性就不强。在以往的改革中,就曾出现过有的部门为避免麻烦,把基层单位整建制地划为行政执法职位的情况。

其次,职务职数确定比例依然悬而未决,多样化职务序列的激励效果有待检验。规定明确,专业技术类与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职务都分为十一个层次,两类公务员职业发展阶梯加长了。但是,公务员的职业发展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务职数。根据规定,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职务职数,一般应当按照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位数量的一定比例核定,具体办法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另行规定。这一关键细节仍带框架性色彩。

篇(7)

当前在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改革背景下,建设一支服务能力强和服务素质高的公务员队伍是推进与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所走的必然之路,但是在我国公务员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乡镇公务员群体,担负着为社会基层落实和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重任,他们直接联系和服务于基层农民群众,同时在乡镇基层农民群众的眼里,乡镇公务员的形象即代表着整个行政体统和党的形象。因此,如何完善和改进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使其能激发和提升我国乡镇政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在新时期新背景下仍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完善我国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一)我国农村经济亟待发展的需求

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我国乡镇经济也面临着科技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技术不完善等诸多制约因素。而身处在这种环境下的乡镇公务员运用原有的落后的工作方法和陈旧的价值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要想农村经济实现快速的发展,进一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政府必须提升其公共服务能力,落实到乡镇公务员身上,关键之处则是完善和健全激励机制从而激发乡镇公务员的工作热情与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二)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理念的要求

在全球化进程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政府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各国都致力于一个目标—人尽其才,物为所用,为公民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放眼我国乡镇,社会和公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与其他很多国家还相差甚远。因此,在我国发展转型的今天,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之下,完善和改进我国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使其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为社会和基层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是很有必要的。

(三)是乡镇公务员完善自我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有一支优秀高效的乡镇公务员队伍是提高我国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关键,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人的工作能力在适当的方式下也会发挥无限的潜能,而这种方式就是通过充分的激励而实现的。激励就是指激发鼓励,通过激励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勉励全体公务员向期望的方向努力。而激励机制则是要求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激励办法,使其达到激发鼓励的效果。【1】这种效果不仅是指提升乡镇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公务服务能力,而且是发挥乡镇公务员的内在潜力,在工作中不断升华自己、完善自己的一个过程。这样,乡镇政府和乡镇公务员会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激励机制对整个公务员队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想提升乡镇组织的绩效,对于相比来说有着特殊工作性质的乡镇公务员来说,需要一个更为完善有力而且全面的激励措施。目前来看我国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还存在着以下这些问题:

(一)激励理念较为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激励理念的理解和运用在很多时候都在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借鉴其合理性的同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现实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很少有创新的、本土化的激励理念。在我国传统人事管理理念的影响下,乡镇公务员作为最底层的公务员,没有被当作要激励的人力资本要素,也没有被作为组织的战略资源而加以培训和开发,个体的价值和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作为乡镇公务员自身,有些乡镇公务员没有正确地位自己的角色,有些人甚至还停留在公务员就是“父母官”这种思想阶段。强权意识严重,“唯权力是从、以权力说话”,而且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蛮横。【2】这种“官本位”的错误思想定位使得乡镇公务员在工作中严重,他们在心底里无法认同政府提倡的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认为自己可以管理和控制人民群众。加上一些乡镇公务员法律意识淡薄,如果外在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则会产生“寻租”现象。

(二)激励资源短缺

公务员激励机制能够有效运行的条件之一就是政府掌握一定的激励资源。乡镇政府也不例外。但是现实的国情摆在我们面前,我国政府掌握的物质激励资源非常有限,对于乡镇政府来说这种稀缺性显得更为突出。一部分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乡镇政府的财政状况仅仅够维持乡镇政府正常的运转,甚至一些贫困地区连最基本的开支都无法保障,那么就更不要提对其公务员的增资政策的贯彻落实了,但是激励的刚性需求要求物质诱因的现实存在,“空头支票”难以产生激励的效果。另外,由于地区不同,乡镇政府间掌握的资源不平衡,较发达地区乡镇公务员有着名目繁多的津贴,金额甚至超过了其基本的工资收入。这样的资源不平衡最终导致相同层级的乡镇公务员,由于地域的差异和可享受到的资源差异而在工资收入上产生了很大的差距,一些落后地区的乡镇公务员必然在心理上产生落差。另一方面,当前我国乡镇基层公务员在精神激励方面的资源更显匮乏。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一部分公务员的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在拜金主义的轰炸之下丧失了应有的底线,而且一些先进的模范事迹缺乏宣传乏力没有感召力,这使得“荣誉”与“模范”含金量下降。

(三)内激励不足

内激励是指被激励对象自身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激励力量。包括学习新知识和技能、责任感、光荣感、成就感等。它是靠增强公务员的组织认同感与承诺感,自觉地去改善工作状态。内激励主要用于满足人的高级需要,是一种带有自我激励的主导性的激励,与跟工作任务本身无直接关系的外激励相比,内激励的效果更为稳定、持久和有力。我国乡镇公务员机制中相对比较重视他方激励,也就是所谓的激励主体对客体的激励,作为主观能动的个体——“自我”则很少受到重视。我国当前实行的是以外激励为主,内激励为辅的激励方式。我国乡镇公务员由于其职业的特殊,对政府目标的认同是他们是其主要的内激励因素,如果乡镇公务员高度认同政府的工作目标,那么乡镇公务员就能够主动的将政府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内化吸收为自身的一种需求,从而能达到自我激励的效果。但是在目前我国所构建的服务型政府,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终目标,培养乡镇公务员的自我激励在这种背景下显得不那么具有吸引力。内激励不足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整体效能的提高。

(四)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从《公务员法》实施起,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便进入了法律化阶段,一些相应的单行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与其配套,但是总的看来的这些相关规定是在整体上着眼于整个公务员队伍的,单纯的针对乡镇公务员的具体细则非常少,相比国外的公务员法律法规来说不是十分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会使我国乡镇公务员考核、晋升、薪酬、培训激励机制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由于没有工资法令的有效保障,我国部分乡镇公务员的工资拖欠问题多年来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乡镇基层公务员投诉无门、有苦难言;在职务晋升上,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虽在选拔任人、职务晋升的原则和程序上做出了系统的规定,但它着重的是对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的选法,而我国乡镇公务员的晋升操作无章可循,制度的空白助长了资历主义风气,乡镇公务员积极性难以调动;另外,公务员各监督主体的权限、监督方式和程序都没有用明确的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而且不同于国外的媒体拥有较大的自,不受政府的影响,坚持独立发展的方针,我国的新闻媒体和公众没有关于新闻和群众举报等法律的保护,起不到应有的监督效力。

三、完善我国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激励理念

激励理念是激励机制的灵魂支撑,是否有科学的激励理念做指导,直接决定着激励机制运行的成功与否。如果只是在原有的理念上修修补补是无法达到激励的效果的,必须立足当前的国情,在科学的指导下,创新激励理念。在我国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首先乡镇公务员要扭转传统体制下管理者和控制者的角色思想,乡镇公务员的工作基本立足和出发点就是要让农民过上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的好日子。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工具只能用来为群众谋福造利,直接面向全体大众服务,而且服务的质量越高,群众就越满意,就能越多的获得大众的信赖,这将会成为激励乡镇公务员无形的动力。其次,乡镇政府要充分尊重乡镇公务员的情感和价值需求并及时给予回应和满足,将他们当作人力资源的要素来进行激励,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组织的成本、实现组织效率的工具,承认其在组织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的战略资源,这样乡镇公务员会更好的投身入工作、更好地带领群众致富。

(二)重视激励资源的投入

人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是受到所得的报酬影响的。在我国应建立乡镇公务员工资水平比较机制,形成外部竞争性。明确乡镇公务员工资福利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合理的调整乡镇公务员工资标准。建立一套科学测算公务员的工资水准的系统,使公务员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保持一定的比例,并且依据每年的国家财政增长情况和物价的波动来增加乡镇公务员的工资幅度。另外,由于我国激励资源的不平衡,应在规范补贴制度的基础上,将配套重点转移到乡镇基层上来,因为乡镇公务员较其他公务员相比,环境较为恶劣、条件较为艰苦,其工作任务繁重而且难度很大,但他们工作所贡献的价值在工资水平中却得不到体现。这样就需要中央、省、市级政府实行一些有利乡镇政府发展的政策,加大对其的转移支付力度,适当增加医疗补贴、带薪休假机会、改善住房条件等。

(三)用“软性”管理发挥内在柔性激励

首先,制定乡镇公务员心理契约。心理契约就是组织与组织员工之间对于相互责任和义务的期望及认知,组织员工基于自身对心理契约的理解和体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方式和状态,最终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3】乡镇公务员和乡镇政府间的心理契约作为联系双方的纽带,不仅能够影响着乡镇公务员的工作绩效,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此外还能引导着我国乡镇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行政效能和水平往更高更强更专业的方面发展。我国乡镇公务员可以先根据自身需要,表达其需要,乡镇政府组织也同样提出对乡镇公务员的要求,二者在充分协商之后订立契约,在恰当调整和适应后根据该契约对公务员进行评价和奖罚。这样能够对公务员施以压力从而激起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其次,关怀乡镇公务员的家属。以往传统的公共部门激励机制,大多都只是从乡镇公务员个人出发,对乡镇公务员的家庭关怀很少。由于我国乡镇公务员的工作特殊性,尤其是一些偏远贫困乡镇,很多家属可能是放弃了优越的生活环境追随自己的家人一同面对艰苦的条件。我国乡镇政府应该学习借鉴国外企业的经验—将员工家属也纳入公司的范围之内,增加员工及其家属的归属感,乡镇政府给予乡镇公务员家属更多的关怀,有助于其理解公务员工作,获得他们更多的支持。

再次,完善公务员职业生涯。每个人的价值观、兴趣和专长不同,所以对职业的目标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应该充分了解每一个乡镇公务员的特点和其愿景,建立科学的乡镇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完善乡镇公务员职业生涯渠道,搭建乡镇公务员与公共部门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沟通的桥梁,使综合管理素质强、精通农业、环保、法律的专业型和技术型公务员能够在需要的岗位上各尽其职,增强整个部门的生机和活力,提升工作效率。

四、提供必要的立法保障健全的法律制度

提供必要的立法保障健全的法律制度是保证公务员制度顺利推行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4】西方的公务员制度其中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法规体系。我国也要加快完善有关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各项法律法规,例如在发放薪资上,乡镇公务员津贴管理完全无序可言而且工资不能足额按时发放,工资的增资方式也是无章可依等等诸多问题应该尽快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以确保乡镇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在考核层面上应尽快建立专门针对乡镇公务员绩效考核的法规从而增强整个考核的权威性和透明度。另外针对乡镇公务员的惩戒制度不强,国家应在惩戒立法上加大力度。监督的制度方面也迫在眉睫,尽早设立相关的法律不仅对广大农民群众有益,而且对乡镇政府和乡镇公务员也是一种鞭策。

综上所述,针对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不健全作为突破口,在我国服务型政府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从激励理念落后、激励资源短缺、内激励不足和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等问题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对策建议,真正转变乡镇公务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浅谈公务员激励机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4

篇(8)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2?0082?04

一、大学生选修公选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公共选修课是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面向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展的,着力于学生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的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拓宽知识面,了解学科前沿,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的竞争力。这类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兴趣进行选择进而集中学习。在校大学生需要修完一定的选修课学分才能毕业。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大学生对公选课的认知及选择同样如此。为了解大学生对公选课的认知及行为,结合对清华大学学生对公选课选修情况的调查,以及南京某高校公选课建设及开设“公务员制度与公务员职业能力”的教学实践,对南京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19份,收回219份,回收率为100%,回收问卷有效率99%。

1. 大学生选修公选课的基本特点

根据调查显示,选修公选课程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二、大三年级(表1),其中大二年级学生占33%,大三年级学生占66%,校方规定大一新生不参加公选课选课。《大学生心理学》认为,多数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是学习新知识、增强综合素质以满足未来就业的需要。大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他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都处于一种活跃的开放状态,但是,大学的学习过程是随着学习阶段的发展而发展的,从纵向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大一新生刚刚开始从中学到大学的生活转换,处于基础课学习阶段,一方面课程学习任务较重,除了学习公共课(如政治理论课、外语、体育等)外,主要学习基础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物理实验、机械基础等。这些课程除了在中学学习的基础上加深、拓宽基础科学知识外,还担负着进一步发展智能、提高能力、训练思维方法、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准确性的任务[1]。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新生在入学后因各种因素影响,普遍存在着对生活环境、学业环境、人际环境的不适应,并因此带来心理上的困惑和问题,处于构建新的心理结构、实现新的心里平衡时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能力还不具备,对公选课基本还没有能力顾及。大四学生则忙于毕业论文、设计和找工作,考研和择业是大四学生的生活主题,对公选课是无暇顾及。随着大学学习过程的延伸,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学习计划能力,闲暇之余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并作出选择,他们成为公选课的主修群体。

从选课内容来看,选修“兴趣爱好类公选课”的学生人数最多(占到全校公选课人数的31%),其次是“文科类公选课”(占到全校公选课选修人数的27%),排在第三位的是“与身心健康成长相关类公选课”的选课人数(占到全校公选课选修人数的22%)(如图1)。大学学习通过基础课学习、专业基础课学习、专业课学习、作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四个阶段呈现出了较强的阶段性,阶段性是围绕着一个核心即学生专业素养展开的。在进行专业相关课程学习的同时,学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择业压力和人际压力使得大学生开始向生活知识、其他学科知识寻求解决路径,希望通过其它选修课程的学习弥补自己在综合素质方面的不足。例如工科学生选择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图1),以满足全面提高素质的需要。

图1 南京某高校2012年-2013年第1学期

不同类型公选课选课人数

图2 选修“公务员制度及职业能力”课程的学生专业类别

对社会职业能力需求的认知不够。同样以“公务员制度及职业能力”课程为例,从表4中可以看出,约有32%人认为公务员应当具备“组织协调的能力”,比例最大;其次,认为公务员应具备“遵纪守法的能力”的大学生约为25%;再次,选择“沟通交往的能力”的约占19%;最后是“危机处理的能力”的占8%。在此同时,只有约为16%的大学生认为公务员应当同时具备以上几种能力。对这些基本能力的选择人数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反映出大学生对公务员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能力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图3 公务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选择

公选课的全勤率不高。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到课率相比,学生翘课现象还比较严重。“公务员制度及职业能力”课程为例,1个学分(课程在6周内结束),考勤表显示只有48%的同学全勤(如图4)。

图4 “公务员制度及职业能力”课程学生到课情况

2. 大学生选修公选课的动机及行为分析

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未来就业,是大学生选择公选课的主要动机。如前所述,大学生学习的阶段性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大学学习的广泛性特点凸显,大学生开始注重广泛吸取知识,参与创造性的探索工作,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以“公务员制度与职业能力”课程为例,了解公务员制度与职业能力是选修该课程的重要原因。根据图2的数据显示,在大学生选择该课程原因的答卷中,“想了解一些公务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这一选项的学生有18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3%,所占比例最大,对未来有此职业意向、或欲与之打交道者来说,可谓是知此知彼;“参加公务员考试需要”次之,为30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4%;两者占有87%绝对的比重。而“喜欢老师的教学风格”和“随便选的”这两个选项所占比例极小,各有2人和4人选择,只占总人数的0.9%和1.8%。这表明,在校大学生对公务员制度及其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最为关注,并且有部分同学希望籍此学习了解更多有关公务员制度、能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并不是仅仅为了考高分而去学习,而是学习新的知识,为今后可能参加的公务员应试做好准备。

图5 选修“公务员制度与公务员职业能力”课程的原因

大学生公选课的选修情况折射出部分大学生择业的安全心理和功利心理。所谓安全心理就是指在选择职业时,有些人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全民所有制的企事业单位。这种心理常常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求职者身上表现出来。功利心理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或其他知识分子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们求职或择业的动机既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的强烈愿望,也有获得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求。同样以“公务员制度及职业能力”课程为例,大学生普遍认为公务员等于“铁饭碗”、待遇好。随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公务员队伍在稳定中不断发展、壮大,公务员的招聘录用逐步走向正规,每年都要面向社会通过规范化的考试招聘,应试者趋之若鹜,其中大学生占有很大比例。究其公务员报考热的原因,如图6数据显示,有126名(占被调查人数58%)的大学生认为“公务员岗位是铁饭碗,待遇好”,社会现实使然,也就不难理解公务员报考热现象。选择“成为公务员,将来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有41人(占19%),让人稍感欣慰,说明当代大学生中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者还是大有人在。认为报考公务员是因为“先就业再择业”和“公务员有权力,当了公务员将来办事方便”的大学生各有20人和19人,还有11名大学生认为以上均是造成公务员报考热的原因。从调查数据分析可以得知,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公务员岗位待遇好、工作稳定等“实惠”,才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公务员职业相对稳定,职业风险较小,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同时又具有完备的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保障体系,还有房贴、交通补贴等这样那样的补助,个人待遇较好。因此,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其他许多职业的竞争性和风险性越来越大的对比之下,公务员职业这种高稳定性、高福利性和高声望性更具吸引力。

图6 对“公务员报考热的原因”选项

公选课学生全勤率不高的原因也很复杂。第一,学生对公选课开设的目的和作用认识不到位。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面前可谓是干劲十足,信心百倍,为了让自己成为科技型人才都付出了十分的努力。他们中的部分同学认为所谓的公共选修课,不过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要求赚够学分用的“装饰品”,不带有任何的实际意义。第二,在同学们看来,公选课选什么、选什么时候的、怎样选……似乎都在于学生自己的主观自觉,很大程度上完全由学生随意支配[2]。根据访谈结果分析发现,学生反映选课的动机一是课程内容,二是教师能否给予足够多的信息量、课堂认真负责。以上两点这是对自己有要求的学生选课的重要原因。三是课程是不是好混、考核好不好过、老师上课是不是放水等等,学生在选修哪一门公选课时,还是有部分不能理智清醒地对待学校所开设的公选课。四是学校的重视程度,校方会不会因为集体活动为选课学生集体请假。五是公选课时间安排不合理,大部分公选课都安排在晚上和周末,会有学生因为个人事情逃课。

二、改进大学生公选课选修现状的对策建议

公选课是高等教育的一项特色工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及创新能力。加强公选课建设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更重要的是学科之间的交叉有利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基于上述调查分析,就改进现状提出如下对策。

第一,加强开设课程的遴选,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目前大多数学校开设的公选课并没有完整的设置标准,公选课程的学科分布不科学(图7),兴趣爱好类公选课偏多,课程内容的设置缺乏科学性,理科类公选课偏少,会影响到公选课开设的实际效果。公选课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时,要注意学科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各类型公选课课程比例应适当并且种类齐全,同时实行文、理、工渗透教学,使得同学们在各个方面的不足都能得到弥补和提高,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作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图7 南京某高校公选课类型

第二,加强课程监督和评估。与专业课程或其它必修课相比,公选课的管理不严。由于大多数公选课都安排在晚上,学校和学院基本没有检查,会出现个别教师没有开足课时的现象。对此,应将公选课的监控与必修课等同,教务处、学院教务办不定期地开展检查,以此进行有力地监督,此外最好设立公选课督导组,对课程的质量、授课教师的水平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评教,以此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2.重视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公选课开课教师队伍很复杂,有专业教师、有行政管理人员。对公选课重要性的认识不统一,对教学的态度高低参次不齐,课堂教学水平难以把握,个别教师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首先,学校制定相应的政策确立公选课的地位,制定适当的激励政策鼓励优秀主讲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授投入到公选课的教学中来,切实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3.加强教学指导和管理

首先,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由于缺少选课指导环节,由于选课前未公布课程的教学内容等材料,致使学生选课无方向,只能根据课程的名称来判断,名字有吸引力的学生爆满,其他的学生寥寥无几[3],导致学生选课盲目。为此,学校应与班导师制结合起来,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并且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制定并提供相应的《选课指南》,对课程性质、内容、特点和任课教师基本情况等做出简单介绍,以供学生参考。同时通过展板、网络教务信息等方式宣传公选课的重要性,以避免学生盲目选课。

其次,加强课堂平时考核、监管。公选课由于课时少、时间短,授课教师往往很少布置作业,督促学习,学习过于轻松,导致学生上课不集中精力学习;公选课往往由于选课人数多上课都是大班上课,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考试内容较为轻松,有些学生不去上课也可以通过考试,从而变相纵容同学不去上课。为此,教师应该在言语直观上下功夫。提高语言质量,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象。在上课的时候,重点的地方老师可以加重语气,给学生留下印象[4]。同时加强课堂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时时保持精力集中的状态,提高学习效果、适当布置课堂作业,将课堂作业与考勤结合,当堂做,当堂交,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加强对学生课上学习的督促。同时采用多元化考试制度,将课堂作业、实践成绩及考试成绩相结合多角度、全方位督促学生。

参考文献:

[1] 王岩松,王宏哲.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浅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3(3):1-3.

篇(9)

【第一章】乡镇年轻公务员培养模式研究绪论

【第二章】乡镇初任公务员培养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乡镇初任公务员培养机制不足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结论/参考文献】乡镇新任公务员能力提升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完善 Q 县乡镇初任公务员培养机制的对策。

4.1 完善 Q 县乡镇初任公务员培养制度。

4.1.1 健全选拔录用机制。

为了预防有些对于基层工作感到不适应的考生被调配到这些岗位上来,导致人员流失以及对工作造成影响,组织部门需要完善选拔录用流程,详细地说就是增大考察的效用。在当前并不能寻找到更加合理、科学的笔试面试方法的时候,考察对于选拔录用工作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不过为图方便,许多乡镇的公务员考察基本都仅仅是发过来一个公函,只需要学校给出一个书面考察证明了事,基本只是走个形式,导致很多性格和能力与职位矛盾、只善于考试的考生能够滥竽充数。所以,对于通过面试以及笔试的考生,考察应当更加严格一些,面试、笔试和考察在总分中所占比例应当都大一些,量化兴趣爱好、性格、履历、能力以及品质等因素,合理的判定一个考生能否适应基层工作,为了让考察的公正性得到保障,可以参考面试官去其他城市进行考察的形式,避免考察的时候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

对于乡镇公务员的招考范围做出改变。当下乡镇公务员基本上都是高校毕业生,但是在他们里面很多人都不熟悉、适应农村生活以及工作情况,最终决定离职,把珍贵的编制名额给白费了,所以需要提高热爱、熟悉基层工作的人在招考中所占的比重。结合Q 县的实际,Q 县在 2007 年后招聘了一大批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和基层特殊岗位服务人员。如果在招考中安排一半以上的名额专门把他们吸纳进入公务员队伍,就能让工作磨合期缩短,也可以减少培训成本,也能让 Q 县服务基层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要适当考虑籍贯、生活习惯等各种情况,招考时适当限制户籍条件,由于 Q 县不同乡镇相距较远,探索县内不同乡镇公务员对调制度,允许基层公务员在县内自由流动,创造条件让他们夫妻团聚、回户籍所在地工作,避免出现乡镇初任公务员任职以后时时分心,忙于借调以及考试的事情发生,在根源上提高了基层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性。

4.1.2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不仅仅可以对于公务员的工作绩效、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态度作出评判,提供用于提拔公务员的依据,同时还能很大程度上激励公务员进取、确保政府组织顺利达成目标以及更好的开发人力资源。将培养作为导向的绩效考核除了能够总结过去,同时也可以让公务员认识到在未来应该如何工作才能取得更优秀的成绩。绩效考核除了有助于公务员发现缺点和问题,同时也可以激励公务员进步与发展。因此上级领导需要时常与乡镇初任公务员进行交流,并进行深入的交流,来及时查找出公务员的问题,然后和公务员一起商讨对应措施。[23]

创建绩效考核制度:一是对那些人员众多的职位来说,由 Q 县人事部门指导乡镇设立互不相同的个人目标和该职位的整体目标。二是单位分管领导应当对于完成绩效目标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对那些表现优异的人加以鼓励以及表扬,对不好的表现进行指正,引导下属公务员使用恰当的方式来完成目标。三是要健全晋升流程,提高晋升的公正性。

设置完备的晋升流程,在 Q 县全县范围内公布晋升考核方案,在面试答辩、进行命题笔试、考察资格、公开报名、宣布职位、制定方案以及决定任命、组织考察、民主测评和总结这些方面,提高公平公正性。[24]

4.1.3 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对于公共治理以及公共服务来说,伴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限制标准会更加严格,此时,公务员身为公共事务的执行人,必须重视自身职业能力以及个人素质的提高。[25]

(1)新进业务员的岗前培训。对刚加入的公务员进行上岗之前的培训。在公务员由公开招考加入政府系统的同时,他们也应当接受政府组织的组织理念以及价值体系,以成为合格的公务员。Q 县目前的岗前培训时间过短,流于形式。Q 县公务员管理部门需要制定系统的试用期培训计划以及岗前培训,扎实开展培训使乡镇初任公务员充分了解自身的职业目标以及职业特点。

(2)初任公务员不定期的职业培训。不定时的岗位工作培训可以使乡镇初任公务员根据各自职业的需要向着职业方向学习新的知识,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事业目标。在安排部署新的工作任务时,Q 县各个业务主管部门要邀请相关专家及时对业务人员进行跟踪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Q 县各乡镇单位也应该营建和谐工作的氛围,督促老公务员对初上任的公务员实行传帮带帮助,让新职员更快地了解环境,掌握自己负责的内容。

(3)公务员调任后的职业培训。晋升公务员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需要在部门间甚至单位间进行调动,调任的困难将给刚上任的公务员带来一个难题,因为调任就意味着更高的责任,这意味着他们还需要重新掌握一种工作能力。Q 县各乡镇要邀请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给公务员培训,以适应新岗位的工作需求,来推动个人价值的实现,这样才能给政府积累充足的人才。

4.2 在 Q 县构建健康和谐的单位行政环境。

4.2.1 适当提高基层公务员待遇。

为了提升乡镇出任公务员在基层工作的激情,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给在基层工作的人提供优惠。经济方面,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落实职位工资制,补贴在基层的工作者,落实按工给资的制度,提高乡镇刚上任的公务员的待遇。[26]

在个人发展上,拥有基层工作经历者可以优先任用,Q 县组织部门需要探求落实这种制度,以鼓励城镇刚上任的公务员积极自愿的选择基层锻炼。相关部门同时需要实行挂职交流的制度,通过派遣城镇初级公务员到市、镇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来提升他们的技能,开拓他们的眼界。

另一方面,各单位尽最大努力提供便利的工作生活条件,一是 Q 县每个乡镇都建有公务灶,可适当伙食条件和工作条件,让员工无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二是在增加员工薪酬的同时,积极督促人事、财政相关部门合理地给业务骨干和重要岗位的年轻公务员发放工作津贴,以提高职员做事的主动性;三是加大对新职员特别是从外地来任职的新公务员个人生活的关心,对他们的关心照顾能帮助新职员更好地习惯当地生活。

4.2.2 构建价值观一致的行政文化。

公务员的价值观对于管理政府来说很重要。文化氛围的形成与否决定于个人与政府的价值观是否相同,它不但影响并约束着新公务员,还对政府工作的速度与质量有明显影响。当职员个人价值观与政府价值观相同的时候,部门内部就会更团结一致,这种团结可以让新职员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也会促进年轻职员主动性的发挥。除此之外,拥有相同价值观的集体更容易达成一致的共识,自然也会怀揣着一致的目标,一个没有目标的组织轻易会被小风小浪打败,这样的组织注定是不会有很好的前途,对于政府公务员来说更是如此。[28]

因为个人与组织的价值观是相同的,人们只要努力地实现个人价值,就会带动组织价值的实现。新上任的公务员应该严于律己,做一个身心直正、受人尊敬的君子,从而避免自身变成一个自私、物质、消极并以自我为中心的小人。在行政系统里面,不仅注重高层工作,而且关注低层公务员工作,使他们的工作要求与整个系统工作目的维持同一。要引导新任公务员将价值观统一到组织价值观上,让二者在磨合中逐渐融洽统一,使组织和个人都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4.2.3 创建有活力的工作氛围。

建设公正的行政环境,提高团队工作效率。促进首次参加工作的公务员形成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价值的理念,创造相应的氛围,为他们创造更多机会,并在他们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构建学习式工作环境。Q 县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进步期,政府管理理念的内涵也需要更新同步,了解社会动态与发展趋势,改善与充实自身管理文化,建立的管理理念需要具备适应时展的特点,借此来强化整个政府抉择和实行政策的能力。Q县的乡镇新任公务员普遍在城市接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思想比较开放,也能够适应较快的工作生活节奏,要把握年轻人的工作生活特点,营造适应年轻人发挥特长的工作氛围,激发他们的活力和潜能。

4.3 引导乡镇初任公务员加强个人素质提高。

4.3.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国民经济进步日趋稳定,人才供需悄然改变,就职环境中人才过剩等不平衡问题始终存在。高校毕业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自立自强,主动的走出校门,扎根乡镇、服务底层便是能够锤炼自身,提高竞争力的一种方法。下基层,去乡村,投身到建设洪流中去。只有农民都达到了小康,才是实际情况下的全民小康,只有让乡村赶上时代潮流,才能算得上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新乡村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优秀而有目标的大学生投入到基层,为了乡村的进步出力。乡镇初任公务员要正确认识基层,不断完善自己,积极促进乡村经济持续进步,让中国崭新乡村的开发焕发活力。[29]

Q 县是农业大县,乡村工作交错杂乱,5+2、黑加白的上班时间,容易被村民误会,若是缺乏乐于助人的无私态度和不求虚荣的工作心态,将难以承受压力而选择离去。新任公务员作出选择投入基层时,应理解基层环境的困难、任务的艰难,一旦选择了 Q 县,选择了乡镇,就应该勇敢担当,抱着不怕苦与累的决心。更重要的是,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拥有着无穷无尽的历练机会。作为初入社会的新手,公务员将得到难忘的人生经历,获取无价的经验,感受诚挚情感,真实体会基层工作的酸甜苦辣。所以,乡镇新任公务员需要把握好心态,不畏艰难,勇于付出,出色完成自身任务,竭力完善自己,更好的为 Q 县的发展增砖添瓦。

4.3.2 培养灵活的实践能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科举制度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成为支持中国传统社会官僚政治的一个有力杠杆,发挥着政治生活稳定器的作用。尽管科举制度在主观上是传统社会专制统治者的政治工具,但是它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客观上对推动历史进步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很多设计和做法对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考试史上的辉煌,也是历代王朝人才选拔的重要手段,它萌于汉,立于隋,兴于唐,完于宋,止于清,历时约1300多年。

1.科举制度定义

所谓科举,就是统治者根据其统治需要,设立不同科目及相应标准,让士子选择攻取,官方根据考试成绩录取一定数量的合格者,授予官职"因此,科举从官方角度看是设科取士,而从士人角度看则是应科考官"。[2]通俗来说,科举指进士科举,即隋代设立进士科以后用考试来选拔人才授予官职的制度。

2.明清科举制度特点

就内容而言:明代乡试分为三场,以著名的八股文形式写作。会试也考三场,具体内容和乡试大体相同。殿试是明代科举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考试内容单一,一般是考策问一道,由皇帝在殿试前一天钦定。[1]而清代考试内容于明代大体相似。清代在明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在乡试之前增加了县试、府试和院试,这三试合称小试。

就层级而言,明代科举制度基本形成了乡试、会试、殿试的三级科考体制。清代,科举考试的层级在明代的基础上又趋复杂。归纳而言,可以分为四级,分别为童试,乡试和复试,会试和殿试,朝考。

3.科举制度优缺点

我国古代历史朝代更迭,但科举制却被长久的存留下来,这说明科举制度必然有其深层次优势。

(1)科举制度的产生满足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它的标准完全由中央确定,用人完全由中央取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方式。地方上的用人自被中央主持的科举考试完全剥夺。[5]

(2)科举制度为广大贫苦人民提供了阶层流动的平等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5]科举制面向社会公开、公正地进行选拔,极大地拓宽了官员选拔的渠道,其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等原则。

科举制度最终还是被历史所淘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科举制度过分注重通才,忽视了专才的培养。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较弱、专业分工不是很突出,社会对专才的需求不是很强烈,统治阶级所关注的是如何选择一批在思想上和自己保持一致的官员,儒家恰恰符合其切身利益,因此儒家文化就成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培养了一大批熟知儒家经典文化的通才,而那些医药卜历诸学的专才,则根本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5]。

(2)科举制度过分注重公平,忽视了选才才是终极目标。科举制度所关注的并非是选才这一效度问题,而是几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科举考试中有没有不公平的现象[5]。因此,科举考试内容由繁至简,考试文体由多样变成单一, 导致科举制度流于形式,最终灭亡。

(二)我国公务员选拔制度

1.公务员选拔制度特点

就内容与方式而言:目前我国各级国家公务员考试中,一般分笔试和面试两场。笔试又一般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两科。《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考查应试者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标准化测验方式进行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申论》主要测查应试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1]公务员考试的面试,一般采取结构化面试的方法进行,进行数量化的分析,给出一种客观的评价标准,不同的评价者使用相同的评价尺度,以保证判断的公平合理性。

就层级而言,层级分成两级,分别为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和地方国家公务员考试。但是不同于科举考试各层级间的递进选拔关系,公务员考试的两个层级相互独立,没有选拔和从属关系[1]。

2.公务员选拔制度问题

(1).报名资格存在局限性

不拘一格要求选才必须打破身份,年龄,地域,部门,专业的限制,使公务员的招录真正面向那些具备报考条件的普通大众,而不是“带着枷锁跳舞”。[6]打破各种限制,可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扩大公务员考试的招考范围,使更多的人才被选,为国家所用。虽然随着公务员考试的不断发展,很多省级招考已经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促进了各地人才之间流动。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除了地域条件的限制外,对于报考者身份,工作经验,专业的限制依然存在。

(2)考试内容倾向于重知识轻能力

近年来,考试试卷的编排上也逐渐科学化,标准化。但是这不代表当前的公务员考试内容是最科学。各级公务员录用考试笔试命题质量不高,缺乏针对性。偏重于考查记忆型知识的考试特点,不能有效的测试人的能力发展水平,选拔出特定需要的人才。

尽管在公务员考试中涵盖的知识相当丰富,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材模式的考试,但是内容丰富了并不代表完全测试人的实际能力,这种丰富的考试内容依然未能摆脱传统考试模式中标准答案的限制[2]。测试的是应试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行为能力,而并非仅仅局限于熟记某些知识概念。如何在标准化的考试中添加对人的实际能力的考查,是当前公务员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各级公务员考试录用存在差异性

我国在公务员考试领域实行的是中央、地方各自独立考试,各个地方公务员考录在很多方面也大相径庭。各地方周期性举行的公务员录用中存在报考资格设置的人为性、考试内容的随意性、考试方面的盲目性、考试政策的不稳定性等问题。

(三)科举制度对公务员选拔制度的借鉴作用

1.借鉴科举制度“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放宽我国现行公务员考试报考资格条件的限制,广泛吸引社会各阶层人士积极参与公平竞争。“比如报考公务员的资格条件里明文规定“年龄为 18 周岁以上,35 周岁以下”,直接打压了那些 35周岁以上、有志于公共服务人士的积极性[3]。另外一些不合理的资格限制过多,区域资格限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限制、学历限制,以及其他不尽合理的身高、资历等方面的限制,等等。

2. 借鉴科举分科考试的制度,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目标.

(1)“对现行公务员考试内容设置不搞一套试卷考天下,而是充分考虑各级各部门岗位设置的特点和要求,制定多方位、综合化的考察类项。”[3]目前考试内容的设置缺少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的应用型试题,缺少心理素质的测试。因此,应当运用特定的评价内容、方法和标准,通过对应试者考核,对应试者职位素质进行标准化技术测评。

(2)考试的职位都是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位,所以应根据其特点来设计考试,不能形式单一,过于追求全面综合型且具领导能力的人才[4]。较好的办法是,需要复合型人才的职位单独分一类进行全复合型考试。各专业职位的考试可以设通过性考试以考查应试者的基本能力与知识,而各专业职位的考试则可以只考能胜任此专业职位的相关知识及能力。只有这样,才可能选拔到各职位最需要的人才。

(3)在招录方式上,建立考试多次动态录用的新机制。变以往一年一次考试、一次录用,为一次考试、多次录用[6]。不仅使考试与录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分离,给考生提供多次选择职位的机会,同时也使各用人单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多次动态地选择合适的人才,以避免优秀人才的漏选。

3.借鉴科举制度独立的考试运作过程和机构设置的做法,加强考试部门的独立性,进一步完善面试制度,集中统一管理面试选人权,尽可能减少人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要防止面试过程中滋生腐败现象[3]。还应当特别对考官进行培训,保证评价人员的专业性,保证从考核技巧上多方位地把握应考者的个性、潜质和能力特征。

参考文献

【1】于晓冬中国科举制度与公务员考试制度比较研究,硕士论文,2012

【2】李海霞从科举取士重策论看公务员考试的改革方向,硕士论文,2009

【3】张明论科举制度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借鉴效用, 《发展研究》,2012

篇(11)

根据职责编制刑事科学技术人员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编制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岗位的需要和工作内容确定人员的安排,《公务员法》也对此提出了相关要求,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建设法治社会。

拓展刑事科学技术人员职业发展空间由于刑事科学技术人员职业的特点、性质和要求,它被列入了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同时依据刑事技术工作的任务、执法需求、职权来设置职位数量、名称和级别。刑事科学技术职位的设立和其任职制度的实行需要对该岗位的资格评估工作和竞聘上岗的形式进行强化,使其用人机制做到能上能下、富有热情,加强对刑事科学技术人员队伍的保障,通过相关的法规作为依据,提高队伍建设的专业性和职业性。